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禅修之經行
經行handout
《內經素問卷七‧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也。禅修必須交替的靜坐和經行,而不是從頭坐到尾。在《成實論》上說,如果不經行,就算得定了,住在禅定裡邊的時間也不長,就必須得要出定;一般初修者坐時間久了,腿子雖然不痛但氣血瘀結在那裡,就容易有問題,要經行走一走,幫助氣血流通。
在佛所教導的禅修中,經行占有顯著而重要的地位。經行能發展覺知的平衡性、准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在禅修期,通常以相同的時間,目前四十五分鐘,交替進行坐禅與正規的經行。《聲聞地》說: 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不太馳速,不太躁動。經行是在一段適當的距離內,約十幾步的步道來回行走。行走時,全身放松,以自然而舒適的步伐行走,內心一直覺知腳的移動,三分眼,不要東張西望。
經行,這是屬於一種動態內觀,即所謂的「動中禅」,在動中不斷鍛煉定力。在南傳的內觀系統中,隆波田、阿姜念、馬哈希法師的禅修方式可歸入動態內觀,各家的技巧雖有不同,都要求將覺性(正念正知)貫穿於行住坐臥當中,並將姿勢的變化視為禅修中重要一環。隆波田的訓練是由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下手,使覺性持續如環練,而後以強大的覺性來看念頭,最後體證身心的實相。阿姜念的訓練是覺知整個色身的變化,並以「如理作意」看清姿勢的變動是為了治苦。利用這些簡單而具體的禅修技巧,學員們能夠有跡可循,可說是這些內觀禅修的特色。
慢步經行時,從起步到結束都須注意每一步的提起及落下的每一個動作,心隨著腳的動作,每一步常有正念,這一點很重要。持續一段時間後,覺知的時間就漸漸加長,妄念就愈來愈少。在經行時,雖然要念住於腳底和地面的接觸,但同時以開放的心,不排斥各種內外的訊息,如果前面有人經過,眼睛看到僅僅標記即可,內心仍然繼續覺知肢體的動作,但心不必刻意外境斷絕。只是標記,不參與、不干預,更不為各種順逆的情境所動而起貪瞋的心,始終保持穩定而不游蕩,一旦能夠長期保持這種穩定的狀態,內心會感覺歡悅、輕松,甚至得到「動中之定」,依於這種穩定的心,便能理性抉擇所碰到的問題,而不慌亂,不隨境轉。佛世時便有比丘如二十億耳尊者,透過動態的經行證得阿羅漢果位,而不是以靜態的坐禅。
開始時,只注意一或兩個階段就已足夠:快步經行時,只需注意左腳、右腳,走慢時就注意提起、落下。心亂時,亦可站一會注意腹部的起落。如果已經熟練了,然後就可以注意三個階段:提起、前移、落下。
當姿勢要變換時可保持原姿勢不動一會兒,先標記下面要做的動作,然後再慢慢的轉換姿勢,看著自己的心與作意,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例如:經行走到步道盡頭時,先站立不動,標記想要轉彎及哪只腳轉,身轉了,先站好然後作意再慢慢的繼續走。在專注每個動作下行動,如果想坐下時,就標記想坐下、想坐下。而坐下時,專注身體坐下時的重感。
飯後經行能幫助消化及身體血液循環,當然在禅坐前的一小段時間大概經行十分鐘,對坐禅時心的專注很有幫助。除此之外,我們一天之中,總是活動的多,經行所發展對動態的覺知很有幫助。在今日充滿緊張和壓力的生活中,經行是一個方便而簡單的纾解壓力及培養正知正念,淨化心智的方法。
在《阿含經》中,常常提到佛陀和弟子們在露地經行,什麼是經行呢?《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卷第二十四說:
此中,雲何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言晝日者,謂從日出時、至日沒時。
言經行者:謂於廣長稱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來,相應身業。
言宴坐者:謂如有一,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
所言障者:謂五種蓋。順障法者:謂能引蓋、隨順蓋法。
雲何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及以疑蓋。
雲何順障法?謂淨妙相,瞋恚相,黑闇相,親屬、國土、不死尋思,追憶昔時笑戲喜樂、承事,隨念、及以三世或於三世非理法思。
問:於經行時,從幾障法淨修其心?雲何從彼淨修其心?
答:從惛沈睡眠蓋、及能引惛沈睡眠障法,淨修其心。
為除彼故於光明想、善巧精懇、善取、善思、善了、善達,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或於屏處、或於露處往返經行,於經行時,隨緣一種淨妙境界,極善示現,勸導、贊勵、慶慰其心,謂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捨、或復念天。
或於宣說惛沈、睡眠過患相應所有正法,於此法中、為除彼故;以無量門诃責毀呰,惛沈、睡眠所有過失;以無量門稱揚贊歎,惛沈睡眠永斷功德。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以論議。
為除彼故,於此正法聽聞受持,以大音聲,若讀、若誦,為他開示,思惟其義,稱量觀察。
或觀方隅、或瞻星月諸宿道度、或以冷水洗灑面目。
由是惛沈、睡眠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