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講座第一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

2004年10月2日——8日

上慧下律法師

文殊講堂

講座第一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今天是2004年10月2日,星期六,很高興有這個因緣來跟大家結一個法緣,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大家都知道《六祖法寶壇經》是見性的大法,大家都知道。

我們看看台灣,或者是中國大陸,或者是華人世界,只要是大乘佛法的幾乎都在念佛、拜佛、打佛七。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在一念之間就能夠成就,觀念先弄清楚了,才有辦法修行。譬如說:往生極樂世界。一般人的觀念就是臨命終請人家來助念、加持,他認為這個叫做往生,這個觀念是錯的。往生是現在的事情,不是臨命終的事情,要先有正確的觀念,你才有辦法再走下去。你要等到臨命終人家來助念,人家來加持,是不是有這個因緣?臨命終割捨得下嗎?不一定。那不一定跟賭博一樣,賭博不是輸就是贏,臨命終靠助念、靠加持,不是說不對,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但是,你現在的這些執著、顛倒、妄想、無明都沒有處理,臨命終就會很危險,所以我說往生是現在的事情,不是臨命終的事情,要確有正確的觀念,這條路才能走下去。明心見性,它有多麼重要呢?大家都念佛,我也勸人家念佛,可是我勸人家用真如自性來念佛;我也勸人家誦經,可是我勸人家用清淨心來誦經;我勸人家禮佛,但是我也勸人家用真如自性來禮佛,能禮所禮性空寂。

淨土法門跟禅宗是不二法門,淨土法門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能離開現前當下這一念,對不對?禅宗的即心即佛也是這樣,萬法回歸自性,叫做正法;萬法離開了自性叫做外道,你今天要念佛、要用功,沒有用清淨自性用功,統統叫做外道。佛法是心法。明心見性有多重要呢?譬如說,我們發射的太空船,要擺脫大氣層,擺脫大氣層外,物理學講的動者恆動,靜者恆靜,那麼就沒有阻力了;明心見性也是這樣,當你見到了空性、真如自性,你的修行就一日千裡,因為你不會著相,念佛就是現前一念,即心即佛,所以擺脫了無明、煩惱的時候,再用功就不可同日而語。

你要隨便請示一個修行淨土法門的佛弟子(西方淨土在哪裡時?)他會告訴你:《阿彌陀經》裡面講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可以看到很多的注解,都是這樣寫的,從我們這個地方,太陽落下的直線對過去的那個地方,叫做西方,從這個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就是極樂世界。我為什麼說觀念錯誤就會很嚴重,第一先講西方,西方是指什麼?諸位!我沒有意思是批評任何人,絕對沒有!但是我必須把我學佛三十年來的心得向大家報告。如果按照那一些注解這樣寫的話,【從是西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太陽西下的那個地方。你注意聽!諸位!地球它是繞著太陽轉動的,如果你拿一張紙,把太陽畫在中間,把地球畫在旁邊,然後360度的旋轉,稍微有一點天文知識的人都知道,每天落日的西方的方向不是固定不變的。西方是表法的,是表示說:萬物白天辛苦的工作、刻苦勤勞的工作,到太陽落了要休息。就是說:歇即菩提,極樂世界就是我們修行人安心休息之處,也就是說:所有天地萬物白天辛苦的活動,一到日落就要止息,停止活動,到晚上要休息,極樂世界的西方是表示萬物止息、安養的地方,所有修行人都應該去這個地方,是表法的。

看了幾十年的經典,沒有人點破,怎麼看都搞不懂,注解也是這樣講,這些法師也是注解就這樣講我就跟著這樣講,也沒有天文的知識,也不知道那個是表法的東西,也不了解說極樂世界就在我現前這一念,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裡面,所以一直在相裡面诠釋,就產生距離,不了解正法的可貴,不二法門。【十萬億】,十萬就是表示十惡,你造了十惡,就跟極樂世界距離愈來愈遠,所以過十萬億佛土這一念清淨心,極樂世界就到,你不這一念回歸清淨自性念佛,你用什麼心念佛是無所依靠。聽經聞法有如此重要,這不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靠你在佛門用功,就自己有辦法悟出來的東西,一定要聽善知識來開示、來引導我們知道,原來極樂世界就在現前這一念,所以我們開宗明義就說:極樂世界就在現前一念、當下,萬法回歸自性,所以這個見性是非常重要的,這叫做正法。

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的心境是什麼?古來大德有幾種形容,你把它體會看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人的心境:生擒活捉不費吹灰之力。這個可了不起。什麼叫生擒活捉?就是煩惱,生擒這個煩惱,活捉這個無明,不費吹灰之力,為什麼?畢竟空不可得,相不住著。我們現在就是:我要斷我執、煩惱、無明,搞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了解清淨自性,撞得頭破血流;拜佛拜了十年,二十年煩惱依舊,執著依舊,每天都誦經,一直用壓的……。你要注意看喲,我的左手代表無明,右手代表念佛,眾生念佛就是這樣:彌陀佛、阿彌陀佛、……(法師邊講邊把自己的右手的中指食指豎直向上立起來,把自己的左掌放在手指尖上,念一聲向上頂一下)無明怎麼樣?卡住,知道嗎?他很想用功,可是他不曉得法本身當體即空,不了解無相的道理?他就很想用功,他也很精進,拜佛24小時,拼死命的要求生極樂世界,可是碰到境界,比任何人更執著、更煩惱、更爭執,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明蓋住,他沒有見性,無明卡住。我們現在要做的功夫就這樣子,知道吧?把無明拿掉,見性就往上沖了(法師邊講邊把壓在自己右手上面的左掌拿開,右手直接向上沖)。(聽眾鼓掌)感恩!勞煩大家為我鼓掌。

什麼叫大徹大悟的心境?大徹大悟的心境就是於剎那之中即見永恆,永恆跟剎那不二,剎那是我們的意識型態,永恆也是意識型態,那是我們對剎那講永恆,對永恆講一剎那,破了這一剎那的執著,永恆根本就不存在,萬法當體即空這個才是真正的永恆。什麼是大徹大悟的心境呢?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了知萬法都是唯心現量,本沒有實體可得,一切萬法都是心所影現出來的影相,沒有實在性的東西,而我們眾生剛好顛倒,認為那個境界是實在的,就拼死命的執著,這一念就錯;我們動一個念頭要追求佛法,也錯!因為佛法本來就具足,本性具足,眾生因為離不開這個起點,所以統統的錯!

一講就是【我】,對不對?你可以隨時隨地可以看到,我怎麼樣怎麼樣……,這個【我】的動點一執著一下去、壞了!人生、宇宙紛擾、困擾、斗爭、什麼統統來,所以說:虛空法界盡是佛,其中多了一個小人就是【我】。就是多了一個【我】,卡死在這個【我】的觀念,就變小人,你這句話要會背喲!你就安了一個【我】,完了!修行統統卡住了。什麼叫做大徹大悟有的心境呢?就是懷著一顆宇宙的心,過活你的現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叫做大徹大悟。什麼叫做大徹大悟有的心境呢?就是當處發生當處寂滅,你體會得出來嗎?也就是在這個世間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情,在碰到的種種苦難、逆境,沒有說我在委屈,我在受苦,他覺得說:緣起空性就是不可得。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生,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宣說的,緣生就是無生。有的人看起來兩顆眼睛無神,人家看起來是炯炯有神,沒關系,我等一下就會給你塞一顆摩尼寶珠進去,吞下去就OK了,你就開大智慧。好了,今天大前提就這樣簡單地提示一下開悟的重要跟正確的觀念。因為我們的時間只有七天,每天的進度10頁,要碰到困難的,我們再來好好的做解釋,簡單的就消文釋義帶過去。

【御制六祖法寶壇經敘】

【御制】當然就是皇上所寫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是武則天寫的。你要記住一個觀念:六祖與武則天是同一朝代,這樣觀念先弄清楚。【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為什麼叫做【壇】?【壇】就是土、木所做成的一個講台,這個壇就是講經說法的地方,這個壇是宋朝(劉宋)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所建的,他立一個碑,這個碑的大標題叫做【當有肉身菩薩於此授戒】。這個智藥三藏,在梁武帝天監元年種植一棵菩提樹,在這個壇的旁邊,他就預測,170年以後有個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最上乘,度無量眾傳佛心印之法王。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還沒有來到人間,人家就預測好了,這個可不是什麼普通的人啊!

我們今天很有福報,把六祖一生一世的精華《六祖法寶壇經》在七天內來為大家宣講,我們互相來勉勵。

【曹溪原本】

【悟法傳衣第一】

經文,【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於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分段落嘛!【時大師至寶林】,所謂【寶林】就是預言將來得道如林。韶州在廣東,【韶州韋刺史】,一個姓韋的當官的,【刺史】就是官名,那是唐朝的官位,唐朝用的,我們現在不用這個。【名璩,與官僚】,屬下,這個韋刺史旁邊有屬下。【入山請師於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入山】是指南華山,在曲江縣。寶林寺就在這個山裡面。請師於大梵寺,這個大梵寺是在曲江縣的韶州府。來為眾開緣,這個【開緣】不是我們一般講的開緣,叫做開啟說法因緣。不是我們講的什麼東西稍微開一點方便,開緣不是這個意思。說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摩诃】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開演什麼法呢?那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那就是見性。見性的大法。

經文,【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師升座次,【次】就是後,六祖惠能大師升座以後。【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就是來聽經的,不只是佛道的,還有孔孟思想的,儒者之師叫做儒宗,學孔孟的,就是對儒家的思想很有研究的學士。【僧尼道俗】,【道俗】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四眾弟子,我們今天都是講四眾弟子。【一千余人】,一千多人大概就像我們今天這個講堂差不多了。【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經文,【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

【大師告曰:善知識】,我告訴你,這一句話很重要的,你看這個六祖,得到了五祖的傳法,擁有了祖師位,他對眾生是這麼稱呼的。稱一切眾生、聽法的法師、居士大德為善知識,大徹大悟的人多了不起,多麼尊重眾生。是不是?我們今天世間人講的,叫人家:矮子!喂!大胖子!都是這樣叫的。那個有錢人:你幫我叫那個窮鬼、窮光蛋進來。窮鬼,真鬼不怕,只怕窮鬼,都是藐視人家。我告訴你這麼一句話,就足以叫我們好好的效法祖師大德,他連稱這個大眾聽法的人都這麼尊重,稱大家叫善知識,可見大師是多麼了不起,降伏了自我,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大家要把這個心靜下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

經文,【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良久】,經過了一會、一陣子,【復告眾曰:】然後對大眾就這麼說了。【善知識】,再一次的稱呼大家善知識。每一個人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用這個菩提清淨自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就可以成佛。大家當然也想成佛啦,我告訴諸位:你今天念佛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要講什麼法門呢?我告訴你,要講見性的大法。為什麼?只有見性大法,見性後面接兩個字叫做【成佛】,見性就能成佛,不見性沒辦法成佛。所以就算你到極樂世界去,也一定要開這個課程。我們既然知道,成佛是必修的課程,我們就提前來修。所以你聽多少算多少,總要學學這些祖師大德的謙虛也好,隨便嘛,聽個兩句,回去都受用不盡。

經文,【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來聽聽看,我如何得到五祖的傳法衣缽。【能】就是慧能;【嚴父】就是父親。一般稱為嚴父慈母。【本貫】就是籍貫,在【范陽,左降流於嶺南】,這個【左】是對【右】講的,右為尊,左為卑。所以講【左】就是被降職的意思。左降表示說:我的父親被降職了,跑到領南,在廣東,領南這個地方。【作新州百姓】。沒有官可以當了,當百姓。【此身不幸】,六祖自己說:哎呀,我是一個不幸的人,命苦的人。【父又早亡】,父親早死。【老母孤遺】,丟下我們母子。【移來南海】。【移來】就是遷來南海,這是個郡名,屬於廣東。【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經文,【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能一聞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我們現在稱飯店、旅社,以前叫做客店、客棧。【客收去】,把這個木柴收去。【能得錢】,惠能得到這個錢。【卻出門外】,剛剛出這個門外,叫做動。【見一客誦經】,有人在誦經。【能一聞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一聽到應當無所住著而生這個清淨心,心即開悟。哇!我們《金剛經》念了多少遍了?還沒有消息,人家這樣一句:當無所執著而生我的真如自性的清淨心出來,其實撥雲就是見日,見日就是撥雲。應無所住自然生清淨心,生清淨心就是於相無所執著,心就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就問客人,你是誦什麼經典呢?【客曰:《金剛經》。】六祖沒聽過。【復問從何所來】,從哪裡來的,【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蕲州】,就是黃州府東邊一百八十裡,【黃梅縣東禅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就是弘忍大師,【在彼主化】,在那邊教化眾生。【門人一千有余】,有一千多人。【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我就是到五祖那個地方,禮拜聽受。這個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達摩大師傳到中國來,是傳《楞伽經》。這個《楞伽經》是佛陀在楞伽山講的,沒有神通沒有辦法到達,從達摩傳到五祖都是傳《楞伽經》,現在五祖傳給六祖開始傳,用《金剛經》。因為《楞伽經》艱澀難懂,不容易了解,五祖傳給六祖,後來就叫六祖傳《金剛經》,說: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經文,【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

【能聞說,宿昔有緣】,惠能聽說宿世有這個因緣,好了,就去吧!希望到五祖這個地方來。【乃蒙一客】,【客】就是恩人,對這個六祖很好,就給他【取銀十兩】,哇!這個人了不起,這個投資投對了。這個十兩幫助一個人成佛,這個可花得不得了,這投資正確。其實他也不知道他是六祖,了不起的人再來的,就給你十兩嘛!就把你的母親安頓好。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就給惠能大師。【令充老母衣糧】,【充】就是作為,讓他作為老母親的衣糧。【教便往黃梅】到黃梅來,東禅寺。【禮拜五祖】。

經文,【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把母親安置好了,即使辭親,就辭去母親,就往五祖蕲州黃梅縣東禅寺前進。【不經三十余日】,【不經】就是差不多,差不多三十多天,【便至黃梅禮拜五祖】。這個【不經】也可以不到,不到三十多天,意思是很快。以前沒有什麼火車、飛機、汽車、客運的,以前統統是馬。諸位聽經聞法,聽《六祖法寶壇經》,歷史要倒退一千三百年,想像當時候惠能大師的那個時候,是什麼朝代?看不到什麼腳踏車、汽車,什麼摩托車、還有飛機,沒有這種東西的,統統是馬在跑。

差不多三十多天,就來到黃梅,禮拜五祖。五祖就【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何方神聖?來這兒想要求什麼東西呢?【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我那麼老遠的來,就是來頂禮弘忍大師的,頂禮您的。【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只想成佛,不想其他的,不求其他的。【祖言】:五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有一點輕視,五祖是故意的,祖師大德不是說輕視人家,是用這個語調來試探試探他。這個【獦獠】是一種犬(狗),嘴巴很短,是野獸的名字。獦獠是說你們那個地方根本就沒有開化,充滿著野獸,你們那個地方是西南。【夷】,就是蠻邦,叫做西南夷或夷邦,叫作獦獠。不象我們現在去的廣東,那還得了!這麼發達,以前嶺南就是很蠻荒,沒有開化。五祖就試探他,【若為堪作佛】?你是來自於未開發的那個地方,蠻荒之地,你們那個地方根本就不開化,你從那個地方來,你能成佛嗎?【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哇!五祖碰到敵手,這個人不得了,這一回答,哇!不得了!色身跟你不一樣,佛性有什麼差別呢?

經文,【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祖】就是五祖。【更欲與語】,五祖還想要更進一步的,趨前去跟慧能講話。【且見徒眾總在左右】,看著四周圍的人,都在旁邊。【乃令隨眾作務】。你就跟著大家好好的做吧。【予曰】:就是六祖大師自己形容、描述,我惠能就這樣回答了,【惠能啟和尚】,啟禀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哇!六祖可不是普通人。【未審和尚教作何務】?我現在內心,每一分、每一秒都產生智慧,不能離開我的清淨自性,這個就是福田了。清淨自性就是最大的心田、福田,請問和尚教作何務?你叫我做什麼叫做種福田啊?【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這太厲害了!【汝更勿言】,你不要說了。好,停!停!怕人家嫉妒。【著槽廠去】,【著】就是命令,【槽廠】養馬的小屋叫槽。1300多年前,那個時候的唐朝滿街的驿站,一站一站叫做驿站,都是馬。去去去!

經文,【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余月。】

【能退至後院】。到後院來,【有一行者】,【行者】就是帶發修行人。也有一個帶發修行,六祖這個時候是在家居士,碰到了這個,也是在有居士。【差能破柴踏碓】,【差】就是推派,就派我惠能,怎麼樣?破柴,劈柴;踏碓,以前是用腳踏舂米,哪有我們現在用機器的,噜……,米跟糟糠就分開來了,以前不是這個樣子,要舂米啊!用腳踏碓來舂米,【經八余月】。

經文,【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就是你的看法、見地,【可用】,就是知見正確。五祖就對慧能說:我想一想,你的看法、見地,還算知見正確。【恐有惡人害汝】,恐怕有壞人傷害你,【遂不與汝言】,所以我就不跟你說話了。【知之否】?知道嗎?【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我就是知道師父你的意思,所以,不敢來到堂前,就到後院來。【令人不覺】。總是不要驚動大家,【覺】就是驚動,不驚動大家。

經文,【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祖一日喚諸門人】,把門人都叫過來。【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部分都這樣子,你要布施金錢的大有人在;要講自性的,悟不到。你要化緣多少,十萬二十萬一百萬一千萬,不是很困難,要找一個見性的,鳳毛麟角,很難的!不求出離,【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布施這是生滅法,見性是不生不滅法,你清淨自性迷了,你布施那個生滅法的金錢,施捨那麼多,得到那麼多幸福,能了生死嗎?【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好好的看、觀照,清淨般若的智慧本自具足,清淨自性。【各作一偈】,怎麼樣?【來呈吾看】。作一個偈頌交出來,讓我看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如果悟到了見性大法,清淨自性,我就把這個衣法交給你,【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快快,去去去!【不得遲滯】。不得延遲,趕快去做這個偈頌。【思量即不中用】,【思量】,就是用意識心。你用意識心怎麼思量、思維就不是本性。意思就是:動一個念頭、意識心,落入觀念,用意識型態,叫做思量即不中用。動用到分別、執著、意識型態統統沒有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明心見性的人,這一句話說出去,當下就見自性,言下須見。【若如此者】,如果能夠見性,【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輪】就是車輪。【刀】就是執著刀,【上陣】就是打仗。我告訴你:五祖說:大徹大悟的人就算坐著戰車,以前就是戰車,輪子會轉,就是車輪。執著刀,坐著戰車,不是現在的這種鋼鐵的戰車,以前就是馬在跑的。你坐著戰車,持著刀上戰場,照樣見性。我們剛開始不是告訴諸位嗎?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的心境是什麼?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

經文,【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眾得處分】,眾人得到了吩咐、處置之後。要記得喔,趕快作這個偈頌喔!不得思量,思量即不中用,不可以動用意識心,意識心是不堪使用的,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清淨自性的面目。【退而遞相謂曰】:【退】,退回後院。一個是堂前一個是後院。大家退到後院來。【遞相】就互相輾轉,就這麼說了:【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澄心用意】,我們不需要專心在這個作偈頌。【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有什麼幫助呢?【神秀上座】,神秀大師,【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一定是他得。【我輩謾作】,【謾作】就是流汗,而且是費神。我們不必流汗、費神、浪費時間作這個【偈頌】,怎麼樣?【枉用心力】。冤枉用這個心力,大家都認為神秀大師一定接五祖的棒子嘛!【諸人聞語】,大家聽了以後,【總皆息心】。息心就是息滅了用心作偈頌的意志。這個【息心】不是歇即是菩提,不是停止煩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需要作了,就等神秀大師作吧,就息滅了作偈頌的意志了,沒有人想要作,大家都認為:就是神秀大師。【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大家【何煩作偈】。不需要作這個偈頌。

經文,【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大家都不作偈頌,【為我與他為教授師】。【為】是因為,正因為我是作他們的教授師,他們都聽我的。【我須作偈,將呈和尚】。我呈上給五祖看看。【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不呈這個偈頌,五福不知道我見地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我告訴你,神秀大師這種修養目前很難找了,是不是?佛門裡面,我告訴你:你只要支持哪一個,很奇怪喔,就有另外一個、一種聲音出現,就是很不可思議。incredible很不可思議,你看神秀大師這種修養。我告訴你:六祖惠能大師跟神秀大師這種修養,足以讓我們一輩子敬仰。諸位不管你今天有沒有大徹大悟,先擺在旁邊,就用兩個人的例子來修養,都不得了!再講一遍,你看看:哎呀!若不呈偈頌,和尚如何知道我的心,我的見地是深是淺呢?我要是呈這個,寫這個自性的偈頌,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跟凡夫沒什麼兩樣。我求法就是正確,如果要動一個念頭,想要去繼承五祖的位置,這個發心,動念就錯。卻同凡心,跟凡夫沒什麼兩樣,那就要奪其聖位,奚別,有什麼差別呢?【若不呈偈,終不得法】,還是沒有經過五祖認可,【大難大難】。因為沒有見性,當然很難;要見性,那是揮灑自如。

我今天要講《六祖法寶壇經》,我就先做一個偈頌,我也要呈給五祖,我當時要在五祖的座下,我也把這個偈頌呈上去,弘忍大師,你看我作這個偈頌,堪不堪使用啊?要不然,您就把祖師位傳給我吧!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若能萬法盡捨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無說無示無來去生死涅槃無距離

菩提由來無一物只在當下一念間

無聖無凡無眾生即心即佛彈指成

若問祖師西來意傾聽恆河無生曲

眾生若欲識佛境當淨其意如虛空

妄念雖是生死因不著一物盡菩提

若能離相無相行包你大智遍三千

二零零四年六月十四日 慧律和尚寫於高雄文殊講堂

經文,【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五祖堂前】,就是起居室的前面,【有步廊三間】,【步廊】就是走廊,【擬請供奉盧珍】,【供奉】,就是供奉官,就是以前我們講的書畫家,專攻有才藝的人,來畫畫的,這個就是供奉官,類似我們現在講的叫做文化部,很有文化。這個供奉,就算是一種官,書啊,毛筆,畫畫都很行,叫做供奉官,專門畫畫的,專門書法的,有的人毛筆寫得真好!叫做盧珍,六祖也是姓盧,我們今天來講經說法這個地方,也是盧醫師幫忙的,哎呀,這個姓盧的都不得了,我們要跟他鼓勵鼓勵一下,(鼓掌)感謝盧醫師啊,真的感謝。出了這個六祖啊!是不是。我們這個姓林的,我俗家姓林的,還沒出過一個比較行的,不過出一個還不錯的,叫作媽祖,媽祖叫林默娘。是不是,文武百官統統要拜媽祖。

有一個小姐來,她這個脾氣很暴躁,來講堂的時候,說:師父,我請您開示啊,因為脾氣暴躁啊,非常的不好,對人家很不友善,有理扯不清。我說:小姐,你貴性啊?她說,我姓劉。我說:你不姓劉,你姓盧,她說:師父,怎麼給我改姓呢?我說:那你叫什麼?她就講:秀英。我說你不叫秀英,叫做小小。(台語諧音意指不可理喻),會聽嗎?三個字加起來會不會念啊?說:喔!盧小小(台語諧音)是啊,是啊,開悟了,真的,你就是這樣子,老是道理講不通。要是女孩子,有理扯不清,我們台灣話叫做“番番”,剛好有人姓黃的,番番,加起來會不會念啊?黃番番。好了開玩笑的啦!

盧珍,【畫楞伽經變相】,【變相】就是指地獄可怕,種種形相的變化,還有觀音三十二應身,這個變相圖。畫這個《楞伽經》可怕的地獄變相圖,還有這個《觀音經》變相圖。【及五祖血脈圖】,【血脈】,就是道統,就是哪一個人傳什麼……哪一個人傳什麼。【流傳供養】。

經文,【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神秀作偈成已】,作好了。【數度欲呈】;好幾次要呈這個偈頌,【行至堂前,心中恍惚】,因為沒有開悟,同地不真。要見地真的,我告訴你,一句話,你馬上就彈回去了。有一個人,跑到講堂,年輕人,很沒有禮貌,差不多,將近四十歲的一個男眾。我剛好用餐完的時候,要上來電梯,上來五樓,我走到大殿的前面來,剛好在101的前面,接近這個電梯,把師父攔截下來,對師父態度很不好,沒有禮貌,他第一句話就問:慧律法師!你開悟嗎?這個人很狂。我馬上就跟他彈回去了,我就跟他講:我開不開悟不重要,你開不開悟才是重要。我如果開悟你不開悟,講給你聽,我怎麼說,你也不了解,你如果開悟,你就自然知道,我有沒有開悟。是不是?這個是一種,我認為是一種外道,或者是很狂的一個學佛的人,臉有一點黑黑的。

一般人是回答,回答是說:我有開悟或者是說沒有開悟,我一下子就給他彈回去了。他就:慧律法師,你有開悟嗎?我開不開悟,關你什麼事情?有這麼重要嗎?你要問你有沒有開悟才重要啊!是不是?你有開悟,你自然知道我有沒有開悟,你沒有開悟,講到死,你也搞不清楚啊,是不是?這樣子?他一聽,我的回答跟人家不一樣,他又要問的時候,我就跟他講:噓!開悟能問嗎?傻瓜!一下子就跟他吹一下,他就嚇一跳了!我說去拜佛拜佛,合掌令歡喜。如果見性大法有因緣,我們就談,要沒有因緣,我們就合掌令歡喜,碰到這個,後來怎麼樣子呢?後來第二次再來,講實話了,他說,其實這一句話,不是我要問的,是我們後面有一個高人叫我來,說你第一句話,碰到法師的時候,就問他這樣子,看他怎麼反應?然後,我問他:然後呢?我就回去告訴他,描述說,師父的反應就是這樣,他說:喔!原來是來試功夫的,哎呀,不過人總是要有一點幽默感,倒沒有什麼關系,我今生今世很少跟人家結惡緣的。我這個一生一世就是有一個好處,就是希望快快樂樂的過日子,我一生一世從不傷人,包括一句重的話都不會說,不敢說。

有一次,我去爬山,人很多,後面有一個女眾,在爬山……不小心的時候,踢到石頭,重心不穩就往前沖……,看到東西就抓,剛好抓到我的松緊褲,抓的時候就跌下去,就唰!我就趕快又把它拉起來,然後她就,啊,一直覺得,哎呀,師父啊,對不起啊!因為女人就是這樣子嘛!她就很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真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也知道啊,要不然,你沖過來脫我的褲子干什麼?我當然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啦,是不是?我這個人不會傷害她,對不對。我就轉過去笑一笑,跟她講,我說:我這兒不是觀光鳥園,謝絕參觀,你要對我負責。她就:哇,笑……笑得不行了,說,這個法師真是幽默。沒有負擔就好了,大家開心就好,不需要這樣子,你又不是故意的,對不對?

世間已經很苦了,大家不要惡言相向嘛,對不對?有緣嘛,大家談,沒緣,合掌令歡喜。因緣不具足,你也不要跟她說這個重話嘛!她已經很難過了,是不是?我們到新加坡去,每一次去,都會去參觀那個鳥園。我們現在不是象那個古時候人穿的那個褲子,古時候人穿的那個褲子是用繩子綁得很緊的嘛!我們這個松緊帶對不對,口哨一吹,它自動就掉下來了。心中恍忽,就是見地不真實。【遍體汗流】,流汗了、冒汗了。【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寫了十三次。

經文,【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我在走廊的下邊寫,【從他和尚看見】,讓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這個就是我神秀作的。【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如果講:不堪使用,見地不真,冤枉我在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經文,【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自己拿著這個燈,【書】就是寫,寫這個偈頌,【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諸位,這個就是沒有看過《圓覺經》,這個就犯了一個作病。作病就是說,你一直是要重復的,把這個塵埃掃掉,那你要掃到什麼時候呢?我們這個色身,叫做菩提樹,就是身體,就象菩提樹,菩提樹就是覺悟了。我們色身就是修行的根本,是覺悟的根本。這個心就象明鏡台,要常常修,常常除掉這些煩惱無明,勿使惹塵埃,千萬不要讓它惹到塵埃。諸位,神秀大師這個偈頌,不必五祖弘忍大師來看,我來看,都知道沒有開悟。要是拿來給我看,我都知道這個沒有開悟。你每天都要時時勤拂拭,那為什麼叫做本自具足呢?這犯了一個,《圓覺經》裡面講的,止作任滅,佛性非常非無常,非止非作非任非滅,這個講起來又是一大篇,這犯了作病。【作】就是造作,以為清淨自性可以造作而來的,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我修行,是要修出什麼東西。這個觀念就錯,四大本空,五陰無我,沒有東西可以修,你體悟到本來無一法可得,隨緣磨掉習氣,煩惱放下,這個就是修行。

經文,【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秀書偈了】,寫這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偈頌寫完了,【便卻歸房】,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人總不知】。大家都不知道誰寫的。【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你看,神秀大師這種修養也很了不起。寫了以後,回到房間就這樣想:明天要是上人,就是五祖,看到歡喜,就是我跟法有緣;要是不堪使用,我的見地沒有見性,自是我迷,就是什麼都檢討自己,這個就是修行人很重要的,降伏自我,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不夠資格得這個法。佛所講的這個自性,太難了。聖意難測,這不是靠思惟來的【房中思想,坐臥不安】,房中自己這樣想,坐臥統統不安,【直至五更】。一直到五更。

經文,【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他當然知道了,有沒有得。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第二天,【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朝南廊壁間,叫這個供奉官來,他姓盧嘛,叫盧供奉。怎麼樣?在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本來要叫這個盧供奉官來畫的,結果看到這個偈頌,【報言】:就是五祖這樣說了,【供奉卻不用畫】,不需要再畫了,【勞爾遠來】。還麻煩你這麼老遠的跑一趟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才免墮惡道而已。依照這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按照這個偈頌來修持,怎麼樣?免墮惡道,沒辦法成就無上菩提。【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弘忍大師也是很有修養的人,不忍傷害這個徒弟的心。【令門人炷香禮敬】,你看,這個五祖人家那個了不得的,一個見性的了不起的菩薩,知道明明這個就是沒有開悟,還要大家要恭敬啊,要誦啊,不墮三惡道。還叫人家燒香還禮敬呢。你看!對一個沒有見性的人,他還是這樣不傷害他。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修養。【盡誦此偈】,大家來誦誦這個偈誦吧,【即得見性】。這個是五祖,打個方便妄語,其實就根本沒有見性。這叫做善巧方便,不忍心傷人。【門人誦偈,皆歎善哉】。哎呀!太好了!

經文,【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五祖要糾正一個人,不在大眾面前,不能在大眾面前去糾正他。【三更】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這個偈誦是你寫的嗎?【秀言:實是秀作】。的確是我神秀作的。【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經文,【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祖曰】:五祖就說了,【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還沒見性,【只到門外】,修行就怕這個,修行就怕在門外轉,轉不進門內來,佛法是心法,萬法回歸自性,叫作正法。弄清楚啊!禅、淨、律、密,不管你哪一宗派,都要回歸自性。佛法的偉大,就是從內發出來的大智慧,不借重外面的語言、文字,乃至於符號等等這些觀念、意識型態,統統沒有。【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這個是不可能的!你用這樣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用這個心態來修行,覓無上的菩提,了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言下】,就是當下,講話的同時,叫作當下。你真的是一個見性的人,當下就知道我在講什麼,也當下就知道,你是不是個見性的人。言下就必須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從來不生,也從來不減。我們這個生生滅滅的世間,就是種種的痛苦,眾生就是把希望寄托在這個生滅法裡面,所以他會痛苦不堪,他寄望的東西錯誤,寄望在這個不實在的相上的生滅,寄望在名、利,寄望在生命能多活一點,希望能不能長年百歲,每天都在打這個妄想,他不知道說,總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世間。

就是不必等到百年後,就是現在剎那剎那生滅,眾生因為依靠的東西嚴重的錯誤,所以他種種的幻想、種種的理想一定會破滅。對不對?用現在這一句話,你一直問下去,你就會大徹大悟,上次《金剛經》講的,就是:SO WHAT?一直問下去,我家很有錢,你就問一下去and so what(又如何)?又如何呢?最近電視報到,不是往生了一個很有錢的人嗎?幾千億嗎?哎呀,某某人有幾千億,你就用英文問下去:and so what(又如何)?又如何,對不對?幾千億抵不抵得過我們一點點小智慧啊?抵不過的,你那個一千多億,怎麼比得過佛陀的一點點小智慧?我告訴你,我這一點點畢竟空的空性的智慧,超越一切的相,知不知道?

在座諸位,你們坐在這個地方,聞到了無上菩提自性大法,這一點點的小智慧,就超越了幾千億呀!為什麼?那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呀。所以我替大家歡喜、高興。電視在吵的,哎呀,那個林名模,那個蕭大美女,兩個人是那個漂亮?來,問下去,對不對?姓林的還不錯,出了一個媽祖,還出了一個林名模,不錯啦。然後就問下去:這個名模漂不漂亮,漂亮!就用英文問下去:and so what ?又如何? 又如何?你都不會老不會死嗎?不會臭嗎?哼!少自欺欺人了!一句就解決了,佛法就是這麼偉大,你知道嗎?眾生他是爭得頭破血流,佛法一句就解決了,你又如何,來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句就解決了,學佛的人有大福報,學佛的人有大幸運。在坐諸位,你今天受盡種種的痛苦,委屈,只要你聽到正法,跨進這個門,佛門,你就是一個不得了的人,為什麼,你有智慧啊,你懂得放下呀,你不計較,你不比較,內心求得心安,快樂無窮。是不是?

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萬法不執著,無滯就是沒有停頓,大徹大悟的人,沒有任何的障礙。【一真一切真】,為什麼叫一真,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要悟到,一切相當體即空,就是清淨自性的展現。了悟萬相皆空,當下那一念不執著的心,就是本來面目。但是因為我們煩惱跑得太快了,所以先起貪嗔癡,發脾氣以後,再後悔:對不起呀!我是怎麼樣子……對不對?

以前有一個人,一個太太,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很調皮,她每次在誦《金剛經》的時候,他就跳啊跳啊……誦到一半的時候,停下來,就拿那個皮鞭,啪!那個小孩子就呱呱大叫啊,然後又再來頌金剛經,向佛忏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過我克制不住啊,這個小孩太調皮了,又不是我願意的,借了一大堆的理由原諒自己。沒辦法了,有孩子就是這樣了,沒辦法了。所以說:我們要修行很難,我稱它叫作無明的野性,野性,佛經沒有這個名詞啦。理性,感性,對不對,排在後面,野性沖第一,貪嗔癡一下子跑出來,後來再後悔了,慢慢的回光返照了,所以,這個修行需要時間的,我告訴你啊,今天你來到這兒,聽得法喜充滿,不代表你的,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不要搞錯了,你的煩惱還在,執著還在,還是慢慢來,慢慢一點一點,一點一滴來,有一天就恍然大悟,一真一切真,哎呀,原來如此。無有少法可得。

有一個比丘尼,來到我的講堂,在大殿碰到師父,很有禮貌的跟師父下跪頂禮,就問師父一句話:請慧律和尚開示幾句?我就跟她回答:我這裡從來無法可以開示,我這裡從來沒有一法可以開示人家。她就:哦!這位比丘尼有點憨憨的,聽不懂,沒辦法,遇到無緣的,好合掌。這無相她看不到,就叫她拜佛:來來來,拜佛拜佛,叫她拜佛,沒辦法了。那個年紀太大的一個老比丘尼出家,年紀太大了,念佛。是不是?

有一天,我在吃飯,我那個師媽,老母親就坐在旁邊,問了一句很有深度的話:師父!什麼叫作明心見性啊?我剛好在吃飯,我就跟她比這一只,(師父伸出大拇指),喔,大拇指叫作明心見性喔!那第二個指頭是什麼?我這個偉大的佛母啊。搞不來,還問我這個問題,哇!每次我都叫她,你八十五了,快死掉了,趕快念佛,要不然來不及了,還問這個東西。我就跟她說:不要煩惱啦,你趕快念佛嘛!她的理由又很充足,她就說:我不讓它煩惱,可是它就自己沖出來,我有什麼辦法呢?我又不是故意要煩惱的,可是它自己跑出來啊!意思就是不能怪我啦!沒辦法了,無明煩惱一起來,控制不住了。

【萬境自如如】什麼萬境自如如,萬法唯心所造嘛!你不起心,不動念,沒有這種東西。【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如如不動的這一顆心,就是我們的自性啊!【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去,去!再經過一、兩天,好好的想一想。其實我告訴你,五祖是故意這樣講的,想根本就不對。言下大悟的東西,怎麼還可以讓你想?我告訴你,你不開悟,你就是想了一輩子,你都不知道的,這個沒辦法的啊!五祖不會傷人:你回去想一想嘛!【更作一偈】,再作一個偈頌來,【將來吾看】,【將】就是拿。不是將來、未來的意思。將來吾看,拿來我看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經文,【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為什麼?台語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叫作極盡了,你聽得懂嗎?神秀大師已經極盡了,就是到這裡為止了,他的程度只到這裡,不然你要叫他死嗎?沒有就是沒有,再怎麼搞也沒有。對不對?極盡了。已經盡能力了,要不然,你叫神秀大師怎麼辦?我告訴你,見性這種東西是勉強不來的,一點辦法都沒有的,開悟就是開悟,不開悟就是不開悟,差0.1都不行,差0.01也不行。【心中恍惚】,動蕩不定,精神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象在作夢一樣,【行坐不樂】。因為作不出來。

經文,【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房過,唱誦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

【復兩日】,經過兩天。【有一童子於碓房過】,走過六祖舂米的這個地方,就是馬房,小小的馬房。【唱誦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惠能大師一聽就知道這個根本沒有見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雖然沒有經過五祖的教授,可是我早就知道見性這個法門了,了解這個見性的大意。【遂問童子曰】:就問這個童子說了。【誦者何偈】?你誦什麼偈頌啊?【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這裡大師指五祖。你不知道這個五祖說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如果了解見性的大意,就把這個衣缽傳給你,當作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南】就是南邊;【廊】就是走廊。在這個南邊走廊的牆壁上,叫作: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經文,【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能曰:‘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我也要誦這個偈頌,結來生緣。就是借著這個帶發修行的這個童子,就引到他這個偈頌的前面。我也要結來生緣。【同生佛地】,共同成就佛道。【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上人就是對這個童子稱的,叫作上人!六祖惠能大師很謙虛,連一個小孩子都不敢輕視他,稱這個童子稱上人,表示你行。我在這裡舂米,搞了八個多月,用腳踏這個踏碓,搞了八個多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希望你引導我,走到這個偈頌的前面來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能曰:惠能就說,【能不識字】,我不識字,【請上人為讀】,你幫我念一念。

經文,【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能聞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啟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江州在現在的湖北,舊武昌府,以及江西省的地方。湖北以前的一個武昌府,以及江西省這個地帶,叫江州。簡單講就是湖北跟江西這個地帶。別駕,這是一個官名,州刺史的左右兩邊。這個別駕的意思就是說有單獨的車子,讓他乘車,就是說,這個人出去,就是專門的專車,駕就是車,就是這個官還不小,有特別的專車,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這個官,就是判官,法官,他有個人的專車,別就是個別,駕就是車子。表示他身分地位不錯,很有地位、很有身分。張名【日用】,叫作張日用。這個張別駕,【便高聲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能聞已】,惠能聽了以後,怎麼樣,就知道沒有見性,現在他也要作了,他說:我也有一個偈頌。

【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您認識字,幫我寫一下。【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這個獦獠也是有一點看不起,你們這個蠻荒的地方,大家叫他獦獠嘛!也叫他:獦獠!你也想要作偈頌?【其事希有】,哎呀,真是稀有難能可貴。【能啟別駕言】:惠能大師就告訴這個張別駕(張日用),就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哇,諸位,這句話,要畫雙黃線,這一句話太重要了,你想要修行見性大法,第一個,不能起心動念,看不起任何一個初學的人,不得了。【下下人有上上智】,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最下的愚癡的人,往往有上上選的真實智慧,叫作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最愚癡的人偶而他也有上選的真實智慧。【上上人有沒意智】,意思就是說,這上上人是指世間的人。反而那一些最絕頂聰明的人,往往會埋沒自己的真實智慧,因為有所知障嘛!所以你要看不起初學哦。最愚癡的人,也有上上選的智慧喔,那麼上上人的人,也有被埋沒的真智慧喔!【若輕人】,就是如果你以貌來輕視人家。【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來,你念出來,【吾為汝書】,我為你寫。【汝若得法,先須度吾】。你如果得了這個祖師位,一定要先來度我,【勿忘此言】,千萬不要忘記這一句話。【能】惠能就念出來,【能偈曰】:偈頌就說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哇!這個偈頌傳為千古,沒有一個人看到這個偈頌不贊歎的。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就沒有任何形狀,【無樹】這個就是我們的大般若智慧心,不是任何形狀的。【無樹】這個意思就是,對稱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他認為有一種依靠,這裡完全放下。徹底的告訴你:我們的菩提清淨自性,是沒有任何形相。明鏡亦非台,那個我們所謂的心,猶如明鏡,它也沒有所謂的台,如果有台的話,就變成有能照所照。為什麼叫明鏡亦非台?我們這個鏡子啊,要是假設說,我們這個清淨心,就象明鏡一樣,但是這是方便啊,真正的清淨心,怎麼樣?亦非台,非台就是沒有能照所照。有台,就有能照所照啊,對不對。鏡子有台嘛,是不是?這台上面放鏡子嘛。那麼就是有能依所依。眾生認為說:我有能覺悟,有所覺悟的。所以覺悟了那個迷,那個覺還是迷。

諸位注意聽,你說:啊,今天我覺悟了。記得,你那個覺悟還是迷。為什麼?迷跟覺是對立的,真正徹悟,迷跟覺沒有,不存在,無所謂迷,也沒有所謂覺,迷是對覺講的,覺是對迷講的,迷覺、覺迷仍然是生滅代謝之詞。大徹大悟的人,不會說:哦,我覺悟了,我覺悟了,眾生都是迷。他連這個能覺悟,動一個念頭,執著說:能覺悟的心,都沒有,開悟,大難大難!沒關系,結一個法緣也不錯。所以說,我們的清淨自性、菩提自性,本來就沒有形狀,無樹無形。沒有相的東西,我們能照的這清淨菩提自性,也沒有能跟所的關系。本來無一物,就是指五蘊跟萬法,本來無一物,萬法,色受想行識,當體即空,萬相不可得。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本來無一物,為什麼呢?《楞伽經》叫我們作如是觀察:你見到任何的相,徹底的摧毀,碎為微塵,如是觀照,世尊在《楞伽經》對大慧菩薩說:大慧,看到任何的相,都把它碎為微塵。諸位,你就會發現,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譬如說:這個毛巾,碎為微塵,毛巾的相沒有,沒有這個東西,討論這個沒有意義,世間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我們就是在本來沒有,沒有這種東西的假相,緣起無自性的假相,一直在分別這個是啊、非啊,眾生就是這樣,下決定心,取決定義,這個就是毛巾。大智慧的人看,毛巾本空,因為緣起不可得,它是條件所構成的,所以,毛巾沒有毛巾的相;桌子徹底的摧毀,如是觀照,沒有桌子相;美女,徹底的摧毀,丑女,徹底的摧毀,沒有美女之相,也沒有丑女之相,沒有,對不對?如果有相,統統叫作妄想,顛倒、執著,本來無一物,何入惹塵埃?哪裡有能所呢?哪裡可以說沾惹到煩惱呢?沒有的啊,那你起心,動念即乖,起心動念才產生妄想、顛倒、執著嘛。

經文,【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雲:‘亦未見性。’眾人疑息。】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大家嚇一跳,【無不嗟訝】,太驚訝了!【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究竟再過多長時間,使他成為一個色身的活菩薩呀!這個【肉身菩薩】觀念不能錯誤,這個肉身菩薩是活的,不是死了以後,把他坐缸,屍體不爛,叫作肉身菩薩。在這裡就是說,這個色身就能說法,是活菩薩的意思,這個不能搞錯。以前有人看到這個《六祖壇經》就說:何得多時,使他肉身不壞菩薩。我說你搞錯了,這不是這個意思啊,他把這個肉身菩薩,當作是死了以後,把他腌制起來,然後屍體不壞,把它搞成這個樣子。我說不是這個意思啊,這個意思就是說:肉身它就是成道的意思,現在就是佛啊,就是可以講經說法的,是活的菩薩,不是死菩薩。看經典不能搞混。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就是究竟再過多少時間,他就成為一個活佛。【祖見眾人驚怪】,大家都嚇一跳。【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雲】,就把這個鞋子拿起來,擦一擦,擦了這個偈頌,就這麼說了:也沒有見性!祖師大德啊,你在搞什麼啊,沒有人看得懂。神秀大師作這個偈頌,沒有開悟,卻叫人家燒香禮拜,傳誦;這個大徹大悟的惠能作偈頌,大家嚇一跳,趕快把它擦掉。這個祖師在做什麼沒有人能知道的。所以這個祖師內心裡面想的世界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推敲,你沒有辦法去了解的,他一定有他的用意啊。【亦未見性,眾人疑息】,眾人懷疑也平息啦。

經文,【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即問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次日,祖潛至碓坊】,潛到這個舂米的小房子,本來就是放馬的地方,現在要把它舂米的地方。【見能腰石舂米】,腰子,腰綁這個石頭,舂這個米。【語曰】:就告訴他了,【求道之人,為法忘軀】,求道的人為了這個法,要忘掉這個生命。【當如是乎】。意思就是腰系這個石頭,因為重量不夠,腰綁這個石頭比較重,綁這個石頭很辛苦的。你是求道之人,為法忘掉你的生命,應當如此。【即問曰】:馬上就問了,【米熟也未】?米熟了嗎?意思就是你所舂的這個米熟了嗎?沒有開悟的人就會說:快了快了!他的回答一定說,快了!快了!您再等會兒。其實人家是問,你的清淨自性顯露了沒有?人家內行的人,一問就知道,要我們這些外行的人,是不是啊?【能曰:米熟久矣】。我有見性,見了很久了。【猶欠篩在】。【篩】就是竹編的用具,篩一篩,不好的篩掉,好的留下來。就是差您師父來印證我。我就欠篩,欠印證,你幫我印證一下,我就差一個你幫我印證一下,我有沒有見性。【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惠能馬上即會祖師大意,就是三更要來見我。要我們沒有開悟的,回答就不一樣了,五祖就這樣(師父用擊桌三下)喔,師父,你要吃三碗,馬上來,我馬上就……沒開悟,馬上來,你等會,舂米很快,沒有開悟,不曉得人家敲三下是什麼意思。

【三鼓入室】。【三鼓】就是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五祖用袈裟把周圍圍起來,不要讓光線透過去。【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到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萬法當體即空,我們行於世間,應當無所住一切相,而生清淨心。【能言下大悟】,惠能當下大悟,以前的悟就一點點,一點點,哇,現在一悟,跟五祖一樣,言下大悟。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講到這一句,同時證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一切萬法,不能離開我們的清淨本性。【遂啟祖言】:因此就禀報了五祖,就說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就是哎呀,太贊歎了,太不可思議了,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的清淨本性,是這麼清淨呢?本來就清淨呢?哎呀,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的清淨自性,本來就不生滅,哎呀,太不可思議了,我們太不可思議的清淨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功德,不缺少一法,沒有欠缺,但看你悟不悟。【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清淨自性,本來就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搖,我們現在動叫作妄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這個萬法裡面運用,沒有阻礙,能影現在這個萬法裡面,叫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展現在萬法裡面,統統是清淨自性。所以《楞嚴經》裡面講: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萬法本來就是我們如來藏顯現出來的,本來就是妙真如的心,真如自性的心,眾生是妄見相,拼命的執著分別顛倒。佛看,萬法無取捨。萬法無咎,沒有過錯的,過錯在我們的妄想、顛倒,問題在我們這一顆妄念,顛倒的東西,要悟了就這樣子,萬法不可得。

經文,【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知悟本性】,五祖就知道,惠能悟到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三更把這衣缽傳給惠能,記得!那個時候還是盧行者,他還是個在家居士,所以,悟到清淨自性,不分在家、出家,就是佛。不過出家是現僧相,是三寶;那麼,在家是大德。人盡不知,【便傳頓教】,頓教就是沒有漸,頓教就是跟漸教講的。這頓、漸還有一個差別。頓跟漸還要解釋一下,所謂漸教呢,就是信、住、行、向、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頓悟不一樣,頓悟直接就見到最究竟的清淨自性,沒有階位。漸教跟頓教要用一個比喻,譬如說電梯,頓教的人就是象坐電梯,一下子電梯一按,六樓、十樓、二十樓、三十樓,一按就到目的地,有沒有經過每一層樓呢?有。這個很重要哦,頓悟的人,雖然一下子見到清淨自性。但是,他對漸教這個理,這個事相,都清清楚楚。他一下子頓悟自性,不是說,他沒有這些漸教的事相的基礎,或者漸教的義理不懂,不是這個意思哦。所以爬樓梯就象漸教,慢慢地來,知道嗎?一步一步地來,一樓爬了,再來爬二樓,再來爬三樓,再來爬四樓……,爬到二十層樓。頓教不一樣,但是頓教雖然是說頓悟自性,但是也經過每一層樓。現在的人要講經說法,變成用現在的名詞,讓你去體會,頓跟漸其實究竟處是一樣的。在坐諸位!我們一樓、二樓、三樓……一直爬,爬到最頂樓,爬到三十樓,跟坐電梯爬到三十樓是一樣的,對不對?只是時間快跟慢而已,所以頓悟不是說否定了這些漸教,不是這個意思,它還是一步一步來,只是它的速度快。頓悟就象坐電梯,嗖!三十樓。漸悟的人根器不夠,就慢慢來,今天悟一點,明天悟一點,後天再悟一點,慢慢來,慢慢來,也沒有幾人象六祖的呀!

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我跟你講一個偈頌,【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有情就是有情識的眾生,來播下這個佛的種子,種菩提因。【因】,善因,表示良田。善因良田下了種子,一定有一天結果。【生】就是成佛。善良的因下在這個地上,有一天一定會成佛。就象現在諸位坐在這個地方,諸位就是在下成佛的種子。無情既無種,無情就象草木,這些草啊!石頭啊!這些無情物啊!無種就是不能播種,不能成佛。無性亦無生,【無性】就是沒有佛性,也不能成為佛果。叫做:無情既無種,就象草木一樣無情,也沒有辦法播下這個種子,沒有佛性,也不能生成佛果。

經文,【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處去?’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祖復曰】:五祖又就說了,【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傳到漢地來。【人未之信】,沒有人相信,對禅宗見性大法不了解。【故傳此衣以為信體】,所以傳這人衣缽來征信大家。體:作為依據,你看!我有這個達摩大師傳來的衣缽,要不然大家都可以這樣講,我是達摩大師傳來的衣缽啊!對不對?【信】就是徵信,【體】就是依據,來作為讓人家相信的依據,【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衣缽可以相傳,法要自己悟。【自古佛佛惟傳本體】,自古以來,諸佛傳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祖師大德一代傳一代就是傳我們這一顆不生不滅的清淨心。【衣為爭端】,這個表相的衣就是爭端,大家不去在心性上下功夫,要搶這個衣缽,會鬧出人命的呀?【止汝勿傳】,到你就不要傳了。【若傳此衣。命如懸絲】,傳這個衣缽,這個命就沒有保障啊!懸絲,用一條絲吊起東西,這個絲很容易斷的。【汝須速去】,趕快離開。【恐人害汝。能曰:向甚處去?】

【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就是廣西的懷集,你到了廣西的懷集趕快停下來。【止】就是停止。遇會則藏,【會】就是廣東省四會,你要廣西的懷集要趕快停止,來到廣東的四會趕快就隱藏起來。

經文,【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邊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五祖雲:‘合是吾渡汝?’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惠能本來就是廣東嶺南人,我不了解山路,哪裡有辦法離開這個江口呢?不知道路啊!【五祖言:汝不須憂】,不要掛礙。【吾自送汝】。我自然會送你。【祖相送直至九江,驿】就是站,九江府一個叫浔陽驿。就是交通遞送之用的重要地方,叫做驿站或驿亭也可以。到九江府浔陽驿【邊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搖】,【橹】就是我們行舟之具,就是漿,五祖把槳拿過來)【自搖。惠能言】,就說了;【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合】就是應該。上人!請師傅您坐好,我作弟子的人,應該是我來搖這個橹。你是師傅,你請坐,我來搖。【五祖雲】,五祖就這麼說了:【是吾渡汝】,按照道理說是我來度你才對啊!【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迷的時候要師傅度,悟了要自己度。

【度名雖一。用處不同】,這個度雖然是同一個度,但是看用在是自度還是師度?用處不一樣。【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就是獦獠。我告訴你,今天六祖惠能大師來這裡講經,他講話你聽不懂的,還好是我來講,真的,他生長在獦獠,他講的腔你聽不懂的。我告訴你,聽不懂是很辛苦的,你要是碰到一個腔調聽不懂,你就……,象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上那第一堂課,我們那個物理的教授,第一堂課來講的那個我就完全聽不懂了。今天我們來講potential energy(就是位能),我們有動能,有位能。這個小球碰大球,這個大球不動,這小球碰大球,小球彈出去。讓你一頭霧水,聽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東西。我坐在四號,他就用英文叫:Nunber four understund?Once more time(再來一次),聽不懂,個小球碰大球,這個大球不動,這小球碰大球,小球彈出去(用國語講)。就是這個意思,你就是完全不曉得他在講什麼?我告訴你,今天這個《六祖法寶壇經》要是惠能大師來講,你聽不懂的。

【蒙師付法。今已得悟】。現在得悟了,【只合自性自度】,得悟了,應該自性自度。【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你離開三年,我就會離開世間。【汝今好去。努力向南】。得到法以後,跑了,【不宜速說】。趕快隱藏起來,不要急著說法,【佛法難起】佛法太難了。

經文,【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

【能辭違祖已】,【辭】就是告退,【違】就是離。惠能辭離了五祖。【發足南行】,就啟動往南邊走了。【兩月中間】,需要兩個多月啊!所以說:中國大陸,你看那麼大還翻山越嶺,以前沒有什麼路啊,什麼飛機,什麼火車,哪有這個東西?沒錢,沒錢就是用走路的呀!我們現在的命好多了,是不是?還有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現在的人好命啊。走了兩個月。【至大庾嶺】,江西大庾嶺南邊,也可說是江西省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五祖就回來,好幾天不上堂。【眾疑。詣問曰】:【詣】就是往,來到五祖的前面、堂前就問了。【和尚少病少惱否】?這個就是人家問候世尊的話。在《大般若經》中就是這樣問,只要是請法,就是:和尚少病少惱,否?是不是少病少惱呢?【曰:病即無】,病是沒有呀!【衣法已南矣】,病是沒有了,衣缽已經傳到南邊了。【問誰人傳授】,誰得到這個衣缽呢?【曰:能者得之】。有能力的人,也可以解釋說惠能,這個因為它是【能者得之】,你講:有能力的人就可以傳衣缽;也可以說惠能得到了衣缽。大家就知道有能力的當然就是這個獦獠!【眾乃知焉】,大家都知道了。

經文,【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情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於能。能擲下衣缽於石上雲:‘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

【逐後數百人來】,哇!要追這個衣缽!逐後,就是不久,沒有多久,不久之後,大家追逐在後面,你看,得了這個衣缽,命都快沒了,要我的話,送給你,對不對?喜歡嗎?喜歡爸爸再買一套給你(廣告語)。你不要殺我,對不對?【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有一個出家眾,他的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名叫惠明,這個將軍共分九品,他是四品將軍,【性情粗糙】這個人個性很粗魯,【極意參尋】,【極】就是盡。不過他有個優點,很想參透,【尋】就是找這個佛道,好好的不參,好好的來找佛道,叫做極意參尋。【尋】就是訪道,追求佛道;【參】就是參盡。【為眾人先】,他跑得最快,他是將軍嘛!【趁及於能】,【趁】就是追趕,追趕上了惠能大師,惠能也怕,怕這條命都沒有了,趕快!

【能擲下衣缽於石上。雲:此衣表信】。【表信】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你們可以用蠻力爭得嗎?這個衣是祖師傳下來的一個信物,你可以用蠻橫的力來搶這個衣缽嗎?【可力爭耶】?可以用蠻力搶嗎?【能隱於草莽中】,惠能怕丟掉性命,趕快躲到草叢當中。草莽就是草叢。【惠明至】,這個粗魯的將軍惠明已經出家了,個性還是很粗魯,就象我出家一樣,我的個性還是草根性很重,就是喜歡這樣過幽默快樂的日子,這個惠明個性也是一樣粗魯,還不改先前做將軍的個性。【提掇不動】,拿不起來。【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哇!這個將軍太了不起了,很懂得生存之道,很會見風轉舵,看不對勁馬上轉。我告訴你,生存就是要靠這一套,要學惠明,真的!你想要生存在這個世間嗎?要懂得見風轉舵。哇!他轉得多快,還不到兩秒鐘,趕快轉,拿不動這個衣缽,就這麼說了。行者,我是為法來,不為衣來,我不是為搶奪這個衣缽。【能遂出坐盤石上】,磐石就是很大石頭。坐磐石上,也可以說是盤坐的意思。因為它這個沒有這個解釋,直譯的,那麼你也可這樣說,惠能因此就出來,盤坐在石頭上也可以這樣解釋。或者坐在很大的石頭,你要用前叫坐盤,石上,要用後面的就是:能遂出坐,磐石上,也可以這樣解釋。

經文,【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幫我說個法。【能雲】,惠能大師就說了:【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屏息諸緣什麼意思?你既然要我給你說法,第一個步驟,萬緣放下,修行還是回歸老生常談這一句話:萬緣放下。【良久】,過了一陣子【謂明曰】,對惠明這麼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諸位!我看的那個注解,寫的就是不要想善,不要想惡,這個時候就是你惠明,上座就是尊稱他,你的本來面目。這個注解比較狹隘,這個不是這樣的意思,要弄清楚祖師在講法,統統要契入不二法門才叫作正法。它這個不思善不思惡應該這樣解釋:不要落入善的觀念,也不要落入惡的觀念,沒有二元對立的觀念,就是每一個人的清淨自性,要這樣解釋。如果再解釋的具體一點:就是你看到眾生造惡,你原諒他,你看到自己造無量的善,不執著。也可以這樣解釋。佛法是不二法門,善惡是對立,能所是對立,心境是對立,好壞是對立的,是非是對立的,其實都在講同一種東西,善惡還是起心動念,落入善的觀念,落入惡的觀念,著一個善的觀念,著一個惡的觀念,或者著一個二元論、對立的觀念,統統不是我們的本性,見一切相當體即空,不能落入觀念,萬法唯心現量,無法可得。【正與麼時】。不思善不思惡,不落入對立,強烈的對立觀念,就是那個時候,就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清靜自性。上座就是尊稱他。【惠明言下大悟】,你看,一切都OK了!

有一個人來到講堂,他自己這樣講,他的煩惱很重,我就給他講,惠能大師講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的面目,他自己這樣講叫喔!哇!我言下大悟,我說:你那個【誤】是誤會的誤,不是開悟的悟,是大大的誤解,還自己講呢?有的那個臉皮很厚的,槍炮打不進去的,大炮都打不爛的。

經文,【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您這樣開示,我得到了我的清淨自性。密語密意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是不為人知的,不容易讓大家體悟。您這樣以奧妙微妙的開示我,還有沒有更微妙的呢?【

能雲】:惠能大師就說了。【與汝說者。即非密也】。跟你講了,就沒有什麼秘密,你只要肯,你也可以得到,【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你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馳求,了解萬境本空,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真如自性就在你的旁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我在五祖黃梅那個地方,我實在沒有看到我自己的清淨自性。未省自己面目,沒有體悟到自己的清淨自性的本來面目,每一個都存在的。【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哎呀!開悟真好!開悟很重要,我看了一本書,你們要注意聽!在《佛祖統紀》裡面,有一段這樣公案因緣。

有一個薛姓的少婦,娶來不久以後就死掉了,他的公公婆婆傷痛欲絕。他們就想:怎麼樣可以超度我這個媳婦呢?這麼孝順一個媳婦,這麼好的媳婦!好了!有人就跟他們建議說:要供僧,請一千個出家人吃飯,辦個千僧大齋,供僧以後,然後誦經,誦《金剛經》。一千個人同時念《金剛經》,念……,誦完了,這個少婦突然進入一個人的身上,借重這個人的肉體起來講話,說:感謝公婆!我得度了,感謝高僧來誦經,我得了一部《金剛經》。因為公案裡面沒有說要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必須要照《佛祖統紀》這樣講。旁邊人搞不清楚了,就問這個死亡的少婦說:我們一千個法師來誦經,你怎麼得到一部《金剛經》呢?她就說:因為這一千個法師裡面,只有一個開悟,我因為借重那個開悟的人誦經,得到就這麼一部,所以我得度了。我看到這裡就說:那其余的九百九十九人也不曉得去做什麼?諸位!你聽到這個不要難過,說:糟糕!沒指望了,好了,回去就放著嘛!反正也沒開悟,念也沒用了,樂得輕松,也不想誦經,也不想用功。我的意思不是這樣。

師傅講這個典故的意思是說:開悟非常重要,你要自利,要利他,要超度亡靈他才有強而有力的力量,知道嗎?所以你一定要用功,還要多念佛!不是說你聽了以後,涼了一半。這樣我就白費了,沒有什麼指望了,反正回去就休息了,為什麼?再怎麼誦也沒用,使不上力呀!不能能這樣子,你還是要誦,知道嗎?還是要誦《金剛經》的,還是要誦《阿彌陀經》,多念佛,還是要求佛加被,還是要用功,講這個典故意思是說開悟很重要的意思,你要好好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你現在修行,就是你的本性,因為你不了解你的清淨本性,因為你不了解你的清淨的本性,所以,我現在開示你。惠明就說:哎呀!我接受您的指示,太好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我是真正作一個修行人,你是我惠明的師傅,你就是大修行人,就是我惠明的上人,因為您開示我,讓我大徹大悟。

【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你如果見性,我跟你一樣都是五祖黃梅的弟子。【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我要往哪邊走呢?【能曰】:惠能就說了,【逢袁則止,遇蒙則居】。六祖也學五祖。到哪裡止,到哪裡安居。逢袁,【袁】袁州,江西袁州府則止,停止。遇蒙,就是蒙山,袁州有一座蒙山。則居,就安住在這個地方。【明禮辭】,惠明禮謝、辭退,怎麼樣?

經文,【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 趁眾鹹以為然。】

【明回至嶺下】。【明】就是惠明,惠明回到大庾嶺。【謂趁眾曰:】趁眾,就是追趕。告訴那一些,追趕的大眾,你們一大群人,要追這個衣缽回來嘛!惠明就說了,方便妄語嘛,告訴這些追趕的大眾,就這麼說了:【向陟崔嵬】,【向】就是我剛剛;【陟】就是登。我剛剛登上了那個崔嵬,就是高峻的山嶺,就是山頂高峻、陡峭有巖石,高而不平的土山。我剛剛登上了那個高峻的巖石山,看過了,【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看不到人影,你們另外到別處找尋吧!【趁眾鹹以為然】,追趕的大眾都認為是這樣子了。

 

上一篇:慧律法師:新春開示(三千佛圓滿開示)
下一篇:慧律法師:<六祖壇經>講座第二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