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增上緣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諸位蓮友手上都有這張講稿(見附錄一),這張講稿可說是將善導大師對於阿彌陀佛的本願── 第十八願,也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願力,相關的重要解釋文都收集在裡面。祖師的解釋文雖然是古文,不過很容易了解。如果仔細把這張表看完,思惟它的道理,對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的第十八願的道理,就會清清楚楚,了然於胸,容易掌握。我先念一下這段文。

主題:增上緣。
副題:念佛為往生之正因,彌陀願力為得生之增上緣。

「因」遇「緣」則「果」現,依緣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溫常壓則成「碳」。
若加以攝氏二千之溫度,五萬五千之氣壓,則成「鑽石」。       

        請看這張表,中間這個「因」字──就是碳素,右邊這個「緣」字──若常溫常壓,它的結果就是碳。「因」左邊的「緣」字── 若是二千度溫度、五萬五千的氣壓,它的結果就是鑽石。

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則依然三塗六道,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若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則往生成佛。

善導大師於〈玄義分〉「要弘二門判」之文言:

1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又「凡夫入報」之文言:

2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又於〈散善義〉「二種深信」之文言:

3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然而善惡凡夫如何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

善導大師於〈定散義〉「三緣文」答言:

4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必得往生。如《觀經》言(大意):「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之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教稱佛名,當下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即時乘金蓮華,往生極樂世界。」永離生死無常之業身,必證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緣之重要,於此可知。

善導大師又言:

5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往生禮贊)

6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觀念法門)

7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往生禮贊)

8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法事贊)

9五逆謗法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般若贊)

慈愍大師言:

10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篇講稿若要講解,時間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簡單解說,一節課就說完了,若要詳細發揮,可能要講好幾天。本來這篇講稿的內容,由住持信願法師來解說比較適合,因為住持多年來深入法門的教理,對經文的意義可說都掌握於心。而我對經文的解釋較少深入,未必能詳細發揮經文的意義。不過,既然可長可短,今晚在這裡我就做簡略的解說。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其實,若論這張稿,即使沒有解說,只要大家多看幾遍,也會了解其中的道理。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一本書若讀一百遍,書的道理自然就會在我們腦中發出光明,至於百遍也不是說一定要讀一百遍,而是多讀,多讀自然就會了解。以前讀私塾的時候,老師都很少解釋,都是要學生把文章背起來;雖然當時不了解文意,但隨著年歲的增長以及生活的歷練,以前所背的經文的道理,不知不覺就自然通達了。所以,古代人讀經文,往往都是先背起來的。這一張稿的內容在講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所以對這張稿了解,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了解;了解就知道該怎麼實踐,而方法很簡單,大家都做得到。了解並依之實踐,就可說是往生決定。所以這張稿很重要。

增上緣

        首先,我們來做簡單的解釋。

                主題:增上緣。

        一般說,「因」和「緣」會合時,一定會產生「果」。「因」什麼時候產生果,以及所產生的果是好或壞?常決定在「緣」。如果沒有緣,果就不會產生,雖然有因也一定不成果。緣,若是好緣,果就是好果;不好的緣,就是不好的果。所以,會使因成長的,叫做緣,所謂「助因成果」,一般說來就是「條件」。好像說倉庫雖然有種子,如果沒拿出來種植,永遠都是種子,不會結果;若拿出來播種,經過土壤、水份、肥料、日光這種種的條件,自然就開花結果,所以,可以助它成長的叫做「助緣」。而所謂「增上緣」,「增上」就是真正強、真正有力,絕對可以使因產生最大、最好效果的,叫做「增上緣」。

念佛的含意:稱念佛名

        以上是主題,我們繼續看內容。

                副題:念佛為往生之正因,彌陀願力為得生之增上緣。

        「念佛」這個「念」有很多種意思,「佛」也有很多種意思;而「念」跟「佛」合在一起,也有很多種意思。「念」其中一種意思就是「銘記不忘」,印象在腦海中永遠不失,這是「憶念」。另外一種意思為「想念」,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去思考、思惟,這就是「想念」。念也有「觀想」的意思,觀想佛菩薩的形象、極樂世界的形象,這是「觀念」。也有一種叫做「稱念」,就是以口來念經文或咒語,或是念佛號。當然,「念」還有很多種其他的意思。至於「佛」,有佛的形象,有佛的功德內容,也有佛的名號。所以,到底「念佛」的念,是指什麼?佛又是指什麼呢?

        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依祖師的解釋,就是「稱」──「開口來稱念」的意思。不是完全在心念裡,不是「銘記不忘」,或是「觀想佛像」,或是「思惟」,都不是,而是以「稱念」為主。當然,我們起心動念無非出自內心,三業行為身、口、意,以「意」為主,若沒這個心意,怎會有口來稱念、怎會有身來禮拜呢?都是和心有關系。但是在此,以稱念為主要。

        念佛的「佛」,是以「佛的名」為主,並不是以佛相或佛德為主要。佛相有總相和別相,依《觀經》所說,佛相有非常大的,身大六十億恆河沙由旬那麼大,也有小到丈六或是八尺。以「佛德」來說,佛有無量的功德,但凡夫智慧很粗劣,要念「佛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個方便,只要念「佛的名」,佛的功德就全部包含。這樣講起來,這裡的「念佛」,就是「稱名念佛」。

念佛有勝易二義、四種功能

        因此,自古以來念佛有四種:第一種是「實相念佛」,第二種是「觀想念佛」,第三種是「觀像念佛」,第四種是「稱名念佛」。我們這裡所講的念佛,是以稱名念佛為主,不是實相、觀想、或觀像念佛。為什麼呢?道理非常深。但簡單來說,祖師是以「勝易」來解釋,稱名念佛有殊勝的功德和容易的功德。「殊勝」的意思是,這句名號具足萬行,所以很殊勝;「易」的意思是,念這句名號,只要有口就能念,甚至,只要可以開口出聲,連小鳥也能念,所以非常容易。

        稱名念佛的功能很多,但是善導大師以四種功能來解釋:稱名念佛的當中,自然就是:一、歎佛,二、忏悔,三、發願回向,四、具足一切善根莊嚴淨土。這段文字見於 《善導大師全集》中之〈善導大師略傳〉。宋朝智榮禅師贊歎善導大師說:

善導阿彌陀佛化身。
稱佛六字,即歎佛,即忏悔,即發願回向,一切善根莊嚴淨土。

稱念佛名,即大贊歎

        第一,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自然就是對阿彌陀佛最高無上之贊歎。就好比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所說:「稱念佛名即是贊歎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大贊歎,贊歎這尊佛是有能力救度十方眾生的佛,其他的佛並沒有發這四十八大願,所以未必有救度十方眾生的功能。因此,我們念其他的佛號跟念南無阿彌陀佛比較起來,就不是最高無上的贊歎。

稱念佛名,即常忏悔

        第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忏悔。為什麼?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所有的功德,所謂萬德洪名,萬德莊嚴的名號。經典中說:「我們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大罪。」至心念佛一句,既然可以如此,我們如果時常念佛,豈不就是常忏悔之人?所以,善導大師在 《般舟贊》中說:

念念稱名常忏悔。

        單單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本身,就具有忏悔的功能。若是修其他法門,忏悔都要作忏或是拜忏,在佛前痛哭流淚,流露內心的忏悔,而且,如要大忏,就要忏悔到流汗,甚至眼睛流血。我們這個法門不需要這樣做,只要如善導大師所言,念念稱名,這樣就是常忏悔。每天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每天都在忏悔,而且不論在家裡或是在工作崗位上,都可以念佛,都可以忏悔,不用特別去做朝山、拜忏等其他活動。這樣的意思不是說朝山、拜忏不好,也不是排斥朝山拜忏,而是就念佛和朝山、拜忏作比較,念佛容易而且本身即具有忏悔的功能。所以善導大師說: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意思是說,所有的善事和念佛的功德相較起來,是無法比較的。

稱念佛名,即發願回向

        第三,只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發願回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本身,不必特別作發願回向,自然具有發願回向的功能。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 〉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意思就是說,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南無」二字,就具足歸命以及發願回向的功能在內;而「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念「南無」的眾生的功德、資糧或行,所以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念佛的人「行」。這個行,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行,所以念佛自然就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行了。因此,善導大師才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所以凡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就必定往生。包括 《觀無量壽經》所說「下品生」的眾生,他一生都沒有累積功行,而且依因果報應,應該墮入三惡道,但是,靠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不但沒墮入三惡道,而且脫出三塗六道的輪回,還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完全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了發願回向以及往生之行的功能,信願行都具足在內。所以,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成就發願回向和功行,即決定往生;如果沒念這句南無阿隬陀佛,就沒有這種功能,需要再發願回向,才能往生。

        就好比我們坐的是直達車,它不會轉到其他地方去,時間一到,就一定會到達目的地。如果不是直達車,就必須要回轉到可以到達目的地的道路,如果沒有回轉,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因此,修其他的行,必須要回向;如果單單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不需要回向,自然往生極樂世界,功行具足,信願具足。所以說,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發願回向。

稱念佛名,即一切善根莊嚴淨土

        第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善根莊嚴淨土。因為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累積的菩薩萬行,成就了果地的萬德。因位的萬行、果地的萬德,全都包含在這句六字名號裡面。所以只要稱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切善法、功德自然具足。

自力的念佛

        念佛(稱名念佛)有三種:一種是自力的念佛;一種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講的二力的念佛;另外一種就是純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將南無阿彌陀佛與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認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跟朝山、拜忏,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或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修習善業的這些功德,是齊等的,抱著這樣的觀念念佛,並兼做其他善事,然後回向極樂世界。這是不了解阿彌陀佛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完成這句名號,只要我們信受稱念,就已經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因為不了解,而將這句佛號的價值,跟其他功德的價值同等看待,抱持這種心態,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來回向,這叫「自力念佛」。這樣的念佛行者很多,如果他們能深入了解《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道理,心態自然會轉變。

二力的念佛

        另外一種是「自他力」,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認為這句名號裡面,完全具足阿彌陀佛可以救度我們往生的功能,但是卻將他力做自力來應用,把這句名號作為累積功德、成就功夫的工具。也就是說,他雖然知道這句佛號比其他諸善萬行更超越,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其他的善事功德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當然,這並不是說就不用做其他的善事功德了。「淨業三福」就提到,我們學佛的人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而且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種種世間的功德,甚至包括佛法當中的五戒十善功德,都應該盡本份、盡力量去做。但是若認為這樣做就能夠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對往生極樂世界比較有幫助,這樣就變成自力了。若不將這些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不認為它跟往生極樂世界有關系,那麼這就不是自力。

        另外,雖然他已經了解他力當中有自力的這個道理,但是仍以為念這句名號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夠降伏妄想──沒有理一心不亂,也要事一心不亂;沒有破思惑,也要斷見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有這種功夫,臨終比較能夠正念現前,往生比較可靠。若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念這句名號,仍然是自力的心態,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也叫做「二力」。

他力的念佛

        另外一種是「他力的念佛」。他力的念佛是指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因為乃至十念就決定往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所以,阿彌陀佛能不能取正覺、能不能成佛,是建立在「乃至十念的眾生會不會往生」之上。乃至十念的眾生若可以往生,他就會成佛;若無法往生,他就沒有資格、沒有能力成佛。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因此,乃至十念的眾生,百分之百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能乃至十念的眾生,一百人念佛一百人往生,一千人念佛一千人往生。重點就在於:什麼叫做「乃至十念」?

何謂「乃至十念」

        我們來看這張講稿,後面算來第十二行,我來念一遍: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這就是第十八願的解釋。所以,「乃至十念」就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若能「乃至十念」,自自然然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阿彌陀佛有力量使這種眾生輕易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段文字說得非常明白。

        「乃至」,就時間上來講,有的人長,有的人短。什麼樣的人長、什麼樣的人短呢?一生都沒遇到善緣佛緣來學佛、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直到快要臨終,甚至在病床上快斷氣時,才遇到善知識來安慰勸化,並引導他跟著念佛,當下他就往生,這就叫做「乃至十聲一聲」。若這個人平生就已經有善根遇到善緣、佛緣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那他就是「上盡一形」來念佛。「上盡一形」看起來好像吃虧了,人家十聲一聲就可往生,我們就要「上盡一形」?其實不是的。我們念佛也不用特別念啊!我們本來就是有念頭的嘛!只是把它轉來念佛而已。而且念佛一久,就會更喜歡念,因為念佛純熟時就會輕安,比較沒妄想煩惱,對外在的是是非非較不會掛懷,而且做事也較順遂,所以念佛並不需要特別的時間來念。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這叫做「乃至十念」。

        所以,乃至十念的念佛,跟剛才所講的自力念佛、二力念佛,完全不一樣。這樣講起來,乃至十念的眾生是已經了解第十八願的道理,才能有這樣的心態。但若是不了解這個道理,是不是就無法符合第十八願呢?不是的。人的根機不同,大智慧和最愚癡的人,要契合第十八願比較容易。因為大智慧的人領悟力高,當下就可以掌握;愚癡的人,沒有那種頭腦去分別計較,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這樣也很符合第十八願。往往那些不是大智慧也不是很笨的人,很會分別思慮計較、種種躊躇懷疑,這樣的人就比較需要對第十八願的道理多聞熏習,來破除疑惑。我們都知道鹦鹉是會講話的鳥,鳥是禽獸,而人是萬物之靈,鹦鹉因為只會跟著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結果,往生反而比人還殊勝。因為它完全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也不會去分別計較,人就是會分別計較,所以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還愚癡生極樂

        法然上人說: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所以,學這個法門的人,最後都要像一個愚人。愚人什麼都不分別計較,只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人贊歎他,他也不會應酬,他只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人罵他、毀謗他,他也不會去計較,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走路也好、坐也好、工作也好,像善導大師所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樣的人笨嗎?很笨;但是大智若愚,這種這麼笨的人勝過聰明人,因為「順彼佛願故」── 契合第十八願。

        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剛才已經解釋,我們的念佛,是第十八願的念佛。至於「彌陀願力」,就是我們剛才所讀的那段文,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念佛,自然就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這段文字出自 《往生禮贊》。是將阿彌陀佛跟其他的佛做比較,就是說,十方諸佛雖然同樣都成佛,不過,每一尊佛在因地時,所發的願、所修的行,個個不同。因此,雖然同樣成佛,但佛力會有不同。阿彌陀佛在因地本來就發過深重誓願,也就是四十八大願,當他願行成就,完成了光明名號,就能夠攝化十方,使十方眾生來求念。不論是為求往生或是為求現世福利而念這句佛號,都沒關系,都讓你們求、讓你們念,依此願力,十方眾生容易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段文就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

        這樣講起來,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彌陀願力是得生的增上緣,那是不是念佛之外還有一個增上緣呢?其實不是。念佛的本身就是唯一、強力的增上緣。就好像我們乘這艘船過大海,只要你肯上船,自然就會到對岸去。這完全是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們的力量。所以,這艘船是我們的增上緣,我們去乘坐,坐是因,船是緣,此因和緣是同時俱在的。所以念佛的當下、念佛的本身,就是增上緣;若沒有念佛,就沒這個增上緣。一粒小小的沙,放在水面上,一定會沉下去;但是再大的石頭,只要放到船上就不會沉,而會被載到彼岸去。石頭就是指我們凡夫的業障,船就是指阿彌陀佛本願增上緣,我們雖然業障深重,只要有阿彌陀佛本願的增上緣,就不會繼續在六道苦海浮沉,一定會到涅槃彼岸。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依靠這個增上緣。除了阿彌陀佛本願的增上緣,其他都是雜緣,也就是小善根、小福德。善導大師說:「隨緣雜善恐難生」,如果沒有依靠阿彌陀佛本願的增上緣── 也就是念佛,而去做其他的功德,那都是雜善,必須回向才能往生,不能直接往生,所以叫做「恐難生」。我們若是直接念佛,這個緣,就是強而有力絕對往生的緣。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就已完全具足往生的功德,圓滿無缺。

因緣不同,果報不同

        這是解釋副標題。現在我們來看內文。

「因」遇「緣」則果現,
依緣之不同,果亦不同。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若以食物來講,因,就是種子;果,就是果實。從種子到果實,必須經過緣的階段,若遇好的緣,就有好的果實,若遇不好的緣,就會有不好的果實。依緣的不同,果的好壞也不同。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接近朱砂,就會被染紅,接近黑墨,就會被染黑。布是白色的,接近什麼顏色它就會成為什麼顏色。我們若都是跟明師益友在一起,我們也會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麼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會跟他一樣。跟隨向東的人走,就會向東;跟隨向西的人走,自然就會到西方。因此,善導大師說要親近「同行善知識」。「同行」,就是同樣學習本願法門的人,若不是學習這個法門的,就不要親近,不論他是在家眾或出家眾,是老師或學生,都不要親近。因為我們會隨「緣」而轉變,緣在無形中會改變我們。

如「碳素」,以常溫常壓則成「碳」。
若加以攝氏二千之溫度,五萬五千之氣壓,則成「鑽石」。

        這個表簡單明了。這是物理學的范圍,我對物理根本不了解,引用這個報告,是覺得對我們了解本願法門、阿彌陀佛的救度,有很大的幫助。碳素(可能是所謂的碳粉),若施以一般溫度、一般壓力,其結果就是碳(如燒火的燃料等);但是,它的緣若是在攝氏二千度、五萬五千氣壓之下,就成為鑽石,有天壤之別。論它的因,都是碳素,但結果卻有這麼大的差別,原因在哪裡?就是「緣」不同。當然,要有攝氏二千的溫度、五萬五千的氣壓也不簡單,但卻可以成就那種果,那種果的背後有不簡單的條件。當然,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很簡單,但是簡單救度的背後有不簡單之處,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凡夫往生成佛,唯憑彌陀大願業力

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
則依然三塗六道,為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
若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即往生成佛。

        世上之人,誰不是罪業凡夫?如果不是罪業凡夫,就已經超出三界六道,不再輪回了。因為六道凡夫就是貪瞋癡、見惑、思惑尚未斷除,才會在六道之中,所以凡是六道眾生,都是罪業凡夫。凡夫若遇普通的緣,就會造罪造業。何謂普通的緣?即出生後沒有正知正見,也沒有特別行善、學佛,每天一早睜開眼,所想就是五欲,不斷追求的也是五欲。「依然三塗六道」,三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牲三道,六道就是此三惡道再加天、人、阿修羅三道,稱為六道。罪業凡夫若遇普通之緣,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永遠都在三塗六道,或在三惡道受苦報。因此善導大師形容我們為「常沒凡夫」、「常沒常流轉」。意思就是將六道輪回比喻為苦海,三惡道就是常沒、下沉的,三善道就是浮出水面。善導大師形容我們是「常沒常流轉」,生生世世沉沒在三惡道中輪回,而不是在三善道中輪回。在此雖說「依然三塗六道」,其實多在三惡道,所以今生今世若未往生極樂世界,來生往往都是墮入三惡道。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失去人身即為三惡道之身,這點想起來非常恐怖。但這種眾生若是遇到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增上緣」,結果就不同了,不但不再輪回,而且可以成佛。

        我們再看講稿:

善導大師於〈玄義分〉「要弘二門判」之文言:
1「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善導大師所寫非常有名的,也是我們本願法門很重要一本書《觀經四帖疏》,四帖就是四卷,其中第一卷是〈玄義分〉。〈玄義分〉當中有一段文很重要,就是「要弘二門判」。善導大師注解 《觀無量壽經》之義理,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法門,分判為二門(兩種)。簡單而言,就是「自力」與「他力」,不過文中是說「要門」與「弘願門」。「要門」就是「自力」;「弘願門」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他力」。「要門」就是如 《觀經》所說的「定善」,即修習十三觀、入定觀想的「定善」,以及雖不必入定,依凡夫平常心行善積德的「散善」。「定善」與「散善」稱為「要門」,屬於「自力」;而「非定善」、「非散善」,憑阿彌陀佛的救度,任何非定散凡夫均可入者,稱為「弘願門」。引用的這段文就是「弘願門」,而善導大師就是依「第十八願」來解釋「弘願門」。

        「一切善惡凡夫」的凡夫,意義范圍很廣,不過,善導大師以「善惡凡夫」來總括。善的凡夫也好、惡的凡夫也好,若欲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作為增上緣、助緣、殊勝的緣、絕對可以往生的緣。一切善惡凡夫若欲往生極樂世界,而未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就不能往生。

大願、大業、大力

        什麼叫做「大願業力」?「大願」、「大業」、「大力」三種,合稱為「大願業力」。「大願」是指阿彌陀佛的「別願」,亦即「四十八願」。凡是菩薩欲成佛者,須發兩種願:一者「總願」,一者「別願」。「總願」就是「四弘誓願」,一切諸佛菩薩皆發過「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總願」,又稱「通願」,是諸佛菩薩基本上都要發的願。另一種是「別願」──特別殊勝、與諸佛不同的,稱為「別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藥師佛的十二上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願,均屬「別願」。

        但在這些「別願」當中,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最為超越,所謂「超越」,即超越十方諸佛菩薩,十方諸佛菩薩無,而阿彌陀佛的別願有。阿彌陀佛別願當中的「大願」,即指五劫思惟的「本願」。 《無量壽經》言: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
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這就是五劫思惟的本願。

        有願無行,就無法成佛,就無佛力,諸佛菩薩都是願行具足、圓滿而成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若只有這四十八願的理想,而未進一步去實行,願就成空,也就無佛力。因此,阿彌陀佛必須去實踐、去完成祂的理想。這個「大業」即是阿彌陀佛的大行、大修行。阿彌陀佛如何大修行呢? 《無量壽經》言: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阿彌陀佛如何「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內容應詳細去查經典,我們的住持信願法師將阿彌陀佛因地萬行的過程故事,多數都收集了,若有機會,信願法師會詳細向各位講解。

        「大力」,是指佛菩薩的願、行圓滿成就之後,自然就有願力佛德。阿彌陀佛的「大力」,指光明名號的攝取力,就是我們剛才所念的《往生禮贊》文所言:「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亦即光明名號攝化眾生之力。因為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大願,而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因此,這句名號即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之力。名號的本身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名號,故稱「光明攝取力」。 《觀無量壽經》解釋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念佛,即受光明攝取不捨,因為這句名號本身就是光明名號,不論你知不知道,自然就在光明攝取不捨之中。

        「大願、大業、大力」都是為了十方眾生。所謂「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大願」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所發的大願,「大行」也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所修的大行,「大力」也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所成就的大力,所以大願為我而發,大行為我而修,大力為我而成就。「我」,指每位眾生。

        關於「大願、大業、大力」,有一張表,很簡單,一看就可掌握明了。這張表在《觀經四帖疏》序文,或是《唐朝高僧善導大師》書中第二十九頁或七十一頁都有。由這些道理,我們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佛」,是四十八願所成就的,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阿彌陀佛。而四十八願中之「願王」就是第十八願,亦可說第十八願就是本願之根本。

三身佛

        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既然是為十方眾生而發,即「救度眾生身」,祂的存在就是為救度眾生。因此,昙鸾祖師說:「阿彌陀佛是實相身、是為物身。」阿彌陀佛成就報身報佛,所以具足實相的內容;而實相的內容、功能、目的,即在救度十方眾生,故稱「為物身」。既是本願成就身,也是救度眾生身。因此,善導大師在《般舟贊》說:「一一誓願為眾生」。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每一大願,都是為救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之中,現世賜與安樂,臨終賜與往生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佛之成佛有「三身佛」,即:「本願成就之佛」、「救度眾生之佛」、「光明攝取之佛」。當我們往生時,阿彌陀佛不請自來迎接我們,所以也稱為「迎接眾生之佛」。當然,阿彌陀佛只有一尊佛,這是依其功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

凡夫入報,五乘齊入

        我們再看講稿:

又「凡夫入報」之文言:
2「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善導大師〈玄義分〉「凡夫入報」完整原文是這樣的: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這是提問。善導大師回答: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這段文是在《觀經四帖疏》與《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十五頁,以問答方式來開顯本願法門的殊勝之處,顯明凡夫能進入報土。照說,報土是佛的境界,「彼佛」即阿彌陀佛,「彼土」即極樂世界。既然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世界為報土,是非常高妙、不可思議的境界,小乘尚且不能進入 (小乘指聲聞、緣覺),我們垢障凡夫如何能進入報土?善導大師回答:「當然,若論眾生有貪瞋癡煩惱,生生世世以來累積無量無邊的業障,要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不可能;要超出輪回出生在人道尚且很難,何況離開六道輪回,甚至進入報法高妙的淨土,豈非更不可能?但是,只因為靠著阿彌陀佛的佛願作為強而有力的緣,致使五乘齊入;不只菩薩能入,聲聞、緣覺能入,而且天界、人界的凡夫眾生也能入。」此即「五乘齊入」。

        《法事贊》也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人界與天界的善惡眾生,只要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皆得以往生;而且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人天善惡五乘之眾生都可成佛,無有差別。這段文給予我們很大的安慰,不然我們會以為境界高的人固然可以成佛,而像我們這樣貪瞋癡具足的凡夫,能到極樂世界去灑掃、拖地、當侍者,就已經很滿足了!但並非如此。阿彌陀佛說,眾生都一樣可以成佛,讓我們無上的感激。所以 《無量壽經》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
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這段經文是說,只要到極樂世界,就都一樣了。由於在世時功行各有高低,故而成就菩薩、緣覺、聲聞,甚至有生於天界、人界或三惡道之差別,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無差別了,全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內心的智慧神通相同,外表的形相亦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怎樣的智慧、神通、外相,往生的眾生也有相同的智慧、神通、外相,故說「鹹同一類,形無異狀」,無有差別。

        這麼說來,極樂世界為何只有阿彌陀佛稱為「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或其他菩薩,為何只稱「菩薩」而不稱「佛」?原因是這樣的:一個國土只有一佛而無二佛,其他雖然一樣具足佛的外相、功能,但方便上,退而降下以行菩薩行,其實祂的身份是佛。所以,我們若到了極樂世界也一樣。阿彌陀佛既是報佛,就具足「自受用」與「他受用」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就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眾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擁有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一樣可以擁有。就好比父親有多少財產,子女就有多少財產;父親當國王,太子將來也是國王。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就如同「太子墮地」,將來一定成王,決定往生極樂,往生必定成佛。

        請繼續看以下講稿之文:

又於〈散善義〉「二種深信」之文言:
3「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同樣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第四帖〈散善義〉「二種深信」文中說到,十方眾生只要對阿彌陀佛的救度無疑無慮,依靠其願力,定得往生。「定」就是絕對性、百分之百,而非相對性。「無疑」即是信順不疑,既然無疑,當然就不會種種躊躇顧慮。

        上面談到依阿彌陀佛之「增上緣」共有三段文,即為第一段:「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中之「增上緣」;以及第二段:「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中之「強緣」;以及第三段:「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中之「乘願力之緣」。此三段文都有「乘」、「托」,那什麼是「乘」、「托」?又如何「乘」、「托」阿彌陀佛業力之增上緣?

但念佛名,即是乘托彌陀大願業力

        阿彌陀佛之大業願力,在十劫以前即已圓滿成就,而且是為了我們而成就。祂的大業願力是我們往生之強而有力的增上緣,只要有這個緣,我們就可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我們如何依靠、乘托?

        我們繼續看講稿:

然而善惡凡夫如何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

善導大師於〈定散義〉「三緣文」答言:
4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我們若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現世中多劫之罪就能消除,所有使我們生死輪回的「罪劫」,皆得以消除。也就是說,萬古以來的罪當下消除,萬古以後的輪回於現在停止,現在開始即是無量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此為「即除多劫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於現世得以消除罪業、災障,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諸菩薩,自然會現身在我們眼前來保護、迎接我們。要得這樣的果,就是必須有「稱念」的因,只要稱念自然可得這樣的果。這些果都是我們往生的「緣」。故說「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只要我們念佛,自然滅罪,臨終時阿彌陀佛即現身來迎接,所有的業障都無法障礙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增上緣,就是依靠增上緣。

        所以,諸位蓮友,這幾段文看起來很淺白、清楚,沒有什麼玄妙之處。我們這個易行道不必談玄說妙,也不必說得很高深、艱難、特別,而是很平常的。因此,易行道就是平常之道。

        上面所講的第十八願的解釋文,就是:

5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因為阿彌陀佛有此願力,使凡是念佛之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原因何在?即是在此三段文:「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其實這也是《阿彌陀經》的道理。《阿彌陀經》說,小善根、小福德不能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善根、多福德,即是我們的增上緣。什麼是增上緣?如何依靠增上緣?就是《阿彌陀經》所解釋的: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一心不亂」的意思是說,我們信受念佛得往生極樂世界,念佛的心不受別人的言語所動亂、改變,念佛的行只要專一不雜亂的執持名號,如此,「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然會來迎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此人將斷氣時,自然心不顛倒,決定往生。所以,這段文是在解說第十八願,同時也在解說 《阿彌陀經》。

        請繼續看講稿: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必得往生。如《觀經》言(大意):「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之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教稱佛名,當下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即時乘金蓮華,往生極樂世界。」永離生死無常之業身,必證涅槃常住之佛身。

        這是以事例來證明上面所說的理論。所以,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這樣就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們凡夫現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當中添加任何東西。所謂「添加」,就是以為念佛應念到什麼程度,或者問說,我這樣念可以嗎?這些都是「添加」。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彌陀佛之船、依靠阿彌陀佛之力、依靠阿彌陀佛之緣,即決定往生。故《觀經》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業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會去行善不會去作惡,他既然會作惡,是因愚癡的緣故。如此愚人,不是別人,我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像我們如此惡業之眾生,造了惡因,現在已經結了果,時間一到就會墮入惡道,只是早晚而已。命欲終時,尚未墮入地獄,地獄之火就一時俱至了。

        不知有人是否看過臨終助念,也就是為臨終者講說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道理,並且在一旁念佛引導他跟著念。去助念的每一位蓮友,都是助其往生成佛的善知識,當下為他開示本願救度的道理,當下念佛讓他跟著念,當下地獄猛火即時化為清涼風。方才熾熱難忍,現在卻清涼無比,可說是天差地別。而且即時乘金蓮花往生極樂世界,「火生金蓮」,即時化成金色蓮花。

        其實,念佛的人在平生尚未臨終之時,就已經是踏在蓮花之上,是蓮花眾生了。故天親菩薩《往生論》即言: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如來」就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所化生的眾生,就是「如來淨華眾」。當然這裡的眾生,是指在十方世界念佛而往生者。「如來淨華眾」都是「正覺華」所化生,都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所化生,若阿彌陀佛沒有成正覺,不可能使眾生乘蓮花化生。所以,我們念佛人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可說已經是淨土的眷屬,極樂世界的聖眾。


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以台語講於台中本願山彌陀講堂

 

上一篇:慧淨法師: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