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性法師:遍老僧教育思想探微——紀念上遍下能院長誕辰一百周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遍老僧教育思想探微

——紀念上遍下能院長誕辰一百周年

宗性

一、緣起

大約在1993年5至6月頃,遍老為四川省佛學院學生講授過怡山禅師所著《怡山發願文》,筆者不聰,於遍老講授的內容已所記無幾,但遍老當時在課堂上諄諄教誨之意,言及佛教現狀的嚴肅神情,歷歷在目,至今難忘。就是在講授完這篇《怡山發願文》後,遍老將要去文殊院出席四川省佛教協會第五屆代表會議。遍老離開寶光寺前,再一次來到課堂,口占“佛教正需才,勸諸君努力學修,切莫為名僵利鎖”一句出上聯,要求全體學生為對下聯。但就當時學生文史知識的修為,誰能不辱教命呢?據我所知,學生中無一人能為對,後來老師中有為對下聯的,聽說終未合遍老心意。

十余年後的今天,憶及此樁往事,真為當年的年幼無知感到羞愧。現在自己在經歷了不少的人和事以後,慢慢地體會出,此聯是遍老的心聲,是遍老在開示法要。既包含了遍老對當前佛教的焦慮,又感受到遍老對僧伽人才的無限厚望。

東來受生,西去入定,遍老往生已近十年。時過境遷,人事非故,昔日師友,多已分散。適逢遍老百年誕辰之際,筆者愚鈍,不揣淺陋,嘗試走進遍老的內心世界,從遍老生前曾經要求學生為對的遺聯中,感知遍老對僧才的渴望和期許,願與當年師友共勉,以告慰遍老於常寂光中!

二、僧伽教育的意義

——佛教正需才

佛教在經歷了兩漢的傳入期,魏晉的消化期,隋唐的興盛期,五代宋的延續期後,至明清時代,已逐漸走向江河日下的低谷。就其主要原因,跟僧伽人才的整體素質下降不無關系。雖然明清時期仍有不少高僧在支撐著佛教的命脈,但僧團的整體素質已普遍下降,真正意義上的龍象之才已凋零無幾,從而導致了明清佛教的衰落局面。

至二十世紀初,教內有志之士已強烈感受到了這種局勢的嚴峻。特別是上世紀佛教復興運動的領袖——太虛大師,以其睿智和悲願,為扭轉僧才奇缺的現狀,率先推出以現代學院式結合傳統書齋式教育為一體的佛學院教育,先後創辦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閩南佛學院等著名佛教學府,以此來培養僧伽人才,推動佛教的振興和發展。也正因為有太虛大師的苦心經營,上世紀的中國佛教曾出現過復興的氣象!

縱觀遍老一生,幾乎也與佛教教育分不開。不僅他自己的成長與佛學院的教育分不開,同時,他還一生推動佛學院的興辦。就他自身而言,先後就讀過四川佛學院、北平柏林佛學研究社;他還先後執教過華巖佛學院、重慶川東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四川尼眾佛學院;創辦寶光僧學校、樂山市僧伽培訓班、峨眉山佛學院、四川省佛學院。他一生之所以如此心系佛教教育,這與他不僅是太虛大師思想的追隨者,更是太虛大師思想的實踐者是分不開的。他一生曾兩度谒見太虛大師,深受太虛大師思想的影響和感召。他深知,離開僧伽人才的培養,佛教的發展和弘揚幾乎無法想象。

記得筆者在四川省佛學院學習時,遍老只要在寶光寺,每天都要堅持至少兩次到佛學院巡視,或到課堂督促,或到宿捨關心學生的生活,無一不體現出老人對僧伽人才的關愛和期望。就連病中住院期間,彌留之際,仍惦記著僧伽人才的培養工作,“我重托你們一件事情,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佛學院一定要堅持辦下去,佛學院是佛教的命根啊!如果不高度重視佛教教育事業,不逐步提高僧人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正知、正見、正行,佛教寺院就會演變成為文盲的佛教……”(見《遍能法師傳》476頁)這是病中的遍老對前來看望他的佛學院法師、老師們的一番囑托。話語中,流露出遍老對佛教教育、佛教僧才、佛教現狀的憂心。但是遍老的這一心思,想來是由來已久,早在93年時,就以“佛教正需才”一語,來表達自己對佛教的發展和僧才培養的焦慮之情!因為遍老深知僧伽教育對於當代佛教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僧才的教育原則

——勸諸君努力學修

佛教兩千年的傳播過程中,既表現出外在的文化性,又包含內在的修證性。佛教傳播中的這種雙重性,就決定了佛教的學習不僅是文化層面的知識積累,更要求注重修證層面的經驗實踐。佛弟子在這兩個層面的學習和功夫都不可偏廢。

天台藕益大師在《教觀綱宗》一書中指出:“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怠。”教,就是指對佛教理論的研究和學習;觀,就是指要用實際修證來實踐佛陀的教義。

從藕益大師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佛弟子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教理的學習,更要注重內在的修證。教理的學習是要佛教徒從明理而樹立正信、正見,內在的修證是要佛教徒通過實踐而樹立正行。從總體上說,這不僅是以藕益大師的主張及論述,更是佛教真正精神對所有佛教徒的要求。

1992年全國漢傳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在上海舉行,會上,與會大德遵照佛教的精神和傳統,提出了佛學院在僧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秉承“學修一體化”的原則,要引導年青僧伽在學習中,將對佛教知識和教理的學習與個人的宗教修持融為一體,學而不修是口談,修而無學是盲練。

“隨法行則要研究經典,引發正見,啟迪智慧,本之實踐為主。貫通了聞、思、修三慧及信、解、行、證的修行方法。”(見《遍能法師傳》381頁)這是遍老1991年在重慶慈雲寺的開示,展現出老人對教理學習和宗教修持並重的堅定態度。因此,遍老面對莘莘學子鄭重地提出“努力學修”的要求,從中我們更能領會遍老對僧伽人才培養的原則,學僧不僅要注重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宗教道德修養。

四、德才兼備的教育目標

——切莫為名僵利鎖

人無論是生活在任何時候,無論是在任何崗位工作,都要面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踵而至的又有如何對待自己面對的“名聞利養”,乃至別人所取得的“名聞利養”等問題。在這些外在的社會環境中,稍有不慎,內心就會生起莫名的煩惱,更會因煩惱而染污內在的自心。遍老以一生的學修經驗告誡學生:無論在學習和工作中有多大的成就,有多高的“名聞利養”,“切莫為名僵利鎖”,都應以不受束縛的心境應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才能成就個人的不凡人格。

中國文化有注重個人內心修養的傳統,有崇高賢善的美德。歷代智者在提高個人修養和升華個人美德的過程中,常常表現了對“名利”的豁達胸襟,從而成就自己的賢善品格。而佛教在對待這一問題的的立場是,於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換句話說,佛教在對待“名利”等世間法時,是以於“名利”而不為“名利”所牽掛的心態,善巧方便地實踐大乘佛教利益人群的菩薩情懷。

遍老在自己70余年學修佛法的生涯中,正是以如此心態來安然處理紛沓而來的“名聞利養”的。遍老不僅只是勸告自己的學生要保持這種修養,他自己一生也在實踐這一理念。遍老生前曾在佛教界擔任過重要的領導職務,也擔任過不少社會職務,但他一直以泰然處之的心境,秉承“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的精神,表現一位當代高僧卓爾不群的內心修養。“至於我個人的安排,請省方諸賢,無須考慮。我常聘名譽地位,過眼煙雲,而況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古有賢言:圖蝸角之虛名,閉人無之坦途。思之怃然!”(見《遍能法師傳》385頁)1985年,四川將在寶光寺舉行解放以來首次傳戒法會,這是遍老對法會師承事宜給弟子滿慧回信的一段文字,從字的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人恬淡的內心修養,感受到老人對名利超然的人生態度。

又如在1983年,中國佛協在京召開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大會。會議結束時,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與會代表,而對一位老法師坐在了大會為自己設在第一排的座位上時,工作人員萬分焦慮,而遍老卻說:“站著坐著不是一樣照相嗎?小同志,將心比心嘛,絕不能使別人下不了台!他身體不好,應該體諒照顧他才是嘛!”(見《遍能法師傳》345頁)樸實的語言,寬容的心量,從容的氣度,一位不為物累的高僧形象如在眼前。

五、結語

在四川省佛學院求學時,當時大部分學生的年齡都在二十出頭,出家修學佛法的經驗更是短缺。如此幼稚的學生,面對一位年近九旬,學修經驗豐富,人生感悟深刻的教界碩德,所謂“一地不知二地事”,豈能知遍老苦心於萬一?因此,遍老的這一遺聯,學生中無能為對的原因也就自然可知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筆者後來雖然離開了四川省佛學院到他處求學,也離開了朝夕可以親近的遍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有所提高,對遍老的景仰之情也與日俱增。2000年的夏天,在普陀山佛學院靜養的白光法師回到法源寺小住,筆者曾懇請白老為遍老遺聯為對。當時想成就一件“三絕”作品,遍老所出上聯,白老為對下聯,想請茗山老法師書寫整副聯文。然世事終難遂人願,白老很快站在學生的立場對了下聯,由於茗老年事已高,常年多病,後又圓寂,終未成就“三絕”心願。適值紀念遍老誕辰百周年之際,茲將遍老所出上聯及白老所對下聯抄錄於此,與諸師友共同分享:

遍老上聯:佛教正需才,勸諸君努力學修,切莫為名僵利鎖。

白老下聯:法門唯種竹,有我輩頂天立地,真堪作斗雪迎霜。

後來,索性請白老將上、下聯一並書寫,想以此激勵自己,白老在書寫中又增加了一段跋語,文曰:“遍能和尚撰聯,公要學生為對,然皆為游學所誤!公逝後四年,乃為所對。嗚呼!公其有靈乎!記之所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白老將此聯書寫了兩次,第二次書寫,又增加了一段跋語,茲抄錄於此:“數年前,四川遍老出聯,讓學子為對,數年來,皆為游學所誤,無以報公之盼,其後公逝世四載;偶爾宗性同學語及,余乃試應之,慚愧不文,免以為之,是為記之。以記始末。”

知遍老者白老矣!白老的下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法門唯種竹,有我輩頂天立地,真堪作斗雪迎霜。”不正是遍老傾其一生培養僧才的願望嗎?

怅望烏尤,綠影一堆;遙想南海,怒濤蓮花。遍老之心,白老之意,猶如醍醐。筆者當銘記於心,鞭策和鼓舞自己在弘法的征程中為佛教事業的振興而嚴格要求自己。

 

上一篇:宗性法師:救救歷史文化遺跡――龍藏寺
下一篇:宗性法師:遍老佛學思想管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