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文殊菩薩
壹、認識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侍。其名稱翻譯為滿殊屍利、曼殊室利、文殊屍利、滿祖室哩,略稱文殊、濡首、溥首,意譯作妙德、妙吉祥。一般稱文殊菩薩,或稱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孺童文殊菩薩。
此菩薩與《首楞嚴三昧經》及般若系經典關系甚深。或有謂其為歷史人物者,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為印度捨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出生,身紫金色。初生即能語言,後詣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
或有謂其為已成之佛者,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彼佛即今文殊師利法王子。
或有謂其為當來佛者,如《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謂,此菩薩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國土,當來成佛名普現如來。
或有謂此菩薩在他方世界教化者,如新譯《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金色世界,佛號不動智,有一菩薩名文殊師利雲雲。
華嚴宗據舊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所載,文殊菩薩住於東方清涼山之說,而以山西五台山(清涼寺)為文殊道場。文殊信仰遂以該山為中心,傳播遍及西藏、蒙古、日本等地。其形像種類頗多,或作草衣文殊,或作僧形文殊,或作童子形,或作渡海之相,而以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花,以獅子為座騎的文殊像,最為常見。
文殊菩薩的藏語稱作「蔣貝揚」,乃是妙吉祥、妙音的意思。在藏傳佛教裡,文殊菩薩乃諸佛之智慧所化,觀音菩薩乃諸佛之慈悲所化,金剛手菩薩乃諸佛之力量所化,所以他們三位菩薩即諸佛的智慧、慈悲及力量,合稱為「三部主」。
在藏傳佛教裡,文殊菩薩有許多種化身,常見的有紅黃文殊、孺童文殊、五字文殊、白文殊及黑文殊等五尊,合稱為「五文殊」。五文殊雖同為文殊大士,但其佛部及化身各有不同,而且亦各有不同之殊勝利益。紅黃文殊法門除了開啟智慧以外,亦有懷攝之作用。孺童文殊是大威德金剛心內的文殊化身。五字文殊法門對證悟空性特別有幫助。白文殊法門除了開啟智慧以外,也特別利於生出菩提心。黑文殊除了開啟智慧以外,亦是一位消除障礙之本尊。
此菩薩在密宗現圖胎藏曼荼羅中,被安置於中台八葉院的西南葉上,密號吉祥金剛,三摩耶形為青蓮花上金剛杵,形像為通身呈金色之童子相,頂戴五髻冠,右手仰掌持梵箧,左手豎掌屈大、頭、中三指,執青蓮花,上立五股杵。胎藏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為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或般若金剛,三摩耶形為青蓮上三股或梵箧,形像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豎掌,屈頭、中、無名三指,執青蓮花,上立三股杵。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文殊菩薩則為賢劫十六尊之一。
修持文殊法門,能得六種不同智慧,即速慧、深慧、廣慧、說法慧、辯法慧及撰述慧。一般人見一字,或許只能知其一種意義,但具速慧的人,見一字可知多如百種之內義。具深慧的人,即使他隨便發問,其問題也會非常精辟。廣慧乃指涵括多方面之智慧。有說法慧的人,講經時極為善巧。有辯法慧的人,精於辯論法義,口才也很好。撰述慧即具有法益論著寫作的才能。此外,依真言字數之不同,文殊菩薩也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多種化身。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證;普賢侍右,代表理、定、行,二者共诠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而三者則共稱為「華嚴三聖」。
由於文殊菩薩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世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在中國,佛寺道場中的僧堂或戒壇,偶爾可以看到現出家僧貌的文殊相,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協助佛陀推行教化。
依大乘經典所載,在所有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過去世他曾為七佛之師。其明達的智慧,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
文殊菩薩大權示現為釋迦牟尼佛的二脅侍之一,並常以智慧開導行者,曉喻具大乘根機的菩薩契入甚深妙法,亦經常用反诘、否定、突兀的語言或行動,來警醒眾生。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次參訪,也是由文殊菩薩啟迪成行的。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之記載甚少。我國自東晉以來,崇信文殊之風漸盛。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載,唐代宗大歷四年(七六九)由不空三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薩像,以為上座。現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像、千臂千缽文殊師利等之壁畫及絹本畫。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經典中,是到處見得到的。於諸菩薩及諸聲聞弟子中,不但被列為上首,而且具有最高度的智慧以及證悟到甚深的真理。中國學佛的人,向來只知觀世音菩薩與中國人有深切的因緣,殊不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亦有甚深的因緣。不唯如此,即與我們中國人的因緣,亦同樣的有著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
文殊的示現於山西五台山,而即以五台山為其應化道場。如《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這明顯的指出我國山西清涼山,為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而成為中國的四大名山之一。
文殊示現於清涼山,不僅其一人而已,還有其眷屬一萬菩薩,亦同住於此山中,所以文殊師利大士,亦即經常的在五台山中,為其眷屬菩薩說法。文殊菩薩示現在中國的五台山,不過表示其為根本道場,實際無處不現身,以做其弘揚佛法教化的工作。
貳、經典上對文殊菩薩之描述與贊語
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於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不可具記。」──《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文殊師利者,是菩薩之父母,是則為迦羅蜜(善友,善知識)。──《阿阇世王經》卷上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我從往昔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已來,起如是願:我以無礙天眼所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若非是我勸發決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誡,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菩提終不應證。而我要當滿此所願,然後乃證無上菩提。」──《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
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九
文殊師利所說經法,開發結礙,靡不霍然,逾過聲聞緣覺之上。文殊師利設說大法,一切眾魔皆為降伏,諸邪迷惑無得人便,諸外異道莫不歸命,其貢高者不懷自大,未發意者皆發道心……自捨如來,未有他尊智慧辯才……如文殊者也。──《文殊師利淨律經》
除了以上列舉經文外,另有:
1.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陀在靈山會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而文殊菩薩的睿智,也讓與會的菩薩、羅漢等,心悅誠服地尊他為大善知識。
2.《華嚴經》善財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薩的鼓勵,因而發起南詣各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開旅游參學的先河。
3.在《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為摩登伽女的巫術所迷惑時,文殊菩薩持劍前往裡巷民捨,將阿難救出,這種護持後進,以正導迷的示現,成為佛門的一段佳話。
4.另外,《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曾在祇園精捨,於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薩的禅房。捨利弗知道佛陀現神通相,是為饒益眾生而說妙法,因此令阿難集合眾僧。會中,佛陀依跋陀波羅之問,向大眾述說文殊師利有大慈悲,隨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並說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者,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恆生諸佛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
5.文殊菩薩善說法要,有些疑難的問題經他解說,即能恍然大悟。說法時,經常引用說喻、反诘、引證、否決、機鋒來警醒眾生,善巧開導具有獨到風格。例如《阿阇世王經》記載,阿阇世王造了殺父的五逆罪,內心深感罪惡深重,疑悔不安,而請文殊說法,希望能解脫他內心的疑悔。文殊卻對他說:「若恆河邊沙等佛,也不能為汝說是狐疑!」阿阇世王應時驚怖,竟從座上跌下來。這不是文殊師利使阿阇世王絕望,而是為王說:「佛陀覺了一切法如虛空,本來清淨,不是可染污的,也沒有染污可除。」文殊菩薩善於觀機逗教,令眾生隨自己的根機領悟佛法。他的學風並不是封閉的,而是透過靈活的問答方式,激發眾生的智慧。
6.「仗劍迫佛」,是文殊菩薩持劍欲刺佛陀的著名典故,《大寶積經》一○五卷(《如幻三昧經》中亦收錄此故事)記載:大約有五百位菩薩,從用功修行中,已得到宿命智,運用這宿命智,觀察自己的過去,發現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極重的罪業,不禁生起極大怖畏,時時刻刻憂愁恐懼,再也不能專心用功修行,不能證得無生法忍。
文殊菩薩發現這五百菩薩有了這種動念,照一般常情的辦法,應該設法去開導他們,使他們繼續如法修行。然而文殊菩薩卻是手執利劍,於大眾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兒走去,快要到達佛的左右,竟然舉起利器,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說,文殊菩薩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其實我們不必為文殊菩薩害怕,因這正是文殊菩薩度眾生的大方便。何以知之?因為這時佛陀止住文殊菩薩說:你要刺我,當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來刺,但是希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後再來行刺不遲,你認為怎樣?
文殊菩薩經佛這樣一講,就止步在低頭沉思時,佛陀又對文殊菩薩說: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則的話,應當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訴你: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體,亦復如幻如化的,既沒有實在的我,亦沒有實在的人,試問你所執劍欲殺何人?將來又會受到怎樣的殃報?我老實地對你說:如果有一個實在的人,你去將他殺死,才會構成你的殺害之罪,才會使你感受罪殃之報,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當然就無所謂殺害,亦無殺害重罪可得了!
時五百菩薩在旁,聽佛陀對文殊菩薩這樣地開示,當下了達罪惡之性本來是空寂的,對過去所作的重罪,何必作無謂的憂悔!於是當下證得無生法忍。本此可以證知文殊菩薩執利劍以刺佛陀,不過是其度眾生所運用的善巧手段而已,並不是真的要刺殺佛陀。同時我們也可知道,文殊菩薩手中所持的利劍,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薩所具的不可思議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當作真的利劍來看。
7.文殊菩薩到今日仍在各處現身說法。例如:文喜禅師朝禮五台山,曾蒙文殊應現指引佛法,文喜禅師後來參谒仰山,頓了心契,並於任典座之職中開悟。有一次,文殊菩薩在飯鍋的蒸氣上現身,文喜禅師舉著飯鏟便打,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見,惑亂不了我。」文殊菩薩也回答:「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文喜禅師已經徹見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一)三世覺母──諸佛之師、諸佛之母
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如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則號「普現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
又雲:《首楞嚴三昧經》中的「龍種上尊王如來」,在《八十八佛洪名寶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薩。
在許多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不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文殊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亦曾說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處胎經》中文殊菩薩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菩薩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二)智慧冠群品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從經典中的記載,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
1.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
2.在《維摩诘經》中,維摩诘生病,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為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诘诃斥過,最後只有文殊菩薩當仁不讓,率領眾人前去,並和維摩诘居士暢論不二法門之理。這是文殊菩薩智慧威德發揮至極的表現。
3.除此之外,佛陀時代的許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於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例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在證得宿命通後,因為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而心生憂悔,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文殊為了教化眾人,於是手拿利劍逼向佛陀,佛陀即借機開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眾人聞法,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
參、文殊菩薩的故事──經典中的記載
(一)關於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
相傳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倒駕慈航的化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金粟如來也來娑婆,現作維摩居士助佛弘化。
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有病,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問候。捨利弗、迦葉等五百聲聞弟子,無一願作代表,因為維摩居士的辯才實在太了得,把他們這些小乘人說得無地自容。世尊派彌勒菩薩往問疾,彌勒也不敢領命。最後世尊派文殊菩薩前往。文殊承佛聖旨,詣彼問疾。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談,必說妙法。」他們皆欲隨從前往。於是文殊菩薩率領大眾,浩浩蕩蕩的來到維摩居士捨。
文殊由問疾而談至不二法門,維摩居士請大眾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說不二。最後問到文殊菩薩,文殊答言:「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接著問維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居士默然無言。文殊菩薩即時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金粟如來之智,惟文殊菩薩能知能解。他們一唱一和的便說了這一部贊歎大乘、呵斥小乘的《維摩诘所說經》。若無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來之智不能顯,這部《維摩經》也說不成。
(二)其他經典中的記載
在《楞嚴經》中,文殊是擇法眼,為阿難及末法眾生,選擇修行的圓通法門。《法華經》中,文殊不但為彌勒菩薩釋疑,且是發起一經之首。《華嚴經》裡,文殊更是善財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導師。
又一次,文殊菩薩與捨利弗到一佛土,見大火彌漫,若人行其中,即於頃間化為灰燼。捨利弗見之,惶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火上,他們踏蓮而行,如履坦途。捨利弗此時在文殊菩薩面前,感覺聲聞之智遠不及菩薩之智。
文殊菩薩以大智助佛教化四眾,活潑生動而不取巧,潇灑而不狂傲,點到即止,與世尊配合得天衣無縫。其言行可見於各大乘經中。文殊於世尊滅度之後,與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流傳後世。
肆、現身中國五台山
據《寶藏陀羅尼經》的記載,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跡主:「我滅度以後,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有個國家名叫振那,國中有座五頂山,文殊童子會在山中游化,為諸眾生大說法要。」
中國山西五台山,即是經中所謂的五頂山,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傳說東漢明帝時,從西天來的摩騰、竺法蘭二位聖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自古以來,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亦曾發生許多關於文殊菩薩現身的公案。
(一)化身貧女索粥
南北朝時,文殊菩薩曾化身貧女,帶著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獅子化身的狗,去參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無遮齋會。貧女最初只拿到三份齋糧,吃完之後又去幫狗要了一份,最後還說肚子裡的小孩也該有一份。貧女不斷地索討食物,引起了分發齋糧信眾的不悅,不但面露惡色而且出言不遜。
為了啟示大眾平等施食的真義,貧女便踴身空中,化現文殊菩薩形像,並說偈言:「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只有從內心真正地恭敬供養每位眾生,才是真正的平等。之後,菩薩更留下發捨利,讓眾生起塔供養,這座塔現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東邊,作為菩薩教化眾生的功德見證。
※此故事另一版本:
南北朝後魏時代,五台山靈鹫寺(今顯通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備設無遮齋會,不論出家、俗家,也不論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錢的還是窮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參加,飽食一餐。
平等施食這足以表示佛法平等,無人我之分別。
一天,有一位很窮的女人,抱著兩個幼兒,後頭還跟著一條狗。她身無長物,孤零無依,來到了靈鹫寺無遮齋會現場,可是尚未到用齋的時分。由於無錢,但也不好白吃,於是她就剪下秀發聊充布施之意。對寺裡的住持要求說:
「我只有這些頭發布施三寶了,幸勿拒絕!」
「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兒來的呀?」
「從來的地方來。」
住持法師看她這麼回答,心裡有些奇怪。不料這女人此時開口:「我還有急事要到別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飲食給我呢?」
雖然開齋時間未到,但施主的要求還是不能拒絕的。
「好的。」於是住持法印法師取出三份的食物,用意是讓女人和兩個幼兒都能飽足。
但是用過食物,女人又說:「還有我這頭狗,它也得吃一些東西才行啊!」
住持法師無可奈何的,又從裡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強地交給了女人。
女人又說:「我肚子裡還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來吃。」
住持法師忍不住了就怒斥著說:「你來這裡求出家人布施齋食,卻貪得無厭,是何道理?你肚子裡的小孩根本都還沒有生出來,難道說他也能進食?可是你卻求索再三,濫貪美味之心,以至於此!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被斥責了的貧女,這個時候就說了一句偈:「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
說完了這首偈,立刻騰身躍上了虛空,化現出文殊菩薩的德相,這時狗化而為他座下的獅子,兩個孩子卻是身旁的二位童子侍者。在雲光飄渺,若隱若現當中,又復說偈: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知愛憎何?」
這首偈的意思是:你們眾生但知學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雖無可厚非,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識波動,隨著境界而流轉不停。雖然明知要捨下這個外在的身體,無奈你們心中仍然存著愛、憎之心,這又有什麼辦法?又怎麼能得道呢?
當時參加齋會的有一千多人親眼見到了大士的聖跡,聆聽大士警世的偈語,都感動而悲泣著向空頂禮說:「大聖!但願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門,也好讓我們一心奉行!」
空中傳來了偈語說:「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住持法師這時才埋怨自己有眼不識真聖,取刀准備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對亵渎菩薩的忏悔贖罪之意。
「法師!你不能這樣做!」
「是啊,這麼做於事無補,而且是件傻事啊!」
「贖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
大眾奪下了住持法師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住持法師於是打消了原意,以貧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發,建了一座寶塔來供養。
明朝萬歷初年,圓廣法師接任住持,為了要重新裝修寶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聖發好幾束,顏色像是金色的,仔細再看,發色卻變化不定。
這所寶塔現在在大塔院寺的東側。
(二)清涼石的故事
北岳山脈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山西東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衛連綿,形成一塊方圓五百余裡的地方,這便是國內外聞名的五台山,山區以台懷鎮為中心,分成台懷、台內、台外三個層次,像三個逐漸擴大的同心圓。
傳說在老早以前,五台山並非現在這般模樣,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砂走石,夏天暑熱難當,農民們無法種莊稼。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決心要改變這裡的氣候,他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海夜叉領進龍宮見龍王,說明來意。
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青龍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青龍就沒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薩無奈,這才說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來化緣,為了造福人間,他是來求援的。龍王估量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老和尚無法運走,才放心地答應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即使巨石變成了彈丸。他將彈丸塞進袖筒,便施告別禮,飄然而去了。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寸草難生的炎夏。當文殊菩薩把歇龍石安放在南台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後,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地方。於是,這條山谷命名為清涼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涼山。
就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的當天,那些外出的小龍王回來時,發現歇龍石不在了,怨氣沖天,便追到五峰山,四處尋找。氣急敗壞的小龍王,用龍尾把五個峰掃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巖石刨得亂七八糟,至今這些石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秘魔巖的兩座巨大的山巖之中。眾龍剛鑽進巖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巖合並,僅留得內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眾龍在此好好修行,並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秘魔巖窟又叫朝龍洞。
傳說朝拜者所見境界不一樣,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則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龍洞,只算朝拜了半個五台山」的說法。
這個傳說已流傳了千百年。如今清涼寺雖已破落,但那塊清涼石還在。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米,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雲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三)化身寒山大士
唐朝時的寒山子,他獨居在五台山的一個寒巖幽窟當中,平常則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干、拾得為伍。寒山的行徑極為怪誕,幾近於顛狂,他的衣著破舊不堪,臉色蒼白憔悴,每次來到國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吟詩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的詩偈也都深具意涵。
有一次台州刺史闾丘胤身患重疾,群醫束手無策,幸蒙國清寺豐干禅師相救才得以痊愈。之後,豐干更要刺史到國清寺去禮拜文殊、普賢,並告誡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邊幅、狂放不羁。您若是執著於外相,定會錯失良機。」
刺史到了國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頂禮、口稱菩薩,兩人卻相視大笑,直呼:「豐干饒舌!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然後就快步跑向後山的巖洞中,一瞬間就躲入巖壁中不見了蹤影,只有在巖洞附近的樹林間,還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許多詩偈。
刺史於是命人抄錄了三百多首,題為《寒山詩》。自此世人方知寒山為文殊菩薩之化身,而拾得與豐干則分別為普賢菩薩與彌陀佛的化身。
(四)化身杜順和尚
唐朝杜順和尚,是為華嚴宗的初祖,他的神異事跡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慶州行化時,有位齋主請僧並設齋供眾。當天齋主准備了三百人份的齋糧,但近午時卻來了五百人,齋主正為齋糧不足而憂心,杜順和尚即時開示:「但心平等,無有不辦。」最後,不但齋食足備,而且五百人皆化為羅漢騰空而去。
此外,杜順曾帶弟子到骊山住茅蓬,當要種菜時,弟子發現地多蟲蟻,無法耕種。於是杜順便劃界灑淨,只見蟲蟻紛紛遷徙他去,眾人因此得以耕墾無礙。
有一次,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鞋子都沒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認為不可思議,杜順於是告訴眾人:「我從無始劫來,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以是之故,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
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幾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辭行,決定前往五台山去禮拜菩薩。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游子漫波波,台山歷土坡,文殊祇這是,何更問彌陀?」
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突然之間,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弟子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弟子答道:「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文殊菩薩。」
沒想到老人卻說:「文殊不在這裡,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
弟子驚訝地叫道:「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老人即說:「有眼不識本性!你趕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見不到面了。」
弟子聽了老人的話,趕忙地收拾行囊,盡其所能地趕路。然而到家時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從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五)大士現形──衣蒲童子
宋朝紹興年間,太尉呂慧卿,學問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釋《華嚴法界觀》,並出過一本叫《新意解莊子》的書。有一次他外出巡視的時候,乘興游訪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間,雲霧四合,暴風雷雨大作,把整個山林都震動了。
他的侍從都驚嚇得跑去躲了起來。沒多久,大家看到有一條像是蒼龍的東西,在雲霧間出現,露出半個身子。
呂太尉這時候真是驚駭莫名。過了些時,天氣變得稍微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見一個皮膚漆黑頭發披散的童子,從腳到肩都纏著蒲草,裸露著右肩膀,手裡拿著梵經箧,向著太尉開口問道:
「請問這位官員,您到底看到了些什麼?害怕成這個樣子呢?」呂太尉就說:「這大概是我夙世的業障惡緣吧!所以才會遇到這種可怕的境界!」
「但是現在不是都已經消失了嗎?不知您有什麼須求來到這個地方的?」「這個──我是想要拜見大士文殊師利菩薩。」「您要見菩薩作什麼?」
「我曾經看過華嚴大教,旨意非常深廣,所以想恭請大士,啟發我解悟經教的心,然後我才能作適當的箋釋,能夠流行於世間,使黑暗長夜的世間能頓獲光明,大心的人見了即時得以開悟。」
童子便告訴他:「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先德注釋可解,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寥寥幾張紙。可是現在的人蔓生枝節,注釋達幾百卷,離開佛菩薩的聖意卻越來越遠,這就是所謂曲解了真如實相了!」
「可是你只是一個孩童,如何敢呵責譏諷那些前輩呢?」
「官員您這就錯了,須知這裡別說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無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處事,若能不迷執於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麼能用凡情來胡亂思慮啊!」
呂太尉忽然從夢境醒悟,於是就跪地禮拜,童子乃現出文殊大士的莊嚴寶相,跨著金獅子,隱隱約約的,漸漸在雲頭消失。
呂太尉因而將所見到童子披穿著草蒲的模樣,畫成了像傳之於後世。
(六)眾生皆文殊境界
再說五台山另一則較少人知之文殊事跡:某西藏大師,遠從西藏到五台山朝聖文殊大士。在到達五台境內後,大師見人即拜。由於大師當時已大有名氣,此舉令他的隨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勸止不絕。
大師後來遇上了一個補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盤洗鞋用的污水,臭味熏天,大師卻安然對鞋匠禮拜。鞋匠把一污鞋裝著洗鞋水給大師飲用,大師顯得十分高興,照飲如儀如嘗甘露。
此時眾弟子按捺不住了,顯得十分不安,大師卻突然為其弟子強灌了一口污水。在弟子再張眼看時,面前的鞋匠早已變化成為文殊師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文殊的化身!
西藏人在傳統上有一個習慣,在踏入五台山境時,會買下第一位前來兜售東西的人之貨品,不論自己是否需要!
此舉源出於種種文殊化現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間,不論甚麼人,他們都尊為文殊之人間化現而恭敬對待,絕少拒絕他人的要求!
(七)律師受衣──如馨律師
明朝有一位古心如馨律師,是溧陽楊氏之子。在明朝嘉靖年間,依止棲霞素庵節公剃了度。平日奉持戒律甚嚴,具備了出家眾的五種德行,而對禮佛誦經,更是精勤不懈。事師三年,未曾有一念違背了乃師的教誨。
當時談論經教的人很多,弘揚律儀的卻微乎其微。他就很感慨地說:「佛法之所以能常住世間,律儀的攝受實在功不可沒。」於是潛心研習戒律之學,用來報答佛陀的恩澤。
他因為讀誦《華嚴經》,至《菩薩住處品》,曉得了清涼山(五台山別名)乃文殊菩薩經常駐錫之處,很希望能夠瞻仰大士的慈容。於是就告別了同參的法侶,打點好簡單的行囊,往清涼山的路途出發了。
經過了三個寒暑,五台山的寶峰逐漸在望。後來到了金剛窟附近,恰是日落西山、余晖夕照的時分。正在徘徊遠眺的當兒,無意間看到一個體態枯瘦、頭發斑白、衣著破舊的老婦人,從林木間走了出來,手裡捧著祖衣「袈裟」並向如馨律師打招呼道:
「這一位大德!您禮佛非常的誠懇精進,一點也不怕勞苦,我手上捧著的這套法衣,本來是您往日收受持用過的,只是中間停了好一段時間沒有穿,現在理應再送還給您。文殊菩薩是很難得見到的,您一心要求見大士恐怕是白費心機了。就算是真的讓您見到了,恐怕您也不認識吧!那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馨律師聽了,一言不發,遲疑不決。這位老婦人也就離開了,走了沒幾步,又回頭喚道:
「大德比丘!我就是文殊呢!」
如馨律師急忙趕上前去,想挽請大士向其請教,可是已經失去了大士的蹤影,只是原來的法服還留存著。如馨律師只有低泣著頂禮,踱步回寺。恰巧寺裡面的僧眾夢見神人囑咐道:
「優波離尊者要來了,你們趕快去迎接頂禮啊!」
因為這個緣故,僧眾們都曉得了有這麼一回事,一路上眾人擺設著香花用來供養,數也數不清。
如馨律師在妙德庵掛錫住了下來,又感應到五台山的五處主峰同時放光。在寶光之中,見到文殊大士現身為他摩頂,頓時心地頓開,了然無礙。
後來他又到各地游訪參學,一般的僧侶們都皈信了他。當他抵達金陵吉祥裡時,創建了一座寺院,就將之命名為「古林」。一時各方龍門法象(高僧大德)都來聚會,各種法會有如雲湧般大大地興旺起來。
神宗皇帝特地頒旨延請律師重返五台山,並命司禮內臣張然代表聖上,接受在家菩薩戒。當律師升座主壇的時候,天空中現出了五色祥雲,有如蓋子般在法壇上空盤旋著。內臣張然還朝以後,就把這個瑞象向聖上禀明,神宗皇帝於是賜給如馨律師「慧雲律師」的封號,並頒贈金頂毗盧帽、千佛珠衣、缽盂錫杖等法衣法器。
傳戒法會功德圓滿以後,律師仍回返古林寺,繼續修行弘法。
(八)誠感菩薩現身──虛雲禅師
近代佛門龍象虛雲禅師,因一生下來見不到自己生母,為報親恩,發願朝五台山。在光緒八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這樣拜到五台山為滿願。第二年臘月,到黃河鐵卸渡,渡河登岸,天時已晚,四下杳無人煙不敢行,半路傍有一草棚,於是就在那裡住宿。夜裡天氣寒冷得很,大雪漫漫。
第二天一早舉目一望,化為琉璃世界,雪深有一尺厚,無路可行,過往又無人,更不知方向。
虛雲禅師起初枯坐念佛,可是飽受了饑寒。因草棚四無遮欄,就蜷伏在一角。沒有多久雪更加大,天也愈冷,肚子也更餓,僅存奄奄一息了。
這樣一連三天饑寒交迫,整個人迷迷糊糊的。等待大雪停止,稍微見到日出的影子,可是病已無法好起來了。
忽然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名乞丐,看到法師臥在雪中,問他已不能作答,知道是凍傷。就把大雪撥開,用圍棚草燃火烘他,使得暖氣而復蘇,再煮黃米粥給他進食。這樣就使他再生過來。
乞丐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法師回答自南海來。又問要到什麼地方去?法師回答要朝禮五台山。
法師請教乞丐的姓名。乞丐回答:「我叫文吉,來自五台。」
文吉代法師煎藥與之飲用,又代洗濯穢衣,又煮黃米粥喂他,後來法師的病就好了起來。
文吉並且對他說:「你要一路拜山拜到五台,然五台山路尚遠,看來你的身體要支持到那裡不易,我看你不一定要采取拜山的方式。」
但法師告訴他:「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即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又因我辭官短命。親恩昊天罔極,耿耿於懷幾十年了。所以發願朝山求菩薩加被,願我父母離苦得樂。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誓不退願。」
文吉就說:「你孝心堅固,誠屬難得,我現在回山,也沒什麼重要事。不如這樣,我代你肩負行李,你但前拜,如何?」
法師稱謝。這樣相伴至太谷離相寺。然寺僧傲慢無理。文吉便告辭說:
「此去五台不遠,我先回去,你慢慢來!你的行李,自然有人替你肩負。」後來果然在汾州道上,遇湘籍武官,替他載到顯通寺。
法師到了那裡,到處打聽文吉這個人,沒有一人知道。後來和一老僧說到事情原委。老僧合十說:「這難道不是菩薩的化身嗎?」
法師聽了,一再頂禮。接著回想到菩薩接二連三地為他解危,這都是仰仗菩薩慈悲現身,方能圓滿這個心中的願望。
(九)燈隨心現──照遠和尚
清朝照遠和尚,是山西太原棗園村王氏之子。歸投在本村永寧寺聯公之處披剃出家,隨後從碧雲和尚處接受了心法,於是駐錫在本郡的大崇善寺。
乾隆初年,他瞻禮五台山,到黛螺頂去拜燈。剛一頂禮頭面接地,五頂之上忽然飛出了金色的佛燈,約數百盞金燈在空中飛舞著,把整個林泉都輝映得一片金黃,這奇異的景象實在是難得一見的。禮拜完畢,佛燈全數飛入大塔院寺的大塔頂中消失不見了。
照遠和尚的為人,雖然是英姿聰敏不出世的奇才,可是對於世俗的名利卻非常的淡泊。他只有一種嗜好,就是喜歡訪游名山大川的各種聖景,好像渴極的人急欲飲水那樣的迫切,所以中國的四大名山,他都已經親自地禮拜參訪過了。
他特別留戀的是五台山的聖地靈境,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參拜,朝禮達十三次之多,並在那兒結夏安居九次。
乾隆三十五年,朝山到了台懷,遇到門下二十幾名弟子,對和尚說:「上人!我們朝山拜燈已整整三個晚上了,怎麼一盞燈都沒有現出來呢?」照遠和尚就回答道:
「可是我朝山十三次,沒有一次燈光不現的。你們想要求證,都隨我來好了。」這時候徒眾們聽了,臉上紛紛露出了倦怠的神色。唯有程宗周一個人願意跟隨和尚前往。
師徒二人於是來到了黛螺頂,於第一夜拜求時,還沒有拜完三拜,五頂之上就都現出了無數的金燈。宗周心中雀躍不已,仍然折返台懷。
照遠和尚指著梵仙嶺對眾人說:
「這個地方就是菩薩現出聖像的地方啊!」
眾人都仰頭觀看,但見雲中現出一頭金獅子,隱約有鈴響之聲傳來,並有金光閃爍著。
眾人見了此等聖境,全都俯身下拜,等到再抬頭看去,聖境早已隨著雲團消失不見了。
伍、文殊法門修持儀軌
黑文殊短軌
首先觀上師釋迦佛在前面虛空。
趨皈依發菩提心
桑傑卻堂措記秋南拉蔣秋巴杜達尼架索契
我趨歸依佛法眾中尊直至圓滿證得菩提果
達記卻粘吉貝索南記左拉篇契桑傑竹巴秀
唯願以此布施等功德成就佛道以饒益眾生(三遍)
觀想
嗡梭帕哇修打薩哇達瑪梭帕哇修多杭
我和一切現象均化空。
曾受黑文殊灌頂者,按儀軌自生本尊:(未受灌頂者,觀黑文殊在頭頂上方。)由空性中現出種子字「蚌」字,化為蓮花。其上「阿」字,化為月輪。其上「讓」字,化為日輪壇城。其上自心化為十分顯耀的黑色「吽」字。由此化為極忿怒黑文殊。
黑文殊現極忿怒相,一面二臂,右手執智慧火劍,高舉空中,滅盡諸魔障。左手執《般若經》於心前。頭發一半挽髻於頂,一半單絲垂掛,覆蓋尊身上部。巨腹下垂,披著虎皮為下裙,頭戴五骷髅冠,以五十鮮人首為項鬘。三目紅而圓,體性為「樣」、「讓」、「蚌」字。足右屈左伸,站立於熾盛猛火當中。
觀根本上師安坐黑文殊頂門上,現部主不空成就佛相。黑文殊心間日輪中央立著黑色「吽」字,咒鬘右旋圍繞:
嗡 踏梭 初梭 圖而達梭 圖而密梭
嗡 踏梭 初梭 圖而達梭 圖而密梭
寧果拉卻喀拉匝岡木 香木 章木
寧果拉卻喀拉匝岡木 香木 章木
巴呸 梭哈巴呸 梭哈
誦咒多遍時,觀想黑文殊心間散射出甘露光,清淨自身。首先,甘露光下沖,驅除所有疾病、非人的傷害、真實的苦及苦因、所有煩惱和貪瞋癡三毒、成就一切種智的所有障礙,從大、小便處和下半身的毛孔排出。亦可觀疾病以膿血相排出體外,癌症為龍相,施害者現蜘蛛、蛇蠍相。觀想自身中所有的障礙,現污穢的液體和煙霧相。
觀腳下的地面裂開,地下九層處為閻魔王。觀想被沖出體外的所有垢穢聚合,轉化成甘露,進入閻魔口中,令其完全飽足。最後,閻魔閉上嘴巴,並以金色的十字金剛杵封緘其口;從此這些障礙將永不復返。然後地面閉合起來。
復次,再次持咒清淨自身。從黑文殊心間突然猛烈放射出甘露光,疾病等瞬間消弭於無形,如光明一照瞬間驅走黑暗一般。感覺身體變得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確信自己已解脫一切苦及苦因、一切煩惱、一切由貪瞋癡三毒發動,而致病的業力等等。
回向
最後以強烈的菩提心回向。菩提心是最究竟的善心,即珍愛一切有情如珍愛自己,甚至更勝自己的性命──願有情離一切苦和所有不如意事,並引領他們臻至最值得向往的、無比快樂的圓滿佛果。沒有菩提心,就不能廣大利益眾生,甚至連自己的願求都無法圓滿成就。
唯願自他所積集的功德,願任何僅僅見到我、聽到我、觸及我、憶念我或談及我的有情,獲得一切安樂,淨除一切痛苦。
願我能以此善業,速捷成就黑文殊,並將一切諸眾生,安頓立定於彼地。
法門利益
黑文殊法門可去除巫術、詛咒術(be de bo tong)等非人的傷害、一切傳染病、阻礙修行和一般成就的黑品魔羅、阻礙人活到某個歲數的妖魔(稱為kag)及種種作障精怪。
亦可去除在屬於僧伽但未淨壇的地方,行灌頂或修忿怒密法而引起的魔障,看到凶兆、穢氣、穢物或屍體而產生的魔障。
還可避免任何由憤怒的非人,諸如上界非人(稱為de)、中界非人(例如tsen及gyal gong)及下界非人(如龍和地基主),所引發的內外疾病(nyen)。亦可斷除稱為「龍帕」(lhog pa)的疾病及任何因動土、砍樹、在危險的地方(如龍居住的地方),移動石塊而引起的魔障。
簡言之,此法門能去除飲食、行走等,行為方面的過失招引的魔障。此咒絕對可以止息這些問題,而依據經驗,在纾緩潰瘍和痰疾方面亦頗靈驗。每日修持此法的效益極大,尤其是患病者或幫助其他重病者康復。
後注
此儀軌原本摘自章嘉游戲金剛編訂的忿怒黑文殊法本,由落度喇嘛圖敦梭巴仁波切,於一九八五年一月四日,在印度達蘭沙拉兜率天閉關中心翻譯和講解。全文由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中央辦事處慕瑞如艾特(Murray Wright),於一九九三年八月重新編排格式。
紅黃文殊略軌(大藏寺祈竹活佛所編)
年少悅意美妙莊嚴者,煩惱盡淨布地山妙色,
俱胝月色無與倫比身,慈悲文殊於汝吾禮敬。
嗚呼微妙音祜主,祈請遮止不善心,
吾願生生世世中,文殊於汝唯一處,
虔心恭敬作祈請,恆時恭敬令汝悅。
嗚呼具大悲文殊,三世善識之大道,
菩提心清淨馬車,汝作導航善知識。
om arapacana dhih 或 om arapacana dhih soha
以此功德願速能,成就至尊文殊境,並將一切諸眾生,安立於同等果境。
今天所講的並非自化本尊儀軌,而是由章嘉游戲金剛祖師(Changya Rolpai Dorje, 1717 ?786)所撰的祈請與誦咒文,所以它適合任何人日修之用,並不限於有灌頂的人才有權修誦。若我們修持文殊法門,便可以迅速地增長智慧及記憶力等等,從而令我們明白佛法內之深義、解開佛法之「結」,且會令未來生也具足智慧。
前行開示
在正行之前,我們必須誦儀軌中並未明列之皈依文。最簡略的皈依及發心文是: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佛陀正法以及聖僧眾,因作布施等諸修持故,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我們誦皈依三次或更多次。
正行開示
誦至此時,應觀紅黃文殊在我們的頭頂或面前虛空中。如果觀祂在頭頂,其面向應與行者自己所面之方向一致;若觀於面前,則本尊面向行者。一般來說,初學者若觀本尊於面前,會較觀於自己頭頂為容易。此外,我們應想自己所處之房捨為文殊大士之淨土宮殿,而非凡俗的屋子。這種觀想猶如播下一顆種子,令自己有往生淨土的一個因。這種觀想通用於其他本尊法門,例如修彌陀法門者,應常常觀想自己身處極樂淨土之中,令自己熟習,並種下將來往生極樂淨土之因。
在觀文殊時,首先觀面前有雲海。這些雲並非凡俗世間的氣象,而是文殊大士之悲心所現的。在雲層上,出現一朵各瓣不同顏色的蓮花,蓮花中央有平躺的月座。其上有一個橙色的「地」(dhih)字,此地又變化成為本尊形相。文殊大士一面二臂,身橙色,發出超過千萬個月亮的光明,其右手持智慧劍高舉,左手持一蓮花之莖,蓮花伸延至其左肩,蓮花中央有一部《般若經》。本尊身穿天衣及有各種寶飾莊嚴,其身是光明,而非如銅像般的實體。他現為十六歲少年之相,其外在形相令人歡喜,其內在是無煩惱之清淨意。在觀想中,文殊正在開示對不同聽眾各各相應的佛法。
在此觀想中,我們必須注意,蓮與月座均為文殊智慧所化,而並非凡俗的東西,其體性與文殊為一體。在凡俗世界中,如果你坐在一個座墊上,座墊是座墊,你是你,二者並不相同,但文殊的座與文殊卻是一體的。大乘的本尊一般都坐在蓮花上,以表他們雖化身於六道輪回中,卻並無煩惱及垢染,正如蓮花之出於污泥而本身卻清淨。在此處,蓮花座代表出離心,月座代表菩提心,而座上之文殊代表智慧。
在觀想出文殊後,我們便誦儀軌中的禮贊文。禮贊文有四偈。
第一偈是:
年少悅意美妙莊嚴者,煩惱盡淨布地山妙色,俱诋月色無與倫比身,慈悲文殊於汝吾禮敬。
這偈是說:「完全慈悲及清淨的文殊,我向您頂禮致敬!」
嗚呼微妙音祜主,祈請遮止不善心,惡心雖如夢幻般,今後絕不再生起。
偈中的「嗚呼」是求救之聲。我們在遇危險時,會自然地叫喊:「娘呀!」同道理,我們現在於輪回中受苦,故在第二偈中,我們至心向文殊求救。我們為何求救呢?因為我們發現自己內心有貪、瞋、癡等煩惱,所以我們求文殊加持我們,令我們從無始以來的不善心,乃至夢中所發的不善心,一律可以得除。
吾願生生世世中,文殊於汝唯一處,虔心恭敬作祈請,恆時恭敬令汝悅。
這是說:「我一心一意地恭敬您、頂禮您!請您在生生世世中以慈悲心看著我,求您對我不離不棄地加持!」此時應在心底深處中哀求。
嗚呼具大悲文殊,三世善識之大道,菩提心清淨馬車,汝作導航善知識。
第四偈是說:「三世諸佛所修過的法、他們所走過的路,我也發心去修、去走!求您當我的師父吧!」文中的「馬車」一詞,喻菩提心。在佛教中,常以馬車喻菩提心,這是因為菩提心能帶許多眾生脫苦,好比馬車能載上許多人一同上路般。
菩提心的真正發起有三種形式,分別稱為「國王心」、「牧者心」及「船夫心」。發心自己先趕緊成佛,然後便以最高能力度眾生者,被喻為帶領子民的國王。在本師釋迦牟尼最初發心時,所發的便是這種國王心。牧羊人一般是把羊群趕在自己前方,自己落後上路的。同道理,觀音最初發心時,正是發願令眾生先成佛,自己在其後方成佛,所以他的這種發心方式稱為「牧者心」。文殊最初發心時,所發心形式為「船夫心」。船夫是怎樣的呢?他們掌舵與乘客同達彼岸,這就如文殊發心帶領眾生同登佛境般。這裡講的是聖者之最初發心形式,並非說文殊及觀音並未成佛。文殊與觀音其實早已成佛了,他們只是為了眾生之利益而化現為菩薩之相而已。
在誦完禮贊文後,便誦文殊的咒。儀軌中有兩種版本的咒,兩種都正確,我們挑其中一種念誦即可。
om arapacana dhih 或 om arapacana dhih soha
我們可以隨自己能力及時間而誦一百次、三百次甚至一千次,總之是隨自己能力而定。在誦咒時,我們在心中祈求文殊加持令速得前述解脫出來。
在持咒的尾聲,我們可以加誦「地地地地地……地地地」,以一口氣誦一百個「地」字或隨力誦念,總之是在一口氣中誦越多遍越好。這種誦法,能令我們得到「不念失」的記憶能力。
結行開示
以此功德願速能,成就至尊文殊境,並將一切諸眾生,安立於同等果境。
在最後,我們誦儀軌中的回向文及其他我們喜歡的回向文偈,然後觀文殊融入自己身體,而令我們得到了他的身、語、意加持。
現在已講完此法門的修誦方法,衲的傳承來自金剛持赤江仁寶哲(Trijang Rinpoche,1900-1981)。
曼殊室利菩薩十種無盡甚深大願修習儀軌
能海金剛上師傳授
前誦
一、皈依發心 三誦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二、發四無量心頌 三誦
慈 願諸眾生 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悲 願諸眾生 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喜 願諸眾生 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捨 願諸眾生 遠離貪瞋之心住平等捨
傘 至極尊貴超勝之表幢
於中諸天及人所有富樂圓滿具備
供獻於大恩根本承傳具德正士無上諸師
總集三時歸依自性承恩根本上師
善說無畏能仁法自在主持金剛尊
及無比釋迦能仁俱有聖眷
聖妙吉祥大威德薄伽梵本尊
及其輪圍聖眾護法空行諸天眷屬等
如是供養 為利有情 懇祈納受 受已
伏乞攝取我等眾生 於大悲心門中分外加持也 如是願:
遍地香塗鮮妙雜花敷,須彌四洲日月頂莊嚴,以此所緣諸佛佛土獻,願諸眾生清淨佛剎行。具德無上最勝諸師尊,法身遍布滿空悲智雲,如其調伏如何作調伏,深廣正法雷雨願普興。
前供時加誦此頌:
面前空中獅子蓮月座,至尊本師熙怡晏然居,我心皈信無上勝福田,宏宣聖教百劫願久存。
完供時加誦此頌
嗡意當谷入那曼茶勒更勒雅打雅麥
嗡意當谷入那曼茶勒更勒雅打雅麥
本誦
佛告大眾諸大菩薩摩诃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及一切四部眾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發菩提心者,曼殊室利菩薩當有誓言:『我有十種諸佛、菩薩無盡甚深大願。所有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入我願者,則是世尊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於意雲何?我有先誓大願。依我十種大願者,先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得令富貴,果報圓滿,兄友弟恭,慈心不殺,聽學大乘,讀誦尊經,轉教群品,願至菩提。我亦作師僧、子弟、和尚、阿阇黎、同學、伴侶,受我法教,學我威儀,取我禮節,令發勝願,回向大乘,學習菩提,漸成佛道。於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長,理務世俗,一一清正,於國忠孝,悉共有緣,歸向菩提,得值三寶,令發菩提之心!
雲何名為十種無盡甚深大願?
一者大願: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淨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釋諸天之主、四天四輪之主、諸神龍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護佛法之主、伽藍宮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剛堅牢之主、護法善神之主、大國小國之主、粟散四王之主、統領諸軍主、都攝所守主,所有水陸四生胎卵濕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同生三世,願佛知見,或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回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以法藥世醫、救療諸疾、歷數算計、工巧博弈、世典文筆、歌詠贊歎、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受,共我有緣,得入佛道!
二者大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瞋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者大願: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見、顛倒,及生淨行、不淨行、諸惡不善,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者大願: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诳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者大願: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者大願:若有眾生,常殺生命,作屠兒魁脍、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緣,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捨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者大願: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或我造、他造寺捨、僧房、伽藍、佛塔、禅房、蘭若獨靜之處,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薩、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佑,遍於法界,回向一切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師長、弟子修行苦行,節身斷食,持戒、破戒、有行、無行,和尚、阿阇黎教導稱說,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者大願: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於地獄,無有出期,經無量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將命還於前生,負物作駝、驢、豬、狗、牛、羊、象、馬、奴婢、僕從,償他宿債,累劫賠命還他偷盜,無有休息。我於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喑、最下乞人,於一切眾生眾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者大願: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佛法、師長、弟子,無慚無愧,用僧佛錢、菩薩財物,殺生、偷盜、邪行、妄語、绮語、惡口、兩舌亂,縱恣貪瞋,不揀良善,劫奪他財,拒諱謾人,不識善惡,廣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回六趣,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變化,當以救之,令得出離!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者大願: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淨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眾生心識體性。
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滅,得入菩提、諸佛聖果!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
如是曼殊發廣大願已,我某甲亦發如是大願!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曼陀羅華,遍滿虛空。其時大會諸眾盡見其花,同時贊歎曼殊大士聖力自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爾時諸大會眾鹹皆歡喜,信受奉行。」
中華民國五十年孟秋台灣齋明法會重印
山西五台山十方碧山寺原版
文殊真言念誦略法
能海上師傳授
(一)加行法
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自心歸命禮。
歸依
南無歸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三稱
歸依佛竟 永不歸依天魔外道
歸依法竟 永不歸依外道典籍
歸依僧竟 永不歸依外道邪眾
發心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願與法界眾生
一時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稱
禮拜
文殊身 從空顯出紫磨金
文殊意 諸法自性相應明
文殊語 韻音和雅無礙聲
文殊尊 我今至誠頭頂禮
贊歎
諸佛佛子之自性,諸佛佛子攝為一,諸佛佛子尊中尊,文殊師利我贊歎。
供養三次念
以水作淨加持供品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法供
能如說修行,利益諸眾生,攝受於有情,代眾生受苦,勤修諸善根,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法供養如是。
忏悔
上師妙吉祥,十方諸如來,正法賢聖僧,慈悲憶念我。
無始至今生,由貪瞋無明,起身口意業,作十惡無間,
破三皈五戒,別解脫戒等,違菩薩律儀,背密教誓句,
不孝輕慢師,不敬梵行侶,惰逸遠三寶,罵僧謗正法,
輕辱有德者,危害有情類,自作若教他,或見聞隨喜。
人天解脫障,輪回諸苦因,我今大慚愧,一一皆忏悔。
隨喜無邊善 回向遍有情 我禮妙吉祥 願大悲哀愍。
(二)正修法
文殊自性諸法現量境,不來不去不住同虛空,
如如大悲離時界生滅,於中幻化眾生影色現。
若來若去性相實非有,此之所緣顯現猶水月,
一切諸佛智慧妙吉祥,惟願慈悲哀愍來降臨!
誦觀空
甕梭巴哇修達薩哇達瑪梭巴哇修多杭
嗡梭巴哇修達薩哇達瑪梭巴哇修多杭
誦觀空真言竟,從空之中阿字轉成月輪。月輪中間如水生漚顯現黃色字,旋成寶劍。劍中復現字。字上放光,召請十方諸佛、菩薩、無量本尊,融入字中。次復化為執金剛尊,童真文殊金身黃色,右手執劍,左手當心持梵經帙,金剛結跏,趺座而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發結五髻,一切莊嚴以為莊嚴,胸間種子字。字周圍輪旋繞,放無量光。光中放出種子字,加持一切父母有情。如是誦已,應觀自蘊及聖福田由是乃至別余諸法,一切皆是緣起安立。是故遠離斷、常等邊,自性無我,當體即空也。如是想已,然後如法觀想,念五字真言數千百遍。誦畢,回向。
嗡 阿喇 八扎 納地
嗡 阿喇 巴札 那谛數次
(三)回向
大悲尊以極遍智光明,盡除我心愚癡諸黑暗,契經及論教典皆證得,願賜智慧辯才鹹顯現。
任何時中或欲見,及有少許欲問者, 於所怙主妙吉祥,願無障礙常得觐。
十方虛空盡邊際,有情普利修習故, 文殊如何所行為,願我行為亦如是。
《金剛頂經五字真言勝相》雲:「若人纔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若誦兩遍,文殊、普賢隨逐加被,護法善神在其人前。又善男子、善女人,有能持此真言,才誦一遍,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又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二遍,除滅億劫生生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若人一心獨處閒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曼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成正覺。」
輪字觀門依師禀受之
陸、文殊菩薩相關經典
初期大乘經,與文殊師利有關的,部類相當的多,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一書中,把它分成三大類,並對其作了詳細分析:
A.佛為文殊說的,共七部。
B.以文殊為說主,或部分參加問答的,共二十八部,這是「文殊師利法門」的主要依據。
C.偶而提到的,或參與問答而只一節二節的,共十二部。三類合計,共四十七部。
最早提到文殊經典的是《內藏百寶經》一卷,後漢支婁迦谶譯。支谶在桓帝、靈帝時譯經,約在西元一七○年前後。從所譯的《首楞嚴三昧經》,《阿阇世王經》來說,文殊法門已發展得相當完整,並已影響到其他(C類)部類了。特別是晉代的竺法護,從晉太始二年(西元二六六)譯《須真天子經》,到永嘉二年(西元三○八)譯《普曜經》,傳譯的工作,先後長達四十三年。竺法護是傳譯文殊教典最多的譯師:在三類四十七部經中,竺法護譯出了半數──二十五部。
尤其是(B類)文殊為主體的二十八經,竺法護所譯的,竟占三分之二。文殊部類的譯出,可分為二期:竺法護(及同時)及以前所譯的,是前期,共有三十四部。竺法護以後所譯的,是後期,大體是三世紀以後所集出的。
《大正藏》中文殊菩薩相關經典總覽
般若部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華嚴部
《文殊師利發願經》《文殊指南圖贊》(諸宗部)
寶積部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事匯部
《文殊師利菩薩無相十禮》
經集部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佛說文殊悔過經》《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文殊師利問菩提經》《文殊師利問經》《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佛說文殊師利行經》《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密教部
《大聖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輪》《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供養儀軌》《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千缽文殊一百八名贊》《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咤》《文殊師利菩薩六字咒功能法經》《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一髻文殊師利童子陀羅尼念誦儀軌》《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佛說妙吉祥菩薩陀羅尼》《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佛說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義經》《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贊佛法身禮》《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佛說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贊》《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菩薩華嚴本教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儀軌品》《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真菩薩華嚴本教贊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儀軌品》《佛說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經》《文殊師利耶曼德迦咒法》《曼殊室利焰曼德迦萬愛秘術如意法》《佛說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啰輪觀想成就儀軌經》《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
*同本異譯:《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同本異譯:《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
*同本異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同本異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說無垢稱經.問疾品第五》
*同本異譯:《佛說維摩诘經.諸法言品第五》
*同本異譯:《維摩诘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
*同本異譯:《佛說普門品經》
◎《大方廣寶箧經》
*同本異譯:《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同本異譯:《大乘伽耶山頂經》
*同本異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同本異譯:《伽耶山頂經》
*同本異譯:《佛說象頭精捨經》
◎《文殊師利問經》
* 同本異譯:《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佛說文殊悔過經》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
*同本異譯:《佛說阿阇世王經》
*同本異譯:《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同本異譯:《佛說放經》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同本異譯:《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第三十五》
◎《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同本異譯:《曼殊師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同本異譯:《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
*同本異譯:《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
*同本異譯:《佛說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義經》
有關文殊菩薩相關經典相當的多,其中略舉較具代表性的經典如下:
佛為文殊說的:
《內藏百寶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普門品經》、《濟諸方等學經》、《不必定入定入印經》、《力莊嚴三昧經》、《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文殊師利法門的主要依據經典則有:
《阿阇世王經》、《魔逆經》、《文殊師利淨律經》、《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法界體性無分別經》、《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
其中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主體的,有《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如幻三昧經》,《文殊師利巡行經》等三部。
柒、文殊菩薩的種子字、咒語及其功德利益
(一)文殊菩薩種子字
文殊菩薩的種子字,最常見的是「滿」(Mam),取其梵文名 maJjuzrI(文殊室利)的第一字。
(二)文殊菩薩真言
拿模 三曼多勃駝喃 系系 俱摩臘迦南麼 三曼多勃馱喃 系系 俱摩啰迦 → namahsamanta-buddhanamhehekumAraka
微目吃底 玻他悉體多微目吃底 他悉體多 → vimuktipathasthita
娑麼臘裟麼臘 玻臘底然 莎诃娑麼啰裟麼啰 啰底然 莎诃 → smarasmarapratijJamsvaha
(三)文殊一字咒
甕齒臨唵齒臨 (二合) → omzrhyim(是文殊一字咒的咒心,也可以把它當做種子字。)
1.誦持文殊一字咒的功德
佛言:文殊師利童子行輪咒法,為欲守護諸眾生故。一切如來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若有誦者,我記此人,則為已持一切諸咒,悉皆圓滿,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文殊師利常來擁護。乃至消除一切諸惡重罪,成辦一切世出世事。
「是一切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切神咒;若有女人產難之時……;若婦人五年乃至二十、三十年不生男女者……於七日中即有男女。」可見本咒除有與一般咒語類似的功能外,另有與女子生產有關的效用。經文出自《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更說:「此之一字悉能成就一切事業,悉能圓滿所有善法……是一切佛心……;若有女人,將產之時,被胎所惱,腹中結痛不能疾出……;若是石女無產生法……;或復女人斷緒無子……;若有女人月水不息……。」經文出自《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
由上述經文所載,可見文殊一字咒雖有一般咒語的滿足諸願等功效,但應該更著重於與女性生產與婦疾方面有關的疾病。
文殊一字咒依《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中,被當做護身真言而廣為人所知與誦持。書中說:「若誦此咒,能夠滅除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夠除去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等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都獲得圓滿。」
(四)文殊五字咒
甕阿臘八扎納地
唵阿喇巴札那谛
omarapacanadi
五字義者:所謂阿者,無生義。喇者,清淨無染,離塵垢義。巴者,無第一義谛,諸法平等。札者,諸法無有諸行。那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善男子,汝知此要,當觀是心,本來清淨,無所染著,離我我所分別之相。入此門者,名三摩地,是真修習。當知是人,如來印可,功德殊勝,不可量也。
持誦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令眾生智慧成就。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纔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
若能一心獨處閒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成正覺。
或於絹素如前畫像,滿五十萬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塗捨利塔,梵寫五字旋繞念誦五十萬遍,曼殊室利現其人前而為說法,常得諸佛及執金剛菩薩之所護念,一切勝願皆悉具足。
若人纔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若誦兩遍,文殊師利普賢隨逐,四眾圍繞加被,是慈無畏護法善神在其人前。
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兩遍,除滅億劫生死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
(五)文殊六字咒
甕 婆髻馱納莫
唵 婆髻馱那莫
omvakeda-namah
1.根據諸經所載:如果行者為了往生極樂,或祈求長壽延命,可以修持六字文殊法。誦咒滿一百八遍,經一月得聰明持一切經論。又法日日隨心常誦莫忘,定受業報亦令消滅。又法若日別能誦滿一百八遍,臨命終時得見文殊師利,隨心所願皆得受生。
2.修持六字文殊法門可以滅除決定罪業,長壽延命,業盡命終後並得以往生極樂淨土。
(六)文殊八字咒
甕阿味臘轟卡佳拉
唵阿味啰吽卡佳拉
omahvirahumkhacarah?
(大藏全咒新編為:omabirahumkhamcara)
◎關於此咒的功效,在《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記載頗為詳細,節錄如下:
1.此陀羅尼能大利益,憐愍一切有情諸眾生故,能斷諸三惡道,能為一切作法,如佛現在處世無異。
2.此是文殊師利菩薩自身為利諸眾生故,自變其身為八字咒神像,能滿一切有情意樂等事。
3.若人能暫聞憶念此陀羅尼者,即能滅四重、五逆等罪,何況常念誦者。設使一切諸天有大福德及十地一生補處,於中二大威力人,亦不能奪其福德,所作事業不能為障持八字人福,何況余小天人及無威德龍神鬼,而作障難。
4.若有男子、女人,發心能憶誦此陀羅尼一遍者,即能擁護自身;兩遍能護同伴;三遍即能大擁護國王。住十地菩薩亦不能越過此陀羅尼力者,何況諸小天魔、龍神、鬼類惡眾生等而能障礙。
5.若誦四遍即能擁護妻妾、男女;若誦五遍擁護一切眷屬;若誦六遍能護一切城邑村坊;若誦七遍能護一切眾生。
6.若欲著衣之時,當咒衣七遍,能除一切內外惡毒及諸災難。
7.若洗手、面時,當咒水七遍,能令一切眾人生貴重心。所有諸惡人見者悉當降伏,自當敬重日夜憶念,見即歡喜心無捨離。
8.若人患身體支節疼痛,咒暖水一百八遍,洗浴即得除愈。
9.若每日早朝以水一掬,咒七遍飲之,在身所有惡報悉得消滅,何況無災厄者,及諸三業者亦得除愈,並得壽命長遠。
10.若咒飲食,吃者一切諸毒不能為損。若見惡人及有怨家,當須念誦此咒;所有怨家起惡心者,當自降伏,惡心即滅,慈心相向。
11.有恐怖處當須攝心,念誦此咒即得除怖。
12.若欲臥時,當誦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夢,善知吉凶。
13.若人或患瘧病,持此咒者,視患瘧人面,持誦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14.若欲入陣,當取牛黃書寫此咒帶於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為害。
15.若入陣時,畫文殊師利童子像,安於象馬上。當於三軍前,先頭而行,引諸軍眾,彼凶愚賊自然退散。畫像之法須作童子相貌,乘騎金色孔雀。
16.若有一切眾生見畫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滅,常得面睹文殊聖者童子親為教授,即得究竟解脫乃至佛果,於其中間不被三界煩惱、癡心相應。
17.是故勸念,一切有情行住坐臥,當須念咒憶持不忘,時時每誦一百八遍勿令斷絕,常得一切眾生見者皆來歸伏,惡人自當退散。
18.若能每日三時念誦各一百八遍,所作稱意,所求諸願悉得隨心,一切皆得圓滿具足,得大富貴,所游無障,自在恣情受諸快樂。
19.設臨命終,即得聖者文殊師利童子親現靈儀,為說大乘深妙法藏,聞法心大歡喜,即得普門三昧。得此三昧已,於煩惱生死當永隔別,即與文殊聖者及大菩薩同為眷屬,位階三地,進修不退。住文殊聖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門。
20.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讀誦書寫修行,現世成就一切吉祥,諸事圓滿,壽命長遠,眾人愛敬,生珍重心。
21.命終之後得生天上受樂無量,或生王宮處尊重位,受富快樂身無病苦,得宿命智薄貪恚癡,善知因果寶重佛法。雖紹貴位心無憍慢,宿因力強習讀大乘,愍念一切心,無勝負心,常利有情。
22.若生於諸人中,貴豪英俊,宣言辯利,人所愛樂,壽命長遠,中無災橫,所於求願,事與心規者,無人違信。
捌、文殊菩薩的相關手印與咒語
文殊師利菩薩手印(一)
兩手虛心合掌,中指、無名指交結相持,以二食指置二大拇指上,如鉤形。
〔真言〕南麼 三曼多勃馱喃 系系 俱摩啰迦 → Namahsamanta-buddhanamhehekumaraka
微目吃底缽他悉體多 薩麼臘
微目吃底他悉體哆 婆麼啰
vimukti-patha-sthitasmara
薩麼臘 缽臘底然 莎诃
薩麼啰 啰底然 莎诃
smarapratijnamsvaha
文殊師利菩薩手印(二)
此印出於《理趣經》。雙手作金剛拳,左拳按左膝,如持梵箧一般,右拳立於右膝上,如持劍狀。
文殊師利菩薩手印(三)
此印出於《理趣經》。左手作持花印,即拇指同食指相捻,其余三指豎立,作持花狀觀之,後置於心;右手作劍印,即是以拇指傾壓無名指、小指之指甲,其余二指豎起,繼之以右手劍印來斬左手花莖三次,此乃切斷凡夫隔執之義。
五字文殊金剛劍印
雙手外縛,兩中指豎合,指上節彎曲如劍形,又名為文殊劍印,為金剛界三昧耶會之金剛利菩薩印。
〔真言〕
阿臘波左那
阿啰波左那
arapacana
五髻印
右手無名指暨左手小指指端相合,繼之把右手小指與左手無名指指端相合。而兩中指、食指、拇指指端亦各自相合,此印形如五狀,將其置之心、兩肩、喉而至於頂。與《覺禅鈔》中所說稍有不同,雙的金剛合掌,以右小指面傾壓左中指面,以右中指面傾壓左食指面,而兩拇指並立,此印文名為五字文殊師利印。
〔真言〕
甕 耨佉 納泚 淡
唵 耨佉 那泚 澹
omduhkhachedadham
八字文殊手印
雙手虛心合掌,將兩中指依附於兩無名指背,兩拇指並豎,兩食指彎曲合一,置於兩拇指上。據大日經密印品所述,此乃胎藏文殊院之印。中指、無名指、小指表青蓮花,拇指、食指為劍形,即表示三昧耶形。
〔真言〕
甕阿味臘哄 佉左 洛
唵阿味啰吽 佉左 洛
omahvirahumkhacarah
八字文殊大精進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豎起,微彎曲而傾壓兩食指,然而二拇指及兩食指之間有啟、閉二種說法;啟時如獅口大張,啖食一切眾生煩惱不祥等,閉時如獅口啖食已畢,故此印又稱之為獅子口,或名之為大精進印、一切無畏印、獅子冠印、獅子首印、文殊獅子口印、寶珠印、妙吉祥破諸宿曜印、破宿曜障印、破七曜一切不祥印等,而與佛部心三昧耶同。
〔真言〕
甕 阿 味 臘 轟 佉 左 洛
唵 阿 味 啰 吽 佉 左 洛
omahvirahumkhacarah
六字文殊咒
於掌中將兩無名指以右壓左而相勾結,兩小指、中指直豎相拄,彎曲兩食指而捻各中指之背上節,同時食指來去。
〔真言〕甕婆髻馱納莫唵婆髻納莫
玖、小結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雲: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者,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恆生諸佛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僅只聽聞名號即可滅累劫之罪,文殊菩薩之威德實是不可思議。
大乘文殊法門講求出格的言行,雖然並不易為人所理解、實踐,然而憶念文殊菩薩名號、持誦文殊菩薩經咒,亦多有增長智慧、增長福德之助。文殊菩薩相關經咒、相關功德利益於本手冊中載之甚詳,若能選取與自己有緣之相關經咒、法門勤加修持,必能有所成效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