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仙人道
禅七開示錄(二)――第一日晨誦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95.7.23清晨
地 點:學院禅堂
鐘聲偈
鐘聲傳三千界內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
聖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主題一:三增上學
經 典:《雜阿含經》「八三二」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若比丘此苦聖谛如實知,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跡聖谛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講 解:
今天早晨為大家誦念的第一部經文,出自《雜阿含經》的「八三二經」。
經典的開頭是:「佛告比丘」,廣義而言,也就是告訴所有的佛弟子:有三個學門,是每個佛弟子都應當學的,即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首先是「增上戒學」。如在禅堂中的修學,我們請大家嚴格執守自己所受的出家、在家戒法。經文中所說:身心安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戒中,乃至於行止、威儀等微細的戒行,都能具足清淨。若見有從身口意三業中生起微小的過失,亦能知所怖畏,小心防護。而在禅修期間,更有許多禅堂以及共修規矩,這些規矩比日常行止更為嚴謹,這些規矩並不是無端束縛我們的條文,而是對我的修道有幫助的。執持清淨的戒法,叫做戒德增上,增上於戒學。在禅修期間第一個要遵守、學習的就是增上戒學,依此戒學的基礎,再進修增上意學。
第二是「增上意學」,一般習慣說是「增上定學」,從梵文adhicitta-śiksā來說,citta是「心」,所以玄奘大師譯為「增上心學」是較合原義的。修持禅定,能增進「心」的專注力,這是心──專注力的增上,故稱為「增上心學」。○
在經典中,佛陀開示弟子,如果能夠依戒的基礎,遠離惡與不善之法,進而修學心念的專注力,就能夠以清明的正念、正知,次第地開發種種的定力。即從有覺、有觀,離欲界的苦惱、染污、過犯、濁重而生喜樂,得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在此次的禅修中,第一個功課就是以安那般那念來修學禅定,我們也依照佛陀對弟子的教導,修學增上意學、增上心學,希望透過精勤的修行,得到色界的第四禅根本定。
何等為「增上慧學」?即透過佛陀教導的觀慧方法,如實地觀察世間諸法,流轉與還滅的相狀,即苦、集、滅、道四聖谛。如果能如是觀察,就能徹底地斷除欲貪、我慢、種種的愚癡及邪見,是名為增上慧學。
主題二:修安那般那念,生諸禅定,得宿命、天眼明,入漏盡智。
經 典:《增一阿含經》「安般品」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尊於捨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捨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閒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修習安般念。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歡喜安,游於初禅。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游於二禅。無復喜念,自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游於三禅。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游於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
彼以此三眛,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趣之心。……
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集,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講 解:
第二部為大家誦念的經文,出自於《增一阿含經》「安般品」。
此部經文,是佛陀教導羅雲修持安般念的方法。羅雲也就是羅睺羅,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兒子。因為這部經文很長,所以我略去了其中修不淨、慈、悲、喜心之想,以後有因緣我們再一起學習其他的禅修所緣。
經文中,佛陀告訴羅睺羅要修持安那般那念,可以遠離所有的愁憂惱亂之想。羅睺羅聽聞世尊的教導之後,便問道,既然修持安那般那念有如是的殊勝功德,那麼應當如何修學呢?佛陀告訴羅睺羅說,如果佛弟子能夠在安靜、沒有人干擾的地方,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就是以一個自己覺得最自然、最輕松、而又端正的坐姿坐好。「無他異念」,沒有其他的妄念,「系意鼻頭」,把注意力放在鼻頭。
「鼻頭」,是鼻子的開端,可以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人中范圍。系意,攝意專念,「系意鼻頭」,也就是將注意力放在鼻子的開端、人中的范圍,注意息──呼吸的入與出。除了安般念,不再分心於其他的所緣,遣除其他的意念。在吸氣與呼氣的時候,知道(息的)長知道短、知道冷知道熱、知道出知道入,乃至於有時有息,有時無息,都要清楚地了知。能夠如此地覺知,乃至於整個呼吸的過程都清清楚楚正念分明的了知,乃至於息與心念的互動、感應、連結與變化,也能夠如實知。如果能夠用這樣的方法來修學安般念,則沒有愁憂惱亂之想,能夠得很大的福利、很大的功德與福報。
世尊為羅睺羅說微妙法已,羅睺羅禮佛繞三匝而去,然後到安陀園,在一個安靜無人干擾的地方,開始修學安般念。
經文中說,羅睺羅按照佛陀所指示的方法開始修學安般念,次第的從欲界而進入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透過安那般那念的修學,不但證諸色界禅的功德,接著更以如此甚深的三昧力,心清淨無染污,而得宿命智,乃至能夠觀到眾生所趣之向的天眼明。
修學安那般那念,得色界的四禅──根本禅以後,就能夠開發神變、神通的能力。
宿命,過去世之命運情狀,即總稱過去一世,乃至無量生中的六道趨生之處,苦樂受報之別。若能知此過去生之總總,稱宿命智。修學禅定而得四禅,能以此定力開發宿命智。又以四禅為依地,證得色界四大種所造淨色之眼根,稱為天眼;以此天眼能照見六道中之遠近粗細等諸物,稱天眼通。又能以天眼知見眾生因個人善惡業所將招感未來果報為何,以及命終後所趨生之六道。
凡夫因不知宿命,故常起憍慢,不畏懼於造惡受苦,亦不精進於行善得樂。又因不知不見未來受報情狀,故貪染世樂,生死死生,輪轉無已。眾生依於因緣生滅流轉的生命業流,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是如此的輪回無已,苦惱無邊。然而三世因果的知見,如果沒有透過修行來如實體證,那只是在認知上理解,不能夠對它生起堅定的知見。若能修禅定,得四禅之力,能起宿命智,見過去事,得天眼明,知未來事,才能對三世因果建立堅定不疑的信念,這也是由智慧――宿命明與天眼明所生起的正信。
所以,如果不能對三世因果起確定的知見,不能夠了知自己所有身口意三業的善行、惡行,清淨行與染污行,依現在所造作的而影響未來,則我們就不容易起精進心,同時,對業果報也不容易起警惕之心。所以,在經文中,羅睺羅依安那般那念得四禅而得宿命智,再依這個基礎更成盡漏心,觀苦如實知,如實知苦、集、滅、道,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而成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如實知,證得阿羅漢的無漏功德。
以上所說,在這部經文中,羅睺羅依佛陀的教導修學安般念得諸禅定,證諸神變功德,爾後開發觀慧,得漏盡。雖然修道的歷程依著戒定慧三學得禅定、得智慧,需要無比的精進力、無比的耐心與任持力去修學,但是我要恭喜各位同學,我們現在在這個禅堂所修持的,就是佛陀所教導的遺教,只要我們能夠精勤的用功,遵循佛陀所教導的教法,對法、對自己要有信心,起精進心、勇猛心,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究竟離苦的彼岸。
祝 福
今天是禅修的第一天,希望各位同學以清淨的戒德做為修學的基礎,憶念佛陀所教導的聖教,如實修學。對於我們所教導的第一個功課:安那般那念,經過了昨天的講解,乃至於今天為大家所誦念的經文,相信大家都已經清楚,甚至對修學安那般那念生起無比的信心與歡喜心。
新的一天,新的開始,請大家對聖道保持歡喜、踴躍、精進的心,並依此來用功。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安那般那念上,如此就能除去所有的愁憂惱亂之想,次第的證諸禅定、智慧功德,進而邁向究竟解脫的彼岸。
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天裡,心能更安定,修行能更得力,對於佛陀所傳授的教法有更深刻的體會。
祝願大家:平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