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洞山良 禅師因看稻田次,朗上座牽牛。
(緣起現象界,禅師一視稻與牛,便以牛與稻為題材,方便開示學人。)
禅師曰:「這頭牛須看好,恐 稻去。」
(剛開悟行者野性未除,亟需調伏任運,勿令邪念生起,而造新殃。)
朗曰:「若是好牛,應不 稻。」
(理性本無為,欲證入空、無相,需先消除業識,始可謂好牛,好牛應不會再造惡業。)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行者應知道剛開悟時,行者心能出離色身,且心通虛空界,能依心意念來去自如。而且剛開悟的行者內心妄執性還未盡除,習氣還有多多,故貪、 、癡、慢、疑等微細或微微細毛病相猶在,設若行者不覺此心與習氣之過錯,不能「執杖牧牛」而讓它去隨緣發作,當會發覺此心習造業之簡易,只要起心動念即成就業緣,這真是非常可怕的。
為何心念會那麽可怕?因行者要造惡業,不必用身體去做,只要起心動念即能成就業力。大多數修行人要體會此心造業之簡易與可怕,都要有一次經驗才會警覺心造業之可怕。而行者體會心造業之事實,也同時能 定行者的心垢有多厚重。
例如:見一人不行好,卻要獲得某種好處,行者只要起一心念:他還不夠資格獲得此種好處,結果過不要多久,此人要獲得的好處可能真的又吹了。此時行者起心動念,只依所見所聞的覺知而起微細習氣的心意,就讓事情能改變了,此種行者習氣是屬於比較淡薄的。
或有行者雖然開悟了,但其 心還很厚重,見有人做一事不如己意,就起 心詛咒某人不如出門被車撞死算了。真的過不久行者可能會聽到他詛咒的人真的車禍死掉了。那時行者才會警覺造業只要心口就成了,不必用身體去做,那是多可怕的體驗。因為此行者心垢厚重,故起心動念離不開惡毒的念頭,這種行者屬於身有成就而心垢還很重的人。
故禅宗祖師大德為何一直強調開悟的行者,一定要「執杖牧牛」般地照顧自己的念頭,就因為此時行者起心動念若不察,即會造無量無邊的惡業還不自知,好不容易修到此境地,一時不知警覺規 此心,卻毀在自己微細的 心上,這不是悟後迷嗎?
2.釋題
本公案名為「心外無法」,佛言自性清淨,自性者心之本性,性是本體,心是性用。除了心以外,就沒有一個法可得,心能成就道業,也能造無量惡業,故說一念之心性具足十界三千諸法。十法界者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法界,除此心外別無能成就一法的,故說心是建立一切宇宙現象的根本。經雲六大種性---空、識、地、水、火、風等六,「空」是我們一切法的根本性體,宇宙萬物的基礎,為什麽「空」會產生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從「識」所幻化而來,六大種性生成世間的一切相。
空大是最基本的性體,屬不生不滅,而識是由空起,那識可以內變根身,外變器世界,根身生起即是地、水、火、風,器世界也是地、水、火、風,雖然看起來不同,其實是一樣的體質,只是器世界是我們的依報,根身是我們的正報,不管正報或依報都是心所幻化的。一個人如果心識不起的話,那就是在涅槃的境界,若心隨緣生起,就會是果報的境界。
心若在空、住在空裡面,就不會起心應緣造業,心動即應緣成就業了,故說除了這個心就沒有法可得,有心就有法,祖師大德常講:「有佛有世界,無佛就無世界。」意即如果有覺有知的話,你還是離不開世界相,在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中,第三個「根結」破了以後,「覺結」時心念起,還有覺心就是還有世界沒有滅,如果你沒有一個覺知,就沒有一個世界,將是永遠住在空之間。
但祖師大德又說:「有佛處急需走過!」就是說有佛(覺知)的地方要急急的走過去,因為覺知還不是個解脫究竟,所以要趕快走過去。若有覺知而不能走過,就沒有解脫的能力,此與世間禅者無異;祖師大德又說:「無佛處切莫停留!」無佛處當然是解脫了、空了,不能覺知或覺知後能不在意了。當覺知心不再很強的時候,就不要永遠停留在無佛處,如果是這樣的話,會住於空無之境,變成頑空之相。
永遠以識大起心覺也不對,開始利用這個心,還是會執著此五蘊身,心識入空就能夠於事無礙了,於事無礙還不究竟,還要進一步的事事無礙,這是講「空」,空證到以後再回凡,對一切事,正、反不二,到最後不再用這個空,做到理事無礙,就是真正在現象裡面卻能潇 自在,可以在人事間面對一切現象,人事物應付得非常好,因為你本身已經不執著一切,所以你就可以做到理事無礙、圓融的境界。這時候有沒有佛?佛不見了,亦即覺、空二者不顯了,這是修行最後的一個階段。菩薩在世間渡化眾生,不為眾生所現的一切現象起煩惱。
凡夫、聖人除了心之外沒有法,有心就有法,凡夫以心造業,聖人以心度眾生,除心以外無有一法可得。這裡在講悟後行者的任運自在,所以要暫時不去玩法,不要去玩心法,要學習空、無相,學習讓心大死一番,即慢慢的能夠自在,故在這個階段最好還是要守戒,不玩心法,始能讓心清淨無礙。
3.語體文解
有一天洞山良 禅師因看稻田次,朗上座牽牛。這公案的開始是世間現象界中的一件事,良 禅師帶朗上座在看稻田時,他走在前頭,朗上座牽著牛走在後面。此時師有感而發說:「這頭牛須看好,恐 稻去。」良 禅師對朗上座說:你牽的這條牛一定要看顧好一點,不然會去吃人家的稻子。
上座又稱長老、上臘、首座等,在叢林中以僧臘多少而稱下座、中座、上座,無臘至九臘稱下座,十臘至十九臘稱中座,廿臘至四十九臘稱上座,五十僧臘以上者稱為耆舊。若不以僧臘來分時,上座的德性應具備有:(1)有所住處,(2)無畏、無能遮者,(3)已斷煩腦者,(4)具足智慧、能令他人心淨,(5)辯才具足,無能勝者,(6)法義明了,無有滯礙者,(7)聞者能生信心者,(8)能安祥入居士家者,(9)能為白衣說深妙法,使去惡從善,行施齋戒等,(10)自具四谛,現諸法樂者。
本公案中的朗上座,相信是僧臘久遠,德性亦是高超者。禅師用比喻法來提示朗上座,自心要看好,不然會造業,野性未除,亟需調伏,勿令邪念生起,而造新殃。
上一個公案「執杖牧牛」,一個開悟行者或登地菩薩,自己起心動念都能清清楚楚,所以心地中起一個念頭、一個字、兩個字的時候,馬上就能警覺了,能夠看著它,一看著它,心就不再繼續想下去了。這個時候有一個覺知歷歷的「真我」,還有一個根本無明的妄想心,利用此「真我」,你就可以看妄想心念,看得清清楚楚。
為什麽會常常起妄想呢?因為野性未除,習氣毛病還沒有淡薄,所以動不動會依外在種種現象而起念反應。阿賴耶識的「見分」是一實際的現量,不管山河大地,過去、未來法,它都了了的能知,映照產生「相分」以後,第七意識會去抓它,此會抓境的過程就是它的妄習,以為第八阿賴耶識所現的境,都是屬於「有我」的境相,所以執著不放。阿賴耶識又含藏根本種子,是我們輪回的根本種子,當種子起現行,或與外因緣相應起法時,第七識永遠抓著它當真,認為都是真的實境。其實一切法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的,偏偏心還不清淨的人,就常常會去用習氣來起這個心,應緣起念。這還不夠,有時還要去造新業。所以良 禅師要說:「這頭牛要看好,因為怕它去吃別人的稻苗。」表示這頭牛還不是一頭好牛,因為是好牛的話,不應該去吃人家的苗稼。
朗上座說:「若是好牛,應不 稻。」如果是一頭好牛的話,就不應該去吃人家的苗稼。朗上座是過來人,始得稱為上座,故知禅師在說什麽,從清淨的體性來講,理性本無為,我們的體本是真如一性,能應一切法緣,但能住無為,就是不抓一切境起心去造業,能證得空相的人,應該要先消除一切的業識,才有辦法入空相,一進入空就能不住一切境,這樣才可以說是好牛,到這個境界就不會再造業,也是心外無法的現象---自性清淨。
總結開悟行者,超現實世界的靈知靈覺心是有,若妄習心不去,心中實具有諸多有為法,就會去吃人家的苗稼,也就是依自己不去的惡習在造業,這樣就不是一頭好牛。世間很多自認為修行得很好的人,自以為是地在耍心通,或依自己喜好來與他人為敵,與他人爭名爭利或戲論道法,廣行斗心、斗法之行為,這樣也不是一頭好牛。一開悟行者記得要修無為法,讓心大死一番,始能脫胎換骨而成一頭好牛,也才確實會具有解脫知見,體認心外無法之真谛。
( 86 年 11 月 8 日 講於 龍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