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隨法師:印光大師法要 參、勸信願專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大師法要》
--參、勸信願專稱
 

一、修學宗旨

(一)念佛往生

以信願行  三法為宗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

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三編下.淨土法門說要)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閒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續編上.一函遍覆  民國 二十一年)

【注】

此節正明淨土修學宗旨:信願持名。學修淨土,首須明此,方不迷失方向,錯認歸路。

淨土經論甚多,所宗不一,最易惑人。集淨土大成之善導大師,將淨土宗分判為二:要門、弘願門,二門宗旨不同,要門為諸行回向,弘願即念佛往生。如此細判,致使分際顯明。所謂信願稱名,即如善導大師所判之「弘願門」也。其《觀經疏》雲: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通觀三經,修諸行業,一一回向,皆得往生。然「佛光普照,唯攝念佛」,故淨土宗旨,不在諸行回向,唯在信願稱名。淨土正依之《觀經》雖開十三定觀、三福散善,原為善應群機,攝歸念佛而設。其宗旨大顯於流通之文,故善導《觀經疏》結釋流通分「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之文言: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為善導大師要弘廢立之文,明《觀經》宗旨,亦顯淨宗法要,與《大經》、《小經》合為一轍,三經共明念佛往生之理以此至顯。

信願為前導  念佛為正修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三編下.淨土法會課儀跋)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願為前導,以至誠持念為正修。切不可求開悟,明心見性,看念佛的是誰,此是參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見性,若見思惑未斷,尚無了生死之分,況未到明心見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門。若看念佛的是誰的人,決定無有真信切願。未斷惑,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無真切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墜,弄巧成拙,許多癡人,均以此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編上.覆孫藝民居士書  民國廿八年八月初七)

【注】

如前所述,淨土法門,宗旨在信願持名。信願是前導,持名是正修。信願如目,持名如足。或有重信願而忽念佛者,則其信願不真;或有重念佛而無信願者(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則念佛不得其本。此二者皆失念佛法門宗旨。

當念佛時  三資全具

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增廣上.擬答某居士書附某居士原書)

【注】

淨土法門,常雲信願行,看似為三,觀此即知:真念佛人,一念圓具。觀善導和尚六字義釋,即知六字之中,三資全具,故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言三資者,乃分而言之,易於明了故,實則一即三,三即一。如《要解》所雲:「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善導和尚就法體言,名號具足三資;蕅益大師就機相論,一心具足三資。二者相參,則知:法體具足三資糧,眾生領受於心,內心自然具足三資糧,所謂機法一體也。

三資實源於彌陀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信願行通在其中。彌陀招喚,如母憶子;眾生信順,如子憶母。如是母子相憶,則機法一體,感應道交矣!故大師言:「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若念佛人,心中雜疑,不願往生,則非真念佛人也。

(二)諸行回向

諸行回向  亦得往生

余按《觀無量壽佛經》,淨業正因有三: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

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增廣下.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

【注】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除此而外,亦有諸行回向求生一途,如《觀經》所說定散二善。信願持名者為專修,諸行回向者為雜修。專修者,順佛本願,必得往生。雜行者,必須真實回向(以深信願),方可得生。

雜修之行甚多,古德通名為「諸行往生」。《觀經》束之為二:三福九品,十三定觀。三福為散善,十三定觀為定善。所謂一一回向者,即將定善散善種種功德回向求往生也。善導大師判如是諸行回向求往謂之「要門」,其《觀經疏》雲: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要門乃釋迦因請而開,方便引導諸行之機,以此而導歸弘願一門。如善導大師「要弘廢立」之文所言: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但具願生之念  即是常時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四)

【注】

觀此文及前「一一回向,皆得往生」之意,即知所謂回向,是藉事而回心也。故真正之回向,即回心求往。所謂「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此即「南無」之義,善導和尚雲:「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此修淨土法門之心要,宜善加著眼。雜行回向者,實藉行以回其心。因雜行本非往生之因,藉此以回心,則可巧入淨土之門——要門。若能不執於個人之行,而完全歸命於佛,方為究竟之回向。所謂「通身靠倒,徹底放下」也。

(三)專雜之判

專雜之判  千古鐵案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注】

善導大師承昙鸾、道綽法脈,集淨土大成,於淨土一宗,判為要弘二門、正雜二行。正行者即專修念佛,雜行者即兼修種種法門,回向求往。正行者十即十生,雜行則難得一二。此正雜之判,印光大師贊為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學修淨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遵。所謂正雜之行詳如《觀經疏》雲: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 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 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 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正雜二行」判,為淨業行人指南。大義有二: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往生行相有二:正行、雜行。正行細分有五: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供養,大分為二:正業、助業。唯念佛為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余四則為助業(助成正定之業)。

二行得失以正雜對、親疏對、有間無間對。此義於善導大師《往生禮贊》言之更詳,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不經生死,豈非快哉!

此即善導和尚對二行得失的精要闡釋,觀其大義即知: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謂「專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雖有四因,核其實,則唯一,即「與佛本願得相應故」。能與佛本願相應,自然無外雜緣得正念、不違教、順佛語。

雜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謂「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其失雖有十三由,根本在「與佛本願不相應故」。有此一失,則余十二皆失矣。

善導和尚詳辨二行得失,意在眾生「善自思量」,當捨「千中無一」之雜行,歸於「十即十生」之正行。所謂:

萬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導和尚勸歸正定業的最要開示,即勸捨雜行,歸於正行;藉由助業,入正定之業。所謂「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善導專雜之判,由其教典之佚失,千余年來,少有人承傳、闡揚,印光大師幸得見其《觀經疏》而大力提倡,千古之鐵案,終得以再彰於世。

雖佛勸捨  亦不改轍

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余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捨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注】

善導大師專雜之判,為淨宗行門准繩,往生目足。凡求生淨土者,捨雜修專,不受他惑,方得決定往生之益。然大師深知凡夫易受他惑,為堅定行人信心,歷敘大小聖人乃至報佛化佛之勸捨淨土時,亦當不違初願,志求往生。詳如《觀經疏》雲:

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雲:「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雲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雲不生者,行者即報雲: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

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雲:「釋迦佛指贊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余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回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善導大師純以佛言而為准繩,不以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以唯佛所說為了義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義教。若菩薩等說有違佛言,皆不可依行。菩薩等說,若違佛言,尚不可依,何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乎?為令凡夫深生信仰,善導大師又勸吾等: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淨業行人,當善思此,唯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相信菩薩等不相應教法。

二、信願前導

(一)往生正因

往生與否  全憑信願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一漏。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增廣上.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無論業之輕重、惑之厚薄,但能信願念佛,無一不獲往生。(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石印流通序)

【注】

「若信願具足,則萬不一漏。」此明往生正因也,即如《要解》所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是故,修學淨土者,但能信得及,則西方有分,往生無疑矣。不論功夫深淺,不論功德大小,不論根機善惡。如善導大師所雲:不問時節久近,不問時處諸緣,不問罪福多少。又如法照禅師所雲: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若論往生正因之文,三經皆明,詳在《觀經》。其言:

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此是經文最直截了當言往生正因者,善導大師依此而辨定三心以為往生正因,具三心者,必得往生。後來演變為以信願為正因之說,言辭有異,大義則同。

盡人信念  盡人往生

淨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
盡人信念,盡人往生。佛有誓願,現有儀型。
智宜女士,念佛心切。念未數年,竟蒙佛接。
願見聞者,各事修持。預蓮池會,何樂如之。

(續編下.淨土法門殊勝頌唯其法門殊勝故,智宜女士得往生。)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淨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發願,不能怪彌陀慈父不來接引。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三編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不關學識  只在信願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續編上.覆智樂居士書)

罪業雖重  亦得往生

淨土一門,專重佛力。以佛力故,雖罪業深重,若具信願,皆得往生。(三編上.覆陳士牧居士書一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

青樓女子,所作下賤,果能信仰於佛,常生慚愧,常念佛號,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佛種種方便引誘眾生種出世因,故於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勢不能守故。如屠戶不能持殺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載,不以一眚棄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不如是。《龍舒淨土文》有「普勸門」一卷,詳說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內有屠戶、漁人、做酒者,即在風塵青樓女子者。皆言:如能改業,固為最善。如不能改,當生慚愧,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願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墮地獄等乎?(三編上.覆恆慚法師書二)

【注】

淨土一法,本為凡夫故,大悲於苦者故,無論罪業輕重,念佛無不往生。下至五逆十惡,亦蒙佛光攝取。經有明文,事有見證,真實不虛。凡夫業力雖重,不如彌陀願力宏深。所謂石頭雖重,乘船可渡也。垢障凡夫,當於此法,深信勿疑。

盲聾喑啞  稱念亦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何可雲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偈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三編上.覆宗靈法師書)

有此毛病  亦可往生

洋煙一事,其害甚深。《文鈔》後附有戒煙神方,靈極,許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體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雙倍日期緩戒,則可斷此禍根矣。至於往生,固不在戒與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發切願,一心念佛,無一不往生者。(三編下.覆李吉人居士書)

一心念佛  不悟亦生

欲生淨土,須先認清宗旨。普通修持,無不以開悟為希冀,而開悟一事,亦非易易。
若知淨土宗旨,決不預期開悟。
若不注重信願,開悟亦難了脫。
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三編下.覆方家范居士書)

未得一心  亦可往生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增廣上.覆黃涵之居士書三)

淨土之法門,以信願為導。有真信切願,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已得一心,亦難往生。(宗門人念佛,多不講信願,則仍屬自力,難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難垂應。此一著要緊之極,故為道破。)(三編上.覆王誠中居士書)

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續編上.覆又真師 覺三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自立科條  不依佛說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三)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雲:「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回,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淨土一法,須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增廣上.覆濮大凡居士書)

常存此想  便不相應

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三編上.覆何希淨居士書  民國廿六年七月廿三)

益加信願  以致一心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續編上.復朱德大居士書  民國二十一年)

信願門中  尤宜致力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純熟之相,何可名昏沉,歸於無記?然亦非無念而念,但系無念而念之氣分。若即認此為無念而念,則有類於鑽木見煙,而謂得火,即便息鑽,火便無由可得矣。汝之功夫頗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須專精用功,且莫學今之好高務勝、見異思遷者,則將來之益,自可有不思議處。然此是「行」門中事,「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工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三編下.覆李觐丹居士書六)

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觀汝來書,系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於淨土法門尚未全信,故只求相應,致起魔境。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贊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的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別處去打,靈巖決不許開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當必病愈身安。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隨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的念頭。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續編上.覆慧空大師書  民國二十五年)

念佛三昧  實不易得

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增廣上.覆袁福球居士書)

急求一心  著魔之本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汝真可謂第一狂人,世榮心,如海波洶湧。而又欲立刻風平浪靜,澄湛不動。其急欲求不動之心,正是群動之本。又如釜沸,極力加火,以求不沸,其可得乎?光與汝所說者,乃息風抽薪之事。汝不詳察,尚謂是揚波益沸,豈不大可哀哉!汝且詳閱《文鈔》、《嘉言錄》,當不至有負於汝。(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八)

不論斷證  唯恃信願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三編上.覆智圓居士書)

修余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由是西天東土,菩薩祖師,高僧巨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增廣下.淨土釋疑序)

十念尚度  何況久修

念佛人平時有真信切願,無一不得往生者,況福峻臨終正念昭彰,作問訊頂禮等相,而死後身體柔軟潔淨,顏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淺為疑乎?夫彌陀願王,十念尚度,況彼精進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種人,志意下劣,雖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報。此種人縱畢世修行,只得來生之癡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願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增廣上.覆郁智朗居士書)

一念回光  即蒙攝受

不但精粹純笃之人,決定往生,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增廣上.覆岳仙峤居士書)

信願二法  缺一不可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無信願,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有信無願不名真信,有願無信不名真願。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三編上.覆琳圃居士書)

往生者少  在無信願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三編下.淨土法門說要)

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三編下.覆李少垣居士書一  民國十八年十月廿三)

全仗佛力  非自家本事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其難也難如登天。現在全世界,恐亦難有幾個做得到的人。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續編上.致戚友卿先生書  民國二十年)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決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彼離信願以教人念佛求開悟之開示,切不可依。(續編上.與張靜江居士書  民國二十四年)

通身靠倒  親證實益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四)

老實念佛  生可預卜

修淨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三編下.覆江易園居士書一)

果能老實念佛,乘彌陀之願船,歸極樂淨土家鄉,是可預卜。(續編上.覆於歸淨居士書  民國 二十二年)

若朝聞道  夕死可矣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一)

我等但老實念佛,只求臨終往生即已。至於現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倘先設一想念,則反成障礙。如斷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嚴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屬怪事。(三編下.覆惟佛居士書)

(二)信願要義

淨土法門 唯信為本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增廣上.復周智茂居士書)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樂邦有路,起信即生。(續編下.楹聯/彌陀)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增廣上.覆鄧伯誠居士書二)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一)

信之一法  急急講求

其余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谛信無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谛信無疑。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修淨土人,亦復如是。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說淨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仰信佛言  不起疑念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增廣上.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凡淨土經論,當急急研窮,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見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誠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則便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長侍彌陀,參隨海眾。當即徹證無生,速登補處矣。(增廣上.覆郦隱叟書)

深信佛力  自有正念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續編上.覆俞慧郁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火宅難安  立願往生

娑婆惡濁,極樂清淨。
急求出離,是為要務。(增廣下.今彩大師往生記)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若其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纡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淨土,修余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哉!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樂天知命 厭此欣彼
逆來順受,始為樂天知命之人。
厭此欣彼,方是修淨念佛之士。(增廣上.與海鹽某夫人書代悟開師作)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若知彼界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增廣下.初機淨業指南序)

若肯上船  即登彼岸

一條蕩蕩西方路,直下歸家莫問程。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增廣下.定海張總戎薦親對靈小參代撰)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三編下.思歸集發刊序  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冬至前三日)

在凡夫地,未斷惑業,生死不了,難免墮落。所以如來極勸眾生,發真信心及切願心,持佛名號,求生淨土。當以供養三寶,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種種功德,不求來生人天福報,不求現世長壽康寧,唯求臨終往生淨土。則與佛誓願,相契相合,感應道交,定滿所願。如人墮海,有船來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增廣上.與某居士書代了余師作)

如此發願  殊失宗旨

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及生生世世之願,有此願,便不能決定往生矣。一切法門,亦有現生即了生死者,然不過千萬之一二耳,故須發生生世世之願。汝謂「盡未來際,帶業往生」,此話殊失淨土宗旨。現生即求佛慈接引,帶業往生,何可雲盡未來際乎?行菩薩道,當以盡未來際為限。現修淨土,何可以盡未來際往生乎?(三編上.覆東海居士書)

狂妄之心  修行大障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發大心,要在此世間度人。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轉念。故後,其子訃來,言睡三日,不食不語遂逝。看此光景,殆非往生之相。是以欲求往生,當放下此世間,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為有大菩提心。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過分之狂妄心,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不可不知。(三編上.覆潘對凫居士書二)

往生方可  圓滿諸願

然欲利他,先須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譬如溺於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如來所說了生死法無量無邊,唯淨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若欲即生了辦,捨此末由。

所謂淨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果能信願真切,一心念佛。至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國。既得往生,則俯謝凡質,高預聖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議。然後乘本願輪,回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令一切眾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增廣上.與心願居士書代友人作)

不求往生  是為破戒違法

念佛,能按時念亦好。否則,鎮日隨便,不分行住坐臥,總以念佛為事。然須生信發願,求生西方,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以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續編上.覆傳德師書  民國二十年)

信願持名,決定求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若有一念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即修持精純,亦名違背佛教。雖種善根,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增廣上.杭州彌陀寺啟建蓮社緣起疏)

此種心念  要丟得干淨

淨土法門,注重在信願。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為僧,宏揚佛法,度脫眾生。此種心念,要丟得干干淨淨,若有一絲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不往生,縱一生二生不迷,決難永遠不迷。迷,則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業,為可懼耳。惡業既造,惡報自臨,求出三途,恐無其日。(續編上.覆吳慧诒羅慧澍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來生做人  比往生還難

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饑馑、疾疫等災。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後輪回。今既遇佛法,且復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復能誤一切人故也。我說這些話,汝且莫當造謠言騙汝。我要是騙汝,當有所為。我不為名利勢力,平白騙汝一素不相識,只見一面之老太婆,豈不成了癡子呆子了麼!因為汝相信我,以我為師。汝子對你說,你不信。教我對你說,要你現生就要了生脫死。永離世間一切苦,常享極樂一切樂。汝要知好歹,我如此與你說,你要不聽,還照自己愚癡心相,即為忘恩負義。不要說辜負了佛的度眾生恩,並辜負了我這一番不惜精神與汝說這許多話的苦心了。你要發起決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兒女、媳婦、孫子及親戚、朋友,同皆發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心。則教人之功德,輔助自己修心之功德,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登九品蓮台之最上品矣。我若騙你,便是佛騙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與汝說故。佛豈有騙人之理乎?(三編下.覆智正居士之母書)

要做富鬼  何能往生

皈依佛法,不可又皈依邪魔外道。當各盡各人職分,要孝順父母公婆;要助夫成德;要教訓兒女,令其為賢人善人;要吃素;要念佛求生西方,不可求生天生富貴家。不可念血盆經、破血湖、還受生、寄庫,此是偽造的。不可學外道煉丹運氣。若仍照無知之人如是行,則西方便不能生。以一心要做富鬼,或要成仙生天,何能得往生西方之大利益乎?(三編下.覆袁德常居士書四)

欲生淨土  莫存此念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三編上.覆周智茂居士書七)

念佛易治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則狂妄,二則愚癡。

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此系執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

愚癡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者知是寶鏡,愚人認做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眾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三編下.覆智正居士書三)

世人執空執有,妄生己見,故迷而不覺。世尊設教,即欲令眾生破此二見,特設一念佛法門,俾其從有而至空,得空而不廢有。則空有二法,互相資助,得益甚大。況仗彌陀願力,故其力用,超過一切法門,而為一切法門之所歸宿也。

世有一種下劣知見人,教以念佛求生西方,則曰:我等業力凡夫,何敢望生西方?但求不失人身即足矣。此種知見,由不知眾生心性,與諸佛之心性,一如無二。但以諸佛修德至極,性德圓彰;眾生唯具性德,絕無修德,縱有所修,多屬悖性而修,反增迷悖耳。

又有一種狂妄知見人,教以念佛,則曰:我就是佛,何須念佛?汝等不知自己是佛,不妨常念,我既自知是佛,何得頭上安頭?此種知見,由於只知即心本具佛性之佛,不知斷盡煩惑、圓滿福慧之佛。此種人若知性修理事,不可偏執,力修淨行,則遠勝生下劣知見者。否則自誤誤人,永墮阿鼻地獄,了無出期矣。

故執空執有之謬知,下劣狂妄之謬見,唯念佛最為易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則不是佛矣。此二句經文,為破「下劣、狂妄」二見之無上妙法也。(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三、念佛正行

(一)專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別

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
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

(增廣上.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四種念佛  持名最勝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一)

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續編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二)

【注】

四種念佛,人多注重實相念佛,因其念自性佛,全仗自力,最難得益。余之三種,雖同謂之念他佛,而觀想觀像亦仗自力,不易得力。唯有持名一法,則是全仗佛力,最易下手,最易得益。

四種念佛之難易勝劣,《文鈔》多有細辨,其余古德亦有詳說。如蓮池大師言:「念佛復有多門,如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雲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稀;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墮。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究其實,念佛雖有四種,一舉佛名,則統攝無遺,名召萬德故。如蓮池大師雲: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蘇州楊鑒庭因於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聖號,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及至頭,則成平的。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三編上.覆陳慧恭居士書)

觀不能作  稱即獲益

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飏,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增廣上.覆崇明黃玉如書)

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二)

專修一法  何求不得

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余。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增廣上.覆周智茂居士書)

舉一全收  無欠無余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二)

持名一法,括囊萬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古德謂:「余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良有以也。(增廣下.重刻佛說阿彌陀經序代撰)

【注】

阿彌陀佛一佛,具足一切諸佛功德,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則念一佛即同念一切佛,因一行而總攝萬行矣,何須捨此,另修他法。如蓮池大師言: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余。

專修淨業  方可了脫

解脫之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三編上.覆琳圃居士書)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至極簡便至極深遠廣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誰能現生即了生死超凡入聖?若依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一不往生者,此固宜專主於淨土法門之大義也。(三編下.覆崔益榮居士書一)

凡夫修持  不宜夾雜

念佛法門,雖遍攝禅、教、律、密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續編下.念佛懇辭序)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三編下.開示五則)

修持功課  愈簡愈妙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愈簡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門日誦而念。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光何能特訂一章程,令人依從乎?天下叢林,均照禅門日誦。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彌陀經》,固不宜執著而論。所不可稍有更張者,信願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禅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系。人每欲冒禅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編上.覆陳慧新居士書  民國 二十二年)

但念彌陀  莫加他法

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雖是菩薩  亦不加入

念佛儀,雖文殊、普賢、地藏、彌勒尚不加入,況其他乎?然此等菩薩,同攝清淨大海眾菩薩中。(三編下.覆黃德炜居士書)

只此一句  圓成佛道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三編上.覆陳蓮英女居士書)

專一念佛  成佛有余

真念佛人,專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三)

能念佛者  有幾人哉

念佛不分聖凡。「聖」指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但天以樂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羅以瞋故,亦不能念。唯人最易念。而富貴之人,便被富貴所迷;聰明人,以聰明迷;愚癡人,以愚癡迷。芸芸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生此遇矣。(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三)

教人念佛  功德無量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眾,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愈,即長齋念佛。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增廣上.覆包右武居士書二)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決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鹹以結社為宣導。(增廣上.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勸生淨土  是真慈愛

夫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又自既修淨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捨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二)下手之處

專修淨業  宜稱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依彼說。彼系自任己見,不依淨土宗旨者。(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四)

【注】

觀大師此文,知平時專修淨業,應以「歸命、度我」之心,稱念六字洪名。特殊時節,如睡時、病時、臨終時等,因氣短力衰,可念四字,以字少易念故。然雖念四字,亦應以歸命之心而稱,如是方與「南無」之意合,則雖稱四字,亦同六字矣。若捨歸命而求功夫,是重自力而不仗佛力也,即是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將他力法作自力用,殊失淨土宗旨。有雲「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無不與此有關,所謂「信願不真」也。淨宗行人,所當切誡。

一切時處  皆好稱念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增廣上.覆鄧伯誠居士書二)

念佛一事,行住坐臥均可念。若用心事,則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兩不相礙。豈照應兒女,便不能念佛乎?唯佛前長念,為不便耳。但取心中長念,固不必定在佛前念。早晚宜禮佛念十念。此外則隨分隨力,皆能念。小兒亦當令常念,以小人無事,終日頑耍,若令念佛,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增長善根,是為最有益於身心性命之事。(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六)

終日事持  即終日理持

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於事,方得實益。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增廣上.覆范古農居士書一)

【注】

淨土法門,事是大因緣,理是秘密藏。雖不明理,亦可從事而入,自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縱能明理,亦當不捨於事,一向專修,方為正途,方得實益。理以成事,事能顯理,事理互融,此淨土法門不可思議處也。生死凡夫,於理難明,尤當注重於事,則易得其益。若或重理而廢事,則空有其理,難得其益。若能執事專念,則冥順佛願,潛通佛智。

朗念默念  兩俱有益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當多主於默,則不至受傷致病耳。(三編上.覆寧德晉居士書五)

大聲小聲  皆無不可

念佛一事,當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增廣上.覆劉智空居士書)

念佛隨各人氣力大小,而為大聲小聲。然出聲念久傷氣,故又須靜坐默念。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三編下.答善熏師問)

心念口稱  不可偏廢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增廣上.覆濮大凡居士書)

【注】

大師言: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稱。若只心念,口不持誦,反難得益。何以如此?以凡夫心力弱故,以聲相助,則易得其益。故修學淨土,以稱名為要。若能稱名,則以聲攝念矣。《觀經》下品下生章,大顯此義。其人被苦所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如是苦逼失念之人,因口稱佛名,即得往生。故善導大師依此而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為「下至十聲」,明彌陀本願,以稱名為要,稱名即得往生,此所謂他力易行極至也。如龍樹菩薩《易行品》雲: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定章  但取適宜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豈有定章,但取適宜。清醒時,金剛念,默念。昏沉時,小聲念,大聲念。(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一)

攝心之要  莫過於聽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三編下.覆劉觀善居士書一)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續編下.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  民國二十四年)

心存恭敬  字字清楚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續編上.復修淨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續編上.覆唐能誠居士書)

高低適中  緩急合宜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三編上.覆吳思謙居士書)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四  民國六年六月二十三)

覺有妄念  乃念佛好處

屋中之塵,由日光顯。
心中之妄,由念佛顯。
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增廣上.覆馮不疚居士書)

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裡,故不知也。(續編上.覆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妄想起時  勿須理會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一)

【注】

凡夫眾生,誰無妄念,只一個不理,念自己的佛,任妄念自生自滅。源信大師曰:

妄念原是 凡夫本體 妄念之外 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 猶是一向 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
即蒙來迎 乘蓮台時 能翻妄念 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 所出念佛 猶如蓮華 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 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 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 常稱彌陀名

淨土行人,應知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人,「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彌陀大悲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貪)火(瞋)之難。」

能常聽念  心自歸一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谛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續編上.覆劉惠民居士書二)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續編上.復朱德大居士書  民國二十一年)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谛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三編上.覆拜竹居士書三甲戌十月初五日)

誠聽兼到  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三編下.覆李觐丹居士書一)

念念畏死  佛念自純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三編上.覆丁普淨居士書)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增廣上.覆寧波某居士書)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六)

作已死想  必有大益

凡夫之心,熟處過熟,生處過生。非將「死」字掛在額顱上,決難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則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驅逐於三惡道中,永無出期,可不哀哉!(三編上.覆王修本居士書)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編上.覆朱仲華居士書二)

(三)用心之道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增廣上.覆陳慧超居士書)

溫州之災,聞之慘然。天災人禍,無有底極。實足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證。亦堪為「信願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增廣上.致包師賢居士書)

【注】

菩提心者,佛法根本。無論何宗,無不立足於此。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知菩提心於修學之重要。菩提心義有多重,其本在出離心,能思地獄苦,厭苦之心必生,菩提之心自發。厭離娑婆,欣生淨土,即順菩提之心。故淨土宗於菩提心之釋,重在願生心,但有信願之心,即是菩提心。如《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觀經》下品下生者,唯一念求救之心而得度脫。此一念歸投求救之心,即出離之無上菩提心也,因往生而巧入無生,直證涅槃之果,圓成自利利他功德。

少於張羅  省事為妙

念佛之人,以省事為妙。若過為張羅種種行儀,或致疲勞。然法無定相,不可固執,亦不應泛濫,唯取得益合機為事耳。(三編上.覆慧昭居士書)

無心者得  有心者失

汝欲在靈巖閉關,真師已允許之,此再好莫有之機緣也。但當通身放下,並將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則自可得益矣。否則或恐著魔。凡著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真師果能成就汝閉關,當念報恩。切勿妄想做大通家,或可有心佛相應之事。不求做大通家,或可作大通家。所雲無心者得,有心者反失。佛法要義,在無執著心。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別無一念可得,則庶幾有得矣。(三編上.覆明道法師書)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實攝心,則內無妄念,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只期心佛相應而已。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於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三編上.覆谛醒法師書)

越分欲得  墮落之本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其難也難如登天。汝欲光令汝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現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蓮池願文,雖有此語,切不可發癡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矣。譬如小兒,扶牆而走,尚難不跌倒。而欲飛行長空,遍觀四海,豈非夢話?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見此境,尚須漸修,方能分悟分見。若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汝太不自量,光已說破,當以決志求生西方為事。越分欲得,反為墮落魔外之本。(三編上.覆吳思謙居士書)

見諸境界  直同未見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至於定境中之八觸及與六妙,不應注意。倘或工夫發現,亦當視為平常,不加欣幸。否則或恐以為勝妙,致將正修淨業,反視為等閒。(三編上.覆慧昭居士書)

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增廣上.覆何慧昭居士書)

【注】

「八觸」者:即將得初禅定時,身中所生之八種感觸:一動觸,身起顫動之象。二癢觸,身體發癢,如無置身處。三輕觸,身輕如雲,有飛行之感。四重觸,身重如山,不能稍動。五冷觸,身冷如冰。六暖觸,身熱如火。七澀觸,身澀如木皮。八滑觸,身滑如乳。

「六妙」者:亦稱六妙門,即天台所立六種禅觀:數息門、隨息門、止門、觀門、還門、淨門。

學淨土者,注重在信願行,不在禅定之境,於所謂八觸與六妙,不須注意,不須用心,即使有亦當視為平常。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貪著,不生恐怖,只管念佛,自然無事,不被境迷,不入魔境。

於諸境界  不生憂喜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境界,不生畏懼。能如是,則所見境界,皆作助道之緣,否則皆作障道之緣。(續編上.覆楊佛典居士書)

境有善惡  轉變在己

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宿世之惡業,翻為今世之導師。(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四)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須令其力依吾說,不以此境為是。即再發現,亦不生喜,亦不生懼,則其境自消。如賊入人家,認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賊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會,彼便無立腳處矣。(三編上.覆陳士牧居士書五乙丑四月十八日)

以佛經教  勘驗真偽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增廣上.覆何慧昭居士書)

急躁之心  修行大障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則當體清涼矣。(續編上.覆念佛居士書)

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增廣上.覆弘一法師書)

寧可不悟  勿教著魔

古雲:「寧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時著魔。」聰明自矜之人,多多犯此種病,以自心先含一種乖張戾氣,故為魔乘之先容。若無浮躁自矜,魔將遠避矣。(續編上.覆念佛居士書)

不善用心  或致受損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增廣上.覆何慧昭居士書)

閉關修淨業,實為最善。但宜於信願一心處著力,不宜於見淨境見佛處著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見淨境。只此妄念固結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則必至宿生怨家為現淨境。待其見已,生大歡喜,則魔便入竅,不可救藥矣。(三編上.覆傳度和尚書)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興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三編上.覆明心師書)

心地光明  邪自難入

觀閣下來書,知閣下固一盛德君子。所可惜者,邪正不分。初則誤以同善社所傳之法為佛法,而不知其為煉丹運氣養身體,以期其延年益壽,妄冀成仙之法耳。所言靜坐用功,皆是用運氣之功。絕無佛法氣分,妄謂此為佛法。譬如以魚目作真珠而寶貴之,謂為奇珍。及見光《文鈔》,雖能老實念佛,究竟不肯棄捨煉丹運氣之法,猶然謂此為佛法。口雖念佛,心中仍然注重外道。而外道皆以種種境界神奇鬼怪惑人。若閣下既知佛法,盡情棄捨先所修之煉丹法,則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當空,何有魑魅魍魉興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無存立之地。由閣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於汝身中妄現妖相。雖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認作魔鬼之妖相為是,尚有可救。倘認做得道得通,則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險極險極。汝既問光,當依光說,從此以後,將從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丟脫,不存一絲一毫之寶貴心。至誠懇切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必須身口意三業,專注於修持淨業上。汝心中既無邪見,再加以佛名號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將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為汝作障礙乎?其作障礙者,乃汝邪心所招。譬如主人閒邪存誠,克己復禮,若言若行,悉合誠明之道。則放僻邪侈,肆無忌憚,所作所為,悉皆暗?之小人,何敢登彼之堂、入彼之室乎?如大明之下,了無黑暗;大暑之中,了無冰霜。汝能全依淨土法門而修,不復以先所期望者為是。則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賊,則彼自當遠去。如其認做自己家中人,則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竅,令汝著魔發狂,以致喪身殒命也。無論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發菩提心,持佛名號,皆當消滅。如其不消,則天地當易位,日月當倒行者。所慮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見。勿道印光所說者不靈,即諸佛所說亦不靈矣。以根本既邪,正無由施故也。書此祈洞察,則幸甚幸甚。修持法則,《文鈔》備書,此不具說。凡靜坐時,但心中默念佛號,此外不加一點別的工夫及別的念頭。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問什麼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什麼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閣下能依此而修,管保業障消滅,福慧增長。現生優入聖賢之域,臨終直登極樂之邦矣。(三編下.覆徐紫焜居士書)

明來暗無  正來邪消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三編上.覆陳士牧居士書六乙丑六月初二)

安住佛號   勿用觀心

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續編上.覆楊炜章居士書)

信願專一  莫涉參究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禅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續編上.一函遍覆  民國 二十一年)

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各別。他種法門,皆仗自力。唯此法門,全仗佛力。南方宗門頗多,切不可參入宗門,圖得禅淨雙修之嘉名。宗門總以看念佛的是誰,為開悟之一著,而絕不講信願求生。勿道不悟,即看到念佛的本來人的面目,只算得是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若不到業盡情空地位,決定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不注重信願,求生西方,則與佛相背,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以故念佛人帶著宗門氣息,則得利益處少,失利益處多也。教則更為難以得力,而密宗語氣甚大,危險之極。汝且專注於信願念佛一門。而輔之以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可決定往生矣。(三編上.覆龔宗元居士書一  民國二十六月廿)

立定主宰  不受他惑

念佛求生西方,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多有參禅講經者,不以此法提倡。宜立定主宰,無論他如何說,汝總不依他的話,另修別法。何以故?以念佛是仗佛力了生死,有真信切願,志誠懇切念,個個人都好了。其余法門,皆須斷盡煩惱即三界內見思二惑方能了,其難易相去天淵。(三編下.覆周文珊居士書二)

專主淨土  不宜泛講

居士講演,只可專主淨土一法,不宜泛講。泛講,乃講經法師之事,居士何可開此一端?以念佛法門,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為彼說其信願行,令無知識有智慧者,各注重於此。何可只圖擴張門庭,不計行人契機?唐道綽禅師,一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此老尚是善導和尚所親近者,壽八十余,計所講,每年當講三四遍。今則提倡佛七中,講別宗經。若會眾於淨宗悉皆深通,尚可。恐通者百無三五,不通者十有八九。彼泛講經之法師,尚有許多不以念佛為然者。今不注意於仗佛力現生了生脫死之法門,而為不識淨宗者說般若,是令彼等專心致志於開悟一邊,而反將彌陀大慈悲、俾博地凡夫現生了生死之大法,作等閒看。請講者無所知,應講者何不為說其所以?如彼不聽,當雲:我非講經之人,請專以講經為事者講之。

南通唐閘居士林,很認真。去年一林員頗聰明,講一次《地藏經》,從此一般不知念佛法門,是凡夫仗佛力現生了生死之法門,遂多半不念佛,而專以聽經為事矣。林長請光與講經者說。因示之曰:佛法如大海,一滴具萬川之味;佛法如帝珠,一珠具千珠之光。在大通家分上論,粗言細語總一真。在未到家分上論,當以就路還家為省力。況已證等覺,欲圓滿佛果,尚須念佛求生西方。而將墮阿鼻,十念成功,亦可高預海會。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持。如陽春一到,百卉敷榮。其為妙利,非佛莫知。何不在此等處,發起彼等之信願心,俾各各悉得往生。較彼字诠句釋,以作未來得度之善根,奚啻天淵懸殊也。(續編上.覆章緣淨居士書)

現在人的對症藥,唯因果為第一。宜修法,唯淨土為第一。若夫研究《起信》,雖亦具因果淨土。而凡夫知見,不能普領全義,又不能按《論》起修,則只一解義了之矣。無論何等根性,因果淨土,為必不可不先講究也。(增廣上.覆周群铮居士書七)

學宜專精  勿作通家

所言看書,汝身膺職務,無多閒暇,只可先從《文鈔》、《嘉言錄》起。而《淨土三經》、《往生論注》、《徹悟語錄》、《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淨土指歸集》、《龍舒淨土文》,宜詳看。其余若禅宗,教家天台宗、賢首宗、慈恩宗,並及密宗,且置之,以力不暇及。修淨業,不先將淨土法門研究明白,如欲歸家,不知道路。其所知者,雖亦能歸家,然其迂遠,殆有天淵。(續編上.覆楊慧昌居士書一)

倘不知淨土法門,縱令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經幾何大劫,方能滿其所願。阿伽陀藥,梵語阿伽陀,此雲普治,普治一切諸病也。萬病總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專心致志,更為可痛惜也已矣!(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斷惑證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於此法門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務勝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論》。《起信論》實為學佛之綱要,然於劣根及初機人,亦難得益。即研得《起信論》通徹無疑,其用工尚須依念佛求生,方為穩當,況法相禅教之精微奧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謂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墮惡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此系違背佛教,及與光說,何可雲始終奉行教誨,一心持念彌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職業,又非上等資格,其所立之心與志,真令人可歎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專心研究淨土法門中書,《文鈔》〈與高邵麟徐女士書〉中備說。隨所開示,依之生信發願,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於度外。且常隨動隨靜,將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須要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宗旨合。倘有余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為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即透徹亦無實益,況決難透徹乎?法相禅教,畢生研究,也難得其旨歸。即得,誰能不斷惑業,了生脫死?欲斷惑業了生死,恐夢也夢不著。……汝自謂來日無多,實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說。倘不以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則光亦不強汝。能做得一個大通家,亦是佛門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淨土法門又信不及,則兩頭落空。今生稍修點功德,來生必定生於富貴家。汝試細思之,富貴人有幾個不造業的?今日之國運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無智慧修行人之來生福報所搗亂而成者。汝打什麼窮妄想,欲不墮惡道。不生西方,則一生不墮者或有之,二生不墮者便少也。(增廣上.覆周智茂居士書)

好研經論  世間通病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反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反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三編上.覆郭漢儒居士書一  丙子六月二十日)

教重開解  淨重實行

修淨業,與學教不同。一注重開解,一注重實行。

(三編上.覆穆宗淨居士書四  民國廿六年八月十九)

淨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修持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須多說,依此力行,則自可親得其益矣。若欲做大通家,或致將現生了生死之法,置之度外,則可憐可憫也。(續編上.覆湯文煊居士書二  民國二十年)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此時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亦無用處。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枉將宿生所種善根,盡消耗於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淨土法門,貴乎實行。今既知之,當隨分隨力行之,方有實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聖號,以期近則消業障而增福慧,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氣。有此習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三編上.覆張曙蕉居士書三)

大通經教  未必能了

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續編上.一函遍覆  民國二十一年)

念佛一法,尤其專心無二。若學此學彼,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仍於生死無關。(三編上.覆任慧嚴居士書  民國廿六年十二月三日)

若不自量,從茲研究性、相、禅、密各宗,不以念佛為事,則或可做一個半串子通家,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矣。(續編上.覆某居士書)

先於淨土  了無疑惑

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與切修淨土之行。若不知淨土之所以然,則一經研窮經教,便以經教之義理為高深,以淨土之義理為淺近。而正助倒置,或將淨土置之腦後。則只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於諸上善人也。(三編下.覆某居士書)

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欲以自力悟明心性,斷盡煩惑,以了生死,千無一得。當依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是為萬修萬人去之最直捷穩當法門。必須先要將此法門之所以然,了然於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參一切經論,各種法門,均可為此法門之助。倘此法門未知所以,便隨意研究其他經論,並親近各宗知識,則於做大通家,及種未來善根,則誠有之。若欲現生了生脫死,恐夢也夢不著。(續編上.致羅世芳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息心念佛  勝參知識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於儒教尚未實遵,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增廣上.覆馬契西居士書三)

今之真宏淨土者,實難其人。遍參知識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則利益大矣。否則徒成一個勞碌奔跋而已。(增廣上.覆馬契西居士書四)

觀汝所說,足知汝雖看《文鈔》、《嘉言錄》,依舊絕不注意於禅淨之區別處。汝若於禅淨界限之說,信得及,何必行經七省,以求人決擇乎?趙州八十猶行腳,乃宗門中決擇見地中事。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說之淨土三經,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固用不著又復輾轉求人開示也。(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六)

專志西方  甚於深入經藏

學佛而不欲做大通家,專心致志於淨土法門,可謂宿有慧根,具擇法眼矣。(三編上.覆露園居士書  乙亥三月廿一日)

雖圖書貴多,而當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積薪之上,下已燃火。何可泛泛然覽諸經典著述,而不專心致志於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觀世音菩薩,以祈逢凶化吉乎?凡來館閱者,無論何等資格,皆當以此奉勸。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極安樂之清淨世界。倘從此生正信心,專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經藏,徹悟自心,而未斷三界內之惑者,大百千萬億倍。(三編上.覆智牧、智聲二居士書一)

汝於此荒亂之世,而已年近半百,尚不肯死心念佛,以看書有不知者,即欲學教。此種計慮,若請別位法師說,即為甚好。若請光說,此也是不守本分之計慮。彼一字不識之愚夫,尚能往生西方。深通宗教之大通家,尚無彼之利益。汝何須以此為憾乎?(續編上.覆念佛居士書)

聰明智慧  拋之東洋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不然,恐為所誤,自贻伊戚,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眾。故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注】

觀大師此語,知智慧不足恃,佛力方可靠。法然上人有雲:「聖道門者,極智慧離生死;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故修學淨土,無論智愚,歸憑本願,還愚念佛,是為根本。縱有智慧,亦當拋之東洋大海,學愚夫愚婦之行,老實念佛為要。如法然上人雲:「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將錯就錯  西方極樂

決志求生,效昔賢將錯就錯。
一心憶念,至今日人雲亦雲。(續編下.楹聯/念佛堂)

宋楊傑,字次公,號無為子,參天衣懷禅師大悟。後丁母憂,閱大藏,深知淨土法門之殊勝,而自力行化他焉。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楊公大悟後,歸心淨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於真性中,猶如空花,以未證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為事也。將錯就錯者,若徹證真性,則用不著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錯。未證而必須要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蓮池大師《往生集》,於楊公傳後,贊曰:「吾願天下聰明才士,鹹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不被聰明所誤者。(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早昏度日 一句彌陀

白居易雲: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假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什麼,不達又如何,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三編上.覆方耀廷居士書二)

【注】

無論老少,無論智愚,無論閒忙,度心之法,無過念佛。唐之詩人尚知此義,今之行人豈不遵此。蓮池大師「正好念佛」偈,大明此義,普勸有緣: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
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念佛修持  如服藥然

念佛修持,如服藥然。能明教理,如備知病源、藥性、脈理。再能服藥,所謂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藥,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藥,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藥性、脈理為憾也。(續編上.覆念佛居士書)

【注】

念佛修持,如服藥然。知與不知,皆不要緊,重在能依樣服藥。六字洪名,是為阿伽陀藥,一切人皆可服之,服之皆得無上利益。如《大經》所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師此喻,可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之最好說明。

要緊之時  愈約愈妙

汝信心雖好,不知一法普攝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緊之時,愈約愈妙。儒教亦雲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三編上.覆邊無居士書三廿八年十一月一日)

懂與不懂  且隨他去

汝初學佛,只可認真念佛。洞得的也隨他去,洞不得的也隨他去,庶不致耽擱工夫。(三編上.覆寧德晉居士書七  民國二十年八月廿二日)

自高自大  古今通病

佛法,法門無量,通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否則縱有所得,依舊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時,恐舉世亦難得一二做到業盡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志誠念佛,求生西方。縱有通身業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謂帶業往生者。一生西方,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以故末世善知識,多多均主持淨土。以淨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每有聰明人,稍明教義,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視念佛。謂念佛為愚夫愚婦之所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義為實證之狂徒,定規說空行有,以身謗法,將來必墮三惡道,為愚夫愚婦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憐憫,而莫能救濟也。(續編上.覆吳滄洲居士書三  民國二十年)

佛法不到之地,最初開辦,不宜即於高深處下手。宜先表示其高深處,非今人素未修習者所能即得。然佛法固有大方便法門,令無力即得高深者,修持淨土法門,並須極力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又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果能如是以修,則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得往生,則所得利益,較彼能修至高至深之法者,亦絕無所欠,尚有過之百千萬倍者。以一則專仗自力,一則兼仗佛力故也。如此以說,彼決不敢小視淨土法門,而修高深者。若不如是以說,彼必以高深自期,以淨土法門歸之於愚夫愚婦。究其實益,或少知名相,自高自大,畢竟難以得斷惑證真之實益。究其結果,則欲望彼愚夫婦仗佛力帶業往生者之肩背而不可得。此天下古今好說大話,好以通家自诩者之通病。(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十五)

現世學佛之人,多有自謂我已開悟,我是菩薩,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誤多人。一旦閻老索命,臨命終時,那時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墮阿鼻地獄。此種好高務勝,自欺欺人之惡派,切勿染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戒之戒之。(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依此而修  毫無所欠

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縱未能圓徹諸法,只要能依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有何所欠?(三編上.覆師康居士書  己巳年二月初二)

如是習染  切宜痛除

今之人每以世智辨聰之資,研究佛學。稍知義路,便謂親得。從茲自高位置,藐視古今。且莫說現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數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來,或法身菩薩示現者。彼皆以為庸常,不足為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習染,切宜痛除。(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三)

勿以凡夫  妄效菩薩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

(增廣上.覆弘一師書二)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三編上.覆恆慚法師書二)

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當慕菩薩之道,其行事當依凡夫常理。(增廣上.覆黃智海居士書)

自未得度  何能度人

汝尚不能自利,何得便籌度利人之事乎?君子思不出乎其位。須知此心雖好,亦是學道之障。古人雲:「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會說法。」汝但自行有得,如神龍一滴水,即可遍灑全國。若非神龍,縱得全江之水,亦無所濟矣。(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一)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增廣上.覆周群铮居士書三)

末法人根淺劣,欲求豁破無明,斷惑證真,甚難甚難。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異溺海渡人。奉勸諸賢,不可我慢高大,還是真信切願,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往生西方  方能利他

林女士以聰明自負,欲擔荷弘法利生之事。而不知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不以求生西方為事,其辜負佛恩也大矣。世多有不自量人,往往以菩薩所行之事,直引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三編上.覆志梵居士書三)

光乃無知無識之粥飯僧,唯安己愚劣之分。只知修持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二位若不欲做大通家,則尚不至因光之庸劣,而致誤所期。若欲做大通家,則完全適得其反。雖然,大通家談何容易。即令做到,若不依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誠恐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輪回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與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懸之象。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薩道者之志願,必須要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待往生後,然後效之,則為有益。未往生即效之,如坯器未燒,一經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每有好說大話者,以佛菩薩之身分自任,但成自誤誤人耳。(三編下.覆薛英慧劉一鶴二居士書)

專志一門  第一法則

若欲隨分隨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當專主淨土一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工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願。此之一法,乃如來為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設一決定了之之法。使佛不開此法,則無力斷惑者,皆於了生死無望也。(增廣上.覆汪夢松居士書)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禅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禅,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續編上.覆姚維一居士書  民國 二十年)

須知佛法,猶如大海,誰能一踏到底,一口吸盡?但肯依信、願、行之念佛法門,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此之一法,乃如來普度一切若凡若聖之無上大法。若不專修此法,而欲於若禅、若教、若密、若律各種法門而了生死,漫說現生不得了,誠恐千生萬劫尚難了。以此諸法門,通須斷盡煩惱,方有了生死分。(續編上.覆李自初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安分守愚  方得實益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見者,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為易得益也。(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一)

厭喧求寂  頗不合宜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三編上.覆劉慧焯居士書)

汝之性情,每好作無謂之話說。汝家不充裕,兼有老親,何得雲欲覓清淨處所,而一心辦道乎?且汝在電局,若看經參禅,人事繁劇,則誠難用功。若雲念佛,但恐汝不發真心。若真發了生死心,則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縱然打差音岔,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討厭,則固無甚障礙。汝心若生厭,則便一刻難過矣。不能捨家覓靜處念佛,何得請我決斷,豈非以此為戲乎?汝果能勸老親,勸妻子,同修淨業,豈不如汝獨住靜處念佛乎?又人情應酬,汝果以修行從減從略,人必不至見怪。或迫不得已,略為應酬,可省即省,有何不可?居塵學道,若修別種法門,則誠難得益。若修念佛,則實為穩當之極。但以汝之無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靜處難得益,即得靜處亦難得益。汝何苦以有用之精神,用之於無益之話說計較,而自擾擾人乎?當力戒此病,隨分用功,詳看《文鈔》,自可一切處,皆自在安樂矣。(三編上.覆李慧實居士書一)

曲順親心  居塵學道

人之際遇,萬有不齊。約汝分論,實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業頗可度用,上有慈親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賢妻,膝無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頗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與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淨業,亦可為慈親生信念佛,以期了脫之導。亦可為兄弟在外,料理家門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婦等,同修淨業,同出輪回之計。外而鄉黨親戚,隨緣開導。即家捨為道場,舉慈親,及兄弟妻室子侄,鄉黨親朋,皆為法眷。隨力隨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並彼邪見種性之人,同納於佛法至極圓頓淨土法門大冶洪爐之中,共成法器,同修淨業。將來同登蓮邦,共證菩提。豈不如汝出家為僧,捨親遠去。室人有無依之恨,慈親有怨子之懷。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反謂佛法為背叛世道,妄生謗毀。俾此等人造口業,墮惡道。未見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損之為愈乎?況汝慈親,既不應許,豈可不遵慈命,仍懷此心乎?如汝親絕不許汝修行,猶有可原。汝親甚歡喜汝修行,何得必欲離親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萬行種種之功業,皆為利益眾生。汝不出家,則於親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順親心,居塵學道。俾親日見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為莫大功德。況不止親一人乎?(增廣上.覆周群铮居士書四)

有父母可以盡孝,有兄弟可以盡悌,有兒女可以教訓,有詩書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為政之道。此時不學,真是時過難學矣。縱令文章蓋世,官居一品,終是一窮微極妙之藝人,非適時力學之儒士也。因聞佛語,遂持長齋,可知宿因深厚。廢棄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復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發上論也。況貴鄉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語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學道。孝悌修而闾裡感化,齋戒立而殺盜潛消。研究淨土經論,則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谟。以淨土法門谕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廣上.覆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

隨忙隨閒  不離名號

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直須守定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捨此別修也。(續編下.淨土指要  民國二十年)

古人雲: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所不幸者,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速出三界,了生脫死耳。然又幸得聞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之大權巧、異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淨土法門,實莫大之幸也。若非無量劫來,深植善根,何能聞此不思議法,頓生真信,發願求生乎?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骛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汝於淨土雖有微信,然不明淨土理致,又僻處於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誠恐日與俗人酬酢,久而久之,與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勢所難免,當時時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於父母之邦,隨緣常住。若不能如是,當往他方淨業道場,及親近淨業知識,方不負前來所說種種大幸,及聞淨土法門莫大之幸也。(增廣上.與融明大師書)

往生之期  任緣遲早

所言決欲年內往生,此見不可執著。執則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雲: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生」之心。即不生亦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三編下.覆念佛居士書)

往生之期,任緣遲早,不可預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結,而心實未與佛相應,則必起魔事。(三編上.覆方聖照居士書七)

臨終瑞相  不必預期

臨終之瑞相,不必預為期冀。但平時須念佛相應,臨終自得隨佛往生即已。(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四)

四、臨終關懷

(一)遇病求往

人生世間  終有一死

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增廣上.覆黃涵之居士書一)

遇病求往  不求病愈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回,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裡,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回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回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續編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二十一年)

世間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禱鬼,徒增業障,有損無益。閣下素修淨業,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賢子孝,心中了無可憂慮者。宜將一切家事,並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愈,慧朗福崇。(增廣上.與方聖胤居士書)

此心若誠  必能滿願

汝病既重,但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誠,必能滿願。至於所有罪業,不必以此為慮。以果能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譬如大石,裝於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續編下.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吾人在生死輪回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愈,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 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無真信切願,無由感佛故也。(增廣上.覆裘佩卿居士書二)

【注】

念佛之人,一心求往,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切記:

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
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

亦如法然上人雲:

往生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

善導大師雲: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如是通觀,即知往生本無礙,所礙在自己,不在彌陀。善導大師《般舟贊》雲:

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決定向,臨終花蓋自來迎。

只管念佛  待佛來迎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钏、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赈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干干淨淨。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只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癡福可享。因享福而造業,定規一氣不來,墮落三途。(續編下.示周余志蓮女居士法語  民國二十年)

汝父年高,當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為淨念。以攝心於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此系平日勖令專心致志之要義。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有宜交代者,即預交代之。子孫有宜問者,即預問之。待至臨終,則全家念佛。無一事可問,亦無一事交代,大家同聲念佛。(三編上.覆夏壽祺居士書  民國廿八年 五月十五日)

(二)善理後事

助念一事  最為緊要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修習,直至成佛而後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便可決定即得矣。至於臨命終時,無論久修始修,皆須眷屬及與淨友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臨終請善友開導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為緊要。修淨業人,當於平時與家屬說其利害。俾彼了然無疑,決不至臨時,以世俗情見,破壞正念。而於存者亡者,均有實益。(三編下.饬終津梁跋  民國十九年季春)

【注】

學修淨土,旨在往生。若平生遇此法者,生真信願,一向專念,則平生業成,臨終自感佛來迎接,往生西方,若有助念,更為得力。若平生未遇此法,或遇而有疑者,則臨終尤其須待他人助念,以得往生。故助念一法,至為重要,於自於他,皆有其益。如大師所言:「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

若論助念往生之功,外雖在於人,內實在於佛。以佛聖現前,慈悲加佑,方使臨終之人得以正念往生。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即得往生」也。

臨終三要  助成往生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悌;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淨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系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

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

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谛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

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

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谕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

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贊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女之愛,正同。經雲: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續編下.臨終三大要  民國十九年)

(三)助念超度

送死事大  眾緣助成

世間一材一藝,皆須大家互相資助,方能有成。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世間法尚如此,出世間法,何獨不然?須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一切法門,不到業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以唯仗自力故難。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即可超凡入聖,以專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盡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士農工商,在家出家,皆應修持。不唯不礙一切職業,而且能助一切職業得易成就。凡念佛之人,務必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堅決,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化他。俾內而家庭眷屬,外而鄉黨親友,同修此法,同求往生。其為功德,何能名焉。以故成惠民,與諸居士,組織一助念往生社,於本鎮武聖廟。每月逢期,來此念佛。念畢,講說淨土法門之利益,與其修法,並臨終助念之辦法。凡入社者,均當依之而行。其有社友,或非社友,請往其家助念者,當本大菩提心,開導病人,及與眷屬。俾各依佛法,勿任凡情。開示之後,大家同秉一心以念,必期其亡者直下往生西方而後已。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臨終,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關己而忽之。至於同社念佛道友,平常當與家中眷屬,說其臨終助念之利益。與預先洗澡、換衣、並對之哭泣之禍害。當請一本《饬終津梁》,令其詳知。迨至父母,或余眷屬,臨欲命終,家中眷屬,同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隨佛往生。並請社友,為其助念。此時一發千鈞,關系甚大。當將喪祭種種虛華之費,移於此時用之。當將哀毀盡孝之誠,移於為親念佛。須令眷屬,悉聽社友指導。切不可狃於習俗,以誤大事。孟子謂:「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況臨終能以念佛相助,則正念昭彰,隨佛往生。成就親往生,即是成就親作佛。凡作佛者,必度無量無邊眾生。世間盡孝之事,尚有大於此乎?是宜竭盡吾誠,而極力助之也。(續編下.海門汲浜鎮助念往生社緣起  民國二十年)

臨終助念  利益眾多

輪班助念,此一事有多種利益: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致張羅忙亂,破壞正念。(三編下.與陳燮和居士書)

欲做佛事  念佛第一

做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余皆場面好看而已。(續編上.致郭輔庭居士書  民國 二十一年)

凡喪中作佛事,均當以念佛為事。若念經、拜忏、做水陸道場,殊少實益也。(續編上.覆沙庸之居士書  民國二十一年)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續編上.一函遍覆  民國二十一年)

心之至誠  自有感通

薦親,只期往生西方,何問落於何道。此意似好,實為障礙。以人之神識,隨業所轉。汝以至誠心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問落處,便是作未往生想也。(三編上.復何希淨居士書  民國廿六年七月廿三)

汝欲超薦父母,實為孝心,又何須問其有功效否。此問,足見汝之信心不真切。至誠懇切念佛,念至其極,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以至究竟成佛。何況汝以孝心,為已過去之父母念,能不有功效乎?但恐汝心不大真誠,則汝父母所得之益,亦不大超勝耳。觀汝為超薦父母,寫信問我,尚不肯見屈,只一「敬上」了之,則知汝為父母之心,亦系皮毛而已。當發真實心,則必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續編上.覆陳重為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三時系念  非助念法

三時系念,乃後人所著,冒中峰國師之名。此書有二種,派頭大同,文字不甚同。乃平時提倡之派頭,何可用以助念?助念須專一念佛。若至將終,並《彌陀經》亦不念,方可令命終人心歸一處。此書乃法師升座,連念帶講說一段,大眾坐聽講說畢,念一次佛。蓋以講說為重,念佛為助。著此書者,實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淨土法門者,以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臨終助念,以專念佛號為主。(三編上.覆德培居士書三)

臨終助念  專念為主

念經念佛,皆可超度亡人。但念佛可無間斷,念經則不能如念佛不間斷。又念經比念佛吃力,是以光每勸人念佛。(三編下.覆慧海居士書三)

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忏、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忏、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增廣上.覆黃涵之居士書一)

慎重其事  以報深恩

朱子教人勿誦經,是謗佛法。我教人勿誦經,乃慎重其事。以父母恩深,宜認真請有道心之僧念佛。不宜請趕經忏之僧誦經、拜忏、做水陸,以徒張虛文也。(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二)

 

上一篇:智隨法師:印光大師法要 貳、贊淨土超勝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