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41-50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一、不可向內找信心
 

不可向內心尋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
應不顧內心之妄想煩惱,直承外在之彌陀救度。

一、彌陀救度是修行人最後之希望與安慰,捨此法門無往生之道,無解脫之光。經言: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不可向內心尋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應不顧內心之妄想煩惱,直承外在之彌陀救度。但靜心思惟外在之佛力救度,「衣裡明珠」之信心自現。

古德言:

久向妄心問信心,如撥斷弦責清音;
何知微妙梵音響,嘹亮覺物遠且深。

又言:

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

二、夢見女人及畜牲,乃三毒習氣故;靜坐狗現,乃宿世業障故;應常念佛,能淡習氣,能除業障。出家之人,無俗事纏身,應日念萬聲以上。善導大師言:「彌陀名號相續念」,「念念不捨」,「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三、心不生歡喜之眾生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正機。眾生煩惱深,業障重,何能常生歡喜;有時歡喜,也是遇緣則現,緣散則失;但思彌陀救度,則喜在其中。

四、善導大師設問答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故淨土法門即是:「十方眾生,願生極樂,一向稱名」,則「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無論如何,吾等皆是十方眾生之一。

五、道不同不相為謀,應與個性相投之同參共住。若只一人,恐生懈怠,甚或還俗。

二○○一年十月六日

【附來函】

從未提筆,實在慚愧。雖已出家幾年,卻一無所獲,反感壓力很大,煩惱熾盛,罪深障重;自感自己造業太深,實感「慚愧」二字自己也不配說。

雖然有緣今生能得入「淨土門」,聞「本願念佛」,全靠彌陀慈父慈悲,法師您的攝取,善知識幫助;但是自己卻是愚癡之人,「聞當沒聞,聽當沒聽」,因為自己感受不到佛攝受,內心生不起自然歡喜心,得不到佛給「一個信心」。實不相瞞,我師兄、師叔,罵我下愚、混球、不開智慧,還說在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道場不開智慧,上哪去開?我說去極樂世界,師兄說我去不了。自己也恨自己,晚上作夢,有時夢見女人,有時夢見畜牲,有時靜坐,心感狗往近前跑,我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還望法師慈悲予我,在百忙之中希求解答一二,出家人感恩不盡。以上是一個問題。

下面還有幾個問題,出家人真心請教您。

第一、自己雖念佛,但感心不安,有時心裡很悶,有時以上境界還出現,這是怎麼一回事?怎樣才能安心?

第二、法師慈悲,您寄來的書,我也看了幾本,但為什麼感受不到佛攝受?內心生不起歡喜心。內心是不是生不起歡喜心,佛就沒攝受,就沒安心,就不能往生報土?

第三、我想一生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為主,不管心中生不生歡喜,心中怎樣,這樣是否也能往生?報土?

第四、從前剛開始我接觸《極樂家園》報刊,見二○○○年九月十五日第三期,第二版〈淨宗答疑〉善導大師開示「二種深信」曾經生起歡喜心,後感心悶業障,疑慮能不能往生。以前當時的歡喜心,是否就算信心,佛攝受了?後來又有疑慮,這樣算不算得到信心?想我這樣的人佛還能要我嗎?我可能是往生無份吧?不然為什麼感受不到歡喜?

第五、我想以後不在寺院住了,是非太多,不如到偏遠山區勸人念佛,不知行不行?自己不在乎吃穿,只在乎願心能安。

盼求法師慈悲攝受,解除出家人心中一切苦惱,自己別白來世上。祈盼法師指點迷津,還望法師慈悲、再慈悲,給予解答。


四十二、淨宗標准
 

凡事真心,凡事感恩,
凡事不打妄語,凡事為對方設想,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凡事質直而柔軟。
有事無事,隨閒隨忙,一句彌陀,不離心口

敬閱大作,巧妙引用經言祖語,一氣呵成,如水暢流;旁述自義,深順佛心,令人贊歎。若能如是,歡喜信受,如說奉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則如印光大師所言:「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淨度之名,可謂實至名歸。

淨宗教理,以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為准,是究竟實義,直截穩當。後人所述,若有不同,宜斟酌取捨。

人生歸宿是極樂,方向在西方;雖在西方,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處事為人則是「學佛大悲心」,有善惡因果報應觀念。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行;存善心,說善話,行善事;心存忠孝,行有節義。凡事真心,凡事感恩,凡事不打妄語,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凡事質直而柔軟。行公義,好憐愍,存謙卑心,常與真理同行。有事無事,隨閒隨忙,一句彌陀,不離心口。

令慈喜打麻將,此乃習氣。道念若重,俗念即輕,宜啟其欣厭之情。莫在石火光中,爭長競短;蝸牛角上,較雌論雄。可告其每日念佛萬句以上,則光陰無虛度。

寄去皈依證。全家既已皈依,是佛門中人,淨土法眷,甚為稀有,深表恭喜;願今後依教奉行。若於法義,欲更深入,可取近就教於淨宗法師。

二○○一年十一月九日


四十三、回歸祖師
 

眾生皆因業障故,
初信而又疑,疑後方能深信。

來函敬悉,眾生皆因業障故,初信而又疑,疑後方能深信。《小經》言:「為諸五濁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蓋因五濁惡世眾生,皆有見濁故,欲其一信到底,總須破其見濁中對彌陀願力之疑。

令堂及家屬能念佛願生極樂,甚喜。真願往生,又信念佛必能往生,而一向念佛者,已是極樂聖眾,已非輪回凡夫,可慶可賀。

在家人先宜敦倫盡份,閒邪存誠,吃素念佛,三業端正,而又教理通達,則可為一方之導。

法然上人思想,全依善導大師,甚為契理契機。至於親鸾,若對其思想領解不正確,則易走偏峰,甚而反成墮落,所謂逐觀念之信,而失實際之行,「逐信失行」之言甚是;故淨土法門必須回歸祖師(善導大師)。

淨土法門之早晚課極為簡單,皆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為原則,若欲誦經,則加入《阿彌陀經》一卷便可。雖拜佛亦是專拜阿彌陀佛,不念不拜其他。拜下時念「南無阿彌陀佛」五句,起來時亦念五句,一拜共念十句,默念出聲皆可,拜多拜少亦皆如此(念幾句亦可隨人之機宜而定),符正定業之旨。

二○○一年十二月廿九日


四十四、彌陀正客
 

念佛時妄想紛飛乃自然之事,
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彌陀正客;
若無妄想,則非彌陀對象。

來函詳悉。給○○之文,中肯切要。想下筆時,必甚悲歎,令人同情,同感無奈;只有更加仰憑彌陀,以待時局澄明。

凡大事之創新或改革,切忌躁急,或盼速效,此必遭反撲,阻礙進程。總宜審時度勢,一方面暫時順應舊習,一方面從順應中漸次轉化。若當下欲求全盤徹底改變,難免有反對之人;尤其若激烈否定對方,或糾舉對方,則對方也會對我鳴鼓而攻之。故宜懷柔平穩,循序漸進,以期化敵為友。

念佛時妄想紛飛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彌陀正客;若無妄想,則非彌陀對象。故應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機法一體;能作此想,則妄想即是慚愧、謙卑,與安慰、法喜之源。

又事多務雜容易令人心煩氣躁,使念佛不靜,應以盡分而隨緣的觀念看待一切。因緣和合的世間,緣起緣滅,不必過分看重。

道埸大眾,若能和睦相處,便能身安道隆。欲求解脫困境,只有系念彌陀,任佛安排。

聖道門的悟,是極智慧徹悟本性,見性成佛。

淨土門的悟,是還愚癡徹悟本願,往生成佛。

悟字相同,意則不同。何況徹悟本願之人,是人中上上人,稀有人。雖愚癡卑賤,毫無聖道之悟,亦無所求,無所欠,且當之無愧。望能徹悟本願,安住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六月一日


四十五、念念稱名
 

歡喜與踴躍、慚愧與感恩、千言與萬語,
一切不留,皆轉化為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六月十日、廿一日來函敬悉。

煉鐵成鋼,教法也要深耕火煉,才更契理契機,才能更臻圓熟。

體驗或感受是一機一緣,非普機普緣;體驗感受是一時一境,非恆久普遍。故善導大師言:「縱發清心,猶如畫水。」

又體驗感受之後,其體驗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因為凡夫皆妄,動念即乖,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間皆假,唯佛獨真。」

故本願文之「至心信樂」歸在何處?在於「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

故《觀經》世尊親言:「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稱名,其人已墮地獄)。

龍樹菩薩言:「念我稱名」,又言:「執持稱名號」。

昙鸾大師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道綽大師言:「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善導大師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學者學此,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歡喜與踴躍、慚愧與感恩、千言與萬語,一切不留,皆轉化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念念稱名。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七月四日


四十六、乃至一念
 

「一念回心」,
必定自然一生稱名不退,畢命為期。
「一念喜愛」,
必定一生稱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但使」等者,但能使自己一生念佛不退,而不需隨緣雜善之回向之意也。如善導大師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此「但使」之用語有幾處,如:

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但使回心決定向,臨終花蓋自來迎。—— 以上善導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慈愍

唐詩亦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一向專稱之人,不至於得「精神病」,若因宿業故,得「老人癡呆症」,亦必往生;因為此乃官能上身業之症狀,非心理上意業之退轉。

往生淨土,「緣」很重要。《般舟贊》言:「若非知識教稱佛,如何得入彌陀國?」

不「一心願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願生故。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等,乃就「願生」之上而言,故必得往生;除非禽獸(如鹦鹉)並無「不一心願生」,故得「彼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之自然往生。

凡言「一念、十念……」等者,皆是攝上攝下之言,非僅「一念、十念、一日、七日」之語。

「一念回心」,必定自然一生稱名不退,畢命為期。

「一念喜愛」,必定一生稱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一念喜愛」或「乃至一念」,皆如大師所言「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之義。

「一念信心正因,一生稱名報恩」,此乃淨土真宗之思想,大師不作此解。宜依善導,方不生弊。

個人或少數人可不用法器;若多人共修,則引磬、木魚不可免,以動作一致,則莊嚴生敬故。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四十七、唯照念佛
 

不為余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般舟贊》

四月二十五日來函敬悉。

《淨土宗略要文》第十二章之標目言:「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此標目乃法然上人所立,此標目與《選擇集》第七章之標目:「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攝取念佛行者」之文大致相同。

法然上人乃勢至菩薩示現,當時被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一生專一深入善導大師思想,於《觀經四帖疏》閱讀八遍;如此之人作此標目,應有其深義。

古來對此「照」與「攝」之異同有三說:

一、照攝俱通諸行。

二、照通諸行,攝局念佛。

三、照攝唯在念佛,普照本意,唯為念佛故。

《般舟贊》雲:

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續照,照覓念佛往生人。

《觀念法門》雲: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
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若以此等之文來看,不攝取謂之不照,照、攝共限念佛。法然上人所言「不照」,據此祖傳之義。

由此亦可知《往生禮贊》所言:「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之「照」,亦是照攝念佛之照。

又,善導大師《觀經疏》亦言:「光攝有緣」、「光所及處,偏蒙攝益」、「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由以上等文可知:唯照念佛,不照余行。

蓋,佛號即是光明,光明即是佛號。是故,念佛即照,照即念佛,雖不知不求,自然有此之益,乃自然之理也;不念佛即不照,不照即是不念佛故,亦自然之理也。

凡標目皆為顯示文中大意,此標目兼有廢立之義。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五月十二日

【附來函】

師父慈鑒:南無阿彌陀佛!

今再拜閱「淨土宗略要文(原文)」,受益匪淺,但對其中第十二條「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的兩個「照」字,有些不解。因為《觀無量壽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又《往生禮贊》雲:「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

師父:用「彌陀光明不攝余行者,唯攝念佛行者之文」,是否更好些?

以上請吾師賜教,並真誠請吾師恕愚劣不恭犯師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拜書


四十八、真佛弟子
 

蓋信佛必然學佛,學佛意在成佛,
而憶佛念佛,即與佛同在,
決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

你們於七月十五日發心皈依,宿緣成熟,足堪深慶。由於皈依證直到昨天才湊齊,所以遲至今日才寄去。凡此次皈依之人,應詳閱《書信集》中「念佛真皈依」之文,依教奉行。

皈依法號是「佛」字輩,蓋信佛必然學佛,學佛意在成佛,而憶佛念佛,即與佛同在,決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希望大家從今以後,思佛所思,言佛所言,行佛所行,念念不捨,常念佛名,深生尊重珍貴之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八月二日


四十九、不論一切
 

淨宗行人,不可尋奇覓巧,喜好別異;
應該平凡、平常、平實、平淡,
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

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不論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願生極樂,專稱佛名(「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善導大師於「二河白道」形容彌陀之保證、彌陀之呼喚而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因此,凡是「專稱佛名願生」(一心正念直來)之人,則不應有水火濕燒之畏(不畏煩惱之意)。

彌陀救度,既無條件,則不可以心情之如何論彌陀之救與不救。心情乃是無常,遇緣則生,緣過則滅,緣生緣滅,本無實體;佛言「觀心無常」。尤其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之凡夫,易隨境轉,然而不管轉喜轉憂,皆無礙彌陀之悲救。因彌陀之救度,過去、現在、未來,皆猶如金剛,永恆不變。

淨宗行人,應具「機法二種深信」。

「信機」:即是信知自己從出生到老死,始終都是煩惱深重之凡夫,如是之人何能心花怒放?有,也是遇緣則現,緣過則滅。

又,世間善不能解脫,出世間善我們修不成,所以自身無有出離之緣。

「信法」:即是如此之人,若乘托彌陀願力(稱名願生即是乘),定得往生。

是故,應信任何人,凡是一向願生專念者,即已被救,心情之如何,一概不論也。如是信知,則雖遇緣煩惱,內心安然無畏。

又,既已信機,即知吾人皆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所造罪業無量無邊,負人債務不可勝數,應入三途受其苦報,今雖幸得為人,亦因果自然的時有惡緣逆境;然信機之人,處如是境遇,自會作還債想,而甘心順受,既不怨天尤人,亦不自苦自惱;且愈覺慚愧忏悔,而更柔軟謙卑;否則即非真正信機。

何況被彌陀救度之人,乃是天下第一幸運之人,第一幸福之人,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可說福慧雙俱;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久客,未生極樂已是極樂聖數;佛光攝護、聖眾影隨;何不滿足,而妄自菲薄,妄自苦惱乎!

如是思惟,則大安心、大滿足,孜孜念佛矣!

阿彌陀佛沒有任何條件,既無「心花怒放」的條件,也無「一百度」的關卡。十方眾生,各以其今生當下的根機被救。既然如此,我們何可執著自力,自我設限!

善導大師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又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故,不以心情如何論往生,應以願生稱名論往生。

淨宗行人,不可尋奇覓巧,喜好別異。應該平凡、平常、平實、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實念佛、守愚念佛,輕松自在念佛、心無掛礙念佛、行住坐臥念佛、時處諸緣念佛、念念不捨念佛,歡喜則歡喜念佛,煩惱則煩惱念佛;總之,唯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彌陀身心遍法界,進入眾生心念中;
眾生常念彌陀佛,彌陀眾生一體融。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二年十二月十日

【附來函】

師父,您是我等眾生的大善知識,是給我們帶來彌陀呼喚的導航人,雖未謀面,但對您敬仰已久;有幸拜讀您所編著的寶書,真是幾劫修得的佛緣。

南無阿彌陀佛,在未接觸善導大師思想之前,我的念佛老實說是用來壓煩惱的,很迷茫,錯用彌陀的慈悲,不知彌陀的心願。自從信受後,這六字洪名就從心裡往外冒,自然而然地流出南無阿彌陀佛……(節略)

師父,說心裡話,越來越覺得娑婆虛假,人生無常。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的會遇到逆緣逆境,會碰到不順心、不如意、難以預料的事,就無明,就煩惱,也很痛苦,擺脫不下。我覺得我現在的心情離心花怒放、花開見佛的狀態還有一段距離;就好像一壺快要燒開的水,已達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間,還差一把火的力量才到沸點一百度。望師父慈悲開示指點,給我添上這關鍵的一把火。盼望。

南無阿彌陀佛!

敬祝  與佛同在

二○○二年十月廿五日


五十、佳節思親
 

念佛人信同願同行同,
目標同目的同
身雖異地,此心相同;
猶如祖師雲:「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好,中秋節快樂。

仰蒙彌陀慈光加佑,慧淨在大陸所到之處,都受到蓮友們熱烈的歡迎,一切皆甚平安圓滿,請大家不要掛念。

慧淨雖在神州,而心系蓬島,遙念同修們,念佛相續否?和合無诤否?相忍為教團否?

在這中秋前夕,很想立即飛越海峽,與大家共賞明月,歡享佛恩;然而行程未了,昨天下午離開東北之長春(吉林省省會),上午來到遼闊的中原,先在石家莊(河北省省會),與此地蓮友會面之後仍然繼續前往其他城鎮。好在念佛人,信同願同行同、目標同目的同,身雖異地,此心相同,在不同地方,行相同任務;猶如祖師雲:「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又如詩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月圓人團圓的光明之夜,大家必然格外地想念上師,也會由於不能與上師再度團圓而感到傷心難過。此情此景,慧淨頗能體會,想上師在淨土光中,必能感通大家的心情。上師的精神生命在教團,教團是上師以生命所建立,凡是懷念上師、感念上師,若能守護教團,鞏固念佛會,自行化他,唯以念佛,則此心此行既與上師相契,何時何地亦必與上師同在,即使中秋月夜,上師亦與大家同賞明月,共度良宵。

「此心唯乘彌陀願,願為靜默往生人」,此句是上師最喜愛的法語之一,在此想與大家懷念上師,並敘述我對「靜默往生」的體悟。

「靜默往生人」就是所謂「老實念佛人」、「無诤念佛人」,「老實念佛、無诤念佛」即是不講理論、學問,不談閒言雜語、人我是非,不計稱譏毀譽、苦樂順逆,也不愛攀緣、不愛炫耀,既不突顯個人,亦不裝模作樣,只是安份守己,安於念佛,守愚念佛,有事無事,一句佛號常掛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協助他人。這樣的念佛人,往往預知時至,順利安然、自在莊嚴地往生極樂淨土。

最後要以大家皈依時,慧淨所引用的最後四句話與大家互勉:

相尊重不相輕視  相親近不相疏遠
相體諒不相批評  相幫助不相袖手

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上一篇:慧淨法師:慧淨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31-40章)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