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38)
◎ 印海 著
丁二 詳說往生修行法門
戊一 別明三品往生
己一 弟子修六事上品生
庚一 修行
我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
在正報莊嚴一大科中,正說彌勒菩薩內果種種殊勝,此下第二大科說明發願上生內院諸行者如何修行兜率淨土資糧。淨土法門,多以九類品位來敘述上生的等級差別。本經亦以上、中、下三品的不同來設立往生的品位高下。換言之,所修的功德大、多,品位自然高上。不過本經約所修的人有三類,(所修的法門不同,故列為上、中、下三品。)第一類是菩薩根性者:從初發心,經過勝解行地至第九地遠行地菩薩,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或者為了聞法,種諸善根,彼等發願往生兜率陀天。此一類大心眾生所修之因,本經稱為六事行法。第一持戒行:行者能堅持清淨戒行,行住坐臥四威儀皆能如法,尤其身口律儀,有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將生活納於正軌,不但保持人身不失,進而才能生天。第二敬塔行:佛塔是供養佛陀的捨利,佛教的寺廟,供奉佛像,無論是掃塔、洗地,修飾塔寺能使清淨莊嚴,衛護道場,使人見之能生恭敬心,清淨心,歡喜心,自己定能增長福業。第三供養行:以種種名香,妙花供養三寶,或以衣、食、臥具、醫藥供養僧眾,是福田中之敬田,亦獲無量福報。以上三種福行屬於戒行,第一,是止惡戒,或說是止持。次二是作善行,或說是作持,或可說為捨施因,如掃塔、塗地、香花供養。若發願欲生,即得往生。又第一是防非因,即於四威儀中,恆常安住如法律儀中。第四等持行:經說修行眾三昧,行眾三昧,三昧很多,世間定有四禅八定,佛教加一滅盡定為九次第定,這是從凡入聖必經過程,但此處不一定要修如此高深禅定,只要心內無妄想,無煩惱困擾。如看經,念佛,久之自然獲得內心清淨安定,所以凡夫修聞、思、修諸行門,聖者能入正受,隨各所得三昧正受。行眾三昧又名離散行,因離諸散亂之心。三昧又稱三摩地,或正定,能使心念專一,或念佛觀像,發願皆得往生。由於三昧定力,獲得正受,凡夫向外貪求五欲,有順逆之境,就有苦樂感受,行者修內觀,不隨境轉,內心始終保持輕安、法喜、無煩惱困擾,純一無雜,安定自在,名等持行。第五誦經行:即誦持經文,思維經義,多聞熏習,啟發慧業。第六讀經行:讀經,念經,或大聲朗誦,或默念,隨文觀義,皆能引發智慧。法華經中有十法行,書寫,受持,讀誦,演說,聽講,禮拜,流通等,今舉偏勝而說讀誦。知道經義,則能知善惡、邪正、是非。此處約讀誦彌勒三經說,能知兜率內院依、正莊嚴修持方法,則能增長信心、智慧,願力。在修行中只要能讀誦經典,稱念彌勒名號,以此增益信心願力亦得往生。此中若能修六行或五行,為上上品生因,或修三、四行,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行,為上下品生因。約所修滿分、多分、少分的不同,則有九品的差別。
庚二 發願
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
發願是將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於兜率淨土,其實一切淨土皆重於信願。如是等人是指上面修六事行法的人,要以至誠懇切之心發願回向才得往生。但是修兜率淨土法門,不同小乘聲聞行者,克期斷諸煩惱結縛,了脫生死。所以說雖然尚是凡夫境界,具諸結使,但是只要修此六事法行,猶如得神用廣大的六經神通,如同聖賢一樣,自在往生。
神是不可思議,通是自在無礙。佛教說有六通,外道只有五通,缺少漏盡通。神通有修得,報得二類,前者由修禅定而得,後者由生天後,自然獲得這一殊勝根用。普通凡夫肉眼,見明不見暗,見近不見遠,見外不見裡,見著不見微,見粗不見細。俗說隔一張紙,眼即不能見。可是天眼通是一種特殊微細四大淨色所造,經過修練光明觀的眼根,見明亦見暗,見近亦見遠,乃至著、微、細、粗、小、大無有不見。凡夫肉耳,所聽聲音,只能聽近不聽遠,聽大不聽細,但是具有天耳通者,能聽千裡以外之聲,這需要修練靜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