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殷法師:中國佛教史略 原典資料匯編自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國佛教史略
原典資料匯編自序
悟殷法師

  《中國佛教史略》,是以妙欽法師初稿,經由印公導師整理刪補而成之作品。成書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距今民國八十六年(1997),前後已經過了五十五年之久。

  本書雖然只有短短的九十三頁,由於作者治印度及中國佛教思想之功力深厚,所以能以最短的篇幅,發揮最大的空間,把佛教從印度傳布到中國的各個時代背景,思想脈動,都作了深刻而扼要的介紹,可以說:本書是中國佛教史的綱要書。

  由於作者綜貫了印度到中國之佛教思想,發明幽微,所以本書之難,也在於讀者必須熟谙印度佛教思想史,再來讀《中國佛教史略》,方能多少領會作者深意於萬一。又作者以一貫精簡的文字,往往簡單的一、兩句話,或只是一個標點符號,就把重要的思想,寓意深遠的含意,刻畫入微地表露無遺。例如:

  一、“《成論》師多兼善《涅槃》,其判教承慧觀說而略有出入。”(《佛教史地考論》,p.25)此中,“《成論》師多兼善《涅槃》”,這是從《高僧傳》中,爬疏歸納出當時的成論師們,不僅研究《成實論》,也多通達《涅槃經》。“其判教承慧觀說而略有出入”,則必須知道成論師的判教,以及慧觀的判教,再把二者作一番比較,才能瞭解成論師判教是承繼慧觀之說,而彼此之間有那些差異。

  二“詳三論宗風,乃什學南傳而大反南朝傳統之學者。指《成實論》為空,不當用之通大乘。辟橫判頓漸,豎分五時、四時之說,唯明大小二教,且以為‘同以開道為宗’。”(《佛教史地考論》,p.27)這裡說明三論宗之風格,是遠承於鸠摩羅什之學說(關中),而又與南朝傳統學思不同。三論指斥《成實》為小空。既然如此,那麼,三論之空與《成實》之空,差別在那裡?在教判上,則須瞭解三論宗判教之依據,明白它如何“辟橫判頓漸,豎分五時、四時之說”,而提出了“大小二教”之判,以及一切“同以開道為宗”之說。

  三、“故慧光系之真心緣起,演為華嚴宗,後有‘教禅一致’之唱。然真心緣起者,好為流轉還滅之建立,不僅名相紛繁,且常立相對之真妄二元,落入‘緣理斷九’。”(《佛教史地考論》,pp.40--41)這幾句話明確指出華嚴宗之思想承繼地論宗南道派(慧光系)真心緣起,至五祖圭峰宗密時,提倡“教禅一致”;同時點出了真心緣起的瓶頸。

  四、“長觀昙無谶之譯《涅槃》,乃至不空之譯密典,即足以見印度後期佛教流變之概。”(《佛教史地考論》,p.65)此三句話,是從梵僧來華翻譯經典的之性質,進而追溯印度佛教之流變,讀者必須熟悉印度佛教思想史,方能體會此一說法的根據。

  五、“天台為教觀雙具之學,故於當時離教之南禅,間致抨擊。於玄奘之唯識宗,作《法華五百問》以難破之。於賢首之華嚴宗,於所作《金剛錍》等亦有所批評。於‘無情有性’、‘性具善惡’諸義,均特為發揮。”(《佛教史地考論》,p.60)此部分說明荊溪湛然為復興天台學說,對於當時各家學說的拒攝與取捨,他批評禅宗、唯識宗、華嚴宗,並盡力發揮自宗深義。湛然為什麼要批評禅宗?讀者必須從湛然所作注疏中,找尋其如何批評禅宗,方能了解症結點。而在批評唯識宗方面,窺基以唯識宗義解說《法華》,所以湛然才作《法華五百問》以問難,故讀者必須把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配合湛然《法華五百問》,以及熟悉兩宗根本思想,方能掌握兩造爭論關鍵所在。接著,關於“無情有性”、“性具善惡”方面,湛然之說法如何?亦應從其著作中找尋,方能清楚。

  六、“(清涼澄觀)說‘性惡不斷’有取於天台;責慧苑而崇賢首,則有見南方頓禅之盛行,不能忽視或拒絕之也。”(《佛教史地考論》,p.61)此中,應該了解清涼澄觀為發揚華嚴宗義,如何攝取天台“性惡”的學說,以自莊嚴。至於“責慧苑而崇賢首”,乃因法藏弟子慧苑之學說和法藏思想不盡相同,清涼澄觀(法藏逝世二十余年,澄觀才出世)起來特別發揮法藏思想,批判了慧苑之說。此時,我們須先了解慧苑那些說法異於法藏?澄觀如何批判?批判了慧苑,其主張是回復法藏思想之原貌?還是另有發揮?

  以上,只是順手從《佛教史地考論》中拈來的數則例子,這些就足以見本書之深廣度,何況本書可說每頁、每段、每句,都有類似情形出現。作者用句遣辭精簡明瞭,沒有晦澀的字眼;每一個字,讀者都認識,但其深意則不好掌握,讀者稍不留意,就忽略了作者蘊含深遠而又精要的部分了。這也是教界盛傳導師的【妙雲集】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之原因。

  《中國佛教史略原典資料匯編》,引用的資料,以藏經為主,時人的著作則以印順導師的為多,主因是:《中國佛教史略》本就是導師和妙欽法師的作品,以導師的其他著作來解釋,較能窺其堂奧。而且,本書成書於民國三十二年,是導師早期作品之一,雖然此時導師學思已臻圓熟,然導師在往後的作品中,亦有不少增補與更正之處。例如,上三所引“故慧光系之真心緣起,演為華嚴宗,後有‘教禅一致’之唱”,導師在《中國佛教史略》,依循一般舊說,以華嚴五祖提倡“教禅一致”之說,而在《中國禅宗史》(pp.150--152),更追溯至華嚴三祖法藏和禅宗神秀之關系,以神秀之“五方便門”,和華嚴“五教止觀”後三門之次第與內容相合,說明了神秀與法藏,有接觸與互相影響的可能,禅宗與賢首的契合,奠定了“教禅一致”的基礎。諸如此類,筆者盡己所知,盡量搜羅,以呈現導師思想最圓滿之風貌。

  本匯編中,筆者亦歸納整理不少資料,俾讀者對某些問題有更深入的探討。比如說:道生方面,即把道生的生平、思想、著作,及相關的人物,以附錄方式,一一羅列,讀者依據這些資料,一方面可熟悉道生學說,進而由此擴充至道生周邊的相關問題(其余如慧觀等亦同),如此,則對道生有個完整的認識(見pp.108~126)。又如宋代的天台宗,山家、山外派,由於對智者大師《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略本真偽之诤,經過長期激烈的激辯,最後還驚動地方郡守以調停,所以,筆者參考眾多資料,把經過情形作些介紹,並從原典中,爬疏智者原文,並將智圓之批評及知禮之反駁,一並列出,如此,對於天台宗的诤論,應該有概略的認識(見pp.574--585;673--724)。又當時天台宗,不僅山家山外論诤,知禮作《十二門示珠指》,文中引用圭峰宗密《後集》,言達磨座下三人得法淺深之說,引起禅宗天童子凝的不滿,因此雙方展開論辯,最後經太守調停,以刪改此段文字息诤。筆者亦把雙方書信往返情形附上,文中,若牽涉到思想,有較難懂之處,並加以注釋(pp.585~592)。

  以上,舉例說明原典之深廣,及匯編內容之梗概。以下,筆者想說明制作本匯編的緣起。民國八十年(1991),筆者在福嚴佛學院擔任“中國佛教史”課程,為了教材的選用,曾請教常覺法師:應采用那本較適合?法師告以:如果能把導師《中國佛教史略》一書解釋清楚就夠了。當時自己學識不足,加以本書太深奧,不得已而作罷。然在學院期間,盡量搜尋藏經原文,以儲備他日能講為期。

  某日,昭慧法師談起:從美國回台參加福嚴精捨重建落成大典的妙峰法師說:“導師的《中國佛教史略》非常的好,但太簡略而又深奧,讀者不容易讀懂,更不要說能融會貫通,希望(昭)法師能加以注釋,以方便有心向學者。”

  筆者深有同感,不禁毛遂自薦地說:“法師!由您來整理,學生願意幫忙找資料。”

  法師聽了馬上說:“我看由你來作好了,你現在擔任‘中國佛教史’課程,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把它做出來。”當時筆者被法師的話語給愣住了,沒想到一時的沖動,竟攬事在身,深悔不該多言,招攬了這個飛來的任務。

  為什麼會後悔?主要是有感於導師的智慧深廣,後生小輩,智慧、學識不足,這樣艱钜的任務,如何完成?!不僅無法完成,還要面對法師的催促(法師是進取者),筆者又是患有嚴重“懼師”症候群者,這下可慘了!雖然如是,在課余亦默默的進行。當時只想:能做出最好,若真不行,起碼已盡力了。而面對法師的詢問,每每支吾以對,不敢多說。而後由於陸續擔任廣律及印度佛教思想史課程,漸而轉對部派佛教傾心,因而中斷了工作。

  民國八十四年(1995),筆者再度擔任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中國佛教史”課程,法師又舊事重提。於是筆者正式采用導師《佛教史地考論》之〈中國佛教史略〉為教材,以一年為期,希望與同學共同悠游於導師的智慧汪洋。因而把過去搜尋的資料,以電腦作業,期望能完成多年來的心願。

  八十五年六月,可說已把資料全部輸入電腦,但是不敢向法師報告,直至十月頃,方把初稿呈現於法師座下。蒙法師慈悲,答應在百忙中抽空,幫學僧斧正錯誤。八十六年二月初(農歷年前)起,經法師指示,再次補充不足之資料,期間因俗事牽絆,直至四月三日,大致全部完成,而後陸陸續續,只要想到那裡有不完全之處,隨時補充,一直到六月二十四日,正是告一段落。至今付梓在即,筆者尚覺得有諸多地方,有待加強。

  筆者不敏,學識有限,對於導師峰巒萬狀中,又孤峰挺奧的智慧,實難理解於萬一,所以《中國佛教史略》某些出處,仍有無法得到解答的;某些思想,或可能誤解了作者原意;又未有《新續高僧傳》(民國喻遷等編,集錄北宋至民國初年之高僧事跡),所以對於清朝至民國初年之高僧,若《大正藏》、《卍續藏》中,未有記載的,筆者只能借用《望月佛教大辭典》或《佛光大辭典》的解說,瞭解其生平事跡,至於其思想,有些只好付之阙如。如導師說“昔之賢助禅而淨、律助台者,今則寶華律匠,並有取華嚴教意。”(《佛教史地考論》,p.91)此中,“今則寶華律匠,並有取華嚴教意”,筆者不知寶華律匠?三昧寂光、見月讀體,如何取用華嚴教意?這是筆者潛伏山居,閉門造車,未廣搜尋資料的結果。

       《中國佛教史略資料匯編》能夠成書,是眾多因緣成就的結果。飲水思源,首先當然要感謝印公導師與已故的妙欽法師,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本書的撰寫。其次要感謝從就讀福嚴佛學院以來,諸位師長的教導及護念,同學、道友的關懷及照顧。感謝妙德蘭若上能下淨老師及蘭若常住大眾師;感謝明善寺諸位師父;感謝雙林寺不時送來補給;感謝佛教弘誓學院贊助研究;感謝法界出版社不計滯銷虧本之後果,願意出刊;感謝君采居士在百忙中義助美編;感謝文璨、香君兩位居士協助排版、發行事宜……。

  要感謝的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列舉。在此要特別感謝上昭下慧法師,如果不是法師的進取促成,以筆者之狷(有所不為,但又近於怯弱),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時法師在法務繁忙中,仍撥冗為之刪改斧正,並惠賜寶貴序文,使本書增色不少,令學僧感激莫名。同時要感謝兩年多來,師長、同學、道友的諒解、護持及成就;麒麟山莊梁淑娥、梁修傑姐弟的無償供給安身之處;以及有緣無緣之朋友的關懷。

  本書不免有錯誤遺漏及有待加強之處,倘有誤解原著,過在筆者,願諸前輩先進惠予指正;若有功德,那是大眾的成就!願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福慧莊嚴,同圓種智!並祈願在三寶的恩光護持下,大家平安順利!

86.7.4. 序於平鎮山居

 

上一篇:悟殷法師: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佛陀觀(五)
下一篇:性廣法師:《次第禅門》與《清淨道論》禅學觀點釋疑——答閩南佛學院悟尊法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