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剛法師:佛七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七開示
 
  一九九五年十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日,長春般若寺全體僧眾舉行了冬季念佛七。在此閉關期間,方丈和尚為僧眾作了方便開示,由弟子錄音整理後謹慎推出。由於當時倉促錄音,有不圓滿之處,請諒解。阿彌陀佛。

  般若寺方丈成剛法師開示:

  無論是我們佛門的事情,還是世間的事情,如果我們要發起某一種因緣的時候,在做這種事業之前,都得有一個准備過程,以便能夠使我們做這種事業順利地進行,中間免去障礙,最後取得圓滿成功,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世間事業是這樣,我們佛門的佛教事業也是這樣。
  比如說:我們要到北京去,在起行之前,就要做好到北京去的一切准備,這樣我們才能夠一路上順利地進行,中間沒有什麼困難和障礙,最後真正能到達北京,所以就得准備。世間講,"窮家富路",在家裡困難一點兒、貧窮一點兒沒關系,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就可以了。可是我們要到遠方去出遠門兒,在旅途上缺一分錢也不行,所以必須准備充足的錢財,這樣我們在路上才不會發生困難。准備衣物,准備旅行用品,考慮坐哪趟車,怎麼走,在哪兒下車,到哪住宿......這就叫"前方便"。在這些事情沒做之前,就得采取這個方便辦法,就能確保這個事情能夠順利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中間不退失或者引致失敗的結果。所以必須得做好前方便。
  我們打念佛七也好、打禅七也好、設壇、誦咒、克期取證也好,都得事先准備好,掃除一切障礙。我們要想使這個佛法因緣順利地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那麼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就像《楞嚴經》裡說的設壇、誦咒,事先都得種種因緣、種種方便辦法,都是前方便。做這種事情之前采取的方便辦法,就是確保這個事情順利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發起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
  《童蒙止觀》說:第一要忏悔,第二要發願,第三要诃五欲,第四要棄五蓋,第五要調身,第六要調息,第七要調心,第八要采取方便,然後你才能夠真正的把這件事情實行起來。
  忏悔,因為無始劫來我們眾生貪著世間,妄想執著這個世間,心裡有所住著。在我們的八識田裡積聚了積重難返的生死習氣,這就叫業障,過去所做的一切罪業,成為我們修學佛法的障礙。如果不把這個障礙排除,那麼我們想修學佛法,那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想使道路能夠暢通無阻,必須得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然後才能通達無礙。所以我們必須忏悔罪業。
  "十大願王"裡說:"四者忏悔業障",業雖然沒有形相,沒有相貌,沒有顏色,不是具體的事物,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力量和作用不失。佛在《華嚴經》裡不說嗎,如果一個眾生的罪業要有形相的話,盡滿虛空也容納不下,就是一個一個往上摞,盡滿虛空都擱不下。可見我們眾生的罪業深重,孽台高築,罪深千丈,所以要徹底拔出這個罪業根子,把孽台推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麼我們就得忏悔宿業,忏悔罪業,使無始劫來的罪業--貪嗔癡、殺盜YIN妄、斗亂危害這些罪業,不成為我們進修無上菩提道路的障礙,那麼怎麼辦呢?忏悔。
  忏者發露,悔者自新,這樣我們才能改往修來。就像我們衣服似的,衣服本體是干淨的,就因為染上了油污和塵土,浮在上面,所以這衣服舉體都是髒的。但是油污和塵土不是衣服的本體,我們經過洗滌就可以恢復衣服的干淨。忏悔就像洗滌衣服,洗滌油污和塵土一樣。所以有罪業不忏悔,病毒就在我們身心之中、永遠在這裡泛濫,那不會好的。我們要把它罪根撥除,忏悔就是把病毒徹底拔除,我們就會消除病苦,健康安樂。所以忏悔這個事總得今天忏、明天忏,盡未來際都要忏悔。
  不發忏悔心,不發露自己的罪業,你就不能自新,不能成為一個新人。就像我們犯了罪一樣,不很好的改過,不很好的改造自己,就不能成為新人,永遠是一個罪人,所以得忏悔,忏悔罪業。在佛前發露,怎麼想的、怎麼說的、怎麼做的,采取什麼方便,危害到什麼程度,得發自誠心,痛哭流涕,才能求得諸佛菩薩的加被,諸佛菩薩有異方便,特殊的辦法,就會使我們的宿業消除,身心清淨,這樣再發起我們佛法因緣,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不忏悔是不行的,就像我們這個桶似的,過去盡裝毒了,現在要想把它裝甘露,就得徹底地把這毒洗刷干淨。不洗刷干淨,留一點毒,再裝上甘露,甘露也變成毒了,就不能用了。所以要忏悔,忏悔業障,業是罪業、障是障礙,障礙我們的菩提道。我們要想念佛,罪業就出來障礙,念不下去。我們要想修禅定,罪業又出來障礙,念不下去。這是罪業--過去生生世世造的,身口意造的罪業。必須忏悔,忏悔以後罪業就消除了,就不成為我們的障礙了。
  障有三障,我們不每天念麼"願消三障諸煩惱",一個是業障,業障屬過去造的業,是障礙,障礙我們菩提道,障礙我們修學佛法。今天我們不知道,還貪著這個世間,還妄想執著這一切事物,心有所住,還起惑造業,所以紛繁之事擾亂心神,叫做"煩惱障"。現在還在繼續作業,招惹這一切事物反過來系縛我們,障礙我們,逼迫我們,這就叫煩惱障。再一個是報障,報障就是因為過去造惡業了,墮落地獄、惡鬼、畜生道,這種果報就不能見佛聞法,就不能修無上覺道,障礙他不能夠得佛法利益。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打禅七之前,要很好地忏悔業障,消除三障諸煩惱。
  現在我們要身心放下,什麼也不攀緣,什麼也不妄想執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紛繁之事就不能擾亂我們的心神,我們就沒有煩惱障。現在我們得到人身,能夠見佛聞法,我們就沒有報障,就能消除三障諸煩惱。沒有這三種障礙,我們才能發起勝進,進修無上菩提,發奮念佛上極樂世界。忏悔宿業,這是第一個,不忏悔不行啊。
  第二、忏悔完了以後要發願。發誓發願,就像世間人做事業似的,說我一定發誓發願把事業做成功,不成功不來見你。也得發誓、發一個決定心,把這個事業做好。對於過去所造的惡業誓不再造,發願。忏悔宿業以後身心清淨,三業清淨,心不貪嗔癡,口不兩舌、惡口、妄語、绮語,身不殺盜YIN,發願從今以後誓不再造,發誓發願再不造惡業。
  願分兩方面,一個要止惡,過去造的罪業忏悔了,再不造,這就截了生死流。再一個發願,我今天發願念佛,我今天修禅定修無上覺道,不是為了我自己出苦得樂,更重要的是我要自我成就、成就眾生。發大乘菩提之心,要想到眾生之苦,要不忘記世間眾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發願:"我為了普度眾生都出離生死苦輪得大安樂,所以我要修無上覺道,我要好好修禅定,我要好好念佛,將來好普度眾生同生極樂國。我念一句佛,做一絲一毫的善事,都普皆回向:令眾生皆得出苦得樂。"
  必須發大願,願為前導,沒有願,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縱然我們發起這個事情,中間遇到點兒困難、挫折,或者遇到點兒利益就會退墮,高興了,不進行了,或者是失敗了,氣餒、退了、不干了,所以得有願。得不喜、失不憂,不管遇到好的境界、壞的境界,我們的事業不能停止。念佛非得把它念到底、念好。修禅定非得把它修好、修到底,非成功不可。得發這個願。我們發心念佛,打念佛七,修禅定,不是為了自己,都為了法界眾生出苦得樂,我要不修行,將來就不能普渡眾生。
  發大願,願為前導,這樣我們才有力量,有動力。這是我們能夠完成事業的保障。心是主宰,不發願、不發誓是不行的。佛在《華嚴經》裡說:"不發願而修一切善法,如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合,終不長久"。就是我們用五彩巧繪做的工藝品,雖然做的很好,但是不用膠粘上就脫落了,不能長久。用膠粘上,把它粘固定了才能長久。我們的願也是這樣。 一定要發誓、發願,不管世間的事情,還是我們佛門的事情,沒有一件事不發願而得成就的,中途都會退卻,不會成功的。所以第二要發願,忏悔以後要發願,能使我們發起勝進,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最後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
  第三,要诃五欲。诃就是诃斥。食欲、味欲、觸欲、YIN欲、睡欲,五欲是生死的泥坑,就像五個賊似的。我們要想發起勝進,修無上菩提之道,這五欲、這五個賊時時出來障礙。我們要想念佛,一會兒食欲出來了;一會又想睡大覺又困了,振不起精神,睡欲又出來了;一會觸欲又出來了,感覺到不舒服,還是躺在沙發床上好;一會味欲又出來了,又想吃點好的;一會YIN欲又出來了,男女貪愛又上來了。這五欲嚴重地障礙我們修禅定、念佛,所以得诃斥五欲。就像五個賊來了,想進我們的門,我們知道它是賊,就得把它诃斥走。不能歡迎它、接待它,歡迎它,那它進來以後,不就得危害我們嗎,所以我們诃斥它,把它攆走,不能讓它進門。這五欲之念一起,馬上就把它诃斥走,不能隨順它、歡迎它、助發它。就像賊似的,來了以後,必須把它诃斥走,我們才能不受它的危害。所以智者大師在《童蒙止觀》裡說,要诃五欲,诃斥它、譴責它,把它遣走。當然我們修行禅定、念佛,正常地起居,睡眠、飲食、穿衣,這都是正常的,為了保證修道。但是那些過分的,已經釀成罪業的事情那就不行了。要诃五欲。
  食欲,我們飲食以滋色身,能支撐這個色身活命,所以也不能不吃飯,但是不要貪著地吃。不要引取無厭,要少欲知足。就像我們吃飯似的,這個飯挺好吃,要吃十分飽。吃多了,各個器官負擔加重,馬上昏沉,身體沉重,走道兒走不起來,難受,這就障礙禅定啦。想要禅定,哪兒都不舒服,肚子、胃裡都不舒服,所以要節制食欲。到時間就用齋,不到時間不能一天老吃,飲食這個念老往出發,一念佛了,這個念就往出發。食欲這個念就和我們念佛這個念紛爭起來了,交戰心中,它倆就斗起來了。所以念佛這一念就不能順利進行,就成為我們念佛的障礙了,也成了修禅定的障礙了,我們這個事業就不能順利進行了。所以食欲也是我們六道眾生一種最嚴重的生死習氣,應當做藥想,不應當貪著飲食。因為什麼呢?一會兒想吃,一會兒又想吃,這個念熏習得非常嚴重,力量非常強,盡表現它了,那麼阿彌陀佛就表現不出來了。你想念佛,它這一念出來了,就把阿彌陀佛這一念遮擋了,所以要诃五欲。
  味欲,就是貪著美味,好吃的美味。住味生心,說這個好吃、味道好。嚴格來說像臭豆腐和腐乳,那裡都有酒,最容易住味生心。不但是這兩樣,其它的一些住味生心的飲食不要貪著。貪著以後,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住味生心。這樣的話,貪愛熏習地非常嚴重,力量非常強,所以一要念佛、修禅定、學佛法,它就現前了,障礙我們修學佛法。所以要诃食欲、味欲,像飲酒、抽煙,有的人好吃這個、好吃那個,都是住味生心,我們出家的佛門弟子沒有什麼選擇,飲食要隨其自然,不要養成這種壞習慣,這是味欲。
  觸欲,佛說隨遇而安,我們住在馬棚裡也是極樂,住在宮殿裡也是極樂,睡在沙發床上也是極樂,睡在地上也是極樂,少欲知足嘛。佛說:"知足者常樂"。所以要少欲知足,不要貪著好的感觸,住欲生心,說這兒舒服,比如坐在禅堂、念佛堂,一坐坐半天,腰酸腿疼,那不舒服,這就不行了,得诃斥觸欲,把它诃斥走。觸是感觸,屬於身根的感觸。說穿上這個衣服挺舒服,穿上那個衣服就不舒服。適可而止,不要過格。像我們鋪蓋,不冷了暖和就行,一個草墊子、一個褥子、一個被,暖和就行,不凍著就行,不要鋪得挺厚,一個這個、一個那個......鋪得那麼高,貪著觸欲就不行了,不能唆發它,唆發它就要成為我們修道的障礙。
  睡欲,睡欲就是迷惑昏沉之心,提不起正念。比如說我們心裡昏沉,提不起精神,非睡不可,這是一種妄心在作用,妄念在作用,能睡出生死。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嘛。長睡眠也不行啊,晝夜貪睡,睡眠、昏沉的過程正是在建立生死,所以我們要诃斥睡欲。要適當睡眠,該休息了就休息。如果這種生死習氣熏習嚴重了,沒等念佛,往那一坐就困了,呼呼睡上了,昏沉、掉舉。這樣阿彌陀佛就會被昏沉這個妄心遮擋,不能現前,所以我們念佛也不能順利進行,修禅定也不能順利進行,障礙我們念佛和修禅定。睡欲也是無始劫來熏習的,所以我們要诃斥它。
  YIN欲,欲染為YIN。無始劫來男女互相貪染,男的種子種在女的八識田中,女的種子種在男的八識田中,因緣會遇,這個種子就引發出來成為現行,互相貪染。所以佛在經裡說:"YIN欲是生死的根本。YIN心不除,塵不可出"。YIN欲之心若不斷除,想出離生死塵勞那是不可能的。《楞嚴經》裡說:"身不YIN,心不YIN,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身不行欲事,心也不能有YIN欲之念,斷除身YIN、心YIN,能斷之心也要把它斷除,這樣於佛的無上菩提才有所希望進趣證得,否則它就會成為我們最大的生死障礙。
  殺生也好,偷盜也好,妄語也好,斗亂危害也好,在一切生死罪業當中YIN欲是根本。如果要是沒有YIN欲,那麼我們這個三界六道都不得成就。男女不互相貪染了,就沒有我們這個身心世界了,所以這個是根本,生死的怨賊,是第一惡的。殺生、偷盜、斗亂、危害、妄語,我們明白它的危害,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要不殺生,為什麼要不偷盜,為什麼要不妄語,我們就能夠馬上把它斷除。可YIN欲是無始劫來貪染形成的,染污的非常重,所以有纏綿性,糾纏不清。雖然明白了,知道它的危害性了,但還是難以斷除,所以它就把我們拖入了無邊的生死。我們要想打念佛七,一心念佛上極樂世界,要想修禅定,進修無上菩提,必須把這個生死怨賊給它攆走,诃斥走,不能隨順它,不能希望他,應當討厭它,把它徹底地斷除,不斷除就會成為我們生死的障礙。我們一念佛,一修禅定,愛欲之心油然而生,想念佛念不下去,想修禅定也修不了,所以要诃責YIN欲。這個五欲之中YIN欲為首,若沒有YIN欲,身心世界尚不成立,三界六道都沒有了,還有什麼食欲、味欲、觸欲、睡欲呀?所以它是根本,必須把它清除。
  不但人是這樣,男女互相貪染,畜生也是這樣。所以熏習的最重,這個妄心、習氣勝過一切,所以必須把這個根本給它斷除。不斷除,勢必危害無窮,自我危害、危害他人。如果這個YIN心不除,它是最大的客塵煩惱,如同火燒,如同刀割,它的危害性極其嚴重。所以佛在經裡一再教誡我們,要戒除它,要防止它,要斷除它。不但說我們業力凡夫要防非止惡,不讓它發起現行,要減損它。縱然得了神通的仙人,如果不嚴加防止,還要因為這個而墮落。佛在經裡說:證了小乘佛果須陀洹的人,須陀洹是聲聞四果,因為余業還要七返天上,七返人間,來受生,然後才能證阿羅漢果,斷除生死惑業。就在七返天上七返人間的時候,如果迷了,還要還俗取妻,何況我們凡夫呢,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尤其是出家的僧人,不要受它的危害。
  佛在經裡說:在佛那個時代,有個獨覺仙人,他在山中修道十二年,是修外道的,他得了神通了。有一天,山上下大雨,因為他年歲大了,一不小心就栽了個跟斗,因為他沒斷除嗔恨,所以隨吟咒力--外道咒的力量,令這個地方十二年不下雨,干旱了十二年,所以發生了大饑馑災,就是饑餓。國王、大臣、老百姓都沒有飯吃,餓得了不得。這時候國王大臣都非常著急,心急如火。有人告訴國王說這是山中道人的力量,所以國王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對策,如何降伏此道人。大家來了以後面面相觑,說這個獨覺仙人有這麼大的神通,我們誰能治服他呀?都沒有良策,想不出好的辦法。這時候有一個YIN女,以行YIN為業的YIN女,打扮得花枝招展來見國王,她說我能降伏此道人。國王說你若能降伏他,解除饑餓的災害,我給你重賞。所以這個YIN女就搖搖逛逛的來到山中。獨覺仙人在洞裡修行,參禅打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YIN女就上前摸上摸下,摸摸觸觸,這個獨覺仙人因為他沒得無漏的禅定,是有漏定,所以他妄心一動,欲念一起,頓失神通,神通沒了。所以這個YIN女提著獨覺仙人來見國王,國王給她重賞。就是仙人已經得了神通還要墮落,何況我們凡夫呢,更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要防非止惡,切莫受騙上當,後悔晚矣。
  YIN欲是三途之因,地獄、惡鬼、畜生道之因,使我們能夠遭受無情的大苦,必須把它斷除,若不斷除那就危害無窮了。事理不二,我們要防止。防止的方便辦法,佛在《長阿含經》裡說:"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阿難是佛的堂弟、侍者,他問佛,佛滅度以後,諸女人輩來受誨當如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不要和她相見,這樣就能防非止惡。"阿難又白:設相見時,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不要和她言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假如她非得說話怎麼辦呢?"佛言:當自檢心。"就是收攝自己的身心,切莫隨妄緣而走。
  《阿含經》又雲:有一個外道問婆提羅,婆提羅是個尊者,"汝於正法中,曾行欲事否?"說你在佛的正法中修行,你行沒行過YIN欲之事?婆提羅回答說:"莫做是語。"你不要這樣問。"我八十年來未曾起欲想。"他已經活八十多歲了,不但沒行過YIN欲事,就是一個YIN欲的想念也沒有。為什麼他能達到這樣,就是因為"未曾視女人面"。眼不視女人,從來沒抬頭看過女人的臉面。"未曾與尼相問訊",也沒曾經和一個比丘尼互相問訊。"乃至道路中亦不與共語",也不與女眾共語。這就是防非止惡的辦法。眼視女色,身惡也,就是身犯惡。口與共語,口犯惡。心裡意念、思想,心犯惡。身口意啊,要防止身口意犯諸過惡,防非止惡,這樣的話就可以戒止,防范於未然。
  另外,《戒經》裡是這樣說: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因為男女互相貪染,能生長出地獄。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生過。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需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這都是诃責的辦法,防止的辦法。佛在《戒經》裡說:"言視毒箭傷",言就是語言,視就是用眼看視,和女人說話,看視女人,就像人中了毒箭,受了毒箭的傷害一樣。就是說我們法身慧命已經受了這個毒箭的傷害,因為一言一視,都會唆發我們八識田中的生死種子,貪愛習氣。這樣的話,生死種子、貪愛習氣得到熏習,生死就增長了,法身慧命就受到傷害了,所以不要語言,不要看視,要遠離女人。
  《佛教三字經》說:"入深山,遠女人。"就是诃責的意思。"近女履鋒刃。"願意接近女人,或者是經常接近,履就是鞋子的意思,近女人就像光著腳在鋒利的刀刃上走一樣,那必然受到傷害,要遠離,不要親近。所以女眾來了以後,我們要用佛法正面觀察,佛在經裡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老的就是我們的母親,作母親想,比我們年長的作姐姐想,年少的做妹妹想,稚者、小孩兒做女兒想,這樣生度脫心,就能防非止惡,防止染污,染污之心不能發起現行。如果她不主動來跟我們辦事情,我們不要去走俗家,或找女人辦事,打電話、寫信、親近,說一些世間染污的話。這就是近女履鋒刃的意思。
  "身手撫斬砍",就是我們的身分或者是手足,撫到女人身上,就像人被斬首一樣,被刀砍一樣,就是說法身慧命已經受到傷害,我們出家人手足、身分不能和女人相觸,觸了以後就會作女人想了,就動感情了,法身慧命就受到斬伐和砍傷。"受物捧刀輪",用雙手去接受女人送給的一切物品,就像手捧刀輪。刀輪就是旋轉的刀,必然得受到傷害。所以女人來了以後,都得五尺以外。"入家墮火宅",我們僧人隨便走入世俗家、女眾家,就像墮落到失火的房子裡一樣,必然得大火燒身。"街行迎風炬",不但不許到女人家,而且不許和女人一起走、並排走,談笑風生,上船下船、百裡千裡那麼走。如果這樣做,就像頂著風拿著火炬,逆風而行,那必然招致燒身,業火燒身。"同坐處深井",也不能跟女眾坐在一起,說種種話辦種種事,也沒有個界限。就像坐井觀天一樣,坐在井裡看天那太痛苦了。"來書報死訊",出家以後不能跟女眾互相通信來往,如果書信來往,就等於說這個人已經死了,報死信一樣,法身慧命已經死亡。因為什麼呢,書信來往都是些生心動念的事情,法身慧命沒份。這是《戒經》上說的,我給加了兩句:"思想心狂亂,如是墮三途。"思念意想,心就狂亂,不許心念意想女眾,對我好啊,對我不好啊。在我們本覺佛性上清淨本然,沒有什麼男相女相。做女人想了,就叫見惑,見惑生起來,知見不正,所以唆發貪愛的種子,這就叫思惑。見思二惑正在生死,所以不能思想,思想心狂亂,如是墮三途,就墮落三途道:地獄、餓鬼、畜生道。
  "閻浮有毒樹",閻浮就是南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毒樹不是一個好樹,用毒樹來比喻女人的危害性。"觸樹見樹形",凡是人觸到這個毒樹上,或者看到這個樹的形狀。"嗅香聞樹聲",鼻子聞到樹的香氣,或者聽到樹的聲音,"聽聞見畫影",聽到毒樹的名字,或者見到毒樹的畫影、影像。"聞談說密議",聽聞別人說毒樹,說女人的事情,或者自己談說,密議就是計劃,跟女人交往,辦什麼事,這就叫密議。"齊中毒身死",都得中毒身死。愛欲是毒,這是佛在《戒經》裡嚴戒的事情,要防微杜漸,戒止於未然。
  诃責YIN欲,把它诃責走,從內心裡把它根除。咱們剃度的時候不是說了一個偈子嘛,"剃除煩惱發,斬斷愛欲根。"愛欲是生死的根本,要把它連根拔,再別讓它長出生死。"得成無上道,普度於眾生。"我們只有剃除煩惱發,不妄想執著三界六道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這一切事物就不能夠逼迫我們,障礙我們,系縛我們,紛繁之事才不能擾亂心神,這就叫剃除煩惱發。不妄想執著,不攀緣,心無所住著,這就是剃除煩惱發。斬斷愛欲根,欲就是五欲,食欲、味欲、觸欲、睡欲、YIN欲,要把它連根拔,再不讓它長出生死,這就叫斬斷愛欲根。煩惱發剃除了,愛欲根斬斷了,生死無所依據了,然後才是我們的菩提道,得成無上道。得成無上道以後,我們才能乘願再來,倒駕慈航,普度於眾生,普度人天,普度十方,才能夠拯救眾生出離生死苦輪。所以修行之前要采取方便,要忏悔罪業,要發願,要诃五欲,這就叫前方便,使我們身心清淨了,我們再進行修學,這樣就能夠順利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不這樣的話,業障就會現前,障礙我們的菩提道,所以要诃五欲。
  第四,棄五蓋,棄就是放棄,為什麼要拋棄這五蓋呢?因為這五種虛妄心行能覆蓋真性,覆蓋和糾纏我們的本覺佛性,使我們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顯發,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愚癡暗昧。就像烏雲遮擋太陽似的,必須把烏雲消散,太陽的光和體才能顯發,所以要棄五蓋,拋棄五蓋,捨棄、放棄。如果不從心上把這五種覆蓋捨棄,它就會成為我們進修無上菩提、念佛、修禅定的障礙,所以我們想順利地念佛修禅定那是不可能的,必須得棄五蓋。這個五是表示數量的,有五種生死覆蓋。蓋、就像大棉被似的,在我們本覺佛性上覆蓋著五條大棉被,風雨不透,那能好嗎?所以必須拋棄。蓋就是大蓋子的意思,蓋被的蓋,覆蓋,都是指心說的。我們說佛法不管是說物、說事,還是說人,都是說心。心外更沒有一法,所以離開一心沒有單獨存在的事物,都唯心所現,識變。識就是心,由識和心來變現這一切事情。這心是體,這些境界是相,虛妄之相,所以必須棄五蓋。棄五蓋就是我們在修禅定、念佛之前的前方便,方便辦法。
  第一是貪欲蓋。貪心欲望這種妄心覆蓋著我們的本覺佛性,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障礙我們念佛,障礙我們修禅定,我們一念佛一修禅定它就現前。貪著世間錢財名利呀,貪著好人壞人,貪著這一切事物,種種貪著,這叫貪欲蓋,貪心、欲望覆蓋。
  第二是嗔恚蓋。嗔是嗔恨,恚是發怒,覆蓋心性。
  第三是睡眠蓋。前面我們講五欲時講睡欲,和睡欲是一樣的,不過在五蓋裡單獨提出來了,在五欲裡有睡欲,這叫睡眠蓋、貪著睡眠覆蓋心性。
  第四是疑蓋。優柔寡斷,心裡疑惑,障礙、覆蓋心性。
  第五是掉悔蓋。掉在悔恨的泥坑,就像有的人做了錯事悔得不得了。忏悔就拉倒,罪性本空不可得,無我我所,記憶在心反而成為一種病,就是掉悔蓋。這五種覆蓋必須把它拋棄。
  下面我具體說說,什麼叫貪欲蓋。貪就是貪心,引取無厭為貪。得到了還想得到,欲望沒有止境,就像世間所說的貪心不足蛇吞象,當了科長還想當局長,得了十萬塊錢還想得一百萬,引取無厭。貪分兩方面,愛他為貪,別人的一切,錢財、名利、物品我們都想得到,所以就叫貪,愛他為貪,就是我們身心之外的一切都想據為己有,這就是貪。另外是悭,悭也是貪,悭貪正在生死,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法身慧命,殺害人的法身,毒害人的慧命,使人長劫輪回生死不得出離,所以必須捨棄。愛他為貪,自愛為悭。悭吝就是吝惜,自己雖然富有,但是捨不得施捨給窮人,錢財不肯施捨,財物不肯施捨,飲食、衣服不肯施捨,佛法也不肯施捨,悭貪不捨。悭貪是生死因,不捨悭貪能出離生死嗎?生死是在心上,所以佛讓我們棄五蓋,捨掉悭貪。因為有貪,所以才發起種種欲望,飽暖生YIN欲,貪心助發我們的種種嗜好,種種欲望。在前邊講的五欲:食欲、味欲、觸欲、YIN欲、睡欲。因為貪心助發了我們的種種欲望,欲望就是生死。具體的說可以概括為五種,但是要說出我們的欲望,百千萬億恆河沙數說不盡,這就叫貪欲蓋。
  有一首偈子是這樣說的:貪多業亦多,貪少業亦少,萬般諸煩惱,除貪一時了。我們為什麼每天煩惱、造業、輪回生死呢,都是由於貪心而得建立,貪心是體。所以今天我們要打佛七了、要修禅定了,要進修無上覺道了,我們不捨貪欲之心是不行的。把這個大覆蓋,這條大棉被得揭開,得透亮。我們心地的愚癡暗昧之性得把它滅除,發明本源心地的智慧光明之性。我們什麼都不貪了,一切貪欲心都歇下來了,阿彌陀佛自然現前。我們貪這個、貪那個,放不下,想念佛,那麼就被這個貪欲所障礙了,不念還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得棄五蓋,首先是貪欲蓋。要廣泛詳細地說那說不盡,我只能就大致的情況跟大家說說。
  第一是貪欲蓋,貪就是貪心。因為有貪心才建立無邊的生死,三界六道,地獄、惡鬼、畜生,才互相打罵、嗔恨,斗亂危害、互相殺伐。若貪心滅了,天災人禍都雲消霧散,心安理得、吉祥如意了。妄心不生最吉祥,心裡無事最吉祥。貪心就像毒蛇一樣,人心不足蛇吞象麼,貪心就像一條蛇想把大象吞喽,人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學佛的,出家人,比丘僧人應當斷除貪心,這樣,佛就不念自然而念,掃除我們念佛道路上的障礙。
  第二是嗔恚蓋。貪嗔癡麼,嗔就是嗔恨,對逆境發憤怒之心,甚至要罵要打要殺,怒不可遏,這個嗔恨心如火、如毒、如刀。佛在經裡說這個嗔恨心若起了,首先危害的是自己,四大失去平衡,氣血不能周運,血液發生毒變,馬上陷入病苦,就像把刀自割、執火自燒一樣痛烈難忍。所以我們發心修學佛法,要斷除嗔恨之心。嗔恨能壞我們的無上菩提,能成就我們的無間地獄,所以我們對它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別受騙上當。恚就是發怒,自己沒有事兒就在那兒怨天尤人。由這個嗔恨種子習氣散發,怨天尤人,嗔恨這個,嗔恨那個,這就叫恚,嗔恚蓋。
  恨他為嗔。我們這一期果報都是循因結果、循業發現,心外無法,沒有因外之果、業外之報,我們這一生的好壞、苦樂,都是循我們過去的因和業而發現,而結的果,絲毫不從天上降、不從地下長,也不是別人給的。表面好象很不合理,很冤枉,其實都是自造業還自受,所以我們出家人要明因識果,深明因果。不好的境界現前了,苦果現前了,我們要明白,這是我過去造的惡業今天成熟了,果報受業力的支配,我今天受苦報,應當很好地接受過來,發忏悔心,不要怨天尤人,如果在苦果上再怨天尤人,嗔恨煩惱,起惑造業,將來墮落得更苦。隨緣消舊業,且莫造新殃。如果好的境界來了,我們也要明白,幻造幻受,因為過去造的善業,今天受點好的、樂的果報,也是無常的、可壞的,生滅之法,不可得,也不要貪著。心裡平平常常,沒有什麼好,沒有什麼壞,沒有什麼苦,沒有什麼樂,八風吹不倒,端坐紫金蓮。應當是這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我們就能夠消除宿業,善根增長,將來有個光明的出處。
  一天老在嗔恨煩惱當中,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嗔恨,那就是自己捉弄自己,自己給自己找苦吃,那就太愚癡了,沒有智慧之性,所以不要恨怨他人。都是自己的業,業力的支配,如果我們過去造的業很好,它不會有苦果的。我們出家人第一個深信因果不昧,第二個深信輪回不昧,這兩個是我們信仰佛教的基礎,我們還怎麼能夠嗔恨煩惱呢,怨恨他人呢?要斷除嗔恨。過去熏習的生死習氣,我們要采取方便把它斷除,不應當使它增長。
  自恨為恚。不恨怨他人了,坐在那兒沒事兒尋思尋思就煩惱了,這也有啊,就想危害人、報復人,這就叫恚,嗔恚蓋。嗔、恚,通屬於嗔恨,所以覆蓋了我們的真性,使心地陰暗,障礙我們念佛修行。沒等念佛呢,嗔恨心、憤怒心起來了,你說怎麼念吧?念吧,妄心還障礙,不念吧,還難受,所以自相障礙,另外容易招致災難,遭災惹禍,禍根,所以我們修行要棄五蓋,貪欲蓋要捨棄、嗔恚蓋也要捨棄。貪嗔癡麼,嗔恨心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我們的法身,殺害我們的慧命,使我們長劫輪回生死,不得出離。既然它舉體都是毒,我們為什麼還抱在懷裡不捨呢,不要背這個包袱,把它放下,這樣我們才能夠輕裝上陣,好好念佛。所以要放棄、捨棄、拋棄嗔恚蓋。
  第三是睡眠蓋。睡眠蓋就是睡欲,整天昏沉,心裡昏沉提不起正念,振作不起精神,情緒低落,搖搖欲睡,總發困,這是一種妄心的力量在作用,在支配,也是生死習氣,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能睡出地獄,不能提起正念,不能開發智慧之性,不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睡眠是一種昏沉狀態,我們在睡眠時種種妄想、種種夢幻,在睡眠當中憎愛取捨、斗亂危害,這都是業呀,在睡眠中就不造業?在睡眠當中也造業。所以我們要適當地睡眠,我們沒證聖之前適當地睡眠,睡七八個小時就行了,不要黑天、白天大睡,要提起正念精進修行。這種妄心覆蓋心性,睡眠是昏沉之心,無所明了,愚癡暗昧,就像晚上黑暗似的,伸手不見五指,什麼也不能做。我們還沒等念佛呢就睏困了,你說念佛吧還困得了不得,你說要想睡吧不念佛還不行,障礙我們念佛,障礙我們修禅定。修禅定、念佛就是為了治昏治散。散亂掉舉,妄想紛飛,這不行。另外一個就是昏沉,不昏沉,不掉舉,不散亂,心裡歷歷明明就和自性相應了,這樣才行呢。就是心裡沒有妄念,還不昏睡,清清楚楚,歷歷明明,這個境界正是和禅定相應。心裡有散亂不行,沒有散亂心昏沉想睡覺那也不行,念佛修禅定都是治昏治散的,所以我們不要貪著睡眠,這是一種嚴重的生死習氣,覆蓋我們的心性。
  第四是疑蓋。疑就是疑惑,疑心大,優柔寡斷、沒有決定性,所以就障礙覆蓋我們的心性。心裡障礙重重,是這樣呢,還是那樣呢?總是疑惑、猶豫,貪、嗔、癡、慢、疑、這五鈍使,能使我們流入生死。疑惑這個,疑惑那個,甚至有人疑心嚴重了,坐在屋裡想:他是不是在危害我,說我什麼壞話呢?這種習氣嚴重了。疑心人人有之,疑心生暗鬼。疑心要大了,這鬼在黑暗中就出來了,就像晚上走道似的,本來什麼也沒有,就因疑心,是不是有鬼跟著我呀,這個害怕心嚴重了,後面就沙沙作響,前面就有影像,好像有鬼出現,其實沒有。所以這個疑心也障我們的道,覆蓋我們的心性,疑心是一種大煩惱,身心世界一切法無我,體性空寂,有什麼可疑的?我尚且不有,還疑什麼呢?我尚且不存在,那麼身心之外這些事情更不可得,都是夢幻,沒什麼疑惑的,把它放下,只要我們能夠提起正念,沒什麼顧忌的。我們顧忌什麼,什麼就是我們的生死處,是我們的痛苦之處,是我們的罪業之處。我們顧忌什麼,反過來什麼就系縛我們,障礙我們,逼迫我們。所以我們學佛法,通達實相,悟明一心,無所顧忌,端秉一心,好好念佛、修禅定,不要疑惑,心裡要有佛法。
  第五是掉悔蓋。掉是掉下去的掉,悔是悔恨的悔,忏就是發露,悔就是自新。就像我們的衣服,染上油污、塵土了,它不是衣服的本體,我們經過洗滌,洗滌干淨就拉倒,再就不要記憶它。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忏悔以後還記憶不忘,我將來是不是得受苦報哇,我的罪業能不能消除哇?黑天、白天悔恨得不得了,掉在悔恨的泥坑,悔劍入心,難以拔矣,那就苦得不得了,本身還是罪業。掉在悔恨的深坑裡不能自拔,這不也是罪嘛。罪性本空,我們忏悔了就拉倒,不要記憶它,再不犯就行了。不要畏罪,且莫造業。我們忏悔了以後,你就不要再恐懼、憂愁了。再恐懼、憂愁,這種妄心就覆蓋我們的心性,也挺嚴重啊,所以叫掉悔蓋。
  上面和大家說的是棄五蓋,這五種生死覆蓋人人有之,包括世間不信佛的人,包括我們出家的僧人,不同程度的都有,必須把它放棄、捨棄,要不它就成為我們修學佛法、念佛的障礙了。所以要棄五蓋。
  前面我講了前方便,念佛修行禅定的前方便,方便辦法。要忏悔罪業,要發願,要诃五欲,要棄五蓋,這些都得進行,就是掃除障礙。然後就是調身、調心、調息,我們要修禅定了,要念佛了。調身,就是身心都要放松,我們整個筋骨、脈絡、四肢,從頭頂到腳底都不要緊張。把肌肉、筋骨、脈絡都放松,放下色身,不要顧及它,這是調身必須做的。把身放松、放下,不要緊張,不要故意做作,這樣身體四大調和,氣血周運,沒有病苦,就不能成為我們修禅定念佛的障礙了,然後按照修禅定的規定,結跏趺坐,結彌陀印。身在修禅定的時候,參禅打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不傾不倚,不卑不亢,這就叫調身。身攝則心攝,調身就是把我們的身攝受在佛法當中,不放逸。身若放逸不能收攝,那麼心就放逸不能收攝,所以調身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調心。心要放下,對於身心世界這一切事物都不要妄想執著,"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沒有牽掛障礙,一切放下、放捨,什麼都不顧及。心要放松、放下,心裡不裝人、不裝事、不裝物,清淨本然,然後才能修禅定,才能一心念佛。要調心,心不要種種掛礙,種種嗔恨煩惱,種種貪嗔癡。放不下,那能修禅定、念佛嗎?那不成障礙了嘛。心裡若無事,佛自然現前,所以要調心。心要放松、放下,身要放松、放下,這樣的話就把我們心--像猿猴似的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收攝起來了,停下來了什麼也不攀緣、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把心收攝回來安住自性,心安實相,這就叫調心。
  第三是調息。息就是出入息,呼出呼入這叫息。息有三種相,一個喘相,呼呼喘,就像人跑步似的,這個就粗重了。你想修禅定心還沒有平靜呢,氣還很粗,心平靜不下來,念佛、修禅定不可能。另外是風相,就像刮風似的,呼呼的。再就是綿相,若有若無。我們調息就是讓呼吸綿長,若有若無。息隨心而走,心若粗了息,就隨著粗重,心若逐漸歇下來,息也就沒有了。
  這樣我們身調了、息調了、心調了,自然身心安住自性。念佛能念到一心,修禅定能夠修到一心,了無障礙。這是調身、調心、調息。我們忏悔罪業了,發大願了,诃五欲了,棄五蓋了,身、心、息又都調止好了,然後再修禅定,再一心念佛,我們就會發起勝進,了無障礙。
  修禅定,都調好了以後,然後采取方便,就是"五停心法"。如果我們身心障礙重重,佛說:"障礙眾生念佛觀",我們一心念佛,即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障礙消除了,就能念到一心。
  "散亂眾生數息觀",如果我們心好散亂、掉舉,我們就查出入息,查出息不查入息,查入息不查出息,比如查出息:出一口氣查一個、出一口氣查一個......查十個,然後再查十個,連著這麼查,我們的心就拴在這個息上了。時間長了,這一切妄念就歇下來了,就能通達一心,這叫數息觀。
  "貪愛眾生不淨觀。"貪欲多的眾生不淨觀,就是觀死人。死了以後胖腫、青瘀、膿爛、生蛆,最後白骨,坐那兒觀想這個,如果觀想成了就能超越。或者系緣止,把心系在鼻端,專門觀想鼻端,或者系在丹田,制心一處,自然散亂心歇下來,也能通達一心,這都是方便辦法。要想徹底通達就修實相觀,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心性不實,依他為幻,心外無法,遍計本空。內不住心,外不住法,心無所住,自然超越。所以你修實相觀,自然心安實相,心安自性,這都是方便辦法了,得采取辦法。我上面跟大家講的就是前方便,這樣我們才能入定才能念得一心。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乘願來到世間設教,一共說了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十二部教典,意義、道理非常豐富,把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闡明得特別究竟明了。佛說這麼多法,就是為了使眾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宇宙人生,能按照事情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不錯謬,使我們能夠返迷為悟,走光明解脫的道路。佛法大海,信則能入,只要我們相信佛說的宇宙人生的真實谛理,我們就能走入佛門。信為入門,信則入、不信則不入。信就是心裡認可,對佛說的道理,教義、教理,心裡認可、承認,愛樂隨行而不違逆,由信而入,信為入門。佛在《華嚴經》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沒有信,一切都不成立了,更沒有我們的無上菩提可得。現在我們見佛聞法了,因為我們信佛,對佛說的真實道理、誠實之語深信不疑,所以我們才發心學佛,出家學道,以信字而得建立,才能發起一切善法,成就一切功德,將來究竟成佛。
  佛說的法如同大海,一共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心上有八萬四千生死煩惱種子,所以佛對病說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除了對病說藥以外,佛沒有另外說法。佛說法,一個是把我們的生死大病指示給我們,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斗亂違害,殺生、偷盜、YIN欲、妄語,一切虛妄心行,這是我們的生死大病。因為我們眾生在迷,不能自返,不能夠自我覺悟,不能認識,不能知道,不能悟明,所以佛把我們的病指示給我們,佛是醫王,專治生死大病的。在這三藏十二部教典,我們的本師一個是說病,告訴我們心上有八萬四千生死大病,另外一個是對病說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就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全部內容。除了說病說藥以外,佛沒有另外說法。佛是藥到病除,非病非藥,在佛那裡既用不著藥也沒有病,佛是一個健康的人,徹底覺悟、徹底淨化的覺者。
  我們今天發心學佛,這個生死大病具足,絲毫未減,所以我們才要用佛說的法藥來醫治。佛就是醫王,說無上阿伽陀藥,能治我們的生死大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究竟從何入手啊,修哪個法門呢?這個問題我們也要有個清醒的認識。佛和祖師都一再闡明,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像上北京似的,我們大家都希望上北京,條條大道四面八方都有上京的道路。道路雖然不同,但目的和願望是一個,就是到達北京。祖師也講修行要一門深入容易成就,就像我們世間似的,有人經商能夠盈利,有人種田能夠得收獲,有人做工能夠滿足自己的願望和要求。那麼經商、做工、種田都是手段、方便辦法,目的願望是共同的。就是為了取得生活的物質資料,能夠正常的生存生息,有飯吃、有衣穿、有物用,這目的是共同的。所以至於是經商好還是做工好、種地好呢,那就根據我們本人的實際情況、願望,本人的具體需要和可能了。我們自己認為種田相應,我們就好好地一心種田,一門深入,在種田上狠下功夫,不辭勞苦,這樣我們到秋天就能夠有收獲,也能夠發家致富。如果經商和我們相應,那我們就很好的交易,活躍市場經濟,自己又能夠盈利,使自己富貴起來,生活幸福起來。說我做工最合適,那麼就很好的做工,也能夠有個出處,所以一門深入容易成就。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若集中了,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就能夠透出一切障礙,徹底透亮。就像舉重似的,三百多斤的重物,他在舉重的時候必須精神高度集中達到一心,所以他一抓馬上就舉起來了,這是心的力量和作用。如果他在舉重的時候不一心,既想舉重又顧及其它,他決定舉不起來。我們出家修行也是這樣,要一心。既然走出世俗的塵累,辭別了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對於父母不能奉養了,對於國家不能報效盡忠了,還得依靠十方供養,所以我們就把世間的一切統統從身心上把它放下,徹底放下,走入佛門,好好修道。出家人就是以修道為業,工人做工,農民種地,商人交易。如果農民不好好種地,就是不務正業,我們不好好修道同樣也是不務正業。朝三暮四,種種牽掛障礙,這樣就不能修道,所以我們要一心撲在佛法上,我們要在修學佛法上出大成績,我們要把道修好。
  一門深入也得有個條件、前提,歷代祖師不管修哪個法門,比如說禅宗、教下、律宗、密宗、淨土宗,五大宗派,都是諸大祖師依據佛法建立的法門,這都是道路、手段,是方便辦法。通過這些方便辦法達到歸元,自己覺悟,心徹底覺悟、徹底淨化,能夠得成無上菩提,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這五宗是五個道路,但是目標和願望是一個,都是為了證得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大祖師,不管哪一宗的祖師,都必須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要發心學佛了,不做工了,不種地了,不經商了,沒事可干,修道是我們的正業。我們要把全部身心深入經藏,深入經藏、律藏、論藏。佛說的道理都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三藏十二部教典不需要學了,佛就不說了,這是我們得成無上菩提的理論依據。離開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我們學什麼呢,我們怎麼成佛呀?所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佛說的,祖師也一再這樣論述。
  沒有天然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不是天然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彌勒佛原先就是佛,都是從五濁惡世、三界六道眾生中間修出去的。由眾生而成佛的,都得有個學習、修行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想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不肯很好的修學佛法能行嗎?所以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做聖僧。對佛法要有學識,通達教義教理,悟明一心,通宗通教。不深入經藏就迷悶,還是愚癡暗昧。得深入經藏,佛在四弘誓願裡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要發誓、發願把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達明了,這樣我們才能心開意解、心明眼亮。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何時何地,我們都是個覺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兒沒有疑惑。不管別人怎樣說,我們都能夠鑒別他說的是不是符合佛法,我們就不會受騙上當,就能夠有主意,自作主張。如果我們出家以後,對於佛的教義教理,佛的基本知識都不明了,那麼我們雖然出家了,但是和在家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是人天師表,導師、師范,是眾生的皈命依靠處,僧寶嘛,眾生的學處。我們導引眾生出苦輪的,如果別人向我們請教一個問題,我們一問三不知,這樣既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起不到僧寶的作用了。所以我們本身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用佛法莊嚴我們的身心,要通達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通宗通教。
  什麼是禅宗啊,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教下啊,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律宗啊,我們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密宗啊,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淨土宗啊,我們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我們都明白了以後、道路已明,這條能通達無上菩提,那條也能通達無上菩提,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法門。說我修淨土法門相應,說我一心研究戒律、精持戒律相應,說我一心研究佛的教義、教理相應,自己要有一個選擇,然後一門深入,這樣才容易成就。
  說我對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一字不知,我就一門深入,恐怕中間難免發生障礙。因為我們對宇宙人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個事物來了,那個事物來了,攀緣、妄想、執著,不能解脫,都把我們障礙了,修行不了,所以我們還要很好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然後一門深入。諸大祖師,大德們都是這樣的,通宗通教以後心裡一切都明白了,然後一門深入。你看淨土宗的諸大祖師,禅宗的諸大祖師,都是這樣成就的。所以我們要想成佛,也要步諸佛和諸大祖師的後塵,走他們走過的道路,亦步亦趨,這樣我們才會真實不虛,一門深入。
  但是末法時期,所說末法不是法末,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本自具足,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生死習氣非常嚴重,障礙我們,對於佛說的法不能實行,或者不能完全實行,所以就沒有佛法氣氛。佛法表現不出來,世間的生死習氣表現得非常嚴重,所以稱為"末"。
  如果我們真正能使自己覺悟起來,發決定心要修無上菩提,不怕艱難險阻,就能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我們就具有佛法氣氛了,佛法就能表現出來,而生死習氣就能降伏、斷除,這樣就是正法了。末法、正法在我們心上,所以我們修行對這個問題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我們才不錯謬。
  因為我們本師大慈大悲,知道我們末法眾生業障深重,難以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特開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個特別法門,因為其它法門都是弟子們發問、請問,佛因弟子們之問而答,法都是這樣形成的。可是西方極樂世界誰也沒有去過,我們在迷的眾生根本不知道,我們本師為了使末法眾生不失掉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所以不問自說,沒人問,自己宣說。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阿彌陀佛今正在說法,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直至成佛。這是佛給我們末法眾生開辟的一條特殊法門,使我們可以一生決了,不受後有,我們此生此世就解決生死大事,再也不能進入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六道,再也不輪回生死。這樣好的特殊法門,最為殊勝。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殊勝,佛說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法、實相法,佛說哪個法門就贊歎哪個法門,本無高下。就像世間人有病似的,他是這個病就得用這個藥,這個藥對他來說最珍貴的,他是那個病就得用那個藥,那個藥對於他來說是最珍貴的。佛是應機說法,從根本來說是沒有高下的,都是攝受眾生覺悟淨化的,所以佛說的法都殊勝。就像對小學生說大學的課就沒有用了,如聾若啞。對大學生說小學的課那就白費了,耽誤時間。所以對小學生必須說小學生的課,對大學生必須說大學生的課,各得其所。因此不能說小學生的課程不殊勝,也不能說大學的課程不殊勝,都殊勝、因人而異。沒有小學生的課程怎麼能有大學生的課程呢,但是老停留在小學生的課程上那也不行,所以是應機說法。
  佛說哪個法門就贊歎哪個法門,說人天法五戒十善,雖然屬於世間法,但是佛說修五戒十善不失人身。從廣義上來說,五戒十善是無上菩提的階基、台階和基礎。我們要想成佛沒有五戒十善,那成不了佛,沒有空中樓閣呀,所以看怎麼說。末法時期因為眾生業障深重,難以仗自力了脫生死,佛從實際情況出發,大慈大悲說淨土法門,我們要珍惜愛護,不要當面錯過,人身難得,佛法難遇,要及時努力,良機難得,切莫錯過。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沒有一個能仗自力斷惑證真、得成無上覺道的,因為末法眾生業障深重,自己不能斷除自己的生死惑業,所以修行的人雖然千千萬萬,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得成無上覺道的,達不到這種程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一依靠念佛法門,一心念阿彌陀佛才能得度生老病死,出離六道。這是佛就我們末法時期的實際情況說出的誠實之語,真實可信。
  如果不依淨土法門,我們修禅宗,修律宗,不能夠悟明心地,斷除惑業,也不能夠超越。修律宗,律就是戒律,我們精研戒律,不能研究明白,守不到嚴處,那也不能超越,尤其末法時期,生死業緣非常復雜,障礙非常多,所以很不容易。念佛呢,一個是仗自己的心力,一個是靠佛的願力,自他不二,容易成就。所以佛說這個法都是真實不虛,正因為是這麼一種實際情況,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捨大慈。雖然眾生業障深重,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但是我們本師還是不捨眾生,大慈大悲,無問自說,把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告訴我們。特開此淨土法門,以拯救末劫。若沒有這個淨土法門,就難以拯救末劫了,因為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只要我們發心,深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發願,願生彼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只要我們信、願、行三法具足,我們都可以登上無上菩提的台階,最後得成無上菩提。
  這個法門妙不可言,妙就是不可思議,語言表達不了,心行還想不到。願聞者共效之,願聽聞這個淨土法門的都要效仿淨土法門,好好深信、發願、持名,切莫錯過,切莫當面錯過,而失極樂之利益也。如果我們錯過了,今生不好好念佛生到極樂世界,來生因為無始劫來的業若是成熟了,不知把我們牽扯到什麼道呢,三途六道。到那個時候想念佛也不知道了,不可能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愛護,切莫錯過。
  這個淨土法門廣大無邊,攝受一切有情。佛說五乘法:人天乘,五戒十善法。乘就是運載的意思。聲聞乘,苦集滅道四谛法。緣覺乘,十二因緣法。菩薩乘,四攝六度法。佛乘,一乘實相法。這五乘佛法佛是應機說法。人天乘只能攝受人天這部分眾生,聲聞、緣覺乘只能攝受聲聞、緣覺二乘人這部分眾生。聲聞、緣覺乘不能攝受五戒十善眾生。菩薩乘,只能攝受大乘菩薩這部分眾生。佛乘,一乘實相法,只能攝受利根、上根人這部分眾生。而淨土法門收攝無余,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往生論》說,不但我們人十惡五逆一心念佛,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就是畜生一心念佛也有往生的。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廣大無邊,包括無余,攝受一切有情。只要我們相信、發願、持名,皆得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究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殊勝當中的殊勝,佛法都殊勝,但是淨土法門又是殊勝當中的殊勝。我們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不用花錢不用費力。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都可以念,簡而易行,功效不可思議,就是費力少、效果殊勝,這樣的法門,天上難找,地上難尋,所以我們出家學佛要很好地修行。我們開展這次念佛七也是為了使大家熏習念佛法門,養成個好習慣,最後達到不念而念。
  念佛,不是誰督促的,你若從理上明白了,誰不讓你念你也不干了,你就一心念了,不是免強的。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好的道路,這樣光明的道路,這樣好的寶所,我們為什麼不去呢?還在這個糞土世界受生老病死逼迫,苦不堪言呢,所以我們應當發心好好念佛,修淨土法門。
  佛在經裡說:"人身難得,佛法難遇"。佛做了一個比喻,說法界六道眾生能夠繼續人身的,就像手指甲土那麼多,大家看看這個手指甲裡面也有點兒灰塵,但是這個量是極少的。那麼佛又作了一個比喻,失掉人身的就像大地土那麼多,相差懸殊。人身是難得的,失掉人身的,就拿我們人道來說吧,很容易的,六道眾生想進入人道,人道是來歷多途,從各方面來的,按照《楞嚴經》說,佛說墮落地獄的人重業消了以後,余業從地獄出來報生餓鬼道,餓鬼道報完了以後余業進入畜生道,畜生道報完了以後,余業進入人道,從畜生道進入人道的都是愚癡暗昧,濁惡不善。我們看世間有的人愚癡暗昧,濁惡不善,這基本都是從三途道來的。因為他愚癡暗昧,濁惡不善,所以縱然能夠見佛聞法,但是因為他八識田中沒有種下這個佛種、善根,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他也不能夠生信、皈依、受戒、修行,還要貪著世間,起貪嗔癡性,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斗亂危害,縱然得人身了馬上又要失掉,還要進入三途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人道之因,人道的浮囊。在這苦海裡我們所以不沉落餓鬼、地獄、畜生道,就是因為有這五戒的浮囊,能夠繼續人身,人道之因。不殺生,一切生靈都不能殺,蒼蠅蚊子也不能殺,只有救助的義務,沒有殺害的權力。不偷盜,一草一木也不非理而取。不邪YIN,不干犯他人男女。不妄語,不說謊話。不飲酒,酒能迷亂人心,起惑造業。可是我們回頭看看世間,世間不信佛的眾生,有幾個真正能夠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的呢,幾乎很少。不同程度的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因為沒有五戒的浮囊,所以都得沉淪地獄、餓鬼、畜生道。佛說的法都是事情的本來面目,是本師親聞、親見、親自證得的事情的本來面目,原原本本的告訴我們,佛說的法都是誠實之語、真實可信。所以真正發心學佛的佛門弟子,在家居士,優婆塞、優婆夷,他們能夠接受三皈五戒,很好的守三皈五戒能繼續人道,修十善能繼續天道。可是信佛的眾生和不信佛的眾生比較起來,畢竟還是少數,不信佛的千千萬萬,信佛的人還是寥寥無幾,所以人身難得。
  我們在座的各位,人身難得今已得,說明我們過去還有點福德因緣。佛法難遇,不是在一切時間裡,過去、現在、未來都有佛法。還有空劫,沒有佛來設教,沒有佛法,想見佛聞法不可能。佛出世的時候,我們轉入其它道,我們生到人道的時候又趕上空劫,趕不上佛法,佛法難遇。佛在經裡說:佛法就像優昙缽羅華,百千萬劫不出現一回。難值難遇呀,所以我們今天得到人身又得到佛法,真是良機難得,不能錯過。
  我們今天能在這兒結七念佛,我覺著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幸福,再沒有比這個幸福的事情了,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把這一切生死業緣都放下,一心念阿彌陀佛,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最大的福德因緣。除了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再顧及其它就沒有用了。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在建立極樂蓮邦,不一心念阿彌陀佛只能建立無邊的生死。這個心能造無邊的生死,也能造極樂,所以我們應當秉佛之教,把身心收攝回來一心念阿彌陀佛,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應當珍惜愛護,使我們善根增長,乃至成熟。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聖號,"阿彌陀佛"能出生我們的無上菩提,使我們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可思議,我們不能忘記,要念茲在茲。"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佛說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十二部教典,什麼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呢?"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只要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就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用其它辦法,自然心開義解,得成無上覺道,普度人天,這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使我們超凡轉聖。除了阿彌陀佛這一法、這一因緣外,還有哪一法、哪一種事物能使我們達到超越呢?沒有。所以相形之下,就顯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心要就是宗旨、要義。翻譯過來就是說,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彌陀佛"。
  佛在每部大經裡都導歸極樂,導引我們歸向極樂,《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華嚴經》說,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等覺是過了十地以後才是等覺,等覺趣妙覺差一等,妙覺就是佛。如果若能斷除最後的生相無明,證得金剛後心,就進入妙覺究竟成佛。像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地藏都是等覺菩薩。《華嚴經》裡佛說,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都已經是等覺菩薩了,趣佛差一等,還要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面見彼佛阿彌陀。來圓滿自己的無上菩提,最後也得導歸極樂。所以說阿彌陀佛是佛說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要義。
  我們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圓滿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教義教理,不可思議呀。"阿彌陀佛"是無上的阿伽陀藥,能治一切生死大病。不但能治我們六道裡的分段生死,而且能醫治三界外聲聞、緣覺的變易生死,出離兩種生死災難,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我們應當禮敬,用來醫治自己的生死大病。核心之要,就是說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核心之要,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什麼是佛法的法印呢?實相,就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印呢,以印印成,來證明是真實不虛的。就像過去做官似的,官憑印,人憑土地官憑印嘛,佩帶官印才能夠號令施政,別人才能聽從,你要沒有官印的話,那誰聽你的?實相的道理就是平等性理,凡是違背實相的都不是佛說,都是外道說。實相就是成佛之法,成佛的道理,所以"阿彌陀佛"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以印印成。就像我們出門,到哪兒去辦事,得開介紹信,得卡上印,別人才相信,才能給你辦。"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妙心、本覺佛性,又是我們的本來佛。
  不但顯教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密教也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對於顯教來說就是密教顯說,解釋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今正在說法,一心念佛可以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把"阿彌陀佛"解釋開來,讓我們知道是什麼意義、道理。對於密教來說,"阿彌陀佛"就是顯教密說,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就能心開意解,得成無上覺道。所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對我們末法眾生來說尤為重要,離開"阿彌陀佛"就不得成就了,所以我們只有徑路一條,但念"阿彌陀佛"。不但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實相法印,而且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我們無始劫來輪回生死,最後我們都得歸宿,就是出遠門了,到晚上還得回到家裡,這叫歸宿。佛在每部大經裡,最終都導歸極樂。說完種種因緣、種種教化、種種教義教理、最後讓我們發願:願生彼國。這就是歸宿,最後還讓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歸宿,是我們的自在家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都得歸到極樂世界,圓滿自己的無上菩提,不到其它地方去。
  所以我們在這裡要體解"阿彌陀佛"這句聖號的殊勝,難可思議,不像我們平常想的那麼簡單,說誰都可以念佛,十惡五逆也可以念佛,老頭兒、老太太也可以念佛,男工、婦女都可以念佛,但是他們不一定真正的認識"阿彌陀佛"的真實意義,不可思議呀。
  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典太大了,比天高比海深哪,我們看不見,每天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接引往生,念佛人就像雨點似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人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那得拯救無量無邊的眾生出離苦輪,所以阿彌陀佛實在是我們出苦得樂的舟航、船筏。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大願船,我們都得沉淪在苦海裡,很難出離,仗自力很難出離。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不但是我們南贍部洲娑婆世界眾生的大慈父,是十方法界眾生的大慈父,上、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盡滿虛空一切法界有情的大慈父。不管是十惡五逆,還是等覺菩薩,誰念佛,阿彌陀佛就接引誰。怨親平等,沒有選擇,這不是大慈父嘛,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是十方法界眾生的大慈父,是我們法界眾生的大導師。以本願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導引我們歸向極樂,是大導師,沒有阿彌陀佛開辟這個極樂世界的因緣,我們怎麼能夠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出離苦輪呢?所以是我們的大導師,導航的作用,唯有阿彌陀佛能夠承當。所以我們的心一剎那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不能把我們的大慈父忘了,不能把大導師忘了。如果把佛忘了,把慈父忘了,導師忘了,那不是輕慢、不孝敬嗎,所以我們不能忘記阿彌陀佛,人身難得,佛法難遇,阿彌陀佛更是難遭難遇,不能忘記。
  另外,阿彌陀佛是我們法界眾生的大救星,末法時期誰能夠使我們出離生死苦海呀?唯有阿彌陀佛,能拯救我們法界眾生出離六道輪回,出離生老病死,出離眾苦的逼迫、系縛和障礙,所以阿彌陀佛是我們法界眾生的大救星。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百千萬億人修行,沒有一個人仗自力得道的,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有這徑路一條,絕無它路。所以我們應當一心念阿彌陀佛。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捨大慈,不問自說,特開此淨土法門,以拯救末劫,淨土法門是拯救末劫的法門。一心念佛,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能夠圓滿無上菩提,妙不可言,願聞者共效之,切莫錯過。不要草草錯過這個殊勝因緣,而失掉極樂之利益也。
  祖師說:"一句彌陀超三界。"達摩祖師說:"何為三界?"然後說:"貪嗔癡是"。貪心、嗔恨心、愚癡心就是。"何為出離三界?"然後又回答說:"滅貪嗔癡是。"把貪嗔癡心滅了就是出離三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它說到了實處,三界六道不在心外,是由心做得。貪嗔癡心沒有斷除就是三界六道。所以出世是在心上出離,建立也是在心上建立,那麼出離三界六道最好的方便辦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此時此刻我們正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已經出離三界六道,就具足阿彌陀佛的智慧德相,此時此刻我們正在作佛。即心作佛,即心是佛,離心無佛。我們一心在念阿彌陀佛,不雜它念,如果我們此時此刻往生了,此時此刻我們生命結束了,我們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佛會來接引我們的,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了。如果我們離開阿彌陀佛了,我們又落到三界六道裡去了,正在生死。所以祖師說:"一句彌陀超三界。"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多大的利益、多大的力量和作用啊,不可思議呀。
  說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超越三界,這是真實不虛的。佛在《無量壽經》裡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大罪。佛說的我們不能懷疑,真實不虛。我們一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千千萬萬的生死業緣一刀兩斷了,怎麼就不能出離呢,就像快刀斬亂麻似的,亂線沒有頭緒,亂麻抽不出頭緒。我們一提起阿彌陀佛的念頭,生死業緣完全脫落,這不就是不可思議嘛,所以一句阿彌陀佛能超越三界,這個力量實在是不可思議。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都解決了,超三界,什麼生死業緣全脫落。既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殊勝不可言說,那我們為什麼還不一心念佛呢?我們還攀緣這個、攀緣那個,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還顧及這個,顧及那個,都是生死業緣,唯有借助於念阿彌陀佛是出離生死的光明道路。
  我們要善思量,谛審觀察,要隨順佛意,無所顧忌,一心念阿彌陀佛,什麼也障礙不了,經雲: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禅。深妙禅,就是無上的上上禅,是佛的禅定、性定,自性本具之定,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禅了,更不用其它。我們自己修禅定,連世間的有漏禅定都沒得到,四禅八定、三界外的九次第定、滅盡定,更不用說聲聞緣覺之定,何況你得無上的上上禅,大佛頂首楞嚴定呢,那更不能達到。所以我們有徑路一條,有異方便,諸佛告訴我們的特殊辦法,就能達到深妙禅,都從這一句阿彌陀佛裡而得成就。
  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禅。大家不要輕慢念佛呀,說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呗,還有什麼了不起的,誰都會念。但是真正能把它念的純而不雜,真而不虛,念得一心不亂,這個不容易。不是說那麼簡單的,得經過長時間的熏習、磨煉,最後才能達到一心。所以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禅,這是我們本師親自教誡,更不用其它,我們要得無上的上上禅定就一心念阿陀佛吧,更不用費其它的事。
  經裡雲: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八十億劫是多長時間呢?那時間久遠了,我們一生才五六十年,百十來年,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把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滅除,這八十億劫再不被業力牽引受生死之報。就像快刀斬亂麻似的,馬上出頭,出了頭緒。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使我們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我們念念相續,那麼我們無始劫來的罪業就會雲消霧散,就像秋風掃落葉似的,滅盡無余。所以我們要一心念。縱然是散亂念佛,也是我們心力之所成就。如果我們心不想念佛,這佛怎麼能念出聲來呢?這也是我們心的力量和作用。但是我們要把它念得真實不虛,不雜它念,一心念阿彌陀佛的話,就不可思議了,就能夠滅罪增福,出苦得樂。
  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經裡面說,一稱佛名,我們只要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以是善根,以就是用的意思,用這個善根。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已經是善根在增長。我們正在念阿彌陀佛,正在培植我們的善根,不是離開念阿彌陀佛另有善根可得。一心稱名我們就是在增我們的善根,這已是入了佛的涅槃境界。"不可窮盡"就是畢竟得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不用其它。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不可思議,我們應當珍重、愛護,把佛念好。
  我們一心想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對阿彌陀佛他老人家還不了解--究竟是怎麼回事,意義、道理,就影響我們一心念佛,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能發起勝進,我們就有了力量,能一心趣向極樂世界。
  發心學佛的人,都發心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既然已經發心了,就應當一心地念阿彌陀佛,實現我們的目的和願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就失大利益了。我們既然已經發心要上極樂世界了,那麼我們就應當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念接一念的,念念相續。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就是最大的損失,就失掉了極樂世界的利益,如果這樣的話誠為可惜。所以我們要念念相續,這樣極樂世界的利益,我們就會圓滿地獲得。就像我們用桶接水似的,我們若想得到這一桶水的利益,那這個桶就不能有漏洞,若有漏洞,上面接,底下漏,永遠也不能平復,得不到一桶水的受用,最後都漏沒了。
  我們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是在發起極樂世界淨土因緣的利益,可我們離開阿彌陀佛了,這個利益就失掉了。就像鑽木取火似的,我們想要得到火取暖、做飯,利用這個火給我們發起不可思議的世間利益,可是我們沒等把木頭鑽熱,還沒冒煙,就停止鑽木,那麼欲要得火,無有是處,這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已經發心學佛的人,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尚且失大利益,誠為可惜,那麼還有千千萬萬的眾生直到今天尚未得聞,還沒見佛聞法,還不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利益,或者已得聞當面錯過,雖然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今正在說法,接引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他不能發起信心,不能發願願生彼國,不能持佛名號一心不亂,所以對於這樣當面錯過的人更是可憐可憫。有光明的道路不走,走黑暗的生死道路,可憐可憫,所以我們要發心,"願已發心者得成就",已經發心修淨土法門的人皆得成就,"已得聞者不要草草錯過"。我們已經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了,我們再草草錯過了誠為可惜,還沒得聞這個利益的眾生,能夠都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發心念佛,"願共諸眾生同生極樂國"。
  捨身捨命,為了佛法,為了眾生的利益捨身捨命,能做無量的功德,但這個利益雖然大,也不如剎那念一句阿彌陀佛。捨錢財、捨物品,或者捨身命,這個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也沒有剎那念一句阿彌陀佛功德大,因為一心念阿彌陀佛能上極樂世界,捨錢財、捨物品甚至捨身命只能修福,將來得福報,福報完了以後,就是幻造幻受,報完拉倒。唯有一心念阿彌陀佛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出離生死苦輪,究竟成佛,能夠普度無量眾生得大安樂,得大解脫。所以較量起來,念阿彌陀佛是最為第一的。
  我們世間的眾生都以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等為寶,得到以後能使我們富貴起來,生活幸福。若按實際說呢,這些都是出於頑石。金銀都是從礦石裡提煉出來的,琉璃、瑪瑙也是從頑石裡開采出來的,終成瓦礫。佛在《金剛經》裡說,七寶布施福德因緣雖大,不如有人讀誦此大乘經典一字一句所得功德。因為什麼呢?一念淨心成正覺,七寶終究化為塵,所以這個不可較量。琉璃、金銀、珍珠、瑪瑙,世間稱為寶,實際而非珍寶也,不是真正的寶。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以本願力出生極樂世界,開辟極樂世界的淨土因緣。由於阿彌陀佛發這個大願了,出生極樂世界,就能安樂無量的眾生,令無量眾生得大富貴,得出世的大富貴,再也不受生死的貧窮和困乏,就是出離生死的貧乏、貧困,再也不受生死輪回的逼迫,這就叫得大富貴,得大饒益。極樂世界但有諸樂沒有眾苦,得大安樂乃至畢竟得作佛,這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力之所成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知阿彌陀佛乃實是無價之寶也"。
  阿彌陀佛能開辟極樂世界,出生極樂世界,安樂無量眾生,令無量眾生得作佛,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彌陀佛"是無價之寶,佛寶。既然阿彌陀佛是無價之寶,那麼我們就應當獲得,使我們得出世的大富貴,不能當面錯過、丟失。我們現在已經念阿彌陀佛了,如果中間把他忘記了,那麼就等於丟失了,誠為可惜。
  阿彌陀佛可謂寶中之寶也,佛寶,不可壞性。我們過去沒有聽聞,今已得聞,所以我們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樣來珍惜"阿彌陀佛"。生命對眾生來說是最寶貴的了,今天已得聞了,已經念阿彌陀佛了,切莫草草錯過把它失掉。我們要發願:生命在,"阿彌陀佛"在,生命不在,"阿彌陀佛"也要在。就我們臨終那一念,雖然這一期生命結束了,色身六根壞散了,我們的心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生命可捨,阿彌陀佛不可丟也,直到我們離開這個世間,阿彌陀佛也不能夠從心上把他丟失,丟失就糟了,想上極樂世界不可能,就得進入六道三途了,所以阿彌陀佛不能丟。
  我們不但要念阿彌陀佛,而且要對阿彌陀佛大興恭敬、禮拜、供養、贊歎、憶念。尤其是我們出家人,首先要發心供養諸佛菩薩,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最大供養,禮拜供養。另外,事理不二,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最勝衣服最勝香,香花果品供養。供養不是一時一世的,供養諸佛菩薩的心不能間斷,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心不能間斷,要對阿彌陀大興供養、禮拜、恭敬、贊歎。在佛前就像在師長、父母面前一樣,要恭敬、肅嚴,不能隨便說、隨便做、隨便想,要起恭敬心,不能吵吵嚷嚷、輕慢,否則就有罪了。供養阿彌陀佛能種無量福,這也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福德因緣,這樣以示我們對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把阿彌陀佛忘了是不行的,不但要念,而且要禮拜、供養、贊歎,在一切眾生中間贊歎阿彌陀佛,令無量眾生生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我們要想成就極樂世界的淨土因緣,就得把世間這一切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了就得放下,放下了就自在。所以"世間不捨,極樂不得"這句話是實在的。祖師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因為我們貪愛心重,所以才生到三界六道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念不到一心,想生極樂世界不可能。我們要想把阿彌陀佛念到一心,就得把世間的這一切放捨,身心世界都下、捨棄,自然阿彌陀佛就現前了。所以說,世間不捨,極樂不得,我們既想貪著世間,還想得極樂世界,那不可能。世間的事物放不下,就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道路,所以世間不捨,極樂不得。世間捨了,阿彌陀佛自然現前,了無障礙。
  我們要念茲在茲,心不要離開阿彌陀佛。仔細觀察我們這個心,因為眾生粗情不覺,這個心特別粗,不能夠覺悟、覺照自己的心,盡向外看,長短方圓、好壞是非,憎愛取捨。如果我們把心收攝回來,看看自己的心,剎那也沒離開憎愛,心老是在憶想、分別好壞、苦樂、是非。一會兒起愛心,愛就想取,想得到,一會想到不好了就起嗔恨心,就想捨,憎愛取捨交替心中,我們的心始終沒離開憎愛取捨這些生死的根本。縱然發心學佛了,但是也沒離開這個,不能從生死的糾纏當中解脫出來,總是被憎愛糾纏覆蓋。我們這個心亂如麻,所以我們要發心一心念阿彌陀佛,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一心念佛就像寶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立刻就清了。一提起阿彌陀佛的念頭,我們心裡的憎愛就釋然解脫,就沒了。如果我們心離開了阿彌陀佛,心就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我們大家經過念佛也有實際體驗,只要不念阿彌陀佛,馬上就感覺身心氣質發生變化了,坐不穩,站不安,妄想也起來了,障礙也重重,苦得不得了,所以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就是無明妄想又起來了,憎愛長養無明嘛。你不念阿彌陀佛,就得念生死,生死就是貪嗔癡,貪嗔癡就是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雖然這是五個詞,其實是一個意思。
  不念阿彌陀佛就得念生死,就得念貪嗔癡。因為我們現在還不能達到無念呢,總得有一念,所以我們心不能離開阿彌陀佛,離開阿彌陀佛生死怨賊就卷土重來,占領我們的心地,在這裡危害無窮。反過來我們心要不離開阿彌陀佛,我們一心念佛,念念相續,我們越念心越清淨,心即清,、清淨就是解脫,即清淨解脫。解脫就自在,自在就安穩,安穩就快樂,所以我們心要不離阿彌陀佛,心就清淨、解脫、自在、安穩、快樂。大家都深有體驗,所以大家都不離開"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念,讓阿彌陀佛常現前,讓阿彌陀佛安住在我們心中,別讓生死怨賊占據我們的心地,我們就會永遠內心清淨、解脫、自在、安穩、快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呢,我們就知道心若離開阿彌陀佛,是極為遭殃,遭遇生死的禍殃,災難就要現前了,罪業就要現前,痛苦就要現前,這就是極遭殃的事情。"殃"就是災殃,貪嗔癡,罪業、痛苦、生死。心若不離開阿彌陀佛呢,是最為吉祥,什麼最吉祥啊?妄心不生最吉祥。妄心生了都不是吉祥,說我求吉祥啊,吉祥不從求中得,你得降伏其心,滅除貪嗔癡性,提起正念最為吉祥。吉祥在心上,所以最吉祥的是心別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心正在念阿彌陀佛,我們就是最吉祥的時刻,此時此刻最為吉祥。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即被諸佛之所護念,天魔、外道、鬼神四十裡地之外,不敢入境,誰也危害不了。妄心、貪嗔癡心不能起,不能危害我們,心魔不能危害。心魔消除了,外魔四十裡地之外不能入境,這不是最吉祥嘛。所以我們的心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這是最重要的了。不是說我們上殿一個半小時念佛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有時心還離開呢,還打妄想呢,下了殿被事緣一扯,天南海北,那就不行了。
  不但我們凡夫,就是文殊、普賢位居等覺,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這都是百千萬億諸菩薩中的上首菩薩。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四加行,還有十地,超過十地以後才到等覺,等覺然後是妙覺,妙覺就是佛。趣妙覺差一等,文殊、普賢尚且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連等覺菩薩都發願願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業力凡夫呢?更沒有理由不好好求生極樂世界,好好念佛了。今生若錯過了,來生還不知走到什麼地方呢,想念佛呀悔之晚矣。這個大家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心裡要明白,不要得過且過,說我時間長著呢以後再念,人生無常,念佛不是念一天就能念得一心,我們活一天就好好念一天。這樣日久天長,功夫純熟了,自然一心,我們就有把握有保障了,心裡就"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們一心皈命阿彌陀佛了,什麼都不向往,一心向往極樂世界,這樣最為安穩,阿彌陀佛是最可信賴的安穩之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歸宿哪一法也沒有歸宿阿彌陀佛這一因緣最為殊勝,最為安穩,最為可靠。我們還想什麼呢?想其它就沒有用了。
  等覺菩薩是這樣,那麼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唐朝有個張善和,一生以殺生為業,臨命終時地獄的刀山火海、銅床鐵壁都現前了。後來他遇到了善知識,告訴他說: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臨終十念即得往生。他馬上生信,願意上極樂世界,馬上就念、就把念頭轉了。心滅法滅。因為他一生殺牛殺氣很重,臨終的時候由這個業報現地獄相,但是神識還沒離開色身,他由這個殺心現地獄果報,地獄境界現前了。他本來應該生到地獄受苦報,但是有善知識告訴了他,他把殺心放棄了,念頭轉了,所以地獄就滅了,當下就沒了。他一提起阿彌陀佛念頭,一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就把他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願力不可思議,怨親平等,真是實實在在地想救度眾生,不因為他這樣極惡就不救度他,所以我們更應當好好念佛。
  張善和大家都知道,《往生錄》寫得都很清楚。還有一個張宗緒,他也是以宰殺為業,臨終十念尚得往生。阿彌陀佛能夠摧毀地獄,刀山火海,變地獄為極樂。哪一種事物能有這種力量和作用呢?唯有阿彌陀佛的威神之力不可思議,我們應當皈命依靠,切莫他想。再做他想就對不起本師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這種願心--拯救眾生。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是法界眾生的大導師,是我們眾生的大救星,真實不虛啊。
  從這兒我們就知道一個道理,"阿彌陀佛"這一法、這一殊勝因緣,於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最為殊勝,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等覺菩薩也得發願,都得仗著阿彌陀佛的願力,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收攝一切根器的眾生,等覺菩薩都證聖了也得求願往生,十惡五逆一點善根沒有的,阿彌陀佛也接引,大慈大悲,這是阿彌陀佛的偉大之處,不嫌棄眾生。
  佛說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因為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佛親口宣揚的誠實之語,真實可信,都殊勝,然而阿彌陀佛這一法又是殊勝當中的殊勝。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然都是無上的法寶,然而"阿彌陀佛"這一法又是無上當中的無上。所以"阿彌陀佛"誠為是不可思議,是殊勝當中的殊勝,是妙善當中的妙善,是無上當中的無上,最為第一。
  為什麼這樣呢?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來佛,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就具足阿彌陀佛的智慧德相,所以阿彌陀佛即是眾生本具的,三世諸佛所共證的本覺妙心。我們念阿彌陀佛也就是念自性佛,念自性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微妙難可思議,所以我們要發願,不但我們自己要好好地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還要與法界眾生共念阿彌陀佛,同參三德密藏。三德密藏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在成就我們的三德密藏,成就我們的法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共入毗盧性海。毗盧性海就是我們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我們的本來佛、本覺妙心。
  通過上面講述的,世間、出世間什麼最好,什麼最不好,我們可以回答說: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好,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好,離開阿彌陀佛就落在生死道上了,所以說最不好。什麼最善,什麼最不善?我們可以回答說: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善。只要我們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就是最善的人了,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善,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善。尤其對我們末法眾生來說,心若離開阿彌陀佛就是憎愛交替心中,長養無明。不善就是最惡。什麼最樂,什麼最不樂?對我們眾生來說,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樂,我們就能上極樂世界。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裡就無量地歡喜,法喜充滿,安穩、快樂、自在、解脫,這不是最樂嗎?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樂,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樂,憂愁恐懼都上來了,生死怨賊就會危害無窮,所以說最不樂。
  通過上面說的,我們就可以知道,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好。只要我們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就能夠滅罪增福,將來上極樂世界,就能改變過去的那種被動局面,從黑暗趣向光明。所以只要我們的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好也是好。畜生、鹦鹉發心念佛還能往生極樂世界呢,它是畜生道,是不好,但是它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好也是好,它能上極樂世界。心離開阿彌陀佛,好也是不好,世間沒什麼可貪著的,沒什麼可求的,世間沒什麼樂事,沒什麼好事,這個大家要體會。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善也是善。過去不管我們怎樣貪嗔癡、濁惡不善,但是我們現在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把心轉了,心轉業消,罪隨心滅,苦果就沒了,就能自利利他,所以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了,不善也是善,念阿彌陀佛是最善。心離開阿彌陀佛,善也是不善,離開阿彌陀佛、談不到善,都是貪嗔癡性,做點有漏善,受點福報,將來還墮落三途六道,那也不是真善。
  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樂也是樂。我們一念佛就法喜充滿,心裡安穩、自在、快樂、解脫。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那麼"阿彌陀佛"就不能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尤其是出家的僧人,沙彌就入僧數了,沙彌就叫"勤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世間的人呢,貪著世間這一切事物,因為他就是這種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不想出離世間,就想安住、生存、生息在世間,他就是這麼一個願望和目的,不想出離生死輪回。我們發心學佛出家修道,是想出離生死輪回,那麼我們就再不能夠想念世間的事情,用這句話說就是"從此不問世間事"。我們要老過問世間的事情,還想息滅貪嗔癡,那不可能。從此不問世間事,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心去過問世間的事情了,參與、糾纏世間這個生死業緣,那我們怎麼能夠一心念阿彌陀佛呢?所以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是最善、最樂、最好。我們用一句話說,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誰能說出我們一心想求生極樂世界,想出離生死苦輪了,對於我們修無上覺道的出家僧人來說,心離開阿彌陀佛還有什麼好事呢?要說好事就是心不離開"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好事,不但是我們的好事,而且是法界眾生的好事。我們用這句話說就比較具體,更確切有力了,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都是生死邊事,貪嗔癡性。
  我們要想成就念佛法門的關鍵,就在於無論什麼時間,在一切時間內,過去、現在、未來,什麼地點,什麼情況下,只念"阿彌陀佛"這一法,除了阿彌陀佛其它什麼也不念,就念"阿彌陀佛"。因為我們雖然這樣發願了,一心想念"阿彌陀佛",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生死習氣,業障、煩惱障會出來障礙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若因為習氣或事緣起了其他一念,應立刻覺知,生死怨賊現在面前了,我不應當隨順,馬上把這個念頭收回來,繼續念阿彌陀佛,要能這樣的話,堅持日久,念佛自然得一心。如果事緣來了就隨事緣走,把"阿彌陀佛"放下了,就像鑽木取火似的,木頭還沒熱呢就不鑽了,要想得火那不可能,所以我們要不停地念,讓"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常現前。我們心裡照應著阿彌陀佛常現前,"阿彌陀佛"離開了,妄念起了,我們馬上得知道,得覺悟,所以就能把念收回來,攝收在"阿彌陀佛"這一法上。
  另外我們要深信極樂世界是樂,佛說,但有諸樂,無有眾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黃金鋪地,七寶俱全,妙樹成行。咱們不看極樂世界圖了嗎,極樂世界圖是清朝有個大居士姓彭,他依據彌陀經繪制的,這個極樂世界圖繪制的非常逼真,惟妙惟肖,誰再繪制一個極樂世界圖,也不能超過彭大居士繪制的極樂世界圖,就是現在我們看的西方極樂莊嚴圖,但有諸樂,沒有眾苦,對於佛說的這個極樂世界的因緣我們要深信,不像我們這個糞土世界,有高山、深澗,寒冷、饑餓,還得勞作,還得種五谷,還要穿衣,還有生老病死的逼迫,吃了飲食以後還有粗重物排出,種種麻煩。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假勞作,具足神通,就像彌陀經說的那樣,這個我們心裡必須深信,深信就不是一般地信,達到極處,絲毫也不懷疑,心裡認可承認,愛樂隨順。
  深信極樂世界是樂,深信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是苦,舉體都是苦海,舉體皆苦,若有一滴水是甜的,佛就不說是苦海,這個苦海每一滴水都是苦的,我們不要抱有什麼希望,這樣我們才能夠一心想出離這個苦海,一心想上極樂世界。要深信極樂世界是樂,五濁惡世是苦,這兩個深信要具足,這樣我們才能信願想往極樂,厭離娑婆,這個心才能截然分明。說我又想上極樂世界,又捨不得世間,優柔寡斷,一無所成,那樣不行,就把自己耽誤了,想上極樂世界那不可能,因為我們心不誠。道教講心誠則靈,佛法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一處就是一心,不雜他念,就是上極樂世界,這才叫深信。心裡優柔寡斷那不行,就是信的不真,不真實,還有虛妄。就像寶玉似的,不是一塊純玉,有瑕疵,黃金不是一塊純金,裡面參有礦渣,那就不值錢了。我們要深信極樂世界是樂,深信娑婆世界是苦,後邊有苦逼著,前邊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攝受我們,我們就會疾速地出離生死苦輪,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得大安樂,所以我們要具足深信。
  另外深信我是業力凡夫,無始劫來盡造生死之業了,所以身心充滿整個生死業緣,就是生死習氣,難以自拔,罪根深扎,孽台高築,我是業力凡夫,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要深信這個。另外深信阿彌陀佛有度脫眾生的大誓願,要乘阿彌陀佛的大誓願上極樂世界。我們要乘阿彌陀佛這個大願船,要信,要發願,願生其國,要持名,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要具足深信,深信我是業力凡夫,自己沒有能力,仗阿彌陀佛願力。
  要具足這四個深信。這樣我們上極樂世界就有了保障,就有了力量,就不會退墮,我們就無往而不勝,在進趣極樂世界的道路上就會所向披靡,了無障礙。
  除了阿彌陀佛,其它一切皆是生死邊事,不可念,也不能念,你想念他、反過來他又逼迫你,這句話說:"心所到處",就是我們心想到什麼,什麼境界就要現前,"為處所逼",就逼迫我們,障礙我們,系縛我們。"心無所到",我們心裡什麼也不攀緣,什麼也不妄想執著,心裡無所住著,那麼"十方不有",誰還逼迫我們、障礙我們、系縛我們呢?我們就會得大解脫。這樣我們的本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現前。就因為我們攀緣這個,妄想執著那個,心有所住著,所以阿彌陀佛被遮擋不得現前,因此除了阿彌陀佛,我們什麼都不念。
  佛在經裡說:"寧受地獄苦,不離於如來。"哪怕現在我們病苦也好,貧窮之苦也好,生老病死之苦也好,受種種逼迫,但是我們盡管受種種苦,正在受苦的時候,正因為受苦我們才要念阿彌陀佛,出離這個苦。有的人苦逼上來的時候,光顧及這個苦了,就把阿彌陀佛忘了,那你怎麼能夠出苦呢?所以佛說:寧受地獄苦,不離於如來,就是我們受地獄大苦的時候,心裡也不能離開如來,不能離開佛。我們把它改一下,可以這樣說:"寧受地獄苦,不離阿彌陀佛。"祖師說:苦也這樣念,樂也這樣念,生也這樣念,死也這樣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阿彌陀佛不能離開,離開就不行了,我們就沒有依據了,所以我們其它都不用念,念也沒有用,但念阿彌陀佛這一法足矣,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具足一切善法。
  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能滅罪增福,將來上極樂世界,圓滿菩提,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他。佛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裡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心開意解,得成無上覺道,更不用念其他,若念其它就夾雜,但念阿彌陀佛足矣,就一切滿足,我們的願望一切滿足,我們自己了脫生死、普度眾生的大願都能滿足。
  我們和阿彌陀佛結下了不解之緣,法緣,最為親切。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大善知識,誰能拯救我們出離這個苦輪呢?唯有阿彌陀佛。尤其是在我們末法時期,所以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慈父,大救星。我們要親近阿彌陀佛,親近這個大善知識,剎那、須臾也不離開,我們心裡只知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一切皆不知。
  我們知道這個,知道那個,都是勞費神思的事情,沒有用,心裡就是阿彌陀佛,尤其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出家在家人,生死緣中轉",在家人是這樣,有的出家人也是這樣,生死緣中轉,不知道自己出家的目的和願望,不能很好地修持。"生死緣不死,彌陀緣不活。"得把這個世間生死業緣統統放下,然後彌陀這個殊勝因緣才能夠活潑潑、圓通通地得以建立。把除了"阿彌陀佛"這一殊勝因緣外的其它一切事物都放下,放下生死緣,彌陀這個淨土因緣才能夠得以成就。於一切時中不離阿彌陀佛是最為親切的,更不用其它,若離阿彌陀佛,這個心萬般皆無用,徒勞無有益,就像我們做一些沒有益的事情。不離開"阿彌陀佛"就是最大的利益,能自我成就、成就眾生。
  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為了徹底、全部、干淨地對治、降伏、消滅我們千千萬萬的生死念頭,轉變觀念。過去我們想世間的事情,無明妄想,這個心神識潰亂,生死怨賊占據我們的心地。現在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了,就是要對治,徹底、全部、干淨地對治、降伏、消滅千千萬萬的生死之念,如果我們不念阿彌陀佛,這些千千萬萬的生死之念不會自己跑掉的,我們一念阿彌陀佛,亂心不得不佛,自然它就斷除了。所以千千萬萬的生死之念,哪一念都不能動搖、侵犯、占領我們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我們的心地只能讓阿彌陀佛來安住,不能讓千千萬萬的生死怨賊、無明妄想來占據,無明妄想要占據那就糟了,我們若不念佛生死怨賊就來占據我們的心地,我們念阿彌陀佛了,它就無所依據了。所以我們要發大願:假使熱鐵輪,在於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我們上極樂世界的願心堅定不移。要有願,有願才能成就。我們要這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有保障,我們離開"阿彌陀佛",這個極樂蓮邦就不能成就了。
  祖師說,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深信,發願,念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我們這個蓮花就開敷、生長出來了。我們越念得一心,念得純而不雜,蓮花就開得大如車輪,非常茂盛,到臨終時候我們就在蓮花裡化生了。如果我們不發願一心念阿彌陀佛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裡就沒有我們的蓮花。如果我們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蓮花生出來了,我們中間退墮了,不念,這個蓮花就枯滅了,就沒了。萬法唯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我們要發願有始有終,不要自己毀壞極樂蓮邦。極樂蓮邦要發願成就,要好好深信發願,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我們盡用這一念建築生死城了,造輪回六道了。今天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用這一念轉變觀念,我們不念世間這一切事物了,念阿彌陀佛了,這一念轉變了,就是用這一念造極樂城。每念句阿彌陀佛都在為極樂城添磚加瓦,所以我們要二六時中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這樣就能夠疾速地把我們的極樂蓮邦建成,早日生到極樂世界,普度無量的眾生。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現在我們對於淨土因緣有一個正確認識了,所以從今以後,我們心上就一件事,看住自己的心,一念也不離開阿彌陀佛,令阿彌陀佛在我們的心中永遠正念昭彰。正念昭彰就是說一念也不離開阿彌陀佛,離開阿彌陀佛就沒有出處了,所以我們要很好地修持,不要離開阿彌陀佛。
  王日休居士是宋朝的一個大居士,他作了一篇《龍舒淨土文》,這個作得很好,說的非常實在。王日休是宋朝的大學士,他是個進士,深信佛法,最後是站著往生的。他在淨土上很有成就,他寫的《龍舒淨土文》都是經過自己親自證得的。他老在這裡勸僧,就是勸我們出家人,"僧家當自念雲",我們出家人當自己常常這樣想念:"我為出家人",我是一個出家人,應當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了達生死,乃本分事",我為什麼出家呢,就是為了脫生死這一大事因緣,使自己了脫生死,使眾生了脫生死,更不是為了錢財名利或其它,這是我們的本分事,是我們的正業。就像農民種地似的,把地種好是農民的本分,我們出家人把道修好就是我們的本分。"不能如此",如果要不能這樣的話,"遂汩沒俗塵",出家以後還隨俗而轉,隨眾而流,身出家心沒出家。"一日大限到來",人生無常,假若一日大限到來,因為我們這一期生命是受業力的支配,業力完結了,這一期生命就結束了,每個眾生都不一樣。"有何依賴",我們道業沒成,佛沒念到一心,將來依賴什麼能出離生死?"平日雖有善業,不免逐輪回去。"有一點善業也是星星之火,杯水難勝薪火,難免生死輪回。"善業報盡,又復墜墮。不如早修淨土,直脫輪回。"這是王日休勸我們出家人,不如早深信極樂,發願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直接超越三界,脫離生死輪回,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畢就是真正達到目的了,要不,出家也白出家,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才真正地完成了我們出家的這一大事因緣、這個事業。
  "如永明壽禅師",宋朝作《宗鏡錄》的禅師,"長蘆赜禅師,萬年一禅師,皆修此道",這幾位禅師,雖然通宗通教,但最後也導歸極樂,此道,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又轉以化他人",不光自己修,還勸別人修淨土法門,"使更相勸化",互相勸化,都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豈可不效彼哉?我們末法的出家人,我們為什麼不效仿這些大德祖師,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呢?勸化眾生也修淨土法門呢?"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因為出家人不勞作,不做工,不種地,還有衣穿,有飯吃,不蓋房還有房住,所以凡受人一錢之施,哪怕接受人家一分錢、一食之供--一頓飯的供養,"皆當為說淨土,以報其德",我們接受人家一錢、一供都要給他說淨土法門,說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讓他深信,讓他發願,讓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我們才能消化信施,以報其德,報答人家供養我們、恭敬三寶的德行,人家供養了,種福田了,我們應當報效給他法施。"縱彼不信",假如他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漸熟,久而自信。"他暫時不信,但是耳根已經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了,一旦有苦逼迫的時候,他也就念阿彌陀佛了,就自信了。"若或便信",假如聽了以後能夠聽我們的話,好好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其利益大矣",就不可言說了。"常如此示化人",經常這樣教化人,"現世則為人所敬,己之善緣愈見純熟",自己的這個福德因緣就逐漸純熟了,純而成熟。"又能精心觀想",觀想佛的聖容,"不久必見佛之真身。此報身盡後",就是我們這一期生命結束以後,"必上品上生,為不退轉地菩薩矣。"我們就成為不退轉地菩薩了。"古語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當常念此意,不可懈怠。"這是王日休大居士,他老人家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勸說我們出家人的話,實在、真實,我們應當遵照實行。
  淨土法門是本師親口宣揚的,就是為了給我們末法眾生發起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不問自說。佛說的法都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成中國的漢文。我們本師乘願來到世間,相當於我們的周朝,就是孔子那個時代。我們本師乘願來世間設教,到現在按照佛歷是二五四零年了,已經經歷了兩千五百四十年的歷史。佛教是在東漢漢明帝的時候傳入中國的,就是說我們本師乘願來世間設教,已經一千年以後才由印度傳到我們中國,中國才有了佛法。從漢明帝到現在,佛教在中國已有一千七百年的歷史了。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最早、最先提倡修淨土法門的,是東晉慧遠大師。
  東晉慧遠法師是個出家人,"倡首修淨土",他首先提倡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慧遠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現在我就把慧遠大師的情況說一說。慧遠法師是雁門人,他出家以後居住在江西省廬山東林寺,就是現在廬山東林寺。"和劉遺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結為蓮社",劉遺民當時是個佛教信徒、居士,信仰非常虔誠。蓮社就是修淨土法門的,提倡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結社念佛的組織,叫蓮社。這個蓮社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發願願生彼國,要在蓮花裡化生,要在七寶池八功德水裡蓮花化生,目的是出離這個生死苦輪。當然慧遠大師和劉遺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都通達教義教理,通宗通教,也都通達佛的淨土法門,淨土三經、五經。"以修淨土",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倡修淨土法門的就是慧遠大師。"謂他日托生蓮花中也",再也不進入六道生死,在蓮花裡化生。"遠澄心觀想",遠是慧遠大師自稱,澄是澄清的意思,澄清自己的心地,觀想佛的莊嚴相好,按照十六觀經專門作觀想,觀想佛的莊嚴相好,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相好。澄心觀想,就是萬緣放下,一心觀想念佛。"初十一年",開始修淨土法門的十一年當中,"三睹聖相",三次見到阿彌陀佛及諸聖眾。
  佛在《楞嚴經》裡,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裡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憶想佛,一心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為他澄心的觀想,所以在頭十一年當中三次看到阿彌陀佛的莊嚴相好。"而遠沉厚不言",因為慧遠大師比較憨厚,老實本分,不是有點事兒就要顯示顯示自己,所以沉厚不言,一直沒有跟別人說。
  "後十九年七月晦夕",就是在晚上,"遠面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 慧遠大師看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佛的莊嚴相好,不像我們這個色身,佛身非常莊嚴高大,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有百千萬億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左右",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侍立在阿彌陀佛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就是每一支水流柱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妙法",看見水的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柱上下,這十四支水流就能夠演說,苦就是八苦、十六苦、百千萬億苦,逼迫為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等等,說三界六道是個苦海。空,三界六道、身心世界體性空寂不可得,不要貪著。無常,這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都是生滅性、無常性、可壞性,沒有常恆不變的實體。無我,佛說一切法無我。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妙法,不可思議。"如《十六觀經》所說。"
  "佛告遠曰",這個時候,佛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因為我發了四十八大願,若有眾生念我名號,若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者,我不成正覺,我已經發願了。佛就告訴他了,"後七日當生我國",說你好好念吧,你已經功成業就了,再過七天當生極樂世界。慧遠大師看見過去的道友在阿彌陀佛左右,"見僧佛馱耶捨,及慧持",看到出家僧人佛馱耶捨,還有慧持法師,都是慧遠大師過去的道友,"及昙順,在佛之側",在阿彌陀佛的旁邊,這就證明他們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向前揖遠曰",給慧遠大師打個問訊說,"法師之志在吾先",說慧遠大師你的誓願比我們先發,"何來之遲也。"我們都先往生到極樂極世界了,你怎麼還沒到極樂世界來呢,你先發的願要求西方極樂世界啊。
  "遠目見分明,乃與其徒言之",慧遠大師看得非常清楚,跟他下邊的弟子說,"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就是在廬山東林寺結成蓮社,領著大家一心念佛,這百二十三人都生極樂世界了。一開始的時候居此十一年,"幸於淨土三睹聖相",在此居住十一年修淨土法門,三次看到阿彌陀佛的莊嚴相好。"今復見之",今天又看到了。"吾生淨土決矣。"我決定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次日寢疾",第二天慧遠大師睡覺的時候,寢疾就是有點兒微疾,就是疾病,"至七日卒",到第七日的時候,就圓寂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遠少年博覽經史",慧遠大師少年未出家時,廣泛地閱讀經史,博就是廣博,覽就是看閱,經就是五經、四書、二十四史,我們中國的經書、史書,儒教的書藉他都看了,學識非常深廣。"尤通莊老。"不但通達儒教,而且對於莊子、老子的學說無不通達。老子是道教的始祖,姓李名耳,字老聃,他是周朝的禮官,孔子向他問過禮,老子把孔子說了,說:你立尊立卑,此斗亂之始也。《史記》上寫,老子後來騎著青牛往西邊的嘉峪關去了,不知所終。老子提倡無為,莊子是在老子之後,也是向老子學的道理。不是有莊子死妻鼓盆而歌嘛,莊子的妻子死了,他敲著瓦盆作樂,歡喜作樂。有人說,別人的親人去世了都憂愁苦惱,你怎麼還作樂呢?他說:人生是個大苦惱,今天她離開這個苦海,不是值得慶幸的事情麼,我為什麼不鼓盆而歌呢。就是說慧遠大師知識文化非常廣博。
  "因往太行山,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慧遠大師沒出家的時候,到太行山去聽道安法師--晉朝一位出名的法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心開意解,心明眼亮,一點也不迷悶,"乃曰:九流異議乃糠粕耳。"世間不是有九流嘛,世間的一切,不管儒教、道教和其它的一切學問乃糠粕耳,都是糟糠碎粕,不是真正的精米。"因削發事之。"因而落發出家侍佛。"後至廬山,凡三十年不出",前十一年,後十九年,"卒年八十二歲。"慧遠大師就是淨土宗的始祖,第一代祖師。
  下面跟大家說說東晉劉遺民,就是和慧遠大師結社的劉遺民,"程之,字仲思",他的字叫仲思,"號遺民,依遠公共修淨土",他依靠慧遠大師共同發願修行淨土。"專坐禅作觀想法。"專門坐禅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依報琉璃世界七寶俱全,七寶池八功德水,觀正報,觀佛的莊嚴相好,專門坐禅觀想,觀想法,按照《十六觀經》,"方半歲",才半年的時間。"即於定中見佛光照耀。"因為觀想能夠把妄心歇滅,達到入定,妄心滅了就叫定。定,不是昏沉大睡,既沒有妄想也不昏沉,歷歷明明,那才叫定呢,和自性相應,心既不散亂,也不昏沉。在這個定中看到佛光照耀。"又地皆金色",大地都是黃金的顏色。
  "居山十五年",在廬山東林寺和慧遠大師在山上住了十五年。"末年,又於想念佛中",西方極樂世界是由心想生,我們心不想念、不憶念,那麼我們怎麼上極樂世界呀?心想事成嘛。我們想殺生,想吃肉喝酒,那麼就變現地獄,我們想念佛,觀想佛的莊嚴相好,念佛,極樂世界就現前。"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阿彌陀佛莊嚴相好,是紫金色,"毫光散照",就像我們每天念的,白毫相光。"垂手下接",這叫接引相,"以臨其室",就來到他住的屋子。"程之慰幸",劉遺民感到非常安慰、幸福。"悲泣自陳曰",哭泣著說,"安得如來為我摩頂",劉遺民感動地說,要能夠得到如來為我摩頂那太好了。"以衣覆我",能夠以佛的衣服來覆蓋我。他這樣說了以後, "佛乃為摩其頂",真的摩頂了,有願必滿嘛,眾生有願,佛就滿願。"引袈裟以覆之。"阿彌陀佛提著袈裟角覆蓋他的身。
  "他日想念佛",觀想念佛,"又見身入七寶大池",他一觀想念佛,看到自己的身已經落到七寶大池,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青白相間",池裡蓮花大如車輪,就像阿彌陀經說的,有青色的,有白色的,間雜。"其水湛湛",七寶池八功德水非常清澈,湛湛就是清澈的意思,一點兒不混濁。"如無邊岸",沒有邊和岸,七寶池非常大。"中有一人,頂有圓光",在這寶池當中,有一人頂上有佛光。"胸有卍字",是佛的吉祥相。這個卍字不是漢字,這是佛三十二相的一種相好,是佛的莊嚴吉祥相。唐朝的時候武則天她做皇帝以後,因為她信佛,就以自己的權力,命令文部把這個字改成卍字,是萬德莊嚴的意思。其實它不是原先的漢字,是佛胸前的一種莊嚴相好。"指池水曰",指著這個池水告訴他:"此八功德水,汝可飲之。"說這個池裡是八功德水,具有八種功德,你可以飲用。"程之飲水",他飲水,"甘美盈口",又甜又美,喝了以後感覺到一種特殊的感受。"乃還",就回來了。"猶覺異香發於毛孔。"這個時候還感到異香發於毛孔,每個毛孔都放香。"乃曰,此吾淨土之緣至矣。"說:我淨土的因緣成熟了。娑婆緣盡,極樂緣熟的意思。
  "廬阜諸僧皆來會", 廬阜的僧人都來到這裡看他。"程之對佛像焚香再拜。"劉遺民對阿彌陀佛像前,點上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我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所以我才知道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劉遺民說:我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我才知道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恩德是來自釋迦牟尼佛,這個香當先供養釋迦牟尼佛。"又供養阿彌陀佛,後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以至十方佛菩薩眾,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劉遺民發大願了,以這香供養一切諸佛菩薩,願諸佛菩薩加被,令一切有情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祝畢",祝願完了,"與眾話別",與大眾告別了。"面西端坐,斂手氣絕,年五十九。"才五十九歲就往生極樂了。
  你看人家來去自由,自知時至,心誠則靈。不像我們今天念佛明天念佛,雖然出家了,到老了病苦啊,顛倒、迷悶、糊塗,就是因為沒有好好修行。他預知時至,佛親自來接引,人家念到一心了,值得我們大家效仿學習。
  "唐京師僧善導。"唐朝京師,就指當時長安,長安是當時唐朝的首都,就是現在的西安。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一位很出名的祖師。"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貞觀指當時的年號,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他看到了以後,"於是笃精勤苦",他精勤不辭勞苦地修淨土法門,一心念佛,精勤不辭勞苦。笃是虔誠的意思。特別虔誠,精進勤修淨土法門,不辭勞苦。"若救頭燃",就好像頭上著火了,趕忙救火一樣。"每入佛堂,合掌長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他每到佛堂,不像我們散亂念幾句佛上香拜完佛就拉倒了。合掌胡跪,總是合著掌跪在佛前,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他這一念,非力竭不休,非到念不動的時候,實在念不動了才休息,可謂精勤。"雖寒冰亦須流汗",念得滿身大汗,冬天寒冷結冰的時候,也念得滿身流汗。"以表至誠。"以表示自己對阿彌陀佛虔誠的心達到極處。"出即"出來佛堂,念完佛了以後,"為眾說淨土法門",為僧俗四眾講說淨土法門的殊勝因緣,讓大家起信,都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無暫時不為利益"。暫時就是很短時間,沒有一剎那空過的,不是在佛堂裡一心精勤念佛,就是為眾生種種開示,令眾生得念佛的利益,沒有暫時休息。不像我們盡說些閒話、廢話、危害話、戲論。"三十余年,不暫睡眠。"三十年的時間不算少啊,我們這才三個月。三十多年不暫睡眠,暫,就是時間不長,就是從來不睡眠,沒睡過眠,一直在念佛,精勤修行,在教化眾生。"般舟行道,禮佛方等,專為已任。"般舟行道,就是打般舟三昧,晝夜精勤念佛,舟是船的意思,般舟就是智慧之船。晝夜精勤一心念佛,就像道安法師似的,打九十日般舟三昧,晝夜精勤念佛,最後感天人供養。禮佛方等,專為已任:專門禮佛、拜佛、念佛,以修淨業為自己的大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而且嚴守戒律,秋毫不犯,不犯過惡,身口意不犯過惡,不犯威儀,一心念佛。"未嘗舉目視女人。"三十多年來修淨土法門,沒有一次抬起頭來舉眼看視女人。這說明沒有貪愛之心,所以修淨土法門沒有障礙。這個很重要啊。"絕意名利",不貪名不貪利。絕就是斷絕,意就是心,從心上把名利思想徹底地斷除。"遠諸戲笑",遠離戲論談笑。出家僧人不能互相說閒話,說些愛欲開心的話、戲論的話、取笑的話,這都是業啊,應當尊重別人。善導大師本分老實,精勤修道,遠諸戲笑--戲論和談笑。
  "所行之處,淨身供養。"所行,凡是他所到的地方,淨身供養,自己沒有儲蓄,完全供養諸佛菩薩。淨身供養,身不存一文,"飲食衣服有余,並以回施"。如果飲食衣服有供養的剩余,除了自己用的以外,回施給大眾,就是布施。除了三衣一缽以外更無它儲。"好食送大廚供眾",得到好的飲食送到齋堂供給大眾用。"粗惡自食",不好吃的、壞的自己用。"乳酪醍醐,皆不飲啖。"乳絡醍醐就是上妙美味了,好的食品皆不飲啖,都不吃。"諸有,用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畫淨土變相三百余壁。"畫淨土變相,就是畫淨土法門的依正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就像我們極樂世界莊嚴圖似的,三百余壁,專門宣傳淨土法門。"見壞寺及塔,皆悉修營。"見寺廟年頭多了,朽壞了,需要修理了,或者塔經過風吹雨打已經殘缺了,他都發心修理營辦,修理好。"燃燈續明,每歲不絕。"點燃燈燭,光明相續,沒有間斷。每歲不絕就是成年也不斷光明。另外這裡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法燈,傳播淨土法門,使法燈的光明一代代傳下去,永遠不滅的意思。"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他自己用的三法衣、淨瓶和缽,自己用的缽,吃齋飯用的缽,不使人持洗,不讓別人拿著,也不讓別人給洗,"始終無改"。從始至終都是這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勞動別人。
  "不與眾同行,恐談世事",他除了入佛堂念佛,然後就是宣傳淨土法門普度眾生,從來不和哪個人、大眾同行,在一起走,在一起坐,在一起打閒岔。恐怕在一起談世間的事情,因為這樣就離開佛法了。"妨修行業",妨礙修行清淨之業,"輾轉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他把一切時間、身心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弘揚淨土法門上,所以輾轉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就是接受他教化的、發心念佛的人不可勝數。
  "或問導雲",有的人問善導大師說:"念佛之善,生淨土否?"說念佛這個善業能生淨土嗎?能生極樂世界嗎?"答雲:如汝所念,遂汝所願。"如汝所念,正如你所念的,你念阿彌陀佛,你就能上極樂世界,就能滿足你的願望。"於是導自念阿彌陀佛一聲",善導大師自己就念阿彌陀佛一聲,就是說隨你所念就能夠滿足你的願望,你怎麼還懷疑呢?所以善導大師親自給他做示范,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聲以至百聲,光明亦如此。"就有十道光、百道光明從口而出。他修出功夫來了,這樣能使修淨土法門的人堅定信心。
  "其勸化偈雲",他做一個偈子勸化眾生:"漸漸雞皮鶴發",因為人生是無常的,妄身妄心每剎那都在往衰老、死亡、壞爛的方向變化、密移,這就叫無常,世間就叫變化。不是突然就衰老了,發白面皺,現衰老相,每剎那都在往衰老、死亡、向壞爛變化,漸漸雞皮鶴發。雞皮,就是皮膚粗糙老化了,就像雞皮似的,鶴發,頭發也白了,發白面皺,現衰老相。"看看行步龍鐘",那麼人一天比一天走向衰老,就不像青少年血氣旺盛。世間有句話:人老彎腰把頭低,樹老焦稍。走道兒也沒有力量了,東倒西歪的。"假饒金玉滿堂",不管你怎樣富貴,趁多少金銀寶玉充滿堂上,"難免衰殘老病",誰也避免不了氣血衰敗,四肢衰殘、不聽用,老苦,惡病纏身。"任汝千般快樂",有的人生活在世間,燈紅酒綠好像挺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快樂不是總快樂,剎那就過去,就像夢幻泡影似的,"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這就是善導大師對眾生的勸化偈。
  "後謂人曰",以後他對人說,"此身可厭",這個色身從頭頂到腳底,皆是骯髒之物,污濁之氣,無一潔淨處,穢不可聞,實屬臭肉一塊,早該扔掉。這個身從頭頂到腳底,皆是眾苦的安樂窩,煩惱的歡舞地,沒有一處是安樂的,所以是苦肉一塊。從頭頂到腳底,皆是罪業的焚燒場,只能造業,這個身心,妄身、妄心只能造業。所以說他是苦肉、罪肉、臭肉,沒有一潔淨之處。故善導大師說此身可厭,苦、罪、穢嘛,真可厭離。"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他說我要上極樂世界了,"投身自絕"。自己上樹,投身自絕,就是上樹再跳下來。
  "高宗見其念佛口出光明",唐高宗看到他念佛口出光明,"又捨身時精至如此",精誠達到這種程度。"賜寺額為光明",賜給他寺院的匾牌為光明。"本朝慈雲式忏主略傳雲,阿彌陀佛化身",說他是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聞潺水聲,乃曰,可教念佛。三年後,滿長安城中念佛。後有法照大師,即善導後身也。"法照大師也是淨土宗的一位祖師。
  "國初永明壽禅師",國初就是宋朝初年,"禅師名延壽", 永明延壽禅師,他的法名叫延壽,"本丹陽人",是丹陽地方人。"後遷余杭",余杭也是地名,就是杭州,"少誦法華",少年的時候就誦法華經。"初為縣衙校",一開始他在縣衙門裡做衙校,就是縣的一個官吏。"多折官錢",因為他在縣裡掌握財經,所以他把錢折扣了,"勘之",就是案發了,因為他用了很多官錢,所以縣衙治罪,勘之就是勘驗錢到底哪去了,一查,他把這個錢"止是買放生命",只是買一些生靈放生,沒干其他用,沒有自己貪污吃用,"罪當死",他應當判為死罪,"引赴市曹",看來把縣衙的錢花了這個罪挺重,市曹就是刑場,把他押到刑場處死。"錢王使人探之",錢王就是當時杭州那地方他是王,吳越地他為王,錢王就使人探之,派人去看看情況怎麼樣。"若顏色變,即斬之",如果他顏色變了,害怕恐懼,說明他膽怯,裡邊有不法行為。如果他要不是為了自己,理直氣壯,無所畏懼,不怕死,都是為了眾生。若顏色便,垂眉不振,或者恐懼怕死,即斬之。"不變來奏",如果顏色不變,還和原先一樣,那麼你就來報告我。"臨斬",到臨處斬的時候,"顏色不變",無所畏懼,若無其事。"乃貸命,遂為僧。"貸,就是高利貸的貸,可能是向別人貸點錢,把這個錢還上,然後遂削發為僧,就出家了。
  "於禅觀中",就是在禅定、修止觀當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看到觀音菩薩以甘露水灌他的口。"乃獲觀音辯才",他就成就了觀音的辯才,應以何法得度者即說何法,一口能說無量法。咱們看《宗鏡錄》,整個藏經的宗旨要義,說得特別明白透徹。大徹大悟,獲得觀音的辯才,善說法要。"下筆盈卷",提起筆來,下筆千言,一揮而就,不用思考,自然流出。《宗鏡錄》寫的量那麼大,那麼多的文字著述,著述意義非常深妙。"著萬善同歸集、宗鏡錄等",這都是著名的佛學論述。"共數百卷。住持雪窦、永明",住持雪窦、永明寺。"日課一百八事,精進以修西方。"修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念佛。永明壽禅師雖然通宗通教,但是最後皈依淨土,一門深入。"既坐化",最後坐化,坐著就圓寂了。
  "焚畢為一塔。"焚畢就是火化以後,做了一個塔。"有僧每日繞塔禮拜",繞永明壽這個塔禮拜,"人問其故",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這麼做呀,"僧雲:我撫州僧也。"我是撫州這個地方僧人。"因病至陰府",因我有病就到了陰朝地府。"命未盡放還",因為我的壽命還沒完結,就把我放回來了。我在陰間"見殿角有僧畫像一軸",我在陰朝地府看見有僧人的畫像一軸,"閻羅王自來頂拜",閻羅王都向他頂禮。"我問此僧何人",這個僧人是誰呀,"主吏雲",主吏就是陰朝地府的官吏,告訴他說,"此杭州永明壽禅師也。"他說閻羅王拜的這個僧人就是永明壽禅師。"凡人死者皆經此處",凡是人死了以後都得經過閻羅王這個地方。"唯此一人不經此處",唯有永明壽禅師沒經過此處。"已於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這是陰朝地府的官吏告訴這個僧人的,已上品上生。"王敬其人",閻羅王非常恭敬永明壽禅師。一心修淨土法門的,一心念佛的,就能滅罪增福,斷惡增善,出苦得樂,所以陰朝地府都恭敬。
  "宋臨安府仁和吳瓊",宋朝臨安就是現在杭州,仁和這地方有個叫吳瓊的。"吳瓊,先為僧,後還俗。前後兩娶,生二子。屠沽無所不為",屠就是屠殺,沽就是喝酒,無所不為,他還俗以後,不但娶妻生子,而且屠殺喝酒盡干惡事。"常與人作廚子",作廚師做酒肉,"每殺雞鴨等物命",他不但做而且殺害。"以手持起叫雲",把雞鴨用手拿起來然後叫雲,"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遂殺之。"他這樣說完就把雞鴨殺了。"連稱佛數聲。每切肉時,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彌陀佛,常念佛不辍。"經常念佛。"教村中人念經修忏",他自己造業還叫村中人念經修忏。"及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念經修忏這是正確的,勸人念佛也是正確的,但是不要殺生、害命,不要喝酒吃肉。"後眼上生瘤",眼睛生一個大瘤子,如雞子大,像雞蛋那麼大。"乃憂怖",憂愁恐怖,這回他害怕了。"造一草庵",他自己造了一個草屋。"分散其妻子",把妻子兒女都分散了,不要了。"晝夜念佛修忏。紹興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雲,瓊來日戌時去也。"他說我來日戌時就走了。"人皆笑之",笑他。"將用碗缽鍋子盡與人",他用的碗、缽、鍋都給人了。"次日晚,報諸道友行婆雲",告訴道友--和他一起修行念佛的行婆說,"瓊去時將至",他要走的時候到了。"盡來與瓊高聲念佛相助。"讓別人幫他念佛。"將布衫當酒飲了。即寫頌雲:似酒皆空,問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風。端坐合掌念佛。叫一聲佛來,即化去。"他也往生極樂世界了。
  他將布衫當酒飲了,即寫頌雲,"似酒皆空",好像是酒,實際也不可得,皆空,他心裡不妄想執著的意思。"問甚禅宗",還問什麼禅宗呢,"今日珍重,明日清風。"一切不可得。"端坐合掌念佛,叫一聲佛來,即化去。"這是吳瓊的情況。他先出家後還俗,然後造了很多業,臨終改了,念佛也得往生。但他是特殊情況了。
  "宋荊王夫人。元祐間,荊王夫人與婢妾精修西方。"荊王的夫人和他的婢、妾,荊王的妻妾專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其中有一個女人懈怠,放任懈怠不好好修。"夫人斥去",夫人就喝斥她,讓她走。"其妾悔悟精進",因為荊王夫人喝斥她了,所以她悔過覺悟了,精進修淨土法門。"久之,謂他妾雲",過了很長時間,她對其他的妾說,"吾今夜當生西方",我今天夜晚就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夜異香滿室,無疾而終。明日",第二天,"同事之妾告夫人雲",其他的妾告訴夫人說"昨夜夢化去之妾",就是往生西方極樂的這個女的,"托致起居雲",托我告訴你,向您問候。"夫人訓責我修西方,今已獲往生,感德無量。"她托這個妾告訴荊王夫人:因為你過去訓責我,所以我才一心求西方,現在我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特別感謝夫人的恩德。"夫人雲,使我亦夢",如果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那麼你也給我托個夢,"乃可信耳"。我才相信。
  "其夜夫人夢見亡妾",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亡妾。"敘謝如前",敘述感謝,和前面一樣。"夫人雲,西方可到否?妾雲,可到,但從妾行",你但跟著我來就行了。"夫人隨之,見池塘廣大,紅白蓮花,大小相間,或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雲,何以如此?"為什麼這樣呢,"妾雲,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發一念",發心修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念發了,"池內便生蓮花一朵。若願心精進",如果願心精進,一心念下去,"則蓮花日日敷榮",蓮花越來越茂盛。"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花日日萎悴",如果願心退轉了,蓮花就一天一天的萎悴了。"以至殒滅。"最後沒有了。"次見一人坐蓮花上,其衣飄揚散去,寶冠璎珞莊嚴其身。夫人問雲,何人也?"問他是什麼人,"妾雲,楊傑也。"說他是楊傑。"又見一人坐於花上。妾雲此馬玗也。夫人雲,我當生何處?妾引行數裡許",妾引王夫人行幾裡,"遙望見一金壇",一個金的大壇。"金碧照耀。妾雲,此夫人化生處",這就是你將來生到極樂世界化生的地方。"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覺,訪問楊、馬所在",就是前面往生的那兩個人。"則傑已亡,而玗無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識已在淨土矣。"身雖然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一心念佛,心裡有佛即是佛在。心裡不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已經在極樂世界了。心在哪兒身就在哪。"後夫人於生日",在生日那天。"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子孫方具獻壽之儀",她的兒子和孫子,方准備好為她祝壽,給她獻供養之品,這個儀式剛開始,"已立化矣"。站著就圓寂了。
  前邊和大家說的是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能了脫生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大安樂。現在跟大家說說念佛不僅能夠了脫生死,解決生死大事,而且能夠滅罪增福,得現在的利益。現在就能滅罪增福,為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種下遠因。
  "極樂世界雖去此百萬世界",這個極樂世界雖然離我們娑婆世界過十萬億國土,從事相上來看好像挺遠的。"論其跡則不勝其遠",要是從世跡上來說呢,不勝其遠,離我們太遠了。"然佛之慧性",佛的智慧之性。"含虛空世界",佛在楞嚴經裡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以空所生。" 這個十方虛空雖然廣大,但是在我的清淨覺體之內,就像大海的一個泡沫似的。所以我們這個覺性能含虛空,超越大小,不可思議之大。"故無所不在",所以佛的智慧之性法身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是以一切眾生舉意動步",舉心動念,一念一言一行,"皆在佛之性中",諸佛菩薩一一照了。"至心懇切,無不應驗",只要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沒有不感應、靈驗的。"故此卷敘現世感應",這一卷敘述現在世的感應,現在就能夠得到佛法利益,就能夠滅罪增福。
  "宋馮氏夫人。夫人名法信",她名叫法信。"贈少師許珣之女。適承宣使陳思恭",就是嫁給承宣使陳思恭了。"少多疾",少年時候多疾病,"及嫁,疾尤甚",出嫁以後這病更嚴重了。"醫者以為不可療",醫生說不可治了。"往見慈受深禅師",她前往去見慈受深禅師,問愈疾之方,怎樣醫治好病啊。"深教以持齋誦佛",慈受深禅師告訴她:你持齋念佛吧,"夫人盡去葷血",她就長齋素食了,不吃酒肉了,"及裝飾之奉",也不妝飾打扮了。"衣掃塔服。專以西方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行也向西方,坐也向西方。"起居食息亦西方也",就是心不離西方,行住坐臥都是西方。"語默動靜亦西方也",就是心裡不離。"酌水獻華亦西方也",她一心想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誦經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為西方之津梁",都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十年間無惰容",她精心修行了十年,沒有懶惰的容貌,沒有懶惰的情緒。"心安體健,神氣昌盛,人皆尊尚之。"都尊敬崇尚她。
  "一日,忽書偈雲",有一天她寫了一個偈子:"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意思就是:隨著世間的生死業緣許多年,受業力支配受苦報,枉作老牛為耕田,受這生死的驅使,善惡的驅使,就是隨著妄緣,被妄緣所驅使,就像老牛耕田似的被人家使役。今天念佛成功了,打疊身心早歸去,今天把這個生死打發走了,要一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免叫鼻孔受人穿,就像畜生似的,老牛的鼻孔被人穿,被人使用,受種種苦,就是再也不受生老病死的逼迫了,再也不受別人的主宰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族黨怪之",她的家族和親戚感到奇怪。"夫人雲",夫人說了,"行即西歸,何怪之有?"我要走了,要上西方極樂世界了,有什麼奇怪的。"乃臥疾"躺下,有病了。"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雲:吾神游淨土",就是說我已經游歷了西方極樂世界,我現在因緣已到,"面禮阿彌陀佛,觀音左顧,勢至右盼。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來生彼國。"百千萬億的佛子都慶祝她來生其國。"若宮殿林沼,光明神麗",極樂世界宮殿、樹林、水,光明神麗。"與華嚴經及十六觀經所說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聞妙香芬馥,不類人間。"和人間不一樣。"及三日荼毗,舉屍如生。"屍體和活著的人一樣。
  這是念佛往生的事例。

 

上一篇:成剛法師:三皈 五戒 十善
下一篇:成剛法師:了生脫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