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七講:三心章,至誠心五和深心一
講解:純祥法師
“至誠心”的顯義和隱義
《觀無量壽經》是自力通往他力的過程,我們跟佛溝通的過程也是從自力到他力,沒有至誠心因為現在是凡夫,並不是說永遠不能有。到了菩薩的階段是可以有的,比如登地的大菩薩當然就可以有至心,菩薩的至誠心跟佛的至心,就像是成佛的過程,其實就是從自力通往他力的橋梁。《觀無量壽經》裡至誠心表面意思是指我們的,真實意則是指佛的,我們對這個地方不容易理解。
“至誠心”有二個意思,一個明顯顯出來的屬於我們,而暗地裡的是屬於佛的,暗的方面是彰,是沒有專門突出、藏起來的意思。單從《觀經》經文看,具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才能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就要有至誠心,表面上至誠心歸屬於我們,是需要你有,但依《大經》真正的意思,你是不可能有的,特別對於現階段的我們來說,要通過名號才有。所以說至心以名號為體,就好比名號是至心的身體一樣,裝在名號裡面,至誠心和至心相互間既有同一性質,實際也還有點差別。
名號是佛心與自心的橋梁
“至誠心”難懂,因為淨土法門注重在念佛,就是稱念名號。要想深入認識“心”比較困難,特別是對名號和心、佛關系的認識。佛法常用的概念是“心、佛、眾生”,佛就是名號,我們跟佛的關系真正橋梁在心,通過心跟佛建立起關系,心是樞紐。我們有心、佛也有心,通過名號,我們的心跟佛的心產生了關聯。“三心”裡的至誠心和至心是我們跟佛之間的溝通,發願文裡叫至心,至心是歸屬於佛的,我們不可能有,至誠心的定義就是真實心和清淨心,“至”者真,“誠”者實,所以就是真實,真實也就是清淨,佛的心就是真實、清淨的心。
如果是自己修行獲得至誠心,這就是聖道的方式,比如歷代的高僧、大德、大菩薩們,他們跟我們的區別,就是因為有至誠心。我們要往生淨土,其實也要有至誠心,但是我們沒有,憑自己的能力也不能獲得。淨土教恰恰就是對著這個沒有,通過名號來給你至心,這個關系要搞清楚。如果自己不真實、虛妄,那就念名號進入到至心裡面,因為我們總是怕自己業障深重、很多妄想、清淨不下來,你就把自己放在“南無阿彌陀佛”裡面,名號就是至心,念佛就把自己放到至心裡面去了,你本來是沒有至心的,往這裡一放就變成有了。至心其實就是真實心、清淨心,我們最缺乏的就是真實心、清淨心,現在通過名號這種方式,佛把心給你,在念名號的時候,要知道這是佛心。
“至心”是凡聖的界線
至心是我們跟佛的界限,真正的佛菩薩是有至心的,一旦有了至心,就改變了你凡夫的種姓,你就不是普通的人,提升級別成了菩薩,這差別可大了,這是念佛和念我們自己的一個界限。區別就是佛有真實心和清淨心,我們沒有,這就是我們要念他、依賴他的原因,這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這一點,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難點就是要真正回歸到“自身”和“自心”到底是什麼?跟別人打交道,我的心和他的心是什麼,搞不懂也就沒辦法分辨。
藏傳佛教的高僧直接講他就是佛菩薩的化身,就表示他有至心的意思,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原因,就是他的心是真實、清淨的。我們沒有,表示我們都是凡夫,心是虛妄、污染的。淨土教跟藏傳佛教不一樣的地方,他們比較相信人,我們是相信佛、相信名號,我們接近佛的方式就是通過名號,這就是不一樣的皈依處,差別所在。真實心從更深的角度來講,也不能說是一個人或在哪個地方,有不可思議的性質,當然這就不是淨土教的重點內容。通途佛法重點的內容就是要證得至誠心,聖道重點的努力就在這裡,難搞的地方因為是難行道,屬於智慧的范圍。信心才是淨土教的重點核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
“深心”出自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經》的解說,他是依淨土三部經的次第來解釋深心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也就是信心。信心跟至心有次第的關系,信心在《觀無量壽經》經文裡就是二個字“深心”,善導大師對這部經的重點解釋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一共十個字,這十個字就是整部經的重點所在,放在《無量壽經》裡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所以重點中的重點就是信心。
“心”用“深”來定一下,心有深有淺,是平常的人不容易了解的境界。至誠通常的理解是內外一如,是身口意三者的統一,但即使自己覺得身口意統一、至誠了,其實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誠”,這就有點復雜。我們的難度在於身口意本身都不統一,確實經常是心裡想的和口裡說的不一樣,這就不是統一。“心”確實是有深度的,跟人打交道,想知道別人心裡的真正想法非常的難,甚至根本不可能知道。不要說了解別人,要了解自己到底想什麼,這都是沒有底的,深問下去也糊塗了,只能問到一定的深度,因為問下去就有無限的深度。我們的行動受心指揮,但對心又非常不了解,這就是我們很無奈的地方。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深”“信”“心”,信有能信和所信,能信是我們的心接收由佛說過來的信息。漢字的“信”字拆開就是人言,人言代表信息,信息傳過來是自己先接收。人類的語言通過各種名詞組成,我們信各種語言、名字,信人說的話,就有一個說的人、一個聽的人,聽的人接收過來,就是一種信息,相不相信他說的話、接收多少,接收的就是你的心,這是表面上的意思。我們很多時候對自己說話的內容未必理解,“信”的意思引申起來就還有很多,別人傳過來的信息,要通過種種的方式來審查檢驗。接收不同的信息也就有不同的感受,聽到很好的信息就很歡喜,不好的信息可能就比較難過,心裡也有不同的反應。
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二種深信”,其實這也是《大經》的深信,解釋來源於《無量壽經》,整個淨土教的核心就在這“二種深信”,機與法都包含了,是真正的總持。
“自身”和“自心”是什麼?
自己到底是誰是最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人要有信仰,第一個信仰顯然是自己,這是天然的不是信仰的信仰。小孩子一出生就有“自身”的概念,就是“我”不是別人。“我”就是“自身”,“自身”到底是什麼。“信”就是有審量,我到底是誰?深信我到底是怎樣的人?就是“我”跟“我”的關系,所以佛法是研究自己的。我們有身體的執著,都認為自己有“身”,有“我”、有“身”,其實這個“身”不單包含身體,還包括“心”,“身”、“心”放在一起。當說“我”的時候,有的時候是指我的身體、有的時候是指我的想法,“自身”既包含“心”,也包含“身”,包含“心”是重點內容。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或者是佛告訴我們,你覺得“自身”是什麼人呢?得一回人身,這輩子來了總得要知道一回。我們有父親、母親,有老師、有國家領導人,這些都是我們給別人起的名字,自己也慢慢的被別人所稱名,開始是別人的兒子、女兒,後來結婚又是別人的老公、妻子,再後又做了別人的父母親,但是你到底是誰呢?這都是別人給你取的名字,你因為別人而獲得這個名字的位置,都是以別人為主。作為兒女你要孝順父母,那是因為父母,如果把所有的都去掉,自己對自己應該怎麼樣?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什麼?對自身負責的人就會回歸到“自身”來,其實這是很重要的。
要給自己尋找快樂是所有人“自身”的信仰,來到這個世界除了生存以外還要找快樂,所有的問題就應該從這裡發現。我們來尋找快樂就會發現並不是那麼如意,所有人的心願都是想幸福快樂,從本意上沒有說要找痛苦的,動物和人的本性都是回避痛苦,要找快樂的。但在找快樂的過程裡,其實就會發現非常多的問題,快樂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反倒有很多的不如意。即使找到了快樂,也不能常保,還帶來很多麻煩,這就是大家共同的處境,所以這是很大的問題。為什麼不能獲得安樂?無論是國家的努力、要世界和平、個人父母的願望,所有的都是想獲得永久的和平安樂,但是我們都沒有獲得,這就是為什麼要來學佛法的原因。
善導大師對自己的認識,“自身”現在就是罪惡、生死、凡夫,這是核心。“我”是誰,“我”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當然我們主要是活在現在,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來,主要是確定現在。現在的“我”到底是什麼?這是自己對自己,所以不要去跟哪個比,一個定語“現在就是”,現在信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答案就是三個標簽定住了:罪惡、生死、凡夫。“我”是罪惡的人,比較難聽,很多人也不同意,我怎麼就有罪呢?我又沒被判刑,怎麼就那麼惡呢?有些念佛人經過學習,還是有些認同,覺得自己是罪惡的。那麼“我”從哪裡來,憑什麼認為“我”有罪惡?我們自身不自由,其實就是有很多苦痛和不如意,這樣的現狀對現在的“自身”是一個感受,從總體來講就是一個大大的“苦”。我們的問題出現在哪裡呢?關鍵就是對這個“苦”的看法不一樣。
苦是佛教四谛法之一,四谛是苦、集、滅、道,就是四種真實。這在道家、儒家沒有,《道德經》、《易經》他們都沒有說凡夫的生命是苦。”四谛是佛法特有,是回歸到人自身,凡夫人自身都是苦的性質。所以佛教不是研究天、不是研究地、也不是研究別人,研究的是自我。“苦”是佛告訴我們的,但是“苦”並不是佛另加給我們的,所以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樣,有人承認自身是苦的,有人則不承認,承認與否就很關鍵了。
人生是不是苦、苦是不是真實?人生實際上是很苦的。要說人生不苦太不真實,但是大多數的人不認為苦具有真實性,對苦的看法有很多種。要問他苦不苦?好多人都說不苦,因為我們的教育裡也沒有這種模式。苦樂的感受在於心,就是自己跟自己的關系,苦是由身、心來感受的,但是心怎麼認定不一樣。我們身體的感受其實都差不多,比如大家對天氣冷熱的感受都差不多,沒有別人覺得很難過,但我覺得很好過的,那不太正常;或者好吃的東西大家都覺得是好吃的,難吃的都差不多,就是感覺苦的時候還是差不多的。但是當問到人生苦不苦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他說不苦,這就是至誠心很有問題,人明明是苦的,他不覺得苦。很多人的業障出現在哪裡呢?就是心很不真實、虛妄、顛倒、污染,對自己都是欺騙的。雖然身與心相互關聯,但也不一樣,你跟自己都在搞三國演義,這就很難了,顯然這就很痛苦,但他反而不覺得痛苦。
念佛“決定深信”自身是苦
我們首先要有對苦的認知,其實這是不容易的,只有佛法裡面才有,往生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上來就說,“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樂跟苦相對,其它的文化和信仰裡,沒有認識到“苦”,同時也就沒有真正認識到“樂”,什麼事情都是一對。我們要是不通過佛法,就認知不到。因為人的感受或想法跟曠劫以來的積累有關系,也跟文化教導有關系,人心無主,小孩子你教他,他就接受了。如果父母喜歡說謊,孩子時間一長也就說謊,明明是苦,你教他這不是苦的,這是樂的,時間一長,他也這麼講。我們就是經常的接受這種教育、經常接受這種信息、經常說謊話、不忠實於自己,久而久之就亂七八糟。主要就是自己迷失了,這時實際上就沒有什麼自信,自己就不統一。
現在的人都向外信錢、信一些外在的條件,唯獨缺乏的就是對自身的自信心,自信人格。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因為自己錯亂了、儀器已壞,只能向外求,捨本逐末。學佛法是真正的回歸自身、建立信仰、認識自己。如果說這是自私,也是不得已的,這叫就路還家。佛法專門研究自身的問題,別人都不研究,是還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也就沒有去解決,結果病就越搞越深,所以整個社會就產生了很多的痛苦。
我們直接就是發現病症來審視,“決定深信”就是審判自己,用念佛的方式來認識自己。我們實際上是苦的,根基成熟的人一下子就認識了,我本來就是苦的嘛,很快的就承認了,承認有“苦”就是因為我有“罪”,自己造下的罪惡,我是凡夫,在生死之中,一直是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很容易的就接受了。如果沒有至誠心,就是這一句話,念佛所有的努力,就是接受這句話。當然這有一個最大的難處,我們“自身”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一旦接受就是比死了還難過的,不但是現在死了,連過去的、未來的都死了,那就沒有退路了,漆黑一片。現在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判死刑也沒有這麼嚴重,判死刑充其量也是槍斃得了,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就是你不但現在是死刑,而且是曠劫以來所有的死刑一下子加下來,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這哪裡受得了呢?這是非常難接受的,要接受當然要有辦法來轉生,所以有二種深信,二個相互映襯,我們下節課再說。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如意 審核:純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