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隨法師:靈巖遺旨 參、贊古耀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參、贊古耀今

一、贊西方三聖

三聖恩德    深廣無量

三聖各已證無心,無心遍應有心人。
普引眾生歸極樂,身心了無起止痕。

(續編下.頌贊/ 西方三聖像贊)

        阿彌陀佛,乃法界眾生之無上慈父,險難惡道之第一導師,因中發四十八種之誓願,果上獲超諸數量之光壽。端居蓮邦,分身遍十方剎海;普攝含識,即生證三德涅槃。至若觀音勢至,二位大士,則現身塵剎,尋聲救苦,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輔弼彌陀,度脫眾生,與樂拔苦,鹹令究竟。三聖恩德,深廣無量。雖天覆地載,莫能喻其萬一;縱粉身碎骨,何由報其涓埃。(增廣下.創建西方三聖殿功德碑記〔代華德師撰〕)

彌陀觀音    同一度生事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經中於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如《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第二十五觀音〈耳根圓通章〉,《華嚴經》善財參觀音章,《大悲經》則專說大悲咒,及觀音救苦之事,《悲華經》說觀音因地發願救苦之事,其它經中說者甚多。因此因緣,世無不知觀音救苦救難者。

        當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識〕念佛則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識〕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較量乎?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乃佛住處〕,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況示跡為阿彌陀佛法王子。如民眾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三編上.覆寧德晉居士書十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往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古書所載,難更僕數。今於塵勞中則事事圓通,於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三編上.覆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念彌陀,亦可作恃怙。念觀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誠則有感,何竟作此種崖板會計乎?觀音,是彌陀法王子,輔弼彌陀,度脫眾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別門庭。(續編上.覆殷德增居士書〔民二十二年〕)

彌陀是主    觀音是賓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眾生事,有何分別。然亦須於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號乎?(三編上.覆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冢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三編上.覆丁普瀞居士書)

(一)贊彌陀願王

成就大願    愍念有情

成就六八大願,居西方以作佛,舉華藏世界諸莊嚴,圓彰淨土。
愍念九品含靈,向東域而垂慈,引娑婆國中眾男女,同往蓮邦。

(續編下.楹聯/ 彌陀)

悲哉眾生,無所恃怙。孤露竛竮,如逃逝子。
縱聞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難破無明。
猗欤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願,三根等攝。
普令眾生,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感應道交,如磁吸針。
如來恩德,窮劫莫贊。惟冀含識,悉副佛願。

(增廣下.阿彌陀佛像贊)

六方共贊    九界朝宗

寶塔巍巍聳太空,無邊法藏悉包融。
極樂莊嚴全顯現,彌陀光壽總形容。
六方諸佛常贊歎,九界眾生盡朝宗。
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

(續編下.頌贊/ 阿彌陀經塔贊)

佛願洪深,普被三根,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
法門廣大,不遺一物,故得千經並闡,萬論均宣。

(續編下.楹聯/ 諸法淵海)

依宏誓願,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聖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托質,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淨域,因茲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續編下.楹聯/ 彌陀)

願令我滿    心令我安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眾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惟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倘得一真共證,自爾願令我滿,心令我安。

(續編下.楹聯/ 彌陀)

普現色身    度脫眾生

        阿彌陀佛,久證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滅法樂。但以眾生無盡,我願無盡之故,不離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無盡世界。普現色身,度脫眾生。或顯或密,或折或攝,必期於究竟出離二種生死而後已。所謂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道大事廣,罄海墨而莫書。……極欲發揮,愧無妙筆。然詞取達意,何妨直談。夫彌陀既已證窮法界,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隨意化現。正報則佛身、菩薩身、二乘身、六道身,隨類備現,以行教化。依報則樓台、殿閣、飲食、衣服,但有利益,無不化現。怡山所謂「疾疫世而現為藥草,饑馑時而化作稻粱。」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現土,土能現身。身復現身,土復現土。《彌陀經》雲:「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維摩诘》雲:「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眾生病故,菩薩亦病。欲度眾生,若不俯順機宜,示生世間,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則凡聖異趣,教莫由施。(增廣下.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

(二)贊觀音大士

赴感應機    尋聲救苦

觀音誓願妙難思,赴感應機不失時。
救苦尋聲磁吸鐵,現身說法月印池。
塵剎國中鹹事濟,娑婆界內更垂慈。
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群萌普護持。

(續編下.頌贊/ 觀世音菩薩偈贊)

誓願宏深,處處現身說法。
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慈悲心切,雖救苦以尋聲,常住楞嚴大定。
與拔情殷,縱逗機而說法,圓彰寂滅真宗。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
五蘊皆空,證大寂滅,依即心自性之道,說法度生。

(續編下.楹聯/ 觀音)

稽首觀世音,慈悲大導師。
久證無上道,安住常寂光。
為憐眾生苦,復現十界身。
應何身得度,即為現何身。
近令生善道,遠令證菩提。
菩薩慈悲力,諸佛莫能說。

(三編下.禮念觀音菩薩回向偈)

法界眾生    等蒙攝受

        觀音大士,誓願弘深,法界眾生,等蒙攝受。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良由大士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大士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遇迷昧自心者,為說法語巽言令開悟;遇遭諸險難者,為現橋梁人士令脫離。以大士久成佛道,悲願無盡,故致如皓月之印千江,猶陽春之育萬卉,有不期然而然者。由茲鹹感佑護之洪恩,故處處各為立廟而供奉焉。(續編下.合陽東鄉趙家村觀音寺募修葺殿宇聖像疏〔民二十四年〕)

以普門法    度脫眾生

        觀音大士,乘大願輪,以普門法,度脫眾生。言普門者,以法法頭頭,皆歸實相,根根塵塵,悉證圓通,無有一法,不通涅槃,故曰普門。又復上中下根,皆使就路還家,善惡中庸,無不等蒙攝受,無有一人,不垂慈濟,故曰普門。但以眾生在迷,妄於根塵等境,起惑造業,因業受苦,久經長劫,了無出期。故致天災人禍,更迭而興,水火刀兵,相繼而起。豈天之枉虐斯民,實民之往業所感。若不歸命大士,則苦果復生苦因,倘能懇恩蓮座,則善緣當獲善報。(增廣上.啟建普門無遮普度勝會大道場募緣疏〔代撰〕)

        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惟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惟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增廣上.覆郦隱叟書)

濟度無方    津梁罔測

        觀音大士,誓願宏深。濟度無方,津梁罔測。絕攀緣而赴眾感,如一月普印於千江。住真際而應群機,猶陽春遍育乎萬卉。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尋聲救苦,處處現應化之身。隨類逐形,在在作迷途之導。恩周庶類,澤潤蒸民。冀含識親見性天,固已無剎不赴感。欲眾生投誠有地,特示應跡於普陀也。由是歷朝欽敬,舉世尊崇。佛殿經樓,傑出於雲霄之外。偉文瑰筆,輝煌乎瀛渤之中。(增廣上.募建普陀山輪船碼頭疏)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現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斗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縱令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三編下.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事〔民廿六年〕)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安住寂光淨土,恆享真常法樂。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復不離寂光,垂形九界。於十方微塵佛?,普現色身,尋聲救苦,而於娑婆世界,愍念更深。其有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現之身,所說之法,各隨機宜,了無一定。其現前得離眾苦,將來常享真樂,則一也。近多年來,世道人心,愈趨愈下,爭地爭城,互相殘殺。人禍既烈,天災又臨,水旱蟲疫,同時降作。此種災禍,皆由大家宿世現生種種惡業之所感召。然心能造業,心能轉業。當此天災人禍並臨之時,若能發至誠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誓願從今以後,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決定即蒙慈佑,逢凶化吉,於諸難中,不受危險。乃以現前念菩薩聖號之別業,轉宿世現生所作之共業,故得常獲吉祥也。諸佛菩薩,視一切六道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常欲令其離苦得樂。無奈眾生迷昧,不生信向,以致徒費慈心,不能獲益。譬如杲日當空,普照萬方,戴盆者縱立其下,亦不蒙照。過在戴盆,非日咎也。近來殺劫彌漫,人民死亡流離,苦不堪言。南通費慧茂居士,久欲設法挽救,故特搜求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筆所畫觀世音聖像,一百四十二尊。以最上宣紙,用珂羅版,印一千部。期見聞者,同生正信,同念聖號,同消宿現之惡業,同種菩提之善根。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虔持聖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

        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梁船筏、樓台房捨、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當看《觀音本跡頌》、《觀音靈感錄》、《觀音慈林集》,可以知其大略。(續編下.歷朝名畫觀音聖像珂羅版印流通序〔民二十七年〕)

遍法界感    遍法界應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裡無雲萬裡天。

(續編下.楹聯/ 觀音)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遍於十方微塵佛國,普現色身,度脫眾生。非獨止現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無身不現。《法華》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於娑婆因緣,甚深甚深。雖則普現十法界身,而世人據跡而論,止雲菩薩而已。以其徹證惟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同體,慈起無緣。由本高而體大,故跡廣而用宏。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之跡,喻如月麗中天,影現眾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於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菩薩於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是昏盲咎。其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谛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增廣下.石印普陀山志序)

大感大應    小感小應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三編上.覆蔡錫鼎居士書二)

        良以菩薩之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以眾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虛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礙。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蔽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矣。是以眾生小感則小應,大感則大應。故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言求妻得妻等者,即穿小孔得小孔之空,穿大孔得大孔之空也。其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者,即完全撤去障蔽之物,便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也。(增廣下.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重刻木板序)

隨順劣機    顯示婆心

        觀音大士,乃過去古佛。以大悲心,垂形九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但以眾生機劣,無由得見本相。凡蒙佑者,多皆見為老媪。蓋以隨順劣機,顯示婆心。若謂實屬女身,則於菩薩上同下合之道,毫未夢見在。(增廣下.普陀海岸道頭創建水泥牌坊重修回瀾亭碑記〔代了余師作〕)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於人法界,又復種種不一,或為帝王宰官,或為隱逸庶民,或為婦女,或為乞丐,了無一定。但以菩薩之像,微妙莊嚴,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類女像,非菩薩原是女身也。(增廣上.覆裘佩卿居士書二)

於此世界    因緣最深

遍塵剎國悉現身,尤憐娑婆世界人。
不到眾生皆成佛,莫息尋聲救苦心。

(續編下.頌贊/ 觀世音菩薩像贊)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雖已成等正覺,而復示作菩薩。雖則示作菩薩,而復於十方法界,普現色身,尋聲救苦,度脫眾生。十法界身,無身不現,令彼一切稱名致敬之眾生,現在離所受之幻苦,將來得成佛之真樂。於此娑婆世界,因緣最為甚深。故《普門品》無盡意菩薩,既聞觀音得名之因緣,復問游此世界方便說法之事,佛遂略說三十二應身,以明其概。(增廣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發隱)

常念聖號    常蒙覆被

        普陀已來過幾次,當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來。來則曠功費日耗財,於己於他,均無利益。未曾來過,一瞻菩薩道場則可。已經來過,便可在家供養恭敬禮拜。豈菩薩惟在普陀,不遍界以應感乎哉?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於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三)

成就人之善念    不成人之惡念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馑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贊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續編上.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

(三)贊勢至菩薩

慧光普照    廣度眾生

都攝六根,獲大寂滅。
單提一念,證真圓通。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圓通道,廣度眾生。

(續編下.楹聯/ 勢至)

本願不違    攝歸淨土

本願不違,攝念佛人歸淨土。
分身無量,居極樂國遍十方。

(續編下.楹聯/ 勢至)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
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
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續編下.頌贊/ 大勢至菩薩偈贊)

依此開示    直契果覺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
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續編下.頌贊/ 大勢至菩薩像贊)

二、贊淨宗祖師

(一)贊昙鸾大師

北魏昙鸾    不測之人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大有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昙鸾,鸾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師,肉身菩薩也。」(增廣上.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深得佛心    具無礙辯

        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復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於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

        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增廣下.往生論注跋)

往生論注    妙絕古今

        天親菩薩《往生論》,淨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昙鸾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淨土十要附本.往生論注重排序)

        昙鸾著《往生論注》,妙絕古今。(增廣上.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文理甚好    宜熟看之

        《往生論注》,照光標示,已標過否?此書文理甚好,宜熟看之。(增廣上.覆馬契西居士書三)

        《往生論注》,此須請北京新刻者。一則錯訛少,二則眉目清,此書好極!(三編下.覆王尊蓮居士書)

        《往生論注》,閱一遍。文義顯豁直捷,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台、西河、長安等。宜細看之。(增廣上.與康澤師書)

(二)贊道綽大師

踵昙鸾教    專修淨業

        道綽,踵昙鸾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三經,幾二百遍。(增廣上.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出格高僧    專弘淨土

        道綽禅師,乃出格高僧,專弘淨土。壽七十余歲,一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即二十歲講,五十多年,年須二三次方可。(三編下.覆林贊華居士書七)

不忌繁重    惟期人知

        隋道綽禅師,一生專弘淨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當講四五遍。不以繁重為忌,惟期人各悉知。今人則必不肯如是重重屢講也。古人以利人為本,今人以求名為本。若專講淨土,人或見輕,所以不肯專精致力於一法也。(三編上.覆郭漢儒居士書二)

(三)贊善導和尚

善導所說    如同佛說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惬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干。
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續編下.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贊頌)

彌陀化身    有大神通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口出光明    神妙莫測

        汝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胡塗蟲,竟敢引善導大師捨身為例。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聖人。臨終登柳樹說偈,即跳下立化。汝認做從樹上跌死了,汝真罪過,瞎著眼專好瞎說。汝要捨身,則是枉死鬼。想生西方,夢也夢不著了。善導大師傳中,或有文筆未能顯此妙義,故致汝認做捨身而死。汝曾見《金剛經》感應朱進士事否?彼以聽《金剛經》四句偈,生歡喜心。不久夢隨五人,坐車至一家。五人皆飲湯,彼欲飲,其領彼之人不許飲即醒。心甚異之,訪至其家,雲生六狗,有一死者,以此專持《金剛經》。至八十九歲登樹說偈,乃跳下立化。此人現生變狗,由數十年持《金剛經》,尚能由高至下而化。況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汝認做捨身,可憐可憐。此與愚人以佛涅槃為佛死,同一知見。(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十)

佛聲廣播    化導普廣

善導法照,特闡蓮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籠。
末世眾生,斷惑匪易,惟此一法,堪為怙恃。
自晉及唐,五百余年,震旦法道,莫之能先。
從茲以後,代有高人,潛修密證,率多隱淪。

(增廣下.佛化隨刊序)

善導少康,弘揚淨宗,闾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願聽。如傳聖诏,各各遵行。

(三編下.覆淨善居士書二)

        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續編下.淨土經聖賢錄序〔民二十二年〕)

疏釋觀經    普利三根

        《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惟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谛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契理契機    善說法要

        《善導疏》不用谛觀等深意,但直釋經文,俾中下根人,易於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觀,而谛觀自然了了矣。可謂契理契機,善說法要。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雖疏觀經    最重持名

        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增廣上.覆崇明黃玉如書)

婆心親切    慈悲至極

        《觀經疏》,閱三遍。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良以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又以古人聞理性當體便是,則進行彌速。今人聞此等語言,則廢弛道業,但欲任己業識茫茫之天真耳。其書經中外抄錄,錯訛不勝其多。仁山楊子,凡點句讀處皆恰當。至於校訛,亦只照樣校對,並未厘正錯訛,如所刻《彌陀疏鈔》等。光不惜獲罪,略為正訂。覺善導婆心,更加親切。然不敢與楊子及今之當道弘法者觀。彼若見之,將又如通公之罵聰明人耳。(增廣上.與康澤師書)

解行有別    貴在契機

        善導和尚說:若論學解,一切法門,都應當學。若論修持,須擇契理契機者,方有實益。念佛一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最為契理契機,今人俱宜修持。然念佛法門,亦有多途。求其妥當,惟有持名。即如觀像觀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觀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觀實相,則誰能徹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務為高遠,當事實行也。(三編下.淨業社開示法語)

        善導和尚雲: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增廣上.覆鄧新安居士書)

所示專修    最為吃緊

        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增廣上.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三編上.覆沈授人居士書)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惟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懸護萬代    攝歸念佛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余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捨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發明助念    利益宏深

        此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願見聞,鹹生正信,輾轉勸導,功德無量。待己臨終,決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兩各相符故。(續編下.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四)贊永明大師

法華一部    佛事百八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簡利愚黠,萬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極樂剎。

視諸眾生皆是佛,只顧救生忘國憲。
赴市心樂顏不變,蒙赦得遂出家願。
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
若非大權示世間,法幢誰能如是建。

(續編下.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贊頌)

圓修萬善    偏贊淨土

        宋初永明大師,住持淨慈。圓修萬善,偏贊淨土。恐學者不知自力佛力之所以然,作四料簡,以為指南。俾上中下根,若凡若聖,皆有遵循。若非彌陀化身,何克臻此?(增廣上.杭州彌陀寺啟建蓮社緣起疏)

特作料簡    俾知所趣

        永明壽禅師,以古佛身,示生世間,徹悟一心,圓修萬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深恐後世學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簡偈,俾知所趣。(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永明禅師,為修行人確示要道,開出四料簡: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高抬貴手。先須認准如何是禅?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三編下.淨土法門說要)

        古人說法,窮無涯際。惟永明四料簡所說,誠為末世眾生指歸家鄉之一條大路也。……永明禅師,乃阿彌陀佛化身。所有提倡念佛偈句,通皆機理雙契。此四料簡,尤為參禅修淨之無上警策。雖局於偈語,然言略意周,更無一字可以增損其間。學者宜細細研之。(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五)贊蓮池大師

行為世則    言為世法

初住雲棲,即滅虎患。旱請念佛雨慰盼,村民鹹感歎。庀材開辦,道場重興建。

幼聞念佛意頗快,末誡門徒莫捏怪。
行為世則言世法,注重淨土及規戒。
砥柱狂瀾契理機,闡明佛心祛蜂虿。
普令具縛諸凡夫,仗佛慈力登蓮界。

(續編下.明八祖杭州雲棲袾宏大師贊頌)

末法導師    真模范也

        雲棲蕅益,乃末法之大導師,真模范也。祈觀彼著作時,推原其心之用意處,則自法法頭頭,皆與機理符契矣。(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五〔民六年七月初五〕)

立法教人    本於平實

        雲棲大師,立法教人,皆從平實處著手。依之修持,千穩萬當。斷不至得少為足,著魔發狂。王耕心入道之要,未能十分明了,便任意操筆,肆開大口,抹煞一切。雖有宏法之心,實任壞法之咎。此皆由不親明眼知識,及反心自問二病所致。(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四)

淨土宗風    為之丕振

        明季蓮池大師,參禅大悟之後,力修淨業,重興雲棲。以契理契機,莫過淨土,遂著《彌陀經疏鈔》,發其甚深旨趣。淨土宗風,為之丕振。而一生悲敬雙修,事理不二。以故戒殺放生,濟孤利冥之懿范,數百年來,中外景仰。(增廣上.杭州彌陀寺啟建蓮社緣起疏)

各取其益    方為穩妥

        蓮池大師乃圓融無礙之說。根機若深,依之修持,則有大益。根機若淺,或有執理廢事之弊。只宜按事相志誠持名,方為穩妥。理一心之說,做不到者,說之無益,但不提倡即已。(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十)

        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於事,方得實益。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六)贊蕅益大師

悟與佛同    力修淨業

幼即信佛,隨母禮誦。入塾宗宋遂放縱,讀竹窗自訟。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
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續編下.清九祖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贊頌)

一生弘法    不作住持

        鐘大朗,蘇州木渎人,其父母禱觀音而生。幼時隨父母禮誦,及入塾,聞聖學,即以聖學為己任,因不禮誦,而辄作辟佛文字。後見蓮池大師《自知錄》序,始知愧悔,不復辟佛。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心學佛為居士。遂研究天台、禅宗各書,各有所得,乃禮憨山大師門人出家,法名智旭,字蕅益。其戒行淨若冰雪,其見地明若日月。而且注重淨土一法,以末世眾生,不仗佛力,決難現生了脫生死。一生弘法,不作住持。多居北天目靈峰寺,故後人每以「靈峰」稱之,實未為靈峰主人也。(續編下.重修九華山志序〔民二十六年〕)

若言習氣    可謂絕無

        若言習氣,蕅益可謂絕無。而一般瞎眼禅和,謂為徒有文字,未得大悟,貢高我慢。此等人乃仰面唾天,何得據以評論耶?(增廣上.覆周群铮居士書一)

凡所著述    機理雙契

        蕅益大師,久證法身,乘願再來。其學問、見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見,即隋唐佛法盛時,高人如林,若在此時,亦屬出類拔萃之不思議大士。凡所著述,機理雙契。閣下但將惟執「訓诂為是」之心放下,息心研窮而體會之。其法喜之樂,當獨契於心,而不能開口向人言之。何也?以其所得皆失,而歸無所得也。(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五〔民六年七月初五〕)

千古少有    利益叵測

        靈峰著述,千古少有。彼等正眼未開,不知其要,故辄吠影以惑初學。果真具正知見者聞之,則彼之心腹,徹底了知矣。靈峰老人,乃末法絕無而僅有者。其言句理事具足,利益叵測。隨人分量,各受其益。(增廣上.與弘一上人書)

淨土十要    妙契時機

        《淨土十要》,乃蕅益大師以金剛眼,於闡揚淨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惟心。妙無以加,宜常研閱。至於後之九種,莫不理圓詞妙,深契時機。雖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經翻閱,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質而成仙體矣。〔此是譬喻法門之妙,不可錯會謂令成仙。〕(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淨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為蓮宗之寶鑒。痛哭流涕,剖心瀝血,稱性發揮,隨機指示。雖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捨此則正信無由生,邪見無由殄也。就中最要者惟《要解》。(增廣上.與悟開師書)

        若欲研究,當看《淨土十要》。此書乃蕅益大師於淨土諸書中,采其菁華,妙契時機,最為第一。其開首《彌陀要解》,自佛說此經以來,為西天東土中,絕無而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增廣上.覆鄧伯誠居士書一)

依之修持    了無差錯

        《淨土十要》,為淨土法門最要之書。此次所印,又附數要書要文。得此一書,依之修持,譬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一直前去,了無差錯。(續編上.覆梁慧棟居士書〔民二十一年〕)

        今為寄《淨土十要》一部。此書為淨土法門之最切要者,當息心讀誦。則法門之所以,修持之法則,舉凡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之道,均可悉知矣。(三編下.覆張增純居士書)

        此《十要》,乃當日原本,非前木刻之節略本。讀此而能信得及,則一切知識,一切經教,各種法門,皆不能搖動其信心矣。(三編上.覆常逢春居士書一)

彌陀要解    十要之首

        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說此經以來之注,當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況後生淺聞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熒光而較日,多見其不知量也。(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二)

        《淨土十要》,為淨土著述之最切要者。第一要,《彌陀要解》一書,為此經注解之冠。(三編上.覆真淨居士書)

        《彌陀要解》,為自有此經以來之妙注,實為修淨業者之指南。其書載於《淨土十要》之首。《淨土十要》,乃大師采淨土著述之最契理契機者,匯而成之。共十種,故名十要。以《要解》注經,故居其首,乃尊經也。(增廣上.覆郦隱叟書)

要解義理    千古未有

        《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絕無而僅有者。切勿以等閒視之,則幸甚。(三編下.覆王尊蓮居士書)

        今之知識各有所宗,汝且熟閱淨土各書,以古為師,庶不致迷。若親近時髦知識,或有迷而不知其迷者。《要解》一書,汝尚不滿意,謂其學問不及蓮池。然古人所證,吾人何敢妄擬?若論《要解》之義理扼要,實為千古所未有。(三編上.覆慧清居士書)

若欲利人    一字一珠

        若欲利人,《彌陀要解》,可謂一字一珠。(續編上.與魏梅荪居士書十六〔民十一年〕)

 

上一篇:智隨法師:靈巖遺旨 貳、自述行誼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