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清法師:把佛法還給百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把佛法還給百姓

經文: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九章

    今天我們講第九章。佛在這段經文中,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棒喝”的由來
    現在,許多人都是“博聞愛道”。什麼叫博聞?就是非常廣博地去聽聞,用耳朵去聽、去吸收很多道理,聽完以後,就說:這個道理啊,真好!好得很啊!我太喜歡了!他非常喜愛這些道理,但是,就只停留在追求這些道理的階段。比如大家學佛,一接觸佛法,就覺得說:哎呀,佛說的好得很呢!然後就這兒也聽聽,那兒也聽聽,都覺得很美妙,很喜歡,但不去實修。這樣的人,現在很多。像這種人,最終會怎麼樣呢?就是“道必難會”——對佛的道理,他一定是沒有辦法真正領會。
    那麼,我們學佛修道,應該是怎麼學呢?就是要“守志奉道”。“志”就是我們的內在,我們的心。這句話是說,對於道,對於佛法,我們要專注,要深入,要用心去體會,要身體力行,當你真正做到了這些,那你對於佛法的廣大,才算是真正明白了。
    一個好的道理,光聽了,光從文字上了解了,不頂什麼。你聽完後雖然很歡喜,但如果沒有做到,那你也沒有辦法真正明白它。如果要真正明白它,那你就要去做、去實踐。等你做到了,才算是真正明白了。如果你沒有去做,只是聽著,喜歡著,那你就永遠也沒有辦法真正明白。
    佛教到了禅宗,為什麼不立文字、教外別外?許多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這種傳法方式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社會上出現了光講道理,不實修的現象。為了對治這種現象,禅宗的祖師大德們便開創了這種方法。
    有時候,給你講道理是把你害了。你聽了道理以後,覺得很喜歡,然後,就停留在了道理上,還以為自己都懂了,其實,你沒懂。所以,禅宗的祖師大德們在傳道的時候,就不給你說很多道理,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禅宗的臨濟宗。六祖慧能(唐代)以後,禅宗就分成了五宗,其中有一宗,叫臨濟宗。像我,就是屬於臨濟宗。
    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是義玄禅師,他還沒開悟的時候,有一天去福建福清的黃檗山求教於希運禅師。找到希運禅師後,義玄禅師就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換成現代語言,就是:佛的根本思想是什麼?他的話音剛落,希運禅師拿起一根棍子,照著他就抽了下來。被打了以後,義玄禅師很不理解,於是就去求助寺裡的首座禅師。首座禅師聽了他的訴說以後,告訴他:你問的不對,再去問。於是,義玄禅師又去問,結果,又被打了一棍。首座禅師得知後又說,你還是沒問對,再去問。他就又去,結果又被打。就這樣連續被打了三次以後,義玄禅師開悟了。後來,他到河北鎮州(今正定)的臨濟禅院,創立了臨濟宗。再後來,臨濟宗就以棒喝聞名,你去請法,他要不就給你吼一聲,要不就把你打一頓。許多人不理解其中的玄妙,不知道這只是一種傳道的方式。
文字禅、口頭禅
    義玄禅師那會兒,為什麼會產生棒喝這種傳法方式呢?原來,佛教發展到唐代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很特殊的情況,許多文人介入到了學佛修禅的行列。這些文人在修禅的時候,喜歡在語言上、文字上來回地倒,喜歡對機鋒,結果,把佛法弄得很文學化,語言層面的東西太多了。文人都很聰明,他們仗著自己有幾分墨水,讀一讀經書,就覺得自己很懂了,悟得很多了,但都不切實際,不能真正地去修,去深入。你說讓他把兩腿一盤念佛去,參禅打坐去,他不去,他做不到。
    有幾位禅師,為了對治文人的毛病,傳法時就開始使用棒喝法。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大家光從文字上想個什麼,因為文字它是很有限的。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文字以外的東西。文字以外的東西,那才是你的領悟。而這個領悟,是必須通過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的,才能感受到的。因此,有幾位禅師面對參學者時,就不說道理,而是直接把你打一頓。有些人不了解這個背景,就說,禅宗傳法都是這樣打的,學禅宗,都得挨打。其實,不是的。
    再比如晚唐的趙州禅師,他傳道,也總是答非所問。你問他:“什麼是佛法?”他說:“吃茶去。”問他個什麼,他都叫你去吃茶。翻開禅宗公案,這一類的案例有好多。我給大家說這些,就是要讓大家明白,禅宗傳法,不是只能用棒喝這種方式,不是的。
不立文字
    此外,禅宗還不立文字。不立文字其實是整個佛教的特點。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也都不注重文字的東西。因為文字的道理,都是外面的。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要把文字捨開,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說的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佛教開始的時候,還是要用一些文字來告訴你道理。那麼,到了禅宗的時候,為什麼不給你直接說道理,而是直接給你一棒、給你一槌呢?就是因為文人介入進來了。文人修禅,修的都是文字禅、口頭禅。由於這些原因,一些禅師們就著力來扭轉這個局面。他們這樣做,就是要讓世人明白,光說道理是沒有用的,光明白佛說了什麼,是不頂什麼的。所以,你去問他個什麼,他都不直接給你回答;即便給你回答了,也都是答非所問;或者,干脆就不給你答,直接把你揍一頓。
    那麼,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這些道理,是要你自己去悟的啊!是不能去問的啊!問出來的道理,都不是你的道理。只有自己悟出來的,才真正是你的道理。比如臨濟宗的開山祖師義玄禅師,在被打了三次以後,終於開悟了。從此以後,他在傳法的過程中,就經常采用這種方法,又棒又喝的。
    像我們妙老,繼承的就是臨濟這個宗派。像我們,都是臨濟這個體系的。不過,我從來沒打過人,因為還不到打的時候。我現在基本都是用說的,不用打的。所以,以後,誰再問我個什麼,我就直接拿根棍子一打。一頭打悶了,醒過來,就開悟了。~_~當然,這種方法,現在也行不通。
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說這段話就是要我們明白,博聞是沒有用的。若以“博聞”來愛道,那就永遠也無法明了“道”。這一點,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是非常關鍵的。當然,不光是修學佛法,就是在平常的領域,如果想要真正有所成就,那光靠聽聞,光知道理論,也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哪一個領域,要想有所成就,都必須要去實踐,要從實踐當中摸索。只有從實踐當中摸索出來的道理,才是真正屬於你的道理,屬於你的技巧。這就是為什麼佛在說了很多法以後,最後又告訴我們,一切法皆是佛法。
    許多人對這個“一切法皆是佛法”不理解,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會問:那殺人放火是不是佛法?當然,它也是佛法。佛沒有特別的法!佛所說的法,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是針對人間存在的各種問題而說的。這些問題,我們不懂,佛總結完以後,就全部告訴了我們。這些,就稱為佛所說的法。所以說,佛所說的法,都不是他創造的。
    但許多人學佛學了一整,不理解這個道理,就不知道說,殺人放火是不是佛法。認為只有參禅打坐,慈悲了,友愛了,才是佛法。佛沒有法!佛所說的法,只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存在的道理。但我們迷,不懂,於是,佛就來告訴我們,要我們明白存在的這些東西,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是說:凡是宇宙間存在的道理,佛都告訴了我們;佛告訴我們的這些,就是佛的法。可他並沒有特別地說,只有我們專門修煉的這些向上的、好的,才是佛法;而客觀存在的這些殺人放火,就不是佛法。不是的,大家要准確地明白這個定義。但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對這個問題也沒有搞懂。
    佛沒有特別的法,是說他沒有創造法。他所說的法,都是客觀存在的道理。而我們,由於對存在的道理不明了,所以,就不斷地在造作惡業。佛告訴我們法,就是要讓我們明了宇宙人間存在的種種規律。那我們明白完以後,自己就要開始建立一個善惡的准則,去修持,去完善自我,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
做到才有真受用
    那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能干什麼?光明白了,那是什麼用都沒有,關鍵是要做到。明白了,沒有做到,就不是真正懂,也不叫明白,學佛是要用整個身心去體驗的。
    像原來,我們在佛學院裡面讀書的時候,老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學。學完了,自己當老師了,又如此這般教給大家。後來有一次,我發現我們一個老師的講課筆記,就是他的老師的筆記,一模一樣的,我就發現,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所以,我後來就不再講課了,就開始去體驗了,把所學的東西放到生活當中去體驗。比如一個“平常真心”,原來在學校裡面時,講到“平常真心”這個概念,會說“平常心是道”,很好講,很簡單就能解釋過去。但是,要把這句話落實到生活當中,卻不是那麼容易。後來,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實踐這句話,實踐“平常真心”,實踐“平常心是道”。
    比如出門旅行,每個人都會出門旅行。出門後,就要找個住的地方,要住旅館。在住旅館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去想該住一個什麼樣的旅館,會去分辨旅館的檔次。那麼,作為修行人、佛的弟子來說,對於這個住,怎樣才能做到平常真心?怎麼去對待這件事,才算是做到了平常真心?那就要看你對一切事物起分別不。如果只是隨一切緣,來行一切事,隨緣而為,隨遇而安,那就是做到了平常真心。比如住的地方,不管到哪個地方去,住五星級的酒店,跟住10塊錢的旅館,這兩個不能存在差別。如果存在著差別,就是沒有做到平常真心。後來,我就去試了,去體驗了。在五星級的酒店住一個晚上,也只是在裡面睡一個晚上而已,也只是住一張床而已。那麼,住垃圾堆呢?後來,我們真睡了一次垃圾堆。有一次,在長江三峽,我們就在一個垃圾堆裡面睡了一個晚上。這兩個,在你的內心裡面沒有分別,做到這樣,才是對這句話真正明白了。
    對於平常真心這句話,我也是用了很多時間去實踐。最終,這兩個之間的距離才沒有了。如果這兩個之間還存在著距離和差別,那就說明,你對這句話根本懂都不懂。光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沒有用。光知道意思,那是屬於博聞愛道;這樣,道必難聞。
    學佛、修道的過程當中,是在時時刻刻檢驗我們這顆心,修我們這顆心,並且修正我們的行為,所以,必須要做到才可以。如果沒有做到,那學的再多,也沒有得到受用。我們學佛,學佛的道理,最終是要改變我們每個人自己。所以,聽聞完了,明白了,接著就要去做,要去落實,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明白了。對於佛法要有真受用,就必須真去實踐。如果沒有實踐,沒有身體力行,那你所知道的,你認為自己知道的,其實都沒有真正知道。就像我們原來在學校裡面一樣,把老師教我們的,把資料上看到的,通通再給學生一教,可我們自己本身沒有做到,等於是自己都沒有懂。所以,後來,我就不教書了,就專門去實踐了。通過實踐,我才真正明白這些道理,才真正受用到這些佛法。
    實踐佛法的過程,就是“守志奉道”,我們必須要“守志”來“奉道”,奉就是奉行,這樣,這個道它才是廣大的。
最重要是開智慧  
    所以,佛這幾句話,是至高玄奧。這幾句話,跟禅宗的建立和傳播也是相符的,其中的關鍵所在,是不能對文字、道理產生依賴。為什麼?因為我們如果依賴道理,就無法去超越道理,就無法真正地去實踐道理。
    我一直跟大家說,佛教我們建立內在的智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靠內在的智慧。我們不相信權威,不盲目相信別人,不要認為他是多麼偉大的人,說了多麼偉大的話,我們就膜拜他。偉大的人說的偉大的話,用到我們身上如果不合適,那它就不偉大,關鍵是我們要能做到。不久前我給大家提到的牟子,曾說過一句名言:“書不必孔丘之言,藥未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
    在過去,人們都認為孔子的道理是最好的,所以,讀書要讀聖賢之書,要看是不是孔子說的。但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說法:“書不必孔丘之言”,“合義者從”:只要這個道理是符合我的,那我就遵從它;不符合我的,我就不遵從它。然後又說到醫藥:“藥不必扁鵲之方”,扁鵲是神醫,但看病不一定非得是他的藥方,只要能夠把我的病治好,那它就是好的。佛給我們講了這麼多法,但他最後又告訴我們,他什麼都沒說。另外還告訴我們,要把這些法都扔掉。佛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如果用博聞的方式來愛道,這樣,你雖然知道很多道理,但你都沒有真正領會,實際上,你等於什麼都不懂。我們聽聞了道理之後,要把道理捨開,真正去做。做到了以後,才能有真正的受用。
    大家學習佛法,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首先是在家庭裡邊實踐。家庭裡邊,是最好的實踐場所。許多人學了佛以後,就覺得家裡面嘈雜得很,只想到廟裡去,到哪個山裡去。這樣修行,其實是修小乘。真正的修持、修為,體驗佛法,就是要在你的家庭當中,你的工作崗位,以及繁雜的社會當中來體驗。你如果能將自己所學到的佛法,在這些場所當中落實下去,那你才是真正明白、真正懂了。如果沒有落實下去,沒有落實到生活之中,那你就是沒懂。比如在家學佛,學完之後,如果覺得在家裡學的不順,甚至不想在家裡呆著了,想到廟裡去,像這種,就是學錯了。當你學到說,因為你學佛,家裡面的人都很歡喜,這才是學對了。這就是說,你學佛的第一關,是自己首先要做到。
    那天從北京來了一個客人。她說,她很喜歡學佛,但家裡人不支持,讓她覺得很苦惱,都不想在家裡面呆著了。她老是想辦法游說,讓他的先生也跟她一起學,可她說得越多,她的先生就越反感。那天,他們是一起來的,我就跟他們說了說。我告訴她,你想讓家裡面的人都支持你,可你自己在家庭這個小范圍內都修不好,你還能修個什麼?!她的毛病是:老是跟她先生說,學佛有多好!她這樣,是犯了我們之前說過的學佛的三種著急之一。
    我就告訴她,你如果真正要去感化他,幫助他,首先必須是改變你自己。如果你通過學佛,各方面都產生了變化,以前不干的刷鍋、洗碗這類活,現在開始干了;原來不干的大活小活,學佛以後,都開始干了,這樣,家人對你的看法馬上就能改變了。你如果想讓家人也學佛,就得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別人,而不是只用你的嘴巴去給他們說道理。你只說不做,就是說再多,也沒有用;但如果你自己改變了,各方面都變得比以前好了,家裡人當然就會支持你,因為他們都希望你好。你變好了,那他們就會覺得,學佛是個好事,不是個壞事,然後,就都會支持你了,同意你了。因為你,他們如果對佛法產生了好感,那就會慢慢跟著來了。所以,你要用身教,而不是言教;你要自己身體力行去做,而不是只說不做。你自己做到了,改變了,對別人才有真正的說服力。
    學習佛法,體驗佛法,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在工作之中。現在的單位,哪裡都一樣,只要是人存在的地方,人事關系都是非常復雜的。那你如果學了幾天佛,就自命清高,跟單位裡面的人格格不入,認為他們都不對,只有你自己對,慢慢地,你也不想去上班了,這也是學歪了。在單位裡面,斤斤計較、爭權奪利都很正常,那學佛的人,在其中呆著,就是最好的修行。單位是修行最好的地方,要修的很歡喜,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到我們的行為之中。我們所學的佛法,必須能在生活當中體現出來,這才不枉學了一回。
真正的佛法一直被埋沒
    為什麼在中國,真正的佛法一直以來都被埋沒?人們一聽到學佛,就認為這是一些思想不太健康的,或者是精神有什麼問題的人,才去學的。而不知道說,佛的智慧是可以幫助我們,美化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人們對佛法的認識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偏差?就是因為一直以來,學佛的人沒有真正地去體現佛的智慧,反而在傳播著一些不正確的道理。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真正的佛。佛教我們,首先要把你的生活過好,要熱愛你的生活,而不是讓你不熱愛你的生活。                          
    佛是什麼?我經常跟大家說,他是一個貴族,但他捨棄貴族的一切,走入貧民。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王子啊!他馬上就要繼承王位,可他不繼承,放棄了。放棄後去出家、去修道。修成道了,就走入民間,跟百姓站在一起,化導眾生,幫助人間有疾苦的人。所以,我一直在倡導說:把佛法還給百姓;讓佛走入人群。
    佛本來就是這樣存在著,但到了中國以後,它慢慢就變了。佛教傳到中國的早期,統治者一直在利用佛教,但到了明朝,變化發生了。在明朝以前,特別是唐朝的時候,佛教在中國也是非常普及的,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時,佛教真正落實到了老百姓當中,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但今天許多人一想到佛教,就有個概念,認為它屬於深山老林,與世隔絕,跟社會沒有關系。所以,許多人看到我做的這些事,就不理解,說你這個和尚,為什麼會跑到塵世裡面來經商,來開飯館?他們就想不通,認為這跟佛是沒有關系的,那你為什麼要來做呢?因為大家一直以來有個概念,認為佛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跟人間是沒有關系的,因此,只要是佛教的人,就都應該呆在與世隔絕的地方,跟社會不發生任何關系。
    那麼,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有這種觀點的呢?就是從明朝開始。為什麼是從明朝開始的呢?因為這是從朱元璋那兒起頭的。朱元璋是從哪兒來的?他是從廟裡出來的。他本來是一個小和尚,但他在廟裡不好好呆,就參加了白蓮教,也就是當時的造反派。造到最後,他當上皇帝了。當上皇帝以後,他卻開始大規模地限制佛教的活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很明白,廟裡面藏龍臥虎,高僧大德的思想都非常超然。當時,他說了很多道理,表面上,好像是在弘揚佛法一樣,但實際上,卻真正把佛教趕到了深山老林裡面。
    早期的明法中有一條規定:士大夫不能與僧人來往。就是當官的、讀書的這些人,不能跟廟裡的人有來往。來往了,就是犯法了。朱元璋為什麼要規定這一條呢?他害怕讀書人跟廟裡的人合到一塊,如果是那樣的話,他的江山就不穩了,他的顧慮就很多了。所以,為了鞏固他自己的地位,就不讓社會上的精英們跟廟裡的人有來往。從此以後,在百姓的思維當中,佛教和僧人就跟社會沒了關系,而不知道說,作為僧人,他應該干什麼?!佛教,它是來干什麼的?!
    佛教是來解決人間疾苦的!佛的宗旨,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是幫助一切人解決他們的痛苦,讓他們獲得快樂!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用行動來落實的,像釋迦佛,用他的行動走到人群,看到哪裡的人有困難,他就到哪兒去化導他們;看到哪裡有恩怨,他就到哪裡幫他們化解,給他們講課,告訴他們道理,解決他們的問題。這,就是佛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我們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當今時代的人們,連佛真正的意義和作用都不知道,所以,我一直以來倡導,讓佛重新走入平民。

 

上一篇:法清法師:學會給自己當醫生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