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 - 2011.10.02
片數:共 8 片(本片為第3片)
編碼:095【DVD簡體版】
(大眾向師父問訊)請坐下。
把《楞嚴經表解》請出來,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表解》八三頁,八三頁的中間,解一六亡,上個星期我們講到解六結,越三空。
中間,解一六亡,你只要針對一根,然後起不生不滅的返源,那麼,六根應時解脫。意思就是:同一個本性,開悟見性,眼雖然叫做見性,也是本性;耳叫做聞性,也是本性,所以你從一根下手就很方便。那麼,根根有六結,結就是在外塵上起煩惱、起執著、起分別,在眼睛來講,明跟暗就是眼睛的塵結;動、靜就是耳根的塵結;通、塞就是鼻根的塵結;甜、淡就是舌根的塵結;合跟離就是身體的塵結;生跟滅就是意根的塵結。
(下附 《楞嚴經表解》“六解一亡”表格)
為什麼叫做塵呢?是因為它會染污我們的清淨自性。
塵是對眾生講的,如果是聖人來講,就沒有這個了,真如本性無關於明暗,無關於動靜,無關於通塞,無關於甜淡,無關於合離,無關於生滅,因為說法都是針對眾生的根器講的,才有這一些叫做塵;如果是聖人,就是應念化作無上知覺,就不叫做塵了。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即心就是淨土,淨土就是心。所以在聖人,以佛的角度來講,就沒有這個所謂的塵結、根結等等、覺結、空結、滅結,結是對眾生位返流回去,要證入到如來地前,叫有結,叫有結;對究竟的佛來講,就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解一六亡,就是明、暗、根、覺、空、滅,這六結,就是眼根的六結;動、靜、根、覺、空、滅,這是耳;通、塞、根、覺、空、滅,這個就是鼻;甜、淡、根、覺、空、滅,這個就是舌;合、離,身,就是身根,合、離、根、覺、空、滅,這個是身的六結;生、滅、根、覺、空、滅,這是意根的六結。
好!那麼,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眼睛在明,或者是暗處,迷失了本性,往外,趣流奔逸,迷失了,心中打結,這個就是明暗。
對耳根來講叫做動靜,在動態的時候迷失了,或者是在靜態的時候產生恐懼了。很多人自己一個人太靜了不敢住,怕鬼!這個叫做靜處裡面生恐慌,在動處裡面生迷惑。但是,如果悟道的聖人,動、靜,他叫做一如,體用不二,性向一如。所以外塵的動跟靜,跟本性無關。
通跟塞,鼻子不是通,要不然就是塞,或者是我們對這個鼻子,就喜歡有通才能夠活,有時候;這個「塞」就是阻塞,或者也可以解釋說暫停。譬如說:呼進去、呼出來都要通,中間停頓了,也可以說叫做塞, 暫時停頓一下。那麼這個鼻子不是通就是塞,鼻子就是聞味道的,對這個主廚來講就不得了了,做這個素菜要香噴噴的,色香味俱全,就完全要靠鼻子。這個鼻子要是嗅不到味道的話,這個人很難做廚師,因為聞不到味道。
再來就是甜跟淡,就是舌頭嘗這個味道,甜跟淡,這二個就迷失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鼻子喜歡嗅香的,舌頭喜歡嘗這個山珍海味,這二根,就差不多迷惑了一切眾生。包括電視節目,沒有一個節目是叫你覺悟的,叫你說怎麼做才會好吃,怎麼做色香味俱全,怎麼做養生,怎麼做、怎麼吃,差不多都是這個節目。當然,這個有益於身心健康,我們隨喜,不是說都不好;我的意思是說:這些,單單鼻跟舌,就迷惑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那這個身就更難了,合,身叫做觸塵,要合,譬如說這個身體要和合起來,才有感覺嘛!對不對?合,根,如果這個是根(師父舉左手為根),那麼這是塵(師父指右手為塵),(左右手相合)這個才有觸塵,對不對?根,這個塵,這樣才有觸塵。如果離的話,身體離開外面這個塵,沒有touch 到,沒有接觸到,這個身體沒有這個感覺,沒有感覺,風也要吹過來,一定要觸碰到身體。這個身體是很難控制的,你不相信嗎?很簡單,你回去,今天晚上,你那個彈簧床你不要睡,你換一個木板,你睡睡看!這個觸塵你沒辦法,整個晚上你一定睡不著,你不習慣啊,不習慣。好!你不相信嗎?你那個棉被沾一點水,被單沾一點水,蓋起來,整個晚上睡不著!對不對?那個不是濕得很嚴重,就是一點點濕那個感覺,哎呀!就不舒服,整個晚上就是為了那一點點濕濕濕,其實是不影響啦,但是,你還是睡不著!所以人對這個根身、色身的執著,是無以復加的,太難突破了,太難突破了!
那麼生跟滅,就是對外面落下來,緣起的話就生,緣滅的話就滅了。那麼,這意根有同時意識,還有獨頭意識,同時意識就是跟前面的五根起這個意識,叫做同時意識。那麼,跟五根脫離關系,然後自己一個,把眼睛閉上、耳朵閉上,內心裡面還是繼續想著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就是獨頭意識,這個意識非常可怕!當你產生一種強烈執著的時候,諸位!這個不是你用安慰有辦法的,也不是你勸導,你就是你一個個性就好,你一個個性,說:哎呀!這個個性,人要能聽得進勸。這個個性,你一帶上去的時候,無量劫來的個性,意根在強烈的執著。所以,簡單講:修行就是從心中徹底的改變才有辦法,要不然沒辦法,佛來也沒有用!對不對?了解心法:喔!原來修行是對自己的心性負責,不是外面給我們增上緣;外面給我們的增上緣力量有限,說要成佛,即心就是佛,就單刀直入放下。所以,這個意根太難修了,太難修了!但是,如果你方法對了,也不會很困難,了解諸法如幻,也沒有所謂過去,也沒有所謂現在,也沒有所謂未來,諸法如幻,幻無實性,體性本空,直搗黃龍,直接就達到真如本性。
所以這些動、靜、根、覺、空、滅,只是舉這個耳根為一根。所以修行,娑婆世界以這個耳根來修行是最快的!換句話說:聽經聞法,比你自己看書更快,以娑婆世界的根器來講,眼睛看不到的人,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聾啞,這個耳朵完全聽不到聲音,耳朵完全聽不到聲音,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啞巴只能發出啊啊......那沒辦法表達!簡單講:在這個娑婆世界,以聽經聞法的角度來講,眼睛看不到的不是最不幸,是耳朵聽不到正法的人最不幸!那個用自己的眼睛來看,常常會誤解佛經;用耳根來聽,單刀直入,契入真如本性,一剎那之間,即進入修行的狀態。所以,耳根好的人,是最幸運的,最幸運的!
好!再翻過來,九○頁,九○頁中間,本經的結文,後面,有關本經成結會合表,看底下:
(附表)
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目發塵。
心性就是真如;狂是指無明;亂是指業相、轉相、現相。
注意!《起信論》講的這個十相,跟《楞伽經》講的這個十相來配對,有一點點差異,有一點點差異。師父已經重復講了:看經典不是鎖死,他在每一個時間、每一個空間、每一個教義、每一個教理、每一個時空性都不太一樣,每一本經典,所以,佛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因此天台跟華嚴的判教就差距很大,包括唯識的判教,就差距非常大。所以,經典不是鎖死來看,說:這一本經典講這樣,那一本經典講這樣子。不是這樣子,是因為時空不一樣、根器不一樣,唯識判自己是了義教;但是在祖師大德判,認為唯識是不了義教,所以,這個判就差很多!因此你這些都是叫做參考,參考。
亂就是業相、轉相、現相。
知見妄發就是智相,這個就是分別心跟執著心。
發妄不息,就是這個執著就連續性,相續相。
勞目就眼睛產生疲勞,這眼睛產生疲勞,就是真如本性被遮蓋了,往外拼命的執取相、計名字相;計名字相包括語言跟文字。執取相就是二六時中那種我執,是打不破的,太難了,執取相,我還有我所有。那麼,計名字相,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萬法,都給它一個名字,同時加上一層執著,而不了解說: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那麼,執取相再計名字相,接著就拼命造業了,就起業相了。發塵就是業系苦。
所以簡單講:在座諸位!為什麼修行人首重因果?你只要牢牢記住就是說:我們今天所作所為,因果到最後會回歸到自己,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逃不掉的!
底下,
起信十相配五陰來講,真如、無明、業相、轉相、現相,這個都在第八意識討論,因為它太微細了,叫做識陰。
智相、相續相就是行陰,「行」就是剎那生滅的意思,剎那生滅。
那麼執取相、計名字相就是想陰,無時無刻不想。所以我們修行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了解諸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那麼就放、就捨。
起業相就是受陰,就是說我們有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這些感受,這些感受的反應出來,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造業。所以,人實在是很可憐,叫做作繭自縛,就像蠶絲一樣,為了生存,為了一點點錢,為了一點點名,或者是男女的感情,為了一點點欲望,就差不多造了無量無邊的生死業。
發塵,業系苦相就是色陰。
那麼,五陰配五濁來講,識陰就是命濁,行陰就是眾生濁,想陰就是煩惱濁,受陰就是見濁,色陰就是劫濁。
那麼五陰配八識來講的話,就是識陰第八意識,行陰第七意識,想陰第六意識,受陰就是前五識,包括配合這個色陰。
那麼,這個見濁呢?有五識跟五根,劫濁是五根跟五塵。
好!再看一遍:命濁是第八意識;眾生濁是第七意識;煩惱濁是第六意識;見濁是五識,還有外面的這個五根;那麼,劫濁是內五根,還有外面的五塵,內五根還有五塵。
本經六結,第八意識滅結,這個是大菩薩斷的,什麼叫做滅結?就是包括你在觀空,都不行,一定要妙性天然。說:我把它觀空,一切法盡皆空!這個就是生滅,但有能所,盡是塵,就是空執。
那麼,第七意識破二個結:空結、覺結,第六意識跟五根呢?就是根結。那麼五塵就是靜結還有動結。
所以這個動、靜、根、覺、空、滅,是舉耳根,六根裡面的耳根,這個耳根就代表六根,六根講的都是一樣,所以舉一就是六。
本經的六結跟三執:滅結就是空執;空結、覺結就是法執;根結、靜結、動結就是我執。
解釋一下:先從我執,我執就是執四大為自我,妄想心為我的心,這個就是我執,認為這個妄想意識心就是我的心,不曉得這個是前塵分別影事,不知道!對這個色身不了解是緣起、是四大,父母親還沒有生我們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生我們以後就變成緣起法,而這個緣起法,我們誤認為這個就是「我」,所以這個牢不可破,我執。
那麼,這個法執呢?諸位看上面:覺、空,這非常重要!如果你向大眾說:我覺悟了!然後大張旗鼓的告訴自己:我大徹大悟開悟了!諸位!這個就是凡夫。真正悟道是默契而已,不能說!所以這個覺,一直說:我是大覺者!這個稱贊自己,就是對法上的執著。這個法執,再講具體一點,讓你更受用,當你崇拜某一個上人或者是法師、或者是金剛上師,然後執著就是說:全世界沒有比我師父有修行的!這個叫做法執。或者是你聽了某一種法,哇!持某一個咒,非常的好,然後否定別人的存在,這個就是法執。或者說:我念佛念得非常好!好像全世界不修淨土法門,就是全世界都是很可憐的,沒有救了!末法億億人修,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不念這個佛,可惜!然後憐愍一切的眾生,這個叫做法執。或者是你對某一種道場,有特別的偏見、關愛,這個統統叫做法執。
我去台北的時候,有一個信徒,女信徒,在我面前講說:師父!我認為我們那個上人,某某人,修苦行是全世界最有修行的,我認為他是佛!嗯,我們也是默然,接下去也不曉得......因為這個劇本不知道怎麼接,接不下去!你不是別人,你怎麼知道別人沒修行?你沒有跟其他的法師:西藏的上師,或者是漢傳、南傳,人家修四念處,你怎麼知道別人沒修行?所以這個對法上的一種偏愛,變成有:是法不平等,有其高下,這不懂得法!懂得法的人,連這一句不行,連動念都不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嘛!是不是?那我就問了:你們上人叫你怎麼修啊?我們上人叫我們觀空。我跟她講:諸法本來就空,你為什麼要觀它,頭上安頭?她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我說:連我這一句你都聽不懂了,更遑論後面的真如。她也不曉得什麼叫做頭上安頭,這個到底是在表達什麼。所以我們,凡是來講堂上課的,千萬不要犯這個過錯;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我尊重每一個法師的修行方式,也尊重每一個道場的道風,也尊重八大宗派各有自己的緣起、時空性,和背景所依據的經典,用這樣的尊重,反而更貼近真如、更貼近平等心。所以當你欣賞某一個法師的時候,並不適合在其他的法師的面前一直贊歎,對方會不舒服,叫做不舒服。所以你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你跟我跟慧律法師有緣,僅止於此:「我跟法師的法非常的相應,我非常的受用!」僅止於此,後面就不要再稱贊。如果你要贊歎師父,來到我的門前,我們把門關起來,你就可以開始盡量的稱贊,那個就可以,沒人聽到,不要緊;公開的那個,這個不好,修行人不應該這樣子。所以我教導你的,統統叫做佛的心,修行人以此為我們的借鏡。
所以這個覺結跟空結很難突破!為什麼?他就自己覺悟了。或者是:我觀空,我能夠放得下一切!所以,有的人一修行就說:慧律法師!我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我統統放得下了!放得下,這一句也是多的,本來就沒有東西,你還在那邊多一個放得下,這個也是多的。所以,對法沒有執著,就是默契而已。
然後再最後一個,這大菩薩修的,叫做滅結,「我把生滅全部滅盡了!」這一念叫做生滅。知道嗎?我統統滅了,滅,就是真如相應,無可言說,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只有內心唯是一心,唯有真如,真如者不可說,默契而已,要體悟到這個,要相當的功夫。
有一次,我年輕的時候,那時才三十二歲,我們在山上的道場,有一個老參,在用完了這個......有的持午、有的晚餐,時間過了,洗個澡,大家剛好聚著,老參跟我們三、四個,剛好往下看,風景不錯,那老參就說:
哎呀!今天皓月當空,微風徐徐而吹,微風拂來,特別的清爽。來!法師!第一個,法師!你說說看,風吹這個樹清涼,發出沙沙的聲音,你看看這個,你能表達一下你修行的心境呢?
他說:風一吹,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無比的清涼;但是它在演說不淨、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
嗯!這個老參點點頭:嗯!不錯!第二個,你呢?你的體悟?
他說:萬法唯心現量,那有什麼不淨、苦、空、無常、無我?這些都是相,相不可得,就是萬法唯心,萬法唯心,就是不可得,其實不可以在相上論斷。所以,所說的不淨、苦、空、無常、無我, 其實是唯心的現量,本不可得,無可言說。
他說:嗯!這不錯!第三個:慧律呀!你的體悟是什麼?
我那時候來,不說第二句話,就直接進入寮房,一句話都沒說。
這個老參很驚訝,就跟著我後面來,他就問說:慧律!你是真悟還是假悟啊?
我就摸摸他的心髒,我用右手摸摸他的心髒,跟他講:我說:你的心還有真跟假。
我三十二歲便能領悟究竟第一義谛沒有能所、涅槃實相的道理;但是,隨著這個時間往前推,三十二歲、四十二、五十二,一直到今天接近六十,我給大家一個名詞,叫做經驗第一義谛,那個體悟就更深入!
有一個法師來到我的面前,說:慧律法師!我覺得佛經講來講去,講的統統一樣,也沒有什麼好說。
我跟他講:法師!你對一半,佛經講的統統一樣,統統要開采涅槃妙心,你這一句話講對了;但是,經驗第一義谛的體悟就不一樣了!你今天你三十二歲,你講到這個實相,你的體悟跟十年後、跟二十年後、跟三十年後,你的體悟會更深,一直一直契入更深的地方,這個經驗第一義谛,各人體悟深、淺不同。這個面包,對不對?這個面包,你看,面粉都是一樣的,機器、儀器都一樣,這個面粉做起來,會做面包跟不會做面包的就會差很多,有的做得很可口,有的焦頭爛額,對不對?有的香噴噴!是不是?你看這個。佛經都是一樣的,當你悟明心性的時候,從你本性流露出來的這個法,跟依文解義,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座諸位!你今天你坐在這裡,絕對功不唐捐,不會浪費你的生命跟時間的,因為每一次,你今天聽到的,也許你今天用不著,也許五年後、十年後,在一次的這種恍然大悟:喔!原來十年前我在文殊講堂上《楞嚴經》,師父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剎那間契入,那個法的喜悅不可言喻!但是你要十年後那種法的契入,就必需今天要吃一點苦。所以你今天來,講經說法,也許你不受用,你聽起來覺得很陌生、好吃力、聽不太懂;但是,這個沒有關系,佛法就是要這樣子,就是要這樣子。只有堅持,唯有堅持、唯有精進的人——修行人,才能打開佛陀涅槃般若之窗,只有這樣子,沒有其他辦法。
好!底下,
三執,我執就是我空,破了法執就是法空,連這個空也不能著,叫做空空。諸位看左邊,九一頁右上邊,色就是動跟靜,就是人空;受就是根;想就是覺,行就是空,識就是滅,動、靜、根叫做人空,(破我執);覺跟空,法執,法空(破法執);滅就是空空(破空執)。
好! 諸位請把《楞嚴經講義》請出來,666頁,這一段是講:
【丑二 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分二)】
【寅初 教從根以解結 二 示脫纏入圓通】
【(寅初分五)】
【卯初 決發增上勝心 二 法喻當知結處 三 確實指根是結 四 備顯六根功德 五 教其悟圓入一 今初】
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就是說:你要用對心,要用對心,從根入手,發不生不滅的真如心修行。
666頁,中間,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這個第二義者,這個不是第一義谛那個第二義谛,不是的,這個是根據前面的。好!諸位恢復一下記憶,翻開652頁,652頁。為什麼要翻來翻去呢?因為要恢復你的記憶。因為聽經,你們知道,初學佛法聽一聽,他回去放著,下一堂課,下星期六再帶來,聽完後就保持如如不動,他不可能再去翻書,所以,他聽完就還給我......他聽完就還給我,聽完一定還給我,這很正常!聽完,他就一定會還給我,高興著中秋節快到了,他怎麼會記得這個?所以一定要恢復一下那個記憶。
652頁,看大字體的,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繼續看左邊大字,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往左邊看,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好!翻回來,666頁,這樣知道嗎?第一義就是這個。
好!現在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諸位!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當你在不舒服的時候、不愉快、起煩惱的時候,你要堅定說:只要是假相,我就放下!只要是有為生滅法,我就放下!諸位!這個世間你看到的,根、塵、識十八界,哪一種不是有為?哪一法不是有為?哪一法不是生滅?所以修行,你看到這個是生滅法,你就放下!世間人只會為了一點小事爭吵不休;我們知道,這個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就放下。9——34:56
底下,
【首句牒名。】【上科揀擇因心,此科承上揀擇既定,則決定從根解結,以為此科之宗,】所以,這一科最重要的,就是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方克脫纏,頓入圓通以為此科之趣。從根解結,是修楞嚴大定,下手工夫,前三卷半,佛開示真因地心,為最初方便,上科所揀之因心,即佛所示之因心,此科依此因心起修,為初方便,即入初發心住之方便。住前工夫,初學最關緊要,不得不詳細發明。既教捨識用根,】捨生滅,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尚要示以選擇圓根。】要選擇一根,因為六根同時修,凡夫沒辦法,不是佛,佛,根根都是圓滿的。【文雲: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就是說:圓根修的話,剎那之間見性;要是不圓根,修百千劫。所以要找對方式,就像六祖講的: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就是這個意思。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較之從(六)塵從(六)識從(七)大而修者,】從塵、從識、從大,就是六塵、從六識、從七大而修者。【其遲速何可以算數計耶?此為至巧至速之法門,故題中稱修證了義。】
【此第二決定義,佛意汝等必欲發菩提心,必欲亦即決定義。菩提心,即大道心,】的眾生,【求成無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聲聞、緣覺,惟依最上乘,】最上乘就是佛乘。【發菩提心,此屬願。】
【於菩薩乘,生大勇猛者:即依願起行,菩薩為大道心眾生,是已發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進不退之心。】諸位!這個精進不退,就是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關鍵。因此修學佛法,身體有一點不舒服,可是,心是非常堅定的!
【決定棄捐(捨也),諸有為相:即捨權、小,所用生滅心,】生滅心簡單講:就是意識心。【為本修因者。有生滅,即是有為相。】簡單講:如果你今天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被有為相所干礙、困擾,就表示說你沒辦法進入佛的領域。也就是:今天你在你的四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其實都是生滅法;在生滅法徹底沒有意見,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法,不用另外尋找,當下就是!
所以有的人問:師父!什麼是無為法?
我就跟他講:就是有為啊!
那什麼是有為法呢?
就是無為法嘛!
所以,有生滅即是有為相。所以在這個,諸位!要看開、看破,是生滅法,就是法,就是捨,就是有為相。
【此文內具三種決定:一、決定發菩提心;】諸位!發菩提心的時候,就是不怕一切苦,這是真發菩提心的人。一個修行人怕吃苦,就免談了,就免談!【二、決定修菩薩乘;】一切眾生都要度,所以我們最近這個 e-mail 很多,我都跟趙慧批示:不捨一個眾生,只要這個眾生有緣的;除非是很糟糕的、要來亂的,那就沒辦法了!只要這個眾生有一點點善根的,我上面都批示:不捨一個眾生。所以,決定修菩薩乘,就是一切眾生都要度。【三、決定捨有為相】舊版誤植為二(新版已更正)【(即決定捨識用根)。此種願行,實屬可嘉!故下示以決定從根解結,方能依因克果也。】
底下,
【卯二 法喻當知結處】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此承上欲捐有為,須離煩惱;欲離煩惱,須絕根本。】「絕」就是斷,「根本」就是根本無明。
這個煩惱它難斷,就舉我媽媽的例子最明顯,她知道要念佛,可是,她煩惱一來的時候,我就勸告我媽媽說:哎呀!不要煩惱這個啦!然後她就會說:不是我要煩惱的啊,它自己跑出來,我有什麼辦法?她的意思就是說:煩惱來,不是她能夠作得主的。從哪來?她也不知道!所以,這個在經教上不通,或者心性上不明,就會用了很大的力道要把佛念好;可是,就是怎麼念,念不好!因此,修行它是點滴的功夫,點滴的功夫。所以想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好的人,那就要聽經聞法。
所以,【故教以應當審察詳細,煩惱根本。煩惱是生死苦果之因,別】分別來說,【則根隨等二十六法,】「根」就是根本煩惱,「隨」就是隨煩惱。根本煩惱加上隨煩惱,根本煩惱有六: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個在《百法明門論》就講過了。那麼隨煩惱分大、中、小,大煩惱有八,中煩惱有二,小煩惱有十,這個在《百法明門論》都講了。所以,這個「根」是根本煩惱,「隨」是指隨煩惱。那麼,根本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六加二十,就是等二十六法,統統是煩惱法。【總則唯是六識,以六識對境分別,生諸煩惱,此屬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見思惑,後面還有微細的,或者塵沙,還有根本無明。【根本即最初生相無明,和合八識之中,結滯六根之內,六根見聞等性,皆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成能見之見分,能生枝末,】所以稱為......【故以根本稱之。】就像一棵樹一樣,一棵樹,有樹根,它就會有樹枝,慢慢的,微細的樹枝,再來就是長樹葉、開花結果等等。所以這個根本無明,是取用樹木來比喻,那麼根本無明,當然就是最微細、最難破的了!【由是觀之,生死根本是六識,佛判真妄二本中雲: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諸位!那個「攀緣心」,特別注意!就是看了相著迷了;但是,全世界都是這樣,到百貨公司去,眼睛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全世界哪一個眾生不是這樣?你學畫畫,心也是這樣往外攀啊,然後再自我想像,看怎麼畫。對不對?寫毛筆,雖然是說可以運作一下,但是它還是相,借相暫時使心靜一下。所以,無論你學音樂、你學服裝,對不對?無論你怎麼千變萬化,這個心始終定不下來,你這都是用外面的攀緣心,這個所有眾生都是這樣子。用攀緣心,為自性者,【煩惱根本即是六根。】
【後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汝欲識知,俱生無明,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者:即審詳此煩惱,自從無始以來,如何謂之發業無明?如何謂之潤生無明?發業,即是造業之因,能發現行之業用,】我們現在的造作,叫做現行的業用,當下的造作。【如十二因緣,過去之無明;潤生是業之緣,三緣會合,】三緣就是:父親的因緣、母親的因緣,還有自己的業力、業識。三緣會合,【能潤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緣之愛取,即中陰身投胎時,一念想愛是也。此二皆煩惱。】
【誰作誰受:即推究根本,意顯六根,自作自受。不言六根,而言誰者,】那不是六根,那到底是誰呢?【即令審詳,自審自悟也。】所以,佛是我們增上緣,悟不悟,要看自己的心。所以因此,自己不改變自己,善知識在旁邊也沒有用!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也有人愈遠離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相應,不相應。有的人很敬佩釋迦牟尼佛,就像那一些證果的阿羅漢,都是佛陀的入室的弟子,對佛十足的信心!可是,那一些沒有威儀的、毀犯戒律的,佛陀一往生、一入涅槃;你看看那個《大般涅槃》,看了就傷心掉眼淚,「那個髡頭沙門終於入涅槃了!」就是罵佛,就是佛在世的那一些不修行的、散漫的比丘,因為佛制了太多的戒律了,框住他,他受不了!所以佛入涅槃,他說:這下可好了,自由自在了!你看,佛當時在世,是聖人中的聖人,而有因緣跟著他的出家,都有那一些不肖的份子,更遑論說我們今天這樣子的局勢呢?對不對?所以,人家來聽經聞法,我們隨喜功德。對不對?佛在世,有人離佛愈來愈遙遠啊!所以說:在講堂,同樣是在講堂,有的人離佛愈來愈近;可是有的離佛愈來愈遠......愈來愈遠啊,為什麼?這是心的問題。
【此文煩惱根本是六根,意隱難明,】當知六根就是八識,(【當知根即八識,】)由裡面,【由八識引起六識,】由裡面最微細的八識,引起對外塵分別的六識,【起惑造業,依業受生,推末由本,是第八見分,映出去而成六識,為生死根本,六根復為六識根本,】所以,【故令細推,發業潤生,實是八識,自作自受。】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這個文字很簡單,就不用解釋了。
【此承上文。】【汝既決定發菩提心,修證無上菩提之道,必要斷除煩惱,欲斷煩惱,必先究其根本,故語之曰:設若不審詳觀察,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從何處而起顛倒。根指有情四大六根,】有情內四大之六根。【塵指無情】外【五大空界。】地、水、火、風、空,地、水、火、風、空,叫做五大的空界。【此根塵本非實法,】叫做依他起性,只要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根塵本非實法,【故曰:「虛妄」。】
所以修學佛法,說難很難,說簡單,這太簡單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一切見,即名諸佛;離一切語言,即名諸佛;離一切文字,即名諸佛,就是一個「離」字!可是到達功夫成熟的時候,就是即,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即一切相,他還是佛,如智裡面,非離非即,沒有東西可以離,也沒有東西可以即。為什麼?諸法本來就空相,空相哪有能所?哪有即跟離這種東西?所以說法一定是為眾生而說,講離、講即,都是在眾生位講的,在究竟的如智裡面,沒有這個。
講一切法無生,它是在形容真如;你著一個無生,無生,它就是生,眾生不曉得生即是無生,佛性非生非無生,講一切法無生,那是叫你體悟當體即空;你著一個無生,這個無生又變成有。佛法它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體悟的功夫有深、有淺。他講一切法無生,他還以為有一種東西叫做無生,不曉得體性本空叫做無生。體性本空就無可言說,不能講生,也不能講無生,生即是無生,無生不壞生。為什麼?緣起就是不壞性空,性空不壞緣起。
底下,669頁,第一行:【乃因顛倒而有,顛倒即本末無明。】根本,還有枝末無明。【此顛倒起處在根,佛不明言,但曰何處,要其自審,即究根本也。顛倒起處尚且不知,雲何降伏煩惱,取證如來正位?此文與第一卷,】當中,【佛語阿難,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但要斷除煩惱,必先審得根本;】審得根本。【為國王討賊,必先搗其巢穴,除其首腦,使其無所依藏,則自離自散,自降自伏;】諸位!記得!修行要根本修,下手處就一定要對!這個就是跟對師父跟跟錯師父,是有天壤之別!跟對師父,悟則剎那間;跟錯師父,迷就塵點劫,因為他從來不跟你講這個究竟義,就是怎麼樣都是善巧方便的相,搞來搞去,到最後死亡的時候,發現這些都用不上,那就是怪自己的福德因緣了!【反言若不知處所,雲何降伏坐令太平耶?】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
你看看這個世間人,要解開這個結的人,如果他看不到打結之處,處尚不知,如何知解?說:把那個繩子解開。他不曉得繩子的結打在哪裡啊!繩子還好比喻,心呢?心打結了,誰有辦法呢?所以,佛法的偉大,就是解決全世界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你的心的打結。
所以,在座諸位!一個人在很傷心的時候,你跟他安慰,沒有什麼作用的,你只要防止他不要去自殺,已經算不錯了!真的!那個安慰沒有用的,那個力道太小了,他的結在哪裡,他不知道的。所以,一個人碰到一件事情,他就一直說自己受到很大的委屈,想起來就會哭泣,為什麼?他心中有結。如果他轉一個念頭就說:這個就是我的命,這個就是我修行的階段,一定要去突破,逆境反而好。他歡喜去接受這個逆境;或者是這個破碎的婚姻;或者是破碎的家庭,這些變成他的增上緣,反而是好事。所以好事、壞事,但看你懂不懂得轉你的念頭?修行也是這樣子的,你能夠轉你的念頭,所有的壞事就變成好事,但看你的心。那麼,你的觀念轉不過來,就永遠困死愁城,跳不出來的,跳不出來的!
還有一種是藥物傷到,那個藥物傷到就沒辦法了!因為我們年歲愈來愈大的時候,我們的腦部會愈來愈退化了,如果那個帶氧量不夠、呼吸不順暢、糖尿病病得太嚴重了,長時間的服用西藥,這個你要很小心,這個已經不是觀照的問題,它是屬於藥物被控制了。你一開始依靠藥物,後來這個藥物控制你了,就變成你作不了主!尤其是消炎的、止痛的、安眠藥。許多的作家,還有電視的寫劇本的,還有這一些所謂的名人,他們忙到凌晨一、二點,一、二點,我看那個有時候在講名人他們的生活,哇!那種日子我們不敢過!他說:當我編劇編到很累、寫作寫到很累的時候,回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抓了一把藥,安眠藥就往嘴巴裡面塞,就睡了,睡了!睡了一天、二天、三天,諸位!這個長年累月下來,是很可怕的,每天一點點少許的砒霜,少許的砒霜......再來,不吃就不能睡;不吃再不能睡的時候,你就作不了主。所以,立刻改掉安眠藥的人,醫生說:立刻得重度憂郁症!她身體立刻會發抖,而且會失控,中樞神經......她老是往負面想,破壞中樞神經的時候,她腦筋裡面想的,都是心悸、恐懼,不管任何事情,講的、想的都是負面的;誰要來害我了;誰要來霸占我的財產;誰要來霸占我的老公了!她已經不能控制了!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沒有講到這個西藥的可怕;中藥當然也很可怕,最好不要用藥啰。這個是佛沒有講的,現在附帶這個,當你一個人長年累月用這個止痛劑、鎮定劑、安眠藥、消炎片,長年累月這樣用;當然,有時候你用短期間,這個當然是無所謂,長年累月,我指的是一年、二年。
有一個空姐,她生理期來的時候,她就痛到不行,她一次吃二顆止痛劑,最強的,市面都可以拿得到的。每次都是吃,每次都吃,生理期她還必需要飛,她的職業就是這樣子。有一天,因為她服用了好幾年了,生理期來,不管它了,一次就二粒,一粒還沒辦法止痛。就在飛機的時候,砰!倒下去了,在飛機上就倒下去了,這個空姐!怎麼樣?倒下去,爬不起來了,心肌梗塞,還沒有送到醫院,走了,來不及了!聽說她用了那個止痛劑,已經用了十幾年,而且量大,她的量用得太大!
所以這個就講到說:身跟心是很重要,佛陀當時在世,並沒有什麼西藥這種東西,印度當時哪有什麼西藥?我們現代人的文明;我不是說排斥西藥,統統不好;但是西藥要用到恰到好處的時間跟空間。如果你有心,你已經退休了,記得!那個止痛劑、安眠藥,一定要隨著你的年齡層,慢慢慢慢改變......以前,這是以前,我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就加附帶一些安眠藥給師父,他說:如果您睡不著,您就加這個。安眠藥一向不太吃。有一次,這一次去彰化要演講,從八、九點這樣躺著,睡不著,到凌晨一點半,在木屋是不是空氣很好?對不對?很好,有時候那邊有青蛙叫,啯啯啯......。然後一點半了,一看:哇!一點半了!明天要彰化體育館演講,齋僧大會,那場面盛大,上萬的人啊,怎麼一點半了都還沒睡著?後來想到好幾年前醫生說:那您用一點少許的安眠藥。好吧!那就用四分之一吧!一顆的四分之一,像鼻屎丁點大,吃了,有睡一會兒,結果第二天一起來,哇!那個頭痛到不行!所以現在師父的體質完全 nature ,自然,不能沾到一點點的西藥,就是不行,就是不行!已經沒辦法了,早就不吃安眠藥了,安眠藥不吃了。
所以這個就是跟大家勉勵,大家勉勵。師父從這個十年前,那最嚴重了,人生就像這樣子,我最嚴重的、最高的血壓多高?十年前,五十歲的那一年,四十九歲、五十歲,你知道血壓量的時候,E r r 沒辦法量!後來再量一次看看,血壓 212 / 175 ,心跳 112 ,瀕臨死亡,十年前!這一輩子量過最高的一次血壓:212 / 175 ,心跳 112 ,你們有量過這樣的血壓嗎?當然不可能了!那時候想說:大概會死了!老了有三種好:第一、顧家好,第二、帶孫好,第三、死一死好!(笑)老了有三好,老了有三好就是這樣,死一死好!知道說真的不行了!那麼今生今世量到最低的一次血壓,是在木屋,量血壓,最低的血壓,一看:89 / 52,這樣也是快死了,怎麼會才89 呢?那個大概就是空氣很好,每天都走路......每天都走路,吃得好,血壓。你有辦法相信嗎?從212血壓調整到剩下89,就是下定堅定的意志:不行!我這些孩子還小,這些居士還需要上人。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下人,所以需要上人,我不能死!那這個還是要......瀕臨死亡的時候,還是認為說我的責任還沒有完成。這個就是告訴你:當藥物的時候,你用得太重,你已經不是降伏的問題,你失控!英文講:can not control ,沒辦法控制。不是說up to you , up to you 就是你說了算;那不是你說了算:我要健康!那不是你說了算,那沒辦法控制的!那沒辦法控制的!
所以,今天這個跟大家,所有的法師跟居士互相勉勵,身體,這個當時候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想到說,今天的藥是這麼的可怕,空氣是這麼的污染,化學的東西是特別的多!人家問說:師父!電視報導,什麼叫塑化劑?塑化劑就是塑膠啊,就這麼簡單啊,你就是吃塑化劑,這塑膠啊!反式脂肪就是這樣子嘛!是不是?有一次被抓到了,人家那個飲料被抓到有反式脂肪,他標反式脂肪標零 zero, 然後記者就問他說:人家檢驗局就檢驗說你有反式脂肪,你為什麼標零?他說:我標反式脂肪標有,誰來買啊?你看,這個還公開的還在電視上,人家訪問他說:你這個明明有反式脂肪,你為什麼標零?他說:我標有反式脂肪,誰會買啊?現在的生意人就是這樣子。所以你看了這個,只能感歎得憑個人運氣好壞了。
底下,反言若不知處所,雲何降伏坐令太平耶?在座諸位!你要令太平,要身跟心都一定要,身一定要健康,心要有正見。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
【上法說,此喻明。世間解結之人,喻修菩提斷煩惱之眾生。不見所以起結之元,喻不知煩惱根本,及虛妄根塵,何處顛倒。雲何知解者:以不見所以起結之處,雲何而能知解?喻處尚不知,雲何降伏斷除,而取如來位?此文為下文,绾巾示結之張本,】绾巾就是把這個......類似我們把這個手巾打結,後面有講。【亦即從根解結之伏線。】伏線就是作未來講說的,這個伏線就是作未來講說的一個隱藏。【眾生根中有六結,六結即我法等煩惱,】我執、法執等煩惱。我執通常是眾生,而法執通常是修行人,就是:「我修什麼什麼,別人沒像我這麼偉大!」這個叫做法執。「我們這個道場是怎麼樣怎麼樣好,其他的道場統統不如法!」這個就是法執。「現在末法時期,只有我們這個大悟,全台灣省沒有一個人悟!」講這個,這個叫做法執。【選根修證即解結。觀世音耳根圓通,即解六結、】所以,六結要背起來: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破五陰、】色、受、想、行、識不可得。【除五濁,】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與此二種決定義,若合符節。】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先解釋一下:你沒有聽到這個虛空嗎?從來就沒有聽說這個虛空被你隳裂。隳(hui一聲)裂,「隳」就是毀壞。你聽說哪一個人去毀壞這個虛空嗎?隳裂。何以故?為什麼?空無形相,虛空本身就沒有什麼形相的,更談不上什麼打結,或者是把這個結解開,意思就是:聖人沒有結,也沒有解的意思。無結解,談不上打結,更沒有說把這個結解掉。所以就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本空,叫做無無明;也不能說把無明斷盡,無明本空,你怎麼斷盡呢?就像虛空一樣,我們般若智慧,妙性天然,本來就存在,裡面根本就沒有打結,你不需要去解它。
670頁,【前四句喻妄,有結有解,須見結處,】需徹見所結之處,需見結處就是:你一定要徹見所結之處,叫做需見結之處。方能知如何來解,【方能知解;此五句喻真,虛空喻真性,並不聞世間虛空,被汝隳(音灰)毀破裂,】意思就是:本性是絕對的如同虛空,包容一切,沒有能所,究竟離一切相,一切相所不能毀壞虛空。【言從來無有此事。何以故?征其所以,下二句解釋。以空無形相,本來無結,亦復無解;喻真性無相,安有結解之可言哉?此又對上上根人說,如前雲:何借劬勞,肯綮修證,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矣!】意思就是:我們不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拼了老命在拜佛、念佛,只要你狂心若歇,注意那四個字:狂心若歇,這個就是真修行人!如果你拜佛、念佛,你的煩惱、狂心不歇,那個等於運動一樣啰!所以,拜佛是以佛為表率,用佛的心修行,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不是說拜佛、念佛不好,而是說拜佛、念佛的人,應當理解、體悟佛的心。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底下,
【卯三 確實指根是結】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意思就是:你現前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以及身心;身心就是意識心,身心。六,這六識為賊媒;我們說:媒人來介紹,二個人結婚;我們這個六識,就是在中間劫自己的功德法財。所以,我們認賊為父,就是什麼意思?認這個執著心、妄想心、分別心、無明心、顛倒的心為自己的心,所以,念念都起執著,我執、法執、空執;念念都起顛倒,而誤認為那個就是我們的心,從來不能體悟,真如才是我們的本心。因此我們認賊為父,就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自劫家寶,自己劫走了家寶。
所以,在座諸位!你第一個步驟要怎麼學呢?
第一個步驟:當你要發很大生氣的時候,你的聲音就壓低,試試看,壓低。因為我們一生氣,嗓子就會拉高,你現在試試看,用柔和音來調整你的心。因為一下子控制不住,可是在0.1秒裡面發現這樣不對,馬上就縮回來。所以,柔軟身、柔軟心,這是修行的根本,就是這樣子,對每一個人都有禮貌,這樣你的個性慢慢的降伏,佛說這個是真修行人。如果你也放縱你的習氣,惡因、惡緣,那你想想看,你到現在碰到事情還會暴怒,看到事情還會覺得委屈,晚上一想起來,又一直每天都在哭、掉眼淚,什麼事情都看不開,兄弟姊妹搞得不愉快!你一個老師,整個四周圍的人都對你有成見,那你這個要小心,這個離修行就十萬八千裡了!修行人愈有修行就愈有修養;愈有修養的人,他就愈有修行,它是一體兩面的。所以你所要學的,就是改掉你的個性,這個每一個人,包括師父,也要改掉個性。
底下,
【此指根是結。】【即示虛妄根塵,顛倒之處。則字緊承上文,欲知結處,則(即也)汝現前此身,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即意也),六精是也。此六精乃為鉤通】鉤通就是串通,家媒,因為六識心就是你家之賊,【家賊之媒,】你的煩惱根本就是六識心。【媒賊鉤通,自劫家寶,】為什麼?功德法財、真如本性完全喪失了。【所以損法財,滅功德,皆由此也。】【有指六塵為賊,其義非是,以塵屬無情,當指六識為賊。】所以我們這個分別心、執著心、顛倒見,很可怕的!【第一卷如來破妄識非心文中,問阿難雲:「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答曰:「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就是此非汝真心,你擁有的只有妄心,能夠分別前塵影事的,就是你的妄心。【阿難問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諸位!相就是所緣,想就是能緣,相想就是能所。【惑汝真性。】所以我們看到什麼就想什麼,就卡住了在這個真如。但是,當你破除了妄想,就像六祖講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變成這樣,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真心就現前了;不是像現在的,看到什麼就想、就分析。所以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惑汝真性。所以現在的太空科學家、物理學家,往太空,用這個太空望遠鏡一直往外看;當然我們也感謝這些科學家,但是,那找不到本性;任何一個星球,對不對?這個都是相。所以佛法把復雜的人生跟宇宙,回歸到單純的真如自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我們之所以有輪轉,就是妄想心太重。【佛分明指六識為賊。有人以六根為賊媒,六識為外賊,外字亦復不當,識本在內,雲何說外?故今以六識為家賊,六根與之鉤通,由六根對六塵,引發六識,起惑造業,故根有媒義。】就像媒人。
【昔有僧問善知識:「家賊難防時是如何?」答曰:「知之不為冤。」】我們解釋一下:家賊難防時是如何?意思就是:這六識的妄想心很難去提防!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卡在一個個性啊,一動念,哇!那就是:我怎麼樣......我怎麼樣。這個識心分別太難了!家賊難防時是如何?答曰:知之不為冤。你只要了知,那個是虛妄的、是緣起的、空無自性的、是如幻的識心、是緣起的識心分別,不是實在的,你知道它,冤:就不被欺騙了。知之不為冤,「冤」就是被欺騙了,這個「冤」。簡單講:認識壞的就是好的,認識這個識心分別是不好,當體即空,沒關系,沒有關!為什麼?認識壞的就是好的,知之不為冤,你認識這個識心分別在欺騙你的,那麼,你就不會被欺騙了,不是壞事!意思就是:當下識心分別空無自性,真如就顯現。
【斯言甚是。切勿認賊為子,自取其害。又保福禅師雲:「賊是家親。」】賊是家親,意思就是說:其識心分別當體即空,其實就是真如自性,本來是最至親的。賊是家親,它是跟我們最親近的,意思就是:賊其實是自己人。當體即空,就是真如本性的意思。【以是而觀,六識不可以外賊名。】
671頁,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解釋一下:由此無始劫以來,眾生世界妄生,這個「生」就是妄生,妄生纏縛,妄就是沒有因,沒有任何的原因起煩惱,沒有原因的起執著,沒有任何原因的起顛倒見,就是莫名其妙的一直活在苦惱、輪回裡面,而沒有解脫,也沒有人跟他點醒,就妄生纏縛。妄生纏縛就是不實在的纏縛;說:了妄即真,對不對?如果你知道那個是妄想所生的纏縛,不可得,那麼,用真心活下來。所以,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諸位!這個就是:聖者不為物累的意思,聖人絕對不會被假相所捆住,叫做聖人不為物累。我們這個物,變成我們內心裡面的負擔、累贅,就是因為我們不能了相即妄。所以,為什麼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如幻般的世界,根、塵、識皆是如幻、皆是緣起、皆是空無自性、不實在的,我們就是活在這個不實在的世間,而被騙得團團轉,團團轉!所以世間人,你看看,小學的時候,他就會教你怎麼樣怎麼樣,你將來做音樂家、科學家、畫家,我將來要干到總統啊,怎麼樣子;絕對沒有人教你說:我將來要做一個解脫的聖人。沒有的!頂多教教你做做人,像弟子規,做做人,你要想佛的大般若空慧的思想,所有我們現在的現今的教育,沒有人這樣教,沒有人這樣教。
所以有時候你看,博士做那種行為,那報紙登的,那個博士做那一種行為舉止,讓你覺得很訝異!博士用那個針孔攝影機去拍攝,你看這個精神上是不是有一點問題?這個念到博士啊!他用那個針孔攝影機,放在、藏在一個特殊(處),後來被人家抓到了,是博士!那這個世間的念到博士怎麼得了?對不對?你看,如果它今天讓你有正確的佛的概念:一切法不可得,那你這個對相上的妄想就會沒有。是不是?所以,因此學佛跟不學佛,生命這個心靈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此指六根即是結處。】【自從無始,最初一念妄動以來,從微至著,】「微」就是微細,「至著」是顯著。【六根起結,故於眾生有情世界,攬四大六根為自體,執此身以為實我,妄生纏縛,】妄生。【將廣大圓滿之心性,變局於四大之中,】所以,在座諸位!你愈離相的人,你臨終你就愈有機會往生!所以為什麼聽經聞法不但不會障礙往生,反而會幫助你往生淨土?那你知道了,更看得開,每天都是這樣在大本的經典薰習,不得了!【埋沒於五陰之內,不能解脫;於外之五大六塵,器界世間,執此界以為心外實法,妄生掛礙,如鳥在籠,】我們這個心性,好像被這個我執、法執關在鳥籠裡面了,【不能超越,】所以,在座諸位!我們今天的心就像鳥,這個身體框住我們,我們是不是能夠打破這個五陰身,能夠翱翔在虛空自在呢?就看大家了!【即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也。我等真性,從真起妄,根結既成,遂於身心世界,皆不自在,迷者求出三界,悟者但除根結,根結若除,塵相自滅,不惟身得自在,即於世界,亦復無礙矣!】
672頁,
【卯四 備顯六根功德 (分三)】
【辰初 征釋眾生世界 二 涉成本有數量 三 顯示六根具缺 今初】
底下講到六根的功德,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阿難!什麼叫做眾生根身的小世界?這個「眾生世界」,諸位!看到這個「世界」,你一定要改變觀念,眾生世界就是:現在討論的,只有有情的根身,這一點你一定要......聽經聞法,這個就是關鍵!所謂眾生不是眾生,「眾生世界」,你不要解釋說:眾生跟世界。喔!那就糟糕了!眾生世界就是:現在要討論的,就是有情的根身世界,簡單講就是這個色身,來定位它,色身就是小世界的意思,這個千萬不能錯會。
雲何名為眾生世界?意思就是:雲何名為有情的根身世界呢?世為遷流,「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為遷流。「界」就是處所,界為方位。
【此明六根數量緣起。】【上二句征問,下二句解釋。此世界,乃指有情根身,】所以要特別的注意,【非謂無情器界。】意思就是:這一段從色身來討論功德。【世約時言,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常念的:十方三世嘛!【遷流不住為義;】遷流不住就是時間。【界約處說,有前後左右上下,方位定在為義。】定在就是定位。
中間,672頁,中間,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
好!諸位寫一下,汝今當知,一:東,二:西,三:南,四:北,東、西、南、北。好!再來,東南:五,西南:六,東北:七,西北:八,上:九,下就是十,為界。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上、下為界,指的是十方;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數有十,十個方位,流數有三,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就是三世。就是方位有十方,流數有三,就是三世。如果你在「十」的底下加一個:方,「三」的底下加一個:世,哇!那就更清楚了!方位有十方,流數有三世,「三」的底下加一個:世,那就更清楚了!
【此世界即指根身,】【有過現未來,時時遷流不住為世;有前後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為界;如器界東西等,定位可明也。末二句結成,十方三世之數。】
倒數第二行,
【辰二 涉成本有數量】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說:一切眾生織妄,就是身心世界都是妄,叫做織妄相成,三世十方均是妄,統統是妄!身中貿遷,貿遷就是變遷,世界就是相涉。
【一切眾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見精、聞精、嗅精、嘗精、觸精、知精。就是乃由四大——地、水、火、風,還有六精,【交相組織,虛妄而成。有情之根身,身本四大假合,四大屬無知色法,由有見聞等精,】見聞等精就是六精。【旋彼無知,】無知就是四大,旋四大無知變成有知,有知就會變成神經系統了。【而成有知,】的見聞覺知。【故稱有情眾生世界。既有根身,即有世界,在根身之中,貿易遷流,如世行商,】就像世間人在做生意跑來跑去。【貿易諸貨,遷流不停。界相則貿易不定,如轉前為後,轉左為右等。】這個都是可能的。【世相則遷流不停,】如轉過去為現在,或是轉現在為過去,轉未來為現在。所以說:【如轉現為過,】就轉現在,明天,今天就變成過去了。或者【轉未為現等。】我們等待未來,等到了。【世界相涉者: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以三世涉入十方界中;或者是用十方界涉入三世之中。【彼此交互相涉,為下疊成功德數量之基礙。】一疊就是一遍叫做一疊,轉變一次叫做一疊。
673頁,中間,
經文:【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解釋一下:而此這個界性,注意!再強調一次:而此有情根身來討論這個有情的界性。由我們這個根身,有情的來討論,無關於外在的虛空。由有情的世界,這個小的根身來討論,設雖......設定雖然有十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上、下,定位是可以明確的。
但是世間人,世間人只有標的清楚的;「目」就是名為,東、西、南、北。世間人只承認東、西、南、北有固定的方向,而上跟下呢,哪裡是上?哪裡是下呢?就沒有固定的方位了。
在座諸位!像我們樓上跟樓下一樣,如果你這個樓房蓋在北極,你的樓房101蓋在北極,台北101蓋在北極,那麼,樓下是樓下,樓上就樓上了。如果台北101蓋在南極,樓上就是樓下了,樓下就是樓上。你懂意思嗎?這個如果台北101,這個是地球,地球,地球,蓋在北極,台北101蓋在北極,這是樓下,最高點,樓下就是樓下,樓上就是樓上。知道嗎?這地球,台北101蓋在南極,這個樓下變成怎麼樣?變成樓上了。樓下呢?台北101最底層,樓上變成樓下,樓下呢?變成樓上。你懂嗎?這地球,台北101最底層是這樣,101是這樣伸出來的嘛!所以,樓上樓下就是這樣,分不清楚,傻傻傻傻,分不清楚。說:喔!原來這個佛法還真是科學!of course 佛法當然是科學了,哪像迷信?一點都不迷信,你看佛講的這些,哪有一點迷信?完全是科學的。對不對?
所以,上跟下沒有位,中間沒有定方,四數必明,四數就是東、南、西、北,這一定的方位。
與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與世相涉,與過去、現在、未來相涉,三世乘以四方,三四十二,或者是四方乘以三世,宛轉十二。無論是三四,也是十二;無論是四乘以三,還是十二。
【此先辨定界性。】【而此界性,設立方位,雖曰十方。觀雖字,則十不定十,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間人,只目(名也)東西南北四方。】
【上下無位,中無定方二句,釋其只名四方之所以。以上下即四方之上下,離卻四方,無別上下,故曰無位。】
【中無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隅就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隅」就是角,東南角、西南角。結夏安居的法師、比丘,統統念過這個,從東南角標到西南角,到東北角,這個都念得很清楚!結夏安居的比丘,對這個「隅」字是非常明顯的。「隅」就是二個方位的中間構成的,東南角是由東跟南;西南角是由西跟南;東北角是由東跟北;西北角是由西跟北。所以,這個「隅」就是角,那麼四隅就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一隅乃合兩方所成,】譬如說東北角,就是合東方還有北方所成。【亦無一定方位。】
翻過來,674頁,【四數必明四句,惟取東西南北,】就是世間人強烈的觀念,只有取東、西、南、北,【四方之數,必定可以指明;與過、現、未來三世,互相涉入。】涉入就是相乘,加減乘除的乘。互相涉入。
以前啊,因為《楞嚴經》(講義)這一本是八十年前寫的,八十年前寫的,所以他用詞跟我們現在有一點略為不同。八十年前所用的,這個幾乎都是文言文;現在人都是用網路,電腦、ipad、 iphone 一拉,一縮,哇!實在是很方便,真是很方便!年輕人才會玩這個,老人家很少在玩這個。也很方便,哪裡有什麼加油站,哪裡有什麼咖啡館,一拉,喔!很清楚了,電話、住址,還真是方便,真是方便!現在還有GPS衛星定位,衛星定位。結果呢?太相信衛星定位了,開開開......開到哪裡?開到懸崖的旁邊,GPS啰!所以你看,前幾天報導一個新聞,說很好笑的現象,說現在的飛機,十次的飛機,有八次是人為因素,操作不當!說:為什麼?Why? 為什麼?因為現在統統全部電腦,所以那個開飛機的也開久了,只要上那個電腦鎖上去,就一直飛到那個目的地了。所以開久了以後,變成不會飛,開飛機的人,竟然不會開飛機,因為它全部都電腦,電腦有一點閃失,他就不會用了!所以,我們現在不一樣,我這個年代的人,全部不是用電腦的,上課一定要全部用筆記!所以,在我們這一代的人,實力是很強的!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學生就是......該怎麼說呢?電腦也方便、網路也方便,統統很方便了。是不是?所以現在他書讀得那麼多,叫他寫幾個字,寫起來,嗯,不會吧?你這個......大學畢業寫這樣的字?像我們以前幼稚園寫的字!真的!現在的大學生因為都不再寫字,所以就寫那個字,看起來就是......很天真啦、很童年啦!這樣講是比較好聽啦,看起來就很不成長、很不夠成熟,怎麼會一個讀到大學,寫這樣的字呢?是不是?那沒辦法,真的是很難過了!所以,科技太發達,也壞了我們現在的人,很糟糕!所以現在你叫他聽經聞法做筆記,他不習慣了,他不習慣了。
底下,所以,與過、現、未來三世,互相涉入。【三四四三:以三世涉入四方,三四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亦成十二。故曰宛轉十二,左之右之,轉來轉去,無不是十二也。此為第一疊(重也),為下二疊之本。】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流者從本流末,】一次一次的變,【從一流疊至三疊,變者變少為多,由十二變為千二,一十二字,即是十,如世間人稱十為一十,百為一百,千為一千。三疊即上第一疊,以方涉世,】用方位來涉入三世。【三世各有四方,】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各有東、西、南、北。簡單講:過去有東、西、南、北;現在有東、西、南、北;未來有東、西、南、北。所以,【三四變成十二;】十二。再來,【第二疊,以世涉方,】用十二世;前面三世涉入四方嘛,那就是十二世了。十二世,第二疊,以十二世涉入方,【每方各有十世,變成一百二十;】十世,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有過去、現在、未來,加上現前一念,現前一念。所以,第二,以世涉方,每方各有十世,所以十世就是: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未來的過去、未來的現在、未來的未來;現在的過去、現在的現在、現在的未來,就是這樣子。過去、現在、未來,再排下去,過去、現在、未來。每方各有十世,變成一百二十。【第三疊,每一世各具十方,變成一千二百。】一千二百。【文中但言一十百千者,舉整數略零數也。此約三四為第一疊。若以四三為第一疊,例此可知。】不論你怎麼轉都是一樣。
【藕益大師另釋三疊:第一疊,三四四三成十二也;第二疊,即四方中之三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則十二成一百二十也;】十二就變成一百二十。因為每一世各具十法界,那麼就變成一百二十。【第三疊即界界各具十界,則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雲,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諸位!這聽起來,我知道,一頭霧水!
翻開來,八○頁,喔!八○頁這一看,《楞嚴經表解》八○頁,喔!這一看,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表解》八○頁,那一看就知道了!(下附表)
第一疊,方中攝世成一十二,方中就是四方中攝三世,無論你怎麼轉都是一樣。好!四方——東、西、南、北,看底下,東、西、南、北;底下各有三世——東方的過去、東方的現在、東方的未來;西方的過去、西方的現在、西方的未來;南方的過去、南方的現在、南方的未來;北方的過去、北方的現在、北方的未來。好!這三四或者四三,都是一樣。所以,四方中攝三世成一十二,東、西、南、北,各有三世,就是十二。
第二疊,看中間第二疊,上面的十二世各攝十方,每一方各攝式於底下。好!諸位!現在就單單討論東方的過去,這底下就有十個方位;東方的現在,底下又有十個方位;東方的未來,底下又有十個方位。西方的過去、西方的現在、西方的未來,那麼就是三十個方位。南方的過去,底下有十個方;南方的現在也十個方位;南方的未來也十個方位,也是三十。北方的過去有十個方位、北方的現在、北方的未來。那麼就是十二乘以十,就是多少?十二乘以十,一百二十。對不對?東方、西方、南方、北方、東南方、西南方、東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所以上面的十二世各攝十方,每一方攝式於底下,成一百二十,一百二十。
簡單講:我們就東方來討論,東方的過去,看(“第一疊”圖表中)第一個就好:東方的過去、東方的現在、東方的未來。那麼東方的過去,再接著底下,東方的過去有東方;東方過去有西方;東方以前叫做過去世的南方;東方過去世的北方;東方過去世的東南方;東方過去世的西南方;東方過去世的東北方;東方過去世的西北方;東方過去世的上方;東方過去世的下方。為什麼要這樣念?因為有的根器太爛,讀到這裡,他就一頭霧水了。若是根器利的,像我們數學讀到,心算馬上就知道,這還需要講嗎?不需要!但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喔!原來如此!對不對?那就知道了。
底下,第三疊,看最底下,上面一百二十方各攝十世,攝式於底下成一千二百數。
諸位!長劫有九,過去、現在、未來,就過去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現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的三世;短劫一,就是現前一念。所以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現前一念,稱為十世。所以上面一百二十方乘以十,就是一千二百,一千二百。知道吧?所以,這個就很簡單了。
所以,看這個《楞嚴經表解》,一看就一目了然,很清楚,喔!它原來在表達什麼。
好!翻回來,《楞嚴經講義》675頁,【總括始終者:一疊為始,三疊為終,括者包括,即總括從始至終,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謂眾生六種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變成一千二百分劑,】「分劑」就是范圍,用現在的語言叫做范圍,一千二百個范圍,【而六種根性亦各各變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所以,把一千二百個范圍,叫做一千二百個功德,意思就是:六根當中,每一根都是一千二百個功德。但是,凡夫就不是了,諸佛菩薩每一根都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可是,凡夫就不一定了,看哪一根了。
【《指掌》設問:此根性功德,與《法華》六根功德,為同為異?答:此約理具,】理,只是在理上來論斷。【謂性中自有;彼約事造,】就是《法華經》是事造。【經功感現。】就是經典的功德、功用的感現。「彼」就是《法華經》,【彼若不仗經功,亦唯理具;】《法華經》,如果不仗這個《法華經》的功德利益,也是理具。【此若既解根結,亦齊事造;】如果你真的把它解開了,從根來解這個結,這個就是事造,事造就是實修了。【是則即同而異,即異而同,】所以,講同而異,就是理上來講是同,事修來講說異;雖然是差異,但是,同一個本性的功德。【不可言同,不可言異,思之。】
底下,675頁,中間,
【辰三 顯示六根具缺】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好!把筆放下來,現在要講一千二百個功德,很簡單的!
以你色身為主,右手拿起來,假設正東邊,記得!二百功德。左手拿起來,正西方,二百功德,正前方,二百功德,正後方,二百功德,加起來多少功德?八百,答對了,很好!
再來,東南角、西南角,各一百功德、一百功德,東南一百,一百,角一百。正確的方向:東、西、南、北各二百,就是八百,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一百,加起來就是四百;然後四百加八百,就是一千二百個功德。
這樣你來看,就知道師父在講什麼,很簡單的!有的人看到這個都會頭昏轉向,不會的,不會的!
底下,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現在舉出眼根,師父先解釋:
眼根觀前,眼睛可不可以看到前面?可以!那就二百功德。對不對?後暗前明,後面暗,暗就是看不到,減掉二百,減掉二百功德。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就是正前方二百功德,後面少了二百功德。
好!左右旁觀,左邊看得到看不到?當然看得到,左邊看得到,二百功德。右邊呢?也看得到,二百功德。那就是前面眼睛看得到,二百功德,加上二百功德(師父指左邊)、加上二百功德(師父指右邊),就是六百了。對不對?
還有,斜角也看得到,各一百,這裡(左斜角)一百、這裡(右斜角)一百;二百(右邊)、一百(右斜角)、二百(前方)、一百(左斜角),二百(左邊),加起來多少功德?八百功德。就是這樣算,很簡單的!
所以,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功德,三分之二,記得!一分四百功德,三分之二就是八百功德;佛陀把一千二百功德劃成三等分,一等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三分之二,就是一千二百功德剩下八百功德。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所以,當知眼根唯八百功德。
再解釋一下: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汝眼睛觀看前面,後暗前明,後面看不到,前面明,前方是全明,後方是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看左邊的小字,【本無可揀,因諸方眾生,根有優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三優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為優,八百功德為劣。三優之中,復以耳根為最優,故佛告曰:「汝復於六根之中,克定孰優孰劣?」】哪一根是優?哪一根是劣?【如眼下,】底下,676頁,【別示功德具缺。具者為優,缺者為劣。如眼觀見,觀見即眼根見性功德,】譬如說有一個人坐北朝南來討論,【身之前後左右,】來討論,這個人坐北朝南。【即南北東西。後暗,後北方不見為暗;】因為他是坐北朝南,【前明,前南方能見為明。又雲:「前方全明」,以正南,及東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見;】東南、西南就是二百功德,正南二百功德,完全能見。【「後方全暗」,以正北,及東北西北,完全不見。】所以,正北扣掉二百;東北、西北看不到,扣掉二百;東北一百、西北一百,扣掉二百,所以就扣掉四百。以正北看不到,東北、西北也看不到,所以扣掉四百,就是剩下八百,完全不見。【左右旁觀,以正東正西,】正東二百、正西二百。【左顧右盼,兩旁觀察,亦全能見。】所以加起來就是八百功德。
【三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數,前方】就是二百功德,【與前二隅為一分,】所以二百功德,加兩角二百功德,就是四百。所以,四百功德為一分;所以一千二百分成三等分來分的話,一分就是四百功德。【左右兩方為一分,】左右兩方就是東跟西,為一分,因為左邊是二百功德,右邊也二百功德,二百加二百,四百功德,就是三分之一。對不對?一分,這又是一分。【後方與後兩隅為一分,】後面看不到,扣掉二百;後兩隅也看不到,又扣掉二百,兩隅就是兩個角落,看不到。所以扣掉二百,再扣掉二百,就是扣掉四百,那麼,這四百又為一分。所以,以四百就是一千二百的三分之一,所以,每一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四正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後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統論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論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後二隅無功德,當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為劣。】
耳朵就不一樣了,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所以,寧可眼睛看不到,不可以耳朵聽不到。耳朵聽不到,這一輩子要入於正道,不可能,完全沒有因緣!你用眼睛自己看,你一定會曲解佛的意思。所以自己看經典的,固然好;有的人說:我喜歡看書!很好!問題是你內心功力夠不夠?你對佛的體悟有沒有偏差?所以這個大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比你在那邊自己講:嗯!大概這樣、大概這樣。因為你不曉得佛在講什麼。所以娑婆世界聽經聞法入道、成道,喔!那個多如恆河沙了!所以要聽經聞法,在這個娑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解釋一下:就像耳邊四周圍,哪一個方位來都聽得到,十方無遺。聲音不是動就是靜嘛,動又分二個:一個是遠,一個是近,「迩」就是近,「遙」就是遠。近的聲音,對不對?還有遠的聲音。動若迩若遙,在動態的音聲,有的很遙遠,有的很近,近就比較大聲了,遙遠就比較小聲了,但總是聲音。所以聲塵是虛妄,本非實有。靜無邊際,如果靜下來,你聽到一片寂靜,一片寂靜,仍然是屬於塵。那麼這個一片寂靜,就沒有邊際了,因為聲音大小可以分遠近,沒有聲音的話,那就無邊際了。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聞性功德。】【如耳周遍聽聞,十方之聲,無所遺漏。如下所雲:「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聞性周圓,此即圓真實。】這個就是圓滿而真實的功用,因為聞性無礙,名為真實。為什麼叫真實?因為聞性無礙,名為真實。所以為什麼師父一直鼓勵你:一定要聽經、一定要聞法?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你有空你自己看,問題你體會錯誤怎麼辦?【聲有動靜二塵,有聲曰動,無聲曰靜,聞動之時,若有近遠之分;】因為動態,有時候聲音有近、有遠。【若者似也,聲塵虛妄,本非實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遠之聲,近遠皆聞無礙,】耳朵正常的人,遠的聲音聽得到,近的聲音當然也聽得更清楚。【此即通真實;聞靜之時,寂靜無聲,聞性愈無邊涯際畔,動靜皆聞,一切時有,此即常真實;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為最優。】
底下,
【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就是呼吸。那個通,「通」要用二次,通出還有通入,通出入息。如鼻嗅聞,意思就是:出去的時候要通,入氣也要通,要不然會死啊,出跟入都要通。所以,通出跟通入,那個「通」要用二次,通入息,還有通出息。有出有入,但是,缺了中間,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呼吸的時候,吐出去,要吸進來,中間有一點點停頓,一點點停頓,那就變成扣掉三分之一。驗於鼻根,三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就剩下三分之二了。對不對?吐出去一,吸進來一,缺了中間,中間會暫停。
【此明鼻根齅性功德。】【如鼻齅聞,能通出息與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間交接之際,出入少停之時,功用不顯,阙少四百功德。驗於鼻根功德,三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為劣。】
底下經文: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頭宣揚正法,盡諸世間,出世間智,可以顯現世間跟出世間。「言」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有方分,「方」就是地方,之分,就是之分、分別。語言雖然局限於地方之分別,譬如印度語跟中文就不一樣了。對不對?我們講的漢語,或者是跟原住民講的語言,又不一樣了。說:語言有方分,語言有地方之分別;但是,理(就是義理)是無窮盡的,每一個人在講話,都可以顯現無窮的義理。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說,不取嘗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嘗味則劣,以合中知故。】嘴巴要吃到,一定要合到這個舌頭,你才知道那個是什麼味。現在不取這個,【而取言說則勝,能宣揚世間法,盡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間法,盡真谛智慧。】
所以,【言有方分,理無窮盡者:或局於方言,如印度法師至中國,不通語言,而所說佛理,無有窮盡;或限於分量,乃以一偈而攝無邊妙義。又一解:「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語言有差別,第一義谛沒有差別。【《法華經》雲:「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此能盡出世間智也;】孔子聽孺歌,「孺」就是孩童。【孔子聽孺歌而警心,此能盡世間智也。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為優。】
6 7 8 頁,中間,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就像這個身這個覺觸,識於違順,這個違順就是感覺很好的叫做順;這個感受不好的叫做違。這個身體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氣候一變,我們身體這個覺觸特別的強烈,太冷啊、太熱啊!如身覺觸,就像這個身體的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合」就是接觸到,接觸到,根跟塵接觸到,他就能夠覺。離中不知,如果是相離之中,就不能覺知根塵,根塵就是要觸碰到。所以,離一合雙,離就是一分功德沒有;合雙就是違順,二個根塵相合就雙分的功德。離一就不能覺知,就是扣掉四百功德;合雙,四百乘以二就是八百功德。驗於身根三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覺性功德。】【如身根對所覺之觸塵,識知是違情之觸,或順情之觸。違情如夏穿棉衣,】那就太熱了。【冬著單衣;】就太冷了。【順情】譬如說剛好在饑餓的時候碰到了美食,(【如饑餐美食,】)或者正渴的時候碰到了甘露,(【渴飲甘露。】)如甘露的飲料。【但合時能覺違順,】意思就是:接觸到根塵,相接觸的時候,身根接觸到外塵,就有違順了;如果分離,身體就沒有觸塵。【離中即便不知,離是一分功德,合是雙分功德,故曰:「離一合雙。」】每一分;佛把一千二百分成三等分,【每分四百功德,驗於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當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為劣。】簡單講:修行還不能用這個覺觸——身體的覺觸來修行,這個比較差,不像耳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那麼用意根修行。所以,太多人都是用這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用這個意根修行。
解釋一下:如意默容,默容就是口不言而心自知,我們這個意根,嘴巴不必講,默容就是不必講。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默容就是嘴巴不必講,但是心很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文字簡單。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就是知性功德,【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謂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下,舉時處人法,】「時、」,頓點,「處、」,頓點,人法。【以顯包容之范圍。】A :【約處則包容十方,即橫遍義;】B :【約時,則包容三世,即豎窮義,】三世。【此時處一對;】C :A 跟 B 叫做時間跟處、處所,一對。C :【一切世間,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間,】的聖人。六凡染法是凡夫;出世間,一切出世間是聖人,【四聖淨法,此人法一對。】講人跟講法。因為世間人,是人,六凡染法,是法。一切出世間,這是人,出世間的聖人,這是人;四聖淨法,這是法,講人跟法,人跟法,是人法一對。【無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盡其涯量邊際。當知意根,圓照無遺,故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為優。】
【四備顯六根功德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一卷終】
把《楞嚴經義貫》請出來,《講義》收起來。
914頁;把筆放下來,看這裡,
有一個比丘尼,來到我這兒地方,跟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看行得通行不通?她說:師父!我時間有限,所以在看您的DVD光盤的時候,我就只有看那個《講義》,圓瑛法師注解的《講義》這一部分;一聽到說這是《義貫》的部分,我就把它切掉,不知道師父您對這個有什麼看法?我跟她講:你大失利益,你會失去很大的利益!師父為什麼堅持要講這一部《楞嚴經講義》,還一定要附帶這個《義貫》?按照道理講,這個白話文你自己看啊,不是這樣子。為什麼我一定要加入這個?要不然大家落得輕松,《楞嚴經講義》,我就這樣繼續講,你好,我也好,你輕松,我愉快。
我有幾個原因:第一、因為《楞嚴經講義》不同於現在的《義貫》,這一部《講義》,它的落筆是在1933年,1933。1933年到今天來講,接近八十年,《楞嚴經講義》這一本接近八十年!如果讀過高等教育的,是中文系的,這個沒有問題。像師父受過的教育,以前重視古文,背誦古文觀止、四書、五經、大學、中庸,這個都沒有問題的。可是現在,不要說八十年,每十年就一個很大的改變了,十年就很大的,這個教育就有很大的改變,何況說這一本書是八十年前寫的!這本書在八十年前寫的,對一個學歷不是很高的人,看起來會很吃力,因為他的中文基礎不夠,因為全部都是文言文,所以一定要講這一本《楞嚴經義貫》。
而且第二、《楞嚴經義貫》裡面的內容,有很多是《楞嚴經講義》沒有的,是沒有的,他提出了很多的論點,提出來很多的這個角度,是值得我們參考,而且他擁有佛的正見,擁有佛的正見。所以,你只有看這個《講義》,再來,沒有看這個《義貫》,是非常可惜的!
第三、每一個來聽經的,根器都不一樣,根器都不一樣,他忙於事業。像這個《楞嚴經講義》,他念到高中的,或者是初中的,有一點基礎的,學佛十年、二十年的,他沒有問題;可是今天來這裡的,也有是剛剛進來的。為什麼會知道剛進來的?因為《楞嚴經》請了大概五十套,就知道來了五十個人,一套一千塊嘛,請了五十套,就知道新來的有五十個人;也許今天還會增加也不一定。那麼,這個初學佛法的人,來到這兒,看到《楞嚴經講義》又《表解》,哇!好深、好難,就失去信心,或者失去興趣。
師父就是為了這個,一定要用這個把白話文再講一遍。但是,為什麼到現在為止,我沒有跳過去?是因為現在的義理還是在很艱澀、很深的階段,所以,我沒有把它跳過去;到後面如果這些義理一看就懂的,那麼,《義貫》就可以自己看,就不用一直不厭其煩的一直講。所以,圓瑛法師的《講義》,是整本都會講完;但是,這個《義貫》,後面如果簡單的,文字簡單的,那麼師父會讓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可以節省時間嘛!因為現在還在義理很相當深的、不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理解,當然就要給大家受大利益!所以,我們之所以再把《楞嚴經義貫》講一遍,最主要是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上根器的也受用,中根器的也受用,下根器的也受用,這樣子才要把《楞嚴經》這樣不厭其煩的一直講。
所以,在座諸位!如果你覺得這個太簡單了,可以不要講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如果你已經通達了,那麼就坐在這裡也隨喜,隨喜。如果完全通達,也不用坐在這裡了,所以是不太可能就是了!所以讓大家受用,就是要用白話文,再講一遍、念一遍。大陸有一個人,他說:師父啊!我沒有《楞嚴經》的這個課本,不過您那個字打得很好,尤其講到這個《義貫》,都是白話文。你看,那個初學佛法的人,還是很感謝師父的!所以,這裡面的論點,很多是值得參考的,擁有佛的正見,你不看它,真的是很可惜的,不是每一個人的根器都是那麼利的。
諸位!看914頁,
第四章;
這個是他編的,跟我們圓瑛法師那個《講義》是不一樣的。
初心行者之二決定義;
那麼,在這裡必需附帶講:楞嚴經的這個《義貫》,就不可以用像《楞嚴經講義》那麼久的時間再講了,所以就是必需要帶過去......需要解釋的就簡單解釋一下。要不然就像《楞嚴經講義》講這樣子的時間,那要講到何年何月啊?講到說不定師媽又復活了,把大家嚇一跳,因為講不完!對不對?要看情形嘛!所以說:這個《義貫》就不能花那麼長的時間。
好!914頁,
經文:【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晦,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雖然講過了,我們還是一定要好好的把它念一下。
915頁,注釋:
「心悟實相」:此悟為心開悟解之「解悟」,而非證悟。解悟為聽聞、思惟、疑惑消除,信受理解的正解、乃至得勝解之相。而證悟則是所依所解悟之法,如法修行。注意這個「如法修行」,就是身體力行,徹底的降伏自我,不是聽聽、嘴巴說說而已,是真的有那個功夫,身、口、意完全符合佛所制定的戒律,還有佛所講的心法。所以納法於心,如法修行、納法於心,為什麼?萬法都不離心嘛!達心法不二,入法境界,而能起用,稱為證悟。簡言之,解悟的知,解悟是「知」的境界;證悟是「行」的境界。「實相」,是指如來藏之相,也就是如來藏的三種相用: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以及空不空如來藏。通達如來藏之本體,及其三種相用,稱為通達實相。所以,實相不只是無相,無相就是空無所有,體性本空,叫做無相。那是般若的初門之教。甚深般若則為空、不空、空不空俱時而現,法界森然,萬法皆真,而不相礙。
「身意輕安」:「意」,就是心。「輕安」,為心捨掉粗重的煩惱之後,如釋重負的覺受。
諸位!有沒有啊?簡單講:小煩惱就是撿掉一顆小石頭,壓在自己的心;大煩惱就是撿掉、撿起來一顆大石頭,壓在自己的心,讓自己不好覺受!所以,在座諸位!你想要過快樂的日子嗎?很簡單!把心中的那一塊粗重的煩惱、大石頭拿掉,細的煩惱、小石頭拿掉。
在此則為捨對無上法粗重之疑與惑,身心頓時蕩然清爽、安適,如人洗了熱水澡之後一樣,身無垢染,輕松安適之狀。又,輕安在唯識百法,五位百法裡面,是屬於「善心所」中的「輕安心所法」。所以知道輕安是一種修得的善法。就是要修行,如實修行。心中若有輕安心所的善法生起,就表示修行已達到某一種善的境界,通常是在心開悟解、或大悟,或得到「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就是初禅前的定。四禅、四空都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初禅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的未到地定→二禅;三禅的未到地定→三禅;四禅的未到地定→四禅;空無邊處的未到地定,四空天也是這樣子。所以四禅、四空都有根本定,還有未到地定;有獲得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指還沒有到初禅前的定。或得初禅,或修法忏悔而罪滅的時候,那時候便有輕安之相發生。
修行之人;916,916頁,若有輕安之相發生,心自知之,莫與他人說,除非是你的善知識,以求印證,否則只宜所謂的「自修、自證、自知」、佛知、你知,便好。
底下,現在看這個末法,末法可顛倒了,更不可大事宣揚、還登報紙、著書立作,廣為人知,說:我是大悟了,其他人都不悟!你看,這個就最糟糕的!末法的時期就是最糟糕的,就是這樣子。所以,更不可大事宣揚,欲令廣為人知,如是貪著名聞,即速招魔嫉、魔障。此於末世修行,魔強法弱之際,不可不知。
所以你想想看,那個大悟的人,他是一定很謙虛的,無論是你著書立作,他的行為舉止,他那個悟道的人,有悟道的氛圍,就是你到他旁邊,他有磁場、有柔軟心、有佛的氛圍。他絕對不是說,咦?這個悟道人,看了這個語言舉止,怎麼會這麼粗暴?或者文章怎麼會這樣攻擊性那麼強?完全手下不留情!大悟的人不會做這種事情,他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今天眾生的因緣不具足,我們是用等待的因緣。佛也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把外道叫來痛罵一頓,佛陀沒有,佛陀用最慈悲心感動他,用大智慧引導他;如果大智慧跟慈悲心用不著,就是用等待的因緣,就把這個問題交給時間。時間可以解決世界所有最困難的難題,就是交給時間,否則沒辦法,就是等了。今天當然因緣、根器他就沒辦法,他就聽不進去,你硬要他接受你的觀念,大家就干起來了,這樣也不好!所以,在這個末法修行,魔強法弱之際,是不可不知道的。
916頁,第五行,
「方便提獎」:「方便」,就是依智慧觀察,知道眾生的根器、性、欲,這個「性」就是性向,「欲」就是希望、需求,知道眾生的根器是大根器、小根器;他的性向是什麼;又他希望要的法是什麼,而采取令他易解、易懂、易信、易受、易行的方式去化導他、教授他,令他生信、得益、歡喜奉行,稱為方便,也稱為「善方便」,或「正方便」。除此之外,也有一種方便,稱為「邪方便」,或「不正方便」。此為無智之人, 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來引導眾生,如用外道法、外道法最多就是治病了。
現在最糟糕的,就是在末法時期,他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國家的法令也拿他沒辦法。所以,宗教對政府來講,是一種很困擾的,他有正法,有益於世道人心,有幫助人類的做人、行善,心中有正確的宗教觀念,他就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必要派什麼警察、公安、法院,他就自己把他管束得很好。法律是事後的追訴,因果是事先的防范。所以,整個國家社會,要帶動有杜漸防微的功能, 就是宗教。但是宗教也帶給政府非常大的困擾,為什麼?穿起出家人的衣服來,我要做什麼你不知道!是不是?我可以亂講,我又沒有真的受三壇大戒,我也不是真的出家,哪怕你什麼因果?我要活下去!就是這樣子啊,穿著衣服就到處跟人家伸手化緣了。要不然他會一點符咒,就說:來!我會跟你治病!完全不依正法。那麼,這個人如果說墮胎,他隨便給你講:你旁邊有嬰靈,你就是要來我這裡治病,我可以超度你的嬰靈!那哪一個女眾講得不心動啊?那個家裡如果得了重病,中醫、西醫都束手無策,就求這個旁門左道;他現在要的不是正法,要的是我的親戚朋友、兄弟姊妹、兒女身體趕快好起來,這個最重要了!這個就是最脆弱的時候,最容易受騙的時候。碰到那個有心人,就來了,全家蕩然無存,包括你的房地產,統統賣光了!
講堂二十年前,二十幾年前,來了一個女眾;我們一定不會講人家的名字,現在這樣,未來也是這樣,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她來到文殊講堂,一開始有信心;這個有信心,念佛、拜佛,以前共修師父都出來,還不錯!後來覺得這個太單調了,沒什麼味道:我要學快一點的,快一點的!她覺得聽聽慧律法師這樣講經說法太慢了:我要更快的!她這個人是很好。後來剛好碰到一個說學密宗的;這個密宗的,有正、還是有邪,正統的密宗,他還是持戒,持金剛戒、三昧耶戒,還是要持戒。再來,自創品牌,現在的密法太亂了,自創品牌,也沒有傳承,自己搞。而最迷人的就是這個,最迷人的就是這個:感應啊、神通啊、加持啊、治病啊、墮胎啊,什麼都有你的辦法!好了!這個女眾就離開了,她要找更快的,剛好碰到一個,正、邪我不知道。她離開以後,經過了二十年;離開前我有警告她,我說:現在這個時代,邪法多,正法少,你還是小心!結果不高興,說我在嫉妒上師,說我本身不修、不懂得密法,還在外面放了一些對我不滿的話,這個傳到我的耳朵,我就笑一笑,這個也不能怎麼樣說。所以就變成說,一個大法師想為人家眾生好,你還沒辦法讓她完全的信受,還是很難!那就自己跑出去了。她說二十年,這二十年,後來在講堂碰到了,咦?哇!這二十年前年輕啊,怎麼會現在這個貌相會這樣?你看,哇!她看到怎麼二十年......哇!一個老太婆呢!說:你是......你是不是......她說:對!我現在告訴你:她身上三百五十萬,二十年全部都光光的!當她在信奉這個上師的時候,是買什麼納骨塔、買什麼天珠、買這個......三百五十萬,統統沒有!她說:也不想說很多啦,我一念錯,沒有聽師父的話,二十年浪費,身心俱疲,全部的家當統統當掉! 三百五十萬對一個普通人來講;我還不敢給我先生知道!你看是不是很慘?還去借錢,人家這個跑到美國去了,現在跑到美國去了,你能怎麼樣呢?打也打不到,告也告不贏,二十年!她二十年如果好好的安住佛陀的正法,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不是很好嗎?看到那個,她看到我,又哭、又傷心、又忏悔,她覺得......可是她也沒來啊!所以這個問題就是:你是一個佛教界的,扮演一個......如果是善知識或者是法師,你很想救眾生;可是你要怎麼講,又不會去傷害他,你要是稍微講重話一點,就說我們沒修行:師父!您不是講嗎?對不對?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過,自非卻是左。竟然還拿我講的話反駁我!唉!還真是難喔!還真不曉得該怎麼去救他?真的是難!難在這個地方,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最後一句話就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我們也只能這樣講。這現在你看看,那個斂財騙色的,報章雜志是每天都發、每天都碰到!你要挽回男朋友的心還不簡單,對不對?你那個個性不要那麼沖,男朋友的心,每一個男人的心,他硬的,那你稍微軟、柔軟一點,他是那麼硬,你也那麼硬,二個人碰到就會傷到!是不是?這是個性的問題,要挽回男朋友的心,太簡單了,他生日的時候,你看他喜歡吃什麼,就擺一道菜給他吃。對不對?你常常講:嗯!你好壞喔!他就心裡很舒服。對不對?所以,現在就是這樣子。這個就是講到:你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月,都會看到的事情,而善知識很有心想要去救人,可是無奈,沒有辦法!
底下,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來引導眾生,如用外道法、看病法、邪法、咒術法等等,或者用犯戒、破戒之法,而自稱為「方便」。所以「正方便」與「邪方便」的差別在於:「正方便」雖講求善巧,然而完全是如法、如理的,完全是清淨的、不犯佛的律儀的,而且完全沒有不良的副作用,並且結果一定是好的。「邪方便」是完全不講原則,常是不如法、不如理、不如律,也常壞佛的律儀,毀犯禁戒,毀法犯戒、犯禁,且有極大不良副作用,並且其結果常是變成誤導眾生至於退沒善根、福德。凡此稱為「邪方便」或者是「不正方便」。
這一段,成觀法師寫得太好了,末法時期,這種現象特別的多!如果是大陸來念就不一樣:末法時期,這個現象特多!少一個「別」字,少一個「別」字。種種不如法、毀法犯禁之事,皆托言「方便」,可不知歟?
「提獎」,提攜接引、獎勵誘發。
917頁,第二行,「引諸沉冥」:「沉」,指凡夫沉淪於三界分段生死。「冥」,暗冥,指二乘本心本性之光明未開,其心暗鈍、滯於變易生死的苦海。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阿難此「知」,只是心中疑悔已除的「信知」,並非親證、親見的「證知」。
「多聞無功,不逮修習」:「逮」,就是及。光是多聞並無「起用」之功,如數他人財寶,自不能受用,遠不及依聞起修之利。
诠論:
此處經文中:阿難及諸大眾,聞佛開示及教誨,而「疑惑銷除」。這裡所說的疑惑共有五個,其中富樓那有四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有四個疑惑,阿難有一疑。
先說富樓那的四疑:一、懷疑「清淨本然,雲何忽生三種相續?」為除此疑,佛開示言:萬法之生續,起於一念無明,故有世間諸相續。
918頁,二、疑「五大之性,各不相容,為何能互遍無礙?」為除此疑,佛開示說:由於全相即性,因為相本空就是性。所以,不生滅有二種角度:講相的不生滅,是求其體性不可得,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相體性本空,在這個時候講相的不生滅。而性是沒有能所,講絕待,這個時候講涅槃妙性不生滅。所以,相講不生滅,性也是講不生滅。唯一不變妙體,故得隨緣自在。
三、疑「諸佛如來,何時還會再起無明妄念?」為除此疑,佛開示說:妄本不生,如翳眼見空華,妄本來就空。如翳眼見空華,空華本無生,本不生,空華起滅,虛空寂然,不生不滅,真如之性亦復如是,終無變異。又如銷礦為金,這個銷——帶有雜質,把這個雜質消掉了,就像我們的煩惱、無明,把這個無明消掉了,恢復到真如自性,就像銷礦為金,既已成金,不復為礦。
第四、疑「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為除此疑,佛開示說:既稱為妄,怎麼有真因?了解妄,妄就不存在了,知道因,妄就不存在了,若有真因,怎麼會成妄呢?所以,妄就是叫做妄,沒有什麼原因,就是妄。以上皆是富樓那之疑。
阿難則疑佛是頓然捨棄因緣之說,而有與外道無因之自然說相濫之虞——為除此疑,佛開示說:若知真為本有,達妄本空,則因緣與自然之說,俱為戲論。若不離戲論,則終難入真,與道乖隔。
再者,富樓那之四疑,歸類則為:執因疑果,以因地的知見來判斷果地的境界,他又疑「妄」有因。阿難則執權教以濫外道。總的來說,二人都是耽著於戲論。戲論就是能所不斷叫做戲論,但有能所,俱是戲論。所以佛教誨說:戲論不但無功,戲論就是無益於了生死,叫做戲論,講得很好聽,或者這個相做得很圓滿,可是對於了生死一點用都沒有!戲論不但無功,且有礙真知、真修。若不捨戲論,則歷劫徒勞,終無實證;若能捨戲論,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佛對著阿難說這些話,但此言之對象實則包括富樓那,以及諸與會大眾。又,戲論的習氣,就是依於言說思議;思議就是討論,有可言說、有可討論;諸位!我們所有的教科書都是這個,所有的教育都是言說、都是思議法。故若能離於戲論,則是頓離一切言說、思議,而頓入不思議(不思議就是不能思惟、不能議論)、離念、無念之境界,離念是指離執著念、離無明念、離分別念,而不是沒有真如的念;真如念就是般若念。離念、無念之境界,如是即契入真如法性,而入於諸佛境界矣。所以離戲論之境界,實是頓捨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權教之頓教直指之大法門;以上上根人一聞此教,即能契入,故稱彼上上根人為如來種。
所以,聽經聞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斷正邪。所以今天這個上課,對大家是非常重要的,你今天你來上課,你心中自有一把尺,任何一個人在你面前,要假裝都假裝不起來,打開電視,哪個是正,哪個是邪,你都非常清楚!哪個講對,哪個是講錯了,你也很清楚!哪個是講究竟的,這個都是善巧方便,你也很清楚!你聽經聞法就是有能力判斷,而且你的內心也懂得自己去依法,也不依人。所以聽經聞法的重要有鑒於此。所以師父有一天在前面門口,有一個女眾,我說:哎呀!開《楞嚴經》,有空來。因為我也不認識她。她說:下手榴彈都要來!喔!好!講得好!下手榴彈都要來,講得太好了!喔!你這一句我喜歡,一百分!對不對?無論你以前有什麼過錯,我們都可以原諒你;喔!下手榴彈都可以來,那這是百千萬劫的罪障一切都消除,可以,很好!那今天她一定有來了!
經文:【「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920頁,注釋:
「旅泊之人」:旅行漂泊之人,行無定處,不知所之。此喻眾生於六道漂泊,不知終於何所。
「天王」:比喻如來。「佛」一詞,較古的翻譯也有譯成「天中天」。
「華屋」:比喻如來藏之無上理。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雖然有了目標,但還是要有方法。你有目標有什麼用?你想成佛,可是你要有方法,方法不對,那糟糕了!對不對?譬如雖知寶藏之處所,若無方法以及工具,也不能開采、提煉而得其寶。
「捐捨小乘」:「捐」,就是棄。棄捨小乘,回小向大,不住化城,發大菩提心,趣求無上菩提。您看,阿難以小乘人都要回小向大,求大菩提;而當今之世;喔!台灣的太多了!卻有許多人反而勸人修學小乘,甚至以受小乘戒為高、為榮;這成觀法師講得好:實在是「回大向小」,真的!只有回小向大,哪有回大向小的?如是愚癡顛倒,辜負如來最重要的苦心——所以一切如來皆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之苦心。
「一大事因緣」是何也?——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來而修學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間法,或雜修外道法、雜行世間事業;在《楞伽經》講了一句,哇!真是好!說:一個修行人;我用白話講,說:一個修行人,不能一天到晚老是應付那些紅塵俗世,太浪費時間了,非常浪費時間!就是在《楞伽經》裡面講。意思就是:我們一個修行人,不要說今天人家結婚,你也參加;明天人家死亡,你什麼都參加;後天哪裡婚喪喜慶,你統統參加,這個也參加、那個也參加......佛陀告訴我們:這些事情要盡量避免,把省下來的時間修行,意思就是說:你管不完的!除非,除非你自己的親戚朋友,譬如說姑姑、阿姨要結婚;她的子女、你的子女要結婚,是很親很親的人。對不對?那是沒話講!要不然這些俗事,在《楞伽經》,佛講:一定要盡量避免,這些俗事再管下去,沒有時間修行了!你看,每天都有死人,每天都有結婚,每天都有人生病,每天都有人住院,如果一個法師耗的時間這樣子,沒有辦法!而且你看了以後,這一次看,這個居士生病了,另外一個居士生病,你不去看他,他說:這個師父沒有平等心,沒有平等心!有時候要救人,還很難達到平等的心。所以,到最後就變成陀螺,像在打陀螺一樣,這個法師一輩子就轉......轉個不停,勞心勞力,又不公平,因為很多人生病啊!以前有一個法師就這樣,每一個人死,都去給人家助念,不認識的也助念;認識的當然沒話講,是個護法,當然就去助念。可是不認識的,已經十三代了,遙不可及的親戚,「某某法師啊!來助念!」他也照樣去,念了整個晚上,早課起不來、晚課不參加,就是這樣,一直跑出去、往外跑,這是修行人嗎?看一看《楞伽經》,你今天發生的事情,佛二千五百年都講好了,統統講好了,沒有那個時間、沒有那個生命能浪費,可以看情形啦!
如何堪作佛?一切眾生畢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來而修學大乘,對不對?如何堪作佛?雖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畢竟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不依止如來修學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間法,或雜修外道、雜行世間事業,或佛道不分、或儒佛不分;儒家思想講一講,道家思想講一講,佛家思想講一講,搞不懂什麼叫做正見,什麼叫做佛的知見,統統搞不清楚!如是等不正知見,要講佛法,盡量講純粹佛法;如果引用儒家的,少許的、道家少許的,這個還情有可原。對不對?如何能入佛的知見?如何堪作佛?為今之計,唯有一時息心,將小乘、外道、邪見、世間等的演若達多狂心,一並歇去,方得「本頭」。否則即使歷劫勤苦,也只是蒸沙,欲成佳馔,了不可得。你煮沙怎麼能夠成飯?沙非飯因啊,你修行要有修行、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所以沙、煮沙不可能成飯、成為佳肴,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921頁,第四行,「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畢」,就是畢竟,究竟之義。「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也就是如來無上菩提之密因。
「有學者」:就是小乘未證阿羅漢者。阿羅漢稱為「無學」,其實只是小乘中得如是名稱而已,阿羅漢若回小向大,趨向無上菩提,則非無學矣!因為光是一項等空遍界的平等大悲,就不是那麼容易學得的;就是學大乘首先要學平等心。更何況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那這個凡夫......菩薩也沒辦法!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攝伏」,就是收攝降伏。「疇昔」,就是往昔。「攀緣」,是指六識心,以六識心皆攀緣諸塵境界而起。若得攝伏攀緣,也就是同於狂心頓歇。
所以修學佛道,就是二個字:放下;還有,底下那個字就是:肯還是不肯?肯放得下,剎那之間;不肯放得下,百千萬劫!學佛把它歸納,就是肯還是不肯?肯放得下,發生天大的事情,都不關我的事情。所以很多的父母,為他的兒女困擾,我都跟他講:父母只能生兒女的身,不能生他的心,他要變化怎樣,這不是你能控制的。你生了,責任已經完成了,再接下來就是看他個人的了!哪一個做父母親的,一輩子都一直操你的女兒的事、兒子的事情?對不對?兒子已經結婚了,他現在就不學好,由他老婆來管了,你好好的放下心,好好的學佛。諸位!長大成人了,你把他栽培到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了,這個就不是父母的責任,再來剩下的就是他的責任了。哪有人一輩子為了兒女,這樣子一直耿耿於懷?這樣也放不下、那樣也放不下,開什麼玩笑?你哪有那麼多生命?放下啦!哇!聽到這一句,生到不肖子的人,這下子輕松了,你管他是好是壞,回去後就快活了,回去他就是“看活”了,非常“看活”!真的啊,沒辦法,要不然你能怎麼樣?是不是?日子總是要過嘛,行總是要修嘛,總不能為了這些不良的兒女這樣子操心。
「得陀羅尼」:總持,在此為指如來藏,以如來藏能總持一切法。承上,若得攝伏攀緣心,狂心頓歇,不往外馳,所以能返觀內照,得自本心;若得本心,就能總持一切法,所以稱為陀羅尼門,總持門。
922頁,「入佛知見」:若得本心之總持門,就能速入佛的知見,而不住二乘知見。
「在會一心,伫佛慈旨」:「在會」,就是與會。「伫」,就是等待。
經文:【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注釋:
「於菩提心未自在者」:於修證無上菩提心秘密之因地心;為什麼秘密?因為眾生接觸不到,從來就是用思議法,不是用不思議法,從來是用生滅法,從來不曉得什麼叫做不生滅的心性,這個秘密的因地心。尚未得自在者。因為雖然已得圓解,但仍未得修門,所以你只有解,不修不行!所以知道不行,沒有用的,看得到,吃不到的意思,佛果就在你面前,你知道你會成佛,你不修行沒有用!所以,但仍未得修門,未起真修。所以這一段,這個三摩提就是在教你怎麼樣修行。故尚未真正入於菩提密因的境界,所以未能自在無礙,遇逆境、逆緣亦仍難免退失。
「當來」:將來。然而當來與將來有所不同,將來是中性之詞,當來就是有必然之義在內,當來一定會發生什麼事。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決定發求無上菩提之心,不願終止於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暫時的涅槃、不究竟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稱為化城,就是給你暫時休息一下。二乘人:我不錯了,我得到破我執了,斷見思惑了,我有個涅槃,度眾生免談!是不是?隨緣就好。菩薩乘免談!那沒辦法了!這個叫做終止化城,佛斥為焦芽敗種,只為自利,不想利他。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覺」,就是菩提。應當先明了發起菩提最初的因地心。
「二決定義」:此二義為:一、應決定依不生滅心而求菩提,不應依生滅之心而求。二、應決定棄捨諸有為相,以此發心而求菩提。下文佛即詳示此二義。
翻過來,924頁,
初心之第一決定義——決定以不生滅心求佛果。
經文:【「雲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925頁,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生滅心求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為甚麼?因為「如是因得如是果」。總不可能生滅心變成不生滅的果。「因」若是生滅,絕不可能得不生滅之「果」,因果之性是不相當的。對不對?所以欲求無上菩提不生不滅的境界,決不能以生滅心去求法,否則決求不到。什麼是生滅之心呢?簡言之就是妄想分別,我們平常都沒有去察覺到的,簡單講:情緒化的,情緒化的思想就是妄想分別,就是這麼樣子。會讓你持續情緒化的;就算你沉默不言,你也是妄想。或是依六識之心,或依見聞覺知之心;詳言之,以凡夫(貪著塵俗)、或者外道(計著邪因)、或聲聞、緣覺(計著能所)等的戲論之心,皆是生滅心。若依於如是等心,去求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那你就是這樣,在座諸位!放眼看全天下,電視上的節目出來,任何一個節目,除了佛教的講經節目以外,哪一個節目不是叫你去貪求?哪一個節目不是著於紅塵俗世、政治的口水之戰?對不對?所以哲學家說:政治如同大便,沾到一點也是臭的。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經濟也是,經濟今天起,明天就落,今天起,明天就落,幾塊買進,幾塊賣出,人生不就像股票嗎?只要不崩盤,還有一點希望。對不對?那學佛就不一樣了,學佛不在相上,這是開高走高,一片長紅!(笑)對不對?這個股票,他心中這個股還得了,這佛股啊!這個不得了啊,這絕對不會一片慘綠的!對不對?這個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能作、有所作。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終」,就是始終,從來之義。「爛壞」,就是變異而壞滅之義。但我們從來也沒聽說過有爛壞的虛空。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始終」,就是從始至終。所以虛空從頭到尾也不會變滅,也不會壞滅。
926頁,義貫:
「雲何」為「初」發菩提「心」於「二義」(兩方面)須作「決定」,不能含混?「阿難,第一義者」(第一方面);這個第一義不是那個第一義谛喔,不一樣喔!等一下那個第一義谛做好了,那個反應非常強烈的,這個你一定要看的!諸位!等一下發了,大家回去一定要看,好了再把它傳出去,你又救了很多人!第一義者(第一方面);「汝等若」真誠「欲捐」棄「捨」掉「聲聞」乘,而進「修菩薩乘」,以求能「入佛」之「知見」,則「應當審」細「觀」察你們自己「因地」之「發心」究竟「與」如來的「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你們「於因地」時,「以」凡、外、權、小「生滅」攀緣的六識「心」作「為」你們的「本修因」,以此「而」欲「求佛乘不生不滅」之無上覺悟境界,「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等應「當」觀「照明」了「諸器世間」所有「可作之」有為「法,皆從變滅。阿難,汝」且「觀」此「世間」中,所有「可作之法,誰為不壞」滅者?「然」而我們「終不」曾「聞」有「爛壞」之「虛空。何以故?」以虛「空非」為「可作」之法,無能作、所作,「由是」虛空從「始」至「終」皆「無壞滅故。」
诠論
這一段很重要:這一節經文,佛開示說:發菩提心是要有條件的,並不是說:「我要發菩提心」,或者「我已發菩提心」,這就可以了。你發菩提心?你怎麼發?發對了嗎?如何征驗你的菩提心是對?是發對了呢?或者是你正在發的菩提心,即用佛在此所說的,這「初心二決定義」(也就是,兩種決定應有的條件),這兩個條件如果都具備了,才算真正的發菩提心。哪兩個條件呢?這個太重要了!修行,這兩個角度、條件搞懂了,修行起步就對!
一、不依生滅之心而發菩提心,也就是絕對不依凡夫、外道、權乘、小乘妄想攀緣的六識心,而發菩提心,也就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更進一步講,就是《楞伽經》所說的「離心意意識」。心是指第八意識,意是指第七意識,意識是指第六意識。簡單講:只要是意識統統離,執著心是意識心,分別心就是意識心,所有的微細生滅第八意識,統統要離!
二、決定捐棄諸有為相,而發菩提心。捐棄諸有為相,就是不住、不著、不依、不緣,不緣就沒有能所了。諸有為相(五欲、六塵、六根、六識),如是而發菩提心,是真發菩提心。若仍住著有為相,貪戀不捨,是不得名為發菩提心。所以眾生做的就是沒有什麼意義,那意義不大,像外國用多少的那個一鍋大鍋菜,一個鍋子,好大好大的鍋子,一次煮,煮二噸的飯跟菜,二噸,二公噸,二千公斤,一個鍋還要開吊車來!然後最後就鼓掌,為什麼?破金氏記錄。那個鍋子有多大,還要開吊車來!眾生就是這樣子。現在中秋節到了,哪一條街開放,好!烤肉,整條街,整條街。眾生就是這樣,每個月十五都有月亮很圓啊,對不對?為什麼一定要八月十五?這個是一個傳統、是一個文化嘛!是不是?我們的意思就是說:悟道的人他的心境,八月十五,很好啊,都是中秋節嘛,隨順眾生,你歡喜就好!對不對?八月十五,你看,月餅啊、柚子啊,送那麼多來給師父!是不是?發給比丘僧團、工作人員幫忙吃。是不是?如果供養的東西統統一個吃,師父吃,下個禮拜不可能講《楞嚴經》了,早就撐死了,(笑)那一堆要怎麼吃?怎麼可能吃得完?沒辦法!所以沒關系,大家在過中秋節,好!就是這樣過,心無所住,隨順一切眾生。那麼有學佛的人,那心境就不一樣;不學佛的,他每年都在等待這個。是不是?
是故當知,當今世人皆以發菩提心很容易,也不知發菩提心還有條件!由此看來,真發菩提心,實在不簡單,無怪乎經中說:「發心畢竟兩無二」,就是初發菩提心,還有終點的菩提心是兩無二,「如是二心先心難」。初發心是難的!若真如是發心,則是已經與佛同心,與不生不滅心相應,是故無上菩提決定當得,不在遙遠。值此末法,普願冀真修,皆得如是發心,則如來家業荷擔有人,法燈不絕、佛種不斷矣!
底下,決了五濁生因,伏還無生滅性,
經文:【「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注釋:
「由此四纏」:「四」,就是四大。有四大假合互相糾纏。我們這個色身就是四大糾纏起來。
「從始入終」:「始」,就是一精明。「終」,就是指六和合。從一精明而入六和合。
「五疊渾濁」:五種重疊,渾濁不清。
「譬如清水」:喻真純之心。
「塵土灰砂之倫」:「倫」,就是類。塵土灰砂喻四大。
「本質留礙」:其本質都是有留滯隔礙之性。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此二法之體,法爾本然,其性本來就互不相隨順。「循」,就是順。
「汩然」:「汩」,就是亂。這個「汩」,這個就是從,那二個人(從)就是從,依從說話的邊來講,叫做汩。依從說話,我們不是說:「子曰」嗎?「孟子曰、孔子曰」嗎?「汩」,從曰,音古,如果是汨羅江這個汨;是從日,「從」就是依從,右邊跟著「日」,叫做汨(mi四聲)。
930,930頁,
義貫:
「則汝身中,堅相」之肌肉筋骨「為地」大,「潤濕」之津液精血「為水」大,「暖觸」之燥熱溫度「為火」大,「動搖」之氣息「為風」大。「由此四」大假合,互相「纏」結組織成身,「分」開「汝」原本「湛圓妙覺」一精「明」之「心」,成「為」眼之「視、為」耳之「聽、為」鼻、舌、身之「覺、為」意根之照「察,從」一精明之「始」而「入」於六和合之「終,五」種重「疊渾」然不清而成「濁」相。
「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之性,「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其「本質」則為「留」滯隔「礙」,能障真性,此「二」法之「體,法爾」本來即「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喻起妄亂真),而令泥「土失」去「留礙」之性,「水」則「亡」其「清潔」之相,其「容貌」變成「汩然」混亂,「名之為濁」水。而「汝」心水之「濁」相共有「五重,亦復如是。」
經文:【「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注釋:
「空見不分」:「見」,就是見精。在八識中,所見的虛空(相分),與能見的見精(能見分)交織纏雜不分。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雖現有虛空之相,而無實體,雖現有能見之相,而無真覺;因為此能見之見精(見分)與所見的虛空(相分),皆是第八識中一念無明所起。所以本來就沒有見分跟相分,其實都是自體分,收回來都是真如本性。如是第八意識中一念無明所起,循業妄現,皆是第八識本識之所變現,是故「能」與「所」雖現有相,然皆無實體可得。
「相織妄成,是第一重」:承上,此八識中最初的能所(見、相二分),一個是妄色(虛空),一個是妄心的(見精),兩相夾纏交織,虛妄而成一體,就是最初第一重的渾濁,以其渾濁真性,遮蔽妙明,故稱為濁。
933頁,「名為劫濁」:劫濁為五濁之始,也是五濁之總相;為何會有濁相呢?一切世間為何會成渾濁,完全由於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轉本妙明而為妄能、妄所(就是見分跟相分),而此二妄相又互相糾纏不清,更擾動本明之心,更令成渾濁之相,此心水一被攪渾,就再也難以平息、澄清,因此再也無法明鑒一切法了。由於此最初濁相一生,那麼長劫難清,令眾生無量劫妙明隱蔽,無法再現,故稱此總相為劫濁。此劫濁相就是當於「三細」的無明業相、轉相(能見相)、及現相。這個屬於微細的,大菩薩才能知道、才能觀察到。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抟」,就是抟取。抟取四大,妄成自體。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於是原來的一精明,就分為見、聞、覺、知、嘗、嗅之六精,而壅塞了精明之體,令成留礙之相。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旋」就是轉。地水火風本是無覺知的;但因「有知」與「無知」夾纏不分,所以轉內四大為有覺知之體。所以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這樣子,神經系統可以覺知;可是它又不是物質,可是又是物質;可是又就是心,就是變成這樣子,神經系統就變成這樣子了。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沒有神經系統,腦部沒辦法思惟!對不對?沒有心髒,人就死了。所以它到底是色還是心呢?就很難講!到底是有知還是無知呢?就很難講!
「相織妄成,是第二重」:有知與無知相織,妄成渾濁之相,這是第二重的濁相。
今天對不起,有差一點點時間,才二、三頁,我們把它念完。
934頁, 「名為見濁」:「見」,是因為有見聞覺知等種種虛妄覺知、虛妄知見,諸見渾濁,所以稱為見濁。這相當於六粗的智相以及相續相。
「憶識誦習」:「憶」,就是憶念過去所緣境。「識」,就是了別目前所緣境。「誦」,就是言,討論。「誦習」,猶言思議,就是討論思議未來之事,而習以為常。
「性發知見」:「性」,是指六識的性,六識之性。「知見」,見聞覺知嘗嗅六種妄覺。謂,六識之性托於六根,而發為見聞覺知等六種妄覺。
「容現六塵」:「容」,就是容納。「現」,就是現出。容納現出六塵之相。那就是六境了,外境。
「離塵無相」:指六識若離於六塵境,則無識相可得。當然六識是攀緣外境的。
「離覺無性」:「覺」,就是指六識的妄覺。「性」,就是指塵性。意思是說:六塵若離於六識的妄覺,則能取不生,所取也是空,所以沒有塵性可得。意思就是:離能覺,也沒有塵性可得。叫做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妄塵與妄覺夾纏相織,成為第三重之渾濁相。
「名煩惱濁」:這相當於六粗相的執取相以及計名字相。
「生滅不停」:指末那心中,妄念之生住異滅之相,相續不斷。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知見」,就是貪生怕死之知見。大家都想活久一點。「留」,就是長留、常住。依於眾生貪生怕死的, 我相知見,總想恆常留在世間。
「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業」,就是業力。「運」,就是運行。「遷」,就是轉生。然而事與願違,由於業力的運行,你想活久一點,卻沒辦法,常常遷移轉生於國土之中和其他道上。
所以沒有學佛的人,臨命終很多人都眼睛沒辦法瞑目,眼睛閉不下來!閉不下來!為什麼?他認為責任未了啊,他意識想留在這個世間。學佛人不一樣,早去極樂世界早好,在這裡有什麼好留戀的?對不對?中秋節?又不是沒看過月亮!就是這樣,早就覺悟了,這個世間也沒有什麼好看的。對不對?
「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謂妄身與妄心,一常遷徙、一常欲留,沖突交雜相織,所以成眾生六道來往之濁相。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汝等之見聞覺知,原來是一體的,並無異性。
「眾塵隔越,無狀異生」:「無狀」,就是無因。然以眾塵於中相隔,令見聞覺知不得互相逾越,因而無端令差異之相產生。
「性中相知」:然以諸法之性而論,六精原是一體,所以覺知本是相通、相知的。
「用中相背」:然若據用來講,原本一精之體既已成六用,便有分彼此了,而互相違背之處了。
翻過來,936頁,「同異失准」:「准」,就是定准。這個六用之「同」與「異」因而失去了定准。因性本相同,今由相隔而相異,故說不得它們是同,也說不得它們是異,因此同與異之間便無定准可說,也就是,不能確說。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六精之體與用,一同一異,交雜相織而成命濁之相。這命濁與前面的眾生濁,也就是通於六粗之起業相以及業系苦相。
诠論:
「五濁」在其他經上也有,但其解釋的方式與內容皆與本經有所不同。這個要特別注意,每一本經對某一些名相,多少會有一些差異,牢牢記住,這個有彈性的東西。其他經之解釋通常是指外相來講,也就是所謂「五濁惡世」。而本經的解釋,則是指內在的濁相,也就是心識上的濁相,因此可以說,本經所說之義,是更為根本的意涵。因為一切皆以心為本,而且,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所以依本經而言,這「五濁」不在別處,乃在自心本識所現,所以自身、眾生、世界等濁相皆源於自心本識。因此可知,本經所示者,真是一乘究竟之旨,一切皆直指本心。
義貫: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在八識中所見的虛「空」(相分)與能「見」的見精(見分)交織「不」能「分」出彼此邊際,雖現「有」虛「空」之相,而「無」實「體」可得,雖現「有」能「見」而「無」真「覺」,而無真覺。這個解釋跟《楞嚴經講義》有一點差別。如此能見之見精與所見之虛空「相織」而「妄成」一體,渾濁真性,隱蔽妙明,遂成濁相,「是」為「第一重」之濁相,「名為劫濁」。(以妄生能所,所以成自心永劫之濁,是為劫濁。)
「汝身現抟」取「四大為體」,本來之一精明分為「見、聞、覺、知」、嘗、嗅之六精,「壅」塞精明而「令」成「留礙」之相。「水、火、風、土」本為無覺知之物,以交雜「旋」轉而「令」成為似有「覺知」之體,有知與無知夾纏「相織妄成」一體,而混亂真性真覺,「是」為「第二重」濁相,「名為見濁」。(以妄有見聞覺知,而更生種種虛妄之見,而壞真見,所以成為見濁。)
「又汝心中」追「憶」過去、「識」別現在、「誦習」未來之境,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知、見」、覺、聞、嘗、嗅六種妄覺,「容」納「現」出「六塵」之相,六識若「離」於六「塵」境界,即「無」識「相」可得,六塵若「離」於六識妄「覺」,則「無」塵「性」可得,(是故六塵與六識互相依他起,皆無自性,本是虛妄),而妄塵與妄覺「相織妄成」一體,「是」為「第三重」之濁相,「名煩惱濁」(以分別三世六塵故成塵勞煩惱,染濁自心。)
「又汝」從「朝」至「夕」,末那心中,妄念「生滅」相續「不停」,依於眾生貪愛之「知見,每欲」恆常「留於」此「世間」,然以「業」力之「運」行「每常」捨生趣生「遷」移「於國土」之六道之間,如是妄身與妄心,一常遷、一欲住,交雜「相織」而「妄成」生死往來之相,「是」為「第四重」之濁相,「名眾生濁」。(以六道往來生死,其次數眾多,故是眾生濁;眾生者,眾多生死。)
「汝等」之「見、聞」覺知等,「元」是一體的,本「無異性」,然以「眾塵隔越」心之一體而成為六精,令「無狀」而差「異生」。然以本「性中」而論,六精原是一體,故其覺知實在是「相」通而相「知」,但是若據「用中」來講,一體既成為六用,便有彼此之分而「相」違「背」,此六精之「同」與「異」因而「失」去定「准」,不得復言是同是異,一同一異交雜「相織妄成」渾濁之體,「是」為「第五重」濁相、「名為命濁」(命者,眾生之總報,即雖具一精明,而成六和合,隔礙不通,故令原本等空遍界之真如,所起之用只如一浮漚體,此乃眾生法身慧命之總濁報之相,所以是命濁——非同其他經所說的壽命短也。)
好!對不起!今天因為它剛好一個段落,不能停,所以慢了九分鐘。明天;我看很多人好像這個《義貫》都沒有帶來,沒有帶來,大家就“公家看”;“公家看”就是一起看的意思,“公家看”,明天麻煩你們帶來,三本:《講義》、《義貫》,還有那個《表解》都要帶來。回向;明天要上課,九月十一要上課,九月份,十一、十七、二十四。今天就結束了,明天要上課。
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消災在座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講堂分院南投養德禅寺納骨塔一切亡靈牌位;回向文殊講堂花蓮分院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明天繼續上課,今天對不起大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