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舜法師:漫畫《四十二章經》導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畫《四十二章經》導讀

宗舜

《四十二章經》,一卷,全經約二千三百余字,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經文,故稱“四十二章”,一般認為是最早翻譯成漢文的佛教經典。明蕅益大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中稱此經:“‘四十二章’者,約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文略義廣,赅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一、本經的傳譯

與漢明帝求法傳說有密切關系。本經的傳來,最早的記載是《四十二章經》序(見《高麗藏》本經首及《出三藏記集》卷六所載)。其中說,後漢孝明帝夢見金人,因遣張骞、秦景、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今新疆一帶)“寫取佛經四十二章”。根據《廣弘明集》、《歷代三寶記》等相關資料記載,初傳時間當在公元64―75年之間。

二、本經的譯者

《出三藏記集》說竺摩騰譯寫,《歷代三寶紀》所引《寶唱錄》,又作竺法蘭所譯。《高僧傳》卷一雲:“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後又說竺法蘭譯經五部,唯《四十二章經》現存。因而後來本經之通行本,皆題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其住錫譯經之地為洛陽白馬寺。另有《歷代三寶紀》稱支謙譯有一本,與摩騰譯者少異。學術界對此存有爭議,或謂《高麗藏》本即是支謙譯本,或謂支謙譯本已佚。聖嚴法師在《四十二章經講記》中說:“我們雖然無法確定《四十二章經》的真正譯者為誰,但卻可以相信是和迦葉摩騰、竺法蘭、支謙三個人有關系。這部經雖然是由許多人努力集合而成,但絕對是從印度翻譯來的,而且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

三、本經的異本

現存主要的有五種:(1)《高麗藏》本;(2)宋真宗注本;(3)唐《寶林傳》本;(4)宋六和塔本;(5)明·了童補注宋·守遂注本。其中,《高麗藏》本出於北宋初蜀刻,為現存各異本中最近於舊寫本的一種,其後宋、元大藏經皆依之。經文前面有序,與《出三藏記集》所載者相同。明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則認為:“考其文義,《藏本》頗為未安,《遂本》文義俱暢。而遂師必無自撰佛經之理,其本必有所自。故知流通藏外者未必無善本,而不必全執《藏本》以為折衷也。”隆蓮法師在《中國佛教》(“四十二章經”條)中指出:“《麗藏》本所據,乃南朝以來的舊文,而《寶林傳》本為晚唐改作。六和塔本、守遂注本與《寶林傳》本同一類型,真宗注本則是從《麗藏》本演變為《寶林傳》本過程中間的產品。”今蔡志忠先生漫畫所據為通行之明·了童補注宋·守遂注本。

四、本經的真偽

聖嚴法師在《四十二章經講記》中討論說:“由於這部經到宋朝時代,被禅宗祖師加入許多禅宗的觀念及用語,故後代有人懷疑《四十二章經》不是從印度傳來,而是中國人自己偽造的,特別是梁啟超先生有這樣的主張。近人研究《四十二章經》提出疑問者頗多,張曼濤先生主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十一冊,就搜集了胡適、湯用彤、王維誠、劉果宗、梁啟超、呂澂、印順法師等八人所研究的文章。根據印順法師的看法,雖然一般常見的《四十二章經》的版本中有許多禅宗的觀念及用語,但是在《宋藏》(宋朝編成的《大藏經》,共計五○四八卷,也稱《開寶藏》)與《高麗藏》中的《四十二章經》,並未見禅宗的內容及用語,應是最真實、最原始的。”由於本經各章的內容多見於阿含部經典,但文字更為簡略,《歷代三寶紀》引《舊錄》雲:“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十八章。”此說符合本經實際情況。

五、本經的注疏

本經漢文注解現存的有《宋真宗注》一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長沙葉德輝始據日本《縮藏》刻出單行。宋·守遂《注》一卷,收在《注佛祖三經》(即《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沩山警策文》)中。明·了童《補注》一卷,即補守遂《注》,每章前有四字標題,為今所沿用。明·智旭《解》一卷,較《補注》稍詳。清·道霈《指南》一卷,成於順治二年(1645),僅分章,無標題。清·續法《疏鈔》五卷,成於康熙十八年(1679),每章前也有四字標題,與《補注》略異。近代則有太虛大師《〈四十二章經〉講錄》、宣化上人《〈四十二章經〉淺釋》、聖嚴法師《〈四十二章經〉講記》等。

六、本經的內容

1.出家證果:說出家沙門持戒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義;

2.斷欲絕求:說出家沙門斷愛欲、識心源、達佛理、悟無為,無念無作非修非證而得無上道。

3.割愛去貪:說沙門道法應行乞士法,少欲知足;

4.善惡並明:說十善業和十惡業;

5.轉重令輕:說有過應悔,改過滅罪,如病即痊;

6.忍惡無嗔:說有惡人聞善來擾亂者,忍惡不嗔,則惡者自受其惡;

7.惡還本身:說人以惡言罵佛,佛默無對。如送禮不納,持禍自歸;

8.塵唾自污:說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風以土坌人還污己身;

9.返本會道:博聞愛道,未必會道。奉行佛道,所得為大;

10.喜施獲福:說隨喜人施亦得福報,如一火炬燃千百人之炬,火炬光明不減,所修之福亦不減;

11.施飯轉勝:較量施福何者最大;

12.舉難勸修:說天下有二十難;

13.問道宿命:說垢去明存,猶如磨鏡;

14.請問善大:說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15.請問力明: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淨明,得一切智而成佛可稱為最明;

16.捨愛得道:說愛欲盡,乃知生死所趣,道之所在;

17.明來暗謝:說見道者,如持炬火入於暗室,其冥即滅;

18.念等本空:說應念道不應稍忽,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19.假真並觀:說恆念無常則得道疾速;

20.推我本空:說念四大無我如幻;

21.名聲喪本:說虛名危身,如香自燒;

22.財色招苦:說財色如刀刃上蜜,貪之割舌;

23.妻子勝獄:說妻子、財富、情愛之患,甚於牢獄;

24.色欲障道:說愛欲莫甚於色;

25.欲火燒身:說愛欲之於人,如逆風執炬,有燒手患;

26.天魔娆佛:說佛诃天女,如皮囊盛眾污穢,一無可愛;

27.無著得道:說修道者不為情欲所惑、眾邪所擾,必得其道,如水中木順流入海;

28.意馬莫縱:說慎勿信汝意,意不可與色會合;

29.正觀敵色:說不得看女人或與其言談,見之當如母、姐、妹、子,如蓮花不為泥污;

30.欲火遠離:說人為修道遠離情欲,當如草避火;

31.心寂欲除:說止息淫欲當先斷淫心;

32.我空怖滅:說無愛即無憂,無憂即無畏;

33.智明破魔:說堅持修道之心,精進無畏,欲滅得道;

34.處中得道:說學道調心,應如調琴弦緩急得中;

35.垢淨明存:說學道應漸漸去垢,如鍛鐵成器;

36.輾轉獲勝:說人離三惡道乃至信三寶值佛世等九種難得;

37.念戒近道:說離佛雖遠,念戒必得道;

38.生即有滅:說為道須念人命在呼吸間;

39.教誨無差:說佛經如蜜,中邊皆甜,皆應信順;

40.行道在心:說沙門修道,不能如推磨之牛,身行道而心不行道;

41.直心出欲:說沙門行道,當如牛負重行於泥中,急求出離;

42.達世知幻:輕視富貴如塵土,視金玉如礫石,乃至視諸法生滅如四季變幻。

太虛大師在《〈四十二章經〉講錄》中歸納此經有四大特色:“文簡,義富,書古,傳潔。”並說:“故不但研大法者味其精蘊,即讀古書者亦可資其諷詠;文字又少,即作學校課本亦佳。”在佛教界,則把《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和《遺教經》稱為“遺教三經”。而禅宗門下尤喜誦習此經,故講習、注疏不絕。

蔡志忠先生游心法海,善知經義,以漫畫圖說儒釋道各種經典,莫不直指要旨,深得三昧;今復以天然之穎悟,曼妙之畫筆,將《四十二章經》和《八大人覺經》、《遺教經》之大意和盤托出,廣說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證四沙門果;勤修六度、廣學多聞、發菩提心而圓成佛道。其內容不僅針對佛弟子行持有嚴格要求,也對現實人生富有啟發意義,實為引導大眾修身學佛、處事待人直至究竟解脫之道之善巧寶筏。

蔡志忠先生書成,應三聯書店編輯邀請,宗舜不揣淺陋,樂為導讀,盼讀者因標月指,獲如意珠,是所願也。

 

上一篇:印海法師:續公與我的因緣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