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四(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八二頁,思惑八十一品,(附表《思惑八十一品》)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九品惑,人間天上受七返生死)

九地: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四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色界就是四禅天;無色界也是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那麼五趣,九地跟這個九品惑的品名,五趣雜居地——九品貪嗔癡慢;那麼色界每一地各有九品貪癡慢,除去瞋,沒有瞋。

看底下,上三品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中三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好!那麼,欲界的前面的惑;看底下,八十一品,上上品——(要受兩返生),就是要兩次的來投胎轉世;上中品——一生一世;上下品是一生。中上品是一生;再來,中中品跟中下品,要經過一生的修行才會斷。所以,初果進修斷六品思惑,就證二果(名一來往、一來果)。

最後面的下三品呢?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滋潤一生。所以,二果進斷三品惑即證三果(名不來果,也就是不來欲界受生了),不來欲界受生了。

底下,往左邊看,色界、無色界底下,上三品也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是三果。那麼,每一地有九品,每一地各有九品,八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八乘以九,七十二品。所以,最底下,三果(住五不還天)修行,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七十二品斷盡超三界,證四果阿羅漢。

再繼續看左邊,左邊八三頁,最底下,四相無明

 

四相無明——生相是指業相;住相裡面包括四種——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異相有二個——執取相、計名字相;滅相有一個——起業相。

那麼業相、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稱為修道斷——無明。

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是見道斷,就是見惑還有塵沙惑。

所以,粗的先斷,細的不好斷,慢慢斷,斷無明。

    688頁,中間,【辰二      申一六由妄】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解釋一下:今汝且觀,你現在好好的觀照觀照,現在的這個六根,到底是說一?應該說一,還是六?是一還是六呢?

阿難!若言一,如果六根一定說它是一,那麼,我請問你:為什麼耳朵不能代替眼睛的看?耳朵為什麼不能看?眼睛為什麼不能像耳朵這樣聽聞?因為你說一嘛,一就是同一,一就是耳朵跟眼睛是一樣的;但是,目前看不是這樣子,耳朵為何不能見呢?就像眼睛這樣見呢?而眼睛卻又沒辦法像耳朵這樣聞聲音呢?頭奚,「奚」就是為何呢?「履」就是著地走路。那麼頭部為什麼不顛倒下來,當腳在走路一樣的呢?足奚無語?這個腳為什麼不會講話呢?你不是講六根都是一?

底下,【此下乃答阿難第二、第三兩問:雲何於六根中,只選一門深入?雲何入一無妄,能令六根俱淨?此皆一六情見未亡,】這個意思就是說:眾生不是一就是六,其實是虛妄的東西,分一二三四五六?是不是?此皆一......一是情見,六還是情見,絕對的東西,沒有一跟六。意思就是:用眾生的觀念,同一個本性,化作六根,就變成這樣子。【不能徹底明了。故佛令審觀,現前六根,】到底【為定一耶?】或者是【為定六耶?此先以雙征。】問二次,是不是?【阿難下破計一是妄。】你計一是不對的。【故呼阿難,而告之曰:若言六根定一者,則用當相通,】因為是同一種東西嘛!那麼,我現在問你:耳朵為什麼不能像眼睛的看?(【耳何以不見?】)眼睛也沒辦法像耳朵這樣聽聞聲音?(【目何以不聞?】)頭為什麼不會像腳這樣著地來走路?(【頭奚(亦何也)為不履行?】)腳為什麼沒有辦法講話、語言?(【足奚為無語言?】)【既不能互相為用,則知計一者非也。】

689頁,【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好!他現在就是:一不對,前面講那一段是一,不對;現在講六,還是不對。如果說這個六根,意思就是:決定成六,就是這六根完全互不相干的意思,這重點在這個地方。前面說一,不對;現在你講六,也不對。簡單講,這一段在講:你講六,不對,是因為它息息相關,不能說完全無關;也不能講六,既然息息相關,就不能說六。如果說這個六根決定成為......決定是六,決定六就是互相不通,一定是六。

那麼我現在,如我今會,我來跟你宣揚這個微妙法門,你的六根,誰來領受呢?

阿難說:我用耳聞。佛就告訴他:因為你是六根嘛,耳朵跟其他都沒關系,那麼,「我用耳聞。」佛言:你的耳朵自聞,那麼跟身、跟口有什麼關系?你的口,耳朵一聽,嘴巴為什麼來問義?而身體會起來欽承,還會起來頂禮佛足,為什麼?你不是講六嗎?六就是分開來,一定是六;可見它是息息相關的,講六、決定是六,是不對的,因為它是相通的;要不然你耳朵聞,跟身、跟口有什麼關系?但是,不是,耳朵一聞,跟口、跟身又有息息相關,所以,還是不能講六。

前面計一是妄,現在計六還是妄。

【故破計六是妄。若此六根,其體決定成六,即當用不相隨。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即指本經了義教法,汝之六根,誰一根來領受?阿難答言:我用耳根,聞佛妙教。佛言:汝耳自聞,】你的耳朵自己聞,【何關身口之事?】跟身、跟口沒什麼相關啊!【何以現見口來問義,】耳聞,口來問義,就是耳朵跟口有關系啊!【身起欽承?】頂禮佛足,那麼就是表示,耳朵跟你的身體有關系,怎麼會沒關系?【既是彼此互通,則知計六者亦非也。】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是故應知,就世間人的角度來說,不是一;這個「終」就是畢竟,不是一,就一定是六。既非是六,終一,非六終一就是:如果不是六,那麼畢竟是一。所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的意思就是說:就世間人的角度來講,如果不是講一、不是一,那麼就一定是六;如果不是六,它一定是一。終不,總不能說:你的根本來......原本來是一,也是六,本來是一,也是六,就亂了!

【是一六二計俱妄之故,此承上義。應知非一則終六,終字畢竟義,既非是一則畢竟是六;自當用不相隨,】意思就是:不會有互通的關系。【何以耳聞佛法,口來問義?下句既非是六,則畢竟是一;自當用乃相通,何以耳不能見,目不能聞。】說一也不對。【終不應言,】【汝之六根,本來是一,本來是六,元即本義。】所以,一六其實是妄,妄本來就空無自性。所以,佛的心性裡面,沒有一二三四五六,沒有數量,以過量,超數量,就是這個道理。

690頁,經文:【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說: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根,講一是不對的;講六也是不對。因為你無始來顛倒淪替,所以在圓滿湛然沒有一六當中,而產生了一六義生。

故於圓湛,圓湛就是圓滿光明的本性,這是絕對,絕對哪有一跟六?就像虛空,那到底多少?對不對?所以,因為顛倒淪替,所以在圓湛當中,產生了一六義生,這個就是妄動以後,就變成有數目字了。

汝須陀洹,證初果,雖得六銷,六銷的意思就是說: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能夠把它銷亡,就是六塵已脫的意思。六銷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已經脫離了,不會被它迷惑了。

猶未亡一,但是根結的這個前題之體性,還沒有辦法全部銷。意思就是:還有執有一個涅槃,猶未亡一。雖得外面的這個六塵之脫,就是六銷;但是,仍執有一個涅槃,執著有一個涅槃,這個一還是沒有放下。涅槃就沒有數量,涅槃就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沒有一二三四五六了。

690頁,第三行,【此根,既不可說是一是六,又不可說非一非六,其故何也?當知是根未結以前,本無數量,故曰非一非六。正由非一非六,所以不許說一說六,由無始來,從真起妄,依惑造業,是謂顛倒;依業受報,是謂淪替;淪溺苦海,生死交替,生而死,死而生,交替不已。既有受生,則有六根,故於圓滿湛然,常無一六性中,而有一六義生,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又不能說非一非六。汝須陀洹:謂阿難已證初果之人,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故曰雖得六銷。】雖,【觀雖得二字,但是六用不行,六塵脫離,】六用不行就是六根不會攀緣外在的六塵,叫做六用不行,六塵能夠脫離了。但是,【非根結之體全銷,故曰猶未亡一。依孤山法師釋,】還【執有涅槃是也。】涅槃是一,這個一還是不對!

佛底下這一段比喻,就比喻得非常好,

   【辰三     舉喻法顯明】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這個文字很簡單。就像太虛空,參合群器,拿一些圓的、四方形的、三角形的,來裝這個太虛空,裝到圓的,說太虛空是圓的;裝到四方形,說太虛空是四方的;裝到三角形,說太虛空是三角形的,參合群器,各種形狀。由器形異,圓形的、三角形的、長方形的、統統有,大的、小的、長、短、方、圓,都不一定。由器形異,由器具——有長的器具、短的器具、方的器具、圓的器具、大的、小的,大器具、小器具,這樣一裝,名之異空,空其實是一;但是,一也是不對。所以,除器觀空說一,除器,這個長、短、方、圓、大、小各種器具,我們才講一;沒有器具,空講一也不對,空是絕對存在。對不對?

這個答案還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的心性裡面,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六根,也沒有所謂一跟六,心性裡面沒有這個。那我們解六結,說越三空,其實六結不存在、三空也不存在,本來就是絕對的真如。所以在法上,又必需在相上說,看看能不能契入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一直在相上打轉,就名為相說,與本性無關。所以說法不與相應第一義谛的,不名佛說。任何一個法師所講的法,都必需以第一義谛、究竟涅槃實相,第一義谛相應,若不如此說,不名佛說,名為相說。就是這個法師怎麼講就是善巧方便,因為他跟第一義谛完全不相應。

691頁,注釋:【此以喻明。上四句喻從一成六,下二句喻除六說一。】所以,六是方便說,一還是方便說。【虛空喻圓湛之性,群器喻六根之相。太虛空本來無相,不可說同說異,】就像我們的真如,真如本不可說。說同不對,說異不對,【以參合群器之中,由器之形,有長、短、方、圓、大、小,六種之異相,空也隨器而立名,】長的叫長空、短的叫短空、方的方空、圓的圓空、大的大空、小的小空,六種異相,空也是隨器而立名,【立出方空、圓空等異名。虛空雖隨緣現相,體本不變,除異器之形以觀空,說空為一,一者同也。不僅說異是妄,即說同亦何嘗是真?】意思就是:多余的東西,多余的東西。【乃對異立同,猶下偈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也。】我們講妄,是為了要顯這個真性,如果你著一個真性,就不對。所以,連這個真性也要放,妄真同二妄。

所以你只要知道這個《楞嚴經》的思想,那你就知道,任何事情都狂妄不得。如果一個法師說:我很有修行!講這一句話,這個法師怎麼樣?沒修行!因為本來就沒有東西,你修什麼行?還要給你一個:我很有修行!還要加一個很有修行;妙性本來就天然、就具足了,還修什麼呢?是不是?所以,你講很有修行,就是表示你沒什麼修行。說:我開悟了,值得驕傲了,值得否定別人了!那你這個開悟是假的!為什麼?那你還有「有」、還有「沒有」,還有否定別人、肯定自己;肯定跟否定是相對的,如果真悟,那就絕對不會否定別人,也不會一直肯定自己。為什麼?沒有否定跟肯定啊,大悟的人,哪有這個東西?所以你有這個《楞嚴經》的絕對的思想,你絕對不會被現在這個末法的亂象所迷惑,那個說很有修行,就跟這個跑看;那個說沒有修行,你就瞧不起他,你不會這樣。

691頁,【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把它說成同,或者是不同,太虛空需要你這樣用加上種種的語言去表達嗎?太虛空是絕對,絕對就是沒有語言,你講同是頭上安頭,講不同,還是頭上安頭啊!更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哪有一還有非一的?

【此喻同異與真體無干。】我們的真如自性也是,跟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完全無干,悟了,全體即是;迷了,根、塵、識全部都妄。【彼太虛空,除器時觀同(是一),參器時觀不同(是異是非一),安器除器,與虛空無干,故曰:雲何為汝成同不同?如是則見同見異(不同也),已屬妄見,】「異」就是不同,已屬於妄見。【何況更為安立名言,是一非一,豈不妄上加妄耶?】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此則法合。則汝了了常知,六受用根,亦復如上所立之喻。根中圓湛不生滅性合太虛空喻;根性本無一六,】這個意思就是:【合虛空本無同異。由結滯】停滯、打結了,【為根,】結滯為根,就是你看什麼東西、聽什麼,統統是不舒服、不愉快,煩惱就生,就打結了。「結」就是煩惱的別名,就卡住的意思了。【因根異故,則說性為六,】眼根有眼性、耳朵有聞性,對不對?有六種性。【合參合群器,乃名異空喻。解除根結,說性為一,】這個意思是說:【合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喻。】翻過來,692頁,說空為一來比喻,【當知滯根】「滯」就是不通。你只要有分別心,六根就不通;你只要有執著的心,六根就不通。當知滯根【說性為六固妄,】如果你一定要從本性的角度說有六個,有六個,當然是妄了。所以說:當知滯根說性為六固妄,如果說:單單在六根來講、根性來講,說六是不對的;如果把這個根解掉了,如果【解根說性為一,亦復非真,】意思就是:性是絕對,沒有一跟六。【豈圓湛之性,為汝成一成六耶?】

這個就是數學一樣。所以,世間的數學,你永遠沒有辦法進入絕對。譬如說零,由零產生一,或者是minus— ,諸位!這個零就是觀念。所以,數學家、科學家如果不了解,零,這個zero  它是一種 in  case,假設的、不存在的,那麼,由零或者由一,來演化出來的種種的數目字,就無量無邊了。所以,統統叫做數字游戲,統統叫做數字游戲。所以佛陀說:不管你用什麼意識心,那個統統叫做所謂的知識。那麼,知識是生存的條件,我們不是說知識不好;可是,這個是活下來的條件,需要靠知識。譬如說你到叢林,你要有叢林的知識,對不對?你要煮飯,有煮飯的知識,是不是?開車,有開車的知識,這個好事;但是,這個跟解脫沒關系,跟解脫沒關系。知識是存活在我們的生滅法裡面,必要的、重要的引導跟觀念,是經驗。但是,佛法不是這樣子,佛法在經驗裡面,還要契入第一義谛,也就是無話可說,沒有能所的對立。

底下,【合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喻。】所以,亦復非真,豈圓湛之性,為汝成一成六呢?這個圓滿湛然之性,不能講一跟六;就等於說太虛空,雲何被你講成同跟不同?【根性一六既不可說,豈可更說非一非六,】意思就是:虛空無言,我們給它安一個「虛空」,也是你給它安的這個名字,道本無言,道本無形,智慧心即是。所以,大道本來就無可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身說不得,名可名,非常名,也不能安上任何的名。豈可更說非一非六,【合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喻。】

692頁,中間經文:【辰四    申根結由塵】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解釋一下:這一段對初學佛法來講,難,聽不太懂。

由明跟暗的外面的塵,二種互相形顯。第一段是見精,討論眼睛,發為見精。由明、暗二種互相形顯,於妙覺圓湛性中,黏湛發見,黏湛發見就是被黏了一層,由明、暗產生的煩惱無明,或者是講:觀念卡住了,而無量劫來一直存在,叫做黏湛發見。意思就是說:湛然的清淨本性被黏住了,蓋上一層知見。而發見,這個就變成妄見了,發出來的就變成妄,變成見精了,見精帶有少分的妄,叫做見精。所以,黏湛發見,就是變成帶有少分的妄的見精,叫做黏湛,清淨的自性被黏住了。

那麼,我們現在用一個比喻,叫做戴一個太陽眼鏡,黏湛發見。就是你的眼睛好好的,諸位!你現在眼睛好好的,看出去的時候,你看,非常的清楚,眼睛好好的。如果說這個是很深的太陽眼鏡,我一戴,當我戴上太陽眼鏡的時候,看這個世間,不一樣了,黑茫茫的,黑茫茫的。黏湛發見就是這個道理,戴上一層無明的知見,黏湛發見就是這個道理。由無量劫來,明跟暗互相形顯,在這個妙覺圓湛性中,黏湛發見。

見精映色,這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勝義根,就是神經系統。這個見精映這個色,結這個色就成根。

此根元目為,此根元為浮塵根的根本。諸位!有的講:淨色根、浮塵根;有的講:勝義根跟浮塵根,是一樣的,勝義根就是淨色根,勝義根就是淨色根,就是類似神經系統;但是,它不是神經系統。所以,見精映色,結色就成根,這個見精由明、暗黏住湛然的本體,現在出來,這個見精就不一樣了,見精就是帶有少分妄的,映出這個映色了。結色成根,結成四大,攬這個四大成根,此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清淨四大。那麼,這個清淨四大,這個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所能理解的,是極微細,是我們凡夫不能見,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這個體就是浮塵根;名,這個眼,在這裡就講肉眼;清淨四大成根,那個叫做勝義根、淨色根,現在講的叫做浮塵根。因名眼體,因名就是依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成了肉眼,「體」就是浮塵根。

如蒲萄朵,這個「朵」就是一粒、二粒的粒,蒲萄粒,簡單講就是眼珠子,就像蒲萄這個顆粒,就像我們的眼珠子。這個浮塵根就是肉眼,這個浮塵根乃是四塵:色、香、味、觸,這是四塵所成。

流逸奔色,流逸奔色就是說:往外一直攀緣,奔外面的色塵。

那麼,整句的意思是說,師父再解釋一下:由明跟暗等二種互相形顯,在妙覺的圓湛性當中,黏住了光明的本體,發為見精,而這個見精映這個色,結色成根,這個根就是淨色根,它是四大,清淨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我們稱為勝義根,或者是淨色根;先講神經系統。底下就變成肉眼,浮塵根就是肉眼。因為,這個「因」就是依靠,因為有勝義根,而名這個肉眼的浮塵根。意思就是說:這個浮塵根是建立在勝義根的基礎,是因為有勝義根,而成為浮塵根,叫做因名眼體。它的形狀就像蒲萄一粒一粒,浮塵根。四塵,奔逸,色、香、味、觸,流逸奔色所成,這個四塵所成,就是色、香、味、觸所成。

好!把筆放下來,我現在看,這個整體性的觀念,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這樣子的。

(http://www.null/playlist/p/l14990121i120355568.html 45:13為師父手勢直觀教學)好!第一個,左邊這個表示真如自性,我們的清淨自性,由外面的明跟暗,一剎那之間,這剎那之間投射進來,立刻發生了無明的知見。簡單講:真如自性這樣清清淨淨的,就被蓋上一層叫做見精,蓋上一層叫做見精。

所以,諸位!真如自性,第一步,因為明暗黏住了,叫做見精,真如自性,再來就是見精。見精本來是一,好!分成眼——見精、聞精、嗅精、嘗精、觸精、知精,見、聞、嗅、嘗、觸、知,變成六精;元是一精明,這個一精明帶有少分妄的見精。

見精又分六個:眼、耳、鼻、舌、身、意。

好!這個眼睛對外塵——明跟暗,這個眼睛又分二個,內叫做淨色根。現在這個講眼睛,這個叫做淨色根、勝義根,這個叫做浮塵根,可是這個二個是同時依靠的,有眼睛就有眼睛神經系統,有耳根就有耳根神經系統,就是這樣子。

好!再來,再來就面對外塵了,外面塵、外塵。

好!它的次序就是這樣子,上面,在無量劫來,明、暗投射,真如變成見精;見精變成六精;六精攬四大——地、水、火、風,變成勝義根跟浮塵根;勝義根、浮塵根往外一直攀緣,明、暗、動、靜,六根開始一直攀緣,往外,一直往外,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它這個次第的轉變就是:真如→見精,見精分六精,六精跟四大融合,四大融合變成勝義根跟浮塵根,勝義根跟浮塵根再往外攀緣種種的塵境,就是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轉變,這樣聽得懂嗎?就很清楚了,非常清楚了。

真如自性化作一念的見精,就是一精明,帶有少分的妄;再來就化作六精;這六精攬四大——地、水、火、風,轉換成淨色根、勝義根,就是浮塵根。淨色根或者是勝義根的浮塵根,六根就往外一直攀緣......一直攀緣,易放難收,收不回來,收不回來,這個轉換,它就是在解釋這個,應該聽得懂了,應該聽得懂了。

所以你現在出來的,沒有明心見性,你用出來的統統叫做妄見,除了佛的眼睛,指心靈真如開發出來,全世界只有佛的心沒有生病,帶有少分的妄的無明,菩薩統統叫做生病。所以簡單講:世間唯有一個人的心是健康的,就是佛陀,所有的眾生的心統統生病,有的大病、有的中病、有的小病,就是這樣子。

好!看注解:

   【此明攬塵結根,即明成六之由。】為什麼成為六根它的原由。【前四句初成見精。於一根中,有三差別:一見精,二勝義根,三浮塵根;】師父剛剛已經講了,見精、勝義根、浮塵根同時存在。那麼浮塵根就是我們所講的肉、肉眼可以分辨的。勝義根,記得!是四大所構成的。見精是帶有少分的妄,這個妄除掉,就變成真如。所以,一層一層了解,浮塵根最外,勝義根再往內,見精更往內,最後就見到真如。所以見精就是帶有少分妄的真如,叫做見精。那麼,六精其實元是一精,一精就是帶有少分的妄。【余五根同此。】

【惟以見精見字,換:聞、齅、嘗、覺、知也。】這個覺精就是觸。【此推眼根之由,乃由明、暗等,二種色塵,互相形顯,於妙覺圓湛性中;此性即真性,圓滿湛然,由此明、暗二塵相引。當知明暗之相,因無明妄動,將妙明真空,變成晦昧空,如日被雲遮。雖暗不是全暗,明暗參雜,】就像我們戴太陽眼鏡,統統暗嗎?也看得到;但是,是不是真的那個亮度?又不對,已經戴了太陽眼鏡了。明暗參雜,【是為晦昧,即真妄和合,由黏起湛然之體,發為見精,屬八識見分。】八識見分。那麼,每一識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八識也是一樣,八識的見分,也是四分裡面的見分。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者:此四句成勝義眼根,由此見精,對映色塵,遂攬取】執取【色塵,】四大,【結外色而成內四大之勝義眼根也。】所以我們現在的神經系統,其實就是地水火風構成的。【根元目(名也)為清淨四大者:此根為浮塵根之本元,】意思就是說:這個肉,肉眼、肉耳,再更進一點,裡面一定有摻雜神經系統,要不然怎麼看、怎麼聽?對不對?視神經、耳膜神經等等。此根為浮塵根之本元,【名為清淨四大所成,以其相雖屬四大,但極微細,聖眼、天眼,方能見之,常眼所不能見也。】

693頁,第五行,【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此四句成浮塵根。】浮塵根就是肉眼,就這麼簡單,塵浮於外。【因者依也,依勝義根,而成浮塵根,名為肉眼之體。】簡單講就是肉眼。你單單有肉眼,沒有勝義根,是不可能的;有勝義根,他就有肉眼,這是一體兩面的。【形如蒲萄朵,即眼珠子。此浮根乃四塵所成,】實則浮塵根跟勝義根二根,(【實則浮、勝二根,】)【皆地、水、火、風四大,及色、香、味、觸四塵,八法所成。】這個要稍微背一下。你講到八法,不是別的,地水火風、色香味觸,這個都是有形狀的,有基本元素的。【今勝義但言四大,浮塵但言四塵者,彼此互影也。】互影就是其實都存在的意思。

【流逸奔色者:以浮根既成,眾生聚見於眼,見精托根而出,】所有的眾生就是用眼睛看,見精就依附在你的眼根而出。【日與色塵相對,】整天跟色塵相對,根性跑掉了,【根隨塵轉,】根隨轉就是完全迷惑顛倒了,停不住了,根性,那個不生不滅的根性,轉換成生滅的,拼了老命也要追逐外境。【循色流轉,縱逸無度,】諸位!這個世間人,哪一個不是這樣?所以,我就一直講說:全世界只有佛陀講真話,一切眾生都講假話、講好聽話,只有佛陀講真話:這個色身就是不淨;世間就是苦,無樂可言;萬法就是空;真相就是無我,只有佛陀講真話。那麼講真話,我們就不會循色流轉,縱逸無度。【日奔馳於色塵之境,根為塵局,】根被外塵所局限,為什麼?眼睛,明、暗把它框住了;耳朵,動、靜框住了,【不能超越色塵,自此與耳等諸根,永成相背耳。前雲由器形異,名之異空,即喻此也。】

【流逸奔色: 《寶鏡》立三喻:】這個比喻非常的好!往外講到「流」字,奔流的流,【流如怒濤之赴壑;】「壑」就是低窪的地方,怒濤,大海浪來,滔滔大浪來,往最底下的沖,簡單講就是控制不住了。流,內心裡面往外奔流,如怒濤之赴壑,就是大的海水浪往低處,那就更強了!那麼「逸」是什麼?【若縱火之燒山;】失控了!這個現在氣象異常,不是水太多,要不然就是沙漠干枯,沒有水,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都存在,南北兩極的冰帽一直融化,地球的氣溫,因為CO2的關系一直上揚,那現在就是這樣子。一碰到干燥的森林,一打雷,立刻就著火了!或者是溫度過高,也自動起火。所以,逸若縱火之燒山,【奔猶駿馬之馳坡。】駿馬一跑,哇!不可遏止。這個都是表示,一切眾生在追求這個欲望,是名也好、是利也好、是色也好,名、利、色,或者是這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等等。【其順而莫遏之勢如此,若欲銷塵解結,非有截流之機,其何以制之者哉?】

諸位!那你就知道這個修行有多難!世間人沒有碰到佛法,他怎麼會知道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他怎麼會理解?誰會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陀的德性,誰會告訴我們?沒有!所以,全世界差不多都是愛跟恨在交織,每天財色名食睡,唱歌可以唱整晚的,賭博可以賭七天七夜的,這個造業力,用這個造惡業的力、力道來修行,不得了,大家都成佛!

新聞報導有一個去KTV,租了一個KTV,唱了幾天?唱了五十幾天,五、六十天,唱歌唱五十幾天,怎麼唱呢?叫做接力唱,我這一批唱完了,沒有關門的,這一批唱完了,再接下來,自己人,這一批回去休息,回去再繼續來唱,再唱......五、六十個,幾乎沒有休息、沒有關門,KTV,五十天以後結賬,花了一百多萬!就是要喝這個、要喝那個,然後要吃這個、吃那個,唱歌花了一百多萬!對不對?這一百萬如果拿來印《楞嚴經》,這功德還得了!可是眾生他就是不會這樣子。

所以只要你這一輩子沒有碰到正法,你幾乎一個人都別想解脫,根本就不可能!誰會知道說我們有......熱中於經濟的,對不對?打開電視,每天看那個股票動蕩,高、低......對不對?喜歡政治的,看那個政論的,看到不吃飯,邊看邊罵!所以一切眾生,如果沒有碰到這個佛法;碰到這個佛法,你還要碰到正,要碰到邪,你就麻煩了!對不對?人家就會利用你了。所以這個世間,只要有因緣碰到佛法的,師父都非常的珍惜!乃至於說他來大殿一投足、一頂禮,我們都非常的贊歎,因為真是太難了!所以台語講:佛門的門檻是很高的,要進來這個門道實在是太難了,太難了!所以只要跨進來一步的眾生,男眾、女眾、男女老幼,我們都如此的贊歎、隨喜,隨喜。

   流如怒濤之赴壑,逸如縱火之燒山,奔猶駿馬之馳坡,其順而莫遏之勢如此,若欲銷塵解結,非有截流之機,其何以制之者哉?這一句話就是:那麼,我請問你:這個世間人,哪一個人可以控制財色名食睡的追求?哪一個有辦法?沒有,零,零。一個錢財就打倒90%了,第二個:色,再打倒99.9% ,名,又打倒99.999% ,就不用再討論了,哪一個爬得起來的?對不對?沒有!何況說證初果阿羅漢?那就更不用講。初果阿羅漢離佛還很遙遠呢,那你就知道成佛有多困難!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值得我們如此的頂禮崇拜,如此的贊歎?實在是大雄,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是世尊,我們的教主!是不是?

     我們以前念書的時候,高中的時候,套用高中一句話,我們進高中的時候,開學的第一天,就看到好大的字:「今日我以建中為榮」;然後左邊,樓梯爬上去的時候:「來日建中以我為榮」。那今天我們這一句就要改成這樣子:「今日我以佛陀為榮,來日佛陀以我為榮。」要改成這樣子了。

     底下,【由動、靜等,二種相繫,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那麼,第一段講得很詳細,第二段答案都是一樣的。第一段是講發為聞精,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這個就是由真如轉換成聞精,聞精就是帶有少妄的真如。這個聽精映聲,因為需要聲音嘛!然後卷,卷,就是卷起來,跟提手旁那個「卷」是一樣。卷聲成根,卷聲成根。那麼,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清淨四大,這個就是勝義根,勝義根。因名耳體,就是因名肉耳之體,依勝義根而有這個耳根。如新卷葉,我們的耳朵是卷起來,新卷葉。浮根乃是四塵,流逸奔聲,流逸奔聲。

這個見精討論完了就討論聞精,【此推耳根之由,乃由動、靜等,二種聲塵,互相攻擊,】攻擊就是由動取代靜,由靜取代動。【以動擊靜則靜亡,】有聲音的時候就不叫做靜。【以靜擊動則動滅。】萬法寂籁無聲,這個是靜,那麼動就不存在,動就是有聲音了。【在妙覺圓湛性中,引起湛然之體,發為聞精,此四句初成聞精也。】

【聞精對映聲塵,】卷,收攝也。【卷(收攝也)聲成根,此根為浮塵根之根元,】這是浮塵根的根元。【名為清淨四大,其相極微細,此四句卷外聲,而成內四大,】內四大;這本來就沒有內外了,諸位!你今天火化以後,把那個骨灰撒在海灘上,你怎麼知道是裡面的骨灰,還是沙灘的沙?沒有人知道的,沒有人知道的。所以很多人現在舉行這個樹葬,很好,環保,火化以後,這些元素給樹,回歸到大地,嗯!這種觀念還不錯!但是我們台灣很多人都是慎終追遠,中國人也是這樣子。所以慎終追遠就變成我們的習慣,因此很多的納骨塔就變成存在了。而成內四大,【勝義耳根也。】勝義耳根。

【因名耳體四句,成浮塵根。因者依也,此根依勝義根而成,名為肉耳之體,如新卷荷葉之形,此浮根乃四塵所成,與四大互影同前說。此根循塵流轉,終日流逸,奔逐於聲塵之境。】

所以,在座諸位!沒有幾個人能夠抗拒那個音樂的,音樂。不管你到深山裡面,就是亞馬遜河,他們自己編;到非洲去,沒有人教他音樂,他也會自己唱歌。這唱歌有時候唱得好聽不好聽,人就有這個本能,你小朋友自己也會唱歌,小朋友躺在搖籃上,啦~~~他也會自己唱歌,二歲、三歲他就自己會唱,還自己會編喔,還自己會編喔!真的!所以,無量劫來,我們對這個聲塵不陌生,所以,自己就會編歌。那麼,這個歌一聽,迷了,傷心有傷心的歌;壯烈有壯烈的歌,像你去唱軍歌,喔!那就很雄壯了,氣昂昂了,軍歌!對不對?那如果你是看那個、唱那個失戀的歌,那就很憂愁了!所這個很多啦!所以歌隨著情緒、作曲家都不一樣。所以一般人對這個唱歌都非常有興趣。而有的是音癡,怎麼唱怎麼不行,不開口還好,一開口,她的寶寶就哭個不停!有一個媽媽她就這樣,很喜歡唱歌,一唱歌,她的寶寶就是一直哭......一直哭,她又很喜歡唱歌,寶寶一直哭,她也不管他,就一直唱,她的音聲是寶寶的夢魇!(笑)

底下,底下是嗅精,【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通,通就不是塞,塞就不是通,等二種,怎麼樣?這個香塵來互相顯發。二種相發就是:鼻子是對香嘛,二種香塵互相來顯發。

在妙圓中,黏湛發嗅,真如自性被黏住了,變成了一精明了。這個一精明,嗅精映香,對外塵吸起來,納香成根,因為它需要這個味道,就納這個味道變成自己的根。

根元,根元就是:這個是浮塵根的根本。所以納香成根就是成為勝義根;那麼根元,這個就成為浮塵根的根本,名為清淨四大,是怎麼來的呢?是由地水火風微細四大所構成的。

因名鼻體,因為有勝義根,所以才有浮塵根,所以因勝義根,而名有肉鼻之體。所以就像雙垂,我們這個鼻子就像這樣;佛還真厲害,還比喻得很好,下垂的爪子,還雙垂爪。有時候看到這個經典,這佛還是真厲害,要不然鼻子不曉得怎麼形容?好像下垂的雙爪,真的很像!此浮塵根乃是四塵,流逸奔香,我們這個鼻子是很靈敏的,尤其狗的鼻子特別厲害!

695頁,【此推鼻根之由,乃由通、塞等,二種香塵,互相顯發,因通顯其非塞,因塞顯其非通,於妙覺圓湛性中,黏起湛然之體,發為齅精;此四句初成齅精也。齅精對映香塵,納(吸取也)】吸取【香成根,根元名為清淨四大,其相極微細。此四句納外香,而成內四大,勝義鼻根也。】我們的內跟外,其實是一體的,都是元素。

【因名鼻體四句,成浮塵根。因者依也,此根依勝義根而成,】所以,勝義根類似神經系統;但是,不是神經系統。【名為肉鼻之體,如雙爪下垂之形,此浮根乃四塵所成,與上四大互影耳。終日流逸,奔逐於香塵之境。】那麼,前面講了三個,後面就好解釋了。

底下就發為嘗精,【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解釋一下:由恬,恬就是沒有味道;變,不是苦就是甘,我們苦去,甜就來,甜來,苦就去。對不對?苦來,甜就去,就這樣。變就是一下變甜,一下變苦,味道有變。那麼,恬就是沒有什麼味道,由平淡的味道叫做恬。由恬、變等,二種互相參對,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就是為了要品嘗這個味道,絞味成根,絞味就是選取外面的味,怎麼樣?變成我們的內四大的這個舌根。那麼,這個神經系統,勝義根,根元,這個勝義根是我們的浮塵根的根本,名為清淨四大,這四大只有聖人看得到、清楚,凡夫沒辦法。因為有勝義根,而有浮塵根的肉、舌體,就像初偃月,我們這個舌頭像月亮。是不是?偃月就是半弦月,就是初旬之月,其形狀像倒勾一樣。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此推舌根之由,乃由恬變等,恬指恬(安也)然無味,變指變遷(苦去甜來)有味,】變來變去。所以,恬然無味;一個是變,是指變遷。【二種妄塵,】一個有味道,一個沒有味道,【互相參對,對恬知變,對變知恬,於妙覺圓湛性中,黏引湛然之體,發為嘗精,此四句初成嘗精也。嘗精映對味塵,絞(旋取也)味成根,根元名為,清淨四大。此四句絞外味,而成內四大,勝義舌根也。】

【因名舌體四句,成浮塵根。此根依勝義根而成,名為肉舌之體。如初偃月之形,舌相圓形,同月初之月,】同月初之月。【半個圓形,此浮根亦四大四塵,八法】八法就四大加四塵:地、水、火、風,加四塵——色、香、味、觸。【合成,單言四塵者,以上勝義根,四大相互影耳。】意思就是:相互依緣存在。【終日流逸,奔逐於味塵之境。】這個味道,喜歡吃,在台灣這個小吃,到夜市去看,你就知道,這個舌根引導出來的,有多少人能夠在這個舌根覺悟?很難!

696頁,【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皷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那麼觸,離就觸不到,合就接觸得到。由離跟合等二種相摩,就交際,於妙圓中,黏湛發覺,這個「覺」就是觸覺。覺精映觸,抟觸成根,這個就是指勝義根。覺精映觸,抟觸成根,這個是指成了勝義根。根元目為,這個勝義根是為浮塵根的根本,名為清淨四大,它是清淨四大所構成的。因名身體,如腰皷顙,腰皷顙就是:第一個那個「皷」,就是我們打鼓的「鼓」;顙就是體內中空的部分叫做顙,體內有中空部分;就是打鼓的話,中間一定是空的,中間一定是空的。腰鼓,我們這個色身就是這樣子,中間腰是細的,對不對?那我們上下,這個腰鼓,就是以前的,你看看這個電視,這個鼓,有的鼓的腰是細的;有的鼓的腰是圓形的。對不對?那麼,鼓這個腰是細鼓,細腰鼓。你看台灣這個鼓,看到的中間都是圓的;可是大陸的,你有看到很多,這個鼓的腰,它中間是細的,節慶日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得到。我們這個色身也是這樣;但是,有的人這個腰是圓的,有的腰是細的,所以這個不一定。所以腰鼓顙也不能形容所有的眾生,只要知道這個是指身體,要不然不一定,有的人腰粗到嚇死人了,怎麼會腰鼓顙?一點都不像腰鼓顙。對不對?如腰鼓顙,所以就像鼓中間那個,「顙」就中空部分。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底下,【此推身根之由,乃由離合等。身根有離知合知,】有時候離,有時候合。【二種妄塵,相摩交際也。於妙覺圓湛性中,黏起湛然之體,發為覺精,此四句初成覺精也。】

【覺精映觸,抟取觸塵,以成勝義身根。根元二字,以能為浮塵根之元,名為清淨四大,其相極微細。因名身體四句,成浮塵根,此根依勝義根而成,名為肉身之體。如腰皷顙】就像打鼓中空的部分,那就是腰鼓顙【之形,腰皷俗名扙皷,腰細以皮革瞞】「瞞」就是包住,「瞞」就是包住。瞞【其兩頭。】這個我們台灣都看過,日本有擊鼓、韓國有擊鼓,台灣的鼓就更多了!【狀如人身,顙皷腔也。】「腔」就是中空的部分,顙就是鼓腔也,鼓的中空部分;我們這個色身,中間就是空的。【浮根亦四大四塵,八法所成。終日流逸,奔逐於觸塵之境。】

697頁,最後一個,發為知精,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解釋一下:由這個生塵還有滅塵二種,因為落入影像,不是生就是滅。二種相續在於妙圓當中,黏湛發知,黏住了真如,發出來的知就不是真知。所以這一段: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這一段是講發為知精。知精映法,攬法成根,這一段,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一段是指講勝義根。因名意思,這個意「思」,因為它在人的身體的中心,指心髒,這不可見,所以用「思」字,因名意思。因為意根在內,就像人在幽室當中見物,意根內造法塵,所以也是這樣子。是不是?因名意思,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當然方便說,是我們的肉團心,就是心髒了。

【此推意根之由,乃由生滅等,二種妄塵,生而繼以滅,】接下來就是滅。【滅復繼以生,】接著就生。【生滅相續,於妙覺圓湛性中,黏起湛然之體,發為知精,此四句初成知精也。】

【知精映對法塵,】落下的影子叫做法塵。【攬取法塵,以成勝義意根。根元者,為浮塵之本源,名為清淨四大,其相極微細。因名意思四句,成浮塵根,不雲意體,而言意思,以意之浮塵根,即肉團心。孤山法師,引《正法念經》,狀如蓮花,】我們的心髒狀如蓮花,可是,是倒蓋的。【晝開夜合。在人身中不可見,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處,即意根所在也。如幽室見者:意根在內,如人在幽室中見物,意根內照法塵,亦復如是。浮根四塵同上解,終日流逸,奔逐於法塵之境。上乃別明,下則總結。】

好!現在把筆拿起來,把筆拿起來,翻回來,692頁,把筆拿起來,我叫你寫,你就這樣寫。「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在旁邊寫:發為見精,發為見精。「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然後旁邊寫,這四句、這幾句:成勝義根。「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旁邊寫:成浮塵根,浮塵根。

    好!693頁,最後一行:「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旁邊寫四個字:發為聞精,這四段就是講發為聞精。底下,「聽精映聲,卷生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就是:成勝義根。「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旁邊寫,這個就:成浮塵根。

    好!694頁,倒數第三行,「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齅,」這四句:發為齅精。齅精會不會寫啊?就是一個鼻,再一個臭,太久沒寫字就會忘記,幸好這裡就有一個字。「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成勝義根,這一段,這幾句就是成勝義根。「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這個是:成浮塵根。你寫起來,一看就一目了然。

    695頁,經文:「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這四句:發為嘗精,發為嘗精。底下,「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一段:成勝義根,成勝義根。「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這個就成為浮塵根。這樣看有什麼好處呢?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哪一段在講什麼。

     696頁,「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這一段:發為覺精,發為覺精。「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就是成勝義根。「因名身體,如腰皷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這一段:成浮塵根。所以,發為覺精,成勝義根,成浮塵根,這個文法都是固定的。

697頁,「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這一段:發為知精。「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成勝義根。「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這一句:成浮塵根。

所以,都是一樣,文法一樣;可是,你畫起來一看,哇!以後你自己看經典,看到這一段,一目了然,完全......喔!這一句:發為見精,再來講勝義根,再來是浮塵根。再來發為聞精、勝義根、浮塵根。嗅精,再來就是勝義根、浮塵根。過來嘗精、勝義根、浮塵根。再來就覺精、勝義根、浮塵根。再來就知精、勝義根、浮塵根。所以,剛看起來好吃力,我現在這樣一解釋就知道了,都是八法所構成的。好!後面這幾句,耽擱大家二、三分鐘,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說:阿難!如是六根,由彼性覺的妙明,有明就是必欲加一個明,就是頭上安頭,本明沒有用,變成妄明。

有明明覺,所以,在這裡要加個字,有明明覺,明覺的底下二個字:「明」的上面加一個:妄,妄明;在「覺」的上面,上面又加一個:妄,妄明妄覺,加二個妄,妄明妄覺。此句明覺就是性覺必明,本性本來的妙明沒有了,頭上安頭,加一個明。有明,必欲加明,一念妄動了。

再解釋一下: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就是由彼性覺的妙明,可是,你硬要加一個明,有明,必欲加一個明,就一念妄動,變成妄明妄覺,此句就是性覺必明。失彼精了,黏妄發光。翻過來,剩下一點點,把它念完。

    【此總結根結由妄,】是因為虛妄。【仍指六根中性。阿難,如是六根之性,本來是真,由彼覺明,】就是性覺必明,頭上安頭;真覺是不可以頭上安頭的。【即性覺妙明,乃真覺真明。】現在不一樣了,【有明明覺:上一明字,即最初一念,於性覺必欲加明,因此一念妄動,轉妙明而成無明,】所以,也就是不要自作聰明,放任自然,體悟諸法本空,讓它很自然的,隨著這個緣起不著,我們就入道。只是緣起,沒有東西可以著,它只是緣起,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萬象只是緣起;萬象只是過程;萬象只是假相;萬象總是生滅,沒有東西可以執著,這樣就契入如來的真如本性。【轉性覺而為妄覺。明覺二字,即妄明妄覺。此二句,即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從真起妄,妄起真隱,】妄心一起來,真心就隱。【故雲失彼真精,了明之性;成此妄明,不得稱為妙精明,即第八識見分。】第八識見分,就是帶有少分妄的真心,帶有少妄、少分妄的真心,這個就是見精。也就是真心帶有少分妄,就是見精,第八識的見分。【體雖本真,用終常妄,前如來十番顯見,但顯其真,二妄重剖,】二妄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二妄,在《楞伽經》講就是自相、共相;在《楞嚴經》講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在《楞伽經》不是這樣講,《楞伽經》講叫做自相,還有共相。同分妄見就是眾生共業所感的世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別業妄見就各人看出去的,有種種的不一樣的,叫做別業妄見。則二妄重剖,【即破其妄。】

   【黏妄發光者:前黏湛發見等,是妄塵黏湛然真性,而發見等六精,此是真性黏妄塵,而發見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復因攬塵結根,六根既成,分一精而為見等六用,】見等六用。【即分成六和合也。此黏妄二字為成根之本也。】

     好!再復習一下,再復習一下,筆放下來,看這裡,這個是最後一分鐘。(視頻http://www.null/playlist/p/l14990121i120341278.html 42:30處為師父手勢直觀教學)

     這裡是真如本性,因為明、暗,性覺必明,一念妄動,變成一精明,一精明,一精明變成六精,見精,見、聞、嘗、嗅等等六精,這六精,六精明再攬四大,四大就變成淨色根、勝義根,還有浮塵根;勝義根跟浮塵根就往外一直攀緣。所以,由內妄心往外,外面的妄境又薰習,所以,沒有人會解脫!無量劫來,帶來的、起來的,它就是妄,就是妄。本性被迷了,妄動,所以,從內出來的統統是妄;從妄攀緣這個外塵,虛妄的外塵,又感染、染污了裡面,所以,變成說出來是妄,回去還是妄,所以我們這個心從來沒有清淨過,從來沒有!

從出生,他就是叫你執著,這個是杯子;有的小朋友,跟他講:這個是杯子,這個不是碗,小朋友開始記這個名相,他會分辨,按照大人這樣講就對了!可是學佛,大了就不一樣,碗沒有一定的碗相,杯子也沒有杯子一定的相,慢慢的就突破:喔!原來我們以前所執著的,都是相、都是觀念。所以我們一直沒辦法解脫。為什麼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一切見,叫做諸佛,離一切語言、離一切名相,為什麼要你離?其實就是叫你......

真如自性是這樣子,真如自性是這樣子,蓋著一層無明,是這樣子的,真如自性是這樣子的,清淨的時候是這樣子的,主觀跟客觀同時存在的。我如果把書本遮起來,這個手上的影子叫做主觀意識,它是見分,八識的見分,它是同時存在的;客觀環境拿掉,見分、相分恢復到自體分。好!所以,你一著相,主觀、客觀一直存在,真如自性沒有減少,它一直存在嘛!對不對?可是你證果了,主客二觀離一切相,離一切相,離相分,當然就沒有見分了;擁有見分、執著的見分,當然就一定有相分,有相分一定有見分,這個就是這樣子。

    所以,修行下手處就是離相,修行下手處就是離見,知見的見,頭上安頭,就是你擁有的觀念,不要被你的觀念卡住,我們今天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這樣子,我們看到相,起這個觀念,同時執著這個觀念是正確的,椅子就不是桌子,桌子就不是椅子,你就不是我,我就不是你,所以的相,都是那麼強烈的對立;可是,融相為性的時候,喔!相相本空,對不對?開悟的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那個四大,跟我這個四大是一模一樣的,你那個靈性跟我的靈性是一樣,同體大悲心就出來了!開悟的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不開悟的人,你是你,我就是我,我們老死不相干,悟跟不悟,那個日子就完全不一樣!你想要過天下太平的日子,就一定要悟入如來的正見。所以開悟就是過天下太平的日子,沒事,就是佛。

對不起!因為剛好這一段落,耽擱了十分,下個星期,我們星期六要上課,星期天是八關齋戒。

諸位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講堂南投養德禅寺分院,南投分院養德禅寺,寶塔裡面的一切亡靈;回向文殊講堂分院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下課!

(大眾起立向師父問訊)

 

上一篇: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四(上)
下一篇: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