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著

慧律法師講

1991年9月高雄文殊講堂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诤,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眾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祈願——正法重現

未曾聽聞佛法,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得聞解脫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如果道場沒有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貫徹三法印、一實相印、四依止,落實在每一個動點上,當下即是“正法重現”!

讓佛教興盛,正法重現,是每一個佛弟子無可推托的責任。

二○○五年元月一日釋慧律寫於高雄文殊講堂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著

目錄

與茅靜遠居士書(省庵大師著)
序(李圓淨)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總釋題目
二、撰文法師
三、啟教因緣
四、藏乘所攝
五、教理淺深 
六、宗趣分別
七、能诠教體
八、所被機宜
九、力用殊勝
十、別解文義
甲一  序文
      乙一  先敘修行心願為本
      乙二  敘發心去取須明
    丙一  舉數標名
    丙二  依名辨相
      丁一  牒名
      丁二  辨相
    丙三  指示去取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歎德明緣
  乙二  標數列名
  乙三  次依征釋
    丙一  念佛重恩
    丙二  念父母恩
    丙三  念師長恩
    丙四  念施主恩
    丙五  念眾生恩
    丙六  念生死苦
    丙七  尊重己靈
    丙八  忏悔業障
    丙九  求生淨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甲三  流通分

(師父把撫尺一拍:啪!師父念,眾隨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

今天我們要進入新的課程,這本書很普遍化,對於我們的道業非常有助益,也非常地重要。因為我們常常說“菩提心、菩提心”,該如何發?有的人是有心發不出來,有的人是半途而廢。該如何發?省庵大師講得很清楚。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佛呵斥小乘的,佛呵斥小乘是因為他缺少菩提心。菩提心簡單講叫做自利利他的心、自覺覺他的心,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對於我們修行就等於一個國家的國王一樣,我們如果有菩提心安住於心中我們今生的道業,包括生生世世都不會退轉,我們如果沒有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楞嚴經》裡面講,我們雖然修善,但是若不發菩提心等於魔一樣,等於魔一樣。

從第一頁到二十八頁這是文章,這是省庵大師所寫的文章,這個文章因為後面都會看到,都會看到,所以我們後面再慢慢地來講。

請翻開二十九頁:

與茅靜遠居士書

意思是省庵大師寫信給他,寫信給這位茅靜遠居士,這位居士一生都做善事,參禅已經參到相當的功夫,一天到晚都做善事,所以省庵大師去看他的時候,寫一封信給他勸告他,叫他不要一天到晚都做善事,不要一天到晚都是參禅,一定要以生死為重,以淨土修行為主,這是省庵大師很慈悲一直勸告他。

省庵大師

【前三月下旬】就是上三月,前三月就是上三月,下旬就是最後的十天,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月二十一日到三月三十日這個下旬,一旬十天,【返自四明,】四明(浙江舊寧波府的別稱,以境內有四明山(傳說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稱四明山)得名。)是郡,就是我們現在的縣府這麼大,四明是個地名,四明郡,等於現在的縣一樣的那麼大,算不小了,四明郡,經【過】四明郡這個地方拜【訪】茅靜遠【居士,適遇他出,】剛好遇上你,他出就是外出。你外出了,就是不在家,【怅然而去。】這個念chàng,就是失意的意思,很失望。我來拜訪居士剛好居士外出,沒有遇上我覺得很失望,【尋歸回龍,】沒多久我就回到。歸就是回。回龍(回龍寺,地址不詳),龍也是一個地方名字,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師父並不加以解釋這個地方,因為省庵大師距離今天是三百多年,那個地方要一個一個去查,等於現在的哪一省,所以這個很麻煩,很麻煩,所以我們只要知道這是一個地方名就可以了,【茲又一月余矣。】又經過了一個多月。【因數子相勸,】因為有很多弟子勸我,勸我,拜托什麼,【欲講《法華》,】講《法華經》,【特到杭】杭就是杭州,就是浙江省杭州,【請經,因得致書於足下。】所以寫信。足下是古時候晚輩稱呼長輩或是同輩互相稱呼叫做足下。後來專門用在同輩的尊敬詞,足下,就是你。

【居士】是指茅靜遠。茅靜遠居士【造橋事畢,】造橋鋪路,造橋鋪路算是很好很慈悲,【可謂莫大之功。】功德很大,【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好念hào,不是念hǎo,好就是很積極的行善,無倦就是不疲倦,【一善甫完,】一善甫這個甫就是剛剛完成,【復作一善。】又做一件善事,一善甫完,甫pǔ,甫就是剛剛、方才完成,剛剛完成又作了一件善事,【美則美矣,】這樣是很好,【其如生死大事何?】但是你做這麼多善事對生死有什麼幫忙?意思是說你一天到晚行善、布施、造橋、鋪路,但是生死的大問題你放在哪裡?放在腦袋後沒去注意。【苟】就是如果,如果【不以生死大事為急,】急就是最為重要的事情,【而孜孜為善,】“孳孳”就是孜孜。孜孜就是勤勞不息的意思。孜孜就是非常的勤勞,很認真的行善叫做孜孜。就像孜孜不倦的孜孜。孜孜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統統是生死的業緣,為什麼?你今生做了很多善事,頂多讓你來世福報大一點,來世福報大一點,你的生死不了,又藉著你的福報繼續造業,來世讓你做大官或者是很富有,變成造業,造業,【有何了日?】何時才能解脫六道輪回的痛苦?【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你做愈多的善事生死愈大,為什麼?福報愈大造業就愈大。底下,【一念愛心,萬劫纏縛,】一念愛心,這個愛就是執的意思,這個愛就是對金錢、名利、夫妻、兒女,財、色、名、食、睡,你這一念的愛心、執著的心,如果沒有放下,萬劫纏縛,所以師父一直勸告你們,修行念佛固然很重要,但是那個看破往下才是功夫,才是真功夫,【可不懼耶!】怎麼可以不怕,怎麼可以不怕?

【居士世間公案,】把筆拿來,公案就是參禅的意思,就是參禅的意思,公案,公案就是禅師怎麼樣?他的徒弟怎麼樣?徒弟怎麼講,徒弟開悟,【久已參透,】你已經了解,就是對本性有所悟,【西方淨業,久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這個念撇piē(丟開,拋棄),撇不下,撇就是揮去的意思,除不掉。你參禅,西方的淨業你也念佛,但是你的生死心不切,就是不把生死當作一回事,悠悠散善的意思,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人情謝不去,就是整天都在應付這些眾生,人家如果在邀約,我不好意思不去,因為這個不好意思,就會誤了你一生一世的大事,誤了你一生一世的大事。所以,像師父現在一天到晚都有人打電話來找師父,我如果說我不好意思不接,我不好意思不接,你看:一個人五分鐘就好,一天到晚師父要接多少通電話?你有什麼事情在電話中講清楚,要不然你寫信來,要不然我哪有辦法,你想想看,一個人要應付好向百萬的眾生,哪有辦法嗎?國內外的信件、電話,我自己再准備一下,哪有時間?他所問的其實沒有什麼事,他家祖先如何,他的神桌如何,這個女眾被拋棄被騙了多少錢,剩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都在處理這些事。我告訴他:我這裡不是慈善機構,不是慈善機構,你如果要問佛法就寫信來,要不然我沒有辦法。所以我不能人情謝不去,誤了師父的一生一世弘法利生的大業,所以今天我拒絕接電話是為了想完成更多眾生的道業,你不知道我在雷音寺的時候,一天到晚都是電話,連我躺著休息一下,說:師父,電話。就起來接電話,整天統統是電話,所以現在我也不處理信件、也不接電話,你埋怨我也沒辦法,因為我的立場就是這樣,其實來問的,對他來講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是往生被,要不然就是金光明沙的用法。樓下這些居士,他們對佛法也有些許了解。他就是不問,他一定要找師父,很奇怪,一定要找師父。有的人你拒絕他太多次,會不高興,不高興。說是樓下接電話的人在搞鬼,所以樓下這些也很難處理,我確實不接電話,不管你是什麼,除非很特殊的情形。所以人情謝不去,我一定要除掉,【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名根就是貪名,行善欲為人知,貪名,【抑愛念牽纏耶?】抑就是或是,或者是愛念就是對金錢、財物、兒女、眷屬、名利放不下,牽纏,牽絆住,【於此二者,宜加審察。】名根、愛念,意思是說這兩種是生死的根本,你要冷靜、冷靜地觀照無常,世間沒有一樣是我們的。所以說: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是暫時借我們用的,沒有一樣是我們的,【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如果你不把家緣俗事一刀斬斷,【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洪名盡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往生極樂世界,往生,【難矣。】這個就很困難。意思是說你不能一天到晚只做善事,你參禅參那麼久,也已經了解禅了,念佛,你也念了,但是你如果沒有把生死心提起,不切,盡力提起六字洪名,你想要從娑婆世界解脫,到極樂世界,難矣。就是非常地困難。你們看省庵大師的當著棒喝,修禅修到已經有消息了,他也叫你放下念佛,【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你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你想要了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那就更難了,抑又難,那就更難了,意思是說,你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想要了生死,或者是你沒有了生死,想不墮落三惡道那就更難了,來世,你是不是能聽到佛經都不知道,【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能幫助你什麼呢?縱然你今生沒有墮入三惡道,沒有失去人身,兩生,再來世,兩生不失人身,濟就是助、幫助,濟得甚麼事?能幫助你什麼事呢?就是來世你也是迷迷糊糊的。

【嗟乎!】就是感歎詞,哎呀!【居士慧心如此明利,】你參禅已經對本性有悟了,你這麼利的根機,【家緣如此豐足,】家裡的經濟也這麼好,【繼嗣】嗣就是子孫。賢嗣就是你這些子子孫孫【如此賢能,】很有才干,【事事適意,】你事事都這麼如意,【尚不能放下萬緣,】你若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是天辜負我們人或是我們人辜負了天?【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先是重,後是輕,先就是比較重要的事情,你不知道念佛生死才是先,善是後,其實兩樣都是一樣重要。

【居士雖不求福而常作福,】你當然不求福,但是你常常作福,【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因為你的福報太大了,你的福報太大又不知道要施捨,不知道要救度眾生,享受,【皆由不知所緩在彼,所急在此,】所緩就是放慢一點,在彼就是行善,造橋鋪路,這是比較慢。所急在此,此就是生死,生死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致使北轅適越,】北轅,轅就是駕車而行,適就是前往。越(yuè: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錢塘江下游兩岸地區。)就是古時候南方的種族的名字,北轅的意思就是你駕著車子往北走,卻想要到南方的國家,意思就是你在台中想要到高雄,卻開往台北,或是你想要到高雄卻開往台北,或是想要到台北卻開到高雄來,那怎麼可能到達目的地,根本就不可能,致使北轅適越。北轅適越,轅就是駕車而行,適就是往,越就是南方的一個種族的名字。北轅適越,你駕著車子往北方走,卻想要到南方來,那是不可能的,【卻步求前也。】卻步就是退後。你想要前進,前進就要往前走,你沒有,你卻往後走,這怎麼可能。

【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這樣更好。

【大抵】大概,一般而言,【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悠悠散善就是整天懶懶散散的,懶散鬼那種懶散,叫他做早課也不要,叫他做晚課也不要,叫他精進念佛也不要,一天到晚就是睡,常常躺著睡覺,稍微業障現前就喊:我很苦!他都沒想到以前人的痛苦到什麼程度,所以我們現在人的根基不是差那是爛,太爛了,稍微苦一點就受不了了,稍微苦一點就受不了了。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因循就是遲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遲延,延遲顛倒,遲延苟且不知振作叫做因循,不知道要振作自己,就是不想精進,怠惰就是懶惰,【所能脫。】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早上太陽一出來,晚上馬上就到,意思是說我們一出生,一下子就要接近死亡了,【安得不為之早辦耶!】怎麼能不及早來念佛做准備?

【衲所知識者甚寡,】衲就是衣服補了又補叫做衲,補了又補的衣服叫做衲,百衲衣、百衲衣、這是出家人自我謙虛的稱呼,意思是貧僧的意思,衲就是貧僧的意思,我所知道的很少,【知識之中,求可以語此事者尤寡,】在這麼多人當中,能夠告訴你這種事的人更少,我本身懂得少,但是在知識當中,能夠告訴你這種事的人更少,【捨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誰哉?】能夠期望誰來了解我的心,【倘不以人廢言,幸加努力。】倘就是如果,如果你能夠接受我的意見。廢言就是不接納人家的建言,意思就是如果你能夠接納我的建言,不以人廢言,就是你不會因為我的無知,這是謙虛,意思就是如果你不會因為我的無知,而不接納我的建議,那麼你好好地努力,幸加努力,你就好好地努力,這是省庵大師的謙虛,【若曰:吾不能也,】如果你說:我沒有辦法,我業障深重,【則亦無可奈何矣。】這樣我也無可奈何。就像今天師父對徒弟一樣,我有法,有食你一定要走,則亦無可奈何矣,我也沒有辦法。

【謹按:修淨土者,非不需作諸功德事。《無量壽經》謂:念佛而廣修功德者為上品,不修功德者為下品,惟當以無所住心,隨緣而為之耳。若不專心念佛,而惟孳孳(孜孜)】而精進,【專以世間小善為急,】勤修世間小善為急,【人天福報為行,是大不可。】意思是說要懂得輕重,善事要做,沒錯,但是一定要念佛,而且他又告訴諸位不要改修別的宗派,一定要一句念佛念到死,不要改變你的初衷。

【《華嚴經》偈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心佛及眾生,這三種沒有什麼差別,【此無差別者雲何?曰菩提是。梵語菩提,華言為覺。此菩提覺,約法而言謂之心,約人而言謂之佛及眾生。菩提之體,豎窮橫遍;】豎窮就是指時間,橫遍是指空間。豎窮三際,橫十方,所以豎窮橫遍就是表示交織在一切時空之全部,一切時空都遍布叫做豎窮橫遍,【菩提之相,萬德莊嚴;】菩提就是我們覺悟的相,這個就是萬德莊嚴,【菩提之用,】就是我們本性、覺性的妙用,【神化無方。】自自然然你就具足自在的神通力,【在佛則全體顯現,】佛已經證得菩提,所以全部的本性的清淨心,他都顯現出來,【在眾生則隱而未彰。】但是在眾生是隱藏起來還沒有顯現出來,未彰這個“彰”就是不不明顯,【惟其隱也,】因為眾生的佛性菩提還隱藏者,【故須方便以發之;發之至於究竟,則為成佛。然而能發之心,未嘗不是菩提,】我們所發的心不能離開菩提,【此之謂發菩提心。夫發眾生在隱之菩提者,即下化眾生之事也。】眾生在隱就是還潛伏著。這個“隱”就是當作“潛伏”。我們發眾生潛伏的菩提心即是下化眾生之事,意思是說我們開發放在每一個眾生內心的菩提心,這個就是真正的下化眾生,【菩提發至究竟成佛者,即上求佛道之事也。總之,皆是發菩提心也。我侪學佛,】我侪這個“侪”就是平輩、同輩的學佛的人,【雖尚在眾生數】就是眾生的位子,眾生的階段,眾生這一類,【而未得成佛,】是尚未成佛,【幸皆具此菩提心,苟能發心,則眾生可度,佛道可成,方不負此所學。此古德所以有勸發菩提心文之作也。然勸發菩提心文舊傳不一,而未有如省庵大師之文之懇切詳明者。大師之文,舉各教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諸相,及發心十種因緣,為明辨啟發之資,】為了使大家了解,【而歸結於回向極樂,以彰其效。非尤為我侪淨業同仁之所宜拳拳服膺者乎!】拳拳就是時時謹記在胸中,盡力持守不使失去叫做拳拳服膺。拳拳服膺就是隨時隨地都牢記。

【圓瑛老法師夙以宏化為家業,】夙世以宏化為家業,圓瑛老法師做《楞嚴經》的講義,【屢講此文,】一直再三地講這個文章,【其弟子明如記錄之,於此文義蘊】就是含意,【诠發無遺,】诠發這個“诠”就是解釋,把這個道理開發出來,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可謂善述者矣。】可以說寫得很好,【圓公早歲安禅,悟明心地。】你看,他也是明心見性,悟明心地,透視,悟到心地的功夫,【長游義海,】長游義海,就是進入《大藏經》的道理,義海就是《大藏經》的義理如海,像海那麼大,長游就是很自在,意思是說:《大藏經》沒有一部他看不懂,長游義海,因為他能夠貫通,長游可以說貫通《大藏經》的意思,長游義海,【了徹靈文。】靈文就是經典,因為可以啟發我們靈性的文章,可以啟發我們本性的東西叫做了徹靈文。靈文就是經典的意思,佛所講的經典叫做靈文,【殷殷以救世為心,在在以度生為急。講座遠敷於群島,】遠敷就遍布於海外群島就是海外,意思是說圓瑛老法師不只是在中國講經,海外他也有,【丈席接跡於諸山。】丈席就是住持,住持,去那裡當住持,又去那裡當住持,諸山住持,【龍天推出,不辭擔荷。】他沒有推辭,就是不怕辛勞,【忍辱負重,】他忍辱負重,【道俗翕然。】這個“翕”就是合的意思。他來到這個地方,道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居士,這些出家人,這些居士都跟他合得來,意思是說這個人為人大慈大悲,沒有一個人跟他合不來,他做人的德行夠。

【近以國家多難,】最近因為國家多難,內戰,【法弱魔強,慨津梁之已疲,】津梁就是口述弘法演講,因為國家多難,無一處可講經,沒有辦法他也覺得很疲勞。津梁(津梁:渡口和橋梁,比喻用做引導的事物或過渡的方法、手段。)這個“津”本來是口水,嘴巴的口水,津梁簡單講就是口述,就是弘法利生講演的部分。慨津梁之已疲,講經已經講得很疲累了,因為戰亂沒有辦法,【托文身以垂教;】不得不停下來寫文章以利益後代的人,講經講到一半,因為戰亂沒有辦法講,干脆拿起筆來寫,就是這個意思,【因取舊稿修治而厘定焉。】拿舊稿經過修改,所以厘定,清除不必要的,加入需要的資料,叫做厘定,【清齋晏晦,謝絕諸緣,】清齋(清齋qīng zhāi:1.謂舉行祭祀或典禮前潔身靜心以示誠敬。《舊唐書•禮儀志四》:“其太尉行事前一日,於致齋所具羽儀鹵簿,公服引入,親授祝版,乃赴清齋所。”唐•顧雲《華清詞》詩:“相公清齋朝蕊宮,太上符籙龍蛇蹤。”《武王伐纣平話》卷下:“ 文王清齋三日,沐浴聖體。第三日,文王宣文武排銮駕再去求賢。”2.謂素食,長齋。晉•支遁 《五月長齋》詩:“令月肇清齋,德澤潤無疆。”唐•王維 《積雨辋川莊作》詩:“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清•唐孫華《恕堂再次前韻見贈復次韻答之》:“中夜饑腸自雷轉,清齋三月常無鹽。”3.清靜之室。郁達夫 《鹽原日記詩抄》之二:“何人解得山居樂,六月清齋午夢涼。”)就是持清淨齋,晏就是清晨,晦就是晚上,就是早晚都持清淨齋,而且謝絕諸緣。晏就是晨,晦叫做晚,早晚持齋,謝絕諸緣,【唯孜孜以立言為務。】就是他整天都在寫作,立言就是寫作,寫文章,【而《楞嚴》一經,尤為師一生精力所萃。】萃cuì就是聚集,他一生所聚集的精華,【八番講演,心得孔多。所纂全疏,亦削稿有期。】這是在說《楞嚴經》,八番講演,經過八次的演講,講一段休息一下,講一段再休息一下,經過八次的演講,心得孔,有孔才能通,就是使人家更明了,心得孔就是有所領悟的意思,心能夠貫通。所纂這個念cuǎn,把筆拿起來,叫做編撰的意思。圓瑛法師所編撰的全疏,解釋《楞嚴經》的叫做疏,亦削稿有期,削就是除掉那一些不必要的,已經接近完成了,有期就是已經接近完成了。

【今以《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待付手民,】現在把發菩提心文的講義,待付就是等待,付就是交給,手民就是排字的職業工人。以前不是用電腦,以前是手來排版的,所以待付手民就是要交出去准備排印的意思,手民就是以雕刻或排字為職業的人叫做手民,都要動到手,簡單講就是現在的待付排版的意思,排版的意思,【屬圓淨一言附之。】屬,交代,叫我李圓淨寫幾句話,附帶於後,【謹略述因由,】所以就簡單地講述原由,【俾】,令。【讀此講義者,藉知】藉就是由此而知道,藉著這個勸發菩提心文或者是圓瑛法師的注解,經由圓瑛法師的注解,知道【吾師宏教之大凡雲爾。】他偉大的地方。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十日】

【定煇】是他的法號【李圓淨謹序】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上海圓明講堂圓瑛弘悟講】

“上海圓明講堂圓瑛弘悟”,一個是外號,一個是內號,圓瑛弘悟“講”。

【侍座受度弟子明如日進記】

“侍座”,在身旁叫做侍座,就是他的侍者,“受度弟子”,讓他剃度的,“明如日進”,也是一個外號,一個內號,“記”。

【今講此文,依照賢首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以華嚴經典為主,特別創立一個宗派叫做華嚴宗。若是以《法華經》創辦的叫做法華宗,法華宗。若以《大般若經》創造的叫做般若宗,簡單講就是性空宗。依照賢首宗【十門解釋,略事發揮:

【一、總釋題目】  【二、撰文法師】撰文就是寫作文章的法師,就是省庵大師。  【三、啟教因緣 四、藏乘所攝】 

【五、教理淺深  六、宗趣分別】 

【七、能诠】诠就是闡明、解釋的意思。能诠【教體】 

【八、所被機宜】這個有兩種讀法:一種讀作所被機宜,所被就是所加被的。一種直接所被機宜,也是加被的意思,所以這個有兩種念法。所被機宜,古人是這麼念的,被就是加被,所以這個有兩種讀音,都可以。我們知道意思就好了。 

【九、力用殊勝    十、別解文義】就開始進入文章。

今一 總釋題目

【勸發菩提心文】

【題,為一文之總綱。文,是一題之別義。欲知別義,須究總綱。總綱若明,別義自易。如提綱,】綱就是網的總繩子,比較粗的繩子,繩子從細要網起來的四周圍就比較粗,那個叫做綱。網的總繩叫做綱。【則網目自彰;】彰就是明顯,這個念qiè,【挈領,】就是提起來、拿起來。領就是衣服護頸的部分,衣服的領子,【則衣縷自直。】縷就是絲線。我們捕魚的魚網,綱如果拉起來就清清楚楚。挈領,衣服如果提起來,絲衣自然就直,縷就是絲線的意思。衣縷那個縷就是絲線。自直,自然就直。【是以首門,即總釋題目。亦提綱挈領意也。

此題六字,應分通別二題。】通題就是每一個文都叫做文,譬如《龍舒淨土文》、《雲棲放生文》,這些都是文。別題,只有這一本才叫做《勸發菩提心文》,所以別就是與別的文不同,【前五字是別題,】勸發菩提心叫做別題,只有這一本如此而已,【他文非此題故,名之為別。】不同於別本,【文之一字,是通題,通於他種故。如《龍舒淨土文》、】它也是一種文,【《雲棲】,把筆拿起來,明朝蓮池大師叫做雲棲和尚,雲棲就是蓮池大師,明朝的蓮池大師。雲棲【放生文》等,】他做這個放生文,也是文,這個也是個通題,【皆可名文。別題,是所诠之法義。】別題就是所解釋的法的道理,【通題,是能诠之文字。文者義之表也,】文章是什麼作用?文章就是要表達道理,道理要藉由文章才會實在,【義者文之實也。】道理也是文章的實在,【文稱於義,】稱就是恰合、適當,非常地適當。文章於義就是文章剛好符合道理,【義隨於文,】道理隨著文章,【文義相資,能所不離,】文章是能诠,道理是所诠,能所是不離,【合為題目。

又應知此題,具含人法能所。】人跟法的能所,【按古德七種立題,】因為以前我們都講過,但是我們再簡單解釋一遍:題目離不開三種情形,【以人】為題目,以【法】為題目,以比【喻】為題目,【三字:單三種(是一字),】人、法或是比喻。底下講得更清楚,【單人,】以人為題目的,【如《佛說阿彌陀經》;】佛也是人,阿彌陀也是人,佛說阿彌陀,單人。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個題目,是以人立題的。【單法,如《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這個統統是法。

七種立題

單人:《佛說阿彌陀經》

單法:《大般涅槃經》

單喻:《大寶積經》

人法:《文殊問般若經》

人喻:《如來說師子吼經》

法喻:《妙法蓮華經》

具足(人、法、喻三具足):《大方廣佛華嚴經》

【單喻,如《大寶積經》。】就像寶貝集合起來,這是比喻,單喻立題,【復三種(是二字),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所以《文殊問般若經》是人跟法立題的。【人喻,如《如來說師子吼經》;】師子吼,如來是人,師子吼就是比喻,佛在說法就像獅子吼,百獸都會懼怕,他講得有道理。【法喻,如《妙法】這是法,【蓮華經》。】這是比喻法,所以是法喻立題。【具足一種(具三字),如《大方廣(法)佛(人)華嚴(喻)經》。】大方廣就是所講的法很大很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所以人、法、喻都有,【本題明是單法立題。】單法。【以菩提心,是性法;乃眾生自性本具之法。勸發二字,是修法。】教你如何修,修法也是一個法,性法也是一個法,【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只有法而已。

底下,【若以義推,】若是以道理來講,【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心之人。若無其人,誰為勸發?當知勸發屬教,】教人發菩提心,【發心屬機,題具對機施教之意。】對眾生施教。【勸者:勸化、勸導、勸勉。

勸化,如雲:一切眾生,當發菩提心,方能出離生死苦。勸導,如雲:我等本是佛,因為無明所誤,】每一個眾生都是佛,但是因為無明遮蔽所誤,【而為眾生。今當返迷歸悟,稱性起修,】合於本性修行,【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勸勉,如雲:既發菩提心,須行菩薩道,必要經過三個難關:難行能行,】難修行的我們要忍耐住。我們現在初出家只是早晚課,八十八佛都不拜,要如何成就大德,以我個人來講,是因為我現在要准備功課,以我個人來講,我打過佛七,十三次,煮雲法師的佛七,十三次,他是一天拜一千拜,他一天拜一千拜,是九支香,除外,休息二十分鐘要上廁所的,休息二十分鐘要上廁所的,這樣收集起來的一千拜,不像我們講堂這種修行法,就這麼精進地拜,我那個時候初發心很勇猛雲萬佛寺,萬佛寺聖印法師那裡,那一年剛好請他雲打大專的精進佛七,我去參加,拜到腳爬樓梯的時候一直抖一直抖……一直抖,那個時候是大覺一年級而已,一起抖,大殿在樓上,寮房要下兩、三層樓,下樓腳一直抖要扶著樓梯,很勇猛,沒辦法,我七分鐘拜一百拜,你想想看,七分鐘拜一百拜,下去上來,下去上來……那個時候初發心很勇猛。難行能行,但是很有感應,非常地感應,佛看我很虔誠,我到齋堂的時候,坐下去就睡著了,你看我多累,坐下去就睡著了,累得……一天只睡兩個鐘頭,我十二點去休息兩點就爬起來拜,所以我以前也吃了很多苦,這個還不算什麼,這種打佛七我還忍得住,看藏經就比較困難,看藏經不懂還要查資料,還要自己參,還要自己參,又沒有人在身旁指導,我如果有疑問拿去問人家,幾乎大家都不懂的比較多,這個很奇怪,問人家幾乎大家都不懂,我如果不懂的,對方幾乎也是不懂,不管問多老的,幾乎是不懂的比較多,不懂就去問,不懂就要自己想,參、參、參……所以我說你們現在福報大,因為我已經懂了,現在告訴你們,你們就簡單了,以前都是靠師父自己一個人的智慧,我們的文學的程度自己看《大藏經》,一天看十四個鐘頭,十四個鐘頭坐在那個地方,一坐就是三、四個鐘頭,吃飯才起來,吃完飯經行一下上個廁所,再繼續、再繼續……看到廣化老和尚(他就)說:這麼看很快就會死,很快就會死。說我這麼看藏經很快就會死,所以我說我們現在的徒弟只是一個早晚課他都不參加,身體稍微不舒服就打開冷氣納涼了,一代不如一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還不敢對他太大聲,不敢說他,說他,明天就對不起、對不起。所以要慢慢來、慢慢來,所以我現在的鑽叫做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為什麼?因為現在的眾生根機不夠,不敢逼得太緊,逼得太緊他會受不了,像我就不必人家逼我,我不必,我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我這個人很自愛,我如果要完成一件事情,都不必你來操心,像現在我們要完成四十一甲地,我都不必讓徒弟操心,你都不必擔心,從頭到尾我都會辦得很妥當的,我就有這麼小小、小小、微不足道的優點,就是很有責任,很有責任。有時候我看到徒弟感慨很大,根器怎麼會這樣子,說他一、兩句就不高興,不高興,他就說:師父,我明天要離開。說:好,好!順你的意,順你的意,隨便你要如何,所以現在的人有那一種師父,有這種師父要教導他,但是問題現在沒有那一種徒弟可以受得了我們的教導,沒有辦法,他不能忍受我們罵幾句,沒有辦法。話講回來我也不是高僧大德,因為我是矮僧無德,所以我不能攝受人家。我現在只有一個願望,我很富有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因為我要求很少,對不對?所以我只要求如果四十個到最後希望能夠留一個,至少幫我洗衣服、泡個牛奶,這算是最基本的條件,因為我如果定位我會很失望,我的定位是一百個,我好不容易撐到四十個,我的希望很大,動不動就要走,動不動就要走我會很失望,所以我現在不要定位,我不要定位男眾到底有多少人,一切隨緣。所以說我們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現在沒有了,沒有了,可以說不曾見過了,不曾見過了,一點點苦他就無法忍耐了,又說不得,所以不能成大器,不能成大器,不能講,你不能罵也不能……打不要講,像以前大陸用打的,我打他,他比我還有力氣,對不對?所以說現在的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Zero,根本不可能,他怎麼會聽師父的勸告,忍耐、委屈,為了僧團、為了佛教,我們就是要忍耐,沒有,沒有辦法。【菩提心須堅固不退。】這個也難,所以我也不抱任何希望,隨緣,隨緣這樣就解脫,解脫。居住在一起佛教大幸,不住在一起也沒有辦法,誰也沒有辦法就是這樣子。

好,休息一下。

我們剛剛談到那個江陵,是不是?江陵,是不是?江陵,是在哪一本的?是哪一本的?《普賢行願品》,是不是?那是湖北省的潛江縣西,古時候的湖北省的潛江縣境內西邊。

【發者:發明,發起,發展。

發明:如聞勸之後,發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是【廣大】心,像虛空那麼大,【平等,】心,沒有高下,【一向迷而不覺,】我們迷了而沒有覺悟,【今承指示,開解明了,謂之發明。

發起:】就像接受人家的勸告:【如既承勸明了,】接受人家的勸告明了,【即發起此菩提心。智悲並運,】就是運用,【解行相應,】解和行而相應,【蹑解起行,】蹑就是追隨的意思,蹑解,簡單講就是依解起行,我們了解道理,但是我們要去做,【謂之發起。

發展:如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則六度齊修,四攝普被。】四攝法我們已經講過了,同事、愛語等等,這個已經講過好幾次了,不了解的人去查《佛學大辭典》,【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所以多聽經多聞法,無論我們聽不聽得懂,一天來撿一、兩句,撿一、兩句,如此我們根機慢慢、慢慢就成熟,所以俗語說積少成多,積少成多,我們人不管懂不懂一直來聽經,那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就是六、七十歲不識字,假使你每天來聽經,每天來聽經撿一、兩句,撿一、兩句,他就會懂得比別人多,懂得比別人多,還會開示別人,【已成熟者解脫。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謂之發展。

真性菩提:以理為道。

實智菩提:真實智慧。

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為道。

菩提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就是我們的本性,當下就具足有覺性,但是因為我們沒有覺,我們整天都在計較,整天都在斗爭,整天都是是非、善惡,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哪一個有修、哪一個沒有修,自己有沒有修都不管,整天都是在管別人的生死,所以我們真性的菩提沒有開采出來,瞎忙,替別人忙,不會替自己忙,這也是一種不簡單的根機,他自己的生死不重要,別人的生死比較重要,論東論西浪費生命,【此以理為道也;】真性的菩提每一個人都具足,這是以理性為道,理性就是無相的意思,真性菩提就是無相的意思,只能在理性上去了解,沒有一個真實體。【二曰實智菩提,】顧名思義,實智就是以智慧為道,【此以智慧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每一尊佛證菩提的時候,他一定有方便,他一定有辦法度眾生,【此以逗】(透)【機施教為道也。】透機就是了解根器,他了解這個根機,施教就是要如何教化他。

再來,【真性,乃真如自性,】我們真性就是真如本性,【聖凡同具。迷之為凡,悟之成聖。迷悟雖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嚴經》雲:大地草木,軟動含靈,】軟就是叫做軟一樣的,軟動,軟綿綿的會動,一般而言如蚯蚓或是蟲,會蠕動的叫做軟,全身都沒有骨頭的意思,軟動含靈,全身都沒有骨頭的,【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依此不特生佛無異,實則情與無情,皆同一體。】研究唯識學的人完全了解,情就是佛性,無情就是法性,有情、無情叫做精神跟物質,都同歸於自體分,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迷了以後的無明業力所變化,所以情與無情其實是同一體,你若證悟法身你就包容一切,當然情與無情統統是你的法身,所以因為有很多人不了解,不了解,說:師父,菜有沒有生命?我說:有。說:有生命,你們修行人吃素,你們也要把菜拔掉,這也算是殺生。我說:對。說:你們也是犯戒?我說:對!但是在還沒有成佛之前沒辦法,總比殺眾生的肉來吃還慈悲,今天我是修行人,我不吃飯吃菜吃素食,不然你叫我吃什麼?不吃能活嗎?總比殺眾生來吃還慈悲吧。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他們都拿這種問題來問難我們,等到我們成佛再來度他們,菜也是有生命沒有錯,但是我們沒有成道沒有辦法,我們沒有成道,我們如果證阿羅漢果,一個禮拜吃一餐就受得了了,成佛無量劫不必吃也不成問題,所以退而求其次一定是這樣子,世間你殺人罪一定比較重,你砍樹也不可能判你死刑,對不對?你去偷拔菜罪一定比較輕,你雲殺人、殺眾生的動物,罪一定是比較重的,所以見血不吉利,因此你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至少、至少。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斷掉不殺生,因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沒有辦法斷,我們至少比一般人還慈悲,要不然該怎麼辦?只能退而求其次,要不然你不要吃?不要吃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整天喝牛奶,喝牛奶他也沒殺生,對不對?我喝牛流出來的東西,牛乳要新鮮的話,就在內門自己養一頭牛,餓了就蹲下去喝,這樣就沒有殺生了,對不對?我也沒有殺動物了,也沒有拔菜,對不對?要不然該怎麼辦?只好整天都喝牛奶了,要不然該怎麼辦?那個沒有辦法,這是在雞蛋裡面挑骨頭,為難我們吃素的人。有一種人的知見錯誤:吃素食也是殺生,殺狗來吃也是殺生,同樣是殺生,我就吃狗肉了還吃素。我說那是你的歪論,正論不是如此,殺狗人人都說很殘忍,吃素食人人都說很慈悲,對不對?眾生雖然情與無情來講,無情算是業障比較深重,離成佛的道路還很長遠,暫時先用一下不然怎麼辦?沒有辦法。《楞嚴經》裡面講,還有一種變石頭的,變石頭的,外道的修行修無想定,修無想定,無想定,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無想定福報盡掉下來,變成一顆大石頭,變成一顆大石頭。打它還會叫,叫他輕一點,打他還會叫,所以石頭拜久了,變成有神明就是這樣子,變石頭神,變石頭神變得很靈,石頭拜久了,變成有神明,所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在《楞嚴經》就講得很清楚,所以說雖然,雖然我們是動物,但是我們對植物,包括我們的桌、椅、一切我們都慈悲,皆同一體,【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無情分上,號曰法性。今約有情眾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覺,亦即如如理;真實不虛,無有變異。故曰真性菩提,以理為道也。

實智,乃真實智慧,非同世間所有世智辯聰也。】世間人都是小聰明而已,他沒有什麼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有時候會作奸犯科的都是世間聰明的人,他自己都覺得他很行,所以被小聰明所誤,【世智不離生死,】世間的聰明沒有辦法脫離生死,【實智能證菩提。即稱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簡單講有理性的人就是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是懂得道理,就是這個意思。如如智道如如理,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一定和人講道理,胡鬧的人就是沒有智慧,他吵得你受不了,受不了。大部分的男眾比較會瞎鬧,不曾聽說女眾在胡鬧,不曾,不曾聽說。我都說女眾的好話,【亦名始覺。】就開始有一些覺悟,【依此始覺智,反照本覺理,】本覺的道理,始覺智反照本覺的道理,【照徹心源,】就是明心見性,【真實了知,即是根本智,】根本智,我們本來所擁有的叫做根本,如樹之根,【及實智。故曰實智菩提,以智慧為道也。】所以,真性的菩提,我們前面所講的,真性的菩提是以理性為道,真智的菩提是以智慧為道。方便就是以度眾生為道。

【方便,乃權巧施設。】權巧施設的人很重要,這個很重要,沒有這個沒辦法度眾生,沒辦法度眾生。舉個例子講,昨天有一位女眾帶了三個兒子來,說對師父很有信心就來了,她不會不好意思,我也直接回答她,我也不會不好意思。她說:師父,我請教你一個問題。我說:好。她說:月經來。她已經生三個小孩了,我也生了很多,我生了好幾百個,她生三個而已我是無所謂。說:師父,有人說月經來那一天不能誦《金剛經》。我說:你根據什麼?她說有一位比丘尼告訴她的,說月經來不能誦《金剛經》。她很困惑,她很喜歡誦《金剛經》。我說:是哪一部經典這麼說的?她說:是另外一個師父講的,我也不懂就耿耿於懷,月經來就不敢誦怕不干淨。我說:這個沒有什麼根據,《印光大師全集》裡面也說得很清楚,說這是我們女眾每個月都固定的事情,這個也不是我們叫它來就來,叫它回去就回去,那是沒辦法的事情,印光大師叫我們要常常換干淨,叫你停的意思不是不能誦,是量大很麻煩,跪下去馬上又站起來,跪下去馬上又站起來很麻煩,要是坐著誦也可以。三藏十二部經典全看過了,也沒有說女眾的生理期不能誦《金剛經》,哪有這回事。所以我跟她說得讓她很高興,我說:沒有這回事,這個不是我們所能裁決的事情,生理上本來就是這樣子。我說:“如果我今天剛好月經來,我問你:剛好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請問你:佛要不要來接引我?”她怎麼知道要往生那一天月經有沒有來?對不對?這種說法哪說得通?她說:這樣師父說得比較有道理。說:對,比較有道理。今天我剛好月經來,又想要往生,剛好臨命終到該怎麼辦?佛不來接引,佛有分你月經有沒有來嗎?笑死人了哪有這回事?我說這個就是不懂得方便法,不是這麼說的,她不懂,哪有人這麼講經的,這麼說就不對了,如果你今天太累了,太累了,第一天、第二天太累了,休息這是對的,但是說不可以誦,這個沒有根據的,你根據什麼?不然你拿給我看?哪一部大藏經裡面說生理期不能誦《金剛經》?沒有這回事,你盡管誦有因果我負責,常常換保持清淨,自己把它做好個人的衛生,做好就好了,這個沒問題、沒問題,佛哪裡選干淨的才來接引,不干淨就不接引,他對眾生也都……你不曾聽佛說不垢不淨,不曾聽過?不增不減,對不對?這個叫做權巧施設,要度眾生你要懂得說話,站上對方的立場,【先鑒眾生機宜,】先鑒就是省察,省察眾生的根機,【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則說何法。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即從根本智起之後得智,又名差別智,及權智。故曰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為道也。】就是從根本智產生後得智,根本 智就是先天,後得智就是後天所修持。

【菩提又譯為覺,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要覺悟什麼?覺悟世間是苦,覺悟世間是無常,覺悟世間子孫靠不住,覺悟這個世間金錢靠不住,覺悟這個世間因果絕不饒人,不要做違背因果的事情,覺悟我們的口業、身業、意業要清淨,整天都觀照我的生死,注意我們的行為,別人如何別人負因果,我們如何我們自己負因果,【若但自覺,】的功夫,就密密觀照,【而不覺他,】這樣就不可以,如果你自覺而覺他,就是不慈悲,【不名菩提心。】不想幫助眾生覺悟,這樣沒有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發菩提心,惟大乘眾生,方能得發。經雲: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不為自己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最上乘就是絕對圓融無上的佛道,叫做最上乘,就是禅宗裡面所講的頓,當下真正承擔,發菩提心的意思。

【菩提心當雲何發?】該如何發?【須知菩提心者,從大悲起。】就是發菩提心的人第一要學不是學悲,是學大慈悲,那個悲只是小悲而已,大悲就是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自己,你們想想看,一個人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自己,你就肯放棄自己的見地附和、融通整個僧團,融通整個團體,你如果肯犧牲自己救度眾生,你就不怕辛苦,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你就是勇猛向前,所以大悲心,你進入菩提心的前奏,你就一定要有悲心,想要利益眾生,像師父也有發這個菩提心,所以今天我如果病苦我就想有這麼多眾生要來聽經,因為我一個人能夠救這麼多眾生,然後錄音再傳出去,今天我的病苦又算什麼?病苦就不感覺了。所以講,【菩薩修行,此心為先。若不發大悲之心,一切萬行,無從建立。】的確如此,的的確確。底下解釋得更清楚,【何為大悲心?視大地眾生,皆為一子】所以孩子都會犯錯,要原諒、要寬恕,【是也。子有饑寒疾病,為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為其子。如能視大地眾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為設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所以如果要發菩提心的人還有一點很重要,碰到眾生的無知,你絕對要忍耐,當做我們的孩子,目前來講還沒有成熟,所以他這樣擾亂、心浮、寬恕。我現在都是用這種觀照:徒弟如稍微在起伏,我都認為他總是剛出家還不太懂。我現在抱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太過分,錯得不要太離譜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了。大悲心慢慢含攝,慢慢教育他,因為根器不夠。

《起信論》三心

直心:正念真如法。

深心:好習自利利他諸善法。

大悲心:欲拔眾生苦。

【《起信論》三心,】《起信論》全名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是印度的馬鳴菩薩所造,是南朝真谛三藏法師所翻譯的,《大乘起信論》是闡明如來藏緣起,如來藏緣起,有生滅、有不生滅如來藏,生滅和不生滅,所以它是說菩薩及凡夫發心修行之相,系從理論、實踐兩個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是佛教裡面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大乘起信論》簡稱《起信論》,【亦即菩提心。】《起信論》三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為正者,不著二邊,起智觀照真如正理,】不著兩邊——不著空和有,【即契菩提心體。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好樂修習世出世間自利利他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眾生,分段變易二生死苦。】分段就是眾生因為煩惱,所以在三界內生命一段一段,肉體有大和小,一段時間就要死,一段時間就要死,這個叫做分段,變易生死這個就是境界,三界外受到殊勝微妙果報身,所以他就是清淨身,所以境界的轉變叫做變易,其實他是沒有生死,是境界的轉變方便稱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三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三界外的生死,【此二皆發菩提心用。今勸發菩提心,即勸發“起信”三心,令趣無上菩提也。

又菩提心,即菩薩心也。《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此心則捨己利他,大乘行願;非同聲聞緣覺,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語也。

又菩提心,即進趣無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覺覺他,乃至覺滿,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此心通因徹果,】就是修因當下即是果,你若發菩提心將來一定會通,徹底、決定通到佛果,就是決定沒有錯,你若發錯了心,這個因就不能通達到佛果,所以說此心就是菩提心,從因到果一定都是要這個心。此心通因徹果簡單講就是這顆菩提心這一念,一定從因地修行到果地都不能離開菩提心,這個叫做通因徹果,【因中必發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雖成菩提道,究竟不離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三身之一。】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多數的名;文就是文章,比較長的。【名诠自性,】用名相來解釋自性,【如雲瓶,非盆非碗也。】你怎麼說那一只是瓶呢?因為它不是臉盆也不是碗,【句诠差別,如雲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诠聯綴,】聯綴就是聯結的文,文章是解釋聯結很長的文字,【文義相聯絡;如雲此花瓶,是古磁,經時既久,火氣脫盡,盛水養花,可以耐久,新鮮不謝。今此文,由積名成句,積句成文,能诠顯勸發菩提心之義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雖非經非律非論,而經律論三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成這個法益。

【一總釋題目竟。】

二  撰文法師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撰】

古時候的杭州梵天寺一個出家人叫做實賢撰。那就是省庵大師,他分內號跟外號。

【古杭:即今之杭州也,昔亦稱武林。梵天寺在鳳山門外,】不是離高雄市很近的那個鳳山,鳳山門外。有一位老婆婆到美國去游覽,導游介紹那是金門大橋,老婆婆說:我的孫子在那裡當兵。那就是搞錯地方了,搞錯地方了,把美國的金門大橋當成金門,實在差太多了。鳳山門外,【於有宋時代開山,明朝中興。沙門:出家修道者之通稱也。梵語沙門,譯為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又謂識心達本源,】了解我們的本性,恢復我們的本性,【故號為沙門。】

【實賢是祖法諱,】是為了尊敬,諱就是對已經往生的長輩的一種尊稱,【字思齊,號省庵,為】淨土宗【蓮宗】,叫做淨土宗,蓮宗【第九祖。江蘇常熟縣,時氏子,】就是他的父親姓時,【為書家後裔。】就是他家都是書香門第,讀書人,後裔就是後代的子孫,後代的子孫,【祖生於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距離今天1991年,減掉1686,剛好三百一十九(305)年,省庵大師距離我們今天是三百一十九(305)年,康熙二十五年剛好公元1686年,【八月初八日,生即不茹葷,】不茹葷,茹就是吃,不吃葷,【總角之年,】古時候未成年之時,把頭發綁成一束好像角,總角簡單講就是幼年,年紀輕輕的時候,【即有離塵志。】就是想要出家,離開五欲六塵,【父蚤逝,】那個(“蚤”)就是“早”,蚤逝就是早晚的“早”,蚤逝就是早死,【母張氏,】母親張氏,【十分賢明,知祖夙植善根,乘願再來,遂命出家。年七歲,禮清涼庵容選大師為師,十五歲薙發,】那個剃就是跟這個“薙”一樣,剃度的剃一樣,【二十四歲圓具】就是受具足戒,【於昭慶戒壇。】昭慶寺,【嚴淨毗尼,】就是持戒嚴謹,【於道精進,常終夜不臥。】徹夜不眠,【尋入講筵,】後來就演講,【洞明性相】性就是般若,相就是唯識,很了解般若宗和唯識宗【二宗。從崇福靈鹫和尚,參念佛是誰。四閱月】把筆拿起來,閱月就是經過,中間那個閱就是經過,經過了長達四個月的時間,【有省,】就是有所悟。四閱月就是經過四個月,經過四個月,【曰:我夢覺矣。】我的夢已經覺悟了,人家已經說出這句話了,你們的夢不知道何時覺悟,我也是學他講:我的夢也已經覺悟了,我三十三歲就已經夢醒了,你們不知何時要夢醒。【由是機辯縱橫,】辯才無礙,【善說法要。和尚欲付衣拂受。】他這麼偉大,要把祖師衣傳授給他,代代相傳,弗受就是不接受,【遂禁足於真寂寺,晝覽藏經,晚持佛號。】晝覽藏經,晚持佛號,晚上持佛號,【於己亥春,】己亥就是一個年,己亥春天,【詣】就是來到,【明州阿育王寺,瞻禮捨利(佛之靈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大合缁素,】缁就是黑色衣服叫做缁,指出家人,素指白色衣服叫做素,指在家人,缁素就是表示出家跟在家,【廣修供養。並於塔前燃指,】燃指頭,【發四十八願,感捨利放光,眾皆共睹。作此《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誦者多為涕下,】就是痛哭流涕,【感化者眾。祖平生住持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這些都是寺廟,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就是講經,【化道崇隆,】非常地尊重,【三根普被。雍正七年,結蓮社,為文誓眾,】為文誓眾就是發誓,【畢命為期。】向大眾宣布畢命為期。

【己酉冬,】這是一個年代的冬天,【主席梵天寺,】就是住持梵天寺,【屏絕諸緣,】斷絕諸緣,【掩關】就是閉關,【寸香齋。】就是關房的名字。

【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三十三年,一七三三,簡單講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三四年往生,【臘月】臘月就是十二月。十二月【八日,告眾曰:“明年四月,吾去矣。”】你看,十二月八日就說明年四月要去了,剛好半年以前他就知道了,四、五個月以前他就知道要往生了,你看往生假得了嗎?【由是日課佛名十萬。

明年四月十二日,告眾曰:“月朔以來,】初一叫做朔,十五叫做望,所以月朔以來,從初一以來,【再見西方三聖,其將往生乎!”即書偈雲:

“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

就去了,布袋戲都是這麼念的,事宛然,那根拂塵就甩一下,就去了這樣子。以前布袋戲也是看很多。

【於是具浴更衣,】換衣服,【斷飲食,】沒有吃東西,【斂目危坐,】坐好。

【十四日將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往生。【送者麇】這個麇就是群雄的群,超群的群,麇【至,】這個麇就是超群餅干的群,【祖忽開目曰:】又睜開眼睛說:【“吾去即來,】這位祖師太厲害了,我往生馬上回來,就是要再來度眾生的意思,【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所以說真的,這些都是菩薩再示現的,才會這麼厲害對不對?我們修了大半輩子怎麼都沒辦法,明年要往生,到現在還不知道,對不對?祖師都是菩薩再來的,【遂合掌連稱佛名而寂。世壽四十有九,】四十九歲就往生了,你想想看才四十九歲而已,【僧臘二十有五。】二十有五,【是冬臘月八日,】陰歷十二月,【奉靈骨塔於常熟拂水巖之西。後鄮山諸道俗懷祖道行,】後鄮山,鄮山是一個地方,諸道俗懷祖道行,懷念,【迎骨重建塔於阿育王寺之右。刻有《省庵法師遺書》一冊,略備始末。】略備始末。簡單把它的全文寫下來。

【二撰文法師竟。】

那個雍正十一年,是公元一千七百三十三年,一七三三,簡單講他是在雍正十二年往生,就是一七三四年往生,簡單講他是於一六八六年到一七三四年,一六八六年到一七三四年這樣剛好四十九歲,四十九歲,如果是我,時間也快到了,我已經三十九歲了,我看要找個時間閉關像省庵大師一樣開始念佛,等我把道場蓋好,閉生死關,不然怎麼辦?這也是要拼,不然怎麼辦?我閉關時間比較短,我如果沒有課,三、四、五就關在關房,六、七,沒有七,六、日、一、二再來,所以我一次都是三天、三天、三天這樣子,三天、三天,三天再下來,三天再下來,要不然你們這些人不度也不行,對不對?

三  啟教因緣

【良以法不孤起,】良就是一定有原因的,法不會無緣無故就跑出來,【起必有由。】作此《勸發菩提心文》一定有他的理由,【此文以何因緣而作,不可不知。細察因緣有二:一者總,二者別。

總乃由省庵法師,本覺內熏為因,】就是他悟到本性而有自覺,因為本覺的功夫為因,【熏起始覺之智,】起始覺之智,【流出此篇文字。復由眾生外感為緣,感動法師大悲,勸發菩提之心。】所以因緣具足就有這本《勸發菩提心文》之作。

【別則因緣具有十種;如本文備明:】為什麼要做這本《勸發菩提心文》呢?

【一、念佛重恩故;】因為佛恩很重,所以勸告人家發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父母對我們的恩,所以勸發菩提心。

【三、念師長恩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四、念施主恩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五、念眾生恩故;】

【六、念生死苦故;】

【七、尊重己靈故;】尊重己靈,意思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靈性,我們不要讓自己的靈迷迷糊糊,我們不要讓自己的清淨本性無量無邊的智慧神通的靈性,被埋沒掉,所以要尊重自己,所以我們人如果能夠尊重自己,簡單講就是自愛者人恆愛之,自愛,尊重己靈就是這個人很自愛,很自覺覺悟,自覺,我就是佛,我為什麼還在此迷惑?我要尊重自己,所以他回光返照,他了解自己即是佛,尊重己靈。

【八、忏悔業障故;】所以作此《勸發菩提心文》。

【九、求生淨土故;】求生淨土,為了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要發菩提心。

【十、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十緣義理,在後詳釋。

三啟教因緣竟。】要作此《勸發菩提心文》的總緣和別緣,一定有因緣的,有原因的。

四  藏乘所攝

乘就是古時候的車子,藏乘所攝是屬於小乘呢?或是屬於大乘?乘就是車子,小乘,為什麼稱為小乘呢?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自利,對於度眾生,弘法利生比較不積極,不是小乘就不度眾生,大乘菩薩為什麼稱為大乘呢?他這輛車子比較大,載的人比較多,他是發菩提心要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他寧願犧牲他的生命也要完成度眾生的任務,這個叫做大乘菩薩,所以藏乘所攝,就是要分別他是小乘或是大乘。

【已知此文,發起因緣,有總有別。】總有因緣就是省庵法師自己有覺悟。別因緣,我們剛才講過有十種,【未悉藏乘,何所攝屬?】悉就是知,不知道他是屬於小乘還是大乘的經典,何所攝屬?【藏有聲聞藏,】聲聞藏就是小乘的,【菩薩藏。】就是大乘的。

【聲聞藏,厭苦斷集,】我們眾生了解世間是無常的,了解這個世間不淨,了解這個世間貪、嗔、癡充滿了苦惱的事情,所以小乘厭苦,厭離苦、苦的世間,集,集就是集合一切煩惱的意思,集簡單講就是貪嗔癡的別名,集合貪嗔癡的別名,一切迷惑就是集合貪嗔癡所造出來的業,所以集也就是集合痛苦,所以苦就是世間的果,集就是世間的因,世間的果報就是痛苦,世間生滅法的因從何而來?從集,從貪嗔癡集合而來,集合一切的惡業,故厭苦斷集,就是厭離果報,斷痛苦的因,集就是痛苦的因,世間痛苦的因,【慕滅修道。】這個滅就是涅槃,欣慕涅槃法而修道,這裡是指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這個道就是專屬於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這兩種,所以慕滅修道就是欣慕涅槃法,滅就是滅掉一切煩惱,寂滅,所謂的沒有無常法,就是不生不滅法,修道,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因為小乘是專指八正道跟三十七道品。【但求自度,速出三界。

菩薩藏,】菩薩要如何做?【解行雙圓,】解就是了解道理,行也圓滿,【自他兩利,普度眾生,齊成佛道。此文開眾生之圓解,起萬行之圓修,應屬菩薩藏攝。

乘有小乘,大乘。乘字讀去聲,】(乘)shèng【乘是車乘,從喻立名。小乘是羊車,】羊拉的車當然比較小,【鹿車。】鹿拉的車比較大一點,【大乘是牛車。】牛車,【更有最上乘,是大白牛車。此典出自《法華經譬喻品》:】大白牛車就是牛又大又白,這個白有特別的含意。為什麼最上乘講白呢?為什麼這一個白呢?白就含有常、樂、我、淨的法,就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常、樂、我、淨的法,這個白就是純清淨的意思,完全圓滿的意思叫白,中秋的月亮最圓最白,就表示圓滿。所以大白牛車就不是一般的牛車了,純粹是佛乘,此典出自《法華經•譬喻品》,如何譬喻呢?【有一長者(喻佛)諸子幼稚(喻眾生),入朽故大宅(喻三界),】朽故大宅就是房子,進入一間房子,這間房子,這間房子岌岌可危,表示眾生入三界,因為業力牽引,所以來到三界,三界無一處可安,沒有一處能使我們安眠、休息的地方,這個叫做入朽故,這個朽表示生滅無常的意思,一定會變壞的大宅,大宅,就是飄零,在三界六道輪回的意思。朽就是一定會變壞,我們人只要出生在娑婆世界,一定是無常法的,所以我們追求到最後,一定是什麼也沒有,我們明明知道百年以後什麼也沒有,我們得失的觀念,感情、金錢、名利,漸漸、漸漸就看得開,對於稱贊、毀謗、贊歎,種種的八風他不會動搖,因為這是無常法,無常法,因為我們的無知,故在裡面【嬉戲娛樂。】我們現在就是在三界內歡歡喜喜地過中秋節、端午節,過年放鞭炮、娶妻很熱鬧,送葬就傷心,傷心。其實我們不了解,嬉戲娛樂,所以今生我們如果沒有遇到佛法,也都是嬉戲娛樂,隨著節日一年過一年、一天過一天,你如果悟到本性,或者悟到無常法,你對世間的一切統統是無所著,【其宅四面,倏然火起(喻煩惱火)。】倏不是當作突然,當作很快,很快,當作突然也可以,突然這個火燒起來,但是這個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火燒得很快,意思是說我們的煩惱的火一起就控制不住。其宅四面,倏然火起,這個火表示我們的煩惱很重,【長者見火,】佛見煩惱的三界,【速告諸子,】就告訴眾生,【此捨已燒,】你們趕快出來,意思是說你們不要沉溺於娛樂裡,這間房子燒起來了,【汝等宜速出來,】表示我們在三界內,佛叫我們要趕快跳出三界,【勿為大火之所燒害。諸子聞已,不知何者是火?】也沒看到火,哪有看到火是什麼東西?【何者為捨?】什麼是房子?【何為焚燒?】什麼是火災?【不知畏避,】不知道避開,【依然樂著嬉戲。】為什麼?現在就是這樣子,你對眾生說佛法很好,生死痛苦。你(對佛法不了解的人)說:死後迷迷茫茫也沒人看到,對不對?現在我看到很多壞人造惡也沒有受什麼果報,看到很多好人家裡也是很不幸。他就用這種歪論,這種歪論、淺見來阻擋自己學佛,所以依然樂著嬉戲。【長者知子本心,】眾生的心,【各好珍玩之物,】看他喜歡哪一種東西,【而以方便,誘令得出。】把他誘騙出來,【告曰:汝等宜速出來,我有羊車(喻聲聞),鹿車(喻緣覺),牛車(喻菩薩),可以相與。】很好玩。【諸子聞已,】眾生聽了,【願樂諸乘,爭相疾走而出。】急急忙忙跑出來,【長者見子出已,其心大快,自惟財富無量】,就是我們的本性,【(具足無量功德法財),等與大白牛車(等賜最上一佛乘)。此捨三乘歸一乘也。】所以說佛實在很慈悲,慈悲到用誘騙的,想盡辦法用誘騙地要你脫離三界,因為我們眾生太執著這個世間,太執著這個世間,所以有的眾生,你對他說一句話而已,他馬上能夠了解生死的痛苦、無常;有的眾生你對他說得口沫橫飛,他就是執著這個世間,母子親情看不開,金錢看不開、感情看不開,每天都過得很痛苦,過得很痛苦,這個也真是沒辦法,所以說要成熟,一定要經過很多的創傷,很多的無知,要很長、很長的自我痛苦跟煩惱,這是代價。我們人,誰最聰明?哪一種人最聰明?聽善知識的話的人最聰明,聽佛的話最聰明,為什麼?那一條路他都走過了,坎坎坷坷的路他都清清楚楚,但是我們人不能如此,我們人宿世帶來的習氣太重了,你不讓他跌跌撞撞走一回,你不讓他跌倒自己爬起來,他不會覺悟。所以松下幸之助講過一句很偉大的話,松下幸之助,他說:當我們跌倒的時候,也不要白白地爬起來,所以說佛實在很慈悲,慈悲到用誘騙的,想盡辦法用誘騙地要你脫離三界,因為我們眾生太執著這個世間,太執著這個世間,所以有的眾生,你對他說一句話而已,他馬上能夠了解生死的痛苦、無常;有的眾生你對他說得口沫橫飛,他就是執著這個世間,母子親情看不開,金錢看不開、感情看不開,每天都過得很痛苦,過得很痛苦,這個也真是沒辦法,所以說要成熟,一定要經過很多的創傷,很多的無知,要很長、很長的自我痛苦跟煩惱,這是代價。我們人,誰最聰明?哪一種人最聰明?聽善知識的話的人最聰明,聽佛的話最聰明,為什麼?那一條路他都走過了,坎坎坷坷的路他都清清楚楚,但是我們人不能如此,我們人宿世帶來的習氣太重了,你不讓他跌跌撞撞走一回,你不讓他跌倒自己爬起來,他不會覺悟。所以松下幸之助講過一句很偉大的話,松下幸之助,他說:當我們跌倒的時候,也不要白白地爬起來。這一句話結果人家看到我的《佛心慧語》,從新加坡寫一封信來,這一句話他看不懂,他說:為什麼師父寫的《佛心慧語》裡面:為什麼我們跌倒不要白白地爬起來?難道一直趴在地上嗎?他竟然不知道我講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這一句的意思很簡單,這一句的意思是:當你跌倒的時候,你不要白白地爬起來,就是你要發現你怎樣跌倒的,防止……以後不要再跌倒,對不對?善知識聰明,他知道往哪一條路走,直接通達解脫之道,哪一條路比較平穩,但是眾生沒有辦法,眾生不相信善知識的話,他如果肯相信,因為他下不了決心,他會自己迷迷茫茫,所以他要用很長的時間去尋找自己的路,我們人很奇怪,明明知道他所說的是正法,明明知道他是善知識,他就待不住,他也一定有他的觀感、看法,但是這種事情佛說要隨緣,因為宿世所帶來的有因緣跟福報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和我們的想法一樣,所以當師父的人他有責任這麼告訴徒弟——出家、在家都平等,但是他沒有那個力量,叫徒弟一定安住在一個地方,沒有辦法。要讓他出去闖一闖,闖累了他就回來,說:還是師父說的對,我們人的根機、看法不同,不能說他不對,因此這個和佛一樣,所以你如果看過經典,你也不會怪徒弟,不會怪徒弟,因為佛當時在世就是如此,眾生無知,無知就會產生自我的業障,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師父的問題,是徒弟本身的問題,這個根本就不是師父的問題,因為師父都已經把答案講完了,答案已經全部都講完了,因此一個人的宿世的因緣福報到什麼程度他就到什麼程度,沒有辦法。

【小乘,談理狹隘,】隘就是窄小,小乘【但說人空,不明法空。又但求己利,不肯利他。

大乘談理深廣,徹法底源。】底源就是最究竟的地方叫做底源,【又明一切眾生,皆當作佛。】至今我不敢看不起哪一個眾生,我尊重每一位眾生就是菩薩,包括今天我身為一個法師,我每一次說話,都很怕傷害到我的徒弟,包括出家的徒弟,包括在家的徒弟,我都一直不敢傷害到眾生,因為我怕萬一他是菩薩,我就麻煩了,我會戒慎恐懼,雖然我做人家的人天師表,但是我一直不敢去傷害到任何一個眾生的語言,也不敢說得太重,絕對不會這麼做,所以我尊重一切的眾生,常不輕菩薩也是如此。【此文勸發菩提心,】簡單講菩提心就是自己覺悟的心又令眾生覺悟,我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勸修菩薩行,求成佛道,應屬大乘所攝。

四藏乘攝屬竟。】

五  教理淺深

教理的淺和深,就是《勸發菩提心文》這篇的教理是淺或是深呢?

【已知此文,菩薩藏大乘所攝。】簡單講《勸發菩提心文》是菩薩所修的,【未悉於賢首】賢首就是華嚴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賢首【五教,】五教就是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始、終、頓、圓,這五教,【當收何教?】屬於道理是深或是淺?【五教者:

一小教:】小教就是小乘教,五教第一就是小乘教,【但明人空,不說法空。但求自利,不肯利生,即台宗藏教。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但證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一段,我們六道輪回今生為人來世當牛、再來世當天人,再來變成鯨魚、變成螞蟻,一段、一段、一段……分段生死簡單講就是有壽命的界限叫做分段生死,因為他有生命的結束,所以它叫做分段生死。

【二始教:始者初也,即大乘初門,故名為始。此教有空宗、相宗二種。】空宗跟相宗。空宗就是專門講“空”的道理,相宗專門在“有”裡面打轉,在有的角度裡面立一切法,然後破除你的執著;相宗就是唯識的意思。唯識是講有,空宗是講空,大部分講空的思想,就是全部都會歸到空宗來,【若約但明諸法皆空義(為空宗),即台宗通教,】天台宗的通教,天台宗是藏、通、別、圓,所以天台宗的通教,【當體即空,不待滅色而後空。】這個“滅色”不是“(消)滅色”的意思,是分析,分析,滅色的話顯空,那個空也不是空,那個空也是色法,這個滅色的意思就是不必經過分析的色法當體即空,當下就是空,它不必經過分析,這個滅不能講除,要講分析,這個如果把它當做是滅色,那就完蛋了,那就變成是對立,滅掉色來顯出空,空也是對立的,那就完蛋了,那就不是真正空性的法,這個空如果因為色滅掉才顯示空,又變成一個落入生滅的東西,【一切身心世界,猶如空華鏡像,】空中的花,空中哪有花?鏡子的像,鏡子哪有像?【即色即空也。】當體即空的意思,始教。

【若約廣談諸法差別義(為相宗),】為相宗在旁邊寫個:唯識學。最重要的唯識學,這個就是相宗。我們常常講相宗綱要那就是講唯識,【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個“細”不是一生兩世的世,這個是微細的細,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長就是幫助,幫助六粗的分別,三細跟六粗是出自於《起信論》,出自於《起信論》。什麼叫做“細”呢?把筆拿起來,這個很重要,細就是不為凡夫、二乘人所覺察叫做細。凡夫感受不到微細的迷惑,細就是微細的迷惑,不為二乘人跟凡夫所覺察到,證阿羅漢也沒有辦法了解到這個細惑,所以“三細”在旁邊要寫唯大菩薩能知,只有大菩薩能夠了解微細的起心動念,這個已經斷了我執的二乘人,聲聞、緣覺也沒有辦法覺察到這個微細的惑,譬如說你晚上在睡覺,你晚上做夢你就控制不住,你就控制不住,你晚上做夢你怎麼控制得住?夢就一直做一直做,你完全沒有能力,再來你晚上睡覺的時候,細胞裡面折新陳代謝,你就沒有辦法了解,細胞膜裡面有細胞核,細胞核裡面又有細胞膜,就像等比級數一樣,二的N次方一直連貫下去,醫學到今天來講連一個細胞都沒有辦法完全徹底地去了解,不相信你問醫生,走到今天他還沒有辦法徹底地了解細胞,他如果有辦法徹底地了解細胞,癌症他就有辦法控制,就是沒有辦法,就算癌症有一天控制得住,你一樣沒有辦法控制死亡,再微細就是神識、靈性的問題,你如何用顯微鏡看得出來?所以醫學跟佛法(比)還早得很,還早得很。你用肉眼要如何觀測靈界的東西?那絕對不可能,因為它完全不同的時空裡面,坐標的立足點完全不一樣,一個是建立在有色的三度空間裡面,你用顯微鏡再怎麼看也看不出神識來,除非你有辦法發明一種儀器——高頻率的儀器,高速度的頻率這樣才有辦法看得到我們的神識。但是目前沒有辦法,目前沒有一種儀器有辦法測試靈界是什麼東西?因為時空完全不一樣。你想想看靈魂,你關門沒有用的,那個靈界我們關門沒有用的,門只要有一個小細縫,他就能夠進來,他可以穿透牆壁來去自如,鬼魂可以從牆壁出來,你哪有辦法?子彈都貫穿不過去,雷射才有辦法,雷射貫穿牆壁,要用雷射,你想想看那個微細到什麼顆粒微塵,因為生長在完全不同的空間裡面,我們連靈界都沒有辦法了解,怎能了解菩薩微細的惑?所以微細的惑我們沒有辦法了解。什麼叫微細的惑?微細的無常法你沒辦法了解,譬如說你晚上睡覺指甲長長了,或者是頭發明天睡醒長長了,頭發長長了你才會修剪,可是它長,長到你沒有辦法覺察,知道頭發在長的人舉手?你知道明天長公分?你哪裡有辦法?因為那個細胞的新陳代謝,完全是控制在我們人的精神狀態,我們人的精神狀態就是控制在無明,根本無明,因為無明的演變變成微細的惑,然後再展現變成粗糙的業,簡單講三細就是絕對的能量,能量轉成六粗,就變成你看得到的東西,就完全你看得到的東西。譬如你煮,很簡單你吃過火鍋嗎?你吃過火鍋嗎?每一個人都吃過,對不對?火鍋煮滾了,菜跟水擺在那個地方,你都沒有看到它在動,但是底下如果加熱的話有能量,有能量它就會動了,水就會動了,火鍋裡面的東西就會煮沸,水如果沒有加能量的時候,你沒有加能量它不會煮沸,你加了能量就會煮沸,但是你把水舀起來看不到能量。我們的肉體從微細的能量轉變為粗糙意識,就是完全由能量控制,等到有一天我們失去了靈性,這個身體就等於糞土一樣,沒有作用。所以簡單講煮飯要有能量,你吃火鍋完全就是能量的作用,完全就是能量的作用,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是色法,菩薩看到的完全都是能量,所以一個作惡多端的人臉看起來黑黑的沒有光澤,一個人惡業造太多臉會變黑,當然第二種是病苦,那是另當別論,我們一個人惡業造得太重的時候,他的光澤都沒有,為什麼?龍天護法都不護持你,對不對?你一天到晚都在造業,所以你如果是君子胸量大,或者是正派的人,人家如果有神通力眼睛一看,你的頭頂就有光圈,你認真念佛頭頂就有光圈了,這是很科學的,因為它會放出能量,心者意識,意識清淨,清淨展現出來就是那麼干淨,當然他頭頂會放出光芒,所以佛放光,這個很科學一點也不迷惑,那是沒有研究過物理的人才會覺得佛頭頂放光很奇怪,那個一點都不奇怪的,你如果用現在的科學,我們伸出手指頭,五根指頭,五根指頭都會放光,都會放光,清清楚楚,這個我也絕對相信,為什麼?因為我每一次念《毘盧遮那佛咒》的時候,整只手都會發燙,這一只手馬上就發燙,包括在師父身旁的人聽到這個咒他也會感覺發熱,我們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微細的東西不是我們凡夫和二乘人有辦法看得到,這個叫做微細惑,三細,六粗,就是二乘人和凡夫所感受的,三細、六粗一定要解釋,一定要解釋。你要注意聽,因為這是對我們的修行、對我們的教理都很重要,雖然我們還沒有講《大乘起信論》,但是你如果可以話必須要作筆記,作筆記,我講到那個地方你就寫好,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我把它講詳細,如此你就會了解什麼叫做三細惑,什麼叫做六粗?三細、六粗語出《大乘起信論》,就是這一句話來自於《大乘起信論》,就是我們的根本無明起動念,所以我們的真如變成無明,我們的根本無明起動真如,我們的真如變成無明,所以它的流顯現出來,變成一種生滅流轉的妄法,本來是真如清淨的本性,現在因為起心動念,因為太微細、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覺察變成了迷,妄法,虛妄之法,所以直到今天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完全是虛妄之法,所以說是故空中無色法,無受想行識,一切全部都是虛妄。學佛的人如果能夠學兩句話,師父保證他大徹大悟。第一、學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一切法的感受都是錯覺,一切感受都是錯覺,保持清淨如如不動,第一個你想要大徹大悟,或者你要修行,你真的要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出來就是妙有,就是沒有在思想上夾雜任何的執著都是絕對平等。他一樣活動但是沒有染污,很重要一切法不受——善不受、惡也不受,是也不接受、非也不接受,男不受、女也不受,天不受、地也不受,色塵不受,心法也不受,簡單講就是一切無所著,一切法不受,所以你要記住現在我們的感受,一切的感受都是錯覺,不要在錯覺裡面起心動念,在錯覺裡面起心動念,就是凡夫法。第二我們要學的一定要學四個字:無著無求——無所著、無所求。你要念佛,你想要了生死,師父講的這兩句話你沒有記住,免談,要學一切法不受,第二要學無著無求,無所執著、無所求,對這個世間無所求,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痛苦的、無常的,所以就算你當總統也是生死法,就算你當五院院長也是一樣,世間只有修行人才是大幸福的人,世間只有一種人才能說他是世間最幸福的人,就是修行人,他懂得真理,他徹底地了解眾生和宇宙,他內心沒有迷惑,擁有大智慧,你想想看,就算他今天沒有飯吃,一天吃一餐照樣活得很快樂,他了解這是肉體軀殼而已,他哪裡會浪費時間在這個身體上呢?錯誤的色身上,他絕對不會,就算什麼境界現前,他也一樣清清楚楚,所以我們要學習,因為我們的真如本性被迷了,變成根本無明,因為這個根本無明就發動三細、六粗的一切相,三加六就是九,所以又稱為九相,九種相,從十地菩薩一直到凡夫,都離不開這九種相。細,什麼叫微細呢?簡單講不為二乘、凡夫所覺察,簡單講就是沒有心王、心所之分,心王和心所本來分得清清楚楚,八識心王然後五十一年心所,五十一年心所,善惡加起來有五十一個心所,我們微細,微細到心王跟心所都沒有分,簡單講就是不思善不思惡,就那個時候,已接近本性了,微細到心王、心所不分,他當然就沒有起心動念了,但是這個要大菩薩才能覺察到那種微細的東西,因為其相微細難測,很難測到。什麼叫做六粗呢?簡單講就是心王跟心所相應,我們凡夫、二乘人可以覺察得到的,它的作用相粗,作用相比較粗,

無明業相

能見相

境界相

三細

(大菩薩能知)

所以我們觀察得到。再來,三細,你們要作筆記,第一叫做無明業相,無明,大家都知道,無明業相簡稱業相,我們的業的相,指從真如起妄想心,最初動到的念頭,微細的念頭,由根本無明起動真如之最初混沌狀態,混沌狀態,乃枝末無明中之第一相,最微細的相,根本無明就是生相無明,最微細的無明叫做根本無明,枝末無明的第一相開始衍生,所以此相尚未能區別什麼是主觀什麼是客觀的狀態,叫做無明業相簡稱業相,又稱第一相,微細到我們人沒有辦法覺察,包括二乘包括小菩薩都沒有辦法,要十地菩薩、九地菩薩方可覺察。再來,第二個叫做能見相,能見相又簡稱見相,前面無明業相略稱業相,能見相簡稱見相,見相,指見初動之相,見相又稱轉相。轉相能夠轉動的,簡單講意識開始轉動,就像台風的暴風圈開始轉動,就會起煩惱,所以有時候我們起煩惱,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人控制不住,就是因為微細的業卡住了,我們做夢不能控制,我們煩惱不能控制,不能控制,知道歸知道就是不能控制,太厲害了,這個能見相就是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初動業識。前面我們說業——無明業相,現在它動到業識,無明的業相動到真如,現在能見相是動到業相,無明業相最微細,第一相,能見相第二相,又稱見相,又稱轉相,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簡單講就是根據無明業相,就是根據無明業相所起的認識對象的心。簡單講就是產生主觀意識就是能見相,但是這個主觀意識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主觀意識,這個主觀意識是微細到二六時中你都在執著,這個叫做主觀,所以一般人說我講話已經很客觀了,那也是執著,真正沒有主、客二觀的,就是保持沉默,不落入兩邊。我們說:我這樣算很公平了,就是不公平,真正的公平是無所相,真正的公平只有佛而已,凡夫、阿羅漢所說的、菩薩所說的也都不公平,也都還有感性作用,不能把感性和理性調和為中道。你說我們說話很公平。沒有!哪一個人說話公平?我講話憑良心,我今天講話憑良心,就是昨天講的不憑良心,今天講的才有良心,所以我們說話都有矛盾。今天我對你講一句真話,就是以前都是在說謊,每一句都在說謊,因為今天對你講的是真的,就是昨天講的都是謊話,謊話,因為我們說話都是漏洞百出,漏洞百出,不會講話。再來,第三叫做境界相。境界相——三細的第三個相叫做境界相。境界,你現在有能見相,你就會產生境界之相,又稱現相,又稱境相,因為前面是轉相,微細轉意識它一定要動,轉相就是意識動到一定要有境界讓你看,所以妄現境界之相。譬如我們晚上睡覺,我們的眼睛的的確確沒有看東西,不過意識會動,夢境你一定要看,非看不行。所以這個比喻就讓你們了解,譬如你晚上做夢,晚上做夢就是做什麼?就是意識在動,知道嗎?意識動,他一定要看,非看不行,所以他就會自己創造一個境界讓你看,他就會自己創造一個境界讓你看,所以簡單講我們在夢中會自己創造境界出來,但是今天我們也是唯心所造。今天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統統是唯心所造,只是我們睡覺的唯心所造,夢境的唯心所造更為微細,我們捉不住它,掌握不了。今天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樣在做夢,一樣在做夢,所以夢中事度夢中的眾生,求夢中的佛道,其實無弘法者,無能說者,無佛道可求,無涅槃可得。為什麼?一切如夢幻泡影,當體如如即是本來面目,本來也無所面目是名面目,就是這種東西,說來說去實在沒有事,就是硬要把事情搞大,實在沒辦法,這樣知道嗎?說來說去實在沒有事,廣欽老和尚說:無來無去沒有事。眾生是來來去去都是事,每天都有事情,很奇怪,眾生就是和老和尚不同,老和尚坐在那裡,他沒事,對不對?我們不是這樣,我們坐在那裡事情就很多,不說幾句是非日子很難過,日子很難過。不聽幾句是非日子很難過,凡夫就是這樣子,一點點消息就當做很大的事情,很大的事情,聖人都沒事,就是什麼天大地大的事,他都沒事,偉大就是這個地方偉大,偉人跟凡夫,凡夫整天為別人的生死煩惱,偉人整天為自己的生死煩惱,偉人就是這樣子,密密觀照,二十四小時只惦記著我的生死末了沒有時間管別人,師父告訴你們:我沒有時間干涉別人,我不管你要做什麼,你要到哪裡聽經、要親近哪一個善知識,我都沒有意見,別人幫我教那更好,我替人家煩惱什麼?對不對?要聽,有緣請進,沒緣就沒辦法,我已經盡心盡力了,盡心盡力了。因此活在這個世間不要說解脫,你活在這個世間,首先要先學自在,要不然不要說修行,單單煩惱就煩惱死了,因為這個境界都是唯心所造,都是我們的意識分別,我們自己要判斷它好,自己要判斷它不好,它本來就沒有好和不好,因為一切相不可得,你要怎麼說它好或不好,好和不好是強加分別,你強迫自己執著某一件事情是善是惡的,對不對?悟到了就是如此,你說大徹大悟的境界,也就是這樣子,這個法就是這樣子,就是大徹大悟的人所說的話,也不可以離開這些,這些都是佛講的,所以蓋能見相既起,妄相——認識的對象(客觀)就產生,所以能見相是主觀,境界相就是客觀,境界相就是客觀。剛才我們講無明業相,第二叫能見相,第三叫做境界相,這個叫做三細,由根本無明轉變成能見相、境界相,能見相主觀意識;境界相,客觀的存在現象。再來,三細已經講完了,再來講六粗。六粗:第一叫做智相。這個智相不是智相,這個智相不是智慧的智,這個智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分別心。要注意,尤其這一點,三細六粗裡面六粗的第一相,《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智相是分別心,這個千萬不要誤解。很多人看到這個智相,以為是智慧之相。錯!絕對錯誤。六粗的第一相叫做智相,因為它依境界相虛妄分別染淨,分別這是染這是淨,有染就成淨,有淨就變成染,變成強烈對立的東西,真正的涅槃哪裡有什麼染淨?就是在淨的境界則愛,在染的境界則不愛,能使他高興的他就愛,所以我們人都喜歡看人家結婚辦喜事,所以他就是喜歡這種境界,貼紅色的囍字。如果看到死亡,死亡,他就說死很可怕,每個人都不喜歡說到死,不喜歡說到死。我們人喜歡聽人家說好話,賺大錢、作大官、考上大學,要不然就說祝你結婚百子千孫。如果談到死亡,像我如果跟他談到死亡,他會怕,這個世間,他會怕,他說:亂講、亂講。當然他是好意不想我死。不過我們學佛的人都了解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像阿賓三十七歲,阿賓,來講堂幫忙的阿賓三十七歲就往生了,少我兩歲,阿賓不曉得生三個或是兩個,我忘了,曉得是生兩個或是三個,生三個。我們這些法師有去幫他助念,人要往生是不一定的,對不對?所以你如果要聽經就趁我還活著的時候趕快來,有時候會不在,所以這個智相就是分別心,我們人喜歡好的東西就執著,不好的東西不要談,整天都不要談,不要談到死亡、黑暗、落魄、死光光、賠錢、破產,這些都不要談。世間就是這個樣子,分別心重。智相就是分別好的執著,不好的也是執著——放棄。第二叫做相續相。連續的執著叫做相續相。因為智相有分別心,對愛的境界一直產生快樂一直追求,所以我們人一定追求我們自己愛的境界,一定追求到死。如果不愛的境界產生痛苦,產生痛苦,所以覺心起念,相應不斷,稱為相續相。第三叫做執取相,執取相,執著,執著,取就是我們拿的那個取,第三執取相。相續相攀緣苦樂等境,心起執著稱為執取相。每一個凡夫統統有。第四叫做計名字相。依前之執取相分別假名言說之相。你如果說:小姐、小姐,你很漂亮。她就很高興。說:你是美女。我們班上的人來我旁邊說:小姐,你好漂亮。整天都很高興。我們班上的人說:小姐,你好可憐怎麼這麼丑?賣中秋月餅的還不賣給你,真的,丑到家了,要買中秋月餅還不賣給我,丑到家了。回家就哭得很傷心。我們人會執著名相這個東西,會執著名相這個東西。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聽好話,文字,你如果寫一封信說他的壞話,他就痛苦不堪。你如果寫一篇文章稱贊他,他就很高興。那個對聖人沒有作用,那個沒有作用,他寫得多大篇也完全沒有用。他寫到爛掉,師父講過了,很簡單,誰造業誰負因果,你破壞人家的正念,你破壞人家學佛的慧命,你負因果與我何干。記住師父一句話,造的都是自己的業,別人代替不了受苦,你記住我這句話:如果你想要害人,你造的統統是自己的惡業,別人絕對不能代你痛苦,你一直陳說他,你一直寫信毀謗他,包括你要殺他或是謾罵他,這個於對方都沒有作用,痛苦的,將來下地獄受苦的是你,不是他,你要弄清楚。閻羅王是會抓那個罵人的去,不是抓被侮辱的人,你要搞清楚。什麼人最偉大?被侮辱的而不反駁的人、不辯論的人才是偉人,不是罵人的人是偉人,你要搞清楚。罵人造口業誰都會,對不對?誰都有嘴巴,哪一個不會罵人?那三個字,對不對?那三個字,那三個字你們都會,對不對?那三個字根本不必學,每一個小孩子都會,那三個字誰不會,對不對?阿彌陀佛,四字,比它多一個字都會念了,那三個字不會念,對不對?再來,執著這個名相,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子,死在這個地方。第五叫做起業相,又名造業相。開始造業了,這個名相,你說我的好話我就稱贊你,你說我的壞話我就報復你,拿刀子殺死你,綁票、擄人勒索統統來,造業,按照前面的計名字執著好壞、差別,差別,起業相,起業相。名字相很簡單,這一張印一千元的,印一千元的,這一張,我們就知道印一千元比較多,印十元就比較少,印的數字也有差別,數字也是文字相,文字相。第六叫做業系苦相。業系苦相:因為前面我們執著第五是造業,起業相,最後一個業系苦相,捆綁那個系,系就是捆綁的系,三時系念的系,繩子捆綁那個系,業系苦,業把我們綁得很痛苦,就是系於善惡諸業,有生死逼近之苦,我們都被綁在善惡業裡面,所以簡單講造善也是生死業,造惡也是生死業,只是造善來世比較快樂,如此而已,持戒、造善,持戒、造善如果不懂得用實相、空觀會歸到本性,一樣是凡夫,一樣沒修行。簡單講就是善業也無所著,惡業絕對不要做,這樣你就沒

智相

相續相

執取相

計名字相

起業相

業系苦相

六粗

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稱為業系苦相。這個就是六粗——六種粗惑。第一、智相(分別心)。第二、相續相——連續地分別。第三、因為連續的分別產生執著,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執著外境。第五、起業相,開始造業,因為造業你要受果報。第六業系苦相,這個叫做六粗。這一部《大乘起信論》我們一定會講到,這個太重要了,融通空有的思想,在大乘法裡面這一部太重要了。四十三頁,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境界為緣幫助我們,境界做我們外面的緣,長六粗就是幫助六粗的產生,【多談法相,少說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分教,分開來有的可以成佛,有的不可以成佛,【若約從真起妄,】從真如起妄想,【則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歸真,】返虛妄回歸真如,【則有四聖依正因果。即台宗別教。十界具足,差別不同也。

【多談法相,少說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若約從真起妄,則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歸真,則有四聖依正因果。即台宗別教。十界具足,差別不同也。

三終教】我們已經講了小教和始教,第三就是終教。終教【:說如來藏緣起正理。如來藏隨緣,成一切法】如來藏隨緣,成一切法,【(俗谛);緣起無性(真谛);一切皆如】一切皆如就是一切本空,一切皆如就是自性本空,一塵不染,不可得,無所得。【(中谛)。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理,】如果說有的眾生可以成佛,有的眾生不能成佛,這樣沒有道理,【故名為終。】終就是徹底,大乘的徹底。再來,大乘的終教又稱什麼呢?【亦名實教,多說法性,少說法相。縱說法相,亦會相歸性。以稱合實理而說,故名為實。此教真俗二谛圓融,即台宗圓教雙照義。】雙照義就是破立同時,雙照義,遮照同時,就是破當體即空,也同時是一切法,圓融的意思,真谛、俗谛同時存在叫做雙照。

【四頓教:】頓教:【不依地位漸次,】地位漸次,譬如證得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向是方向的向。初果向才證初果,總共要證得四果,要經過八個階次——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般都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實不能這麼講,其實四果的前面還加一個向,四向四果,所以不依地位漸次,沒有說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這樣講,沒有地位,藉著這個地位就是階位,小乘分做八個階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大乘五十幾位,信、住、行、向、地、等覺、妙覺,這個叫做位次,【亦不說法相,唯辨真性。絕相泯心,】絕相就是一切外相自性本空,泯心就是除掉生滅法,除掉對立的無常法、分別心,泯心就是除掉分別心。什麼叫做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悟到無生法了,如果悟到無生法的人,這個人就不得了了,他整天都在過年了,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屬於他的生命,我們現在沒有一天屬於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是人家說東你就東,人家說西你就西,我們沒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懂、也沒有智慧分別,他說得對或不對,人家牽東就往東,人家牽西就往西,所以有的人受菩薩戒還在進香,還在進香,對,沒有辦法他不懂,那些老菩薩都不懂沒有辦法,她沒有智慧也沒有親近善知識,要她來聽經沒有時間,子孫還沒有結婚,媳婦還沒娶沒辦法,因此我們人要靠自己修行,說真的實在很難,如果沒有一個師父、善知識在旁邊一直叮咛,看你多會修行,不久就退轉了,不久就退轉了,自己要住什麼茅蓬修行,別騙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佛一直交代不能離開善知識,不能離開善知識。你去看《大智度論》,在贊歎善知識嚇死人了:善知識者是佛,善知識者是明燈,善知識者是大海之方舟。一直贊歎、一直贊歎,就是說善知識不容易遇到千百萬劫才能遇到,有善知識你才會走對路,所以《大智度論》裡面說:能講空無相無作法者,是名真善知識也。能夠說到空的思想,無相法、無作法,當體無生法,這是真正的大善知識,一切法都會歸到空性,我們人就是沒有空,空不掉,我們人就是空不掉,空不掉他就會煩惱,他也有念佛,也有念咒,眼睛看到的卻都不順眼,像卡住了一樣,他很想讓它順眼,就是不順眼很奇怪,就是弄不順。所以我看師媽放不下,我就說:你這樣要念到什麼時候?師媽有相當的境界,她念到……我又不能說,她叫我不能說,她看到……我不能說,師媽念到有相當的……我怕增加她的我慢,我說:那個沒有什麼。其實她已經很不簡單了,你不知道她不簡單了。我說:那個沒有什麼,你如果這麼執著就不能往生。她說:這樣子,這樣我不知道會不會著魔?我說:不會,這樣不會著魔,看到別的會著魔,看到西方三聖怎麼會著魔?那個不會著魔。我說:不要執著,執著會著魔。師媽傻傻地很好騙,她說:對、對……,我要更認真念。(師父學師媽的念佛的樣子)現在去()師媽我大姐那裡閉關,她傻傻的、傻傻的,她生的孩子每一個都不聰明,包括我也一樣傻傻的。所以說,我們人不要執著這種東西,這種外相的東西,所以她如果沒有我在旁邊,她馬上就走錯路。人家說:師媽,去進香。說:好,走吧。也是跟人家去我不騙你的,買一些鳳片糕去拜,我不騙你。她現在很厲害會跟人家開示:我們要正信,佛教徒要正信不要拜神。我在旁邊偷聽,說:真厲害,說得很正確。她現在也是善知識也該親近她,所以你看她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家,她不識字完全都是聽經聞法,她聽到現在已經有正知正見了,聞法就是很重要,什麼刮風下雨、中秋節是你們叫我停的,我說:佛教做什麼中秋節?真奇怪!叫我停課不停不和,說要團圓,我很不喜歡停課,聽法多好!Enjoy every time. 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時刻都在享受,聽經聞法就是比吃中秋月餅還好、比吃柚子還好。底下,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所以有的人問禅宗,說:你現在證什麼果?你這個笨蛋、大笨蛋,修禅宗的就不講證果。修禅宗的哪裡有什麼初果、二果,一念不生就是佛,你問修禅宗的證什麼果?那就是不懂,修禅宗的一念悟到本性就是佛,你問修禅的他證二果、證三果,沒有人這麼問的,沒有人這麼問的!禅一悟即入如來地,沒有什麼果位,沒有什麼菩薩階位的東西,【頓超佛地,】你不曾看過嗎?【不歷三祇】獲法身【,】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故名為頓。此教離一切相,即台宗圓教雙遮義。】什麼叫圓教雙遮?不立真谛也不立俗谛,雙照就是立真谛同時就是俗谛,立俗谛同時就是真谛,雙遮就是不立真不立俗,全部沒有叫做雙遮。遮就是止的意思,雙遮就是止的意思。

【五圓教:總一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身毛塵剎,】身毛就是小,塵剎就是大,大小互入,小能融大,大能融小,【互相即入。】身毛塵剎旁邊寫個“即”,即就是事事無礙法界,就是我們所講的事事無礙法界。互相即入,【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輪,故名為圓。此即台宗圓教,遮照同時義。】雙遮,雙照,同時除掉真谛、俗谛,又同時建立真、俗二谛,就是這個意思。

【此文勸發菩提心,令發成佛之因心,而得究竟之果覺。佛種從緣起,正屬賢首終教。】大乘的徹底的終教。【文中勸人,去偏取圓,】不要有所偏要進入圓教的思想,圓滿,雙遮、雙照,【兼屬圓教。】兼屬圓教。

【五教理淺深竟。】講完了。

六  宗趣分別

 《勸發菩提心文》趨向於什麼呢?

【已知此文,教理甚深,未悉何為宗趣?賢首雲:】就是華嚴,【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這一部所崇拜的所遵的,崇就是遵守的叫做宗,宗之所歸叫做趣,【宗即是因,趣即是果。】意思是說,此文的因和果如何說?【以本文而明宗趣,】此文《勸發菩提心文》明宗,明宗趣,【當以發菩提心為宗,】這個就是因,發菩提心如果是因,【證菩提果為趣。】就是果報。

【六趣分別竟。】

簡單解釋。

七  能诠教體

能夠解釋教體。

【已知此文,宗趣圓極,】圓極,【未悉】就是不知道【何為教體?教體者,教法所依之體也。娑婆世界眾生,耳根偏利,】偏利就是普遍比較利,就是用聽經聞法的方式,比較容易悟這個叫做耳根偏利,有的世界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不聽,我們娑婆世界是以聽經聞法比較利,要證悟比較快,【故諸佛諸祖,皆以音聲而作佛事。《楞嚴經》雲:此方真教體,】此方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真教就是要如何教眾生,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叫做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娑婆世界真正的教體,就是清淨在音聞,就是要用聽經聞法的,因此佛也是教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要多聽經多聞法,【是以音聲為教體。

若徒有音聲,而無名句文,如風聲水聲,豈能诠理?如是則當以聲名句文,四法為教體。】不是用我們的聲音,要不然就用名詞,要不然就用一句一句,要不然就用文章,聲、名、句、文,由聲產生名,由名產生句,由句產生文章,四法為教體。

【又但有能诠之四法,】四法就是聲、名、句、文,能夠解釋這四種法,有的人用音聲,有的人用名詞,有的人用句,有的人用文,【而無所诠之義理,】無所解釋的道理也不行,【如山歌野曲,】山歌野曲就是沒有什麼道理,山歌野曲,采茶的姑娘就唱這個沒有什麼道理可談,山歌野曲,【豈能為教體?如是則當並攝所诠為教體。】應當含攝所诠的教體,你只用文字沒有用,要有道理的意思,意思是說山歌野曲沒有什麼,只是一些文字而已,沒有什麼道理可談,意思是說文字還要有道理可談。

【又若文若義,皆不離心,】文章一定不能離開道理,道理一定不能離開文章,皆不離心,【心為諸法之本,諸法不出一心。此文字字句句,都從省庵法師性海中流出。既有文字,則屬事相。依終教教理,】大乘終教的教理,【自當會相歸性,而以歸性為教體也。】就是每一種文都要使我們了解本性,每一種文就是要使我們了解本性。

【七能诠教體竟。

八  所被機宜

已知此文,能诠教體,未悉所被何機?】所加被的是何種眾生?【文是省庵法師化導之教。若聞教生信發解,】解就是想要了解,【依教起修求證,皆謂之機。教必對機而成益,】像師父現在講經也是一樣,我所說的經典你一定會接受,我所說的經典如果對你們沒有利益,說兩個小時也沒有用,有的法師講經就是喜歡講得很深,講得很深讓人家統統聽不懂,底下的人會說法師很厲害,我不喜歡如此,我講得讓人家聽得懂,我寧願讓人家說這個法師很笨沒有深度。沒有關系,只要眾生能夠得利益,其實深淺要去做,你說不貪、不嗔、不癡,你做得到嗎?做不到!做不到,你怎麼說這個道理很淺呢?那就是很深了,做得到你再說很淺。眾生聽經聞法的很多,叫他做卻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很深,所以深淺要如何講,對不對?教必對機而成益,【如藥必對症而生效。此文勸發菩提心,乃屬大乘之教理行果,】教就是信,要讓你相信,理就是要讓你解的,行就是讓你修的,果就是要讓你證的,教理行果就是我們所講的信、解、行、證,【應被大根眾生。根機既大,智慧必大,心量亦大,於此大教,方能領荷】擔如來家業的重責【。願力亦大,於此家業,方克承當。大根眾生,正所被之機也。

如是則應小根絕分,如雲龍象蹴踏,】蹴踏就是腳踏,腳去踩的意思蹴踏,那個念“蹴”cù不是念jiù,龍象,龍和象踩過的腳步很大,你看象的腳步那麼大,【非驢所堪。】驢的腳步哪有象的腳步大。【若仔細研究,二乘根器,亦為當被之機。何以故?因二乘志意狹劣,但求獨善其身,不肯成就眾生。經此文種種勸導,恥小慕大之心,自然而生。時至機熟,必能回小向大,而發菩提心也。故此文實可普被三根。

八所被機宜竟。】因此我們發菩提心要盡早,要盡早。像阿賓三十七歲就往生了,就比較可惜。他都會來做晚課,阿賓都會來做晚課,他是男眾,他很發心,只要是佛教的事情他都很發心,我告訴過你們:我們人若要往生臨命終要好死,你一定要記住,你好好地護持三寶,要記住不要在三寶裡面造業,造口業、造身業、造意業,身、口、意,發心。照理他沒有出家,娶妻又生了三個孩子,這樣燒出來有捨利子,這也不可思議,聽說他往生像在睡覺一樣,像在睡覺一樣。最主要醫生有對他急救,這個不對,阿賓要往生以前,早就對醫生交代了,交代醫生不要動他,在臨急的時候旁邊剛好沒有眷屬在,就對他急救,眼睛睜大很痛苦,一直對他急救,是送回家才斷氣的,痛苦、痛苦、掙扎。我就說不行就不行了,看不行就不需要再留在醫院了,我的徒弟我交代你們:你們看我不行了,就不要讓醫生再動我,你們要阻擋他不要讓師父痛苦,要不然我會爬起來罵你們,真的!那個痛苦!他就是臨命終安排得不好,不過他太發心了,他對佛教的事情就是……這個真的沒話講,沒話講的,搬重,不分晝夜一直拼命做,很贊歎!(阿賓,)一位很了不起的在家居士,這算是他的業報,三十七歲,所以說早往生不一定不好,跟他助念,水陸法會又到了,我們這裡又每天跟他回向,這樣哪有什麼不好?對不對?我百年之後,國家不知道會不會戰亂?死於非命,能力夠的人不需要人家助念,如果功德做夠的,法師或是在家菩薩功德做夠的,在世他就拼命一直做功德,到臨命終他就不必擔心,有沒有助念,他眼睛一閉、斷氣,馬上就往生了。功德做不夠的人就麻煩了,所以現在剛好碰上水陸法會,你們多多發心,接著房間要整理你們要多發心,如果有人有困難要助念,盡量去幫忙人家,家裡經濟很好印印經典,要不然你留那些錢帶進棺材裡當枕頭嗎?要買冥紙當枕頭。我常常說經濟好的人要趕緊施捨要趕緊做功德,到臨命終才要做來不及了,絕對來不及,真的!如果沒有信心的人就會說:要人家拿錢出來才這麼說。還對我指指點點,那個沒辦法,沒辦法。做法師要能夠被人批評。這是說給大家有信心。

九  力用殊勝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

九力用殊勝竟。】

十  別解文義

【將本文全篇,仿照諸經,】每部經典【分為三分。

甲一  序分  自開篇至“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止。

二  正宗分  自“此菩提心,諸善中王”至“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止。

三  流通分  自“十緣備識”至文終。】

底下不必看看文。

甲一  序文  (敘述發起之意)

乙一  先敘修行心願為本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不肖愚下這是自謙,自己謙稱凡夫。僧實賢,就是省庵法師另外一個法號,內號、外號,【泣血稽颡,】稽(jǐ)颡(sǎng),我不是小學老師,音就是讀不准,我的國語比嘉義還好,颡(sǎng),嘉義的國語實在有夠爛,只要是嘉義縣來的,你問問看:你以前開什麼課?三民主義(師父學嘉義縣口音)。什麼是三民主義?結果就是三民主義(師父學嘉義縣口音)。很好吃,很好吃(師父學嘉義縣口音,師笑),我們那一班就是有嘉義來的,我才會知道嘉義的國語,那個不是差,(師笑)嘉義人會聽到,就不聽我的錄音帶,不要再講下去了,錄音帶會傳不出去。【哀告現前大眾】稽颡就是頂禮,泣血就是哭到流血,稽颡就是跟你頂禮,跟你哀告現前大眾,他很誠懇地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你注意聽我說一下,聽我說一下。

底下,【首句自謙之詞。】不肖愚下凡夫,這個文字很簡單沒錯,但是我們也要解釋一下,【不肖表其非賢;愚下謂非上智;凡夫愧非聖人。】自己慚愧不是聖人,省庵大師說話還這麼謙虛,你想想看,【因對涅槃法會,眾前說話,未敢自高。】不敢我慢,【眾中僧俗老幼,根機不等,】根機不同,【或有諸佛菩薩,影響當時,或有祖師聖僧,乘願再來。肉眼不識,】就像在座諸位,我都把你們當成菩薩再來的,真的!你們真的是菩薩,每一個都比師父還行,包括師父剃度的徒弟,他們都是示現來做我的徒弟,其實我都在向他們學習,這裡面的徒弟,說真的有的根機比師父還利,比師父還利,這是青出於藍沒有辦法,這算是我的福,這算是我的福氣,他們沒讓我生氣我也很高興,所以肉眼不識,【故發言必宜謙遜也。】這一點要學習,一定要學習。在座諸位,講話狂妄的人一聽就知道他是初學佛法的人,初出家的人講話會狂,初學佛法的人講話會狂妄。若是學佛久了的人、聖人看多了會慚愧,會慚愧,像我,每個人都比我行,我什麼都不敢講,講什麼?只是偶爾會吹吹牛而已,不過我吹得也是稍微有一點實力才敢亂講,也不能沒有實力亂吹牛,所以簡單講要謙虛,對我們總是有益無害。

和合

理合——謂十方聚會,個個學無為,同證無為之理也。

事合

身合同住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僧,實賢,梵語僧伽,簡稱僧,譯雲,和合眾,】所以僧團如果斗亂、紛爭,不能叫和合眾。【乃出家修行者之通稱。和合有二:一理和,謂十方同聚會,】十方來的道場聚集在一起,【個個學無為,】無為就是無所斗爭,無所求、無所執著。無為,【同證無為之理也。】無為就是無生法,【二事和,有六:】僧伽是理和,就是同證無為,個個學無為,同證無為,事和,第一,何謂僧團?【身和同住,】身體沒有什麼意見不同的,大家同樣住在這個團體,【口和無诤,】要無诤才稱為僧團,如果現在就很困難,說起來慚愧,我有住過而且參訪過很多道場,說起來慚愧,說起來慚愧,這個我不敢講,有的是真的在修行,有的……【意和同悅,】意思如果相同,意就是趨向,這個意就是興趣相投,這個意不能解釋作他的意思,應該解釋說他的興趣,修道的方向,法的真理的認同度,同悅,大家都是活在這個法喜當中,意就是對這個法的認同,修持的認同,意。【戒和同修,】大家都要持戒。【見和同解,】見就是知見,見和同解,知見看法相同的,一起來解決佛法的問題,【利和同均。】如果有供養的東西,不能自己偷藏一顆,都要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出家人,故稱六和僧。

實賢,法師之法諱。】諱就是對往生者恭敬的一個尊稱,【字思齊,】見賢思齊,【其師為取如是名字,意望見賢思齊。】見到賢人就想與賢人一樣,【法師出家後,參學具足,宗教兼通,】宗就是心地法門,教就是所謂的教理方面,心地法門也通,教理方面也通,解也厲害,行也厲害,【解行相應,智悲雙運,發大乘願,行菩薩道,歸心淨土。臨終往生,上品上生,實預聖賢之列,誠不負師之所望也。】太偉大了!

【泣血稽颡,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此同體大悲心之所感發,懇切告眾也。念一切眾生,與佛本來同體;何以諸佛已成正覺,我等尚在沉淪?由是熏動大悲心,】發大慈悲心,【不覺悲傷涕泣,】痛哭流涕,鼻涕、眼淚都掉下來,【血淚交流。】哭得眼睛流血,表示他非常誠懇地勸告我們,【稽颡即禮拜也,】而且頂禮諸位,【以頭稽留於地,】稽留就是停留少些的時間叫做稽留,頭著地停一點點的時間再起來,【以表誠懇恭敬,較常不輕菩薩,逢人禮拜受記,】授記有個提手旁的,是長輩傳晚輩,沒有提手旁的只是互相贊歎的意思。將來你也能成佛,就是尊重的意思,沒有提手旁就表示互相尊重、贊歎之詞,【更有甚焉。

告而曰哀者,悲哀發言,冀】就是希望。希望【以感動眾心。現前大眾:謂非過去未來,乃現前涅槃會上之大眾。

及當世,及者並及。當世有二釋:一、當今之世,由此會而普及當今世界,由近及遠也。二、當來之世,由此會而流傳當來世界,自今而後也。】當世。

五根

【男女而稱淨信,謂夙植善根,】夙就是早,很早。他很早就種植善根,有的人聽到錄音帶講幾句佛法,馬上改變。所以那一天,一位一貫道的買一瓶藥給我,一貫道的學佛學了四十年之後,他聽到一卷錄音帶以後,就改變了,這個就是有善根不過太晚了,他信一貫道已經信四十年了,太晚了,太晚了,但是還算好,在他臨命終之前改變,由一貫道改信佛教,這個還算是很有善根,可惜太晚了。有善根的人年輕人二十幾歲,人家就開始學佛了,有的人讀高中、大學就開始在學佛了。夙植善根,【信心具足,不雜疑念,故曰淨信。信為五根之首,】五根就是信根、進、念、定、慧,信、進、念、定、慧,這個就是五根。信為五根之首,你要學佛一定要相信,要精進,念就是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定就是我們的心要穩定,慧就是有智慧,【十一善法之先,】十一種善法:第一就是信、第二就是精進、第三無貪、第四無嗔、第五無癡。無貪、無嗔、無癡名三善根。信、精進、無貪、無嗔、無癡,這樣就五個了。再來,(第六)輕安——內心法喜名為輕安,內心有法喜

十一善法

⑴信

⑵精進

⑶無貪

⑷無嗔

⑸無癡

⑹輕安

⑺不放逸

⑻行捨

⑼不害

⑽慚

⑾愧

名為輕安,但不是證果。第六輕它,第七不放逸——不放逸就是不隨便,就是精進的意思,不放逸,第七不放逸。第八就是行捨——就是一切都捨,一切都布施、行捨。第九不害——內心不殘忍,對人都非常慈悲,不會傷害眾生,只有犧牲、委屈自己,幫助眾生圓滿,他不會傷害眾生。第十慚、(第)十一叫做愧。慚愧兩個字分為兩個。慚愧,慚是對自己,愧是對不起別人叫做愧,所以五根之首也是信,十一善法之首也是信,【有信則諸善可生,故《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如果沒有信心,任憑你講得死去活來也沒有用。有一次有位菩薩來,說:師父,這位菩薩對你有誤會,他聽人家說如何如何就失去信心,師父你要跟他解釋一下。我說:對不起,不是我的問題我不必跟他解釋,對我,本性不增不減,你要洗腦這個跟我沒有關系,對不起。你來,我也不增,你走,我也不減。他說:師父,這樣沒有菩提心。為什麼?你對我沒有信心,你對我有信心,你怎麼會聽他的是非?你有查證嗎?沒有,對不對?你既然對我有信心,還需要我解釋,笑死人了,這個信,你對我有信心,邱醫師也是如此,他看病,我覺得他看病和佛教一樣,一模一樣,我覺得邱醫師也是很厲害,他幫人家看病,你到他那裡對他沒有信心的,他不開藥給你吃,打電話去的,對他沒有信心的都不必談,第一個就是要信,邱醫師說:對醫生如果有信心,病就好了一大半。這一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你如果對法師有信心,就往生一半了,對善知識有信心,不來,不來我也沒有缺少什麼?難道要我打電話去你家裡,以前在廚房幫忙很有信心,現在不來了,我怎麼會叫她來?隨緣,對不對?隨緣。這種事情我說罪過無量,就是生那個是非的人,傳是非的眾生,她來聽經聞法聽得很法喜,一下子斷了,我不會去跟她解釋這種事情,因為我了解佛法是信心的問題。對法師不信,你就是對她百般解釋,她認為你自圓其說,所以她不是依法不依人,她叫做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你如果了解佛法你就能隨緣,信心也是一樣,對我們沒有信心,我們整天要跟她解釋什麼,笑死人了。

【惟願慈悲,少加聽察者:願即法師心願,亦即菩薩弘願,願度無邊之眾生。故惟願大眾,發慈悲心,勿以人廢言,】不要因為人而去除這個人所說的話,【對我所言,少加聽察。若但聽而不察,聽同不聽,未能得益。聽者聽聞,是聞慧;察者思察,是思慧。既能從聞而思,必能從思而修,故願加思察,定能發菩提心,而修菩提行也。】而修菩提行也。所以說在座諸位:對佛教、善知識有信心,善知識對你才有力量,對善知識、對師父沒有信心,你再怎麼苦口婆心地勸告他,他說你在自我解釋,所以現在的我和十年前的我,這種事情不可能再發生。我看電視那一句話很適合我用,以前我都會在乎你要不要來,菩薩來,現在解脫、解脫了,這種事情不可能再發生。

【嘗聞】就是曾經。嘗聞【入道要門,】曾經這麼聽過要入道最重要的門,【發心為首。】第一你一定要先發大心,【修行急務,】修行最急的事情,【立願居先。】要發大願。不管你修哪一宗,要修行首先要發堅固之願,【願立,】才能依照我們的願繼續完成,【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就是白費的。

【此即敘修行心願為本也。嘗聞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己見,乃嘗聞大乘經中,有如是說,今者代佛宣揚。入道要門: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門,又入佛知見道之要門,不在他處,】在哪裡?【首在發菩提心。此心既發,即開佛知見,方能修行。而修行緊急之務(事也),立願居先,行無願不成,必至退轉故。】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痛苦,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不過我們的生命在臨命終以前還有很多逆境會現前,很多境界的引誘,所以我們在活著的時候,沒有堅固之願,要達到往生極樂世界之道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因此我們若發堅固之願,我們每一天都在完成這個願,你有目標有方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量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

【願立,則眾生可度:度生之願,乃菩薩四弘誓願之第一願。菩薩對三界眾生,如《金剛經》雲:若卵生,】卵生,譬如雞就是卵生。【若胎生,】譬如我們人類。【若濕生,】臭水溝裡的蟲類。【若化生】譬如鬼道、天人。【(欲界),】這裡就是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若無色(空無邊處天),若有想(識無邊處天),若無想(無所有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最高的,最高的,【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這句話完整來講叫做無余依涅槃,沒有任何的依靠。佛當時在世很多人都證阿羅漢果,還有這個身體叫做有余依,指惑已斷,果報尚存,就是他內心的煩惱已經斷了,我執已經斷了但是果報還在,果報還在。有余依,還剩下肉體果報還沒有結束,他要果報結束,才進入方便有余土,他凡聖同居土的身體還存在,所以他還要受種種的果報,但是受種種的果報已經沒有作用,他也不會痛苦,所以說無余涅槃,就是煩惱已經斷盡,這個五蘊身已經滅,埃塞俄比亞無所依靠,就是要進入其他的淨土,【則三界眾生度盡,故曰:願立則眾生可度。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因為正因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每一個人都有絕對的佛性,清淨的佛性,所以這個正因理心既發,這是屬於無相,所以它叫做理心,【則了因慧心,】了因就是有一點觀照的功夫,能了世間一切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叫做了因,那叫做慧,加一個智慧,慧心,【緣因善心,】為什麼講緣因加一個善呢?意思就是善於一切緣起法裡面不破壞緣起法,而善於擺平一切的心態使我們所做都與善符合,緣因善心,一切的緣起法都具足善良的心,【自可相繼而生。】就一直產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纏就是所謂的煩惱,正因佛性就脫離煩惱,【成等正覺。】便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此反顯發心立願,為修行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的根本如果立得住,道就產生,【苟不發廣大心:如發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報。如發心斷見思惑,】見思惑這個見惑,一切都是從我們的身見開始,身見就是執著我們這個身體,臭的身體、假的身體,剎那間變化的身體,認為是永久性,所以叫做有身見。我們每一個人很少冷靜想一想這個肉身的身體是假的,很容易壞,很容易爛,所以這個見惑就是建立在身見,有身見就有邊見,戒取見、見取見就有邪見,一切都從身見演變而來,身體的執著就會產生一切的見,所以我們人如果善於觀照,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這個身體確實是假的。思惑就是從貪心,貪心貪不著就發脾氣,發脾氣,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愚癡的人,我們還有一個病態叫我慢,我慢再來就是愚癡。貪、嗔、癡、慢、疑,思惑。所以如發心斷見思惑,【出三界獄,求聲聞乘。如發心樂獨善寂,】樂獨就是只希望自己一個人能夠得到快樂,善寂就是他自己一個人心能夠保持平靜就好,獨立自立自強,就是自己修行,要他出來度眾生他不要,因為眾生難度,度一個眾生,有時候要用很久的時間,講經說法說得好人家拍手鼓掌,說得不好,人家一句話說了三年還在說,度眾生什麼也沒得到,反正他三餐也不缺,所以叫他度眾生,對不起拉倒。只發自己獨立自主,然後自己得到利益如此而已,這個叫做樂獨善寂,【得自然慧,】自然慧就是本來就有的叫自然,本來具足叫做自然慧,【求緣覺乘。此皆非廣大心,都是只求自利之心。】

什麼叫做廣大心呢?【廣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與樂,悲心能拔苦。】慈心能夠給眾生快樂,悲心能夠拔眾生的痛苦,【如世間父母之於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樂,離痛苦。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如對他人子女,】就不能如此,就不能如此,我們不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平等,沒有辦法哪一個人辦得到,沒有辦法。【任從饑寒交迫,疾病萦纏,漠不關懷,】冷淡就是漠不關心,【故非廣大心。若能視大地眾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廣大心也。

堅固願者:即堅固不退。如雲:假使熱鐵輪,】火燒得紅紅的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這是鼓勵我們的話。一個鐵輪放在頭頂上,頭頂就燒爛掉了,但是這種痛苦,他還不會退菩提心,表示再怎麼痛苦,我們依然不要退失菩提心。【又虛空可碎,】破壞它,可碎就是可以粉碎虛空,像粉碎一塊大石頭變成小石頭,但是事實上虛空是無法破壞的,只是說虛空如果能夠破壞,【滄海】就是大海,茫茫的大海,大海填滿。海都下陷,【可填,】就是下陷(的海可填),【我願不易。】易就是改變,我也不改變我的願力,【如地藏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實在太偉大了,太偉大了。大陸的人寫信來,因為大陸能夠收聽到台灣的廣播,他說聽到某某人說不能拜地藏王菩薩,拜地藏王菩薩會整個家裡都是鬼,你看他害人害到大陸去,看這個多厲害。我告訴過在座諸位:你一個人喝酒、吃狗肉、殺生是你一個人的罪過。一個人說法,你看連大陸都聽得到,包括大陸都寫信來問我,一直教人家不要拜地藏王菩薩。我說這個人有一天會到地藏王菩薩那裡報到,會很淒慘。《地藏經》裡面寫一句話:若是有人念地藏王菩薩,若是有人誦《地藏經》,或背面非,或露齒笑,如此而已,如此而已,看到露齒笑, 就是有執著的東西,這個念頭無始劫以來就是想要保護自己,怎麼,我執的產物。所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說什麼正見發表,還是說哪一個能人在講:我講話很客觀。不見得,不見得,沒有說哪一個講話很客觀的,大家說話客觀裡面都想保護自己,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因此就要開悟的人,開悟的人,開悟的人他在講他破除了我執,他所講的就不自私,叫做【稱性起修。】按照我們的本性去修,【必得無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為自覺。】自覺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具足佛性,有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要按照這個本性來修行,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的涅槃,成佛才有分,所以我告訴諸位《六祖壇經》很重要,我再跟你們講一遍,《六祖壇經》非常、非常重要,成佛作祖沒有研究這部經典你沒有辦法,你不可能。

【何謂覺他。即以自覺之理。輾轉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覺悟。亦能發心修行。不同二乘。】二乘就是羅漢、辟支佛,二乘就是小乘,我們所講的小乘。【無利他行願。自覺之後。不肯覺他也。】不肯來覺他,令眾生覺悟,就是自私,所以我們要發大心,勸告人家來聽經這也是一種功德。

【何謂覺滿。即自覺覺他。】覺他就是令眾生覺悟,【二種】,自覺跟覺他【功行圓滿。自覺圓滿。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則慧足。覺他圓滿。經三】阿僧【祇】劫【練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為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那麼自覺圓滿,斷五住的煩惱。

這五住的煩惱,五住的煩惱叫做五種住地之惑,也叫做五住地煩惱,簡單講就是三界的見惑、思惑跟無明的煩惱,五住,哪五住呢?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五種的差別,這是在《勝鬘經》講的,這五種的惑是一切煩惱所依止的,能夠產生種種的煩惱,所以叫做住地,就像大地會產生一切,意思就是說有五種的煩惱會產生一切微細的煩惱,都從這五種根本煩惱來:

第一、見一處住地(,見就是看見的見,一、二、三、四的一,處就是隨處的處,住就是安住的住,地就是土地的地,見一處住地,見一處住地,)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身見為首,在三界內的見惑(,三界內的見惑),在入道位的時候(,入道位的時候就是斷見一處住地,入道位的時候,簡單講就是說三界裡面的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些全部都叫做見惑,八十八品,在入道的時候斷掉,)斷掉,這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是思惑,第二跟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無明。第一是見惑,第二、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無明)。見思無明產生五住地,五種住地的這個迷惑。

第二就是欲愛住地(,欲,欲望的欲,愛就是我們所愛的人的愛,住,安住的住,地就是地上的那個地,欲愛住地,)的意思就是說欲界的煩惱當中,除了這個見惑跟無明以外,他還會執著五欲六塵,比如說色、聲、香、味、觸、法的煩惱,欲愛簡單講就是欲界欲望的煩惱,簡單講就是這樣,欲界欲望的煩惱,欲界,我們就是男女之欲,有金錢之欲,名利之欲的煩惱,叫做欲愛住地,就是欲界對外境的煩惱,這是第二地。第一個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個就是欲愛住地。

第三叫做色愛住地,色愛就是色界,色界就是四禅,四禅就是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三、三、三、九加起來十八天,十八層天,就是色愛住地,色愛住地就是說色界的煩惱當中,他能夠捨棄這個五欲六塵,但是還執著這個色身,因為他是意識心所產生的叫做色愛住地,色界,他沒有男女之別,他也沒什麼五欲六塵,但是他還有在入定的什麼?色身,所以他對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細的……,微細的這個四大還有一個煩惱,還有一個煩惱,所以叫做色愛住地,色界就是禅,有修禅定功夫的人雖然沒有男女的欲望,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煩惱,但是還有微細的意識的色身,四大的色身,叫做色愛住地。

再來有愛住地,照理講就是要講無色愛住地,無色就是無色界,但是他不是這樣寫,他有寫:有愛住地,有愛住地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他能夠在無色界裡面的的煩惱(,有,有沒有的有,愛住地跟前面一樣),有愛住地就是說無色界的煩惱,他捨離色的貪,捨離欲望的貪,全都捨光光,但是愛著自己的色身,這無色界是微細、微細的四大,《楞嚴經》講無色界照理講是對凡夫來講無色,其實還有色,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時候無色界風雨一直下來,哭泣,哭泣,無色界的眾生下來全都是水,一片都是下雨,像下雨般,傷心,佛要入涅槃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但是就一直雨水下來,無色界,無色界的眾生痛心這個佛陀,悲傷失去佛陀,失去三界的慈父,慈父,所以無色界也哭泣,這《楞嚴經》講的,照常風雨交加,所以無色界不是說沒有色身,是對眾生的粗四大來講,粗的色身來講叫做沒有這個色身,我們看起來一無所有,其實就佛法來講他是微細的四大,微細的四大,也有這個色身。

第五叫做無明住地,我們常常講的無明,無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無明全都包括在內,貪、嗔、癡全都包括在內,無明就是暗,暗,他的心就沒有智慧,沒智慧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這叫做五住煩惱,唯識家主張前面四種住地惑為煩惱的種子,後一種叫做所知障的種子,前面四種,唯識學家主張那個是煩惱障的種子,後面一種叫做所知障,所知障就是無明,這是唯識學家所講的,唯識學家把五住煩惱分成兩種障,前四種是煩惱障,後一種叫做所知障,煩惱障就是對眾生不了解的,所知障就是對宇宙不了解的,這是唯識學家的批判。天台宗就不是這樣,天台宗以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第三、第四為三界的思惑,堪稱界內的見思惑,二乘人斷之,出三界。再跟諸位講一遍:天台宗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列為思惑,這見思二惑就是三界內二乘人所斷的,二乘人就是羅漢、辟支佛所斷的,斷這之後就跳出三界。第五叫做無明住地,就是三界以外的這個法執,在天台宗分作四十二個階段,叫做四十二品無明,四十二品無明斷一分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位就是斷盡,就是二種生死,二種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變易生死能夠證得大涅槃,能夠證得大涅槃,你看我,我看你,我看我在讀這個,注意看你們的表情全都沒有表情,沒有關系,慢慢來,慢慢來,其實有的人聽我這個錄音帶,慧律法師都度初機的,很淺,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光是講淺的是嫌太淺,講深的他是現眼瞪得大大的,聽不懂,聽不懂沒關系,慢慢地教你們,慢慢地教你們。底下,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

四智菩提就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成所作簡單講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成所作智。第六,轉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我們第六意識本來就是分別,若成佛的時候它會轉,轉奧妙,不可思議,他會觀察,觀察這個眾生叫做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本來是分別識,分別意識,成佛之後它會轉成觀察眾生的根機,應機而說法,所以叫做妙觀察智。轉前五識叫做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我們一切所作皆不成,第六意識是分別,但是佛是妙觀察,觀察眾生的根機,第七意識我們是執著,佛是平等,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平等,無色、聲、香、味、觸、法執,無法執,轉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圓滿,特大的圓滿,得四智的菩提,四種智慧的菩提,第八意識大圓鏡智,大圓滿,鏡就是鏡子的鏡,大圓鏡智,圓滿的圓,鏡子的鏡。再念一遍: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識,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

(菩提,)“則慧足”,智慧就具足。“覺他圓滿”,令眾生覺悟圓滿,“經三祇練行”:“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把筆拿起來,就是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的47次方年就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要成一尊佛要一後面四十七個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聽到這個你就昏倒了,我們拜佛拜二個鐘頭就感覺很偉大,佛祖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捨身命,而施頭、耳朵、眼睛,大腸、小腸、腎,全身都布施光光,又是生生世世布施,生生世世,不是一輩子,佛陀在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布施,所以我們還常常說:啊!做人很辛苦。你看成佛有多難,為什麼我們要頂禮佛,他就是這麼偉大,這麼了不起,所以世間人只有一種人永遠打不倒,就是有無量的慈悲心,無量的寬恕心,於一切境界無所動念,無殘害眾生的心,全都沒有,那種人永遠沒有一個人有辦法打得倒他,因為他有無量的寬恕心,包括他的生命要犧牲他也不埋怨,他也不怨恨,那就是佛,佛。“住百劫修因”:百劫,百劫修因,一百劫也是很長的時間,“則福足”,福足就是布施,一直布施,金錢布施,佛法的布施,勸人家念佛,合錄音帶給人家聽,回家的時候度他全家,是福,度眾生就有福,但是有一句話諸位一定要記得,布施有福,勸人家聽經有福,哪一種人最有福報?記住!忍辱多福,忍辱多福,世間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說:無論遇到什麼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釋,你若好就好,你說我沒修行就沒修行,你說我最差就最差,連解釋都不須要,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道無道自己知道),行不行自己知道,不必去解釋,忍辱多福,忍辱的人就多福(眾鼓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福慧滿足,為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

【又有法報應三身佛。身者。積聚之義。凡夫則積聚】什麼做色身呢?【業】,你曾聽過:我們這叫什麼身?這叫業【報以成身。】對不對?這色身叫做什麼身?就是造業的色身,【佛則不然。業盡識空故。】業盡一切分別都空。“業盡”就是一切的業全都盡,色(識)空,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叫做業盡識空。

底下,【法身佛。是理積聚。】法身佛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理體,【積聚真如理法以為身。真如圓】滿清【淨。】所以法身簡單就是無身,無身跟女人家沒懷孕是不同,法身的意思就是因為法是【遍一切處。】因為法是遍一切盡虛空遍法界,它無法形容,你只是說法人家聽不懂,勉強講一個身,有一個具體的觀念,事實上法身是無相知道嗎?法身就是無相,盡虛空界遍法界都是法身,但是因為沒有辦法形容,所以安一個身,安插一個身,真如圓淨,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把筆拿起來,毗盧遮那佛是《八十華嚴》所翻譯的,這個盧捨那佛是《六十華嚴》所翻譯的,《六十華嚴》,《華嚴經》有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那麼毗盧遮那佛跟盧捨那佛是同一佛,但是因為翻的經典不同,後來的人就將這個法身佛叫做毗盧遮那佛,他的法身遍一切處,將盧捨那佛叫做圓滿報身佛,其實盧捨那佛圓滿報身佛,還是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的佛,全都是相同的意思,一個是站在理體,一個是站在智慧,所以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的法身,毗盧遮那佛,這是因為《八十華嚴》所翻譯的,【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意思就是說我們若證悟到法身,法身……一切就是我們所到之處,所以我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佛祖在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他就知道我們現在在念佛,因為佛證到法身,所以我們現在在念佛佛都清清楚楚,你在做什麼佛也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為佛已經證到究竟圓滿了,究竟圓滿了,一切處都有佛,所以捨利子你在美國拜,美國會生捨利,你在台灣拜,台灣也會生捨利子,你就是拿到非洲拜,非洲也是會生捨利子,只要你虔誠拜就會生捨利子,法身,捨利子就代表佛的法身,所以你在台北拜,台北會生捨利,高雄拜,高雄也是會生捨利,你跑到新加坡拜,新加坡也會生捨利,佛是無相,無一切執著,遍一切處,捨利子就是代表佛的法身,所以在哪裡拜,哪裡就會生。

【報身佛。是智慧積聚。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真智圓滿。妄惑干淨。故曰圓滿報身。】《六十華嚴》叫做【盧捨那佛。梵語盧捨那。】有的讀作盧捨nuó,盧捨那佛。【此雲淨滿。】清淨圓滿,意思就是【惑淨智滿也。】智慧圓滿。

【應身佛。是功德積聚。積聚無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三大阿僧祇劫修這個福跟修這個慧,用一百劫種這個相好,相好就是貌相莊嚴。你看我們上面這尊玉佛,三噸半,人家叫我說要講四百五十萬,由緬甸運來到台灣的時候,再磨過,再花三十萬,三十萬,現在才出價二百多萬而已,三十萬,所以說這尊玉佛高有丈一,丈一,包括蓮花座,三噸半,三千五百公斤,是四百五十萬,這是人家叫我講的,我照人家的意思去講。【時至機熟。應機示現。】時間若到,機緣若成熟,應機就這樣示現。【故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能仁就是……,這個能不是能不能的能,能仁就是說他很堅強,堅守這個仁慈,能仁意思就是說絕對地慈悲,這個能仁你不能說能不能這個能,這不是這個意思,能仁就是絕對地慈悲,很慈悲、很慈悲,沒有辦法,沒有人像他那麼慈悲的,沒有人像他那麼慈悲。【能仁是姓。寂默是字。】能仁就是佛祖的姓,寂默,他保持沉默,就是字。

【今此能說之佛。】今此能說之佛,【即釋迦牟尼佛。此佛名號具悲智二德。】悲德跟智德,意思是說佛有具足慈悲跟具足智慧。【自他兩利。釋迦譯能仁。屬悲德。】悲德,【能以仁惠。】慈悲【度脫衆生。此為利他。牟尼譯寂默。】寂默,寂默的意思就是證悟空,一切沒有喧擾,這意思是說他證到空性,什麼事情都動不了他,他什麼事情都不會去辯論,什麼事情都不可能讓他煩惱,叫做寂默,這個寂默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那個寂寞,你注意看那個寞跟這個默就不同,寂寞,他是無聊,想要找朋友那個寂寞,這個寂默不同,寂就是證悟到絕對的靜,默就是不辯論,無诤,非常地清淨,非常地解脫的人,【屬智德。】屬於智慧(,屬於智慧),所以說,【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為自利。

說者。古德雲悅所懷也。】就是說眾生歡喜就好,悅所懷就是說讓眾生歡喜。說者,古德雲悅所懷,悅就是歡喜,讓眾生能夠很歡喜所想要得到的,所懷,心裡所想的,悅所懷就是說讓他內心裡所想的,都得到了解脫,得到了答案,所以他們都很歡喜叫做悅所懷,所懷就是所希望,眾生希望什麼就讓他歡喜,悅所懷。【以佛有此圓頓法門。時未至。機未熟。秘而不宣。不暢本懷。】不暢本懷就是說不要講,暢就是宣揚,不暢本懷。【今時至機熟。】機緣已經成熟了。【觀衆生於此圓頓法門。自能信願修行。故以八音四辯。暢悅本懷而說也。】這八音叫做八梵音,八種梵音,這在佛學的大辭典裡面是六十四梵音,意思就是說很柔軟,眾生讓他聽起來很歡喜,八音就是種種好的音聲,迦陵頻伽音,很柔軟的音,善意的音,不殘害眾生的音,就是種種好聽的聲音,能夠讓我們證悟的音,能夠讓我們了生死脫死的音,以八音四辯,八音就是說八梵音。四辯就是法無礙辯,說法無礙,佛祖他在說法他無礙,所以法無礙辯後面要加一個字,就是悟境深厚,因為他覺悟到我們的本性,所以他在說法絕對無障礙。詞無礙辯,詞,用詞,就今天的角度來講,就是說各國的語言他都通達,每一國的語言他每一個都通達,簡單講叫做詞無礙,詞無礙,名詞的詞,詞無礙,每一國的語言他都通達。四辯,義無礙辯,就是義理都通達,義理都通達,四辯的第三就義無礙辯。第四叫做樂說無礙(辯),樂,“快樂”的“樂”,“說法”的“說”,樂說無礙,樂說無礙意思是說眾生須要什麼法,順眾生的意思叫做樂說無礙,四種辯才。再講一遍:法無礙辯,詞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不能讀樂說,樂說,很快樂去講叫做樂說無礙。“暢悅本懷而說也”,哇!時間又到了,我是講得很快,怕諸位聽得會煩,你看,所以講很快,因為我的個性不喜歡拖,講完要講《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來就是講《普賢菩薩行願品》,再來就是這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淨土五經》,一直講,好!念佛。

好!從前面高雄文殊講堂清規,大家一起念,合掌,念:

高雄文殊講堂清規

1、真觀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見性,靈光普蔭人天。

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國,念到不念而念,彌陀不從他得。

3、虔禮佛,消盡平生罪業,欲了施主供養,便是這個法則。

4、常念經,虔誠報答四恩,信口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

5、敬師長,隨力隨時供養,百孝不如一順,不可回頭倔強。

6、學老成,第一不可誇能,猖狂硬氣粗疏,神人一見生嗔。

7、教子弟,不可隨他游戲,諄諄教誨成人,好作人中大器。

8、除懶隋,凡事向前去做,你若避懶偷安,人神那得衛護。

9、學定力,直把私心盡絕,誓死往生極樂,自然萬緣俱息。

1O、近善人,死心蹋地親近,學些好樣在肚,自然脫俗離塵。

11、離惡友,一惡般般出丑,王法不怕惡人,惡人披枷帶杻。

12、輕財物,不可千方百計,一口氣若不來,一文拿它不去。

13、甘淡泊,自古聖賢皆然,莫嫌粗茶淡飯,有道高僧如是。

14、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持不守毗尼,徒勞喪身失命。

15、要聽教,不宜開口亂道,無念無住無相,佛祖開顏含笑。

16、斷煩惱,一了千百俱了,終朝煩煩惱惱,此生那得悟道。

17、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馬還補。

18、和大眾,慎勿互相爭斗,聚頭說是說非,空把光陰來送。

19、吃些虧,又要帶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從何處來。

20、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財物,不顧自己福薄。

21、惜物資,一針一草勿棄,隨心恣意侵損,福享與你算計。

22、趁少年,諸般要去向前,當此臂力強健,莫待老來悲殘。

23、起得早,遲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壽命難保。

24、口謹默,不可多嘴饒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獄少你不得。

25、立主意,務使頓明心地,妄為顛倒攀緣,阿鼻誰人可替。

26、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傳,忍辱少罪多福。

27、遠俗事,俗家人事如麻,杜絕塵緣煩擾,自然別有生涯。

28、斷妄心,妄心好事難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禍患臨身。

29、達道理,切莫非人是己,謙和每讓三分,相見人人歡喜。

30、信佛法,三藏一口吞卻,方知源遠流長,可接佛祖一脈。

文殊講堂四大根本戒規

1、不說是非;2、不聽是非;3、不傳是非;4、不打妄語。

菩薩學處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好!請翻開前半部第一部分。好!翻開第二部份。

【阿彌陀。譯雲無量壽。本經雲】本經就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在講【: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此雲無數)劫。故名阿彌陀。】它現在意思是在說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什麼意義,本經就是《彌陀經》,在《佛阿彌陀經》裡面解釋,說彼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跟他的人民無量無邊,無法計算,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語,印度語。“此雲無數”:無數的意思。劫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叫做劫,那麼劫已經很長了,那麼再一個阿僧祇,無數劫的意思,太長、太長的時間,故名阿彌陀,意思就是說他的生命跟往生極樂世界眾生的生命,全都是無量無邊。【此無量之稱。有有量之無量。與無量之無量。二種差別。】無量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有量的無量,有量的無量的意思就是說對我們眾生而言,阿彌陀佛的生命是無量無邊,一太長了,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測量,但是雖然無法測量,無法測量,但是他還是得入涅槃,在極樂世界度到一段時間,他就要入涅槃,換觀世音菩薩來示現作佛,所以這個有量的無量意思就是說對眾生而言,阿彌陀佛有很長的生命叫做無量,但是雖然無量也有一個限制,極樂世界壽命很久、很久,對眾生而言是很長、很長的無量,但是還有一個界限叫做有量的無量,再來說無量的無量,無量的無量就是法身跟報身,法身就是無相所以是無量,報身是智慧之身,有始無終的報身是無量的無量,所以無量的無量的意思是就我們的法身而言,就我們的智慧而言這是無量的無量,有量的無量呢?就他示現的生命而言是很長的無量,但是對極樂世界而也是有一個限制,也有一個生命,有一個涅槃的時間,所以叫做無量的無量跟無量的無量,兩種差別。【彌陀法身。無始無終。及報身。有始無終。】為什麼說彌陀法身是無始無終呢?彌陀法身,因為他證悟到空性,證悟到空性他就遍一切處,所以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至於報身呢?是不曉得從哪裡開始,但是修、修、修……,修到證悟到報身,咦!有一個開始,我們一開始叫做無明,修、修、修……,修到這個智慧出來,報身就出來,所以報身是有始無終,意思是說我們修到一個階段智慧大開的時候,這就是有始,開始有這個報身,但是什麼時候結束?無終,沒有一個結束,所以彌陀的法身是無始無終,若報身呢?有始無終,像我們現在還沒有開發出我們的報身出來,所以還沒有開始有報身,報身是本來就有,但是還沒有開發出來,因此到有一天開發出來,有始但是無終,沒有一個結束。【皆無量之無量。】意思是說法身跟報身都是無量的無量。【而應身有始有終。】就是說應化身有一個開始也有一個結束。【乃有量之無量。】意思是說應化身有一個開始有一個結束,這意思是說有量的無量。【應身壽量雖長。亦有涅槃。】應化身它的生命雖然是很長,也是有一個涅槃的時候,意思是說示現在極樂世界也會進入這個涅槃。【正法住世。劫亦無量。無有像法末法。】意思就是說正法住世,阿彌陀佛用這個無量的願力來造成這個極樂世界,他在正法期住世,劫也無量,很久、很久的時間,所以阿彌陀佛現在在極樂世界還在說法,還在說法,所以他的生命還很長,成佛到現在才十劫而已,十劫而已,像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才一分鐘而已,才一分鐘而已,還很久、很久的時間,所以我們若認真念佛,再幾年之後,就要去見阿彌陀佛了,要去見阿彌陀佛了,見阿彌陀佛的時候去到極樂世界,大家都很高興,噢!你也來。噢!你也來。很好,就想到當時大家都在文殊講堂共修,你也來,他也來,那一個怎麼沒來?——那個就是謗佛、謗法、謗僧,誹謗三寶,一邊拿念珠一邊誹謗,結果沒有來,打入阿鼻地獄在喝咖啡,所以說想到要往生極樂世界再辛苦也要忍耐,——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在等我們,不可以在這裡太久,我今天是要講經,要不然也很不喜歡住在這個世間,沒什麼意思,正法今世,劫亦無量,就是說佛祖示現,正法,佛祖常常在眾生的身邊叫做正法。“無有像法末法”,所以這個正法、像法、末法,這就是我們在講的三期,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正法就等於加一個言字的證,證悟的證,證明的證,正法就是那個證法,意思是說佛在世的時候證悟的人很多,這個正法就是證悟的證,就是說佛住世的時候有很多人證果,正法跟證明的證是一樣的,跟證道的證是一樣的,無有像法跟末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就有像法,像就是似的意思,似的意思,似的意思,很像,比如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經過一千年之後,一千年到二千年叫做像法,像法,像法期的時候就像有人證果,但是很少人證果,像法就是似,類似正法,但是已經不是正法叫做像法,正法期就是有佛祖在教,像法期就沒有,佛祖入涅槃了,但是證果的人還不少,但是也很少人,無法像佛陀在世那麼多人證果,只能講相似,所以像法期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的意思。若末法,佛祖入涅槃,聖人大家都入涅槃,剩下一些經典,剩下一些福報不夠的法師,在不會就要大菩薩示現,末法有兩種人,第一就是願力來的大菩薩示現的,在佛入涅槃的二千到一萬年,二千年之後到一萬年,他來負擔眾生的這個惡業,來弘法利生,所以在佛祖在世的時候要作一個法師比較簡單,因為有佛陀在教,有佛祖在親近,根機比較利,若是在末法的時候,除非那個法師是大願力來的,要不然平常的法師都是……,包括我在內,都是沒有福報,不能見到佛,不能……佛當時在世,佛當時在世要證果是很簡單,跟著佛祖出家五年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那就被淘汰出局,是很差勁,很差勁,那是讓人不屑一顧,最爛的,——不是像我們現在二十幾歲吃素,吃到七十歲還沒證到什麼果,什麼都沒有,搞了五十年都還沒有消息,——佛陀在世,若聽到佛祖來,手一比,就證初果羅漢,佛祖手比一下,頭摸一下,證二果羅漢,噢!好像很簡單,我們現在你看看,再怎麼搞都是蘋果,波羅蜜果,楊桃,再怎麼證、種也不過是荔枝,也不曾聽過哪一個在證果,所以我福報不夠,諸位福報也是不夠,為什麼?佛在世來示現,我們不能在佛祖那個時代來出世,到現在出世也沒有那個證果的,若有證果的我們也沒有那個眼光,看不懂,不知道哪一個是菩薩示現的,沒有,對不對?是說還算不錯,還有我們這個慧律看得懂多少來跟你們參考一下,多少研究一下,不然真的很糟,發個心跟諸位研究,不敢說講經,這經是佛祖講的,我怎麼敢說講經,跟諸位研究,不對要告訴我一下,所以這個末法就是很可憐,福報不夠,智慧不夠,證果的人又少,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末法就是斗爭堅固,斗爭堅固,這間寺廟拉信徒,這間寺廟也在拉信徒,拉來拉去,住持跟這個不高興,出家眾跟出家眾斗,信徒跟信徒斗,護法跟護法斗,我若護持這個法師,別的法師都不對,我若護法那個法師,這個法師全都不對,進來文殊講堂都不可以這樣,進來文殊講堂你要跑哪一間道場都可以,你要拜一百個法師都沒關系,你若認為我這裡不錯你就來,你若認為我這裡不好,不能滿足你的願你不出去,很隨緣,不會拉信徒,不會斗爭,不會講人家的是非,進來我的講堂不准講我們出家佛門裡面一切的是非,不准批評這些在家、出家修行人,全都修我們的就好,我們若沒有犯戒律,我們若沒有違背因果,修我們的就好,不要講別人,這就是佛法,所以說正法跟末法其實沒有正法跟末法的分別,都是眾生的分別,你若持戒懂因果認真修行就是正法;你若不持戒,不懂因果,整天造業就是末法,這樣知道吧!正法末法的分別是我們的心,不是有真正時間的差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正法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意思就是說沒有空檔,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若入涅槃,下一尊佛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陀佛才來示現,極樂世界沒有這樣,上半夜阿彌陀佛若入涅槃,下半夜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意思就是無間斷,佛沒有間斷,所以極樂世界好就是很好,好到佛祖二十四小時都在我們身邊,因此你不曾聽人家講嗎?說:用我們這個生命一切……,無論如何都要哭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不接引就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不知道佛祖也會感動,有的拜佛痛哭不止:你怎麼不來接引我,這世間這麼痛苦。哭久佛祖也會感動,你若每天在我的面前哭,我也會嚇到,也會讓你進入這個A班的,你整天一直哭,本來要淘汰的,你一直哭我沒辦法也要收下,所以人家拜佛就是這樣,你曾聽過要對付阿彌陀佛有一種辦法最厲害,用纏的,一直纏他就對了,反正我就是要往生,無論講什麼我都要往生,這樣就對,一直念佛就對,見到佛像恭敬,做什麼功德就隨喜,都不要造業,用纏的,一直纏,每天看到佛像:我要往生,記得來接我,我就是要往生你可要記得。願力很強佛祖哪會不來接引你,怕你不去而已,怕就怕什麼?啊!我造業深重,過去我殺雞殺很多,或是殺鳝魚殺很多,客兄(紅杏出牆)四、五個,說不定,可能沒那麼多,怕自己造業造很多,認為不夠資格往生極樂世界,放下、放下、放下,過去有造惡業,現在要趕快停,要趕快停,一心一意求往生極樂世界一定沒問題,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五逆十惡罪求忏悔還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只有一種人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誹謗三寶,謗佛、謗法、謗僧,誹謗出家人這種無法往生,記得!這種人無法往生,所以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就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不名極樂。名為衆寶普集莊嚴。更勝極樂。】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若成佛的時候,他的世界叫做眾寶普集莊嚴世界,不是叫做極樂世界,更勝極樂,比極樂世界還要好,哇!所以大悲咒多少念一些,有作用的,這經典講的,持大悲咒有什麼功德,光是你過去所造的四重罪,犯到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只要念五遍的大悲咒,五遍,虔誠跑佛祖面前念五遍就滅一切罪,滅一切罪,所以大悲咒我跟大家鼓勵,一定要持,一天持二十一遍,有修沒修念二十一遍,極樂世界臨命終絕對現前,這是很穩的一個法門,當然佛號不要斷,阿彌陀佛的佛號不要斷,那麼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所以我們持大悲咒,臨命終西方三聖都會現前。

【阿彌陀。又譯無量光。】意思就是說光明無量,前面我們是在講無量壽,現在在講無量光。【本經雲。】就是《阿彌陀經》在講:【彼佛光明無量。】佛祖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照著十方國土,無障礙,【故名阿彌陀。佛有智光身光。】智光就是智慧之光,身光就是色身發出來的光,底下說【智光】智慧的光明是【遍照法界。】遍照法界。你不相信你去看這個高僧大德他的眼睛,你注意看,你若在參訪一個修行很高深的高僧大德,你注意看,活到七十歲那兩個眼睛就是很亮,很亮,他就是充滿智慧,你怎麼騙都騙不過他,人家高僧大德得道,不是像我這樣稍微近視,沒有這樣,我這是近視,看人有一點斜視,高僧大德的真的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這智光遍照法界,智光遍照法界,智慧的光明,【是無量之無量。】無量的無量,【身光雖然徹照十方。尚屬有量之無量。】現在講到智慧的光,智慧的光就是證到法身,證到空性,所以是無量的無量,色身的光雖然照著十方,也是屬於有量的無量。底下:

【又自性彌陀。亦具無量壽。無量光二義。自性豎窮三際。】豎窮三際就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意思就是我們的本性超越過去、超越現在、超越未來,《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有一種東西是可得的,就是我們的本性,是實實在在有的,你要拿拿不出來,你說沒有,又很清楚在作用,所以說自性,我們的本性貫通超越過去、現在、未來,【即無量壽義。自性橫遍十方。】橫遍十方,【即無量光義。】我們的本性到十方諸佛國土,這是無量光。【又彌陀法身真理。常住不變。】阿彌陀佛他的法身的這個真理常住不變,【即無量壽義。根本實智。遍照法界。即無量光義。此約理智而論。】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法身這個真理就常住不變,這是無量壽的意義,那麼根本實智是遍法界,這是無量光的意義,根本智,實智,是什麼意思呢?根本就是不是權巧,實智就不是權巧,實智就是實實在在,實實在在,沒有經過權巧方便的裝飾,意思這實智旁邊:悟到空性叫做實智,悟到究竟空,究竟的空性就產生實智,沒有彎曲,沒有任何的權巧,直入本性叫做實智,叫做根本智,意思就是根本智又名實智,所以根本實智其實這是相同名詞,應該說根本智,實智,但是因為根本智就是實智,所以說根本實智這樣講起來是連貫在一起,實際上根本智就是實智,實智就是根本智,所以說根本實智是同一個名詞,遍照法界就是無量光,這是就理智而論的,理跟智。底下:

【若約事相而談。彌陀之無量壽光。亦屬修成。】就事相就是眼睛看得到的,眼睛看得到的,就事相來說,不是就理體或是智慧而言的,彌陀的無量壽光是屬於修,修行、修行才慢慢產生這個無量壽、無量光。【乃由願行功德之所莊嚴。】由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經過無量劫的修行,造無量的功德,願行功德所莊嚴的一個清淨極樂世界。【彌陀因中。為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因中,因地在修行,為轉輪聖王,所以轉輪聖王換句話來講就是過去這個國王很正派,貌相很莊嚴,那麼他的國王五谷豐收,軍隊很健全,能夠降伏其他鄰國,他的物資豐富,人民文化水准很高,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意思就是……,這轉輪聖王在《璎珞經》講的跟《俱捨論》,或是《阿含經》講的都不太一樣,若簡單來講轉輪聖王就是我們……,簡單講就是古代講的有勢力的國王,而且很正派的國王,那個國土生活得很富裕的國家,簡單講就是這樣,由這個轉輪聖王來統治,所以阿彌陀佛他在做這個轉輪聖王的時候,【聞世自在王佛說法。】發願【從佛出家。】要出家,當國王不是辦法,所以他就跟隨佛出家,所以你看看!你看看!人家當國王聽到佛陀在說法一下子就剃度出家,我們算什麼呢?我們若要出個家就,等我女兒嫁人,等我娶媳婦,等這些,你怎麼放不下,我是獨生子,我母親不放人,自己要娶妻,說我父母親叫我娶,只有一個女兒,我家只有一個女兒而已,不行,我不可以出家,我要嫁人,你看看!人家國王只是聽到一句而已就馬上要剃度,而我們呢?有嗎?沒有,要來聽經就算不錯了,聽到世自在王佛在說法,就跟隨佛剃度了。【名曰法藏比丘。】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叫做法藏比丘,名叫做法藏比丘,他就【對】這個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依正二報。】依報就是環境,環境,正報就是他的生命跟色身,依報很莊嚴,那麼這個色身跟這個生命很長,所以叫做依正二報。【第十三願雲: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他若成佛的時候,他的生命跟他的人民跟他的國土,往生極樂世界那裡,生命就是全都無量無邊,下至百千萬億那由他,把筆拿起來,這個就是兆的意思,兆,我們現在講的萬億兆,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兆、十兆、百兆、千兆、兆……,那個兆字,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那由他就是兆,一兆、兩兆的兆,第比利斯、很長的時間就是了,不取正覺,他若成佛他本人的生命,佛陀的生命包括他的人民的生命很久、很久。【第十二願雲:設我得佛。】阿彌陀佛,高我得佛就是說,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時候,叫做設我得佛,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時候。【光明有限量。】阿彌陀佛的光明它若是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他是說光明,第一個說生命,第二個說光明,這就是他的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因願後歷劫修行。】歷劫哦!阿彌陀佛不是修一天、二天,是歷劫哦!看清楚哦!很久、很久地修行。【行滿果圓。】果報圓滿。【故壽光悉皆無量。彌陀如是。我等若能發大願。立大行。亦可隨願所成也。】發這個願也要看自己的力量,看自己的力量。當時我去忏雲法師那裡,忏公都教我們要發願,要發願,發願。我想:地獄,地藏王菩薩先發願了,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也發完了,對不對?若開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發願要開眾生的智慧,若接引往生也是阿彌陀佛,我們要發什麼願?每樣人家都占去了,我們要發什麼願,我那時候傻傻的,傻傻的,好!願代眾生受無量苦,眾生若要生病,都由我來生病,誰知道這樣不得了了,這樣不得了,到後來說這樣不行,不可以讓我生病,要讓眾生生病,我來講經才可以,我若生病就無法講經,這樣不行,不要發這個願,發這個願沒辦法,每天都在生病,痛苦,那時候隨便發願,隨便發願,我們一個朋友他也是發願,他去打佛七,他發願,他想說每種願諸佛菩薩都發願了,他就發願說:這樣我這七天不洗澡。我七天不洗澡,他睡在我隔壁,都聞到臭味,這種願最好不要發,懶人發這種願,所以我們發的願都要利益眾生的願,利益眾生的願,我們發的願:從今以後聽到佛法,我不造是非,這是願,講堂有缺人手,我就全心幫忙,我從今天起一天要念多少佛,一心一意求往生極樂世界,遇到有緣的就拿錄音帶給他聽,這就是願,有的是發大願,發什麼大願呢?有的人發一個大願,怎麼發法呢?我一天要持大悲咒五百遍,唉!不知死活,五百遍,你算算看時間多長,大悲咒念一遍要四……,我在念要念三十七秒鐘,若諸位在念或許要四十五秒念一遍,念咒超過三十遍舌頭會打結,因為會累,他發願一天要五百遍,腦袋有問題,過去有人發願,我們在結夏安居的時候有人發願,往生咒一天要念五千遍,五千遍,結果念兩天而已就躺平了,兩天而已就去躺在床上,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佛祖我確實沒辦法,佛祖我確實沒辦法,念到後來變成這樣,佛祖我確實沒辦法,佛祖我確實沒辦法,不是在念咒,所以沒辦法,沒辦法,他發這個願發得太大了,亂發願,不可以,沒那個能力硬要發那個願,所以我們盡心盡力去做,【上講別題竟。】現在講:

乙二通題

【再講通題經字。】現在講這個“經”字,通就是每一本經典全都叫做“經”字,叫做通,通題,共同,通就是共同用的就是“經”字,《阿彌陀經》是經,《妙法蓮華經》也是一個“經”字,《華嚴經》也是一個“經”字,都有一個“經”字,經就是通題的意思,共同在用的。【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乃是我佛。契理契機之教。】什麼叫做契理呢?【上契諸佛所說之理。】很契機,上契諸佛所說之理,很合的意思,契就是合的意思,很合佛講的道理,所以講經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講經要按照經典下去解釋,我們每個都是凡夫,我們不是佛,不是聖人,我今天也不能說是講經,人家講我照這樣念,若寫錯是圓瑛法師要下地獄,我不用,你要了解,我照他的意思念而已,我不是在講經,他注解是這樣寫,他不對他下地獄,這句話李炳南老居士講的,他錯他下地獄,我不必,我照他意思念。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度這個眾生,契合這個根機他就要度,【故曰契經。有教經、行經、理經之別。】意思經分作三種:教、行、理,底下先解釋這個教經,什麼叫做教經呢?教經就是說【此經能诠之聲名句文。】我們講話要用聲音,聲音一字、一字的名相寫起來叫做名,名湊起來叫做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造成文章,所以聲、名、句、文不是連貫的,是頓號,頓號,頓號,頓號,意思就更說聲音講一講就產生名相,用文字把它寫出來,這個名相湊起來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把它連接起來,咦!就是文章的意思,文章的意思。【與所诠】,诠就是解釋,能诠,能诠就是有那個能力,我們要用聲音或是用名相,或是用句,或是用文來解釋,所解釋的是什麼呢?與所诠,所解釋的,就是要解釋這本經,教我們要相【之信】佛祖,要發【願持名。】持阿彌陀佛這個聖號,所以能,能诠,就是能夠解釋的這個聲音、名相、句跟文章,所解釋的是阿彌陀佛的這個信願持名念佛,就是教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持名。【皆是對機之教。】針對這眾生的根機的教化。【為教經。】這叫做教經。【其中所授執持名號。】所謂執持名號就是說不用觀想也不用看佛像,一心一意只聽自己在念佛,我用一個辦法很好用,諸位!你可以試試看,我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三聲,三聲,前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聲加起來剛好十聲,所以十聲,十、十、十,十個十剛好一百,這樣心都不會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都不用看佛祖的像,只聽自己的聲音聽得很清楚,每一個念頭念得很清楚,這是在修三昧,念佛三昧,最好是明心見性,在座諸位!你若明心見性,他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他在跟你講話,他佛號就跑出來,所以《六祖壇經》要看,我在《六祖壇經》裡面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悟到絕對無爭的道理,世間只有一種人他可以活得很快樂,就是與世無爭,與世無爭的人不是跟世間都沒有斗爭,不是這個意思,與我們心所產生的空間、時間無所爭端,是不要跟自己過意不去,意思是說不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對我們是一種懲罰,我們不要懲罰自己,那就要無爭,簡單講就是說你在《六祖壇經》裡面,你就會發現到你若以清淨心別人害不死你,以清淨心,所以我在《六祖壇經》悟到很多道理,我深深感到安詳很重要,我們這個心安詳很重要,所以我們的戒挸(挸jiǎn:拭。字幕是“戒挸”,從法師的語言中聽起來像是“戒規”二字)第一條就是說:真觀照,保持妙妙安詳,我們要觀照每一秒都保持得很快樂,這樣就接近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每一秒都這麼快樂,都這麼快樂,這樣慢慢我們就會了解到平等心,無所執著的心,無相的心,無斗爭心,這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我今天有很多這個外境,建這個道場的逆境,包括落成時這樣搗亂,為什麼我會那麼冷靜,我就是在《六祖壇經》當中悟到,悟到冤冤相報這不是辦法,只要我們有悟性,我們學佛就是學兩個字,學佛就是學兩個字:心安。我們若能夠……,我們的心能夠安,其他不重要,學佛就是學這兩個字而已,我的心確實沒有對不起眾生,眾生要怎麼攻擊沒有關系,我的心很安詳,我確實不是這種人,你怎麼講都沒有關系,我就是在《六祖壇經》裡面悟到這句,所以爭與道相違,斗爭跟我們修行互相違背,所以我們要歡喜心接受這個逆境,歡喜心接受這個逆境,這樣我們的活得很清涼,別人是希望我們氣得半死,我們卻是很歡喜來接受,我們就沒有感覺,所以我說雖然我們學淨土,所以我認為這個,我很贊歎這本《六祖壇經》,非常贊歎,我一輩子所得到的,《印光大師全集》讓我得到最多,第二本就是《六祖壇經》,這是兩本經典讓我得到感觸最大,最大的利益,所以說我們若要執持名號,我們要放得下,要觀空,觀無常,觀世間無常唯一的辦法要從空性下手,從本性下手,本性下手,所以說若要明心見性要有相當的智慧的人,必須要透過研究《六祖壇經》,去參,去回光返照,很快你就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以其中所授執持名號,【清淨三業之行。為行經。】要怎麼做呢?要執持名號,要清淨三業,清淨三業,很簡單,在座諸位!你若清淨這顆心,三業都清淨,身、口、意嘛!色身,你若心清淨,身絕對不會去造業,殺、盜、淫絕對不會去做,你若心清淨你就不可能去講是非,不可能去講惡口,不可能去兩舌讓人斗爭,離間人家的感情,不可能這樣,口業清淨,若意業清淨的人他就無貪、無嗔、無癡,他雖然有家庭,有夫妻,但是他本身而言三業清淨,心清淨你即使是有家庭的這個在家人照樣清淨,心若不清淨,即使讓你剃度出家照樣不清淨,所以心的清淨就是本性,本性你要去觀照才有可能,觀照,所以我們若要上課以前為什麼要誦這個清淨的戒規,清規,就是要讓諸位三業清淨,要先學修養,學修養才來學這個道,沒有修養光是要學道哪有可能,做人都不夠資格怎麼學道?所以要怎麼行呢?要執持名號,三業清淨,為行徑。【所有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莊嚴,【不出一心實相之理。】一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的道理。【為理經。經題六字講竟。】前面是別題,底下是通題,別題的意思就是說“佛說阿彌陀”就是別,“經”就是通,每一本都是經,但是別只有一本叫做“佛說阿彌陀”。

甲二疏題

【疏題。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綱,【綱要。】的意思,重要,綱要。【蕅公老人。】這在講蕅益大師。【智慧宏深。不事廣釋。】不事廣釋就是不做廣泛地解釋,只要簡單,簡單的意思。【但著《要解》者。】著這個《要解》,作這個《要解》的意思。不事廣釋就是他不做很大的解釋,只有簡單的《要解》。【欲將彌陀一經。重要之綱宗。提挈以示人也。】簡單,講這個簡單就是了。【略講本經要義。】底下要畫起來。一、直诠無上心要。要畫起來。然後,二、直示法門要。然後,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一、二、三,你先把它畫起來。一、直诠無上心要。二、直示法門要。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有三種:

【一、直诠無上心要。】直诠無上的心要,這個“诠”就是解釋的意思,直接解釋無上的心要,【此經。】就是《阿彌陀經》,【佛說西方極樂。依正莊嚴。即是唯心之淨土。自性之彌陀。】就是我們的本心唯心的淨土,我們本性的彌陀。【一切依正。不離吾人心性之外。】我們人的心性就是包括太虛空,無量無邊的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包括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不離我們的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團之假心。非意識之妄心。乃是包太虛。周沙界。】沙界的意思就是以前印度全都用恆河,佛在講經都用恆河沙來解釋,沙界就是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周沙界就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是說心包這個太虛空,量,這個量,周滿了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沙界是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豎窮橫遍之真心。生唯心淨土。】豎窮橫遍之真心,豎就是貫通,貫通。(橫遍,)豎窮就是三際,橫遍就是十方,所以你加上去,所以你加上去,豎窮底下寫: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底下寫:十方,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之真心,真心,生唯心淨土。【即是生現在極樂世界。唯心所現之淨土。非別有一淨土也。見自性彌陀。即是見現在說法。唯心所現之彌陀。非另有一彌陀也。】是我們本性所現的,因為阿彌陀佛有願力,我們的本性又清淨,所以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你要講二也對,你要講一也對,你要講無也對,要講無,本來就無,要講一而言,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要講二也對,阿彌陀佛的願力跟我們的自力,加起來所產生的這個唯心淨土,要講二也對,要講一也對,要講無也對,所以佛門是圓滿的,你無法破解,沒有漏洞,非另有一個彌陀,【若依報。若正報。皆不離心。】都不能離開我們的心。【此為本經之綱要。】綱要。

【二、直示法門要。】就直接開示法門的重要。【此經。佛教人專持彌陀名號。】在旁邊用一個括弧,就是不雜修,專持彌陀名號就是不雜修,一直念佛,這意思就是說不要今天拜這本經說這本經很好,地藏法門很好,藥師法門也不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也不錯,密宗灌頂也不錯,禅宗,這也不錯,意思就是說這本經最重要就是不准雜修,要專持阿彌陀佛的聖號,簡單講一句就是念珠拿在手上二十四小時都要念佛,不雜修,不准雜修。【以修淨土之行。】修這個淨土之行。【行由信願而立。】我們要去做,要去修行,這個行是從哪裡來的,信,一定要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要深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妄語,要深信諸佛不打妄語的贊歎,信,願呢?要從內心發出來,要從內心發出來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每天發願,天天發願,早課發願,晚課發願,這是願力。故經中先詳細,【故經中先詳陳】,陳就是敘述,先詳細來講這個【依正莊嚴以起信。】意思是說《彌陀經》先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有多好,有蓮花、七寶池、欄楯,種種很好,黃金鋪地,有多好又有多好,用這個環境,講這個阿彌陀佛這個依報的莊嚴,偉大之處,無量壽,無量光,我們聽到這樣覺得很好,所以以起信,起信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產生信心,一定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別條路可以走。【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第一個是先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讓我們相信,再來他就勸告我們,應當求往生,要發願,要發願,執持名號來求往生,發願來往生極樂世界,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第二個就是開示法門的重要,要相信,要發願,第三要怎麼行呢?要執持名號,這四個字要畫一個框框,畫起來,這本經最重要就是這四個字:執持名號。底下再四個字最重要:一心不亂(。整本經就是這四字,底下再四字最重要,執持名號這四個字,一心不亂,整本經就是在講……,最重要就是這個字而已。)【以一念消除種種妄念。而得一心不亂。】簡單講八個字就是整部經的重心點,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記得!要一心不亂哦!你要搞清楚哦!一心不亂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臨命終不散亂,清清楚楚,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所以平常要有信,要有發願,除非你是上輩子福德因緣太深厚、太深厚,要不然臨命終要保持正念沒那麼簡單,平時要學什麼東西呢?我教你們,你們若做得到,很快就會解脫,要學放下,不要計較,要記住,現在作得了主臨命終就有辦法,現在作不了主臨命終保證散亂,這個時候我們能夠作主臨命終我們就作得了主,這個時候我們作不了主臨命終更沒辦法,這個時候小事情放不下,常常跟人家計較,常常跟人家發脾氣,要讓人家不知怎麼死的,臨命終不可能,不可能,你多有修行都不可能,念頭都是惡念哪有可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一定要記得臨命終是平常的功夫,平常的功夫就可以看出臨命終,平常的功夫臨命終你才有辦法,放下,不計較,不懷恨,不要嫉妒有錢人,美女,俊男,都不要嫉妒人家的優點,都不要嫉妒人家,要贊歎,全都贊歎,從我們口中出來都是講好話,全都是講好話,不要造口業,臨命終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以一念消除種種妄念,而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又分作事一心不亂,又分作理一心不亂,事相的一心不亂就念佛、念佛……,念佛當中都沒有妄想,理一心不亂當下就無生,當下無生,無生,無念而念,念而不念,這叫做理一心不亂,證到無生法忍的意思。【即此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資糧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要去遠足,去遠足要准備什麼東西呢?要准備水、准備飯、准備菜、准備餅干,半途可以吃,准備這個資糧,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准備什麼,准備資糧,三種資糧,信,信佛,願呢?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行呢?執持名號,這三種的資糧具足,【便可橫超三界。】這句話你要弄清楚,你把這句話看得太過簡單,信、願、行,你只有深信,你沒有發願沒有用,信,我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天都在念,我不知道會不會往生,懷疑自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祖那裡不知道有沒有缺掃地、泡茶的,來幫佛祖泡茶,相信佛祖,但是常常想:我不知道會不會往生,業障很重,你有懷疑,我相信佛祖,也要發願往生,不去行,晚上早睡,七、八點睡,早止睡醒是八點、九點、十點,對不對?行,沒作早課也沒作晚課,叫他念個佛說他要喝酒,叫她念個佛說要去百貨公司買化妝品,買CD,你想想看!他怎麼會有時間修行!還得行,還得行,去做,不是你信、你願,要去行,去做,還要具足,三種資糧還要具足,將這句話看得太過簡單就不對了,便可以橫超三界,我們現在平常說:啊!念個佛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錯了,不對,常常講念個佛就要去極樂世界,我也知道要去極樂世界,不然念佛做什麼,要有強力的願來行,放下,一心不亂,要具足種種的條件,不然怎麼說念佛的人……,這麼多人在念佛往生的人這麼少,為什麼?不得其門而入,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整天都在念佛,沒有強烈的願,沒有很強的願力他怎麼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曾聽過一聞淨土法門如喪考妣,一聽到這個淨土法門沒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死了父親死了母親那麼淒慘,死了父親死了母親還沒那麼淒慘,沒有往生才是真的淒慘,沒往生就像什麼你知道嗎?我們若讀大學的時候這個必修科當掉明年再來,你若臨命終被當掉,被阿彌陀佛當掉,不得了了,下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遇到淨土法門,下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遇到善知識,下輩子不知道能不能修行還不知道,這一科臨命終當掉,完了,完了,這科若當掉,不用修了,你也不曉得有沒有機會可修或沒機會可修還不曉得,所以要記得,要將往生極樂世界放在一生當中,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科,這科,臨命終決定要往生,粉身碎骨就是要往生,所以我在坐飛機的時候都要戴一串楞嚴咒咒輪,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怕被炸掉來不及念,不得了了,真的,雖是出國玩,還是很怕死,你不知道,怕被炸死,念佛也來不及,對不對?所以念珠老是拿在手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念一念保祐大家平安,所以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信、願、行具足。【圓證三不退地。】圓滿地證入三不退,什麼叫做三不退?後面會談到,但是我們現在簡單解釋一下,【(一信不退、】不會再退回這個凡夫位。【二行不退、】就是說不會被世間的煩惱所困擾。唉!退道心了,比如說有的念佛一年死兩個,又火災,現在又得到癌症。唉!師父!我都沒有信心了,我拜佛拜幾十年,一年死兩個,又火災,我現在又癌症,大腸癌,你看我怎麼會有信心,這要怎麼念佛,念得也會沒勁,他沒有行,是凡夫,若知道因果的人他不會沒勁,他知道這是我們的業報,還要信心,再堅持,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行會退,行會退就是我們凡夫,我們不了解我們的因果我們不能知命而後認命,所以我們一直抱怨,一直抱怨,行不退沒那麼簡單,我們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行絕對不退,不會說修行修到一半,不要修了,心情很糟,心情很糟,不會這樣,往生極樂世界你一直去,一直修行,一直去,不是往生一直去,是修行一直去,【三念不退。】念不退就是每一念就是趨向菩提,他就不會再退回來凡夫眾生的念頭。【)此為法門之綱要。大師之解。即解如是要義。故名要解。一二種題目講竟。】

二譯經法師

這個譯經法師意思就是說將這個印度文翻譯成中文的人,翻譯成中文的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三藏法師就是說在這個姚秦的時候,西元四○三年左右,姚秦三藏法師,姚秦這個時代有一個通達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叫做鸠摩羅什,翻譯,將印度文翻譯成中文,鸠摩羅什。

【講】【此經結集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天竺,天竺就是印度,【流傳中華。】流通來到我們中國。【姚秦。是紀時也。】紀時就更時代,向我們解釋什麼時代。【紀傳譯之時代。】就是在記載這個傳的時代是什麼時代傳到中國,就是西元四○三年翻譯,【揀非符秦。】符秦就是說前秦。揀非符秦,把筆拿起來,符秦西元351年。【乃是姚興在位時。故名姚秦。亦名後秦。】意思就是說不是符秦,符秦是前秦,前秦351年,姚興在位的時候叫做姚秦,亦名後秦,後秦是西元403年,其中差五十年,差五十年,現在底下說【前秦。即符堅稱王名符秦。】在這個前秦的時候,西元351年的時候,符堅稱王,就是說這個國王的名字叫做符堅,稱為符秦。【時有異星現於西北分野。】分野就是方向,在這個西北方向出現一個閃爍的金星。【太史入奏】太史入奏就是一個官員,這個國王的一個官員,派一個官員專門在觀星望斗的太史入奏【:當有智人。入輔中國。】入輔中國。有一個大智慧的人要進入我們這個中國,幫忙我們中國。這符【堅】這國王就【曰:朕聞龜茲國。】那不是念gui茲國,你念gui茲國就會被人家笑死了,那個是念秋天的秋,慈悲的慈,龜茲國就是等於今天的喀什米爾,喀什米爾,這個龜茲國是怎麼樣呢?有的人講這個龜茲好像今天的庫車,以前有人講過喀什米爾,喀什米爾,可是我查這個辭典,它是講庫車,但我以前聽經,聽人家講喀什米爾,很難講不曉得講哪裡,不過我查這個字典念qiūcí,是今天新疆省的庫車,沙雅,沙就是三點水,我們這個沙塵的沙,雅就文雅的雅,文雅的雅,我查這個字典是這樣子,是今天的新疆省庫車,庫車縣跟沙雅縣的地方,朕聞龜茲國。【有鸠摩羅什法師。得非此人欤?】把筆拿起來,這句話很有意思,難道是這個人嗎?得非此人欤?難道是這一顆星是這個人嗎?我在天上有沒有星,誰知道,不選一顆來認領一下怎麼可以,得非此人欤?難道是這個人嗎?難道說鸠摩羅什是這個偉大的人。【即遣骁騎將呂光。】骁騎將,骁騎就是我們所講的騎兵隊,騎兵隊,骁勇善戰的騎兵隊,將軍叫做呂光,專門騎馬戰爭的,簡單講就是這樣,骁騎將軍就是專門騎馬在戰爭的,很會騎馬,很會戰爭的,我們所講的騎兵團,呂光,這個大將叫做呂光,【率兵伐】攻打這個【龜茲。臨行謂曰】歌仔戲都這樣講【:朕非貪地用兵。若得法師。即日班師。】歌仔戲就拍案,就進來,這歌仔戲我曾看過,他就是這樣念,朕非貪地用兵,若得法師,若是得到法師,即日班師,【馳驿送歸。】出發,歌仔戲就開始演,即日班師就是回來,意思就是說我不是為了要貪地或是用兵的,不是貪他的財富,是得到法師你就要趕快回來,馳驿送歸,要趕快送回來,馳驿,驿是一個站、一個站、一個站,一個站、一個站,馳驿,馳就是快速地奔走送回來,將法師恭請,以前要請一個法師用百萬的軍隊在爭戰,你想想看!為了一個法師而已,看他多偉大,看他多偉大。底下,【龜茲王既悉。】住在這個新疆省庫車縣的這個國王,【即勸請法師入秦。】姚秦嘛!就進來,入這個秦朝,因為符堅派人要攻打,要聘請這個法師,龜茲這個國家太差,沒有這個兵力抵抗,開大門迎接他進來,將這個鸠摩羅什被人請走,說:你要勸請這個鸠摩羅什入這個秦國。人家既然派兵來了,【以解國難。】要不然人家要攻打,全國會死光光,整個國家會死光光,所以呂光就沒有戰爭,法師請到了,【光迎師回國。】這個國家,走到半路【至西涼。聞符堅為姚苌所殺。】所以當國王也辛苦,殺來殺去,看來還是做法師比較清,當國王何時要被殺死不知道,所以三百六十五行實在是法師這一行比較好,真的,聽到符堅被姚萇所殺,被人所殺。【乃(此處法師讀為“及”,有的書為“乃”字,從上下文意來看,“乃”字更合理。)自據涼上。】封王,自據涼上就自己站在西涼【即三河王位。】自己講的,說他就是三河王。【苌聞師名。】殺死這個符堅的這個國王,聽到鸠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就一直想要入關,因為新疆在關外,【屬請入關。】入這個關。【光皆不允。】不允許,鸠摩羅什法師這麼偉大我這樣派兵來請,我們國王被你殺死,我怎麼可以讓你這樣簡單被請請走,到後來姚苌死了。【姚興繼父位。】他兒子來繼續他父親,父王這個位置,姚興繼父位,【復請不允。】再請這個鸠摩羅什。(把呂光請回來,)對呂光說:要請這個鸠摩羅什法師。呂光也反對,都不允許,【於是起兵伐涼。】動用兵,打,請法師請不到,用打的。【呂光卒。】呂光死了,戰死,他的侄兒叫做呂隆接位,【侄呂隆嗣位。】呂隆接位之後,他【無力抵抗。興乃得迎師至長安。】姚興乃得迎鸠摩羅什法師到長安,【待以國師之禮。】你看看!以前是動用幾百萬的軍隊請一位法師回來,請一位法師回來,還用國師之禮向他跪著,國師之禮,國王跪著向他頂禮,百萬的軍隊全都要聽他的,你想想看!看做一個法師多偉大,我們是沒有這樣,是鸠摩羅什才有這樣,我們沒有,我們不是真的什麼星,我們是閃爍的星發不出什麼光,人家不要侮辱我們就算很好了,不要誹謗就很好了,我們不敢說有這種禮節,三餐要吃就得自己煮,若沒煮就要吃素食館,哪有國師這種禮節,不可能,我們是凡夫,【延入西明閣。】西明閣,【乃集義學】集義學就是說專門研究佛法的,義學就是理學,專門在了解這個道理的意思,【沙門八百人。】聘請集合八百位出家人。【從什受學。】跟隨鸠摩羅什學佛,學道理。【什師所譯經論。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此經亦所譯之一。時在姚秦。故以紀之。】(故以紀之。姚秦就是一個年代,這樣講你們會聽不懂,會搞不清楚,我現在用這個台北、台南、高雄來比喻你們就很清楚:高雄有一個國王,這樣聽比較清楚你聽得懂嗎?高雄有一個國王,聽說台北有一個大法師很行,派一個騎兵團呂光的大獎從高雄派到台北,要迎請他回來,台北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力量就被他迎請回來,咦!請回來,請回來,請到台南還沒到高雄,聽到他的皇帝,這個高雄的皇帝被人殺死,他就在台南自己封王,當國王,台南這個當國王的。高雄把他殺死國王的這個國王,殺死他的國王的這個人拜托他放人,拜托來到台南的這個國王,拜托他放人,他不放,他不放,到後來高雄這個國王死,他的兒子繼位,他的兒子繼位再迎請他,說:要放這個鸠摩羅什。他還是不要,打,高雄打台南,台南那個戰死,把他請回到長安,請回到長安,聽得懂嗎?用大陸地名會搞不清楚,這樣聽一遍,就台北、高雄很清楚,意思就是這樣,意思就是這樣,要不然你就搞不清楚,不曉得在講哪裡,聽台北、台南、高雄,一聽就知道,講經也要方便。)底下,聽說,我現在是講人家說,過去高僧大德曾這樣說,說這個鸠摩羅什很行,行到什麼程度你知道嗎?說很行到什麼程度,說一本經典讓他看過,用翻的,用翻的整本都背起來,鸠摩羅什的頭腦好到這種程度,好到這種程度,就是過目不忘,智商我看七、八百以上,不然怎麼有那種能力,來到我們中國,讀我們中國文學的時候,不是用背的,用翻的,這樣用翻的,全都記起來,後來這個國王很欣賞這個鸠摩羅什,很欣賞這個鸠摩羅什,就派這個宮女好幾址個要讓他生孩子,他很行,行到皇帝:噢!這個怎麼這麼行。皇帝想說優生學裡面,優生學裡面父親行,生的兒子也會很行,萬一鸠摩羅什死了,沒有後代,就派十幾個要跟他一起睡,這個鸠摩羅什有人說他有結婚,也有人說其實沒有,沒有根據,現在這些跟隨他學道的人,八百個人就誹謗,怎麼這樣,行也沒有人行到這種程度,行到娶妻,大家就誹謗,接著,有一天,有一天,他知道眾人……,因為他證到阿羅漢果不知道是不是證三果,因為他有神通,有一天在吃飯,在過堂吃飯,來!低你們身上有針的人全都拿出來,針,有針的人全都拿出來,針,以前在縫衣服的針,全都拿出來,放在缽裡,每個人都交出來看你有幾支針,拿一個缽,一直收,整排,噢!收好幾千支的針出來,放在這裡,他說:你們大家都懷疑我娶妻,對不對?大家都靜默,整缽的針拿起來用嚼的,全都吃光,吃針下去,鸠摩羅什告訴大家,你們若有我這種功夫你們也可以娶妻,大家都不敢作聲,沒有人敢娶妻,沒有這種功夫怎麼娶妻,對不對?他有那種能力嘛!他有那種能力,這是額外人家多談出來的一個典故,所以行的法師人家也喜歡傳宗接代,要傳一個看是否也很行的,其實這個皇帝就是沒有讀過這個遺傳因子,有時候這麼行卻生出白癡來,傻傻的,真的,你說當醫生的人,頭腦最好的,生出來的孩子每個都很會讀書,比他父親還會讀書,不一定,法師很行生出來的孩子都像法師那麼行,不可能的事情,不要生到白癡送到龍發堂就很好了,所以這個不准,不准。底下:

【三藏法師者。顯德也。】顯示這個德出來,德性。【三藏者。一修多羅藏。此雲契經。】我有講過。【為定學之藏。】研究這個經典讓我們會定。【二毗柰耶藏。此雲善治。】關於調伏我們的心,毘柰耶善治就是善於調伏我們的心。【又雲律。為戒學之藏。】戒學之藏。【三阿毗昙藏。此雲無比法。又雲論。為慧學之藏。

○法師有二義。一以三藏之法。為我之師。即依法為師也。】依法為師,依三藏所講的,依三藏裡面的法作為我們自己的老師。【二深通三藏之法。自行化他。可以為人師范也。什師博通三藏。七佛以來。為譯經師。堪稱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標名也。原名鸠摩羅耆婆什。】原名是這樣,鸠摩羅耆婆什。【譯雲童壽。】童就是年經輕的孩子,壽就是老人的德行,【謂童年而有耆德也。】把筆拿起來,耆就是六十歲的人叫做耆,六十歲,六十歲的老人叫做耆,意思是說他雖然是個孩子,但是他有老人的德行。【有雲此名。】有雲此名。【乃連父母為名。】連父親跟母親的名字。【父名鸠摩羅琰。】鸠摩羅琰,yǎn三聲琰,鸠摩羅琰。【母名耆婆。】耆婆。【什】就是鸠摩羅什【者。善識此方文字之稱。】意思是說他懂很多文字,什就是善識,非常地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字。

【○譯者。易也。】改變的意思。將這個【易梵語為華言。】叫做譯,【周制掌四方之語。】東、南、西、北【各有其官。北方曰譯官。】北方叫做譯官。【漢時譯官兼善西語。聖教】就是佛教【西來。】佛教從這個印度來。【請其譯語。故以稱焉。

什師】鸠摩羅什的【家世相國。】相國就是宰相。【其父鸠摩羅琰。棄官出游。】放棄他的大官出游。【至龜茲國。】來到新疆的庫車縣,沙雅縣這個地方。【王美其德。】美就是贊歎的意思,這個美不是當名詞,當動詞,王美其德,非常地贊歎,贊歎這個鸠摩羅什的父親鸠摩羅琰很有德行。以國王的妹妹嫁給他,【以妹妻之。】將妹妹嫁給他。【生師。】就生這個鸠摩羅什。【母即出家。得證初果。】你看看!看他的母親多厲害,母親出家證得初果。【師年七歲。母亦令出家。】當小沙彌,出家。【日誦千偈。】一天誦一千偈。【一日隨母入寺。見鐵鉢。即舉加頸。】加頸就是把這個缽倒蓋放在這個頸部的地方,【俄念:鉢重。】經過一個短暫的時間,咦!這缽怎麼這麼重,經過一點時間,他說:這缽本來很重,【我年少力弱。】我才七歲而已,幾歲而已怎麼有辦法舉這個缽,舉這麼重的東西起來呢?那個時候就是無所分別產生力量,現在分別心一起來,咦!我怎麼這樣,我怎麼這麼有力量,結果就變成沒力了,【何以能舉?力即不勝。】不勝就更不能勝任,力量已經沒有了。【遂悟萬法唯心之旨。慧性過人。】智慧本性超過一般的眾生。【九歲隨母到罽賓國。】把筆拿起來,有的人講罽賓是新疆省的喀什米爾,喀什米爾。我查這個字典,罽賓國是喀什米爾,龜茲是庫車,新疆省的庫車。九歲的時候他隨著母親來到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習小乘經論。十二歲其母攜還。至月氐北山。】月氐,那個不是念yuè,月(ròu)氐北山,(《辭海1999版》、《詞源2002修訂版》《現代漢語詞典》均為:yuè zhī。漢典網上的解釋為:ròu zhī 月氏。亦作“月支”。1.古族名,曾於西域建月氏國。其族先游牧於敦煌、祁連間。漢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時,遭匈奴攻擊,西遷塞種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帶)。西遷的月氏人稱大月氏,少數沒有西遷的人入南山(今祁連山),與羌人雜居,稱小月氏。唐李白《寄遠》詩之十:“魯缟如玉霜,筆題月支書。”支,一本作“氏”。 元戴天錫 《天馬圖歌》:“月支天馬難再得,誰向君家貌真跡。”)把筆拿起來,是甘肅省的西部,青海省的東部,月氐北山,月氐,它是一個大月氏跟小月氏,是一個民族。(月氏今天甘肅省的西部,青海省的東部,)北山,【有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此子當善守之。如過三十五歲不毀戒。】沒有毀犯到戒律。【度人當】,無量的眾生,無量的眾生,【不減優波毱多】優波毱多【(天竺第四祖)。若破戒。只為才明儶藝法師而已。】就是說若破戒,他不過是個很行的法師,不能度很多的眾生。【博通四圍陀典。】把筆拿起來,圍陀,四圍陀典又名吠陀(,一個口,一個犬,狂吠的吠,吠陀典),把筆拿起來,寫著:四圍陀典,印度婆羅門教根本教典,印度婆羅門教根本的教典就是四圍陀典,他就是精通這個。(下面,博通四圍陀典,從這裡開始,)這就是說鸠摩羅什這位法師他是博通四圍陀,四圍陀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叫做吠陀(,一個口,一個犬,陀是阿彌陀佛的陀,四吠陀,四圍陀,因為這是翻譯經典的這個名稱,所以音幾乎都相同,字不太一樣,所以四圍陀就是四個分類,印度婆羅門教根本教典就是四吠陀,),是四部,這四部是在記載什麼呢?記載要如何祭祀,要如何儀規,要如何統理,要如何祭天、祈福,暈就是婆羅門教四本根本的經典,四就是四部,四部印度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稱為四圍陀典,【五明】這個五明(,第一叫做聲明,聲音的聲,光明的明)。聲明簡單講就是聲音好,聲音好的人,意思就是說他的這個語言很行,文典很行,這個五明能夠跟我們這個佛法配合,五明通的人學佛就比較方便,比如說聲明(,聲音的聲,聲音),明,簡單講就是精通,精通語言、文字、典籍,叫做聲明。第二工巧明(,工藝的工,巧合的巧,工巧明),簡單講就是工藝、技術、歷算,我們所講的農民歷,工巧明,意思就是說天文、地理、技術、工藝都很厲害,叫做工巧明,這種人來學佛也很快就會入門。第三叫做醫方明(,醫生的醫,方,方法的方,遍十方的方),明就是說通達醫學的人來學佛也很快就會進入這個佛法的領域。第四叫做因明(,因為的因,明天的明,),因明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理則學,要不然就是倫理學,倫理學,理則學,因明。第五叫做內明(,內外的內,內明,裡面……,內明),專思五乘因果的妙理,專門思惟五乘:人乘、天乘,這個小乘、中乘、大乘,有的人講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有人、天,加起來剛好五乘,五乘的因果妙理,內明,內心清清楚楚,所以這個五明就是說只要對這五項有精通的人來學佛,很快就通達這個佛法,比如說聲明,你若語言很行的時候你英文也懂,日文也懂,你要學佛,要看什麼經典,中文也懂就很厲害,日、英文一看就懂,台語會講,要去英國弘法,要去美國弘法,這個語言就很厲害。工巧明,工巧明就是工藝,比如說我很會煮素食,很會煮素食,我煮一桌素食給他們吃。咦!這素食也很好吃,方便度眾生。我很會插花,插得很美,這也是工巧明,歷算,我很會算這個農民歷,爺爺死了何時出殡,幾點會犯沖,稍微幫他算一下也能夠度眾生,叫做工巧明。若讀醫學院的人就最好了,讀醫學的人更好,讀醫學的人他就了解四大因緣觀空的東西,假合的東西,每天開刀,看,或是婦人生產,不淨,觀這個不淨觀,痛苦觀,無常觀,啊!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個美都是這件衣服穿著,這層皮包著而已,暈層皮若掀開來就全都是血、骨、肉,沒什麼美跟不美的東西,所以讀醫學的人,通達醫學的人很好學佛,因明,理則學,理則學是論理很厲害,辯才無礙,辯不贏他,他對這個哲學、論理學很厲害,因明(,因為的因)。那麼內明呢?就是這個人通達佛理,專門思惟五乘,持五戒就能夠得到我們人的色身,行十善就能夠夠到天上,修四谛法,證阿羅漢果,修十二因緣法,證到辟支佛果,修六度萬行,證到菩薩果,整天都思惟這種因果的妙理,五明,所以五明簡單講就是很容易接近佛法,很容易來通達這個佛法,五明會輔助我們學佛,通達這個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陰陽,我們這《易經》講的陰陽,是不是?那麼這個星算,就是看哪一顆星,哪一顆星怎麼樣,觀星望斗的意思,觀星望斗,手屈指一算,這歌仔戲都這樣,他就知道楊麗花何時要出來,國王何時要出來,要怎麼擺,看歌仔戲也看得不少,手常常拗來拗去的,其實拗也一無所知,所以說要通達這個的人也不簡單,但是鸠摩羅什卻是博通四圍陀典,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你看看!看他多行,行到這麼行。【莫不窮微盡奧。】盡奧,不知道台語的音要如何讀,窮微盡奧,很深、很微妙他都有辦法了解。【又從須利耶蘇摩。咨禀大乘。】他跟隨這個須利耶蘇摩學這個大乘,他剛開始跟隨一個學小乘,叫做槃頭達多,學這個小乘,現在又跟隨這個須利耶蘇摩學這個大乘。【乃知從前學小乘之非。】以前學小乘不對,都毀謗大乘。【於是】,因此,【傳習大乘。廣求要義。復到罽賓。】我們昨天講的新疆的喀什米爾,喀什米爾(,一個口再一個客人的客,什就是鸠摩羅什的什,米就是我們吃的米,爾就是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那個爾,喀什米爾),讀過地理的人都知道這個不是什麼很深的名詞,復到罽賓國【為其師】,為了他的師父【槃頭達多。具說一乘妙理。】把筆拿起來,這一定要搞清楚,這個一乘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不可思不可議,是絕對的意思,這個一乘的道理不是一、二、三比較來的,因為沒有辦法講,絕對,所以他講:妙理,凡是世間理哲學,哲學的都是有相對的東西,包括小乘的東西都是有相對的東西,我們佛門不是,佛門是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所以一乘就是絕對,絕對。【達多感悟。】達多感悟就是槃頭達多,教化小乘的人,他師父感悟,就是悟到一乘的道理。【反禮為師。】反過來拜他為師,本來鸠摩羅什是他的學生,現在鸠摩羅什跟他講這個一乘的妙理,反過來他拜他為師。【什師不敢受。】鸠摩羅什不敢接受。(印宗法師禮六祖)

【其師曰:我是汝小乘師。汝是我大乘師。】拜來拜去何妨呢?【受禮何妨?】意思是說沒差別,你拜我,我也是拜你。

【及還龜茲。】龜茲就是新疆的庫車沙雅縣的地方。【名震諸國。其母知龜茲運衰。】說這個國土眾生造業很重,所以這個運就衰微。【辭往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告辭去這個印度。【進證三果。】他母親證到三果阿羅漢。

【臨行謂什曰:方等深教,】方等就是大乘經典,說這個大乘的經典是很深奧,是沒那麼簡單,【當闡秦都,】姚,姚秦嘛!秦都,應該發揚在秦都。【但於自身,少有不利。】意思是說你去弘法有人害你,就是對你不利。【奈何?】這奈何不是無奈的意思(,這個一定要抄起來),你打算怎麼辦呢?意思是說去還是不去,奈何是征求他的意思,奈何,你認為怎麼樣呢?這大乘經典這麼深奧應該在秦都弘揚,但是對於我們本身有一點不利,奈何,你有什麼打算呢?

【什曰:菩薩之道,利物亡軀,大化得行,雖當爐镬無恨。

乃留龜茲。止新王寺。後為大秦。請入華夏。一生所譯。鹹共流通。】菩薩之道,要行菩薩道,要利眾生,物就是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亡軀,忘記自己的生命,大化是行,就是佛教若能流通,雖當爐镬,爐镬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炸油鍋,雖然被炸油鍋也沒有恨,只要把這個佛法能流傳出去,乃留龜茲,因此就留在這個龜茲國,住在,止就是住,住在新王寺,後來在大秦,呂光把他請入華夏裡面(,一生所翻譯的)。華夏就是中國。請入關內,一生所翻譯的,鹹共流通就是大家全都流通,我們現在每晚都在誦《彌陀經》,這本經就是鸠摩羅什翻譯的。

【昔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什師所譯經論,何以迄今,受持轉盛?】愈來愈多,大家念得這麼契合根機。

【答曰:此師七佛以來,為譯經法師,】七佛就是從釋迦牟尼佛倒算回去,倒算回去,毘捨那如來,迦葉如來,七佛,七佛,我們若在拜三千佛的時候,我們這個劫,劫,就有七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那麼上一劫有三尊,三接四剛好七佛,此師七佛以來,訪問團譯經法師。【以悟達為先,】悟達是過去一位國師,為先。【得佛遺寄之意。】遺寄就是得佛的菁華,佛所留下來的東西叫做遺寄。

【什師臨終自誓:若所譯經論,不違佛旨,當使焚身,舌根不壞。】就是這個舌頭……,你若到火葬場看你就知道,好幾千度,舌頭哪有說燒不壞,我們大家都不可能,大家都不可能,我們若燒不壞只有兩種,就是什麼,假牙齒,是假牙齒整排都是金的,裝金的都燒不壞,其實有的燒了也全都是滅,我們只有那個燒不壞,舌頭每個人都會燒壞,舌根不壞。

【迨火化後,】我們若火化之後。【果然一舌獨存。】果然有一個舌頭存在。【此師之舌,當與六方諸佛,廣長舌相同。】廣長舌相意思是辯才無礙,廣長舌,辯才無礙。當與六方諸佛,廣長舌相同,就是贊歎的意思,就是不妄語的意思,就是智慧辯才無量的意思。【其所譯此經,自應可信也。

二譯經法師講竟。】講完。

三解經大師

分清楚,譯經是將印度文翻譯成中文,解經是將中文解釋得更清楚,你要搞清楚,解經就是要將這個中文解釋得更清楚。

【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智旭疏,蕅益智旭解。

【講】明是朝號。】明朝的意思,【大師生於明朝。俗姓锺。字振之。名際明。】所以古時候人有字也有名,不是像我們現在只有一個名字,什麼姓,什麼名,【又名聲。】就是鐘聲,鐘,姓鐘,又有一個名字叫做聲,叫起來叫做鐘聲。【始祖由汴梁南渡。】汴梁就是河南開封那個地方,我查這字典,這個汴梁是開封的別名,開封府,包青天在辦案的那個地方,南渡,從那裡下來,南渡,遷移的意思,我們現在所講的移民。【世居古吳。】這個吳國,吳國建國那個地方,生生世世祖先都住在古吳,古吳就是,古時候建國那個吳國,吳國。【母金氏。】古時候女眾沒有名字,男女不平等,所以男的有名字,女的沒有名字(,婦的最多是說林氏,張氏,冷氏(諧音:冷死),冷氏你不曾聽過,寒冷,冷,冷霜子,冷霜子讀成台灣話叫做寒,所以叫做寒氏,以前的女人都是一個字而已,一個字她也沒有什麼名字,讀作寒氏,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大家都有名字,大家都有名字,以前的人怎麼那麼瞧不起女人誰知道),現在男女平等,大家都有名字。【父岐仲公。】岐仲“公”就是對他父親的尊稱,叫做岐仲,叫做鐘岐仲,簡單講就是這樣。【持《大悲咒》十年。】你看人家持《大悲咒》十年生一個大師,送給他的兒子就是這個蕅益大師,他父親持《大悲咒》持念十年。【夢大士送子。遂生師。】所以這個也是有來歷的,他是父親持《大悲咒》十年才出生的,我出生的時候我母親不曾念什麼,我出生的時候她只在威望喊一聲肚子痛,產婆還沒來就生出來了,難怪我今天這麼會煮飯,真的,我在忏雲法師那裡都當庫頭,煮飯,眼睛一看我就知道怎麼煮,真的,這也有一套,出生也相當有來歷,煮飯師再來的。

【七歲即茹素。十二歲就外傅。】把筆拿起來,外傳就是出外求學,到外地求學,外傳就是到外地求學。【聞聖學。】噢!就聽到聖人講的學問。【即以千古自任。】這句話意思很深奧,千古自任就是說自過去到現在我聽到聖人,我也是跟聖人一樣,自任就是說我同古時候人那麼行,自任就是對自己很有信心,簡單講就是我慢的意思,有一點我慢,千古自任,自過去到現在他最行的意思。【誓滅佛老二教。】發願要滅佛教跟老子,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經》,要滅這兩教,看他多狂妄,你想想看!所以一個人在迷的時候他也不曉得是菩薩送來的,他自己本身他在造業他不曉得,有時候菩薩來示現,他也不曉得他是什麼人物再來的,到有一天他開悟他才知道,所以你看看!十二歲就求學,就聽到這個聖人的學問,就認為他跟古時候的人可以比擬,也是賢人、聖人,誓願要滅這個佛教跟老子,我們所講的道教,道家二教。【開葷酒。作論數十篇。】他也是文筆很好,才十二歲小孩而已,你想想看!很驚人,十二歲小孩而已,我們現在十二歲的小孩要寫一篇文章寫不來,十二歲他就發願要將這個佛教跟道家滅掉,你想想看這孩子多狂妄,狂妄,作論數十篇,數十篇的論文。【辟異端。】“辟”就是破除。“異端”就是跟他看法不同的,認為這個佛教,這個道教都是邪端。

【至十七歲閱《自知錄序》。】把筆拿起來,《自知錄》就是明朝雲棲袾宏大師,講這個善過二門,我們現在講的功過格,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再講一遍:明朝的雲棲(,雲就是天上的雲,棲就是一個木再一個妻子的妻,棲(棲)),雲棲和尚住在雲棲,叫什麼名字呢?叫做祩宏大師,祩宏大師,作這個《自知錄》,這本書是他的寫的,裡面在講什麼是善,什麼是過,他用一個表格,噢!我今天若是念佛三千句,噢!我作一個功德,我今天布施幾兩銀元,寫一個功德,我今天對人家惡口,去罵人,畫一個叉,我有過錯,我今天去陳說三寶,畫十個×,罪過很重,畫十個叉,自己每天,圓圈愈多,噢!功德就愈多,叉叉愈多,就覺得造惡愈多,《自知錄》就是這樣來的,整天就是在看那一張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所以我們在講的功過格就是從那裡傳來的。以【及《竹窗隨筆》。】把筆拿起來,《自知錄》有兩卷,《竹窗隨筆》有三卷,也是祩宏大師所作的,它的內容是講禅宗、淨土宗、天台、楞嚴的思想。(簡單地想到什麼就直接把它筆錄起來。你們一定要抄,要不然你們會搞不清楚我不騙你們,現在聽,聽得懂,也是祩宏大師,《竹窗隨筆》是三卷,《自知錄》是兩卷,內容是講暈個禅宗、淨土宗、天台宗、楞嚴的思想。)【乃不謗佛。】從十七歲之後看到這兩本書開始沒有毀謗佛教。【取所著論焚之。】拿他所著的這個論,所作的論都火化,毀掉,燒掉,知道過去錯了,所以若有人在毀謗佛、毀謗法、毀謗僧,有時候將來變成大師,不一定。

【二十歲注《論語》。】你想想看!二十歲注解這個《論語》,你看看!【大悟孔顔心法。】孔就是孔子,顏就是顏回,孔子的大弟子就是顏回,顏回。心法,心法。這就很奇怪,凡是聖人跟徒弟,徒弟都先死,佛祖跟捨利弗、目犍連,捨利弗跟目犍連就先死,孔子跟顏回,顏回就先死,這很奇怪,後來我就看《大藏經》一直翻、翻、……,翻到佛祖的示現這本經,經典講:十方三世一切佛若是示現,他的大弟子一定先死,不忍心看到世尊入涅槃,所以先死,先死,跟隨我的人不曉得誰要先死,不曉得,我不是什麼佛祖、大師,可能沒那麼緊張,若死在師父之前,我看福報是比較大,念佛回向給他,在我之後死是比較淒慘,比較淒慘,若要死就趁早,趁早。所以他大悟孔子跟顏回的心法,這儒家也是這樣,聖人的徒弟,徒弟就是先死,很奇怪,很奇怪,後來我看《大藏經》才發現不可思議,原來這就是在演戲,生生世世,諸佛降世一定大弟子先死,一定大弟子先死。【是冬喪父。】父親死了。【聞《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心。】出家修行。

【二十二歲。專志念佛。焚窗稿二千余篇。】窗稿就是他的手稿,坐在窗戶邊寫的手稿,燒光光。

【二十三歲。聽《楞嚴經》。

二十四歲。一月中三夢憨山大師。】憨山大師也是明朝的四大師,這也不簡單,這個也是肉身不壞,憨山大師肉身不壞,肉身不壞,不簡單,憨山大師。【師往曹溪。】蕅益大師就往這個曹溪,曹溪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道場,六祖惠能大師的道場。【不能往從。】沒緣,不能去,不能往從就是無法去,一個徒弟要拜一個師父,沒有那個因緣跟沒有那個福報他就是不可能,所以很多女眾要來要求師父,前幾天也是一位護士寫一封信來,跪著寫,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無論如何都要開緣剃度,剃度,她無依無靠。我不會中計,你放心,女人看太多了,今天我就是曾被女眾搞過,我才體悟到佛祖講的一句話,實在是很行,女眾確實業障很重,確實真的,應該罵你才會消業障,確實的,你們回去求忏悔,女眾這張嘴巴,哪一間道場在亂都是女眾在亂,每間道場你去問都是女眾在亂,你慢慢去體會,哪一間道場在亂,男眾在亂?你曾看過男眾在亂,不曾。男眾在亂是脾氣壞,所以一個徒弟他要出家,不是說你今天要來住講堂你就待得住,你若沒有培養福,沒有認真來護持,護法就把你趕走,你待不住,我不騙你,你待不住,不是說你要來這間道場出家人家就要收留,即使收留你之後,你沒有那個福報你真的待不住,很奇怪,所以今天我若是不了解女眾,可能會被感動:來!剃度。現在不同,現在是老船長,不會暈船,你再怎麼哭泣,即使女眾跪在那裡哭泣,哭得磕破了頭,要自殺,我都不剃度,絕對不會,這點蓋章保證的,磕破了頭,我都不會剃度你,我三、四個徒弟輕松日子不過,我剃度(女眾)自找麻煩:慧律法師!又在吵架、相罵。整天就搞這些,我不騙你,整天就搞這些,道場也看得很多,我不是說……,當然女眾也有很有修行的,也是有,這不能否認的,很有修行的也有,但是說真的,你不相信試看看,女眾的道場你去住亂七八糟,亂七八糟。我們不要講人家的是非,我沒有講哪一間。所以他要去曹溪,六祖惠能大師這間道場,曹溪,不能往從,不能前往。【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師出家。】雪嶺師出家。跟隨雪嶺師出家。【命名智旭。】智慧,旭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智旭就是智慧,就是太陽,我們這智慧就像太陽從東邊起來。

【二十五歲。住徑山悟道。】把筆拿起來,徑山,浙江余杭西北二十九公裡。(我都查得很清楚:徑山在浙江省余杭,余就是剩余的余,杭就是杭州的杭,浙江余杭西北二十九公裡。)

【二十六歲。受菩薩戒。

二十八歲。母病笃。】母親病得很嚴重,很重、很重。【四刲肱不救。】那個字(刲kuī:割、刺、宰)念kuī(,二個圭,右邊一個刀,kuī,在kuī人家那個kuī)。肱,gōng。刲肱不救,刲就是割,割的意思。肱就是這個地方,這個肘部到這個腕部這個地方,(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這個地方。四次挖這只手的肉要救他母親,不救,無法救,到底他這是燃香供佛,還是割起來供佛,還是割起來煮湯給他母親吃,這也沒有寫,誰知道,到底這個四次,割這個手臂的肉起來救他母親是怎麼救,他又沒有寫,可能是煮湯給他母親吃,煮姜絲,不然只寫四次割手肘的肉,又沒有寫,不曉得在講什麼,不救,他母親沒有救。【悲痛無限。】很痛心,但是了解生、老、病、死,所以說我今天打開電視,打開電視,我這個人看電視跟你們看電視不同,真的。打開電視,看這個豬哥亮,現在這個女孩穿得很少在跳舞,跳舞、跳舞,這個時候我就想:我現在這個時候若去度她,她一定會毀謗我,她這個時候她跳舞跳得很高興、很快樂,她是很有名望的人,但是她怎麼不想有一天百年之後一定要死,怎麼不想來學佛呢?所以我們就會感覺眾生很可憐,很可憐,她藉著暫時的刺激而忘記自己的生命,所以你們看電視有時候我也看,我看的跟你們看的不同,不同。我今天電視打開看到日本片,這日本人拐一個香港跟台灣,台灣,台灣的女孩到日本賣春,這支片是演得很淒慘,不去接客,用打的,用撞的,用踹的。我看那支片我心裡很痛心。我常常想:我們今天雖然出家,就算有一點病苦,今天這個女孩她被誘拐到日本,那支日本片也有講中文,若有這種情形她光是吃三餐她就吃不飽,每天賺的錢都被拿光光,她不自由,passport被拿走,passport把它拿走,把她關在日本那裡,現在想逃不能逃,不賺錢不行,賺不到錢也打,賺到錢全都拿光光,我們人生若遇到這種事你怎麼辦,我就會想:我看到這個就要勸告諸位,今天我們有一碗飯吃,我們有一間文殊講堂來聽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慈悲的師父要來講經,你有發心要來聽經,噢!這是無量劫的福報,福報!諸位!要把握,每個禮拜都來,不論聽不聽得懂,結一個善緣。我看到這個我就會想:今天我們若有這種情形,你多會修行,光是打,你就被打死,揍,你就被揍死,所以說我們若有這個因緣學佛要把握,把握,把握。底下說:悲痛無限,我們一個人到父母親死了他才覺悟。【喪葬盡禮。】出殡盡他的禮。【誓往深山。掩關修道。】到深山林中閉關修行。【關中大病。】在關中裡面生大病。【乃以參禅工夫。】參禅就是明心見性。【求生淨土。】求往生極樂世界。

【三十歲出關。】三十歲出關,這樣就是說閉關兩年。【始述《毗尼事義集要》。】毗尼,把筆拿起來,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開始寫這個戒律事義集要。

【三十二歲。方究心台宗。】究心就是專心天台宗的研究,三十二歲就是專心下去研究天台宗。

【三十七歲後。宏化諸方。】我今年剛好三十七,三十七,剛好跟這位蕅益大師同年紀,人家這麼有成就,閉過關,參禅,開過悟,又研究天台宗這麼有成就,而我呢?很可憐,只是照這本這樣念有辦法而已,又沒有成就,所以你們拜到沒有成就的師父,稍微忍耐一下,稍微忍耐一下,不過我多少還看得懂,還不錯,怕看不懂就慘了,所以諸位委屈一下,拜師父拜到比較差勁的。宏化諸方。【著述各種經論疏解。計四十八種。約三百余卷。】我看整天都在寫書。

【五十七歲。圓寂於靈峰。

越三年。】他的徒弟,【門人】就是徒弟,【開龛荼毗。】荼毗就是火化。門從開龛荼毗,開龛就是火化,開龛就是開這個坐缸裡面的東西,把他封在裡面的龛,我們所講的佛龛、佛龛,荼毗就是火化。【見趺坐巍然。】看到他還坐在那裡,巍然,很端莊坐在那裡,就像活人一樣。【發長覆耳。】坐在裡面頭發又繼續一直長、一直長,長到耳朵,所以這也是有來歷的,若是我,我沒辦法,不可能,不可能。【面貌如生。】這個貌相就像活人一樣。【火化後。牙齒俱不壞。】以前他們沒有這個金牙齒,以前沒有假牙,所以這都是真的,燒不壞,【與羅什法師。舌相不壞。同一征信。】就是讓人相信,這個人確實很了不起,確實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大師生前遺囑。荼毗後。】就是火化之後。【將靈骨研砞。】研砞(mò,碎石),砞就是碎的意思,把它磨,磨碎。【和面為餅】做餅。做這個餅【餌。】餅餌。餅餌就是做這個餅,一塊一塊【散放山水之中。】讓這個小鳥吃,水中讓魚吃。【以結衆生之緣。後衆門人。不敢從】不敢將他的骨頭【粉骴】骴就是死人的骨頭還有肉叫做骴,殘骨,剩下來的骨頭但是還黏著有肉,殘余的肉,我們現在所講的肉骨,熬湯的肉骨,過去沒有學佛也吃很多,排骨湯,現在嚇死了,不敢將這個粉骴把它磨碎,磨碎,死人的骨頭還有肉,粉骴【遺囑。】粉骴遺囑,粉骴就是把它磨碎,死人的骨頭還有肉,不敢,他的徒弟不敢這樣做,哪有說師父死了,骨頭把它磨成粉,放著讓小鳥吃,水,魚吃,對不對?所以你看我們人差多少,我們人若要把他火葬他就怕得要命,還跟他說骨頭要把他磨成粉,怕死了,對不對?人家大師得道的,知道這個色身會敗壞,磨一磨丟給魚吃,對不對?我想說我這把老骨頭不知要放在哪裡,我也曾這麼想過,想:我這把骨頭要放在哪裡。若要放在五樓讓人家拜,人家會嚇到,下次不敢到文殊講堂,因為我這裡是開基祖師,若要放在地下室,地下室有糞坑,若薰到我,我會受不了,若放在上面又怕人家嚇到,這堆老骨頭現在不曉得要放在哪裡,不可能到後來我看還是選一個三樓,骨頭放在那裡,一點點而已,我這個人一百五十八而已,燒一燒,我看拿這個裝,我看就夠裝了。徒弟慈悲,不要把我丟掉,我會沒地方可住,三餐點個香,吃飯稍微叫一下,這不要鼓掌,這沒什麼好鼓掌,我的意思是:還不曉得誰先死,說不定你先死也不一定。底下,【遂奉骨。塔於靈峰大殿之右。】“塔”就是當動詞,塔就是安放在,那個不能念tǎ於靈峰大殿之右,不能這樣講,tà於靈峰大殿之右,當動詞,就是安放。放在靈峰大殿右邊。

【西有。是大師之別號。此號根據本經。佛告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此告以依報實有)。】確確實實有這個極樂世界。【其土有佛。】極樂世界有一尊佛,【號阿彌陀。】叫做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不是過去佛,不是未來佛,是現在佛,現在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現在在那裡講經,今現在說法,現在在說法。【(此告以正報實有)。】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確實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個依報,有一個正報,全都確確實實。【即是西方依正二報。皆是實有。故號西有。並非寓言。】寓言就是烏托邦,不是一種寓言,不是一種寄托,不實在的東西,是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亦非理想。】有人說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度眾生,方便講一個假的地方,下地獄,釋迦牟尼佛講假的,哪一個才講真的,傻瓜!決定有極樂世界,決定有阿彌陀佛,相信,絕對的相信,要不然過去千百萬人臨命終的時候念佛往生,面貌如生,坐缸坐化,燒出捨利子,聞到香味,聽到音樂,看到佛,難道那都是假的,對不對?佛祖若騙我們,我們中國人怎麼這麼多人往生,所以要了解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因無人知。故佛舉告捨利弗。】捨利弗是大智慧第一,所以佛就對大智慧第一這麼說,意思就是這本經要有智慧的人才聽得懂。【實有西方極樂之依正。】依報就是這個環境,正報就是這個阿彌陀佛確實有,【不可偏理而廢事也。】不能偏於道理,廢掉事相。

【沙門。為印度出家修道者之通稱。】凡是出家都叫沙門。【譯雲勤息。】勤息,很精進,【謂勤修戒定慧。】很努力修這個戒律,修這個定,修這個智慧。【息滅】息就是滅,滅這個【貪】滅這個【嗔】滅這個【癡。又曰識心達本源。】這裡寫一個,識心達本源就是見本性,識心就是明了,這識不是分別的意思,是悟到,悟到我們的心,本源就是佛性,悟到我們的心,回歸到我們的本性,悟到我們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本性。【故號為沙門。此二字實不易稱。】稱沙門不簡單。

○【沙門有四種分別。一勝道沙門。】就是有證果的意思,證果的意思。【三乘】就是菩薩、緣覺跟這個聲聞,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三乘【聖衆。修證道果者。二說道沙門。】就是講經的法師。【代佛宏化。說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他沒有說法,但是他是持戒,修自己,【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門。破戒比丘。玷污佛門者。蕅公是前三種沙門。

蕅益。乃是大師精修淨業之號。】精修,認真修行這個淨土法門。【蕅為蓮之因。由蕅而生荷。】荷再【開華。結蓮。蓮即蕅之果。意以種蕅。有得蓮之益。】叫做蕅益,有得到這個蓮的益處,意思稱蕅,就能夠得到蓮,有這種益處,好處的意思,【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蓮華。橫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是大師法諱。】就是大師的名字,法號,【旭為清晨】這個早晨,【東升之日。】剛出來的太陽,【其師以其智慧。譬如東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解。即解釋。將本經重要之義理。綱要之心宗。一一解釋。令得顯明也。】顯明。【三解經大師講竟。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甲初序法門二序注疏】先講解法門

【初科又分二乙初總序多門二別顯淨宗

乙初總序多門

【序】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簡單講就是說諸佛菩薩憫念眾生,憫念眾生迷了,他隨機來施化,雖然歸元不二,歸元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無二,目的相同,但是方便有多門。

【講】原夫。是起語之辭。諸佛者。諸是眾多之謂也。即指過去現在。十方一切諸佛。佛佛道同。】為什麼呢?因為諸佛都見到本性,見到本性就破掉我空,破掉這個法空,我也空,法也空,他證悟到究竟空,所以本性的東西全都一樣,只是願力不同,所以這叫做佛佛道同,【同以無緣之大慈。】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對眾生的大慈沒有任何的條件,沒有條件的慈。【同體之大悲。】同體就是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諸佛菩薩【憫念眾生。】本性就是佛,所以起這個大悲心,大悲心,憫念眾生,憫念眾生。【憫者哀憫。】憫就是哀憫的意思,【即大悲之用。念者護念。即大慈之用。群迷范圍廣大。指九法界眾生之多。】九法界就是菩薩、聲聞、緣覺,還有六道輪回,九法界。【六凡眾生(即三界內六道凡夫)。】叫做六凡的眾生。【於本來無我。妄執此身為實】實在在的【我。迷卻我空之理。】實在講這個色身是短暫的,所以禅宗常常在參,我還沒有出生以前我是什麼,我死了之後我又是誰,這樣參,這樣參,這樣參,參完之後你就會發現每一個一秒鐘剎那之間變化的東西,無常的東西就是假的東西,就是緣起性空的東西,這樣就對每一個念頭、生滅法,放下,放掉,得失的觀念都放下,慢慢就見到我們的本性,見到我們的本性,我們現在就是執著我們的色身就是實實在在的我,所以在五欲六塵裡面打滾,一切就為了我,一切執著就為了我,雖然他有聽到佛法,雖然他也知道我空,但是沒有實際去觀照,沒有實際去證道,所以他不能得到利益,佛法也是聽很多,但是不能運用,不能運用,所以迷卻我空之道理,【於本來無法。】無法就是無生。本來當下就是無生的,緣起法嘛!緣起就是條件所造成的緣起,本性就是空,所以本來就沒有,【妄執心外有實法。】他妄執心外有法,就會愛面子,他就會怕人家念,他就喜愛這個順境,不要有逆境,他就確確實實執著這世間有實在的世間,執著這實在的世間就產生內心的一種標准,跟我不和的就是敵人,就是敵人,跟我合得來的就是朋友,變成這樣,妄執,虛妄來執著心外有實實在在的法,有名可得,有利可得,他不知道兩手放掉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知道來也空,去也空,雙手空空,大家都會念,哪一個不會念,就是三歲小孩他也會念,之大有沒有在用功,所以一個修行人要在境界現前,才能夠看出他的功夫,境界沒有現前,大家都能夠講大話,講很好聽的話,所以要觀察一個人必須要在逆境,順境觀察,觀察不出來,所以妄執心外有實法,【迷卻法空之理。】他迷卻這個我空的道理,他執為實在,迷卻外面有法,實在的法,對這個法空的道理不了解,【二乘之人(阿羅漢、辟支佛)。灰身泯智。趣向偏空。】灰身泯智就是這個身體去掉,泯智就是去掉,這個世間的分別心,泯智就是去掉,我們所講的去掉第六意識叫做泯智。灰身泯智,智不是智慧的智,灰身就是身體去掉,我們所講的入涅槃,泯智就是去掉這人分別,趨向偏空,偏空,他只有破掉我空,他不能破掉法空,他破掉我執,當下他就證到我空,所以叫做偏空,迷卻真空的道理,他有偏,只想自己入涅槃,不敢出來度眾生,怕出來度眾生煩惱、痛苦,煩惱、痛苦。所以【迷卻真空之理。權教菩薩。未悟真如。】權教就是方便權巧,但是他沒有證到真如的本性,【所修不能離相。】離相,在旁邊寫兩個字,就是空一切,空掉一切。我們離相就是空掉一切,禅宗講的一塵不染,我們講的一塵不染。你若執相,事事你都痛苦,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離相,修行最重要的要離相,離一切相才是真如,要記得!若是要證悟到我們的本性就是離相,講一個比較簡單的相就是叫你要放下,簡單講就是這樣,若講離相一般有時候會誤會離開這個相跑到深山林中,這樣也是執相,你離開都市跑到深山林中,你也執深山林中,對不對?難道不是這樣,離開都市執著深山林中也是執,離開這裡執那裡還不是一樣,離相而亦相就是即相而離相,在事相當中沒有被污染到,沒有被污染到,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離相若就現在的名詞來講,就是清清楚楚很能放得下,簡單講就是這樣,秒秒安詳,每一秒都活得很慈祥,很安詳,離相就是沒有被染污、被染污到。【迷卻圓中之理。】迷卻這個圓中,圓中,圓滿的道理,圓中,我們現在所講的中庸之道,中道,圓中的道理就是圓滿成就佛道的道理,他不了解。【九界之迷雖分輕重。】九法界,九界就是九法界,三乘六凡,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三界,三乘嘛!六凡就是六道凡夫,加起來就是九界嘛!九界之迷雖分輕重,也有輕也有重。【其為無明所覆。一也。】全都被無明遮住,大家都一樣,一定要到諸佛的境界叫做業盡情空,業盡了,情,所有的感情都斷盡了,只有剩下慈悲心而已,所以說我們學佛學這個慈悲,慈悲從哪裡來?從這個愛來,愛的升華就是慈悲,所以你若是真的疼你的太太,或者你真的照顧你的先生,要度他來學佛,有的太太要聽這個經就要用騙的,我今晚到夜市走一走,就跑來文殊講堂偷聽經,回去的時候趕快把工作做一做,所以說有時候若不是佛法的家庭,學這個佛很痛苦,很痛苦,得要遮遮掩掩,好像在討客兄(紅杏出牆),很痛苦,很痛苦。所以有時候有須要度你先生來學佛,也有須要度你的太太來學佛,因為都被無明遮住,我們在拜佛要求覺悟,我們清清楚楚,他說你迷,甚至要打你,你先生會比慧律法師還差勁,怎麼你一天沒看到他會死,不是,人家不是來看師父的,你不要誤會,人家是來看本性的,人家是來看佛法的,夫妻吵架,罵他太太在:你啊!被慧律法師迷走了,你啊!我告訴他:我不會迷人。我又不會亂拋媚眼,我這眼睛很正派都不敢亂看,不要這樣講,這樣講傷到感情,他太太每天來,現在離不開師父,這講堂,講實在的我很少跟女眾講話,說真的,我現在也怕到了,被人家擺了一道,我也嚇到,破膽了,不太敢跟女眾講話,所以整天都躺起來,不敢跟女眾講話,十年以內要好好遠離女眾,所以說我們眾生的迷很深,很深!諸位!你若學佛佛當中有受到什麼逆境,這都難免的,難免的,有的女眾罪多重呢?業障多重呢?她告訴她先生:我寧願讓你到外面娶小老婆,就是不願讓你聽慧律法師講經。你想想看!看有多天才,你看看!她寧願讓他娶小老婆,就是不願讓他來聽經,她只怕什麼?怕她先生來出家,她以為剃度很簡單,可憐,真的很可憐,你不知道眾生可憐,你若不相信到市場繞一圈,造業的,大家都是在造業,買葷,大家都是在造業,真正有覺悟的有幾個,你站在火車站看一看,進去看一看,芸芸的眾生穿梭,你問他到底在忙什麼,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不知道,迷迷糊糊,若有人出家,唉!那出家人你看看,沒有用才出家,人家在修行,要成佛做聖人還在笑人家,看有多可憐,所以說度眾生都隨緣,所以有的人問:師父!若要拿初機的錄音帶給人家聽要先聽什麼?《正信的佛教》,聽了就入門,拿《正信的佛教》,《智慧的與人生》,不曾聽過,拿這兩套給他聽,聽了就入門,半句話他都不敢講。有的說:喂!師父!不然我叫我先生來,讓你跟他比較一下。我說:我沒有那個時間,我要度你先生,我不如度千百萬的眾生,我為什麼要度你先生,他有多偉大,他到外面怎麼樣跟我沒有關系,我度眾生比較重要,所以這【隨機施化者。諸佛轉八識成四智。】我們那天有講過,轉前五識,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諸佛轉八識,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我們眾生所作就是業,但是諸佛前面五識已經變成智慧了,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無漏的意思,轉第六意識叫做【有妙觀察智。】他有辦法觀察眾生的根機,有緣,他一句話就把他度來,無緣,你多會度,真的,你無緣,你再煮湯圓、綠豆湯,聽經之後每天都有什麼湯可喝,他都不會來,你若真的跟佛有緣的,跟這個講堂有緣的,他生生世世是大修行的人,你都不用煮綠豆湯,他自然從台北就跑來,這是很奇怪,有緣就是有緣,無緣,你再怎麼樣都沒辦法,確實沒有辦法,這我試過太多次,你再多會度就是沒辦法,有時候你就師父很行,不一定,師父很行,有時候度笨的眾生,沒有不被徒弟氣的,他不聽我們的,很奇怪,所以一個人一個緣,一個人一個緣,佛祖他很行,也有跟佛祖無緣的,也是有,度不來,度不入門,所以佛祖有妙觀察智,【能觀察眾生。是何種機。為說何種法。是隨其機宜。施以教化。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

又。諸佛稱為無上醫王。能醫眾生各種心病。】所以說法師也可以說我是醫生,專門治眾生的病。【如醫師對症。開方授藥。】授藥,開這個藥給他。【自可藥到病除矣。】不是命除,藥到命除,那是蒙古大夫,自然能夠藥到病除,【隨機施化。為度生之唯一方法。】所以說做法師很難就是這樣,以前我在講經針對好幾萬個眾生,中華體育館,人家講:這講得太淺,現在我來講這個《彌陀經要義》,是真正要講佛法的,要深奧一點,我去看看,三樓沒有人,二樓一半,四樓剩前面五排在桌子前寫字而已,總共加起來不會超過四百個,真的要講佛法,我現在真的要講佛法,沒人,講什麼比較多人,講笑話比較多人,你講整場,笑整晚,噢!那法師很會講,講這個,不曉得講什麼,沒有一句聽得懂,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到後來傻傻的,不曉得在講什麼,回家睡比較比較有精神,真的要講佛法,你不是說師父講得太淺,現在真的在講深奧,真的佛法就在這裡,剩多少個?剩三、四百個而已,真正在修的,對不對?沒辦法,做一個法師有多難?根本就很困難,人家只愛聽故事,聽笑話,笑話講完那要講什麼,不知要講什麼?當然講佛法,現在真的在講佛法你就不來,真的要讓他開悟,要讓他往生,他就不來,對不對?所以回去多少邀幾個來捧場,不然沒有人,再多講兩個月要關門,沒人,太深奧,這個時候還不夠深奧,到後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不是讀大學你就聽得懂,後面你就知道了,現在這裡還很簡單,現在還很簡單,講到四土那個地方,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你想想在佛學院上課,以後要當法師的,你想想看講這本講到那裡摸不著頭緒,當法師的書都讀很多,光是講淨土四土而已就摸不著頭緒,不要說你們,所以不要高興得太早。底下,隨機施化,為度眾生唯一辦法。【如不淨錯施於爐鞴。】錯施就是方法錯誤。【數息不利於冢人。】冢人就是守護墳場的,意思就是說不淨錯施於爐鞴(bèi:古代的鼓風吹火器),就是說那爐鞴,以前有風箱,爐鞴,就是風箱,以前若在打鐵的時候都有灌風,噓,噓,你知道吧!風,灌風,以前沒有電,電,風扇一吹,噢!風就一起旋轉,它沒有這樣,以前都是用手拉,手要拉,知道嗎?你曾看那個西部的快槍俠,人家西部用那個馬蹄,做那個馬蹄,或是做那個槍,本部快槍俠在燒那個,燒鐵,紅通通的那種,風箱,這爐鞴就是風箱。現在佛的徒弟教錯方法,在風箱那個地方的工人教他修不淨觀,現在教這個守護死人的,守護墳場的才教他數息觀,不淨觀就是觀我們四大,死的時候蟲,觀察我們大便、小便,大腸、小腸、血,觀這個骯髒,觀不淨觀,觀這個冢人,冢人就是說管理死人,數息不利於冢人,他在看守死人,你才教他數息觀,【皆不能受益。】就是說修很久都不會得道,你要守護那個風箱,噓……,阿彌陀佛,守護死人那個要叫他修不淨觀,他常常看死人,你教他數息觀怎麼對,對不對?你教他要用……,守護死人要跟他講不淨觀,每天看死人快腐爛了,棺材掀開沒有爛,所以我說若要看不淨觀要什麼才會刺激你知道嗎?埋下去一個月,或是二個月,都爛一半的,蟲正在啃的時候,棺材把它打開,馬上開悟,真的,你若人死還不會恐怖,人死怎麼會恐怖,你就要棺材埋下去二個月,三個月,還沒有爛,棺材挖下去打開,臭味逼人,腐屍的臭味,你立刻會覺得這個結婚,這個男女,你馬上就了解確實要修行,確實要修行,這色身骯髒,不淨,而且不能讓我們得到快樂,有這個色身是痛苦的,馬上就覺悟,哪一個多美都一樣,都一樣,以前楊貴妃、貂婵、王昭君,而今呢?跑到哪裡去了,沒有了,多美,所以說修行方法一定要對。

底下就解釋:【昔有二人。】過去有二個人,【投佛出家。】跟隨佛出家。【一是】,這個字錯誤,這個是掣,掣,這個不是“製(制)”,這個底下這個字應該是錯誤,一個制,底下一個手,一個手,這個字我看是不對,這個“掣”是拉引的意思,【制(掣)爐鞴之人。】讀成“製(制)”,制那就不對了,怎麼制爐鞴之人呢?這樣對嗎?這個地方我想很久,我看這句是不對,應該是“掣”,掣就是拉,拉這個風箱的人,這個制底下一個手,這樣這個字才對,你如果叫做制,制造什麼東西,還是制爐鞴之人,是不是在制鐵,所以這句我也想很久,所以我們暫時用這個。拉這個風箱之人,掣就是拉跟引,制底下一個手,一個手,這個掣爐鞴之人,【一是守冢墓之人。】冢墓之人。【佛弟子授制(掣)爐鞴者。】拉引這個風箱的人。【以不淨觀工夫。】沒有得道,修錯方法。【授守冢墓者。以數息觀工夫。二人依教修觀。皆不得益。】准備還俗了,【遂同欲還俗。】修得沒有證果,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開悟。【佛呼而問之】佛知道【:汝二人何欲還俗。】你為什麼要還俗呢?【乃將依教修觀。不得益之故。禀明於佛。佛囑不必還俗。】你們兩個人交換,守墳墓的人你來修不淨觀,打鐵的人修數息觀。【汝二人易觀修之。】改變過來。【自能得道。要制(掣)爐鞴者。修數息觀。守冢墓者。作不淨觀。二人不久。皆得道果。此即隨機施化。易於得益之明證也。】證明。

【凡為善知識者。應當通達。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一切法門。隨眾生機。而為宣說。】凡是善知識應該通達,這位是大乘的根機,我們要教他頓悟法門,這位是小乘的根機,要修四谛法,經觀苦,世間是痛苦,這個人整天就是打扮得很美,整天就是打扮得很美,就是一直執著他這個色身是很美,教他不淨觀,不淨觀,這個人很窮每天埋怨,教他修世間是苦,世間是苦,本來世間就是痛苦,所以說小乘根機偏,這個人修的都是小乘的《四阿含經》這個四谛法,現在教化修六度這個菩薩法,回小向大,這個人圓教的根機,修一乘,當下頓悟,大小偏圓,大乘的根器,小乘的根器,偏就是偏空,圓就是圓教的思想,權實頓漸,權呢?我們這個眾生根機不夠,所以你要巧度眾生。師父!皈依可以抽菸(同“煙”)嗎?可以。慢慢度他入門,權巧。師父!出家之後還可不可以戴玉環?出家之後最好是不要,若要出家,若以前紋眼線怎麼辦?以前紋眼線沒有關系,出家剃度也是很好看。她就來剃度,剃度,很多。以前耳朵鑽一個洞,現在要出家怎麼辦?沒有關系,人家出家不會看你那個耳洞,你盡管來剃度。慢慢教導他。實呢?實在的東西,實在的東西就是說真如,這個個根機太利,不用找什麼方法,一下子就規定他,早課、晚課、持咒,一下子就講《六祖壇經》,悟到本性,根機利,頓。底下,頓就是當下利物,根機太利。漸就是根機不夠,要慢慢、慢慢教他。一切法門,隨眾生根機,而為宣說。【因眾生根性不同。樂欲各異。】這個“樂”是讀作yào,不是讀作lè,“樂欲各異”就是希望全都不同。(“樂(lè)欲各異”,那笑死人了。以前有一個人讀作lè、lè、lè,若三個字都讀作lè,那是很嚴重,那三句要讀讀作yuè、yào、lè,第一叫做yuè,第二叫做yào,第三讀作lè,讀作yuè、yào、lè,若不會,老師看到那三個字都一樣的,lè、lè、lè同學,嚴重了,lè、lè、lè同學,所以樂(yào)欲各異。)【只得俯就機宜。】俯就就是比較委屈,根據眾生的根機方便。【曲垂方便。】曲垂就是婉轉的慈悲。垂就是接引,方便。【而饒益之。】而饒益之。【是為善知識。

○若偏執一門。自是他非。排擯異己。無論法門如何。皆非善調物情。廣行化導者。】這句話太厲害,這句話太厲害,高僧就是高僧,講這個話就是高僧。我們今天這個台灣很嚴重。啊!我師父是從哪裡來,持戒是清淨,日中是一食,當然這很有修行,贊歎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有神通,這個法師會看人家面相,會排地理,我師父是很行,全台灣省的法師都沒修行,只有這個法師有修行而已,這很不好,來我們講堂千萬不要這樣,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他這個道場是為眾生,沒有自私自利,我們都要隨喜,所以我這個門是開放的,來文殊講堂我們覺得這裡有法可得,我們來,對不對?諸位你若去十方道場,我也不會嫉妒,最好是別人可以代替我的任務,度、度……,度到剩五個,十個,這樣我任務完成,我與眾生無緣,這個文殊講堂就……,關門,關門我就休息,休息,我不會嫉妒說我這裡沒有人,或是別處的眾生,道場很多人,我不會這樣,我絕對不會這樣,別人度很多我反而高興,我們就休息,這是我們休息的時間,所以做法師要有這種度量,所以我這間道場遍十方,你要去哪一間道場都沒有關系,你要拜百個法師也沒有關系,沒有說一師一門,一師一教,來我這裡的時候,你若要去別的道場,我就跟蹤你:師父叫你不要來你還來。躲著,作間諜,作間諜,探看看,你本來在講堂聽經,你們一群人都來,大門打開,自己看怎麼走,聽不合意的出去,聽合意的進來,很簡單,我沒有為了你去哪一間道場而煩惱而痛苦,我這個人才沒那麼傻,對不對?我這裡若沒有經費,三餐有得吃就好了,現在我要把這個權利交出來,要成立這個基金會,我們三餐有得吃就好了,水電費有得繳就好了,你不知道我們這水電,包括我們這裡清掃,一個月要花多少?花三十萬,三十萬,電燈前面這裡好幾千燭光,一盞二、三千燭光,你知道嗎?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得比較清楚,聽了會歡喜心,為了讓大家光線夠,冷氣都准備好,地上大理石,就是要讓眾生起歡喜心,所以我要是度,我要是度、度、……,度到後來沒有人,啊!我們福報不夠,還是我們自己煮飯自己吃就好,沒辦法,不是我不度眾生,我度到後來沒有人,不然你叫我怎麼辦,我難道要向你跪,拜托你來聽經,我不會這樣,這樣表示緣已經盡了,老身要退休了,可惜,我怎樣說都有人,像你們這些樓下好幾百個,我再怎麼講都有人,有人就要講,對不對?講到最後沒有人再作打算,至少還剩三個在聽,我的徒弟還有二、三個,所以說若偏執一門,諸位!這句很重要,自是非他,誹謗別人,他非,自己對別人都不對,只有我師父有神通,我師父持戒清淨,台灣都沒有佛法,這不要這樣講法,不要這樣講法,這樣講很傷人家的心,很傷人家的心,排擯異己,跟自己不同的全都誹謗,無論法門如何,這都不是善調物情,都不是好事情,廣行化導,這也不能廣行來化導。【如世專科醫師。其利不溥也。】這個不溥就是普遍的普, 這個字就是普遍的普。

【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者。諸佛說法。無非指示眾生。一條歸元之路。元即本元真心。】本性,我們的真心。【眾生最初。一念迷情妄動。乃迷真起妄。】迷這個真性,起這個虛妄。【背本逐末。】本就是本性,這個末就是意識,五欲六塵,背本就是違背我們的本性,追求這個不重要的分別環境,六根、六塵、六識,【所以流轉生死。長劫不休。諸佛說法。示以歸元之路。一歸本元。無有二致。】一回到本地就是沒有兩樣,就是絕對的,【惟一清淨本心。】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講這個就是講清淨心,清淨本心,要清淨本心從哪裡,從放下,從寬恕,不要計較,不要跟世俗人……,所以我為什麼每次來要誦一次戒律,誦一次戒律,世俗人,遠俗事,俗家人事如麻,這樣我們就不能清淨了,難道不是這樣?【而所教方便。修證法門。別有八萬四千。故謂之】法門很多叫做【多門。如千徑九逵。】逵,kuí,二聲逵(四通八達的道路),jìng四聲徑,像在教小學,如千徑,把筆拿起來,千徑就是小路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千百條的小路,九條的大路,每一條【皆達王城也。】以前的人沒聽過這個意大利有一個羅馬,條條道路通羅馬,如千徑九逵,徑,徑就是小路,東北人講的徑,就是小路,通達達到王城,國王所住的地方。【初總序多門講竟。】這樣,你看剛好講到這裡,講到這裡。

乙二  別顯淨宗  分二科  丙初  淨土橫超勝  二  特顯持名勝

今初  淨土橫超勝

【序】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即心是佛,即佛是心”。

【講】然字。轉語之辭。上雲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法門之中。揀擇其至直捷。而不纡緩。】不會延長時間直接的是什麼呢?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說我們要選擇一個直接而不纡緩,這個纡字就是慢的意思,慢的意思,不會繞圈子,不會很慢,直接要來成佛,最快的,【至圓頓。】最圓滿,最快的,頓就是剎那之間就悟到,頓,頓悟。【而非偏漸者。】偏就是小乘的偏,漸就是眾生的根機不夠,不是偏,不是漸,【莫若念佛法門。】沒有一樣比念佛法門更快。【求生淨土。念佛法門。但持洪名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橫超三界。徑登不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念得熟,念得入心,二十四小時都守住這句,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念得清清楚楚,心都觀照得清清楚楚在念,聽自己的聲音,那麼清清楚楚,一直用功,只要靠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直接超越三界,就是跳出六道輪回,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可以說跳出六道輪回,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也可以說四生:胎、濕、卵、化。也可以說九有,也可以說二十五有,這在《十四講表》都有,徑登不退,【疾趣菩提。】很快就可以達到菩提,菩提就是覺悟,成佛的意思。【其直捷圓頓。為何如耶?】你看!有這麼快,這麼圓滿,在短期間就能夠成就只有這個念佛法門,所以我們要講這個《淨土五經》,道場開始必須要先奠定這個淨土的基礎,一定要這麼做。

【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為淨宗特點。一切法門。皆豎出三界。不能橫超三界。】豎出就是……,豎,從上面一直上去,一直上去,一直上去,橫就是這樣一下子就到了,一下子就到。【豎出則難。橫超則易。】很簡單的意思。【今有一喻。喻如蟲生竹中。若從竹節。一節一節咬穿。】一節一節咬穿。【向竹梢】竹梢,稍就是末端的意思,向這個竹梢,向竹尾一直咬下去,末端【而出者。此喻豎出三界。】從直的,豎就是直,一直向天上咬上去,咬到那根竹子……,還沒咬完那只蟲就死了,豎出三界。我們要修其他的法門,要了生脫死,還沒有修到成就就死光了,生命太短,生命太短,要在三、五個月裡面,三年、五年裡面,專心念佛,大家都會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你是八十歲的,今天來聽經也有辦法,即使你七十歲來也沒關系,即使你生重病快死的人也沒關系,為什麼?只要心念抓得穩,一心念佛,兩件事情最重要,要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相信有一尊阿彌陀佛,這兩項條件最重要,絕對有極樂世界,我相信絕對有一尊阿彌陀佛,一心信念都不退,臨命終絕對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最重要的觀點,比如說向竹梢一直出者,像豎出三界,往天上上去,豎出三界。【何等為難。】你看這有多困難。【若從竹邊。咬穿一洞而出者。】看這樣多快。【此喻橫超三界。何等容易。此即直捷圓頓之譬喻也。】因此我們若要修別的法門,有的人參禅、參禅,啊!參到六十歲了,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的本性還要繼續長養聖胎,這個聖胎,解悟不行,還要證悟,解悟是說他了解修行怎麼修行,不會走錯路,必須要證悟,證悟就是真正發揮我們本性的光明出來,解悟不行,必須要證悟,【初淨土橫超勝講竟。】現在要:

丙二特顯持名勝

【序】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這就是告訴你所有的念佛法門,很多念佛法門,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一切你如何用功,沒有一樣比信願,就是深信切願,深信佛的話,切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一句佛號念到死,專持名號,一句佛號念到死,都沒有改變,這就是最簡單,最穩當,最簡單的意思就是說無論你的根機如何,無論你的事業如何。“不簡機務”沒有選擇你的根機差,簡單,大家都會念,孩子也會念,老人也會念,生病也會念,全都會念,最簡單的,穩當呢?“不假”種種的“方便”,不用觀想,不用拜佛,也不用拜忏,也不用怎樣持咒,全都不用,任何方便都不用,直接深信切願念佛,沒有一樣比這個更殊勝就是持名念佛。

【講】念佛一門。而分四種。一實相念佛。二觀想念佛。三觀像念佛。四持名念佛。】什麼叫做實相念佛呢?這實相念佛就比較深奧,實相念佛就是證悟到無生法忍,由本性散發出無念而念,念而不念的這種念佛的功夫,意思是開悟,開悟的人他在念佛他即使不念,他清淨心自然就有佛號跑出來,雖然有清淨心的念頭在念,但是他不是故意在念,他是本性在念,但是有一種人他誤解,這個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大大誤解,怎樣誤解呢?他整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念久了,相當有功夫了,他沒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這心中一直念佛,耳朵聽到佛號,在座諸位!這樣是不是實相念佛,不是,這樣跟實相念佛完全沒有關系,那叫做事相暫時,這是事相念佛念到暫時伏這個煩惱,沒有斷煩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念到習慣了,眼睛睜開,從早上一直念,這是類似的事一心不亂,不是實相念佛,這絕對不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他根本不用念,開悟,證悟到清淨心,清淨心具足一切念,一切念當下無所念,無所念裡面念有作用,所以我講實相仿佛必須要用禅宗解釋才有辦法了解,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兩句話就是解釋實相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要分作聖人跟凡夫的角度,以凡夫而言念而不念全都是念,為什麼?他在念佛,意識心在作用,而不念,他若沒有在念,他也是意識心在作用,不念而念,他若沒有念,但是他也想要念,他也是意識心在作用,雖然他沒有這個念頭,但是他有這個佛號跑出來,也是意識心在作用,因為他沒有開悟,沒有證到無生,沒有見到本性,雖然說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全都是執著,聖人不同,證到聖果的人念而無念是真正念而不念,他所有的念,每一念都是見本性,所以本性本來就無念,本性雖然無念,但是他有作用,不念而念,無念而念,本性是無念,但是他具足一切念,意思就是說本體就有具足作用,所有的作用就是會歸到本體,體、相、用當下就是,雖然無生離一切法具足一切法,雖然具足一切法,當下就無生,就像一面鏡子,這個鏡子雖然有灰塵,現出無量無邊的相出來,但是所有的相就是離不開這個鏡子,雖然這個鏡子離不開這個鏡子,但是你要拿拿不到,你要看又看得很清楚,聽得懂嗎?有的人已經不知所雲了,慢慢地來,慢慢地來,沒關系,念佛不是三年、五年,所以實相念佛就是一定要證悟到無生法忍,一定要證到無生法忍,所以實相念佛一定要到圓教的初地菩薩,見法身才有辦法,這沒那麼簡單,圓教的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這樣才有辦法,要不然沒有辦法,實相念佛(。第二就是……)。那麼這個實相念佛簡單解釋叫做理念同時,什麼叫做理念同時呢?理就是我們的本性,念就是我們一切的作用,就是我們的本性跟作用同時在念佛,我們在作用叫做理念同時,我們雖然在念佛、念佛,但是當下就是無生法忍,雖然無生法忍這個理體存在,但是清清楚楚每一個念頭都是佛,實相念佛,意思是說證到法身,這是一心不亂的功夫,理一心不亂,這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第二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沒有看什麼東西,我們對哪一尊的佛像有相應,我們坐著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觀想,那麼一些高僧大德,他知道以我們的功夫要觀想念佛沒有辦法,這個佛像是很微細,我們一個心是很粗魯,說要專心觀想念佛,很困難,所以他就教我們一個辦法,叫做觀這個字,六字,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現在虛空中,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四個燈、五個燈、六個燈,每一個燈裡面都有一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很清楚、很清楚放金色光,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在念佛念得很快,念很快,很快就是在趕什麼,趕這個數目,今天才念兩千而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他在念的別人也聽不懂,他自己也聽不清楚,反正他在趕這個佛號,趕這個數字的,他那不叫做念佛,那叫做趕數字的,趕著湊三萬、五萬,不是真正在用功,這沒用,這不能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快慢你都要清清楚楚,即使讓你念得多快你就是要清清楚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要清清楚楚,快、慢都要清清楚楚這才能夠得到一心不亂,不是在趕數目的,看著計數器,讀數器,啊!五千多而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後來:佛祖我沒辦法,佛祖我沒辦法,很累,佛祖我沒辦法,我要去睡了,念佛哪有人念這樣的,變成在趕數目的,那根本不是在用功,所以所有的實相,觀想就是要求一心不亂,你趕數目哪有用,觀想念佛,觀字比較清楚,觀這個字比較清楚,第三觀像念佛,看這個佛像,我們看這個佛像放在桌上,看一下,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看一下,又念、念……,若我們忘記,眼睛一下看佛像,一直念佛,一直念佛,觀像念佛,找一張我們喜歡的佛像擺在我們佛桌上,掛起來,看清楚再念,一邊看一邊念心比較不會散亂,有的人在觀想念佛,這觀像念佛都會變形,怎麼變形呢?一念、念……,咦!怎麼師父的臉跑出來,控制不住,控制不住,念、念……,觀世音菩薩怎麼騎牛,很多情形,念的時候,觀佛菩薩的臉都會模模糊糊,所以這都不好修,不好修。第四最重要,就是持名念佛,不用實相,不用觀想,也不用觀像,一直念就是了,一句佛號聽得清清楚楚,持名念佛不是只有念出聲音,要念得清清楚楚,每一個念頭都沒有散亂這叫做持名念佛,不是念出聲音就叫做持名,是清清楚楚,聽自己的聲音清清楚楚,這才叫做持名念佛,你不要搞錯了,雖然這四個字你認為很簡單,我認為很困難,很難,心很注意在念,聲音從嘴裡出來,耳朵聽自己的聲音,南無阿彌陀佛,咦!念到後來變怎樣,外面在下雨,在刮風,車聲都沒聽到,聽自己的聲音而已,這都是厲害,所以持名念佛你說簡單,我認為還是沒那麼簡單,要用功用得對,一般的人不會,認為什麼?認為拿一串念珠,拿一串念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心有沒有在用功?沒有。所以你看那個念,那個念就是今心,現在的心叫做念,你現在的心若沒了就不是念了,你就沒有心了,沒有心就只有今而已,嘴在念而已,所以念就必須要現在的心要拿出來才叫做念,現在的心拿不出來,妄想,那就是妄想,所以持名念佛,【本經即釋迦如來。教人專持名號。於四種念佛法門中。此為至簡易。至穩當者。

何謂簡易。但持一句佛號。何等簡單。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不必參究。】就是不必參禅。【不勞觀想。】你也不用觀想得那麼累。【與夫觀像。何等簡易。】跟這人觀像比較起來當然就是很簡單,與夫觀像就是說跟這個觀像比較起來,它是何等地容易,, 所以這個叫做與夫觀像,跟觀像,觀這個像來念佛,是不是比較簡單呢?不勞觀想就是不必那麼累去觀想念佛。底下:

【何謂穩當。略說有三:

一念佛眾生。常得彌陀光明。之所照燭。】燭就是我們所說的點蠟燭,光明的意思。【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自始至終。可以不遭魔事。】所以念佛的人不會著魔,念佛的人為什麼會著魔呢?這我看得很多,就是又加修這個密宗,跑去跟這個密宗的灌頂,觀想,持密咒,雖然他有在念佛,但是也在修密宗,修密宗,正統的沒有問題,怕的是跟那些比較偏的,有的人修密宗跟淨土淨土宗的也是有修得很好的,怕就是我們自己修密宗自己修得不好,或是說一面念佛一面參禅跟隨不正見的禅師,參得偏了,就會著魔,就會著魔。過去有一個在家居士,我們不可以講人家的名字,他來參禅,參、參、參……,一開始很謙虛,到後來他悟到什麼?悟到無所著,悟到無所著又如何呢?若講經完之後就叫那些信徒躺在大殿休息,男的女的就混在一起,說這樣叫做無所著,說:我們若要修行要無所著。不可以分這裡是大殿,那裡不是大殿,他的意思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道場,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怎麼可以說這個大殿是佛的地方,我們恭敬拜佛的地方,你一定要在這裡睡才叫做無所著,你這樣也是有所著,你說睡在大殿是叫做無所著,那麼睡在房間也是無所著,你說睡在房間無所著,你睡在大殿你對佛不禮貌,你也是有所著,這偏了,參禅參得偏了,還認為自己是對的,我們雖然修這個無所著法,但是大殿就必須要恭恭敬敬,若這樣就沒有五倫了,這樣徒弟叫師父不就叫徒弟,師父叫徒弟不就叫師父,無所著,這無所著的意思,他將這個無所著的意思解釋成亂來,父親、母親分不清楚,師父、徒弟分不清楚,大殿、房間分不清楚,廁所、吃飯分不清楚,這樣叫做無所著嗎?那叫做精神病,那叫做精神有問題,這不是叫做無所著,這就是著魔,著魔,參錯,走錯路了,大殿你就是要恭恭敬敬來,搭衣、披袈裟,恭敬,身體洗干淨來到大殿,一點都不可以放輕松,這是佛殿,雖然你證悟,開悟,你證到法身,雖然你密宗修得很好,來到這裡就是佛殿,你雖然證悟到本體,但是你不可以毀壞這個事相,事相,這裡就是佛,開悟是你個人的事情,來到這裡是無量的眾生要看的,要有一個模范出來,怎麼可以亂來,所以念佛的人就不會這樣,按照祖師大德教的。

【二念佛之人。一生精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可免隔胎之迷。世有修習他種法門。一生功行未圓。欲望來生。繼續再修。一經轉胎。迷卻前生志願。是為隔胎之迷。】所以有的信徒,我聽很多人這樣說:法師!法師!我這輩子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下輩子出世要像你這樣,要開大智慧、普遍規律無礙,要來度眾生,我下輩子要像你這樣。我說:唉呀!傻瓜,你不知死活。我就是上輩子去不成才會來,我每天腹瀉、頭痛,煩惱眾生不學佛,病苦種種,我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往生極樂世界,什麼你下輩子要像我這樣,這實在是不好,你即使下輩子是比我更行一百倍的法師,你可不要發這種願,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再說,你千萬、千萬不要發這種願,說:我下輩子要像慧律法師這樣講經度眾生。你不要這樣想,沒有那種功夫,下輩子你怎麼知道你還會再來講堂共修,下輩子迷迷茫茫了,要當豬公、豬母還不知道,但是下輩子……,你這輩子拜佛有福報,下輩子出世為一個國王,一句話不合你意,殺,殺,拖出去槍斃,山東大帥:俺斃了你。整天就斃了你,整天就想打死人,講兩、三句話就要斃了你,怎麼知道要修行,不曉得了,不曉得了,享受一下,吃好一點,也不曉得要修行了,不曉得要修行了,所以我奉行我們這裡的法師奉勸這裡的在家人,你即使粉身碎骨你都不要發願下輩子要像法師度眾生,你要發願:粉身碎骨下品下生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定要這樣發願,即使用爬的,即使用怎樣纏的,就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佛祖最怕人家纏,若不接引我們,用哭泣的,硬是用哭泣的也要哭到極樂世界,要記得我的話,他不接引,要放聲大哭:你為什麼發的願不兌現,臨命終說十聲要接我們去,為什麼現在不來,怎麼這樣,你騙我,佛祖最怕人家激他,激他,他就來接引你,真的,我不騙你,你雖然有墮過胎,有做一些惡業,雖然過去有一些錯誤,沒有關系,放下,放下,我們對佛我們還沒有謗佛、謗法、謗僧,我們還沒有這樣,是不是這樣?我們對佛還這麼有信心,雖然有殺一些雞、鴨、鳥,雖然有墮過一些胎,但是這也是我們過去不知道,下次注意一點,不要做這種惡業就好了,往生也有希望,若說我下輩子還要再來因為有隔胎之迷,你下輩子一無所知了,你不可以這樣做,絕對不可以,所以諸位!你吃得飽,穿得暖,一定要下決心去念,下決心去念,要記得!

【三念佛之人。只要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縱使一生念佛。不得開悟。亦得往生淨土。永明壽祖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若能看到阿彌陀佛,你也不用擔心你不會開悟,你不用擔心。【其穩當為何如耶?】所以是非常穩,很穩。

【序】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研究推重。)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慢慢練習這個漢文,也哉,以前都是讀作也乎,現在讀作也哉。

【講】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辭。淨土三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是講這個佛的願力,他有多了不起的願力,《佛說無量壽經》【(又名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講這個觀想,這個佛十六種的觀,十六種觀【(又名十六觀經)。】這以後會講到。【與本經。皆為淨土法門經。雖然三經幷行於世。而古人獨推重本經。】就是《阿彌陀經》。所以【列在日課。】打佛七早上起來也念《彌陀經》,晚上也念《彌陀經》,【無論何宗寺廟。皆早晚二課。念佛經行。】早課念《彌陀經》,晚課也念《彌陀經》,念佛經行,經行就是繞佛的意思,念佛經行就是繞佛,以前叫做經行。【是以持名念佛。為尤要也。】以持名信佛最重要。【豈非二字反顯。】比較有力量。【古人有見於持名念佛一法。可以普被上中下三根。如一雨所滋。】下大雨所滋潤。【大根大莖。中根中莖。小根小莖。皆得蒙潤也。】都可以得到滋潤的意思,大根器的人就得到大莖,中根器的人得到中的,小的就得到小的,所以這個持名念佛一法可以說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上、中、下三根。【

念佛一法。若智若愚】有智慧的人還是傻的人,【皆有分。是男是女總堪修。】都可以修行。【上焉者。】就是根機利的人。根機利的人就【如文殊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智慧第一,普賢菩薩是大行第一。【不能踰其阃。】kǔn,三聲阃,所以這教書也是從看電視來的,我就是看這個,綠,ǜ;島,ǎ;綠島,綠豆湯,我覺得這個廣告也很有意思你知道嗎?教人家讀書,我現在都用小學的,不能踰其阃,kǔn,三聲阃,阃就是門限的意思,要進去這個門內,人家說的門檻,埋在地上,要走進去那個界限,不能踰其阃。【文殊發願偈雲】文殊菩薩這樣發願【:願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這個了很重要,為什麼很重要呢?意思是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盡除諸障礙,要去掉種種的障礙,臨命終的障礙就沒有辦法了,臨命終的障礙沒辦法了,過去我也曾講過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故事也是不錯,再講一遍:有一個在家居士,他很用功在念佛,這男眾念、念、念……,念得很感應,很感應,念得很感應的時候,有一天他就對親朋好友宣布,宣布說:我某時某日要回去,佛祖要來接引我。佛祖要來接引我,你們再來為我助念一下,沒什麼好拜托,這次拜托一下,他就很高興,噢!這些親朋好友本來就知道他有在念佛,噢!念佛有這麼好。這樣要來看一看,看是否真的要往生,看看他是否真的自知時至,就去了,去為他助念,哇!他就沐浴,洗這個檀香,時間到,啊!佛祖要來接引我,躺著,但是這個在家居士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娶小老婆,娶小老婆,他娶的這個小老婆,她沒有拜佛,沒有念佛,這小老婆還年輕,小老婆還年輕,噢!他要往生的時候,大家在為念、念……,噢!念得這個面貌很高興,很莊嚴,很紅潤,念、念、念……,他說:啊!佛祖現前。很高興,他這個小老婆剛好來了,這小老婆一來捨不得,哭泣,大塊哭泣,搖他的身體,別人也拉不住,你死我怎麼辦,我要靠誰,搖下去,臉發黑,馬上發黑,一念情執著,馬上下去,臉馬上發黑,一直這樣,意思就是說沒看到佛,沒有看到佛祖,雙手這樣,一直想看佛,看不到,看不到,情阻隔著,情就是一種黑影,佛祖現前來,他念得很清淨心,搖下去動到這個感情,放不下這個小老婆,這個情馬上,無明馬上現前,與佛不相應,佛是在他面前一直要接引他,但是他情重,遮住,灌不進來,佛光灌不進來,完了,你想想看,念佛念到這種程度,看到佛,臨命終又清清楚楚佛要來接引,臨命終遇到感情的事情照樣完了,照樣完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小老婆不要娶,娶老婆,一個就好,真的,一個就好,因此這個臨命終要說沒有障礙,沒有相當的功夫沒有辦法,上輩子沒有修也沒有辦法,在我判斷,是這個丈夫上輩子有障礙他老婆往生,所以這輩子他老婆障礙她丈夫往生,因此諸位要記得,要記得:在臨命終無論你多親情,多愛的人,你一定要放下,我們若是很親情最愛他的人,就不可以困擾他,你知道他很愛我,你不可以困擾他,說:往生極樂世界很好,我會照顧我自己,你去吧!趕快死吧!這樣他就去了。說:你去了我怎麼辦,要靠誰。穩死的,十個倒九個,色身一搖你就……,有的人他母親要死又很難斷氣,你看看!所以這臨命終的安慰就變得很重要你知道嗎?臨命終安慰變得很重要,父母親割捨不下的時候,女兒就要趕快來,媽媽!你就趕快去沒有關系,你死沒有關系,你往生,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你這難得的機會,你不用牽掛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我會栽培他,你不用擔心,你一直安慰他,盡我們的力量,做不到我們也要安慰他,一定要安慰他,這臨命終絕對要這樣才有辦法,要不然說要除掉障礙,臨命終最大的障礙兩種,第一就是恨,恨,仇人來看他,他看到仇人,恨,一下子就倒了;第二就是愛,就是感情,兩個字會害死臨命終的人,所以若是臨命終的人,有記恨的不可以靠近他,有記恨絕對不可以靠近他,師徒也是一樣(,師徒也是一樣),夫妻也是一樣,兄弟姐妹若是仇恨,臨命終不可以見面,不要讓他看到,要記得,千萬、千萬要記得,再來就是愛,這個愛,執著太重臨命終會放不下,放不下,兩種就是臨命終最大的障礙,最大的障礙。面見彌陀佛,臨命終除掉障礙,看到阿彌陀佛,往生安樂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偈意全同。】普賢菩薩講這個偈全都一樣。【每句加二字,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意思相同,暈是上,菩薩的根機,現在我們再下根機:

【下焉者。鐵匠屠夫。】打鐵的,打鐵的也沒有關系,整天在打鐵的也沒有關系,那些殺牛、殺雞、殺鴨的也有機會。【亦得臻其域。】也可以達到修淨土的這個境界。底下在講故事了。

【昔日衡州有一王打鐵者。一家四口。(自己及妻兒女各一。)】剛好四個,一男一婦,包括他太太剛好四個,【以打鐵度日。一日不打。即生活費無著。自怨前世不修。今世吃苦。總想修行。不知修法。一日見有一位游方僧。】就是游這個四方的人。【請入其鋪奉茶。】你看看!人家請一位出家人喝一口茶,他往生極樂世界,結一個善緣,供養一個出家人一杯茶而已,他聽到這個法。【請教修行之法。】教他如何修行。【告以窮苦。要求示以不花錢。】窮,花錢修行辛苦,密宗叫做富貴法,密宗若要修行就要花很多錢,要鈴杵,要這個供養,種種的八供養,十供養,香花、粉燭、鈴杵,鐘全部,密宗在修行叫做富貴法,窮的修不起,沒辦法,東西太多,供養品太多,要求說最好不要花錢,【不妨工作之法。僧即傳授持名之法。可不花錢。不妨工作。煨鐵時。】這個煨,煨鐵的時候,我有去查這個字典,字典是說把鐵埋在有火的灰中燒熟,再念一遍,將這個鐵埋藏在火的灰炭當中,煨鐵時,國語叫做wēi,煨鐵的時候,【將風箱一掣一聲佛號。】所以你看這個掣就對了,提手旁,不是製,不是衣部,是提手旁,一掣,掣就是抽、拉叫做掣,抽,一抽一拉,就是風箱,一抽一拉,以前沒有電風扇,是不是這樣?以前都燒木炭,一掣一聲佛號,【一推一聲佛號。要打鐵時。一槌一聲佛號。並告以一生持念不辍。】辍就是止,不可以停止,不可以停,生命很短,人命在呼吸間,這句佛號不可以停,你打鐵的時候槌一下,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槌一下,南無阿彌陀佛,他告訴他:你這聲佛號一輩子不可以停。【則臨終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其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王甚喜。】就是很歡喜。【即依之而修。】就按照這樣去修。【其妻謂曰:打鐵本來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更苦?王告其妻曰:是法極好。】不用繳稅金,不用花錢,沒有影響工作,槌一下念一聲佛,所以你看看,我鼓勵我們這些主婦切菜的時候,切,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殺魚也照常念,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叫你們煮素食你們沒辦法,所以切豬肉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手要看好倒是真的,不要手沒有看到,手要看好,煮素食也好,煮葷也好,刀拿起來你就要記得念佛,騎摩托車要上班,摩托車踩下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摩托車出去,保平安,我們男眾,男眾,若是跑外面,跑外務,忙,開車也念佛,放錄音帶聽,放錄音帶聽,念佛也是很好,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實在是非常好,無論窮的也好,富有的,男的,女的,小孩,老人,無論你上什麼班的,有一個上班的女人來問我:師父!我吃這種飯的可以念佛嗎?說:沒有關系啊!沒有關系啊!她說:我若念佛念習慣,不過若有客人來,可以念嗎?我說:若有辦法那種情形還念佛,你不要念出聲音,也可以往生。很驚人,還修到那種程度,那就不簡單,那無論什麼境界,她這是職業,隨你去……,她還是念她的佛,這樣就不簡單,我說:噢!若這種功夫也是不簡單的。很不簡單。她說:師父!可以念嗎?不要念出聲音,念出聲音能聽嗎?在內心念就好,我說:最好是轉行。她說:師父!你想想看,我從年輕的時候就這樣賺,又沒有先生,我這兩、三個小孩不曉得跟誰生的也不曉得,我現在四、五十歲如果要去嫁人,嫁老榮民,老榮民也沒有錢,若要去賺,你想想看,辛苦的我又受不了,為大家煮飯,過去不曾為人家煮過,不曉得要怎麼辦,又養這兩、三個孩子,你看呢?要上什麼班比較好?我說:這樣還是這一行最好,你都理由充足了,我能怎麼辦?問一問,我這一行最好,我又沒有辦法勸告你,難道不是這樣?盡量能夠改變是最好,你想想看,連那一行的都可以念佛,你看看,所以這念佛法門就是好,很好,很好,很好,所以不簡單,大家都可以念,無論你什麼職業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要當槍手倒是真的,你開淫,賣身來做這個淫,這罪比較輕,你做這個槍手,拿槍去打死人罪就很重,你這個男女這個淫起心動念控制得住,臨命終還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你若去殺生,這個殺業很重,做這個殺手,臨命終你絕對沒辦法往生,要記住!殺生,臨命終絕對沒辦法往生,非常、非常困難,尤其是殺人,你若殺雞又另當別論,殺人是非同小可,殺人,人是成佛機會最大最快的,殺一個人就等於殺一個佛相同,你知道嗎?所以有的人說殺一只雞跟殺一個人,為什麼說殺人的罪比較重,為什麼?因為人要修行要成佛是這輩子就有辦法,對不對?這雞要經過轉世才有辦法,所以殺人的罪比較重,不要說殺雞,殺螞蟻的罪又比較輕了,殺狗的罪也是很重,殺猴也是很重,所以說要了解,你若說犯了淫,你臨命終要往生還有辦法,你會厭惡,你發一個願這種不清淨的,厭惡,一下子你就斷,因為你沒有害死人,你聽得懂嗎?你臨命終怕你起心動念有那個淫念而已,你若殺死一個人不同,你想要往生,他把你拉住,所有鬼魂都把你纏住,你多行,你沒辦法,殺牛還是殺雞,除非說你真的宿世善根千百萬人殺生,一生當中殺生之後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根本就不可能,殺業重,很重,若淫是一念之間你轉得過來就切掉,年輕莽撞,讓你一直玩,一直玩,到六十歲,這樣我不對,一下子就切斷,你沒有殺死人,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一下子就斷,我這樣做不對,我要一心念佛,改過來,馬上就改過來,馬上就往生,所以殺業難往生,殺業難往生,非常地難,除非宿世的善根,這個王打鐵說:這個法很好。【往日站在爐邊。覺得火熱。念佛則不熱。】現在念佛就不覺得熱;【往日打鐵。覺得臂酸。念佛則不酸。晚間念佛亦好睡。如是益加精進。數年後。】幾年而已,數年,幾年之後。【一日】看看!人家一個打鐵的不識字,【理發】,自己去剃頭,自己【沐浴】,自己【更衣。謂其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曰:此不是汝家。汝家在何處?】你要去哪裡?你的家是在哪裡?【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汝去好了。少頃又站在爐邊煨鐵。】在煨鐵的時候,【高聲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鐵煨紅取出。】鐵煨紅,這代表功夫已經成熟,這句話意思就是說,鐵煨紅取出就是功夫已經成熟了,意思就是這樣,【說偈曰】講一句【:“釘釘铛铛。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結束,若布袋戲就多一聲,這樣就OK了,這樣子這輩子辛苦,千百輩子,後輩子,千萬輩子全都輕松,輕松,他不用再來六道團團轉,你想人家一個打鐵的這樣就去了,我們還在講堂這裡,想到會很難過,一個打鐵的又娶妻又生孩子,又是一個打鐵的,又不識字,只念一句佛號什麼經典都沒看,你看他也往生,所以說諸位你怎麼不會往生呢?不要自己自卑感,知道嗎?要自己告訴自己,我們一定會往生,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教:觀想,我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不要跟他們計較,我就是極樂世界的人,你看,啊,你家住在哪裡?我家住西方,暫時住在文殊講堂,這是暫時的,我家住址在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紫色的金蓮花,聽得很高興,就算受再多委屈今晚回去也覺得很清涼,很好,所以聽經的好處就是這樣,聽了充滿希望,賺再多錢來沒有用,你不能往生不能解決生死,再富有再幸福都沒有用,給你再多樓房、轎車、美女也沒有用,不如往生,不如往生,大家還有這福報來聽經,是不是這樣?所以說諸位一定要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像人家打鐵的,你看!有名有姓,又寫出這個事實出來。【舉槌念佛一聲。】打下去。【敲下即立亡。】這才是功夫,站著死,立亡,站著死,站著往生,不是躺著,你想想看!底下更加不可思議。【異香芬郁。】郁就是濃厚的香味。整個全都是香味。【面不改容。】你看看!全都容貌像活人一樣。【天樂鳴空。】哇!這就是上品的,這種情形叫做上品的,若是有香味,有佛祖來接引,有聲音,這就是佛現前,阿彌陀佛現前,若是上品的,沒有,下品的只有觀世音跟大勢至,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只有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來接引而已,下品上生,阿彌陀佛才有來,那麼照它這樣講這是上品的,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所以書讀得多不一定好,反而不識字的阿婆比較好修行,為什麼比較好修行?人家慧律法師這樣講我就照他這樣做,反而比較好教,至於這些年輕的不好教,這些年輕的:我書讀這麼多,我為什麼要念佛,我為什麼要念佛,你有看到嗎?你有看到嗎?西方極樂世界你有看到嗎?你沒有看到,我為什麼要念佛?在我《大藏經》還沒看完,我不要念佛,到他五十歲,咦!這樣念佛實在是很好,經教都通達了要開始念佛,得到大腸癌,馬上死,來不及念佛,這阿婆好教,反而阿婆比較有智慧,我們師父這樣講,念佛不好,一心念佛就好,《往生咒》三十萬,《大悲咒》十萬遍,念下去,剩下的聽經,有辦法多少聽一些,我聽不懂的我也坐下來結善緣,照常往生,反而阿婆比較好往生,不識字,全都不懂,聽我的話她就往生,反而年輕的比較難往生,書讀得多,所知障,他會障礙自己,這是什麼原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又沒看到什麼,這反而沒有辦法,所以書讀得多不一定好,反而不好,反而不好,書讀得多就是說你若是深信佛的話反而說,弘法利生。底下說,往生極樂無疑。天樂鳴空,【眾所共聞。當知其蒙佛接引。】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疑。】絕對不用懷疑。【衡州從此。人多念佛。迄今念佛之風仍盛。】也是很盛行,盛行,太好了,所以我若在共修都會講一些故事就是這樣,怕老人聽不懂,所以今天講這兩個故事,底下講一個殺牛的,這會幫助這些老阿婆,下回會再來聽。

【昔日屠夫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將終之時。見群牛競來索命。】這就是殺業,這個就是殺業纏縛,臨命終陽氣衰,陰氣就出來,所有過去的業全都現前,【乃呼其妻。】拜托!【請僧救度。妻請一念佛僧至。】請一個念佛的僧至,請一個念佛的出家人來。【謂善和曰:汝殺業甚重。】你殺業太重。【惟有念佛可救。隨我稱念。】意思是說修什麼法門都沒有用,只有念佛法門有辦法救你而已,他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依教念佛。念不多聲。】念沒幾聲他【則曰牛去矣。】牛沒有再來沖撞他,沒有要他死。【僧雲再念。復念多聲。曰:佛來了。】佛本來就來了,本來就在我們的前面是我們不曉得而已。【一手拈香。含笑而逝。】而逝世這個逝,含笑而逝,面帶笑容而往生極樂世界。【其帶業往生。自可為證。】這樣就可以做證明,若要講這個故事,要跟諸位必須要再三解釋,過去有一個聽經,來聽我講這個故事,那麼有人聽經誤會,誤會這一輩子殺牛,我現在在殺雞,我也才四十多歲而已,我也要像他這樣繼續殺,殺到臨命終像他這樣念佛,好來接引,人家一輩子,我又沒有,我惡業沒有那麼重,你若這樣講是不好,不對,怎麼不對呢?你要了解這個張善和,這個人上輩子絕對有去跟人家助念,去幫助人家助念,因為生生世世都有念佛,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這輩子被迷了,殺牛卻殺一輩子,因為他過去臨命終都為人家助念,幫助人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他這個功德無量,功德無量,因此他有這種善因緣來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諸位!你千萬不要說他這輩子殺牛殺成這樣,人家也是會往生,不要這樣講,這是他生生世世所結的善因緣,這輩子剛好因緣具足往生極樂世界,諸位!千萬不要殺生,聽到之後你千萬不要殺生,這是唯一告訴你們的,殺業要往生困難。張善和可以說千百萬個找不到一個這種的。底下說,【乃至八哥念佛。】八哥就是鳥,一只鳥念佛,【亦得往生】極樂世界【。其被機之廣可知。

攝事理以無遺者。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何謂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無間。行住坐臥。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不為內惑外境。之所動亂。名得事一心。】名得事一心不亂,所謂攝事理以無遺者,念佛這個法門有事念跟理念,什麼叫做事念呢?事念,以能念之心就是我們這個念能夠念的心,念這個所念之佛,阿彌陀佛是被我們所念,能念所念很清楚,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只有這個心,這個念而已,更無二念,不為內惑外境之所動亂,內惑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外境所引誘這個動亂,名得事一心,平常的人全都是用這樣在念,一般的眾生都是用事相在念佛,我實在很喜歡往生極樂世界,我很虔誠念佛,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都是這樣念,事在念,事,事相的念佛。

○【何謂理念?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什麼叫做理念呢?清清楚楚知道,能夠念的這個心以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我能念的心,心外又沒有佛,佛就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中就是有佛,意思是說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我們這個念佛,佛外,佛以外沒有這個心,沒有在念佛的心,意思是說心佛同時,心跟佛同時,所以說理念是能知,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的佛外,沒有那個心,沒有另外又一個心能念的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心。【無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動。名得理一心。】意思就是說能所又亡,都滅,能有能念的心,沒有所念的佛,佛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佛,這樣就是理一心。【故曰攝事理以無遺。

統宗教而無外者。宗乃直指向上宗乘。不落思量分別。念佛法門。專持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念去。念到一心不亂。而得念佛三昧。梵語三昧。譯雲正定。】正定的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正定,不偏智慧也不偏定力,他的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均等,名為正定,名為三昧,【即是禅定。】這個禅定是有智慧的禅定,不是石頭的禅定,【又古德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我們人也可以念這個阿彌陀佛,那就是無上的妙禅。【此即統宗。】宗就是講我們的心。

○【教者教相。】這個教相【有大】乘、【小】乘,【偏】,偏教跟【圓】教【。頓】教【漸】教【權】教【實】教【不等。按天台宗。分藏通別圓四教。今念佛之人。以能念心。念所念佛。能所分明。不離事相。】意思是說現在能夠念佛的人,以我們能念的心來念我們所念的佛,能所分明,清清楚楚,不離事相,【此藏教意。】這就是一般我們眾生所念的,所用功的叫做藏教意。

○【念念念佛。念念明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此通教意。

○始從有念。】一開始有念,【念至無念。】不住有念,不住無念,叫做【不住有無。而歸中道。此別教意。】一開始從有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念到無所念,當下就念,無念不是沒什麼念頭,不是這個意思,無所念就是已經看到我們的本性了,看到空,悟到這個空性,這個空性發揮力量,每一念又是我們的念頭,又是我們的本性,所以一開始從有念,念到無念,不住,不執著有跟無,而歸中道,這叫做別教意,所以,藏、通、別,底下是圓教。

○【能所情忘。】能念的佛,所念的佛全都沒有,被忘記了,有念也沒有,無念也沒有,【有無見泯。】有的人講“有無雙泯”,有見無見統統除掉,有在念佛,沒有在念佛,這些統統除掉,所以有無雙泯,兩個都去掉,見泯應該改一下,雙,雙十節的雙,有無雙泯,統統去掉,或者是有無見泯,如果用見的話,變成有見的念佛,無見念佛全都去掉,有無見泯,你有覺得你在念,或者覺得你沒有在念,全都去掉,要這樣解釋也可以,【湛然一心。】這個念作zhàn,戰斗的戰,所以我們念“妙湛(zhàn)總持不動尊”,不是“妙湛(zhān)總持不動尊”,一般人都念錯,“妙湛(zhān)總持不動尊”,“妙湛(zhàn)”,湛就是皎潔,清淨的意思,寂然不動的意思,湛然就是清清淨淨,湛然一心,【常住不動。此圓教意。淨土一門。而該四教。】淨土法門包括藏、通、別、圓四教,【此即統教。故曰統宗教而無外。

尤為不可思議哉者。尤者更也。】更加不可思議。【此句對其余三種念佛比較。持名更為不可思議。其理深玄。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不可議。)】不可以用語言去講,議就是討論,不可議就是不可以用嘴,用語言去討論,道斷就是說要講的時候講不出來,言語道斷,要講話嘴卻停住,【心行處滅。】就是你的分別心都沒了,心行處滅,你心裡要想,咦!也無從去想,這叫做心行處滅,分別心要想,想不到,【(不可思。)】連想你都不能想,心行處滅。【蓮池大師雲: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嘴巴若要講,這個辭講不出來,沒有,沒有這種東西,辭喪,沒有這種語言,心欲緣而慮亡,心若是想要攀緣,沒有這種東西讓你攀緣。【本經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同聲贊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本經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那麼一切諸佛不是只有一尊佛而已,全都在贊歎阿彌陀佛,所護念經,全都在贊歎,【此經不可思議。即持名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一序法門講竟。】底下:

甲二  序  注疏  分二科  乙初  序  古疏  二  序  今解

今初  序  古疏

【序】古來注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很難讀,你們稍微忍耐一下,我讀這漢文你們就稍微忍耐一下,這科不能講國語,講國語度不到眾生,要講台語的,所以聽我讀台語你們就稍微忍耐一下。

【講】自古以來。彌陀經注疏。】注解,【歷代不乏】就是【(少人)其人。】寫很多注解,【第時世既經久遠。】這是因為時間過得很久,“第”就是因為,因為時間過得很長久。【便就湮沒者多。】湮沒就是埋沒的意思,被埋起來。【而所存無有幾家。】沒有幾家。【此序古疏。】以前人有人作過疏。

○【雲棲下序近疏。】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就是說雲棲底下,下序近疏。【雲棲在杭州。】杭州是浙江,是浙江省。【是蓮池大師道場。師諱袾宏。】師諱,他的名字叫做祩宏,我們那天講的他有作這個書,他有作這個書,叫做祩宏,暈個大師所作的,又稱蓮池大師,【字佛慧。】有佛的智慧,【號蓮池。杭州仁和縣人。俗姓沈。官家後代。】就是代代都在做官。【年三十一歲。聞說萬物皆有無常一語。忽然覺悟人生亦是無常。】所以這個祖師大德的悟道往往一句話他就開悟,不是像我們這樣打滾好幾十年,不會開悟就是不會開悟,放不下就是放不下,你再怎麼樣勸告他他就是放不下,祖師大德他這個根機實在太利,光是聽到眾生無常,【遂發出世心。】發心要剃度。【參拈花遍融禅師。笑巖寶祖。有省。】就是有悟,有悟。參這個遍融禅師,拈花的遍融禅師,笑巖寶祖禅師,有悟,有所覺悟。【大明隆慶五年。】明朝,把筆拿起來,西元1571年,是隆慶五年(,西元1571年,隆慶五年),就是四百多年前(,四百多年前),這個祖師大德。【至杭之五雲山。見五色彩雲。棲於西塢。】塢,wù塢,四聲塢,可惡的那個音,wù,那個是村的意思,村莊的意思,塢,以前這個塢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村的意思,就是村,西村,在這個西村,這西村方面有一個五色的彩雲。【復觀山明水秀。遂結茅居焉。後以道德所感。遠近來歸。成為叢林。名雲棲寺。】雲棲寺。【文殊菩薩。化為童子。】這文殊菩薩化作童子來,【來參大師。】所以我很怕菩薩化身來我們文殊講堂參我,所以我都將你們當作菩薩你們知道嗎?我們這裡不曉得哪一尊再來的,我們不曉得,所以我就是有看過這個我會怕,萬一你們是菩薩來的,哇!慘了,所以我都很尊重你們,很贊歎你們,很贊歎低谷產,你們是菩薩,我是凡夫,不要考我,文殊菩薩化作童子來參大師。

【師見問曰:兩腳有泥。必是遠來客。

童子曰: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聽到這個蓮池的水,我特別來洗一下,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

【師曰: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師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嗎?

【童子曰: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是菩薩的舉手,我們這裡若是菩薩的舉手,不要考我,若沒有暫時不是……,我不是菩薩,是由我來解釋一下。菩薩的舉手,開悟的舉手,開悟的,這句一看就知道了,見性的一看,就知道這句什麼意思。童子曰: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聽說你蓮池大師非常……很偉大,你相當了不起,水就是佛法飽滿,大智慧的意思,特來洗一洗,就是特別來參,特別要來學習,特別要來徹悟了解一下,洗一洗就是特別來參,要來參一下。師曰,蓮池大師就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意思是說:我這個佛法是很深奧,你不怕迷迷糊糊搞不清楚,無法了悟這麼深奧的東西,蓮池深萬丈意思是說,我蓮池大師這個佛法是萬丈深淵,來的時候淹死你意思就是搞迷糊,你不怕被迷糊掉,你弄不清楚不能徹悟。童子因為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兩手攀虛空意思是說,手想抓但是虛空是無所著的東西,我雙手想要依止,就是依止在無所住的地方,一腳踏到底,我一心直接悟入究竟的本性,看你多深奧,一下子就踏到底,聽得懂嗎?我看這句也是悟出來的,這句只能這樣解釋而已,因為這句沒解釋,現在無法解釋,暫時聽我,對不對?一腳踏到底,就是我們這個本性無所住當下就悟到本性,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地方,一腳踏到底就是無,全都徹悟,究竟,到底就是究竟,徹悟的意思。

○【今稱雲棲和尚者。不敢直呼其諱。重其人也。梵語和尚。此雲力生。以有力能生弟子智慧。】蕅益,【蕅公】就是蕅益大師,【從其塔前受戒。故稱和尚。】在他的塔前受戒。

【著為疏鈔者。將此經著疏解釋。恐淺智未了。】智慧很淺的人不能了解,他就著這個鈔解疏,【復著鈔解疏。】用這個鈔來解釋這個疏,因為疏比較深奧,鈔,再淺一點。【婆心特切。】很親切,很深心,切,切要,心很切。【足見其為法為人之處。】為了這個法,為了這個人。(為法為人:為了這個法,為了眾生)【廣大者。文言浩瀚。】這太大、太大,太深奧、太深奧,太廣、太廣。【精微者。義理明妙。一經要旨。闡發顯了。可謂盡美矣。又盡善也。】所以著這個疏鈔,意思是說這個經用這個疏來解釋,疏又很深奧又用鈔來解釋,意思就是說為法、為人,因為廣大,文言很多、很多,這樣它才有辦法顯示出來,顯化出來。

【幽溪師伯者。幽溪地名。即天台山幽溪高明寺。傳燈大師道場。大師俗姓葉。少從映庵禅師出家。後弘揚念佛法門。每臨登座。天樂鳴空。】就是要登台講經的時候,天空中就是有奏樂,就是有奏樂,就像講堂,我若要就座就有放錄音帶(“錄音帶”這幾個字法師講的聲音與前面的字句低了很多),差這麼多,我要就座不是天樂鳴空,是放錄音帶。【大眾俱聞。】大家都聽到。【蕅公是其侄輩。】侄子輩。【亦以地尊稱其人。曰幽溪師伯。】師伯,幽溪師伯,就是傳燈大師的道場,傳燈大師在講經都有天樂鳴空。

○【圓中鈔者。圓中。是圓融中道之理。真】谛【俗】谛【中】谛【三谛。】真谛是講空的思想,俗谛是講有,是假有的思想,中是講中道的思想,所以說真谛是講空,俗谛是講有,中谛是講中,谛就是真理。【圓融無礙。】你若講到真谛就包括俗谛跟中谛,你講空,你講真谛就不離俗谛、中谛,講俗谛就不離真谛跟中谛,講中谛就不離真俗二谛,所以說真俗中三谛是一心三谛,圓融無礙,【故名圓中。幽溪大師。以圓中之理。鈔釋彌陀略解。稱為彌陀圓中鈔。略解是蘇州北禅寺。大佑法師所著。】這本書就是蘇州的北禅寺,大佑法師所作的。

【高深洪博者。贊圓中之理。】很圓融。【是最上第一義谛。如須彌之高。】須彌山那麼高。【是無邊無盡法界。如滄海之深。】滄海就是四大海,很多、很多海的意思,滄海就是大海的意思,無量無邊。【洪博即廣大也。圓中之理。包太虛。】圓中的理就是包太虛,【周沙界。故曰洪博。】高深洪博。

【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者。】大家都看到。【以喻二書幷行於世。如日月之麗中天。】就是像日月在天空中那麼光亮。【凡有目者。】只要有眼睛的人。【皆能睹見兩輪並耀。】能夠看到日,能夠看到月,白天看到日,晚上看到月,就是這兩本書,有眼睛的人就是說有慧眼的人,大家都了解這兩本書很好,很了解,很清楚。【光華煥發。若無目者。則日月雖明。彼亦無見。】意思是說這兩本書雖然很好,無目就是說智慧不夠,比喻智慧不夠,凡有目就是說智慧夠的,大家都看到這兩本書看得清清楚楚,叫做皆能睹見兩輪並耀,光華煥發,若是沒有眼睛的人,就是若智慧不夠的人,雖然日月難明,那兩本書雖然寫得很好,彼亦無見,他也是看不清楚,就是說沒有用粗淺的來講解,寫得太深奧,也沒有辦法去了解,雖然是寫得那麼好也沒有辦法了解。【意以二書利於夙根有智之者。不能及於下根無智之人。】沒有智慧的人。所以,底下:

【序】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那個讀jiē沒有錯吧!對吧!階,信願難階。

【講】此數語。即著述要解之發起因緣。】意思是說他為什麼要來作這本《要解》,就是因為文章很豐富,義理很繁,邊涯莫測就是很深奧、很深奧,沒有人能夠了解,初機淺識,初機的人無法了解,信願難階就是不能入門,所以他要作這本《要解》,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蕅益大量他為什麼要來作這個《要解》的原理,所以說【承上《彌陀疏鈔》。與《圓中鈔》。】《彌陀(經的)疏鈔》跟《圓中鈔》,【特以文廣為富。】這個文章很深奧、很廣、很豐富。【義多曰繁。】義理很多叫做很繁。【邊際涯畔。】涯,天涯,涯畔是說很高深,無量無邊沒有這個畔,【莫能測度。或致初機之人。依之生信發願為難。】要按照這兩本書來發願,非常、非常地難。【程度不及。】就是程度不夠。【故曰信願難階。上序古疏講竟。】他要發出這個信心,他要發起這個願,根本就是不可能,不可能。請打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乙二  序  今解

【序】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也)。】意思就是說,“弗”就是不,“揣”就是衡量。

【講】承上發起因緣。故不揣自己庸碌無能。】沒有衡量我自己是一個【愚暗無智。再述《要解》。此大師自謙語。作者謂之聖。述者謂之賢。不敢與二翁。競爭其異彩。】二翁就是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幽溪師伯。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這兩位,我不敢說要跟……,我作這個《要解》,【亦不必與】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這【二翁。】這個“競異”就是互相放這個光彩,互相競爭說哪一個比較行,哪一個比較行,我不敢說跟這二位來互相競爭,也不必一定跟二位【強唱其同調也。】他們這樣寫,我就這樣寫,也不必一定要相同,意思是說我作這本《要解》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不敢說跟這二位高僧大德互相來爭奪,說哪一個比較行,也不必說一定跟這二位勉強相同,簡單解釋就是這樣。底下看大字的:

【序】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譬如從旁邊看就變峰,從橫的來看就變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這句話意思是說譬如側看成峰,把筆拿起來,峰,高而尖的山嶺叫做峰,什麼是嶺?山脈的干系叫做嶺,峰跟嶺不同,峰是從側面看,嶺是從橫的(。簡單講這個嶺就是山脈的一個輪廓,這個輪廓,整個山脈的輪廓,若峰就是山尖,山頂,意思是說整個山看你是橫的看還是直的看都不同。譬如側看成峰,峰就是高而尖的山頂叫做峰,橫看成嶺,嶺就是山脈的干系,山脈主要的干系,一個輪廓)。縱然皆不盡廬山真境意思就是說:全都無法看到全部的廬山真面目,但是也不失為大家都有看到廬山,我們簡單講就是大家都來文殊講堂,你看到你有來文殊講堂嗎?有,在一樓,他在二樓聽,他在三樓,他在四樓,雖然無法看到整棟,無法同時看到一樓、二樓、三樓、四樓、五樓,但是大家都有來講堂,意思就是說我們若悟道,悟道的人有的看到全部,有的看到部分,雖然沒有看到全體,但是已經有了解本性的東西,簡單比喻就是這樣。底下解釋:

【(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這是天台宗在講的,每一本經要講以前都講這五重玄義,講這個五重玄義,這是比喻。看這個

【講】此舉喻。其喻是蘇東坡游廬山詩。

詩曰: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的看像嶺,那麼從側面看,側面看就變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遠的,近的,高的,低的,全部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了解廬山真面目就是整個面目無法看,人小能看到的有限,不能全部了解廬山真面目,只知道我在這個廬山裡面,此山路,懂一點點。

【此詩有事有理。事者。事相。此山橫看成嶺。側看則成峰。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山勢各各不同。皆非盡見廬山全境。故曰不識廬山真面目。】不能看到廬山整個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之中故。不能盡見廬山真境也。後雲縱然不盡廬山真境。也許各各親見廬山而已。

理者。理性。東坡為五祖戒禅師後身。】意思就是說上輩子,上輩子他是五祖戒這個禅師,五祖戒禅師,五祖戒禅師的後身,【乃悟道之人。】悟道的人,【欲即事以顯理。故吟此詩。以廬山喻理性】、本性【。若峰若嶺。皆不離廬山。喻若依若正。無非唯心所成。】這意思就是說:這就是在譬喻說不管是依報還是正報,無非是我們心所造成的。【不識廬山真面目者。不識心性本來面目也。】不了解本性的本來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者。身亦在心性之中。】我們這個色身就是在這個心性之中,身,色身也是在心性之中,這在《楞嚴經》有講。底下說:【故不見心性之全體。雖不見全體。亦許各見心性而已。《楞嚴》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我們就是不知道我們這個色身跟外面……,這“洎”就是及的意思(,及,洎就是及的意思)。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就是我們的本性影現出來的,簡單講【即法法唯心之理。】唯心所造的,但是我們今天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這個色身是實在的,這色身不是實在的,這色身是因為業所產生的一種物質現象,我們這個業,其實這業很厲害,我們這個業就是從哪裡來?從思想來,從思想來,這個業每天都產生一種思想,產生一種思想就認為有這個實在的色身,比如說我們晚上在睡覺,在做夢,我們在夢中我們不知道我們在做夢,所以就認為那是實在的,有打架,有相罵,小時候講得比較不好意思的,一次……就夢見好幾次,其實是內急,又夢見在下大雨,在夢中一直找廁所,找廁所,在夢中全都是實在的境界,剛好找到草叢中,在夢中找到草叢中,就尿下去了,哇!慘了,濕漉漉,小時候,人家叫我要吃龍眼干炖糯米,所以我們在心裡所影現出來的,每一幕都是真實的,但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法執,我們執著這個宇宙萬物認為我們這是真實的東西,所以因為我們就是沒有透視這種唯心所造的世間,全部都是我們心所造的世間,所以精力所影現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認為這世間就是真實的,實在是假的,要不然證到阿羅漢果,他怎麼可以從門縫鑽進來,證到阿羅漢果他不用走正門,不用走後門,他也不用幫他開門,從哪裡都可以進來,他有神通,證到神通就了解:哇!這色身就是假的,他有辦法把這個色身放大、縮小,什麼都無法阻擋他,意思是說若能轉境,即同如來,能夠改變物質的東西,就像佛祖般,所以佛祖為何說:山河大地盡在心中,我們沒辦法,我們沒辦法,我們就是這個我執跟法執沒破,所以這個色身是精力所產生的,不是唯心所造的,業力所產生的,我們沒證到本性,所以不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本性所產生的,因此有一個內跟一個外,若證悟到本性,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整個虛空都是他的生命,全都是他充滿智慧的法身,那麼內跟外全都沒有,因為有內所以顯外,因為有外所以顯內,內跟外是我們心訂一個標准性的東西,我們說:這是講堂裡面,那是講堂的外面,因為你有建這個圍牆起來,所以說講堂內,講堂外,你若把這個講堂打得一無所有,你說哪一個內,哪一個外,對不對?心若沒有一個界限,沒有一個執著的時候,內跟外本身是融為一體,所以我們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會修行其實很簡單,一句話他就開悟,不會修行搞了老半天,十年,二十年他都無法了解這種東西,所以因為我們有執著而產生了標准性,標准性,別人跟我們標准、看法不同就引起種種的煩惱、困擾,所以我們無法包容別人的缺點,只顧自己的名譽,其實自己的名譽就是不顧別人的生命,顧自己的名譽他就會傷害別人,他就想要傷害別人,最好是讓別人死,批評別人批評得不能在這個世間生存,大家誇獎、贊歎他,其實他良心自己知道,他這樣做根本就不對,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但是他良心很清楚,別人根本就沒有這麼壞,對不對?整天就講別人怎樣、怎樣,所以說我們有辦法欺騙一切三世的眾生,無法欺騙我們的良心,學佛就是兩個字,求我們的心安,求我們的心安,我們的心安不管他世間如何講法,因此法法唯心之理。【東坡】蘇東坡,【乃即事顯理。以詩說法也。】所以我們的色身以及外面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妙明就是我們這個本性很奧妙,明就是很清淨,這個真心所影現出來的就是法法唯心之道理,蘇東坡乃即事顯理,用這個詩句來說法。

【蕅公】就是蕅益大師,【引此詩。喻《彌陀經疏》。以廬山喻《彌陀經》。以峰嶺喻《疏解》。】《疏解》【或談理高遠。或解釋淺近。總是闡揚此經之理性。縱使不能將全體和盤托出。】把它和盤托出,也允許【亦許親見佛理。】也能夠讓眾生看到佛的道理,【不失佛意也。

四著解序文講竟。

五解經玄義分五科

五解經玄義分五科,五科,我們要設這個經文,五重玄義,五重玄義,五重玄義就是釋名,就是解釋這本《佛說阿彌陀經》這幾個字,釋名。第二就是辨體,辯通了解《彌陀經》是以什麼作體。第三就是說《彌陀經》以什麼作宗。第四明力用,就是說這本經它的作用是要做什麼。第五了解這個教相。慢慢、慢慢我們會解釋這個天台宗,每一次在講經都會講到五重玄義。

甲初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明力用五明教相

那麼現在要講這個。

【講】玄義。即經中玄妙之義。乃一經之綱要。先行提挈在前。】提挈就是提起這個綱領,人家講提綱挈領,我們若要拿一件衣服,頂部這個衣領提起來就簡單解決了,衣服,袖子什麼就很清楚了,先行提挈在先,提綱挈領。發揮之後,【發揮明了。至後經中余義。易於領會。天台宗解經。總以五重玄義在前。賢首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華嚴經》的意思,這是賢首大師所作的,賢首宗【解經。】賢首宗就是華嚴宗的意思,在這個解經,【則用十門】華嚴十玄門,這個天台的五重玄義,華嚴的十門,【分別居先。】意思若要講這本經,以天台宗來講講這本經它就講釋名,再講這個辯體,再講這個明宗,講這個力用,再講這個教相,先對這個本經大概用五個角度來解釋,之後再解釋這個經文,這樣我們對這本經已經有相當的認識,再來講這個經文就不會覺得很困難,不會覺得很生疏,所以我們現在分作五科,第一科就是要講這個名,《佛說阿彌陀經》這個名,這本經的名,【此乃二宗解經之家法也。

甲初釋名

【解】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

【講】第一重玄義。即解釋此經之名。《佛說阿彌陀經》。此題即前七種立題中。】七種的立題有單人、單法、單喻,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三種,全部就是合為一個,人、法、喻合為一個,就是單三釋,復三釋具足一釋,加起來剛好三加三加一剛好七種的這個題目立題。【單人立題也。以能說所說。娑婆極樂。兩土】娑婆世界的人跟極樂世界淨土的人,這兩土【果人為名。】果人為名就是說他們全都證到佛果,叫做果人為名,我們現在修是因,成佛是果,所以這兩土,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已經修到最高超的佛果,最究竟的佛果,極樂世界成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就是修行修到成佛,所以這兩土果人為名,佛說這個佛也是釋迦牟尼佛,也是人,阿彌陀佛也是人,【皆是究竟極果。大覺悟之人也。】所以這本經是能說,能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能說,所說就是阿彌陀,就是所說,阿彌陀就是被釋迦牟尼佛所說,所以人家說阿彌陀佛從哪裡來?阿彌陀佛就是釋迦佛介紹給我們的,釋迦佛介紹給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這個高雄地區沒有一間比較好的醫院,若是生重病的人我介紹台北長庚,或是台大醫院,很好,這比喻就是這樣,所以說阿彌陀佛不是來這個娑婆世界,也不是來降生在印度,也不是降生在中國,全都沒有,不然我們怎麼認識一個阿彌陀佛呢?就是出世在印度的一個太子出家成佛,叫做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了解阿彌陀佛願力很了不起,所以他介紹我們有一尊佛,這尊佛他在極樂世界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專門在接引念佛往生的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從哪裡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的,觀世音怎麼來的?就是佛向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的左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從哪裡來?就是站在右邊,大勢至菩薩,那麼地藏王菩薩從哪裡來?佛在《地藏經》裡面將這個責任都交代給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有的人說地藏王菩薩是韓國人,其實不是這樣,是韓國人來出家,那麼來到九華山示現,其實地藏王菩薩在經典早就已經講好了,因為他這個行為看起來就像地藏王菩薩那麼了不起,所以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示現的,其實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跟這個地藏王菩薩,全都在我們這個中國示現,並不是他是真正的菩薩,說那個就是菩薩,只是說因為他為了要方便度眾生,所以來我們中國示現,因此這早在經典都有介紹,介紹,所以說我們要了解,要了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相同的,就是本性都是相同,本性都是相同,但是願力不同,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在極樂世界度眾生,十方一切眾生若聽到阿彌陀佛這句聖號,這句聖號,只要大家發願要去極樂世界,他都要來接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來五濁惡世來示現成佛,憐愍我們這些愚癡,五濁惡世的眾生整天殺、盜、淫、妄,造這個惡業,憐愍,所以來這個世間示現成佛,是娑婆世界,所以你若看到《悲華經》裡面有講,我們這個世界,其他諸佛菩薩都不太敢來,那是很壞、很壞的一個世界,整天都是在戰爭,這《悲華經》裡面講,若要找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要找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麼惡的很難找得到這個世界,只有釋迦佛祖敢來而已,《悲華經》這麼說,他說這個五濁惡世,娑婆世界都是造惡的眾生來的,還有一種是菩薩示現的,不怕辛苦要來度眾生的,不怕辛苦要來度眾生的,所以《悲華經》裡面說,所有的包括彌勒佛來請,他不要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度眾生,這個彌勒佛他要等到人八萬歲的時候,人八萬歲的時候這個國土,這個娑婆世界就變成清淨的世界,人全都行十善,不會互相攻擊、毀謗,也沒有殺、盜、淫、妄這些事情,彌勒佛降世時人是八萬歲,八萬歲的時候所有的樹木、水果都長得好好的,不用耕作大家都有得吃,因為福報夠,福報夠,吃一吃若要大便的時候,位下去這大地自然裂開,糞便自然埋下去又變平坦,不用廁所,這有多好你想想看!所以說只有我們釋迦佛最偉大,他在人百歲的時候,惡業最重的時候,還有辦法挽回的時候,他來示現,示現這個成佛,示現這個成佛,這尊佛你若錯過要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會再遇到這個彌勒佛,才會再遇到彌勒佛,但還不一定……,遇到彌勒佛必須要抓住受五戒的人,一定要有皈依,要不然遇不到,就是說這輩子若沒了脫的人,在彌勒佛出世時候,要度出家、皈依、受五戒的人,其他的人可能就無緣了,而且彌勒佛若降世的時候只講三次經而已,三次而已,三次而已就要入涅槃了,若釋迦佛是講四十九年,三百多次,所以再傻的人都要趕快求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人講我要再等,等彌勒佛來降世,我跟隨他修行,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所以《悲華經》裡面講,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人敢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沒有人敢在這個人歲,人的壽命一百歲的時候示現,只有釋迦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這是太困難、太困難,我今天我度眾生我也是有這種感覺,眾生,我不會形容,不會形容,你用這個生命要給眾生,眾生一樣要讓你死,你用這個生命要給眾生,眾生一樣要讓你死,一樣,你對他九十九次好,你都不能對他一次不好,你就不得了了,一次不好你就不得了了,你用這個生命,用這個智慧,用這個學問,辯才,一直要度他,他有沒有想說:啊!我能夠學佛這是師父引導我們的,沒有,你可不要講錯一句話,或是有稍微的缺失,就把你批評得一無是處,什麼難聽的都講出來,我今天有一種感觸,我現在若沒有講經我都喜歡自己獨處,為什麼自己獨處?因為我跟眾生講話我不能得到什麼,你看我跟眾生講話要得到什麼,你講來我聽看看,你們要給我什麼,你們給我什麼,為我開示嗎?還是讓我開悟,你要給我什麼,有啦!你給我的就:師父!我兒子不讀書。我太太偷跑。會(匯)錢被倒(盜)了。我要拜哪一尊比較好。講家裡煩惱的事情,所以今天我們不是沒有慈悲,有慈悲,但是不曉得要怎麼用,到後來就說:我上課時間來上課,平常就遠離眾生,到後來有這種感覺,有這種感覺,你說拿念珠的人講話比較有良心,不一定,不一定,拿念珠的講話,最沒有良心的就是拿念珠的,真的。所以說今天釋迦佛祖我覺得這是很不簡單,很了不起的人,這麼惡的世間,佛祖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啊!知道佛祖要走到前面要講經,要從這條路經過,他跑到山上拿一顆石頭這麼大顆(法師比起來很大),滾下去,要壓死佛祖,他要來領導僧團,結果佛祖旁邊都有金剛護法站著,站著,拿著金剛杵,那個石頭滾到半中央,啪!碎開,碎開,一塊小石頭掉下去打到佛祖左腳的第一根指頭,腳指五指最粗的那根指頭,流血,流血,佛就說這個叫做出佛身血,出佛身血,用惡心來出佛身血,你想想看!佛祖在世就這樣,就這樣,你知道嗎?人家他有辦法,我們現在有黑星跟紅星,看你會不會害怕,可不要得罪人,得罪人……,死在台上,我們講得也會害怕,你知道嗎?我們又沒有護法,我們不像佛祖那麼有修行,佛祖四周圍都站著金剛護法,我們身旁站什麼,沒有,都沒有,沒看到,一個也沒看到,若人家拿槍來,我要到跑到哪裡,所以還是不要得罪眾生比較穩,自認倒楣,我們的業障深重,五濁惡世沒有人敢來示現,沒有人敢來示現,怕都怕死了,所以我們現在獨善其身,獨善其身,知道的就多少對人家講,尤其是不要得罪女眾,不要得罪女眾,要贊歎,這裡都是菩薩,都是女眾菩薩,現在都要贊歎,因為怕到了,怕到了,所以說你看……。底下說:

【解】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我們這個地方能夠說法的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乘就是藉著這個大悲願力,這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你有辦法嗎?生這個五濁惡世,出世在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先覺就是(自覺),覺後覺就是(覺他),就是令眾生覺悟叫做覺後覺。我們什麼覺?我們是先覺還是後覺,有到後覺嗎?有嗎?我們不是,我們叫做不知不覺,我們連後覺也沒有,後覺已經不錯了,後覺還有一個覺,我們就是不知不覺。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無法不知就是(覺行),覺行,他覺悟,了解自力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就是覺行(圓滿),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就是覺行圓滿。底下:

【講】此土。指吾人所住娑婆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為能說教利生之主也。】能夠說教利益眾生的主。【乘大悲願力。】藉著大悲心這個願力,【生五濁惡世者。諸佛雖大悲平等。】雖然大慈悲平等心。【而我佛偏】就是比較照顧。偏【憫極苦眾生。】偏偏憐憫極苦的眾生,我們現在就是極苦的眾生,《悲華經》講的,三千大千世界要找這麼痛苦,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找不到,很難找,其他的極樂世界全都行十善,唯有娑婆世界行十惡,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遇到利害關系,什麼恩情都忘記了,什麼恩情都忘記了,眾生,明明犯大妄語戒,你問他:你有這麼說?沒有,我發誓我絕對沒有這樣講,若有這樣講我被火車輾死,輾得粉身碎骨,他明明這樣放風聲,誹謗,誹謗得這麼嚴重,沒有,我絕對沒有誹謗,眾生,眾生,所以我當時要初出洞門要來度眾生的時候,一個老和尚告訴我:法師!你要講經很好,但是我要交代你一句話,你一定要忍耐,你沒有出來弘法沒有是非,你出來弘法絕對有是非,絕對有,你可要忍耐,若忍耐得住才出來跟眾生周旋,若忍耐不了你就躲到山上住茅蓬。一定的,出來絕對有是非。這句話我銘記在心,銘記在心,所以說,我們要憐憫這極苦的眾生,沒那麼簡單,要發這個大慈悲心也沒那麼簡單,【故發願生此娑婆。五濁惡世。示現成佛。以先覺下三句。】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即成就佛道之義。】就是我們《十四講表》講的自行就是自覺,化他就是度化眾生,行滿就是功德圓滿,自行,化他,行滿,【前雲必要三覺圓滿。方得稱佛。

以先覺者。即自覺。自己先能覺悟也。覺後覺者。即覺他。覺悟其它一切眾生也。】就是自己覺悟又讓一切眾生覺悟,【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即覺滿。覺行圓滿。】他的覺跟他的行全都圓滿。【覺至一心本源。】就是我們的本性。【是謂大圓滿覺。】圓滿覺。【入佛知見。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也。】在這個《佛說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裡面有講一句話,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至證阿羅漢方可信汝意。這句話很有學問,萬勿信汝意就是說千萬不可相信你自己,汝意不可信,你的意不可相信,意思是說凡夫不可以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因為你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你是有欲望的人,你是一個煩惱的眾生。你說:我相信我自己。你相信你自己,你馬上又改變,今天講,明天又改變,今年講,明年又改變,一年前講,十年後又改變,我們這個意識生滅的心是不能相信我們自己,所以要相信佛,佛知才是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佛的知見才是真正的知見,不可以相信我們自己,我很相信我自己,五年後你就會後悔,我很相信我自己,十年後你就會改變,這是佛在《佛遺教經》裡面萬勿信汝意,萬不可以相信你自己,你是凡夫你要怎麼相信自己,你隨時會改變你的看法,無所不見。

【此三句。即解佛字要義。】解佛字,解這個佛字,【佛字。乃超九界以獨尊之號。】九界就是九法界。【自覺。超六凡法界眾生之不覺故。】六凡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自覺,六道輪回就是不能自己覺悟,所以佛就是一個自覺的人,六凡就是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六凡,六道,輪回的凡夫叫做六凡,【覺他。超聲聞緣覺二乘法界。】聲聞就是修這個四谛法,苦、集、滅、道,聽佛的聲音修這個苦、集、滅、道四谛法,而證阿羅漢果這叫做聲聞,聽佛的音聲而聞四谛法證悟,名叫做聲聞。緣覺,修十二因緣而證悟叫做辟支佛,叫做因緣覺,叫做二乘,小乘的二乘,聲聞跟緣覺,有的人講小乘跟中乘,小乘跟中乘,他只修自己而已,所以覺他是超越聲聞跟緣覺自利的小乘,二乘法界,二乘的法界,超越二乘的法界。【不能自覺覺他故。】不能自覺覺他故。【覺滿。超權】教【實】教【教菩薩法界。】這聲聞緣覺就是不能自覺覺他,覺滿,沒有辦法這樣,那麼覺滿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超越權教的菩薩跟實教的菩薩。實教的菩薩就證悟到空的道理,權教的菩薩就證悟到這個有的道理,假有的道理,就是說空不壞有,有不壞空,權實二教就是了解有跟空的這個菩薩法界,他【雖能自覺覺他。】來利益眾生,但是還沒有圓滿,還沒有到圓滿,【而覺行未曾圓滿。】還沒有圓滿,【乃至等覺菩薩。喻如十四夜月。比之十五夜。尚差一等故。】意思是說等覺的菩薩,等覺,等覺就是平等,等覺就像佛了,已經像佛但是不是佛叫做等覺,他的地位已經是快跟佛平等了,但是還差一等,所以叫做等覺,等於是佛的覺悟,佛的大覺但是還不是叫做叫做等覺,譬如十四的月亮比十五的月亮還差一等。【惟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為三覺圓。萬德具。超九界以獨尊。堪稱世尊。】九界全都尊重這叫做世尊。

【解】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

【講】悅所懷者。】什麼意思呢?【乃暢悅所有懷抱。(即佛心懷抱負也。)】悅所懷,【佛惟以度生為懷。今眾生成佛之機已熟。可以為說。】可以為他說法。【念佛成佛。難信之法。】我們沒有看到極樂世界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沒有看到觀世音,沒有看到大勢至,全都沒有看到,但是你只要相信一心念佛就能到極樂世界,你跟誰講,誰要相信,每個都說:那都是騙人的,佛祖都騙人的,大家都在講:那種都是烏托邦。不是實在的,那是佛制造一個空洞的世間,要引誘眾生方便度眾生而已,不見得有極樂世界,講這句話要下阿鼻地獄,所以念佛成佛,這是難信之法。【令得究竟脫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分段這是凡夫,六道凡夫的生死,變易這是菩薩的生死,要如何解釋呢?分段生死就是說眾生一段、一段的生死。舉一個例子說人活著,這個人活三十歲就死,這一段,一個階段,這個人活到八十歲就死,這個人就活到一個階段,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天人他的生命雖然很長,但是也有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分段就是一段、一段,這只狗活三年,暈只狗的生命就是三年,一段、一段的生死,變易本來就不是生死,但是菩薩的心,菩薩的心還是法執,還有微細的這個法執,微細的法執他斷掉一個煩惱他這個莊嚴心就又產生,更大的莊嚴,放更大的光明,實在是沒有這個生死,但是方便,所以變易生死,把筆拿起來,心境的改變叫做變易,心在改變,煩惱去掉,法執慢慢地去掉,這叫做變易,實在是沒有生死,只是他的心在慢慢、慢慢去掉,變化這個煩惱去掉一直到成佛,等覺菩薩,所以他這個色身就是說:咦!你看都是這樣莊嚴身,你若去年這個惑,他的色身又更大尊了,光明就更加發出來,像初地菩薩。咦!又去掉這個法執,就變二地菩薩,色身又更大,色身一直變、一直變,當下就變,當下就變,其實實在沒有生死,心境變報身就變,色身就變,所以方便說叫做變易生死,實在是沒有生死,所以分段是凡夫,變易是菩薩,方便講有變易生死,【故悅也。】就是歡喜,諸佛菩薩他會歡喜,歡喜要做什麼?就是要來度眾生,叫做悅所懷。【

此二節解。即解成佛說法二事。如本經後文。佛呼捨利弗而告曰:】佛就對捨利弗這麼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高,無上,正等,正確的,沒有一個跟他平等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個比他更行,大徹大悟的一個聖者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成佛難)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什麼難信呢?【(持名念佛)】就能往生,就能解脫,就能夠成佛,【是為甚難。(此說法難)佛說此經。能為甚難希有之事也。】非常地困難,非常地困難。【

【解】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講】阿彌陀。】阿彌陀佛【是本師所說。】我們這阿彌陀佛要念得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像我媽媽在念的,阿彌陀陀,阿彌陀陀。我沒教她這句她怎麼自己編這句出來,誰知道,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陀,阿彌陀陀,《大悲咒》,說貼壁紙,很嚴重,看這音差多少,你回去要念《大悲咒》,念什麼貼壁紙,慘了,念得還真諧音,啊!貼壁紙就好了,慘了,音要念得准,大悲咒不是貼壁紙,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陀,阿彌陀是本師所說,【彼西方極樂世界之導師。導是引導化導。彌陀過去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過去我們也有講過了,轉輪聖王就是軍隊強盛,而且美女如雲,國家富庶,那麼這個人才濟濟,國家很強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很強盛國家的國王,轉輪聖王簡單講就是這樣。【於世自在王佛會下。聞法出家。發四十八種大願。】發四十八大願。這在這個《無量壽經》裡面就有講四十八大願。【第一願。國中無有地獄。】這國中不是小學、國中、高中那個國中,是極樂世界無地獄,極樂世界無【餓鬼。】極樂世界無【畜生。】極樂世界無惡道,啊!你想想看!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你想想看,看有多好,看有多好,所以極樂世界就不怕鬼,它沒有鬼,怎麼有什麼餓鬼道,沒有鬼。【乃至第四十八願。他方菩薩。聞佛名號。即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法忍就是無生的法忍,證悟到無生,無生。【總之以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依正莊嚴。】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生命跟他的壽命,身體跟他的壽命。【接引信願念佛眾生。生彼世界。永階不退者。】永遠不會退,【即永遠登不退地。而直趣佛果也。】直接到佛,成佛。【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什麼叫做位不退呢?【趣入聖流。】到極樂世界他就是入這個聖人裡面,絕對不會再退下來凡夫,【不退墜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他到極樂世界他這個修行就不退了,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今天修明天沒時間,就沒修,今天有時間《大悲咒》一百零八遍,明天沒時間剩下三遍,再後天沒時間,欠佛祖,跟佛祖請假,極樂世界沒有這樣,只要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修行就不會退了,不用擔心聽經聽不懂,不用擔心智慧不開,也不用擔心你遇到惡的因緣,我們現在這個……,你我們當師父的每天都有這種可聽。師父!我很想修行,我先生阻礙、障礙我,說我若到文殊講堂要扭斷我的後腳筋,要不然就包袱整理、整理,去、去,跟著慧律法師去。師父!這業障怎麼這麼重,講了就哭泣,真的,講了就哭泣,我們要拜個佛,念個佛,所以這個男人也是很不講道理你知道嗎?我們說女人很不可理喻,有時候男人也很不可理喻,你是要太太討客兄(紅杏出牆),跳舞,胡搞亂來比較好,還是讓太太拜佛,吃素食,她還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每個男人都要讓太太去拜佛,誰要讓太太亂來,就兩種情形,我這個時候,晚上你們在看電視,我要去聽經哪裡不對,有時候我覺得男人也很奇怪,他太太來拜佛、仿佛這是好事他為什麼不讓她來,我就想不通,討客兄(紅杏出牆)不好,對不對?打麻將,……,不好,擲骰子,不好,賭博,玩大家樂,六合彩,這又不好,太太來拜佛哪裡不好我想不通,後來打聽出來就是他太太很美,怕他太太來出家,他沒有太太,後來一問之下是這樣,所以有看到很多這樣的,所以她現在要修行就很困難,很困難,行不退也是非常困難,恆常度生,【不退墜二乘地。】我們若在度眾生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會持續不退,能夠常常度眾生,而且不會再退轉到聲聞和緣覺。【三念不退。】啊!這更加難。【任運增進。】到極樂世界你每一念一直向佛,【證入如來地。】證到這個如來地,這經典在講,這經典講,說: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每一念就是清淨,我們想要染污,要造業,要煩惱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這就是到極樂世界他就固定了,絕對念不退,不是像我們現在拜個佛,家裡遇到誰死了就怨怎麼沒有保佑,哪裡是真的,又沒有保佑,退道心了,這念就退道心,馬上就退了,我們這不同,到極樂世界不同,到極樂世界你要讓他當凡夫都不可能,若到極樂世界要煩惱都不可能,我們現在就是說要動到一念清淨心是很困難,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要修煉,要動到一念清淨心很困難,到極樂世界剛好相反,要動到一個煩惱心都不可能,所以叫做極樂,非常地快樂,無界限地快樂,你無法形容地快樂的程度到什麼程度,你無法形容,所以一定要到極樂世界,證入如來地。【凡生極樂者。皆得三不退地。】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我們經典在講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本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轉地)故曰永階不退。非獨上品不退。乃至十念功成。】就是說……,意思是說不是只有上品上生不退,乃至造惡業,臨命終造這個五逆十惡罪,臨命終發一個願來忏悔要再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要念佛還可以往生,你想想看!十念功成,佛的第十八大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念,臨命終十念,看看,所以說【帶業往生之者。亦得不退也。】所以這本經,若沒有修這個《彌陀經》,沒有修念佛法門是傻瓜,世間人講的傻瓜,傻的要命。

【解】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我們中國話叫做無量壽。【亦雲無量光。要之。】簡單講叫做要之,簡單講就是……,簡單講就是【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一一無量也,一一無量也。有的人他在看這個經典他不懂,他看經典,說:師父!怎麼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怎樣才七而已?我說:你就不了解,看這經典就是可憐,人家這七的意思,七的意思就是一個圓滿,圓滿的數目,比如說我們講七星劍,一個星期有七天,做七、二七、三七、這七就是一個圓滿的數目,所以在《彌陀經》裡面全都講七,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都七,七就是循環,七乘七,七七,四十九,49再乘七,再乘7,再乘7是無量的意思,無量的意思,所以你若看經典不懂的人就不了解。飯食經行(,飯食經行,還至本處),還至本處,還至本處在哪裡還,就是本性的意思,回到本性的意思,供養諸佛,回來,還至本處,就是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沒來,怎麼有去呢?我們講黃色黃光,青色青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基本色,基本的色彩,青、黃、赤、白,這是色彩的根本,若有學過美術的人就知道,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白色,跟千分之一的黃色調配色彩又不一樣,極樂世界蓮花不是四色而已,是無量色,無量色,怎麼說無量色呢?因為他舉出這四種就是基本色,基本色又加色彩,無量無邊,一百分化作……,你若一百分的白色化作九十九分白一分黃,九十八分白,二分黃,九十七分白,三分黃,這色彩又不一樣了,極樂世界只有四種蓮花要如何說無量光無量壽呢?啊!聽經聽完才知道,今天得到最多,為什麼呢?沒有人講這個,也沒有人知道,所以因為極樂世界是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它是佛的報身土,那是絕對的事事無礙的法界所造成,不是我們凡夫腦袋可以想的,說七,說七就是圓滿,說七就是圓滿,就是說極樂世界它是究竟圓滿的,極樂世界,所以用這個數目來代替的意思,講梵語阿彌陀,我們講的無量壽,也叫做無量光,要之就是簡單講,就是功德也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依正無量,莊嚴無量,說法無量,化度無量,一一無量,全都無量,怎麼說才七重而已。

【講】梵語指印度語。劫初光音天人。下降於印度。】現在佛教在說我們人是從哪裡來?人是從哪裡來?那麼這個世間人從這個……。人怎麼來的,認為人是進化論來的,事實上達爾文他講這個進化論,根本沒有提到說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而是後來的人穿鑿附會地說,人是由猴子演變而來的,以前的猴子可以變人,現在的猴子怎麼不可以變人呢?對不對?所以這個穿鑿附會認為人是由這個達爾文講的進化論,人是進化來的,根本沒有這個事情,你看進化論就知道,他沒有這樣講,他沒有這樣講,只是人的一種臆測,佛在講人從哪裡來?人從光音天來,下降在印度,剛來的時候這個色身是很輕,很輕,來到這個印度,因為吃到這個東西,【因食地肥。】就是吃到營養的東西,哇!【足不離地。】卻飛不起來,吃得好吃,吃得太多,咦!足不離地,卻飛不回去,飛不回去光音天,【留為人種。】這是佛經講的,又沒有人看到,也沒辦法去證實,到底有沒有,只有經典這麼說,我們照這樣相信,不然人從哪裡來,你知道,不然你講給我聽,你知道嗎?也不知道,【光音天是梵天。】印度人講的,我們講的梵音、梵音,就是從這裡來,梵語、梵語,就是從這裡來,意思就是說光音天下來的,梵天下來的,就是印度祖先的意思,【印度人。稱為梵天苗裔。】苗裔就是後代,印度人他都自認稱為他是梵天的後代,梵天後代,所以在講梵語跟巴利文,印度有兩種語文,一個是巴利文,一種是梵文,梵文只在皇宮裡面這些貴族才可以講,這些貴族跟婆羅門才可以講,若這個巴利文就是士、農、工、商這些人在講的,所以印度有兩種語言,一種是梵文,一種是巴利文,所以他們都自認為他們就是從天上來的,他們講的聲音叫做梵音,梵音,他們講的就是很好聽,就是叫做梵音,別人講的就是土音,他們就是梵音,所以印度人自己覺得自己很驕傲,說他就是梵天的後代,【故彼土語言。稱為梵語。

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雲無量光。但將壽命光明。二種而說。已解在前。要之彌陀功德。具有恆沙稱性功德。】稱性就是本性的意思,恆沙本性的功德,稱性就是說全盤就是性,完全都是本性的功夫,具足有恆沙稱性的功德。【智慧。已證一切種智。】已經證悟到一切的種智。【神通。具足三明六通。】三明六通是從哪裡來的呢?三明六通,六通就是神足通,神足通,他這個腳能夠飛天遁地,神足,神足,第二就是天眼通,眼睛可以看很遠,第三就是天耳通,耳朵可以聽很遠的地方,第四就是宿命通,宿命通就是了解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他這個因果關系,宿命通,第五就是他心通,我們人在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他心通,第五是他心通,第六是漏盡通,漏盡就是煩惱已經除掉了,漏就是煩惱的別名,漏就是煩惱,煩惱去掉叫做漏盡,這六通,三明叫做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就是天眼通達三世,宿命明也是一樣,漏盡明也是一樣,所以三明是從六通來的,六通三明,三明六通,六通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星宿的宿,宿命通,住宿的宿,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明六通。【道力。已得十力。】十力就是佛的十種智慧之力,在這裡我們不講,凡是《彌陀經》所開出去的種種名相,有影響到我講經的時間我都不要講。【四無所畏。】這簡單解釋一下,十力就是佛的十種智慧的力量,《十四講表》會講,十個智力。四無所畏呢?四種的無畏,無所畏,哪四種無所畏呢?一、正等覺無畏,正等覺,無上正等正覺叫做正等覺無畏,就是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沒有人比他更行,無畏,沒有人比他更厲害,正等覺無畏。二、漏永盡無畏,煩惱永遠去掉叫做漏永盡,煩惱永遠去掉,漏永盡,無畏,無所畏。第三、說障法無畏,說這個法,說障就是障礙的障,意思是說,說法去掉這個障礙一切法門都無所畏,叫做說障法無礙。第四、說出道無畏,說出道,說法要讓你了生脫死,出道,出世道,出離開這個世間,出離這個煩惱,這個道叫做說出道無畏。四無所畏:一、正等覺無畏,二、漏有盡無畏,第三、說障法無畏,第四、說出道無畏,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法。】十八不共法不講,這出自《大智度論》十八不共法,這個經典,這個字典,佛學辭典都有,佛的十八不共法,簡單講就是不共聲聞,不共菩薩法,只有佛有,簡單講就是這樣,什麼叫不共?不共聲聞,不共菩薩,只有佛有,簡單講就是這樣,這個十八不共法若要講我們講不完,這可多了,再給你二、三堂課來講也講不完,所以會牽連我講經的這個時間進度,所以我不要,不要這樣講,我這個人不要復雜,不要拖延,你沒聽過歹戲拖棚,我們這好戲要再繼續演,不可以拖戲,所以十八不共法你自己去查字典,我不講,不講,不共就是不共聲聞,不共緣覺,簡單講就是這樣。(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稱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1)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2)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禅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4)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6)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7)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9)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10)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於慧無缺減。(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余,即於解脫無缺減。(12)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眾生。(16)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17)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18)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二)即指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種法。此十八種乃諸佛初成道時,於盡智位所修得之法,為余之聖者所無。即唯佛獨得十力,除諸惑習氣;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歡戚心;得大悲,緣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為: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所畏為: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道無畏。三念住為:於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於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於恭敬聽聞與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三)有余師所說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舉:一切智、功德無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變化自在、記別無量、記別不虛、言無失、智慧無減、常施捨行、常觀眾生、不失念、無煩惱習、無有能如法出其失、無能見頂、足下柔軟、得神通波羅蜜故,轉眾生心令歡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為義。另外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說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說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大毗婆沙論卷十七)<二>菩薩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寶雨經卷四。即:(一)行施不隨他教。(二)持戒不隨他教。(三)修忍不隨他教。(四)精進不隨他教。(五)靜慮不隨他教。(六)般若不隨他教。(七)行於攝事,能攝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復能示現於最上乘而得出離。(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現於生死涅槃,而得安樂,言音善巧能隨世俗。(十二)智為前導,雖現前起種種受生,而無所作,離諸過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語意業。(十四)為攝諸有情,恆不捨離,常能忍受一切苦蘊。(十五)能為示現一切世間之所愛樂。(十六)雖於眾多苦惱愚夫及聲聞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寶堅固清淨莊嚴。(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時,以缯及水系灌其頂。(十八)能不捨離諸佛正法示現悕求。又新譯華嚴經卷五十六離世間品出菩薩十不共之說,與寶雨經所載雷同。奮迅王問經卷下亦出菩薩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與前載相通者。(自在王菩薩經卷下、華嚴經疏卷五十二、大乘義章卷十六)p350《佛光大辭典》★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聖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雲不共也。一身無失: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於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五住煩惱。及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畏。二口無失:無失因緣類。如身無失中說也。三念無失: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禅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於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隱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為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常在禅定故。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捨。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捨者。故名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佛知善法恩故。雖具眾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轉輪王馬寶。雖復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游不足。八精進無減: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九念無減:佛於三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故名。念無減。十慧無減: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何等為二。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余也。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明。故名解脫知見無減。所謂有為解脫。無為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無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是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先知。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 撰】)【依報正報。】又名依果,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是,也就是世人的生活環境。經雲:“依報隨著正報轉。”指眾生的身心,因眾生的身心是依過去的業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為二報之一。【種種莊嚴。說法。則轉一切*輪。化度。則度一切有情。故雲一一無量也。

【解】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我看這沒有幾個聽得懂,這句話聽得懂的舉手,你都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的舉手,看得懂就奇怪了,你就可以當法師了,真的,講這個真的很深奧,簡單幾個字,實在講道理是很簡單,但是因為文言文搞不懂,我們看這個解釋:

【講】金口。指佛口為金口。】佛講的叫做金口,【以佛全體】全體就是全身,全體,佛的全身,就是【閻浮檀金之故。】閻浮檀金翻譯成中文叫做紫金色,紫金色就是紫色,紫得發金,意思是說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很好看,所以叫做金口。【一切佛親口所說。通名為經。】只要佛講的全都是經。【經字是通題。】大家都通用的。【對上】對上面,【“佛】一字,【說】一字,【阿】一字,【彌】一字,【陀】一字,【”】總共【五字】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叫做【別題。】經就是通題,所以【是通別合為一題。】別題就是佛說阿彌陀,通題就是經,叫做通別合為一題,對上就是佛說阿彌陀五個字,是通別合為一題。【教行理三。各論】教也有【通別。】行也有通別,理也有通別,什麼叫做教通別呢?【今佛說阿彌陀經。經中所诠。】所诠就是所解釋,經中所講的這個【信願持名之教。與諸經不同。為教別。同名為經。故教通。】意思是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什麼叫做教的別跟通呢?教的別就是說這本經是教人如何信,如何念佛,如何發願,跟別本經不同,這叫做別,教別,但是全都是經叫做通,這就是說教,第一個字教,再來講行的通跟別,行是什麼不同的行呢?【依教所起之行。非觀想觀像二種。乃是持名之行。】持名念佛,這跟別經不同,跟人家不同,【故行別。】行別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別人不同。【同歸極樂。故行通。】修行是全都一樣要到極樂世界的,但是持名念佛這是跟別人不同,叫做行別,行別。【依行所契之理。】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四土差別。故理別。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現在一一來解釋:現在講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唯心四土:第一、凡聖同居土,什麼叫做凡聖同居土?凡夫念佛不能達到一心不亂,不能嗀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還有一些業,但是他能在臨命終念十念,乃對呼吸,乃至暫時的一心不亂,咦!佛陀把化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夫往生,好!所以來到這個極樂世界他也是凡夫,還沒有斷惑,凡夫,聖人就是佛、菩薩來講經給這些凡夫聽,所以第一叫做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念佛他還沒有斷惑,還沒有斷惑,他來到極樂世界,只能在凡聖同居土而已,所以凡聖同居土還有九品蓮花,其實不只九品,九乘九,八十一,八十一乘九,729,729乘9,一直算下去,所以凡聖同居土說九品蓮花也是方便,四土裡面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實報莊嚴土也有九品,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的光明,沒有分什麼品,所以說凡聖同居土它有權實二土,權實二眾,權巧住在凡聖同居土的,這是佛菩薩,是方便,方便來住在凡聖同居土,若凡夫是實實在在在凡聖同居土,見思惑不斷,見思二惑不斷,確確實實住在凡聖同居土,若權巧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是諸佛菩薩,比如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有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觀世音菩薩,那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因為他方便示現給我們看,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佛方便慈悲,讓我們看到比較小尊的,極樂世界分成四個地方,四個地方,它有蓮花池,四土裡面有蓮花池,第一就是凡聖同居土,我們一般往生都到這個地方。第二、方便有余土,就是斷了我執,法執還留著,所以方便,只斷我執,沒有斷法執,還方便留著法執慢慢地斷,所以來到這裡他也是念佛,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明心見性的人,要不然就是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人,他發意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沒到凡聖同居土,他一下子就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斷見、思二惑,證到阿羅漢果,發願要到極樂世界,他一下就入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留這個法執還沒斷,方便斷惑,暫時住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分作權跟實,權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佛、菩薩,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就是這些羅漢,聲聞、羅漢,方便有余土就沒有凡夫,他是完全斷惑,斷了我執,斷這個見、思二惑,他只要有辦法來到這個方便有余土,那個時候就沒有凡夫,但是方便有余土分作兩個,權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是佛跟大菩薩,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二乘,二乘人,聲聞跟緣覺。第三實報莊嚴土,這是報身,報身。第三、實報莊嚴土,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也斷掉我執,也見到本性,見到法身,也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種人念佛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他不但證到果位,又度無量的眾生,所以他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唯有菩薩在住,但是實報莊嚴土又分作大菩薩跟小菩薩,所以實報莊嚴土有分作權跟實的地方,權,權巧方便,住在實報莊嚴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就是等覺菩薩,方便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佛跟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實在是大菩薩,權巧方便住在實報莊嚴土,若實報莊嚴土就是這些菩薩度無量的眾生才去,信、住、行、向,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到九地,九地菩薩全都是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惟有菩薩,惟有菩薩,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實報莊嚴土,所以佛他來到實報莊嚴土,這是權,權巧。第四、常寂光淨土,權實剛好顛倒,常寂光淨土是什麼東西呢?唯佛一人,實在講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光明,因為它是理體,它是一個佛的法身,但是它無法形容,只有安插一個常寂光淨土,我們說它是一個土,其實一無所有,裡面一無所有你要講什麼,一片光明,你又沒有辦法講,那只好講常寂光淨土,這是理性的東西你要怎麼講,是智慧跟理性的一個土,一個理性跟一個智慧的土,他怎麼有什麼身不身,怎麼有什麼土不土,所以它就無法形容,所以只有講常寂光淨土,所以常寂光淨土也是權巧跟實,權巧我們說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菩薩,這些大菩薩,這些十地菩薩,方便權巧說他接近常寂光淨土,實在在常寂光淨土唯佛一人,只有佛一個人,唯佛一人,所以這四土的差別叫做理別,理別,道理差別,四土是不出唯心,所以理是通的,理也有別,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的差別,但是實實在在不出不唯心,所以叫做理通。諸位!這段若聽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真的,別處聽不到,這段聽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若聽不懂的人就……,英文叫I can not understand.沒有辦法去了解,確實如此,確實如此,所以我簡單講凡聖同居土,就是一般凡夫跟聖人住在一起;方便有余土就是二乘人,斷我執,法執還沒有斷;實報莊嚴土這就是菩薩在住的;常寂光淨土唯佛一人在住的,簡單講就是這樣。【教行理三經。】三種經。【其義甚廣。具如台藏所明。】天台宗裡面所講的。【五重玄義第一重。釋名講竟。】釋名就是釋這個題目,題目。請翻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甲二辨體

【解】第二。】我們第一是釋題,就是按照天台宗五重玄義所講解的一本經典,現在進入第二個,【辨體。】辨體的意思就是說了解大乘經典它是以什麼為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實相,我們所講的無相無不相。【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這個意思就是說這本《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大乘經,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來作為正體,我們現在現前,這個現前實在無法解釋的名詞當中在借用,現前就是當下,我們當下這一念的本性不在內,本性若在內,那麼他就無外了,不在外,也不可以說本性在外面,本性的外面跟我們色身哪有關系,不在中間,世間沒有中間,有左邊就有右邊,有右邊就有左邊,左邊跟右邊才可以造成中間這種觀念,若沒有左右兩邊,兩邊,偏空偏有的思想,就沒有中間這種東西,本性是什麼呢?也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也不是有色彩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黃的,也不是赤色,也不是白色,也不是長的、短的、四方的、圓的,也不是香味觸法,全都不是,這意思是說要找都找不到,要用都在眼前,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

【講】第二辨體。】我們現在看這個講解:辨體【即辨明此經所依之體。大乘經。對小乘說。乘是車乘。】這車若比較大輛就載比較多人,叫做大乘,這個法師若發個菩提心來度比較多的眾生,說這是大乘的法師,這個法師若自己跑到深山林中一直隱居,躲一輩子,他都修自己,要自己好,自己解脫,不想度眾生,那麼我們說這是小乘的,就像車比較小輛,我們若騎腳踏車載一個人,摩托車載兩個,最多前面再載一個,三個,若開轎車,擠五、六個,若開火車,好幾百個,若船就大了,船就可以容納好幾千人,所以乘就是車,車乘就是【有運載義。】運載就是說從煩惱生死這邊要運過去不生不滅解脫的那邊,這叫做運載。【《法華經》】裡面有比喻,將這個小乘、中乘、大乘跟一乘實教的菩薩,都有一種比喻。【:有羊車。】就是小乘,【鹿車。】就是中乘,【牛車。】就是譬喻作大乘,所以這個羊車、鹿車、牛車,在《法華經》裡面有這樣比喻,所以這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譬喻大中小三乘之法。更有大白牛車。】大白牛車的意思,這個白牛是很珍貴的,是很稀有的,又有力量,所以這大白牛車就表示說很美又很有力量,能夠載很多東西,意思就是說若有人悟到本性,又具足忍辱,忍耐的力量,發一個菩提心要大大地利益眾生,每一個利益眾生當中都與本性相應,這叫做大白牛車,他就是悟到實,實相的這個道理,叫做大白牛車。【譬喻最上一乘佛法。】大白牛車就是最上一乘佛法,一乘的佛法就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實法,不是方便法,究竟法,不是權巧法。【羊鹿二車。指聲聞緣覺。可從凡聖同居土。運載至方便有余土。】這是羊車跟鹿車是指小乘跟中乘,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跟聖人同時住在一起的地方,凡夫的意思就是郵、思二惑沒斷,我執沒有破,聖人來跟他住在一起的地方,聖人是權巧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所以說簡單講,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與聖人同時住在那個地方,但是凡夫是確確實實住在凡聖同居土,聖人是示現,示現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他是為了度眾生他才會住在這個地方,運載到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說暫時,有余就是說還剩法執還沒有斷,簡單講就是方便有余土就是斷見思二惑的阿羅漢,來回小向大,發菩提心,繼續斷這個我執,繼續發這個菩提心,趨向大乘的一實相,趣向佛道,暫時,所以說方便有余土就是說暫時住在這個地方還留……,有余就是還剩下法執,還有剩這個法執還沒有斷,所以是羅漢在住的,回小向大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漸漸在栽培的地方,【牛車。指大乘權教菩薩。】大乘權教菩薩【可從】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前二土。運載至實報莊嚴土。】所謂實報莊嚴土意思是說因為他證悟到我們這個本性,破掉這個無明,去掉一分的無明,就得到一分的法身,所以這個實報莊嚴土就是說他所修的,他本性顯現多少出來他就得到多少莊嚴的報身,所以實報莊嚴土簡單講就是說,他修無量的福跟智慧的色身,這叫做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全都必須要斷這個見、思二惑,而且還要發大心來普度眾生,而且還見到佛性,見到我們這個法身,意思是說大菩薩全都住在實報莊嚴土。【大白牛車。指一乘實教菩薩。】所謂一乘的實教菩薩就是說不是權巧,是直接趣入佛的本懷,進入我們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不是權巧方便,全都不是,是實實在在與佛相應,所以說指一乘,一乘這個一是絕對的意思,我們佛教講的不二門,不二就是一,但是一就是不二,但是不二就是不能講二,也不能講一,一,佛教講的一,佛教講的這個一跟世間人講的數目的觀念是不同,世間人這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一是從零去比較,有零才有一,才有二,才有三,才有四,若佛教在講這個一不是從比較,說從零去比較,有零就有一,就有二,不是,因為是絕對的,絕對的東西,因為它沒辦法講只有用一,所以《華嚴經》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因為這沒辦法講,所以你說一真法界是什麼?就是畫一個圓圈圈裡面什麼都沒有,表示說宇宙當中去掉一切的執著,你就是一乘的實教菩薩,所以你要講一,說這圓圈一也對,你要說無量無邊也對,一切法就包括在圓圈裡面,這絕對的圓圈裡面就是說表示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經過任何的權巧直趣佛的本懷,這叫做一乘的實教菩薩,一乘的實教菩薩【可從前三土。運載至常寂光淨土。

諸大乘經。談理深廣。故皆以一乘實相為正體。】所以說這本經就是以一乘的實相為正體。【如《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為體。】所以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空一切相,無不相就是不能否認一切相,建立一切相。【《楞嚴經》:以如來藏為體。】這如來藏的解釋就是凡夫蘊藏如來的本性,如果要直接解釋,轉回來解釋就比較清楚,如來藏那個藏拿到前面來叫做藏如來,意思是說凡夫有蘊藏如來清淨的本性,有這種體。【《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其余不必廣舉。】一真法界,真就是不假,與一切空性相應,與一切法相應,意思是說一真法界是空無一切相,卻具足一切的莊嚴,所以說一真法界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絕對的清淨,進入無量無邊清淨的法界裡面,這就是一真,一就是絕對的,真就是不假,意思就是說絕對的清淨是真實的法界,這叫做《華嚴經》,簡單講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不是理事無礙的法界,所謂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說我們眾生若講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意識就會膨脹,就會感受到很大的體,我們若講到微塵,我們的意識就會講一根針,我們的頭腦裡面馬上顯現一根針很小的范圍,所以說虛空也好,一根針也好,對我們腦海裡面全都是不增不減,這是藉著意識來解釋,所以因為我們眾生有我執,他執著住了,所以他這個三度空間裡面他就肯定有這個零點,zero,所以因為他有這個零點,所以產生X軸、Y軸跟Z軸的三度空間,當這個零點去掉的時候就進入不可思議的階段,你無法用X、Y跟Z的任何一個定點,去描述這個三度空間的東西,本性就是這種東西,本性無法讓你用任何的數學去描寫,任何的邏輯學去推論,任何的哲學去形容,任何的語言來描寫,都不可能,所以這事事無礙的法界沒有經過理體的東西,每一種物質的現象就是通達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比如說我們這個意識,我們可以觀想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這個意識卻是沒有膨脹也沒有減少,所以說事事無礙的法界是沒有經過理體,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說,我們沒有經過三度空間的我執跟法執,有這個點、線、面的東西,所以每一種顆粒微塵它就代表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它會顯現無量無邊的相,莊嚴相,但是每一相每一點也就是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這是對眾生而言,若是成佛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的當下就是一切法,所以我們若是悟到我們的本性,我們沒有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名詞,這個盡虛空遍法界是因為我們沒有悟到本性,要讓我們了解本性的偉大,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很大、很大,這是站在我們思維錯誤去開展本性的偉大,才講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本來就沒有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就是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就包括一切的法,每一個法,每一點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小能容大,大能容小,每一點就是表示我們的法界清淨的心,法界清淨心不離這一點,不離我們這一點,所以一點也是本性,盡虛空遍法界也是本性,所以本性與本性當然是光光相攝,互為光明,互相無礙,因此一真法界它就包括四個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理法界就是我們講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能夠通達我們的本性去發揮,事法界,我們若講到事相的時候,就是每一個……一切法也是我們本性的顯現,現事無礙法界意思就是說講到理當下就提到事,講到事相就會歸這個本體,這叫做理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每一個事相當下就是本性,不用經過理體的這個橋梁來擴大這個思想,它當下這個事相就是我們的本性,每一個本性就是我們的事相,所以每個事相他就能夠柔軟去交換一切法界的東西,因為在一點就表示一切無量的法界,無量的法界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沒什麼眼神,你看看!不是要要求師父講深奧一點,像瞌睡雞一樣,其余不必廣舉,【名異體一。】名不同,名不同,但是本體是相同,要說【如來藏。】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亦實相也。】這就是我們在講的,講我們的本性,看你要藉著哪一本經的角度來解釋都可以。

【實相者。真實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實相就是平等,在平等的旁邊多寫二個字:絕對平等。絕對的平等,所謂絕對的平等他是證悟到空性,就是實相。【實相之體最深。最關緊要。不得不詳細講明。靜心察聽。自能領會。若明實相。是為悟大乘理。】實相就是真實之相,我們所講的平等,實相這個本體是很重要,最為要緊,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東西,我們清淨心,冷靜來觀察,自能領會,但是我覺得要悟到這個本性不是很簡單,在座諸位!一個開悟的聖者他怎麼過日子,開悟的聖者他照常吃飯,他若有業障,照常會眼睛痛,會腹瀉,但是他的心非常、非常地平靜,他沒有恨,沒有一切嗔恨心,雖然他對一切眾生態度不同,但是他絕對去體會平等的東西,他不曾動一個念頭去害人,不曾動這個念頭去恨人,開悟的人他二十四小時就是享受他的生命,從他的本性散發出這個無诤的念頭,散發出這個慈悲的念頭,散發出這個不怕死的念頭,他對生死非常地達觀,生死當下一念,證悟本性的人他不怕死,因為他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這是凡夫之相,生就是不生,死也不死,這是聖人的階段,所以我們若要修持《六祖壇經》非常重要,我們要能體會這個本性,但是本性又不是用體會的,本性要去悟,簡單講若要領悟本性必須要去回光返照,要慢慢慢慢,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事實上本性不是說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他就能達到開悟的境界,絕對沒有辦法,我們說去掉這個習性,這是凡夫小乘,用到唯識學在講的,還是漸教小根器,若真的說我們的本性沒有漸漸去掉這個習氣,漸漸去掉這個習氣,一悟,就到如來地,所以我們這個天台宗的思想,說: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這是很大的問題,過去很多人研究這個天台宗,但是天台宗成就的人卻非常有限,非常有限,為什麼呢?他不是和禅宗……,這個天台宗的意思修這個三止三觀,空、假、中,從這個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卻是在禅宗的頓悟的這個佛法當中,這樣講是不對,無明不能分分破,無明分分破,那是枝末無明,若根本無明一斷,就像頭被砍下來,人的生命闡失去,意思是說無明被斬斷的時候當下見到本性,這個無明不能一樣一樣破掉,無明當下若破掉,能夠一樣一樣去掉,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若根本無明一破下去,馬上見到本性,人馬上成佛,一悟即入如來地,所以天台宗的思想有很多地方須要再研究,須要再參考,當然它有了不起的地方,實實在在來講,禅宗才是最接近我們佛性的東西,所以禅宗在講這個無明不能一品一品來破,既然無明能一品一品來破,這樣就形成對立,變成我們這個本性能夠一樣一樣,慢慢慢慢來見,慢慢慢慢來見,這個不對,你永遠見不到本性,本性最強烈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微細的根本無明,這個根本無明斬下去就像我們頭顱砍下去一樣,頭砍下去人一定要死,無明斬下去一定要破,馬上見到本性,人頭顱砍下去一定要死,絕對沒有救,無明砍下去,根本無明砍下去,斷,他馬上見到酌情,一悟,馬上入如來地,所以在這個天台宗講是講無明會分分破,在禅宗講這是不對的,沒有人這樣破法,這樣要破到何時,無明切成四十二分,你要破到何時才能見到我們的本性,意思是說污染的東西可以一分、一分破,若這樣我們的本性就變成不是絕對的東西,所以天台宗,人家講的這個思想有問題,思想有問題,他的看法一些禅宗不能苟同,所以禅宗的人不修天台宗,修天台宗,今天跟修禅宗你能看,修禅宗的人成就的會很多,成就的人很多,修天台宗成就的人也有,智者大師、慧思禅師也有,這我們也不能否認的,因為天台宗的思想跟禅宗的思想完全不同,天台宗的思想承認無明能夠分分破,禅宗來講這樣解釋根本就不對,無明這是根本的東西它不能一分、一分來破,一分、一分來破是對立性的東西,這樣不能見到本性,見到本性當下斬下去,根本無明去掉就見到本性,不能慢慢來破,所以若明實相,是為悟大乘理,大乘的道理。

【先講無相之實相。無相者。離虛妄相也。《金剛經》雲:凡所有(諸法)相。皆是虛妄。】所謂虛妄就是這個相【(有生有滅故屬虛妄)】的東西。【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如來就是本性,不是釋迦牟尼佛,你若看到種種的相,非相,離開這個相,簡單講非相就是無所著,不要執著這個相,若見諸相,不執著這個相,非相不是否認的意思,是離相,若見諸相而能夠離這個相的執著,即見到本性,就看到我們的本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非相即離相。意謂若見所有虛妄諸相。能離虛妄之相。即見真實之相。真實之相。即是法身如來。】真實之相就是法身如來。【故曰即見如來。此即無相】無相就是【(無虛妄相故真實)之實相也。】再來講:

【次講無不相之實相。無不相者。】意思是說【不是沒有真實相也。】意思是每一法都是真實之相。雖然它是虛妄之相,但是當下每一個相就是實相,【諸法雖妄。妄中有真。】虛妄當中有真,【諸法生滅。生滅之中。有個不生滅性。】這句話你一定要注意聽,這句話你一定要注意聽,生滅法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性,這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包括出家、在家,沒有一個搞清楚的,全都解釋錯誤,它意思是說這個生滅法當中,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不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搞清楚,意思是說生滅法當中你若悟到生滅就是假的東西,這才是不生不滅的本性,你不要當作生滅法當中又另外有一個地方,能夠找到不生不滅的本性,嚴重的錯誤,意思是離開這個生滅法當中又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那本性是什麼東西,本性是什麼東西,本性就變成二元論,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的東西,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這種根本就不是叫做本性,所以我們從經典看,噢!看到生滅法當中有一個不生滅性,一直認為我們這個色身當中有一個本性,色身當中有一個本性,不是這個意思,色身裡面不是一個本性,外面也有本性,你若說本性只在我們色身裡,那什麼叫做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這意思,意思是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當下你若悟到,離開一切的執著,放下,無我法,離執,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不能離開生滅法去悟到本性,悟到本性不能離開生滅法,慢慢地去體會,說體會也悟不出來,多少聽一些,結一個善緣,死了之後也要修,到極樂世界……,聽不懂,到極樂世界也要修這個本性,所以我告訴諸位,悟到本性的人他早課、晚課,他有念佛跟沒有念佛全都一樣,為什麼?他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叫他念什麼呢?他不知道要念什麼,你叫他要念什麼呢?佛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你叫他念什麼,佛號從自性中一直流露出來,他當下就是佛,你要叫他念什麼,他無佛可念,所念都是自性佛,自性佛不離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生滅之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所以這句話是一百個裡面九十九個都搞錯了。你要記住!如果你認為生滅法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那就是自性見,這是中觀裡面講的落入自性見,告訴你生滅的裡面不能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你要搞清楚,而生滅的當下你若悟到這個生滅是不可得的東西,那一念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東西不是離開生滅另外的東西,聽得懂嗎?聽得懂嗎?沒有關系,慢慢來,講堂是永久的,今天聽不懂,明天再來,沒有關系,慢慢地來,慢慢地來,所以我告訴你,我告訴你要栽培一個法師不是三天、二天,要上台也不是沒有真功夫就能上台,不是這樣,講淺是為了度眾生,是為了方便,有的人聽到錄音帶,說:慧律法師沒什麼好聽,每次講的都是笑話而已。我聽到:可憐!這不是這樣講法。一個法師當然他了解眾生的根機,就像佛陀他要度眾生他知道根機未到,所以今天講堂有人要求師父,說:法師!你怎麼不講《楞嚴經》。這本你都看不懂,《楞嚴經》你有辦法?這本我講這樣你都搞得一頭霧水,《楞嚴經》你真的有辦法?還很早,你們才出生的小孩還不會走路,我才用奶給你們喝,用奶給你們喝,你們還不會走,還很早、很早,離這個開悟見性,離這個修行還十萬八千裡,還早得很,所以生滅之中有一個不生滅性,這句話你不要搞錯,這句話不能搞錯,我再講一遍:不是生滅的本身當中能夠出現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當下你悟到生滅法的當下是虛妄的,而放下無所著,那一念就是清淨的本性,要記住!【凡虛妄生滅者。皆差別相。真實不生滅者。乃平等相。此即無不相之實相也。】無不相的實相。

【如上所講二種實相。今以譬喻明之。經雲: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再有智慧的人也要藉著譬喻他才會開悟。【譬喻者。以易知之事相。】用簡單了解的事相,【譬喻難知之理性。令難知者。亦成易知也。】我們現在【且試舉金與金器。】金子所打的金器,比喻這個花瓶、手環、腳環、玉環、鼻環,印度有鑽這個鼻洞,印度,過去有人穿這個鼻洞,叫做鼻環,你不要笑,真的有,近代都是戴耳環,每一樣都是金子所制的,但是金子可以作出很多金器,所以說金就是我們的本體,金器就是我們這個外相,【譬喻無相之實相。及無不相之實相。】底下,什麼叫做無相的實相,什麼是叫做無不相的實相,我們常常講的實相無相無不相,現在在比喻,無相的實相跟無不相的實相,【世間所有一切諸相。種種不同。如金器各有相狀不同。有生有滅。一一金器。皆可改造。所有諸相。皆虛妄不實之相。無相之實相。無字。當作離字解。】離,離開這個相,意思就是說【若離卻金器。】金子打造成的,比如說【瓶、環、】手在戴的,老人死了埋下去……,老人若死了之後手都戴這個手環,順便埋下去,再被劫棺,環,環,【钗、】把筆拿起來,在頭叫做钗,底下是【钏。】在手叫做钏,都是金子打造的,這個钗……,我們金子……,女人都有一支,頭發卷一卷插下去,插下去,钗,在頭上的金器叫做钗,要不然插起來之後在前面晃來晃去的,你若看歌仔戲那個最多,我常常想:怎麼要掛那個誰知道,感覺很麻煩,梳那一顆饅頭發髺那麼大顆,那也是負擔很重,負擔很重,古時候的人很保守,穿那個衣服很大件,頂著那個饅頭發髻,整個頭發留那麼長,那個若要洗頭不知要怎麼洗誰知道,所以以前的老人,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老人頭發放下來時到地上,若要洗頭的時候,噢!就得放下來,提著,提著洗,提著洗,現代的人若留成這樣很麻煩,很麻煩,所以古時候的人比較不開放,因此這個頭發插得枝花亂顫,若現代的頭發插那些不能看,插那個像什麼,除了演歌仔戲以外,不然哪有人在插那個,多辛苦的,多辛苦的,所以這個钗就是插在頭上的金器,钏就是掛在手上的手環叫做钏,钏【虛妄之相。】意思就是說若離開這個瓶、環、钗、钏,這個虛妄之相,【即見金之實相。】就能夠看到金的實相,意思是說一個手環也是金子打造的,你不要看那個手環它本性就是金,本體就是金,意思就是這樣,你若離開這個種種的瓶、環、钗、钏,你就了解這就是金子的本性,它本來就是金子。【法中。若離卻世間。諸法虛妄之相。即見真如實相。故曰無相實相。】簡而言之,這金子若打造種種的東西,種種的東西當下就是金子,無論你如何變化就是金子,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無論你如何變化它的本質就是金子,簡單講你今天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你若放下,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因為這都是我們的本性迷卻所造出來的世間,有經過業力、我執、法執,所以經過業力顯現的世間,當下你放得下,這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雖然說有千差萬別種種的相而言,我們放下,這當下就是無相的實相,你就看到真實之相,看到真實之相。

○又。一切金器雖然千差萬別。於差別異相中。不是沒有平等之一相。】意思是說雖然有千差萬別,【瓶。】也好,【環。】也好,【钗。】也好,【钏。】也好,一個金再一個川念作chuàn,四聲钏,一個金再一個叉念作chāi,一聲钗,【差別相也。】瓶、環、钗、钏,差別相,【真金。平等相也。真金是一。】真金是一,意思是說我們的本性就是一。【能成無量器。】我們的本性會顯現無量的法出來,無量的世界,若佛陀他就顯現出無量的清淨的報身的世界,若凡夫就顯現出無量苦惱的業報的世界,所以佛菩薩是智慧身,是願力所產生清淨的身,眾生是業力,作惡多端痛苦的這個色身,不同,真金是一,能成無量的器。【無量器。不出一金。即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諸器差別相上。】差別的當中。【不是沒有金之平等相。法中。即世間諸法差別。虛妄相上。不是沒有真如平等真實之相。故曰無不相實相。是實相。為諸法所依之體。亦為諸大乘經正體。】在此,在座諸位!先不要看這本書,先不要看這本書,你聽師父講,我將這個觀念對你講清楚,其實這是很簡單,你不要恐懼,不要惶恐,這是很簡單的東西,你不要被文字繞得團團轉,一頭霧水,看不懂,我跟你講一個很簡單,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這也是金子作的,這麥克風,也是金子作的,這花也是金子作的,這也是金子作的,那我請問你,你要說金子是一還是二,我們在講無相就是說我們不可以有杯子的相,把它破掉,當下就是金,無相,這虛妄的,杯子,這是金,麥克風也是金,這花也是金子作的,這書架也是金子作的,這桌子也是金子作的,這全都是金,但是這個相不同,這個跟這個,桌子不同,這個跟這個,麥克風不同,舉例來說,這都是金子作的,但是相都不同,相都不同,但是都是金子作的,簡單講金子就是它的本質,金子就是它的本質,雖然相不同,但是本體相同,雖然本體相同,但是每一個相又不同,簡單講就是說我們這個本性是相同,因為每一個人的業力不同,所以顯現出來的世間也不同,每一個人生活有每一個人的世間,人生活在人的世間,鬼生活在鬼的世間,因為他業力不同,他這個業力不同,可是對人而言,雖然是共業,共業裡面還有別業,每一個人大家都是有一個健全的色身,有一個頭腦的思想,但是他活得很煩惱,他活得很解脫,又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心量不同,智慧不同,兩個,雖然是人的色身相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他整天活得很痛苦,這個整天活得這麼自在、解脫,為什麼?心不同,心不同,所以說本性全都是相同,諸佛菩薩藉著他的願力,他的智慧所造成他的莊嚴的報身,眾生藉著他的業力,他的惡業來造成痛苦、束縛、煩惱的色身,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不淨,分別、嫉妒、攻擊、誹謗、殺人放火、強奸、綁票、分屍,佛祖所看的,因為他無量劫所修的就是放下,無煩惱法,所以佛祖他到一個世界他完全沒有這個煩惱,我們今天若是修心,與極樂世界相同的人,臨命終你念十聲佛你絕對往生,絕對往生,因為我每一個念頭就是在極樂世界的人,我跟世間不計較,我也不責備這個世間人,我也不要跟他道長論短,我放下一切的金錢,一切,心二十四個小時都清淨,暈樣就接近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在修行的人修錯了,都是以為我今天持咒多少,都以為我今天佛號念多少,這樣就接近極樂世界,這不是這樣意思,要接近極樂世界必須要心清淨,心清淨,發菩提心不與眾生計較,我們就真正接近極樂世界,所以有很多人他誤解這個淨土法門,認為我一心念佛就好,做壞事,還是說煩惱存在,我就有希望往生極樂世界,我告訴你,這不對,若要往生極樂世界很簡單,放下一切,一心念佛,這才能夠相應,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我們常常在說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這是怎麼來的,這是我們造十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我問你,為什麼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代表什麼?十萬億就是代表十惡,你若造殺、盜、淫、妄這種種業,你就是離開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你若沒造這十惡業當下你就是接近極樂世界,沒有一個真正……,就事相來講他有真正離開十萬億佛土,就本體來講當下一念就是,去掉一切惡業,一切惡業當下清淨,清淨就是我們的本性,本性就是極樂世界,所以說學佛必須要聽經,聽經我們才有智慧,聽經才有智慧,不要常常說:我一句佛號念到死。經典都不聽,你沒有那個功夫,經典都不聽,這樣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豈不是講假的,四十九年,你若說一句佛號念到死,都不聽經,都不聞法,釋迦牟尼佛不就是白癡,他教人家聽經四十九年他要講什麼?他何必那麼辛苦做啥?他就教你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他何必講四十九年做啥,法就是智慧,我們今天修,我們到極樂世界照樣要修,一樣,你今天在研讀班好好地研究,你今天在文殊講堂好好研究,你在極樂世界照樣用得到,照樣用得到,你若聽阿彌陀佛講過,我們在文殊講堂聽慧律法師講過了,真的(眾鼓掌),所以這佛道你生生世世都要讀到,你絕對跑不掉,你即使到極樂世界也是研究這些,一樣,一樣。佛講的跟我講的不能不同,我講的要依照佛講的,佛講的,我講的不能離開佛,佛講的也不離開我講的,為什麼?這個講的……,因為我根據佛祖、祖師講的,所以祖師講的根據佛,佛他要度眾生,他講的也不能離開他講的,所以都要相同,全都要相同。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者。此正指現前念佛之一念心性。心有靈知之用。】靈知的作用,【性乃不變之體。】性是不改變的這個本體,這個【用】就是我們這個作用,【不離體。故合稱心性。下不在內外中間。過現未來等。是教人必須深研痛拶。】zǎn三聲拶,拶就是逼的意思,就是教人要好好地去深入體會,要逼自己,好好地去悟的意思,其實這很簡單,並不困難,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本性若是在內,這樣外就沒有,本性若在外,這樣內就沒有,本性若在中間,這樣內外又沒有,你要說內、外、中間都有也對,你要說有,卻都找不到,你要說全都沒有,是清清楚楚在作用,你要說全都有,要找是什麼都沒有,你要說沒有,又每樣都有,本性就是這樣清清楚楚,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等,沒有在內、外、中間,也沒有在過去,沒有在現在,沒有在未來,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這都是我們意識的觀念,所產生的一種時間的推論才有過去、現在跟未來,當下這一念悟到本性的時候就不生不滅,若不生不滅的東西,生滅歸生滅,它一點也沒有作用,是教人必須要深研痛拶,逼迫自己要悟出一番的消息。【自有一番消息。】要好好在本性的地方,必須要好好地研究。【不可徒落語言。】不可以說只在語言上打轉。【作道理領過。】只作這個道理,作這個道理領過,意思是說我們所說的學佛,學佛,學佛是說學佛的行為,不是佛學,佛學是說我來研究看看,做一個學者,若學佛就是深入佛的本性去悟,這才是真正在學佛,【今當以二義釋之。】二種意義來解釋,【一本空義。】第二叫做常住義,本空義【即無相之實相。以現前一念心性。本自空寂。】你曾聽過:庸人自擾之。庸人自擾之就是說愚癡的人他自己困擾自己的本性,因為他所發出來的就是意識,本性被迷了,起心動念就是我們這個意識,意識就含有我法二執,我法二執他就煩惱,他就不滿、痛苦,他就要殘害眾生,逼害眾生,其實眾生被他害不到,都是害到自己,別人還沒死,他就痛苦不已,要害人,自己寢食難安,痛苦,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沒有這些無謂的東西,確實就是沒有,眾生他就因為幻化這個無明出來,無明裡面具足貪、嗔、癡,本性本來清淨,一念不覺有這個無明,無明有這沖動性的追求,所以藉著外境來產生內在的翻攪,其實都是我們內在的翻攪,所以我們人這個心若有這個“著”字,他就無法入佛道。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電影有在演,這個公主愛上一個王子,這個公主的生活都吃很好、穿很好,但是她卻單戀,她愛上這個王子,那麼整天沒有人打她,也沒有人罵她,但是她心情都不好,不舒服,她就一定要去見他一面,沒見一面就快死了,所以她就空寂不了,她這個寂靜處,心就被困擾,所以簡單講就是說不必講境界有現前沒現前,只要我們的內心沒有充滿了智慧跟觀照,這冷靜的心馬上會被動搖,馬上會被動搖,所以我們的本性若要顯現出來,外境好觀照,觀照這個外境的空比較好觀照,要觀照這個內心的煩惱跟種種意識的沖動,那就非常難,非常、非常難,要觀照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要讓他破除這個執著,這沒那麼簡單,因為這是內在的東西,所以我們若以現前一念的心性本來是很寂靜的,清清淨淨,沒有煩惱,沒有苦惱,沒有吵吵鬧鬧的,【故不在內外中間三處。】不在內、外、中間三處,所以我們今天在用的心都是什麼?都是虛妄心。【如二祖神光。斷臂求法。】二祖神光他來到這個【求初祖達磨。】說:我的心很亂,【為他安心。初祖伸手雲】他就這樣對他說,說【:將心來與汝安。】你將心拿出來,我來安你這個心。【二祖即時回光返照曰:覓心了不可得。】我要找這個心根本就找不到。【初祖雲:與汝安心竟。】我們沒有心就沒有這個煩惱,心既然找不到,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不可得。即本空義也。】本來就是空的東西,無相的實相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本性,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具足清淨寂靜沒煩惱的東西,但我們卻不了解這個本性,因此我們在內也找,外也找,中間也找,全都找不到,找來找去,咦!你沒有找,放下,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

【二常住義。】常住義【即無不相之實相。以現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永遠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常常在問:請問師父!開悟的人心境是什麼?就是二十四小時都是那麼地安詳,清清楚楚,他若有一些動作語言,但是這是他的習慣性,他還是真的那麼安詳,他也不會煩惱,也沒有恨,雖然他有一些習慣性,但是所有的習慣性,他慢慢藉著本性長養聖胎的過程當中他就會去掉,所以這個常住本然,本來就是這樣,永遠就是這樣。【不屬過現未來三際。此之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不生不滅。故三際悉皆不屬。此常住義也。《無生論》雲:法界圓融體(實相也)。】法界這個圓融這個體就是實相。【作我一念心。】就是來當作我這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即法界。】你若了解這個持名念佛就是悟到實相,這句話再解釋一下:《無生論》這麼說,法界這個圓融的體,這個體在哪裡呢?作我一念心,我們當下這一念就是法界圓融的體,我今念佛心,全體就是法界,我現在念佛這個心因為是無念而所念,念而無念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現在念佛這個心全體就是我們這個法界,當下即是。【達此者。】所以我們這個【由持名念佛。】慢慢也會被我們【而悟實相也。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者。離一切虛妄相也。】不是青也不是黃的,也不是赤色的,也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長的,也不是短的,也不是四方的,也不是圓的,不是香,也沒有味道,也不能用手去觸摸,也不能用意識去感受的法,非法,不是走私這個非法,不是這個意思,非法就是不是第六意識落謝的影像,這叫做非法。離一切虛妄相也,離開一切虛妄的這個相。【如《楞嚴經》:空如來藏。空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空掉一切虛妄污染之法。【古人悟道雲: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此中即香味觸法。而非香味觸法。且道是甚幺。試參看。】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在說,我們常常在說,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裡面是色聲香味觸法,也不是色聲香味觸法,那麼我請問諸位,我們先頭還沒有修行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看到的,看到山它就是山,看到水它就是水,意思就是說眾生對這個山跟水就產生名相,肯定外相的一種看法,修行,修行,他知道因緣所合法,緣起性空法,他就會觀照,這個山不過是樹木、大顆石頭跟一些土所產生的,所堆積而成的,這山是假的,這個水若分析起來,水也不是真實的東西,他慢慢悟,所以他就會說,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意思就是說山跟水就是沒有實在的體,若悟到更深入的,他就會說: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這句話他是悟到實相,雖然說山是因緣所合,水是因緣所合,但是當下它就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東西,我不能說它是假的,也不能說它是真的,說真的它是緣起性空,說是假的又實實在在存在在那個地方,咦!悟到實相的本性就是在這個心中,所以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這溪水在流、在流、在流……,它就在說法,在說什麼法呢?說這個無相法,溪水在流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像溪水一直流,我們這個生命就是無常,像溪水一直流,有一天會流掉,所以溪聲盡是廣長舌,溪水的聲音就是在對我們說法,廣長知相就是在對我們說法,山色無非清淨身,山的當下就是我們清淨的法身,悟到山河大地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東西,所以說見山即是山,見水就是水,跟凡夫講的一樣,凡夫在講他也講: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的人在講也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因為那個……,這兩句話雖然相同,但是心境完全不同,心境完全不同,好!所以叫人去參,這裡面的香味觸法要去參。(青原惟信禅師吉州青原惟信禅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禅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缁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五燈會元》卷第十七)(臨安府上竺圓智證悟法師。台州林氏子。依白蓮仙法師。問具變之道。蓮指行燈曰。如此燈者。離性絕非。本自空寂。理則具矣。六凡四聖所見不同。變則在焉。師不契。後因掃地誦法華經。至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始谕旨告蓮。蓮然之。師領徒以來。常患本宗學者。膠於筆錄。至以天台之傳為文字之學。南宗鄙之。乃谒護國此庵元禅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東林偈。(坡偈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曰和尚不吝。可為說破。庵曰。卻祇從這裡。猛著精彩觑捕看。若觑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師通夕不寐。及曉鐘鳴。去其秘蓄。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這漢思量了。一夜卻寱語。東坡門外漢。這漢未及門)持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門外漢。(且道是賞伊罰伊。莫錯好)師禮謝 俄有化馬祖殿瓦者。求語發揚。師書曰。寄語江西老古錐。從教日炙與風吹。不是兒孫無料理。要見冰消瓦解時。此庵見之笑曰。須是這阇黎始得。《指月錄卷之七•卍新纂續藏經第 83 冊 No. 1578 指月錄》★蘇東坡住在廬山東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絕句,詩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這首詩的前面兩句,氣勢博大,確是驚人。一天,證悟禅師前往谒見庵元禅師。他倆夜裡閒談,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並贊歎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庵元不以為然,批評說:“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那裡說到了目的地呢?”證悟:“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庵元:“是門外漢而已。”證悟:“和尚慈悲,可為指破?”庵元:“且從這裡用心參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證悟聽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忽聞鐘聲,恍然一悟,去其疑雲,說道:“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禅師,庵元說:“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禅話禅畫》星雲法師著)

【解】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哇!覓之了不可得,我們若要找、找……,什麼都沒有,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不可言無,又不可以說它是無,因為它清清楚楚在作用,這具就是理具,就理體而言它有具足,就事造,這個造就是事,就事相來講,造作來講,它也是有百界千如,就理具來講,本體具足百界千, 如,後面會解釋到,而不可言其有,不可以說它是有。

【講】此即不落空有二邊。全歸中道。】不偏空的思想,不偏有的思想,全都歸這個中道。【承上不在】不在哪裡,不在哪裡,剛才前面有講不在【三處。】不在三個地方,【不屬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故曰覓之了不可得。《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也。又古德雲:內外追尋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內外追尋一總無,我們要觀照裡面,怎麼找都找不到,要由外追求本性,怎麼追還是追不到,一總無,就是什麼都沒有叫做一總無,境上施為,遇到境界的時候所產生的力量,渾大有,渾大有就是全部都運用得出來,渾就是全部用得出來,整體都用得清清楚楚,渾大有,簡單講,本性你要找你怎麼找都找不到,但是又清清楚楚具足智慧在你的日常生活,你要二十四小時都在我們的身邊。【故曰:不可言其無。】不可以說它沒有。【此不落空邊也。】空邊。

【具造百界千如者。具是理具。】就是我們的本性,【(理中本具)】但是第一件事情都有事理圓融,【造是事造。】事造就是【(事上造作)理即心性不變之體。事即心性隨緣之用。】我們這個理就是這個本性不變的體,我們這個本性永久不變,永遠就是這樣,若就事相來講這個本性隨緣,它有作用,簡單講:【謂吾人一念心性理中。本具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它譬如說,【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若約隨緣之用。】隨緣之用,【事上則造作百界千如。喻如水隨風緣。而起百浪千波也。】種種的波浪,譬如說如水隨風這個緣,而起這個百浪千波。

【喻中雖明。法中未了。】什麼意思呢?海水本來同一體,風若吹下去,風就是我們的無明,就翻騰起伏,簡單講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清清淨淨,若被欲望……,這個本性起了無明之後,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就產生六道輪回,簡單講就是這樣,比喻當中難明,法中未了,對這個法並沒有深入了解。【何謂百界千如。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我們人一念具足十法界,哪十法界呢?【四種聖人法界:】什麼叫做四種聖人的法界?【一佛法界。】所謂佛法界就是究竟的解脫,究竟的覺悟就是佛。【二菩薩法界。】諸大菩薩,法身的菩薩。【三緣覺法界。】修十二因緣。【四聲聞法界。】四聖就是聖人,不會再來六道輪回,不會再退墮為凡夫,所以叫做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更有六種】所謂六種法界,【凡夫法界。天法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人法界。(四大部洲之人類)阿修羅法界。(阿修羅譯非天。與人類隔絕,所以不見。住於須彌山,及大海底,有四種阿修羅)地獄法界。】天法界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人法界就是“四大部洲之人類”。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這個洲就是星球的意思,四個星球。阿修羅法界,阿修羅翻譯成中文就是有天之福,但是沒有天之德,阿修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端,就是心不端正,意思就是說上輩子他也有布施給三寶,但是也誹謗三寶,這就變成跑去阿修羅,脾氣又壞,他布施三寶是很有福報,但是在三寶當中又好講是非,脾氣又壞,他雖然有福報,但是他會跑到阿修羅界,他有天的福報,但是沒有天的德行,因為他造業,心中忿怒,無端就是端正的端,他不端正叫做阿修羅,所以“阿修羅譯非天。與人類隔絕,所以不見。住於須彌山,及大海底,有四種阿修羅。”所以底下說還有一個“地獄法界”,四種的阿修羅,不是阿羅漢,阿修羅,底下說地獄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這樣剛好六凡,算六道輪回,加上四聖法界,【合為十法界。每界各具十界。】每一個界,比如說我們人,我們人若在人間修行開悟,大慈大悲度眾生,啊!那個活佛,那個活佛,我們人若是在人間發一個心來修行,精進修行,又肯布施、持戒、精進、禅定、般若,他說:這個是人中的菩薩。這個人修行跑到深山林中自利,這種人是人中的阿羅漢,我們人修這個十善,他沒有聽到佛法,但是他修這個十善,(就是這個人是天人。……)所以這四聖法界就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所以十界,我們人若修十善這就是天法界,這個人法界,我們人守五戒,這就是我們人,這個人很會發脾氣,這就是我們人裡面的阿修羅,這個人殺生、偷盜、邪淫、誹謗三寶,五逆十惡罪全都做,這地獄的眾生,地獄法界,這個人這輩子很窄,餓鬼,餓鬼,餓又冷,又沒有人要給他吃,穿、住都沒有,餓鬼的法界,再來畜生的法界,聽別人講:畜生不如,畜生的法界,人的地獄,造五逆十惡罪,人的這個餓鬼,又餓又冷又沒有錢,畜生的法界就是我們人造這個惡業太重,人家說心不好,畜生不如,合起來是十法界,裡面叫做十法界,意思是說我們人本身當下有具足十法界,若是佛,佛是示現,佛若要度菩薩就示現菩薩法界,佛若要度緣覺就示現這個緣覺,所以佛若下面的九界都叫做示現,到地獄度眾生,地藏王菩薩那也算示現,算示現,算示現,所以佛法界裡面也有十法界,菩薩法界裡面也有十法界,緣覺法界裡面也有十法界,聲聞裡面也有十法界,天裡面也有十法界,人裡面也有十法界,阿修羅也有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全都有十法界,這樣十乘以十剛好多少?一百,【則成百界。】百界。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十如是。【《法華經》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幾句話在解釋什麼呢?千如,一界裡面有十如,一界裡面有什麼十如呢?《法華經》裡面說我們人出世做人,我們人就是這種相,如是相,我們人就是這種性,人就有這個人性,人就有這個體,這個體分這個假體,還有真體的本性,這個力,我們人就是有這個作用,我們人就是有這個造作,我們人就造這種因,我們人就是遇到這種緣,我們人就有是這種果報,果跟報分開,人就是本末究竟,本末就是如此,本來如此,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本末究竟就是徹徹底底的包括了相、性、體、力、作、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簡單講就是這樣,沒什麼好講的,得如是,造如是因得什麼果,我們人就是具足這樣,看到一只豬,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就是豬,簡單講就是這樣,所以講【百界各具十如。】十個如,佛,佛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佛界也有,菩薩界也有,菩薩法界也有,緣覺法界也有,聲聞法界也有,十法界統統有,所以百界裡面又有一個十如,所以一百乘以十【是則成】多少?千,【千如。】千如。底下【復有假名一千。】假名一千就是假的,假的名一千,因為每一個要安上一個假的名,就一千。【正報一千。】正報是什麼?身壽,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生命,正報,【依報】就是我們的環境,環境又【一千。】正報有一千,依報也有一千,所以假名正報、依報,這樣【共有三千。】剛好三千。底下【復有理具三千。】就是我們的本性就這個道理來講,它有這個三千:假名三千,正報一千,依報一千,加起來三千,加起來三千,【事造三千。】理具就是無形的東西,事造就是有形的東西,三千,【古人雲。理具事造。】理具還有事造,理具三千,事造也是三千,所以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各三千的意思,各三千的意思。【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種種差別。惟一真如。】同居一念是什麼意思?同居一念就是說同時就是一個念頭,講來講去不離一個念頭,一念三千,百界千如,這個天台宗的思想,一念三千,動一個念頭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一念三千,這是天台宗常常在講的,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種種差別,惟一真如。【各無自體可得。】全都沒有真實的體可以得。【故不可言其有也。】也不可以說它沒有,全都無體可得,但是又不可以說它無,說它沒有又不可以,又有事造,還有,所以說都是一念,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種種差別,就是一個真如,不可以說它有,但是從真如所幻化出來各無自體可得,也不可以說它有。【此不落有邊也。】前面講不落空,現在是不落有,佛教就是講中道,佛法是講中道,不落空,不落有,就是中道,中道本來就是沒有,你不講空,你不講有,本來就是沒有中,本來就是沒有中。

【解】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非離此別有自性。】上二句是說本性離開虛妄的相,下三句是說相不離本性。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這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離開虛妄的,緣慮這就是第六意識,分別也是第六意識的作用,語言文字是因為我們人的思想是無形的東西,而必須要描寫我們內心的東西所創造出來的語言跟文字,這都是一種假相的東西,假相的東西當然不是實在,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意思是說緣慮這個分別,語言文字雖然是假的虛妄,但是不能離開我們這個本性,不能離開本性,它別有自性,不能離開,也就是相不離我們的本性。

【講】上二句言性離妄相。下三句言相不離性。緣慮分別者。是心緣念慮第六意識能分別心也。】就是說會攀緣又有思想的那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又此心能攀緣塵境。】塵就是骯髒污染的東西。【思慮分別也。】我們有思想,我們有分別。【此心有明了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有清清楚楚明了的意識。【獨頭意識。】獨頭就是單獨起來,沒有經過境界的引誘自然產生的一種意識,明了意識跟獨頭意識,獨頭意識,【二種差別。明了意識。】是什麼呢?【同前五識。】比如說眼、耳、鼻、舌、身,【俱時而起。】俱時而起就是同時起來,比如說眼睛看到花就攀緣這朵花美,我把它摘回來,耳朵若聽到聲音,說:這音響很好,有時間也要買一下,耳朵聽這個聲音,第六意識同時分別,所以這叫做同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俱時而起,同時起來。【緣五塵境界。】攀緣這個五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又名五俱意識。】五俱意識的意思就是說跟前面五識同時而起,這叫做五俱意識。【獨頭意識。】單獨起來的,沒有經過任何的境界引誘內心自己的思惟,所產生的獨頭意識。【緣法塵獨影境。】法塵的意思就是說【即前五塵落卸影子。】的一種影像,一種影像,所以這叫做緣這個法塵,法塵是半分是這個色法,半分是心法,一半一半,半分是色法就是說藉著前五識所造的,半分是心法就是說這色法所造作的東西,留在我們的意識,我們這個意識會回想,有時候單獨會起來,這叫做法塵,簡單講就是前五識落卸的影子稱為法塵,前五識所萍來的這個影像這叫做法塵,獨影境就是單獨,獨影境,單獨,沒有藉著境界而產生,就是前五塵落卸影子,【(是明了意識。所緣前五塵之境。落在意地之中。)二種意識。俱有分別。】簡單講就是說我眼睛若有在看這叫做明了意識,我眼睛若閉上,我在想事情,這叫做獨頭意識,簡單講就是這樣,我在想事情,我在打妄想,我在坐禅,眼睛全都沒有作用,沒有亂看,我現在是獨頭意識,叫做定中獨頭意識,又叫狂亂獨頭意識,這在唯識學,我們在《十四講表》開課之後,要開這個《唯識學》,要開這個《唯識學》,這就會講得更清楚,兩種意識都有分別,【又名妄相心。上二句即《起信論》所雲: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上兩句就是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這就是我們《大乘起信論》所講的,從無始劫以來本性就是離開這個言說相,你無法用任何的名相來講這個本性,離名字相,你無法寫任何的字來形容,離心緣相就是你無法用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去推論本性是什麼東西,因為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分別跟執著,這是虛妄造業的地方,所以你無法用動亂不定的意識來想本性是什麼東西,本性無法讓你用心去攀緣、去想像,你想像不到,就是離開語言、文字,離開這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分別,全都清清楚楚現前現出的這個智慧,一種超越的智慧,這是《起信論》講的。

【而緣慮分別下三句。一切諸相。不能離此心性。別有自性可得。】一切種種的虛妄之相也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而另外有一個自性可得。【喻如水若無風。本無波相。因風】風就是譬喻無明,水若是沒有這個風,本來就沒有【波】,佛性若沒有這個無明,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我們就恢復原來清淨的本性。所以本無波相。本來就沒有這個波浪的東西,因為有風一吹,所以就起這個波浪。【波相不能離水。】離水沒有波,離波也沒有水,你若有看到波,你一定有看到水,你若有看到水,風吹波就跑出來,簡單講離開這個波沒有另外一個自性。【別有波之自性也。】離開水沒有波的自性,就是說離開這個本性你就找不到虛妄的東西,若離開虛妄的這個相你要找這個本性也找不到,所以說這個相你要說有也對,你要說沒有也對,你要說有也不對,你要說沒有也不對,非空非有的東西。

【解】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講】此段結成圓融中道。實相妙理。以要言之。實相。離一切諸法之相。實相。即(不離也。)】不離【一切諸法之相。】簡單講,要之就是簡單講,重要來講,離一切相即是一切法,什麼叫做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呢?這就是空,空的思想,離一切相就是空掉一切相,內心無所著,即一切法,即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法的存在,一切法就是妙有,妙有的東西,你若想說要得到清淨的本性的實法,實相的東西,離一切相,你一定要空掉一切不必要的分別,執著的相,即一切法,你就會得到一切的妙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我們因為有空掉,離,因為有離開這個相,這個離是無所著的意思。這個很美的東西,我們不是我離開很美的東西這叫做離,不是這個意思,或是說男女朋友離開,或是夫妻離開,或是師徒離開那個離,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離就是說無所著,無所住的意思,你若離,無所住你就無相,簡單講就是說一切相都不會影響我們清淨的本性,簡單講,所以說離故無相,因為你有離這個相,所以你就無相,無相就是空,你就空一切相,空一切相當下具足智慧這樣就是我們的本性,即故無不相,你不可以離開本性,離就是無所著,即,即簡單講就是現出這個妙有,所以無不相,無不相簡單講就是不可以否認這個相,不可以否認這個相,因為這個相你若否認變成頑空,所以你也要讓它清清楚楚存在,清清楚楚存在,所以離故無相是空,即故無不相是有,妙有的意思,因此頭一句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空有當下就是實相,實相就是離一切相,就是一切法,離故無相,所以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底下看這個解釋,這一段結成圓滿的中道,實相的妙理,以要言之,簡單來講,實相是離一切諸法之相,實相,離一切諸法之相,實相,實相即一切諸法之相,就是說實相也不能離開這個相。【離約真谛真空說。】真谛就是實的東西,不是權巧的東西,所以真谛是講空的東西,所以真谛真空來講,【離一切幻】化的【相。故為無相之實相。】無相之實相。底下【即約俗谛妙有說。】妙有來講:【即一切諸法。故為無不相之實相。】你當下叫我們無所住一切相,但是也可以離開這些相這叫做實相,中道的意思,即一切諸法,所以無不相之實相。【正說真空無相。不壞俗谛。】真空無相,但是不可以破壞這個俗谛,意思是說要承認它的存在,但是你要離開這些存在。【即真不礙俗。】真谛不妨礙這個俗谛,【正說俗谛妙有。不壞真谛。】俗谛妙有,不壞真谛,【即俗不礙真。】真不礙俗,【真俗圓融無礙。無名立名。不得已強名實相。】若這樣講,聽起來若一頭霧水,我們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舉一個例子說,說我們這間教室有很多人在聽經,但是諸位要了解這是因緣法,因緣法,因緣法,所以……,看“要之,離一切相”(這句),因為我們這個教室是因緣和合,所以你要離一切相,簡單講這是假的,講經說法都是假的,佛說四十九年也都是假的,所以你要離一切相,但是雖然這是假,諸位聽經聞法聽得清清楚楚,去掉很多的煩惱,底下就是那句,“即一切法”,這就是我們的真正一切法,當下就是佛法,當下就是本性的東西,所以教室是因緣和合的,上課是因緣和合的,要離一切相,但是你要承認,即一切法就是你要承認這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要承認,你不可以去破壞,明明就有教室,明明就有人來聽經,但是你要無所著,簡單講即一切法就是有,離一切法,你要離一切的執著,簡單講就是這樣,這句話若要就《金剛經》來講,離一切相就是應無所住,即一切法,而生其心,簡單講就是這樣,知道嗎?不要瞪大眼睛一直看,這樣已經很清楚了,聽不懂去死掉好了(眾笑),我已經盡力給你們聽了,真的,若聽不懂實在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曾念過佛才會這麼差,昨天《華嚴經》若聽不懂倒情有可原,所以我盡量,盡量,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所以實相是這樣。底下要用一點頭腦,底下要用一點頭腦。

【解】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看大字的,“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這裡可能很困難。底下,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講】實相之體。不落二邊。寂是空義。照是有義。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可以說它是空,也不可以說它是有,【不落空有二邊也。又。寂是不變義。照是隨緣義。而復寂而恆照。即不變常隨緣。照而常寂。即隨緣常不變也。】所以寂就是空,照就是有,寂就是不變,照就是隨緣,先記得這個名詞,通用的名詞,這樣等一下解釋的時候才不會亂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在三藏十二部經典絕對沒有這樣講,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解釋,這在禅宗來講這樣解釋是不通的,隨緣的東西不可能不變,不變的東西不可能隨緣,隨緣,什麼叫做緣?緣就是生滅法,有生生滅滅這才叫做緣,比如說這棵樹木藉著水分,水藉著這個肥料,藉著這個緣,所以這棵樹慢慢長大,慢慢長大之後,慢慢會死亡,所以這棵樹就是藉著這個緣,因為它有生滅,所以記住!生滅法叫做緣,有增有減叫做緣,所以說既然是隨緣來講這個生滅法哪有可能不變,既然隨緣,隨這個生滅法,你在生滅法裡面你不可能找得到不變,既然是不變是東西怎麼可能隨緣,因為不變的東西它就是永遠這樣,怎麼可能隨緣,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方便講,因為他受到老子的學說,受到這個老子的陰陽的學說,所以有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你打開三藏十二部經典沒有人這樣講,沒有人講不變隨緣,也沒有講隨緣不變的東西,這種東西只能說方便講,讓我們方便解釋,可以這樣講而已,若這樣講這句話的時候,你不變的東西怎麼隨緣我問你,你講來我聽聽看,有緣的東西每樣都是生滅法,有增有減的東西才會生滅,有增有減,比如說你隨緣不變,你今天你來到這裡隨緣,你要如何不變,因為這是生滅法的東西你怎麼可能不變,對不對?不變隨緣,既然空不變,它就不可能隨緣,它怎麼隨緣呢?既然它不變它就不可能隨緣,所以這就是因為無法解釋所以只好用這樣方便講,再來,只有一句話可以解釋我們的本性,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法爾如是,本來如此,這句話可以解釋我們的本性而已,若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中國的東西,在印度佛祖就沒有這樣講,這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佛祖何時這樣講,佛祖,你曾聽他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佛祖何時這樣講,你曾聽過哪一本經典這樣講,所以說要了解這是方便講,無法解釋只好這樣解釋,若禅宗的思想就不是這樣,禅宗的思想怎麼可能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禅宗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怎麼說有,本來就沒有,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東西,虛妄與本性了無相干,只要你悟道,當下就是沒有,虛妄的東西不能講有也不能講沒有,所以說禅宗直接講,法爾如是,本來如此,一切言說、文字都是假相,天台宗就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都是中國人的東西,中國人的東西,你這兩句搞得亂七八糟,搞得這個昏頭轉向,這是對本性不了解,這是對本性不了解,你若是對本性有了解的人,對於這兩句,你就知道它是方便講的,不是真實義,不是真實義,沒有辦法,只有這樣解釋。底下:

【解】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照而寂,這個字要注意,這三個字重視這個“寂”字,這句話解釋,照而寂意思就是說照這個力量比較輕,這意思就是說,這三字是在解釋寂而不是照,主要是講寂,照是附帶著講,這個照是附帶講,所以應該念照而寂,照而寂,寂就是解釋這個字比較重要,強名常寂光土,底下說,寂而照,這句話就是在解釋這個照,照是主要的,寂是附帶的,這照是主要的,寂就是附帶的,強名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把筆拿起來,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的土,旁邊寫三個字:不動義,就是不動的意思,寂而照,強名法身這個身,隨緣義,隨緣義,你若沒有寫起來等一下看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

【講】此四句。】“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四句是【明吾人一念心性。即是如來身土。】身就是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土是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簡單講就是我們一念的本性,就有具足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具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簡單講所有的三身四土不離當下一念。底下,【照而常寂。此句重寂字。】要解釋這個“寂”字,【寂者不動之義。】不動的意思。【故強名常寂光土。土亦有不動義也。】所以這個是描寫這個土,照而常寂就是講那個寂。【寂而常照。】寂而常照,那個照為什麼念得比較大聲,因為照,現在就是在解釋照。【此句重照字。照有隨緣義。故強名清淨法身。身亦有隨緣義也。】身,清淨法身為什麼有隨緣?因為清淨法身遍滿盡虛空,遍滿法界,所以身也是有這個隨緣的意思。

【常寂光。是四土之一。前三土。不離常寂光土。常即法身德。常住不滅。寂即解脫德。寂然不動。光即般若德。光明遍照。清淨法身。有自性清淨法身。一切眾生之所同具。】全都有具足。【有離垢妙極法身。】離開一切污染,很妙,妙就是不可思議,極就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法身,那麼底下……我們現在解釋“常寂光”,常寂光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本性,你若問:師父!常寂光是什麼東西?什麼都沒有,一片光明,簡單講就是這樣,常寂光就是什麼都沒有,它是一片光明,一片的光明,一片的光明,邊是四土之一,所以這個常寂光土可以說是理土,理性的東西,這不可以說它有,也不可以說它沒有,一處光明,一片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常寂光是四土這一,前三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前三土不離常寂光土,為什麼呢?常寂光土因為是法身,所以凡聖同居土也有我們的法身,方便有余土也有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也有這個常寂光淨土,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當下釋迦牟尼佛他所住的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的是凹凸不平的山河大地,獅、蛇、虎、豹,人是險惡,人是險惡,殺人、放火、強暴、綁票,釋迦牟尼佛因為他證到常寂光這個法身,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在《維摩诘經》這麼說,捨利弗,捨利弗他就這樣懷疑,他說:世尊!世尊!你是一位修行證果的人,你為什麼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呢?看到這個凹凸不平的世間,你應該是住在淨土才對。釋迦牟尼佛就這樣講,他說你們看到凹凸不平的,若我看是不同。所以佛祖用腳的大拇指,就地一按,就像我們腳在踩什麼東西,一按,馬上現出清淨的國土,清淨的世界出來,世尊說:捨利弗!你看!當下無量無邊的眾生大家看得非常、非常的清淨,非常、非常地歡喜,哇!世尊原來你所住的就是這麼清淨,因為我們眾生的業感,所以我們的業都遮住,遮住我們這個本性,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些亂七八糟的這個世間,至於佛證到這個常寂光的法身,當下他是住在解脫的世間,所以常寂光淨土不離娑婆世界,不離當下一念,不離我們這個……,我們今天為何看不到,業障遮住,業障遮住,是非心、分別心,整天毀謗別人,整天就是執著,都沒有反省自己有修行、沒有修行,都在看別人有修行、沒有修行,看到別人沒有修行氣得要命,你怎麼沒有想說你有沒有修行,所以來到我們這個文殊講堂就有一個好處,有什麼好處呢?他會回光返照,他知道要修自己,沒有在管別人,知道要修自己,要回光返照,記得師父這句話,別人有修沒修這不重要,你有修沒修這才是重要,你知道嗎?臨命終是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要解脫這個生死,你整天不要為了,啊!那個持戒,那個破戒,那個有修,那個沒修,來煩惱你自己,那是很愚癡的人才這麼做,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說整天你有修,你沒有修,釋迦牟尼佛只說你有犯錯要求忏悔,釋迦牟尼佛也是看顧他的本性,不然怎麼成佛呢?所以我們眾生在修行都修錯了,顛倒了,顛倒了,所以其他道場也是這樣,你去拜佛,拜拜,那個老菩薩就:啊!那個不對,那個這樣不對,那個這樣不對,來我這個講堂不可以這樣子,來我這個講堂看顧好自己,看顧好自己,你有修嗎?你有犯戒呢?你有修養嗎?你有誹謗別人嗎?你有造業嗎?這問題是你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修的東西,你今天有修、沒修你才能得到你真實的東西,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他就是一直觀照他的內心,他的本性,他哪有整天在講別人不對,整天在:啊!你這樣不對,你這樣不對。他這樣怎麼修行,你光是煩惱就煩死了,你光是氣就氣死了,眾生因為愚癡,對不對?像帶小孩來大殿拉屎,看你會不會氣死,真的,我們成員又少,我們成員又少,帶小孩來拉那麼多的屎,他若知道因果怎麼敢帶小孩來,光是怕就怕死了,這要下地獄,你若看到這個你光是氣就氣死了,在大殿拉屎,只能說他境界夠,我再擦干淨就好了,發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大殿,不然怎麼形容,小孩來拉屎,不然怎麼辦?你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這樣想而已,所以我說不要帶十二歲以下的小孩進來就是這個意思,叫他不要帶進來,對不對?帶進來,拉屎,這罪有多重?罪有多重?還沒到這種功夫,無所著,沒有到這種功夫,所以幸好我今天我有這個本性的功夫,要不然你光是氣就氣死了,你要要求每一個眾生都合我們的意思去活,你光是氣就氣死,怎麼有可能,你要如何要求眾生呢?對不對?所以要要求自己,要記得師父這句,一定要要求自己,看到眾生的愚癡,原諒他,不要跟他計較,你唯一的辦法就是這樣才會活得很快樂,要不然這世間……,所以你要記住,要擺平整個人生宇宙要先擺平你的內在,你要戰勝一切眾生不如戰勝自己,賢人在講話就是一針見血,一針見血,你打敗了百萬大軍不如打敗你自己,將這個習氣打掉,將這個是非打掉,將這個分別打掉,你若要得到快樂唯一的辦法就是這樣,你不曾聽人家講一句話,佛說:戰勝百萬的大軍沒有什麼了不起,降伏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這才是厲害,這才是厲害,拿破侖,拿破侖,法國的拿破侖,拿破侖他越過阿爾卑斯山,跑到這個意大利,越過意大利邊境打得……,從南部,從這個意大利的北部去,所到之處都打得……,沒有人抵擋得了他,拿破侖一代偉人,驕傲,後來遭到滑鐵盧,滑鐵盧,一敗不可收拾,後來被放逐,被放逐,所以他有辦法打敗百萬大軍,但是他本身的習氣,那個我慢打不掉,所以我告訴你,所有聖人當中,所有聖人當中就是佛最偉大,所有的聖人當中就是佛最偉大,沒有一個可以比佛更偉大,更了不起的,是那麼偉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解脫,不曾講一句貢高的話,所以我們若要講一句很誇口的話,你就要先想佛不曾講這樣,我們這黑卒要跟人家比什麼,你狂妄什麼東西嘛!我慧律法師都不敢狂,你狂什麼,你還聽我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若這樣想,我慧律法師也不能狂,後面那一尊都沒有講話了我講什麼呢?所以我們若這樣,人沒有什麼好狂妄的,凡夫嘛!平凡的人,對不對?平凡的人,這樣我們就很清淨,所以我們來講堂最大的好處就是有這個本性的東西可得,對不對?有這種知道如何下手,要如何下手,所以有人在講我躲在家裡念佛念到死就好了,你這句話會害死人,你沒有聽經你會完蛋,真的,我沒有騙你,你要如何念,煩惱起來你要如何破,沒辦法,沒有辦法,你若說:你都不用去聽經,你光是在家裡一句佛號念到死就好,真的有辦法這樣嗎?你這樣會誤導眾生,你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讀經,你看他不就是精神病,不然他講四十九年,他若成道之後都不用修行,念阿彌陀佛就好,請問世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念佛。請問世尊!什麼叫做清淨法身?念佛。哪有人這樣,問世尊:我煩惱很重,我要如何放下?念佛。這樣這麼多的經典做啥?講這句就是完全偏,雖然念佛是很好,但是你一定要有智慧,要如何破除這個煩惱你才有辦法過快樂的日子,你要求得心安,要求解脫,你沒有智慧,沒有佛的智慧怎麼有辦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難道不是這樣。底下,所以前三土,不離常寂光土,常就是法身德,有這個法身,這個德就是具足,德可以說福跟慧具足叫做德,常住不滅,寂就是解脫德,這個解脫非常地簡單,寂就是寂然不動,光就是般若德,般若德,就是光明遍照,遍照,清淨法身,有自性的清淨法身,一切眾生之所同具,我們自性清淨的法身,一切眾生同時存在,全都是這個清淨的法身,所以有離垢妙極法身,【十方諸佛之所獨證。】證明。

【解】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接下來就會一頭霧水。

【講】此二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又即如來法報二身。法身清淨不動。故合寂義。報身光明遍照。故合照義。】所以底下,“照寂”,“照寂”重這個“寂”字,“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重這個“照”字,簡單講就是“寂”字合“法身”,“照”字合“報身”,好!左邊圓圈的底下,圓圈的底下。

○【問】他就這樣問【:上科以法身合照。此科以法身合寂。豈不自相矛盾?】看前面:“寂而照,強名法身”,“照寂,強名法身”,這樣是不是矛盾?這樣是不是矛盾?前面講寂而照是強名法身,清淨法身;現在是講照寂強名法身。師父!這個是不是矛盾呢?這個沒有矛盾,沒有矛盾,此科以“法身”合“寂”字,上一科是以“法身”合“照”字,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絕對沒有矛盾。

【答:法身有隨緣無相二義。上科身土對論。法身隨緣合是照。寂光不變應屬寂。此科法】身的【報】身【對舉。】互相對照出來。【法身無相合是寂。報身有相應屬照。幷非前後相違。】聽得懂的舉手,重新讀一遍,有我在你不用擔心,弄得你滾瓜爛熟,不會聽不懂,放心,我會把你弄得滾瓜爛熟,現在這句你注意看,有一個“土”跟一個“心”,你注意看!知道嗎?一個法身,一個報身,這樣知道嗎?一個法身,一個報身,好!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們姑且不論前後,先就論這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土”跟“身”來比較,“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因為“土”是不動義,不動義,簡單講就是說“照而寂”是重在“寂”,是重在“寂”,是偏重於“寂”的解釋,所以強名,勉強說,強名就是勉強來講,它是常寂光土。“寂而照”這句話是重這個“照”字,照,這句話是重這個“照”,所以“強名清淨法身”,清淨法身,這樣講還聽不懂,簡單講就是說“常寂光淨土”它是不動,所以合這個“寂”,“清淨法身”因為它有隨緣的意思,所以合這個“照”,沒有人笑就是都聽懂了,這樣就聽得懂了吧!搞得一頭霧水,現在再來,現在再來,無論前面跟後面,現在論這個“法身”跟“報身”,意思就是說“法身”是合這個“寂”,“報身”是合這個“照”,知道嗎?合這個“照”,所以若“照寂”應該合這個“法身”,若“寂照”合這個“報身”,這樣才合得來,知道嗎?意思是說無論前面後面就這一句而論,就這一句而論,就OK了,就這樣而已,這樣還聽不懂再舉手,這樣還聽不懂的舉手,我不會罵你,沒關系,聽得懂,所以現在再來講,我們又再來解釋一遍,知道嗎?我們這句,我們再來解釋一遍,這樣你就更清楚,更清楚,這兩句就是了解我們人一念的心性,又即是如來法身跟報身二身,法身是清淨不動,所以合這個寂,報身是光明遍照,所以合這個照,他就請問,前一科以法身合這個照,這一科法身合這個寂,這樣是不是互相矛盾?答:法身有隨緣跟無相,上一科是三身跟四土在對論,所以法身隨緣應該是合這個照,若寂光淨土屬於寂,所以這一科是法身跟報身是對舉,所以法身無相是合寂,報身有相是合照,並沒有前後矛盾,簡單講就是每一個……,諸位!“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句話,就這句話來論,就“土”跟“心”來論,“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這句話就法身跟報身來論,其它不管,這樣你就清清楚楚,清清楚楚。諸位!你不要覺得聽不懂就不來,這個經典是千百萬億劫遇不到的東西,遇不到的東西,聽不懂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第一次就聽得懂是騙人的,沒有關系,跟師父合作,你們一定要來聽,不要說聽不懂就不來,不來你就失去這個因緣,下次講還是聽不懂,就像一條路,一條路,這個寶藏放在最後面,你若遇到彎彎曲曲,我不走了,你永遠得不到寶,永遠得不到寶,難的東西你再繼續聽,這樣下次再遇到困難就不困難,困難的你就逃避,下次遇到困難還是聽不懂,還是聽不懂,這真的。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

【講】性德屬性具之德體。】的德體。【如在礦之金。】礦的金,金子雖然污染,我們若把它修、修……,修久它就會恢復金子的這個原來的美,的這個光。【修德屬修成之德相。如出礦之金。】我們若有修、修……,這塊金子放在深山林中,沒有經過磨過,沒有經過修過,這金子顯現不出來,我們慢慢、慢慢修,哇!純金九九九九,這女人最愛的,掛得珠光寶氣,九九九九純金,提煉出來的,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本性大家都具足,但是顯現不出來,顯現不出來,必須要修,所以本性若具足這叫做性德,若修、修、修,修出來的,這叫做修德。【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故性德寂照。名法身。報身修成。惑淨智圓方顯。】惑就是我們所講的煩惱,煩惱若斷盡了,惑就是我執跟法執若斷盡了,清淨智慧圓滿他就顯現出來。【故修德照寂。名報身。】簡單講這句話性德寂照,名叫做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性德寂照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具足一切,所以它寂,但是他有無量照的功夫,清淨的智,照就是屬於理性,屬於智慧作用,名叫做法身,至於修,修德是照寂,意思就是說因為他修行修到進入這個清淨寂靜處,所以叫做照寂,名叫做報身,名叫做報身,簡單講法身是站在本來有的就是我們的法身,報身就是修出來的,所以簡單講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簡單講法身本有,修德照寂,報身是修出來的,所以多一個修,修德。底下,

【解】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我們這句又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個照寂跟寂照,今天整天都在講這兩個字而已,整天都在講這個,會一頭霧水就是這樣,底下,現在站在受用跟應化身來講,這個修德修出來有這個清淨智慧觀照,觀照通達到大寂靜處,咦!名受用身,把筆拿起來,什麼叫受用身?自己受用,修德寂照,名應化身,什麼叫做應化身?應化身,把筆拿起來,就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簡單講受用身就是他自己得到利益,自己來享受清淨的果報的色身,應化身就是方便,起大慈悲來度眾生,叫做應化身,出世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應化身,應化身。底下,修德,就這人修的德來看這個照跟寂,寂跟照,這樣來講分作照而寂,照而寂,這是名受用身,寂而照,名應化身,底下有解釋,有解釋,底下:

【講】又修德照寂。】這條全都修德,就修德照跟寂,寂跟照解釋修德的照寂,【照屬智。寂屬理。】道理。【用始覺智。照本覺理。】照得本覺跟始覺合一。【照徹心源。】照徹心源就是本性。【得根本智。】根本智,什麼叫做根本智呢?就是我們所講的實智,本性,實相,證悟到實相,如來藏,一真法界,這個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又名如來藏,又名一真法界,又名實相,又名法身,簡單講就是這樣根本智,用始覺智照著本覺的道理,照徹我們的本性,得到根本智。【又名理智。】理上智,從道理上來講的這個智叫做理智,這個不是理智的……,不是我們所講的那個理智,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搞清楚,就道理上來講的智慧,就本體來講的智慧,這個理就是本體,就理上,就本性來講的這個智,【又名實智。成自受用報身。】自己受用,得到利益,為什麼得到利益呢?為什麼得到利益呢?他就是得到他清淨的報身,他會享受到無量無邊的快樂,所以什麼人最享受?娶美妻是不是享受?有轎車是不是享受?有樓房是不是享受?到全世界浏覽是不是享受?又怕飛機爆炸,有樓房又怕火災,開車怕車禍,若娶美妻怕被人家搶走,這都不是享受,世間最大享受的人是什麼人?佛,全宇宙當中最會享受的人是什麼人?佛,佛享受的是什麼?享受清淨無量的本性,清淨無量快樂的本性,清淨無量的智慧,清淨無量的報身,全宇宙當中沒有一個人比佛更快樂,沒有,學佛就是簡單講學佛就是要做什麼?要得到福報,要得到智慧,要得到最大的解脫,這金子,這男女,金錢,車,房子,更多享受都不可能比佛祖更享受,為什麼?因為無量的智慧,我們本性就是無量無邊金銀琉璃,無量無邊莊嚴的地方,我們不住那個地方,住這間……,有的人說:噢!文殊講堂像皇宮殿。這若要跟佛祖那個地方比較,你若看到佛祖的極樂世界,他創造的極樂世界再來看我們講堂,他那裡光是一朵花,極樂世界一朵花,經典在講,一朵蓮花有多大呢?有六十由旬,有四十由旬,有八十由旬,簡單講就是說極樂世界最小朵的蓮花四十裡,四十裡就是高雄到台南畫一個圓圈那麼大,極樂世界最小朵的蓮花是高雄到台南畫一條直線,直徑畫一個圓圈那麼大,你看極樂世界有多大,一個蓮花池裝六十億朵蓮花,你不敢想像極樂世界,所以我若講這個極樂世界我就不想活,希望很快死,很喜歡去,活在這世間沒有什麼意思,我們那個地方為什麼不去要住在這個地方,對不對?那是今天業障卡住沒有講經不可以,度三餐,不然住這娑婆世界做什麼,根本沒意思,你認為人生有什麼意思,你認為,根本沒有意思,又不能自殺才糟糕,可是不能自殺,聽到極樂世界這麼好,噢!我也要去,極樂世界有人誤會,今天講得這麼深奧,講一點有趣的地方,這個極樂世界這個蓮花,這個蓮花是事事無礙法界,我們若到極樂世界不是像我們的靈魂在媽媽的腹中,全都一無所知,不是這樣,極樂世界即使給你下品下生,經典在講給你最差的下品下生,比三禅的這個……,我們娑婆世界三禅,三禅就是娑婆世界的極樂世界,那個修無量的定,在三禅天那麼清淨的天人還要快樂,還要快樂,為什麼?還是有漏的色身,來到極樂世界這是無漏的色身,無漏的色身,在蓮花裡面你就知道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我們若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個蓮花池裡面,藥師佛,藥師如來的世界馬上顯現在蓮花苞裡面,讓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在蓮花苞裡面你也不感覺你在蓮花苞裡面,它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你到那個地方你就覺得你的色身很清淨,而且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他世界都顯現在這個蓮花苞裡面,因為事事無礙,所以簡單講就是是,到極樂世界就什麼世界全都到達,全都到達,所以我為什麼會對諸位強調,你會生,會死,會粉身碎骨,你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無路可走,無路可走,所以你若是有這種心理你就今天要常常這樣想,我無論受到多大的委屈,多大的痛苦,你要歡喜,歡喜我今天有聽到佛法,我知道我得到究竟解脫的法門,這是千百萬劫你所要修的,不是師父行,是你們的善根,是你們的善根今天出來,你若說師父很行,我問你,我在這裡講那些人怎麼不來聽,對啊,翹起二郎腿賭博,你說我行,我多行,我問你,我多行,不是大家行,是你們行,你們要很歡喜,是你們行,所以說因緣具足,你們的善根深厚,聽到師父這樣講,所以我告訴諸位,因為經典這條路不是我們走出來的,因此你必須要用死去下賭注,我告訴你,世間上你能夠用,你若有五千萬,你投資一千萬,投資五百萬,還剩四千萬,你投資四千萬,還剩一千萬,修行,這個修淨土法門不可以這樣子,一角都不能留,五千萬都下賭注,這樣就往生,真的,要下賭注,知道嗎?這樣來講阿彌陀佛跟我一樣怕糾纏不清的,你現在用纏的,這女眾發揮這個纏功,跟阿彌陀佛糾纏不清,不來帶我就吵你,我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整天都念,念到感動你,咦!佛祖也很怕這女眾,用纏的,不會往生纏到往生,就沒問題,絕對沒有問題,若有這種纏功,這個時候女眾要表現你的纏功出來,纏功出來,真的,要表現你的纏功出來,佛祖也很怕人家纏,纏下去不往生不行,你自己發願:我臨命終十念要接引我們往生,對不對?他發的願,所以他若不來接引,你犯妄語戒,你怎麼可以犯妄語戒,你說十聲就要來接引,你怎麼可以犯妄語戒,這樣他就要來,你們叫他他不來不行,不來不行,不來不行。所以簡單講就是說往生穩當的,穩當的,聽師父這樣講往生絕對穩當的,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我幫你蓋章,幫你美意,沒問題(眾鼓掌),因此大家要提起精神來,無論你造什麼惡業,沒有關系,放下,忏悔,好好地拜佛,絕對往生,佛祖若說只接持戒清淨的人,不接引凡夫,大家多少都會犯到戒律,沒有接引這個凡夫,那什麼叫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為什麼叫做絕對的本性,所以佛沒有分別,但是我們盡量做,知道嗎?我們盡量做,我們要盡量做,做到清淨,做得能夠一心不亂,做得能夠十善,這樣臨命終沒有問題。底下,所以【依根本智。起後得智。】後得智,意思就是說【(後根本智而得。)】叫做後得智,根本智若得到,之後就後得智。【又名事智。】事相的智,專門在度眾生。【又名權智。】權智就是權巧方便之智。【現他受用報身。】現他受用身,現他受用身,受用報身就是說他就是……,現就是示現,示現別人得到利益的身體就是應化身,簡單講現化受用身,意思就是說權智就是專門在度眾生的。【故曰照寂。】故曰照寂。【以智契理。始本合一。依法垂報。名受用身。】依這個智慧來契這個本體的道理,本性的理,始覺跟本覺合一,依法垂報,垂報,依這個法身,這個“垂”,把筆拿起來,就是示現出報身,按照這個清淨的法身來產生這個清淨智慧之身,法身是清淨,報身是智慧,報身是智慧,依法垂報就是說依照這個法身來出現這個報身,出現這個報身,出現這個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名受用身,自己受用,自己得到利益,自己得到利益。

【修德寂照。名應化身。】修德寂照,有這個照的功夫,照就是要度眾生,就是方便權巧的功夫,依根本智產生後得智名叫做應化身。【寂照者。即不動寂場。而游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佛當時度五比丘這個印度,佛當時成道之後第一個度五比丘的地方,這叫做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這是一個地方,佛成道以後第一次講經就是在鹿苑度五比丘,五比丘就是以前在皇宮侍奉他的,後來這個皇帝,這個釋迦牟尼佛他父親派他們去請太子回來,結果他們看到太子出家了,他們也跟隨太子出家了,後來看到太子接受羊奶供養,他們認為他退道心,就離開佛陀自己跑到外面亂修行,修一修都沒有結果,後來釋迦牟尼佛這個太子修行證果,釋迦牟尼佛,佛祖覺得因緣到了,我要度以前在皇宮裡面的親信,就去鹿野苑度這個五比丘。【仍現丈六比丘相。】一丈六我算起來剛好我的三倍,我剛好五尺二寸半,意思就是說佛祖當時的高度是我站起來的三倍大,佛祖一根指頭四寸,四寸,一根指頭四寸,差不多這麼粗(法師用手勢來比佛祖指頭大小),這麼粗,所以佛祖拳頭若握起來的時候,差不多這個五倍大,佛祖一只手臂,我看至少那個電燈二倍大,真的,二倍大,他一根指頭四寸大,佛祖一根指頭四寸大,有的經典是寫二寸,有的人寫二寸,有的人寫四寸,又沒看到不曉得多大,誰知道,又沒看到,所以說丈六,若依照我們這個佛像看起來,我們這是丈一,丈一,丈一,若依照當時佛祖比這張佛像還高,我們這張佛像是丈一,還高五尺,還高五尺,這樣看有多大,所以佛祖當時在世的時候色身高大,人很高大,壽命長,壽命長,仍現丈六比丘相。【為小乘弟子。說四谛法。名應化身。】名叫做應化身。

【解】寂照不二。】意思是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跟照不二,三【身】跟四【土不二。】法身、報身、應化身,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三身四土不二,身就是土,土就是身,【性】就是【修】修就是性,本性當下就是有在修,所有的修就是不離本性,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真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體,佛的真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就是應化身,真身、應化身不二。【無非實相。】無非是實相,意思是什麼是無非是實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全都是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把筆拿起來,實相無二就理而言,就這個道理來講,亦無不二,就事,約理、約事,這個要先寫下來,實相無二就是理,亦無不二就是事。

【講】上文所舉寂照。身土。性修。真應。理具。】道理本性具足,【事造。悉皆不二者。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無非實相者。即《楞嚴經》所雲:】本來,“元”就是本來,這個“元”跟原來的原是一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是我們的菩提覺性,很奧妙、很清淨、很透明的這個本性,這個體,理體,本來就是這樣,當下一切就是一心,一念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

【實相無二者。以實相之理。本是平等一相。故曰無二。《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唯此一個實相。【余二則非真。】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唯有這個是事實,其他全都假的,什麼是事實呢?就是實相,【亦無不二者。從理起事。】從這個理體起這個事相,事相當然是無量,本體是一,一就是絕對的,本體是一,一就是絕對的東西,起這個無量的事相,【事應無量。故曰亦無不二。上句約理。下句約事。】也沒有二,不可以說二,也不可以說不二,意思是說也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二,亦無不二,也不可以說不二,因為事相有千百萬,理體是一,理體是一。

【解】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釋迦)所說(彌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願(欣厭)所願(極樂)。能持(三業)所持(名號)。能生(三資糧)所生(四淨土)。能贊(釋迦、諸佛)所贊(彌陀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個漢文漸漸在熟練了,漸漸在熟練了,是故舉體作依,先看黑字的,其他這注解不要看,是故舉體就是全體,一念成這個本體,作依報也好,作這個正報也好,依報、正報一念本性所生,作一個法身也好,作一個報身也好,底下,作自作他,把筆拿起來,自的底下加一個:相,一個木,左(右)邊一個眼睛的目,二個都是木(目),作自相作他相,作自相就是一個自身,作他相,利益眾生也好,作自相作他相這個“相”它少了,乃至能能,“能說”是“釋迦”牟尼佛能說,所說就是阿“彌陀”佛是被“釋迦”牟尼佛所說,能度眾生,“佛”能度眾“生”,所度是眾生被佛所度,能信,我們的“心”是能信,所信是佛所講的“法”,法是被我們所信,能願所願,“欣”就是欣賞極樂世界,“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叫做欣厭,欣就是一心,“欣”就是“向”的意思,方向的向,欣就是欣慕“極樂”世界的好處,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的痛苦,急急忙忙要來念佛,欣厭意思就是說,能願就是欣,厭離,厭惡的意思,所以欣就是一心向極樂世界,欣賞極樂世界,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所願就是極樂世界,我們每天所發願的就是發願要到極樂世界,能持所持,能持就是身、口、意“三業”,所持,清淨的“名號”,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能生就是“三資糧”,所生就是“四淨土”,三資糧就是信、願、行,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淨土,能生,我們藉著什麼力量能夠所生呢?要信、要願、要行、要去做,所生就是四種淨土,能贊,“釋迦”牟尼佛,“諸佛”就是贊歎阿“彌陀”佛,所贊的就是阿彌陀佛“依”報跟“正”報,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佛的色身跟生命都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能贊就是釋迦佛跟諸佛都是贊歎,贊歎彌陀淨土,所贊,所贊就是阿彌陀佛依報跟正報的地方,無非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樣解釋差不多了。看:

【講】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辭。承上亦無不二之故。】意思是說無不二,就是說很多,不可以說沒有二個,很多,【實相舉體隨緣。作十方國土之依報。作十界聖凡之正報。作法報二身。作自他諸相。乃至超略之辭。】意思是說不用講很多,簡單講,乃至就是一切,【超略其它不說。但就本經而說。作能說之釋迦。作所說之彌陀。能度之佛。所度之生。能信之心念。所信之法門。能願之願樂。所願之極樂。能持之身口意三業。所持之阿彌陀佛號。能生之三種資糧。所生之四種淨土。能贊之釋迦諸佛。所贊之極樂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現。

此科作字。應貫下諸法到底。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一金能作眾器。眾器不出一金。】金子能夠打造很多東西,每一種東西,耳環、鼻環、腳镯、手镯、玉環,金都是金子所作的。【喻實相能隨緣。而作依正等諸法。】實相能夠隨緣,而作依報正報種種的諸法。【諸法無不是實相。故曰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段之理。與諸大乘經同。《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應該看這個法界的本性,一切法界所產生的,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法所產生的東西就是我們本心這個心所顯現的。【《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句不好了解,這一句不好了解,這句話才能解釋我們的本性,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句就是在解釋我們的本性,解釋我們的實相,什麼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位!注意聽!(諸位!注意聽!)注意聽師父解釋,比如說我們人,人這個色身是一個法,這個身是一個法,我們人這個色身一定要喝水、要吃飯、吃菜,慢慢這個色身才會長大成人,要有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法住法位,因為這個色身含有業,所以它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就是業,業有舊業又有新造的業,那麼這個色身就是因為無量的業現前在當下,當下雖然有業卡住變成生滅,但是他放下這個生滅,當下就是本性,所以說是法住,是法,這句話要這樣讀,是法,就是這個法,住法位,住在他應該住的法位,我這個色身,我有無量的業報,當下我又有在修持,所以每一秒都是總報,每一秒都是算總帳,過去卡住現在所造的業,每一個念頭就是安住他現在應該得到的果報,是法,住法位,這句要這樣讀,是法,住法位,這個法安住在這個法位,人是這樣,這張桌子,桌子是我們所作出來,這個時候因為它藉著因緣果報,它暫時借我們利用,當下就是生滅,本性自空,是法住法位,安住在桌子的生滅,知道嗎?所以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不要誇下海口,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他在釋迦族業報到的時候,釋迦佛住在釋迦族那個地方,他照常要死人,佛祖都沒辦法,知道嗎?因為無量的業產生的時候集合,那個業可以驚天動地,乃至地震、火災、爆炸種種,無緣無故災難就會來,任何哪一個都不可能改變他,知道嗎?即使佛祖住在台灣,台灣有災難嗎?諸位!有災難嗎?有沒有?照樣要有災難,一定要有災難,為什麼?大家不是佛,大家有造很多業,業攪下去的時候來到這個地方絕對要報應,你躲不掉,即使佛祖來住你的地方,佛祖是佛,因為他改變他本來,他開發他的本性,對不對?他開發他的本性,他可以不受任何的傷害,我們沒辦法,我們的業還卡住,不可能改變這個業,所以說是法住法位,住法位,每一個人有的業還有共業,他該得到什麼果報他絕對跑不掉,一定要被車子撞死,絕對跑不掉,跑不掉,這個人注定要餓死,你再怎樣救濟他,還是要餓死,一樣,要餓死,真的,這個人一定要餓死,你再怎麼救他,他還是要餓死,真的,這個人跟佛沒有緣,你再多會度,他就是不入,所以他有無量劫以來的定業,但是我們要藉著:好,我度不來,我要有耐性再跟你結緣,有耐性再跟你結緣,慢慢、慢慢改變,這輩子他無緣,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好,這個緣又開始了,所以說無量劫來所產生的就是這個色身,就是這個果報,是法,這個時候這個法,安住在這個地方,生滅法,生滅法當下是空性,當下是空性,住法位,安住在他應該得到因緣果報的東西,世間相常住,世間相都是生滅,世間相為什麼常住呢?實相,當下你悟道,這個就是影像,影像有生滅,當下悟到空性就是不生不滅,世間相常住。世間相常住,這是出自《法華經》。【古德雲】古時候的人說【: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皆此義也。故隨拈一法。】隨便拿一個法,【體即法界。】體就是法界,【(實相之別名。)以此而知。一句彌陀名號。亦復體即法界。】亦復體即法界。【此經亦復體即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體,體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體,因此我們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體,體就是法界,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體,體就是法界,法界就是體,體就是阿彌陀佛,簡單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界,就是我們的體。【故以實相為此經之正體也。五重玄義。

第二辨體講竟。】辯體講竟,講完了。

甲三明宗

【解】第三。明宗。】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明宗,宗就是要,就是修行那個行,現在第三要來講解《彌陀經》要如何行,要如何行,就是說明宗就是修行的宗要,要如何修行,就是這本經的宗旨,會體樞機,會,會就是悟的意思,體就是實相,大乘經典以實相為體,意思就是說會體樞機就是說要悟到這個實性最為重要的,樞機就是最重要的,這個樞就是門的軸,門的軸,這個門若沒有這個軸它就不能開了,簡單講就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說要悟到這個實相最為重要的,而萬行之綱領也,萬行之綱領也,我們若要修各種的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會這個實相的東西,因為佛教根本的精神是放在無生法忍,要用無生這種修行法,空的思想去修行,這個煩惱在剎那之間它就能夠頓悟,破除,如果說我們今天只知道念佛,不能用實相,用空的思想,用我們的本性去修行,那麼要修累劫,就像煮這個沙它不能變飯一樣,因為你修的因不對,若能用本性去修持,剎那間就進入佛的心地,所以要悟到這個實相修行萬行才能具足它的圓滿性,若沒有悟到實性的東西,用意識心、分別心在修行那沒辦法進入無生法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悟到這個實相的東西,才能夠成佛,若沒有悟到實相的東西你即使多會用功都沒辦法,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提綱,綱,我們這個,用這個撒這個魚網,我們用這個魚網,那個要領那個地方,綱的地方一拉上來,整個魚網都上來,意思就是說修行一定要了解這個實相的東西,了解什麼叫做無生的東西,了解什麼叫做無相無不相空的東西,這樣就是找到佛教根本的精神,如果說我們每天在分別心在用功,雖然他很用功也很認真在拜佛,但是很煩惱,所以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我們人很容易錯覺,認為那個每天都在拜佛,整天都是佛祖前面拜佛,認為那種叫做用功,這是一種事相的用功,但是實實在在用功的人坐在躺椅說不定在用功,像虛雲老和尚他師父怎麼用功,躺著,別人看他是很懶惰,但是他躺著,他躺著在觀照自己,觀照自己,他悟到實相的東西,行、住、坐、臥就是不來不去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真實的面目,但是《金剛經》這麼說,或說如來有行住坐臥,即不解如來義,不了解佛的意思,佛行住坐臥皆是本性的動用,本性在作用,本來就沒有行住坐臥,因為有眾生相,分別心,所以必須要講這種名相,因此躺著說不定真的在修行,在佛祖面前拜,你想想看,在拜,在拜,你一直拜,一直拜,但是內心沒有悟到空性的道理,沒有悟到實相的道理,你多會修行,煩惱起來,壓下去,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就是等於一個人生病,一個人生病,一個人生病,他在發炎很痛苦,注射消炎,注射消炎,壓制下去,下次再來注射消炎的,要再注射第二次,你只要體質沒有改變你常常會發炎,常常會發炎。一個人煩惱若沒有斷,沒有悟到實相,無相無不相,空性的道理,你多會拜佛就是有煩惱,因為他不是用根本在修行,他用意識心、分別心,用壓制的方式,用壓制的方式患了氣喘病往往會咳嗽,知道嗎?我們患氣喘病往往偶爾會發作一、兩次,我們若沒有去掉習氣,他內心沒有觀照的功夫,沒有空的思想,沒辦法修行,雖然人在拜佛,念《普門品》要消災,但是無法消災,脾氣壞得不得了,無法消災,無法消災,所以說念經、念佛,總而言之必須要從心地下手這才是真正在修行,大修行的人,所以菩薩在示現你根本看不懂,你怎麼看得懂呢?修行是在心性的,從一件事可以判斷一個修行人境界高不高,我教你們,很簡單,很簡單,你只要看這個人你說他每天在拜佛,很簡單,你只是看就知道他有修沒有修,你看他在處理事情執著不執著,很簡單的問題,這個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他是不是很平靜在接受事實,或是說發大脾氣,平時這個人……,別人犯了錯,他是不是真的能寬恕別人,事事都很慈悲隨順眾生,若這樣這個人確實真的在修持,這個人確實在修持,你看他很持戒也很用功,但是他碰到小事情不原諒別人,責備別人,一直要讓人家死,這種臨命終絕對沒辦法,學佛是在平常的功夫,這個修行,我們說信、願、行也是要用實相去契合我們的心地,才有辦法真的在修行,若說只在佛祖面前拜佛,但是拜完之後,香點完了,又亂七八糟,你說他這樣如何消災,到處樹立敵人講別人的壞話,講到後來全台灣省法師都不對只有他對,這我聽很多,那個不對,閒時坐著泡茶,泡到後來就講是非,泡到後來就講是非,一開始講幾句佛法,泡到後來就講是非,不講是非就不曉得要講什麼,要講什麼,脖子裡面沒有墨水,有,有一些東西就是煩惱跟業,所以一般人在修行就是怎樣,像在注射止痛的,體內得到癌,這個癌表示無量的煩惱,癌若開始疼痛,咦!注射嗎啡,壓制,注射嗎啡,壓制,若禅宗實相的修行就是整粒都割下來,整粒都處理掉,徹徹底底去解決這個煩惱的根本是從哪裡來,所以你想想看我們人煩惱根本從哪裡來,從這顆心,心為什麼會煩惱?就是“著”,為什麼有執著呢?無明,為什麼無明呢?不曾觀照,不曾觀照,知道嗎?不曾觀照過自己,當然他不曾觀照他會隨這個習氣一直牽引一直牽引,所以一個人他在做錯誤的時候,他用主觀的意識自己做,他很嚴重的錯誤,他不認為說他這樣是錯誤,他明明就是在造地獄的因,他認為這樣是對,所以說佛說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皆因為無明才會造業,皆因無明,你若有智慧你就不會貪,你就不會嗔恨心,你就不會嫉妒眾生,你就無量的智慧,所有一切戒、定、慧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就是悟到實相的道理,所以這個實相的道理是非常的重要,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我們拿這件衣服起來,挈就是提起來,將這件衣服領子拿起來,哪裡是領子,哪裡是袖子,襟袖就是領子,就看得很清楚,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辯宗,所以我們講到實相的體之後,應該須要辯宗,就是要明了如何修行,要分辨說我們這本《彌陀經》是講實相,實相這到底是要如何修行。

【講】第三明宗】明宗【者。五重玄義。此當第三。】這是釋名、辯體、明宗,這是第三。【須當顯明。】要顯明出來。【此經之宗旨。宗者要也。】就是最重要。【即經中所立之行。】經典所講的要如何做。【故曰宗是修行要徑。】最重要的這條路線。【行門無量。】行門無量,【必擇其要。古德雲】古時候的人在說【:念佛是修行捷徑。】直接的。【持名念佛。又為徑中之徑也。】捷徑當中的捷徑。意思就是說一句佛號念到死,但是諸位要記得要先悟到實相,悟到實相的道理當下你就能夠用功,所以開悟的人沒有是非,開悟的人再發生驚天動地的事情他都沒有感覺,驚天動地的事情絕對沒有感覺。我們去參訪這個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說:你如何修行?我就說我在南普陀的時候很煩惱,講出某某人名字,他就說:這也是一條戒律,不要講別人,不要講別人讓我們痛苦,要講我們的福報不夠。所以我覺得這個老和尚在講話就是跟人家不一樣,很厲害,他不會跟你講很多話,一句就一針見血,你開口要講的時候,他就跟你講:不要講別人,講你自己。講你自己,你有對不起別人嗎?若沒有,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的福報不夠,我們若福報夠就遇到好的,我們福報不夠就遇到壞的,這樣也是有道理,我們那時候在南普陀讀佛學院的時候,從九點拜,拜到十一點,我們院長都這樣拜到十一點,飯、菜都冷掉,我又常常腹瀉,不可以吃冷的,吃得很煩惱,身體虛弱得受不了,那時候初出家很抱怨,明明可以吃熱飯菜何必這樣呢?若要拜也不用每樣都拿出去拜,整個都拿出去拜,盛幾碗代表就好了,七粒遍十方對不對,不須要這樣,他整個都扛出去拜,整桶都扛出去拜,拜到後來飯都冷了,十一點,因為持午,十一點要吃,都冷了,冷了,吃下去腹瀉不止,一直止不住,很痛苦,很煩惱的時候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參訪廣欽老和尚的時候我就說:南普陀都吃冷飯,都給我們吃冷飯。不要這樣講,要講我們沒有福報吃熱飯,不可以講人家拿冷飯給我們吃,反正都講自己不對,這實在很厲害,這聖人跟我們凡夫就不同,難道不是這樣,聖人的看法就是大家都對,他不對,凡夫是他對,大家都不對,相反,我覺得說我們若說學高僧大德一點點,就受用不盡了,受用不盡了,這輩子你用不完,一句就好,所以高僧大德跟你講話不會講太多,不會講太多話,兩句、三句,你回去自己想,兩句、三句你會運用一輩子,若不會運用教到死也是一樣,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會用功就兩、三句而已,所以說本性的重要就是有這麼了不起,會修,所以我發現禅宗實在是最了不起,禅宗非常了不起,禅宗的禅師若開悟,你跟他講話半小時就比你看十年的經典還厲害,半小時就好,兩、三句就好,有時候我們每天在講:啊!這世間是痛苦。世間是痛苦,要用功,其實習氣都還在,習氣都還在。參訪開悟的人他不是這樣告訴你,他不是這樣告訴你,我們參訪那個高僧大德,他才不是說世間是痛苦,他都怎麼告訴你,你看世間哪一樣是快樂,真的,他反過來問你,你看世間哪一樣是快樂,不快樂,你怎麼不用功,怎麼老是習氣還在,對不對?這倒是真的,對不對?所以你有時候每天在看經典,你體會不到,被禅宗的禅師一句話點拔下去,開悟,不是用鐵槌打的,是真的從心地去悟的,因此修行當中若有一個心的清楚,你不會去造口業,你也不會去誹謗人家,你會很冷靜接受宇宙的是是非非,逆境、順境在你心中都沒有作用,都不能產生作用,因為你有悟到空性,順境也一種力量,逆境也一種力量,這力量跟力量去碰,愈碰力量就愈大,愈攪是非就愈大,愈攪就愈大,你若要跟它對陣愈來就愈大,他悟到空性,順境、逆境全放下,怎麼搞,搞到後來他就搞不動了,悟性拿出來就是有這種力量,所以開悟的人他不會報復,但是憐愍眾生造這個惡業,你要殺他,他也不會煩惱,因為他已經解脫的聖者,你誹謗他他也不會煩惱,他為什麼不會煩惱,誹謗人要負因果,被別人誹謗不用負因果,你誹謗人家你本身而言你是造業,令眾生退道心是你的問題,聖者被人誹謗時他歡喜心接受,他還能消業障,而你誹謗別人反而代替人家擔業,換我們代替人家擔業,所以聖人即使再驚天動地的事情他都沒有感覺,包括他的生命要給你他都沒關系,我們沒有辦法。底下,持名念佛就是最重要的路線。

【會體樞機者。】會體就是悟到這個本體就是實相最為重要的,【體。即上科所辨之正體。有謂宗即是體。體即是宗。此言不當。要知體是理。】理性的東西,站在理的方面講。【宗是行。體為宗依之體。宗是顯體之宗。】簡單講宗就是作用的意思,簡單講宗就是怎樣作用,我們悟到實相,是我們的本體,但是要如何行呢?信、願、行,所以宗就是說信、願、行,信、願、行就是我們本體的作用,本體的作用,我們信,信我們這個自己,願,願往生極樂世界,行呢?持名念佛,好好地行善,所以體就是宗依,宗所依的這個體,宗就是顯體的宗,簡單講一個體就是作用。【宗體不即不離。】體跟相、用一樣,體、相、用一樣,宗體不即不離,宗跟體是不即,就是你不能說它是一樣,不離,你不能說它是離開體,也不能說體離開宗,意思是說一為二,二而為一。【故曰宗是會體樞機。門之開閉由樞。】門之開閉由樞,樞就是門的軸,那個軸,一個車再一個由那個軸,軸是最重要,開門若沒有那個軸,軸這個台灣話我就不會講了,你們會講嗎?軸,門的那個軸,開關,我就不曉得這怎麼講,我沒有讀過漢文我不會講這個,不曉得怎麼講,不是,門這樣底下一根栓轉動,知道嗎?門在開,不是在鎖門那個,鎖門的是栓,知道嗎?一個門一……,那是栓,不是軸,你不要搞錯了,那個是拴住的東西,軸就是那個開的那個地方,這片門開起來,這片門開起來,放在最底下那裡,知道嗎?撐起來,門,門具,沒關系,你們自己回去問老一輩的,這我不會念,問老一輩的看這怎麼念,門之開閉由樞。底下一個注音符號起來,【弩之】nǔ,三聲弩,用機關施放箭的弓矢,用這個機關,弩之【發動由機。】就是用這個機關,用這個機關施放這個箭,安機關,箭安好在弓上,要不然就射這個石頭出去,射箭跟射這個石頭出去,機,【以樞機喻宗。】就是修行最為重要的。【則宗是會體之要行也。】就是宗,就是我們要修行,修行這個宗就是會體,就是悟到這個本體的實相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而萬行之綱領也三句。而字轉語之辭。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底下說,【余常言持名一法。為大總持法門。】大總持,我們說“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總,總一切法,持,持一切法,總一切法,持一切法,總持,總持,我們說“妙湛總持”就是總一切法也是持一切法,包括了一切所有的修持就是總持,為大總持法門。【三學全該。】三學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全部都包括在內,【六度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蓮池大師雲: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故此經之宗。為萬行之綱領。】蓮池大師在說,舉其名,兼眾德而俱備,就是說這個名若是念出來,用持誦的,贊誦的,這個名若呼出來,呼出來,兼眾德而俱備,一切的德行就全部俱備,全部都俱備,這個名是很重要,你不相信嗎?今天你家的單子若貼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寫那六個字,你沒有佛相南無阿彌陀佛,你會向它頂禮嗎,會不會?會嗎?你一定會拜它,對不對?名字,名是假的,但是名字假的東西是包括德行,知道嗎?名字是代表那個人,那個人一切德行就是那個名字,是不是這樣?不然人家誹謗慧律法師你為什麼會生氣,保護師父,對不對?誹謗別人,你家的事,那不是我師父,是不是這樣?因為這個名就包括一切,包括一切,人家在贊歎師父的時候我們聽得很安慰,噢!你師父很有修行,口才很好,講經好幾萬人在聽,我們當徒弟的聽起來很歡喜,人家說:你師父怎麼壞、怎樣壞。不同,雖然是假的名字,假的語言,但是代表一切,知道嗎?所以我們要了解雖然是假的,但是實際上當下實在的東西,我們念佛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當作真的,就是跟我們的本性相應,所以舉其名,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我們會專門念它,念久了就是會跟佛感應,所以我們這個修行就是每天都打電報,每天都打電報,阿彌陀佛我在念你你知道嗎?打這個傳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在娑婆世界,臨命終記得來接引我,不要忘記我每天都有打電話給你,佛祖你可要記得,不然每天用功做啥,就是提醒佛陀,提醒自己,臨命終這一剎那不要顛倒,若顛倒下輩子不得了了,讀大學的時候可以讓你重修、補修,若臨命終,下輩子會聽到佛經不會聽到佛經你還不知道,你還不知道,你懵懵懂懂下輩子說不定當流氓,是老大,老大槍帶著,槍就帶著,講不到兩、三句話,砰、砰,抓去關,槍斃,所以說修行要遇到善因緣,有這個講堂,有善知識,有經典,有光線,全都一切具足,就要把握自己,每一分、每一秒你就要把握自己,不要浪費生命,專乎持也,要認真去念佛,統百行以無遺,有的人念xíng,如果當動詞用hèng,行就是修行的意思,一切百般修行,你若一句佛號念下去念到死就解決了,所以這本經的宗就是萬行的綱領,【綱者。網之綱也。提其綱。則網中眾目自張。】綱,眾目的集中處,所以這個提綱挈領,提綱則眾目張,這一目、一目都看得清清楚楚。【領者。衣之領也。挈其領。則衣之襟袖自至。故辨體之後。應須辨宗也。

【解】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你若不相信佛祖,你要如何願呢?在座諸位!你今天若對我慧律法師沒有信心,你怎麼會坐在我這裡來聽經呢?聽經有好幾種的情形,你若對我有信,我在講你就會聽進去,有的若是在打聽狀況的,再另外跟人家報備,派來這裡不是在聽經的,不是真的對師父很有信心的,要做什麼,打聽看看幾個人,好回去向另外一個人報備,報告消息,這樣就不是信,他沒有信他怎麼會發願呢?對不對?若真正虔誠來的,我對師父很有信心,師父講一我就聽一,他是我法身父母,這樣我講什麼他就會聽,他就會發願,這樣確實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造業,不要再造業,非信不足啟這個願,你若沒有這個信你如何產生這個願力呢?不可能。【非願不足導行。】你若沒有這個願力你要如何去行呢?導就是引,引導去做,你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發願就可以,要去做,要去念佛,要去行善。【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若不是持名妙行你就無法滿我們所願,因為我們所願就是解脫生死,要了生脫死,你若沒有持名的功夫,這個妙,妙就是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持名念佛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能了解這個奧妙而已,別人無法了解,捨利弗就不了解了,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才能證到我們所信的,就是這種法門,就是這種的根本。

【講】此經信願行(持名即淨業之行。)三資糧。為修行之宗要。三資以信為首者。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故。】信為道源功德母,人家說飲水思源,道源就是……,道就是修行的根本,就在信,所以研讀班,我要求諸位,學生就是對師父要絕對地服從,為什麼?放下你們的職業,放下你們的身份,放下你們的經濟,你說很有錢,聽師父的,你說你地位很高,照常要聽師父的,你就是對我絕對的信心,這樣我就有辦法指引你一條對的路線,你若對信不足,會動搖,外面隨便講兩句,倒,你永遠建立不起信心,信不起來也無法修行,所以我告訴諸位,我有修行跟沒修行是我的事情,你有修行跟沒修行是你的生死,你要搞清楚,不要整天老是拿那支秤子秤別人,要秤自己,這樣這個信已經進入絕對的清淨,那麼要入這個道就很簡單。【又五根。】我們《彌陀經》裡面誦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就是【(信】根,我們有相信叫做根,【進】就是精進,好好的修行,這是修行的根本,【念】,每一個念頭會歸事相,這就是念的根本,【定】呢?每一個定裡面有具足我們的本體清淨的本性,有具足智【慧)】,所以定跟慧照理講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所以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慧根,是五種修行的根本,我們後面《三十七道品》會講到。【十一善法。(信】根,信善法,【進】就是精進,精進法,【與慚愧。無貪等三根。】它只有寫一個無貪,少了一個無嗔跟無癡,這在《百法明門論》裡面的十一種善法,信、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輕安,我們打坐坐得很好,心情很歡喜,沒有煩惱,【不放逸。】,不放逸就是沒有懈怠,【行捨】就是施捨,施捨,【及不害。)】就是不能殘害眾生,不害。這十一種善法會讓我們成道,信善法,信就是一個,進,第二個,慚,第三個,愧,第四個,無貪,第五個,無嗔,第六個,無癡,第七個,輕安,第八個,不放逸,第九個,行捨,第十個,不害,十一個,十一,十一種善法,無貪等三根那是省略。【亦皆以信居先。】也是要以信為優先。【至吾人學佛階級。信解修證。】就是信、解、行、證,那個修就是行,信、解、行、證,我們要相信佛祖的,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了解,了解後讓我們悟到,了解之後要繼續修,修之後證,所證悟的剛好跟佛祖證的,跟這些諸佛、菩薩、阿羅漢證的相同,這就是信、解、行、證修行的四個步驟,修行的四個階段就是信、解、行、證,【亦必以信為入門。】也是要以信為入門。【三資若非有信心。不足以啟(發也。)願。】,啟願就是“發也”願,對一個人沒有信心你怎麼發願,我問你,我願意上研讀班接受法師的嚴格要求,你對我沒有信心,你會來嗎?誹謗師父的早就跑得不見人影,哪有可能今天來上課,不可能的事情,對不對?對師父沒信心跑到台北去了,中部去了,連靠近都不要靠近,還不屑一顧,寫信來罵,打電話擾亂,所以說人家沒有拿槍來就算很好了,很好了,真的,所以這也要感謝眾生,感謝眾生,不足以啟願。【若非有願力。不足以導行。】若是沒有這個願力,不足以【(引起也。)】這個修行。【若非有持名妙行。(但憑六字橫超三界)。】沒有這個掛名就是好好念佛,妙行,不可思議的行,【不足滿所願。】妙行就是“但憑六字”出乾坤,但憑六字“橫超三界”,不足滿所願,滿所願就【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之願。)而證明所信。即平日所信。西方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願行之所成就。既念佛往生。親見勝境。乃證所信也。】證所信,就是我那時候所信的,所以我今天有辦法往生到極樂世界,確確實實佛沒有妄語。底下。

【解】經中先陳】先陳就是先描寫,經中先描寫【依正以生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經典,《彌陀經》這本經,它先跟我們講極樂世界有多好,正報就是阿彌陀佛有多好,無量的阿羅漢有多好,聲聞跟緣覺有多好,讓你生出這個信心,之後叫你一心不亂,叫你要發願,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發願,再來告訴你如何用功,念佛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亂你就往生極樂世界,生生世世不用再來六道輪回,徑登不退。

【講】經中佛呼捨利弗。而告之曰:西方有極樂世界。有彌陀現在說法。復廣陳】就是很大,講很多這個【行樹。欄楯。羅網。樓閣。寶池。蓮華。天樂。金地。天華。】這個華就是花。【眾鳥風樹說法。】小鳥,迦陵頻伽,樹,風吹來就是在說法,不是像我們這樹,風吹來飕飕聲,聽得很恐怖,像鬼要出現般,拍電影都是這種聲音,西方極樂世界風吹下去叮叮當當,就是聽到人家在說法,聽到說法,說來說去就是很好,很好,我們現在閉路電視,或是說看這個電視台,開起來就有,不用,極樂世界不用,二十四個小時你起到哪裡樹都在你的身邊,樹就會對你說法,小鳥就會對你說法,小鳥都不會拉屎的,極樂世界的小鳥沒有在拉屎的,極樂世界的小鳥若有拉屎的,那種小鳥是五濁惡世才有,有的老太婆修行說:我去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泡茶、掃地我也甘願,我說:那裡還要泡茶、掃地,那個骯髒的地方就不是叫做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據經典所講,吃很多你也不會覺得很飽,你沒有吃你也不會覺得餓,你要吃很多,你一直吃,也不會飽,你若覺得須要吃東西你就一直吃,若一直吃,吃很多你也會覺得飽,每樣都恰到好處,看有多好,不是像我們這娑婆世界,我去忏雲法師那裡,忏雲法師說愛吃水餃,我是七、八點,六、七點坐計程車下去買水餃皮,跟這個**法師買回來之後開始……,一直切、一直切,包整個早上,六、七點買水餃皮准備餡料,開始一直包,一直剁,十一點十五分開始吃,十一點半,十五分解決,十五分鐘就吃光光,你也差不多,因為煮給一百零八個人吃,剁整個早上,你知道嗎?講到人家結束的時候包水餃我就煩惱,煩惱,真的煩惱,你不相信參加齋戒學會的你問看看,每次最後一天就包水餃,我就很煩惱,因為那是忙整個早上你知道嗎?噢!很痛苦,做到牙齒發炎,沒睡,沒睡,極樂世界就沒有這樣,我們為了吃一餐飯,搞那麼久十五分鐘就吃光光,極樂世界沒有這樣,你不用去煮,也不用動鍋灶,你只要飽食終日在那裡聽法,無量的快樂,無量的世界顯現在你的前面,因為事事無礙法界,真好,所以說極樂世界,高僧大德就說,說:若不往生,如喪考妣,若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死了父親跟母親那麼悽慘,那麼悽慘,因為就是極樂世界實在是太好,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贊歎,難道不是這樣,如是等一切諸佛,都是贊歎,東方也有什麼佛,南、西、北、下、上都是在贊歎極樂世界,都是在贊歎,無量的諸佛都是贊歎極樂世界,那你想想我們為什麼不發願到極樂世界,接下來又是很簡單,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往生,不是很困難,不必斷惑,只要臨命終煩惱不要起來,所以平常要學習放下,放下、放下、放下,放下的最後還是要放下,放不下還是要放下,臨命終就OK了,所以你要常常這樣想世間沒什麼快樂的,都騙人的,這樣臨命終你就有希望了,這張車票你就快買到了,真的,放下,放不下你還是要放,這樣臨命終你就有幾分的把握,如果說你現在很認真念佛,但是臨命終……,你平時放不下,還執著你那個兒子,還執著你那個先生,所以我常常告訴這些太太,說:這些太太們!你要常常想你先生壞的地方,不然女人很重感情,你常常想:我先生打我,違逆我,侮辱我。好!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下輩子不要再嫁給他了,要常常想壞的,不要常常想:我先生對我很好,幫我買衣服,買化妝品,下輩子還要嫁給他。你要想你先生壞的這樣你才會往生,才放得下,最好是死掉比較好修行,死了先生是比較好修行,但是不是叫你先生死,你不要誤會,是說如果沒有先生是比較好修行,比較好修行,因為比較沒有掛礙,比較沒有牽掛,但要經濟好,若孩子還小不要死,孩子還小養不起,你也辛苦,你也無法修行,賺給這三個孩子吃你就忙不過來了,所以說總而言之,說極樂世界好,你沒有辦法去形容,你沒有辦法去形容,所以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沒有路可以走了,若有路可以走,祖師大德、佛祖就跟你介紹了,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贊歎這本《彌陀經》,所以我們講堂開始的時候為什麼講這部經,這部經太重要,太重要,生死就是看這本經,拚生死就是看這本經。所以,【皆廣陳極樂之依報世界。種種莊嚴。

○經中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下。】底下,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佛,【征釋無量光。無量壽。羅漢菩薩。亦復無量。眾生生者。皆得不退。一生補處】補處就是補佛的位置,補處就是補佛位,佛度完之後,阿彌陀佛之後換觀世音,觀世音之後換大勢至,大勢至之後換諸大菩薩去補這個世界的佛位,【菩薩甚多。皆廣陳極樂之正報主伴。】簡單講,極樂世界處處是佛,都是正法,沒有象法和末法,皆廣陳極樂之正報主伴,正報和主伴,正報就是佛,無量壽、無量光,聲聞緣覺的菩薩,正報!主就是阿彌陀佛,伴呢?就是聲聞緣覺的菩薩,【種種莊嚴。廣陳依正種種莊嚴者。】依正種種莊嚴就是,依報跟正報各種的莊嚴,就是要讓我們聽到之後產生信心。【正欲令聞者以生信也。

次勸發願以導行者。】再來,勸告我們發願來引導我們修行。【經中佛告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此即佛勸眾生。發願導行之文。有願方能起行故也。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者。經中佛告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示持名念佛之法。從一日至七日。克期取證。而得一心不亂。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以徑登不退也。】徑登不退也。

【解】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則信自,信自己,信他就是諸佛,信這個因,念佛的因,信這個果,確實有這個極樂世界,信這個事相,信這個道理,願呢?厭離娑婆,所謂厭離娑婆就是很討厭這個娑婆世界,有三苦,有八苦,有無量的痛苦,欣求極樂,很歡喜心來求生極樂世界,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講】此總標信願行三資。】資就是我們這個道糧,比如說我要去爬山我就要准備一些吃的東西才走得動,我若有准備一些資糧,這樣我爬山我就不怕被餓死,我要去五天,就要准備五天的糧食,我要走很遠的路,要爬很高的山,我必須要有糧食,沒有糧食你怎麼爬山呢?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也要具足資糧,具足信,具足願,具足行,這些資糧,你才能夠往生。【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願則厭苦欣樂。】厭惡這個娑婆世界的痛苦,欣樂就是歡喜心來接受極樂世界,一心一意欣慕極樂世界的好處。【行則但持一句佛號。求得一心不亂。即求證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正定就是定慧均等。

【解】信自者。】信自是什麼呢?【信我現前一念之心。(學者須從這裡死盡偷心,不可草草。)本非肉團。亦非緣影。(指第六識緣塵分別影事之心。)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信自就是信我現在這一念的心,“學者”看右邊小字的,這幾個字很重要,學者“須從這裡死盡偷心,”死盡偷心就是不可以有那個僥幸的心理,偷心就是僥幸,我現在念佛、念佛,煩惱,煩惱還在,我現在念佛還在造口業,或是心裡想:我這樣可能會往生了,我這輩子修這樣已經算不錯了,這樣算會往生了,常常寬恕自己,常常原諒自己,其實懶惰得要命,都不用功,都自己安慰自己,我這樣差不多可以往生了,我這樣夠資格了,那就是偷心,偷心就是自己的修行其實是不夠,臨命終他沒有把握,但是他都自認為他可以這叫做偷心,意思是說僥幸,僥幸,希望僥幸往生極樂世界,錯了,這個不可以,“不可草草。”簡單講就是說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意思是說每一念出來你要觀照,裡面有分別心沒有?有執著心沒有?有煩惱心沒有?你這一念放得下嗎?要常常告訴自己,現在這一念你放不下你臨命終真的有辦法?你現在意識作得了主你都無法放下了,臨命終真的有辦法嗎?真的嗎?你真的臨命終有辦法放下,你這個時候控制不住,臨命終控制得住?你不要騙人,所以說當下放下臨命終就有希望了,你若老是認為我修這樣差不多了,可以往生,你穩死的,臨命終你穩死的,你要常常說:這樣還不可以,還要精進,這樣還不可以,還要用功,現在若發起脾氣,暴跳如雷。師姑!不要發脾氣,我這樣算不錯了,十年前我可以讓他這樣嗎?像今天我這樣算不錯了,其實你雖然說比十年前還進步,但是你這個時候這個念頭嗔恨心又起來,你也不能往生,你要搞清楚,我們都是這樣自我原諒,我過去……,我現在有在進步,被違逆余,要是三年前就讓你死怎樣,其實他這一念,這也不對,對不對?你有進步,但是還沒有往生的把握,對不對?還是沒有往生的把握,你這一念恨還是沒有往生的把握,所以說現前一念之心就是這個時候,不可以老是跟過去比較,我過去沒有學佛是怎麼樣,我現在學佛是怎麼樣,不可以這樣比較,一定要二十四小時都觀照自己,保持秒秒安詳,要保持每一個念頭出來就非常的安詳,這才有辦法,這才有辦法,本非肉團,不是我們色身這顆心,這顆是肉心,肉心是沒有作用,剛烈的時候心髒還沒有爛就沒有知覺了,可見心髒沒有用,心髒跳動時是幫助意識,我們人死掉的時候這心髒還沒有爛,我們人就毫無知覺了,所以心髒放在那裡也沒有作用,它沒有爛,但是它沒有意識,所以不是那顆肉團心,也不是緣影,亦非緣影,“指第六識緣塵分別影事之心”緣影就是說緣著虛妄,意思是說第六意識所攀緣的東西,就是全都虛妄的這個因緣合和的東西,所以叫做緣影,事相是屬於影像,不是真實的東西,叫做緣影,亦非緣影,我們現在一念之心,我們這清淨的本性,本來就是當下,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也不是我們肉身,也不是這個第六意識虛妄之心,是什麼心呢?底下說豎無初後,我們這個本性,清淨心就是本性,他現在講心,我們這顆心是什麼心呢?清淨心是什麼呢?豎無初後,沒有開始也沒有後面,豎無初後,橫絕邊涯,沒有一個前面,也沒有一個後面,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也沒有一個邊涯,就是沒有個界限,沒有一個界止,永遠找不到一個邊涯,因為我們的心是無形的東西,所以諸佛的國土也是無量無邊,終日隨緣,終日不變,記住!這一句話是中國的東西,中國的東西,佛法沒有這樣,佛經沒有這樣子,三藏十二經典沒有講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的,意思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一句話不是佛經的話,是中國祖師大德的話,在研讀班我們已經有談過了,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這是方便講,我們每天都隨緣,本性是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邊個元跟我們原來的原意思是一樣的,十方虛空微塵的國土,本來就是我一念心中所顯現出來的,因為我們會無明,動一個念頭,所以有三細跟六粗,一直展現出來的粗細的四大,粗細的四大。底下:

【講】信自者。以心性為自。】以我們的本性為自己。【乃對其它一切而說。即是信我現前一念真心。以為自也。】我們以我們的真心當作自己。【此心本不是世人所認。四大身內之肉團。亦不是世人所認。緣塵】,就是五欲六塵,【分別之影事。】就是第六意識。【此二種皆非真心。】因為這兩種都是會爛、會生滅、會變化的東西。【世人多皆認假為真。及認妄為真。】認這個虛妄當作是真的。【學者須從這裡。好好研究一番。死盡偷心。】意思就是不要存僥幸,要好好地去參悟,好好去參悟,悟到這個實相的東西,本性的東西。【不可草草過去。】不可以簡簡單單潦草過去。

【何謂認假為真。世人皆認身內肉團假心。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裡。】比這裡,【此即是認胸間一團肉。狀如倒掛蓮花。】白天有在作用,晚上暫時作用小一點,【晝開夜合者。】以前沒有醫學的觀念,所以沒有解剖,就講晝開夜合意思是說白天是有在作用,晚上是作用比較小,比較輕,在睡覺,不是合起來,就死了,怎麼合呢?以前的人沒有醫學的觀念,所以他說晝開夜合,作用比較少而已。【以為自心也。此肉團心。是假非真。有生必滅。終歸爛壞。】就是一定死的。【非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此肉團心。亦無作用。我說此言。定有許多人不信。必曰此心能知。何以說為無用。】如何能說明這個心是沒有用。【我曰無知。】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可以試試看,【不妨試驗看。若是有知。此心在人身內。未爛未壞。】躺在那裡。【皆當有知。何以世人乍死。此心仍在。即不能知。】意思就是說你的心根本是肉身之意識在作用,不是那個肉在作用。【足證能知者。非此心。說有知者。非事實也。】說我們這顆心,我們胸前這顆心,你說它是知道,這不是事實。

【何謂認妄為真。】認定這個虛妄的東西當作是真的。【世人皆認緣塵分別影事。(第六意識。)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有心否。彼必答曰。誰人無心。】大家都有心怎麼沒有心。【再問曰:】心在什麼地方,【汝以何為心。】你以什麼作心呢?你說我們人有心,那麼我問你,你用什麼作我們的心。這就是認賊作父,【彼必曰。現前能緣塵境。(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就是我們的心,【種種分別者。即我心也。】這就是認賊作父,【此正是認妄想為真心。是為不覺之凡夫。】沒有覺悟的凡夫,我們這個時候所認的意識在作用都是虛妄的心,都是生滅心,情緒的變化,感情遙變化的心全都是不覺之心,【同楞嚴會上。】佛菩薩,這《楞嚴經》。

【佛問阿難。】阿難是佛的這個堂弟。佛之堂弟此雲慶喜【(此雲慶喜佛之堂弟)曰:汝目可見。】你眼睛有看到。【以何為心。】你眼睛看,你用什麼作心呢?

【阿難答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證心就是求問,如來現在征心所在,你在求問我這個心在哪裡。【而我以心推窮尋逐。】我用這顆心去尋思追求。【即能推者。(此即第六意識)我將為心。】我在推思,我在思惟的這個心,當作我們自己的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咄就是我們現在台灣話講的“啐”,那顆怎麼是你的心,意思是這樣,咄就是啐,就是感歎詞,咄,那顆不是你的心,阿難,此非汝心,你認為可以攀緣,現在可以認知的,可以看見的,這就是你的心。

【阿難白佛:此非我心。】這不是我的心,【當名何等。】那麼你要叫我這顆叫做什麼心,佛祖說這顆不是我們的心,阿難問:這顆不是我的心。我請問佛祖,不然這顆是什麼心?

【佛言:此是前塵虛妄相想。】妄想心。【(是現前色聲香味觸。五塵虛妄相上。所起之妄想也。)惑汝真性。】惑汝真性,迷惑我們的本性。【由汝無始。(最初一念。無始無明住地以來。)至於今生。認賊為子。】我們認為這第六意識分別、攀緣,都認為這就是我們的心,認賊為子,不對。【(以喻認妄想為真心。)】意思比喻說認為這個妄想是我們的真心。【失汝元常。(本元常住不生滅心。)】元常,失去你本來不生不滅的心,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所以你會受這個輪回。【此即認妄為真。】認虛妄當作你真心。【致受長劫。生死之患。】你就生生世世一劫又過一劫,就是認賊為父,認賊為子,就是認為這妄想心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生生世世六道輪回,一劫又過一劫,生死之患。

【現今信自者。即信自己本有常住真心。】這句話很重要,要相信自己我們這顆心是常住真心。諸位!你若把心抓得穩,發一個願你試試看,諸位!我可以告訴你試試看,你就能體會佛祖是什麼東西,你發願,你聽師父一句話,明天起連續三天你發一個大願,你無論遇到什麼境界我都不要生氣,你回去先試試看,這樣你慢慢就能體會清淨的本性是什麼東西,我決定不生氣,無論孩子如何吵我,無論先生對我如何刻薄,無論公公、婆婆如何跟我合不來,看到,我照樣跟他打招呼,我跟他打招呼,他不跟我打招呼,我還是對他這樣,我沒有一點恨心,沒有一點隔閡,你保持這顆心,這樣就接近本性了,若坐在那裡傻呼呼地都不想,那也是第六意識,那也是第六意識,本性就是在作用當中當下放下沒有執著,漸漸接近,漸漸接近,這樣你訓練自己,你訓練自己,三天先試試看,不要太長,太長受不了,一個星期就不得了了,三天,三天就好,這樣你就可以體會佛祖他是一個多解脫的人,佛祖他是一個多了不起的人,三天裡面這張嘴都清清淨淨一句是非都不可以講,這三天,這樣體會到佛就是這麼解脫的人,三天就好,這樣你三天若做得到,再三天,再做得到,再三天,到一星期,我已經沒辦法了,跟慧律法師請假一下,發作起來了,暴跳如雷,發作起來,這樣第七天才發作一下,發作一下,不要回去就大動肝火,因為我們人的無明,說真的我們人的無明實在是沒辦法,我們人的無明卡住的時候你說要控制得住,實在是控制不住,叫你不要生氣也沒辦法,叫你不要生氣也沒辦法,控制不住,控制不住,所以這要下很大的功夫,真的,不是那麼簡單,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你們好自為之吧!信自己當下有常住的真心,【不是肉團之假心。亦非緣影之妄心。乃是豎窮三際。無有初後。(即無始無終。)橫遍十方。無有邊涯。(邊際涯畔也。)之真心也。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喻金體不變。隨緣而成眾器。雖隨緣成器。金體依然不變。】全都沒有改變。【吾人真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亦復如是。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者。】顯現出來。【真心包裹太虛。】包含太虛。【周遍沙界。】沙界就是你恆河沙,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就是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沙界的意思。【《楞嚴經》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我們這個虛空是在大覺性當中一點點,如海一漚發,漚就是水中的水泡,水泡,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泡叫做漚,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泡叫做漚,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我們今天眼睛所看到的虛空,這個無量無邊的星球,這只是我們無量無邊本性當中迷了所顯現出來,顯現出來的一個虛空,所以說無論科學家你如何研究,無論科學家用什麼太空船發射到外太空去,你再怎麼研究就是不究竟,不能徹底了解這世間,因為什麼?因為心外求法,我們的本性,這個無量無邊的星球就是我們的本性顯現出來的東西,我們不從本性去找答案,我們向外面去找答案,我們永遠看到的就是意識,我,執著,我在研究,外面有一個讓我們研究的地方,所以科學家永遠無法解脫這個生死,書讀得愈多就是愈執著,你記住!所有的宇宙跟虛空,都是必須從坐標軸裡面去定位,這個坐標軸就是人,這個坐標軸就是人的思想,所有的數學理論,邏輯裡面的推論,乃至三段論法的假設都必須有數學的觀念,而數學的觀念都必須產生在坐標軸,哪一個動點就是zero,由這個zero而產生這個XY三度空間的坐標軸,所以一切世間的演變都必須有數據的觀念,這個標准是產生在人為思想上的定位,這個定位如果突破的時候,開悟放下的時候,沒有定位,所有的數據,理論學,邏輯學,所有的哲學統統不論掉,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坐標,zero這個點如果它有無窮的變化,你說這個點是什麼,我們人的定位這個點,只是一枝筆拿起來畫一個點,這是一個定點,可是我們的心不是一個點,你要搞清楚,我們的心是一個點,但是它有無量的作用,你講不出它有多大,你也講不出它有多小,你的心不是一個數學上裡面那個點,所以你要知道,心的這個定點是執著才產生一個坐標的空間,而一個坐標的空間就有三度空間,一切的宇宙就產生,如果……你要記住,當這個原點去掉的時候這個是什麼世間,一個人執著破除的時候他是什麼世間,你有沒有想到這個點它有層層無盡的動態,層層無盡的力量,你說這個點是定點嗎?也不是,所以說你說這個點是執著也對,但是佛性也是這個點,但佛這個點它是無量的作用,你也說是無量無邊的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要說它大,很大,說它小,它無法形容,為什麼?本性的東西你怎麼說它大或小,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坐標軸這個zero的定點,它是動態的話你怎麼辦呢?在數學裡面能夠斷嗎?你認為這裡是零,你跑到這裡來,東的話就變成西了,你跑到西的話就變成東了,它是會動的,不只會動,而且這一點可以擴張,那你說你用什麼坐標軸,如果這個原點可以坐標軸擴張的話,那所有的坐標軸都可以當作零,你聽得懂我的意思嗎?沒有反應,意思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現實社會,只是一個點、線、面的三度空間,是因為我們人有定位使得這個點……,所以我們看出來是確實的東西,但是我們本性不是這種定點的東西,我們本性這點是有無量的作用,因為有無量的作用,所以你可以把它擴散,當這個原點擴散到宇宙每一點都是原點,這樣聽不懂嗎?懂是懂,沒關系,沒關系,以後再慢慢教,慢慢要有這個物理學的觀念,數學的觀念,然後突破的觀念,所以科學家他絕對不能解脫生死,他也永遠無法開悟,心外求法他怎麼能夠覺悟呢?追求到死你也化驗不出個什麼東西出來,發現了鐳射,沒有錯這也不……,發現了光,光也是心中的東西,本性自有光,本性自有熱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元素呢?因為我們有無量的煩惱造成堅硬的東西,所以散發出地、水、火、風扎幻化出來的宇宙,因為我們有執著,所以一個門就把你鎖得死死的,你若證到阿羅漢果一個門你鎖不住他,佛就更不用講,佛就更不用講,釋迦牟尼佛可以在母親的胎裡面轉大*輪,《華嚴經》講的,為什麼?他事事無礙法界嘛!慢慢地體會,還有很多要告訴你們,所以你們每天來比較好,還有很多要告訴你們,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有漏的這個微塵的國土就是因為我們的空所產生的。【又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就是我們的本性,奧妙清淨的本性。【真心中物。】真心所顯現出來。【當知空界。本自心所現。】這句話要畫一線出來,“當知空界,本自心所現”,所以我們會看到黑暗的一面,我們晚上看全都沒有光,太陽若沒有在照就是因為我們的無明,我們的無明,我們白天為什麼會看到太陽,感覺會熱,這麼熱呢?因為我們的心有殺氣,我們的心有殺氣,所以你感覺太陽會熱,是因為你本身自無量劫以來,你有這個恨跟殺,所以你執著這個色身,會火大會發脾氣,當你所有的脾氣全都降下之後,都永遠不發脾氣,像佛祖這樣,火燒不到你,火燒不到你,因為外面的火是你心中的火所產生的,所產生的,所以證果的人你再進入裡面(火堆裡面),照樣對他沒有作用,這樣知道意思嗎?就是說心火滅了,外火都傷不到你,心火就必須要像佛一樣才有那個能力,一般人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一般人沒有辦法,所以裡面的火已經降伏了,外面的火不燒不到你,所以火要燒佛祖不可能,不可能燒佛祖,不可能燒佛祖,當知空界,本自心所顯現。【西方極樂世界。亦自心所現。

【解】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決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不用懷疑。【是名信自。(以心性為自。)】這句話很重要,以我們的本性,信自就是信我們的本性,不是信這個肉身的自。

【講】真心本來廣大周遍。我等雖然在迷。此心不失。昏謂昏於無明。迷謂迷卻真俗中三谛。起種種顛倒。五住地惑。】這前面已經講過了,前面已經講過了,五住地惑,【依惑造業。依業受苦。輪轉不休。苟能一念回心者。回昏迷倒惑之心。專持佛名。橫超三界。持至事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念整天,像阿婆這樣,所以人家說阿婆不識字比較容易往生就是這樣,她不識字,我道理多少聽一點,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反正我相信師父的話,相信佛祖的話,就拼命一直念佛,反而這樣比較快往生,比較容易得到一心不亂,反正已經年紀大了,看又看不懂,聽也很辛苦,耳朵又重聽,是非也不要聽,這樣一直念佛,事一心不亂就是拿著念珠整天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理一心不亂就是觀照,去掉那個煩惱,念跟無念當下一念。【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凡聖同居。方便有余。二種淨土。持至理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我們的本性就是有具足這個極樂世界,持到這個理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實報莊嚴。常寂光。二種淨土。更無絲毫疑慮。】不要有懷疑。【是名信自。即信唯心之淨土也。

【解】信他者。】信他,信什麼人呢?【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相信他,他是誰?佛祖,相信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诳語,就是欺騙我們,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這世尊他發四十八大願要度眾生,絕對他發的願今天已經完成,他絕對做得到,他若做不到他不可能成佛,他既然做得到,他絕對沒有那個虛願,他一定要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六方諸佛廣長舌。】這本經東、南、西、北、上、下,六方的諸佛,廣長舌就是沒有妄語的意思。【決無二言。】絕對沒有兩種話,就是絕對要相信六方諸佛的贊歎極樂世界。【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句話你要用紅的全都畫起來,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啊!這句話太重要,這句話就是我們的生命,隨順諸佛,佛祖都只教我們要念佛,我們為什麼不聽佛祖的話,真實的教誨,他這樣教我們,這樣苦口婆心勸你,你為何不聽佛祖的話,決志求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懷疑了。更無疑惑,這句話就是我們淨土的生命,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不用懷疑,決定,不是騙我們的。【是名信他。(以教為他。)】【

【講】信他者。以教(即此經)為他。】這句話會聽不懂,以教“既此經”為他,信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本經裡面所講的佛當作他,以教為他,這個他就是釋迦牟尼佛、彌陀佛、六方佛,把筆拿起來,以教為他就是彌陀、釋迦、六方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六方佛,以教為他。【信釋迦無诳語。】不會騙我們。【佛具五語。】佛有具足五種語。【真語者。】講實在話,真的,不是假的。【實語者。】是實在的。【如語(如理而說)者。】如語,不是像眾生講話不曾照道理的。【不诳語(不欺诳)者。不異語(同過去佛所說)者。】過去諸佛這樣講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講。【彌陀無虛願。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方成正覺。果後一定不違本願。】把筆拿起來,果後不是泰國果後跟果王那個榴梿,果後你要搞清楚,果後就是證悟佛果,後,我們證悟這個佛果一定不會違背他的本願,因為佛有發四十八大願,他今天證悟到佛果他怎麼可以違背他的本願,對不對?【六方諸佛。廣長舌相。乃因中不妄語。所感之果相。無二言者。即諸佛異口同音。故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者。即依諸佛所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決志求生淨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他。底下:

【解】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就是說【(以念佛為因。)

【講】信因者。以念佛為因。《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我們人若是用這個散亂心就是沒有恭敬心,不是很恭敬的,來到這個寺廟,咦!合掌念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說將來一定成佛,意思是說有這個善根,何況在座諸位你坐在這兒聽經聞法,所以我才告訴你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你電視不要看,你一定要來聽師父講經,為什麼呢?聽不聽得懂都沒有關系,來聽一則故事也好,聽一句佛號也好,來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好,來到這個講堂就是一定有益無害,所以你一定要來,電視不要看,電視不要看,看那個沒有用,所以你要將所有的生命都投資在佛法,這樣我們要解脫才有希望,人家念一句南無佛人家他就可以成佛道,何況你常常來聽經聞法。【故曰猶為成佛種子。

又佛世一老人。投佛出家。

捨利弗以慧眼觀察。其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不度出家。

老人聞言。自悲障重。放聲大哭。

佛呼而問何故。

老人即以尊者之言。】就是說捨利弗說我沒有出家的這個善因緣。【奉白於佛。】老人就告訴他:捨利弗說我沒有出家的善根。就跟佛這麼說,奉白於佛,就是照這樣跟佛講。

【佛饬捨利弗。度其出家。】“饬(饬chì:古同“敕(chì)”,告誡,命令。)”就是命令。佛饬捨利弗,度其出家,要度他出家。

【捨利弗言。佛前谕囑。無有善根之人。勿許出家。此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你看多嚴重,八萬劫,你想想看!【佛何以許度出家。

佛雲:此人。八萬劫前為樵夫。】樵夫。【在山采薪。見一虎來。即攀上樹以避之。虎過。念南無佛一聲。】只念一句南無佛而已,還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此念佛善根。今已成熟。可度出家。

後得阿羅漢果。】你看多好,念一句南無佛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就證得阿羅漢果。

【散心稱名尚然。反顯念佛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況字。即反顯義。是名信因。

【解】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以已生者為果。)

【講】信果者。以往生為果。深信淨土。諸上善人。】這上善是菩薩的意思,不是普通的善,是上善,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上善就是說大家心地都很好,每一個都是菩薩心,上善人【俱會一處。皆從念佛三昧真因。】念佛三昧就是說定慧均等,三昧翻譯成中文叫做正定,就是說他在念佛的時候他清清楚楚,他非常地清楚,也了解一切法無生,無生當下,就具足一切智慧,雖念而念,無念而念,所以三昧叫做正定,定慧均等的真因。【而得往生實果。文中四種譬喻。】文中有四種的譬喻。【二喻依因感果。二喻果不離因。決無虛棄者。】兩種的譬喻依因感果,兩種的譬喻,這果是不離因,所以說絕無虛棄。【有念佛之因。必得往生之果。決定功無虛棄。但肯念佛。必得往生。是名信果。

【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以境為事。)】信事就是事相,以境界作事相,深信我們現在現前一念是不可盡故,為什麼不可盡呢?因為我們這個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不能讓你講出一個范圍,所以不可盡,依心所現,我們這個十方諸佛國土也是我們心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說以心所現十方世界也不可盡,這句話底下,實有極樂國,就是說實實在在有這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在十萬億佛土以外,十萬億土就是說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一土就一尊佛在度化,一土就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十萬億佛土意思就是說十萬億的三千大千世界,依我們現在所講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幾千個銀河系,幾千個銀河系,那麼過十萬億,幾千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當做一個單位乘以十萬億,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地方,所以這個土,一個土就是有一尊佛在度化,所以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圍有大也有小,看眾生的業感,看眾生的業感,最極清淨莊嚴,不是莊生寓言,莊生寓言就是莊子,莊子他的名是周,所以有人叫莊周、莊周,這莊周他是一個大譬官,他是一個很會寓言的人,這莊子是一個很會講話的人,相當有神通的人,所以一部電影是大譬官,大譬官,那麼這部電影也是莊子恥笑眾生的一種寓言,講到這個莊子他這個思想比較屬於偏向消極的東西,他都主張這個無為而治,講老莊的哲學思想,這莊子的哲學思想,那麼他都用很多,用譬喻的,用很多譬喻的,所以說莊生寓言,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都將這個極樂世界,當作是一種寓言,假讬的,意思是說佛是慈悲來講這個經,那麼因為怕眾生失望,就假裝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就是一般人錯覺的地方,是確確實實有這個極樂世界,不是講寓言的東西,不是假設的東西,確確實實有的東西,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這個事相,事就是以境為事,有境界叫做事相,信事,看這個講解:

【講】信事者。以境為事。境由心現。深信心無盡故。依心所現之境亦無盡。實有極樂世界。在此土之西。】在此土之西,【最極清淨莊嚴。雖雲過十萬億佛土。亦非心外。】也不能離開我們的心。

○【不同莊生寓言者。】假設,【寓是寄寓。】含有意思在裡面,【又托也。】寓言寄托就是……,【寄托之言。雖有其名。實無其事。】就是說寄托的意思,雖有名,實在是沒有這種事情。【如莊子(姓莊名周)《南華經》雲:有人名混沌。】就是天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生而無七竅。】七竅就是七孔,我們的眼、鼻,眼睛,鼻子二個孔,眼睛二個孔,嘴一個孔,耳朵兩個孔,就七孔。【人憐而鑿之。】我們人可憐他就為他鑽孔,替他鑽七孔,【七竅有而混沌死。】而混沌死,這句話你有覺得它矛盾的地方,有一個人名叫做混沌,就是天地還沒有開始,生而無七竅就是沒有七孔,人憐而鑿之,人憐而鑿之,你這句話看得……,人可憐他把他鑽七個孔,那我問你,這個人七孔又從哪裡來,這樣了解意思嗎?你為他鑽七孔的這個人,為他鑽七孔的這個人是從哪裡來,他的七孔誰為他作的,這就是跟上帝在創造天地萬物一樣矛盾,所以為什麼我們說基督教、天主教,其他宗教它沒有究竟法,它本身的道理矛盾你叫我如何相信上帝的東西,我從小不是信仰佛教,我跑到基督教堂,基督教堂去研究聖經,他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那麼換我問你上帝站在哪裡在創造天地萬物,他站的地方誰創造的,上帝站的地方誰在創造,這無法解釋,難道不是這樣,這根本沒有辦法解釋嘛!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上帝站的地方誰創造的,你說上帝是萬能的,怎麼不把這個世間化作和平的世界,我們每天在戰爭,你注意看看,這教宗,他現在若看到貝魯特在戰爭,他就向全世界的人祈福,一祈福,菲律賓就打仗,內亂,這種東西你即使基督教,怎麼解釋都不通達,你每天在祈禱,每天國家在戰爭,這若佛教講的,呀!那太簡單,為什麼會戰爭?很簡單,眾生愚癡,沒有智慧,具足貪、嗔、癡,有執著,對不對?一句話就每樣都解決了,共業所感的東西,這是我們大家所造的業,業感的東西,每一個人的心在改變這天地就在改變,天地就在改變,所以你不曾聽過一句話,陽間未亂的時候陰間就先亂了,我們這個陽間若要戰爭的時候陰間就先亂了,陰間就先亂了,人的電波就跑到陰間了。(我們跟這個美國斷絕邦交的時候,大家吵鬧不休,我們跟中美斷絕邦交的時候,異國好像六十九年是不是?六十七年,好像不對吧!六十幾年,我刻是六十八年,明天要斷絕邦交,宣布要斷絕邦交,今天就發生大地震,整個搖晃,震得很嚴重,他們說:這是什麼原因?我說:明天絕對有大事情。)眾生的這個心有憤怒,憤怒,所以有一種力量出來,出來,天地就改變,因為這天地的依報是隨我們的心在改變,眾人的恨心的力量,只要讓這個人死,這個人很快就死了,萬夫所指,無病而死,這跟儒家的思想一樣,共業所感,這個人常常被人罵,罵久了沒生病都要死,每一個對他產生一種電波的攻擊性的這個人活不久,活不久,活不久,所以說我們這個佛教的道理就是很圓融,無懈可擊,所以學這個理工的人,他就對佛陀五體投地地佩服,學這個理工科的人,對這個佛祖的教理絕對是五體投地地佩服,無懈可擊,你會想怎樣一個人在兩千多年前,他能夠了解這麼深奧的物理學,這麼行,你怎樣坐著想你都想不透,我們現在在講這個電子、質子、中子,在兩千多年前佛就講到鄰虛塵,《俱捨論》裡面,你若翻過《俱捨論》,我們現在最多是研究到這個電子、質子、中子,對不對?到現在我們研究到中子核的碰撞,碰撞,這是他最厲害的地方,科學家最深奧的地方,佛在兩千多年前就將一根毛,將我們這一根毛分作四百九十幾塊,發尖的地方,不是一根頭發切成四百九十幾塊,五百塊,不是這意思,是一根頭發抽起來剖成四百多塊,你有辦法嗎?兩千多年前沒有科學的知識,佛一直開示、一直開示,到後來叫做鄰虛塵,到後來叫做鄰虛塵,是肉眼看不到,就是我們眼睛。元素在宇宙當中在流動,眼睛看不到,我們跟以前的人講,以前的人都不相信,現在的人有這個儀器,搜集空氣中化驗裡面有金屬,你看這個佛有多行,那就真的行到無話可說,那不只是無話可說而已,因為這個物理學我在建中也讀三年,在大學也讀這物理的東西,看到這佛經我會怕,佛祖的智慧嚇死人,你無法……,你用任何形容詞你都無法了解,佛為什麼能夠了解這種東西,這種東西還得兩千多年後我們用儀器才看得懂,兩千多年前他就能夠用一根毛分成四百多根,這樣講出那個理論出來,所以看到佛望塵莫及,沒辦法,沒有哪一個宗教有辦法解決我們人生,沒有一個宗教,讓我們這樣心服口服的佩服這個釋迦牟尼佛,確實是唯有佛教,唯有佛教,所以走進來的人是福報,若走出去的人是業障,真的,所以你們要很歡喜走進這佛門,確實行,佛祖確實行,因此人憐而鑿之這句話就矛盾了,什麼人憐而鑿之,這句話就有問題了,意思就是說一切人都離不開這個數據的觀念,不是正就是負,都是對立法的存在,都是產生哲學上的矛盾,所以佛祖在講我們人是誰創造的,沒有人創造,無始劫以來妄動,一念妄動,妄動就造業,業就絞動業引起這個山河大地虛妄的世界,所以我們晚上在睡覺的時候黑漆漆,沒有智慧,晚上睡覺在做夢都沒有色彩,也不曾看到什麼光,也不曾夢見極樂世界,為什麼?無明遮住,這個無明遮住不是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沒有見到本性的人,他所看到的東西就是虛妄的轉動生滅法,虛妄轉動的生滅法,一剎那間在變化這個心態,在每一念的生滅法裡面又產生執著,所以他肯定他自己的看法,主頁的意識蘊藏著無量無邊的智慧,所以我們人是一種欺騙自己的動物,明明這種事情是錯誤的他就一直要隱藏,你摸自己的良心,你明明知道我這句話是妄語,是欺騙眾生,沒有良心的話,他為了保護自己他也要害死別人,所以說眾生就是什麼東西,人家說:我念佛,仿佛念一念,念這麼久怎麼不曾看過阿彌陀佛的光,我們說阿彌陀佛的光遍十萬億佛土,那我現在問你這電燈有沒有光?你看裡面有沒有光?沒有,裡面為什麼沒有光?遮住怎麼會有光?不是光不會亮,它自己遮住光怎麼射得進去,這遮住的意思就是無明,就是執著,就是要保護自己,事實上世間上要保護自己的人就是最不懂得保護自己,他為了保護自己就造業,騙人、欺人、唬弄人,要讓別人死,要自己活,要自己活就愈活愈沒有智慧,遮住,永遠籠罩在自己的無明,這樣聽得懂嗎?不是佛經不普照你,普照也沒有用,你遮住,佛經怎麼有效,佛來你也沒有辦法,電燈也在照,我也看到光,他在裡面就沒有看到光,他是怎樣?所以說佛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在佛,只要你把蓋子掀起來,OK!這樣就OK了,這樣聽得懂嗎?(眾鼓掌)這麼簡單的東西,所以說我們這東西掀起來就老實,不可以犯妄語戒,不要講謊話,不可不對的事情一直要爭到贏,尊師重道,絕對服從師父的教導,你想想,心地光明,不造口業,哪一個修行不會成功,為什麼人家修行要搞二、三十年,對不對?根本不用那麼久,簡單,掀起來就OK了,這很簡單的東西,就是老實,信心具足,清淨,不要聽到幾句……誹謗一下,啊!沒有信心了,我們這信徒就是這樣,信心不夠就是像風中的沙,空中的毛,毛道眾生,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毛道眾生,這支毛浮起來,風若吹起來,浮起來,就像學佛的人來皈依這個師父皈依完,啊!這個師父很好,很行,一直贊歎他,一直贊歎他,現在外面的人若在講這個師父怎樣,唉!怎麼這樣,又沒信心了,又皈依別的法師,現在人家又誹謗那個法師,他又跑回來,現在又跑回來,他又聽到是非,又跑過去,叫做毛道眾生,這種眾生就是說他心永遠不定,他要找道場要找一輩子,找善知識要找一輩子,他不會成就,我們要怎樣修行呢?我發現這個善知識,講的是正法,沒有偏,我說……,社會人講的下賭注,我這輩子就下賭注,因為他講的知見正確,我何必跑來跑去要找什麼,這樣對師父信心夠,對道場的信心夠,你再什麼人講什麼他的心絕對不會改變,他不會煩惱,我告訴諸位,說:師父有修行沒有修行,這是我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有沒有修行是你的事情,我也不用替你煩惱,今天你百年之後,你要臨命終的時候,叫師父為你助念,那我問你,你得保證你百年之後我有辦法在你身邊,若你坐飛機,咻!碰!連念都來不及,你要念什麼,怎麼來得及,對不對?難道不是這樣?對不對?總而言之修行就是要靠自己,知道嗎?你吃飯我不會飽,我吃飯你也不會飽,當然你若是有那個福報,你要死的時候打個電話給我,我就去為你加持,不然就名字寫一下,為你回向一下,所以我們人不要有一種依賴,一定要修到自己有辦法控制自己,因此個人做個人負因果,不要干預別人就是這種意思,我有修,我今天即使沒有修行,也跟你沒有關系,對不對?跟你有什麼關系,你講來我聽看看,你講,跟你有什麼關系,難道因為我沒有修行你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嗎?對不對?因為你沒有修行我主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嗎?沒有這個道理,我吃飯你不會飽,你吃飯我不會飽,難道不是這樣,所以個人修個人的,你就了解學佛就是要升華自己,要管束自己,約束自己,使自己趨於一種大智慧的狀態,度眾生隨緣,修行盡分,度眾隨緣,隨緣,因此對三寶有信心就是說這個人講的是正法,沒有偏,你不要用生命下賭注,就是這樣子,就是這麼簡單,我看太多,出家十年看不夠嗎?今天來這裡信一信,明天跑那間道場信一信,那個法師比較行,後天再來這裡信一信,那個又比較行,又聽到是非又出來,你問他皈依拜十多個哪一個是法師,不知道,不知道,亂七八糟,因此我們人可憐,毛道眾生,信心不具足,他不能用生命下賭注,當然他在學佛他就浪費他的生命,跑來跑去,跑來跑去,我勸告諸位!你若覺得這間講堂不錯,師父又普通,就可以安住下來,這樣就安住下來,東奔西跑到後來是你們死不是我死,我是已經沒有問題,看經典,自己也了解,我也不用靠你們,靠你們講給我聽,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你東奔西跑是你損失不是我的問題,你今天有來聽是你得到,你有來聽沒有來聽我是不增不減,你聽得懂嗎?你來我增加什麼,哪有?沒有,我有得到什麼?最多多了五百塊的贊助,對本性不增不減,你今天你沒有來聽我減少什麼,沒有,最多少五百,大不了就這樣而已,哪有減少什麼東西,所以你要考慮清楚,在你的生命當中,記住!古人,有一個哲學家,我覺得他對這個宗教的定義,我認為他這個定義是非常好,什麼是宗教?可以用你的生命下賭注的這個就是宗教,用你的生命下賭注的,我們做生意都舉棋不定,學佛不可以,你知道這條路一定要走,生老病死一定要走,用生命下賭注,下賭注,放心,不會牽到地獄去,所以說你們要有信心。底下,七竅有而混沌死,七竅有而混沌死。【有其名。而無其人。故為寓言。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實有。非寓言。亦非理想。故曰信事。】意思說要相信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信理:

【解】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十有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把筆拿起來,介爾就是微波、微細。介爾就是微細的【一念心外。】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講】信理者。以法界(即實相真心)為理。】《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就是我們這個真心,我們的本性以法界為理。【深信十萬億土。無量事境。實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介爾者。微小之謂也。】微小的意思。【以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然微小。體即法界。】我們的本性這體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我們的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本體。【本來廣大周遍。實無有外。喻如虛空廣大周遍。虛空無外。一切世界。皆在虛空之內。】皆在虛空之內。【心性廣大周遍。心性無外。極樂即心內之極樂。故曰不出。】簡單講,若是就理體來講,我們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就整理來講有無量無邊的莊嚴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莊嚴世界是事相,但是不出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雖然是一個絕對的理性,但是離不開這個事相,這叫做事理圓融。

【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以法界為理。)】你們先放下這個注解,你先聽我身你們解釋這個你才有辦法了解。深信,又深信,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依報跟正報,離就是阿彌陀佛,伴就是諸菩薩、聲聞、緣覺,皆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當然我們這個心既然是盡虛空遍法界,包含一切的法性,包含一切的宇宙虛空,當然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主伴,也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所顯現出來的這個影像,一樣,全事即理這句話意思是說所有的事相當下就是本性,比如說我們這個色身是真的東西,這個色身是怎樣來,造業來的,造業是怎樣來,本性迷了,一念不覺,無明,無明造什麼業呢?造這貪、嗔、癡的業,業絞業有這個果報,有這個報應,所以它雖然是事相,這個色身,但是當下你若了解,悟到,當下就是我們本性顯現出來的色身,不是在外面的東西,為什麼在外面?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色身是內,那個是外,其實內、外都是本性顯現出來的東西,因為我們有執著,所以有對立性的東西,有虛空,有事相的東西,我們若悟到這個本性的時候,當下這個心就是一切的事相,一切事相當下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說全事即理,把筆拿起來,全事即理就是說當你在事相上悟道的時候,當下就是你的本體,所有的事相你悟道,即理就是當你悟道的時候,當下,即,當下就是理,所有的事相當下就是理,簡單講就是說你今天你雖然念佛,拿一串念珠在念佛,是事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咦!念久了你沒有妄想,你就是了解佛性的東西,你就是悟到這個本體,所以全事即理就是說所有的事相當下,即也可以解釋說當下就是理,也可以叫做悟道,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全妄即真,所有的虛妄都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為什麼呢?這是我們的業所顯現出來的,業不離我們的心,心不離我們的本性,當然虛妄不能離開真,當然我們這個虛妄不能離開我們這真的本性,舉一個例子來說,無量無邊的水撈起來,這個水相一直撈起來,我們看這個水,海水波浪這麼多,波浪不能離開海水,難道不是這樣,所有的波浪都不能離開海水,波浪是虛妄的東西,海是真實的東西,全妄即真,這個波浪若讓它平息當下就是我們的水,一切就是我們的水,全修即性,所有的修行,你悟道,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你拜忏也要用我們的本性去拜,你念佛也要用我們的本性去念佛,你今天恭敬三寶供養都要用什麼?用這個本性,意思就是說全修即性,意思就是說所有我們的修行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句話全修即性就是全事即理,這句話意思是完全一模一樣,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就是說所有的修行,就是我們的本性顯現出來的東西,我們若悟到這個實相,空性的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一切緣,但是你一切修實在是無修,雖然你沒有修,當下就具足智慧,就是在修,所以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金剛經》在講的,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在是無眾生可度,為什麼?眾生都是五蘊所作的,四大皆空的東西哪有什麼眾生呢?所以眾生相都是虛妄的東西,都是剎那間在分別的東西,執著的東西,所以你覺得有這眾生,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全修即性是什麼?要悟到所有的修行,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的修行,當你悟到實相就是,全他即自,全他即自就是說所有我們顯現出來在外面,不離我們的自性,不離我們的自性,所以我們在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在解釋就是說我們的煩惱也無量無邊要度它,所以說自性眾生誓願度,就是度我們剎那間在變化生滅的這個煩惱,的這個煩惱,所有的煩惱就是不離我們的本性,全他即自的意思就是說,心所顯現出來的外面虛空一切的眾生,都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說我的本性跟你的本性一樣,重重相疊,重重相疊,所以說全他即自,所有的在外的,他就是外,所有在外的都納歸到我們的自性來,我的自性跟你的自性一模一樣,但是因為我們今天大家都迷了,你是你,我是我,所以說佛佛道同,因為進入絕對的狀態它沒有任何的坐標,沒有任何的東、南、西、北,沒有任何的方向,沒有任何的時空,所以完全地清淨,本性自性流露出來,所以說諸佛菩薩佛佛道同,為什麼佛佛能夠道同呢?諸佛菩薩為什麼這個每一佛所講的法都一樣,因為他已經進入絕對狀態,進入絕對狀態就是沒有二元論,他就不是對立,既然沒有二元,沒有對立,他所講的就是統一,就是統一,所以這個世間的紛爭避開不了,這個世間的紛爭是絕對跑不掉的,為什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惑沒有斷,是不是?生相無明嘛!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沒有斷,所以眾生,阿羅漢都有意見不同,證到我空還有意見不同,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哪一個意見相同,所以說是非不可免,是非不可免,報章雜志絕對沒有,哪一個是對的,沒有對的,凡夫講話沒有一個對的,就是為了自己,為了保護自己,全部都是殺傷別人,最好是讓別人死,所以說你若能了解這句,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你就入大慈悲心了,意思就是傷到別人就是傷到我們的本性,知道嗎?為什麼?我要讓你死,你要讓他死你發起這個念,你這個心就在煩惱了,我在想明天要如何千他,要如何讓他死,他還沒有倒你就要先倒,為什麼?你發一個惡願,你要讓他難堪,你怎麼不發一個願,說:啊!我要原諒他,他愚癡,我原諒他,這樣我們不就很輕松,所以說全他即自,別人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別人,傷害到別人就是傷害到自己,這很簡單的道理,所以說佛有同體大悲心,同體大悲心,為什麼?所有眾生就是他本性所顯現出來的,當然他就要憐愍眾生,所以佛就是進入絕對的東西,進入絕對的東西,因此我們若從佛教的道理看起來,噢!原來就是這樣,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我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佛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可是又沒有重疊的線條,那不是數學跟物理重疊的線條,這個圓跟這個圓重疊,它有這個線條感,有這個層次感,佛心絕對的東西沒有點、線、面的東西,既然沒有點、線、面的東西,那就像一切眾生心性亦遍,佛心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無差別,因此你若聽到這個道理你就很好過日子,無論你在公司上班,夫妻,或是你當學生,你都很好過日子,一切眾生就是我們本性所顯現出來的,這樣我們對眾生慈悲,我們就是對我們自己慈悲,在座諸位!眾生若要傷害我們呢?我們就認為這就是我們的業,這就是我們的業,不要再結惡緣,不要再搞下去了,愈搞就愈深,愈無法修行,人家若攻擊我們,要讓我們死,我們就忍耐,一直忍耐,一直忍受,一直忍受,歡喜接受,這樣這個本性慢慢、慢慢就出來,慢慢、慢慢就出來,所以說實實在在在修行的人,他會觀照他的心,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心就是修行的根本,我們若進入一個暗的房間裡面,第一個要找什麼,找開關,找什麼?找這個開關,開下去,電燈就亮,一樣,你要修行你一定要先了解這個道理,修行的根本就是在觀照我們的心性,不是每天在那裡拜佛,不是每天在那裡持咒、念佛,當然這是很好,持咒、拜佛、念佛、拜忏這都很好,最重要你要觀照你的內心,二十四個小時裡面保持你每一秒都是清清楚楚,你每一秒都知道你在做什麼,這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動搖你,雖然說我們還無法修行到佛的定力,但是你已經很好過日子,你已經是非常好過日子,非常好過日子,聽到這個,心髒病,他慢慢就會好,不然你光是氣就氣死,你光是氣這些眾生你就受不了,真的,我十年來我就是覺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他要讓我們生氣,我們就偏偏不要生氣,所以我們常常說,記住師父的一句話,如果你不想倒,沒有一個人可以讓你, 倒,你要記住師父這句話,如果你不想自己煩惱,你不要把自己搞得很煩惱,世間沒有人可以給你煩惱,學佛就是這麼了不起,我不要煩惱,他就拿我沒辦法,我就偏偏不要煩惱,你要記得明天的事明天再煩惱,知道嗎?明天的事你明天再煩惱,三年後的事情你三年後再煩惱。有一個算命的告訴你兒子,你兒子十九歲會死,你兒子今年十二歲,從十二歲開始煩惱,煩惱到十九歲,剛好煩惱七年,若你兒子一定要死你多會煩惱,換我問你,你多會煩惱,你兒子若一定要走這條路,你多行,你有辦法改變你兒子的命運,不可能,所以我們人愚癡,我們人愚癡,我在幾年前,人家說我三十七歲一劫,今年是是非又生命劫,我今年真的多災多難,建這個講堂也事情很多,又接到黑函也是非很多,今年就是很奇怪,很奇怪,那個排紫微斗數的,我這個人有開通智慧叫人家不要算命,但是我這個人專程要叫算命的告訴我有什麼事情,換你講來我聽聽看,我這個人不會像一般去算聽到卻倒下去,我不會這樣,三十七歲該死就是死,該活就是活,我想我又沒有去殺人放火,又沒有去傷害眾生,對不對?真的,這業確實是真的,他說:師父!你這關跑不掉。你這關跑不掉,你三十七歲的那一年有兩顆是非正中命宮,你怎麼躲都躲不掉,難怪,才會這間講堂建得……,報紙登得特別大篇,搞得……,接著三十七歲的那一年人家會無中生有地誹謗你,你要小心,你一定躲不過,確實,真的果然算命的厲害,但是我比他更厲害,我比他更厲害,我如如不動,講隨便你講,我度眾生度我的,三餐吃得飽,穿得暖,好好睡,沒有差別,晚上也是很好睡,一樣,沒有差別,所以我常常想人家耶稣被人家釘在十字架,我們還沒有被人家釘在卍字上面,這樣就算很慈悲了,難道不是這樣,我們還得感謝眾生他搞這樣算搞得很小,小事情而已,感謝!感謝!各位父老兄弟姊妹!很感謝!不然你會活得很痛苦,你不曉得怎麼過日子,你整天說不要批評我,不要誹謗我,你光是氣就氣死,沒有關系,盡管來,不然怎麼辦,我又不能拿撒隆巴斯貼住你,嘴長在你身上,你要造什麼業,這是你的事情,難道不是這樣,所以我常常告訴你,我有修沒有修你知道嗎?我是什麼再來的你知道嗎?最好不要誹謗,萬一誹謗到聖人,這就麻煩了,當然我是凡夫沒有修行,但是我勸告你不要亂講,講錯了,地藏王菩薩會比較忙碌,地藏王菩薩會比較忙碌,因此因為你不知道人家是不是菩薩你不要誹謗,你好好地修你的行就好。體即法界。底下,底下,我們人這個全他就是自,我心遍故,佛心也遍,一切眾生心性也是遍,譬如一室千燈,諸位!這是電燈,這個電燈光光互攝,這電燈照射下來的時候,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這個光你有辦法看這個光是從哪裡照射來的?這裡也有,這裡也有,你看,看不准,它綜合,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全都有這種能力,光光相攝,所以是絕對的狀態,因為它是沒有質礙的東西,所以化佛道同就是這個意思,是名信理。以理是什麼?“以法界為理”。法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本性,本性就是實相,就是《楞嚴經》講的如來藏,如來藏,如來藏。

【講】此文具四法界。一念心性。是理法界。所現極樂。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四句。是理事無礙法界。我心遍故三句。是事事無礙法界。】我們看看,全事即理。“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理事無礙法界,為什麼叫做理事無非法界呢?你看看,“全事即理”,事跟理,“全妄即真”,這個妄是事,真是理,“全修即性”,這個修是事,這個性是理,“全他即自”,這個把筆拿起來,“自”是本性的意思,不是自己,全他即自,全所有的他就是事相,事相就是我們的本性,也是事,事理圓融,對不對?事理圓融。好!“我心遍故”這三個字(句話),來!“我心遍故,佛心也遍,一切眾生心性也遍”,一切眾生心性也遍,我心遍故就是我這個本性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事,事相盡一切遍法界。佛心也遍,意思是說自性顯現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我的心也是這樣,佛的心也是這樣,一切眾生心也是這樣,意思就是說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心遍故這三句是事事無礙法界,【一室千燈。】這是用譬喻的,為了讓你了解事事無礙法界,這樣讓你了解用一個燈來譬喻,看這個小字的,【(一燈之光不礙眾燈之光,眾燈之光不礙一燈之光。)即喻事事無礙之義。】但是講這些太粗淺了,我有一天我要講這個華嚴思想,我三十三歲的時候,在這個雷音寺講過這個《華嚴經》的思想,華嚴的哲學思想,三十三歲,今年三十七,四年之後功力又比較深了,所以這個《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要找一個時間講,但是我先告訴你一下,在那個時候講這個沒有幾個聽得懂,這真的,這是點、線、面去擴張,除非你懂得這個物理學的理論,除非你懂得這個數學的理論,不然解釋這個事事無礙法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非常地難,我們一般的人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只能用譬喻的,這間體育館是一,裡面容納好幾萬人,好幾萬人就是一,一就是好幾萬人,這台灣二千萬,這也是一在台灣,都只能用這個比喻,用這個包容性來比喻,其實這問題很大,你這個可以講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是一個簡單解釋,若要解釋小能容大,大能容小你要怎麼解釋,華嚴的思想小能容大,大能容小你怎麼解釋呢?小的東西怎麼能容納大的東西,大的東西一定能容納小的東西,小的東西怎麼容納大的東西,因此這《華嚴經》的小能容大,大能容小,這就不是一般簡單講他就能夠清楚了解,今天沒有講到《華嚴經》,當然這不能再發揮,發揮會聽不懂,這樣麻煩,人已經少了,我肯德基一算剩下……,快變成博士班了,我們第一天講經的時候我巡視……,噢!一樓、二樓、三樓、四樓全滿,到現在三百多個,四百個,可見真正在講佛法的要度眾生比較困難,因為你要聽的是實在,這種才是佛法,當然以前是方便,現在在聽佛法,其實要深入,初機的人來就聽不進去,他聽不懂,聽不懂,像我媽媽就告訴我,不曉得在講什麼,無相無不相,實相,都搞不清楚,翻來覆去的,像一杯茶翻來覆去的,不曉得在搞什麼,都聽不懂,講故事還聽得比較懂,可憐,所以你辦法,確實沒辦法,當法師的人也是很困難,很困難,他很想度眾生,根機不夠,很困難。底下:

【又深信西方。依報世界。正報佛生。】佛生就是佛跟眾生。【主即彌陀。伴即菩薩聲聞人天。皆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所現之影。性心如鏡。西方依正。如鏡中之影像。】鏡中的影像。【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所有的事相就是我們這個理體,事相就是依這個理體所成,【事不離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一切的金就是用金來作的。【器不離金。故眾器即是真金。

○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虛妄是無自體的東西,既然是虛【妄】,當然它【無自體。】它不是實在的,像我們做夢也不是實在的,我們本來的時候夢就不見了,但是夢也不能離開我們的色身,你要說它有是拿不出來,你要說它沒有又做夢,所以虛妄就是我們的本體,我們本體就是會產生這個虛妄,因為迷了,所以【全體即真。如冰依水起。冰無自體。】冰是一個影像,融化就變成水,【全冰即水。

○全修即性者。修德屬始覺智。性德為本覺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全事就是智。【如依鏡有光。鏡光即鏡。】簡言之一體三面的東西,一體兩面的東西,一個是體,一個是用。全他即自。

○【全他即自者。他指諸佛眾生。自即自心。謂不獨我之正報身心。】色身跟這個心。【與我之依報世界。是我自心所現。即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眾生。他之依正二報。亦即是我自心所現。此中四句。皆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無礙法界。

我心遍故下。事事無礙法界。我之心性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眾生心。亦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那個土印不清楚,應該寫清楚,遍成西方四土,是三無差別。【故事與事。亦得無礙。故立一譬喻。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攝一光。一光攝多光。】讀到後來,等會下課我媽媽就說:不曉得在講什麼又聽不懂,她聽故事就聽得懂,講打鐵的她就聽得懂,講故事她就聽得懂,現在下課她就搞不清楚了,沒辦法,所以一個人一個業,像我當法師來講要度母親也很困難,因為她只能信佛而已,所以我吃飯她不會飽,她吃飯我不會飽,雖然是母子而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叫她念佛而已,叫她念佛而已,我的智慧我不可以推給她,我推經她她了沒辦法,難道不是這樣,所以說身心不相替代,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不要常常講:我臨命終要靠師父。沒錯,你要保證你有那個福報,你若去美國玩,咻!到美國凍死在美國,下飛機死在美國,真的很難講,你怎麼知道,我還要坐飛機跑到那邊幫你助念,若我psssport辦好,到美國色身爛了,色身爛了,我不騙你,有一種辦法師父能夠幫你,你若發生事情,在美國,在阿爾卑斯山,在瑞士,你就要馬上叫你兒子寄相片來,這樣我就有辦法,叫他寄相片來,住址寫英文,或者名字寫英文,因為佛也懂英文,在這裡念,佛也懂英文,唯一用這種辦法能夠求你而已,趕快回向,趕快觀想,為你加持,用毗盧遮那佛手印,用這密法手印為你灌頂,大眾念佛,拿那張相片趕快讀,為你回向,這樣來得及,所以說若還沒死以前最好拍一張相片比較好看的,萬一死的時候趕快交出來,這個,趕快這個回向一下,明天照相館生意就很好,照相館的生意很好,所以說這個研究佛法要事理圓融,要事事無礙,底下說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攝一光,一光攝多光,回去你慢慢讀。【光光相融。不相妨礙。即法界十玄門中。】這是《華嚴經》法界十玄門,【一多無礙法門。】一多無礙法門,【如是信者。是名信理。】這很簡單,這盞電燈不妨礙那盞,那盞電燈不妨礙那盞,全都射下來互相遍照,對不對?一光攝多光,多光攝一光,難道不是這樣,多光就是一光,一光就是多光,就是這樣到後來都亮,這樣就對了。幾點了,八點半了,要聽這經最好自己先看,自己先看一遍,這樣才搞得清楚。【上六種信講竟。】

【解】如此信已。(此下明)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此即理之事)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講】此明二種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娑婆極樂。兩土穢淨。皆由自心染淨業所感。覺林菩薩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古德雲:娑婆心險。】就是說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心都是很險惡,惡毒的人比較多,害人的比較多。【感陵谷之高深。】多陵就是山,山谷高高低低,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很惡毒、很險惡,所以你感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高低不平。【極樂心平。】若往生到極樂世界這眾生都是修無量的善,平等心,【致寶地之如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七寶琉璃地,就像我們這手平坦。【此皆即理之事。自心所感之穢。應生厭離。自心所感之淨。應生欣求。欣厭二字。即是願。】簡單講這個娑婆世界要厭惡,要厭惡,這是很重要。底下:

【厭字。是修行基礎。若無厭離。那得欣求。如世人不厭生老病死苦。自然不會求出生死。不思修行。世人對此世界。不生厭者。皆是不覺悟也。】講這個我就感觸很大,講這個我就感觸很大,學佛的人就是站在上面看眾生,眾生實在是很可憐,我去榮民總醫院,我去榮民總醫院的時候,上課,主治醫師這樣告訴我,他說:師父!學佛的人確實不簡單,沒有學佛的人確實很可憐,明明病得很嚴重,一個男眾,他講給我聽,胃腸科的主治醫師,因為他請我到榮民總醫院上課,教那些醫生跟護士,他告訴我:看一個患者每天拿一個小小台的收音機,他是已經病得很嚴重了,聽股票,聽股票,他說:師父!你知道他多可憐,聽股票,每天就是一大早,喬光三塊七買進,三塊八賣出,一仁三塊九買進,四塊五賣出,每天都在聽那些,已經快死了,有一次跌,跌停板,很緊張,很緊張,就趕快打電話,打電話,打電話叫他賣掉,打電話叫他賣掉,到最後一次,要死的那一次,漲停板,高興,很高興,趕快打電話賣出去,賣出去錢還沒拿到,往生,死了,這叫做至死不悟,到死他都不會覺悟,錢看得到又用不到,漲停板,跌停板跟他有什麼關系,對不對?現在在閻羅王那裡報到,閻羅王那裡也不曉得,閻羅王跌停板還是漲停板,去那裡聽,不然怎麼辦?看這些眾生實在是……,接著他對金錢,所以我們人對金錢的執著實在是很悲哀,三餐有得吃,能過就可以了,要趕快修行,這不是在開玩笑,對不對?還有我看到菩薩覺得很可憐,七十幾歲了,七十幾歲了老是煩惱她那個孫子還未娶媳婦,我若告訴她:老菩薩你要念佛,孫子還未娶,我正在幫他物色,娶了我就比較清閒,政要娶的前十天,死掉,回去了,往生了,七十幾歲,她還好,我有去為她加持,加持,我看是沒有什麼作用,一輩子,幾年前就教她念佛了,幾年之後為了她孫子的事情很操心,兒子都靠不住了,我們還指望靠孫子,哪有人這樣,所以我看這眾生很厭惡,又看到眾生在迷,我又很同情他,叫他聽錄音帶還得拜托他,拜托聽一些錄音帶,看會不會覺悟,知道這生死的痛苦,六道輪回的痛苦,對不對?一直勸告他,有的還是要到六、七十,媳婦嫁,女兒娶,不是,嫁女兒,娶媳婦,才要來用功,對不對?我都放任他去,我現在都一種感想,眾生怎麼那麼可怕,那麼可憐。師父!來勸告我媽媽一下,我母親怎樣,我度不了她,你是她兒子度不了她,我去度她有辦法嗎?她有在聽錄音帶嗎?有啊!聽一、二卷的時候就停了,聽一、二卷就停了,孩子又在吵了,師父!拜托一下,任憑他去,我現在都這樣,任憑他去,要修不修全在你,我沒有辦法我已經盡力了,我苦口婆心,沒辦法,沒辦法,根機差的確實沒有辦法,你怎麼講他就是聽不進去,所以我告訴他若要度你家那個人,我干脆去度無量的眾生,我干脆去度無量的眾生,我跟他周旋做啥,所以說沒辦法,所以在座諸位!所以你們的福報因緣跟你們的悟性、覺性夠,你知道這條路要走,一定要走,你擁有無量無邊的財產不值得一點智慧,不值得一點智慧,知道嗎?所以眾生會活得很痛苦。底下【第一不覺悟。人生是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外。還有種種諸苦。】底下那句【說不能盡。】真的,說不能盡,你若看每一個電視,連續劇每一部片子裡面就有描寫苦,【身是眾苦之本。為眾苦所集故。

○第二不覺悟。人生是空。任汝功名富貴。無非大夢一場。“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雙空手赴幽冥。”】這句話若寫在牆壁邊貼起來,或是過年這個門聯貼這句也是很好,你知道嗎?真的,過年門聯,信佛的人貼這句是很有意思,萬貫家財帶不去,一只空手赴幽冥,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回去慢慢去參,看你多美,多有錢,沒有用,沒有用,擋不住生命無常,沒有用,我這個人根機是普通,讀高中,我讀小學二年級,十歲的時候,我就夢見過我是出家人,從小我就想我們出世是怎樣來的,我們死後又要到哪裡,十歲我就知道有這種問題,我讀高中的時候,讀高中的時候,因為我的成績普通,普通,看這個課外書我就跑去這個牯嶺街那裡,牯嶺街那裡買一些哲學,因為建國中學後面,你知道吧!牯嶺街有那個舊書攤,下課之後就跑到那裡找、找、……,我都專找哲學,以前不曉得有佛經,以前不曉得有佛經這條路,去找這個心理學跟哲學,看、看……,心理學跟哲學看很多,什麼羅素、尼采,反基督的尼采,這個柏拉圖,亞裡斯多德,哲學家羅素,很多的哲學名人,後來看、看……,看一看是得到有一點點觀念,有一點觀念,可是我又覺得好像缺少什麼,這人生我相信不是這樣而已,哲學怎麼沒有講到前世是什麼,怎麼沒有講到來世是什麼,後來又去追求,去追求,追求基督教,看到《聖經》,看到舊約,舊約,看到新約,福音,約翰福音第幾章第幾節,看、看……,這也不是我要追求的,這也不是我要追求的,我檙這個世間一定有一種學問可以解決我人生所有的疑惑,一定有,但是只是我找不到而已,不曉得什麼,後來沒辦法,在建中就練跆拳道,練跆拳道,練到跆拳道二段,整天在打,我大哥就說:整天打打殺殺也不是人生。那時候想:不然去演電影。演那個武俠的,演電影賺錢,去到演電影的地方被選中你知道嗎?一千零八十個錄取六十個也是有被選中,他告訴我:人是很英俊,不過個子太矮,你不可能當主角。我說:不然當童星也不錯。他說:童星,哪有讀高中的當童星,太離譜了,對不對?那時候想要演電影,人生找不到目標,不曉得要做什麼,學問也照樣在看書,照樣在用功,找,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人家來邀約:喂!你要不要參加這個佛學社。那時候我還很我慢,我說:佛學社在講什麼?我說:跟哲學有沒有關系?他說:不止哲學,心理學、物理、科學都有。我說:這樣好,何時演講我去聽看看,我去聽看看。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第一堂課就叫這個朱斐居士去演講,講這個四大皆空,第一句話,朱居士他就講,他就講:這個世間痛苦,色身是假的,我們人都是以假為真,過著痛苦的日子。當下開悟。我想……一句而已,一句就悟到了,活二十幾年,今天才聽到世間是苦的,以前病苦怎麼都沒想到這世間是痛苦的,怎麼都沒有想到這世間確確實實是痛苦,為什麼要人家講這句我們才會覺得痛苦,愈想真的世間愈痛苦,這樣確實是無常,慢慢悟到這世間,這樣不行,這樣再追求下去也不是辦法,再追求下去也不是辦法,所以我從那時候就不愛漂亮了,真的,我七年不曾買衣服,你問我媽媽,我媽媽在樓上,我媽媽在樓上你問她,我七年不曾買衣服,過年還得她拜托我才有去買衣服,因為我已經看開了,我已經知道了,以前青春痘長得很多的時候還洗阿娜答,擦愛王,告訴你們,你們不要洩我的氣,真的,真的,以前愛美,現在悟到了,美丑隨它,又不娶老婆,我知道了,大學二年級我就堅心要出家,大學二年級我就堅心要出家,我就很有把握我這輩子絕對不娶,看到女眾使性子我就很討厭,不是你們這些,以前那些,以前那些,以前那些,這樣不行夫妻結婚老是吵架,這樣不行,這樣過日子太辛苦,我的個性又壞脾氣,不要讓人管,不要讓人管,所以說我一定要走這條路,走這條路,我大學二年級有這種決定的時候,我不可以講,因為我們若想要出家常常講會有障礙,我聽過一個法師開示,說:我要出家,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出到後來變出鴨,變出鴨,不會成,種種的障礙它就來,搞一下,娶妻,悽慘了,悽慘了,要不然我現在在做什麼?做工程師,做工程師,本來要去荷蘭留學,家裡也窮,因為讀書是普通,後來聽到這個佛法,不行,生死根本這不是開玩笑,慢一天修行不把握一天,要趁早剃度,真的,所以我今天剃得很亮,剃度,要修行,這不能讓你延誤,我那時候決心要出家,我就說:今天誰拿槍來壓我,叫我娶妻我都不娶,我就是要出家。所以那時候告訴媽媽,說:你今天你不讓我出家,等到你百年之後我照樣要出家,今天不讓我剃度,我等你一百歲你死,我也是要出家,一樣,決心不娶,如如不動,你若看到這女眾,啊!覺得她很美,你若是想她晚上在睡的時候流口水,你也不會喜歡她,有的女眾晚上睡覺也會打呼,你看她多美,不見得,那是粉搽下去多少能看,這樣想,這樣想,真的,不要娶,不要娶,這沒什麼,沒什麼,警告自己,結果我出家順利,順順利利,我今天若沒有出家佛教就少一個人才,你說對嗎?難道不是這樣?(眾鼓掌)所以說還是要走修行這條路,勸告這些沒娶的不要娶,但是不要告訴你媽媽說是我講的,不要告訴你媽媽說是我叫你們不要娶,你不要這樣,所以心要定,結婚不見得多好,這都欺騙社會,真的,我跟你蓋章加保證,結婚不見得哪一個快樂,到我現在調查的一百對,九十九點對大家都搖頭,後悔,有的還找到道場來:師父!你不早一點出現,你若早一點出現我就不娶。自己愛娶妻,愛娶的流口水,講這句話,這句話聽一百遍了,真的,所以說這眾生,真的,所以心念抓得穩,要修行不修行我勸告你們,我講的話你聽,你是輕松一輩子,男的最怕什麼?最怕獨生子,我遇過太多獨生子,獨生子都說:我父親母親要我娶,我不娶不行。哪有這回事,你不娶他能怎樣,今天我家若是只有我一個男孩,我照樣出家,真的,我今天有男的四個,當時我要出家的時候,我跟我媽媽說:我要出家,我不要娶妻。我媽媽說:怎麼可以這樣子。我說:前面三個大哥娶妻了,三個就傳八個了,生八個男的,不差我的。她說:別人有別人的種,你有你的種,沒有差別。我說:好種子不傳,壞種子不斷,我個子這麼小,生出來的孩子像袋鼠那麼小,你也好了,不要娶,不要娶。所以要堅心出家,因為我有悟到,我有悟到這世間是痛苦,痛苦,世間多快樂都打不動我的心,真的,我告訴你:所以我現在這顆心很堅定,像金剛不壞,我這心很堅定,這條路一定對,保證對,真的。(眾鼓掌)

○第三不覺悟。人生無常。人生上壽。不過百年。】到底這個世間活一百年的有幾個,沒有幾個。【善導大師雲:“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讓你千般的快樂,世間所有千般的快樂,無常總是會到來,總是會到來。【佛問弟子雲:人命在幾間。】一個人在說,【一曰】不是一日,一曰,一個人在說,【人命在旦夕(早晚)間。】人命在旦夕之間就是“早晚”。【佛言:子未知道。】佛說:你還沒有開悟,你不懂這個道。【一曰人命在飯食間。】就是我們吃一頓飯的時間。【佛言:子未知道。】你也還沒有開悟,還沒有了解這個道理。另外【一】個徒弟這樣【曰人命在呼吸間。】我們人的生命是在呼吸間而已,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走了。【佛言:子知道矣。】啊!你知道“道”,你是有悟的人。

○【第四不覺悟人生無我。】我們為什麼不覺悟呢?【個個都認此身為我。處處愛我。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果能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深生厭離。則厭堪為入道之門也。】這種的了解如果能夠覺悟人生是苦的,是空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深生厭離,這樣厭離,厭惡深,堪就是深入的意思,則厭堪,深入你才能夠入道,你厭惡你才堪入這個佛門,堪也可以解釋說厭堪為入道之門,你厭惡則夠資格,這堪可以說你夠資格入道之門,可以說很深入地去厭惡這個世間,所以說這世間要先厭惡,所以你若一直執著這個世間,這世間就很吸引我們,你臨命終就放不下,放不下,知道嗎?

【解】厭穢。】污穢,【(此即事之理。)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妙宗鈔》【雲: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把筆拿起來,“轍”就是車路。這句話先解釋一下,厭穢就是厭惡這個娑婆世界的骯髒,須捨至究竟,把筆拿起來,捨至究竟就是無所著,捨到這個名、利、色,世間一切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捨得光光的就是無所著,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須要捨到究竟,捨到無所可捨,方無可捨,欣淨,取,要欣,執著,這個擇善固執,執著有一個極樂世界,我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須要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取就是非常,內心一心一意,全都放在極樂世界,這樣就無可取,就是沒有比這種更好的,無可取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極樂世界更好,我也無可取,我就是執著到極樂世界,我一心就在道,這樣就是無所可取的東西,無所可取的東西就是說雖取極樂世界而心無所著,你要“著”什麼呢?著一個極樂世界?你要“著”什麼,執著到極樂世界與心相應,取至究竟就是說我的心清淨,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欣淨,欣賞極樂世界,欣慕極樂世界,而取至究竟,究竟就是……,用筆寫下來,取至究竟,自性清淨,取至究竟,本性就是清淨,方無可取,你本性清淨你取什麼東西,我們這個捨,厭惡這個娑婆世界,捨到無所捨,當然就無所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執著,方無可捨,無可捨就是無所執著,對不對?沒什麼東西可捨就是沒什麼東西好執著,欣淨,須取至究竟,究竟就是本性清淨,你已經悟到本性清淨,方無可取,已經沒什麼東西讓你取,為什麼?因為本性就清淨了,這句話取至究竟就是自性清淨,自性清淨,你沒有什麼東西可拿了,一切本性就具足的東西,所以《妙宗鈔》在講,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至究竟就無所取,捨到究竟就無所捨,所以取捨到達究竟就不取不捨,亦非異轍,轍就是車路,也沒有什麼兩樣,也沒有什麼兩樣。

【講】前四句明有欣厭。】欣慕極樂世界,厭惡娑婆世界。【便有取捨。厭穢者。厭娑婆濁惡之穢。欣淨者。欣極樂莊嚴之淨。欣厭二字。即是信願行之願。既厭穢。必須願捨。】你願意捨掉這骯髒。【既欣淨。必須願取。】厭穢就要願捨,若欣必須要願取。【如何是捨至究竟。】什麼時候會捨到究竟。【方無可捨。必須求出娑婆。】我們對這娑婆世界都無所取當然就無可捨。【橫超三界。則永離眾苦。方是更無可捨。】離開娑婆世界是無可捨,一切都放下,意思就是說對這娑婆世界無所著,【如何是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必須求生極樂。直上九蓮。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無可取,到極樂世界當然是無可取了,最好的。【以現前方便欣厭取捨。而至究竟不取不捨也。前欣厭取捨。是即理之事。後取捨究竟。是即事之理。

故妙宗下引證。妙宗鈔問雲:至理微妙。】這個道理非常地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今立垢】就是【(指穢土)淨】就是清淨,【(指淨土)令人取捨。既乖妙理。即非上乘。

答雲。取捨若極。(即究竟)與不取不捨。】就是全都一樣,【亦非異轍。】就是不同,沒有不同,這中間,這轍,異轍,【轍者車路。此中問意。乃偏理而廢事。答處乃即事而達理。】這不要誤解。

【我等發心修行。但老實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從事實上做起。最為穩當。千萬不可執理廢事。】什麼叫做執理廢事呢?啊!我已經開悟了,我已經是徹悟的人了,我不用念佛,我本性就是佛了,不可以這樣子,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開悟的境界,我們還要再用功,還要再用功,我們一品惑都沒斷當然我們還要再用功。【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繼。】著這個事相就是說我拿這串念珠,二十四小時都要用功,要念佛,所以能夠淨念相繼。【不虛入品之功。】不虛就是不會白費進入這個九品蓮花的功德,意思是說功不唐捐,意思是說雖然你著這個事相,總比在講這人道理的人還行,只會講道理的人他不修行,他不拜佛不念佛,只是整天在打這個高空炮,沒有用,叫做執理廢事,執理廢事,所以我們還是要從事相,還是要用功,著事,念能相繼,我們念念相繼,而能夠這個念相繼,每一個念我們都能夠相繼,不虛入品之功,才不會白費我們的修行。【執理。】以為自己自毀長城,道理都通達。【而心實未明。】而他的心確確實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反過來掉進去空的這個禍患,意思是說不要講你很行,不要講你很有修行,不要講你已經開悟,不要講你是聖人,不要講你是菩薩,要老老實實我是凡夫,我要認真用功,我要認真修行,這句話意思就是這樣。

【解】設不從事取捨。】從這裡開始,對吧!因為我准備到了九十幾頁不曉得講到哪裡,對不起!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信)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願)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這句是假設說我們若沒有對事相去取跟捨,但尚不取不捨,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聽到佛法,聽到我本性自有光明,我自心就有唯心的淨土,我不用修行了,我已經了解本性了,我就是佛了,我也不用拜佛,不用用功,不用持咒了,但尚不取不捨,我不用取了,不用取了,不用求往生極樂世界,我也沒有什麼好捨,沒什麼好捨就是習氣還留著,跟隨習氣一直走,做錯事情說是他的定力,自己一些習氣說他就是修行有到那裡,比如說一個人他喝酒,他就說:我心中有佛就好。我心中有佛就好,因此只有不取不捨就是說不去精進用功來執持名號,往生極樂世界,不捨就是說他習氣都不放掉,就保持原來這樣,他雖然了解本性就是佛,但是他不要從事相去用功,我們本來就是要用功早課、晚課,要精進拜佛、念佛,他現在了解我們本性就是佛,佛陀在世也沒有這樣共修,佛陀在世也沒這樣修,藉一些理由,怕辛苦,不取不捨,這就是執理廢事,執理廢事就是說他只知道道理,但是他忘記要確確實實一點一滴去修行,他只知道佛法很好,只知道我們本性(自性)具足光明,卻是任他的習氣,他的錯誤,一直去做錯事情,所以叫做執理廢事,不精進在事相用功,只想他本性就是光明的,他就是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淨土,既然廢於事,理亦不圓,不圓滿,既然你廢掉這個事相,這個道理當然是不圓滿,一個道理有圓滿的人,他二十個小時也是用功在念佛,他雖然在念佛而言,但是念念都是從本性出來的佛,他雖然證悟到本性,但是也很用功在念佛,簡單講一句話叫做事理圓融,不像一般的人他了解一些佛法,殺、盜、淫、妄亂造業這樣說他就是菩薩,他就是菩薩,這種廢事,理也不圓滿,所以我們一輩子,佛就是我們的模范,佛難道有說:我證到佛果我就可以亂來。我就可以殺生、偷盜、邪淫,我就可以做這種事嗎?佛也沒有這樣,佛他道理了解,他證悟到本性,但是卻是他在事相他攝愛一切的威儀,他用功在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佛陀的本性圓滿,在事相當中他又不犯戒,他又攝受這個威儀,意思是說事理圓融,事理圓融,若達全事即理,我們若是相信全事即理的意思,就是說你若能了解一切的事相在修行,會歸這個本性當下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理性,所以叫做全事即理,全事即理就是說我拜佛我觀照無生,能禮所禮性空寂,我念佛,能念所念當下就是雙亡,我在拜佛的時候,觀照無生,我在念佛的時候也觀照無生,雖然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雖然拜佛就是等於不拜佛,沒有一切的拜佛,當下就是在禮佛,全事即理,則取也是理,捨也是理,取就是說我今天要來用功,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我本性也是清清淨淨,本性就是佛,但是不防礙我拜佛,捨也是理,我若捨掉這個事相的東西,邊些外在的東西,當下也是本性,因為本性本來就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說你一取一捨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無非法界,法界就是我們《華嚴經》講的,無非法界當下就是真如,當下就是本性,當下就是一真法界,當下就是清淨心,無非法界,取跟捨都是我們的本性,都是我們的理體,無非法界,所以第二信而明願,要深信,要了解這個願,要了解這個願,所以我這句話再簡單解釋一下,設不從事取捨,你若是沒有從這個事相去取跟捨,你只是不取也不捨,不取就是不執取這個佛號來修行,來求往生極樂世界,來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你也不捨,沒有捨掉這些習氣,事相錯誤的東西,就是執理廢事,只知道本性是佛,但是你不想用功,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既然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當然我們的理性就不會圓滿,你若是能夠達到當下修行一切念佛的事相,就是無念的本性,你若能夠能拜佛的這個身心當下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你取也是我們的本性,捨也是我們的本性,一取一捨無非就是法界真如的本性,所以第二要信,信我們的本性,取捨要圓滿,全事即理,所以要了解這種願的發,發這個願,下面說:

【講】講解,【設使世人念佛。不從事相發願。捨】放下這個【穢取】邊個【淨】土【。但重理性。不取不捨。】本性就是佛,我不用取也不用捨,【此即執理廢事。】執理就是說我只了解,但是不好好去修行,寧將他的習氣錯誤繼續存在,這叫做執理廢事。【亦是不離取捨。】不離就是離不開這個取跟捨,【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於理。廢事就是偏捨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理亦不得圓通。豈是大乘。理事無礙之道耶?】所以說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於理,就是重視這個道理而已,若廢事就是偏捨於事,偏捨於事就是說只從這個事相這樣捨,比如說我這個事相捨掉,但是你本來的本性你不了解,這樣也不可以,所以這個捨有包括很多種,包括很多種,比如說你拜佛,你捨,這樣就是不拜佛,偏捨於事就是說……,或是說我有在拜佛,我有在拜佛,但是我想:我的本性就是佛,我不用修行,這叫做廢事,偏捨於事,不要做這種事情叫做捨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理也是不得圓通,取跟捨清清楚楚,你以為廢於事,你若不要修行你道理也不會圓融,雖然說你取跟捨你都清清楚楚,但是你不修行,廢於事就是我不要修行,這個道理也不會圓滿,也不會通達,這哪裡是說大乘佛法理事無礙的道理呢?這絕對不是。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也是理,捨也是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下五句。】意思是說【謂若能了達全事即理。】所有的事相當下悟到就是我們的本性,【具大乘正信者。則取亦即理。】所有的執取,因為你取到極樂世界,取無所取,取到後來清淨心,極樂世界現前,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唯心所造,所以你雖然取,執著,執著到無所著,無所不著,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捨亦即理。】你捨,捨掉一切,你都不要去修行,當下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你有捨跟沒捨都一樣,本性就無所捨,簡單講這句話就是講,若取也理,捨也理,就是說本性你即使取也是沒有增加,捨也是沒有減少,簡單說取就是不增的意思,簡單講不增就是我們的本性,捨就是說,不減也是我們的本性,這句話就是《心經》的意思,所以說取跟捨,取就是增加,你取就是增加,增加當下本性也沒增加,捨,不減,本性就不減,不增不減就是我們的本性,你一增一減也是我們的本性,因為這是虛妄的東西,你若當下悟到法界的本性,你要如何執取呢?你是佛,我要度無量的眾生,他用這個事相,取,執取,要度這個眾生,實無眾生可度,因為他通達本性,你捨,佛祖他捨掉一切無所捨,你說:佛祖我若放棄,我不要拜佛,不要念佛,我都不修行,當下就是佛,你要修什麼佛,對不對?捨掉一切他當下也是不減,他增加要執著一切來度眾生,他也是不減他的本性,也是沒有增加他的本性,所以說【一取一捨。無非全體法界。】全都是我們的法界,本性。【此文當舉喻以明之。】用一個舉例,明之,【若能了達全波是水。】我們若是能了解所有的波浪全都是水,我們看這個海,這個海一波、一波,又一波一直起來,所有的波就是這個水,【則水是水。波亦是水。水波雖有二名。同一濕性。】全都是濕性。【而念佛捨穢取淨。正是起大乘正信。而發大乘宏願。故次信而明願也。】我們相信極樂世界,我們說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等等,明這個願,了解這個願。

【解】言執持名號。(行)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信則便信擬議則不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執取名號這就是行,要去做,要專門去修持,行,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沒那麼簡單,你就是事一心不亂也沒那麼簡單,這是事一心不亂就是說我從早上到晚上我這串佛珠拿著,一直念、一直念……,沒有打第二個妄想,事一心不亂,所以事一心不亂簡單講就是斷第六意識,伏第七意識的半分,理一心不亂就是斷第七意識,簡單講就是這樣,記住哦!事一心不亂斷第六意識,伏第七意識的一半,因為第七意識有兩個執著,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對不對?所以事一心不亂就是斷第六意識,都沒有分別心,你沒有分別心,你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你怎樣用功都是我們的本性,但是還沒到究竟圓滿,還有一點法執在,理一心不亂就是證悟到無生,我執也空,法執也空,證悟到無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這樣,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們平常只能說暫時伏惑,無法斷惑,伏惑就是說暫時不要讓分別心起來,臨命終我們若能暫時不要讓分別心起來,放得下,暫時放得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那個時候放得下,這樣我們往生就有希望,只要能夠伏惑,不用斷惑,我們就有了生脫死的機會,若其他宗派都要斷惑,八大宗派,其他的宗派都要斷惑,只有淨土法門伏惑就可以,他殊勝的地方就是好修,又是最殊勝,最簡單,又是圓滿佛道最快的,所以離開這個念佛法門就無路可走,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我們若念這個佛號的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就恭恭敬敬來頂禮,為什麼我們恭恭敬敬來頂禮呢?因為佛陀太慈悲,太偉大,值得我們恭敬,佛陀用大智慧,放無量的光明,來教我們了生脫死的法門,所以聽到這個佛號就是包括一切他的德行,名以召德就是說聽到這個名,他的德行就一切具足,南無阿彌陀佛,大家都恭敬,大家都恭恭敬敬,德不可思議故,“信則便信,擬議則不堪”。德不可思議的意思,看右邊小字的,信則便信就是說你若能相信是最好,擬議則不堪,你若想要來討論,要一思想,要來想看看,要來想看看,你無法去想,所以德行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不可議就是不能用思想去想,不能用這個嘴去討論,因為佛的德行太偉大,就像太陽普照無量的世界,名號也不可思議,德行不可思議,當然名號也是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聽到南無阿彌陀佛,一念佛,皆當成成佛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使散稱為佛種,把筆拿起來,散稱就是散亂心念佛也可以成佛,邊句話太了不起了,使散稱為佛種就是散亂心去念佛,他也可以成佛,成為將來成佛的種子,就是說散亂心來念這個佛,稱這個佛號,你就是用散亂心來講也可以執持登這個不退,也可以登這個三不退,意思是說決定成佛的意思,決定成佛的意思。

【講】此正明妙行。執持名號。即是求生淨土之妙行。行深則得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固難。而理一心不亂尤(更也)難。】把筆拿起來,事一心不亂斷我執,理一心不亂斷法執,所以很難,很難,簡單講事一心不亂就是斷第六意識,理一心不亂就是斷第七意識,因為第八意識當下就沒有執著,所以斷第七意識就成佛,斷第七意識的生相無明,那也是第七意識微細的一個法執,簡單講無明就是第七意識,有的人認為斷了第七意識,還斷第八意識,傻瓜!這個就是沒有研究過唯識的人才這樣講,第八意識的無明就是因為第七意識被卡住,因為卡住第七意識微細的執著,所以我們講第八意識不清淨,我們說生相無明從哪裡來,就是從第七意識一念不覺,你認為第八意識一念不覺,有根本無明,實實在在來講就是第七意識微細的執著,斷第七意識,當下第八意識就是清淨,所以七跟八是扣得死死的,一定要有這種共識跟觀念,你不要認為第八意識斷了之後再斷……,第七意識斷了之後再斷第八意識,沒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這個對佛法不了解才會這樣講的,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扣得這個圓圈圈,扣得死死的,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將第八意識戴上一付墨鏡,用有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間,用這個有色的眼光在看這個世間,因為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第八意識看出來都是一種執著的東西,你斷、斷……,斷到第七意識,當下剎那間斷掉,第八意識本來無所著的東西,所以破這個染淨和合識,變成清淨無垢識,清淨無垢識,所以在唯識學裡面有的人分開來,什麼斷第七意識,斷第八意識,事實上不是這樣子,有的人是這樣分,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所有的無明就是因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卡住,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所以說事一心不亂固難,很難,理一心不亂更加難,所以【事理一心不亂。詳講在後若七日下。持名是修法。不亂是成功。】持執名號這是教我們這樣修行法,不亂就是修行成功。

【名謂假名。德乃實德。名以召德者。用佛之假名。呼召佛之實德。如念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佛。光壽即佛之實德。佛之實德無量。略舉光壽二者。佛德不可思議。佛名亦不可思議。名依德立,如世間真金貴重故。金器亦貴重,器依金成也。】器器皆金。金幻化種種的器。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者。蓮池大師雲: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意思是說我們若稱呼他的名字,舉其名就是稱他的名,眾德他就具備,具備,具備。【專乎持也。】認真念,所以我常常勸告修行人,念珠拿在手上,若沒有拿念珠,手就這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坐公共汽車也好,你騎摩托車也好,心都在佛號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管你有開悟,不管你沒有開悟,這個念佛就是不要忘記,【統百行以無遺。】統理百行以無遺,千百萬的修行就是全都包括在執持名號,【上二句。六字洪名。萬德具足。下二句。一心念佛。六度齊備。】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念佛就是布施,念佛就是持戒,念佛就有禅定、念佛就是精進、念佛就是般若。【故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也。

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者。散亂心稱佛名號。已納佛種於八識田中。時節既至。善根成熟。亦有成佛希望。(念佛為成佛遠因。)執持。即一心執持佛號。念念相續。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登不退地。(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也。)】登不退地【故曰執持登不退也。】那麼我們念佛臨命終這個念頭很重要,我要教諸位,這是臨命終往生一個要訣,你們必須要記得我告訴你們的話,我們人一輩子一定有做很多錯的事情,我們會良心苛責,比如說他受菩薩戒,不能吃素食,他就會苛責自己,我現在講你要注意聽,這是生死的關鍵,生死的關鍵,你會苛責自己,你有慚愧心,沒錯,但是你這個很苛責自己變成很嚴重的障礙,很嚴重的障礙,在這個經典在講,因執成障,因為太忏悔自己變成一種障礙,這個是嚴重的障礙往生,有一天在睡,在上面睡,我現在講我們人的心念厲害到什麼地步,他這個一念要成佛,跟往生極樂世界都是在這個念頭,有一天我在睡覺的時候,在師父的房間睡覺,在房間睡覺的時候,這裡是不是很多人寫來消災或是什麼,我老是忘記,老是忘記,我都請吳居士去念,來這裡睡,總共差不多有四次,都有一些鬼魂來找我,鬼魂來找我,我在睡覺的時候,來,很清楚,這鬼魂來的時候聲音很響,噢!一直來,一直來,但是我那時候沒有散亂,我很清楚,來了,又來了,又來了,我很清楚,他靠過來,我內心就告訴他,說:我雖然沒有修行,但是佛陀也大慈大悲,他一定是很疼愛我,我雖然有業障,我一輩子雖然有一些這人坎坎坷坷的,這個波折而言,但是我一生當中我也發大心在弘揚三寶,弘揚淨土法門,我相信成佛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成佛是自己的事情,所有業障,但是我這一念只要清淨,佛也會慈悲,所以一切的鬼神,很多亡魂來,我都不理他,我就合掌,合掌,這樣一直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念到醒過來,清清楚楚,我不能把持不住,我在睡覺的時候被拉走,臨命終就悽慘了,知道嗎?臨命終就控制不住,所以我已經試過至少……,這種情形至少二十遍以上,每次都知道念佛,都知道念佛,很清楚,若按照這種功夫來往生應該是沒有問題,(眾鼓掌)現在怕的是怕什麼你知道嗎?怕的是怕什麼呢?怕臨命終病苦,病得太嚴重,神經系統被大魔王拿鑽子來打,拿電鑽來鑽,我們人在痛苦其實都是鬼在作弄,你知道嗎?我們人在痛苦其實都是鬼在作弄,你今天說我在感冒,感冒有一句名詞叫做什麼,得風什麼?風邪,中國人確實行,那是有邪氣侵入我們這個色身,得風邪,我們現在去醫院注射,其實不是注射,是趕那些鬼出來,他怕那種味道,祂他那種味道,你注射下去,味道就跑出來,他就住不下去,色身他就住不下去,胃在痛,其實不是胃在痛,是那些鬼神在搞,生生世世,知道嗎?我們所做的惡業在捉弄你,不然你看佛會不會生病,佛證得金剛不壞身他要生什麼病,他又沒有魔障,魔障大家都拿他沒辦法,佛要生什麼病,佛生病就是示現的,對不對?所以我告訴你,我們可以說業障,每樣都是業障,真的,所以我今天在吐,也是業障我也知道,我也知道,這不曉得吃什麼藥下去鬼才會走開,誰知道,每天都在捉弄我,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躺著鬼魂就靠過來了,鬼魂就靠過來了,你一輩子所修行的,所做的果報就全都現前了,我們眼睛在看是他在痛苦,其實不是,都是鬼壓住,那是你沒有神通,你若有神通,你看到,我們人臨命終所有的鬼都集中在那裡在報應,在報應,不是在痛苦,是鬼在捉弄,要牽引你去陰間裡面,陰間裡面,因此要記得師父,臨命終你要自己安慰自己,我雖然有做錯事情,但是佛一定慈悲,一定會原諒我,我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定要有這種信念,我一定會往生,五逆十惡罪,持個八關齋戒他都會往生極樂世界,怎麼我沒有做五逆十惡罪不會往生呢?張善和殺生殺一輩子都會往生,無還沒有殺牛,我才講幾句壞話而已,我才講兩、三句師父的壞話而已,要趕快求忏悔,所以變成我們要安慰自己,我沒做什麼惡業佛陀一定會原諒我,我一定會往生,一定要先有信心你才有辦法用功,若晚上在睡覺的時候鬼神來,慚愧、慚愧,我沒有修行,悽慘了,手腳顫抖,這樣就不行,這是信完全都不夠,你的信的根深入,什麼魔障來都沒關系,所以晚上他要求壓我的時候我都跟他參考,我都告訴他:壓這裡,壓這裡,壓這裡,他若壓下去的時候,這很厲害,那很奇怪,他若壓這裡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效,你知道嗎?沒效,我就要念大悲咒,南無喝啰怛那多啰夜耶,我看到鬼兩只手硬綁綁,壓不下去,我就說:再來啊!再來啊!你要不要再來壓,《大悲咒》持下去,南無喝啰怛那多啰夜耶,我都重復念那兩句,他就沒辦法了,不用念整首的,南無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無喝啰怛那多啰夜耶,你不知道,《大悲咒》很有效你知道嗎?我也不是在睡覺,看那兩只手壓不下去,手就僵硬了,手就僵硬了,所以說哪有不會往生極樂世界,對不對?我這麼差勁的人我都有辦法了,你們那麼行你沒辦法,你們比師父還行,真的,你們今天是菩薩示現聽我講經,其實這些你們早就認識了,亂贊歎。底下:所以說散稱這個佛種,納入八識田中,時節若是到,善根成熟,有成佛的希望,所以說執持就是一心執持佛號,念念相續,臨命終的時候佛就能來接引我們,因此剛才我教諸位那一招你們可要記得,遇到任何逆境一心都一直念佛就好,不要想你的業障多重,你曾做過多少壞事,你都不要想那些,都不要想那些,知道嗎?一心念佛就好,一心念佛就好。【

【解】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然諸經示淨土行,如果念作淨dù是一種超越娑婆的感覺,超越娑婆的感覺是修行而有所成就,念作淨dù,如果念淨tǔ,是表示極樂世界有很大的一個地方,莊嚴的地方,所以念淨dù是屬於修行而超越的感覺,如果念淨tǔ是莊嚴的清淨極樂世界,然諸經示淨土行,那麼在種種的這個經典,開示這個淨土的修行方法,萬別千差,萬別千差,比如說你觀像,畫這個西方三聖,畫這個西方三聖,觀像就是看這個西方三聖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觀像,觀想呢?沒有看佛像,只是自己念頭想而已,禮拜呢?我們認真拜佛,認真拜佛,供養呢?有的人讀作供yǎng,若對長輩讀作供yàng,對晚輩讀作供yǎng,供yàng,若在《雷音寶鑒》它就有這樣寫,若對長輩,我要供yàng法師才對,我供yǎng法師,這樣就不對,供yǎng法師就變成法師是晚輩,若供yàng法師就是說師父就是我們的長輩,讀作供yàng,但是因為現在大家都供yǎng供yǎng習慣了,供yǎng法師,供yǎng法師,沒關系,念習慣就好了,習慣就好了,所以供養,五悔呢?就是能悔過,五悔就是五種事情會讓我們改過自新走向佛道,叫做五悔,六念,後面有,念佛、念法、念僧,這後面待會講到,在這裡不必重復,什麼念天、念戒、念施,後面會講,六念,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只要你有一項好好用功全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講】此下校量行妙。先示諸行。然諸經中。有示淨土之行。種種不一。故曰萬別千差。】萬別千差,【觀像。即《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經》,【示觀像之法。】觀像之法,般舟三昧就是九十天沒睡,站著睡,不可以坐,不可以躺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著,九十天,三個月,有的人是一百天,般舟三昧,示這個觀像之法。【觀想。即十六觀經。觀想西方。】觀想就是說我們沒有看到,我們按照經典所記載的我們好好地觀想。【依正諸法。禮拜。供養。五悔。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此兩願。】禮敬諸佛就是對一切的眾生,因為眾生是未來佛嘛!禮敬諸佛就是對一切眾生都恭恭敬敬,禮敬諸佛不是叫你在佛祖面前拜佛,不是這意思,當然尊重佛祖這大家都會,意思是說眾生是未來佛,所以你要禮敬一切十方三世一切眾生,諸佛跟眾生,第二稱贊如來,要贊歎一切眾生,隨喜功德,釣竿如來,不要造業,不要造這個口業,這兩願就是【攝屬禮拜。】十大願王,這兩願是屬於禮拜。【既禮拜。必恭敬稱贊也。三者廣修供養。此願屬供養。】供養。

【五悔者。】就是哪五種呢?【一忏悔。二勸請。】勸請就是請佛住世,請佛住世,比如說……,這請佛住世目前沒有,沒有這個佛祖,目前只有一些大法師,或是一些法師在弘法,像我們這些不是大法師,我們這是小法師又沒德行,沒有能力,簡單,濫竽充數,這勸請的意思就是說,噢!請佛住世,那麼我們現在請大法師住世,那麼請大法師住世就是怎樣呢?像廣化法師修的,廣化法師每天若在念佛,都回向給廣欽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居士,這是我親近廣化老法師,這位老法師實在是很不簡單,我不曾看過這麼慈悲的人,若煮雲老法師是我所看過最沒有是非的人,我的上人一輩子不曾講人家的壞話,不曾講人家的是非,不曾,我不曾聽過,不曾聽過,所以廣化老法師他自己病苦病得很嚴重,他每一晚在念佛,早課、晚課都回向給廣欽老和尚住世,李炳南老居士住世,那時候他們兩個老人家還沒有往生,他們兩個老人家若住世我們佛教就會興旺,還回向一些高僧大德、長老,一些老和尚,那麼我現在在修行,換我回向給他老人家,廣化老法師,老法師,我們法會也是有寫上去,法會也是有寫上去,寫這個牌位,所以這個勸請就是請這些高僧大德來住世,我們平時在修持一直回向給他,一直回向給他,這樣眾生就有福報,眾生就有福報,所以說廣欽老和尚活到九十歲,李炳南老居士活到九十歲,可能全台灣省很多人都念佛回向給他,若我可能不用念,我這個人可能很快就回去了,真的,我不騙你,我很快就回去了,你再回向也維持不久,拚命一直吐,剛才要來講還吐,很奇怪,這鬼都不要原諒我,我發一個大願你知道嗎?發一個大願,我說要將……,高雄,我本來要開《比丘尼戒》,我要開這個《比丘尼戒》,戒本都印好了,重新打字,重新校對,都印好了,現在外面亂搞,搞得我暫時停,暫時停,不敢講,這個人的罪過會下地獄,這個人的罪過會下地獄,會下地獄,經過半年、一年之後再跟法師開《比丘尼戒》,經過一年半載,我發一個願要弘法,要將這個佛法帶來高雄,錄音,帶到全台灣省,噢!辛苦,發願之後一直生病,一直痛苦,實在是……,可見眾生的業實在很重,確實很重,很感應你知道嗎?比念觀世音菩薩還感應,真的,我發一個願要普度眾生受不了,躺著,吐又腹瀉,吐,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一直痛苦,發願之後馬上躺在床上,你知道嗎?諸位菩薩你若不稍微幫忙我穩死的,後面稍微撐一下,稍微撐一下,若在修行多少幫我回向,稍微幫忙撐一下,不然會死,真的,所以這個魔王,魔王看到發大願的法師要來普度眾生,大家要跳出六道輪回,他的魔宮會震動,魔宮會震動,所以他要困擾,要困擾我,所以我常常在睡的時候,常常要來找我,很奇怪,不曉得有沒有去找你們,若有人要代替,你來告訴我,說:我代替慧律法師,將你的名字、住址抄給我,我就叫他去找你。勸請。【三隨喜。】隨喜就是說不要持反對的這個意見,人家若有好的要贊歎人家,全台灣省什麼做得最差,佛教當中全台灣省做得最差的就是這兩個字,隨喜功德,門戶之見,佛教一盤散沙,門戶之見,山頭主意(義),就是隨喜功德不夠,所以我常常勸告徒弟,你認為我這個法能契合得來你就進來,你進來的時候要互相贊歎,你若是認為我這個法不契合,菩薩!對不起!別間道場還很多,門都開著等你,離開的時候不要誹謗,不要誹謗,你有緣來我這個講堂,無緣,離開不要互相誹謗跟攻擊,要隨喜功德,彼此認為無緣,無緣,所以來我這個講堂,來我這個講堂,盡量沒有是非,盡量贊歎如來,諸位眾生不要傳是非,不要聽是非,不要講是非,盡量隨喜。【四回向。】回向有三種,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法師在打嗝)要來了,要來了,過去看人家起乩就是這樣,起乩,我很害怕有一天發作,拿七星劍起來砍,沒有啦!這是胃,胃寒,胃寒。我今天講給這個大專生聽,所以我今天有比較累,所以這個時候已經講五十分了,五十分了,諸位!讓法師休息一下,待會再來,回向,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你先抄起來,待會我再來解釋。回小向大,因為我們是修菩薩行,我們不可以自私,我們自己念佛是小,法界眾生是大,叫做回小向大,因為要擴展我們這個心量,符合這個菩薩行,所以回小向大,小就是個人,大就是法界無量的眾生。回因向果,我們這個時候所有的修行,供養、禮佛、拜忏、布施、持戒、念佛、佛七,這都有功德,所以要回因向果,向果就是我們最究竟,該當成佛道,大家都希望能夠成佛叫做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我們念佛是事相,有出聲音,用這個色身,為什麼向這個理呢?因為理是無生的東西,你要回向理體,無生的東西,你才有一天會進入佛的果位,所以回事向理就是要直入無生的道場,大寂靜處,所以回事向理就是回這個對立性的世間法,進入絕對的出世間法,就是無生法忍,這是成佛最重要。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這就是回向。【五發願。】回向,發願。【後四亦名悔者。】後面四種叫做悔。【以五者皆能悔過滅罪故。】意思就是說勸請、隨喜、回向、發願,這都叫做悔,以五者,以這五種都能悔過,滅罪故。【四者忏悔業障。此願屬五悔第一忏悔。五者隨喜功德。此願屬五悔第三隨喜。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此兩願攝屬五悔第二勸請。】第六請轉*輪就是希望請這些聖人、菩薩來轉*輪,就是講經說法來度眾生,來降伏諸天天魔外道,令一切眾生能夠走入佛道,走入正途,好好修持來普度眾生,所以轉這個*輪眾生才有福報,若沒轉*輪,眾生就沒有福報,經典這麼說,說若是有無量的眾生,以一切飲食、醫藥供養二乘人,就是聲聞跟緣覺,如是經過無量無邊的劫所修的福德,不大,這樣修的福不大,所種的福不大,比不上一個人上台轉*輪講到自性清淨心,講到這個本性的東西,因為本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本性,講一點點它就是遍法界,不如一個大乘菩薩上台講四句偈,解釋四句偈,依法修行,功德比這個法師所修的法,所修的福還要少,這樣意思就是說你用金錢去布施,邊是有形相的東西,你有福,但是你若用佛法一滴,四句偈,邊樣就能令眾生解脫生死,所以施捨佛法,轉這個*輪的功德,會無量無邊,因為它通達本性,通達本性,不是可以用數量去衡量,第七請佛住世,請佛住世,我們現在佛不在了,只有請一些大法師住世,請一些大法師住世,這兩願就是攝在五悔裡面第二的勸請。【既請佛說法。必請久住世間也。】現在佛不在,現在請高僧大德住世來度眾生,眾生就有福,這個法界若沒有轉,這個五濁惡世就沒有一個有辦法脫離三界,沒有一個有辦法,沒有辦法。【八者常隨佛學。】就是不要離開善知識,不要離開善知識,常隨佛學就是不要離開佛學,當然你要研究佛學你就一定要有善知識,你沒有善知識你怎麼研究佛學呢?你自己看你看得懂嗎?你自己看看得懂嗎?一定看不懂,看不懂你就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常隨佛學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九者恆順眾生。】所謂恆順眾生就是永遠順著眾生各種的喜愛,施捨種種下根機的法叫做恆順眾生,那恆順眾生也可以改變我們的修養,我們可以常常恆順眾生我們比較不會生氣,比較不會生氣。有的人說眾生做壞事你怎麼順從他,恆順眾生,恆順眾生不是這意思,恆順眾生就是說他是要求佛法,要合他的根機,要說什麼法,只要眾生,比如說老阿婆年紀大她要聽一些故事,年輕人他要聽一些比較深奧的,若法師要聽一些戒律,意思是說恆順眾生,恆順眾生,不能說殺人放火你也要恆順眾生,對不對?這句話不要解釋錯誤。【此兩願。攝屬五悔第五發願。】第五發願,【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回向淨土,【即回向眾生。同生淨土。同證真如。同成佛道。此願屬五悔第四回向。】我們這樣看起來有時候你會覺得很亂,會很亂,我現在跟諸位解釋,你現在將筆拿起來,你這樣看起來可能會很亂,其實這就是在解釋十大願王而已:

一者禮敬諸佛(,畫一個四角型,畫一個框框),

二者稱贊如來(,畫一個框框),

這兩願就是屬於禮拜,禮拜。

再來第三廣修供養,(,畫一個框框),這是屬於供養,供養。

中間,中間,四者忏悔業障(,畫一個框框),這就是屬於五悔裡面的第一個忏悔。

五者隨喜功德(,畫一個框框,框起來),這個願是屬於五悔裡面的第三隨喜。五悔就是忏悔(四忏悔業障)、勸請(第六請轉*輪,第七請佛住世)、隨喜(五隨喜功德)、回向(十普皆回向)、發願(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所以第五隨喜功德是屬於五悔裡面的隨喜。

第六請轉*輪,第七請佛住世(,這個都畫起來),這兩個屬於五悔裡面第二勸請,這樣你就不會亂掉。

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這兩願攝五悔裡面第五發願,所以第八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這個都畫起來,這兩願是屬於五悔裡面的發願。

第十普皆回向,畫一個框框,回向眾生,就是這個五悔裡面的回向,這樣就清清楚楚了,我這樣跟你講,你照這樣畫起來,你就不會亂七八糟了,你就不會看得亂七八糟,這樣就很清楚了,簡單講就是五悔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是跟五悔同一體的東西,名詞不同而已。

【六念等者。一者念佛。為慈悲導師。】為什麼念佛呢?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德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修行,利益眾生,為慈悲導師,為我們慈悲的導師,【二者念法。乃諸佛所師。】就是諸佛他……,所師就是遵守的法則,這個師,諸佛所師就是諸佛所遵守的法則,念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念法,所以簡單講就是佛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為什麼要念法呢?諸佛所師,諸佛所師就是諸佛所遵守的法則、真理。【三者念僧。】要念念,僧就【是人天福田。】人天的福田,天人看到法師也要頂禮,當然是有修行的人,像我們這種沒有修行的他看到合掌,就算對我們很恭敬了,我們是不夠資格讓天上的人頂禮,像道宣律師,像今天的忏雲老和尚,還是像這個廣化老法師,這引起高僧大德,這都夠資格,至於我,我不夠資格,我這個黑卒人家不要唾棄我,就算很好了,念僧就是人天的福田,種福田。【四者念天。】把筆拿起來,天翻譯成中文叫做光明的意思,這個天跟我們那個天實在不是這個意思,念這個天上的人這個光明,天翻譯成中文是光明的意思。【得長壽安樂。】長壽安樂,因為天人壽命長又安樂,安樂,所以他無量的光明。【五者念戒。】意思是說念念持戒清淨。【能清淨三業。】就是身、口、意,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都清淨,念戒。【六者念施。】念施就是布施,你若心裡常常布施,心裡就沒有恨心,就不會悭貪。【能普濟有情。】幫忙一切眾生叫做有情。【此六念是十六觀經。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之一。】這六念要記得是《十六觀經》三種的眾生,當得往生就是修六念,修六念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三種者。一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看看!我勸告諸位,你若犯到其他的戒律,你還好忏悔,這殺生是斷眾生的正報,這很難忏悔,這是算欠人家的命債,欠人家的生命,我殺死這頭牛,我欠這個牛的生命,我殺死這只雞,我欠這只雞的生命,人是一條生命而已,你命終的時候,殺死這麼多眾生的時候,噢!除非你像張善和這樣臨命終遇到善知識,還生生世世有修,要不然殺生要往生很困難,所以第一個要戒殺,慈心不殺意思是說絕對不可以殺生,具諸戒行,要持戒,身、口、意清淨。【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絕對的平等,換句話說方等就是大乘的別名,把筆拿起來,方等就是大乘的別名,所以方等經典就是大乘經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絕對平等,遍十方,絕對的平等,那當然是大乘經典,讀誦大乘方等的經典,意思是說我們要誦《金剛經》誦《彌陀經》,要誦經,要誦經,誦經之後回向,誦《地藏經》、《普門品》、《法華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誦經,所以我們都有共修念佛,共修,所以念誦《彌陀經》,念佛,《普門品》、《地藏經》、藥師經》都有,【三修行六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念的意思就是說去實行,這個意思要學佛。念佛就是要學佛的行為,念法就是遵法,重視這個法,念僧就是尊重出家人,念天就是常常刻這個光明,我們人心地要光明,念戒就是去實行這個持戒,念施,化這個慈悲心去普施,所以這個念是念頭沒錯,實在說是去實行,去實行。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等字。】這個等,前面兩種,【即等前二種。】把筆拿起來,哪兩種呢?就是五悔六念,五悔六念,【以及萬善。】以及萬善。【皆可莊嚴淨土也。奉勸念佛。必宜正助雙修。】正就是我們的色身,助就是行善,行十善,正助雙修,【以念佛為正修。以余行為助道。】比如說發一個大心清理講堂,發一個大心供養、布施,發一個大心利益眾生,行十善,這都是助行。【所修余行。回向發願。亦得往生。故曰。一一行成。皆生淨土。】皆生淨土。好!

【解】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捨利弗拈出。可謂方便(行經)中。第一方便。了義中(教經)。無上了義。圓頓中(理經)。最極圓頓。故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古人圓極語)。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解,唯,把筆拿起來,唯獨,單獨的獨,唯持名一法就是只有這個持名一法,執持名號,執持名號一法,收機最廣,上根、中根、下根機的人全都攝收,不遺就對了,攝受最大,下手最容易,意思是說下手最簡單,下手最容易,要如何用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念而已,一心這樣念,所以釋迦慈尊,這個慈悲的慈父,不問自說,為什麼不問自說呢?因為太深奧,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等覺菩薩就不知其一、二,等覺菩薩就不能了解持名念佛為什麼這麼不可思議殊勝,等覺菩薩就不能了解,所以何況說這些大智捨利弗,所以不問自說,不問自說就表示這《彌陀經》,太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有佛他能夠通達而已,特向大智捨利弗拈出,特別向這個大智捨利弗介紹,拈出就是介紹,向他介紹一下,介紹這個極樂世界,而且有這個執持名號,可以說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因為眾生怕煩,修行怕辛苦,你若沒有教他一個最簡單方便的,他難修行,所以說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是什麼呢?執持名號,念佛,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就是在教經裡面教人家怎麼修行,把筆拿起來,了義就是究竟的意思,這個經典有稱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了義,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就是最究竟的,無上的究竟法,這個《彌陀經》講的你若好好照這樣做,這就是最究竟的,了義,究竟以外還能講徹底,徹底,很徹底,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圓頓中最極圓頓,圓頓是理經,理經就是專門在講我們的本性,圓頓就是圓滿,頓就是頓悟這個本性,最圓滿在剎那之間領悟到本性,最極圓頓,意思是說《彌陀經》執持名號這個法,是所有圓滿頓悟本性裡面最快的,故雲,所以這麼說,清珠投於濁水,這污染的水,濁水,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清珠就是寶珠,這骯髒水放一個寶珠,這個骯髒水慢慢會澄清,會沉澱,就像骯髒水放這個礬,礬放在裡面,這水慢慢就會清,我們這散亂心,佛號放下去,心自然就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不得不佛,要佛,意思是說這佛號不管你用心念也好,沒有用心也好,全都有結這個金剛種子在,不得不佛。

【講】此顯持名。先示諸行不及持名。】這就是顯示這個持名念佛太不簡單,先開示諸行不及持名,現在再看:“然諸經是淨土行,萬別千差,比如說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這都是修淨土法門。”再看:“唯持名一法”,現在就是在說唯持名一法,前面講的全都是很好,只有獨獨不及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下手最容易,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所以【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事妙跟理妙,【堪稱妙行。】堪稱妙行。【唯者獨也。獨顯持名一種法門。收機最廣。普被三根。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此二乃事妙。下三為理妙。方便者。對機修法也。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即佛。不落三乘諸行。故為第一方便。了義者。大乘顯了之義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第二義門。故為無上了義。圓頓者。圓融頓超之法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偏漸階級。故為最極圓頓。】你先把筆拿好,我叫你畫,你要畫,不然念了一段,你不曉得在念什麼東西,“收機最廣。普被三根。”畫一個A,寫一個A、B、C 的A,若不會寫的人就寫一個甲,甲、乙、丙、丁,沒有讀過英文的人A、B、C不會寫的人,寫一個:甲,“收機最廣。普被三根。”寫一個:A;“下手最易。但持六字。”寫個:B;“此二乃”是 “事妙”,這就是事相的奧妙,事相的奧妙是什麼呢?就是“收機最廣。普被三根。”這一項,下手最為容易,只要你執持名號,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事妙。底下“三”種是“理妙”:“方便者”,寫:C,“了義者”,寫:D,“圓頓者”,寫:E。C、D、E,這是理妙,理妙,理體的妙,理體的妙,噢!這樣我們就知道事妙就是“收機最廣,普被三根,下手最容易,但持六字”,這是二項事妙,底下是“理妙”,理妙,C,“方便者,對機修法”,“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就是“佛”,“不”會“落”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諸行”,所以叫做“第一方便”,“第一方便”就是最方便,所以這多一個C。底下,“了義”的旁邊寫個:D,“了義者”就是“大乘顯了之義”,大乘顯了之義,也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第二”個“門”,就是第一義,中道就是第一義,真如就是第一義,實相就是第一義,不落第二義就不是權巧,是實相的東西,所以叫做“無上了義”,究竟,簡單講就是念佛,念念就是佛,念佛就是最無上的了義法。“圓頓者,圓融頓超之法”,也就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偏、漸階級”,偏就是偏小乘,漸就是根機差的權巧方便,階段就是菩薩的階位,意思是說念佛一下子就頓超一切法門,直入佛的心,所以這叫做最極圓頓法。好,看“此二乃事妙”,此二寫個:A跟B,下三寫個:C、D、E ,這樣你自己看經典你就知道,說你已經看到什麼地方,此二A、B就是講前面的,“下三”“理妙”就是C、D、E ,我若叫你標示,你若標出來,下次自己看經典就很方便。

故雲下。】所以這麼說,【譬喻清水珠。】就是要澄清這個污水,濁水,清水珠【能清濁水。珠到水清。故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以喻佛號能治亂心。故曰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看,“解”,黑字的“解”,大字的:

【解】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那麼這個是講這個三資糧,到這個地方結束,結束,這就是結束三資糧,我現在先解釋這個黑字,信願持名,我們在講信願持名,我們前面講的最圓頓妙法,這就是我們一乘的真因,四種淨土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種淨土這就是一乘圓修的妙果,簡單講就是說信願持名這就是一乘,單刀直入,不是權巧的,不二也無三,一乘就是最究竟的真因,四種淨土就是它的一乘的妙果,它的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信願持名當下就是因,淨土就是四種淨土,就是它的果,舉因則果必隨之,就是說你若信願持名果就是在我們身邊,簡單講就是說你念佛當下四土就具足了,舉因則果必隨之,意思是說很殊勝,很殊勝,有因必有果嘛!念佛是因,淨土是果,所以以信願持名為經典的正宗分,正宗,四種淨土之相,全都寫在《妙宗鈔》跟《梵網玄義》,茲就是說在這個地方,沒有再詳細講,茲不具述,在這個地方沒有詳細將他解釋,等到後面講到依報跟正報的文中,再簡單,當略示耳,就是再簡單解釋一下,看“講”:

【講】此結三資。信願持名。(即圓頓妙行。)】三資糧就是信、願、行,信、願、行,淨土三資糧,【以為一乘實教之真因。】以為一乘實教的起因。【同居】淨土【。方便】淨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圓修之妙果。宗者。具足因果。】具足因果就是說就有因果,因的當下就是有果報,意思是說你信願持名念佛,四種淨土就跑不掉了,具足,具足因果就是,因當下就是果。【今舉三資之因。】三資之因,【有因便有果。】有果必有果,【而四土之果。必隨之。】四種淨土的果,一定跟隨在後面。【故此經以信願持名為正宗。】正宗分。【其四種淨土下。如文易知。

五重玄義。第三明宗講竟。

甲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力用簡單講就是它的功能,它的力用,達摩祖師說:力就是功,用就是德,我們講力用,簡單講就是功德,它的功德是什麼東西,講力用有的人聽不懂,講力用人家聽不懂,簡單講他有什麼功德,簡單講就是這樣,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好處,會產生一種力量,他的作用,他的功德,就是要往生,不退就是不退下來為凡夫,我們經典講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不退就是不退轉的意思。

【講】先總標力用。即功能力用。達默法師。以力言功。以用言德。此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德。經中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僅上三土不退。】上面的三土就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就是凡聖同居土,【即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簡單叫做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簡稱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亦得圓證三不退(釋在前)。既生彼國。即是最後身。可以入補處位。】意思是說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你當生你就可以成佛,簡單講就是這樣,一生補處,可以入這個補處位,補處位就是補佛的位,我們所講的等覺菩薩,在等待,候補的意思,候補,佛若入涅槃,補佛的位子,意思是說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疾趣菩提。】最快就趨向菩提了,最快,最快就圓滿佛果,這樣我們怎麼不要念佛呢?

【解】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往生有四種淨土,四個國土,凡聖、方便、實報、常寂,各論九品就是每一個土都論這個九品的蓮花,意思是說凡聖同居土也有九品,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品,中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凡聖同居土也這樣,方便有余土也是這樣,實報莊嚴土也是這樣,且,且就是簡單,且略,略明,簡單來說明,得生四土之相,現在要來簡單解釋,解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土的相,現在講若是執持名號,沒斷見思二惑,隨其惑散,散心,或者是說定心,於同居士,分三輩九品。

【講】此下別明力用。】力用就是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功德。【有往生四土。不退四義不同。】你往生淨土有四個土,但是四種不退就是第一念不退,第二行不退,第三位不退,第四畢竟不退,所以不退有四義不同,【四土者。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每土各論九品。】就是每一土都論斷這個上、中、下,上、中、下每一個上、中、下,又分作上、中、下,每土名論九品。【皆以念佛之勤惰。功行之淺深。而分品位之高下。】這句話簡單講你若是希望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上上品,那你就要認真念佛,打斷這個妄想,所以說我們要發一個願:我就是要上品上生,取乎上僅得乎其中,取乎中僅得乎其下,意思說我們若發一個願要得上上品,這樣我們就精進念佛,至少還有中品,假設說我們若發一個願,我沒關系,我下下品沒關系,我會往生就好了,這樣連一品也沒有,你懶惰,懶惰,一百塊撿不到,撿五十,五十元撿不到,撿二十,意思是說極樂世界很簡單,所以都說:隨便,我下品也要去。對啊!你下品也要去,看你功夫夠不夠,這我也知道,所以不要發那個我要去下下品的,不要發這種願,要常常想:我要去上上品。這樣勤,精進念佛,讓你再差的也還有中品,不然就下品,每土各論九品,皆是以念佛,勤就是精進,懶惰,這個惰就是懶惰,功行之淺深,來分這個品位的高低。【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四句。】看他的散心,還是他的定心。【此先明凡聖同居土之相。極樂同居。與娑婆不同。娑婆此土。有六道凡夫。二種聖人。】這在最後一行,二種聖人,諸位!看最後一行,最後一行有實聖,第三個字,第三個字,實聖,再底下,二、權聖,實聖就是已經證到三乘的聖果,聲聞、緣覺、菩薩,還沒進入涅槃,權聖這是四聖法界來示現人天道度眾生的,凡聖雜居的,所以說現在翻過來,有六道凡夫二種的聖人,實聖和權聖。【六道者。天道】看底下小字的,【(有三界二十天)。】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人道(有四大部洲人)。】所謂四大部洲就是東勝神游,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這在《十四講表》我們會講到,【阿修羅道】翻【(譯】成中文叫做【非天。】非天是什麼意思呢?有天的福報,但是【無天德故。】有天福卻沒有天德,阿修羅遍滿四生,四生就是【有胎卵濕化四生)】這是阿修羅,阿修羅【。地獄道(有八寒八熱等。多種不同)】總共十六,【。餓鬼道(有三品九類)。】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鬼,還有分作九類,那麼為在《十四講表》裡面都有,【畜生道】畜生我們就比較清楚了,【(有胎卵濕化鱗甲羽毛)。後三名三惡道。阿修羅。善惡雜修。人天為善道。】什麼叫做【二聖者。】我們剛才有講二種的聖人。【一實聖。即已證三乘聖果。】聲聞、緣覺、菩薩。【未入涅槃者。二權聖。即四聖法界。示現人天等道度生者。凡聖雜居。故名凡聖同居土。極樂此土則不然。雖有凡夫。純是念佛淨業得生。非是有漏業感。】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雖然有凡夫但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全都是念佛,淨業往生的,不是有漏業感的,簡單講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凡聖同居土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大不相同,大不相同,人家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凡夫跟聖人,雖然他是凡夫而言,但是都是淨業往生才可以去,不是有漏的業感。【但有人天。】意思是說極樂世界有我們人跟天道,【無四惡趣。】四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跟修羅。【亦無四空。外道。魔王等天。】到極樂世界就是全部善知識,究竟不退,全都不用害怕聽到什麼是非,全都沒有人要把你搞垮,都要成就你成佛的,沒有人要把你搞垮的,不是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樣,做個法師差點被搞垮,幸好柿子很粗(基礎好),不然馬上就倒了,所以說這個世間,我到今天我活到三十七歲,我覺得這世間就已然很沒意思了,真的,這世間我就覺得不曉得什麼叫快樂,也沒什麼所說的希望,沒什麼希望的意思是說我的心沒什麼很特殊的,我將來要做什麼、什麼,我都沒有這種心,我只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念佛,照常這樣講經,出家體會十年我也體會很深、很深了,在娑婆世界壞人很多,良心被狗咬了,講話哪一個摸著良心在講話,所以說有信心的就來,極樂世界就不同了,極樂世界大家都很有修養,沒有人違逆你,也沒有人誹謗你,沒有人阻礙你的修持,只有一直精進,一直精進,所以我沒有當祖父,我度這麼多眾生,光憑這個功德就可以往生,好了,再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已經度超過十萬人,聽錄音帶,估計也有三、四百萬人在聽,對不對?外國不要算,光是台灣就有好幾百人在聽錄音帶,所以有人因此入佛門,這樣我的任務完成了,到有一天我要回去我再叫你們來為我助念,真的,這世間不曉得你們的看法如何,至於我,我的看法:一時一刻都待不下,時一刻都待不下,沒什麼意思,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你覺得這世間有什麼意思,不曉得,對不對?因為我們人若透視這個世間就是這樣,今天唯一很安慰就是說我們大家有一個共修的道場,讓大家來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這樣師父活著比較有意義,因為眾生要活,我就得要繼續活,就是這樣,不然早死跟晚死沒什麼差別,我覺得沒什麼。底下,【純入正定聚。無不定聚。及邪定聚。】這個佛經,唯識學將這個眾生分作三類,這個聚,把筆拿起來,這個聚就是類的意思,把同類的聚在一起,將同類的聚合一起,意思是產眾生分作三類,第一類就是正定聚,第二類就是不定聚,第三類叫做邪定聚,簡單講眾生分作三類,就是正定一類,不定一類,邪定一類,所謂正定聚,這個正定就是不退的意思,正定就是不退,不退的意思,就是說不再退墮,不會退墮惡緣之處,不會再落下來,出世在惡緣的地方,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惡緣比善緣多,這個娑婆世界全都惡緣比較多,誰要成就你的道業呢?誰要幫忙你了生死呢?誰要幫忙你修行還要贊歎你呢?都是害人的比較多,所以說正定聚就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是這一類的眾生,正定就是永遠不退,西方極樂世界連小鳥都在說法,游水都在說法,樹木也在說法,樹木也在說法,所以說我若研究這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就很不想活,太好了,哪有世間這麼好,這又不是虛構,這又是釋迦佛祖講的,自古至今又那麼多人臨命終佛祖來接引他,聞到香味,看到蓮花,聽到竄的音樂,若騙人的自古至今怎麼千百萬人往生極樂世界,對不對?拼死拼活大家都要拼命往生,不然拼怎樣的,世間人拼三餐,我們拚什麼,世間人拼三餐,對不對?我們拚什麼?拼往生,對不對?有人說:師父!你看,我每天早課、晚課,你看我會不會往生?往生是會,不曉得哪一道?看你怎麼念法,看你怎麼念法,對不對?每天你要做表面的,我到佛祖面前報到一下,對不對?念佛、念佛……,對不對?會錢,煩惱,子孫,放不下,對不對,多會念,你多會念,往生是剎那間的事情,諸位!你要記得,千念萬念就在臨命終那一念,剎那間,一剎那間的意思就是說平常你就要學無所著,金錢要放得下,感情要放得下,人家侮辱你你要放得下,是非要放理下,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常常說往生說很簡單是很簡單,要說難是非常難,說難是非常難,我們在看武俠片,我們在看武俠片那個楚留香,鄭少秋擺那個架勢,以前演那出楚留香的時候整個商店都打烊,你去西門町看一看,全都在看楚留香,整個商店都沒有生意,都打烊,這支片子除了情節很好,看他在打殺,真的影星就是影星,不是蓋的,你看他在殺、殺、殺,那個功夫一刀唰過去,馬上讓那個死,他算得很冷,剎那間一刀畫過去,馬上死,大家說:啊!這很厲害。武俠片拍得很好,但是我們要了解這一刀要練習二十年,唰、唰……,這樣二十年,二十年,你看是這樣下去的,那一刀要練習二十年,這意思就是說一刀下去正中心髒,這意思就是說一刀插下去正中心髒,要練二十年,不是普通的功夫,簡單講一下就是說我們念佛也是這樣,說他臨命終有辦法剎那間往生,就是你弄倒那一刀插下去,絕對讓他死,我們臨命終這口氣回去絕對要讓他往生,人家那把刀練習二十年,我們這心要練習多久,這樣知道嗎?不是簡單的,哪有像吃豆腐那麼軟的,隨便念兩句佛,我要往生,我下品就好,門兒都沒有,下品,郊外你都沒有,下品,你以為下品那麼簡單,一輩子沒度什麼眾生,都在造業,對不對?那張嘴整天在講是非,你會往生,你會往生,我會成佛,真的,所以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都不是正定聚,都是不定聚,要不然就眾生這個邪定,五逆的眾生,那麼正定聚就是說我們若往生到極樂世界,全都進入永遠不退轉的地方,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念佛念一念馬上就退,遇到逆境就退,無不定聚,無不定聚,不定聚就是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這聲聞、緣覺,我那時候時候看,哎喲!這自己證阿羅漢果,聲聞、緣覺,又不要下來度眾生,我那時候都瞧不起小乘的,你知道嗎?我說:大乘跟小乘,大家都要修大乘的,誰要修小乘的,我那時候就覺得,奇怪!這泰國人怎麼這樣,小乘不究竟,應該修大乘的,噢!大家都講得很好聽,說他是大乘的,結果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小乘的持戒是那麼嚴格,小乘的最主要就是沒發菩提心,我們去泰國的時候剛好看這小乘的,泰國的寺廟剛好在講經,泰國人講經,這在家人都穿白衣服來,都穿白衣服來,所以泰國的海青也是白色的,泰國的在家人穿的都是白色的衣服,叫做白衣,泰國比丘尼也穿白色的,他們在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因為比丘尼要經過式叉摩那的二年學戒,學戒,所以在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只有承認比丘,在佛教的戒律裡面比丘尼要二部僧中傳戒,就是必須要在十個比丘尼那裡受戒,然後再在十個比丘前面,這樣才能得戒,二部,二部就是女眾部、男眾部,比丘尼部再比丘部,二部僧中傳戒,所以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只承認有比丘而已,我們去剛好看他在講經,坐著,坐著,不曉得在念什麼,沒有一句聽得懂,念念有詞,念念有詞,我那時候老是想,你明明知道這是小乘的他為什麼要修小乘的,怎麼不修大乘的,我們要知道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若是我們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不要老是說你是菩薩,土虱跟泥鳅,不要老是說我們是菩薩,我今天度眾生度到今天也是這樣,若沒有人再來打氣快退道心了,快退道心了,差不多,現在是隨……,以前是很精進你知道嗎?三更半夜若打電話:慧律法師!我父親往生了,你來替我助念。車子一開就出門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啊!他的家人都跑去睡,只剩下我在念,好像我在守靈,很奇怪!死了父親卻是我在助念,跑得沒有半個人,整夜換我在守死人,那是很沒有良心,很沒良心,只有我在念而已,念一念,念一念的時候,到了隔天,隔壁那個太太來看我在念,講一句你聽了會觀世音菩薩,那都是賺紅包的,你錢不要給他,看他念得下念不下,實在聽得……,我們從昨晚念得……,隔天沒睡,問題是還沒斷氣才嚴重,念了老半天不死,你就沒辦法,你就拿他沒辦法,我搞了整夜看他會不會斷氣,這樣也不會死,我說:沒辦法、沒辦法,你們自己去念,你也好了,以後要死你再叫我就好了,念了老半天也不會死,我整夜都沒睡,很氣,這若要賺紅包,我問你這要算多少,講那個話很沒良心,我那時候就想:以後再叫不要去了。又怕退道心,不行、不行,有緣也要為人加持一下,有緣,所以說你說菩薩就變成用生命要給眾生,又得接受眾生的惡言、誹謗、攻擊,又被人不屑,又被人瞧不起,這實在……,說真的,所以我覺得行菩薩道這不是很簡單的事,以後你們當法師你們就知道,你們就知道,禁得起被人罵才出來,若禁不起被人罵,躲起來就好,無不定聚以及邪定聚,把筆拿起來,邪定聚就是五逆,還有邪知見的眾生,這個不定聚就是二乘人,聲聞、緣覺,簡單講就是眾生分成這三類,這三類叫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這個聚就是類的意思,不退轉的聚一類,不定的聚一類,邪定的,邪知邪見的,五逆的聚一類。【但見思煩惱未斷。】只要見思煩惱沒斷,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這煩惱沒斷,【且名凡夫。】暫時叫他凡夫,【聖人亦有權實可知。】底下說:

【若執持名號。是修法。斷見思。即力用。未斷者。於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此見思惑。為凡夫生死之因。詳在三藏法數)。未斷故是凡夫。】見思惑沒斷就是凡夫,【雖是凡夫。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注意!這個業是清淨的業,是善業,你不要說修淨土法門還殺人放火,我就可以帶業往生,這個業字你不要解釋錯誤,你不要認為……,記住!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我可以帶業往生,我再繼續造業,不是這樣,你要搞清楚,那個是善業,那是善業,那不是惡業,這句話很多人解釋錯誤,他認為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我就來做一些壞事,不可以。【能了生死。不同娑婆。定要斷盡見思。】一定要斷盡這個見惑跟思惑。【豎出三界。方了生死也。】豎出三界就是說,我們上次有解釋,從側面出來叫做豎?不,直線上去叫做豎,那麼橫超三界就是橫的,才能夠了生死就是豎出三界才能夠了生死,【或散即名字】即佛,名字【位。】名字即佛,那麼這個是天台宗的六即佛,一個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再講一遍:理即佛,道理的理,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再來就是究竟即佛,中間還有一個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再來是分證即佛,再來就究竟即佛。我們《十四講表》也會講到,六種即佛,或散即名即佛,就是說在名字裡面你若能好好地念,當下他就是佛。【或定乃觀行位。】觀行(hèng)即佛,你若有這個定力來觀,當下就是佛。【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三輩就是上、中、下。【(每一輩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全部有九品,【此土以見思二惑分九品。】簡單講就是說斷見思惑輕跟重再來分作蓮花的九品,你見思惑煩惱若重就下品,見思惑若比較輕就中品,見思惑若更加微細,更少,就上品,這是說同居土都是以見思二惑來分九品的,見思二惑若比較重,品位就比較低,比較輕,中品,更輕,上品。【方便有余土。以塵沙惑】的輕跟重,比如說你塵沙惑比較重,那麼這就是在方便有余土的下品,塵沙惑若中等的,就在中品,塵沙惑若比較輕,就在方便有余土的上品,所以方便有余土以塵沙的惑來【分九品。實報寂光二土。以無明分九品。】以無明分這個九品,無明若比較重就實報莊嚴土,就下品,無明若中的,分作中品,無明若比較輕, 這個究竟,快成佛了,就上品。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若持至事一心不亂,你若能持到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就是自然的意思,任運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斷,你若持到一心不亂,這個見思惑他自然就會斷,就會斷,先落就是斷也,任運就是自然,nature自然,這是方便有余土。好!

【講】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極樂此土。與娑婆亦復不同。娑婆必須超出三界。凡聖同居土外。三乘聖眾。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離三界內生死。未斷變易生死。但斷三界內見思煩惱。未斷塵沙無明。以煩惱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這可能沒幾個人看得懂,看得懂的舉手,所以我告訴你學道若沒有師父,就會一頭霧水,每個字都知道,字大家都懂,就不曉得什麼意思,不曉得什麼意思,跟諸位解釋一下,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現在……記得!現在在講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超出三界,凡聖同居土以外,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他一定要超出這個三界,凡聖同居土以外,這個三乘聖眾,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意思是說在娑婆世界的聲聞,不是在極樂世界的三乘,現在講的三乘是娑婆世界的聲聞、緣覺跟菩薩,不是在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跟菩薩位,修這個方便道之所游居,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娑婆世界三界外,凡聖同居土以外就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淨土,這個地方是三乘聖眾修方便道所游居,他只離開三界內的生死而已,還沒有斷這個變易的生死,但就是只,只斷這個三界內的見思惑而已,意思是說三界外這個塵沙惑還沒斷,塵沙跟無明還沒有斷,所以說三界內見思煩惱還未斷塵沙無明,以煩惱生死,二皆有余,二皆有余,以煩惱生死二種都還有剩變易的生死,塵沙跟無明都還有剩,所以叫做方便有余。【依天台宗所判。有九人生此土。】九人就是要多一個九種人,九種人,注意聽!哪九種人?哪九種人?底下,【藏教二乘】藏教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人。】兩種,這樣兩種人,生此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有九種人要往生的地方,在藏教來講是聲聞跟緣覺,【通教三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別教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那個字印錯,這“位”是不對,“位”不對,要畫掉,十住、十行、十回向(新版已更正)。(已更正)【圓教十信位。】十信位還沒有證到法身的果報,圓教的十信位就是別教的三賢位,那麼這個藏、通、別、圓有的人還搞不清楚,天台宗是我們佛門八大宗派其中一宗,講四化儀,四化法,講五時八教,所以這個四化儀跟四化法就在講藏、通、別、圓,藏教單單講就是小乘的教,我現在將這四個字解釋,因為這大藏經太多,智者大師將這個經典的高低分成小乘的,藏教,通、別、圓教,那麼我現在慢慢、慢慢地解釋,藏教就是全在講二乘法,全都是講《四阿含經》,修無常、三法印,二乘,通就是通小乘也通大乘,就是一個橋梁,簡單講佛在世的時候,佛成道的時候,先度這些小乘,先度這些凡夫,他修、修……,修到一個程度,啊!你夠資格修這個大乘,所以這個通就是一條橋,就是從小乘的要進入通到大乘的路,所以叫做通教,簡單講通的意思就是通小乘跟通大乘,簡單講就是小乘根機夠要通到大乘,這叫做通,這根機漸漸、漸漸成熟,大乘的根機,別教,別就是別於二乘,單談大乘教,實教,菩薩,別教就是別於小乘,他專講大乘,於小乘不同,這叫做別教,別教專講大乘法,這大乘,別教,到最後佛要入涅槃,講這個《法華》《涅槃》,講圓教,圓滿教,這圓滿教講無量無邊的世界,像《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楞嚴經》,都有講到圓教的道理,所以說圓教就是說一真一切真,初發心即是佛,初住菩薩見到法身與佛沒有什麼兩樣,簡單講就是說這個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他就是人,但是他的力量比較不夠,圓教的初住菩薩見法身,等於佛一樣,等於說這個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你不可以說他不是人,只是他的能力不夠,所以一初發心即入佛地就是圓教的思想,圓教的思想,這慢慢教導諸位,所以圓教的十信位,這樣諸位有九種人就是藏教一、二,通教三,一、二、三,五種,別教三賢,一、二、三,就八,圓教十信位,對不對?九種人,【皆斷見思煩惱故。】【

○若約淨土。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極樂同居。】意思是說剛才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娑婆世界,我們現在講的是極樂世界,若就淨土極樂世界來講,你只要離開娑婆世界,娑婆的三界,把筆拿起來,不出極樂淨土,不出就是不離,你就不會離開極樂世界同居士。【極樂此土。純是大乘菩薩。經中雖雲: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此皆大乘阿羅漢。非是定性聲聞。】把筆拿起來,定心聲聞,這定性聲聞就是固定,固定做聲聞,不回小向大,不回小向大,不回小乘,向大乘,這個叫做定性聲聞,不是不定性聲聞,意思是說他是聲聞要變成定性就是說,他就是聲聞,小乘的,不回小向大,所以說我們只要出離這個娑婆三界,不出極樂同居,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極樂此土都是大乘的菩薩,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但這都是大乘的阿羅漢,不是不要回向的那些定性聲聞,就是說沒有發菩提心的,所謂定性聲聞就是不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不要回小乘向大乘的來修行。【以其但斷見思惑。未斷塵沙無明。】因為但斷見思惑,還沒有斷這個塵沙無明。【故名方便有余耳。】底下: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者。此約功行。】他用功的程度,【見思任運先落者。】就是見思惑自然就斷叫做任運,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斷,自然地斷掉見思。【此約斷惑。此節意義。極關重要。不可不明。我等修持淨宗之人。但求一心念佛。不要求斷惑。】當然能夠斷惑是最好,不要求斷惑就是說讓你有一個保障,你臨命終不用斷惑只要伏惑就好,伏惑就是拿一塊大石頭將草壓住,拿一塊大石頭將這個草壓住,這草就長不出來,所以說不要求斷惑。【持至事一心不亂之時。】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見思二惑。任運(自然之義)先落(斷也)。即水到渠成。】就像一棵樹木你一直栽培,一直澆水,一直施肥,到有一天水果成熟,成熟就掉下來了,成熟就掉下來。在座諸位!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今天我們若要在臨命終僥幸要往生極樂世界,這不可能,要記住哦!即使是張善和他殺牛、殺雞、殺鴨,臨命終遇到出家人,他又有遇到瑞相往生,張善和是一種示現的菩薩,是上輩子不曉得做多大的善事,這輩子他不曉得修行,被迷了,所以我不敢來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會怕,就是怕下輩子也是殺豬的,我就慘了,下輩子出世不一定會穿這個,對不對?沒有這種紅色可穿,跑去殺豬、殺鳝魚,真的,所以修行不可以停,我們今天若想說我今天用功,就是百年之後臨命終剎那間最強的力量,就是在那個時候在運用,【瓜熟蒂落。】這是功夫成熟,功夫成熟,沒有結婚的人若聽到佛法又再走結婚的路,很可惜,若還沒有結婚的人你聽到這個佛法,知道修持的法門,要結婚以前你先問看看,先打聽看看,看結婚好不好,若打聽之後十個裡面九對告訴你不好,剎車就稍微踩一下,不要一直滑下去,真的,稍微踩一下,不要……,徒弟寫信給我:師父!我沒有辦法,我明明知道這個感情這個是為火坑,但是我很樂意跳下去,這是一種甜蜜的負擔,沒救,沒救,這叫做甜蜜的負擔,神經病,哪有這個道理的,沒聽到佛法迷迷糊糊跑去結婚,聽到佛法還去走結婚的路,啊!可憐!自己一個吃飽全家飽,就是這樣,我肚子飽全家飽,難道不是,若有結過婚的沒關系,有結過婚的反而好修行,結過婚的,若回去太太違逆我們,師父講的世間痛苦,下輩子不娶你了,現在丈夫揍我們,師父講得對,世間痛苦,要去極樂世界了,還有一處可以依靠,所以結婚也是比較好修行,逆境多比較會覺悟,所以嫁人可能也不錯,不然你嫁看看,這樣可以觀想,都可以觀想,總而言之就是出家比較好修行,簡單講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可以橫超娑婆同居穢土。而生極樂方便淨土也。

如何是事一心不亂。事者。念佛之事相。一是純一。】在座諸位!什麼叫做精進佛七呢?精進佛七是什麼意思?精就是純,進就是不退,純粹念佛七天叫做精進,不打其他的妄想,精就是純,純就是進來一直念佛,《彌陀經》,贊佛、念佛、大回向,純,所以說念佛的事相,一就是純一,【亂為雜亂。令依事相法門。以能念之心。專念所念之佛。心口相應。非同口念。】就是不只是只有這張嘴在念而已。【而心不念。】系念,一心一意去念。【又非同心念。而心不一也。既一心系念。】不是說像心在念,但是心又不統一。【六字分明。】這六字分明,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無間。名為事一心。】所以從早上睡醒一直念到晚上沒有打妄想,叫做事一心不亂,我們眾生沒辦法,我們眾生哪有辦法,難道不是這樣。【一心是功用純熟。不亂即三昧成就。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不亂即正定。亦即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正定,正確的定,什麼叫正定呢?定中有慧名為正定,定中有智慧,不是坐在那裡傻裡傻氣的,坐在那裡頭腦都不想,這個不是正定,不是正定,不是正定。前面是講事一心不亂,底下:

【解】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我們若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破這個無明的一品,破這個無明的一品,這個天台宗的無明分作四十一品,這個天台宗講的無明分作四十一品,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四十位,跟等覺,豁破就是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這是天台宗的思想,禅宗不是這種思想,禅宗認為數量一就是二的開始,二就是三的開始,無明不可以分四十一品,無明它是根本無明,斷就是頭斷,人一定要死,斷根本無明當下見到佛性,沒有分數量的一、二、三,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絕對,我們的本性是絕對的東西,本性的東西不可以讓你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這樣你要斷到民國幾年,你要斷多久你才斷得完,有一就是二,一是數目的開始不是結束,絕對的東西當下進入這個斷掉這個根本無明,什麼惑都沒有,即見佛性,直入佛的本懷,所以天台宗他的思想他有他的看法,至於我支持禅宗的思想,因為我們人的本性是絕對的東西,你要把分成幾品來講這變成是一種對立性的東西,變成我們的無明可以分割,我們的無明可以分割,所以說天台宗也有他很了不起的優點,我們必須要研究看看,禅宗是怎樣談,所以人家說:請問法師!請問師父!六祖證到什麼果位?我說:你頭腦不清楚,六祖他是頓悟,頓悟就沒有階位,他沒有什麼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頓教就是沒有階位叫做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始、終、頓、圓這是華嚴宗,就是賢首他分的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這個頓就是沒有階位叫做頓嘛!哪有說六祖證到什麼果位,初果、二果、三果,或是說廣欽老和尚證到什麼果位,一悟即入佛地,證什麼果,搞不清楚,你在研究什麼經教你都搞不清楚,禅宗沒有階位的,知道嗎?不要問人家被當笑話,廣欽老和尚證到幾果,神經有問題,禅宗一入就是到佛要證到什麼,經教搞不清楚,我是支持禅宗的,我是支持禅宗的這種思想,根本無明一斷,無明如果可以分割,一就是數目的開始,可以分成四十一品,也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品,對不對?但是因為他有他的教理在,他有他偉大的地方我們也要去研究,才知道智者大師他行,行在什麼地方,我們這不是誹謗,是說八大宗派他的思想不同,我們一定要徹徹底底去了解,豁破無明一分,法身就顯一分出來,乃至四十一品的無明破掉,佛性就……,我們這清淨的本性就顯現出來,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也分證,分證就是沾了一點邊,沾了一點邊,分證,沾到這個的氣息,意思是說生這個實報莊嚴淨土,漸漸,分證就是漸漸接近,證到這個常寂光淨土,究竟的覺。

【講】此明實報莊嚴土之相。亦名實報無障礙淨土。全性起修。稱性所感。真實果報。色心自在。】全性,實報無障礙淨土,實報莊嚴土亦名實報無障礙淨土,全性起修,所謂全性起修就是本性當下,本性當下就是在修,所修就是會歸我們的本性,叫做全性起修,就是簡單用本性在修行,用本性在長養聖胎,稱性所感,依照我們本性所感應的真實的果報,我們本性,用這個清淨的本性去修持,所以感應這個清淨的色身,色跟心法,微細的色法,清淨的心變成自在,簡單講我們今天就是用貪、嗔、癡去造業,去造成這個色身,諸佛、諸大菩薩就是用他的願力,慈悲,用他清淨的三業,般若的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色身自在得到這個色身,就是得到這清淨的果報,我們是用身、口、意三業去造業,而產生我們今天痛苦的果報,所以人家諸佛、諸大菩薩是用無量的願力,無量的清淨,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悲心,無量的慈來普度眾生,所以得到的果報是這樣,色身自在,【身土互現。】色身因為是用本性顯現出來,這個四土也是用本性顯現出來,所以身跟土就可以互相顯現。【身能現土。】土能現身,所以身土互現。【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土能現身,什麼叫做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就是佛的一根毛,佛的一根毛,在座諸位!佛的一根毛,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就是無量清淨的三千大千世界,意思是說佛祖他的能力有多高呢?有多了不起呢?只要佛祖一根毛,這麼微細的東西,無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包容在裡面,這意思就是說佛已經證悟到本性,開悟我們的佛性,我們佛性本身當下就是一切清淨的心,一切清淨的心就是我們的本性,本性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所以我們的本性用一點可以包含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這個頭腦,我們頭腦裡面的智慧一點點,芥而納須彌,芥子納須彌,我們一點點,我們用意識來解釋,我們頭蓋骨一點點而已,我們的腦髓也一點點而已,我們頭腦的神經也一點點而已,但是我們一個人頭腦一點點,從小讀書、讀書,噢!讀這麼多書,都記在我們頭腦裡面,都記在頭腦裡面,藏經看二、三遍,大藏經三百本,《中華大藏經》,把它記在頭腦,記在頭腦,頭腦也沒有脹大也沒有減少,我們的意識就有這種能力,叫做芥子納須彌,我們這個本性比我們這意識還厲害,本性若證悟之後,包括每一個細胞它都含有無量的智慧在,因為他是唯心所造,所以這色身就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就是這個色身,清淨的心就是他的本性,本性就是這個色身,他所站的地上就是他本性所顯現出來的四土,四土就是他本性的東西,所以三身四土互用,因為全修在性,全性即修,所以他有得到真實的果報,他有得到真實的果報,因此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就是說在微塵一點點裡面的本性,因為他一根毛,他的毛就是本性所顯現的,這一點就是包括全部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因為他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簡單講我們這個頭腦也會顯現,但是用這頭腦來解釋這是很不得已的,因為我們這個頭腦若來解釋是說我們有思想,我們會想很多事情,它有這種擴張性,但是它是無形相,它無法容納,無法容納,但是佛祖不同,佛祖他在母胎裡面他就會說法,為什麼呢?他所有都是本性,本性無大無小,他是絕對的,因為我們今天是有我執跟法執,因為我執跟法執的業障遮住,所以我們看到就是有這個我,有一個桌子,有一個山河大地,對我們意識都打開的人,色身都從本性顯現出來的人,每一個時空的交會點都是我們的本性,但是因為時空的交會點,這是因為在不得已眾生意識的觀念裡面,所以用錯誤的坐標去描寫,去描寫一點的感覺,因為照理是沒有點也沒有三千大千世界,因為我們講到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就覺得它很大,是因為過去我們就執著,到今天我們一直無法擴張我們的思想,這個本性符合無量的虛空,我們若講到一點,小點,我們就覺得這很小的東西,是因為我們意識的慣性意識所產生的一種意識的觀念,見到本性的人不會這樣,見到本性的人他是絕對,你要講它多小都沒關系,多小是你在講的,本性,要講它多大,大而無邊,小而無內,本性是什麼東西?小是小到沒有裡面,大,大到比虛空還大,無邊,到底本性是什麼東西?但是因為我們人生活在束縛的環境裡面,所以一聽到虛空,噢!好像我們的本性很大、很大,都用這種觀念,錯誤,本性很大不會離開我們的心,既然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充滿在宇宙裡面,這個宇宙當中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因為感覺大,是凡夫感覺大,若佛祖它就在他的掌中,都不來不去的東西,不增不減的東西,都不能離開他的本性的東西,所以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一根毛現無量清淨的世界。【土能現身。】土能現身,土能現身。【於微塵裡轉大*輪。】在微塵裡面轉大法界,為什麼?微塵就是他的本性,本性裡面就是有無量的色法,色、聲、味法,所以在微塵晤面轉大*輪,意思就是說自性有無量的神通力,自性有無量的神通力,但是用科學,還是用數學的觀念來講,就是說坐標軸裡面這個零點是因為我們人定的,我們人定的,我們人定的時候,所以我們人有讀過數學的觀念,從小就教我們數學的坐標軸,我們坐標軸定這個零,定這個零,它就是零,所以我們在演算這個數學都是從這個零點,X軸、Y軸跟Z軸,但是他沒想到我們人的思想不能用零點來定,我們人的思想不能用零點來定,意思就是說,這個零點本身可以重復的作用,本性有很大的能力,本性不能用零點,假設說這個坐標軸的零點它能夠連續地作用,他產生無量的智慧,你說這個零點在哪裡,因為我們畫的這個十字,這個零點是固定的東西,它是用數目去綁死的東西,這個零點不能擴張,不能縮小,如果說把零點擴張,對不對?他就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把這個胸量擴張,因為我們人有執著,所以要定這個是零點,因為我們人有我執,所以以我為中心,佛祖不同,他將他的心發展像虛空般,所以就像這個零點,永無止盡的零點,所有的坐標對立統統包括在胸量裡面,意思就是說當你摸一個零的時候,你東看,這個零就變成西,當你摸一個零的時候,再西看,它就變成東,當你摸一個零點,南看,就變成北,你跑到北邊看,它就變成南,意思就是說只要有定位都是對立的東西,這樣知道嗎?當你破除這個定位的時候,因為我們人講的是心,不是這個零點的數目字,所以這零點一擴大,擴大時它就無邊,沒有正,也沒有負,也沒有高,也沒有低,所有的對立統統除掉,所有的對立統統除掉的時候,他就進入絕對的狀態,你定在哪裡都不對,不能讓你定位,不能讓你定位就是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聽不懂,聽不懂沒關系,聽不懂沒關系,慢慢來,慢慢來,不要再講太多,講太多下次不來了,講了沒人聽,慘了,我看大家兩眼無神,無神。於微塵裡面轉大*輪。【稱性莊嚴。無障無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游居。必由全性起修。而至理一心不亂。豁然大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方生此土。】這是天台宗的講法。【乃至破四十一品無明。】好!這個四十一品無明是圓教的,意思是說什麼叫做四十一品無明呢?圓教,圓教將這個無明安排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覺,所以每一品就有一個無明,因此總共四十一個階位有四十一品無明,別教不是這樣,藏、通、別、圓的別,別教是十二品,圓教是四十二品,最後一品當然斷就是成佛,別教十二品無明,圓教四十二品無明,這個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的。【位居等覺。】在等覺菩薩,贊賞菩薩就等於佛祖一樣。【亦屬此土。位位皆得分證。】第一位就去掉一分的無明見到一分的法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

【如何是理一心不亂。理者。淨宗之理性。即達理念佛。稱性念佛是也。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簡單講就是禅宗講的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心就是我們的佛,【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念的心也沒有,所念的佛也沒有。【能所雙亡。心佛一致。】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心,也沒有能念的心,也沒有所念的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要是問年紀大的阿婆,她就會說:聽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聽不懂,干脆講個故事比較快。阿婆她來這裡等故事,等不到又回去,她來這裡等很久,都等不到故事,等不到故事,要提高高雄佛教水准不能顧慮這麼多,所以說能所雙亡。心佛一致。【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所有的念不住,就是無所住,不落無念,無念就是頑空,不落入這個頑空。【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清清楚楚叫做靈靈不昧,清清楚楚,【所念之佛。歷歷分明。無念而念。念即無念。唯是一心。寂然不動。是之謂理一心不亂也。】清清楚楚。底下:

【解】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無明斷盡,我們這個別教是十二品無明,現在講圓教,圓教講四十二的無明,無明斷、斷、斷……,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究竟寂光。

【講】此明常寂光淨土之相。常寂光土。即如來所證三德秘藏。】三德密藏,底下,【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常即法身德。】法身是無相,無相就是常,【法身常住不遷故。】所以佛教會搞不清楚就是在這個地方,現在你若告訴他:噢!這個常寂光淨土這個常就是永恆,他就把一個永恆當作觀念化的觀念,永遠就是不會死,永遠就是不變,完了,所以法師不好講就是這樣,因為這死在文字裡面,因為他要解釋他的本性,所以他要講常,如果他若常,他就不能隨緣不變,我問你,假使這個本性常的話,就永遠常常在那裡,也不能示現來度眾生,如果這本性是常來講,我們要如何從煩惱來改變呢?所以本性也是無常法,本性也是無常,為什麼呢?你今天煩惱我可以轉成智慧,我今天有這個惡業,我轉成淨業,但是你說本性是無常法,那這樣跟凡夫不是凡夫不是不同,無常啊!也是六道輪回,所以說《大般涅槃經》裡面說,不悟常與無常,學佛的困難不能徹悟本性的東西,眾生就是你若跟他講一個常,本性是常,他就想:噢!是一個死板的,永遠這樣子,不是,記住!本性有大用,本性有妙用,本性有清淨的妙用,每一個妙用就是無相,當下它是本性,本性有無量的妙用,所以說本性非常非無常,你若說常,它就永遠不變,你若說無常,又是凡夫法,如果你說這個佛性是常來講,那麼他如何將煩惱轉菩提呢?對不對?煩惱轉菩提是不是無常?會轉的東西,難道不是這樣,所以要講到無常,但是你可以說它是無常,不可以這樣講,因為它若無常來講變成六道輪回的凡夫法,所以說佛教不是斷見,所以這經典不知死多少人,這個注解不曉得死多少人,為什麼?他不了解本性的東西,當下是無相,當下是清淨,當下是常的東西,但是他又不了解無常的法,所以本性是非常非無常,若常者就是外道,天然的外道,若無常就是眾生,凡夫法,回去慢慢想,用想的還很困難,因為用想就是意識心,我若要告訴你,我只能講到這樣,我只能告訴你本性的東西就是這種東西,簡單講就是說本性的東西就是說,無證就是證,無任何的證,離一切法即是佛法,若有人告訴你他是成佛,那個就不是佛,若有人告訴你他證到果位,那個就沒證,因為他心有念就不是證,不是我們的本性,這不是佛法,若有人告訴你那個有很大的神通,那個就有問題,本性的妙用自有神通,不是修來的,本性不用讓你修,本性具足妙用,他就是有神通,所以佛教沒有在講神通,佛教沒有在講神通,成熟的時候他自然就會顯現出來,所以佛他為什麼一直禁止講神通,你講神通有時候眾生會追求錯誤,會跑去追求神通,知道嗎?你只要證悟到我們的本性神通自然顯現出來,就像一面鏡子你把它擦干淨它自然就會鑒照,它自然就會照天照地,你都不用去管它,所以從無開始,從無開始,從無開始。過去有一個法師,一個法師,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他修這個無相法,他通達了本性,附近一個道士,算是外道的,他就呼天喚地,因為信徒都跑到高僧大德這裡來,就打他,人家所謂的斗法,他修這個空,無所著的東西,這個外道一直跟他拼,他就施展所有的本事,刮風下雨,風火,地震,呼天喚雨,一直跟他拼,用有相的東西一直跟他拼,那些徒弟大家都嚇到,高僧大德旁邊的徒弟,啊!師父!他這樣搞,我們怎麼辦?刮風下雨,風雨交加,高僧大德坐著都沒有感覺,到後來他已經有搞到沒有了,他所有的辦法都用完了,現在有人問師父:師父!奇怪!外道每樣都搞完了,你到底是用什麼贏他,你怎麼都沒有動也沒有反抗。我就是什麼也沒有,才用不完,我隨他,有一定會用完,我沒有就用不完。噢!就是這樣用不完,無就用不完你聽得懂?這句話你有沒有覺悟,人家要搞你你就一直讓他搞,搞久了就沒辄了,你聽得懂嗎?他所有的東西展現出來,展現他就沒花招了,到後來無的人贏,你聽得懂嗎?他說:我就是沒有,我無就用不完,若有就一定要用到完。真的。人家說道士贏不了和尚就是這樣,道士他“有”,出家人“無”,(眾鼓掌)所以有的就贏不過無的,人家誹謗不要理他,他就搞,搞久了……,從有辦法,不為所動,搞到後來他就沒有花招,這樣聽得懂嗎?你不要理他他就沒辦法,他沒有花招可搞了,對不對?我們沒有花招,無所著,招數最多,招數最多,為什麼?具足一切法,這故事回去慢慢去參,你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我現在是講這個常字,諸位!不要誤會,常就是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變不遷故。【寂即解脫德。一切塵勞永寂故。】一切塵勞永寂,永寂,【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離一心。】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三德不離一心。【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是證常寂光淨土。

若無明斷盡者。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生就是剛出來,緣起,住就是停一段時間,異就是變化,滅就是無,所以這個生住異滅,這【四相。悉皆斷盡。】全都斷盡。【如《起信論》雲:破和合識相。】破這個和合識就是染淨,這《起信論》裡面講一心開二門嘛!染淨和合,染淨和合,破這個各合識,當然我了解這個《大乘起信論》矛盾的地方,諸位!你不了解,我今天只能方便對你解釋,因為《大乘起信論》講的道理是錯的,講這個道理是不對,佛性,自性清淨的東西,這污染是絕對不能放在和合的,本性和合的,比如說佛祖修行,修、修……,修到後來成佛,成佛之後又變眾生,眾生又成佛,成佛又變眾生,這樣就跟凡夫沒什麼不同,所以《楞嚴經》講的才對,這《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問題很大,本性它是實在的,清淨的自性,污染的東西你不能碰觸,為什麼?虛妄的東西,它是一種影像的東西,影像,是因為本性迷了,影像的東西,既然影像的東西就是假的,假的怎麼跟本性合在一起,這絕對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所以《起信論》的思想須要再商討,那麼這個地方只有這樣對你們解釋,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則是上上實報。即實報土上上品也。究竟寂光者。即至究竟位。而證究竟無上菩提。究竟無余涅槃。常寂光淨土也。往生四相講竟。】意思是說我們若滅掉這個相續心,法身就出來,就是上上實報,就是實報土上上品,究竟寂光者,就是到這個究竟位,而證到究竟無上菩提,究竟無余涅槃,常寂光淨土也,所以我們今天我們若是有正知正見的人,我們就不會東奔西跑,闖什麼,你告訴他闖什麼,你在追求什麼?追求,噢!師父有神通,啊!這個神通很大,跟隨他修行,這個師父,噢!咒念下去,噢!是怎樣又怎樣,人家說:慧律法師你有沒有通?我說:有啊!我也是有通,怎麼沒有通。他說:你是什麼通?脖子餓就吃飯,累了就去睡,這也是通,對不對?你若跟那個法師每樣都有,怎樣靈驗,看到什麼光,他是什麼神通,他是知道什麼,他就是有辦法,他怎樣為你觀想,怎樣為你灌頂,慧律法師!你有嗎?我沒有,我全都沒有,我每樣都沒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照祖師講的解釋得對,不要解釋錯了,我,我全都沒有,無用不完,你聽得懂嗎?有用得完,我都沒有,慧律法師你有什麼神通?沒有,你有幫人加持嗎?沒有,難道不是這樣,慧律法師!你來為我加持,我這只手痠成這樣,我這只手痠成這樣,幾十年都不會好,幫我摸一下,摸,我們沒有這一招,若摸一下就好,我這只手,左手也在痠,不然你幫我摸一下,一個人一種業,你也好了,痠就吃藥,看醫生,你將這個佛法當作什麼,將佛法當作什麼,當作像世間人神通廣大的活神仙,來這裡咒念一念,哪有這種事情,佛教不是這樣,佛教是在修我們的心,要明心見性的,對不對?有這種業你當然要還,你有佛法的時候,什麼為你改運的這些江湖術士,怎麼騙得過你,對不對?我今天我慧律法師有災難,我拿八千塊,我拿八千塊讓你改運,我問你,若這樣八千塊有辦法改運,改運是不見了還是……,後面還是要受報,這樣佛祖不就要自打嘴巴,你每次遇到逆境的時候,來,用八千塊,鈴……,八千,OK!還得了,你上輩子造什麼惡業你都不用受報,有這種道理?用錢可以解決你的惡業,只有一種可以解決我們的惡業,求忏悔,求忏悔也不一定解決惡業,要頓悟自性,你今天你求忏悔的時候,我講給你聽,求忏悔不一定能解決事情,師父!你不是常常叫我們要求忏悔,你是不是常常叫我們要拜忏,我現在講給你聽,我今天殺死人,殺死他父親跟母親,殺死他父親跟母親,我求忏悔,我殺死他父親、母親,不好,對不對?我求忏悔,求忏悔是我,我現在在佛祖前拜,換我問你,對方要原諒你嗎?要嗎?不要,不要,你求忏悔你照樣沒用,照樣要報應,聽得懂嗎?學佛要學得比較有頭腦,不是說你造一切惡業,我前面拜佛拜一拜,啊!我家發生火災,我兒子被水溺死,哎呀!前幾天我公公被車子撞死,一年死三、四個,我拜佛拜這麼久沒效,開玩笑,你拜佛下去,這些冤業就原諒你,有這樣嗎?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佛法是講智慧的學問,不是說你今天你來拜佛,你拜佛是你個人求忏悔,你已經不造惡業了,對不對?但是人家對你的恨是不是還懷恨,他不原諒你,你怎麼求忏悔都沒有用,照樣要報應,難道不是這樣,我今天痛苦所以趕快討,臨命終你不要來討倒是真的,臨命終慈悲,放我一馬,難道不是這樣,你現在讓我腹瀉沒關系,讓我頭痛沒關系,讓我嘔吐也沒關系,臨命終你可要保佑,這三八業障的兄弟,臨命終你可不要來找我,臨命終來找我我穩死的,慘了,求忏悔就是……是我個人的,減輕我的惡業,可以解決因果,不能解決因果,不可能,還不一定,看你造的罪,你若在佛祖面前求忏悔,上輩子你有剁他一只手臂,現在這冤親債主來,啊!你有在求忏悔了,你上輩子剁我一只手臂,我原諒你,對不對?這樣就沒惡業了,這冤親債主就不會捉弄你,不會讓你生病,上輩子剁人家一只手臂,你這輩子拿筷子拿不穩,拿筷子拿不穩,你剁斷人家一只手臂,突然間好了,所以拜佛拜到會好就是說這鬼躲在你這只手,對不對?你每天在拜,好,原諒你,咦!明天馬上……,OK!OK!你聽過人家拜佛拜到感應嗎?那就是冤親債主原諒你了,這樣知道嗎?冤親債主原諒你了,你的手OK了,手OK了,對不對?就是這樣,所以說那些江湖術士或是說專門在為人改運的,他多會改,對不對?學佛的人智慧一級棒(日語),我們學佛的人頭腦是最棒的,騙不了我們,學佛就是有一點好處就是說誰都騙不了我們,對不對?就是這樣?所以我的頭腦不錯,你就知道佛祖的頭腦多好,就是這樣,難道不是這樣。(眾鼓掌)

【解】不退有四義,是從這個地方講嗎?對吧!【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講】此明不退四義。】四種意義。【本來只有三不退。今加畢竟不退。故成四義。特顯佛號功德。念佛功德。二皆不可思議也。

一念不退者。念念流入如來果海。】如來果海的意思是說成佛是我們究竟的果,因為他以這個海表示無量的智慧,無盡的神通,無量的力量、功德,所以如來的果海表示蘊藏很多的神通、智慧、功德,都集中在最後的這個境界,所以說念念流入如來的果海。【已破無明。已顯佛性。用中道觀智。破一品根本無明。顯一分三德佛性。】三德佛性,把筆拿起來,底下,A:【正因佛性】A【。】的旁邊寫個:A,底下最下面一個字:了因佛性旁邊寫個:B,左邊緣因佛性旁邊寫個:C,這個叫做三因佛性,什麼叫做三因佛性呢?正因佛性簡單講就是每一個人全都有這個本性,清淨的本性,清淨的佛性,我們現在發一個菩提心,正確的菩提心,不是為了品,也不是為了利,也不是為了一切其他的攀緣,我們一發心就是正確的,完全是為了自利利他,所以這個叫做正因佛性,就是說我們正確的本性發心,所以說【理心發。】理心發,【顯法身德。】理心發就是我們本性清淨的理體,我們現在發一個菩提心正確去修持,顯出這個法身出來。【了因佛性】B【。】在“了因”的旁邊寫兩個字:觀照,還要再加一個字:力,力量的“力”。了因佛性就是說你雖然發這個理心的這個正因的佛性,但是你若沒有觀照的力量,你沒辦法,所以他必須要有觀照的力量,所以叫做了因佛性,簡單講就是觀照,有因地的修持,【慧心發。顯般若德。】智慧的心發起來,顯這個般若德,因為他有觀照的力量。【緣因佛性】C【。】寫四個字,就是隨緣自在,隨緣自在,這個叫做三因佛性,叫做緣因佛性。【善心發。顯解脫德。】我們在一切緣起性空當中發起這個善心,隨著這個緣解脫得到自在,這叫做顯這個解脫德,【是謂圓發三心。】圓發三心就是理心、慧心、善心,是謂圓發三心,正因的佛性就是理心,了因佛性就是慧心,緣因佛性就是善心,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同時發這三心,這三個心是無次第,沒有次第,無次第,一發下去三個心同時具足叫做【圓證三德。】圓證三德,【開佛知見。徑生實報上上品。】到這個實報莊嚴土,上上品,那麼已經接近【分證常寂光土。

【解】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行不退就是見思惑已經斷,塵沙惑,塵沙,這個見惑惑就是二乘在斷的,塵沙是菩薩在斷的,塵沙惑已經破,那麼他就生這個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進趨極果。

【講】二行不退者。度生之行】叫做度眾生,這種的菩薩行【精進。不退墮二乘地也。】聲聞跟緣覺。【見思我執之惑既落。而塵沙法執之惑亦破。】意思是說我執跟法執都有破。【塵沙二字。從喻立名。此惑】塵沙惑,這個惑,【能障化道。】把筆拿起來,化道就是障礙度化眾生,簡單講塵沙惑就是說他對著這麼多不同根機的眾生,這麼多眾生所須要的法他不能完全了解,就像無量無邊微細的塵沙那麼多的執他還沒有破,他就沒有那個能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說塵沙惑是對度眾生而言的,這阿羅漢斷掉這個我執,他有這個我空的功夫,但是他要來度眾生,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無量無邊,他遇到根機不同,他要說什麼法也不同,他須要什麼也都不同,所以困難,塵沙惑意思就是說,這種塵沙惑就是說因為眾生太多,所以他覺得很迷茫,能障化道,化道就是度化眾生,會障礙他度化眾生,【化道多故。】因為他度化眾生太多,【如塵若沙。須修假觀。】把筆拿起來,假觀就是有,有觀,因為眾生確確實實有,阿羅漢是修這個空觀,破這個我執,進入這個涅槃,佛祖說這樣不可以,不可以退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道,你要從空出假,你不可以跑到涅槃坑裡面,你自己證到阿羅漢果了要回小向大,要回心來做菩薩,所以因為眾生太多,如塵若沙,如塵若沙就是眾生太多,無量無邊,所以須要修假觀,修假觀就是說,噢!眾生他確確實實有存在,你要不怕辛苦,那麼在緣起法裡面度眾生,隨緣化度,再辛苦你也不能退失菩提心,所以須要修這個假觀。【此惑可破。】這個惑可以破,【見思既落。】見思惑既然落下來,就是斷,【即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方便有余土,【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涉就是涉,干涉,干涉,涉俗利生就必須要跟眾生打轉周旋,所以有很多這個小乘的發一個菩提心度眾生,差不多大家都退道心了,過去有一個人在山上修行,在茅蓬裡面修二十年,修得非常地好,在山上都沒有煩惱,早上起來就聽到樹木上面的蟬、蟲、小鳥在叫,晚上自己一個人打坐,坐禅,看經典,修二十年,他自己認為他因緣已到了,應該要下山度眾生,結果他下山度眾生的時候,因為他二十年不曾接觸到眾生,他都修苦行,下山,語言不靈活,這樣講也不對,那樣講也不對,雖然他本身很有修行而言,但是他沒有這種功夫,沒有智慧世間的語言、智慧、辯才,不能修包在這個美好的語言、詞句,有,假有的東西他沒有具足這個條件,假有就是要學問,辯才,知道眾生他須要什麼,假有你都要學,簡單講做一個法師,像今天而言除非你開悟,明心見性,不然天文、地理、心理、化學、女眾、男眾,你全都要了解他的心理,包括一切醫學,多少都要涉獵,哲學你都要懂,這就是假有必須要具足的條件,所以這個法師下山講經之後,他一直講,聽眾一直跑,一直講,一直跑,沒有人要聽,雖然他自己很有修持,沒有人要聽,後來他一邊講一邊生氣,我用生命在講,沒有人要聽,就跟佛祖講:佛祖!對不起!從今以後我絕對不度眾生,我生生世世我看到眾生就討厭,我用生命講經給眾生聽,眾生不聽,再到山上躲起來。又上山,晚上睡覺,菩薩,菩薩現身,說:這樣而已就退道心,要如何當菩薩,你不是發一個大心要講經。所以說這種事情沒那麼簡單,要度眾生真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大家都要躲在山上,有一個人來問師父,說:請問師父!要如何才會沒是非?很簡單,兩種人絕對沒是非,第一避居深山林中,自己種菜,拉屎自己挖洞掩埋,自己煮飯,自己砍柴,都沒有人認識你,都沒有人認識你,在山上,沒是非,這第一點絕對沒是非,第二大開悟的人沒是非,你怎麼搞他,他都沒有感覺,你怎麼搞,就像人家假懷孕來誹謗佛祖這樣,佛祖一點感覺也沒有,他沒感覺這有什麼,他大徹大悟,他的心中已經是大慈悲、平等,他怎麼會跟眾生計較這些,用不實在的證據要害佛祖,佛祖沒感覺,人家提婆達多滾一塊石頭要把他壓死,佛祖也不要報仇,只有大徹大悟的人沒是非,兩種人沒有是非,第一就是躲在深山林中,像凡夫般,沒有人知道;第二就是要像佛祖這樣,沒是非不是別人沒是非,是他的心中沒有是非,他的心沒是非,別人也都誹謗佛祖,那是佛祖過去的業,也是眾生的福報不夠,才會誹謗佛祖,兩種,所以你若在人群當中要能沒有是非的,那怎麼有可能,一百個當中有八十個,八十個說:慧律法師!你講的不錯。唉!我們攬鏡自照,就覺得很安慰了,現在我都不敢要求一百個中有八十個,六十就好,六十,我們若在講經,十個,十個裡面有六個講:噢!法師!你講得很不錯。噢!我們就精神又來了。法師!你講那個爛死了。那時候就要托著下巴,自己觀想,不然就到山上,躲起來。所以這個從空出假是很困難的東西,記住!這個“假”的旁邊你寫幾個字,包括萬有之法,所有一切法你都要學,工藝、哲學、心理、醫學,眾生所懂的你全都要懂,眾生所有須要的你全都要懂,假有就是這麼困難,這麼困難,所以菩薩根本就不可能做,對不對?不可能做,困難,假有,緣起性空是無量法,無量無邊的法你都要學叫做菩薩,涉俗利生,【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故曰進趨極果。】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所以說進趨極果,極果就是佛果。

【解】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我們若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土,蓮花,進去蓮花苞裡面,永離退緣,永離退緣,永遠離開這個惡緣,會讓我們退道心的緣叫做退緣。

【講】三位不退者。娑婆與極樂不同。此土要破我執。斷見思。證阿羅漢。辟支佛果。已經成聖。不退墮凡夫地。名位不退。彼土則不然。】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不必一定斷惑。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功成。】臨命終念這個十聲就成功。【亦得帶業往生。從此娑婆同居穢土。橫超西方極樂同居淨土。】同居穢土一下子剎那間到極樂世界同居淨土。【於九品蓮華托質。】我們的意識進到蓮花裡面,蓮花的旁邊有一些大菩薩為你說法,為你說法,一天、一天為你說法,到極樂世界下品下生,還比我們世界任何哪一層天都還快樂,任何哪一層天都比不上極樂世界,經典講的百千萬億不及一分,娑婆世界的快樂,天人的快樂、(的)神通,不及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百千萬億分之一,我就是看到這經典,所以我就說就算會死用爬的也要爬去,佛祖講到這樣,我們難不成你木頭般勸告不來,對不對?但是修行要有善緣,要有師父指導,出家若沒有善知識照樣非常困難,真的,非常困難,剃度若沒有善知識,非常困難,所以說人家為什麼要現在家, 身,人家有善知識,在家身若有善知識他知道要如何修行,我們若出家沒善知識茫茫然不知道要走向何方,雖然剃個頭來講,但是就是不知道要如何用功,不知道要如何用功,所以我今天建這個講堂就是因為很感慨,高僧大德有的人寫很多書,要自己看,自己看,一本書放著自己看,看不懂,出家人很想要修行的是很多,不是沒有,是很多,但是這個道場都在念經,趕經忏,這個常住的工作我們不去做又不行,要去做,每天都在趕經忏,這樣枉費我們剃這個頭,所以他就自己很感慨,一方面出家又不能離開常住,一方面又很喜歡聽正法,聽這個淨土法門,這經典又深奧,自己看又看不懂,哇!慘了,很煩惱你知道嗎?剃這個頭是一個頭兩個大,真的,那就很煩惱,所以說修行要兩種條件,第一要善知識,第二要環境,要好的環境,一定要具足這兩個條件才有辦法成就,不然你不可能,你若說他有一個善知識在旁邊,但是他環境很差,三餐都吃不飽,每天趕經忏,念經、念經……,有啊!師父、善知識在旁邊,每天念經沒時間聽經,對不對?沒有那個環境就沒辦法,你雖然有這個環境,建得很好,像皇宮,建這間建得像皇宮,噢!電燈用得這麼好,對不對?沒有師父,沒有師父,你多行,我不相信你看得懂,看得懂,你整本看得懂,不然你舉手,對不對?所以這種東西就是說福德因緣,噢!這佛經實在很厲害,我說這佛祖在講話每句都是一針見血,不可以多也不可以少,福德因緣,你看,佛祖在講話不會遺漏,要有福德,你還要有福報,還要有一些緣,沒有那種緣你也沒辦法,你有福報,沒錯,你今天出家有福報,在家有福報,出世在台北,對不對?要聽個經就要坐這麼遠南下,你有福報沒這個因緣,你有辦法嗎?有這因緣,我家住在高雄,我拼命要來聽經,兒子發燒,女兒腹瀉,婆婆住院,急診,他有這個因緣,他住在高雄最近的,整天就忙那些事,所以說人家佛祖在講話實在很行,真的很行,兩千多年前的聖人,怎麼那麼行誰知道,福德因緣,少一個字都不可以,少一個字都不可以,很厲害,真的,所以說橫超西方極樂同居淨土,於九品蓮華托質,【永離退墮之緣。即圓證三不退。】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此點要注意。華開見佛。以常見佛故。念念求成佛道。證念不退。】念念,每一個念,我們若到極樂世界華開見佛,這個極樂世界有講,這個蓮花,一朵蓮花,一由旬是八十裡,有時候六十裡,有時候四十裡,我們現在簡單講一朵蓮花平均六十裡好了,六十裡的蓮花到底說……,我們今天這個色身是這樣,六十裡差不多多大你知道嗎?多這裡(文殊講堂)到台南四十幾公裡,對不對?四十幾公裡,從這裡差不多台南再上去是什麼,後壁,新營,六十公裡差不多從這裡,高雄直接到新營,這樣直線畫一個圓圈圈,那麼大朵的蓮花,你想想看!那麼大朵蓮花,看要不要往生?就是這樣,最小朵的,這是極樂世界最小朵的,你知道嗎?一由旬是最小朵的,最小朵的,在極樂世界算最差的,下下品的,若阿彌陀佛那朵,哇!比地球還大,比我們地球還大,所以說我們甚至極樂世界我們就具足清淨的光明智慧,到極樂世界就華開見佛,以常見佛故,念念求生佛道,證念不退,證念不退就是我們所講的證到這個念不退。【永離念退緣。】當然他念念就是佛,念念就是三寶嘛!【以常聞法故。樂修大乘之行。證行不退。】樂修就是很願意去修,那個字不能讀作lè,當動詞用的話讀yào,樂修大乘之行,很快樂修大乘之行,證行不退,簡單講就是念念佛,就是證念不退,那麼修大乘行,證行不退,【永離行退緣。以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觀摩熏陶】就是每天都在那裡,每天都在那裡種這個善根,薰陶,【證位不退。永離位退緣。

【解】四畢竟不退。】這是多出來的,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我來解釋一下:第四畢竟不退,就是說種一點善根就永遠不會退,無論你用什麼心,你只有一點善根,念一些阿彌陀佛,也不會退,簡單講就是說我們今天在座諸位,無論你有心、無心,無論你用什麼心來,散心、亂心,對佛教有了解,對佛教不了解,都沒有關系,怎樣?以後都會成佛,哇!這太厲害,太厲害,不論至心,至心就是恭敬心,非常地至誠恭敬心,散心,就是漫不經心,人家在仿佛合個掌,他雖然沒有來聽經照樣會成佛,照樣會成佛,有心,像在座諸位大家都在作筆記,確確實實是真的要來聽佛法的,這是大家有心,無心就是說他不是來聽佛法,他是要來找人的,聽到人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以後也會成佛,這太厲害,你知道嗎?太厲害,就是說不得不成佛,一定要成佛,所以在座諸位!聽到這句就很安慰了,安慰什麼呢?無論多痛苦,多大的委屈,我們走進這個文殊講堂,你看有這個善因緣,將來一定會成佛,這個太好了,太好了,有心也好,無心也好,或解,對佛教有了解嗎?對經典有了解嗎?或是不了解,但彌陀名號,只要你持這個彌陀名號八識田中就有這個善根,有這個善根,只要耳朵聽到,落入八識田中,或者是六方佛的名,六方佛,東、南、西、北、下、上,《彌陀經》裡面六方佛的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只要通過這個耳朵,通過這個耳朵,假使千萬劫後,千萬劫之後,畢竟因斯度脫,究竟能夠因為這樣而解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什麼叫做塗毒鼓呢?這個字我想很久,想很久,塗毒鼓我想很久,這是不是一種毒藥的名稱,我查,查不到,所以我就是自己這樣想,用我自己意思去解釋,可能是這樣,古早,古早,再過去那個古早,有一種毒藥是很毒,這種毒藥你都不用吃到也不用喝到,這種毒藥把它抹在什麼?抹在鼓裡,鼓皮,鼓皮的上面,打下去空氣中是不是有這個毒藥的氣,對不對?遠的也中,中毒,近的也中毒,意思是說在這裡仿佛遠的也入、成就,近的也入、成就,全都進入(成就),它的意思是這樣,這是我個人的淺解,因為講錯要負因果,你知道嗎?我又查不到,所以暫時借我的,暫時用我的意思。塗毒鼓可能是抹在鼓上的一種毒氣,打下去的時候這氣會跑出來,跑出來,遠也中毒,近也中毒,這是我個人的淺見,不知諸位大德你意下如何(眾鼓掌),因為我沒得查這個字,塗毒鼓我沒得查,所以暫時用我的,遠近皆喪,遠的、近的都要死,一定要死,意思是說念佛絕對要成佛,無論他有修沒修,無論吵架也沒關系,你罵他:阿彌陀佛。他有聽到,這樣他也會成佛。所以吵架罵他一句:阿彌陀佛,不但無罪又有功德,以前我拿念珠,人家一直看我,我就對他念:阿彌陀佛。不管他對我們的觀感如何我都不管他。食少金剛,決定不消,吃這個金剛下去,金剛是不壞的東西,這就永遠不消,永遠不消。(塗毒鼓:①謂塗有毒料,使人聞其聲即死之鼓。禅宗以此比喻師家令學人喪心或滅盡貪、嗔、癡之一言一句之機言。《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全豁禅師條(大五一•三二六中):“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北本涅槃經•卷九》)【佛光大辭典】②(雜語)以毒料塗於鼓上,使人聞聲而即死者也。《傳燈錄》曰:“全豁禅師上堂,一僧出禮拜請。師曰: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講】四畢竟不退者。以顯佛號。經名。不可思議功德。不論至心念。】恭敬心念,不論他漫不經心,【散心】就是漫不經心【念。有心念。無心(即不存心也)念。】“無心”就是不是故意的。“即不存心也”,不存在,沒有存心要念佛的,突然聽到的,無心就是不注意念的,像小孩來:阿彌陀佛,師父!阿彌陀佛。這小孩將來也會成佛,真的,所以你們若要教小孩,我教你們最重要的,以後你兒子若在叫媽媽,你就告訴他以後……,妹妹以後你叫的時候要講:媽媽!阿彌陀佛。你教她,聽得懂嗎?從小就教她,媽媽!阿彌陀佛。如果她沒念阿彌陀佛,蘋果不要拿給她吃,叫一聲,來,媽媽!念阿彌陀佛才給你吃,媽媽!阿彌陀佛。這樣拿給她,以後吃什麼,每句都念佛,真的,以後要做什麼,每句都念佛。爸爸!爸爸!阿彌陀佛。我要吃東西,小孩最喜歡吃東西,你拿糖果騙他,他每句都念佛,你說:念一聲一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孩最好騙的,對不對?從小就跟他種這個善根。【或解義。不解義。】是了解,或是不了解。【只要佛名經名。一經歷到耳根。納入八識藏中。】我們的第六意識。【即成善根種子。永遠不壞。假使過千萬劫後。善根成熟。畢竟因斯(念佛名經名)得度。】就是因為“念佛名經名”得度。【如佛世一老人。八萬劫前。因畏虎扒上樹避難。虎過念南無佛一聲(此即無心念佛一聲)。以此善根成熟得度。故曰因斯度脫。】所以我告訴諸位不要瞧不起出家人就是這樣,出家人他有受二百五十條戒,他若破一條戒,五位戒神就不在,受這個比丘戒,一條戒有五位戒神,所以我告訴他出家人再沒修行都遠遠勝過在家人,二百五十條戒律,乘以五,一條戒律五位戒神在保護,我若受比丘戒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戒神,若破一條還有一千二百四十五位在保護,對不對?有那麼會破嗎?二百五十條都破完,很驚人,豈不是得拼命一直搞,亂搞,一條戒就有五位戒神,所以我告訴你出家人再沒修行,在家人不可以誹謗出家人,對不對?最笨的,你覺得他很沒有修行,他現出家相,他比你還厲害,戒神至少比你還多,戒神至少比你還多,他二百五十條戒,他那麼會破,嚇死人,所以我們在家要恭敬三寶,一定要恭敬三寶。若念一句佛,人此善根來出家,所以這出家人不曉得修多久才能夠剃度,無論他是結過婚才出家,結地婚出家也沒關系,五十歲出家也沒關系,六十歲出家也沒關系,他有這個緣,對不對?但是我告訴各位:出家若沒有這個福德因緣,遇不到善知識跟好的環境,沒辦法,沒辦法,不會成就,等於一棵樹沒有澆水,這是一個人才,沒錯,這棵樹會長得很高,沒有在澆水,沒有陽光,沒有施肥,你多行,沒有那個根,沒有那個緣,你就活不起來。

【下立二喻。】兩種譬喻。【一喻普及。】很普通,每一個眾生都會得利益。【如聞塗毒之鼓。】這個鼓上面抹這個毒,抹這個毒,【遠近聞者。皆要喪命。】要死。【古雲:欲撾塗毒鼓。須佩返魂香。】這個提手旁再一個過,我旁邊查好了,我只有寫四個字,查無此字,我整本《康熙字典》翻遍,怎麼找都沒有這個字,你們這裡有沒有當老師的,讀中文系的,知道這個字什麼意思嗎?沒有人知道,上面有沒有,有沒有人當老師的,知道的舉手,這個字我確實不懂,查無此字,我找了多久,怎麼找都沒有這個字,這個字不曉得怎麼解釋也不曉得怎麼注音,你們曾看過這個字?不曾,(撾(撾)zhuā:打,敲打:鞭撾。撾鼓。撾殺。古同“抓”,用指或爪撓。)沒辦法,所以這個字暫時用我的,沒辦法,有邊讀過,無邊就讀中間,沒有就自己編,我們就讀作“guò”。“欲撾塗毒鼓”,想要逃避,避過這個塗毒鼓,“須佩返魂香”,返魂香就是專門在召魂回來的,第一個譬喻,很普遍的意思。(後法師進行更正)撾念作zhuā,撾就是敲打的意思,有人查出來,撾zhuā,撾塗毒鼓,撾就是敲打的意思,講到這裡突然想到,若不趕緊講又忘記了。【二喻不壞。食少許金剛。決定不得消化也。四不退四義講竟。】四種不退四義講完。

【解】復次】這不能讀作fù次,復次【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這就是在說比賽、比較,意思是說只要你能帶業往生來到同居的淨土,凡聖同居的淨土就證到這個位不退,剛才我們講過位不退,絕對成佛,皆與補處,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皆與補處俱,補處俱就是等覺菩薩,就是說我們一往生到極樂世界,那裡大家都是等覺菩薩,就是好鄰居,所以說極樂世界是一個最好的環境,善知識,每一個都是大菩薩,你試想看看,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講兩句話不中聽就要讓我們死你知道嗎?就是這樣,所以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會補這個佛位。

【講】此判較力用。前二句指往生之人。】指往生的人,前面二句是講指往生的人。【不講上三土。】上面三個土就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常寂光淨土,都沒有在講那些。【只論帶業往生。】就是在講我們這個時候凡夫用得到的地方,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都是要帶業往生的,沒有一個有辦法斷惑的,沒那麼簡單,只帶業往生。【同居淨土。】凡聖同居土,【證入位不退之者。皆與補處俱】就是跟補處,跟等覺菩薩一樣,皆與實處俱,全都跟等覺菩薩【(同也)。】那個地位。【雖證位不退。亦具行念二不退。】意思就是說你若在極樂世界,只要你證到位不退,同時也是行不退跟念不退,亦具行念,也具足行不退跟念不退,兩種不退。【經中雲L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補處佛就是等覺菩薩,一輩子就可以到等覺菩薩,【其數甚多。乃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補處菩薩方稱上善)。俱會一處。既與俱會。】就是大家在一起,【必學利生之行也】能夠利益眾生,【(具行不退)。】能夠學利生之行,【末二句亦皆一生。必補佛位者。】亦皆一生必補佛位。【指雖生同居。即登補處。】就是到等覺菩薩,這不可能說修哪一種行有辦法像念佛那麼好,你若在娑婆世界,斷見惑,證初果,斷這個思惑,證雨果、三果、四果,在娑婆世界這個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再修菩薩行,再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到等覺,你想想有多難,極樂世界你只要念佛,不用斷惑,一到極樂世界就是等覺菩薩,所以無量的諸佛,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贊歎這本淨土,贊歎這本淨土,但是因為淨土法門深奧,很少人在講解這本,所以我就發一個心跟諸位參考一下,參考一下,我不敢說教你們,因為在座諸位程度都很高,我怎麼敢說教你們,所以向大家學習,向大家學習,登這個補處佛,【必補佛位。念念入佛果海】念念入這個果海,就是【(具念不退)。】念不退。

【解】夫上善一處(根據了了)。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這句話我先簡單解釋一下,不用翻過去。夫上善一處,這有“根據”,寫得“了了”,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夫上善一處,是生凡聖同居土,是生同居,雖然是往生到這個凡聖同居土,即已就是等於,就是等於橫超三界,往生叫做橫生,即已就是等於,橫超三界往生上三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四土,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只要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已經超過三土,上面這三土,直接就等於到一生補佛,就是到等覺菩薩了,看這樣有多了不起,在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修一修到方便有余土,再跳入實報莊嚴土,到最後才證到常寂光淨土,極樂世界你只要念佛往生一下子就到補佛的位,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意思是說雖然同居淨土已經具足這個補處佛,所以叫做圓證,為什麼叫做圓證呢?就是圓滿證到三不退。

【講】此段乃要解眼目。帶業往生。即與上善俱會。一生補佛。】一生,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是居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念佛法門。稱最圓頓者。即在此也。】在這個地方。

【解】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從來未經道徹如此)。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鐵案)。宗教之士。如何勿(不也)思。】像這樣念佛往生就等於等覺菩薩了,乃千經萬論就是說無論哪一本經跟這個論,都是教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從來未經道徹如此”,就是說從來就不曾這麼徹徹底底,每一本經就是勸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千萬不要修其他的宗派,要好好念佛,所未曾有,過去不曾這樣,只有淨土法門是佛一直贊歎,祖師一直提倡,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比那個頓悟正因,就是開始,意思是說我見到本性,就開始有脫離生死的希望,但是脫離生死、六道輪回,還有很多東西要修行,僅為出塵階漸,明心見性、頓悟,了解本性,剛剛要出塵,就是出這個三界,剛剛要出這個三界的這個階段而已,生生不退,要每一輩子再繼續修行,始可期於佛階,才有可能希望達到這個佛的階段,叫做始可期於佛階,才有可能。“期”就是“達到”。才有可能達到佛的階段,不可同日語矣,這個意思是說淨土法門的殊勝,跟頓悟的這個法門,根本就是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提並論,意思是說淨土法門它的殊勝,這不是其他的宗派,像禅宗的頓悟無法跟淨土宗比,簡單講就是說淨土法門的殊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贊歎的,宗教之士,如何勿思,這個宗教之士不是我們在稱呼的那個宗教,你不要搞錯了,宗是宗,教是教,宗就是專門學心地法門,頓悟的這個叫做宗,教呢?是專門學經教而演說弘法者叫做教,宗是宗,教是教,不同,簡單講宗就是參禅之士,教就是學教,學教,這不同,宗教跟我們那兩個宗教不同,如何勿思呢?你怎麼不去好好地想想看呢?這就是宗教較量,看:

【講】此與宗教較量。如斯力用者。即圓證三不退之力用也。千經萬論所未曾有。】不曾有這種情形,千經萬論所未曾有,不曾有這種情形。【此與諸教較量。從來未經道徹。】“道徹”就是徹底講出來,這就要跟別人別種法門比較,你才會知道淨土法門它的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即八萬四千法門。念佛第一。】最為重要,念佛第一法門。【較彼頓悟正因五句。此與宗門較量。沩山文雲:“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意思是說【頓悟正因者。揀非漸悟。及與邪因也。漸悟不易。況頓悟乎。縱使頓悟正因佛性。能入名字位中】就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是圓滿,這簡單講就是說進入這個本性。【。僅為出塵階漸。】這才是開始要出離開這個塵勞,塵勞,出離開這個六道輪回,三界,這才是修行的一個階梯而已。【若未得分證位。】我們那天講的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到這個究竟即佛,若未得到分證位,證到這個佛性(本性)。【尚恐有退。】恐怕會退。【即使生生能得不退。由名字位。】名字位,名字位。【入觀行相似分證之位。始可期望。趣進佛階。】所以說名字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還有一個是究竟即佛,我們由這個名字即佛,就進入這個觀行、相似、分證這個位,這天台宗的六即佛,這樣才有倚望進入佛的階段。【何如念佛。】這要怎樣跟念佛來比呢?何如念佛,這要如何跟念佛修行的人比呢?【橫超娑婆三界。橫生極樂四土。圓證三不退也。不可同日語者。】根本就不可以相提並論,念個佛,這樣而已就超出三界,到極樂世界超出這個四土,圓證,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禅宗怎麼有這種的功夫,禅宗講開悟,見到我們這個本性,就是開始要出離這個塵勞的開始而已,要如何跟念佛,一下子就跟等覺菩薩相比,不可能比較,所以說不可同日而語。【比較力用不齊。】不齊就是不等,就是說淨土法門它的殊勝比別種宗派還厲害,【未可相提幷論。末二句】宗教之士,如何勿思,這就是【诰誡之辭。謂參禅學教之士。為何勿(不也)思察。不及早念佛。】意思是說要好好念佛。

【五重玄義。第四明力用講竟。】再來:

甲五明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教相就是說他到底是在講聲聞還是菩薩,在講小乘還是講大乘,三藏十二部經典裡面是在講十二分教裡面哪一分,講教相,是講小乘還是講大乘呢?大乘菩薩藏攝,我現在講的話,注意聽,我們若講這個三藏是經、律、論,我們若講這個二藏就是聲聞藏跟菩薩藏,講二藏,聲聞藏、菩薩藏,講三藏就是經、律、論,講四藏就是經、律、論、密,密藏,講五藏就是經、律、論、密,密,雜,雜藏,加一個雜藏,雜藏,所以也可以講二藏、三藏、四藏、五藏,這五藏不是我們五髒六腑那個五髒,你要分清楚,說五藏,就摸我們的心、肝,肝、胃,不是那個五髒,那麼這個大乘菩薩藏,意思是說《彌陀經》這本經是大乘的菩薩,不簡單,又是不問自說,所有的經典都有這個佛的弟子問,佛才回答,但是這本《彌陀經》是弟子不懂得問也無法問,佛祖看因緣根機成熟就講這個《彌陀經》,講這個《彌陀經》,這本《彌陀經》我看這個經典,差不多佛在六十五歲至七十二歲當中,講這個《彌陀經》,就是小乘的根機都已經夠了,大乘的根機差不多都夠了,還沒有進入涅槃以前大約……,依我估計起來差不多在……,若要講得更標准,是應該七十歲到七十二歲佛講《彌陀經》,就是說這些根機成熟都已經……,要趕快講了,不然他要入涅槃了,《彌陀經》是這樣,所以徹徹底底是大慈之所加持,我相信佛祖若沒跟我們講這部《佛說阿彌陀經》,到現在沒有一個有辦法了生死,沒有,一個也沒有,除非你有像廣欽老和尚那種功夫,真的,一個都跑不掉,一個都跑不掉,包括我在內也是一樣,沒辦法,幸好有這本《彌陀經》念佛的法門,今天若讓你開悟,你還是要繼續去修行,哪有像念佛這麼殊勝,幸好佛慈悲有講這本,這本若沒有講就全倒了,像股票跌停板,真的,沒半個,說了生死,一個都不可能,一個都不可能,困難,一心念佛,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末法眾生障礙很多,有情,末法的眾生感情束縛,情就是執著,障礙很多,很執著的眾生,依斯徑登不退,“徑”就是“直”,真登不退,就是沒有彎曲,就是徑嘛!我們說:我們走小徑,走小徑,就是直,直接通達,依斯徑登不退。

【講】已知此經力用殊勝。未審何為教相。教相即佛教之法相。教海汪洋。】就是教海很多,像海洋那麼大,【不出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聲聞藏。佛對小乘機所說。又為半字教。】半字教,把筆拿起來,這個是天台宗判教的,半字就是不圓滿,簡單講就是不圓滿的教叫做半字教。【菩薩藏。佛對大乘機所說。又為滿字教。】滿字教就是圓滿,圓滿的意思,所以有半字教,有滿字教,半字教就是不圓滿,所以小乘的教理就是不圓滿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佛對大乘機所講的滿,滿字,滿字教。【此經是菩薩藏。大乘圓頓教所攝。以藏通二教。】我們昨天有解釋藏教是對小乘講的,通教是小乘通往大乘講的,所以這二教是【不聞他方佛名。】這二教是不聞他方佛名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他只知道娑婆世界有一個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若去泰國看,去泰國看的話,你都不用問那尊什麼佛,一定是釋迦牟尼佛,你若到泰國的時候在路邊看到出家人,阿彌陀佛!他沒聽過什麼阿彌陀佛,他也沒聽過這種他方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是在他方的世界,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在小乘經典不曾聽過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曾聽過什麼大勢至菩薩的名號,也不曾聽過什麼地藏王菩薩的名號,你去泰國看看,一律全都釋迦牟尼佛,全都釋迦牟尼佛,你去也不用問,問那尊是什麼,不用問,那就是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只承認娑婆世界,所以在小乘的這個國家裡面,他尊重的是阿羅漢,你告訴他:這是阿羅漢。噢!馬上跪下去拜。你跟他講:這觀世音菩薩。過去我們中國人不曉得,畫一幅觀世音菩薩的圖很美給他看,送這個泰國的這個出家人,德高望眾的出家人,送給他,丟掉,你怎麼送我一幅女人的像,又罵他:不禮貌。上面明明寫:南無觀世音菩薩。看不懂,他們沒有這種觀念,不曾看過什麼菩薩,什麼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普賢菩薩,大慈彌勒菩薩,他根本連聽都沒聽過,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他就是只承認本師釋迦牟尼佛,跟他那些弟子,這樣而已,這樣而已,可憐,所以說不聞他方的佛名。【此經佛告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剛才想到,我們剛才那個字,講到一半才想到,“撾”念作zhuā,撾就是敲打的意思,有人查出來,撾zhuā,撾塗毒鼓,撾就是敲打的意思,講到這裡突然想到,若不趕緊講又忘記了。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就是那個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故非藏通二教。又橫生四種淨土。圓證三種不退。位居補處。一生成佛。亦非別教。

又是無問自說。乃是十二分教中。】我們《十四講表》有講過,若有上過《十四講表》的人他就清清楚楚,所以沒上過《十四講表》的人,星期六若在講《十四講表》要來聽,十二分教在《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大家都有背過,都有默寫過了,大家都知道,又是不問自說。【無問自說教。此經圓頓中。最極圓頓。無人能問。故佛觀察時機既至。無問自說。是徹底無緣大慈。之所加被攝持。特向大智捨利弗。而告之曰:有西方極樂世界。有彌陀現在說法。此為持名念佛。】這就是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就是根據,出來的根據,從出之大原就是持名念佛的根據,就是《彌陀經》,從出之大原,簡單講就是說持名念佛的根據就是從這裡出來,從《彌陀經》出來。【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者。我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一千年(亦有雲五百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有情。三障具足。】所謂三障具足就是【一惑障】惑就是【(粗】三個“鹿”是念cū,粗細的“粗”,粗【細煩惱之惑)。】粗細煩惱之惑,三只鹿聚在一起可能很粗,三只鹿聚在一起很粗,不然這讀作cū,古時候的字,粗細的煩惱之惑,惑障。【二業障(有漏無漏之業)。】有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沒煩惱。有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沒煩惱。【三報障。(依惑業所感果報)既具三障。】障礙的障,不是藏經的藏,三障,障礙的障,惑,我們若迷惑會障礙,業,業障,報,報障,迷惑去造業,造業去受報,果報裡面又不曉得要修行,又去造業,又迷惑,迷惑又去造業,造業又受報,受報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報,如滾車輪般,既然具足三障,【故名多障有情。佛令多障眾生。修念佛觀。】修這個念佛觀。【求生淨土。是謂依斯(即念佛法門)徑登不退。】直接達到不退的階段,【徑是捷徑。】直接的,【持名念佛。是徑中徑。】直接的路又最快的,最快又最直的,所以持名念佛就是最快又最直的。【姑勿論念到事理一心不亂。但十念功成。皆得帶業往生。】我們不用討論到那麼遠,討論到事一心不亂,或是理一心不亂,但臨命終十念,你只要臨命終有辦法聽到十念,念出十念,能夠念得出來,這樣皆得帶業往生,【圓證三不退也。

【解】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佗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我們這個眾生他漸漸、漸漸來……,漸漸沒福報,眾生無論出家,無論在家,在經典,戒經裡面講,說出家的這個袈裟在末法當中,就全部袈裟會變白,袈裟會變白,末法,破戒的很多,這個比丘尼會當淫女,這個是末法,一直漸漸會……,比丘尼會當淫女,身穿是出家服,要在末法很後面的時候,這個時候是還沒這樣,所以那個時候的眾生,包括出家他披的袈裟它自然變白,眾生沒有福報,比丘尼變淫女,這罪是非常嚴重,但是還有留這個經法在救我們,就是說我們若到末法我們人的壽命愈來愈短,福報愈來愈沒有,到我們人沒有福報的時候,經典若燒火,沒有了,虛空當中自然浮現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美國人就浮現英文字,中國人就浮現中文,日本人(日語),日本人就浮現日本字,最後,那已經是這些眾生已經沒有福報了,已經犯到戒律了,而且又沒辦法修持,沒有這個經典依據,沒有善知識,可以說都沒有了,在那個末法的期間只要你念一句佛,就可能往生極樂世界,佛大慈大悲,只要你《彌陀經》誦一遍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經典誦一遍,所以說,你要是說:這樣我們還要等這樣你死定了!有的人聽一聽:這樣我還要再等。到那個時候,經典說到那個時候看到天空中那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念不出來,喉嚨像被什麼擋住,也沒有人看到虛空中那六個字也沒有人會去看,也沒有人會去念,像當作陌生人,也沒有人……,明明在前面,他看到歸看到他也不會去念,業障重,重到那種程度。諸位!我們看!

【講】大《無量壽佛經》雲:當來經法滅後。特留此經。】留這本《彌陀經》,最後【住世百年。廣度含識。】簡單講就是說只有最後末法愈來愈遠愈久的時候,演變到後來,只有這部《阿彌陀經》有辦法救眾生而已,其余都沒辦法。【經法滅時。《楞嚴經》首先滅。】因為《楞嚴經》有破這個五十陰魔,破這個五十陰魔。【然後諸經相繼滅盡。特留《佛說阿彌陀經》。住世一百年。】底下那一句,【凡念一遍者。皆得往生淨土。】這樣就等等看,我們現在早課也念,晚課也念,念這麼多,所以說,諸位!你只要認真念會往生,絕對往生極樂世界,放心,硬纏也要去,我不相信不能去。【以此廣度含識。含識即】眾生,我們含有意識,含有靈魂,是不是?含識就是眾生,【含靈抱識。乃有情眾生之別稱。此經滅後。只有南】這本經滅度之後就是……,連這本《彌陀經》也不見了,《佛說阿彌陀經》這本經也不見了,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那時候就一個燈、兩個燈、三個燈、四個燈、五個燈、六個燈,六燈獎現在虛空,要看自己去看,每天都有看每天都不會念,業障深重,業障深重念不出來,所以我若在念佛我現在都這樣觀想,我若在念佛,現在都這樣觀想,南無阿彌陀佛,我念佛不會太快,不是像老太婆這樣,我念佛不會這樣,我是:南無阿彌陀佛,觀想得很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出聲,用心念,發出聲,耳朵聽得很清楚,這才是真的在用功,所以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眾生業重。雖見不肯念。】到那個時候眾生的業很重,雖看到不肯念。【有人發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非常好,一句就往生。【如地獄中。能念一佛名號。即得出離地獄。】我在想,我的想法不曉得這樣對不對,這個人也相當有科學的頭腦,我在想當時我們壽命很短的時候,在我的想法是說那個時候環保已經全部破壞,這個臭氧層已經全部破壞,我們這個光,太陽光的紫外線,射進來的時候會產生溫室效應,溫室效應,產生這個溫室效應的時候它無法散熱,因為大氣層,這個臭氧層被破壞了,臭氧層被破壞的時候,紫外線,它不能吸收紫外線,臭氧層專門吸收紫外線,那麼紫外線射進來的時候它散發不出去,熱度太高,所以我想末法的眾生這個環保這個地球,整個都是污煙瘴氣,有看到太陽可能會模糊,模糊,那個時候人出來要帶這個氧氣面罩,本機艙設有最完善的設備,你若坐過飛機,坐上去第一件事就是:本機艙高有最完善的設備,現在向你講解使用的方法,諸位在你的座下都有一件救生圈,當你須要的時候,兩邊都可以用,坐飛機若用到那個,穩死的,用到那個來不及拿了,死得屍骨無存,還兩邊都可以用,飛機,碰,連拿也來不及了,我說那根本就多余的解釋,用那個就准備要死的,真的,所以我想這個末法的眾生,我在想像這個青菜,在外面種絕對種不活,這青菜一定要室內,室內自己制造空氣打進去控制這個溫度,不然外面的空氣,環保全都污染,那個時候戰爭又多,都用炮彈在打,你不原諒我,我不原諒你,要死大家都死,我在想那個時候可能是這樣,不然怎麼南無阿彌陀佛在虛空中,念一句就能往生而他不要,那個時候環保,人心已經險惡了,你不相信你,我也不相信你,要死大家死,炮彈這樣打,所以外面的空氣都是不好的空氣,出門都是這樣,戴著,戴著:青菜買十塊。(法師比)戴著:青菜買十塊。不可以拿下來,拿下來會死,拿下來會憋死,中毒,你知道嗎?魚幫我買三罐,那時候我看沒豬肉可吃了,因為那時候豬肉,豬可能養不活,沒飼料可吃,豬怎麼養得活,對不對?都沒有空氣,空氣都污染了,這是我自己的想像,將來佛法要滅的時候,經典要滅的時候,可能這六個字真的有現出來,環保全都破壞了,全都破壞了,你若出去外面都霧茫茫,濃煙密布,太陽光照不進來,都照不進來,不然怎麼六個字現在虛空中卻不念,奇怪,奇怪,就是這樣,怎樣不奇怪。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者。梵語阿伽陀。此雲普去。是妙藥之名。此藥】,這種藥,【能普去眾病。故稱總持。喻此經持名之法。能治眾生一切煩惱心病。三根普被。六度全該。】全該就是……,六度就是菩薩行全都包括在內。【故我常稱此經。】這是圓瑛法師在講的。【為大總持法門。】大總持法門。【念佛為大總持修法。】意思就是說總一切法,總一切義,持一切法,總就是總一切義,持一切法。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念佛法門。何為絕待。能念之心。心即是佛。所念之佛。佛即是心。能所雙亡。心佛一體。絕諸對待。圓融無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解】《華嚴》(願王)奧藏。法華(成佛)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華嚴經》的這個奧藏,就是很深奧,它都在講這個十大願,十大願到最後都叫人回向極樂世界,華嚴三聖是盧捨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這是佛的報身,那麼釋迦牟尼佛是出世在印度,所以他旁邊就站一個阿難跟迦葉尊者,阿難跟迦葉尊者,所以華嚴三聖是盧捨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簡單講就是《華嚴經》裡面在講的是佛的報身,這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那麼出世在印度,那是釋迦牟尼佛,是他的應化身,所以他旁邊就站一個迦葉尊者跟阿難尊者,這不同,這個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若在看佛像,你若有看到文殊師利菩薩就有看到普賢菩薩,中間那個不是釋迦牟尼佛,中間那個叫做盧捨那佛,華嚴三聖盧捨那佛,出自《華嚴經》,你若看到釋迦牟尼佛左手邊就站迦葉尊者,右手邊就站一個阿難,所以這佛像的差別就是在這裡,華嚴的奧藏,法華秘髄,《法華經》是在講成佛的道理,到後來有授記,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就是我們《法華經》不可思議的地方,一切諸佛的心要,最為重要的,菩薩萬行的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針,它的指標,皆不出於此矣,若是要很廣來贊歎,來敘述,窮劫莫盡,一劫也講不完,智者自當知之,在講《華嚴經》跟《法華經》,這是非常、非常的多,非常、非常的多。

【講】《華嚴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此經信願持名。】要有信心,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要持佛的名號。【往生淨土。為華嚴深奧之藏。《法華經》偈雲: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只要我們聽到佛法大家都會成佛。【又雲: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說我們若念一句南無佛,將來我們一定會成佛,不管你懂,不懂,有心,無心,這就是等於金剛的種子。【此經專示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三不退。【必得成佛。】這本經在告訴我們的。【故為法華秘密之髓。

一切諸佛心要。不出我現前念佛之心性。】一切諸佛的心要就是當下這一念的本性,悟了是本性,迷了叫做意識。【菩薩萬行司南。】就是我們的指標,我們這個指南針,菩薩萬行要如何修,就是【亦不出我一念心性。萬行雖多。以心為主。如指南針。依此而行。故稱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諸佛菩薩。所修所證。皆不出此經。】不出這個經典,這是這個《彌陀經》。【此經體即法界。法界無盡。故歎述亦莫能盡。】這個很贊歎,贊歎不完,無邊,無量無邊。【智者當自知之。】有智慧的人自己要了解。【不必廣明。】不必很廣大的說明,大家都很了解,這經典,《華嚴》、《法華》太多、太多。

【五重玄義。第五明教相講竟。合大科。五解經玄義講竟。】就是講完。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第一終卷】

, 那個人傻在誦《地藏經》,那麼笑人者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地獄的果報,報還未能盡。全台灣問我的,就我所知問我的差不多已經有二、三百人,問:師父,為什麼《地藏經》不能在家裡誦?地藏王菩薩為什麼不能在家裡念?我聽某某人說我們功力不夠,一念統統都是鬼,地藏王菩薩是鬼王,你看《地藏經》佛要入涅槃的時候,交代地藏王菩薩在佛入涅槃到彌勒佛出世以前,他要負起度眾生的責任,地藏王菩薩的願力,他的偉大。一個這麼偉大的人被這種半調子的一說就完蛋了,那種罪過實在太重了,說真的時間一到你注意看,那會很淒慘、很淒慘,你謗任何一個人都沒有關系,你毀謗我慧律這都是小事情,因為我是一個凡夫,對不對?我是個凡夫,有的人會尊重你,有的人根本就不甩你,毀謗地藏王菩薩叫人家不要念這個不得了,這怎麼得了,你看地藏王菩薩的偉大,所以我說我們人有福氣,他就會進入正信的宗教,一個人如果沒有福氣他就會走向偏門了,這個和福有關、和因緣有關,和因緣有關。所以這個很慘。有的人剛發一個願要來學佛,一走出去聽人家毀謗三寶,他就離開。有的人是已經來拜拜了,人家說幾句他就離開,這個都是沒有福氣、沒有因緣的人,有的人你怎麼說他連聽都不聽,我常常說:你現在都不必發什麼願,不必發什麼地藏王菩薩的願、觀世音菩薩的願,都不必發,都不必發那種願,你只要發一個願:“我依法不依人”。你只要發這個願就好了,師父講的是正知正見,我就跟他到死,你發這個願就好了,什麼都不必管。不得了,就不得了了,也不必發太多願,但是也不要像我朋友發那種願:打佛七七天不洗澡。也不要發這種願,他說他一個星期都不洗澡。他說:人家都發完了,我要發什麼願?佛菩薩我一個星期不洗澡。剛好睡在我隔壁,每天都要戴氧氣罩再打佛七,受不了。所以說我們人如果不了解佛法的可怕因果之大,他會亂說法,會亂說。說的是他勸人家為善,但是謗地藏王菩薩的罪過實在是太重了。現在連大陸人都寫信來問我,不知道為什麼大陸人也認識我,很奇怪,大陸。【又如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願願皆雲:若不爾者,終不成正覺。是之謂堅固願。】堅固願。所以我現在要發什麼願?我們依師父的法,以佛講的法的真理;你講什麼是非我聽都不要聽,你先發這個願就不得了,什麼都考不倒你,你絕對不會倒。我們人的信心不具足,就是怎麼樣?對法的認識不夠,對法的認識不夠,信心會容易動搖。

最後,【末四句,承上若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使經歷塵點劫數,不能了脫生死,依然還在輪回。雖有種種修行,如《楞嚴經》所雲: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嘉馔就是美好的食物。煮沙怎麼能當飯,怎麼可能?沙非飯因,你煮沙怎麼吃呢?煮一百年也不能變成飯,就是你修的因如果錯誤,這個果報你永遠都得不到,【縱經塵劫,】雖然經過塵沙劫,【終不能得。二本:一妄本,依識心所修。】依虛妄的分別心來修行,依虛妄的分別心,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二真本,依菩提心所修。不發菩提心,不成菩提道,豈非徒勞辛苦耶?】就是首先你要用真心,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本性就是清淨心、廣大心、慈悲心,要先用這種心。我不敢要求諸位像佛菩薩發這種大心,你先發一個什麼?無是非心,接著再寬恕一切眾生,先發這種原諒、慈悲,盡量退步、委屈、含冤受屈,委屈自己沒有關系,學吃虧,你先學這種事情,學這種事情——一切感情的問題、一切金錢的問題、名利的問題,能放幾分盡量放,如此臨命終哪有不自在的事?現在不必發像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阿彌陀佛,不必如此,不必發這種願,你敢發這種願我還不敢聽,有哪一點做得到?你敢發第一點我要如何,第二點要如何。第一點、我要誦《地藏經》,誦四十九部,發願,誦到第三部就沒力量了,第四天就沒在誦了,我們人這種願力不夠,不要說發這種願。你發一個什麼願?我每天都要早晚二課。這樣就好了,我一定要堅持早課、一定要堅持晚課,我二十四個小時都念阿彌陀佛,尊師重道。你發這個願就好了。從你學佛到現在有三年以上的,兩年的不要說,三年以上的,早上、晚上每天都念一個小時,不會缺席的你舉手,三年,包括你生生病躺在病床上照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年,學佛三年的,沒半個,你看,有嗎?不必發那麼大的願,發這個簡單的願你都辦不到了,你都辦不到了。所以乞丐發大願,乞丐發大願就是這樣。

底下,【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如果忘失我們這顆菩提心,修種種的善。什麼叫做魔業?你修種種善,來世果報愈大,果報愈大你就會變成富有的人,或是當總統或是當國王,就開始戰爭、開始享受,富有的人一個生日席開一百桌,席開二百桌,二百桌。為什麼?很富有,我有錢,有錢,來世如果很富有,車子就一輛再一輛,妻子一個接一個,常常辦桌宴客,一次就二百桌、三百桌,你想想看,海霸王。今天電視報導的,剛才報導的海霸王集體中毒,集體中毒,南京分館集體中毒,國家在查,我不曾聽過吃素吃到素食館中毒,我不曾聽過,吃海產吃到中毒,剛才報導得很大篇幅,明天報紙就有大篇幅報導了,中毒,集體中毒,所以你若修善法,你忘失菩提心,這個善就會變成使你造業,因為來世你的福報會很大,布施心很大的人你要特別注意,布施心很大的人你要特別注意,一次三萬、十萬在施捨的,你要特別注意,為什麼?來世你的福報會很大,福報很大,你就要趕快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你千萬不要一念留戀,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要不然來世你變成很富有的人,你不一定會遇到師父,不一定。搞不好遇到某某某,你的麻煩就大了,不騙你的。因為他會毀謗我,他的名字我都不敢講得太清楚,就是這樣子,因為他會毀謗我,還罵我矮冬瓜,他講經還罵我矮冬瓜。廣欽老和尚也被罵在內,廣欽老和尚比我還矮,所以他的口業,我們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人家說我們,我們要檢討自己,如果人家說他,他就攻擊別人,所以由此我們就知道他的心地的功夫,由這樣就知道一個人的心地的功夫,所以說你有修善法,但是忘失菩提心就麻煩很大,【忘失尚爾,況未發乎?】忘失了就變成魔業,何況你連發菩提心都沒有?【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就是不能慢。

【此引經作證。《華嚴經》,】這是出自《華嚴經》,《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是釋迦如來初成正覺,如日初出,先照高山。為大根】大根就是利根的【眾生,轉無上根本*輪。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圓融無礙,舉一即三,全三即一。如舉一心字,佛及眾生,皆悉在內。迷此心者,乃為眾生。悟此心者,當下成佛。】所以悟了你就是佛,迷了就是眾生,【如舉一佛字,心及眾生,亦皆在內。】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原從眾生修成。如舉一眾生,心佛亦皆在內。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即是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經中有雲:忘失菩提心,】就是我們若忘失了菩提心,這一顆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有一菩薩,往昔遇佛,】遇到佛,【已發菩提心。後在世間修行,將前所發菩提心忘失,並不記憶。如是,則所修無論世間善,出世間善,皆名魔業。】魔業。

【問:出世善法,何名魔業?

答:《楞嚴經》中,聲聞緣覺,皆列五十種陰魔之內,】五十種陰魔,所以《楞嚴經》是外道最怕的一部經典,【據此可知。又波旬魔王,】波旬魔王都會擾亂我們的修行,會擾亂出家人或是在家人,魔就是極惡的人叫做魔,波旬就是我們所說的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還沒有到初禅的定,到初禅的定叫做根本定,相似而已,相似而已叫做未到地定,相似初禅的定,但是這個不是初禅的定,【此定亦雲未至定,】還沒有到真正的定,【未至初禅離生喜樂地之根本定(斷欲界六品思惑),但修近分定(只能伏惑),】還沒有斷惑,還沒有斷欲界的六品思惑,只是修近分的定,【故名未到地定。因不發菩提心,故報生欲界頂天,而為魔王。】因為他修過十善,修過十善,好事做得很多,但是邪知邪見,因此若沒有遇到佛的正法,沒有變成魔王的也是很少,他一直拼命地布施,一直布施就有福,有福,結果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就變成魔,魔。

【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此以輕況重。】以輕何況說重,輕就是說忘失,重就是連發都沒有,【意以修行必要發真正菩提心,否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就是你修行的開始,你要去台北要往北走,你往南一直向鵝銮鼻那邊走,往恆春那邊一直走,對不對?因地這一步你要走出去要正確,最悲哀的就是遇到邪知邪見的老師,我們人一生最悲哀的不是錢被偷了,也不是生病,這個都是一生而已,也不是所嫁非人,也不是你的家被侵占了,這些都還是小事,最悲哀的是什麼?遇到邪知邪見的老師就糟糕了,那個生生世世就要墮入三惡道了。什麼最有福氣?福氣最大的就是遇到善知識,生生世世都解脫,所以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彎曲叫做纡,纡曲就是彎曲。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不可以慢,【此結心願為本。故字承上轉結之詞。乘字去聲,佛教共有五乘:一人天乘,說五戒十善之法。】就是今生你好好地持五戒,來世還有資格為人。今生你好好地修十善,來世你升天去享福,簡單講就是人持五戒,從今生今世就轉變來世的人道,你修十善來世就會投胎成天人,簡單講就是這樣子,這是不究竟,不究竟。【二聲聞乘,說四谛法。】聲聞就是聽佛的音聲,而悟四谛法門,聞佛的音聲而悟四谛法門。【三緣覺乘,】緣覺乘翻譯成中文叫做因緣覺,因緣覺印度話叫做辟支佛,辟支佛。【說十二因緣法。】說緣覺這是簡稱的,照理說不應該稱緣覺,應該稱因緣覺才是正確的,就是說修十二因緣,但是我們中國人好簡才稱為緣覺,照理說應該稱因緣覺,這個才是正確的,說十二因緣法。【四菩薩乘,】四是菩薩乘,【說六度萬行法。】第四是菩薩乘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五最上一佛乘,惟說一心法。如來乘,即最上一佛乘。眾生欲學此乘,必先具發菩薩四弘誓願。具發者,完全而發,不可或阙,即上求下度智悲並運者也。過現諸佛,並無不發菩薩願,而得菩提道。】就是一定要發願,【故發願,為修行不可緩之事。如普賢發十大願王,觀音發十二大願,彌陀因中發四十八願,可為修行之模范也。

先敘修行心願為本竟。】我們現在發的願,我教你們,發願今生今世十萬八千遍的《大悲咒》我一定要念完,我發願三十萬遍的《往生咒》一定要念完,你先發這個願就好了,發這個願就好了,盡量不要去跳舞、喝酒,盡量不要到外面閒逛,有空就開始用功,不要聽是是非非的事情,完全保持清淨心,遠離一切是非之地、是非之人,你的清淨心好好地親近道場、善知識,你先發這種很簡單的願,讓你不會退轉的願,這樣就沒事了。再來,聽經聞法,無論刮風下雨我一定報到,這太不簡單了,這種的我們要學習、要贊歎,要贊歎。

乙二  敘發心去取須明

丙一  舉數標名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趣向?】心願有差別,相也很多,若不指陳,我們如果沒有把它講出來,指陳就是把它講出來,如何趨向?你要往哪裡走?【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簡單來講,【相有其八,】就是有八種,【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然字承上轉下之詞。上文但雲必先發願,未明當發何願,】現在就要講清楚,【故此須當指明,】指陳就是要指出來、要講出來,【令知去取。當知發心立願,損益利害所關。若不得明眼師家指示,不修正道,危殆孰甚。】危殆就是危險,就是危險(危害)。【省庵法師,為宗教大善知識,其所開導,必可依從。若遇邪師邪教,令發邪心邪願,必致墮落。】其實我已經告訴諸位了,今生今世最悲哀的不是你家裡貧窮、不是生病、不是嫁到壞老公,今生今世最悲哀的就是遇到邪師教你邪法,你知見被他破壞,自己卻還不知道,這樣完蛋了,完蛋了,一直墮落,一墮落就是三途一報百千劫,再回頭是幾時?古時候的人感歎三途一報百千劫,你如落入三惡道,一報應就百千劫,百千劫。我看一部日本的影片,日本的影片,聯合國抗議日本,抗議日本什麼?殺海豚,日本有兩百個溫泉,兩百多個溫泉,住一晚的飯店二十二萬日幣,除以五,台幣四萬多元,四萬多元,去吃什麼?吃海豚肉,海豚是智慧很高的動物,現在世界都在抗議日本捕捉海豚,捕捉海豚,抗議得很厲害,聯合國的綠色(和平)組織、什麼環境保護,太殘忍了,說真的如果說殘忍,日本人還不算殘忍,最殘忍的是中國人,廣州,廣州。我看錄影帶,師父為什麼喜歡看錄影帶?我看錄影帶就是一直要找這種資料,我們人的殘忍,殘忍到什麼程度?你去廣州的菜市場看看,看什麼?他去賣老鼠,那種田鼠,大只的田鼠養得肥肥的,田鼠捉來剝皮,剝皮之後整只下鍋油炸,下油鍋炸,下油鍋炸,你知道嗎?下油鍋炸,生意還頂好的,比漢堡的生意還好,大家都去買來吃,因為便宜又好吃,田鼠肉,說起來也不算殘忍,因為以前我也吃過老鼠肉,因為沒有學佛,說起來也不能說殘忍,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學佛你愚癡,愚癡。以前我在四湖,在我大阿姨那個地方,我有一個朋友叫做阿豐,以前因為我沒有學佛,所以今天我有病苦是應該的,是應該的。老鼠肉也吃了很多,沒有辦法,所以今天我也沒有埋怨,我沒有埋怨誰。阿豐跟我說:你吃過老鼠肉嗎?我說:很少,不曾吃過。他就去找,去找,老鼠很傻,它如果看到手電筒就躲進去,躲進去尾巴跑出來,眼睛看不到就好了,睛看不到就好了,眼睛鑽進那邊去,尾巴跑出來,跑出來。他(阿豐)就蹑手蹑腳地從它尾巴把它拉出來,拉出來往牆上摔,摔下去馬上七孔流血,回來燙一燙、殺一殺,煮什麼?煮姜母面線,我就是有吃過才會這麼說,就是不知道。所以說我們人今生今世如果沒有聽到佛法,不知道會怎麼死,不知道。我們今生今世如果沒有聽到佛教說不殺生,完蛋了,沒有一個不墮三惡途,沒有一個不墮三惡道,絕對下去三惡道,就你今生殺生所吃的東西就不計其數了,那個算不完,算不完,嚇死人了,所以墮落,一定墮落,一定墮落!我又殺了很多螞蟻,雷音寺開山,現在又開山,所以我認為我這個病症治不好,就是因為殺生,殺生太重沒有辦法,所以我預計山上那一條路,簡單把它開好,留一些業給徒弟去做,我蓋到某一個階段,剩下的換你們去造業,開山一定是造業的,推高機一推統統死,那個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一拔起來統統才是蛇,阿華告訴我的統統是蛇,本來它們好好地住在竹林裡,現在要開路,一拔起來統統是蛇,但是有蛇的地方就是靈氣很重的地方,蛇就是吉祥的動物,有蛇的地方那個地就是很吉祥,很吉祥,因為老先生三十幾年開墾,絕對都沒有破壞掉,所以有蛇、有猴子還有松鼠,所以我們那一塊地很靈,靈氣很重很好的地方,因為才是原始狀態,很好的地方。這個師父跟你講過,我看這個廣州,廣州還賣什麼?貓,貓,你看過連貓都在賣,貓、猴子還有蛇,當場就宰殺了,蛇捆起來在廣州市場當場就宰殺了。錄影帶我沒有放給你們看,不敢看!最殘忍中國人,還吃什麼?吃狗肉,吃到讓美國抗議,美國的狗是養一養抱到床上,還帶它去廁所大便,你聽懂嗎?美國人疼狗疼得……美國人也有養豬,寵物是養豬的,晚上和豬睡。我們中國人是無所不吃,吃狗肉吃到被美國人抗議,你想想看中國人的吃,吃到什麼程度。所以說怎麼會沒有水災、沒有風災?所以說大陸的水災理所當然,吃的動物嚇死人了,像雲南省這一次山崩,一下來剛好死了二百八十人,山崩這樣蓋下來,活埋二百八十人,統統死。前兩天才報導的,二百八十個人,今天來聽經的加起來搞不好還不到二百八十人,全部死,同一時間全部死,你說那個沒有原因嗎?對不對?因此我們在造業的時候,高高興興地造業,痛痛苦苦地入三惡道,所以師父以這個帶病的身體現身跟諸位說法,這個殺業你一定要戒掉,就算你不能完全吃素,至少也不要殺生,至少,最基本的。底下,【古德雲:一盲引眾盲,相率墮深坑;豈不悲哉!】因此你若遇上邪知邪見的師父,就糟糕了,就糟糕了!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此二句廣指一切心願。若不得明師指示陳述,則茫茫無據,】沒有根據,【如何能得趣向?趣向即歸向也。一切眾生,迷真起妄,認妄為真,都是向妄。若有明師指示,返妄歸真,返本還源,方得歸向正途,而登正覺。今為大眾略而言之,因發心立願之相既多,不能廣指,只得略言。】只得略言就是簡單來講,【相有其八下三句,即舉其數,而標其名。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一舉數標名竟。】

丙二  依名辨相

丁一  牒名

【雲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此牒定,】按照古書,古時候用來書寫形狀小而薄的竹片叫做牒,就是古時候的書。此牒定,【邪正等八種名用。】現在來說八種名相之用,【雲何二字而征起之,以為下辨相之張本。邪正等,皆從發心上分別。如發心是邪心,立願必定是邪願,以願從心起故。余可例推。當知發心立願之人,邪偽者多,真正者少。】邪和虛偽的人多,真正者少。

(依言)

無為法

真  如—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實之名

(真如亦是假設之名,其實到非言诠所能及。————離言)

由離得名

依擇非擇

比較得名

虛  空—真如離諸障礙,猶如虛空故。

擇  滅—由無漏智揀擇力滅諸雜染故。

非擇滅—本性不由揀擇,而自清淨故。

不  動—離前三禅時,滅苦樂受故。

想受滅—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故。

徒喻得名

假立之名

底下,【現在末法之世,法弱魔強,】現在的人因為有錄音帶、錄影帶,有很多諸山長老和這些年輕的法師,共同合作來弘揚佛法,來利益眾生,要不然台灣的風氣怎麼可能有今天這種情形,早就被邪魔外道障蔽了,障蔽了,【許多左道旁門,】左道旁門就是不正為左,邪道,【如空心教、無為教等,名是佛經內部極好之名詞。】空心教、無為教,他們是偷拿名詞而已,所修之行,不是依照中庸之道理來修,譬如空心教不觀照心性本空,乃是執著心在心裡,執著心在心裡,而隨心地分別、六塵的境界,無為教不學六種無為,他不學六種無為,六種無為一定要解釋,這個很重要。無為,什麼叫做六種無為?這個出自《百法明門論》最後的,《唯識學》最後《百法明門論》,都有講到六種無為法,無為就是因緣造作,當體即空,沒有所謂的因緣,簡單講無為就是因緣當下就是超越因緣,因緣當體即空名為無為,所以說沒有因緣造作,也沒有所謂的生、住、異、滅的四相,這個就是真理的異名,就是無為法,我們一般所講的是生滅法,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法,大乘唯識家以無為法為無體,依照道理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依照道理一切法才是唯識所變,一切當體即空,所以無為法就是法性本空。六種無為,把筆拿起來,你做一下筆記。第一叫做虛空無為。你聽到虛空就知道用比喻來說無為法,無為法就是離煩惱、離所知障,所顯現之真如,其無障礙恰如什麼?恰如虛空,虛空表示它的大的意思,廣的意思,廣大妙用的意思,不是說虛空就是無為法,你如果說虛空就是無為法,不知道拿虛空來比喻大、廣、妙用,這樣你就誤解佛的本意,所以說虛空無為,它的意思是藉著虛空來作比喻,我們的真如不生不滅法就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就像虛空,這是藉虛空而比喻,其實虛空是無明幻化出來的東西。第二叫做擇滅無為。擇滅無為簡單講就是用正知正見,選擇正知正見的佛法修智慧般若之後滅掉束縛,滅就是滅掉束縛,選擇正知正見的佛法滅掉煩惱的執著,離開了束縛進入真如,名為擇滅無為。擇滅簡單講有選擇,運用選擇,選擇正確的智慧,而除掉一切有漏的束縛,而顯出真如叫做擇滅無為。第三點叫做非擇滅無為。這一點和第二點剛好成怎麼樣?成顛倒,但是這個也是無為的一種。什麼叫做非擇滅無為?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本來就清淨不必任何的選擇,不必經過選擇的力量,你本來就有真如的妙用,意思是說一切有為法緣生,當下就是不生、當下就是不滅,所以不生不滅的道理,就是我們的真理,所以叫做非擇滅無為。簡單講非擇滅無為就是不是由無漏智慧的簡擇力,簡單講就是無功用行妙有自然現前,不必經過智慧的選擇,我們的本性本來的清淨,當下就是離開一切的污染,不必經過選擇,當下就是無為的意思,簡單講非擇滅無為就是不必有任何的造作、選擇,清淨的本性本來就是具足,叫做非擇滅無為。第四叫做不動無為。不動就是我們所講的離開一切的苦受、樂受,如如不動,除掉一切苦受、樂受,以及一切的感受,所顯現的是空性的寂靜的真理,叫做不動無為。簡單講就是安詳的意思,內心都沒有被境界影響到,所以這個不動無為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為,簡單講就是他活在這個世間,無論哪一種情形,他都不會起心動念,恨哪一個人、嫉妒哪一個人,他所保持的都是如如不動,他所有的感受都放得下,捨一切的感受就叫做不動無為,捨一切的感受,因為一切的感受都是妄想。第五叫做想受滅無為。想受滅,簡單講就是滅掉想跟受,這一句話,你把它顛倒過來就是這樣子,滅掉這個想,來掉這個受,簡單講就是滅掉第六意識的苦受、樂受的意思,想受滅無為簡單講就是滅掉第六意識,簡單講就是斷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斷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我們就沒有所謂的苦受、樂受,一切的苦、樂都是我們自心所創造出來的,想受滅無為又稱為滅盡定,滅盡定,又稱為滅盡定無為。第六叫做真如無為。真如無為,無為乃真實如常而不虛妄變異者,真如無為,把筆拿起來,就是永遠不變化、不虛妄,是真真實實,確確實實的本來面目,叫做真如無為,真如無為。這樣我們對無為法就有一點點idea,有這個觀念,有這種觀念,要講就比較清楚了。底下,看課本,【但竊取其名,而所修之行,不依名中義理。如空心教,不觀心性本空,仍執心在身內;又隨心分別六塵境界。

如無為教,不學六種無為之法,仍念念著有,不修淨行,更有許多非法說法。此等名為附佛法之外道。】附佛外道,【以為人師,廣收徒眾。其傳法只許兩人私相授受,不許第三人觀聽,有雲三眼不傳道。】三眼就是兩個人,因為我們一個人只有兩顆眼睛而已,“三眼不傳道”,兩個人就有四顆眼睛了,四顆眼睛,如果眼睛壞掉一顆,還剩下一顆也是兩個人,兩個人。“三眼不傳道”,就是不能讓第三個人聽。

【又以欺詐手段,誘騙愚夫愚婦。凡欲受其法者,先要一誓詞不得將教中密語,告知於人,如違願遭重譴(或願被雷擊、或願遭火燒、或願被水溺)。即夫妻之間,亦不許說。此以惡咒束縛於人。】束縛於人。諸位!你就知道這是哪一貫的,你就知道了不必再說,你就知道了,哪有佛法如此的,對不對?什麼都可以公開的。

【如有智識之人,】如果有智慧的人,【一聞傳法,不許第三人觀聽,及教中密語不許告知他人,即知其非正法。何以故?如果正法,必可公開,振法螺,】法螺,嗚……(師父學吹螺號發出“嗚……”的聲音)。以前洪荒時期,洪荒時期,有一部電影叫做《洪荒時期》,我今生今世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只有對電影很有興趣,有一部《洪荒時期》,它是描寫恐龍時代,人類跟恐龍的斗爭,他如果遇到危險就吹一個(螺號),嗚……(師父學吹螺號發出“嗚……”的聲音),這樣子,人家就聽到,那個時候沒有語言,沒有語言。這個法螺就表示在說法,或者是【鳴法鼓,】法鼓,這是比喻佛所說的法像打鼓,若聽到鼓聲就像在打仗,一步一步一直進入戰斗,法鼓,打這個鼓就是表示要你能夠精進不要被魔打敗,所以打這個法鼓,簡單講就是能夠振作,我們精進的道心,鳴法鼓、振法螺,【堂堂皇皇,】堂堂皇皇就是正正當當、氣勢遼闊,【那有怕人見聞之事乎?】我們勸告講堂人愈多愈好,人愈多愈好,是不是?我們如果像這樣兩、三個人躲躲藏藏的,這樣來傳道,我也很快就被抓去關,國家就說你搞什麼名堂,兩個人關在房間內慢慢地點,哪有這個樣子的,對不對?沒有這樣的。講經說法公開,公開。

【此中八種,前四種,】(邪、正、真、偽)【乃為凡夫修行開正眼。以凡夫之人,每多邪正不分,真偽不別,盲從邪教,依照偽修。後四種,】(大、小、偏、圓)【兼為二乘權教示指歸。以三乘聖人,抑或囿於小道,】囿就是拘泥、束縛在……。囿(yòu),囿於小道就是拘泥於小道,【不發大心;抑或偏於事行,不明圓理;故須征釋。】

【一牒名竟。

丁二  辨相

世有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就是沒有明心見性,沒有了解自己的本性,是不必那麼勞碌、那麼忙,整天在忙什麼?【但知外務。】忙外務,就是做外務的,【或求利養,】哪裡供養比較多,我就去那個地方,【或好名聞,】我喜歡出名,【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貪名、好利養,現世欲樂、未來果報,這個叫做邪。

【此下辨明八種相,原文分定,即為八段。此段辨邪之相。世間有一種修行之人,一向以來,發心修行,不究自心。】不了解自心。【自心,即真如自性,本有真心;不從父母所生,非同世人所認現在身內之肉團心也。

肉團心,是假非真,但假名為心,】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我們的心髒就是心,要不然就認為我們的腦是心,【並無功能力用。我如是說,難免許多人不承認,要與我诤辯。謂此心能種種思量分別,何以說並無功能力用?

答曰:思量,是第七末那識。】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污染了一個我叫做染有我,末那識,染有一個我,就是一個錯覺的我,永遠跟在第七意識裡面。什麼叫第七意識?永遠有一個錯覺的我,我的錯覺,加上一個有顏色的我,把這個世間都是扭曲掉,完全沒有正確的看法,有我就變成敵對的,就不能進入平等性智,就不能進入平等性智,【分別,是第六意識,實非肉團心之功用。如謂此心實能思量分別,世間初死之人,肉心仍在身中,】他的心髒還沒跑掉,躺在那個地方,【何以不思量不分別也?即此可驗證肉心無用。】我們身體這個肉體,這個心髒沒有什麼作用?

【本有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此約真谛談空)。雖然無在,無所不在】因為智慧是遍布,【(此約俗谛說有)。猶如虛空,不在內外中間,無有何處,沒有虛空。即地中尚有虛空,出土一尺,】出土就是挖,挖土,挖土一尺,【則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還得一丈虛空,色空無礙。】色不能障礙空,空亦不能障礙到色,譬如虛空,我現在把它埋下去,把東西埋下去,經過一百年又把它挖出來,虛空也是一樣,再一千年它也不會壞,色法任你怎麼破壞它,空統統一樣存在,【真心則空有無礙,二谛圓融,亦復如是。

不究自心:即不肯參究此心。參既不參,安得明了?】參既不參你要如何明了,【既不明了,不知依之為因地心也。】為因地心也。所以師父把這部經講完,為什麼一直要講禅?因為本性的東西實在太重要了,不用本性的心,你修行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整天只是我忍耐,我忍耐,有一天受不了爆發神經病。忍耐,我們一個人一直忍,忍到最後會發瘋,如果有本性的功夫,你有沒有忍耐?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修忍辱?你哪裡修什麼忍辱?根本就沒有的東西,你修什麼忍辱?連忍的功夫都不要,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夫,這個就不得了,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修什麼忍辱?忍辱還有一個壓抑。沒有,沒有忍辱可談。

【但知外務:下列利養、名聞、】這個大家都很喜歡,喜歡出名。所以世間人說光宗耀祖,我們家裡如果出一個內政部長,或是行政院長、考試院長,監察委員、立法委員,這個對世間人來講是不得了的,回到鄉下那是不得了的,你看我們阿蓮某某莊(阿蓮師父指地名。某某莊為阿蓮下屬的地方)有一個監察委員很有勢力,這個對世間人聽起來……如果懂的人就不一樣,識貨的人,他認為世間什麼最偉大?法師最偉大,比皇帝還偉大,皇帝算什麼?他能夠教你了生死嗎?世間識貨的人會把法師當作比皇帝強出幾百萬億倍,那個不能比較,一個是出世間的聖人,一個是世間的凡夫,那個怎麼能夠比呢?對不對?一個高位大德當然不是說我,是說那些大修行人,那些高位大德,了解的人把他當做佛,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能比這種人更偉大,他沒有事,他沒有事坐在那裡而已,所以人家說:大徹大悟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赤赤裸裸地真心當下就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不必在那裡打坐,打坐是一種方便修行,坐著攝心,眼睛閉上。以前我也打坐,我一坐就坐三、四個小時,也不知道要想什麼,不懂,呆呆地坐在那裡,累了就睡,打坐他不懂得用功,也不曉得要做什麼?頂多是念個佛。現在知道了,現在這個本來的面目才知道怎麼修了,坐著沒什麼事。什麼叫做大修行人?沒有委屈感,沒有壓迫感,不隨著任何的語言,產生對立的觀念,不落入任何的思想,一切的覺受都是正受,所謂正受,不可得之受名為正受,有所得之受名為邪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受,他坐在那裡也定,走路也定,就是躺在床上他也定,就是很多人他也定,就是很大聲在講話他也定,他本來就沒有了,是演戲給眾生看的,本來就沒有的,對不對?空無一物的,隨緣妙有現前,這個就是真正功夫,所以說誰是菩薩,從外表看不出來,誰是菩薩從外表看不出來,所以說求名聞利養,好名聞,虛假的名望,這個名很難除掉,每一個人都愛名,你說你不愛名,不愛名,我如果罵你,你不會哭,你不會傷心,我如果說你的壞話,你也不會哭。名就是什麼的轉換名詞?名譽就是自尊心,強烈的自尊心就是我們的名譽,希望別人能夠尊重我們,希望別人能夠贊歎我們,這個就是名譽,這個就是鞏固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強烈的自尊心,他就會追求名利,要別人尊重我,別人如果傷害我就不行。名譽這個自尊心,強烈的自尊心就麻煩很大了,【欲樂、果報,皆外務也。或求利養,即求財利滋養;或好名聞(去聲),即好虛假名譽;或貪現世欲樂,即五欲樂境。五欲有二:一財色名食睡,】貪財,這個財不簡單,沒有哪一個世間人錢財他看得開的,可以這麼說,沒有,沒半個,你相信嗎?我這裡,就是我這裡,我這裡場所,我這裡欠缺出家人,每一個來這裡掛單的比丘沙彌,我一個月供養十萬元,假設說,我這裡如果要二百個男眾,你看有可能嗎?百分之百,當然我這些徒弟不是為錢而來的,不是。但是如果要湊二百個,一個月十萬元,那些誦經的就要來這裡掛單了,一個月十萬元,二百個二千萬元,說真的出家人要完全把錢看得開的也不簡單,說真的,要說完全看不開的,也不可能,因為他慢慢會了解,當然大修行人錢如糞土,能夠用就好,但是世間人沒那麼簡單,不是這麼簡單就看得開的,在家人更不用說了。我先生什麼都好,只是錢看不開而已。色,男女、名、食、睡,【二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這個狹隘的五欲,色聲香味觸,廣泛的,廣泛的,【此二種皆世人之所欲,故名五欲。或望未來果報,即望轉生人間,或生天上,受福樂之果報。為如是四種】(利養、名聞、欲樂、果報四種)【發心,名之為邪。因不依正理,不修正道,貪求世間名、利、欲樂果報故也。】所以我們這些法師不要走這條路,要記住,道糧、道糧,有道有有糧,你不必擔心沒錢,有道必定有糧,糧是跟在道的後面。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出家人,廣化老和尚一直勸告他,勸他不要趕經忏,這一位因為是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年紀算大了,因為缺錢很難過,所以他知道金錢的重要,變成一種執著,出家之後他就誦經、誦經,就想我如果存夠了錢,蓋一間精捨好好地修行,發心當然是善良的。有一次到嘉義誦經,就死在嘉義,死在嘉義。死在嘉義的時候身旁剛好沒有半個出家人幫他助念,剛好死在哪裡?剛好死在天主教醫院,死在天主教醫院,因為人家不知道他是誰,沒有親戚朋友就被推進冰庫,臨命終沒有半個人助念,結果他是誰?是廣化法師的第二個徒弟,所以老和尚幫他做佛事的時候哭了,在做佛事做三時系念做焰口,老和尚開示這個亡魂,開示到自己哭了,我怎麼勸你你就是不聽師父的話,你就是不聽師父的話,收到這種徒弟很傷心,對不對?死的時候臉發黑,也沒有半個人幫他助念,看他銀行的存款有一百多萬元,一百多萬元要買個精捨錢也不夠,真是奇怪透了,講堂花了二、三億他住不慣,他就一定要自己去搞一間精捨,一間四、五坪的小房捨這樣住,真是奇怪透了。眾生就是很奇怪,這麼好的一個環境,就是個性都和人家合不來,個性都和人家合不來,死的時候結果一百多萬元怎麼了?都被那些趕經忏的領走了,錢也不知哪裡去了,來念經就一個人拿多少給人家,念念經就一個人拿多少給人家。廣化老和尚真的不愛錢,我不曾看過一個人這麼不愛錢的,放抽屜的錢他不曾算過,真的,我們親近老和尚,這一點實在太偉大了,他真的是菩薩,廣化老和尚的錢放抽屜。老和尚,多少給我?好,自己去拿,自己去拿。說:師父要印經典。說:幾萬?說:六萬元。說:好!一打開沒錢,沒錢他也說好。錢被拿光了他也說好。我說:師父,你看一下,沒有錢一直好。後來這六萬元就由我出。他答應人家好,六萬元變成我來出。我跟老和尚不同,我不能放在抽屜裡,完全不知道,我會算,但是我的發心和老和尚不同,我是想我在為常住看管錢,這些錢不能隨隨便便被人拿走。老和尚是完全不執著,我不一樣我為常住而執著,這些錢我一定把它看好,一毛錢都不能少,我不能這麼做。所以老和尚很偉大,說實在話,我這樣也算很偉大的人,幫人家看管錢,幫人家看管錢,錢亂花不行,不行!因此我們人說名聞利養,舉這個例子,老和尚的徒弟舉這個例子,他放蒙山這樣傷心地哭,你看今天廣化老和尚他哪有貪名圖利?他哪有去趕經忏?他哪有向人伸手要錢?老和尚開口說一句話,老和尚跟我說:他要去大陸,要印《戒律學》、《沙彌律儀》、《比丘戒》、《毘尼作持》。老和尚只打一通電話給我而已,說:慧律,我要印經典。我說:師父,要多少?說:三十萬元。三十萬元我馬上給他。一個趕經忏的,要我三十萬元給他,三十萬元,你誦經誦到腹瀉我不騙你的。一個高僧大德要三十萬元,他一開口人家馬上就給他,所以這個法師今天說的,就是針對這些出家人。你盡管用心精進,不必擔心沒飯吃,你也不要管那一些,龍天護法會守護你的,你不必擔心,你一點都不必擔心,至少師父也會守護著你,我哪有可能看你生病病死,沒有醫藥費?這是不可能的事,對不對?不給你太多錢是怕你每次都買冰回來吃,每次都看你們在吃冰,太多錢給孩子都買吃冰,吃冰棒傷害身體,所以錢放在娘這裡才不會丟掉,娘,(師父笑)錢放在娘這裡。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真正為了生死,【如是發心,名之為正。】真正為了生死,這個就是正。

【此段辨正之相,恰與上科相反。既不求利養名聞,則澹泊明志,安貧守道。又不貪欲樂果報,則少欲知足,樂出塵勞。

唯為生死:唯者獨也,獨為生死大事,發心修行。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刻在心頭,無時或忘。念無量劫來,生死死生,】這一段講得太好了,你要念無量劫來,生再死,死再出世,【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找不到休息的地方,找不到空處叫做如旋火輪,旋火輪是什麼意思?就是拿一支火把轉動它,你要找到這個空隙找不出來,【無有休息,】就是白費,【實是大苦。】大苦。【有生則有身,有身則眾苦所集,一定要把此身度了。古德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你這個身體不在今生解決,你要等待哪一生來度此身?【此身得度,生死方了。欲了生死,須有至悲至切之心方可。

又古德雲:此心未明,如喪考妣,此心既明,】我們本來的面目你不了解,如喪考妣,考妣就是父親、母親,已經死的父親叫做考,已經死去的母親叫做妣。考妣就是往生的父母親,雙親。此心既明,【更如喪考妣。】就像死了父母親一樣,【此即生死心切。】今生我一定要解決生死,不要整天享受執著五欲六塵,【此心是真心,未明即未悟。】不了解就是不悟,【欲求悟明真心,其心悲切,如死父死母一樣。迨此心既明,何以更如喪考妣?因既悟之後,了知本來是佛,墮落輪回。悟雖已悟,證猶未證,生死未了,故更如死父死母一樣。如此乃是唯為生死。】就是生死未了,就像死了父母親那麼可憐,要自己警惕自己。

【為菩提者:為求證無上菩提也。求得實智菩提,使真性菩提,不致埋沒,而方便菩提,得以成就。至於利養名聞,果報欲樂,皆非所求也。如是發心,方名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怯就是膽小、畏懼。佛道那麼長遠要等到何時?【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這個就比較難了,有時候我度眾生度得也會厭倦,真的,有時候我度眾生度得也會疲勞,沒有辦法,菩薩心沒有那麼簡單,【如登萬仞之山,】周朝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周朝,化為是一個尺度,一萬乘以七尺或乘以八尺,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到達山頂你才會: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你才看得清楚,【如上九層之塔,必造】造就是達。一定要達到【其巅。】巅就是最高處,山頂叫做巅,【如是發心,名之為真。】如此正和真就說完了,念念不要忘記了。

【此段辨真之相。念念上求佛道者:已發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懷,無時或忘,不忍半途而廢。心心下化眾生者:亦即已發度生之願,心心相續,要把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前面的小字沒有什麼好看的,從六十頁開始來看。

【聞說佛道長遠:如《法華經》所雲:五百由旬,】印度計算公裡的單位,【方是寶所(喻佛地)。有一導師,引導諸人,前趨寶所。】有寶的地方,【因其路難行,多人半途欲退。導師不忍是輩,而失大利。乃為勸勉,前行固難,已經行至半途,退後亦難。同是一難,何如前進?無奈是輩,無志進求。導師為憫是輩,方便設一化城,勸令前進少許,即有大城,】化城就是暫時休息,【可以於中休憩。】憩qì,如果你在日本的高速公路就這麼寫著“休憩站”,日本就是寫這個字,【化城喻小乘方便涅槃,為小根怯弱之輩而設。今雲不生退怯,即精進上求,無怯弱心也。

觀眾生難度:以眾生根行不等,惑業深重,不肯受化者多。即有一時受化,遇境逢緣,而退道心者亦多,故曰難度。不生厭倦者:如《寶積經》所述:常精進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只是為了一個眾生經過無量劫,一直跟隨在他身邊要談談度化他,【隨逐不捨,猶不受化,】還不讓他度化,【曾無一念棄捨之心。】不曾想要放棄他,【對此眾生不厭,常隨教化不倦。若此菩薩,可謂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也。】這個很難,度一個眾生無量劫度不來,真的都不放棄他,要是我,說真的我沒辦法,沒辦法,他是菩薩。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巅。此四句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我們的發心一定要究竟菩提,不能休息,【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有罪不忏,】有罪過你不忏悔,【有過不除,】有過失你不除掉,【內濁外清,】外面顯現清淨,裡面污染、煩惱重,因為佛法是心法,擺平了內在的世界,外面才能清淨,我們內心的煩惱,這個濁就是煩惱的意思。內心的煩惱名利心很重,結果外面看是修行人,【始勤終怠。】一開始很精進到最後懈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這所夾雜,【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偽就是不真。

【此段辨偽之相。偽者,虛也,假也。有心而造曰罪,無心而造曰過。凡有罪過,理宜忏悔除滅。今日不忏不除,則無慚愧心,】一個人無慚無愧,【甘居下流也。內濁,】內心就污濁,【即具足貪嗔癡,渾濁自性。】我們的本性夾雜著貪嗔癡,就變成執著、意識,【外清,即矯現戒定慧,】故意做得像非常有修行的人,【清淨之行。始則精勤修習,終則懈怠廢弛,虛度時光矣。

雖有好心,行諸好事,如恤孤濟貧,】恤孤,恤就是赈災、赈救。恤孤就是救濟孤兒,濟就是幫忙貧窮,【赈災救難,】救濟貧民,【施棺】布施棺材,【給藥,】給就是供應的意思,給藥,那個不能念給gěi要念給jǐ藥,供應藥,【修橋鋪路等;多為貪名圖利之心而為之,是謂夾雜(好心與貪圖名利之壞念相參)。雖有善法,修諸法門,如持戒修身,參禅習定,澄心慧觀,念佛持咒等;復為貪嗔未斷,愚癡所誤,造諸罪業,染污所修清淨之行。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眾生界盡,眾生不可能盡,眾生哪有可能盡,我的願就不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此段辨大之相,乃言心願廣大。眾生界,即有情眾生之界。《楞嚴經》雲: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度到無眾生可度,簡單講就是我們內心無所執著的時候,他的願就是成佛才有一個段落,其實就事相而言,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理體而言亦無眾生可度,簡單講如果證悟我們的本性,即無眾生可度了,因為你已經完成內在的眾生的佛道了。

【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期就是希望。希望【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此段辨小之相。觀三界如牢獄,觀者以智觀察。三界:一、欲界。六欲以下,五趣眾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天你為什麼會來娑婆世界?我們的淫欲心不斷,這一關又是最為難斷,所以念頭要控制好,【未曾離欲,故稱欲界。二、色界。六天以上,四禅天中,初禅(梵眾、梵輔、大梵)三天,二禅(少光、無量光、光音)三天,三禅(少淨、無量淨、遍淨)三天,四禅(福生、福愛、廣果)三天,】四禅照理講是九天,九天,四禅三天是講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此天復有無益外道天,及五不還天(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即三果阿那含,】所以簡單講四禅就是兩種人住的,一個是外道,一個就是佛道的三果的聖人,四禅就是兩種人住的,三天外道住的以及佛道住的,平常人沒有辦法到達這個地方,功夫要很深的人,【寄居其中。彼諸四禅,四位天王,徒有欽聞,不能知見。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不是欲界天的色,是還有形色而已,【第四禅凡夫天,有欲滅色】有欲望但是已經沒有色,所以【歸空,故有四空天。三無色界,即四空天。不特無欲,】不只是無欲,【而且無色,惟余識神、故稱無色界。三界是六道眾生依止之處,惑業未空,輪回未出,要在三界內,受果報身,無自由分,故曰如牢獄。五陰色身,是小牢獄。三界,是大牢獄。】死後再轉世也是三界內,死後再轉世也是三界內。

【視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為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離之。欲離生死苦,故修諸道品,斷界內煩惱。但期自度,無廣大心,不能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苦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功勳不忘就是常常執著,常常說我有功勞。勳就是熏習的熏,功勳,功勳不忘,你所做的功勞都不會忘記,就是常常執著,【知見不泯。】知見就是我見,我見不泯,不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什麼叫知見不泯呢?他認為他很行,只有我持戒別人都破戒,只有我布施別人沒有布施,只我最不執著別人最執著,這個都是知見不泯,就是說來說去只有自己好,別人統統不好,這個就是知見不泯,認為自己很偉大,知見不泯的人就是傲慢、狂妄,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於二邊,不歸中道。或善於有,或著於空,皆謂之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此著於有,有凡有聖。於眾生則願度,於佛道則願成。與上真心文中所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眾生,同一大乘菩薩道,智悲雙運之作略。何以說其為偏?只因未明中道實理。

菩薩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權實攸分,】攸就是很遙遠、差很多的意思,兩種是分得很清楚,這個攸是遙遠。就是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在若相離相而已。如願度願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勳不忘,眾生佛道之知見不泯(亡也),】不除掉自己的知見就是執著,【即是著相:是為權教菩薩。

實教菩薩,所修離相,終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無成而成,成無所成。空有雙離,全歸中道。稱真實理而修,】稱真實理就是無生,合著這個無生法,所以師父一直再三地告訴諸位:你修道要想成就,你要進入真正的理一定要無生,一定要無相,內心不要任何的執著,不管別人整天管你的事情就好了,你要成就才有希望。你不要管別人對你怎麼樣,管他來不來,管他去留,不要管這些眾生,管他如何說我們好、不好,你要記住二十四個小時都把你這顆清淨心管好,你管別人要怎麼講,怎麼講,他怎麼反應都不要管他,保持你內在的安詳,稱真實理而修,【是為實教菩薩。】實教菩薩就是講空,【若雖發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圓理,執有眾生可度,認有佛道可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我們的本性就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一切都是我們心的問題而已,想善就善,想惡就惡,心想到清淨就是佛,心想到煩惱就是眾生,【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所以厲害就是厲害在此,到最後他一定跟你說一句,沒有任何可得,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此一段辨圓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現前,才能了知。自性,是當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時則為眾生,悟時則成佛道。因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眾生佛道,皆不離自己心性,故不見更有一法,離心別有。若見心外有法,即非正見。

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此虛空二字,莫作虛空相解,若作相解,何為空願、空行、空果?】這樣變成什麼都沒有了,【縱有所說,總是不當(去聲)。當以義解,以字依也。虛空者,廣大義,】師父剛才告訴過諸位了,【即是依廣大心,發廣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行廣大行】行廣大行就是【(六波羅密行),證廣大果】證廣大果就是【(大覺極果)】就是佛【。上即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無修,證亦無證。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二依名辨相竟。

丙三  指示去取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知此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種心之行相,差別不同,則知自己審度思察:邪偽小偏,四種不好;真正大圓,四種是好。既知審察好丑,則知去取。不依曰去,依之曰取。既知應去應取,則可以發心,自不至有所錯誤。】

今天又是九點半了,又是九點半了,九點半。我們再把這一段講完,把這一段講完,這一段講完就是序分。

【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

此征釋上文則知審察一句。雲何句征起,謂下釋成審察之意。

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不好的都去除,【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這裡就是不好的都去除,好的統統保留。

【此征釋上文則知去取一句。雲何征起,所謂下釋成去取之法。邪偽小偏,四種應去。正真大圓,四種應取。如是發心者:如是二字,指法之詞,即指應去者去之,應取者取之。如是所發之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菩提心,是成佛種子。此心既發,成佛有分。故省庵法師,撰文勸人發菩提心也。

一序分竟。】

這些文字都很簡單,所以這個不必解釋,不必再解釋,這樣你就了解了。明天我們就講正宗分。因為這些文字並不是很困難,但是很重要,很重要。

今天講經以前先講一件今天發生的事情,今天阿華在山上監工,他說:怪!手挖到蛇的時候。他沒有告訴他太太,他太太當天晚上就夢見蛇去找她,她先生挖到蛇去找他太太,現白色的蛇給她看,他太太說怎麼會有蛇讓我夢見?她先生嚇一跳,嚇一跳,所以這個很厲害的,很厲害的,非常厲害的。因此所有眾生都有靈性,所有眾生都有靈性,不殺生戒這一條你一定要持好,一定要持好。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歎德明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菩提心是一切的善裡面最了不起的,【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要有因緣。

【此下正宗分,乃是文中真正宗要之理。菩提心三字,即一文之正宗。】我們說正宗川菜是什麼菜?一部經裡面一定有正宗分,【菩提心,是第一心,故為諸善中王,諸者眾也。】一切的善菩提心最重要,【善有世間有漏善,出世間無漏善。有漏善,如五戒,是人道因,為人善。十善,是六欲天因,】你如果想要升天享福,必須行十善,【為欲界善。四無量心,及不動業】不動業是伏前六識的起來,修不動業,不動業就是色界禅定的代名詞,不動,不動不是所謂的真如,此處說不動是暫時不起來,叫做不動,沒有斷,伏而不斷,【(禅定),為色界因,為色界善。滅色歸空,修習空定,】滅色歸空和當體即空,差別在何處?滅這個色法而歸空,這個就是外道,即色即空這個就是佛法。滅色歸空,要把這個色法除掉,來恢復空這個就是外道,不了解色空一如的道理,因此這個就是用二分法,二分法,修習空定,【是無色界因,為無色界善。此皆不了生死,不出三界,是為有漏善。

無漏善,如四谛(聲聞所修,為小乘善)、十二因緣(緣覺所修,為中乘善),此二能了分段生死,能出三界。六度(菩薩所修,為大乘善)、菩提心(諸佛所修,為佛善),】菩提心簡單講它最大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叫你要發菩提心?就是叫你不能退轉,這是所有的菩提心任你怎麼報恩什麼……就是要叫你學習不退轉心,菩提心所有的作用就是要叫你不退轉,不能退轉,佛道一定要成就,所以發菩提心的人,他不容易退道心,【能了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大涅槃。故以菩提心為諸善中王。

菩提心,即得成菩提果覺,因地心也。】此菩提心就是我們修行的因地心,【此心為眾生正因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即是成佛種子。經雲:佛種從緣起,故曰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一歎德明緣竟。

乙二  標數列名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這個“重”要念zhòng,不是念chóng,不是念做“重” chóng恩,念做“重”zhòng恩,念佛重恩。【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此靈不是當做靈魂,不是當做神識,當做本性的意思——清淨的菩提心,這個靈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就是這個佛性的意思。【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初二句,略標其數可知。下征列十緣:

一者、念佛重恩故。以佛恩為第一者,因念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都要依靠佛,沒有佛的引導我們哪有路走?四生就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胎、濕、卵、化就是一切眾生的意思。四生慈父,【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子,有平等大慈大悲之心,欲與一切眾生之樂,】要給一切眾生之樂,【欲拔一切眾生之苦。其恩最極高廣,有踰】踰(逾)這個念yú,很多人都念yù,有逾【父母,】逾就是超越,超越的意思,超過父母恩。佛恩超過父母恩,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只能生我們這個肉身而已,無法生我們的法身慧命,父母恩無法和佛恩比,【故列第一。

二者、念父母恩故。若欲報佛恩,須假父母生身;發菩提心,】沒有此身怎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奉佛使命,為佛使者,代佛宣揚,以法利生,以暢佛懷,方可報佛重恩。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則不名報恩者。】我們要報恩一定要說法,報恩一定要說法,【但說法度生,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從父母而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劬qǘ,劬就是勞苦的意思,叫勞苦。【故念父母恩第二。

三者、念師長恩故。】師長就非常重要,【雖有父母,生我此身,若無師長教誨,則知識不開,焉知禮義?佛法不懂,那能修行?若不修行,】你生生世世每一世都做凡夫,【則佛恩親恩,皆不能報。故念師長恩第三。】因此我們如果對師父講話或是我們對師父有些惡念,這個都是惡的種子,三途的種子,在經典裡面都兩三強調對師長、長老都不能有一念惡念,不能有一念惡念,就是惡心,一惡念,這個惡念會牽引三途,不重法故,因為師長代表三寶,佛不在,佛不在,法放在房間裡面他又看不懂,只有靠師父。師父的恩比你父母親超過百千萬億倍,沒有師父,你怎麼了生死?你茫茫根本無路可走,所以要報師長的恩。

【四者、念施主恩故。此條似對出家眾說。雖有父母生我身心,師長教我佛法。若無施主布施供養,則終日求謀衣食,那能安心辦道?施主能成就我道業,故念施主恩第四。】所以我們辦短期出家,短期出家可以說是報施主的恩。為什麼要辦短期出家?有很多信徒來到這個地方一直感謝。這個孩子在家裡多麼壞,怎麼說都不聽,來短期出家之後成熟多了,師父今天來這裡上課,不惜一切外境對我的看法,怎麼傷害師父或是贊歎,我都無動於衷,我一定要弘法。對我有信心的進來,對我沒有信心的沒辦法,那是他個人的因緣自己去走,所以我就是念施主的恩,因為你施捨使我衣食無憂,師父就用法的布施,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師父現在也是報答施主的恩一樣。

【五者、念眾生恩故。此有三種:一、眾生類廣,自我從無量劫以來,捨身受身,必有經生父母。則我有過去無量父母,未出輪回,必在六道。我無宿命通,不能知識。則六道中,有許多眾生,是我累生父母,與我有恩。】所以我告訴諸位,水陸法會有因緣就寫個牌位:“累世的父母”,就這樣寫,幫他們超度一下。【二、我日用所需衣食,皆賴眾生供給,令我現成受用,悉皆有恩於我。三、牛為我耕,雞為司晨,】司晨就是早上公雞報曉,就是早上起來,咕、咕、咕……雞,現在的雞很糟糕,打雷它也在啼叫,它分不清楚晝夜,現在的雞都是打盹雞,現在養貓也一樣,它不吃老鼠,吃什麼?都吃飯,都要人喂它,現在變成雞晝夜分不清楚,分不清楚,反正現在的人都是用鬧鐘,【犬為我守夜,】狗為我守夜,【於我亦有恩。故念眾生恩第五。】現在我隨便舉個例子,你要聽經一定要騎車來,對不對?要不然坐計程車來,計程車司機對我們也是有恩,要不然你就要從家走到這裡,騎摩托車,發明摩托車的對我們也有恩,你走路,人家把路鋪得這麼好走,要不然你到鄉下走走看,都是爛泥巴,摩托車一騎只能在原地打轉,對不對?會下陷,所以你觸目所及。然後衣服,你很行,自己做衣服嗎?你自己縫布邊嗎?你自己做衣服嗎?衣服做涼爽的或是做厚一點的,適合我們的色彩,這也是厲害的地方,雖然我們有錢,有時候有錢買不到。你看講經說法要麥克風,我們哪有那麼聰明發明麥克風?對不對?電燈,眼睛所看到的,統統對我們有恩,所以我告訴諸位:對待眾生不能懷有仇視的敵意,對待一切的眾生不能用仇視的敵意,不管這個眾生有多壞,他都對我們有影響,多結善緣不要結惡緣,寧可犧牲自己受盡一切委屈,你就是不要報復,就是要犧牲自己,眾生對我們都有恩,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想壞的,這樣我們的日子也比較好過,比較不會神經衰弱,他日子也比較好過,要不然碰到的時候,他朝那邊,他朝這邊,這樣日子難過。所以智者心中沒有恨,智者心中沒有恨,一定是如此的。

【六者、念生死苦故。上五者皆約外恩,後五者皆約己事,一一無非切己之事。念生死苦,】這一念最為重要,【即念念起智觀察,現在此身,不是長生不死之身。寒暑遷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銷殒。好萊塢電影的一些影星,以前都是很英俊的或是很漂亮的,像普利斯萊,貓王,不得了普利斯萊,貓王,那個瑪麗蓮•夢露,瑪麗蓮•夢露,你看她死了幾十年,到現在人家還在紀念她,紀念瑪麗蓮•夢露,她的死因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到現在還是一個謎,瑪麗蓮•夢露漂亮在她那一顆痣,現在好幾十個人都打扮成瑪麗蓮•夢露在比賽,沒有什麼好做的,就搞這個沒辦法,所以我們人看這些歌星、影星,他們那麼紅,紅到最後什麼都沒有。英國的湯姆•瓊斯,英國的湯姆•瓊斯當時候那個叱咤風雲不可一世,他本來是一個很平凡的人,湯姆•瓊斯,你們聽嗎?唱那一首(歌曲),就是那一首歌,不得了整個美國、英國都被他所震撼,現在無聲無息了,無聲無息了,湯姆•瓊斯。所以羅傑摩爾007,現在也是無聲無息了,沒有什麼。所以我告訴你們:世界只有一種造業愈老愈寶,就是出家。電影明星,他會隨著時間、高點的下去,年輕人一直竄出來了,對不對?法師不一樣愈老他就愈寶,經驗愈夠,本性的功夫愈夠,他的德行愈深,年紀愈大人家愈尊重他。為什麼這個行業沒有人要來,大家都要做歌星、影星,所以我們如果了解無常,你就不會欣賞這些影歌星,一看,十年後你就會覺得這個沒什麼,所以我們這些小姐,或是這些男士,你如果認為自己很英俊,十年後你再看看,十年後你再照鏡子看看,夾死一大堆蒼蠅,沒有用,沒有用。我告訴諸位,能塗就快點塗,能抹就快點抹,你不要不擦粉,能抹就快點抹,像我現在能抹就快點抹,一樣的,一樣的,快點抹。修行人很奇怪,修行人的臉看起來就是不會覺得老,我現在有機會洗臉,多少看一下也不覺得老,我十幾、二十幾歲看起來差不多都是這樣子,現在看以前高中、大覺的相片,看起來差不多都是這樣子,這是我自己的錯覺,事實上並不覺得老,不覺得老,真的!那一天來的那個喇嘛,尼泊爾來的那個喇嘛,他三十八歲,我三十九歲,他看起來差不多四、五十歲,尼泊爾來的,那個就是老化,那一種環境,環境,你不相信要不然你叫他來,叫他猜師父的年紀,叫他猜猜看,他猜我是高中的,真糟糕,他不知道我三十九歲了,不要講他也不知道我三十九歲,所以修行就是有這個好處,他的內心會高興,他每一天都活在法喜當中,他每一個都活在幸福當中,他體會到真正的生命,他不會想去跳舞、喝酒、唱歌,去執著這種外境的東西,他都不必借著這些東西,他每天都活得很高興,他有法,他百年以後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有目標,他有方向,他不會迷失,他不會迷失。底下,漸漸銷殒,【終歸磨滅,必有死亡之日。】有一天你一定要死,【死後並非離三界,而免輪回,依然還要隨業受生。生死死生,無有休息,是為大苦。故念生死苦第六。

七者、尊重己靈故。己靈,即自己靈覺之性。】剛才師父講過,【此性為眾生本有之佛性,在眾生現前身中,靈靈不昧,了了常知。既是佛性,必宜尊重,勿令永埋在五蘊山中。】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五蘊,我們的身體要發現我們的本性,【發心修行,令其內脫身心,外超世界,出離生死,如鳥出籠,自在無礙,庶】就是希望。庶【不辜負。】就是希望不辜負,希望不辜負我們自己的本性,【故以尊重己靈為第七。

八者、忏悔業障故。承上如要不負己靈,】不辜負自己的靈性,【必宜忏悔業障。忏者,忏其前愆;】這個愆念qiān,愆就是過失,就是罪過的意思。【悔者,悔其後過;即改往修來之義。眾生有三障:一惑障(粗細迷惑心能為障),】惑障。【二業障(身口意所造諸業能為障),三報障(依正苦樂二報能為障)。】這個最清楚,惑障是心的問題,心是問題。業障是我們現在所造的,但是報障最為清楚。你看有的人不必賺錢就有得吃,要讓他窮也窮不了,人家就是一直賺錢給他,他就是有這種福報,前世他拼命地一直布施,今生他就有報福。有的人一直要貪別人的錢,卻都貪不著,所以這個報障非常地清楚。有的人高、有的人長得很好看,有的人矮,有的人長得難看,這種事情就非常清楚,所以你為你現在的身體,再看看別人,你就非常清楚,佛所說的因果絕對逃不掉,非常清楚。如果沒有因果上帝憑什麼要把我們創造得這麼高,對不對?要把我創造得這麼高,對不對?今生我最埋怨的就是長得這麼高,憑什麼?這個不能埋怨,對不對?要埋怨誰?所以我們人皮膚漂亮,長得高、矮這個都不必埋怨,都不必埋怨。有的人三、四十歲,牙齒就敗壞了,這個也不必埋怨,像我牙齒搖動了,這是我的業,【今但雲業障,】就讓我們大家了解,由我們的業障就可以清清楚楚看出因果的報應,所以我告訴諸位:你不要去計較別人,今天把你自己照顧好,這個最為重要,你不要造業這個最為重要。【舉中攝取前後;即是忏悔三障,永斷生死。故忏悔業障為第八。

九者、求生淨土故。娑婆五濁惡世,三障俱重,要忏悔令盡,實覺為難。】這個實在不是那麼簡單,【因助道緣少,故必求生淨土。】我們在娑婆世界實在很困難,娑婆世界你要碰到善知識、要碰到好人這個實在太少了,【淨土助道緣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又水鳥風樹,皆演法音,聞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見佛聞法,得證無生法忍。故以求生淨土為第九。

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正法者,對佛所說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證,是為正法。若但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即是像法。】像法就是似,相似法叫做像,相似正法叫做像法。為什麼相似正法呢?正法很多人證果,可是像法也有某些證果,只是比較少,像法還有一點點像正法,叫做像法,叫做想盡正法名為像法。【若但有教理,而無行果,即是末法。】所以末法要找到一個證果的人可以說沒有,沒有。完全要靠淨土法門,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

【為念如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必宜真正發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證大果,則正法得以久住。

如上,五恩皆能得報,生死可了,己靈不負,業障可除,淨土得生,故以為念正法得久住為第十。】

【二標數列名竟。】底下一一解釋。

乙三  次依征釋

丙一  念佛重恩

【雲何念佛重恩?】為什麼說念佛對我們有很重的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備受諸苦。

【初句征起。雲何,是征問之詞。謂下,釋成,解釋佛恩何等深重。念是記念。我者,隨世假稱為我。釋迦是此土教主,故加一我字。佛名釋迦牟尼四字,梵語釋迦,譯為能仁,能施仁德以利他,運悲廣度眾生也。梵語牟尼,譯為寂默,寂靜宴默以自利,】保持安靜,【運智上求佛道也。】其實穿上釋迦牟尼解釋至今稍微有一點點偏差。其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不是這樣解釋的,真正按照考據學來講,釋迦牟尼應該這樣解釋,釋迦是一個種族是部落,是一個釋迦族,牟尼是聖人的意思。如果按照確實的歷史的考據,釋迦牟尼不是這樣子解釋,是解釋說釋迦族這個部落出了一個聖人,這才是釋迦牟尼真正的意思,可惜我們現在的人很少去考據這個歷史,他就是人雲亦雲,他這麼說我就這麼聽,其實很多解釋都不是這個意思,釋迦族是一個部落、是一個種族,牟尼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聖人,就是釋迦族出現了一個聖者,叫做釋迦牟尼,這樣解釋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但是現在的注解都是這樣解釋,也無所謂,不損聖人的德行。

【如來是佛果通號,共有十號,如來是第一號。】十種通號裡面的第一個。【此二字,約十法界料揀,】料揀就是來分別,【即是超九界以獨尊之號。六凡眾生,來而不知。】來投胎,但是心不能保持如如不動,叫做來而不如,眾生有來這個世間,來又如何?不如,不能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先要明白如字意義,如者如如不動。六道眾生,依業受報,來三界內受生,常被八風所動。】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個要解釋一下,【是世間八風,】我們常常說世間的八風,【無人不被所動,故曰來而不如。】八風又稱八法、八世風,謂此八法,為此世間所愛所憎,像拿一把扇子能扇動人心,所以就像風扇動火一樣,叫做八風,若心能作主的人,就是我們的心能夠作主的人,如果能夠安住在智慧,無相空的思想裡面,我們就不會被愛憎所惑亂,這個叫做不為八風所動。第一個字“利”,就是金錢,就是利害關系。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不貪。小錢不貪,大錢一砸就倒,就昏了,不要說我們中國人,全世界任何一個人統統都是一樣,說不貪錢的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一個稽征處的人去查逃漏稅,這是一個諷刺,稽征處的人去查逃漏稅,被查到,被查到,稽征處的人說:你比較倒霉,你比較倒霉,因為今天如果是我來作主意,我也會像你一樣逃漏稅,但是今天我是政府官員,吃公家飯,因為今天我的身份是扮演要查辦你,你算是被我查辦的,今天若換你來查辦我,我一樣會逃漏稅,但是今天我是當官的。這是一種諷刺的意思,意思是說這個利,世間沒有一個人看得開的,就是錢。我也是這麼認為,我也有同感,有同感。當然不是大修行人,能看得開的沒有幾人。第二叫做衰,此衰不是衰老的意思,就是損害我們,專門要傷害我們,這個衰要解釋為傷害,就是要傷害我們的,衰不是體弱多病的意思,衰就是要傷害我們的,就是一直要我們死的叫做衰,簡單講就是減損於我名為衰,減損,就是要破壞我、要傷害我、攻擊我的,衰。第三就是毀即毀謗,毀謗。因為對那個人沒有好感,因惡其人,惡其人,對他印象不好,就編出不一樣的語言而毀謗他,這個太多了,所到之處,說人家的壞話,所到之處太多了,所以我告訴諸位,親眼看到還不正確,何況道聽途說?學佛第一點你若不學謗停止,你口業不停止你完蛋了,你一生所修的功德全都完了,你手做功德,嘴巴卻花功德,動不動就毀謗、毀謗,所以聰明的人做功德就好了,不要造業。第四叫做譽即贊歎。對於這個每一個人都得了大頭病,喜歡人家贊歎,雖然沒有面對面,亦必以善言贊譽,所以贊歎的這個人也是很好,隨喜功德,稱贊如來,總是好的。第五稱即稱道。因為推崇其人,所以於大眾中稱道共善。第六叫做譏,譏即譏謗。譏謗跟毀謗不一樣,毀謗是有某些事情,借著某些事情來發揮,那個叫做毀謗,毀謗。另外這個譏,譏就是根本沒有的事,無中生有叫做譏。第六這個譏就更厲害了,譏毀其實是連在一起講的,無中生有,戒律裡面講的叫做無根謗——沒有根據的誹謗。你不相信,我告訴諸位一個答案你試試看,如果有人對你傳是非,你問他:你親眼看到嗎?你問他這一句:你親眼看到嗎?每個人你都問他這一句,誰講的?哪個人是誰?他親眼看到嗎?你都這麼問他,就out,他就回答不出來了,你追究起……最高超的就不和你做朋友,離遠一點,你若要追究其根,你親眼看到嗎?沒有。你聽誰講的?你親眼看到嗎?沒有。到最後查無實據事出有因,眾生相。所以眾生離不開六道輪回,所以我告訴諸位,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所以師父才兩三地勸告你們,不要整天一直在聽人家對我們的看法如何,我們只要摸我們的良心,沒有做錯事,我們盡心盡力地去做,我告訴諸位,你再怎麼努力也是吃力不討好,無論你怎麼做,就是叫佛來做,做到頭破血流,人家還是不會滿意,你與人肝膽相照,人家還是不領情,真的,這個世界,這個娑婆世界,因此但求無過,不敢言功,只求我們對得起我們的良心,其它不重要,不重要,任憑你怎麼說,對虛空都是沒有作用,虛空就是我們的本性,你再怎麼說對我們都沒有作用,聰明的人他就是有這種清涼的覺悟性。所以在座諸位:今天你來聽經聞法,最重要的一定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冷靜,如果三兩句話就被洗腦,那也不是佛的弟子,也不夠資格當佛的弟子,你自覺的功夫不夠。第七這個就很有真實感,苦。這個苦我的體會就很重了,因為以前我的脾氣不好,而且又病苦,受到感情的刺激,苦、苦,因為沒有覺悟,沒有覺悟,現在的我歡喜心來接受,病苦,我歡喜心,有業就要報,現在慢慢地還三千、五千這樣還,頭痛、肚子悶痛、腰酸背疼,三千、五千這樣還,不到臨命終這樣我就還完了,對不對?不到臨命終這樣我就還完了,如果到臨命終一下子來討,一下子來勢洶洶受不了,所以現在我如果病苦就很高興,高興在還債了,快完了,快還完了,若有欠銀行債務三、五千元這要還這樣還,還久了也會還完,接著感情的事情,這是世間人最沒有辦法突破的,現在擁有大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擁有大智慧,所以說人情俗事,我現在保持一個原則,斬斷一切對眾生的緣,我說法給你們聽,你有什麼問題來找我,如果要我去親近眾生,對不起,因為我已經感受到眾生的可怕,尤其是男眾,你沒看到我現在講經都不一樣了,尤其是男眾。所以這個世間的苦,我已經感受到,我現在所采取的態度完全斷掉,不管你有沒有錢,不與在家人來往,無是無非,統統沒有,你怎麼說我沒聽到就好了,因為以前我就是太慈悲了,所以這個苦讓我感受至今而言,我目前剩下來的就是一個病苦,病苦,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徒弟,這個不算是苦,這是我的任務,剩下病苦,所以沒聽到就好了,你怎麼說都沒關系,贊歎我也好,沒有關系,我也很贊歎你,很贊歎你,我都交代徒弟回信你要記得,永遠都說好話這樣就對了,每一句都贊歎,每一句都稱贊他,都不要講負面的話,無論他對我們有什麼屈解、誤解、寫信來罵我們的,口氣很不好的,統統沒有關系都要忍耐,我們回信都要好的。以前有一位苗栗的一個小姐,小姐,她家裡鬧鬼,她媽媽在生病,寫了一封信來,叫我做什麼?她是初學佛,叫我親自到她家苗栗,拜托我幫她媽媽加持把她家的鬼趕走這樣子,她寫信來:師父,你大慈大悲要救我,她全家如何如何,已經死了三個了。我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要講經,我告訴她:我的確不能去,要不然你把名字寫給我,要不然你把名字、地址寫給我,我幫你回向。這樣不得了,第一次寄了一千元來,一千元來,信怎麼寫的?你在錄音帶裡說你大慈大悲,我只是小事拜托你來苗栗,幫我加持你都不肯,你不來還收下一千元。這樣寫著,說我收下一千元不去苗栗幫她加持,寫這樣的信,整封信從頭到尾都在罵出家人,後來我叫吳居士,那個時候吳居士還在,我跟他說我們沒有幫得上忙,慚愧,中敢接受供養,再把一千元寄回去。我那麼好心要寫名字、地址幫她回向,所以說你看這些眾生,這是女眾,那是女眾。寫信去她又把一千元寄回來,又寫一個“不准回信”。不准回信,又把一千元寄回來,我就把它收下來,我行菩薩道為了來世要度她,這一千元我又把它收下來,把它收下來。所以我們人那種愚癡,做一個法師,他一個人要面對幾百萬的眾生,他怎麼可能跑到苗票(栗)幫你加持,還……怎麼有辦法這樣,對不對?因此眾生對我的看法,我都不在意,所以我看到那封信也不會生氣,她有她的苦衷,她有她的困難,她埋怨我,我也接受她的埋怨,只是她不了解我而已,所以不了解我沒關系,所以我們如果立場互相交換,立場互相交換,你就會了解法師是怎樣的,所以這個苦我深深地體會到你做什麼事都不對,就是我們怎麼做統統不對,你就是做到死也是不對,幸好還有一些有信心的徒弟坐在台下聽師父講法,這是我很安慰的地方,很安慰的地方,這是很安慰的地方,不會嫌我丑人多作怪,又是矮冬瓜,這樣罵我實在是……。第八,所以這個苦,你們大家慢慢去體會,樂即歡悅之意,遇到好緣好境,身心皆得歡悅,這個就是八風的樂,如果是我,這個樂我都體會不出來,很奇怪,今生今世這個快樂我至今都體會不出來,這個快樂至今我一點都不覺得快樂,我可能不是這個娑婆世界的人,我常常這麼想,因為這個娑婆世界,我認為沒有一件事情會引起我的興趣,沒有一件事情會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我的內心已經非常徹底地了解,於世間無一法可得,沒有一樣叫做幸運,沒有一樣叫做快樂,也沒有什麼不幸,也沒有什麼痛苦,因緣果報自己做自己承擔,不然怎麼辦,在這個世界希望諸位盡早覺悟,提早覺悟,是世間八風,無人不被所動,故曰來而不如,來而不如。

【二乘,如而不來,】他保持不動,但是不敢來,不敢來度眾生,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敢來,【二乘斷我執煩惱,出分段生死,證有余涅槃。沉空滯寂,如如不動。佛要他入世利生,他視三界如牢獄,再不肯來。故曰如而不來。

菩薩非如非來。非同二乘,耽著涅槃之如,故往返六道,救度眾生。非同凡夫,隨業受報之來,乃乘願利生,去來自在,故曰非如非來。

惟佛亦如亦來。佛乃應機示現而來,八風吹不動,故曰如來,九界眾生無足與比。】沒有一個能和他相比的,無足與比,沒有辦法跟他比,就是不夠資格跟佛比。

【最初發心者:佛因地最初發菩提心,是在古釋迦佛時,為陶師,名大光明。古釋迦佛,觀其機熟可度。即帶四位弟子,名捨利弗、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一個古時候的釋迦佛也是有這四個弟子的名字,【至陶師所。陶師心生極喜,恭敬禮拜,默願將來成佛,亦同佛之莊嚴,及同名號,四位常隨弟子亦然。佛為說法,得度出家,從此發心修行。

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備受諸苦。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佛名與師同,滿所願也。

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這個愚癡是遍全世界,不要說佛,說法師就好了,法師拼命地要來弘法利生,就沒有幾個眾生要信受,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我若墮入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不能救拔。因為這一段文字很簡單,就不必解釋了。

【念我往昔造諸惡業(五逆十惡諸不善法)時,佛則悲哀憐愍,種種方便教化。而我愚昧癡迷,不知信受,不肯改惡從善。惡因既積,苦果難逃,故墮地獄,備受惡報。佛復悲傷痛惜,欲代我受苦。無奈我業深重,自作還應自受,不可替代,不能救拔。

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

我罪報既畢,得生人道,佛則轉悲為喜。以者用也,】佛就是【用種種權巧方便,】令種善根,譬如佛【即說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之法,令我得種善根,不墮惡趣。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種種教化提攜,】攜令善根,【令我善根】攜就是用手提起來,你看下面,攜就是用手提起來,簡單講就是提攜我們、教化我們,令我們的善根,【得以增長。】但是因為我們的業障深重,【奈我障重,不肯受化。佛心亦無暫時棄捨於我,是則佛恩何等深重。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佛於印度出世,我還在六道輪回,【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我們到底犯了什麼罪在末法時期出世,【何福而預出家;】不要說出家,你們在家居士就不得了了,我們這些在家居士又能學佛,又有家庭、又有事業,如此還懂得來聽經這才是偉大,做師父的人不但贊歎出家,更加贊歎在家的菩薩不簡單,我們這些男眾、這些女眾,這些在家菩薩的確不簡單,【何障而不見金身;】金身就是佛,我們有什麼障礙不能見到佛的金身,【何幸而躬逢捨利。】又自己很慶幸,幸好還有佛的捨利可以禮拜,我們若頂禮捨利有無量的福,能滅無量的罪,所以說起來我們很可憐,佛出世的時候,我們還在六道輪回,尚沉淪,現在我們得人身,結果佛已經滅度,我們不能見到如來的金色身,實在很悲哀,何罪而生末法,罪過無量,何福而預出家參與,參與預出家就是能夠參與出家的行列,我們的障礙有多大,不見佛的金身,我們如此幸運,能夠禮拜佛的捨利。

【此段自悲自慶。悲者,悲傷不生佛世。佛當初應機出世,我尚沉淪苦趣。現今我得人身,佛已滅度(滅妄證真,成就佛道。度生已畢,入大涅槃)。縱使不得與佛同生一世,能於正像法中,得生亦好;何罪而生在末法,不見如來金色之身。此皆自悲之詞。何福而預出家,得列僧倫三寶之數;何幸猶得躬逢如來真身捨利(譯靈骨)。此皆自慶之意。捨利,即佛悲願,碎金剛身,而成捨利。以為末法眾生,作大福田。令我等禮拜供養,能得無量福,能滅無量罪,能成一切智,何等慶幸之事。

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過去都沒有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們如果沒聽到佛法,不知道生、老、病、死的可怕,不知道六道輪回的可怕,不知道無常法,死亡隨時都會降臨在我們的身上,怎麼會知道我們常常受佛恩,就是因為我們常常聽法,聽聞法的開示,所以我們知道生死的痛苦,【此恩此德,邱山難喻。】邱山就是高山的意思,高山,佛恩比高山還高。

【如是指上悲慶之余,心中思惟,還是夙生已種善根。向使下四句乃反顯,不種善根,難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佛之恩德高大,邱陵山岳難以為喻。

自非發廣大心,】你若沒有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就是要報佛恩,報佛恩。

【此段即由正思惟,而得正知見。乃知欲報佛恩,須發佛心,而行佛事。發廣大心,即發佛之平等大慈悲心;此心即菩提心。行菩薩道三句:皆行佛事,佛在因地中,所行之事也。行菩薩道者:捨己利他,廣行方便: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要解釋一下:這個叫做四攝法——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意思是說你要修養自己,或是要引導眾生入佛門,你一定要具足這四種條件,使他覺得有親切感,使他覺得我們佛教徒對他真的很好,所四攝、四事、四法,四事就是四種事相的四,四攝、四事、四法,統統是指一樣的東西:第一叫做布施攝。我們人的布施隨著自己的力量布施給眾生,因為我們眾生都有貪,眾生都有貪,我們方便施捨一些東西給他,或是施捨真理給他,施捨一些財物給他,眾生會高興。有的人你布施金錢給他,他不高興,布施佛法給他,他一生一世感恩你,感恩你,令起親愛之心,他會認為你這個人修養很好,以後你對他說話才能契入,才能契入。所以要攝受眾生第一個要布施,布施財物或是布施法的真理。第二、這個愛語非常重要,愛語不是男女那個戀愛的愛,愛語就是一種非常誠懇、關心的話,這個愛就是我對你非常慈悲的那種意思,也就是說依照眾生的根性,好好地安慰他,讓眾生覺得我們很慈悲。簡單講,換句話說,愛語直截了當的解釋就是:菩薩能夠站在對方,了解對方的心思,而站在他的角度替他講話,不傷害到他的自尊心,完全附和他。我們所關心的就是他所需要的東西,有的是很關心,有的是很關心,關心到使人受不了,有的女眾長得漂亮,長得漂亮男眾就很關心她,非常地關心,關心到使人受不了,如何受不了?上班也載她去,下班也在外面等她,等得程度也太離譜,而且人家女眾已經跟她拒絕了,拜托他不必再來載她了,他也是硬要見她一面,那個就是很關心,關心到已經受不了了,那個已經不是關心,變成是一種壓力了,壓力了,所以男眾就自己認為我盡力地做還不能感動你,錯誤,要對方能夠接受,這個才叫做愛語。自己關心的程度一定要……關心的方式,你的方式、你的時間、你的空間、你的語言,要恰到好處他(她)才能夠接受,你關心到變成限制她的自由,這個哪裡是關心?所以男人都比較壞,他關心得已經讓人家受不了,受不了沒辦法,受不了,他不懂,所以了解語言是最高超的藝術,所以我們說話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說話有幾種藝術:

(A說話前)

⑴講話第一個要件要先聽話,聽他怎麼說,你不要一直搶著要說,這個就是錯誤,要說話以前你先聽對方講,你要說什麼,你就先做聽眾再做演講家,他都沒有說話,你就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你怎麼知道他要聽什麼?你要先聽他說,講話。

⑵再來,第二點、要尊重他的自尊心,尊重他的自尊心。

⑶再來,第三點、他最不歡喜談論的話題,你都不要去提起。譬如說她的兒子被抓去關,她的嬌兒做落翅仔,或是她的兒子做古惑仔,她最不喜歡人家講這些。她先生整天花天酒地玩女人,她最不喜歡人家講這些,你關心她,說:最近你先生好嗎?酒有沒有少喝了?外面還有沒有玩女人?她滿臉地不悅。你是關心她,但是那麼多人你就不要講這些。有的人不要人家講學歷的問題,有的人不願意給人家問學歷,你偏偏一天到晚:你讀哪裡?你讀哪裡?你問人家這個做什麼,對不對?所以我告訴你們要了解心理,要了解心理,要了解心理然後要會說話,你如果對學歷高的,一去就介紹:這是台大博士班。他就……整張臉就滿面春風。他讀小學,不想讓人家知道他讀小學,他就一直對他說:你怎麼不認真念書?怎麼讀這麼少?在那麼多人面前跟他洩底,這個就是不懂得說話。

所以我們人一定要懂得說話,這一堂課大家要注意聽,一定要懂得會講話,知道嗎?一定要懂得會講話。

(B說話時)

⑴講話要了解次第性。長輩先講,你是晚輩盡量聽。我告訴你:最偉大的人要先做最平凡的人,就是你要先學如何聽人家講話,長輩在講話你要靜靜地,沒有你插嘴的余地,我們不是搶著講話根本不懂禮貌,不要說做菩薩,做凡夫都不夠資格。因為我了解。

⑵接下來,對不能開玩笑的眾生,你不要跟他講太多,保持一個距離。如果這個眾生能夠跟他說笑話的就無所謂,還要看立場、看時間,還要看空間,所以不是單方面地關心,這樣就能夠產生效用,不一定,一定要兩方面的互相,所以你要很懂得關心,尤其是語言,語言。師父,我一輩子不會去傷害到眾生的心,你放心,你跟我相處久了就知道,也不必太久。我這個人也不會去傷害到任何人,叫我惡口這個辦不到,罵人,或是去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我明明知道這個女眾已經嫁人了外面又有男人。我也是告訴她:你要好好地學佛,自己注意一點。我會說得很好聽,我不會去傷到她的心,我會對她說得很好聽。我說的只有她知道而已。我會對她說:家庭盡量不要破裂。她就知道我在講什麼,我所說的旁人絕對不知道我在說誰,我有這種修養,有這種修養。所以你們這些男眾、女眾,你們如果跟師父在一起你放心,我絕對不會傷害你,我只會疼惜你,跟你摸摸頭、跟你摩頂授記,如此而已。我不會傷害你,只會鼓勵你、說好話,絕對不會跟你說壞話。

⑶第三叫做利行。利行簡單講就是利益眾生的意思,凡是利益眾生,使眾生產生歡喜心,這個叫做利行,利行就是利他行,利他的工作。人家說自利利他,利行就是利益眾生叫做利行。

⑷第四個叫做同事。同事就是順他的角度,順他的立場然後講同樣的語言。譬如這個人很貧苦,我跟你講這個人很貧苦,從小到大就是貧苦出身的,你不要在他面前說你有幸福,這是錯誤的答案,在苦難的眾生的面前,不能講你有多幸福。他現在三餐不繼,你對他說:你的命實在很差,要是我家一進去就開冷氣,你看我老公讓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門就是轎車,奧斯摩比或是勞斯萊斯,BMW,說你的幸福,你看這樣打扮,出門都是高官顯赫,都是中央級的人和我們來往,增加人家的痛苦這樣不好,不要在可憐的人、貧苦的人的面前講你是一個很Lucky的,很幸運的人,不可以。你要跟他講非洲人比你更苦,你現在雖然貧苦,還有人比你更苦。以前我也是很貧苦,所以我絕對不會瞧不起貧苦的人,或是瞧不起病苦的人,你所說的話要和痛苦的人立場相同。這樣他會認為這個人實在了不起,了不起,所以法師也必須要懂得心理,修行人也要了解眾生的心理是什麼?

再來,底下,七十六頁。

所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建立佛法者:無佛法處,設法而提倡之。】現在到處都有錄音帶、錄影帶,現在很方便了,【有佛法處,盡心而護持之。惟有佛法,可以救度眾生,故須建立。】這句話的確如此,只有佛法可以救度眾生,這一句話是絕對百分之一百萬,百分之一百萬,宗教的思想,多少我都有涉獵過,沒有辦法,其他的宗教絕對沒有辦法,像佛教這樣究竟解脫,絕對沒有辦法,故須建立,【救者,以大悲心,救出生死海(離苦也)。度者,以大慈】(悲)【心,度登涅槃岸(涅槃譯不生不滅,登彼岸得樂也)。首句自非二字,乃反言。自非發佛心,行佛事,縱使粉骨碎身,皆不足報答佛恩。以不稱佛懷故,故曰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一念佛重恩竟。

丙二  念父母恩

 反過來顯示你非發菩提心不行。

【雲何念父母恩?】如何念父母恩呢?【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劬,剛剛講過勞苦的意思。父母這麼憐憫我,哀哀父母就是多麼的感歎,我受父母的照顧這個恩,哀哀父母是悲感之意,意思是說如果想到父母,內心很感動的意思,還是媽媽煮的菜比較好吃,余天唱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十月是【懷胎】三年是【乳哺;】十月、三年,十月是指懷胎,三年是指乳哺,就是喂奶,喂奶。懷胎乳哺,喂我們喝奶,【推干去濕,】幫我們換尿布的意思,推干去濕,幫我們換尿布,現在的父母好命了,現在哪一個人生孩子要喂孩子吃母奶?你們這些年輕人,我問你們,結婚五年的,結婚五年的舉手。你的孩子出世以後有給孩子喂母奶的舉手,有喂母奶的?沒有,都是喝牛奶,對不對?以前的人都要喂母奶,以前的人帶小孩,哪有什麼BB防漏紙尿褲,現在的人用完就丟掉,不是這樣的,以前都是面粉袋的布,淨重五十公斤那一種布剪一剪,洗一洗、曬一曬,曬干後再包一包,整包走起路來像丑小鴨,都是這個樣子,以前的人哪有什麼BB紙尿褲,對不對?現在的人命實在好,現在的婦女說真的沒有受過苦。我要去聽經,OK,拜托人家稍微照顧一下,如此而已,一個月多少錢?OK,精進,要來聽經還算了不起,孩子托人家照顧,來聽經這是偉大的人,孩子托人家照顧:我要去跳舞。肚子還沒有恢復她就……。生完小孩之後肚子會脹大,要經過好幾個禮拜才會恢復,這個我也知道,我什麼都懂,對不對?現在又發明一種藥,擦肚子擦到沒有痕跡,百般武藝都有,百般武藝,擦肚子的,所以說我們現在的婦女說痛苦,老實講不能和以前相比。以前要是子宮外孕就死定了。我問過一位中醫師,我說以前沒有西醫可開刀,子宮外孕,胎兒在輸卵管成形,輸卵管經過兩個月會爆裂,會血液不止,會血流不止,爆裂會痛,現在的人如果子宮外孕不會死,以前的人靠中醫,子宮外孕沒有救會死的,懷孕到最後,輸卵管爆開血流不止,以前的人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子宮外孕,所以說現在的醫生功德無量無邊,醫生就作研究原來是在輸卵管著床,著床之後發展龐大,龐大之後結果爆開而死,所以我問過一個中醫,對中醫師而言,子宮外孕有救嗎?他說沒有辦法一定要死,一定要死。現在年輕人撫養孩子,沒有什麼苦不苦的,現在有哪一個小孩晚上哭鬧,媽媽要起來整晚哄騙的?也是有的,頂多找個人幫忙照顧,她比較有睡眠,花一萬多元她才比較有睡眠,吵個幾天,就說:以後不生了。以後就已經生了。所以現在的人學佛,也必須要體悟這一點。【咽苦吐甘。】苦的母親自己吞,甘的吐出來給孩子吃,以前都是如此,(師父學當母親把口中已嚼過的食物塞入孩子口中的動作)想到師媽以前喂我的時候,不會嚼,孩子不會嚼,就這樣塞進去,(師父學當母親把口中已嚼過的食物塞入孩子口中的動作)還吃得很高興,如果得到肺結核就糟糕了,肺結核。現在醫生說:不能用這種方法喂小孩,這樣會有傳染病。有傳染病不可以,【才得成人,只望紹繼門風,】只望,希望,紹就是繼續,門風,【供承祭祀。】供就是奉養,奉養,祭祀就是用食品奉祀祖先或神明並向其行禮叫做祭祀,就是祭拜。

【首句征,下文釋。念,乃能念之心,因也。父母恩,即所念之事,緣也。由此因緣,能發菩提之心。哀哀是悲感之意,念及父母,心生悲感。我之受生,秉質陶形,】秉質就是先天性的,這個身體就是父母親所生,【全由父母,何等劬勞。既生之後,】出生以後,【還負許多責任,】負起很多責任,【其恩難以言喻,儒雲:昊天罔極。】昊就是大,大。天很大,無量無邊的天,就是父母的恩有多大?像天空那麼大,天空有多大?無量無邊的大。昊天罔極,這個大家都知道了。讀過《講經•小雅》: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的小雅篇裡面都有。

【十月三年四句,偏重於母恩。吾人托生人道,由往昔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和合,流一念愛心,】一念愛心,就是執著,【為受生種子,納第八識於赤白二渧中,】二谛,渧就是水的意思,渧就是滴水,也就是父精母血,赤白,赤就是母親,白就是父親,【而成胞胎,是謂心(八識)色(二渧)和合。】第八意識的心跟這個色法,二渧就是兩種精血和合,精跟卵,簡單講就是受精卵和合,【居於胎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生藏這個很重要,吃到胃部沒有消化食物,胃以上從口腔、食道到胃,還沒有經過消化叫做生藏。消化以後通過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到肛門這一類叫做熟藏。簡單講未消化以前叫做生藏,消化以後叫做熟藏。以前沒有這些食道、胃、口腔的名詞,所以叫生藏、熟藏。【母親十月懷胎,子飲母血,母失常態,】子飲母血,十月懷胎孩子飲母親的血,母親的奶水就是母血所變的,母失常態,媽媽就失去一般的健康,【腰酸腳軟,氣急神昏,】氣急不是生氣急的意思,就是呼吸比較急促,呼吸比較急促。你如果看懷孕的人,她爬起來的時候伸一個懶腰,爬起來手撐在後面轉一圈,那個姿勢,你就知道,我覺得懷孕不太好看,這是我的感覺懷孕不太好看,大家都要經歷過的沒有辦法。氣急神昏,【行動乏力,飲食無味;此十月中,何等劬勞。】那麼辛苦。【及臨分娩,生死關頭,命在呼吸。為人子者,當念及此,大發孝心。】現在的人因為生孩子而死的,可以說沒有,所以現在生小孩沒有什麼稀奇,古時候的人生一個小孩為什麼要做周歲?還要慶祝他的出世,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要生一個小孩不簡單,生不生得出來,生得出來就吃喝辣,生不出來就四塊板,生得出來就吃香喝辣,就是麻油燉雞、燉鴨,生不出來就四塊板,四塊板就是棺材釘一釘送去火葬,所以說很悲哀,因此古時候的人生小孩是非常危險的,現在的人生小孩像生蛋,很簡單,我來生也很簡單,像大便一樣,就OK,醫生喊一聲出來,哇……(小孩哭聲)就OK了,不必三分鐘,很簡單、很簡單。古時候沒有什麼醫學,沒有什麼催生藥,生不出來就任由她痛苦,要不然怎麼辦?在那裡打滾、痛苦如此而已,可憐、可憐。醫學不發達實在悲哀,生在古時候也是痛苦,生為女眾實在也很偉大,說到此處,實在也很感激我們這些女眾,我們男眾都是女眾生的,對不對?沒有女眾怎能生出男眾,那是不可能的。

【三年乳哺:乳,為母親血液所成,將己身分,養兒軀命。推干去濕者:若兒便利,污及衣被,則推兒干處,去其濕者。又喂兒時,若食味苦,則自咽下;若食味甘,則吐與兒。其愛子之心,無微不至。】以前生個小孩不簡單。

【才得成人,只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就是拜拜,【此世俗為父母之常情。見子才得長大成人,只望子能成家立業,克紹箕裘,】箕裘簡單講就是以前的箕就是屬於畚箕,裘就是衣服,意思就是能夠繼承父母,比喻兒子能夠繼承父親的造業,叫克紹箕裘,裘本來就是一種衣服,衣服,就是父親的事業,箕裘簡單講就是事業相傳,【繼承先志,大振門風。供承祭祀,】能夠跟他拜拜,【俾一脈香煙,】後代就是為了這樣而已,為了死後捧骨灰壇。生個兒子,就說有人可以為我捧骨灰壇了,若生女兒就說:有人為我拿幢幡了。都是這樣子。老實講也是可憐,可憐。【可以相承不絕,親之望子如是。為子者,必思有以慰親心也。

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濫稱釋子,就是我現在已經出家了,這是專對出家人所說的,濫稱釋子就是實在有辱佛門,【忝號沙門。】忝就是有辱,忝就是自謙之詞,我這樣出家有侮辱沙門,【甘旨不供,】我出家不能供養在家父母好吃的東西,【緊祀不給。】就是我也不能在傳宗接代裡做一番事業,簡單講就是沒有後代。祭祀不給,我不能拜祭祖先,也不能娶妻生子,【生不能養其口體,】生就是父母在世的時候,因為我出家了,父母在世的時候,因為我出家不能侍奉父母飲食,或是他們的身體有沒有平安,早晚睡覺幫他們鋪棉被,【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此段,省庵法師警策僧眾。以己為例,】不說別人,【故曰我等。既已割愛】割捨家庭、夫妻或是一切親情之愛,【辭親,從釋出家,是稱釋子。】所以有人扳依後自己寫“釋”,皈依之後寫“釋”,寫信給師父“釋道果”,奇怪,怎麼這麼寫?結果我以為是法師,結果寫信來,說:師父,我是你的徒弟,在家的徒弟,很奇怪,為什麼皈依的法師都沒有告訴徒弟,說寫信給師父不能寫“釋”,“釋”只有出家人可以稱呼而已。有的徒弟不懂,皈依之後就自己寫“釋”,“釋”,所以你們不能稱呼釋迦牟尼佛的“釋”,你們要用好色的色,你們沒有斷男女,沒有斷男女,所以你要寫這個“色”,音同,音同,“釋”是出家人取的,在家人怎麼能稱“釋”?是簡稱釋子,【不能學佛修行,故曰濫稱。又出家修道,總號沙門(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不能勤修三學,息滅三毒,故曰忝號。】忝就是有辱,有帶給佛門一點屈辱、侮辱,表示自己很謙虛。

【甘旨不供,祭祀不給者:甘旨是美味,】父母在世之時,當親在就是雙親,【人子當親在之日,】就是我們為人子女,父母在的時候,【應以甘旨是供;親亡之後,應以祭祀為重。儒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要以禮而為,【今我等出家,於世俗子道不能盡。若能真心修行,一子出家,九祖超升,於心亦可無愧。其或不然,父母在生,不能養其口體,父母死後,不能導其神靈(即神魂靈魄)。於世出世,兩途俱失,重罪實屬難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百劫千生就是很長久的時間,常行佛道,要認真修行,【十方三世普度眾生。】普度眾生就是廣大,十方三世就是常心,普度眾生就是廣大心。

【此思惟,即正思惟。唯有下四句,即真正發菩提心。其中具足四心:上二句是常心、第一心。下二句,是常心、廣大心。又合之,能知上求下化,即不顛倒心。能發四心,即是大乘菩薩。

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此段承上,既於十方三世,廣度眾生。則不唯(獨也)今生父母可度,即生生世世所有父母,俱可蒙其拔濟。拔者,除生死苦;濟者,與涅槃樂。】給他涅槃的快樂。

【又不唯一己父母可度,即法界眾生,人人父母,盡得令其超升。超者,越三界獄;升者,登九品蓮。即此念父母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二念父母恩竟。】

七十九頁倒數第二行。

前面所講的是要我們發菩提心,九月三十日講到發菩提心的第二因緣,現在要從七十九頁倒數第二行,這是發菩提心第三種因緣。

丙三  念師長恩

【雲何念師長恩?】什麼叫做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世間師長教我們讀書,小學的老師或者是國中、高中、大學的老師教導我們,師長包括所有增長我們一切修養的師長,都包括在內,我們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的道理,【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就是不是人類,和畜生一樣,人與畜生不同之處,就是因為有禮義,所以我們若不知禮義,就和所有禽獸一樣,【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所以我們若不知禮義,就是完全與眾生同流合污,一般人分不清楚佛法是什麼?解脫是什麼?世俗人只有名利種種,所以我們一定要藉著父母生育我們的身體,藉著世間的師長教導我們,也必須藉著出世間的師長開導我們才能了解佛法,所以我們若無,就會變成禽獸一樣,若不了解世間的禮義,就和禽獸一樣,不了解佛法就和世俗人一樣。再來,看八十頁中間的黑字。

【首句征,下釋,乃釋成師長何恩。謂父母雖能生育我身,必藉世間師長教訓,方知禮義。又必藉出世師長開導,方解佛法。若無,乃反言無世間師長,不知禮義,則何異禽獸?故曰同於異類(即禽獸)。無出世師長,不解佛法,則幾同流俗,故曰何異俗人。

今我等粗知禮義,】就是知道,我等當然包括在家和出家,我們稍微知道禮義,不是很深的意思,【略解佛法。】稍微了解佛法,【袈裟被體,】這個“被”就是跟“披”是一樣的,在此專指出家人,專指出家人,真正受過戒的出家人不是假的。袈裟被體,這個體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個不是,不是戒體,不是本體,被體就是我們這個肉體,【戒品沾身。】袈裟被體,袈裟,一般人都不了解,袈裟叫做解脫服。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所以袈裟就是解脫之意。為什麼說袈裟是解脫服?我們出家人每天都被袈裟,都被袈裟,袈裟,沒有任何的選擇,袈裟,看的是佛,心想的是八正道,身體披的是袈裟,所以他日日道業增長,世間人看的是先生的臉色,老板的臉色,張開嘴巴就是吵架,整個衣櫃滿滿的衣服,不知道穿哪一件,在家人沒有袈裟也不知道要選擇哪一件?好幾百件。大統百貨公司看歡喜的也是買,一樣的,所以她不能解脫,她整個衣櫃翻透了,永遠少一件衣服。出家人要選哪一件,你再怎麼選也是那一件袈裟,所以它沒有給你選擇的余地,心自然就定下來。剃掉頭發洗一洗、干干淨淨,我們整天不會為了外表要穿西裝戴領帶,戴領帶結而煩惱,煩惱,這個顏色要搭配哪一色,都隨便,隨便,因此袈裟叫做解脫服,因為他不需要煩惱,內在有佛教的真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理,外表不加任何的裝飾,本來的面目,所以披得起袈裟,要有相當的福報。戒品沾身,就是要持戒律,【此之重恩,】就是重恩,【從師長得。】所以我們今天出家能夠接受人家的供養,完全是師父剃度我們,所以盡我們一生的努力要來報答師父的恩,也是沒有辦法,所以要尊重我們的恩師。

【我等等字,應兼指在家之眾,以有粗知禮義句。粗知者,知之不精;略解者,解之未盡。袈裟此雲解脫服,有九品之分,亦雲大衣。佛制三衣,此衣最貴重。未受大戒,不能披此衣。今日被體,則已受大戒,】就是比丘戒,【故下句曰:戒品沾身。品者,類也。】戒律【有五篇三聚之分,】五篇就是小乘、比丘戒,三聚就是戒的簡稱。五篇的意思就是比丘戒分為五大篇,一篇、一篇、一篇……從重戒、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到眾學法,在家人不需要了解這個,簡單講在五篇的旁邊就是寫著比丘戒的意思,三聚的旁邊就是寫一個菩薩戒的意思,我們說三聚戒,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要了解一下,比丘戒是因為諸位不是比丘,所以我不加以解釋,三聚淨戒這個要解釋一下:三聚就是三種集合起來可以行菩薩道攝受眾生,叫做三聚。照理說要加兩個字叫做淨戒,三聚淨戒。以前廣化法師好像住在阿蓮那裡,阿蓮那裡有一間叫做三聚精捨,三聚精捨。廣化法師告訴我:再怎麼住都是三個人,再怎麼住都是三個人。不知道哪裡蓋錯了,門哪裡蓋錯了,再怎麼住都是三個人,三聚精捨,真的住三個人,三個人聚會在一起修行,再怎麼住都是三個人,三聚淨戒是指大乘菩薩的戒法,又作菩薩的三聚戒,又作三聚清淨戒,三聚圓戒、三聚戒、三聚,這個聚就是總類的意思。三聚戒法是無垢清淨法,含攝一切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所以叫做三聚淨戒。三聚淨戒㈠第一叫做攝律儀戒。簡單講就是菩薩要持戒律,然後要有威儀,還要能夠度眾生,簡單講就是止惡行善,菩薩戒不分在家、出家,統統可以受菩薩戒,包括妓女,妓女、黃門、淫門、淫男、淫女、八部、鬼神、天龍八部都可以受菩薩戒,都可以受菩薩戒,只要他發菩提心,統統可以受菩薩戒,受菩薩戒之後不能捨戒,受菩薩戒之時,他一定念盡未來際,我們如果受五戒、比丘戒,他一定念盡形壽奉持,盡形壽就是盡今生今世。從水陸法會感冒到現在,感冒到現在,所以七天都沒見到師父,就是這個原因,氣喘了。受菩薩戒,他念的時候就念盡未來際,盡未來際,做法師的人應該要了解菩薩戒沒有捨戒的,菩薩戒要怎麼樣才會失去戒體,菩薩戒要退失菩提心,要犯十重戒,每一條都犯,那就很嚴重了,菩薩戒要故意十條都犯,那不是普通人有辦法辦到的,殺人放火、擄人勒索,講自己是證阿羅漢果,然後每天都罵人,斗亂僧團、偷僧祇物,接著自贊毀他,要失菩薩戒不是那麼簡單的,殺人要致死才算波羅夷罪,脖子沒有割斷,這個還不算波羅夷罪,還不算失菩薩戒體。簡單講就是菩薩戒不能退,也不會消失,也不會消失,所以大家都要持的,離惡行善,攝律儀戒,戒律,律儀就更持戒律跟威儀。㈡第二就是聶善法戒,攝善法就是做一切的善事,要做一切的善事,做一切的善事。你不知道善事有多厲害,做善事。以前高位大德常常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實在很厲害,也很有啟發性。有一個寺廟裡面有《大藏經》,《大藏經》久了要拿出來曬太陽,要拿出來曬太陽,拿出來曬太陽的時候,用牛,就是用牛,用牛車拉出來。因為以前的寺廟很大,搬到牛車上拉出來曬,這頭牛看人家在曬《大藏經》,曬一部《法華經》,《法華經》,牛不知道那一本是《法華經》,牛吃草吃飽了就走過來,走過來,牛的鼻孔很大,風一直吹、吹……剛好吹這部《法華經》,牛的鼻子一吸就翻一頁,再吸第二頁又翻過來,像翻書似的,就這樣翻、翻、翻……翻了幾頁以後,翻完牛就走了。牛往生之後,來世投胎為人,投胎為人,來世投胎為人,投胎為人的時候,因為牛是愚癡的,你懂嗎?牛是愚癡的,愚癡業才會做牛,沒有智慧,來世為人會愚癡,經典拿來看每一頁都看不懂,剛好他聞過的那二頁看得懂,他聞過這樣子,吸兩口那兩頁看得懂。這個故事我覺得很好,也不是編出來的,這個有根據的,簡單講就是我們道業未成要先結善緣,所以說聽經不管你聽不聽得懂,你來坐著總比你看電視有功德,總比你看電視有功德。因此我們結緣行善就非常重要。所以如果常住在做什麼事,搬經典、曬《大藏經》、做法會,你要盡量發心就對了。以前的一些高位大德都是從廚房出來的,包括印光大師,印光大師都是從廚房出來,印光大師以前燒開水給人洗臉,因為大陸很冷,砍柴、挑柴,不惜一切痛苦,所以說我們如果肯發心,一切的善統統做了,在佛門裡面自然就結了善緣,結了善緣,像牛那樣,它一樣能夠得到善的因緣,因此我們不要笑,初學佛的來到講堂,種下這個因以後果就不得了,不得了。在座諸位,你們坐在這裡,當然已經是修無量劫再來的,不然不會那麼簡單,寧願放棄世間的快樂、享受,坐在這個地方聽師父講經,這個實在太不簡單了,太不簡單了。所以說攝善法戒,就是我們精進供養三寶,心不要放逸收攝根門六波羅蜜,我們若犯過錯要如法求忏悔,所以止惡修善,攝善法。㈢第三叫做攝眾生戒。這個比較重要,攝眾生戒如果沒有相當的願力,慈悲力沒有辦法。我們平常人,平常人差不多受得了兩、三次的煩而已,受第四次煩就會受不了了。攝眾生戒就是用很慈悲、非常大的忍辱心,一直而眾生的煩,因為眾生會困擾、煩悶,所以眾生會浮動,浮動。你做菩薩的人要度他,一個就是慈悲、耐性,要很有耐性、很有耐性這樣子,你才救得了眾生,平常人要救眾生,我認為很困難,饒益眾生叫做攝眾生,簡單講就是對眾生有益的,慈悲心來攝受眾生、來利益眾生,這個叫做攝眾生戒。《菩薩地持經》舉出十種可以利益眾生的,你們要注意聽,世間有十種情形可以利益眾生,你們一定要注意聽,這十種你隨便做一、兩種就不得了了,要注意聽。⑴第一、眾生所做的,如果對眾生有利益,統統贊歎他,做他的伙伴。你知道這個同參道友在行善,鼓勵他、贊歎他。第一點眾生會歡喜。⑵第二點眾生如果生病、病苦或是尚未起的病苦,你要去探視他的病,關心眾生的病苦,好好地與他為伴,這個是攝受眾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有病苦,在病苦當中你若去探視他,這個恩惠這個感情他絕對會感恩你,絕對會感恩你,這個是很重要的。太太如果生病,先生如果整天都沒有外出,犧牲他自己的時間請假整天都坐在太太的身旁,以後先生講話就很有份量,非常地有力量,因為我非常地關心你,整天都坐在你的身旁,又和她說話說到她很開心。或是先生如果生病了,太太整天照顧他,先生也是會感動,同參道友、法師也是如此,同參道友這個出家人很難侍候,很難調伏,如果有一次他生病,我們所有的常住盡量地關照他,他會認為這個團體很溫和、很團結、很慈悲,所以就能夠感化他,能夠感化他,所以說眾生若有病,我們應該照顧他,這樣可以利益眾生,攝受眾生入佛道。⑶第三、度眾生不論你說世間法,或是說出世間法,你說話一定要客氣、有禮貌,一定要使他開智慧,引起他的信心。我告訴你什麼的功德最大?引人入佛門、勸導人家用功念佛以後成佛、發菩提心,這種人功德最大。什麼人的罪最重?就是這個人好好地要來學佛,對他講一些是非斷他的慧命,這種人罪最重,他不能成佛。他斷了別人的慧命,這種人罪最重。所以以前我們如果有造這種惡業的人,一定要趕快停止,度都度不進來了,哪裡還破壞正知正見的佛法,傷害了他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論你說世間法或是說出世間法,你說話一定要說得很客氣,使他有歡喜心。像我在說話都會非常注意,非常注意。所以到我現在出家,包括我念高中的時候,我念建中調研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書,美國(英文)博士所著作的,馬爾騰博士所著作的《青年人的心理跟婚姻學跟修養》,裡面包括語言,我們應該要怎樣說話,應該要怎樣說話和聲音的語調,聲音的語調,我告訴你:講話急促的人,這種人一定沒有修養,搶著講話,一直搶著要講話,人家還沒有講完一直搶著要說,那一種人絕對沒有善緣,講話的音質,男人講話的聲音如果像女人,那種人一世人“撿角”,一世人“撿角”,完蛋了。男人講話的聲音如果像女人,你完蛋了。慧律法師,你好,阿彌陀佛!(師父學男人以女眾聲音講話)我身為一個法師,如果講這種聲音能聽嗎?今天我們來講第二章。(師父學男人以女眾聲音講話)聽了使人受不了。如果女人講話的聲音像男人:今天我們來講。(師父學女人以男眾聲音講話)好像聲音沙啞得很嚴重,那種女人叫做“破格”,沒有用。那種女人沒有用。所以音質、聲音、速度,control要控制得好,要控制得好,Just make,剛剛好,剛剛好的時間,所以該快的快、該慢的慢。世、出世法的聲調、語調,講起來都讓人有歡喜心,語言的重要。⑷第四要知恩報恩。知道哪一個人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報他的恩,內心裡面存著感恩的心,眾生若對我們如何,我們都會認為眾生如此對待我們已經很慈悲了,所以如果眾生說我怎麼樣,我都認為他還沒拿刀子來殺我,我也認為他很慈悲了。因此這個知恩報恩,用感恩心修行的人所做皆成,沒有恨,沒有恨別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我們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以感恩的心,你想想看,你的道業怎麼會不成功?簡單講今天我來聽佛法,都是師父慈悲,感恩師父,感謝。你對師父就有信心,二十四個小時裡面你對三寶就恭敬,對不對?你道業就可以成就。⑸第五、眾生有恐怖的時候能夠救護他。譬如說他的親戚朋友死了,安慰他,或是他失去了財產,安慰他,如果經濟好當然就幫助他,經濟如果不好就沒有辦法。總而言之,能夠的話講一些佛法給他聽,請些錄音帶給他聽,請錄影帶給他看,或是講些佛書或是我們聽過不再聽的錄音帶,送給人家聽,這樣也是功德無量。所以我們如果是學佛的人,他會發現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佛法、智慧。而不是外在的財富。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心靈的窘困莫過於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因此眾生有種種的恐怖,我們必須好好地安撫他。這個也可以攝受眾生。⑹第六、看到眾生貧窮缺乏,只要你有能力盡量幫忙他。所以第六和第五有一點點重復。⑺第七、要依止德行具足的善知識。然後依正法去教化眾生。第七就是這樣子。⑻第八、無論遇到什麼情形,要用兩種情形給予眾生:①第一個要用語言安慰。②第二要用飲食去填飽他的肚子。所以日本人說先吃飯再講道理,這是有道理的。先吃飯再講道理,也就是說菩薩如果要攝受眾生,要善言善語地安慰對方,而且給予飲食,就是給他飲食。⑼再來,對有德行的人應當到處贊歎,宣揚人家的優點。這樣也可以攝受眾生,也可以攝受眾生。譬如你贊歎三寶,人家就會對三寶有信心,這樣你就可以救度眾生。有人贊歎文殊講堂這個僧團很好,出家人慈悲、法師講的法很好,共修很莊嚴,隨便贊歎幾句,說:要不然我去參加看看。你又度了一個。第九、對有實德的人、善的或者是善知識的、好的,我們應該贊歎,以攝受眾生。⑽第十、對有惡過的人,對有惡的眾生慈悲。用慈悲心喝斥他、折伏他、處罰他,讓他求忏悔,讓他求忏悔。這個就是菩薩的三聚淨戒的一個范圍。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五篇三聚之分,【大小兩乘之別。戒相恐繁不錄。戒舟】什麼叫戒舟呢?戒,持戒如搭船地平穩,舟,可以渡河,持戒可以渡煩惱河。戒舟,戒如舟【能度生死苦海,】能超越生死的苦海,【故曰此之重恩,】就是很重的恩,【從師長得。

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小果,即聲聞緣覺。但破我執,得出三界,】出三界而已。【而證方便有余土涅槃,僅能自利;沉空滯寂,】就是他喜歡空性沉溺下去。滯寂就是停頓在內心,自己的清淨的享受,【不能涉俗利生;不足以報累生師長之恩。】你若不發菩提心實在可憐,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今為下,即發菩提心。大乘:系菩薩所修之道,智悲並運,自他兩利。普願利人:即眾生無邊誓願度,其願方普:則多生以來,】“則世出世間”,【所有世出世間】的依歸【,】“即眾生無邊誓願度,其願方普,則多生以來”【二種師長,俱得蒙受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三念師長恩竟。】念師長之恩。我們如果沒有師長教化我們,我們變成一只禽獸,要不然就會變成一個不了解世間佛法的人,不能解脫生死的痛苦。

丙四  念施主恩

【雲何念施主恩?】這句話一般人大都站在出家人的角度來講,【謂我等】就是指出家人。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三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所費就是所用的東西,【此皆出自他力,】皆出自他力,不是自己去賺的,意思是說我們出家人要自愛,要感謝施主之恩。【將為我用。

首句征,下釋。日用所資,總言資生之物,並非己有,都是施主布施。三時二句,指衣食。疾病一句,指醫藥。凡為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施主之力,布施於我,為我受用。

彼則竭力躬耕,】竭力就是盡力地耕作,耕作,【尚難糊口。】這是指農夫而言,糊口就是勉強度日。糊口就是日子過得很辛苦。農夫盡心盡力地耕作,等到收成的時候還拿來供養我,他勉強度日,【我則安坐受食,】我變成不勞而獲,【猶不稱心。】還生氣嫌別人供養得少,猶不稱心,不如自己的意,必獲其罪,這是指農夫。【彼則紡織不已,】古時候要穿一件衣服是很難的,古時候一開始都是用手,用人工用柴插一插、插一插,慢慢、慢慢一針一針,後來才慢慢發明機械,織毛線的機械,織毛線,一針整排織下去,一開始是一針一針地織,後來是整排整排地編織,整排整排地編織。現在是用機器編織的,現在機器制造出來的布匹很驚人,布匹很驚人,紡織業。所以古時候要編織一件衣服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可見佛當時在世的時候,要一件袈裟你看有多難,你看有多難,真的很難。現在的人袈裟一買……像現在我們要辦短期出家,一買就一千件,現在我們裡面的袈裟有上千件,對不對?容易制造,紡織業發達。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余,】我來享受,來享受而且有余,還不知道愛惜,【寧知愛惜。】怎麼知道去愛惜它呢?不惜福不行,所以我們佛教徒吃飯一定要吃完,吃完以後兩用熱開水燙一燙,燙一燙再喝下去,再喝下去。我們到忏公那邊,那邊的惜福的工作,那是做得不得了,還發了一支刷子,吃一吃,吃一吃倒一些水,刷一刷,刷一刷,像在洗碗那樣再喝下去,那一碗像洗碗水一樣,那碗飯吃完,就跟洗了碗一樣的干淨,一樣的干淨。所以我們佛教徒在家裡從小就要教我們的孩子,教我們的兒子、教我們的女兒,菜葉不要隨隨便便丟掉。我們以前辦齋戒學會的時候,菜葉被蟲咬過撿掉、撿掉,好的照樣留著,一點都不可以浪費掉,你知道嗎?蓮因寺這個惜福的功夫是做到到家,到家。一吃飽飯忏公就會檢查,一檢查就倒水,碗要排清楚看有沒有干淨?連零點一粒米都不可以。我們的功夫做得太差了,不是差是爛,真的,我們這些法師先做起,我們做給在家人看,知道嗎?我們在家居士如果在講堂,一定要惜福,一定要惜福。今天師父發自慈悲心告訴諸位:無論是挑菜、煮菜、剩余的菜,能吃的你不要浪費,如果吃不了那麼多,就不要煮太多。如果要在講堂吃飽,就不要再到外面吃飯了,有時候就是這樣七、八個人要吃飽,煮一煮不吃,七、八個人又到外面去吃,這樣不對,這樣不對!所以要好好地做。冰箱如果有馊掉的,就趕快整理整理,常常檢查冰箱有剩什麼東西,不要讓它擺到爛掉,這樣不好。師父的心聲已經告訴諸位了,什麼都讓我放心,就是這個廚房,還要好好地表現,還要繼續好好地做。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感謝這些發心的菩薩還要繼續合作。寧知愛惜,【彼則荜門蓬戶,】這個荜門,簡單講就是用荊竹樹枝所編織的門叫做荜門,簡單講就是簡單的門。蓬戶就是茅草所編織的,【擾攘終身。】擾攘終身就是不是很好,擾攘簡單講就是不安。台風一吹噼裡啪拉、噼裡啪啦,像我以前住的地方都是全自動的,師父以前跟著師媽過日子,有一陣子實在過得很苦,過得很苦,我們住的那裡都是違建,都是違建,柱子不能灌水泥,柱子如果灌水泥會固定,如果警察來了哨子一吹,柱子就要抽起來,全自動化,全自動化。就像我們登山搭帳棚一樣,沒辦法如果警察來哨子一吹,你就是要拆掉,沒有地方住,沒有家沒辦法。以前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台灣很窮,台灣很窮,以前我曾經吃過美援稀飯,美援稀飯,美國人救濟的叫做美援稀飯,還救濟衣物,衣物,還有衣物跟褲子,都是美國人救濟的,以前吃奶粉都是美國救濟的,所以很窮,所以這個荜門蓬戶,我們曾經住過,如果下雨就該死,不得了,所有的臉盆、水桶、鉛桶、尿桶都拿出來盛水,那個時候是淨重五十公斤的年代,都用面粉袋做內褲,淨重五十公斤的年代,沒有辦法窮到鬼看了都怕,所以說擾攘終身,他那麼不安地過日子,而我們出家人呢?【我則廣宇閒庭,】住得這麼舒適,【優悠卒歲。】卒就是終,終,終歲,整年都是那麼安逸,【以彼勞而供我逸,】他那麼辛苦賺錢,竟然還供養我出家人,我們卻不知珍惜,不知惜福,我放逸又不修行,我們不能弘法利生,沒有功德,最起碼我們自己要好好地修行,所以今天我說:這些法師不能報眾生的恩,因此我們訂在一月十二日到一月十八日打佛七,打佛七就是要請這些法師來領眾,服務我們這些在家居士,就打隨喜佛七,隨喜佛七,不設什麼牌位、什麼消災,沒有,就是念佛,念佛。如果你需要消災,把名字寫下來就好,我們打佛七期間幫你回向一下,所以讓這些法師領眾,有因緣來為眾生服務,讓他能夠報眾生布施,四事供養的恩,大家每一年的結束以前打一個修行的佛七,認真來用功、認真來念佛。今年的課程和去年不一樣,今年課程的安排,要安排精進佛七的課程,一柱香一個鐘頭,一柱香一個鐘頭,除了早、晚二課,一柱香一個鐘頭,一柱香一個鐘頭,除了早、晚二課還是存在,再來每一柱香都是一個鐘頭,以精進佛七那一種方式為主。我打過精進佛七十三次,所以不必擔心,那些規矩我都知道。底下,【於心安乎?】你的心能安嗎?他勞苦來供養我,我過得這麼舒服,你不想報眾生的恩嗎?你的心能安嗎?【將他利而潤己身,】以他的利益來滋潤我自己的身體,【於理順乎?】這樣道理講得通嗎?這樣道理講不通。所以諸位看八十三頁。

【此文,看以彼勞而供我逸,將他利而潤己身二句;則文中四個彼字,及他字,皆當指施主。施主是有貧富不同,省庵法師,舉此貧施主與我比較,令生慚愧,令發報恩之心。

一約農夫施主,竭盡心力,躬(身也)親耕種。迨收成時,除還(租稅)所余,一年尚難糊口,猶肯布施於我。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自必獲罪。

二約織女施主。紡紗織布,頻年不已(歇也)。織成賣與他人,於己穿著,猶自艱難(敝破不堪),尚能布施於我。而我則安服有余,不知愛惜,亦必獲罪。

三約寒苦施主。蓬荜為門,一定茅草為屋,擾攘(不安也)終身,猶肯發布施心。而我則廣宇(廣大屋宇)閒庭(閒靜寬敞),優悠(自得貌)卒歲(從歲首至歲暮)。以彼之勞,而供我逸(安也);以他之利,而潤己身。於心不安,於理不順。今既受已,當思報恩。

此中舉三種貧窮施主,恐人懷疑,特為辨明。經中有雲:今生福樂,從前生布施而來;今世貧苦,乃夙世】夙這個念sù,【悭貪】就是器量狹小,就是不肯施捨叫做悭,貪呢?不是自己的東西想要從別人的身上奪得叫做貪,悭跟貪不一樣,這個念qiān,貪呢?是奪取別人的東西叫做貪,這個不太一樣,【所致。】意思是說你今生的貧窮就是前世悭貪不布施,【貧者能施,】你如果貧窮又能夠施捨,【自可超越貧窮海。

昔佛在世,有二弟子:一大迦葉,】專門向貧窮人托缽,【專乞貧。二須菩提,】修空觀第一的,我們下一部要講的《金剛經》,須菩提就是當機者,《彌陀經》的當機者叫做捨利弗,《金剛經》的當機者就是須菩提。須菩提【專乞富。二人見解不同,以致人生疑謗:乞貧多致疑,】每天都向貧窮人托缽的大迦葉實眼毀謗、懷疑,懷疑那個人那麼窮還每天去跟他托缽,他生活都已經很困難了,還去跟他托缽,所以人家懷疑。但是大迦葉的想法是:他那麼窮我不來找他托缽,不讓他供養,他來世還會再貧窮,因為大迦葉都證阿羅漢果了,他為了要使眾生種福田,所以他怕他來世再貧窮,所以他才向他化緣,所以一個出家人,一個高僧大德的大修行人,如果開口要向在家人化緣,那個在家人是修好幾十世的好香,證阿羅漢果或是高僧大德,他如果開口這樣就不得了,就是說這個人的福報很大,他施捨,他開口,在台灣來講,一般是沒有人開口的,沒有人開口的,高僧大德哪一個人在開口?沒有的。如果要讓法師開口的,那位在家居士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要不然他會被毀謗,【乞富多招謗。】須菩提每天都向富有的人托缽,為什麼?他怕他墮三惡道,因為富有的人會造業,他想他今生富有,我如果不向他托缽,怕他來世會貧窮,今生富有他惡業會造得重,所以我要向他托缽,所以二人的發心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所以八十四頁,就是師父剛才講的意思。底下看:

【或問:“大迦葉尊者,何以專乞貧家?”

答曰:“與種善根故。因他前世悭貪不捨,無有善根,故受貧苦果報。我特向乞,令其因貧而施,得種善根,來世免受貧苦之報。”又問須菩提尊者:“何以專乞富家?”答曰:“與續善根故。因他前生,發心布施,善根深厚,故受富樂果報。我特向乞,令於福中修福,得續善根,來生仍得富樂之報。”因聞迦葉之言,故有世間貧施主。

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二嚴就是福的莊嚴、慧的莊嚴兩種莊嚴,福慧兩種莊嚴是本性最重要的,本性就是福具足、慧具足,福具足、慧也具足,所以叫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粒米就是一粒米,寸絲就是一寸的絲,【酬償有分,】酬償就是償還有分,【惡報難逃。】你就要還。因為施主,檀信就是施主,沾恩就是對我們有恩,眾生受賜,受人家的恩賜,我們自己又不是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我們的慈悲心不夠智慧又不夠,還有福報不夠智慧也不夠,我們所吃的眾生對我們的恩,檀信沾恩就是眾生對我們的恩,眾生受賜就是賜我們吃、賜我們住、賜我們穿,賜我們醫藥,每一粒米、每一寸的絲,都要償還,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此段,前四句報恩方法,中三句還債警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即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運悲下度眾生,運智上求佛道。勤修布施、持戒、忍辱、三度,以求福。修禅定、智慧二度,以求慧。因定能生慧故。又精進度,通於前後。六度滿足,即福慧兩足,成等正覺。以福慧為莊嚴,故曰福慧二嚴。

檀信沾恩者:檀是檀那,即施主。信是信心,信仰三寶。果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可使檀信沾恩,一切眾生,俱受其賜矣。】所以如果你看人家今生的福報,你看一個人的福報,他就是敢施捨,對不對?法師來因緣難得,所以人家的福不是今生才造的,前世不曉得已經布施多少了,布施多少了,因此我們了解行菩薩道。

【按首句,有自非二字,】就是假設說,【猶言若不如是,】悲智雙運、福慧具足的話,【則粒米寸絲,酬償業債有分,惡報難逃。古德雲:十方一粒米,重若須彌山;假如不了道,】如果不成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就是畜生,畜生,披毛,全身有毛,我們人是該有毛的地方有毛,畜生是全身都是毛,你看豬全身都是毛,Very very much毛,很多毛。戴角,只有畜生才有角,人怎麼會有, 角?對不對?所以說出家功德很大,所負的因果也很大,因此我才告訴諸位,要發菩提心、要說法給眾生聽。明年我就要安排時間讓我的徒弟來練習。【此偈,可為這三句作注腳。

又施主之恩,如無真修,難免還債。】底下這個故事很重要。

【昔有一僧,隱山住茅蓬,一心用禅功。有信徒母女二人,供養衣食,不必下山募化。一住二十年,】沒有悟到本性,【未悟禅理,】了悟到本性不是那麼簡單的,【心生慚愧;受人現成供養,如何報答?遂欲往諸方參學,與徒辭行。】我在此二十年尚未明心見性,未悟禅理,我對不起你們,我要跟你們辭行到遠方參學。【徒誠意挽留,】他的信徒很誠意地挽留,【不必他往,】就是他不必去他方參學,【願終身供養。師以實告,】出家人慈悲、老實,【未明心地,】未明心地就是沒有見本性,就是沒有見本性,【信施難消,】施主布施的東西我無法消受,【故欲參方訪道,以了生死大事。徒以師意既決,只得懇留數日,】就再留他幾天,【做一件衲衣,】衲衣就是補破的東西,衣服經過補叫做衲,衣服破了經過補這個叫做衲,【與師御寒。師允其請。母女二人,遂歸家中,裁縫衲衣,】出家人所穿的也都叫做衲衣,有的人衣服好好的,故意挖一個洞來補,這個實在不必要如此,【一針一句彌陀聖號。做畢,再包四錠馬蹄銀,】四錠馬蹄銀。你如果看古裝片,你知道嗎?元寶的意思。馬蹄銀,馬蹄銀就像帽子那樣,有沒有?馬蹄銀。你如果看古裝片的元寶,元寶。四錠馬蹄銀,像馬蹄那種銀錠,【送師路上做川資。】就是給他做盤纏,路費,【其日母女二人,同送師處,師即受之。定於次日動身,其夜依然坐禅如故。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執一旗,後數人鼓吹而來,並有數人,扛一朵大蓮華,】扛一朵大蓮華,【至師前,童子曰:“請師上蓮台。”】如果是我們眾生一下子就坐上去了,【禅師心中暗想:“我用禅功,未修淨土,何以接往西方?恐是魔來,惱亂我耶?”遂不理他。童子再三勸請,未可久延。師取一柄引磬,】我們平常所打的,當、當……引磬,【插在花台。時候已至,即鼓吹而去。】就一直鼓吹而去。【次早其徒家中,】就是供養師父的母女,【馬母生一引磬。馬夫以此怪事,】照顧馬的馬夫就覺得很奇怪,【告知主母。母女二人,見引磬知是師物,不知何緣而入馬腹?乃大驚。即馳至師處,見師正要動身。】外出去參學,【問師有失何物?師雲不失。徒出引磬與觀,此是師物,何以而從馬腹生出。其師見物聞言,汗流浃背。】很驚慌、很驚慌。【乃作偈雲:

“一襲衲衣一張皮,四個元寶四個蹄。

若非老僧定力足,幾與汝家作馬兒。”】

“一襲衲衣一張皮”,就是你供養我一件衲衣,我沒有修行來世要還你,一張皮就是馬,一張皮就是變成馬,你送我一件衲衣,我沒有修行,來世我變成一匹馬,就是那匹馬的皮,就是那張皮。

“四個元寶四個蹄”,你送我四錠元寶,我沒有修行,就變成那匹馬的四個蹄,就是一個果報變成畜生。

“若非老僧定力足”,如果不是我這個老僧有點定力。

“幾與汝家作馬兒。”差不多變成你們家的馬了。

【乃將衣銀還之於徒。

此則故事,亦可為本段作注腳。我等比丘,若無實行,信施難消,可不懼哉!】所以我們出家人還在計較他供養的多或少,信徒對我們好或壞,這個都不重要,我們隨緣度三餐過日子就可以了,【應人人同發菩提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四念施主恩竟。】

我休息一下馬上就下來。今天我們稍微提前下課,不必講那麼長。

丙五  念眾生恩

雲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曠劫就是久遠劫,很久遠、很久遠,【世世生生互為父母,】今生我做你的父親,來世搞不好你做我的父親,就是互相輪流,所以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怎麼說沒有呢?一定有的,所以要念眾生恩。

【首句征,謂下釋成眾生恩。眾生者,眾法和合而生。外身是色陰,有地水火風,】我們的身體地水火風,【四大之法所成。皮肉筋骨】我們的皮、肉、筋、骨【為大地(有質礙故),痰淚精血為水大,周身暖觸為火大,】這個“煖”就是“暖”是一樣的,身體有熱度有溫度。【出入氣息,及手足運轉為風大(動則屬風故)。內心是受想行識四陰,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之法。前五識屬受陰,第六識屬想陰,第七識屬行陰,第八識屬識陰。】這個在唯識學我們都有研究過了,【內外十二法,】把筆拿起來,內就是八個識,外就是四大,八加四等於十二,內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個識,外就是地水火風,八識加四大,十二法,【和合而生,故名眾生。

此眾生名,是九法界之通稱。地獄、餓鬼、畜生,是三途苦報眾生。人間、阿修羅,是苦樂間受眾生。天上是著樂眾生。】這個怎麼說呢?三途只有苦,只有痛苦而已,地獄、餓鬼、畜生,只有痛苦而已。人間、阿修羅是苦樂間,就是有苦有樂這個叫做苦樂間,若、樂,有苦有樂。天上呢?執著快樂。【聲聞緣覺是二乘眾生。菩薩為大道心眾生。我與眾生,從曠(遠也)劫來,從迷積迷,以歷塵劫。世世生生者:三十年為一世,一百年為一生。又一期住世,一番生死為一生。互為父母者:或眾生為我父母,或我為眾生父母,彼此各皆有恩。

今雖隔世昏迷,無宿命通,昏昧迷暗,彼此互不相識;以理推測,定有互為父母子女之事,豈無報效耶?】因此諸位不要結惡緣,無論有多壞,我們要把他當做自己的父母,生生世世與我們都有母子、父子的關系。

【今之披毛戴角,】現在的畜生怎麼知道,【安知】就是你怎麼知道,【非昔為其子乎?】不是過去的自己的兒子呢?現在的披毛戴角你怎麼知道不是你過去自己的兒子呢?【今之蝡動蜎飛,】(蟲豸(豸zhì1. 古書上說的沒有腳的蟲:蟲~(蟲子的通稱)。2.〔獬~〕見“獬”。3. 解決。)之屬飛翔或蠕蠕而行。借指能飛翔或爬行的昆蟲。)蝡(rú),軟軟的。軟動這個“軟”就是微動,像蚯蚓那種叫做軟動。蜎飛,蜎,這個念yuān,蜎飛就是昆蟲,昆蟲,【安知不曾為我父乎?】你怎麼知道它以前不是我的父親呢?好,看八十八頁倒數第四行的大字。

【此段,即推測諸趣中,定有父母。且先約畜推之:披毛戴角,指牛馬豬羊等。蠕動蜎飛,謂昆蟲蝼蟻等。安知往昔非我父母乎?安知,即推測之意,未定之詞也。

每見幼離父母,】從小就離開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姓張、姓王記不清楚,【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號呼就是非常地痛苦的哀叫。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就是痛苦的哀叫,【宛轉於餓鬼之中。】宛轉就是變化,變化,變來變去,【苦痛誰知,饑虛安訴。】他饑餓得受不了要向誰訴說,【我雖不見不聞,】我雖然沒看見沒聽到他的哀叫,他一定求我幫忙他,【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若沒有經過此事,就沒有辦法說出這種痛苦的事,陳就是陳述。不能描繪,不能描繪出來,【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邪知邪見的人根本不能了解這種事情,因此我們辦水陸大法會說真的,如果要孝順父母的,包括超度、消災,這個應該是很好的因緣和機會。為什麼說水陸法會力量大?你想想看藥師壇、淨土壇、梁皇壇、內壇、諸經壇,你想想看整天念佛、拜佛,大眾這麼虔誠整天拜忏,幾百個出家人你想這個力量多大?有很多人感應,很多、很多人感應,有人人狗死了也來幫它超度,這個也是能夠得到感應,狗死了也可以,所以有的人寫“我家那四只貓”,可能有燒死貓,燒死貓。貓的嗔恨心也很重,譬如說你壓死貓很不好,很不好,壓死狗也很不好,沒有關系,我們農歷年底打個佛七,打個佛七,還有機會,念七天的佛,七天七夜,你看這種力量有多大。所以我們今年的佛七開放,女眾這邊開放讓人住,開放讓人住。如果遠路來的要用功的,早上要跟得上的,罰沒辛苦一點地住,可能不會住滿,人不會那麼多,要住的人沒有關系先報名,免費的,免費的。先報名沒有關系,來隨喜佛七,七天把自己關起來,好好地在講堂念佛,我的意思是每一年都要如此。上了一年的經典了,難道不證實自己的功夫好不好?所以就是年底要考試,念佛七天,好好地來用功一下。這個道理大部分的人都很簡單,這個道理。看八十九頁的小字。

【前二句舉例,比況宿世親緣,現今迷昧。羅漢尚有隔胎之迷,】隔胎就是再轉世,他就忘記他前世是什麼了,【無怪乎張王難記也。】姓張的、姓王的記不起來。【第五句彼字,指宿世父母。或墮地獄受罪,苦痛誰知?或受餓鬼之報,饑虛安訴(無處可訴)。】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痛苦還能向人家訴說,你如果是餓鬼要向誰訴說,【我未得天眼天耳,不見不聞。彼必向乃子乃孫,求拯求濟。此六道輪回,三途劇報,】劇報就是苦報,很痛苦叫做劇,很痛苦的報叫做劇報,【非經不能陳述此事。《阿含經》、《大日經》、《悲華經》、《地藏經》等,均有言之。非佛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及得一切智,不能道此言。

彼邪見人:即不信因果者。不知依惑造業,依業受報,隨善惡以升沉,有苦樂而不等;故曰何足以知此。】要怎麼樣才知道呢?【印度常見外道,】常見外道這個“常”字,就是做人生生世世都是人,永遠是人。做豬來世也是豬,當人來世還是人,當奴婢來世也是當奴婢,當員外來世也是當員外,這樣就不公平了,每個人都要做人誰肯做豬,對不對?這個叫做常見。【謂人,則生生世世為人;畜,則生生世世為畜;無有善惡輪回,是大邪見。又斷見外道,謂人生一死,永歸斷滅,無有後世善惡果報,亦大邪見。我國學說,亦有一靈真性,化為虛空,此與斷見外道相同。此等邪見,實能誤人。若人既可生生為人,及一死永滅,無有後世,則推翻因果,世人何必為善,盡可作惡,豈不是要壞盡人心耶?】如果沒有因果誰都敢做壞事,【惟望大家,輾轉宣傳,必宜注重因果,勿中邪毒。

是故菩薩觀於蝼蟻,】蝼就是昆蟲的意思,菩薩看到這些昆蟲,【皆是過去父母,】所以慈悲到連一只螞蟻、一只蟑螂都不敢殺死,講到這個實在很痛苦,佛教說不要殺生,說實在的也是很苦惱的事情。我們五樓的客廳蟑螂實在太多了,我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現在很苦惱,還有一只壁虎,每天我如果在念佛它就……,每天我如果念佛,這就吱、吱叫,一只而已,沒看到兩只,只有一只,蟑螂實在太多了,因為我感冒都會吐痰,它們都來吃痰,還有水龍頭,所以那個客廳,我的徒弟要好好幫我清理一次,每個碗都要拿出來清洗,全部要清洗,還有我坐的那張沙發,我房間裡面坐的那張沙發,一定跑到沙發裡面築巢,因為我的腳底常常有蟑螂,因為我不能犯殺生,所以就交給徒弟去辦。(眾笑)要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那個實在很困擾,很困擾。如果要用那種“免警蟑”,又不敢,或是用那種會見光死的給它們吃,又不敢,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不殺生實在很苦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困擾,實在太多、太多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又不能開緣殺,所以有時候我很生氣,有很多都來吃痰,我就把水龍頭開得很大來沖,再閉起眼睛來當做沒看見,因為我沒有把它們捏死,把水龍頭開得很大,一直沖、一直沖,我想沖下水管可能不會死,只能這麼做,沒有辦法不敢殺生,又不敢噴蟑螂藥,實在很痛苦,這個很難處理,所以只好打開水龍頭一直沖、一直沖……我就說:要跑就跑,不跑的話沖死了不關我的事,你們趕快跑吧,能跑就跑,不跑就轉世為富有的子孫。老實講也捏死了好多只,也捏死了好多只。有一次,蟑螂跑過來,我就很調皮的……其實是無心的,我的手這樣比著,說:你實在吵死人了。真的就彈到它,它跌跌撞撞地摔在地上,一只腳抽搐著,我念《往生咒》、《藥師咒》,它又爬起來,還好沒死,這樣我沒有殺生,沒有殺生。這樣彈真的彈到,它真厲害,一直抽搐著,實在很麻煩。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困擾,每一個人都有,不只是我有這種困擾而已,每一個人都有。家家戶戶都是為了蟑螂、蒼蠅、蚊子,這個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佛如果在世我會問佛這個該怎麼辦?所以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上言地獄餓鬼中,定有我等宿生父母。此言畜生中,亦必有之。是故,乃承上起下之詞。菩薩因得法眼,能觀俗谛境界,故觀於蝼蟻,皆是過去生中,為我父母。又觀蝼蟻,形骸雖異,佛性本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只因迷真起妄,依惑造業,隨業感報,墮在畜生。罪業若畢,轉生人道,聞法修學,自然成佛有分,故曰皆是未來諸佛,常思利益於他,念報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五念眾生恩竟。】【

丙六  念生死苦

雲何念生死苦?】什麼叫做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六道輪回【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這個“沒”要念mò,這個如果小學生來念一定念成出沒méi萬端,出沒萬端,出來又下沉,出來又下沉,【升沉片刻,】生命很短,到現在為止我所知道的,從小學到現在我讀大學的同學,我不知道讀的是什麼班,死了很多個,死了很多個。我從小學到大學到研究所,一直到佛學院,包括出家、在家,據我所知,我的同學死的就有很多個,死的就有很多個。【俄焉而天,】俄就是一下子,外省人講一下子,客家人講的一下子,客家人講的,【俄焉而人,】一下子就變成人,一下子就天,【俄焉而地獄、】一下子就變成【畜生、餓鬼。】變成豬公被宰殺掉,還咬著一顆橘子。這個,以前就是在文殊講堂聽經的,現在怎麼會變成母豬咬著橘子,不起來做早課,呼呼大睡還含著一顆糖,那顆糖現在變成了橘子。打佛七分偷懶不用功,來世會變成什麼不知道。

【生死輪回是大苦,人多忽而不知,此文征而釋之。謂我與眾生,從久遠劫來,隨業受報,常在生死,不得解脫。人間下八句,描寫輪回狀況。前兩句是輪回處,依報也。後五趣正報也。出沒萬端,即生死無量。升則生天人二趣,沉則墮三途苦趣。片刻及俄焉,皆時之短也。善惡才分,升沉立判,五趣輪轉,不得久停,故曰俄焉。文不標阿修羅者,以修羅有四類受生,歸人、天、鬼、畜,四趣所攝,故不標列。

黑門朝出而暮還,】黑門就是地獄,一下子墮入地獄,晚上又回來,【鐵窟暫離而又入。】鐵窟也是地獄,鐵窟。南無旃檀窟莊嚴勝佛,以前有一個信徒不會念,來這裡拜八十八佛,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念,她在七樓拜,我剛好走過去,拜到:南無旃檀窟,我告訴她:念錯了,那個字(窟)念做kū,南無旃檀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全身割爛了,【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我們整個內髒都割掉了,我們的心髒被挖出來,【熱鐵不除饑,】熱鐵就是地獄的鐵都是熔化的,喝了無法解決我們的饑餓,【吞之則肝腸盡爛。】在座諸位,這個不是在恫嚇你的,在座諸位,這個不是在恫嚇我們的。這些句句都是出自《地藏經》,出自經典是有根據的,你如果認為這些是恫嚇我們的,怕我們造惡恫嚇我們的,你不大錯特錯了,如此佛豈不打妄語了?【烊銅】烊銅這個“烊”,就是熔解的意思,熔解的意思,銅熔解掉,【難療渴,】難解渴,【飲之則骨肉都糜。】糜就是爛,糜就是爛,完全都爛掉了,【利鋸解之,】很利的鋸子鋸下去,【則斷而復續;】斷了又接回來,斷了又接回來,【巧風】巧風就是我們所謂的業風,業的風,【吹之,則死已還生。

此段與下段,皆述地獄苦境,文淺易知。惟前二句,由地獄罪畢,黑門朝出,而暮復還,鐵窟暫離,而又再入,因復造地獄因,再受地獄果也。末四句利鋸解之,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因其罪重,非一鋸一死而可償,故令其續後復鋸,生已再死,備經痛苦也。

猛火城中,忍聽叫號之慘。前熬盤裡,】就是我們所吃的眾生,【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疑,】在地獄就是冰凍地獄,【則狀似青蓮蕊結。】蕊就是還沒開放的花苞,結這個花苞,蕊就是像花苞結蕊,【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蓮最底下那個莖叫做藕,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就是地獄,【每經萬遍。一朝苦痛,】在地獄一日一夜,【人間已過百年。

前四句,八熱地獄慘痛。中四句,八寒地獄劇苦。後四句,《俱捨論》雲: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日夜。四天王天百年,為等活地獄一日夜。故雲一夜死生萬遍,一朝痛苦百年。此百年,非人間之百年,合人間有一百八十萬年。】一百八十萬年,【更有地獄時間,比此要長無量倍數者。故雲: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又雲:當思地獄苦,早發菩提心。望三復斯言。】希望你好好地三思,好好地三思。

【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頻煩的獄卒疲勞,我們造惡業,麻煩獄卒來對我們施刑,他們也很疲勞。頻煩,每次都麻煩地獄的牛頭馬面,鬼卒們也是很疲勞。誰肯相信閻羅王他希望我們行善不要造惡,一直警告我們:【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已經在受苦了,【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

造罪墮獄,頻煩獄卒施刑之疲勞。閻翁甚願眾生作善,不願眾生作惡,對罪人多方教誡,誰肯聽信。在陰間受罪時知苦,雖然悔恨當時不該作惡,到彼時已來不及,故曰以何追。脫已還忘:是指脫離地獄,轉生人道,又忘記了地獄苦痛,其造作惡業,依然如故。所以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矣。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我們拿皮鞭打驢子到出血,誰知那只驢竟是你前世的母親,就是因為你不知道它是你前世的母親,你就一直鞭打它。【牽豕就屠,】豕(shǐ)一般而言就是家畜都叫做豕,就是世俗所說的豬,【焉識乃翁之痛。】怎麼知道這只豬是她的公公,乃翁(你的父親)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吃自己的孩子自己卻不知,桌上所吃的東西,有時候會吃到自己的孩子,我們卻不知道,文王沿爾,文王也是如此,文王伐纣的,叫做文王。噉其親而未識,吃自己的孩子卻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因為纣王將文王的兒子剁成肉醬,絞一絞拿給文王吃,文王也吃並不知道那是他兒子的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連聖人都不知道那是他兒子的肉。凡類皆然,就是凡夫俗子統統如此。就是愚癡的意思,愚癡的意思。我們所騎的驢打到出血,結果是自己的母親;牽這只豬要去宰殺,結果是自己的公公;桌上夾起來吃的,竟然是自己孩子的肉,竟然不知道。

【此舉輪回之證,】這是舉輪回的證明,【報應不爽。】不爽就是跑不了,【鞭驢出血:事出南京金耕縣養驢家。子生才三歲,而母死。其母生平未有善業,乃墮為驢,】母死後。孩子三歲時母親就往生了,【即生其家,已十六年。一日負糧食返,驢老行遲,】十六年算是老驢子了,走路就比較慢,孩子不知道那只驢是他的母親,【子怒而鞭之,皮破出血。驢顧其子而悲哭,】很痛心,驢心想:我是你母親,你還鞭打我。孩子沒有神通,不知道這只驢是他母親轉世的,【子不知其為母也,】孩子並不知道它是他前世的母親,【故曰焉知吾母之悲。是夜驢之神魂,托夢於其子曰:我是汝母,】我是你母親,【因竊汝父四銀,】偷你父親四兩銀,【故作驢以還債,今債還清,我苦已脫,今後御驢,】御驢就是駕,就是駕馭,今後你駕馭驢的時候,不要鞭打得那麼用力,【勿痛鞭也。子驚醒,遂將驢養之,】知道那是他的母親,【不敢使用。】我們學佛的人有很多人很慈悲,聽到這個故事知道不可以偷人家的東西,因此就產生了很多問題。譬如說小時候曾經到別人家裡或是去人家的田裡偷挖番薯,偷拿糖果,或是跟人家借錢錯了很久,那個人去美國或是死了,就不能還錢了,他知道他錯了想要還錢,想要還錢卻不知道他生死不明,或是移民到國外去了,譬如說借三萬元,借三萬元,那個時候因為是不得已的,貧困還不了,現在有錢要還找不到人,像這種情形你可幫他做功德,以他的名字幫他做功德,譬如說我們這裡在做水陸法會,你就以他的名字幫他做功德,做功德給他,或是要施捨育幼院、養老院、孤獨院,我們找不到他,以他的名字印經典,以他的名字做功德,以這樣來彌補,要不然你找不到人,找不到人只好用這種方法,所以說因果比電腦還准,都不需要你去計算它,所以我說無論你受什麼委屈,它都會幫你安排得好好的,你沒偷拿即使人家說你偷拿,你也不可能會變驢,我沒偷拿東西,你一直說我有,你也毋須哭,有的人很愚癡,如果人家說他不對,他明明沒做卻被委屈了,就很生氣,毋須如此,要學祖師大德的解脫,沒有就是沒有,你一直說我有,根本就不要管他,因果不可能找你算帳,我沒有偷拿東西你一直說我有,對不對?他一直冤枉我一直說我有,我也不必受果報,因為我的確沒有,對不對?如此我們就知道修行人受了什麼委屈,我們人受到委屈,說兩三句話就會哭,我們人都是如此,我們人如果受到委屈,說兩三句話就……(哭)他很委屈,很委屈。你怎麼不想:我前世有可能冤枉別人。今天如果人家冤枉我偷了五萬元,他如果說我,我都會默默地,我會說:你用智慧判斷我會偷拿嗎?這樣就好了。你一直說沒有,他怎麼會相信,對不對?不相信,對不對?誰做誰負因果,我也不會哭,我也不會覺得很委屈,搞不好我前世也冤枉別人,偷拿我五萬元也說不定,今生才會被冤枉,因此如果了解因果法則的人,他隨時都在解脫當中,解脫。沒有就是沒有,有就是有,對不對?

【牽豕就屠:】牽一只豬要去宰殺,【昔日浙江黃巖縣,有開屠戶者,】就是家裡專門殺豬的,以前殺豬沒有殺豬公會,屠宰公會或是在寬闊的地方,如果有地方,就可以當做殺豬的地方,政府如果許可就可以了,他家就做屠宰場,【將欲命終,自割臀肉,】就是我們所謂的屁股的肉,臨命終時自己拿刀割屁股的肉,【啖而食之。】啖就是吃,就是自己吃,【肉盡尚不死,令子再割肉一刀方死。過三年,家畜一豬,甚肥大,重可二百斤,明日欲牽就屠殺之。其夜子得一夢,豬雲:我是汝父,因在生造殺業,故罰為豬。】罰為豬。【子醒告其母,遂將此豬,畜而不殺。若不托夢,焉識豬是其父。】當然殺業非常厲害。

【食其子而不知,】食自己的孩子而自己不知道,【文王尚爾:當時文王為西伯侯,】西伯侯是一個官位的名字,王再來就是伯、侯,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差不多是一個地方的官的一個負責人,差不多像我們現在的縣長一樣大,非常大,【修德行仁,人心歸附。諸侯】譬如一個國王就有很多諸侯,負責人,地方的負責人,像美國的州長就是諸侯,【疾纣王無道,】疾就是痛恨,痛恨纣王無道,【欲以文王為天子。纣】纣王,人家常說妲己敗纣王,纣【聞其事,】文王要做天子,纣王驚慌,他就要文王抓起來,【乃因文王於羑裡。】羑(yǒu)裡,古地名,羑裡是古時候的地名,在現在的河南省湯陰縣北,湯陰縣北方,河南省湯陰縣就是我們所談的羑裡。【纣臣告王雲:文王是否聖人,】我們來試試他,【可驗而知,】就是來試試他,【請殺其子以食之,如知其為子肉,方可為聖。】纣臣告王,纣臣告王就是纣王接受大臣的勸告:文王是否聖人,可驗而知,請殺其子以食之。如知其為子肉,方可為聖,【纣從其言,乃殺文王之子伯邑考,】伯邑考就是文王之子,【作羹】就是做羹湯,就是做羹湯【以食之。】攪拌在一直,做肉羹。【文王食已,纣以其不知其為子肉,】文王吃完,並不知道那是其子的肉,【非聖人也,】纣王就說他不是聖人,【乃釋之。

啖其親而未識者:】吃自己的孩子竟然不知道那是自己孩子肉,【前生父母,今墮畜生,世人多皆不識,】大部分的世間人不了解,【啖而食之,故曰凡類皆然。】世間的凡夫差不多都是如此。接下來這一句就很棒了。如果纏綿悱恻看不開,底下這一句就很通了,你看九十五頁這一句。

【當年恩愛,】以前恩恩愛愛走到菜市場跟到菜市場,走到大統百貨公司跟到大統百貨公司,走到今日百貨公司跟到今日百貨公司,她如果走到講堂他就不進來,真是奇怪的事情,夫妻這麼恩愛,她若走到講堂,他就是不進來:要進去你自己進去。他不進來。當年恩愛,【今作冤家。】冤家就路窄,怒目相視,所以說懂得要走出家這一條路的人是對的,或是懂得要走修行的人,在座這些在家居士也是很行,很偉大。為什麼?恩愛不久留,恩愛不久留。所以夫妻如果很恩愛的時候,心裡要想總有一天會變成冤家,還是要到極樂世界才能永久地在一起。【昔日寇仇,】寇仇就是仇敵,【今成骨肉。】前世的仇人,今生成為母子、父子,有的養兒子,對不對?將來不孝要殺父親,有的父親被兒子殺死的,父母親從小養育他,肉類孩子咬不動,就嚼一嚼、嚼一嚼吐出來,我也曾經被師媽喂過,幸好沒有得到肺結核,喂養孩子、喂養孩子……就這樣把他養大,養大成人如果孝順還不要緊,不孝順就慘了,所以說昔日寇仇,今成骨肉,變成至親的母子、父子,前世是我們的母親,今生變成我們的太太,【昔為母,而今為婦。】變成和自己的母親同床,他沒有神通,沒有神通,他母親死後投胎變成一個小姐,看起來很漂亮。他不知道那是他的母親,還一直對她糾纏不清,也是變成和自己的母親同床,不知道,其實生生世世都會如此,都會如此。為什麼?也沒有神通怎麼知道是誰?對不對?《華嚴經》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其實每一個女人以前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每一個男人以前都曾經做我們的父親,對不對?這該如何釋解。凡夫沒有神通就結來結去,結來結去,對不對?【舊是翁,而今作夫。】舊是翁,前世是自己的公公(父親),公公,公公是男的,婆婆是女的,公公,前世是自己的公公,今生變成我們的丈夫。而今作夫,前世很討厭她的公公,她的公公又老胡子又長,胸前又有毛,看起來很討厭,又長得其貌不揚,一轉世,你看今生他變成一個年輕人,年輕人,就一直靠過去、一直靠過去,結果是她前世所討厭的公公,公公。【宿命知之,】如果有神通的人見到這種事情,【則可羞可恥。】說起來實在很慚愧。【天眼視之,】天眼看見,【則可笑可憐。】說起來實在很可憐。

【此段事實,人或不信,如得宿命、天眼二通,自可知見前生之事,心中不疑。

昔聞道友說一故事,與此段事實相符。

雲有富者,】富者就是有錢人,【夫婦二人,誕生一子,】就是夫妻生了一個兒子,她丈夫死了,【夫亡,】她丈夫死了,【子養數歲,聰俐非常,母甚愛之。不料母未久去世,轉生同裡,亦一富家為女。長大】長大了,【出閣,】以前的女人都在閨房裡面,閣就是閨房。待嫁女兒閨,【適配其前生子為婦。】剛好配給她前生所生的兒子,這個就是母親死後再來嫁給她前世的兒子,譬如說兒子長到七、八歲,母親死了,母親死後來轉世,才差七、八歲而已,就嫁給了她前世的兒子,很難講,所以,這個很難講。譬如說母親如果四十歲了,母親如果四十歲了,兒子如果二十歲了,母親死了。等到兒子四十歲的時候,他母親變成二十歲,他(兒子)四十歲,愛上她(母親)二十歲,愛上自己的結親,相差二十歲也喜歡。法國有相差……一個男的二十歲喜歡一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婆,她可以當他的祖母了,兩個人跳舞跳一跳就跑去結婚。美國有一個牧師已經娶二十四個了,娶二十四個了,最後娶的那個剛好讀大學三年級,大學三年級,都幫她沖牛奶,幫她沖牛奶,因為她還在讀書,還在讀書,錄影帶都有拍攝下來,晚上還在擁抱,八十幾歲了,他們的生活錄影帶都有拍攝下來,八十幾歲娶一個大學的,大二或是大三的女學生,她也要嫁給他,對不對?我們人講起來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相差六十多歲也肯,因此這個世間無奇不有,【因前生愛子之情不斷,轉世而成夫婦,恩愛綢缪,】(綢缪 chóu móu1.緊密纏縛。2.引申為糾纏。3.連綿不斷。4.情意殷切。5.形容纏綿不解的男女戀情。6.比喻事前作好准備工作。7.繁密貌。8.深奧。9.古代婦女衣帶上的帶結。未雨綢缪:語見《詩經•豳風•鸱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缪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未雨綢缪】原指鸱鴞在未雨前,已修補窩巢。後喻事先預備,防患未然,常用此語。)綢缪就是纏綿悱恻,綢缪就是如膠似漆,綢缪就是像強力膠一樣黏著。【亦生一子,】也生了一個兒子,【愛如掌上之珠。】兒子與他母親結婚了,今生看來是夫妻,但是以前世的因果看,是兒子與母親結婚,【一日殺雞烹食,夫婦對酌,】對酌就是干杯,【各取好肉喂其子。】就是拿給兒子吃,拿好的肉給他的兒子吃。

【忽有一僧,從外而來,直入其室。

夫婦見而驚之,斥曰:】就像布袋戲演的:【“何故闖入人家,豈有此理。”】他就大聲地喝斥。歌仔戲都是這麼演的。

【僧回答:“汝豈有此理。”】他罵他(僧)豈有此理。換他(僧)罵回來。

【復難雲:“雲何說我無理?”

僧指其夫雲:“汝殺父奸母,】因為桌上那只雞是他的父親,他太太是他前世的母親,所以罵得也很重。汝殺父奸母,【養冤家,】冤家,冤家就是他的兒子,【豈有是理耶?”

其夫聞其誣謗,心中大怒,即呼僮僕,】說:奴才在哪裡?把這個出家人拖出去打。要打他(僧),【欲毆之。

僧雲:“我非妄說,何得見毆。】怎麼可以打我。【汝所食之雞,是汝前生之父,汝現前之妻,乃汝前生之母,汝此兒子,是汝前世冤家,長必殺汝。汝若不信,我借天眼、宿命二通與汝,令汝親驗,如若不是,再打未遲。”

乃允其言,遂向碗中視之,】碗中就像演電影一樣,像演電影一樣在碗中,那個就像水晶球放著就:唵、嘛尼呗咪吽……不吃不可,不吃不可,就變出來讓他看,不看不可,碗中就顯現出前世的因果,【果為其父,妻果其母,兒果宿世冤家。乃感高僧指示,信其道行,從其學道,以解昔日之冤。

誠哉宿命知之,】你如果確確實實了解宿命,【可羞可恥,】說起來很慚愧,【天眼視之,可笑可憐也。】了解這一段,你回去遇到你爸爸不要說:爸爸、爸爸,搞不好你前世是我的丈夫。他會揍你兩拳,你不要亂說話。男眾就說:媽媽,媽媽,搞不好來世你是我的太太。你媽媽就說:瘋子。她沒有學佛你回去亂說,會被打死我不騙你的。你知道了閉口就好。

【糞穢叢中,】這是指媽媽的子宮,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十個月都在媽媽的子宮裡面,包在裡面難過,日子難過。【膿血道裡,】在膿血裡面,【一時倒下可憐。】一時倒下就是出世的意思。倒下就是頭先出來,腳隨後出來。如果腳先出來就變成難產,變成難產也會死,也會死。如果腳先出來會卡住,現在的醫學有剖腹生產,腳先出來或是手先出來就會難產,不過如果有助產過、有經驗的人並不困難,並不困難。孩子如果手先出來會卡住,卡在產門的時候先把手折斷再拖出來,先把手折斷拖出來再銜接好。說起來我好像接生過,(眾笑)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問老一代的助產士,因為以前沒有開刀,如果難產看她怎麼接生的,一定要先把手折斷。啪!拖出來這樣子。所以一時倒下,所以說頭先出來腳隨後再出來,所以小時候常常聽說:你媽媽生你時倒栽蔥。這是事實。小孩子常常口角:你媽媽生你時倒栽蔥。那時候是小孩子,根本不知道生孩子是什麼,現在長大知道了,罵這一句是對的,每個人都是倒栽蔥,如果生個站立的就慘了,倒栽蔥,對不對?頭先出來當然是倒栽蔥,可憐。【少也何知,】少就是年紀稍長,少年時期的時候,何知?【東西莫辨。】什麼都不知道,【長而有識,】等到年紀大一點比較懂事了,【貪欲便生。】譬如說二十歲,二十歲,二十歲就開始讀書的讀書,留學的留學、追女生的追女生,然後做事業的做事業,工作的工作,金錢、欲望、男女,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剎那之間老、病相尋,馬上找上你的門來,馬上,相尋就是找上門來,剎那間老就來找到你了,病苦就要找你了,就要找你了,【迅速而無常又至。

此敘生老病死苦。糞穢叢中:指胎藏,】媽媽的子宮,【在生藏(食未化)之下,熟藏(食已化)之上;】生藏就是胃,胃以前,我們的口腔、食道到胃,簡單講吃下去還沒有消化以前,這個叫做生藏。什麼叫熟藏呢?吃下去以後,譬如幽門、小腸、大腸、肛門,這個叫做熟藏。之上,子宮,媽媽的子宮,【十月懷胎,包藏在胎藏之中難過。】所以這個要念:包藏在胎藏之中難過,就是痛苦。第一個“藏”字念cháng,第二個“藏”字念zàng,包藏在胎藏之中難過,【膿血道裡:即指尿道,生時在胎,要翻一筋斗,頭先產出,故曰一時倒下可憐。上敘生苦。

少也何知:少時知識未開,所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長大之時,六根對六塵境界,六識起分別,因好丑而生憎愛,心隨境轉,貪欲便生。此貪欲,乃貪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境,非獨指色欲也。

須臾而老病相尋:】就是找上門來了,【此一句,敘老病之苦。須臾時之短也,一轉眼而老病相尋。此身四大假合,無可愛樂。正喜年華壯盛,弗覺老邁現前。且看身體健康,豈料病魔纏繞。

迅速而無常又至者:此下敘死苦。迅速時之最快也,石火電光,毋得久留。】毋得就是不能,不能久留,【無常乃死之別名。以下十一句全敘死苦。人命無常,喻如風燈草露。】風中燈,蠟燭在風中隨時有熄滅的可能。早上睡醒的草露,太陽一出來馬上會蒸發,【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難保下床時。】會再起床。【幾多一息不來,便成千秋永訣。】呼吸不來馬上就一別千古,【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因此我的床邊都放著一條念珠,我的床邊都放著一條念珠,我睡覺以前都是側臥,都是側臥,因為整天都在念佛、念佛,要睡覺以前都側臥培養念佛,不要念太大聲,念珠剛好在床邊,因為沒有結婚比較方便,結婚就比較不方便,放在床邊睡覺以前側臥——美人臥,美人臥,就觀想:我現在躺著就是要躺進棺材裡了,時間已經到了,說來說去也只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救得了我們而已,其余的孝子賢孫、百萬財產,那個都沒有用帶不走,所以你們也可以像師父這樣床頭放一條一百零八粒的念珠。還有一種情形放錄音帶聽,但是不要出聲念,不要出聲念,跟著錄音機念,念:阿彌陀佛,你也順口說一句:阿彌陀佛,要死了、要死了。每天如此警告自己,每天警告自己,所以說我們人的生死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只有念佛而已,無路可走只有念佛,最快最直接。底下,看死時痛苦的情形,注意看看:

【風火交煎,】為什麼風火交煎呢?你的呼吸快要停了,火就是溫度,呼吸快要停了身體一直冰冷,風火交煎就是在痛苦掙扎,【神識於中潰亂。】那個時候心情很亂,心情很亂,會罣礙今生你所罣礙的事,會潰亂,散亂叫做潰亂,【精血既竭,】就是盡了,精血既盡,【皮肉自外干枯。】慢慢一直干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就像針在扎一樣,【有一竅而皆從刀割。】竅就是孔穴,也是洞。有一竅就是只要有傷口的地方,有孔穴的地方,就像刀割一樣痛苦,【龜之將烹,】烹就是燒煮,就像龜被煮一樣,像它在脫殼那樣痛苦,【其脫殼也猶易。】算起來還很容易,但是我們眾生的【神之欲謝,】比龜脫殼更痛苦,【其去體也倍難。】就是我們的靈魂要脫離身體,比龜脫殼還痛苦,為什麼?因為執著,業障深重,所以兩三地告訴諸位一句話:哪一種人叫做真正的修行人,任何的執著都放得下的人,才是真正在修行,不是一天念三萬聲的人,叫做在修行,不是一天拜一千拜的人,叫做修行,當然這樣我很贊歎,在座諸位,千念萬念都是在培養無所著,臨命終放得下那一念。這一句話非常地重要。如果你對金錢很執著,你要告訴自己:這樣會障礙到臨命終,因為你對金錢看不開。如果你對夫妻的感情看不開,你要告訴自己這樣無法往生,所以有的人他媽媽鼓勵他出家,左右鄰居說她很絕情。我說:對!父母親鼓勵孩子修行,被左右鄰居說他媽媽很絕情,這個沒有關系,這個沒有關系。因為他對出家不了解,所以做媽媽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到你百年以後,無論哪一個多孝順你,在你身邊哭得死去活來,照樣幫不上忙。簡單講沒有學佛的都幫不上忙,因此我告訴諸位,以目前來講,在這個世間最有辦法幫忙你往生的只有師父一個,當然要靠你自己。如果說這個世間唯有一個最大力量,要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的,只有你的師父,你相不相信?別人沒有辦法。為什麼是師父?不是師父力量大,不是,以佛教所說的這一套很簡單,打八關齋戒回向給你,你想想看打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有五百個人念一整天的佛,都回向給一個人,你說這個人不會往生嗎?打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從早上念佛——五百個人念佛,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就中品中生,五百個人念佛回向給一個人,你想想看,這個是什麼?是師父,我要幫哪一個信徒做都有辦法,就有這個能力。我們一上台講經,要報答這個人對我們的貢獻,上台講經五千個人念佛,五千個人,我讓他們念半個鐘頭的佛,五千個人為一個人念半個鐘頭的佛,你想這個人不會往生極樂世界?這功德有多大?對不對?所以說來說去對你最有力量的除了師父以外沒有了,你說對不對?要不然靠你先生或是靠你女兒?他根本什麼都不知道,他自己一個人整天不停地念,比得上五百個人打八關齋戒的力量大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跟僧團結善緣,知道嗎?僧團結善緣,他對我們不錯,臨命終要死了,派十個人去幫他助念,派十個人去幫他助念,對不對?如果對我們不好,我們不要跟他結惡緣,讓他自己去死就好了,讓他自己去死,我們不要跟他結惡緣,平時他要毀謗也要擾亂,自己去就好了,對不起,我們沒有緣。()

【此敘臨死狀況。】這一段很簡單,所以不必解釋,這一段都很簡單。【風火交煎,即寒熱相迫。神識不能作主,故曰於中潰亂(不定也)。精血既經竭盡,所以皮肉自外干枯。每見癯(癯qú瘦。)者,臨死則干瘦如柴。臨欲命終,四大分離,最為劇苦。渾身毛孔竅穴,皆如針鑽刀割,喻如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覺容易。而死時神魂(是第八識)欲謝,其離體也,比他更難。若生平作惡,】在世的時候作惡多端,【未捨暖觸,】就是溫度,【地獄相現,更加痛苦。若有修持,臨終自有把握,自然不苦。又有一生念佛,臨終佛來接引,正念昭彰,】所以念佛的時候要培養什麼?放下,你要記住,在座諸位,你要放下,放下你的房子、汽車、洋房、男女朋友的感情一定要放下,平常。放下不是放棄你的責任,【心神愉快,往生極樂,更無諸苦,多含笑念佛而逝。】所以如果名叫含笑的信徒,法號我都取名為歸土,含笑歸土,如果是死刑犯,死刑犯,監獄的死刑犯,判死刑、判遠期徒刑的,寫信給師父要來皈依的,師父都幫他們取相同的法號,叫做念佛,念佛。如果那種已經在加護病房,加護病房已經准備要往生的,或是死後才要來補皈依證書的,我都幫他們取相同的法號,叫做念佛,因為沒有別的法號比“念佛”更好了。他快死了,我幫他取法號叫做念佛,所以命運的時候,看到我取的法號,他快要死了就說:兒子,慧律法師幫我取什麼法號?說:師父幫你取名為念佛。說:對,對,要念佛、要念佛。還有救,提起念佛。【一生念佛,臨終而見佛接引,願生西方,頃刻而淨土現前,自應含笑西歸矣。】當然是坐蓮花。現在死者都寫著“駕鶴西歸”,那要飛到什麼時候才飛得到,用那種生病的白鹭鸶要飛到什麼時候?駕鶴西歸那個來不及了。

【心無常主,】心做不了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就像作生意四處奔波,處處奔馳沒有半點休息,身體是四大所造成的,死後就搬家了,【身無定形,】有時候做人,有時候做豬,隨著我們的善報和惡報,受苦和樂的報應在六道中輪回,就像搬家一樣,這間房子如果壞掉了就搬家,這間房子如果壞掉了就搬家,有一天我們會死,死後就換一個身體,所以出這個皮囊跑到另外一個皮囊,出這個皮囊另外換一個皮囊,不一定每一世都是做人,不可能的,不一定每一世你都可以做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心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一次又一次地搬遷,【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三千大千世界太多、太多了,太久遠了,生死輪回的次數,千萬遍的輪回,但是很難能了解到底有多少生死、有多少身體。難窮往返之身,到底有多少次輪回你無法計算,【四海波濤,】就像大海水,意思是說我們所流的眼淚統統像四大海一樣,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孰就是誰。我們所流的眼淚就像四大海的海水,波濤就是大海水,誰能了解生生世世要離開的時候大家都在哭,我們的愛人如果要離開,大家都會哭,我們生生世世所哭的眼淚如果把它加起來,就像四大海的海水那麼多,你想想看。【峨峨積骨,過彼崇山。】峨峨就是山很高的樣子,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死去的骨頭,死了一次又一次,死了一次又一次的骨頭,把它堆起來就像高山那麼高,不得了。【莽莽橫屍,多於大地。】我們如果把死去的屍體,把它排起來,把它排起來就比大地還大,【向使不聞佛語,】以前如果未曾聽聞佛的教化,【此事誰見誰聞。】這種事情誰會知道呢?【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

心無常主:此心乃指六識之心,無有一定主宰,常隨境轉,攀緣六塵境界。類商賈而處處奔馳:類,似也,似商賈之人,出外貿易,處處奔馳,無暫停息。身無定形:此身乃指四大之身,無有一定形貌,隨善惡業,受苦樂報,輪轉六趣之中,似房屋而頻頻遷徙。捨身受身,出一皮袋,入一皮袋,改形易報,似房屋頻頻(常常也)遷徙(遷移)。或高樓大廈,或破壁頹垣,不得常住。

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承上自從曠劫,生死輪回,不知經過幾千萬遍。譬如大千世界中之塵點,一塵一身,尚難窮盡,六道往來之身;死別生離,所出之淚,踰於海水,故曰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峨峨山高貌,莽莽草多貌;喻積骨過彼高山,橫屍多於大地。如上之事,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人見過,誰人聞過。未睹(看也)佛經,此理安能知覺。

其或依前貪戀,】前世留戀、貪戀今生依舊如此,貪癡不斷、生死不了,貪戀,貪戀什麼?貪戀五欲六塵,簡單講就是執迷不悟,【仍舊癡迷。】就是執迷不悟,當然沒有聽到佛法的人誰會覺悟,在座諸位,沒有聽到佛法的人,你會知道要覺悟、要修行?哪有可能?【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人身難得而易失,】人身難得很容易就消失,【良時易往而難追。】好日子容易過,好景不常,【道路冥冥,】冥冥就是昏暗。六道輪回這條路是昏暗、坎坷的,沒有遇到佛法都不能了生脫死,【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誰能代替你?因此兩三地勸告,我們要拼命地念佛,一點都不能懈怠,尤其是聽經聞法不能停息,所以我們法會一結束,馬上就講經不能休息,【興言及此,能不寒心。】話說至此實在令人恐怖,寒心。

【以上從無始來,不知經過多少生死。生死全由貪癡所致,貪癡不斷,生死不了。故曰依前貪戀五欲,仍舊癡迷不悟,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經雲: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良時易往而難追:光陰迅速,猶如白駒過隙,去已難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道路冥冥:即死後九泉路上,杳杳冥冥。別離長久:從前恩愛,到此成空。昔日風流,如今安在。】【

三途惡報者:上品惡業】惡業造得最重的【墮地獄,中品惡業做餓鬼,下品惡業變畜生。

還自受之:依業受報,自作自受。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誰能代替你?【興言及此,】話說至此,【能不寒心】能不寒心?“能不酸心”,我們的心酸酸的,【:此四句,如獅子峰和尚雲: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意思是說縱然妻兒很疼惜你,但是他們也留不住你,無計就是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留得住你,妻兒很疼惜你,但是他們也留不住你。假使你家很富有,有誰替汝?有誰能代替你?【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沒辦法活著沒有結善緣,也沒有念佛,死後就迷迷茫茫的,【過奈河岸,見之無不悲傷。】過奈河岸。那一天我聽電視上演唱《牽亡歌》,電視上唱《牽亡歌》,唱著:孝順的媳婦三餐熱。我剛好聽到這一句,剛好聽到這一句,不知道在唱什麼?唱這個不知道是什麼調子,綁著紅帶子搖一下倒退走,拿著一把燈搖一下退一下,搖一下退一下,依我看只有台灣才有這種情形,這個如果被日本人拍攝回去,他們如果問這是什麼?依我看全日本沒有人猜得到是牽亡魂,日本電視台如果播出這個,我看沒有人猜得到是什麼。底下,【入鬼門關,到此盡皆淒慘】所以在座諸位,【(望各熟思《津梁》預布)。】《饬終津梁》就是上次師父講過的眾生最後的一件事,臨命終要怎麼處理。

【是故宜應斷生死流,】要斷生死流,【出愛欲海。】這四個字最重要,執著於男女的欲望,一定要斷,簡單講感情能看得開,以平淡處之,如此你才有辦法,要不然愛跟欲這個很難,【自他兼濟,】能夠自己幫助自己,又能夠幫助別人,【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勳就是有功勞的意思,意思是說無量劫以來,特別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在此一舉。】簡單講就是背水一戰,今生如果你聽到佛法,就是要背水一戰,要不然生生世世六道輪回,你往哪裡逃,你無處可逃,閻羅王召請咒一請你又到了,【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第六因緣也。欲望是生死的根本,你要拿起智慧劍砍斷生死之流,當然你才能超出愛欲,但是沒有幾個有辦法,愛大部分都是指男女,欲大部分是指淫,其他財、色、名、食、睡,都可以叫做欲,但是最難斷的就是男女。

【是故二字,承上生死。既有如是苦患之故,則宜應斷絕生死流,超出愛欲海。但欲斷生死流,須研窮此流根源從何而起?溯流窮源,源止則流息矣。經雲:愛為生死本。由愛生欲,因欲受身,愛欲為生死流之根源。果能提起智慧劍,斬斷生死流之源,自可超出愛欲海之苦。

試問:智慧劍在何處?】智慧劍在哪裡呢?【如何提起?慧劍不在他處,乃在自心。即由自心,提起慧照。觀察此身,命因欲有,欲自愛生。更為照察一切諸法,本性空寂,無可愛樂。則愛心永息,而生死流斷,愛欲海出矣。】如此即可出愛欲之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者:以此慧照觀察之功,自行化他。個個皆提智慧劍,斬絕生死流,而出愛欲海,同登彼岸,此即發菩提心。曠劫莫大功勳,在此一舉。一舉者何?乃是念生死苦。生死心切,彼岸可登。

昔梁武帝,禮寶志公為國師。一日請寶志公看戲,戲子更加留心,唱得好聽,做得好看。帝甚喜,問國師:“今日戲做得好麼?”國師曰:“不知。”又問:“唱得好麼?”國師亦曰:“不知。”】皇帝這麼問,【帝曰:“同在看著聽著,何以不知?國師雲:生死事大,】生死這是大事,【那裡有心看戲聽戲。”

此即修行人,隨流不變。】絕對不變。今天無論是咖啡廳、舞廳、電影院,假設這麼說,當然我不可能去這種地方,假設說我去了也沒有差別,我帶著念珠他跳他的,他唱他的歌,我照樣念佛,因為這個沒有用,我們知道這個不能了生死,沒有作用,【雖同坐看戲,依然究明生死大事。】生死大事。今生沒有解脫來世做豬,做豬還算不錯,跑到地獄去就麻煩了,跑到地獄砍頭、用鋸子鋸斷手斷腳,讓你下拔舌地獄,麻煩大了。

【帝聞言不解不信,國師請帝】請皇帝,【令明日依舊做戲,】皇帝聽了不了解,也不相信國師所說的,所以國師就證明給他看,請他明天依舊做戲,【再來同看。國師次日向刑部】刑部就是判死刑,就是我們現在執行槍決的(人關押的)地方,刑部就是准備處斬的地方,刑部簡單講就是槍斃的場所,我們現在是用槍,以前是用砍頭的,【借一應處死刑囚犯,帶來看戲。對帝雲:今日帶一囚犯來,請帝下令,令其跪在台前,看戲聽戲。更取一面盆水,令其雙手扶著,頂在頭上,】就是端一盆水,端這樣子(師父學他人把水盆放頭上,用雙手扶著的動作),端這樣子。【若戲畢水不傾出,今天赦其無罪還鄉;水若傾出,戲畢即在台前斬首。囚犯領旨,心中自思:今日乃生死關頭,】這盆水如果掉落,頭就飛走了,【始終注意盆中水】他怎麼會去看戲?要是我,我也會注意那盆水會不會灑出來,要是你,你會去看戲嗎?說:好看,好看,哪有可能?不可能的事,誰都會注意那盆水,那盆水如果灑出來頭就沒了,對不對?【(即生死心切),】我們念佛如果以這種心境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們下一個命令,今晚九點半聽完經以後,如果師父問問題,不會的馬上拖出去槍斃,大家就會認真地聽還作筆記,趕快抄起來、趕快抄起來……要不然等一下回答不出來,就要拖出去槍斃了,整晚絕對都在抄筆記,很認真、很認真。生死大事,所以是我們沒遇到。【戲畢並不傾出。是日戲子更加出力,做得唱得更好。國師令人將囚犯頂上水取下,要他謝帝聖恩。請帝問囚犯,今日戲做得好麼?囚犯雲:“不知。”更問:“唱得好麼?”亦雲:“不知。”】什麼都不知道,【帝責曰:“叫汝看著聽著,何以皆雲不知?”囚犯雲:“陛下!】陛下(陛下bì xià:對君主的尊稱,秦朝以後只用以稱皇帝。陛為宮殿台階。據東漢蔡邕《獨斷》,謂群臣與天子言,因距離遠,先呼立陛下。)就是牆壁的底下,(師父笑)陛下,牆壁的底下。他就問陛下,皇帝,囚犯就說:陛下,皇帝,【我顧著此盆水,都來不及,那裡還有心看戲聽戲。”於是帝始悟國師昨日之言,修行人生死事大,那裡有心看戲聽戲。

以此而觀,念生死苦,則生死心切,】在此我要再勸告一句話,既然你的心放在生死,在座諸位,是非也全部放下,是非心、斗爭全部放下,處處寬恕眾生、處處原諒眾生,不需要計較。為什麼?生死心切。【六根對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可斷生死流,】因此是心的問題,不是跑到山上修行的問題,你跑到山上修行想貪、嗔、癡,財、色、名、食、睡,照樣沒有用,修行最重要還是心的問題,【出愛欲海。故曰曠劫殊勳,】就是特別要在此下功夫,無量劫以來背水一戰,【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六念生死苦竟。】所以一定要下功夫。

好,休息一下再來。

丙七  尊重己靈

【雲何尊重己靈?】要尊重自己的靈性,【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就是我們的本性,己靈就是我們的本性、靈性統統和佛一樣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佛無量劫以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意思要說得令我們慚愧,我們本來和佛一樣,但是我們迷惑了,所以無量劫以來佛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做凡夫。

【首句征問。己靈,即人人自己本覺靈性,亦即有情分中之佛性。若能覺悟心即是佛,以此始覺智,返照本覺理,離妄證真,令本覺出纏,法身顯現,而不埋沒於五蘊山中(身也),是謂尊重己靈。

謂我現前一心:非指肉團心,及與妄想心,乃現前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一真法界之心。直下與佛無二無別:昔有僧問善知識,如何是佛?指曰汝即是。僧於言下有省。

雲何世尊下,抱憾之詞。世尊昔日與我同為凡夫,雲何世尊於無量劫,早成正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乃成正覺),而我等昏迷不悟,具足我法二執顛倒,不了生死,尚做凡夫,可憾孰甚。

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諸佛世尊神通、智慧、功德,而我們是業、煩惱,苦惱無邊,苦惱無邊,【生死纏縛。】生死都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心性是一,迷悟天淵。】淵本來是水深的樣子,天淵簡單講就是天地差別很大,【靜言思之,豈不可恥?】冷靜想想這個實在是可恥,就是慚愧的意思。

【此明佛身三德具足。無量神通者:神妙莫測,通達無礙,屬解脫德。】我們沒有辦法解脫,我們無法解脫,總是自己把心綁得死死的在那裡打轉,在那裡打轉。

【智慧者:佛有權實二智。】佛有權巧和實智的智慧,【實智即根本智,】每一個人都具足,【又名理智;照理,則理無不徹故。】所有的道理都通達,就是所有的都建立在空性裡面,這樣他當然就通達了,為什麼我們的心會煩?對空的道理不了解。為什麼我們一直定不下來?對空的道理不了解。我們只知道空緣生緣滅,嘴巴有辦法說而心無法悟,所以不能如實知、如實見,這個就是意識心,所以心性這種東西唯證相應,只有自己悟到本性,他才能夠體會到那種安詳、自在、解脫。體悟不到的人,嘴巴會說他也會跟人家上課,但是自己做不到,煩、會煩。所以慈航菩薩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這個心安就是了解自己如何放下,只要自覺心安,你有辦法心安,東南西北都好,你走到哪裡都是一樣。我們的心不安,心不安,心不安會亂闖、會煩,找來找去,當下這一念放下就是本來,找來找去找到最後,你把全世界都走透了,找來找去當下這一念智慧就是你本來面目你找什麼?愈找就愈遠,但是他不找心又不會安,這個沒辦法,凡夫跟聖者,聖者是當下,凡夫就拼命尋找。智慧者,佛有權實二智,實智即根本智,又名理智,照理,則理無不徹故。【權智即後得智】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我們所說的差別智,差別智是能夠善於分別世間的萬象,【(後根本智而得有雲差別智),又名事智;照事,則事無不周故,屬般若德。

功德莊嚴者:即恆沙稱性功德,】就是我們的本性,恆沙本性的功德,【是為德相,莊嚴本有法身,相不離性,屬法身德。此三德,我佛世尊已證,我等尚迷。

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者:此明眾生具足三障。無量業系:指眾生所作之業,若善若惡,若粗若細,無有數量。業因即成,則這個業繩子,】業就是繩子,【即能系縛眾生,在六道中受苦,不得解脫;此屬業障。】我們都拿繩子綁自己,譬如說我們其實可以不去喝酒,不必喝得醉醺醺的,但是我們控制不住,自己喜歡喝、喝、喝……喝到開車撞死,或是撞斷了手腳,讓妻兒來養,這個可以不要的,可以不要的,對不對?賭博,我們可以不必去賭博,因為我們三餐不缺,能夠填飽肚子,就是因為控制不住,控制不住。他也很不喜歡賭,但是他也很不得已,所以他去賭,賭,在不得已的業力之下,他又很不喜歡賭,但是又不得不去賭,所以造成一連串的業一直牽引,一直痛苦一直煩惱,輸了會不舒服,輸了就想要籌錢就會說謊,賭博的人十個十一個會說謊,他一定要說謊,要不然誰會給他錢,對不對?沒辦法,所以他有一項,就一定要編很多妄語,其實可以不必的,可以不必的,不要染上的人最好,如果染上賭博就很麻煩,非常的麻煩,三更半夜都去賭沒辦法,所有的業裡面賭最厲害。今天你吃,貪吃,你多會吃,吃到財產破產,嚇死人了吃到財產都吃光了,我不相信,你每天都吃海霸王嗎?或是吃什麼?你多會吃?色,你多會花錢?多會花錢。如果你一次給人家好幾千萬,當然一下子就倒了,色,你一次去找也不必花幾千元。最厲害就是這個賭,一個晚上就全完了,全完了。所以業所牽,我們都是可以省的可以不要的,但是我們人沒有辦法如此,有空閒叫他坐著他坐不住,他一定要說話、喝酒、打麻將、抽煙種種,要不然就做一些壞事,內心寂寞坐不住,和修行人不一樣,修行人,他這樣雙腿一盤眼睛一閉,什麼都很知足,他也不缺少什麼?不一樣。所以我們人的精神領域,如果得到大智慧,擁有大智慧的時候,一切的財富全部具足,所以來講堂叫做賺錢,賺智慧之財,讓你一生一世用不完的智慧之財,每天來講堂就是每天賺錢,撿一些,撿一些,積沙成塔,撿一些,撿一些,以後來。若能一切隨它去,便是世間自在人。若能一切隨它去,因為了解佛法是因緣法,他就隨它、隨它……便是世間的自在人,馬上就解脫了,任何事情都好辦了。隨它去,隨緣,所以,我們今天的痛苦,都是自己造的不必埋怨,都是自己造作的。明明這一句話,譬如說黑道的來,黑道的來,外面的黑道來找我們,剛好師父在那裡,剛好師父在那裡,他說話的口氣不是很好,口氣不是很好,我就說:請坐,喝杯茶,你吃飽了沒有?你就是對他很好,同樣一句話,對不對?世間人不一樣,對不對?誰怕誰?現在人的名言:“誰怕誰?”你不怕我,我也不怕你。說不到三句話起沖突,其實這個不必要的,語言,不必要沖突的,簡單講一句話,人是最會制造痛苦的動物,制造來自己束縛,自己痛苦。這種話不需要說得那麼重,你就是要說得那麼重。他來我就對他很好:請坐,吃飽了沒有?吃飽了沒有?吃飽就可以准備嫁了。所以,都是自己的問題,你冷靜思惟看看,我們很多很多的痛苦,不必要的痛苦自己在造,可以說都是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話他不說直的,他偏要說歪的,沒辦法!他不好好地說,就是要說到生氣真奇怪。

【煩惱,乃昏煩之法,能惱亂真性,故名煩惱,即迷惑心之總名。貪心、嗔心、癡心、疑心、慢心、邪見心等,共有八萬四千,皆名煩惱。世人每多錯解,以心中不如意謂之煩惱,非也。乃本末無明,】本無明、末無明,末就是枝,枝末無明,本就是根本無明,末就是枝末無明,本無明叫做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叫做見思無明,見思惑叫做枝末無明。生相無明叫做根本無明,所以乃本末無明,【障蔽真心,】障礙到我們的真心,【而起妄念,昏煩惱亂;此屬煩惱障。

生死纏縛:生死是苦果,果必由因,前煩惱障業障,皆因也。因能成果,成此生死果報,纏縛不脫;此屬報障。

心性四句,是覺察我等與佛,心性是一,無有差殊。然而迷悟不同,幾如天淵相隔。天高淵低,】天高淵低,所以說高低差很多,【喻生佛相隔甚遠。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者:思佛已成正覺,具足三德;我等尚在輪回,具足三障,則可恥孰甚。

譬如無價珠寶沒在淤泥,】價值連城的寶珠,結果掉落在污泥裡面,【視同瓦礫,】礫就是小石頭,就像沒有用的小石頭,【不加愛重。

此舉譬喻。以性喻珠寶,煩惱喻淤泥,靈魂喻瓦礫。自己本覺佛性,墮在煩惱之中,則名靈魂,那有貴重?故不加愛惜。

是故宜應(平聲)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所以以什麼來對治煩惱呢?以禅宗的平等心對治一切煩惱,令心不要高下,用什麼來對治煩惱呢?用《金剛經》那一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要著相,著相你一定會痛苦。你如果說:師父!你很有智慧,我沒有智慧。這麼說是不對的。你也是有智慧的,只是我肯放下你不肯放下,你每天都要跟人家計較,當然會痛苦、煩惱,你也是很在智慧,我也很有智慧。為什麼?本來大家都是佛,所以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

此承上以法合喻。既佛性墮在煩惱之中,應當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善法,對治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末二句,修德,指修持法門之智。始覺智有功,則性具三德秘藏,本覺理方顯。

如珠被濯,】濯(zhuó)就是洗滌。這一顆珠掉落到污泥裡,把它拿起來洗一洗,【懸在高幢,】把它放在高的地方,【洞達光明,】如此就可以通達光明,【映被一切。】被光明照耀一切,【可謂不孤佛化,】如此我們就不會辜負佛的恩德,辜負佛的恩德,【不負己靈。】如此也不會辜負自己的本性,【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第七因緣。

【此再以喻合法。如無價寶珠,雖墮在淤泥,既被洗濯,自然清淨。懸在高幢之上,洞達朗徹,光明照耀,自能映被一切。被濯,合上無量善法對治之修德。洞達光明二句,合上性德方顯,具足權實二智,雙照理事,無所不徹,故曰映被一切。

可謂不孤佛化二句,佛從大悲心海,流出教法,化度眾生。眾生能依教修治自性,令己靈終不埋沒,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矣。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七尊重己靈竟。

丙八  忏悔業障

雲何忏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吉羅叫做惡作,惡作,就是惡作,就是比丘戒裡面最輕的罪,【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泥犁就是地獄。地獄【中。】意思是說你在比丘戒稍微犯一點點戒律,就要墮入地獄,受像四天王天的壽命五百歲,我們人間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你犯了戒律要受四天王天五百歲那麼長的時間的痛苦,【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此承上無量業系而來。既然有業,定能為障。障菩提心,障菩提行,障菩提果。非特凡夫有漏之業,應當忏悔。二乘聖人,一向偏空之業;權教菩薩,未能離相之業,皆應共行忏悔。

忏悔有理事二忏: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就是空,空觀的意思,觀一切法皆空,【(實相無相、大乘真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又偈雲: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若滅的時候,妄想心若滅,因為你所有的罪都是由妄想而來,你的妄想心如果沒有了,心若滅就是妄想心如果沒有了,罪當然就亡了,就沒有了。“心滅罪亡”心若滅,罪亦亡,當下不能執著一個無,空,心滅罪亡,“兩俱空”,統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簡單講忏悔的本身還不能有滅罪相,不能說我滅罪了,我已經滅罪了,都不能有滅罪相,才叫做真忏悔。

【事忏,則須假壇儀事相,結壇修法,身旋禮,口讀誦(或經或咒或忏文或佛號),心策觀。觀身口意三業,累生所作眾罪。今以三業,同時忏悔,承三寶慈力,及忏悔心力,一切業障,悉皆除滅。】

底下說吉羅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因為大律不准講《五篇》讓在家居士聽,雖然他現在列出來,列出來,《五篇》我在這裡不講,我們親近廣化老和尚,他也不對在家人講《五篇》的名相。所以,為了遵從戒律,有的戒律有談到這個《五篇》不能向在家人講,就是名詞也不准,包括我們親近的老和尚,親近的老和尚也不曾對在家人講這個,所以我們要尊重法也尊師重道,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為你們不是比丘,也不是比丘尼,所以我們在這裡不講比丘、比丘尼戒裡面的《五篇》的名相。對不起,尊師重道所以不講。

【吉羅即突吉羅(譯惡作,但屬身口,不屬於意),是五篇戒法,第五篇之名。

一、波羅夷罪(譯雲棄,又譯斷頭)。如犯此罪,永棄佛法海外,為佛法所不容,又如人斷頭,不能再生,犯者,不得再為僧。比丘,淫殺盜妄四戒。比丘尼,加觸八覆隨四種,共八戒。

二、僧伽婆屍沙(譯僧殘)。僧犯此罪,殆瀕於死,僅有殘余之命,須向僧眾忏悔,以全殘命。比丘十三戒,比丘尼十七戒。

三、波逸提罪(譯曰墮)。墮獄之人也。此有捨墮,與墮二種。二種合之,比丘一百二十戒,比丘尼二百八戒。

四、波羅提捨尼(譯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便得滅除之罪也。比丘四戒,比丘尼八戒。

五、突吉羅(譯雲惡作)。所作之惡也,其罪尤輕。比丘二不定,百眾學,七滅诤,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而五篇合共: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加一百。

此一吉羅,乃犯一種突吉羅罪,應墮泥犁(地獄)中受苦,如四天王天壽命五百歲。此天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照三十日為一月計算,一月合人間一千五百年。復以十二月為一年計算,一年合人間一萬八千年。五百歲,合人間九百萬年。應當觀察:吉羅小罪,尚獲如此久長時間墮獄之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反顯重罪,必招極苦。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我們一舉一動都違背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次又一次的犯戒律,【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意思是說我們業障重,戒律沒有辦法持,所以犯戒的機會很多,譬如說我們煮開水,水裡就有很有蟲,有時候會傷害到眾生,螞蟻、蟑螂,這個就有很多,這個就有很多。

【此敘業障深重。我等日用之中,常犯戒律。一餐一水,即煮飯烹茶,水內有蟲,難免傷生害命,故曰頻(常也)犯。屍羅譯雲戒。只就一日而論,所犯之戒,亦應(平聲)無量。何況下三句反顯,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如普賢菩薩雲:“罪若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且以五戒言之,十八九犯,】意思是說在這個世間持戒清淨的人可以說沒有,十個人受戒八、九個都會犯戒,多多少少都會,【少露多藏。】很少人會顯露出來,【五戒名為優婆塞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尚不具足。】還沒有辦法持,【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意思是說我們連五戒都持不好,別說我們比丘、沙彌、菩薩。

【此段警詞,自警警人。現在我等出家比丘,姑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之中,八九皆犯。犯之少有發露忏悔,多是包藏瑕疵。五戒乃是在家優婆塞(譯曰近事男)戒,尚且持之不完全。下反顯,何況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下,名實不相符,名是比丘,實則不足為優婆塞,豈不愧哉!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自愍愍他就是我們犯了戒或是犯錯,我們以前有傷害到他人,要忏悔,身口並切就是很懇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忏悔。】因此求哀忏悔多拜八十八佛,【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我們如果不如此做,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因此我們為了不墮入三惡道,所以大家好好地念佛,好好地求忏悔拜八十八佛,多念《大悲咒》,《大悲咒》可以滅無量罪,《大悲咒》,《大悲咒》可以滅無量罪,所以,我們百千萬劫當中,你的業不盡百千萬劫難逃,因此我們為了要超越生死,所以要發菩提心、要忏悔業障。因為忏悔業障,好好地忏悔以後發菩提心,我們如果不忏悔,業障一定都纏住。

今天就上到這個地方,後面就剩下很少了,剩下很少了,後面剩下非常、非常地少,可能,可能下星期日,禮拜天這個《勸發菩提心文》就可以講得完,因為這些字不是很困難,字不是很困難,一百三十頁的地方就結束了,一百三十一頁以後《弘一大師講發菩提心》,這個你們自己看看,看看就好,後面的可以自己看,一百三十一頁以後,後面自己看,禮拜天講《勸發菩提心文》,禮拜一我們來講《金剛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不必很長時間就可以講完,我不會采用江味農居士那一本那麼厚做注解,以後我講經都要以消文釋義為主,盡量要濃縮時間,一部經、一部經……一直講,為什麼?因為你們的注解已經聽多了,如果《楞嚴經》就不可以,《楞嚴經》就非常深奧,非常深奧,就不能念一念、念一念,《金剛經》是每天誦的,每天誦的不必講江味農那一本,江味農那一本看完就往生了,那一本好幾百頁,實在很厚。再來我們講般若就是《金剛經》,再來就是《六祖壇經》、《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禅的思想,到那個時候你們的功夫就不一樣了,功夫就不一樣了,好,大家好好地多多念佛。下課。

【當知,乃勸導意。應當以慧照觀察,了知佛戒不受則已,既受則應終身持守,不可毀犯。不犯自然無過,故曰則已。犯則有罪,定招惡報。終,謂末後結果,必致墮落三惡道也。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乃悲己以及人。身口並切者:三業同時懇切,身則虔誠禮拜,口則發露罪愆。身口二業,必由於意。聲淚俱下:即形容懇切之狀,普與眾生求哀忏悔:上有若非二字,即謂若不如是,則罪業不消,千生萬劫,墮在苦趣,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八忏悔業障竟。

一百一十一頁,今天要把這部經講完。

丙九  求生淨土

【雲何求生淨土?】為什麼叫做求生淨土?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非常難修行,煩惱重、壞人多,邪知邪見也很多,【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要修行就簡單了,【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要成佛就很簡單。為什麼說很簡單呢?一生可致——一生就可以完成我們的佛道。娑婆世界為什麼難呢?累修行都不修不成功,惡緣太多了,惡緣太多了。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要修行,發心修行多多少少都會有障礙。諸位翻天一百一十二頁第三行。

【首句征問,雲何定要求生淨土?謂下釋其所以。謂此土娑婆世界,發心修行,障道緣多,助道緣少,故其進道也難。往生彼土,極樂世界,常得見佛,常聞佛法,故其成佛也易。

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修行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顯:】對顯就是讓我們了解娑婆世界的痛苦,極樂世界的好處,而來發起歡喜心。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有花開見佛,】你就可以常常親近,這是很快樂的事,【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要聽聞佛法在我們娑婆世界,除了有佛法的地方,如果沒有佛法的地方,要聽也聽不到,【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就是隨時都可以聽法。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這是事實,女眾如果長得莊嚴一點就有人來糾纏,你不理他,他就找上門來,你不理他,他硬是死賴著你。如果男人小有成就,人家就要拖去喝酒、賭博,因為有錢。接下來求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發個心要修行把你牽往外道去,把你牽往外道去,所以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極樂世界所有的人,每一個都是斷貪嗔癡的人,所以他不會跟你斗爭,因此只有善沒有惡,所以我們冷靜想想看,這個娑婆世界說我們這個家庭就好了,小小的一個家庭就好了,婆媳之間的問題,父子的問題、母子的問題、夫妻的問題、經濟的問題,苦惱無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苦惱無邊。。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橫截生死就是你不必斷惑、伏惑,伏惑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暫時伏惑,就可以了生脫死叫做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餓鬼、地獄、畜生,【彼土有惡道永離,】我們如果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不可能墮入地獄,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名且不聞之樂。】三惡道連聽都沒聽過,又怎麼會有呢?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塵緣——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所以我們如果貪著每一樣,地獄就五條根,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不管什麼東西受用,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神通自在,看要往哪裡都可以說很快活。譬如說我在內門買一塊地四十二甲,想要好好地建設一下,今天村長去阻撓我們,叫我不能蓋死人塔,說:我們這個村子,忌諱這種東西,你如果再蓋納骨塔,我們就要包圍你們,說要包圍我,所以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佛法這麼好的東西,如果要傳給眾生,對不對?他也不能接受,那個叫做邊地,邊地,所以說今生沒有修行來世就投胎到沒有正知正見的,譬如說海邊,從小就捕魚捕慣了,他認為那個很正常。他出生在山裡,山野,連聽都沒聽過,所以中土難生,經典說中土難生,不是中國很難出世,不是說要出生在中國很難,是說要出生一個經濟、文化、宗教的正知正法的中心很難,很難。要聽到佛法有困難。《金剛經》裡面說: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菩薩要怎麼做?就是無論卵、胎、濕、化,每一個眾生,我都要度到他們入無余涅槃,你看這個有多難、多難,慢慢感化,所以那個叫邊地,邊地。什麼叫做僧?沒有聽過什麼叫出家人,把出家人跟道士都混淆在一起,這個就是替死人念經的叫做僧,替死人念經的,因此這個娑婆世界,你要修行難如登天,非常地難,障礙太多了,障道太大。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不必等待。俟就是不必等待經營。娑婆世界拼死命為了三餐,極樂世界飲食具足,我常常說傻到極點的人都要念求往生極樂世界,誰要在娑婆世界?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要跟諸位叮咛和交代,你如果對娑婆世界有一念的執著,你就很難往生極樂世界,你要記住我這一句話,簡單講任何事情就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你就是要放下,所以我到內門鄉,老鄉親對我說話,我說:是、是、是……。說:法師,你要如何如何。說:好、好、好……。說:山水很大,你要把水溝做大一點。說:我花五百萬元一定做得很堅固。說:不要傷害我們內門鄉。說:保證不會傷害到你們。他們說什麼我都說好,要不然怎麼辦?沒有辦法,對不對?我這種人能屈能伸,我如果要達到我的目標,要度眾生我一定會忍辱,因為道場不蓋起來不行,一定忍辱。所以我覺得我的修養不錯,因為我有目的,因為我有目的:一定要度他們。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剛要學佛就生重病,得癌症、血癌了。【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你要活多久就活多久,就是沒有界限的,沒有界限的,所以說這個娑婆世界連一點點快樂都沒有,連一點點快樂都沒有。你活一活、活一活,很快就懶得呼吸就死了,很快就死了,死了就爛了,死了就爛了。從我跟人家助念到現在兩、三百人來算,很少活過七十歲的,我很少加持超過七十歲的,都是三、四十歲就死了,五十歲這樣子,很少……八十歲更別提了。我加持過的或是單子來給師父,超過八十歲的,到目前為止好像不曾聽過,很少。所以我們說壽命一百歲,那是一種形容而已,不可能,我們的生命絕對不可能超過八十歲,Almost can not over eighty years old.不可能超過八十歲,很難、很難。你如果不相信去納骨塔算算看。有一次我去圓光佛學院,那裡的納骨塔很大,去看看骨灰壇一個一個算,何年生、何年死,這樣算起來,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五十幾歲,很少超過七十歲的,八十歲的更難見,當然有少數,所以你要冷靜,你不要把你的生命訂在一百歲,你要把你的生命訂在六十歲到七十歲這樣就好了,這樣我四十歲了,蛋糕也吃了,四十歲了,你想看看,當然我看起來還很年輕,但是四十歲了,如果以六十歲來講,只剩下二十年而已,再建設那間道場,你想看看,我以活到六十歲來計算,和慈航菩薩一樣,慈航菩薩也是活到六十歲,六十歲而已,我今年四十歲,只剩下二十年而已,你不要訂八十歲,沒有幾個能像妙廣老和尚、廣欽老和尚那種年紀,李炳南九十幾歲,那個很少,印光大師是活到八十歲,八十歲,弘一大師是活到六十多歲,所以說我們人的壽命很短,你要把握,不要再迷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裡面,要隨時隨地用功。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這是當然的,入佛門的人到退失的,不必多說出家還俗的就很多了,不要說在家來皈依的,接下來又寫一張紙條給我,寫著:我現在拜清海為師,通知單不必再寄來。你想想看他已經來皈依了,接觸到正信,又打電話費來說他現在信清海,叫我們通知單不要再寄去。所以說這個很難講,所以說修行要成就,退失的太多了,多如牛毛,成就的少如麟角。因此我昨天告訴諸位:你聽經聞法要把它當成生命當中最為重要的事情,吃飯、衣食、穿衣,行、住、坐、臥,你要記住,生命真正的意義是要解脫,你才會得到永久性的生命,若在這個娑婆世界,你沒有悟到這一點,你還在執著的生命當中那麼永恆的法身慧命你得不到。【彼土有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決定成佛,叫做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行滿,位居補處之樂。】就是等覺菩薩,補處就是等覺菩薩。我們一生的修行圓滿,我們就能夠到等覺菩薩的位子。所以進道【苦,故進道也難;樂,故成佛也易。】因為娑婆世界的苦太多了,所以進道難。樂,到極樂世界因為快樂,所以成佛就很簡單。

【末二句雲,易故一生可致(佛位),難故累劫未成(正覺)。】所以因為娑婆世界我們要修行很難。

【問:諸方佛國,多有淨土;何以今解,獨指極樂?

答:一、依省庵法師本意。法師為蓮宗第九祖,一生精進念佛,臨終往生極樂。知其勸人求生淨土,必是西方極樂世界。二、推阿彌陀佛本願。諸佛淨土雖同,諸佛願力不一。彌陀四十八之願海,專為我等苦惱眾生,方便接引,令離諸苦,而得安樂,超過諸佛,故獨指西方也。

是以往聖前賢,】往聖就是以前的聖人和賢人,【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

往聖如《文殊菩薩願生西方偈》雲:】譬如文殊師利菩薩他發願: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他也是發這種願,因為文字很簡單一看便知。【普賢菩薩,偈意全同,不過五言易為七言。偈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希望我臨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我告訴諸位,臨命終唯一最障礙的只有一個字:“執”。兩個字:“執著”,三個字是:“放不下”,放不下。所以,有一些出家眾或是在家眾都來跟師父頂禮,下跪頂禮,他們都請教師父:師父,我的業障很重。我都會問:業障多重?要不然你拿給我看看,有幾斤重?所有的業障都離不開我們的心,都離不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不執著就沒有業障,心若執著業障就現前,這是一個字而已。你說修行很難,我說很簡單,看得破一句話,看不破千言萬語,心還是有千千結,一樣沒有用。說破了嘴,他也是認為他的業障很重,其實業障就是一個觀念而已。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前賢如天親、馬鳴、龍樹諸菩薩,中峰、】(中峰明本禅師是元代最為傑出的高僧。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今杭州)人。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於禅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禅師”,並賜谥“普應國師”。憩止處曰幻住山房。)【楚石、】(梵琦(1296—1370)字楚石,俗姓朱。象山人。自幼出家在海鹽天寧永祚禅寺,16歲受戒。元英宗時,诏寫金字大藏經,梵琦因善於書法而應選入京。元天歷元年(1328)回海鹽住持天寧寺,至元三年(1337)主持重建天寧寺鎮海塔。至正七年(1347),順帝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禅師”。晚年,自稱西齋老人,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明洪武元年(1368),主持重建天寧寺千佛閣。是年與翌年,明太祖兩次大作法事,均請梵琦參加,並“親承顧問”,“出內府白金以賜”。翰林學士宋濂在為其所作的《佛日普照慧辯禅師塔銘》中說梵琦“凡所莅之處,黑白向幕,如水歸壑,由是內而燕、齊、秦、楚,外而日本、高麗,咨決心要,奔走座下,得師片言,裝璜襲藏,不翅拱璧”。明《皇明名僧輯》一書中,把梵琦稱為“本朝第一流宗師”。去世後葬於天寧寺大雄寶殿西北塔院。著有《楚石集》、《楚石梵琦禅師語錄》。著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楚石集》、《楚石梵琦禅師語錄》)【徹悟諸禅師,以及慧遠、善導蓮宗諸祖,皆宏揚淨土,臨終念佛往生;故曰人人趣向。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論任何經典都叫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末世修行,無越於此。”千經萬論,【如《華嚴經》、《寶積經》、《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文殊問般若經》、《法華經》、《智度論》、《起信論》等,】我們目前只有《法華經》和《智度論》《起信論》尚未講到,將來我們這三部經典都會講到。【皆宗尚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故曰處處指歸。末世之法,眾生障重,經雲:多障眾生念佛觀。】障礙很重的人要念佛,【故修行之法,無越(超也)於此淨土法門。此門有四種念佛:曰實相念佛,】實相就是理念同時,事理圓融,我念佛也是通達無生,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名實相念佛,雖然念佛而無一佛可執著,雖無可執著,確實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事理圓融。【觀想念佛,】單靠記憶,單憑觀想,沒有任何境界叫做觀想。【觀像念佛,】佛像擺在面前,我們好好地觀看,看著莊嚴的佛像這樣來念佛,這個叫做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一般都是用持名念佛,心念、口出、耳聞,這個叫做持名念佛。【四種之中,無越乎持名念佛,】就是一直精進的念佛,持名念佛,【乃為徑中之捷徑也。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極樂世界,【言多福】何謂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你如果想要福報很大,就要精進念佛,一直念佛,念佛念到最後面相都會改變,面相都會改變,我們的耳垂慢慢會變大,耳垂、福報愈來愈大,福報愈來愈大,貌相愈來愈莊嚴,愈來愈莊嚴。所以,我看我們這裡出家的徒弟,剛剛出家貌相有的不是很莊嚴,出家以後就不一樣了,就不一樣了。一看就是差很多,差很多。【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你若要多善,當然要多就要心廣善就多,【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都是以本性為主。

【《佛說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故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佛名俱足萬德,持之自得多福。大心修行六度,發之必生多善。故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累劫。】所以一定要發大心,發大心。第一發大心,我教你發,先原諒一切眾生的無知,這樣你的脾氣慢慢就會改;第二發大心,深深覺悟無常,通常我們道理都會講,你發一個大心好好體會,無常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如此你什麼境界現前,無常;放下,什麼放得下,無常。今天你很委屈,無常;得到很多,無常;失去很多,無常;我的女朋友離開我,無常;男朋友擁有,無常;夫妻恩愛,無常。用這個無常但觀無常,必能入道,只是我們眾生就是道本來就在你面前,就是要重復一直講,重復一起講他才會覺悟,他每天都在對人家講:無常、無常、無常,碰到這個境界很痛苦,那個就體會無常,體會得不深。有一天他來聽師父講經的時候,他才深入體會到這個無常,其實他每天都在講無常,但是他的體會不像今天這麼深,那個就不是真才實學,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在修行的修行人,他的悟入是一針見血。無常,他常放在心裡,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不要看人家的缺點,不要常常講自己對,也沒有什麼好好貢高我慢的,自然就擺平了,用無常兩個字,他什麼都有辦法擺平,譬如說發一個心,我是出家好或是在家好,你觀察無常你不出家,什麼時候死你不知道,那就剃度,所以用無常你就能夠精進、能夠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統統就是六度具足,就是無常兩個字,你好好地放在心裡觀照,這樣去發大心,發大心。所以說,一發大心超過修行的累劫,修行的累劫。

【念佛為成佛之因,布施乃生天之福,故念佛勝於布施。大心一發,頓超二乘。

昔優婆毱(毱jū古同“鞠”,古時一種游戲用的皮球。)多尊者,】這個毱就是打球的球,優婆毱多,有的人念qiú,這個毱有的人念jú,優婆毱多尊者,【已證阿羅漢果,一日偕弟子出外,】他就命令他的徒弟揹他的背包,揹(揹bēi同“背”。)他的袋子,【命攜衣包隨行。

其弟子見牛犁田,泥中蟲出,鳥取食之,】所以說做蟲也是很可憐,一出來鳥就取食了,【心生憐愍,欲思拯度。】他就發個菩薩心欲救它,因為他的師父已證阿羅漢果。

【尊者令其前行,】你走前面因為你發了大心,走、走……證阿羅漢果的優婆毱多尊者,【自攜衣包。】因為他的弟子發了菩薩心。

【其弟子復念:“眾生類廣,難度難周。”】

他的師父知道他退道心,一下子就想眾生難度。【尊者即令】你揹包袱走我後面,【攜包後行。】換走他(師父)的後面,【其弟子不知何故?特申詢問。】

你發一個大心要救度眾生,你是菩薩心,我證阿羅漢果不如你,所以你走前面,因為是菩薩,所以背包我自己背,不過你現在已經退道心,你是凡夫,我證阿羅漢果,我又是你的師父,包袱當然由你來揹,換你走後面。一下子走前面,一下子走後面,如果是我,你放心,我都叫他走前面,我怕被蛇咬到,說:你走前面。說:師父,怎麼了?說,我發大心?說:不是,我怕被蛇咬,要咬,咬你就好了。【尊者曰:“汝愍眾生受苦,發大悲心,即是菩薩。我乃羅漢,應尊汝前行。汝念眾生難度,旋退道心,則我是久修,汝乃新學,應在我後。”

蓋念佛本期作佛,】本期就是本來是希望將來能夠做佛、成佛,【大心不發】不發大心怎麼能成佛?怎麼可能?【則雖念奚為?】就是有什麼用呢?你大心不發,心與佛不相應,奚為,何為呢?有什麼用呢?【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發心原為修行,你如果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你雖發大心容易退失,容易退失。

【一切諸佛,因中皆發大心,果上而成大覺。大心不發,無因不能致果,故曰奚為。發心原為修行者:發大心,原為修大行。若不生淨土,只恐雖發易退。

如捨利弗,過去遇乞眼因緣。捨利弗過去發大乘心,修菩薩行。天人現身試之,乃現一婆羅門,從路中號泣而來。

菩薩聞聲,料知有故,】一定有原因,【即趨前問曰:“為何大哭?”

門雲:“母病笃。”】門雲就是婆羅門,婆羅門說:我母親生重病。笃就是重病。他就說了。

【對曰:“母病笃,延醫診治,】延醫就是請,請醫生來診斷。他說他母親重病,請醫生來治療就好了,【何必哭為?”

門雲:“醫已診,藥難求。”】要吃什麼藥,醫生已經說好了,但是藥難求。

【菩薩曰:】捨利弗行菩薩道就說:真奇怪,【“有方必有藥,何難之有?”

門雲:“醫謂須有道心人之眼,】就是你有道心,真正發大心的修行人的眼睛,【煎湯服之乃愈,】煎藥服用才會治好,【此藥難求,焉得不哭?”

菩薩自思:】捨利弗自己想:【“我已發大道心,應取我眼,付之為藥。”

囑曰:“不必哭,我當取眼,以救你母。”

門稱謝。】外道婆羅門感謝他。他是天人示現的。

【菩薩即以自手,將右眼取出(此難行能行也)與之。】要人家的眼睛就挖眼睛出來給他,都不必動到刀子,如果是我們怎麼有辦法?別說挖眼睛,他如果說:法師,我跟你化緣兩滴眼淚,我都哭不出來,還要把眼睛挖給他,要不然你等一下,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哭,不可能的事情。你要跟我化緣眼睛,是不可能的事。說真的,我在此宣布我不可能,如果是你看看可不可能,我挖給你?算了吧!我要度眾生,要看經典怎能挖給你?“門”就是婆羅門。

【門早見欲取右眼,默默不言,】取右眼,【待眼取出交與時,則言醫說:“右眼不能用,須得左眼,】我剛才沒講清楚,你挖錯眼睛了。糟糕了,這下說錯了真糟糕,挖到右眼這下糟了,【方可為藥。”】要左眼。

【菩薩復將左眼取出(此難捨能捨也)與之。】兩顆眼睛都挖給他就瞎了。

【門接向鼻中一齅】(“齅”)跟“嗅”是一樣的。【遂擲於地,】丟在地上又踩一下,【乃雲此眼臭穢,安可為藥。

菩薩為欲救其母,乃捨兩目,寧受終身瞎眼之苦,彼尚嫌臭穢,】尚嫌臭穢,做菩薩那麼簡單?所以我們常常說:師父,我最近去受菩薩戒。對,菩薩戒,土虱戒,讀重音一點是土虱戒,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受菩薩戒的哪一個發大心,只是為了早一點洗澡,或晚一點洗澡,就在浴室爭執不休了,什麼菩薩戒?裡面的快一點。為了一個洗澡而已,前後就在斗爭了,對不對?受菩薩戒,如果入內壇就排在後面,對不對?入內壇排在後面什麼的。我也出了二萬元,才只站在這裡,對不對?所以種種的抱怨,種種的爭執,像我們現在沒有一個真正的菩薩,別說菩薩,說阿羅漢我們都不如,別說阿羅漢,說一個初果羅漢我們都不如,別說初果阿羅漢,說一個念佛念到能夠心定的,我們都不如他,所以末法時期,包括我也是凡夫,沒有辦法。你還說要挖眼睛,因此不要說菩薩,不要說菩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慚愧心,說你多行都是騙人的,要不然你要施捨嗎?真的。有一種可能會施捨,為什麼?譬如說,這是假設說,譬如說師父的眼睛瞎了,假設說雙眼都瞎了,有沒有人要捐眼角膜?絕對有人會捐。假如說師父的腎髒,譬如說洗腎,這是假設說,我吃邱醫師的藥,我相信沒有問題的,洗腎。醫生說:法師,你兩顆腎髒一定要趕快換一個,換一個,一定要換一個,要不然你尿毒會死。只要我一宣布,絕對會有眾生說:師父,我一定一個給你。保證的,因為他知道法師一個人影響幾百萬的眾生,他這一個腎髒就做一百萬的功德,他怎麼不敢,對不對?他敢,對不對?像這種情形他為了救師父,他一定會捐的,他看清楚,他知道是穩當的,平常人,你叫他捐一個腎髒怎麼可能?不可能的。不相信等一下我們調查,對不對?師父如果真的腎髒壞掉,有人要捐的,等一下至少有十個來簽名,一定會有的,我不必用十個,我用十個那還得了,要放在哪裡?(師父笑)所以眾生發心會看情形,會看情形。【拋擲於地(此乃難忍不能忍)。】忍不住。

【乃曰:“眾生難度。”遂退大心,由是六心(第六住)墮落,】由是六心,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墮落,【塵劫聲聞】沒有辦法眾生難度,【(以退大心,經歷塵劫,方證小果)。】證小果。

【是則下菩提種,】所以,我們發大乘的菩提心,以成菩提之種子,【耕以念佛之犁,】念佛來求生淨土,【道果】無上的菩提果【自然增長。】自然增長,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彌陀是大願,進入淨土,眾生念佛乃至十念,佛都接引他,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下菩提種,即發大乘之菩提心,以為成菩提道之種子。耕以念佛之犁,即念佛求生淨土。道果,無上菩提果也;自然增長,可以圓成。乘大願船三句,即彌陀大願為船。眾生念佛名號,乃至十念,悉皆接引往生彼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彌陀以此大願之船,普載眾生,同赴蓮池之會。故曰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既得往生,橫超生死,疾趣菩提矣。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九求生淨土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雲何令正法久住?】什麼情形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因地修行到圓滿就是果,果就是滿,因果變成同時,【遂致成佛。】因為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首句征問:雲何能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間?謂下解釋。世尊即本師釋迦牟尼,過去無量劫以來,最初發心,即為我等故,發菩提心,修菩提道。難行能行者:捨己利他,不辭勞倦。難忍能忍者:代諸眾生,受無量苦。因圓者:即自覺覺他,因行已圓。果滿者:即福足慧足,果覺已滿。遂致成佛:於菩提場,夜睹明星,成等正覺。

既成佛已,】已經成佛,【化緣周訖,】訖就是完畢,這個念qì,既然已經成佛,化緣已經結束了,【入於涅槃。正法、】正法,佛度眾生四十九年,該教的教完了,轉無上的*輪,方便,包括大乘的《華嚴》、小乘的《阿含》,到最後的《法華》、《涅槃》,統統已經講完了,所有該開示的開示完了,應該示現涅槃的時候了。正法、【像法皆已滅盡,】正法就是佛滅度以後一千年以內就是正法。像法就是類似。正法(的“正”)跟“證”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有證果的時候,就是有證果的時候,佛滅度以後一千年以內證果的人多,證果的人多。證明的證,證悟的證,正(證)法。像法,佛滅度以後一千年到兩千年中間叫做“似”,像就是很相似正法,但是已經離正法很遠了,就是證果的人已經少了,解悟的人比較多,但是正法、像法已經過去了,【僅存末法】我們現在是末法,【有教無人。】有佛法的教化,沒有真正證悟的大修行人,叫做無人,沒有一個有辦法荷擔如來的正法,沒有證果,只能弘法利生勸勸人家念佛,所以到末法要遇到正知正見的法師就已經難如登天了,都是邪知邪見,【邪正不分,】什麼是拜佛?不懂,擲杯筊,他也說這是拜佛,抽籤(簽qiān)也說是拜佛,統統攪在一起,攪在一起,統統說這是佛教,連三鳳宮也說是佛教,關公也說是佛教,媽祖也說是佛教,三太子、張李莫千歲,或是十八王公、木頭或是石頭公,只要是拿香的統統說是佛教,搞不清楚。那一天那個某某某在電視上講經的那個,他說:觀世音就是媽祖,要記住媽祖就是觀世音,不知道他是依據什麼?他到底是依據什麼東西,我說佛教會為什麼充耳不聞,也沒有他的辦法,把一個正法完全扭曲,哪一部經典說媽祖是觀世音?是說觀世音的慈悲和媽祖的慈悲是菩薩心腸,這麼說是對的。觀世音是根據《觀無量壽經》是佛說的,觀世音並沒有來我們娑婆世界出世,不像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他有父、有母、有兄弟姐妹,出生的地點都寫得清清楚楚的,觀世音是佛介紹的,媽祖是宋朝的林默娘,出生在中國,為什麼說觀世音是媽祖?亂亂講,實在是……他不知道會怎麼死,真的。他不知道會怎麼死,真的!胡亂搞,他不懂也不考證歷史,就胡說八道,胡說八道,佛法被他搞得很慘,想不通他為什麼要這樣,為了賣藥嗎?為了賺錢嗎?只有我一個人在此大聲也沒有用,沒有用。所以說我們佛教如果要興盛就要栽培正法的法師,正知正見的法師,所以現在是末法邪正不分,【是非莫辨,】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競爭人我,盡逐利名。】利跟名,【舉目滔滔,】混亂的意思,【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到這個時候你想想看這是省庵大師說的,省庵大師距今是上百年的人了,上百年的人。你想想看到我們現在更別提了,【每一思及,不覺淚下。】說起來很悲哀,很悲哀。所以我有一個願力:希望栽培一些正法的法師,男眾法師以走弘法的路線,普度眾生。譬如說我死後,我慧律死亡以後,我的徒弟出現十個慧律法師,那就妥當了,十個,栽培十個,但是這種事情是可遇不可求,因為我先天有表演的天份,他們沒有,他們沒有這個天份,他們說不好意思,他們說他們表演會不好意思,說師父臉皮很厚,厚,當然厚,臉皮不厚怎麼講經,表演給人家看,對不對?要不然講一講大家都睡著了,對不對?我不會不好意思,我地講到使你們不好意思,我不會不好意思,對不對?再重的話我也敢講,那個沒什麼,只要佛法傳得出去,有什麼不能說的。

【我世尊既成佛已,說法度生,經歷四十九年。化緣周訖者:教化機緣,從始至終,先轉無上根本*輪,名直顯教,說《華嚴》、《梵網》。次轉依本起末*輪,名方便教,說《提胃》、《阿含》、《方等》、《深密》、《般若妙智》。後轉攝末歸本*輪,名開會教,說《法華》、《涅槃》。說法周訖,機薪既盡,應火須亡。入於涅槃,示現寂滅。

佛滅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正法像法,解見在前。省庵法師,生於清朝,當如來滅後二千四百余年。故曰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者:雖有如來教法流通世間,無有信解修證之人。以其邪正尚且不分,是非竟然莫辨,徒知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看來,如水滔滔,天下皆是。對三寶都不知,佛是何人所成,法是何等義理,僧是何以命名。佛教衰殘,一至於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即常常思念及此,不覺傷心,悲淚下垂。

我為佛子不能報恩,】我是佛的弟子不能報恩,我不能報佛的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活著的時候對當時的國家、社會沒有一點幫助,【生無益於時,】這個“時”就是現在,活著的時候對現在的國家、社會沒有一點貢獻,【死無益於後。】死後對後代一點幫助都沒有,【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表示他罪孽深重的意思,罪孽深重的意思,【極重罪人,非我而誰?】

底下這幾行小字很重要。【既為佛子,當作佛事,承紹我佛家業,說法教化眾生,勸發菩提心,方足報佛深恩。經雲:】這一句話很重要,所有的法師、所有的在家菩薩,這個最重要,【假使(將如來)頂戴恆沙劫,】假使就是“將如來”,把佛恭恭敬敬地戴在頭頂上,經過恆沙劫這麼久的時間,就是恭敬佛,【身為(如來)床座遍三千,】身體為了“如來”,就是為了佛,床坐,就是讓佛能夠休息的這種供養,對佛這麼供養,床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整個都能夠讓佛休息,【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則不名報恩者。】就是你布施再多,都沒有說法的功德大,都沒有說法的功德大。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則不名報佛恩,報佛恩,所以你看說法的法師難能可貴,要尊重、要贊歎,為什麼?你不說法鬼神愁,法師不說法鬼神會憂愁,鬼神也是需要聽法,有不共相的是我們這些法師和在家菩薩們;無形相的,無量無邊的諸天鬼神都在此聽法,因此就是要說法,所以我一直告訴我的徒弟,不要趕經忏、不要浪費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到了死亡,對佛教都沒有一點貢獻,最斟酌你也要安分守己,好好地來聽經聞法,不能弘法利生,最起碼你的威儀、戒律、智慧,應該要好好地開擴,好好地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說我們人如果發大心,必須以法為主,以法為主,不要我來布施、來修行,拜佛、念佛而忘記了弘法,弘法,你不會說沒關系,盡量買錄音帶給別人聽,送給別人這個也是一樁(樁zhuāng見“樁”。)功德,也是一樁功德。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則不名報恩者,你冷靜想想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若為佛子,不能報恩,則成四無益,】一點益處都沒有,【天地之所不容,即是極重罪人。

  

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痛不可忍,我們了解這種實在是積極當機的人,我這個時候痛不可忍,就是這個時候忍無可忍,我要好好地到絕望的這種境界,計無所出,我沒有什麼好辦法,頓忘鄙陋,我忘記了我自己的差,鄙陋就是我忘掉我自己是一個很平凡、很差的人,【忽發大心。】我來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雖然我不能挽回末劫的眾生,【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圖就是謀取,謀取。謀取怎麼樣?決當謀取護持正法的來世,我一定要好好地做,我告訴你:出家人要好好地持戒、念佛、學佛法,弘法利生,學學口才;在家居士要多贊歎三寶,贊歎三寶才能引導眾生。你要記住師父的話,如果你到處說三寶的是非,會讓眾生斷慧命,會讓眾生退道心的。那個法師不好,哪個出家眾不好,哪個僧團不好……不可以這樣講的,不可以這樣講的,造無量無邊的業,你出去碰到人家在毀謗三寶,趕快改變他:沒那回事,我所看到的法師怎麼、怎麼樣好。贊歎也是弘法,你奠定他的信念、信心,但是我看見很多的佛教徒在僧團裡面看一看、看一看,待久了講講是非,攻擊來、攻擊去的,看這個出家眾怎麼樣,那個出家眾怎麼樣,那個法師不好,那個法師不發了,說起來他最好。你麻煩大了,你是一個念佛的人,你是一個三寶弟子,動不動就毀謗法師,你毀謗法師為什麼你給他皈依三寶?雖然他是很壞,別的法師也是出家人,你毀謗這個法師就等於毀謗另外一個法師,因為別人會說出家人不會只講一個、兩個,你為什麼要給他授五戒?你為什麼要給他授菩薩戒?你所依止的統統是出家人,你又毀謗出家人?你算老幾?你算什麼?對不對?有的在家居士他讀了一點書就毀謗,毀謗,結果一問起來受菩薩戒,皈依也是出家人,給你授五戒也是出家人,給你授菩薩戒也是出家人,阿彌陀佛也是出家人,釋迦牟尼佛也是出家人,你全部統統要靠出家人,竟然口出狂言毀謗三寶,你這個算什麼?你有沒有冷靜想想看?你要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是一個出家人,他會贊歎法藏比丘嗎?因地修行法藏比丘嗎?對不對?你一直毀謗另外一個出家人,雖然那個出家人沒有修行,阿彌陀佛不會痛心嗎?我們是同類的,你們是異類,對不對?我們跟阿彌陀佛都是比丘,他是法藏比丘,雖然我們沒有修行,你毀謗我們,阿彌陀佛也會痛心的,他是比丘,釋迦牟尼佛也是出家眾,對不對?我說這個在家人顛倒夢想,所依靠的都是出家人,再來毀謗出家人,腦袋有沒有問題?所以我告訴諸位,不管這個出家有修沒有修,跟我們在家居士沒有關系,各人造業各人負因果,你造功德你無量福德。你冷靜想想看。

【此省庵法師,因感慨佛法衰殘,忽發菩提大心。頓忘鄙陋:乃自謙之詞;末運:即末法之劫運。雖然無力挽回,使同正法之時。亦決定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也。

是故偕諸善友】偕就是共同,【同到道場,述為忏摩,】把它發露出來,述為就是把它發露出來,發露出來。述為就是講出來,忏摩就是忏悔,【建茲法會。】茲就是這個,建立這個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安養就是極樂世界。

【是發心圖護正法之故,偕諸善友,同到捨利道場,禮忏修法。仿彌陀如來,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心心作佛。從今為始,盡此一生,一心念佛。以極樂為家鄉,彌陀為慈父,故曰誓歸安養。安養即極樂之別名。】【

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就是使,使【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闡就是顯,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僧海澄清於此界,】僧海就是出家眾多如大海,澄清就是持戒清淨,【人民被化於東方。】眾生受到感化,感化,除掉一些惡,東方就是娑婆,是對西方極樂世界而講的,說人民被化於東方,就是一些眾生被感化,在哪裡?在娑婆世界就被感化,所以東方就是娑婆世界,【劫運為之更延,】就是劫數往後延,【正法得以久住。】正法才能夠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這是小小的,區區就是不大,區區,我這個省庵實在很苦心地勸告你,【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西方蓮分九品,上中下各三品。十方眾生,發心念佛,極樂七寶池中,即時生一蓮蕊,】蕊就是還沒有開放的花苞,叫做蕊(ruǐ),你如果在(ruǐ)螞蟻,ruǐ死的,ruǐ那個音,那個音,蕊(ruǐ),【芷即標名。隨其念力,而為增長。】就是看你有沒有認真,【勤】就是精進念佛,蓮花就一直開,你如果懶【惰】就變小朵的,念到睡著了就變睡蓮。真糟糕念到睡著了,常常睡在花苞裡不會開花,【才分,榮枯頓異。是為感應冥符,不可思議。又上中下品,隨其功行,而分等級。無量往生,絲毫不混,】而分等級,無量往生,絲毫不可以混亂,【是為勝劣分明,不可思議。九品蓮華,乃卸凡殼之玄宮,】卸就是除,除去我們凡夫的身體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玄宮就是不可思議的地方,除去我們凡夫的軀殼之玄宮,將來我們會往生到極樂世界,安頓我們法身慧命的神宅,【往生眾生,皆以此蓮華為父母。故極樂稱為蓮邦,念佛之會為蓮社,道侶曰蓮友。既得往生九品,花開見佛,聞法得忍,然後回入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俾得佛日重輝,】*輪常轉,【法門再闡。】闡就是弘揚,【俾得二字貫下六句。

僧海澄清者:眾僧如海,各各持戒清淨,無有染污。又眾僧心海澄清,斷除五濁,修諸梵行,人民悉皆被化。東方即娑婆,對西方而稱。劫運為之更延;劫運當指正法之劫運,雖日一千年,當為延長。】因為大家都有正法,【人民既已被化,自能信解修證,如同正法之時,故曰:正法得以久住。

此則區區苦心,為眾生故,為正法故,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十令正法久住竟。

大科正宗分十科之文已竟。

甲三  流通分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我們剛才講的發菩提心十大因緣統統已經了解了,八法周知。翻開五十三頁倒數第一行。“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果沒有說出來,“如何趣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有八種,“所謂邪發心是邪,發心是正,發心為真,發心為偽,發心大,發心小,發心偏,發心圓”。這八法都已經講得很清楚,叫做八法周知。一百二十二頁,翻回來。“趣向有門,開發有地。”

【如是承上總結。十緣備(全也)識,則開發菩提心有地。八法周(盡也)知,則趣向涅槃城有門,不至錯入邪偽小乘偏教也。

相與得此人身,】人身難得,【居於華夏。】華夏就是中國,【六根無恙,】沒有生病,【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話又說回來,雖然末法但是還是很幸運。

【古雲: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今已得人身,已生華夏(即中國之別稱),六根具足,無有病恙,四大調和,輕安順適。具有信仰三寶之心,幸無諸魔為障,故得成就出世間志。

況今我等又得出家,】當然這是專指出家人,在家人可以發個大心,將來有因緣再走修行的路線,【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捨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更待何日。

【上得人身,生中國等,已敘慶幸之意。此段更敘八種,乃慶幸中之慶幸。

一、出世俗家,割愛辭親,】出家都有割愛辭親,報父母恩頂禮三拜。【從師學道。

二、受具足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止作雙持,】止持跟作持,止持就是不要去造惡,作持就是積極去行善。止持就是不要去造惡,如果以比丘戒來講,作持叫做羯磨,要多做羯磨,簡單講要多開會檢討這個僧團裡面的缺失,作持,所謂的止持、作持,所以說毘尼作持,毘尼作持就是這個意思,戒律是止持,就是比丘戒叫你停止造業,羯磨,譬如說結夏安居、結大界,毘尼作持,作持,捨缽、衣,怎麼樣處罰這一此犯戒的,怎麼樣做僧羯磨,這些都是叫做作持。雙持,【精修梵行。

三、遇道場,即阿育王寺,名山道場(眾僧修道之場所)。

四、聞佛法,聞佛所說,“涅槃”妙法。

五、瞻捨利,得瞻釋迦如來真身捨利(譯靈骨)。

六、修忏法,修持忏摩(梵語忏摩,此雲悔過)之法,消除業障。

七、值(遇也)善友,與諸善友俱會一處。

八、具勝緣,佛法僧三寶具足,是為殊勝因緣;當發菩提大心。】今天我們這八個因緣全部具足,對不對?

【末三句反言,不於今日發此大心(即菩提心),更待何日。意望大眾,慎勿錯過。】意思是說大眾一定要發大心。

【唯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愍我很愚癡,我省庵很愚癡,但是我很誠懇,【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此段就是警告大眾。

【此段乃下段,乃勸誡之意。先勸後誡。唯願現前大眾,憐愍於我,我之愚誠苦志,總望大眾:同立菩提願,同發菩提心。過去未發者,今日當發;已發者,當令增長;已增長者,當令相續不斷,早得成熟,而得解脫也。

勿】就是不可以,【畏難而退怯,】不能說這個很難而退道心,膽小畏懼叫做怯,膽小畏懼,【勿視易而輕浮,】也不要說這個很簡單,你就輕浮氣躁,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發個大心我要精進我要如何,這個有很多,每一個出家人都會這樣,要出家以前都會想:我要學弘一大師。走路都不講話、持戒律,經過出家一年以後就不同了,半年以後就不同了,就偷懶了,早課也不做、晚課也不做,經典也不看,整天游手好閒到外面買冰棒吃,給他太多錢都跑去買冰棒吃,很奇怪,所以他本來發個大心,久了就不行,久了就不行。所以說修行佛法,沒有師父在旁邊你完蛋了,沒有道場你絕對會很慘,就像講堂的幾個法師說要出去參都很慘,屢勸不聽沒有辦法,留不住沒有辦法,他欲速則不達,我常常說我學佛到今天二十年,包括我出家至今二十年,我從大學一年級至今,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對不對?以二十年的經驗來告訴徒弟修行應該怎麼樣怎麼樣,會聽師父的話的人是個大智慧的人,不聽也沒有辦法,留不住,留不住。所以有時候我們出家人講起來很慚愧也很贊歎,所以說欲速而不久長,不要發個大心之後又沒了,【勿懈怠而無勇猛,】也不要偷懶,【勿委靡而不振起,】精神萎靡,不振作,【勿因循】因循是什麼意思?因循就是一天拖過一天,一天拖過一天,因循就是明日得明日,明日能幾何?意思是說今天的事明天再作打算,明天。今天《大悲咒》沒念完,明天再說,後天,後天再補,每天都在補。所以說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而一向無心,】我這樣愚癡,簡直愚癡到家了,蚊子叮右邊我打左邊,打錯邊了,我傻到這種程度。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我的根機太差了,我沒有分,我成佛沒有分,不要這麼想。

【此八句,八個勿字不可也,即警誡之語。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前雲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可畏難,而生退轉怯弱之心。亦不可視為容易,而輕躁浮動。亦不可欲速,而無久長之心。古雲欲速則不達。行菩薩道者,須發廣大心,常心,第一心,不顛倒心,亦不可懈怠從事,而無勇猛精進之氣。亦不可委靡懦弱,而不振起精神。亦不可因循過日,而更期待將來。亦不可因秉性愚鈍,而無心進修。愈愚,則愈當修持。亦不可以根機淺薄,而自鄙無分。經雲:大地眾生,皆當作佛,切莫自卑而退屈。

譬諸種樹,】譬如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夜夜磨刀的男人,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此兩譬喻。譬種樹者,久則根深;磨刀者,久則刀利。末四句勸慰。豈可因根淺而不種,任其自枯;因刀鈍而不磨,置之無用。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是苦但是有功德,但是你如果認為修行是苦,懈怠更苦,為什麼?【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所以在座諸位,我再勸告諸位,我一定要做早晚課,你一定要記得聽我的話,你一定要做早晚課,無論如何睡覺以前,早上騎摩車、開車出去,無論你在任何地方念珠都要戴著,統統要用功,那只嘴巴一定要守口德,那一只嘴巴,然後這裡有課,你一定要來聽不准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如此今生今世你要了生死,我認為易如反掌,就怕沒有道心,人家兩三句話洗腦馬上就出去,簡單講兩句道心又退失,悲哀,佛也沒有辦法救你。

【此勸修精進度,度卻懈怠之心。修行為苦,此苦是樂之因,故曰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雖安,此安是危之患,故曰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況乎以淨土為舟航,】淨土的舟因為彌陀的大願可以普載眾生,都來到蓮池海會,【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無生忍力,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是淨土,所以是蓮花,花開就見佛說法,就證得無生法忍,所以我們的身口意三輪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往劫,】地獄的罪人尚發菩提心於往劫,都有發過菩提心,敢可我們為人類,【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豈可說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

【此以善巧勸導。以淨土為舟航者,即是彌陀大願船,能普載眾生同赴蓮池會也,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者,往生淨土,托質蓮胞,花開見佛,聞佛說法,證無生忍,即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意輪鑒機,隨機施化;身輪現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口輪說法,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則何慮艱難,只要不畏難,而大心自可任運而發。當知下勉勵意。地獄罪人,尚發菩提心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乎。

無始昏迷,】無始劫以來,一念不覺所以無明現前,將本來的本性昏迷,從迷又去造惡,無明言行,又去造惡,經歷無量塵沙劫都是不覺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谏就是用語言來糾正別人的過錯叫做谏,過去就算了,【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現在覺悟,不可谏,往者既不可谏,過去我們就不必啰啰嗦嗦講那麼多,現在覺悟,將來你還可以急起直追,可以修行,【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迷而未悟,我們當然很悲哀、很可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今天你是佛教徒,你來這裡聽經,結果來聽什麼?來聽笑話而已。有一天我在講經,有一個人坐在前面一直作筆記,筆記寫得很認真,我講完就去看他,我說:你怎麼寫這個?作筆記,師父講的笑話他都把它記下來,其余的都沒記。我說:你在做什麼?說:我在上班,公司由我負責,我都沒有笑話可講,我想把笑話記下來講給別人聽。以你的立場換的立場,如果把慧律法師換掉換我,就變成笑話了。來作筆記記笑話,沒有記到重點,你們是不是來聽笑話,我不知道。

【無始昏迷:指自從最初一念不覺,妄有無明以來,將本有真性昏迷。從迷積迷,經歷塵劫,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聞法覺悟,既經覺悟,不可復迷,故曰將來猶尚可追。然世間泛泛眾生,迷而未悟。不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發大心修證,固可哀憐。苟有人知而不行,明知佛是眾生修成,而不肯修行,更為可痛可惜也。

若懼地獄之苦,】你如果怕墮入地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則精進自生。】但觀無常,【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你若念及世間生命要結束了,要趕快修行,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佛法為鞭策。為什麼?要修行,【善友為提攜。】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一定要來道場,為什麼?因為這樣牽著、牽著……因為這棵樹,如果沒有其他的外緣,這棵樹風一吹就倒,所以要斷絕外緣,要記住,再怎麼忙,你就是要來聽法,除非你先生或是你太太跟你糾纏不清,讓你沒有辦法放下或是小孩,除非你有特別的困難,不得不,要不然你一定要來,【造次弗離,】造次就是無論你做什麼,在很忙的時間,你還是不可以離開,不可以離開三寶,不可以離開善知識,不可以離開道場,【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虞就是不必顧慮,你就不必顧慮,你會退失這個道心。一百二十八頁。人命在呼吸間。

【此承上知而不行是大錯;如何知而必行呢?若畏懼地獄之苦,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則精進度,自然而生。精進者,即發菩提心,上求下化也。若念無常(死之別名)之速,人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便成隔世,則懈怠心自然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依法為師,以法自勵。善友為提攜,與諸善友,同處熏修,互相助道。造次不離佛法善友,終身依賴佛法善友,則自無退失之虞(憂慮也)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你若心真就事實,【願廣】就是大【則行深。】就是修大行則行深,【虛空非大,】不是很大,【心王為大。金剛】我們所講的金剛,金剛就是我們所講的鑽石。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就是堅硬到像鑽石那樣子的,也不算是很堅,但是願力最為堅固。

【能發一念菩提心,即種將來成佛種。勿謂一念輕微,虛願無益。發菩提心,是依真心修行,心真則事實。發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乃依大願精進,願廣則行深。世間至大者虛空,然虛空非大,還是心王為大。此心王,指菩提心,為心中之王。此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包太虛周沙界故。世間至堅者金剛,然金剛非堅,還是願力最堅。此願力,即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這是勸告,大眾,你不要放棄我勸告你發菩提心,【則菩提眷屬,】我們這裡就是菩提眷屬,因為大家都是學佛的,學佛叫做菩提眷屬,【從此聯婣。】聯婣(婣yīn婣同“姻”。)就是我們所說的好像結婚一樣的,好像在一起,聯姻,這個念yīn,古字是這個字,現在是因為的姻,【蓮社宗盟,】蓮社宗盟,就是有一個宗旨,大家一個聯合,什麼盟,什麼什麼同盟會,【自今締好。】大家結一個好緣。

【此文勸信流通。大眾誠能不棄我語,發菩提心,則成為菩提眷屬,故曰從此聯姻。蓮社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佛之社,為蓮社;念佛之友,為蓮友。大家志同道合,是謂蓮社宗盟,自今締(結也)好。何故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以娑婆大心雖發,難進易退。求生西方,即得圓證三不退,】三不退,我們已經講過好幾次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因為講過好幾次了,【下品皆然故也。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始也。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之心願為起點也。】簡單講就是要趕快念佛。

【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此文勸行流通。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這個統統結束,從一百三十頁以後,這個自己看,弘一大師講發菩提心文,一百三十三頁,裴休居士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勸發菩提心文序》,唐釋宗密,宗密大師是華嚴宗的大師,宗密大師。《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唐裴休。這個自己看,這個也是寫得非常地好,非常地好。

但是因為發菩提心文,我們講一個就可以了,不必一起重復講這個東西。

明天我們要講《金剛經》,講《金剛經》。《金剛經》我們預計最慢八次就可以講完,八次就可以講完,最慢八次,不會超過十次,因為只有九十頁,只有九十頁,《金剛經》講完,我們講《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講完,我們講《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如果有時間再繼續講禅宗的《永嘉大師證道歌》或者是講《四行觀》,達摩祖師做的,達摩祖師。所以我們大概要用很長的時間,把禅學的思想講得非常清楚,禅修的一念馬上就可以解脫,修淨土法門的,沒有禅的理念,放,放不下,禅的思想聽完以後,你就會發現這個不得了,修行就是那麼簡單,不是很困難的,不是很困難的。

好,這一本你們就請回去,請回去,你們大概沒有什麼問題吧,希望大家多發心,回去要多多念佛。天氣很冷,回去趕快躺下去睡覺,教人家精進,還這麼懶惰回去蓋棉被。

好了,今天已經九點了,我們時間也差不多,講了一個半鐘頭,差不多時間,下課!

               

 

 

回向

 

此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若。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的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的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

台灣•高雄文殊講堂

 

附:

弘一大師論因果及菩提心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 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 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 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三、以無我之精神做利生之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言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范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范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做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尤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勸發菩提心文序

終南山草堂寺圭峰沙門 宗密 撰

發菩提心者。崇德廣業虛心外身圓覺之謂也。自非達[懨-猒+火]廓之道。禀仁恕之性。懷遠大之志者。其誰能發斯意焉。豈其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佛法衰。末世人少信。時有儒門上士河東裴公而當此仁。吾與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門到佛境及覽勸發菩提心文。知其為佛使行佛事。吾為佛子寧不感之而踴躍乎。凡歸佛者可寶之為龜鏡。然佛門難入。失在偏邪。佛境難到。失在怠速。心外求法或身中計我邪也。唯尚理性或但宗因緣。偏也。持解迷行或沈空住寂。怠也。勞形苦神而克期待證。速也。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勸。佥異於是。所謂洞了自心。德等於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識。空如幻化。非自計我。真如本覺。是其所宗。非但緣也。四谛六度。是其所弘。非唯性也。禮供贊念。率身勵人。非速行也。福智悲願。孜孜是務。非沉住也。氣和神適。乘緣應事。非勞苦也。以時消息。為而不待。非求證也。如是備眾德。離諸病。非入佛門到佛境何耶。吾久同其願又覽其文詠歌。不足故辄為序。今而後有欲入佛門造佛境, 者。宜信受奉行。

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

唐相國 裴休 述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有能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願生生常為道俗。同宗同趣。同願同求。同運大悲。同修大智。遞相輔助。直至菩提。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有能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願生生常同淨業。各領眷屬。分化眾生。龍華會中。同受佛記。廣修大願。直至菩提。

初明菩提名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雲無上正遍知。覺(無上者。究竟也。正者。如理知遍者。無量智正覺知真俗智)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既慕如來永離諸苦。自悲己身久失大利。慨然奮發將求佛身。即是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菩提心體

既發菩提大心。須識菩提心體。夫菩提心體不從真心發。無由得至菩提。故須揀擇分明。方是正因法行。且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身者是地水火風從合之身。旋聚旋散。屬無常法。非我身也。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心者是緣慮容塵虛妄之心。乍起乍滅。屬無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圓滿空寂者是。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圓滿者。法身無量功德本自具足也。空寂者。法身離諸色相永無動搖也。廣大者。真心體兼法界包含虛空也。靈知者。了了分明鑒照清徹也)。空寂靈智。神用自在。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淨也。十方諸佛一切眾生與我此心三無差別。此即菩提心體也。捨此不認。而認自身妄念。隨死隨生。與禽畜雜類比肩受苦。為丈夫者豈不羞哉。既發無上道心。當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提法。以諸佛為師。以菩薩為侶。以六道眾生為眷屬。以生死煩惱為園林。誓盡未來濟拔度脫。是則名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三心

一者大悲心。既悟自心。本無生滅。遂悲六道。枉受沉淪。己雖未證菩提。且願眾生解脫(即經雲菩提心己。雖未度。願度未度。老子雲。聖人後其身身先。儒家雲。仁者博施濟眾。先人後己三教皆同)。於是廣發同體大悲。盡未來行四攝法。攝彼眾生。皆令歸真。同成佛道。此即大悲心也。二者大智心。既興大智。誓度群品。品類既多。根器不同。即須廣事諸佛。廣學妙法。一一證入。轉化眾生。此即大智心也。三者大願心。既欲廣度眾生。遂興廣大悲智。然心惟本淨。久翳塵勞。習性難頓。銷除法器。須資磨寶。自慮輪回諸趣。不遇佛法勝緣。故發大願。備修萬行。行願相資。猶如車翼。運行不退。直至菩提。此即大願心也(華嚴經雲。菩提心燈以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大智為光)。然三心之中。大願為主。常持悲智。以度群生。故初發心必先起願。華嚴行願經雲。若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財寶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常為引導。直至菩提。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華嚴最後普賢所說。定非虛妄。依此修行)。

次明五誓

一者眾生無邊誓願度。二者福智無邊誓願集。三者佛法無邊誓願學。四者如來無邊誓願事。五者無上正覺誓願成。持此五誓。念念運心。無有間斷。是為具菩提大心。是為持菩提心戒。三心五誓重疊相資。佛佛道同不過於此。即是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勸常持菩提心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既已發菩提大心。修菩薩妙道。至誠普啟諸佛。一心普攝眾生。行住坐臥常持此願。不欺诳於六道。不失信於如來。廣設津梁。護持教法。彌勒座下。皆證無生。千佛會中。俱為導首。能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度脫眾生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脫一切眾生。普令入佛知見。黑闇岸下為作明燈。生死海中為船筏。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積集福德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於悲田敬田積集福德。亦捨內財外財成就萬行本。為眾生修道須資福德勝緣。令無私己之心欲受天人之報。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修學佛法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修一切佛法。窮一切教門。四無量心。六波羅蜜。法義深淺。因果有無。性相二宗。頓漸二教。悉皆通達。開導眾生。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親事諸佛善知識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承事諸佛。一切諸大菩薩。諸善知識。見善知識情無厭足。事善知識心無疲懈。聞善知識所有教誨欣樂順行。常學善財童子所行之行。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修唯求佛果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常願當來作佛。不起二乘之心。願普與一切眾生。同體速成正覺。所修善業。一一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勸眾生。一一令發無上道意。常修寶海梵志廣大悲願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結菩提道俗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與同發菩提心道俗。生生世世不相捨離。同願同心。同行同德。各修定慧。分化眾生。或為兄弟。或為師長。迭相勸發。彼此護持。一人失路即同拯拔。一人證道即共歸依。永無猒倦。不相捨離。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通圓頓經典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既已發菩提大心。運菩提大行。若不徹菩提心體。未合菩提法源。雖已發心。必滯摧小。故須先悟圓明淨覺。本無無明。幻翳空華。俱非實體。遠離執取。平如虛空。常於寂照。心中流出廣大大悲智。如此則不滯諸相。不墮二邊。始為菩提正因。方免枉受勞苦。若金剛圓覺。簡妙通明。華嚴涅槃。廣大具足。傥同我志。並望通經。

次明一切助菩提法

寶海梵志。勸無量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取佛世界皆得受記。復勸三億弟子令其發心。中有一人名曰樹提。白言。尊者雲何菩提。雲何助菩提法。雲何菩薩修行菩提。雲何系念得於菩提。爾時。其師報言。菩提者。即是菩薩之所修集四無量藏。所謂無盡福德藏。無盡智藏。無盡慧藏。無盡佛法和合藏。是名菩提。如佛所說助菩提法。所謂攝取清淨度生死法門。善男子捨財是助菩提法。調伏眾生。故持戒是助菩提法。隨其所願得成就。故忍辱是助菩提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具足。故精進是助菩提法。具足一切諸事。故禅定是助菩提法。其心當得善調伏。故智慧是助菩提法。知一切諸煩惱。故多聞是助菩提法。得無礙辨。故福德是助菩提法。一切眾生之所須。故思惟是助菩提法。成就斷疑。故慈心是助菩提法。成就無礙心。故悲心是助菩提法。教化眾生無厭足。故喜心是助菩提法。於正法中生愛樂。故捨心是助菩提法。成就斷於愛憎。故聽法是助菩提法。成就滅五蓋。故出世是助菩提法。捨除一切世間。故阿蘭若是助菩提法。滅不善業。故隨喜是助菩提法。增長善根。故念處是助菩提法。分別身受心法成就。故正勤是助菩提法。離一切不善法行一切善法。故如意足是助菩提法。成就身心輕利。故諸根是助菩提法。摧滅一切煩惱。故覺是助菩提法。覺如實法。故六和是助菩提法。調伏眾生令清淨。故是名攝取清淨度生死法門。如是修行。即系念得菩提也。如是等菩提心。今應生欲。是道清淨。是道無漏。是道正直。是道安穩。汝等應當專心作大誓願。取莊嚴佛土。隨意所求(莊嚴佛土各各不同也。或取淨土或取穢土。具在《悲華經》中)。

次明菩薩四懈怠法

寶藏如來告毗捨那無垢言。菩薩有四懈怠。若菩薩成就四法。於生死獄。受諸苦惱。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四。所謂下行。下伴。下施。下願。雲何下行。或有菩薩破口身戒不善護業。是名下行。雲何下伴。親近聲聞及辟支佛共與同事。是名下伴。雲何下施。不能一切捨諸所有。於受者中心生分別。為得天上快樂。故而行布施。是名下施。雲何下願。不能一心願取諸佛淨妙世界。所作誓願不能調伏眾生。是名下願(出《慈華經》)。

次明菩薩四速疾法

復有四法。菩薩成就。則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者能持禁戒淨。身口意護捨法門行。二者親近修學大乘之人。與共同事。三者所有之物能一切捨。以大悲心施於一切。四者一心願取種種莊嚴諸佛世界。亦為調伏一切眾生。是名四法(出悲華經)。

次明發菩提心功德

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人功德寧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言。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百萬那由他億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億分.亦不及一。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禅。經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是人功德寧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菩薩言。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禅.四無量.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初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世界。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心。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諸菩薩。若諸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是名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出華嚴經發心功德品。此約初住菩薩說。今凡夫位中是初發菩提心。至初住位中是成就菩提心也)。

次通凡聖差別疑

或曰。菩提大心。聖賢境界。固非凡夫淺識所能造擬也。故菩薩初住。發大心。便能游歷十方。廣作佛事。今以大法勸諸凡夫。無乃根器不同乎。對曰。不然凡聖同源本無差別。一念迷倒自取沉淪。若悟性本圓明。便與諸佛平等。性上起菩提心。以此修行即為菩薩(菩薩者大心眾生也)。何苦自薄而謂凡夫隔絕哉。且凡夫位中三毒為本。今既誓捨財寶以化眾生。雖未盡行自然少貪。誓行四攝以化眾生。雖未盡行自然少瞋。誓修定慧以度眾生。雖未盡證自然少癡。三法在心便成法器。所以菩薩不斷煩惱唯興大悲威德。法門誠不虛設。又何疑而不為哉。且凡夫發心是初發菩提心也。初住發心是成就菩提心也。若待初住方發此心。初住之前當修何法。除此菩提正路。盡為生死因緣。但至輪回何由證入。故釋迦如來從初發心。即於無量生中事無量諸佛一切佛。所發菩提心直至然燈佛前方受遠記。寶藏佛會始號大悲。固須千百生中方得成就。所以勸諸道俗學我本師世尊。無以才辨教門。便為甚深法藏粗識心性。定言無上菩提須度一切眾生。須求一切種智。賢劫千佛皆種善根。自然福智弘深。永作世間道首。普願大眾以此文示此郡及他州。與我有緣者見此文當發菩提心。欲發心時。請先隨力捨財物。或投一齋供養三寶。或畫一像精進道場。然後依此正文。虔發大願(准賢劫千佛經。一一佛於因地遇佛時。皆先以財寶乃至柳枝淨水等世尊供養。然後發菩提心。悲華經。寶海梵志。勸無量人天發菩提心。先令以物獻佛。然後啟願。佛佛道同。故須導禀)。

啟發之後。念念運心。便為成佛正因。宜自深加喜慶。道俗不乖於法侶。山川豈礙真智。幸因路人垂示姓字。

開成三年六月二十日綿州刺史裴休記

 

上一篇: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二
下一篇:慧律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