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十一講: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
講解:純祥法師
佛是滿足大悲願故、實語故
《選擇本願念佛集》從淨土三經深信下來,有兩種信心“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二者決定深信彼佛四十八願”,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就人立信”,“人”指釋迦牟尼佛,因為佛是滿足大悲願故、實語故。信心的關鍵應該建立在“就人立信”上,從“人”那裡建立信心,這是信心的依止。信有能信和所信,所信的人,指的是佛;能信的是指眾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信心的建立有兩種:“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為什麼要分成兩種?因為人在性質上有點不同,有的人傾向於對“人”的信任、有的人傾向於對“法”的信任,“就行立信”就是講念佛的方法。
就人立信——了解佛的性質和眾生的性質
雖然我們一直在講信心,但是大多數人沒有理解信心的性質和怎樣建立信心,這就導致“就人立信”聯系不上。普通人的信心是以現實中的人為主,說起來向內可能還是相信自己、向外比較相信講課的老師,但最大的可能還是妄想執著,這是不容易破除的一個關口,歸根到底還是相信自己。因為相信講課的人也不容易,有些人以為相信了佛或者是老師,實際上也不是,你還是在妄想之中。
我們不太理解妄念的性質,凡夫的性質是心念不斷的在打妄想,好多蓮友通過修學就感受到自己打很多妄想,這可以觀察得到。但是執著比較難觀察,妄想打起來之後,接下來再確定妄想就是執著。比如自己判斷跟別人的關系時,覺得別人對我挺好,其實這就是一個念頭,也就是一個妄想,其實人家對你不怎麼好,但你認定了,確定之後就是執著,更多的人是活在妄想和執著裡;再比如已經老了,但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別人不喜歡我們,也覺得別人喜歡;自己本來是一個很壞的人,但自己打妄想還覺得挺好,然後進一步確定自己是個好人,所有的運行都沉浸在這裡面,沒有從妄想的執著裡有所增上。包括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信心、信了佛,實際上也不是真的,沒有建立真正的信心,還覺得知道了佛的願,確立相信自己是一個惡人。如果只是表面上確定,就沒有真正的確定,這樣覺得自己真正的信佛了,其實這也屬於妄想。
我們對信心的體性和依止搞不清楚,妄想的力量就非常大。橫川法語裡講“妄念原是凡夫本體”,雖然很簡單,但是我們在這個陷阱裡根本出不來。首先我們所有的念頭都在打妄想,然後接下來就是確定這個妄想,再賦予它價值,就是一天到晚在做妄想執著這種事。為什麼佛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因為你任何的想法都是妄想、你的確定不是正確的見解。“妄”就是虛妄、不真實的,信心就不屬於這個范圍。好多人的信心其實就是妄想固執,包括覺得信了、通過佛願有了信心,其實這不是真正的信心;你對老師的信任也不是,也是虛妄的成份很大、不真實。
當你確實發現以前沒有發現的問題時,才有進步,如果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過程裡,總覺得自己挺好,並沒有真正發現自己很不好,這也是虛妄的成份多。很多人念佛的時候,提醒自己,哎呀,我是個罪惡生死凡夫,我有很多罪呀,然後就承認了。當然總的承認也不錯,但要放在具體的因緣裡,就都不承認了。心想,我怎麼就這麼惡呢?覺得我還是比別人好、比別人還更有信仰什麼的,就不是確定自己真的是罪惡生死凡夫。
生起對佛的親近心
如果這樣就人立信,就會對佛沒有感覺,當然,這很難。我們對佛不要說生起信心,生起興趣都是非常難的,我們容易生起跟自己比較接近的人的興趣,比如某個有名的法師、或者一些比較好的人,容易對他們生起信心。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比較容易對一些高僧有興趣,比如近代的弘一大師、太虛法師、過去的高僧、藏傳佛教的高僧。當然,如果能夠跟高僧的感情接近那還不錯。感情是很難作假的,喜歡,就會從心底裡面親近,感覺確實很好,你就會對他有信心。
如果對佛有喜愛、有信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天天念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可能是離得很遠很遠的。問到“就人立信”,竟然都對不上號,就說明離得太遠了點。真實情況可能還是在很強烈的妄想和執著之中,沒有好好的去念佛,因為妄想執著特別強,導致所講的東西全部被你的妄想執著所轉動了。妄想的力量就像有色眼鏡一樣,把一切東西全部都想得非常美好,都打妄想了,妄想就是最大的神通。講得再如何如何的,一到妄想這裡,就沒有真正跟所學的內容相應,都轉成你自己的妄想去了。這個情況值得我們反省,不要悠哉悠哉的,覺得我真的學的很好了、很有信心了,從落實在我們這邊看,可能不是這種情況。我們對佛哪怕生起一點點真正喜愛之心,都是不得了的,就世間福報來講,也是大大的不得了了。這好比跟世間的國家主席沾點親戚,那還了得?親戚就是一種因緣建立的感情,你要跟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有親近感,是比擦什麼香水都要香的,但如果沒有那麼香,就承認沒有。
念佛在我們這邊真不是容易的事情,佛大慈悲不捨,來念我們,但是我們跟他的距離,確實是蠻遙遠的。通過對佛願的憶念、對名號的稱念,慢慢、慢慢的有個接近的過程,然後感覺到佛這個人確實不錯,慢慢生起了親近心,過程有點像談戀愛。本能的有這種親近佛、對佛生起好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現在就可以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在你的心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感覺?你的心裡面一想到佛時,有沒有一點溫暖和依靠的感覺?連這個都沒有,佛說的話頂什麼用呢?我們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的。我覺得自己應該是業障很深重,對佛非常不容易生起喜歡的,相比較來說,對高僧或者對菩薩還是要容易一點。很多人對觀世音菩薩容易親近,覺得像慈母一樣,更容易依賴;對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就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好像佛有無情的一面,這樣就比較難接近。
凡夫本性虛妄不實
“就人立信”要先知道“人”,連“人”都不知道,信心從哪裡來呢?然後對“人”必須有暖意、有喜歡,這樣對他說的話才會在意。因為我們按照自己的情感為主,如果再經過你的一番分析,全部都轉成妄想、執著,不剩什麼東西了,所以學很久,力量都非常弱。可能是注重講課,沒有特別注重念佛,雖然說念佛有自力的嫌疑,不念,業障在我們這邊也確實是蠻重的。佛的願大慈大悲,你“聞其名號”,對佛的功德哪怕是“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感受到,就不得了了。在沒有歡喜之前,不能老演戲,不能老是做假,信心基本上就圍繞著佛這個人的功德深入、展開。
念佛不是很空洞的,釋迦牟尼佛有願、有人格,人格很重要的。“佛是滿足大悲人”佛有佛的人格。不過我們這年頭,確實是人不人格無所謂,大家以經濟實力為主,妄想執著太強烈,人不人格管它,連普通人的人格都不懂得尊重價值,那佛的人格呢?上節課重點講了“佛是滿足大悲的人”,可能也完全沒有對上號。為什麼不以菩薩,而要以佛為歸?對我們來講,一下子超越太多了,我們現在連對好人、對天人、對阿羅漢、對菩薩都沒有暖意,那還會對佛有暖意呀?現在重點是誰對我們好,我們就跟他走,佛就是這樣的!所以這是超越的方法,但在超越的裡面又有不超越的地方,信佛按照正常的來講,包含了前面的這些,就是對菩薩、對善肯定是有所喜愛和信受的。
以後還是要多提點問題來互相的溝通,不說就遮掩住了自己的弱點,不知道真正的情況。一遮掩就解決不了問題,不要怕暴露問題,我們本來就沒有什麼,暴露就暴露,這有什麼?不要覺得自己怎麼怎麼樣的,我們就是妄想凡夫。你不說,就是叫做覆藏,就是垃圾桶蓋住了而已,那沒必要。
就人立信——建立往生信心
在“就人立信”之後再進行選擇,遇上解行不同的人來破,說你不能往生,怎麼樣來對待他?善導大師在這裡就這樣告訴我們“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釋迦牟尼佛救度眾生的經典跟其他經典所說的時機不同,這也就是剛才強調的。在通常是有一定次第的,如果連對善人、對菩薩都沒有喜歡,怎麼能直接就喜歡佛呢?但是也確實有這種可能,因為你確實跟佛有緣,這是佛憐憫我們。你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佛的慈悲功德你感受到了,這就是特殊的,所以,說這個經的時候就不是說其他經的時候,你就能獲得信心往生,這個方法就是佛的慈悲的方法。
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注意下面有幾個對比,解行不同的人來妨礙我,最後的結果是“唯增長成就我往生的信心”。本來信心如果成就了,是沒有什麼增不增長的。但是在別人來妨難、考驗你有沒有信心的情況下,你不被他所破壞,你的信心就等於經受住了考驗,在你這邊就好像有一種增長的意思。
很多人的信心是不經考驗的,當別解、別行的人說你不解空相、按照《法華經》的標准來量,你怎麼能往生呢?就一下子不行了。如果人家來說,你不動搖,“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因為信心成就首先就是要得到往生,信心在前面,往生在後面。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關系,就是在沒有獲得往生成就之前,要有往生的願望,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往生,什麼時候得到了往生呢?獲得了信心跟獲得了往生是同時的,主要就是通過佛願的攝持,最後達到接受了他力,接受他力的同時就獲得了信心,也就得到了往生,其實信心就是得往生。其他的標准都不是,得到往生才是,得往生恰恰是二十五有的凡夫眾生都可以得到的,搞其他的都未必能得到,願意往生是可以得到的。往生的信心跟智慧、德行、多聞、持戒都沒什麼關系,接受了佛力,就得到了往生。
但是這也不要隨便錯認,很多人是這樣,根本都沒有很強烈的願意往生的心,沒有經過善導大師講的“三定死”的體驗,連真正願意往生的願望都沒有生起,然後就獲得了往生,這肯定是不真實的,雖然不見得所有的經驗都一樣,但是信心的真實應該也有特性。在真正接受他力的過程裡,有對自己的一個像死了一樣的過程。雖然不見得能夠認知妄想和執著,但是也有它的對治作用。這是第一個對普通解行不同的人,相對還容易對付一點,你會想,這些人跟我修學法門不同,沒必要理會他,會認為這種人不值得信任,還容易把他推翻,但是後面的就不容易推翻了。
就人立信——建立清淨信心
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佛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這是講第二個信心,獲得信心的人有個決定信相。
我們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高僧,很難說有證得了登地菩薩的,我們信很多法師、信過去的善知識解釋淨土教的說法,比如像淨空法師還有其他一些法師,肯定不能說他是登地的菩薩。凡是立了要達到什麼樣標准的,因為他引淨土的經論說:如果沒有達到這樣,你就不能往生。就是“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很多人就會說:人家那個法師都這樣說了。因為你相信他是大法師、他是菩薩,這裡面就有很大的考驗性了。外面的人說,你還是容易推翻的,但是說淨土教的、甚至很有名的法師都這樣講,這裡面善導大師講的是地前菩薩,一地以前的菩薩有些是信位的菩薩,從顯現來說,佛教史上龍樹菩薩是得了一地的菩薩,中國的菩薩通常沒有,智者大師都沒有達到登地,智者的師父都沒有,就是這樣的高僧都沒有,就很難說有登地的菩薩。這些都算起來跟你講,引經論說你不能往生。我們特別容易相信、容易墮在這裡面。
“若一若多”不是一個,好多個法師可能都是這麼講,“皆引經論”,他也不是自己講,是引經據典的來跟你說“證言不生”,這樣不能往生、這樣也不能往生,你看經上都這麼講了,你就“我亦未起一念疑心”,這可就難了,不是你的力量所能抗衡的,沒有獲得往生信心經驗的人是絕對過不了這一關的。如果過了這一關,就是“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這個名詞不一樣了。獲得了往生,信心的清淨性也還是不太行的,信了佛力,只是仰信,接受了名號、接受了佛的慈悲,但是沒有真正的理解。我雖然相信能夠往生,但是對佛經還是很迷的,就是迷信。如果真的接受了佛的名號、願力的經驗,那怎麼樣都不會動搖!但是不動搖不見得就能理解。在這裡就不一樣了,如果一些法師跟你說,你都不動搖,信心相對來講就比較清淨,從某種意義上級別就提高了,叫“清淨信心”。
很多人就分不清楚法義的真假,表明你的信心就不清淨。聽這些法師講、聽那些法師講,就不知道哪個法師講的是對的了,然後就亂信,很多人墮在這個階段裡面。“就人立信”在這個時候,你就要相信佛這個人。很多人對佛沒有親近感,那麼在選擇聽法的善知識的因緣上,就存在一定的打賭性。其實老實說你也不知道我到底怎麼樣,如果相信我,肯定還是有一點打賭性的,這裡就涉及到一定的因緣。當我們去接受法義的時候,特別是要做抉擇時,就要從這些善知識裡面選擇一個,變成了信任他比對其他的還更信任一點,但是你未必能理解他,他就一定比其他的法師好嗎?那不見得的,但是在你的信心裡面,他就起到了一個你跟佛之間的介紹人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這個階段不能確定,這也跟你的用心有關系。有的人可能跟佛的機緣成熟了,這時就逼迫著他要選擇一個,很多人不選,就一直處於東一下望兩眼、西一下望兩眼的階段,這個也好、那個也好,好像很好,其實不怎麼樣。很多人拖得時間很長,覺得這個也是善知識、那個也是善知識。不要說我們這種凡夫的心力,人家那些學聖道的,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都有專一性,專一是非常重要的。不專一是很大的弱點,你如果被擾動了,顯然就是信心不清淨,這實際上就是對佛的信心不清淨、對善知識的信心不清淨。
原因的歸結處是“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你能立住腳跟的原因,不在於哪個人,在於佛經上的話。我們每一次學《無量壽經》都在念成就文,那麼幾個字要言不凡,是非常不容易契入的。因為那是成就信心、現在獲得往生的教證,就是根據。很多人講臨終往生,因為他是不太知道成就文。成就文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話說得並不多,其他的三輩、九品可能說的還蠻多,說信心這一段,就這麼一點話,但“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過你真正要追求的過程裡,要去確定佛真的是這樣說的,我跟你所講說的,也是佛經上的,你如果比較較真,就要確定這個話確實是佛說的,然後就會去跟佛較真。
其實更多的人是說了一萬遍的話也還不在意,我們就是為了證明佛說的這句話“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講來講去就是跟你說這句話、在這句話上確定下來,“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就往生了。我們繞了太大的彎子了,講了很多很多,你只要集中在這一句話上面,確認這句話是不是真的?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如果確定了,就是“決定了義”,“了義”成就的“了義”,然後就“不為一切所破壞”,至少我自己在這個過程裡面是這樣的。
凡夫都是這樣,對善知識沒有那麼容易相信,但是你不相信就好好的用心,好好的去念佛、看經典,左對右對經上講的是不是這樣的意思。很多人連往生信心都沒有,就談不上清淨信心了。其實信心只要有一個,就全有了,因為信心是沒有什麼差異的,在佛那邊回向過來都是一樣的,但在顯現的方面上智慧度還是有差異,往生信心和清淨信心就是差異。有些人即使有了信心,但經過別人這麼一考驗,他雖說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往生,但被法師左引右引的引糊塗了,還覺得人家引得很有道理,至少對別人能不能往生可能未必有那麼堅定,說起來不是那麼理直氣壯。即使是自己有經驗,相信自己能往生,也就不行,所以經驗跟經典的相應也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二破。
就人立信——建立決定上上信心
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雲:釋迦佛指贊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余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第三破是“決定的上上信心”,信心可以說是程度不同的,相同的一面都是往生決定,但是遇到不同的考驗,你的顯現就不一樣了。這不是普通人了,是“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都是大菩薩這麼說,說你通過念“南無阿彌陀佛”,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就能往生這個事情可能打點折扣。很多善知識也會這樣,因為他不是佛,多少說的會有點含糊。比如說還是要修點菩提心好、還是要有點智慧,就會模模糊糊的給你加進一點東西,不會說得那麼肯定。不像佛說的就是“乃至一念”就“即得往生”,所以很好的善知識比較難得。
現在信息發達,我也看了很多藏傳佛教的法師所講的淨土教,藏傳佛教都是轉世上師,他們是比較殊勝的,對淨土教普遍都尊重,都相信能往生,但是說現在就能往生,凡夫“乃至一念”就能有信心,就沒有那麼肯定了。他一不肯定,很多人就認為,哎呀,人家是大菩薩,是從極樂世界來的,說的還有錯?那麼你說的可能就不行了。
而你是“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這是“不生一念疑心”,我們是念念疑心,每一念都是懷疑的。如果你經受住了這種考驗就不得了了,佛逐漸的在你心裡面就坐得越來越穩了,那些人的位置通通都讓出去了,就“增長我決定上上信心”。要不然,你一會兒信佛、一會兒信別的修行者,念《法華經》《金剛經》《地藏經》的就過來了,坐在你這裡,你就人立信就信他去了;或者信一個大法師,哎呀,那個怎麼怎麼樣的,就信他去了;又講個大菩薩,你又信他去了。這很容易的,我們凡夫眾生就是妄想、執著沒有皈依處,信心都是不經量的。
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整理:隨順如意審核:純祥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