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禅學會議的風格
宏印法師-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一、共襄盛舉
我與惠空法師認識多年,從早期慧日講堂,到他接任圓光教務長、在佛青會共事、出入慈善寺,直到現在住錫慈光寺,對於他的眼光、胸襟與熱忱,內心歡喜這是佛教僧青年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惠空法師舉辦兩岸禅學會議,兩次都邀請我參與,我也都答應了,而且印象中,兩次都辦得很成功。
兩岸佛教交流,這一主軸、動機與意義,是應該給予肯定的。我自己也很關心兩岸的佛教交流;多年來,看到惠空法師在非常有限的資源下,能這麼熱心地推動兩岸佛教交流,內心很肯定與贊歎。雖然我本人沒有具備這麼多因緣來參與這些事,但看到佛教的事情有人在推動,我們既認同他,就應該去支持他,這是我一貫的態度。台灣佛教的母體在大陸,就我去大陸三次的印象,大陸佛教確實有極須我們協助的地方,但也保留一些優點,值得我們學習,透過互相交流,可以互補、互為增上。這是促成我參加兩岸禅學研討會的因緣與動機。
第二屆的禅學會議,擴大為A、B兩場,我第一天報到時才發現這樣的安排,剛開始還擔心人數會不會分散而不夠熱絡,結果卻十分圓滿,兩個場地都座無虛席、不冷場,感覺上真的是很好。但私底下倒聽參加的人反應: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遺憾,希望能成為一場,多辦幾天,每篇論文都有機會去聽。一般來說,分場次多是就語言不同而分,較少同一語言分兩場,這點是可以列入研究、參考的。整體來說,兩岸佛教的學術交流活動值得肯定,並應該再持續、擴大,加深加廣,這是努力的一個方向。
二、佛教生命力的回歸
對於此屆禅學研討會之“念佛與禅”的主題,我完全抱持肯定的態度。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佛滅後五百年左右傳入中國,自東漢末年至今已兩千年。目前世界佛教中,發源地之印度佛教已沒落,而形成南傳、北傳、藏傳三大系佛教鼎足而立的局面。從中國佛教史來看:兩千年來的中國佛教,有著獨樹一幟的特色,隋唐形成的大乘八大宗,在教理和思想上各擅勝場,而落實到修行上,融貫為禅、淨二門。如同太虛大師所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這說明了“禅”是中國佛教生命力的所在。隋唐時禅宗子孫遍天下,淨土則是禅逐漸沒落後,至明清之際才後來居上、取而代之,當然,這當中也有“禅淨雙修”的倡議。
念佛求生淨土和參禅明心見性,這兩個實踐的修持法門,一重他力,依佛力往生;一重自力,契證本心以達解脫。這次透過禅學會議的探討,在思想上厘清、在知見上導正,正是要助於學佛者落實到實踐上。研討會只是開風氣於先,接下來就是禅七、佛七的修行實踐,這才是宗教的生命力來源。如此將佛教信仰、修行實踐回歸到生命力的核心點上來,這點很難能可貴,也是我對這次會議最為肯定與贊歎的所在。
而從此也突顯出惠空法師舉辦禅學研討會的特色與風格。所謂特色,是透過比較顯現出來的差別點。台灣佛教界有很多單位舉辦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乃至國際性的學術會議,但多偏於一種“學術性的學術”,這種研究方式是受到歐美、日本近代佛學研究風潮的影響,注重經典引據與整理、文獻考證、版本校刊、原典語文對讀等等,弄得枝枝節節,有時反而掌握不住中心思想,甚至連做為宗教信仰生命力的宗教情操都模糊了。
當然,這種比較偏於文獻性的學術會議亦有其價值與意義,不能全盤抹殺;但也不應當說唯有這種方式的學術會議,才叫學術會議。我們不但要朝義解思想去研究,更要擴大到修行實踐的層面來,大家來發表與交流修行心得。像這次大陸學者就有人反應:為什麼學術性的會議規范、論文規格、寫作方式,通通要合乎歐美的模式?這句話具有挑戰性,但也開拓了我們思想的觀點。因為如果都要引據、考證,印度、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會說這種做學問的方式,叫做拾人牙慧,了無新意。我們要去體會古今中外文化背景的差異,現代人搞學術,如果完全站在歐美的學術價值標准去評古判今,有時會有失厚道。我想惠空法師所辦的禅學研討會,應該有跳出這種思潮盲點的意圖。
這次的研討會,是海峽兩岸間的佛教交流。從佛教的精神來看,佛陀出世救度眾生的悲心,是遍緣一切眾生的,它超越了國土地域的觀念。所以,台灣佛教對彼岸的大陸佛教伸出友誼的手,大家互補、互為增上,共同努力於佛教的發展,這個動機完全要肯定。而且大陸佛教中,除漢傳佛教外,藏傳佛教也很普遍,也有部分南傳佛教,我想也都是日後交流的對象。
三、對第三屆續辦的期許
對於兩岸僧眾的來往,應該再加深、加廣,並落實到具體可行的事務上。當然,這涉及大陸宗教政策的更開放及對台灣佛教的接受與信任度,若能放寬門檻限制,大家不分彼此、水乳交融,就更不錯了。而目前在有限的空間下,兩三年內台灣到大陸的具體交流,著眼於法規之內,除寺院硬體隨緣隨分的興修整建外,應放在軟體建設上,如創設佛學院、僧伽講習班、圖書館、印贈佛書、弘法活動等,台灣居於從旁協助的配角地位,以大陸法師為主,大家融合推動,是較可行的方式。當然更大的突破,是希望在兩岸佛教交流的基礎上,朝向國際性的世界華人區佛教的交流,舉辦全球性的華人佛教學術會議,就更具意義與前瞻性了。
綜結而言,對於惠空法師舉辦的這兩屆兩岸禅學研討會,我認為很好、很成功,而且很務實、踏實。我們看到,場面沒有鋪張布置,招待貴賓,包括大陸遠道來的朋友,也是省吃儉用,吃便當就好,這正合乎佛家的修行本色。有些單位太花錢在講究場面、門面上,動不動就到五星級大飯店,我們不要隨這潮流去。這點,我倒很欣賞惠空法師的風格。
我知道要辦好這種學術交流活動很辛苦,事前准備工作、進行時臨時狀況的處理,既勞累又花錢,但這正是惠空法師“古錐”的地方,他對理想的執著與堅持,是僧青年中的好榜樣。基於此,也基於大家都是好朋友的立場,以後如果有類似活動,我仍願意配合而促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