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二講:攝取章
講解:純祥法師
學習淨土法門次第很重要
佛法裡的次第很重要,淨土法門念佛分二邊,一邊是眾生,一邊是佛,《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都是先說佛和淨土。《無量壽經》很明顯,後面才講眾生的五惡、五痛、五燒,前面講極樂世界;《佛說阿彌陀經》先講淨土莊嚴,後面說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算是很簡單說了,二本經的次第一樣,先說佛,後說眾生;《觀無量壽經》從阿阇世五逆罪開始,經文次第為什麼要提醒大家?我們念佛用心的次第比較重要,不管什麼樣的根基,依據淨土真實教的根本經典,入門直接從了解阿彌陀佛淨土本願開始。
《選擇本願念佛集》把本願放在第三章,法然上人想通過這本著作建立淨土宗,把聖道和淨土放在一起,依《無量壽經》選擇淨土教作為“了生死”的方法,放棄聖道門。入了淨土門後,選擇念佛就依了本願,本願就是佛的因果。提醒的目的就是淨土法門與其它法門的不同,其它法門從三皈依開始,三皈依的前面有個基礎,就是相信善惡因果業報,再一點點的增上,直至成就圓滿的佛果。淨土教的用心不是要先信因果業報、戒律、禅定、菩薩道的次第,即使沒有這些基礎也沒有關系。法門不同修學的次第就有差異,聖道的次第通常要相信因果、忏悔業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從佛開始,即使有聖道的次第,也都是在佛願的統領下進行。這一點很重要,學習重點在了解佛,不在於反過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反而是最後,其他法門最先要了解的東西,對於念佛人來說,可能是最後才了解到的,從《無量壽經》就可以感受到。
做事情次第特別重要,我們一再講佛的願力和淨土,如果你一定要想先了解相信因果、做好戒、定、慧,就顛倒了次第。通常法門的用心是相信通過前面的基礎才能達到後面的,這不是淨土法門,各種法門的要求不一樣,特別說明這一點,學得好不好,得不得利益,跟次第和用心有關,按照一定的次第,法門就很省力;次第不對可能就很費力,《選擇集》是先引《大經》,後引《觀經》,重點都是集中在選擇本願念佛上,下面學第七章攝取章。
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攝取念佛行者之文。
《選擇本願念佛集》前六章主要從《佛說無量壽經》裡集選:選擇、本願、念佛的方法,第七章攝取章開始選《觀無量壽經》中的經文,前面本願章到利益章裡主要還是在講“法”的那邊,“法”的方面顯明專修的利益很充分,到了攝取章講“機”的這邊。為什麼要念佛而不去做別的修行?前面講念佛的利益最大,這裡講阿彌陀佛的光明只攝取念佛人,念佛才被阿彌陀佛的光照攝,其它修行就不被照攝,說法依《觀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雲: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同經《疏》雲:從無量壽佛,下至攝取不捨已來,正明觀身別相,光益有緣,即有其五:一明相多少,二明好多少,三明光多少,四明光照遠近,五明光所及處,偏蒙攝益。
這是《觀無量壽經》定觀的第九觀,真身觀的經文。善導大師解釋說:觀身就是觀阿彌陀佛的色身、真實身,身是一個別相。阿彌陀佛的光明,利益有緣眾生,光明的攝取有五個特點: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照射遠近十方世界,范圍很大分成好多個層次,一一光明所到之處唯攝念佛人,光明是從阿彌陀佛的身上放射出來的,相好裡放射出光就是來攝取我們,這裡先引經文,再引善導大師的解釋文。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義:
法然上人的選擇性特別強,非常鮮明,把二個擺在一起,就是讓你念佛。 “備修眾行”是三福之行,包括《佛說無量壽經》裡三輩的修行,回向發願都能夠往生,三輩九品皆得往生,為什麼“佛光普照”只照攝念佛的人,念佛以外做其它修行的就不照?佛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所有的地方、人都照,光並不是不照,但是只攝取念佛的,別的好像就是照而不攝了。“照”和“攝”還是二個層面的。這裡突出念佛,佛的光就照著你、攝取你,經文這樣說,為什麼是這樣的呢?有三個方面的意思:就是親緣、近緣、增上緣。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親緣是心常憶念、口常稱念、身常禮敬,身、口、意三業都緣於阿彌陀佛,當然就跟阿彌陀佛是親近的關系,親就是近,在佛的近距離裡,在三業相近的境界裡。光明照射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光明能夠破除無明障礙,真正的力量來源於佛的光明。身口意與佛相關聯,佛就有光明能夠破壞你的業障、打開你的智慧。搞別的就沒有光明,沒有光明就不行,二者的差異太大了,不是一點點。跟佛親近和不親近就是天地懸隔,有佛的光,佛光就是佛果上的功德力,經過久遠長劫成就的、究竟智慧的金剛力量,這個力量才能夠對治我們的問題,所以非常非常重要。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願見佛是心願,是帶有願望的情感,情感是人比較真實的顯現,你口裡念一下佛容易念,拜一下佛也容易拜,但心裡真正願意見佛就不容易。很難做假,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所以願見佛就是親近。我們多數人就算是來學習,來念佛,但心裡不見得願意見佛,這完全可能。
願的力量相當大,只要有心願,《無量壽經》裡釋迦牟尼佛讓阿難尊者禮拜阿彌陀佛,阿難尊者一拜,“佛即應念,現在目前”,“眾生願見佛”的解釋就是依《無量壽經》裡的,阿難尊者就是代表我們,拜佛故名近緣,“願見”願裡就帶有“信心”的意思,阿難一拜,無量壽佛放大光明就照著願見的人。有蓮友不太相信,好像願意見佛,佛就在這裡?不太理解,依《無量壽經》就是這麼講的,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想法,經上就是這麼說的,從信佛的角度講,佛這麼說就是這回事,你自己東想西想沒有意義。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緣就是條件,世間做什麼事情都要具備條件,佛法特別注重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種從緣起,如果沒有這個緣,流轉到今天就是沒有成佛的種子,佛種不發用就不能進入到佛道裡來,緣特別重要。佛法裡面緣的解說有很多類,善導大師就講親緣、近緣、增上緣,增上就跟佛的距離更近,緣分親近增上。增就是除掉你的罪,跟佛有距離來源於我們有罪,念佛除了罪就跟佛的距離近,臨終時佛來迎接,各種的邪業不困擾,沒有能夠障礙的,所以叫增上緣,念佛跟臨終接引也有這種關系,現在念佛,臨終接引就更容易。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善導大師的這句話也特別有名,淨土宗裡經常提到,就是說持戒、發菩提心、布施供養的各種修行也是善,但是若比念佛就不能比了。念佛,佛的光就來照你,就厲害了,你自力的各種修行雖然也是善,不能說不好,但跟念佛是不能比較的,所以要專念佛。不贊別的,就贊念佛,《選擇集》裡法然上人幾乎每一句話都是說“選擇本願念佛”,每個地方都定得很穩定,念佛是殊勝的,好多人聽了還是沒有感覺,再怎麼說,橫說、豎說、熾燃說都不起作用,所以佛的善業力不可思議,眾生的流轉業力也是不可思議,聽了很多、學了幾年的課程都沒有作用,這也很正常,佛陀弟子都有這樣的,有會背三乘十二部經的弟子都是誹謗佛的,並不是代表來聽課了,就真的信受了。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這是根據《無量壽經》十八願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六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以此二經中的經文,廣贊念佛功能的殊勝,祖師解經不能亂說話,要有根據,我們念佛要說服自己,念佛是很好的修行,也要根據佛經。前面《觀經》講光明,後面講名號,光明和名號是一體的,名號的本質就是光明,所以念名號和聞其光明是一樣的。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廣顯念佛三昧竟。
《觀經》裡面定善和散善的文中也標,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攝念佛人,散善裡的三心,包括下品的往生都是講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的,此例非一。善導大師《觀經疏》解釋這段經文都是對治我們的,“念佛”就是“信佛”,“信心”就是“念心”,不信就不念,“信”變成自然“念”,“信”是不間斷的,不念時都在,“念”顯出來就是口稱或是憶念。顯念佛三昧竟是《觀經疏》裡從眾生邊講念佛,結什麼緣分就會有什麼樣的業果,做其他修行發心不同、起行不同、作業不同,緣就不同,我們全部都是跟阿彌陀佛的緣分,以這個為條件,就是往生到淨土裡邊去的。
《觀念法門》雲: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剛才有蓮友問,善導大師專門提了阿彌陀佛的心光,阿彌陀佛的光明分了好多,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十二種光,這裡又提到心光,其實這是名稱不一樣,本質都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光。眾生有身、有心,佛心跟眾生心相對,照射心的方面就是心光,因為有我們就有佛,有我們心裡的黑暗,就有佛的心光來照射,心光和身光只是功用上顯示不同,本質上不是二個。信阿彌陀佛,佛就是光明,光明是表達而已,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光,佛是不可思議、超過語言的,佛光不是我們的境界,用一個字來表達就是“光”,“光”能夠除去黑暗無明。
我們流轉的根本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心裡沒有光明,黑暗無明就對真實相看不清楚,包括對因果業報、自己的命運、對阿羅漢、佛菩薩的境界都看不清楚,是痛苦與苦惱的根本,只要把無明解決了,所有的就都解決了。但淨土法門不是直接斷除無明、顯明真相,是一種特殊的方法,讓我們發願往生,轉生到淨土之後,見到佛再覺悟,有無明煩惱不管他,帶著煩惱發願往生淨土,不是現在就要把它斷除掉,這是淨土法門次第。無明能激發煩惱、貪心、嗔心,就造罪,通常的方法就是通過戒、定、慧對治斷除它,淨土法門不是直接用戒、定、慧把無明轉成光明解決掉,就帶著煩惱、無明,乘佛的力量發願往生到淨土裡面。念佛的時候,佛的光明照射攝取我們生在淨土裡,照射不是說馬上就像禅宗一樣開悟、或是聖道證得阿羅漢果、菩薩的果位,追求智慧就偏離了往生的方向,稍微的走偏一點想現在就獲得智慧,不太追求往生就偏離了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先往生。
佛法力量畢竟來源於佛的光明,這就是善巧,因為我們這一類的眾生跟佛的距離比較遠,佛就設計了本願念佛的方法,用光明來照射我們。你念也念了,但要想直接的體會一下、或看到,是有難度的,前面緣分的功用在於解除我們往生的障礙,並不是要清除你別的東西,就是達成你的往生,不能偏離了。
私問雲:佛光明“唯照念佛”者,“不照余行”者,有何意乎?答曰:解有二義:一者親緣等三義如文。二者“本願義”:謂余行非本願,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故照攝之。故善導和尚《六時禮贊》雲: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這個問題與前面的是次第關系,前面講其他的善行也是善,也能往生,但是佛光只照念佛者,下面問為什麼只照念佛者呢?從眾生邊回答就是親緣、近緣、增上緣,從佛那邊很簡單,本願就是這樣的,法藏菩薩發願要成就無量光照射眾生,叫阿彌陀佛就是他光明無量照十方國,是他的本願,照射方法光明有不可思議性,名號跟光明是一個組合,名號叫方便法身,光明好像看不見,也沒有辦法用,但有名號後就可以用了,我們就可以跟阿彌陀佛的光明建立起因緣來,這就是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原因。
其他的佛沒有這個組合,所有的佛都有光,有的照得遠一點,有的照得近一點,但他們沒有跟名號組成“乃至十念”往生的關系,即使是有緣分,念他的名字也沒有往生的利益,這就是佛菩薩度眾生的秘密,很難測度,為什麼是這樣呢?當初法藏菩薩發願時,五劫思維在想什麼?要成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光明要去照耀眾生,因為眾生是無明黑暗的,光有佛“照”不行,一邊是不能完成任務的,度眾生要跟眾生建立起緣分,光明照到是一個條件,還要成就名字,要讓十方的佛來稱揚,就跟光明組成了一個結合,這樣眾生就能“聞”到光明名號,進入到佛的光明之中,稱念就能夠得到往生。度眾生的方法就像藥方一樣,要去度一個不信佛的人太難了,不要說讓他信佛、成佛,教育人都是很難的事情,佛不單是教育我們,更是要把我們從苦海裡救度出來,救度出來是需要方法的,我們現在進入的正是佛所設計好的方法裡,就是“選擇本願念佛”。
這個環節很難想像、不可思議,祖師講了很多原因選擇本願念佛,因為我們有很多的不明白、懷疑,就跟你講這些道理,道理後面還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光明就能夠破除,有懷疑沒有關系,沒有懷疑不容易明白很多東西,但懷疑到後來建立信心時就由疑轉信了,不能自始自終都是懷疑,懷疑就是障礙,從無明而來,看不清楚就是無明煩惱。對佛救度沒有信心就有很多的搞不懂,在能搞懂的范圍內,有了懷疑後通過用心學習在能清除的范圍內清除掉,一部分道理可以講,有些講不出來、不可思議的,就有清除不到的地方,不能清除的那部分非得要搞明白是不可能的。
但好多人太懶惰,好像沒有什麼懷疑,這也不太對頭,開始不懂的也不懷疑,想也不想,這就是在往生這件事上沒有真正的認真,沒有真正想去求往生,障礙就看不見,不去考慮為什麼有這些困難,這樣就永遠的停止不動,好多蓮友學習了蠻長時間,按照正常的就應該獲得信心,老是沒有什麼進步就說明沒有真正用心。懷疑並不可怕,在信的基礎上懷疑還是可以解除很多問題的,本來有信心了也就用不著老是這麼學,阿彌陀佛的本願講來講去都是對著我們的問題而來的,不管是佛經還是祖師的解釋,哪個方面都是針對我們的無明、懷疑。善導大師這個偈子也是很有名“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念佛還是落在本願上,本願就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本願屬於佛,不屬於我們,非常簡單,你就要聽命令,就要信。
又所引文中言:“自余眾善,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者,意雲是約淨土門諸行而所比論也。念佛是既二百一十億中所選取妙行也,諸行是既二百一十億中所選捨粗行也,故雲全非比校也;又念佛是本願行,諸行非本願,故雲全非比校也。
當初法藏菩薩就是在世間自在王佛的引導下,演出了二百一十億全法界諸佛淨土之行,淨土之行也就是度眾生,選擇用念佛的方法清除障礙讓我們往生,這就是法藏菩薩當年給我們配的藥方,其他的行沒有要,當初都已經捨掉了,不在藥方裡,都篩掉了,最後配成了這一味藥,開方子是一個方面,揀藥又是另外一個方面,法藏菩薩揀了藥,再經過很長時間配這個藥,現在就是給我們用,你現在不要另外去配,這個藥就直接吃好了。“故雲全非比校也”不要去比,堵死你的懷疑心,重點都指到念佛上,簡直說了一萬句,就是念佛。
不過經常來聽課的蓮友,因為講得太多了,表面意思聽到了是容易的,關鍵是要從內心裡面接受本願,一般先從形式上接受,別的不做了,因為凡夫特別執著,一說念佛,其他的什麼也不干了,只有這個才是,在初級階段就這麼干,更主要的是要在深心裡接收本願。跟本願作對的就是自己,佛的本願就不是我們的願望,我們都是有願望的,一搞到你那裡就不是本願了,理解本願特別簡單,就不是你的想法,是佛的想法,如果這二個相碰,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入於本願,這個好硬的!我們每個人固執得不得了,就是不放棄自己的想法,我干嘛要聽佛的呢?我還有什麼意思呢?要落實起來還是有難過的地方。凡夫的願裡面就是有很多我們認為的安樂,佛的本願說得再怎麼好可能沒有什麼體會,現在就是在說佛的本願的好處和來龍去脈,真正落實起來蠻簡單的,就是跟佛打一仗,看你厲害還是佛厲害。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如意 審核:純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