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 - 2011.10.02
片數:共 8 片(本片為第1片)
編碼:093【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 圓瑛法師《講義》第641頁——第764頁
● 從「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消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763頁)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慧律法師主講
 
641頁,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講義》641頁,今天我們要進入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叫做三摩;前面叫做說奢摩他,從現在開始就要進入三摩。那麼奢摩他就是叫你捨識用根,開采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三摩就是告訴你:如何來進入如來的境界,怎麼修?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如來的德性,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具足如來藏性。那麼,從641頁這一開始,就教你用什麼方法進去。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有一間豪宅,但是沒有鑰匙進不去;或者是找不到門的人,你也進不去豪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如來藏性;但是,如果你不得其門而入,那你的如來藏性也開采、開顯不出來。換句話說:你有一間豪宅,但是你要得其門而入,而入,就是你一定要方法正確。所以,這一段就是告訴你:如何來修行,這樣可以進入如來的不生滅的境界。
     641頁,經文,這是依據前面那一段。
 
 
【辛三    大眾領悟贊善謝益】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說:【此文總結,】正答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正答滿慈,】)【兼示阿難兩大科。】滿慈就是富樓那。兼示阿難:同時附帶也要開示阿難;當然,這個就是表示在座的根機、根器,佛都有兼顧到的意思。說:正答滿慈,兼示阿難兩大科。【以前答滿慈之後,無有結文,】沒有一個結文。【故此並結。】【先敍領悟,必由開示,故阿難及諸大眾,聞佛開示訓誨,未敍滿慈之名,攝在大眾中,】沒有講到滿慈,當然就是攝在大眾中。【非單結阿難也。】意思就是:不單只是對阿難而言。【疑惑銷除者:疑惑有五,】富樓那滿慈有四,(【滿慈四,】)阿難有一個疑惑,(【阿難一,】)【此皆深疑細惑。】
 
    這個滿慈子的四種疑惑是:(【滿慈:】)【一、疑清淨本然,】所謂清淨本然,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如來藏性都是清淨的。為什麼【雲何忽生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佛示以萬法生續,】也就是所謂的不空如來藏。【起於一念無明,故有世間諸相。】這個一念無明,有時候我們稱為根本無明;有時候我們稱為無始無明,其實指的是同一種東西。許多人看了經典,還寫信來問,在這一本經典看到「根本無明」;在另外一本經典看到「生相無明」;在另外一本經典看到「無始無明」;在另外一本經典又看到「一念無明」,他搞不清楚,他搞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無明?這個就是每一部經典在敘述的時候,它有自己的名相。所以有時候稱一念無明;有時候稱根本無明;有時候稱生相無明;有時候稱細中細無明,非常微細的無明;有時候稱為無始無明。所以站在每一個角度,都有他诠釋的角度、立場、依據的經典。所以起於一念無明,這一念就是非常清楚,就是非常的微細,難以覺察。故有世間諸相。
 
諸位!這個世間種種的相,你告訴一切眾生:這個是如夢幻泡影的。沒有人會相信你,這明明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你為什麼講是虛幻的呢?是不是?除非他有學佛,能夠理解眾相本空、生滅無常、緣起無自性的道理;否則你跟眾生講,他一定有二種惑:一、同分妄見,二、別業妄見,所以他一定會卡在它有實體性的東西,有實體性的東西,他這個煩惱就不會斷,什麼都不肯放下。為什麼?他認為有東西嘛!所以學佛就學什麼?就學沒有東西,沒有東西。這個修行,如果你一定要論輸贏的話,就像賭博來論的話,你一定要論輸贏,那麼就是:執著就是輸,堅固執著就輸得很慘;放下的人就贏,無诤的人就進入絕對的贏,忍辱的人就贏!所以你修行如果要用世間法來論斷,一定要論贏跟輸的立場來論,那麼就是:堅固執著的人就一定輸,輸去如來藏性;肯忍辱、無诤、退讓,他就贏,贏得了清淨心,無诤,沒有能所。這個就是用比較世俗的角度來诠釋,也許不是很得體,但是觀念非常的嶄新,喔!修行跟賭博一樣,不是輸就是贏,執著就是輸,不執著就是贏,就這麼簡單, 一翻兩瞪眼!你看過人家在賭博嗎?一翻(師父擬牌桌上翻牌動作)就是兩瞪眼,不是贏就是輸。佛法,你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是贏就是輸,就用這種觀念來,你就會特別小心,喔!看自己不對勁,就要好好的約束自己。

底下,【二、疑五大性不相循,何得互遍無礙?】地、水、火、風、空不相循,為什麼能夠互遍無礙呢?【佛示以全相即性,】為什麼?諸位!相相本空,所以相相當體即空,就是性。因此你一定要了解這個當體即空,你用這個不變、隨緣不變,這個很容易落入二分法:有一種隨緣,有一種不變。為什麼?它是二種觀念的,它沒有辦法恢復到當下那一剎,這個會變成二法;一二三四的二。如果你了解相———體本空,就是性,你這樣就了解,沒有一種東西叫做永恆,其實就是用空來代表永恆。諸位!能夠改變觀念,這個是最好,相空就是永恆,你記得!這種觀念完全就是佛的正確的知見。相本空,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只要但有言說,它都無實義,都是識心分別,周遍計度。好!那就相相空相相空,相相本來就是不可得,相相皆是法身佛。所以,以全相即性,為什麼?所有的相都是本性影現出來的,沒有一相不是本來。為什麼是本性影現的呢?因為都是法性本空,法性本空。如果你能夠了解,所有的相,色聲香味觸法、根、塵、識一十八界,統統是本性,那麼就很好做事!【惟一不變妙體,故得隨緣自在。】所以,你在這個不變的妙體,你必需要活看,而不是有一種東西叫做不變,而是因為與空相應的東西,它叫做不變,你一定要確認這個正確的角度。你認為有一種東西不變,完了!那為什麼講:如來藏性就像摩尼寶珠呢?隨色隨變呢?隨著七大會種種的變化,這就表示它沒有一時一刻不變化;可是當體即空,它就是不變化。要這樣子去理解,千萬不要誤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做不變,那麼就沒辦法依體起用了,就一潭死水了!所以這個妙體就是重點在诠釋無生,同時不壞大用,記得!無生才能夠大用,故得隨緣自在。
 
   【三、疑諸佛如來,何時復起其妄?佛示以妄本不生,】妄本不生,其實就不需要去滅它。諸位!你能夠體悟到妄性本空,其實本不可得。所以修學佛道,在《金剛經》裡面講,說:以無所得,所以,燃燈佛才會傳法給他,授記:你未來成佛叫做釋迦牟尼佛。諸位!若悟無心法,即是傳佛心印。你聽過禅宗這一句話嗎?如果你悟到一切法無生、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心,那麼,佛就是把缽傳給你了。佛示以妄本不生,【如翳眼見空華,空華本不生,真終無變,如礦既銷成金,不復重為礦。】
 
【四、疑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佛示以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阿難疑佛,】前面這四個是滿慈的疑惑,佛一一為他開示。阿難疑佛【頓棄因緣,】平常所依靠的那一支拐杖——因緣法、權教的因緣法,突然佛也一並的摒棄,告訴我們:如來藏性它是絕對、獨立的,非因緣法。為什麼?記得!有增有減、有能有所、有生有滅、有根、塵、識,叫做因緣法。諸位!建立在因緣法,它的根本思想,必需承認微塵有其自性,也就是說:所有的相分析到最後,那一個最微細的顆粒微塵,它有其自性,你才必需承認它有其自性;如果顆粒微塵沒有其自性,那麼所有的相都不可得,當體即空。如果說你承認那個因緣性,就是承認顆粒微塵有其自性。換句話說: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析空觀,一直分析、一直分析。。。。。分析到最後,有個顆粒微塵,認為再分析下去就變成空,佛陀說:析色不成空,合空也不成色。所以,你前面這個沒有聽,今天來聽,又開始很困難!你只要缺少二堂課,或者是一個禮拜沒有來,一看:哇!怎麼講了一百多頁了?四堂課沒有到就一百多頁了,現在不是高鐵,現在是坐飛機!所以說你一堂課沒有來,二、三十頁就pass 過去了。因此聽經聞法還是要堅持。阿難疑佛頓棄因緣,【恐濫自然。佛示以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則因緣、自然,】自然就是無因論,因緣就是生滅,所謂因緣就是能所不斷,根、塵、識建立,叫做因緣法;沒有建立根塵識,你怎麼建立因緣法呢?自然,【俱為戲論。因聞重重妙示,所以疑惑得以銷除。】

642頁,【滿慈執因疑果,又疑妄有因;阿難執悋昔宗,】昔宗就是以前修因緣法的權教的方便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個是阿含重要的思想:緣起性空,那麼就知道,二乘人,這個是佛一時方便說。所以,佛陀為什麼要講因緣法?為了破外道的無因論;佛為了破外道的無因論,才講因緣法。可是對二乘人來講,這個聽了幾十年的因緣法;佛在七十二歲左右,講《彌陀經》、《楞嚴經》,佛在七十二歲,那麼就是說:一切的二乘人,根器都已經因緣具足了,就准備講最深、最究竟的、最上乘的無上大法:《楞嚴經》。所以,這個時候佛又告訴他們:連這個二乘人所執的權教的因緣法,都要放下,因為那個不是佛果,那個是佛一時慈悲所講的化城。所以,這個阿難執吝昔宗,平常所執著的因緣法、權教。【疑真濫自,】就是懷疑:這個真心是不是跟自然的無因論——本自其然嘛,佛說不用修行啊,本來就存在啊!是不是?那跟外道也是一樣,放著不用修行,八萬四千劫以後,自己成道,這個完全是自然、完全是無因論,是不是一樣?所以叫做疑真心,這個「真」就是真心,懷疑這一顆真心,佛講的不用修行,跟外道的無因的自然論,怎麼樣?混濫,分不清楚,「濫」就是分不清楚、混淆。現在末法時期也是這樣子,魚目混珠,龍蛇混雜,現在的末法就是這樣子,分不清楚什麼叫做正法,什麼叫做邪法。那麼,阿難這個是懷疑真心,混濫了無因的自然論。【二人皆耽著戲論。】戲論就是不究竟,識心分別,不究竟。【佛又誨以戲論無功,若不捨戲論,則歷劫徒勞,終無實證;能捨戲論,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語雖獨對阿難,意則兼為滿慈,可謂一點水墨,兩處成龍矣。】一點水墨,一點點的水墨,兩處,像畫龍點睛的意思。

底下,【故同得心悟實相。此實相,即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菩提勝淨明心是也。空如來藏,前三卷已悟,故不指在內。第二卷,十番顯見之末,佛責汝等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此第一次說實相。則後文剖妄所出之真,】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所會之性,皆實相也。第三卷,圓彰七大之前,許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此第二次說實相,則以下所談七大遍周,及阿難大眾,所悟遍常之心,皆實相也。第三次此處經家所敍,已悟實相,可以推知。前來佛說後二藏,正答滿慈,兼示阿難,全是發揮實相也。】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用現在的語言講叫做真相。人生宇宙的真相是什麼?就是空相,也不可以壞緣起,這個就是實相。以前用這個實相的名詞,我們現在用叫做真相,世間的真相,就是世間的實相,世間的實相是什麼?就是無相無不相,人生宇宙的真相是什麼?就是萬法都是假相,也就是空相。
 
   【身意輕安,得未曾有:意即心也,三卷末,阿難與大眾,悟空如來藏,則曰:「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悟空藏,則妄身妄心,蕩然無存,故得無礙;真身真心,蕩然寬廓,】什麼叫做真身真心?就是法身叫做真身,法身就是無生;真心就是如來藏心。為什麼?我們的真身真心是蕩然寬廓,這個如同虛空,跟虛空一樣,不著,虛空就是法身;著,法身就變為虛空,因為法身是真空,就變為沒智慧的頑空,就是這樣子。悟了,虛空就是法身;不悟,虛空跟法身有二法。底下說:【本無掛礙。今悟後二藏,則身心輕安,了達無明萬法本空,無有身心粗重之見,故輕;】這個「見」就是一些意識,無有身心粗重之見,也就是著的意思,所以叫做輕。【自知菩提真心本有,不借劬勞肯綮之功,故安;】所以修學佛道的人,有感到輕安,這個是很可喜的,但是不能執著。【此皆昔日未曾得,而今得之,故曰得未曾有。】

     643頁,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解釋一下:這阿難又哭了,哭了,佛就一直講。所以這一本經都是阿難哭出來的,從頭到尾總共哭了五次,哭了五次。如果他沒有哭,佛就講:你就開悟,你沒有哭,大概就是開悟了,就不用講了!所以就一直哭,他就一直講,一直哭,就是一直講。後面會講,阿難總共到現在為止,哭了五次。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悲」就是拔苦。所以人家講:你佛教很悲觀!是對的,這一句話是對的,說:你們佛教很悲觀!這一句話是講對的,「悲」是拔苦觀,我們佛教專門在拔眾生的苦。但記住喔!佛教不是悲哀觀喔,諸位!差一個字差很多,佛教是悲觀,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像有一個道場叫做大悲寺,然後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就走過來說:喔!人生已經很慘了,還取名叫大悲哀!人生活得已經很辛苦了,還命這個名字叫做大悲哀!的確,這樣解釋真的很悲哀!所以世間人不能了解佛菩薩的心。「悲」不是悲哀,「悲」是拔苦、是拔苦觀。所以:你們佛教很悲觀!這是對的。但是一般人把「悲」弄不清楚這個定義,拔苦觀,觀世音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這個有什麼不好?救苦救難大悲觀世音菩薩嘛!所以這個大悲,這個要念國語的比較好,有的人他對佛教沒什麼信仰,不太會念,譬如會念成:大悲(pi音)觀世音菩薩。人家就打趣說:聽起來就像台語大埤一樣!所以他對佛教了解不是很透徹,有時候念國語、有時候念台語。無上大悲,清淨寶王,所以佛教不是悲哀。
 
     清淨寶王,善開我心,清淨寶王當然是指佛,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的因緣,方便提。。。。「提」就是提攜,提攜;「獎」就是獎勸,就是往上一拉,免得你下墜,叫提;「獎」就是獎勸,來獎勵你、來勸告你。引諸沉冥,「沉」就是凡夫;「冥」就是沒智慧,二乘人智慧不夠大。所以出於苦海,來提攜、獎勸,引諸凡夫、二乘人來出於苦海。所以,佛一大因緣出現於世,就是要救苦救難,救度一切眾生。
 
【前四句敍儀,中三句贊善,後謝益。】
【重復悲淚:此是阿難,第五次悲感垂淚,故曰重復。】哭了五次,很嚴重!
     我講經講了這麼久,二、三十年,沒看過一個比丘哭過,也沒看過居士哭過。有!有居士來,大陸團,或者居士來看到師父,很激動,很激動,他會感傷,會感傷。重要的,他們大陸團來,一定會做幾種動作:第一、就是希望師父加持,加持,來,摩摩頂摩摩頂。第二、那就是一定要皈依,簡單念一個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陸團來的一定是這樣。第三、那是你絕對跑不掉的,就一定要合個影;如果不合個影,回去祖國大陸,死不瞑目,阖不上眼,他們自己會解釋:假相是假相,可是我們還是很喜歡跟上人合個影。我現在快變成北京人了,真的!講久了,這個腔已經像山東,或者像四川,北方人講「我」就是講「俺」,「俺」。
 
    故曰重復。【第一次因被邪術所禁,提獎歸來,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哭了第一次。
【第二次,三迷被破之後,重復悲淚,自述恃佛威神,不勤定力,所以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第三次,顯見無還科中,垂泣叉手,而白佛言,雖承佛音,悟妙明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第四次,十番顯見之後,剖妄出真之科,因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悲淚頂禮,求佛施大慧目。】諸位!為什麼叫做大慧目?一個人沒眼睛,就什麼都看不到!修行記得!解如目,行如足,解行並重,這個才是佛法。佛法不是說盲修瞎練,不是這樣,要先把解弄清楚,為什麼要聽經聞法?就是要開大慧目,開佛的正知正見。
【今乃第五次,信悟既深,愈覺佛恩難報,故悲淚頂禮,對上為謝前,望下為請後。】這一句乍看之下會看不懂!對上,是對上面那一段文章來講,對上面那一段文章來講,為謝前,就是謝前面的開示;對下面那一段文章來講,「下」就是下文,所以對上文來講,為謝前面之開示;望下文來講,為請示後,後是什麼?後面連續的開導。【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皆示敬也。】

【無上大悲, 清淨寶王者:佛具同體大悲,】什麼叫做同體大悲?就是心性都一樣,我們的體性跟佛是一摸一樣的,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此佛救度眾生,其實是他心中的該有的責任。所以佛並沒有覺得說他在度眾生,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
 
     所以在座諸位!你們是我心中影現出來的眾生,讓大家都成佛,這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情!所以我每次講經說法,都懷著一顆喜悅的心、快樂的心、無上榮耀的心。所以連鬼神,在經典記載,法師不說法,鬼神會愁,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得度的!所以今天在這裡講《楞嚴經》,除了利益我們的講堂法師,還有這些工作人員、還有這些居士,最大的利益是誰?最大的利益是這些點燈的,還有在地下室這些亡靈的牌位。這在經典裡面講:有說法處,說法處四十裡內皆超度!如果有講無上的大法,四十裡內,蒙佛加被,統統會解脫!因此在經典裡面講:如果有人講無上大法,天龍八部、諸佛菩薩,都會放光加持;但是,問題我們眾生看不到。因此一場法會辦下來,那叫做冥陽兩利,冥陽兩利。因此我們今天這樣看起來是活人在聽,其實不是,是十方法界有善根、因緣的,包括鬼神、天道,統統會來聽!因此師父的准備功課就特別的重要,就是不能有一句話講錯,一句都不能講錯!因為十方諸佛菩薩,我們講的:會護持正法;十方的鬼神也需要正法,聽了以後,很多人會得法眼淨,證悟到無生,也能夠超脫。所以,佛法是冥陽兩利的。

     底下,說:佛具同體大悲,【是為無上大悲,觀一切眾生,與佛同體,今則沉淪苦海,故運至極之悲心,拔出於苦海。】644頁,【佛從因至果,復本心源,究竟清淨,證離垢妙極法身,猶如摩尼寶王;不變隨緣,隨機施教,善能開發,我等惑妄重封,】重封就是一層一層的封死自己,一層一層的封死自己,我們就是封死在五蘊身裡面。所以我們稱五蘊,我們的如來藏性被束縛在五蘊身裡面,叫做五重牢獄;如果是十二因緣,叫做十二重城,在佛經都有這樣比喻的。

    佛經有這樣的比喻就是說:我們清淨心,被色受想行識的牢籠關起來,就像一只鳥被五層的籠子關在裡面,那一只鳥關一層籠就已經飛不出去了,我們這一只鳥關了五層籠,這個籠子,關在五層的籠子,一層一層!為什麼?色、受、想、行、識,來投胎的時候,識先來,慢慢的結色,出生以後,最後是這個色。來投胎的時候是識、行,然後第六意識:想,受、色。可是,我們要解脫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了,解脫的時候就要色。。。。。。一層一層的外衣要脫掉。所以你要修行證悟到如來藏性,就必需要一層一層的脫掉,就是你一定要放下這個緣起的色法。第二層,要放掉所有的感受,就是吃得好、吃得不好,或者是睡得好、睡得不好,這些覺受,覺受,要慢慢慢慢的放下,感受,就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第三層要放下的牢籠,就是妄想太多,我們不曉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我們一直想一直想。。。。。。「教我如何不想她?」他就一直想一直想。 為什麼?這個想控制不住的,控制不住的,不想,他還是想啊!對不對?第四層牢籠是生滅法,就是這個身口意,只要是發現生滅的東西,你統統要徹底放下,身口意的造作,根塵識的意思。最後這個識,重點就是八識心,重點是:我執放下、法執放下、我空放下、法空放下、空空放下,最後,你這一只鳥才飛出來,才飛出來!所以我告訴諸位:成佛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祖師大德鼓勵我們:見性就是佛,那是一種鼓勵我們,但事實上很難!你第一個這個色法,是非長短你都看不開,第一個色法而已啊,你都沒有辦法!譬如說小朋友去看這個漫畫,你看這個漫畫,看到忘記了,才第一層而已啊!再來年歲大的,你看那一天新聞報導的,有一個男孩子,四十多歲的,去那個網咖,泡在這個網咖,老婆也不要,兒女也不要,他就一直泡在那個網咖,你看,第一關而已喔!色,緣起法它就是色,哎呀!還不要講到這個什麼受、想、行、識,第一關的這個就沒辦法!最容易破的這個色,這緣起法的基本就沒辦法了,遑論說要破第二層受、想、行、識。那個識又剎那生剎那滅,那個微細的執著,包括你夢境都必需如如不動,你看,成佛有多難!

所以我們就知道說為什麼我們見到佛要這樣恭敬的頂禮?這個太難了!這個世界上偉人一大堆、聖人也一大堆,而佛不是聖人,佛是聖中聖,你要記住這個觀念,佛陀是所有世出世間的聖人裡面,最了不起的聖人,因為無人能及!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佛他的偉大,就是在他絕對的平凡。我們一直覺得自己不平凡,所以就變成苦惱;佛之所以超越,是因為他進入絕對的平凡,沒有能、沒有所、沒有高、沒有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佛是全世界最平凡的人,你做不到的平凡,因為你沒辦法擺平你自己;你沒辦法擺平你自己,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入於最平凡的人,你常常覺得你不平凡。記得!常常覺得不平凡的人,他苦惱就多,他有能所、有高低、有狂妄、有自負、有不滿、有占有、有強烈的攻擊性,因為他覺得自己很偉大!所以你講:佛是全世界最不平凡的人。錯!佛陀是全世界最平凡的人,而平凡到你做不到。而你一直覺得你是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覺得你是全世界最不平凡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你的苦惱就多!所以你這個觀念要稍微改變一下,佛絕對不是說不平凡,他是平凡到你做不到,因為他進入如如不動的心性,沒有高低,是法平等,絕對的空,你有辦法嗎?沒辦法!你動念就是乖、動念就有能所、動念就有高下;人家進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所以佛在這個《楞伽經》裡面強調、形容,就是說:如果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無理,就是沒有道理,而且來到佛陀的面前,用種種惡毒的語言罵詈(li四聲),乃至傷害,經無量無邊的眾生、經無量劫,佛絕不會動一個念頭。何以故?在《楞伽經》有一個比喻:搾沙不出油。佛已經斷盡一切煩惱了,任何人來欺負他、攻擊他、傷害他、毀謗他,還是無量無邊,還經無量億劫,佛都是如如不動。你做得來嗎?他就是平凡到你做不來,你們沒辦法!對不對?不要說人家是打、罵、棍棒百千劫,不用這樣,對不對?人家稍微使一個臉色、大聲一點,我們就起瞋恨,把累積的福報領出來花了,哪可能還等到百千劫?馬上就花光了!(笑)對不對?沒有辦法的!這個必需要承認,我們真的是還是一個很平凡的人,能夠過超越一點的日子,已經算不錯了!對不對?茶可以靜靜的喝,話不能隨便亂講!這就告訴大家:是很不容易的!

底下,猶如摩尼寶王;不變隨緣,隨機施教,善能開發,我等惑妄重封,【權宗固閉之心,】權教封死自己的心。【今得豁然通達也。】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者:此舉善能開發之所以,由佛能用如是種種因緣。如是乃指上文,演若迷頭狂走,登伽頓銷愛欲,耶輸同悟宿因,】有一次我在誦這個《楞嚴經》的時候,念到這一句:耶輸,旁邊一個人,不懂佛法的人,說:啊?你們佛教也有耶稣啊?喔!(笑)那差很多,念這個「耶輸」,他以為那個「耶稣」,差很多,真的!我們這個耶輸是女的,他們那個耶稣是男的,差很多!底下,耶輸同悟宿因,【種種因緣,透機之談,善巧方便,提撕獎勸。】這個「提撕」就是提攜。【或以向上一著提撕,則雲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卻又不捨婆心獎勸,則雲歷劫憶持無功,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引諸沉冥,出於苦海者:接引凡、小出離憎、愛二苦海。】諸位!這二個字很容易理解的,愛恨交織一定會毀掉一個人的。所以,你千萬不要讓這二個字的情緒,充斥在你的如來藏性。我常常稱為,憎跟愛,第一個就是台風,比喻;第二個就是大地震,讓心靈大地震就是愛、恨;讓心靈受到飓風的重創,就是愛、恨。我常用比喻的,這個愛跟恨就像飓風一樣,一直旋轉每一個眾生,而且一直到死!所以在座諸位!飓風來的時候會有災難,所以我們應當怎麼樣?把它擋住,像台灣經過中央山脈,到最後變成怎麼樣?輕度的台風出海以後,就變成低氣壓。所以當你在憎、愛這個高亢的時候,記得!要把它變成低氣壓,把這個飓風化作沒有,你有這個能力的,諸位!你有這個能力的!以前如果一做台風的話,你跟你老公,或者你跟你老婆,三個月冷戰、苦戰,或者是半年;現在不用了,知道這個愛、恨是苦海,喔!現在我的心靈又在做台風了!然後心砰砰跳:我的心要大地震了!九二一大地震死多少人啊?對不對?四川大地震,官方統計說將近死十萬人!喔!不行!心靈的大地震就是愛跟恨;心靈的飓風就是愛跟恨。所以我們要心靜如水,慢慢的,記得!要在最短的時候,解決你的愛、恨所起的情緒,那麼慢慢慢慢就進入佛的領域。這愛跟恨強大的執著,不稍微慢慢慢慢看淡,那個沒有辦法修行的,而且你也沒辦法脫離苦海。既然愛、憎(就是恨),愛、恨是苦海,那麼我們就一定要把它去除!【又沉謂凡夫,沉淪分段生死苦海;冥謂二乘,冥滯變易生死苦海。】所謂變易就是境界的轉化,所以,變易換另外一個名詞,叫做微細的剎那生滅法,叫做變易。諸位!所以,你到極樂世界去的時候,就是這樣子,你到極樂世界去的時候,你在蓮花裡面,諸位!就不會經過生死。而且你聽經聞法,這蓮花裡面,如果那個心靈充滿著智慧,蓮花的光就愈來愈強、蓮花就愈來愈大。那麼,這個蓮花,我們還沒有往生前,蓮花要變大,怎麼變大呢?就認真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天要澆水,每天要澆水。諸位!大開智慧,你的蓮花就會變大,你今天來聽《楞嚴經》,諸位!你的極樂世界蓮花一直變大,你在薰習啊,你一直在薰習啊!胸量一直放大,極樂世界九品蓮花就會光明照耀,現在的心靈,就會感得極樂世界的果,有因,一定有如是果嘛!所以,你現在這一棵蓮花,要好好的照顧,你心中。。。。。。在淨土法門講:你念佛,動個念,想要去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種子,八功德水裡面已經有你的種子了,那麼,就開始看你怎麼照顧它?當然要精進啊,誦經、拜佛、念佛、善事、什麼都做!是不是?人家說:哎呀!師父啊!我就很想要聽經聞法,可是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聽久了以後,就會自然的睡著。說:師父!我這樣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說:可以啊!不過那個是變成睡蓮!蓮花本來就開的啊,你聽經聽到睡著了,極樂世界的蓮花就睡著了,就變成睡蓮了,睡蓮要好幾大劫!所以在座諸位!你現在所有的因、下的苦功,不會白費,極樂世界的蓮花在等著你!【若照本經,一乘了義說,接引凡、外,出離二種生死苦海,而達菩提涅槃彼岸,】亦所以啟動。。。。。。啟後就是啟動後面的修門。(【亦所以啟後修門矣。】)【自滿慈發問至此,復為一周,名「無生無礙周」。】

   【《正脈》雲:前周中,談空如來藏,以直指自心,本具妙定之體,極顯其常住周遍;此一周中,談後二如來藏,】就是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乃至圓融三藏,以詳發自心,本具妙定體用,極顯其無礙圓融。此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圓真心,不假修習,如如本定,】如如之本定。所以什麼叫做如來?乘如實之道,來度化眾生,如實之道是什麼意思?就是實相。【三名中,即妙奢摩他;而悟徹此者,即微密觀照也。又此心此定,一切眾生,乃至權小,悉不測知,所以錯亂修習,終無實果,故於經題四實法中,】四實法中就是理、教、行、果。

諸位!把這個《楞嚴經表解》打開第一頁,四實法中,正屬於如來密因,《楞嚴經表解》第一頁,看最下面,最下面這一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諸位!大佛頂就是比喻;如來密因就是理法,如來就是果人。
諸位!如來密因就是我們這一段講的:前面那一段講的,是什麼?叫做妙奢摩他,妙奢摩他就是在講這四個字:如來密因。
諸位!底下:修證了義,底下寫:就是妙三摩,這一段就是妙三摩。
所以這個經典,你看!理法是如來密因,真如實理之法。再來就是教法——修證了義,這個教法就是妙三摩,理法就是妙奢摩他,教法就是修證了義,我們現在正在講修證了義——妙三摩,我們正在講這個。所以理法、教法。
底下就是行法,行法就是諸菩薩萬行,菩薩是因人;那麼求佛道,最後就是如來,就是果人。
那麼,最後一個叫做果法,就是首楞嚴,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就是佛的大定。
 
     所以在座諸位!如果你整部《楞嚴經》背不起來,你一定要記住一個觀念,人家問你說:你有沒有去聽慧律法師講《楞嚴經》?他說:有啊!其實是講了好幾年,你才來一次而已,不過剛好聽到了!
     你記住!人家問你說:那《楞嚴經》講什麼?
     你要背起來:《楞嚴經》就是講首楞嚴大定!
     首楞嚴大定是什麼?
     就是講佛的定,那伽常在定,無一不定時,二六時中都在定。
     那麼首楞嚴大定是什麼定的合名?
     喔!那個就是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就是首楞嚴。
     我告訴你:你一講出來,對方會非常驚訝,我不騙你!就會嚇一跳!至少你有這個觀念,才知道說為什麼叫《首楞嚴經》?為什麼講《首楞嚴經》?《首楞嚴經》就是講佛的大定,時時刻刻,二六時中,統統是本性的定,具足戒定慧,超越戒定慧,本自具足。
 
    好!教你們那個訣竅了,翻回來,翻回來,6 4 4 頁最後一行,四實法中,【正屬如來密因也。】所以剛剛講過了,剛剛講過了,所以,這一本《楞嚴經表解》,其實是很好,那麼為什麼說師父不講這一本,偶爾提到?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時間。你看,這一本,是在佛學院、南普陀佛學院做的,那時候二十八歲,第一篇文章,師父寫這個序文,廣化律師都嚇一跳,他說我怎麼會懂古文?我說:我就是念這個的啊,白話文我反而不會寫。我寫這個序文,呈上給廣化律師,廣化律師沒有改過一個字。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我們這個文學的基礎不錯!真的!【而舊注謂見道分者,亦齊於此。】也是到這個一個段落,舊注這個見道分,就是一個段落。所以見道分就是所謂的如來密因,也是到這裡。而齊於此就是:這個到奢摩他,這如來密因就是到一個段落。所以我們那個DVD、VCD做出來,一定要寫得很清楚,說奢摩他,對不對?如來密因,大開圓解,這一段,就一定要寫說:至此。【正宗至此,己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竟。】這一段就是DVD、VCD一定要寫的。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到此結束
 
 
說三摩修法,
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自此開始
 

     645頁,諸位!看第三行,這個大標題是非常重要的!
     【己三    說三摩修法    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分二)】
 
諸位!請翻開《楞嚴經》前面最大張的,最大張的。如果《楞嚴經》講到下冊的話,那麼我們講堂要發一張前面的這個科判,活動性,不是黏在一起的,發給他,你們就必需要帶在下冊,因為隨時隨地都會用到。
    好!諸位!翻開最前面大張的科判,這大張的科判,你看這個,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正宗分的底下說,怎麼樣?我這個字打得很模糊,字太小了。底下看中間,正說妙定的始終,這個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的底下就如來答定——正說妙定的始終。
    諸位!右邊第一大段,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諸位!就是我們講到641頁,就是到這個大段。
    諸位!往左邊看,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為什麼叫做三摩?或者稱為三摩地?或者稱為三昧?這個就是定,很重要的定!那麼為什麼要講:令耳根一門深入?因為六根,那太復雜了,眼、耳、鼻、舌、身、意,佛陀告訴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耳根最利,耳根最利。所以看底下,選根直入,你有沒有看到?有看到。選根直入,就是教你要選耳根,選耳根,選根直入。那麼平行看過去,叫做道場加行,道場加行。好!選根直入的底下,有如來教令一門深入,有沒有?如來教令一門深入,為什麼要叫你一門深入?因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聽經聞法用耳根、念佛也要用耳根、誦經也要用耳根,所以我們這個耳根,在六根裡面很容易成就的!所以師父要告訴你說:你回去要買一台念佛機,常常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一直薰習又薰習。。。。。。臨命終,自自然然就去極樂世界了。你八識田中的種子,由耳根薰習的統統是阿彌陀佛的種子,內心具足信、願、行,哪一個不會往生呢?所以這個薰習是特重、特別的重要,特別的重要!
    好!再翻回來,翻回來,好!己三  說三摩修法  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前面大張的表格,就簡單看一下。
 
【庚初   選根直入    二   道場加行】 
【(庚初  分三)】
【辛初   阿難說喻求門得入  二   如來教令一門深入    三  大眾承示開悟證入 】
【(辛初又分二)】
【壬初    述領佛旨     二   喻屋求門   今初】

    往左邊看,經文: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解釋一下:說:世尊!我現在雖然承如是的法音;底下這個“知”如來藏就是悟,悟了我們本如來藏,這個本妙本覺本明之心,遍十方界。這個「妙覺明心」把它加一個:本,哇!意思就更清楚,本妙本覺本明之真心,多好!全部都是絕對!
本妙本覺本明之真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含育如來就是含容,同時生育如來。為什麼?我們的如來就是如來藏性,沒有佛性,你哪裡有辦法修行?所以,含容生育出一切的如來,也就是所謂的如來就是應化身佛。
而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這個妙覺王剎是指報身佛,是指報身佛,報身佛住在實報莊嚴土。所以含育如來,那個是應化身佛;而妙覺王剎是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佛。可是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其實等同一身,一就是三,三就是一,看你面對的根器是什麼?所以佛陀在十方世界,就是劣根性的他就用應化身佛;如果是斷惑證真的這些登地菩薩的,那麼就是用報身佛,報身佛,因為境界不一樣。
 
   【此為正宗第二大科。佛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三摩,】三名當中妙三摩,就是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這第二段妙三摩。【經題中修證了義,文中所說,名義皆相合也。】剛剛我們已經看過了,這一段是修證了義。【於建立義門文中,佛親命名,妙三摩提,通科之中,或稱三摩提,或稱三摩地,或稱三摩,】也稱叫做三昧,就是從以前到現在翻譯的音,種種的音都不一樣。【但是梵音小異耳。】梵音翻譯有一點點差別,三摩提也可以,三摩地也可以,三摩也可以。【首二句承領法音,通指後二藏】就是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所說之法音。觀雖承二字,乃是雖然領悟,已開圓解,須請圓修,】這個「圓」就是不生不滅為本修因,了知要成佛下手處,就是要用不生滅的心,你才有辦法成佛,叫做圓解圓修。那麼簡單講:「圓」就是沒有能所的修行。【方克證入,故下喻屋求門,即是求示修門也。】

【知如來藏:知字即大開圓解,】這個大開圓解,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叫做明心見性。【已悟三如來藏之圓理。】

【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即一真法界之心,乃領悟空不空藏中,惟妙覺明,圓照法界之義。既悟心遍十方,故能含育,四聖六凡之十界。文中獨約佛界說,九界雖不明列文言,】沒有明顯的列出來。【可以推知,皆是妙覺明心,隨緣顯現耳。】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者:含育二字,雙貫下兩句,含是含容,育是生育,如來指化身佛,】這個化身佛,全名叫做應化身佛,包括凡夫、二乘人,應化身佛。【國土即變化土。】

【清淨寶嚴,妙覺王剎者:妙覺王指報身佛,剎即實報土,佛身具足寶相莊嚴,剎土廣聚七寶莊嚴,身土悉皆清淨,故曰清淨寶嚴,妙覺王剎。此中但說報、化二身,不說法身者,以法身即妙覺明心,為能含育,由法身垂現報、化二身也。】所以法身因為無相,應大根器的現報身,應劣根器的就叫做應化身。我們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印度的,就是應化身,因為是示現在這個人壽百歲以內,還有五濁惡世,人的色身又很矮小,這個統統是應化身。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如來又責備,我這樣多聞無功,「不逮」就是比不上,「修習」就是如實修習,比不上一日修習無漏業。佛在前面呵叱著這個阿難,說:你只會聽經聞法,卻不如實的下功夫的修,聽了三藏十二部有什麼用?沒有用!

【上敍心開之相,此領勸修之旨。前如來雲:「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是責多聞無功也。又雲:「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在座諸位!你修行要快嗎?很簡單!愛恨統統放下!
換句話說:你昨天發生的事情、去年發生的事情,這一輩子,這一輩子到今天為止,你發生的事情,統統放諸東流,江水一去不回頭,就是這樣,放下,無漏業就立刻現前!誰對不起你,不打緊;誰最疼愛你,不打緊;哪一個是你最愛、最執著的人、最割捨不下的,都放下!為什麼?愛是苦。這個「愛」包括情執、包括欲望,他用一個「愛」,就是表示凡所有對相上的執著的情緒上的東西、貪染的東西。所以,這個「愛」的范圍很大。

所以因此我們要把這個愛升華成慈悲,要把這個憎升華成平等。我們為什麼會恨?因為沒有平等心,把對方當作敵人,把對方當作敵人,你才會恨他。如果你把這個憎(就是恨),升華成平等心,那麼就是沒有能所,就是:他的佛性跟我的佛性是一樣,他今天造業,我沒有,我反過來要很慶幸的!所以不要恨他,恨是全世界最愚癡的行為,因為恨,別人不知道,而且痛苦了自己,痛苦了自己。所以如果我們恨一個人,要恨一天、二天,然後恨了一年、二年、三年,恨了三年了,哇!受不了!然後告訴他:我恨你三年,你知道嗎?他說:我不知道呢!哎喲!(師擬捶胸痛恨貌)我恨你三年,你都不知道?就是自己一直生悶氣、恨,像果凍一樣,果凍,整個凝結住了!我恨你三年了呢!別人都不知道。恨,恨別人,苦的是自己,這個就是最愚癡的行為!是不是?
 
再來,這個愛要升華,變成慈悲,把執著那個男女欲望、金錢的欲望,把它變成慈悲。為什麼?因為我們執著是輪回,慈悲是菩薩的心。因此要把這個狹隘的愛轉化成博愛;博愛是國父講的,還要再轉化成大愛;再來,再把它轉化成慈悲;再把它轉化成大慈大悲,那麼就是佛菩薩了!

所以這個一步一步:把欲望升華變成愛;把愛再升華變成博愛;把博愛再升華變成大愛;把大愛升華再變成慈悲;再把慈悲再繼續升華,就變成大慈大悲,就是這樣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子升華。所以,當一個學佛久修之人,他可以說是享受生命;但是,世間人他這個愛恨交織,他是懲罰生命,他一出生,就開始懲罰自己,因為自己的心,從來就沒有平靜過,平靜過。為什麼?就是愛恨會引來無量的痛苦,無量的痛苦。
 
    【是責不逮(及也)修習也。】
 
【壬二   喻屋求門】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這一段是喻屋求門,說:我現在就像旅泊之人,諸位!陸宿的叫做旅館,在海上的叫做停泊,泊。
 
    有一次,我也是想搞一點新鮮的,就到日本,我就跟導游講:到日本,我沒有在晚上在船上。。。。。。船,大艘的船。我說:弄一點新鮮的吧!每次去,不是看花草樹木,就是坐纜車、公共汽車、游覽車,這沒什麼,看看能不能哪一個旅行、旅行社,辦一個晚上坐船的?他就:好啊!坐船。這晚上就去坐船。結果為了省錢,因為團費可能不是很高,結果就坐那個船,我的房間安排在哪裡?安排在機器的旁邊,底下那個船,最底下那一層,整個晚上砰砰砰。。。。。。然後實在睡不著,又跑到船的這個上面,來看這個外面有欄桿、風景;可是,整個海面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東西,四周都看不到什麼景色,只看到欄桿。我說:這樣是要看什麼風景?完全沒有能所,(笑)就是一片黑漆漆的!然後就開始坐在那邊,只聽到聲音: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我說:為什麼拿錢來看這個黑噜噜的海上良宵?自己一個,就拿著念珠,沒有能所,當下又空不了那個心情,然後就一直坐在那邊。後來實在是太累了,又進去床鋪上,那個床鋪像當兵一樣的,剛好一個人可以躺的,之後那個晚上,整個晚上都沒有睡覺,都沒有睡覺!所以發現說,哎呀!跑船的人真的很辛苦,我光是一夜就受不了了,跑船的人,你看,多麼辛苦,在海上,這樣子,真的,海上!
 
像我姊夫他當海軍,他剛剛進去當兵的時候,他不知道,這新兵進去,穿這個海軍服很好看;這是我姊夫講給我聽的。說:穿這個海軍服,那個水手服多好看啊!哇!然後那個老兵就跟他講:每一個人都去拿一個臉盆!他們都很高興。結果拿來就問老兵說:拿這個臉盆要做什麼?那老兵說:等一下你就知道。結果那個軍艦在航行的時候,經過幾級的風浪這樣打,所有的新兵統統倒,為什麼?吐到不行,那個吐到。。。。。。又停不下來,又不是說公車搖一個手,下來,軍艦一開,它都不停。他就吐到那個膽汁、吐到那個整個胃,那個膽差一點就吐出來!(師父學嘔吐的樣子)他在形容,一個都沒有例外,一個都沒有例外喔!還不能說:你船開慢一點!軍艦在開,哪有在叫你開慢一點的?所以一直嘔吐、一直嘔吐。。。。。。哇!那個臉盆,那個膽全部都吐出來,膽汁,那個痛苦到極點!然後那些老兵都不會同情他們,說:你們真的沒有愛心!他說:愛心不能讓你成長,就是要吐!經過幾個月的航行,軍艦再大浪,吐不出來,大家這個膽量多好啊,每一個臉盆統統丟掉!為什麼?不會吐了!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就是這樣子。這一句話你要牢牢記住!

所以,你要記得師父的話:任何的逆境,在一個修行人來講,其實是好事,不是壞事。任何一個人,對不起你的人,那個人其實是在成就你,千萬不要攻擊、傷害他,要感恩他。

你看,像當海軍這個例子你就知道,那個大風大浪這樣訓練出來的,再大的風浪,對不對?然後艦長就告訴他們:這嘔吐,嘔吐到很嚴重的時候,怎麼樣會馬上不會嘔吐,你知道嗎?他說:響那個緊急:叭叭~~~就是准備戰爭的時候,那個時候大家都不會吐。敵軍來現前,發出那個緊急:叭叭叭~~~那時候大家都不會吐。為什麼?因為生命重要啊,要打、開打了,還吐什麼?所以那個時候大家都不會吐。然後敵軍走了以後,一放,大家臉盆又拿起來。(笑)當這個海軍就是旅泊之人,我這聽到的,告訴我們:喔!當這個海軍很不簡單,半年內、三個月內,吐到實在是不行!
 
說: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然得到這個大宅,要因門入。因門而入。

【陸宿曰旅,水宿曰泊。】現在叫說:哎呀!師父啊!我帶您去玩,去走一走。是什麼?坐船!謝了,再連絡!一次就嚇死了!你不知道,我告訴你:講一個不講會很難受的!我們去那個夏威夷,你知道嗎?那個夏威夷,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然後就說,導游跟你講:我們有跟你安排那個什麼?愛之船喔!那就很興奮exciting,這個愛之船是不是很好啊?結果就安排,那一天聽說美金二百塊,美金二百塊就是快六千塊了!就去愛之船,也跟人家游覽車上去,什麼叫愛之船,去看一下。 哇!吃飯的時間到了,吃飯的時間到了,拿出來是什麼?牛都沒有這樣吃,那麼難吃的東西!也沒煮過、也沒燙過,全部都是生菜;生菜也有一點沙拉,那一些蔬菜水果,連我家的牛都不會吃!那個又硬!旁邊那個牛排、豬排、沙拉,那樣也是二百塊美金,我們這個,連牛都不吃的,也是二百塊,我端著那一碗菜,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二百塊美金,六千,一碗六千!阿彌陀佛!真的!哇!那個什麼愛之船?應該講恨之船!那一天晚上這樣六千塊!對不對?然後再來,有的人,他們講英文,說:你們可以去外面,那個大船的外面去走一走、去看!晚上進去看,也沒有能所啊,黑漆漆的,就看到我們這只船砰砰在走在走。。。。然後那個美國人很開放的、很那個的,美國人就跳舞、唱歌,是不是?我們就坐在那邊發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叫愛之船?也沒有佛法,也沒有菩提,也沒有涅槃,都沒有!是不是?所以這個就是:你很好奇,你去走一走,其實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不是山就是水,就是這樣子;如果不去,也沒辦法講給你聽。(笑)所以我常常講說:什麼叫出國?拿錢來痛苦自己,叫做出國,拿錢來痛苦自己,叫做出國啦!吐一吐,回來講給你聽,就是這樣。
 
    還好我福報很大,有一次我的同學出國,他跟我講說:師父!我告訴您,我有一次出國。。。。。出國怎麼樣?去坐那個纜車,纜車,每一國都有坐那個纜車。結果那個纜車在上面壞掉,壞掉,他整整在那邊十四個鐘頭!我說:多久啊?他說:十四個鐘頭!十四個鐘頭。纜車吊在半空中,上不去,下不來,也不能前進 ,也不能後退,在那邊。我說:那你們大小便怎麼辦?他說:沒辦法啊,要小便的時候就叫他們:你們轉身,讓一讓。我問:那女眾呢?那個時候管什麼男女眾?那時候統統平等!不小便會死人啊,還管你是不是女眾?「你們轉身,尊重一下。」後來就看到那個纜車下面有水滴出來!我說:那如果說要大便呢?我告訴你:靈則通,通則靈,靈則會變,那個多厲害!我說:那個時候大便怎麼辦?他說:大便很簡單,我們男孩子把這個內衣脫起來,男孩子每一個人都有穿內衣,脫起來。脫起來的時候,對不對?然後就是:你們讓一讓,轉身。然後就拉一拉,包起來;包起來就學那王建民,咻!(師父學丟出去的樣子,笑。眾笑)那一包就丟出去了!不然你在纜車上要怎麼大便?難不成要憋死嗎?真的啊!我說:丟得准嗎?有啊!丟中了底下的人!那沒辦法了,那個死人啊,要不然你大小便沒辦法,會死人啊!對不對?我說:那後來怎麼辦?他說:後來用那個什麼直升機,還有用那個什麼很高的東西,送東西來,哇!那個很辛苦,十四個鐘頭!我就想說:那如果是我的話怎麼辦?我是法師呢,要有威儀呢,也不能在信徒面前大小便,那時候我會怎麼辦?到底我講楞嚴大法的人,可以不可以在纜車上面叫你們避一避?那麼多雙眼睛注視之下,不知道能不能拉得出來?這要有很深的功夫!同學跟我講,我都會回想說:那個如果是我的話怎麼辦?真的!所以會得到恐纜症,纜就是纜車的纜。所以,我每次坐纜車的時候,都會想到說,它停一下。。。。。。有一次我去印尼。。。。。。新加坡,那個學捨師坐在我旁邊,新加坡要進去那個島,坐這個纜車,坐到一半停了,我就想到大小便,我就問學捨師,開始緊張了:喂!學捨師!要停多久啊?師父!不會不會,停一下,很快就走了!我說:喔!那就好了!然後就往底下看,哇!101層樓高,那個底下很深很深!所以什麼叫做旅游?旅游的定義就是自己花錢找罪受,負責去吐,然後回來講給你們聽,就是這樣。好!
 
陸宿為旅,水宿為泊。【阿難尚在有學,未返家鄉,猶如旅泊之人。前佛告以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者,】這個就是因,此也。【即因此也。天王者,《左傳》稱周天子為天王,佛乃法中之王,故以喻焉。華屋喻如來藏心,華屋文質相稱,喻如來藏體用圓融。前蒙如來開示藏心,得開圓解,猶如忽蒙天王,賜與華屋,實出望外!】就是喜出望外。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者:雖得蒙賜大宅,未得其門而入,猶如宮牆外望之人,】就是在宮牆外面看的人,沒有辦法進去宮中,猶如宮牆於外望,內宮之人,猶站在外面,牆的外面,牆的外面你進不來啊!就是你要修行,才有得其門而入,你不修行沒辦法,而且修行方法要對!【安能受用?】【喻雖悟藏心,廣大圓滿,未得修門,】就是你修行不得其門而入,當然【不能證入,何由安住?故請修為當務之急也。華屋之門,即在六根門頭,阿難未知,無由得入。】

647頁,中間經文: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
 
說:惟願如來,不捨這個大悲,示我在楞嚴會中,諸蒙,這個蒙跟暗,「蒙」是比喻這個權宗,锢蔽在一個緣起、因緣法的范圍。這個锢就是左邊一個金,右邊一個固;那個蔽,那是要艹字頭,锢蔽權宗。那麼「暗」就是昏迷,對這個實相的道理不了解,叫做暗字。那麼,「捐」就是棄、放棄。就是棄捨小乘。畢竟可以獲得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

此普求入大乘之法,(【此普求入大之法。】)【若不蒙示,則涅槃無路可修,故惟願如來,不捨無上大悲,指示在會諸蒙暗者。锢蔽權宗】锢蔽權宗就是沒有辦法放捨緣起法,沒有辦法。【曰蒙,昏迷實理曰暗;此等即未入華屋,門外漢也。】

【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者:令在會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648頁,【前趨寶所,】「捐」就是棄,【捐(棄也)捨昔日修證小乘,有余涅槃,畢竟求得如來極果,無余涅槃。】

【本發心路者:根本發心,下手起修之門路,此即求示因地心。】你因地心就是要正確,所以你發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一定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你因不真,果就彎曲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最初發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是依不生滅根性,不是依識心修行。【為因地心,則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下文佛令從根解結,即本發心路也。】

648頁,第五行,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令有學就是不是四果人,令有學,四果以下的叫做有學。令有學者,從何攝伏,就是從哪裡收攝。「攝」就是收攝,「伏」就是降伏,「疇昔」就是往昔,「攀緣」就是意識心,疇昔攀緣之心。令那一些非阿羅漢果的有學,從哪裡可以收攝,降伏往昔的攀緣意識心?就是這個意思。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在楞嚴會上的這個時候,這些聖凡眾,怎麼樣?伫,「伫」就是等候,等候還有期盼佛的慈旨,就是慈悲的法音。
 
【此別為有學,正求初心方便。】
【令有學者:即未得無學果位之人,從何方便,可以攝伏疇昔攀緣心?攝,是收攝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動;疇昔指過去,自從無始,以至今生。攀緣心,】攀緣心就是能所不斷,【即意識心,攀所緣六塵之境,念念分別取捨,】這個念念特別的重要,意思就是:沒有一時一刻、沒有一個念頭不執著。所以我們眾生的苦,是無以復加的,他是二六時中都在苦,你只要不學佛,他二六時中這個念頭,要叫他放一下,非常困難!【即二根本中妄本。為楞嚴大定之障礙,故佛前對阿難,首先破除此心。】

【得陀羅尼:解見第三卷,剖妄出真文中。彼佛雲將欲敷演,是知前說】次第三如來藏,【次第三藏,圓融三藏,無不是敷演陀羅尼也。】敷演就是開演。【今欲必得,庶可】庶可就是希望,可以【入佛知見。佛之知見,眾生本具,但迷時埋沒,佛知見,成為眾生知見;悟時顯露,眾生知見,無非佛之知見,由來生佛不二,只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見,】但從根,就是根性,【但從根中入流,】入流,入流就是反過來,入流亡所;順流是順著,攀緣這個外塵叫做順流,入流就是逆流,不緣外塵,也沒有能緣的心。從根性中入流,【即便得入。】「入」就是逆流,回光返照的意思,轉過來。逆著生死流叫做入流。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人眾】但心是專一的,(【心一,】)在會的人眾,這個心是非常專一的。【伫候如來慈悲法旨,均欲奮發真修,以免錯亂。】這個錯亂修習,尤其我們末法這個時代,就特別的多!錯亂修習,你講你的,他講他的,他講他那一套,跟你的佛義那一套完全不一樣;你講的這一套跟他們也不一樣。現在的修行人也很辛苦,這個人來說藥師佛法門很好,他開始誦《藥師經》;這個人來跟你講,說地藏經很好,開始誦《地藏經》;這個人告訴你說,念佛很好,修念佛法門;後來密宗的來告訴你,灌頂很好,可以解冤業,消無量億劫,是不是?很不錯!灌頂修密宗。對於心性法門,不懂也不重視。師父不一樣,你修哪一個宗派、法門,我都沒意見,但是你一定要開大智慧、要見性,誦《藥師經》,《藥師經》充滿智慧;誦《地藏經》,《地藏經》充滿佛的智慧;念佛,念佛充滿佛的智慧;持咒,持咒充滿佛的智慧;沒有什麼不好,沒有什麼不好。所以,佛的智慧還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明心見性。

     649頁,【辛二    如來教示一門深入(分四)】
 
    為什麼要一門深入呢?眾生,你叫他六根同修,他怎麼修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叫他怎麼修?當然要一門深入啊!
 
【壬初   分門以定二義   二  驗證以釋二疑  三   绾巾以示倫次   四  冥授以選本根】【(壬初分二)】
【癸初   標開妙修行路   二  教明二決定義  今初】

     底下,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此經家敍述佛意,正為現在回心之眾,】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兼為當來大根之機。】就回心聲聞。【爾時即阿難請示修門之時,世尊哀愍現會之中,已經回小向大,緣覺、聲聞之眾,於菩提心未自在者。】【今作二解:一、此眾於諸佛如來,修證無上菩提,秘密之因地心(即如來密因,三如來藏心。),悟雖已悟,未得修門,不能證入,】不得其門而入,就是這個意思。【故其心未得自在;】【二、此眾於菩提因心(即妙覺明心。),雖然與阿難滿慈同悟,前三卷末,各各自知,真心遍常,後承佛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國土,難得圓解,未起真修,尚屬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說不一定不會回小向大,不定性聲聞就有可能回小向大,要是定性聲聞就非常困難!定性就是已經固定了。所以定性聲聞很難轉,要不定性,他就有救,因為還沒有把他锢蔽在權教的二乘人,這不定性就把他轉過來。尚屬不定性,【難免遇緣便退,無自由分,不得自在。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決定義,】 二決定義 。【欲令不定性,而成決定性矣。】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者:及者兼及並及,佛之悲心無盡,欲益現未,】「現」就是現在,「未」就是未來。【當來即未來。佛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變易早盡,分段亦離,而歸涅槃,大寂滅海。滅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眾生,根淺智劣,而能發菩提心,誠為難能可貴。】在座諸位!你們就是這樣,難能可貴!難能(男人)可貴,女人就很尊貴,難能可貴!是不是?我都會把它這樣念八個字:難能(男人)可貴,女人尊貴。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者:無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同教一乘,猶為有上;】同教一乘就是說,共同來教導這個一乘,猶為有上。所以這個同教一乘,表示小、中、大統統這樣教;如果是別教一乘就同了,不一樣,同時教一乘,這個還是有上;現在是別,就是特別,別教一乘,就是special,你到這個機場去,它都有貴賓室,這個算是特別了,一般人不能進去的。【別教一乘,方稱無上,是所趣之果,即上阿難所請之無余涅槃。下句是能趣之因,即上本發心路。此雲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圓通,從聞性妙理,起反聞妙智,以妙智照妙理,聞、思、修證。】聞、思、修就是三慧,三學是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而這個慧開出來,就是聞慧、思慧、修慧,所以這個聞、思、修是由慧開出來的。三學叫做戒、定、慧;三慧就是聞慧、思慧、修慧。【上句開字,】就是開無上乘。【對下句】是什麼?妙修行路,(【路字,】)所以上面的「開」是指開無上乘;「路」是指妙修行路。【說根本發心,妙修行之路既開,而無余涅槃,無上菩提,斯可希冀矣。】

650頁最後一行,
【癸二   教明二決定義(分二)】
【子初   宣示總征   二   分判二義  今初】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這個意思就是說: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在這個佛如來妙三摩提,一定要精進,不可以生懈怠。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二決定就是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你就不可能解脫!所以底下說: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此先教明二決定義。】
【宣示阿難,及諸現前大眾,等未來眾生,】「等」就是以及,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決定發求成無上菩提之心,不願終止化城,】化城就是得少為足,裹足不前。【有志前趨寶所。】【於佛如來,妙三摩提者:三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難所請佛定,第二妙三摩是也。又即經題中,修證了義之功,又即觀世音從聞、思、修,所入之三摩地,為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勞倦怠之心,美則美矣!應當先明了,發覺(覺即菩提)】發覺【最初之因地心,還是真心耶?還是妄心耶?】就是你是依真修?還是依妄修?【若依妄心,】來修,【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猶如蒸沙,不能成飯;若依真心,則依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可以圓成果地修證。故對二種決定義,不得不預先明了。二決定義,下文佛自解說,先總征:剛開始,【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底下是【子二   分判二義(分二)】
諸位看,看底下這個黑字體的,倒數第三行,651頁倒數第三行,這個很重要的!
中間,
【丑初    決定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義  二    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
好!第一個決定是什麼?決定以因,就是這個因地心,就是用不生不滅的因地心,同果就是果地覺。決定用不生不滅的因地心,同如來不生滅的果地覺,來用這種心來做功夫,叫做澄濁入涅槃義。為什麼?這個「濁」是指五濁,就是色身所引起的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等等,這個就是五濁。而《楞嚴經》講的這個五濁,完全是自身心所結出來的五濁,跟一般的五濁惡世的定義是完全不同!
 
    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從這個根來解這個結,脫離這個纏縛,入圓通,其實這個圓通就是圓滿通達,其實就是如來藏性。
 
【(丑初分三)】
【寅初   令審觀因果    二   示所除五濁   三    明伏斷證極  今初】

    翻過來,652頁,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說:阿難!第一個決定義是什麼?「欲」就是志願,如果你們自己想要捐捨聲聞;這個「欲」要用二次,欲修菩薩乘,欲捐捨聲聞,再加一個「欲」,欲修菩薩乘,那個意義就很清楚了,這個「欲」要用二次。志願捐捨聲聞,也自己欲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心,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到底你這個初發心,跟佛的果位是不是一樣?
 
     【此下別示二義。】
     【今先示第一義:決定以因心,要同果覺,乃可從真因,而克妙果。故呼阿難而告之曰:第一義者,汝等若欲(願樂也)】希望【捐捨聲聞小乘,不願沉滯空寂,欲修菩薩大乘,智悲並運,求入佛之知見,前文已解。欲字雙用,欲即是志願,志願捨小乘,志願修大乘,求入佛之知見,即求成佛道。應當谛審觀察,因地最初發心之心,與果地究竟取證之覺,同耶?異耶?因心若同果覺,如以空合空,因心若異果覺,如煮沙作飯;不得不加觀察,以免因差果謬矣!】
 
     經文:【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文字簡單,看注解。
【此明異相。】你發的是生滅心,想求果地不生滅果,那不可能!此明異相,【阿難若於(在也)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識攀緣心,】能所不斷的攀緣心,這是【妄根本也。以此心為本地修因之心,若求二乘小果則可,而求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滅,真常果覺,則不可,故曰無有是處。】這個文字都簡單,不困難,我們浏覽一下就可以。

653頁,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這就告訴你:你自己要審谛觀照,這個世間什麼東西不會壞?會壞的,就不能依它來作為因地心;不會壞的;所以後面佛陀講:你看虛空會不會爛壞啊?那個就是真心,不生滅心就是真心。

看這個注解,【以是因果不同之義,汝當起智照察,照明器界世間,可作之法,即有為法,有為有生滅,故曰皆從遷變壞滅。恐其不信,故重呼其名,告以汝觀察世間,可作有為之法,誰為不壞?要其自觀自悟自信也。可作之法,例第六識,生滅無常之心,決定不可用為因地心,前佛與阿難,三番破妄識,即此意也。】

中間經文: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這個就是告訴你:虛空就不會爛壞,就告訴你:真心就是不生滅的;意識心,那只是真性的影現而已,所以,它是離塵無自體性的。所以,妄識非心,妄識無體,妄識無處,就是這個意思。
倒數第四行,
    【上例明異相,此例】怎麼樣?【明同相。】「異相」就是世間。上一個例子是說明世間是會敗壞的;那麼這個例子是用同相,就是虛空,虛空就不會爛壞了。意思就是說:你發的那個心,生滅意識心是會變滅的,你要發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如心,那麼,就等同虛空不會變壞的,這才是真正你的真心。【然字轉語之詞,終不聞爛壞虛空,虛空例根性,不生不滅,真實常住之心,故以不聞爛壞虛空例之。何以故下,釋其所以,以虛空非可作有為法故,從始至終,其性真常,無壞滅故,決定可取為本修之因地心。前佛與阿難,十番顯真心,】就是這個道理,【即此意也。以上決定以因同果,是第一決定義之宗。】底下,【下澄濁入涅槃,是此宗之趣。】在這一句就是很重要,你要下定決心,能緣的心放下、所緣的境放下,如如不動,諸位!就是用這個心。
 
    我們難免會有動,諸位!會有一些執著、煩惱,諸位!用最快的速度放下它,師父就是這一句。你真的沒有辦法完全進入菩提心、智慧的心,你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誰的速度最快,誰修行就成功!師父在開宗明義已經講了:如果你論修行一定要論輸贏,就是最快速度放下,那個人就贏!就這麼簡單。這樣講最快,不然你聽不懂。哪一個人用最快的速度放下恨、放下那個愛的執著,那個人單刀直入就最快,你誦什麼經都無妨!為什麼?你不再執著世間的假相。對不對?用這個心念佛,就是佛心;用這個心來誦經,就是佛的心;用這個心拜山,就是佛的心;用這個心與人相處,就是佛的心。諸位!凡夫的心要放下,佛的心要提起來,這個才是真正的學佛。學佛如果不能理解、體悟佛的那一顆心,白學了!都是用你凡夫的心,用你種種的執著跟情緒。對不對?佛心沒有這個,佛心進入絕對的狀態。所以簡單講:你看到什麼事情,日常的生活,食衣住行、行住坐臥、與人相處、早課、晚課、參加佛七、禅七、水陸法會、梁皇,都沒有關系;走到台灣、到大陸、去美國,都沒有關系,都要用什麼?用如如不動的心,用如如不動的心。
 
還有一點特別要強調的,如如不動的心,一定要先照顧健康的身體,這個一定要附帶講的!為什麼?你腦部受到重創、身體受到重創;你想如如不動,沒辦法,因為你腦筋裡面沒辦法正常,那個就變成物質的色身會影響到你腦力的正常。因為我們的年齡層,隨著年齡層愈來愈大的時候,我們腦部慢慢的細紋會被磨平,我們記憶會慢慢的消失。到年歲大的時候,真的!我看過很多,像我爸爸正在生重病的時候,我回去,我叫他:爸爸!我是誰?不認識!他講了一個很圓滿的話,爸爸!我是誰?「哎呀!自己人啦!」每個都是自己人。我叫什麼名字?「喔!我認識你啦!」叫不出來!我爸爸就這樣;還會念佛喔,阿彌陀佛。。。。。。他會記阿彌陀佛這個名字,可是你名字、自己兒子的名字叫不出來,因為那時候已經病得太嚴重了,我回去看他好幾次,他在台北,好幾次,連我都不認識!所以,我為什麼一直強調這個?因為你想修學佛道,這個看起來好像兩碼事,其實是一種事,身心是不二的,修行人不能講大話的,沒辦法的!到了那個時候,你看,我爸爸完全不認識人;不過還好,還會念南無阿彌陀佛。我每次去,就跟他加持,然後咒輪、大悲咒水,就交代那一些慈悲的居士,要弄大悲咒水給我爸爸喝,然後咒輪、往生被也帶去。他在醫院的時候,看不對勁的時候,我們還去搶屍體,我去上面跟大哥去談,才在談喔,那個醫務室的人,馬上就連絡那個殡葬業的說:這個林桑斷氣往生了!我都還沒有來到樓下,還跟大哥在那邊算錢,在跟他談,在二樓。樓下跟我二哥,還好我先交代二哥,我說:二哥,二哥!如果有人要來搶屍體的時候,就說:我們弟弟本身是法師,我們自己處理!就真的來搶屍體了,殡葬業的就真的來,我人都還沒有走到樓下,跟大哥在樓上跟他談,一下子人家殡葬業的來了,速度之快,比臨命終接引蓮花還快,蓮花都還沒來,殡葬業就先到,嚇死人了!速度真快!二哥就:喂喂喂!那是我爸爸呢!喂喂喂!那是我爸爸呢!拖著就要拖走了!所以我告訴你:如果你爸爸還沒死,你要注意一下,不騙你的!一下不見人,連屍體就被拖走了,我們的爸爸差一點屍體就不見了!我哥哥就一直阻擋他:我弟弟是法師,我們自己處理就好,還要跟他拜托。哇!很辛苦!所以一個人到年歲大的時候,在座諸位!你現在聽經聞法,你很正常,你不覺得什麼;但是年歲慢慢大的時候,你會很麻煩,你沒有辦法正常思惟,平常對你很好的人,你會懷疑他:為什麼會對我這麼好?你今天記好的事情,明天說:咦?我有講嗎?你馬上忘記了,這個就開始短路,腦筋裡面開始短路,短路,表示電線快燒壞了。所以,你要補充這個營養,一定要運動,讓它這個腦筋裡面完全正常,像佛一樣,三十一歲成道,每天都打赤腳這樣走。。。。。。走到在石頭上,這樣一直刺激腳底那個穴道。。。。。。我們現在是不能用這種方式,不過就是要運動,一定要把身體照顧好,讓你的腦筋、腦部不要提早退化,提早退化會很麻煩的,真的會很麻煩!為什麼?兩眼無神,爸爸!我是誰?「自己人啦!」我叫什麼名字?「哎呀!我認識你啦!」阿彌陀佛!這個影像到現在我都記得,「哎呀!我認識你啦!」沒辦法了,真的!你如果活到八十歲了,我去看你:我是誰?你也是會講:「哎呀!自己人啦!」你也會這樣講,名字叫不出來了!是不是?那個時候你就知道說,我們上人開示得對,身體跟心靈,它是不二的,它是絕對是不能分離的,修行是不能講大話的,凡夫俗子就一定要按部就班來,好好的正常飲食、好好的正常睡覺、好好的聽經聞法,就是這樣子。

底下,
 【寅二    示所除五濁(分三)】
 【卯初   尅示濁體   二   總喻濁相   三   別列濁明  今初】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解釋一下:那麼則你的心中,堅相的就是比較固體的,堅相的為地。潤濕的為水,像血液、尿液、唾液、精;暖觸為火,就是溫度;動搖為風,就是呼吸。由此四纏,諸位!這個「纏」不是煩惱,是指四大互相糾纏在一起,就是組織成身體,叫做四纏。這個四纏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起來,互相纏結在一起,組織成身,此四纏。
那麼,這個四大組合起來,變成你的身體,就分汝湛圓妙覺明心,就是此四纏分開了你湛然本圓、本妙、本覺、本明之心,就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為視,這個「視」,注意,這個「視」是視精,帶有少分妄見的見精。在這裡講的變為帶有妄的、少分妄的見精,就是眼之識,之見精;為耳之聽的聞精;底下,為覺,這個「覺」是指鼻的嗅精;那麼中間少了二個:就是舌,還有身,就是簡單化了。底下這個為察,這個「察」就是指意根,因為根性有照察之作用、有覺察的能力,所以,這個「察」是指意根。那麼意思就是說:用這個四大互相纏結在一起組成的身體,把你湛然圓明妙覺的明心、本心,變成了眼的視精、見精,耳的聽聞的聞精、鼻子的嗅精、舌的嘗精、身體的觸精,乃至意根的根性的照察覺知精,這個「察」就是覺知。
從始入終,就表示沒有辦法形容開始,也沒有辦法講一個終點,叫做從始入終。就表示無始來,如果你不修行,也是無終,講不出一個所以然的開始,到了今天的所謂終,明天也可以叫做終。這個五疊渾濁,這個稱疊,一層又一層的,五疊渾濁,其實就是五濁。

底下,【此克示五濁之體。本經與諸經,名同義異,】名就是名相是相同,就是其他的經典也講五濁,這個《楞嚴經》這裡也講五濁,名同義異,意思就是:名相雖然相同,但是,它的義理完全不同!意思就是說:《楞嚴經》講的五濁,是完全不同於其他的經典,叫做名同義異,義理是完全不同的。為什麼?因為《楞嚴經》講的是如來藏性,完全是心講五濁,完全是在心,就是色、受、想、行、識,講這個五濁。【但取圓湛心水,投以諸大之土,水失清潔,】就是我們清潔的水丟進去這個土,水失清潔,【以致見等不圓不湛,】我們看出來的這個見性,變成帶了妄,本來是絕對、沒有能所,卻變成帶妄。為什麼?由四大組合的這個色身,硬是把圓妙覺明之心,變成了帶妄之見精。以致見等不圓不湛,【便是濁體。】濁當然就是帶有妄。【交師雲:外五大】地、水、火、風、空。【與內四大,】地、水、火、風。諸位!外五大跟內四大,【雖均為濁體,而逼切生死,障絕涅槃,惟內四大為尤甚,】為什麼?每天跟你相處在一起。【故此文多論身中四大也。】

【先釋身中四大:則汝現身之中,堅硬之相,】一、堅硬之相,【肌肉筋骨為地大;潤濕之相,津液精血為水大;暖觸之相,燥熱溫度為火大;動搖之相,氣息運轉為風大。】這個文字很容易就看得懂。

【由此四纏:】地、水、火、風,所以,這個「纏」不是煩惱,是指地、水、火、風交織成色身。【即四大假合,互相纏結,組織成身。既有身相,妄有六根,】諸位!既有身相,妄有六根,這什麼意思?因為身相本空,父母未生我們,沒有這個身相;現在擁有了六根,仍然是妄,身相是妄,六根不是妄嗎?但是妄當體即空,就是真!【分汝湛然圓遍,妙覺明真心,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諸位!這個不生滅、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你就把它當作是方便說,讓你容易理解。成阿賴耶識。【識精元明,映在六根門頭,為視,即眼根見精;為聽,即耳根聞精;為覺,即鼻根嗅精,舌根嘗精,身根覺精;】這個我們看到了、研讀到六百多頁來講,這個名詞已經不陌生。【為察,即意根根性照察,揀異意識分別了知,此即色心和合以為濁體。下文所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從始洎(及也)終,始於識陰,】這五陰中的識陰,因為識陰先來,最微細。【終於色陰,】就像穿衣服一樣的,小件的穿裡面,再來加大一點點,再來又加大一點點,最後加個外套。從細的一直加,色陰就是最粗了;我們薄的衣服穿裡面,最厚重的衣服一定穿外面。斷的話要怎麼樣?要從色陰開始斷,從粗的一件一件脫開來,色陰脫、受陰脫、想陰、再脫行陰、再脫識陰。來的時候由細轉粗;脫纏的時候,由粗慢慢慢慢轉到細。所以修行還是有個次第。【以生從識起故,五疊(重也)渾然不清,而成濁相,】此結成五濁之名數。(【此結成名數。】)
 
    這五濁怎麼來的?就是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所以現在講,我們簡單講就是:如來藏性混合了我們這個地水火風,變成有見聞覺知,但是這個見聞覺知變成帶了妄,沒有辦法進入能所的絕對性,變成:眼睛,能見、所見;耳朵,能聞、所聞,就整個圓妙覺心全部被隔開來,失去一精明。有六和合,眼見、耳聞;但是,同是一精明,這一精明找不到了,一精明,圓妙的覺明之心找不到!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性混合了地水火風,把這個湛圓妙覺的明心,變成了帶妄的眼的見精、耳的聞精、鼻根的嗅精、舌頭的嘗精、身體的觸精。對不對?身體有根身,有這個覺精,那麼意識就是覺知精,就變成統統帶妄。雖然帶妄,見精、聞精等等六精,其實是一個怎麼樣?一個如來藏性,唯是一心。
 
諸位!這個很容易了解,諸位看!如果說眼睛看這個事情,感到很喜悅,這個喜悅其實就是你的心。眼睛不看,我們用耳朵,耳朵聽到我們自己喜歡的話題,心靈喜歡,其實還是這一顆心!對不對?鼻子嗅,聞到自己喜歡的香味,心裡很歡喜,還是你那一顆心啊!同一個覺知體,同一顆心、同一個覺知體,雖然眼見、耳聞,對不對?都合作,其實都是一顆心,一精明嘛!但是,因為我們融入了四大,變成分開來。所以說一不對,如果說一,有六種作用;如果說六,卻是一精明,所以後面講的:一六不准,一跟六都不一定准確,非一也非六,即一也是即六。為什麼?你講六,不對,因為是同一個覺性。對不對?你講一也不對!為什麼?它的作用完全分開來。眼只能見,你有沒有看到眼睛可以聽到音聲的?當然沒有啊!因為由塵所引起的能緣的見精,它只能緣這個色空、明暗,它沒辦法聽聲音,眼睛沒辦法聽聲音,六根沒有辦法互用;但是,覺知,體是一樣的,都是那個心在感受,同一顆心在感受。就是這個意思,整段就這個意思。

好!今天要誦楞嚴咒,為什麼呢?因為我講了三天,都沒有誦楞嚴咒,因為在趕功課,我也很辛苦了,昨天喉嚨有一點痛,有一點痛。好!諸位!誦個楞嚴咒,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好!好好的誦楞嚴咒,實修是很重要的,用本性修行。誦咒!

 

上一篇:慧律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下一篇: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