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5.29講於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
釋傳道主講
<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釋頌義及因緣
15.戒聞俱善 二者孰賢
方戒稱聞 宜谛學行
俱,音(居)ku1求居切
二,音【字】ji7入忌切
孰,音(俗)siok8時局切
谛,音(帝)te3地計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戒」──德行與「聞」──聞法,對一個佛弟子而言,「俱」為重要且當「善」加修學。佛教,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而理智要透過對正法的聞、思、修,由悟解事理的真相而來。德行,雖然是各宗教、各民族、各時代都有,而為佛法共世間的;但佛化的道德,卻是依正見(慧)作為基礎,發為實踐的願欲(正志),而見諸言行。可以說,世出世間的一切道德善法,皆由聞法而來,故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1因為聞法,始知善惡、業報、三世、凡聖,乃至緣起、四谛等理,成賢成聖、解脫生死也才成為可能。
聞法固然可得如許世出世法的饒益,但若僅僅多聞,卻未將之落實在生活日用中,改變自己的言行氣質,提升淨化自己的生命,那亦不能稱之為『聞』!而『戒』──德行,固然重於止惡防非,但若不是有正見、正志作其後盾,一旦順逆境界當前,亦鮮少還能堅守不動者。誠然堅守道德者有其所以堅持的理由,但大抵不脫自我私欲及情見,或為成全自己的一世清譽,或為根深柢固的道德教條,或者更為一個被擴大的自我──國家民族、蒼生群黎!至於他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是否也嘗有過幾許的憾恨、猶豫與不確定呢?旁人或許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唯有佛法善惡有報、三世相續的業果觀,才能給以一切合理的解釋,而不致使道德的努力落了空!
佛化的道德,是一般人生道德的深化而又廣化,其特質就在於通達無我的般若空慧;唯有不從私我出發,而去促進自他人生的和諧、福樂與清淨,才是佛弟子希求達致的真道德。而這,必由聞法,進修戒、定、慧而得。所以,相較而言,戒──德行與聞──聞法,「二者」究竟「孰」為「賢」善優勝呢?當(「方」,正好、正當)是見諸「戒」行──道德的聞,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聞」吧!且因為於佛法有聞,才使道德的實踐更為積極,道德的意向更為明確,道德的動機更為純淨。所以佛弟子們啊!當「宜」審慎「谛」實地依著聞、思、修的進修次第且「學」且「行」,必能使自己的德慧日臻高明!
16.學先護戒 關閉必固
施而無受 力行勿臥
先,音(仙)sian1時堅切
關,音(官)koan1求官切
閉,音【幣】pe3邊計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臥,一音(餓)g7語號切
一音(悟)ngo7
發心學佛,首應虔誠恭敬地歸依三寶,這是盡形壽歸向三寶,依止三寶而學習的誓願,希望能得三寶的慈悲攝受。於歸依時所說的:『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亦即自願受戒的誓言,所以受了三歸依,即等同受三歸戒。
戒,是宗本於慈悲的自通之法。護生──尊重生命,最根本的就是慈悲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是護生的分別說明。所以「學」佛首「先」當善「護」應持的「戒」行──五戒、十善,備具得人身的基本資糧,才能進言出世解脫,乃至圓滿菩提。
厭苦求樂、好生惡死,本是一切眾生之共欲,所以我不願將自己之所不欲,加諸眾生。更不願將自己的好樂,建築在眾生的苦難之上;甚而願意放棄自己的福樂,來成就眾生的福樂,這種以己心度他情的慈悲,才是自願受持戒行的動力來源。如不殺生,是因為我自己不願被殺、被傷害,所以亦不殺眾生,或令眾生處於失去生命的恐懼。而且不但自己不殺,亦不教他殺,或見殺隨喜。不僅僅不殺,亦不以刀杖器械等傷害眾生,或威脅眾生的生命。
又如不偷盜──不與不取,是凡有主的一切物資,不論明奪暗取、侵占吞沒,皆屬犯戒惡行──不道德的行為;盡管以之供養父母師長,或布施他人,亦不能認為是正當!因為身外的物資,是眾生所賴以資生之所系,一旦失卻生活的憑借,或感受到失去的威脅,小則個人,大則家庭、團體的和樂善生,都會遭致嚴重的影響,所以不與不取,實亦對於眾生生命──生存權的尊重!
又如不邪YIN,所謂『人倫肇端於夫婦』,因一男一女結合而孕育了生命,個人與種族的生存才獲得繁衍。不邪YIN就是除正當的夫婦關系之外,不作第三者去破壞他人家庭的感情,也不搞外遇而對自己的合法伴侶不忠實──這仍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而來。
在這個高度自由開放的現代社會,兩性之間的接觸、互動,是越來越頻繁,且日益擺脫婚姻禮教的束縛,而走向物化與解放了。因此不邪YIN戒的持守,在現時社會便顯得益形重要了起來。正因我所愛的家庭不願為人介入,而破壞了原有的幸福和樂,所以我亦不願因為自己,而破壞了我的家庭,抑或另外一個家庭的幸福和樂。即使有一個相見恨晚的人出現,我都願意與他(她)維持在公領域的社交,而不提供逾越雷池的機會與暗示,以忠於我的選擇。
凡夫,是迷情為本的,而且大多數是難以知足的。不巧男男女女間,又總有某些吸引彼此的微妙情愫,如果自己不能認清這一點,而小心謹慎地觀照到內心那到處流竄的情意,並刻意回避或拒絕某種場合的邀約,恐怕一失神,情欲就泛濫成災而不可收拾!『發乎情,止乎禮』,這就佛法來說是並不足夠的,而應時時不忘自己的身分與責任,時時以佛法提升淨化自己的情欲,才能在這個社交開放的社會裡全身而退。這對抱持著『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哲學的現代人而言,應是一個頗待努力的課題。
再講到不妄語戒,這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等。統而言之,是不因自己或自己親友、團體的利益,而說不實的謊言以欺騙,不挑撥離間以壞人和合,不出言罵詈以傷人和氣,並且不說誨盜誨YIN的話語以使人難堪。之前也說過,語言系抒發個人的情感與思想,從而窺見其人格與修養。我們持守不妄語戒,不但是要求自己不出口以傷人,更要拒聽這類虛假、無意義,且令人引生煩惱的話語。凡夫畢竟是煩惱相應的,有些人就是有本事成天東家長、西家短,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一根鵝毛都可以說成一只天鵝!另外有些人則專門發人隱私,一講起是非來唱作俱佳,活脫脫像他親眼所見,試問:我們為什麼要任自己去聽這些垃圾?為什麼要任這些垃圾來污染我們的內心?難道我們自己的煩惱還不夠多嗎?為什麼要提供別人撥弄是非的機會呢?
煩惱還有一個特性:你越是想它,它就越是變本加厲。一個人生生氣,是小煩惱,也許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對治它,但是專注在別的事情上,它也就漸漸淡化。但是我們卻要投爺爺告奶奶,對人訴說自己有多委屈,對方有多可惱。於是對第二個人講,他再加點油、添點醋,就成了中煩惱。我們會就此罷手嗎?不,我們還要再對第三個人講、第四個人講,於是這個小煩惱,終於滾雪球似的,滾成了大煩惱!諷刺的是,事情還不一定如我們所『想象』的這般呢!甚至這整個事件,根本就是自己的錯!但我們就是看不到自己。請告訴我,到底『誰』是煩惱的制造者!
看到某些人一聽佛法,就猛瞌睡,而一談起是非,卻是精神百倍、神氣活現的,我真的只能說:這真是業深障重、可憐復可愍的愚癡眾生!『物,以類聚』是一點都不會錯的,喜好追求真理的,會與好追求真理的同伴相應,而益愈提升;喜好道人短長的,終究是與好道人短長者相應,而益趨下流!只看自己哪一日猛然醒覺而痛悟前非,那才可能開啟轉變的契機,否則這樣的一生,就只能永在煩惱中討生活!然後自己的煩惱,再加上別人的煩惱,不苦惱抑郁以終,那才叫沒有因果!
以上說的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這四種戒稱為性戒,意思是說不管是否受戒,只要違犯了這四種,就是一種罪惡,而要接受國法的制裁;不過佛法要求得更為嚴格而已。至於不飲酒戒,依佛法的定義,凡是能夠使人迷亂心性的,都涵蓋在內,所以不僅含有酒精成分的飲料,連毒品亦包括在此范疇。酒,不只能亂性,還可能敗眾德,於佛法的修學更是大障礙,因此佛弟子亦應持守不飲酒戒,時時令自己的心智,保持在清明的狀態,才能一步一步熏修福德智慧!
有了戒行德性,其次還要守護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之不為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所轉,這就是佛法中『密護根門』的修習方法。六根,或譯為六處、六入。根、處、入,皆有『生長門』的意涵,從能引生認識作用而得名。因眼、耳的見色、聞聲等,內心始能認識外塵境界;然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原是因緣和合而實無自性的,可是一經六根的觸受,而領納至內心,卻又會因為自我情見的好惡,而衍生諸多的煩惱:合於己意的,便起貪念而欲占有;不合己意的,便生瞋恨而予拒斥;而且多數時候,還是愚癡而不能正知的。凡夫眾生就是這麼隨逐六塵境界,忽笑忽涕,或喜或悲,而造業輪回!
所以,佛弟子應當善護根門,在根、境、識三和合觸的當下,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就如同守門人一般,遇有竊賊闖了進來,就立刻察覺而予排拒驅逐。但這並不是就此麻木不仁、不見不聞;而是對於外來的境界,與觸對外境而起的內心境界了了分明,清楚覺知其味著及過患,而能「關閉」自心的沖動,不與外境相應而造惡業。如此,「必」能牢「固」地防護六根而持戒清淨,這可視為修習定學的前方便。
為了實現人生世間的和樂共存,『克己以利他』的戒行固然十分重要;但若為了個人現生及來世的福樂,亦應重於布施福業。因為物質的資生之具,是達致人生福樂所必需的,而此資生之具的取得,又必依於布施福業而來,所以佛弟子應重於修集布「施」福,「而無」功利觀念地求「受」對方的回報。有了基本的物質所需,修道方可能有成,否則『貧苦多怨,橫結惡緣』2,恐怕亦是修行的一大障礙呢!
綜上所述,不論持戒也好、布施也罷,佛弟子均應精勤修集,「力行勿」怠,即令在床「臥」中,亦應保持警醒向道之心,一如流水之長流不息,力盡不止。有了這樣的信念,才堪稱是真正的精進。
17.若人壽百歲 邪學志不善
不如生一日 精進受正法
百,音(逼)pek4邊激切
歲,音(稅)soe3時【過】切
「若」是有「人」,「壽」命長達「百歲」,卻始終不曾聽聞正法。終其一生,所親近的都是「邪」師與極端的異「學」;所「志」向實踐的,皆為偏邪「不善」之法。那委實「不如生一日」,而能「精進」地領「受正法」,依正法而行。
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時間的短長;再長的壽命,也終有無常老死的一日。問題在於,活著的時候我們做了些什麼,成就了些什麼?我們是否利人利己,做過些有意義的事?抑或者我們竟然一任生命怅然虛度,而一無所成!當我們檢視這一路已然走過的足跡,內心可曾有過一絲迷惘、幾許遺憾?或者差堪告慰、滿心的踏實?
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著嗎?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3可見他也將真理的追求,列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但是,什麼是真理呢?多少人將邪師外道,當成善知識在恭敬、在信仰;將偏邪惡法,當成真理在追求、在奉行,結果卻落得自害害人、人財兩失,甚至精神錯亂、喪失生命的都有!所以在追求真理之前,信仰的抉擇實在太重要了!
真理,不因為某人或某宗教將它貼上標簽,說它是真理,它便應該被認定為真理。真理,是一種宇宙人生的通遍法則,它既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也不屬於任何人;只不過釋迦世尊從正覺中圓滿地悟證了它,並且教導弟子,令弟子們也能覺證到此一真理而已。所以,『法』──真理,向被稱為『法性、法住、法界』,而有著本然性、安定性與普遍性的。這樣珍貴的法,是因為佛的成等正覺而始流行世間,所以才名為佛法。
宗教的特質本在乎實踐,而非僅止於理論。佛法較諸其他宗教殊勝之處,即在其修行方法能夠領人抵達真理的奧秘處,而實現究竟解脫,這是佛法不共世間其他宗教與科哲學的一點。所以說「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設若有人在其有生之年,能夠從善知識聽聞正法,又能將聽聞得來的法義如理思惟、如法修行,而用在平常。哪怕他只有短短一日的生命,哪怕他僅只受用了一法,都比那些長命百歲,卻將邪說惡法奉為圭臬之人,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記得三十年前,一個信徒告訴我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經歷,聽得我十分感動!這個信徒開中藥房,一天中午,正好沒有客人上門,他就在店裡打起瞌睡來。突然,一陣冷風迎面吹了過來,他睡眼惺忪地見到一個人,站在他面前,對他說:『我找你好久了!你知道嗎?你已經連著好幾世都當我的乩童了,這一生就再繼續當我的乩童吧!』一聽這話,他頓時清醒了不少,『不行啦!我已經歸依三寶,也受過菩薩戒了,再也不當你的乩童了,你另外去找別人吧!』只見那人惡狠狠地回答他:『不行!』然後就消失不見了!
他原本還自以為是幻覺呢!豈知那個鬼神就此開始作弄他,弄得他痛苦異常,於是他想到念佛、念法、念僧。系念三寶,鬼神的確是不敢上他的身,但是過了一會兒,就又發起乩來。一天裡,發作個十幾次是家常便飯,這個鬼神還對他說:『你如果願意當我的乩童來救世,我保證你名利雙收、人財兩得!』但是這個信徒非常堅決地拒絕了他,他心想:『我不過當了你幾世的乩童,就得生生世世奉事你,這個習氣一旦養成,那我不就永遠翻不了身了?不!我已經歸依了三寶,就絕不再歸依外道鬼神!』
下定此決心之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個鬼神來上他身的次數,竟然就慢慢減少了,從一天十幾次,到七、八次,五、六次,二、三次,到後來一天一次,再來一個星期一次,再來一個月一次,到最後完全不來,這樣前後總共歷經十年的長期抗戰,才算永遠擺脫了這個鬼神的控制!這種決心和毅力,真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古德說:『寧可千生不悟,不願一時著魔。』這真可謂最佳的寫照!
世間,誠然是穢惡的;人心,誠然是雜染的。可是,因為有佛法,這個穢惡的世間,才不致那般的難耐;因為有佛法,雜染的人心才有趣向淨化的可能;生命,也才變得可貴。所以,請好好把握自己難得而有限的生命,來修學佛法吧!讓我們生命裡的每一日,都沐浴在正法的光明與喜悅中──那麼,縱使長日將盡,又有何憾!(待續)
注釋: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聞法趣入章〉。
2.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17.715中)。
3.論語.裡仁篇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