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善祥法師: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3.行履眼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公案本文

潭州沩山靈佑禅師問仰山曰:「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緣起現象界,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終究未曾說一字,所有言說均對初中機者權宜設巧方便而說,非真有所說也。)

仰山曰:「總是魔說!」

(《金剛經》佛言:若謂佛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解佛所說義。)

師曰:「以後無人奈子何!」

(汝能了悟佛經真實義,身心均能自主,以後無人可謾汝也。)

仰山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麼處?」

(吾用功已至開悟之階段,未知下來如何行履保任?)

師曰:「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袛要汝寶貴在有正法眼、正知見,其他行履功用卻不用去擔心也。蓋有正法眼目,即有能力渡過此魔相期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禅道乃止啼之說,禅師見學人在有破有,在空斥空,雖入中道,還需遣道,遣而不能再遣,滅而不能再滅時,即住空而不能在空,即住有而不執其有,如此寂滅滅已,佛性當能現起,此即大般若波羅蜜多境界。我們常說修佛道、解脫道者要以般若波羅蜜多為眼,來行眷屬般若境界,眷屬者即禅定、精進、忍辱、淨戒、布施等波羅蜜多,那請問何謂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般若波羅蜜多其意是「無所有、不可得」,如行者能離一切相,對諸相「空有」無所執,能如此即何境能讓行者煩惱乎!此即如實知般若波羅蜜多,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佛者意譯覺者、知者,覺悟真理者之意,佛具足福德兩足尊,福報無邊、德行圓滿無瑕,能自覺、覺他圓滿義,且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如實認知法性真如相,能由緣起法生萬有相,因有無上正等正覺而能成佛,佛且具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更具有佛十八不共法,非他行者所能比擬,且能常恆住捨性,具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故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應萬緣生法而度一切眾生,故佛的功德無量無邊,非我等凡夫所能知量。

而魔者全稱為魔羅,意譯為殺害者、奪命者、障礙者,專干一些毀人慧命或讓修行人生病、失命者。最重要者是諸修行人要成道業之時,都有魔王波旬等前來擾亂,無智行者不查,會相信自己有特殊神能,而忘記修法中要能真妄不執,不能妄執一些魔相,因而著了魔道而不自知,當然最後變成魔子魔孫。魔者古譯為磨,至南朝梁武帝時始改譯為魔,前者磨者有磨練行者之意,後者魔字有不祥擾亂之意。在世尊要成道時,魔王波旬曾派遣欲妃、悅彼、快觀、見從等四魔女前來勾引世尊、擾亂世尊,也就是說要以女色來擾亂世尊成道,使世尊不能超越三界,好在世尊能住長定捨性中,不為一切外境所迷,故天上美女也就不能迷惑世尊的心地起魔法想。進一步說明魔王是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上,第六天有福報天,另一為魔界天。魔為破壞正教之神,稱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魔力有多大呢?用什麼東西來加害修行人呢?魔者具有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等五力,魔能統轄十二大部隊,做些不外下列之魔事:(1)欲眾貪,尤其YIN欲、(2)不喜心隨處現、(3)讓行人行饑渴寒熱、(4)愛著諸境、(5)深迷神異、(6)嗜睡不用功、(7)驚怖恐懼、(8)狐疑迷惑、(9)瞋恚忿怒、(10)爭名奪利、(11)愚癡無智、(12)自譽貢高、(13)恆常毀他名譽,(14)亂收徒眾,良莠不拘,僅施有為諸法。

魔是有不可思議的神變力量,也能幻化成佛陀的卅二相、八十種隨好相,讓無智者相信自己所睹見的是佛的金身,故往往會著魔而不自知。真要能認識佛、魔之分,僅有一法:除諸法實相(無相)外,其他一切都是魔境,這是《大般若經》所說,是《大智度論》中所說。我們修行當能從空有之處著手,以空相見如來即能見如來,若以色相見如來,定會有機會見魔王波旬幻化的假如來等。故真修行人定當守無相、空寂,當不會為諸魔所趁。

魔不著之意境,我們懂;但佛境不著之修證,無智者可能會無所適從,產生懷疑心。其實佛者以實相、無相才能相見,一個修行人越能不執著一切境,那怕連善境界都能不著,始能算是真正的大修行人。佛所教化者除空、無相外,越是悟空、證空者,更是佛陀所嘉許,佛不會因您修證中不尊重祂、不禮拜祂而起煩惱,若行者還有如此顧忌,即還有微細的煩惱法,即不能稱為覺者,還不能真見佛也。       

2.釋題

這公案名稱為「行履眼正」,修行中一念覺即是佛境,一念迷即是魔境,成佛、成魔都在於自己的一念間,自己的智慧上。故在行履功用中,依靠的是自己的慧眼,要有正法眼即不會犯戒而不自知,也不會著魔道而無覺知。如果行者能夠完全的放下,諸法都不管的話,你就有自在解脫能力了,這些都要境界來磨,有的人觀念轉不過來,有的人就常常想得太多,還沒有到的事就先想在那裡,這樣不好。我們以凡夫的心態,常常在想:如果現在怎麼樣,那以後就會怎麼樣,那個時候就該要怎麼樣,這種都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常說不要先預設角色、立場,什麼事都想在前面就不好。

如果你是憨厚的人,這種人是最好修行的,你說他真的不知嗎?他也知道,說他真知嘛,他好像又不知,反正知不知都無所謂,呆呆的不怕死地,這樣修行才會有進步;若有人,一下想想怕那個,一下想想怕這個,這樣不會有進步的,有怕的心理,就是有法的執著,有一個我在裡面,就還有一個法的執著,這樣就沒辦法解脫了,永遠會被外魔耍來耍去。越是不怕死,越不會死,因為您不欠它的命;你越不怕不如意,越不會不如意,即使真的不如意,您也會覺得很如意呀!

這樣一直超越你心裡面的執著,誰來作文章都不會被考倒,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很簡單,「捨一切法」就能得度,一切法包括正的、反的、順的、逆的、善的、惡的,都要放下,這樣就什麼都不怕了。不管是怨親債主或諸魔軍來,你練到心沒有隙罅、虛縫,能像銅牆鐵壁一樣,一切法都滲不進來,這樣的話,你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不被物謾了。

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那怎麼辦呢?就要用方便法,用智慧去轉,用一些所聽到的佛法來告訴自己,譬如說你對那一件事情怕怕的,事情再來的時候,你就一直會生起害怕的心。突然間靈光一閃,怕什麼?該死就死,或者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佛句從心中憶起,這樣提醒你自己,那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如果做不到逍遙自在第一法門,那只有用第二個法門,不能夠如如不動對那個境,觀空觀不到,那只有轉你的心,不讓它一直生起害怕的心,越是執著的話,心就越是不定,那煩惱就越多,煩惱多那心就越亂。

最後的問題是:魔境是可以去除的,那佛境為什麼亦要否定呢?修禅或修大乘法是佛魔不認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干淨利落,心地清淨不拖泥帶水,何等自在呢?為什麼說把佛看成魔,佛不會生氣嗎?既然是佛了,還會有習氣來生您的氣嗎?真正讓佛會高興的(其實祂也不會高興)是您能守住空寂,讓諸魔軍都無所下手處,如此佛就會贊歎您是真佛子,若也能行菩薩道將正知見弘揚於世間,續佛慧命於大眾,那佛陀更會高興,更會再教導您進一步的修證。修佛法的路途上,我們不能得少為滿足,不能未證謂證,未得謂得,那才是大妄語,當墮無間地獄,故我等佛子當要注意。

3.語題文解

潭州沩山靈佑禅師有一日考仰山師說:「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涅槃經》是世尊於年八十歲二月廿五日要入涅槃時,一日夜間為尚有疑問未解者做最後的啟問,《涅槃經》又稱《大般涅槃經》,其中闡述如來常住不變,佛雖入滅法身法性常住不壞,非如世間一切法性是無常性、是幻滅性,並於《大般涅槃經》中辨以佛魔正邪教化之別。佛言若聞大涅槃微妙經典而生信敬心者,當知是人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

《大般涅槃經》有好幾種譯本,北涼昙無忏法師譯者有四十卷十三品,宋慧嚴法師等譯者有卅六卷廿五品,其中加有《泥洹經》等故,東晉法顯法師譯者有六卷十八品。此處沩山靈佑禅師問仰山師,應是以北涼昙無忏法師譯者為准說。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曾說,佛陀講經應祇有九部,若有十部等其余的都是魔說。我們現在常講三藏十二部經,可見很多都是佛滅度後,後人又強加上去的,故不是完全是佛陀當時所說的,此點留待有興趣者去考證。

現先將「佛、魔」做一解說,魔境雖然有四,曰五蘊魔、煩惱魔、天子魔、生死魔等四。但這裡所謂的「魔」是指天魔,壞人不出三界、得解脫生死的天魔,不是講非人、鬼神、毘那夜迦、阿修羅等眾生。你內心如果沒有一些掛礙,沒有好、壞、順、逆想,沒有願求,沒有害怕,沒有執取諸境,這些心都沒有的話,或處於人間界,芸芸眾生給你的諸法境界都轉不了你,您修行本身就已修行斷掉這些執著,我的執著、法的執著,不執取順、逆、善、惡、好、壞、佛、魔等境界,真是有點「佛」的樣子了。

如果你有執著的話,第一個執著什麼呢?佛跟魔這兩個絕對的名相會在那裡攪和,如果沒有智慧超越的話,用世間的智慧來講,《涅槃經》四十卷是佛說的,那仰山師怎麼會說是魔說的;但是如果是從理地上來觀的話,一切有相、有所作為都是魔業,「魔」不是說不好的,魔就是會造成你的輪回,你做善事也會輪回,做惡事當然更要輪回,你要超越善惡的這些觀念,不去做惡事,或做很多善事都忘記了、空了,就像無住相布施一樣,如果有相布施的話,就有善報,那怎麼解脫?這也就是所做的魔業不讓我們超越三界,它們都是輪回的種子。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終究未曾說一字,所有言說均是對初中機者權宜設巧方便而說,非真有所說也。《涅槃經》四十卷到底是有多少是佛說的,有多少是魔說的呢?這是現象界在探討《涅槃經》四十卷是誰說的,我們應該從《金剛經》經文裡來認知,佛陀有沒有說法?《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其中五百七十七卷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裡面曾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由上得知,如來實無所說法,如果你說如來有所說法,你就是謗佛。佛是無所說法,沒有說什麼法。那三藏十二部經說了那麼多的法,怎麼說佛無所說法呢?這要從兩個方向去看,一個是一些初基的人或是三聖法(聲聞、緣覺、菩薩)這些行者,不能一下子就悟到一乘佛法,所以就有權宜設施,來建立三乘教法,何謂聖法?就是聲聞、緣覺是小乘法,菩薩是大乘法。菩薩雖是大乘行者,但還未達成佛境界。這樣一層一層到了菩薩以後,就跟他說一乘佛法,慢慢的導入,由小到大,最後導入真正的佛教精髓。

《法華經》就是在說一乘佛法,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因緣假立去說的,如果是真的佛法是無所說的,其實無一法可說,所以《金剛經》說,如果你說如來有所說法,你就是在謗佛,有所說僅是權宜設施而說的。

靈佑禅師考仰山,仰山師就說了:「總是魔說!」大家都很喜歡佛,一看到佛相就心生歡喜,一看到魔,心就害怕,最好不要去碰它,不要去提這個「魔」字。其實佛跟魔,魔跟佛是一念之間,你的心意念起了善,那就是佛,心意念起了邪,就是魔,那你的心常常在正、邪、逆、順、善、惡之間打滾,一念覺是佛,一念迷就是魔。仰山說:「總是魔說!」因為有為之法都是不究竟,所以他說是魔說,敢把釋迦牟尼佛說的法說成魔說的,或者有所說法都是魔說的,有這種見解的人,表示已真悟道了,什麼都不怕了。佛陀有所說法都是方便法門,不是究竟法,究竟法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不能用比量意思來說的。故仰山師說《涅槃經》四十卷總是魔說,是有相當的證悟的。

只要你心裡面看清楚了佛法究竟是什麼,你就無所謂了,對佛境、對魔境都是能超越了心裡面的恭敬與障礙。我們按語說:《金剛經》裡面說的,若謂佛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解佛所說義。有所證悟當如是,跳出火宅,這樣就能自度了。

接下來靈佑禅師又說了:「以後無人奈子何!」既然您敢說《涅槃經》四十卷是魔說的,你好大的膽子呀!也因為你有這麼大的膽子,以後就沒有人敢來欺負你了,沒有人能奈何了你,不能夠再侮辱你了,欺騙您的。我們按語說:汝能了悟佛經真實義,身心均能自主,以後無人可謾汝也。大家一定要知道,教您解脫法的是世尊,得解脫後不是祇有心存恭敬世尊就好,而是要有菩提心發起,要能行菩薩道,這是對佛陀的最大尊敬與供養。

仰山師經過靈佑禅師考驗後,這樣對應以後,就提出問題來了:「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麼處?」慧寂(即仰山)我對你所提問的觀念考題,是考及格了,能夠從觀念上悟得空理,不被一切的現象來影響,可說即“完成”或”達到”一期修證事,但以後要怎麼來用功呢?「行履」是禅宗所謂的行履功用處,一切的行為要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來修持一切法呢?功用在禅宗講是要能選擇最利、最好的法,這個「功」放在前面,是有其不同的意思的。「功用」只有在佛教禅宗裡頭有講,我們普通講的是「用功」,我們常說的「用功」是很被動、很消極的做某事;而「功用」是找一些非常好的、有用的方法來使用。而用功也就是對什麼方法拿來用,是很勉強地在用,用的很辛苦,就像讀書一樣,我不愛讀書,但為了要考試,所以一直要去讀書,很勉強的去讀,這就是用功。日本人將「用功」這兩個字用得很傳神,「勉強」意思就是「用功」,好像不大願意,但是勉強去做似地;我們禅宗講的方法是要將有效性放在前面,如果這樣我才會拿來用。所以要斷掉你內心的妄想習氣,要用最好的方法(功用行)來滅掉它。

慧寂是仰山的法名,慧寂我已修到開悟的一期事畢,那行履要怎麼來做呢?行履功用要從甚麼處著手呢?某些不明就裡的修行者或指導者,認為一開悟就萬事OK了,就成佛了,真是誤人子弟,當入無間地獄。行者悟後才是真修實練的開始,對靈知靈覺的心要如何來超越,使它能悟入空境,得解脫知見。

我們按語說:「吾用功開悟已至一階段,未知下來如何保任?」沒有開悟就很難用你那個真正的心去轉它(習氣、毛病),所以為什麼我們說修行一定要開悟;沒有開悟,腦殼蓋住你的心,不管如何去轉您的心也轉不了它,都是觀念在轉,觀念在轉是不管用的,因它是根深柢固的!

你如果開悟以後,心地坦蕩蕩的體現,然後你的習氣就一直去抓某境,但是有一個坦蕩蕩的體不動,此時即可觀察你的心,唉啊!有一個攀緣的心在那裡動,一靜一動之間你看得很清楚,你能住於不動這邊的話,就不會讓你妄心去抓妄境而讓它得逞。這樣慢慢磨練的話,什麼法對你來講都粘不上,那自然就可以悟到解脫了。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你學的多好,不是你學的理念多高深,或者是你的身體、心力能起了什麼怪力亂神的事端,這些對解脫道都沒有用處的,一定要把它自性打開來。

看你們這一班,有的還怕怕的不敢進去,有的很用功想進去又進不去,所以每一個都很矛盾,大家抱著平常心,天天我就這麼用功,能不能進去,不要太在意,你也不要預設,先想:如果進去了,要怎麼辦?想的都是多余的,能不能進去,還是個問題,對不對?不要在那裡想:如果進去要怎麼樣?進去很好!看的事情很潇灑,不會迷糊,沒有掛礙,還是照樣吃飯、睡覺、上班,所以開悟的人智慧有多大呀!

最後靈佑禅師告訴他說:「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一開悟行者定有銳利的智慧,更有正法眼藏,一切魔境是不能左右他的。故禅師說「袛貴子眼正」,「眼正」是最重要的事,「子」是仰山;禅師說你祇要有正法眼藏,觀一切法的眼睛,都要有正法眼,像剛剛考你的《涅槃經》四十卷是佛說?魔說?有所言說都不對,所以不管佛說或魔說都一樣,是不對的!就是從理地上來講,現象界裡面第一個要先修空,我常講修行的人,第一個不修空的話,那以後會是很累的,智慧有但無定力,如此是修不好的,會散亂掉的。此等人常常會執著有相,那就證不到解脫道,所以一定要先悟空,腳根才會站得穩。

有禅的境界,裡面才能有空觀修,若無禅修什麼空觀,不修空觀,腳根不站穩的話,專門在玩一切法,那怎麼解脫?小障礙還可以化解,大障礙就沒有辦法轉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先悟入空,不是只會講空,一切空呀!講空是很簡單的,但等到大事情真來了,你就都不空了,有境執境,有相著相,有念執念,放不開的,空到哪裡去了?像碰到家庭的事情,如夫妻、子女、婆媳之間或是自己生命的問題的話,那就更亂了,更放不開了。

禅師說:「袛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仰山問要如何行履呢?你要真正的有正知見的話,一個念頭一起,一起觀就看開了,為什麼還要去行履?有正法眼、正知見,就不必要去行履用功了,多輕松阿!所以你真的有這種功夫的話。諸佛、菩薩有時候很喜歡考人,看他這個人在休息,突然間給你一念,你有警覺的話,你怎麼會無聊到想這個念呢?馬上就警覺有考試官來了,不能隨他轉,兩秒鐘後這個考題就沒有下文了。要不要去用功?要不要去行履?是不必的,就怕你眼不正,心不清。眼不正,人家丟一個念頭出來,你就抓住這個念頭起想,第一念想、第二念想、...,無數念想,一直的想,想得沒完沒了,這樣就沒有正法眼,所以眼不正的話,你當然就亂了,隨緣亂轉了。所以禅宗講的都是真正的境界,腦筋要搞清楚,要眼正、心淨,主要觀念正確的話,就不必要用功的。我們按語說:袛要汝貴在有正法眼、正知見,其他行履功用卻不用去擔心也。蓋有正法眼目,即有能力渡過此魔相期也!有正法眼其他的行履就不要去擔心,要怎麼樣的去做,其實你就知道要怎麼去做。

(86年11月28日講於龍潭)

 

上一篇:善祥法師: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逢必相識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