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性廣法師:做一個人間佛教的禅者——89年禅七出堂日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做一個人間佛教的禅者——89年禅七出堂日開示

性廣法師 開示

釋 印 悅 整理

        各位是學院落成後的第一批禅修學員,能夠在此安心用功,要感謝的因緣很多:近緣有高雄法印講堂見岸法師親率愛徒勇將前來護持助陣,主因則須從學院的創校與建設說起。
        我們的理想感召與思想活水,來自 印公導師的啟發與護念。沒有思想深度的弘化,會流於沒有(佛教)文化厚度的淺薄。感謝並謹記 導師的教誨,使我們永遠警惕:不落入庸俗與無聊。沒有資糧也就不可能安住,以學院幾位主事者書生型的腼腆,能在不辦活動,沒有法會的情況下完成建設,非常感恩承天禅寺傳悔長老的慷慨義助。而這一切勝善因緣能在這裡匯集凝聚,應該感謝昭慧法師。

        我們一心追隨 印順導師,一意提倡“人間佛教”。去年佛教弘誓學院舉辦的“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上,江燦騰先生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 印公門人學生弘揚其思想的方式,有人是“照著講”,有人是“接著講”。妙哉斯言!照本宣科,依樣葫蘆,其事尚易,若欲於高超思想上增添尺寸,於恢宏眼界中再拓視野,誠屬困難。然而若不如此,也實有愧於 導師!“相對完成”,“相對圓滿”,導師已經完成他有限因緣所能完成的一切,立足於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努力掂高腳跟,是我們的本份。本次禅修課程的施設內容,不能回避“接著講”的功課。後生晚輩各依根性,各盡本份,齊心焰續人間佛教的光明,共同映現恢恢法界的無量光芒!

        結期已滿,請大眾功德回向 印公導師與傳悔長老,遙祝兩老身心康泰,為法住世;個人微善,用報師友、善知識的護念恩德。若有暇疵,過咎在我,尚請大家寬諒!

        遇事但憑四字訣:“不要理他”,關起門來自己用功,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如果要打開大門,與眾生結緣,則茲事體大!就以禅修營為例,為了要讓大眾享用新鮮的食物,義工不貪大量采購、長時冰存的方便,每天清晨兩點驅車外出買菜;為了要讓大家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典座打板十分鐘前才下鍋熱炒,行堂唱供養偈時才分發湯食。又如禅堂熱時開窗,冷時閉戶,寢室、浴廁隨時打理清掃。義工們如此盡心調理,只為讓大眾適意歡喜,安心辦道。禅修者吃著新鮮美味的菜肴,啜飲著溫熱清香的湯食,可說是般般現成,樣樣方便;然後大可統統“不要理它”,一心專注禅觀所緣。但做為一個護持者,能夠不理會你們的需要嗎?能夠不細心備辦大眾的道糧嗎?禅修者所得的定慧現法樂,護持者樣樣感受不到,你們再有修行,再有境界,又與人何干?由此不免想到關懷生命協會所護念的,慘遭殺戮虐害的流浪狗,在它們而言,禅修者的定慧境界,通天本領,也不如具足煩惱身的愛心人士對它們點滴撫慰的及時受用。

        安適清朗的道場,是大眾護念而成的淨土;可是清淨無嘩,豈是世間真相?世間原依無量眾生而造就,也因無量眾生而有無邊苦難,遠離了苦難也就遠離了眾生!我們入堂禅修,是為了學本事:學一身出世淨心以行入世濟生的本事。禅修者入堂修禅定,從近行定到安止定;護持者在外修三昧,有知客三昧、悅眾三昧、典座三昧、行堂三昧……,各種三昧齊匯聚,共同圓成無量三昧的無礙解脫門。禅修者如今出堂了!角色、心態都要調整,不要耽戀七天禅修所得的勝妙境界,當提起修持所生發的堪忍力道,全心全意投入現實的生活,勇敢擁抱無邊的苦難,慈心護念無量的眾生!

        求,比如禁語、不閱讀書報、不與人打招呼等,都是為了讓你們身心安住,利於止觀的修習。平常的居家生活,人際互動,禅堂中的規矩都不能用。為免你們回家後不會過日子,這裡有幾句懇切語,想要同大家打個商量。

        一般定慧修持可分為兩類,一是結期精進,一是日常禅觀;此次的共修屬於前者。為佛弟子豈能恣意讓身心散亂,煩惱熾盛!所以入得禅堂,即要檢束身心、萬緣放下,以求淨心澄觀,體證無常。但是精進禅修所得的止觀力道,若不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修持又能帶給眾生何種益處?遠離人群、遠離世間,耽著禅樂,急求解脫,這與菩薩心行是不相應的。“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為利益眾生故廣學一切;真能發起悲心,則結期禅觀,長時精進,都是為了鍛練救度眾生的能力,不單是為己盤算。這裡准備了一份“日常禅觀功課提示”,希望大家回去依之行持。

功課有六項,提示有四點,一共十點。

壹、功課:

一、常行布施,分享福報。

        希望大家能常行布施善法,樂意與他人分享福報,藉此去除自我中心的貪婪執著,利於培養修行的福慧資糧。布施之法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1.財施:供養三寶,敬順師教,奉養父母尊親為“敬田”;救濟鳏寡孤獨廢疾者,謂之“悲田”。
2.法施:與人分享正法的清涼喜樂,並鼓勵人親近三寶,修學正法。
3.無畏施:有正義感,憫恤孤弱,協助眾生享有遠離恐懼的生活。

二、戒德清淨,威儀莊嚴。

        紀律與道德是修持道上非常重要的輔助,佛弟子們不可輕忽。淨戒以三皈依為本,故依三歸得戒。出家眾持具足戒,在家眾持五戒;戒德完具,才能讓我們身心清淨,邁向究竟的解脫。希望大家每天恭敬誦念“三歸五戒文”,提醒自己不忘正法,不失正念。我們曾為“三歸五戒文”增擬文字,印成易於隨身的小冊,如果大家歡喜,可以每日依文誦念。

        不要排斥儀式,儀式雖不是目的,但卻是有效的工具,藉著簡單莊重的儀式,可以提振精神,培育情操。

三、早晚靜坐,保任覺力。

        最好每天早晚各靜坐一小時。可能有人會覺得困難,但是請務必努力。初學者入堂禅修,這幾日身心的經歷像洗三溫暖,有時熱惱交煎,有時輕安暢快,這等長時靜坐的努力與掙扎,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等待在昏暗漆黑的眼界中,露出心光一線!

        你們有人已經見到遠處微顯的光明,回去後如果不再持續進修,那光明也就離你遠去,一切終歸於徒勞。所以要每天靜坐,要將修行當做生命中再也不能割捨的好習慣,如此,才能算是一個真正走在古仙人道上的修行者。如果一曝十寒,一心想念溫暖的被窩,可愛的五欲之樂,回去後先狠狠地睡幾天,再狠狠地放幾天腿(不然會對不起自己?)。如果你這麼做,這幾天的努力,對你而言,都只是美好、朦胧的回憶而已,不會為你帶來好處的。

        主持團體的結期禅修——也就是將一大群身心僵硬、莫名所以的人兜攏過來,催之趕之,逼之哄之,像綁鴨上架一樣驅策上道——對我而言是身心耗散,非常辛勞的過程,對你們而言也是心酸體痛,走投無路似的難受。大家這麼辛苦,為的是甚麼?所以回去後,要持續蘊釀,如此則將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如啜飲清茶,澀後回甘。這醞釀累積的功課就是:回去後每天靜坐。
有時我會突發奇想:如果有因緣再主持禅修,是不是應將舊學員平日用功的狀況列入錄取與否的考量?如果讓我們知道某人回去沒有用功,我想我們就“不要理他”了。一切從頭開始,一切前功盡棄的修行,你們不覺徒勞嗎?團體共修,多一人少一人聽法,多一人少一人吃飯,其實無所謂;可是你們又怎麼對得起自己?所以,每天一定禅修,而且終生實踐。

四、修慈心禅,增長菩提。

        每天在一小時的禅修結束後,以十分鐘的時間修持慈心禅。感恩三寶、親眷、師友等護念你的道業;並忏悔自己的過失,寬恕他人的冒犯,讓自己沐浴在平等法性的清淨和喜樂中。
五、早晚寤寐,觀察息相,平衡四大。

        晚間欲睡未眠時,放松靜躺,閉眼觀察身體的四大。為什麼?經過了一天的奔忙疲累,心意雜遝,身體會反映每一場情緒的漣漪、善惡的業痕。透過入眠前的平衡檢視,將能松弛身心,易於安眠。睡醒時不要馬上睜眼起身,可以靜躺幾分,心念置於安般或四大的所緣,因為晨寤時分,身心安靜,息則平和綿長。靜靜體察,慢慢起身——以清明的正念,開始一天的生活。

六、參加共修,彼此砥砺

        大眾威德不可思議,建議盡可能參加共修,結期精進與日常禅觀皆不可偏廢。共修時機可一周一次,每月兩日(可加持齋戒),一年七天有加。選擇知見正確,修法相同的團體,如高雄法印講堂,見岸法師是一位值得親近的善知識,還有台北的同學亦應結集共修。大眾環伺中,少敢隨意恣肆,團體氣氛提振身心;獨自靜坐不免偷工,威德凝成氣候,久熬必得成功。

貳、提示:

一、老實正常,不要展示修行相。

        處於人群中,不要動不動就閉眼睛,不要示現修行相!禅修不是展覽品,大可不必游街示眾!不要有眼無珠,目中無人;走到哪裡,眼睛一閉,眼觀鼻、鼻觀心,俨然不可相親。別人看你這樣,有些人會被你嚇得手足無措,自慚形穢;有些人則覺莫名其妙,心生嗔惱:“怎麼搞的,怪裡怪氣,破壞氣氛!”要求你們在禅堂裡把目光收起,你們老是兜不攏;出了禅堂,要你們睜大眼睛,你們卻又有似睡眼惺忪!

        像平常速度一樣的行走、作務,實相不會在“慢”中見到,用一些特別而非常的姿勢去修行,常隱含有急求見法的貪欲,而且非常怪異。修行要見得了人,見不得人的法不要修;要能處眾容眾,對大眾要心生歡喜。

        在一個環境,就融入那個環境,歡欣喜悅,平和慈愛。大家想想,去塵除垢而又和光同塵,這是何等的生命風華!對於一些無益於法的談論,“不要理它”。如果對方存心抬槓、好打閒岔,我們真的應該學學佛陀的“默然”。爭辯於法無益!對於不肯如實知見,只是搬弄口頭禅的人,對於自以為是的戲論者,不要卷入口角爭勝的漩渦,修羅戰端一啟,連我們也要跟著無聊。
希望大家做一個正常、老實的修行人。在此轉述 印公導師的話:“佛弟子不可以舉止怪異、不可以索隱行怪,不可以顯異惑眾,不可以嘩眾取寵。”這些多是堅決語,也就是沒有商量余地。不要向他人談論你的境界,現法樂是自受用,不是用來炫耀的。同學們在修持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體驗過超常的身心覺受;對於好奇者展示境界,於他有害、於法無益。對於慕道者,邀請親自品嘗定的喜悅、法的清淨,這比一籮筐的形容詞對他都來得真切。除此之外,奇貨可居般地吹捧成果做什麼呢?搔首作態地炫耀境界做什麼呢?你的心在打什麼算盤呀?

二、平和處眾,慈心充滿。

        與人相處,眼睛張開,一如常人。大家想想,若從禅堂修出一群孤魂野鬼來,這會是何等光景!無祀孤魂總愛游來蕩去,漫無著落,這世界不屬於他,他也不想有所歸屬。漫無著落宛若孤魂野鬼,不要說與菩薩行無緣,這甚至也不符合聲聞行者隨緣行化的精神。修行人要能有益於世間,一人修持,眾生都得利益——不知別人怎麼想,至少我們的觀點是如此。所以,希望同學回去以後,生活一切如常,不可旁若無人。

        身旁若真無人,靜靜地默照身心,體察法的無常生滅;身旁倘或有人,心裡一定要存念對方。對於同性,心中默起慈心禅,誠心喜悅供養他。倘不知如何慈悲,可默念<慈悲觀文>,依文起觀。我們亦曾試擬<慈悲觀文>與眾結緣,淨心誦持,或可弄假成真,慈悲滿溢。徒然花言巧語,皮面笑容的妝點,讓人心裡發毛,悚然莫名;不如默然存念,誠懇體恤,則不假身語,周旁眾生都能領受。對於異性,若無把握,不要修慈,應修捨心。否則越修越有人緣——須知:沒有智慧相應的善緣,都需整治,不可不慎!

三、勤奮作務,全心投入。

        禅坐以外的時間,請投入生活,專心作務,參與社群,注意力放在所有必須做的工作;但是要覺察,你在不同的情況,心念是不是都能保持警覺和平靜。心意若不安甚至激動——我相信經過幾天的修持,你們比過去都更容易覺察——盡可能將緣慮煩惱的心念抓回來,觀察身體的呼吸或四大,甚至只要幾秒鐘的時間,都可以幫助你保持平衡。

        不要對日常應作事務起厭煩心,或潦潦草草將它打發。這種老愛閉眼盤腿,能靜不能動的心行,其實是一種窄化修行意義的貪欲,大家不要被這偷懶好閒,厭煩怕吵的貪瞋假相所騙。靜坐禅觀,起身作務,只是所緣不同,向法的意義一樣。每天的工作是體會無常、苦、無我的好機會,不要等閒視之。

        冷漠不是中道,有些人刻意讓自己的心不起分別,這是麻木,這叫遲鈍;麻木就叫不仁,遲鈍瀕臨死亡。最重要的是當下具足正念正知:任何心念產生,當即平靜的觀察,進一步覺知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無常、無我就是無法控制——就讓它生者自生、滅者自滅,不要對任何心念的內容繼續癡想、繼續貪求、繼續嗔惱。

四、只要耕耘,必得收獲。

        只要恆心修持,就會有所進步,不要對證道心存任何幻想。真正的智慧是領悟並接受:每一個經驗都是暫時的。有了這樣的洞察力,對於無常、無我法將有更深的體會。當能保持敏銳的覺察力,維持心意的平衡時,你已不易被生活中的起伏擊潰。

        七天的精進禅修已然過去,不要對曾有的美好禅境顧念不捨——當時有當時的因緣,現在有現在的環境;一切是鏡花水月,夢幻泡影。

        如果你耽戀禅樂,那麼你只是在追求感官耳目的刺激,不是為了見證無相無願的緣起法性;沉溺於定樂,喜好說弄神秘,對於解脫是有障礙的。不瞻前顧後,不患得患失,敏覺體見身心無時不在默然說法,盡力擺脫唯心神秘的泥淖。最大的滿足與安慰是能平心愉悅地生活,樂於助人,利己利他,並與所有苦難眾生一起邁向離苦得樂、究竟圓滿的目標。

        臨別叮咛,不免唠叨;為法珍重,後會有期!

——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二十日,講於結七禅修出堂日;三月二十九日,修刪完稿於法印樓

 

上一篇:性廣法師:宗教學、佛教學研究方法之探討——以佛法中禅觀問題為主
下一篇:性廣法師:人間佛教禅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研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