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導歸淨土──淨嵩法師百日紀念談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嵩法師百日紀念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是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往生百日紀念,想同修們今天對上師的懷念會更加深切。上師曾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的往生是應該放鞭炮來慶祝的,上師這一句話可說是智慧的語言;雖然如此,但同修們難免也會有種種的懷思。在這紀念的時節,我先簡短講幾句話,再由領眾(淨慈居士)來主持,讓大家表達對上師的種種感念,暢所欲言,抒發情懷。

       懷念一個人不只是徒然的懷念,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去體會他的精神和志願,而去學習他的精神、實踐貫徹他的遺願,因為一個人的精神和志願才是他真正的生命。所以,我們學習他的精神,貫徹他的遺志,就等於在延長他的生命。這樣的懷念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也才是上師所盼望、所歡喜的。

       上師的精神是什麼?上師的遺願又是什麼呢?上師從小進入一貫道,登台說道,這一切無非都是在尋求真理,同時也想將真理傳給每一位眾生;而到了最後遇到佛法,才真正的進入真理的領域。從阿含、般若、禅、密,一直到淨土,可說淨土是上師登峰造極的精神領域,淨土才是上師真正的志願、遺志。上師的遺志,大家應該是常在我心、永懷不忘的,也就是:第一,要大家一心念佛,第二,要大家弘揚彌陀本願。這兩點可說是宗祖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的最佳诠釋。

       念佛與弘揚彌陀本願是可以同時並行而不相悖的。從念佛來講,目前我們淨土宗念佛會的本山──象山彌陀村淨宗書院,維持每天念佛,而且長年不斷;中部道場有俊榮師兄在弘揚、領導、貫徹。從弘揚來講,我們也成立了「法物流通處」,主要是結緣我們淨土宗這一套書,地點先從大台北開始,只要是可以放書的據點,都會盡量放置,然後再擴大到全省各縣市,希望各縣市有當地的人能夠發心來分送;慢慢的也會擴大到各圖書館,甚至各寺院。

       再來,書院臨登山口旁的一面牆很大,上師在生時,就希望能夠好好的利用這一面牆,最好的利用就是豎立「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像。我們象山登山口可說是最佳靜態弘揚的地方,因為每一天,尤其是例假日,登山客非常多,所謂「一入耳根,永成道種」,豎立佛像,還有六字佛名,人們一看佛像就會念佛。佛像明天早上就會來懸掛,佛像掛上去之後,登山口的地點我們也會放佛書、放結緣品。

       再來,我們淨宗書院不只是鼓勵同修來共修,也歡迎外人來參加,所以佛堂會設計、布置得很莊嚴,我們委托設計的賴教授最近比較忙,否則早就來開工了。既然我們歡迎外人進入書院念佛,大門就必須要打開,甚至要敞開大門。小門一打開,首先面對的是一扇窗台,窗台的地方,目前規劃要放置一尊阿彌陀佛的接引像,門一打開,舉眼就可以看到阿彌陀佛;而既然要開門納眾,所以庭院就會做整體的設計,既然要做整體的設計,尤其是窗戶佛像的周圍也要一體設計,所以就想到「中觀書院」緣起的碑文──大家一定看到碑文已經拿下來了,這也可說是上師的高瞻遠矚吧!上師生前幾次交代執事,書院要改名,緣起碑文應拿下來。而且考慮到,如果這裡是念佛的道場,而碑文的內容和念佛會有矛盾,同時如果那裡設立佛像,周圍也要有相關的莊嚴布置,這個碑文也就不很吻合,這一點可說上師在生前就已預想到了。因此,大家原本捨不得拿下來,但也不得不趕在百日之前完成上師的遺志。目前原來放碑文的地方會暫時安立宗祖善導大師的法語「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一段法語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宗旨,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與結論。原來「中觀書院」緣起的碑文,是上師創立現代禅的緣起,很有紀念性,將來再找適當的地點豎立。

       還有,大門外我們會做電子廣告牌,每一天都會有法語;同時也會做布告欄,寫上法語,所寫上的法語,在真谛上來講是佛法的,尤其是淨土的;在俗谛上來講,就是有關修身養性以及生活方面的。到時候我們會以格言的方式,讓人家容易記,容易受持。這樣,法語就必須要很多,因為要常常更換,比如說一周換一次,或者幾天換一次,因此,也必須仰賴大家想一想,有什麼比較簡短,而富含警惕意義的語句。當然我們會引用經文及祖師的法語,可是要讓它比較生動活潑的,也必須要另外再寫、再制作,比如:「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短短兩句十個字,也覺得很有意義,如果印在腦中,一天要開始了,現在就來念佛吧,或者是匆匆忙忙要去上班了,就一邊走路一邊念佛吧。另外,我們這裡是登山口,也可以和登山的情景相配,比如:「一邊登山,一邊念佛,步步蓮花托足,時時佛光護身,身輕體健,卻病延年。」類似這樣的文句,都會讓人很有印象而想到念佛,凡此種種無非都是為了貫徹上師的遺志。

       簡短講到這裡,接下來請領眾來主持,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表達對上師的懷念。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三.十八)

【附】


淨慈居士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是上師往生百日的日子,首先報告一下我的心情和想法。

上師的開示與遺志

       我先念一下上人為我們制作的「上師的開示與遺志」:

一、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二、淨土是眾生最後的依歸。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

三、引導大眾歸入彌陀本願的救度,了卻了我對大家一樁愧欠和責任,也為現代禅劃下一個圓滿的句點;我滿懷感恩與喜悅,難以言表。

四、我自己信佛、念佛,並喜得以往生淨土──希望與我有深緣者,亦如是。

五、我自勉勉人:同修都能在安心、喜悅、感恩、慚愧、謙卑、寬恕中相互提攜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為重,依彌陀本願,常行念佛。

六、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協助各組組長,並且在佛法上要相親相愛,因為: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從現代禅到淨土宗的大轉變當中,我們對於上師遺志的解讀,教團後續的方向和同修修行的方式,很多人觀點、想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認為應該掌握上師架構現代禅思想、創立現代禅教團、建設象山小區,然後捨禅歸淨、現代禅教團改成彌陀共修會、迎請慧淨上人為彌陀共修會導師指導同修修行……它的整體精神是立基在哪裡,這樣才可能有全盤的了解,對於上師的慈悲與苦心,也才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上師的根本精神與理想

       要了解上師的根本精神與理想,我們先看上師於《禅的修行與禅的生活》中的自述:

為什麼叫「現代禅」呢?本來「如來禅」「祖師禅」「現代禅」都只是假名,而內證的實際內容卻是無法以語言文字清楚表達的。所以古來禅者都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並沒有多少話可說。不過如果禅者是為了滿足眾生離苦得樂的願望,則所流露出的言教,便無法離開世俗性,因此也就可以依照世俗的方法和世俗的習慣將之分類。譬如將一部份教法歸類為「阿含系佛教」,一部份教法歸類為「般若中觀系佛教」……等,但無論這些言教被歸類為什麼,都只是方便教而已。

「方便教」猶如敲門磚,為打開牢門的工具;在實際修行的意義上,方便教是引導眾生契入涅槃的善巧方法。《金剛經》說:「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就是無掛無礙、無貪無瞋,喜悅清涼、輕松寬坦的大智慧(或大安心),這是佛陀創教引導眾生的最終目的地。所有的經教,不論是阿含、般若、中觀、禅、密或淨土,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到達涅槃而設立的。正因為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到達目的地的方便,所以它們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義,並不就是實相本身,我們切不可對它產生執著。……

既然連「禅」之一字,都無可說了,為什麼還說「現代禅」呢?這就是剛才所講的:凡隨順眾生離苦得樂之願而說的,就多少具有世俗的知識意義,因此是可以歸類,可以評論的。不過,有些人感到不解:過去既已有了如來禅、祖師禅、臨濟禅、曹洞禅……又何必在台灣另提倡現代禅呢?我要說明的是:內證的悟境雖然可以默照不說,但若有所說,則應盡量契應時代根機!今天如果我們是在深山為一個人說法,那麼說法風格的彈性可以很大;但如果我們並不是以單一的個人為對象,而是著眼全世界,以整個現代人類為對象的話,則說法的方式便要仔細斟酌了。現代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精神,盡管和古代的禅宗並無二致,卻是特別以理性的現代人為對象──由於它是以生活在科學時代、民主時代的現代人為主要施教對象,因此稱為「現代禅」。……

雖說「門門都是解脫門」,但過去禅宗所教的修行法門,大體是以農業社會的時代背景而說的,而我們今天所處的卻是另一個全新的時代──除非我們只陶醉在個己的禅悅中,否則真有心弘揚佛教真理貢獻當前人類的話,即應為時代開創出一條不須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不須違逆科學、理性思惟,仍然可以獲得解脫的修行道路──我想這應該是現代佛教徒一致努力的目標,並且也是我提倡現代禅的主要原因。

       另幾段是:

過去曾有「僧服之志」,雖然明知「同巢哀哀侶」乃往昔因緣之所成,在進行安頓工作之時,亦了知:家庭乃是當下寂滅,非我、非我所的。但是,真正深徹難忍的,反倒是不願「志求正覺」的人們倍加錯認「解脫道的最後次第,到底還是要出家去?」「修禅得力之處,到底在山林?」其實,事情的真相是:士、農、工、商,生、住、異、滅的當下,即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涅槃──人們若能自覺體現到這一點,那麼何妨「就在那裡」「就是這樣」地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呢?「佛教偏向山林」「修禅傾向禁欲」,世人對佛、禅之誤解由來久且深矣!且讓我以居士之身投入「一切障礙」之中,來報答佛恩吧!

十幾年了,我無能也再無意改變他人的信仰,並且也不認為自己的體驗是唯一的正確;可是,「歷盡千山又萬水」,我倍加確認我沒有錯──佛法的確可以讓人就在滿足原本的世俗需要中,得證涅槃解脫!

如果佛教不能指導世人在七情六欲、士農工商之中體驗佛法的話,那麼我不認為那是究竟、了義的佛教。

現代禅的修行從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善待身旁周遭的人開始,將人情義理、基本人格做好是每個人的責任;至於引導弟子悟道解脫,則是菩薩僧團的責任。

生而為人,不論要不要學佛、有沒有學佛,都不應該拋棄應盡的責任!否則,他可能「修行」修得不錯,但從社會主義、人道精神的立場來看,卻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佛法。

       另外,上師也說:

真正的上師一定以弟子的苦樂為自己的苦樂,除非弟子都解脫了,否則上師的苦永遠在,他會永遠懸念、關懷弟子。

一個大修行人並沒有不變的原則,他只是在變化不居的因緣體系下,不斷地掌握新的適當點。

       由以上的引述可看出,上師的根本精神與理想是:一、「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到達目的地(涅槃解脫)的方便,所以它們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義」,「禅」、「現代禅」皆是假名、方便,上師是不會執著的,同修也不應執著。二、大部份的同修,乃至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士,如果不能在原本的生活──七情六欲、士農工商之中修行,必定會遭遇很大的障礙,甚至無法修行,涅槃解脫遙遙無期。因此上師提倡的修行法門盡可能是「不須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不須違逆科學、理性思惟,仍然可以獲得解脫的修行道路」、「就在滿足原本的世俗需要中,得證涅槃解脫」的法門。三、無論學習何種法門,學佛修行必須奠基於「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善待身旁周遭的人,將人情義理、基本人格做好」。四、上師時刻懸念的是弟子的生活苦樂與解脫生死大事,然而因緣變化不居,上師會因應現代眾生的根機、各種時局社會的變化、同修修行所遭遇的因難與瓶頸,不斷的提出修正與改革,為我們提出各種方便,設法來解決同修世俗上、修行上的障礙,讓我們真正能夠解脫,而且真俗圓融──不但能夠解脫,而且在世俗生活上也盡可能幸褔快樂。整個上師的精神和理想可以上述四點來掌握。

       上師的理想,以前希望大家能在象山小區「安居樂業,安身立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現在可以改成「一心念佛,往生淨土」。從以前的現代禅時代,到後來從現代禅轉型為淨土宗彌陀共修會,上師都是本著上述的精神,隨時觀察因緣,思惟怎樣的法門與制度是最適合大家的,最能幫助大家解脫,幫助大家朝決定往生、真俗圓融之心行邁進。

從現代禅到淨土宗

       從一九八八年開始,上師在佛教界公開指導禅修,創立現代禅教團,雖然是以「現代禅」的名稱出現,但其實如上所述,上師以為所有的佛法是達到目的地(涅槃解脫)的方便,所以它們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義,「禅」、「現代禅」皆是假名,都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眾生的根機所提出的方便。因為時代的潮流以及眾生根機的關系,所以先以「只管打坐」「本地風光」等禅法來引導大家。

       事實上,在早期現代禅時代,上師就已經提到,淨土是「老禅」,以阿含、般若、禅、密、淨土來說,阿含是二十歲,般若是三十歲,禅四十歲,密五十歲,而淨土是六十歲,是三根普被,最成熟,最能夠引導眾生了生死的法門。因此,除了禅門心法外,也漸漸的指導大家「禅淨雙修」。而且在早期上師指導大家修禅的時候,就已經要大家每天早晚念誦〈淨土發願文〉,也就是如果修禅沒有成功,臨終時要一心念佛,發願往生淨土。

       在二○○三年春夏SARS流行期間,上師深感自己身體狀況日益衰弱,同時瘟疫流行諸行無常,對於同修生死大事的關心達到前所未有的迫切感,因此在短時間內密集指導同修淨土念佛法門,勉勵同修「禅淨雙修」──「活著的時候努力做一個覺悟者,臨終的時候一心念佛」,以永明延壽禅師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為理想。然而更重要的是,上師一再強調「倘若於本地風光念念不退轉之境沒有把握,則應禅淨雙修,甚或捨禅一心念佛、老實念佛」,那麼即使生前沒有覺悟,只要發願往生淨土、持名念誦佛號,命終一定可以往生;因此「有禅有淨土」與「無禅有淨土」的差別只是生前安不安心、有無疑惑和現法樂住的差別而已,至於命終皆是平等往生;所以上師指示同修可以「禅淨雙修」,也可以禅淨兩門當中,捨禅不修只是一心念佛。

       直到上師生病的時候,更加體認到以同修的根機來學禅是很難成就的,所以引導全體同修捨禅歸淨,一心專修淨土念佛法門。

       去年(二○○三)年十月十五日,上師在病中,寫信給現代禅同修說:

非常對不起現代禅的每一位同修,因為我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在未來一段長時間裡恐怕仍得在病苦折磨中信佛、皈依佛──生活中有「南無阿彌陀佛」是讓我感到慶喜的一大事,也是生命中唯一充滿幸福感的依靠,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非常高興象山小區中深信彌陀本願、勤喜念佛的同修愈來愈多,感到這都是彌陀不可思議的力量的攝受,當然每個人宿世累劫的佛緣也是重要的因素。由於我深信三世輪回、因果業報,以及鑒於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重於一切,因此振作精神將各班各組領眾共修的執事略作調整如下:……

       十月十六日,上師發表「向佛教界公開忏悔啟事」,裡面說:

我今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此封忏悔啟事,可能會引起「是權是實」等種種猜測與想法,然而對我而言,它的意義再也明顯不過了:像上師這樣的大修行人都宣稱自己「過去功夫使用不上」,捨禅歸淨,那如我這般劣機的煩惱具足凡夫,若不念佛,地獄是必然棲身之地啊!同一日,上師又致函教團同修,取消「現代禅菩薩僧團」宗派組織,改為「彌陀共修會」。並於征求全體同修同意後,於十一月廿一日,迎請慧淨上人為「彌陀共修會」導師。如金柯師兄所說:上師透過這樣的方式,從根本上拔去了現代禅心法的基礎,讓同修們只能截斷猶豫,專心稱名念佛,追隨上師「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判定《觀無量壽經》乃「指方立相」之有相法門,也是適合末代凡夫之法門:

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捨也。

       又總結淨土教的宗旨為:「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往生之業,念佛為本。每一個人只要信仰西方淨土實有,彌陀本願不虛,「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管他是怎樣的根機──智慧或愚癡、道心強或弱、定力強或散亂、信心深或淺,都可以往生,這才是真正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的易行道。

       「鑒於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重於一切」,自始至終,上師無時無刻關心此事,思惟選擇、順次導引每位同修適宜之法門,對於現代禅同修的引導,從「只管打坐」、「本地風光」、「禅淨雙修」,以至於「禅淨一體的念佛」、強調信心的他力念佛,到最後則是立本於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弘願念佛」。

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

       上師住院期間,上人到醫院探望上師時曾提到,上師一生的修行,以及將現代禅改為彌陀共修會,引導同修從禅進入弘願念佛法門,這樣的整個過程,很像《觀無量壽經》中「權實廢立」的三個階段的展現:第一個階段是「為實施權」,為了真實而施設方便──為了「弘願門」而說「要門」;第二個階段是「開權顯實」;第三個階段是「廢權立實」──廢「要門」歸「弘願門」。以蓮花做譬喻的話,第一個階段是「為蓮故花」,就是為了蓮子,所以有蓮花,可是這時蓮花還是含苞未開;第二個階段是「花開蓮現」;第三個階段是「花落蓮成」。從上師自身的修行,或者引導同修由禅入弘願念佛法門,也可以說是這樣的三個過程:第一是「為淨故禅」,第二是「禅淨雙修」,第三是「捨禅歸淨」。

真俗圓融的念佛法門

       總結,在真谛(或修行的法門)來講,上師引導我們的可說歷經上述的三個次第──從「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到最後的「廢權立實」。因為無論如何,一個法門無法契機時,它可以說只是一個方便的法門,而如果能真正的利益大家,引導大家了脫生死,才算是真實的法門。所以,自力聖道門的修行,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導入真實的方便,最後的他力弘願念佛法門才可以說是真實。上師自己的修行是這樣的展現,引導同修修行也是這樣──捨禅歸淨,捨自力歸他力,最後歸入他力弘願念佛法門。

       在世俗谛(或道基以及世俗生活)上,十幾年來,上師對大家的導引,不管是在德性、出離心等道基法器以及世俗生活智慧的指導,可以說占了九成以上。進入淨土宗後,以前的宗風和俗谛來講,事實上改變不多。導師慧淨上人也曾對大家開示過:在《現代禅的教育》中,所有上師對同修有關道基法器的指導幾乎全部適用於現在。奠基於《現代禅的教育》上的弘願念佛法門必定是一個「真俗圓融」的法門。以前現代禅強調的宗風,譬如:「學佛修行必須奠基於人情義理、基本人格」,「在士農工商之中修行」,「在履行責任義務中修行」,「在快樂隨興之中修行」都沒有改變。慧淨上人在《淨土宗教章》也強調念佛人在俗谛上應「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等,與上師以前的教導是一貫的。而其實弘願念佛法門比起「止觀雙運」「本地風光」更是簡易可行,更能真正落實在士農工商中修行,更能在履行責任義務中修行,它也是一種樂行,可以在快樂隨興之中修行。上師以前常強調:「諸行無常,生命危脆,大家應以道業為重,勿犧牲大眾修行因緣,成就宗教事業。」這是現代禅一貫的宗風,現在也是這樣子。大家在履行責任義務中念佛,所有的宗教事業──弘揚彌陀本願的事業,都應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來做,都應在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的前提之下,隨分隨力的來弘揚彌陀本願。上師教導大家要成為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事實上也是適用於弘願念佛法門。上師的理想,以前希望大家能在象山小區「安居樂業,安身立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現在可以改成「一心念佛,往生淨土」,這樣的宗風和理想也是沒有改變的。所以現在大家在象山小區彌陀村,也是一樣分工合作,相互提攜扶持,一起來建設彌陀村,教育小蜜蜂,一起一心念佛,弘揚彌陀本願。上師也強調,我們要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不論要不要修行,都要以人情義理為本,對於執事也是勉勵要「給人溫暖,給人方便,要永遠感念曾為教團無相布施的同修。」同樣的,上人曾指導執事三點原則:「第一、以誠感人,以德服眾;第二、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第三、身止苦中,忍終不悔。」事實上,這對我們貪瞋煩惱具足的凡夫,是相當難做到的,可是執事以及每一位同修都應秉持這樣的理念來自我惕勵、學習。所以這一段期間,執事在處事上若有任何不成熟之處,也請同修多多體諒、包涵,進而不吝提出建議與指導。

我在六字名號中

       迎請慧淨上人為「彌陀共修會」導師,大眾的慧命有所托付,為此上師表達自己的心情:

引導大眾歸入彌陀本願的救度,了卻了我對大家一椿愧欠和責任,也為現代禅劃下一個圓滿的句點;我滿懷感恩與喜悅,難以言表。

       最後想說的是,上師已往生彌陀淨土,往生彌陀淨土就可以證得如同彌陀無量的光壽,所以會時時刻刻的眷顧、攝取我們。我們懷念上師,雖然有不忍或感傷,但同時也應該要慶喜,為上師的此世成就、往生彌陀淨土慶喜;同時上師與我們相約百年以後在彌陀淨土相見,這樣的理想,只要大家奉行弘願念佛法門,是必定能夠實現的。

       善導大師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上師捨報前,常以此偈勉勵執事同修,而上師的一生也是躬行實踐、徹底燃燒自己,可謂「慈悲的化身」「彌陀的使者」。同修若憶念上師,欲報師恩,就應實踐上師的遺志與開示:

淨土是眾生最後的依歸。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

       最後,謹以上人的一句法語做結尾,我想上師也是同樣的心情:

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三.十八)

 

上一篇:慧淨法師: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淨嵩法師(李元松老師)殡葬法語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