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二講
就人立信(三)
講解:純祥法師
就人立信——仰信佛智
“就人立信”的“人”是指釋迦牟尼佛,因為佛是滿足大悲的人、如語者、實語者,他是在實相中觀察一切事物。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虛妄中的,只有佛才是真實、清淨的。其實“就人立信”不只是釋迦佛、阿彌陀佛方面,“人”同時也指我們自身,前面就有“建立自心”。同時“就人立信”裡由於有四重人的考驗,這些人也可以說是“就人”中的“人”,信心是源於所信的對象,從所信的對象上來說人,信心就是信這個“人”。在兩種深信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其實這個“自身”也是“人”,“二者深信彼佛”也是“人”,但核心是指佛,這叫“就人立信”。
信心有往生信心、清淨信心、決定上上信心、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所以信心還是有差別的。獲得往生有同一性,之所以有清淨信心跟往生信心的區別,主要是在理解智慧上面有差別。獲得了往生信心是信佛的心,信佛,佛是法體的成就、佛的願力光明有不可思議的一面。不可思議從我們相信的角度來講叫做“仰信”,“仰”就是有不理解的地方。獲得了往生決定信心經驗的人,雖然相信了佛的誓願名號,但這種信有對佛不了解的層面,即使獲得了信心也有不清淨的性質,由於不了解就有迷,就有污染性,但也是可以獲得往生的。很多人不太理解,覺得獲得了信心就一定很有智慧、對佛經都知道了,不是這樣的。
1.信從聞生是一種體驗
信心是一個成就體驗,體驗跟道理有點不同。在信心成就的因緣裡,有些人通過講說就能夠獲得,像禅宗的開悟,開悟的情況不一樣,最厲害的人,老師只要跟他說一句話,他一下就開悟了,也沒有通過學太多的東西和理解,這是根基很成熟的人;有的人要通過一定的參、悟,經過一個過程獲得,但都是從因緣上獲得,不是光理解了,是體驗。往生信心的獲得,重點的因緣是“聞其名號”,“聞”不只是一個道理,很多蓮友只是接受道理了,但是沒有經驗,經驗和道理不是一回事,有時也很難區分。因為有的人確實就是沒有很明顯的過程,像剛才講的有的根基很成熟的人,確實就是一聽到,馬上就獲得了信心。但是有些人沒有比較強的往生願心,只接受道理就覺得可以了,這樣是不行的。很厲害的成熟開悟人,他本身就像水已經燒到90多度了,再加把火一下就開了。很多人往生淨土的願望比較強,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一聽到佛的願力馬上就接受並獲得了信心,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經驗,這是一個微細的地方,獲得信心的真假,還是比較難區分、有一定的困難。
近代的“親鸾會”就講一定要經過三願轉入、或“三定死”的經驗,就是用一些模式來檢驗。禅宗的開悟也是這樣,哪些是假的,有時自己也不知道。像我們這裡,很多人沒有信心,但是他也覺得有了信心,是真的還是假的,也比較難區分。日本由於發展得比較成熟,有很多種方式檢驗真假,當然檢驗的方式也是根據經典,或者是善導大師的解釋,但往裡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未必全部都套得上,每個人也不見得。我們首先要知道信心不單是一個道理,不是你知道了這回事、接受了就可以了,有一個經驗,佛法裡面叫從因緣上獲得的,禅宗叫“外門而入不是家珍”,最主要不是通過思維獲得的,如果你說我開始想來想去想不明白,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不是這樣的!因為往生願望的實現,已經超過了道理,不光是思維的問題,信心有超過思維層面的意思。
2.信心經驗的獲得源於名號
信心經驗的獲得源於佛的名號,通過佛願的生起本末獲得。但是獲得了信心,對於佛法、對於淨土的種種方面也未必理解,這很正常。所以即使是獲得了信心,也不見得就了解淨土。禅宗也是這樣,即使開了悟,也不是很了解佛經的內容,這是需要明了的地方。
我們現在的學習出現了一個弊端,就是講的知識太多了,使得很多蓮友的用心跑到知識上面去了,就好像要成為學者一樣。淨土教在發展到後期確實出現了很多學者,攝入了很多的知識。信心的經驗獲得以後,能從信心裡面能很好的理解佛法,使整個佛教的知識能夠融進來。而我們本身就不是學者,也沒必要去當學者。學習淨土教最主要就是要獲得信心成就,往生的願望生起來沒有?其他的知識理不理解不是重要的。當你沒有獲得信心的時候,獲得信心是最重要的,學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信心,佛門裡有一句話叫“到老一場空”,你學得整部經書都會背,沒有信心,還是得不到往生的。
如果學禅宗開悟了,他不通經的話,講經也是亂說的。如果你獲得了信心後,再好好的學經,從道理上慢慢解釋信心是怎麼回事,這叫以教來印心。信心是一種經驗,他到底是什麼,就依佛經來印證,信心就是信佛。對於佛,你還不太了解,就依經教來展開信心裡面的內容,這叫以教來印心。
所以信心是一個成就,再通過提升,正確理解了之後,信心就比較清淨,相對應的層次就是地前菩薩的考驗。“決定上上信心”的程度就更高了,即使是菩薩來考驗你,都不被動搖了。因為考驗你的人地位很高了,你的信心都能夠抗得住他的考驗,說明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是“決定上上信心”了。
信心如果從佛的方面來說,是一樣的,在我們這邊展開,還是有差別的。所以歷代的淨土宗的祖師也有不同信心,有像龍樹菩薩這種大菩薩的、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也有像親鸾大師這樣的,所以親鸾大師說“我的信心跟老師是一樣的”。就是往生是一樣的,都是從佛那裡來,但是要說信心的裡面的性質還是有差異的,這裡特意的提出來說一下。
就人立信——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回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最後一種就是“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就是連一念的懷疑心都不生起,這就非同尋常、程度最高了,即使是那麼多佛來說你不能往生,你從心上面也連一念的疑退心都不起。《往生論注》裡面提了一下,“念”是一念,“不起一念”就是從心上面生起的一念。
1.凡夫在念念生滅之中
這裡說一個基礎知識“念”,佛法最小的單位是用“生滅”來劃分的,我們這個世界是由原子或者電子組成,就是由很小的顆粒組成。空間的組成最後分下去,分到差一點就沒有了,佛法裡面叫鄰虛。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一個集團,比如黑板、椅子都是一個集團,像面粉微塵分到最後快沒了,佛法裡把這個空間單位的微塵叫做鄰虛。
我們心的狀態處於很快的生滅、生滅之中,有生有滅就有時間概念,生滅按照《往生論注》裡昙鸾大師的解說,一百個生滅為一個剎那,六十個剎那就是一念,從最小的單位到一念,心至少有六千個生滅。【1念=60剎那,1剎那=100生滅,1念=6000生滅】一剎那已經是非常快了,是彈指之間,但是一念是六十個剎那。實際上“念”更像一個時間單位,生滅是最小的單位。我們的心念通常只是說剛才想了什麼,如果按照生滅來講,已經經過了六千個生滅了,所以心念非常難以控制。
我們只能觀察到念頭的剛才想了什麼,就是這“一念”,其實這“一念”裡已經不是一念了,已經有這麼多的過程在裡面。所以講治心猶如治四十裡流速的大河,心念的速度由於速度非常的快,一念裡面都有六千個生滅,這樣使我們根本都觀察不到,連看都沒看到,刷的一下就過去了。心裡面一剎那之中的那個內容你都沒有發現,六千個生滅就過去,有好多、好多的內容了,等於是一個集團,像一條大河一樣流過,所以人的心念是一個相續的集團。
如果你不去念佛,心的狀態就是一念念的。只要是在凡夫的狀態裡,肯定就是在一生一滅之中,所以我們一天天老了,為什麼不能夠返老還童呢?凡夫是生了滅、生了滅,心念就是在這樣的運行之中,所以就不能夠倒轉時光。而且你心裡念什麼,在運行中是做不了主的,由於生起不隨你控制,想什麼就是一個業力,我們的心已經是一個業果了,妄想紛飛的速度非常快。
2.凡夫在妄念相續的業果之中
聖道修行,感覺剛才起了壞念頭,就知道要用“戒”把它止住,不讓它繼續往下流,這只是“戒”的層次,再高一點就是“覺”。對念頭裡面的內容有所覺知,就到了“止觀”的范圍。我們凡夫的性質引源信法師法語“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也就是念頭,你的生滅實際上的構成是虛妄的,本質上根本控制不了,你起的念頭已經都晚了很多,當你知道念什麼的時候,已經是妄念在很快的運行了。所以妄念是我們本質,你是離不開這個性質的。
虛妄①:遍計所執性
“妄”跟“真”相對,所有心念的本質就是生滅性,也就是無常性。從更細微處來看,《唯識學》裡有二個術語叫做“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主要用來區分心念的“妄”和“真”。這個遍計的執著性質,由於我們有對“我”的執著,其實“我”本來是沒有的,你到哪裡找都找不到,雖然說天天都說“我”、感覺也是“我”,但是真正去找,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就是一種沒有而執著有,就是虛妄的。這有點像龜的毛、兔子的角一樣,或像虛空裡面的花。大家知道,兔子是不長角的、龜也沒有毛,但是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想像成兔子有角、龜也長毛,或者人坐久了,一站起來眼冒金星,其實金星是沒有的,但在不正常的狀態下就會眼冒金星。有一些東西不存在,由於病態而顯現出來。一般說第一層次的妄想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計有”,“遍計所執性”就是最虛妄的一種,佛經裡經常打的比方就是人得了色盲病,他所看見東西的顏色就不正常。這就是虛妄的病態,跟我們平常的感官都不相應,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把他想象出來,本來兔子不長角,但是別的東西長了角,兔子也是存在的,把這兩個東西搭在一起,就變成了兔子角,其實沒有。我們如果按照通常的認知,也覺得“遍計所執”是完全、低層次的虛妄,凡是這種想法,肯定就是虛妄的,但是這也是一種習氣。要說完全虛妄、像夢一樣,但在做夢時並不是完全沒有,兔子雖然沒有角,人在打妄想時,把兔子安上角,這個東西就完全在你的想象之中,這顯然就是妄想了。現在很多人就是屬於這種性質,玩各種游戲,把自己想象成國王啊,什麼的,這個就是最低程度的妄想。
虛妄②: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就是因緣而生的妄想,比如這個粉筆和黑板大家都看得到,按照凡夫的境界來看是因緣所生的、實有的、真正存在的、正常的。我們一般說的真實是可以用的,不是夢裡面的東西。粉筆有實在的感覺,也能夠寫字,我們能夠住在這上面,跟前面那個相比,說起來比較牢固。做兔子角的夢,必須維持那個狀態,如果一出來馬上就沒有了。相對來講,這個狀態按照世俗人的執著,比較真實,但是實際這種存在也是通過感觀所顯示出來的一種現象,都是通過我們的心念,這在更高級的狀態裡其實也不是真實。佛經裡經常講水,我們看起來是水,到天人那裡就轉變了,就是琉璃。所以,你看見的也不是真正存在的,但是對於我們人來講就是一個堅固的習氣,大家都可以共用,都認為是那樣的。
3.佛是最終極的真實性
我們首先要知道,你所念的佛不是龜毛兔角,要把你的想象區分開了。很多人說極樂世界可能就是我們想象出來的,因為現在人的妄想很豐富,做大型網絡游戲可以創造一個世界,雖然不是完全的龜毛兔角,但也有點相似性。我們念佛,首先要確定佛是真正存在的,不是你的想象。但是這比較難劃定,因為我們連界限都劃不清楚,搞不懂哪跟哪兒。這是佛法裡面的一種劃法,這二個是不同程度的虛妄。佛不是緣起性、不是生滅性,佛是世間最終極的真實,真正的真實性。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生滅心不斷的墮在這種龜毛兔角的妄想之中,因為“我”都是不存在的,我們隨時就是生生滅滅,隨時執著“我”的存在,這就是一個妄想。在有“我”的妄想的所有環節裡,都容易起執著,這是我看見的、這是我們的教室,完全都在虛妄中執著、在虛妄中運行,而且這個妄想的速度非常快,你都不認知的。
源信法師說“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不要在你那裡確定,我這“一念”肯定就是對的。你這“一念”都已經是六千個生滅了,都不知道打了多少妄想了?所以你任何的念頭不要確定肯定是正確的,有人問我這樣想對不對呀,那肯定是妄想!如果去審定的話,我們就是處在妄念之外沒有真實的心,因為凡夫整個世界顯現的,所起的念頭、所觀照的全部都是妄念,沒有真念頭。所以你本質上就是妄念,沒有真實念,包括念佛時的心都是這樣的,注意,如果來審視自己念佛的這個心,也全都是妄念的性質,所以“妄念之外別無心也”。“別無心”就是沒有真實心,然後一直到臨終都是妄念凡夫。我們是被這種很強大的相續輪回的業力所推動,這就是妄念的推動力量,從生到死一直都在妄念當中運行,如果從微觀的觀察角度來講,沒有一念是清淨真實的。
4.“妄”+“念”+“佛”=信心念佛
念佛時要知道,你是用妄念的心來念佛,由於這種心是虛妄的,我們對佛的名號和願力的性質,其實是不了解的。所以佛通過名號因緣、願力光明因緣攝你往生,你就獲得了信心。這個信心就是從佛的真實中回向來的真實心,所以這個信心與你的妄心是不一樣的。“妄”、“念”、“佛”放在一起,我們在聲聲念念中念這個佛,凡夫的性質本來就是虛妄的,你通過佛的回向獲得信心,信心就是佛的光明,說起來就是佛的心給了你,你就在生滅之中有一種真實心,所以佛不是念。
善源老師的回向偈說“佛即非念兮本願慈攝”,佛不是念,佛是本願,是由佛的本性中所起的,願心就是由於本願的心住持了你的心,你獲得了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真實心,信心就屬於真實的心、清淨的心。名號就是至心,至心就是清淨的心,他不是我們這種生滅剎那流轉的心。佛通過名號把清淨心回向給我們,我們就具備了這種信心,然後你再信心念佛。所以信心念佛與凡夫的妄念念佛有本質上的不同,信心本身已經改變了你心的性質。
“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即使是獲得了信心的人,心起念頭的時候,由於對佛不理解,源於習氣的原故,你肯定還是會起懷疑心的,你不了解,肯定就會阻住產生懷疑。“不起一念”就指在心念上面對佛都不起一念疑心,這是非常厲害的,就不是普通人具有的性質了。即使是很多佛來跟你說,都不被他所破壞。
就人立信——一佛一切佛
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
善導大師講了理由,我們會搞糊塗,前面說“報佛化佛,輝光吐舌”來跟你說不能往生,好像考驗你一樣,但是又說“一佛一切佛”,“一佛”就是“一切佛”。好多人問,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有什麼區別?“一佛一切佛”就是一即一切,這就不是我們妄念的境界了,是華嚴的不可思議境界。由於我們對“一佛一切佛”不能夠理解信受,顯然後面的“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的道理就會有障礙,這幾方面就是佛的知見、佛的解、佛的行、佛的證悟、還有佛的果位,佛的大悲心是沒有差異的,就是平等正覺。我們由於智慧差的緣故,還會在這裡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是有生滅、有妄想的凡夫,妄想分別就把佛分成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在佛那裡是沒有的,但是在我們這邊就有。所以你要能夠理解信受“一佛一切佛”,就不存在什麼考驗的問題了,就過了關了。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所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佛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如果你不理解,善導大師還講了一下道理,“如似”就像制度一樣,佛跟佛之間是不會打仗的,每一個佛說的都是一樣的道理。不能說這個佛說的跟那個佛說的完全是兩回事,那是你聽錯了、理解不對。比如釋迦牟尼佛說要我們行十善,彌勒菩薩來絕對不能說要我們殺生,那是不可能的!釋迦牟尼佛說你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彌勒如來那裡說你們不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在這呆著,這也是不可能的!佛那裡是沒有矛盾的。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無量壽經》,要我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另外的佛竟然跟你說不是這樣的,那兩個佛豈不打起來了?所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就人立信——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以後,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贊、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阿彌陀經》裡,十方佛都給你作勸說、證明,就是能夠往生!釋迦牟尼佛來化導我們,也就是十方佛都在化導我們。釋迦牟尼佛做到的事情也包含了十方佛的功能,所以我們不要在這裡面比東比西的,覺得釋迦牟尼佛好像本事就要差一點,就不如阿彌陀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有同一性的,可以說是一尊佛。
我們說一佛就不能夠是兩個佛了,其實說兩個佛是也可以的。凡夫就是這樣,說一個就是執著一個、說兩個就是兩個。我們就是妄想凡夫,不能夠透達實相境界,就是沒有智慧的緣故才執著分別,沒有辦法。所以佛就借著我們的執著、分別讓我們往生,但在獲得信心的這個地方,你也不要太去分別了,所以“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彌陀經》中說,釋迦贊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雲:“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贊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贊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這些內容蠻多,先大致說一下,信心是很重要的地方,這裡了結在“就人立信”上。由於我們因緣上沒有見到佛,佛法的善知識普遍都勸導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雖然沒有見到諸佛,但大家的整體因緣裡面,不管是蓮友、出家人、在家人都勸導我們往生淨土,其實顯現的性質是接近的。只是這些顯現的勸導沒有像佛勸說的這麼究竟圓滿,但都是勸導我們往生西方。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能體會到,只要信佛的人,往生西方的思想,整個佛教界是統一的,沒有人反對,這一點是一致的。但是這個地方諸佛來證明,就不只是這個,他說一日、七日;一念、十念,決定往生,這是佛的勸導證明。
好!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學到這裡。
錄音:白蓮花整理:隨順如意審核:純祥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