發揚佛教奉獻精神——以上海玉佛禅寺為例
覺醒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為人們指示解脫生死的大道,而且還教導人們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廣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佛教徒實踐佛陀遺教,倡導“利生為事業,弘法為家務”,形成中國佛教濟貧救苦、廣作饒益的優良傳統。縱觀歷史的高僧大德,他們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從事造橋修路、興修水利、行醫治病、赈災救難、救死扶傷等社會福利事業者,可說是代不乏人。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准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公無私、捨己救人逐漸成為新的時代風尚。而佛教慈悲濟世思想,與新時代的道德要求息息相通。廣大佛教徒,他們在弘揚正法、覺悟眾生的同時,為了適應時代,溝通社會,大都廣作饒益,利益眾生。他們這種救濟傷殘、衰老、孤兒、寡母等不幸者的奉獻精神,不僅是佛教慈悲情懷的流露,也體現出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捨己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尊嚴。這種奉獻精神有巨大的影響力,對推動整個社會關心、幫助貧病者,對培養人們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對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對創造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佛教的這種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精神,在我們玉佛禅寺乃至整個上海佛教界得到了發揚。玉佛寺前任方丈真禅法師從1986年起,就代表玉佛寺向上海市兒童福利院捐贈。以後又相續在該院設立“真禅法師殘疾兒童基金”和“真禅學校”,年年向該院捐贈。1991年夏季,我國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上海玉佛禅寺向災區人民捐贈人民幣70余萬元,嶄新的棉被一千條。1995年,真禅法師又將弟子為他祝賀八十大壽的香儀二百余萬元,全部捐贈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真禅學校等慈善機構和希望工程。真禅法師於1995年圓寂後,我們玉佛寺的僧眾繼承法師遺願,仍然一如既往地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的奉獻精神,對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等社會慈善福利機構、災區人民和希望工程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等,年年進行捐贈。上海玉佛禅寺發揚佛教救世濟民的奉獻精神,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1991年向災區人民捐贈後,中國佛教協會曾兩次專門來信給予表揚。真禅法師生前曾被聘為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
為了更好地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我們玉佛禅寺將繼續發揚佛教奉獻精神,向社會慈善事業、災區人民、希望工程及文化教育事業等,獻上一份愛心,表示一點熱情,作出一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