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果實相(五)
假使菩薩修從空出假觀,就住著假觀的境,則智多定少,雖然能見佛性,但容易停滯在於空假二邊,不能了了見於佛性,此時應再續修中道正觀。
前面所說的從假入空觀、從空出假觀,因為是方便觀,故菩薩應入中道第一觀,以成就佛道。修中道正觀、息二邊分別止,得佛眼、證一切種智,這才是初心菩薩的正觀。
什麼是中道正觀?若能體悟現前一念心性,非真非假、止息緣真緣假的心,是名為正。非真,即非真空(不是完全沒有);非假,即非妙有(存在的現象也非實在)。我們能如此谛觀心性,不執著空有兩邊,又能明了通達,即是中道正觀。
所謂「息二邊分別止」者:二邊,即指一切世間對待法而說的。如:空與有、常與無常、我與無我、大小、高下、長短、親疏等,凡有對待的法皆是。菩薩當知世間的對待法,皆是假合而有,體性本空,無有真實,大小、高下、長短等,皆由比較而生,大非真大、小非真小,故對一切境不起分別,是名為息。菩薩因不著空有兩邊,不偏一法,不厭生死,不欣涅槃,無二邊可止,是名修息二邊分別止。
佛眼,於諸法中皆見實相。法眼雖能知一切眾生各個方便門,令得智慧,但不能遍度一切眾生,以是故求佛眼。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有句偈說:「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就是在說明佛眼,雖遍照十方法界差別相,相雖有差別、體性是無差別的。此空(體性)假(差別相)不二,即佛眼也。
一切種智,不但有二乘人了真空的一切智,也具足菩薩度化眾生的方便智(道種智),是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乃至諸法行為、類別、相貌、名字,佛皆能如實了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
中觀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唯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如來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義理,無不含攝在此四句中。因緣所生的一切世間現象,無一不是假合而有,生滅變異,無一真實,故皆是空性。但假合而有的世間現象,雖是假名施設,卻能廣作一切佛事,若能如實了知兩者的關系、意義、作用、內涵,即是中道義。能知此義、修此觀,能具佛眼,成就一切種智。初發心的菩薩,若住此觀,則定慧等持,了了見佛性,安住大乘法中,很快就能成就佛道。{77}
200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