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清遠法師:龍樹菩薩的大乘佛學思想略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龍樹菩薩的大乘佛學思想略論 

清遠法師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釋迦的龍樹,出生在南印度毗連婆國。為近世多數學者所公認的生卒年代,大致推定在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間,龍樹先學外道,通達醫方隱身之術,後入佛教學習小乘再轉大乘,精通當時一切經典,統一諸經思想而確立了大乘佛教義學。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奠基人。

龍樹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據西藏所傳為122種,漢譯為22種。他的學說傳播以後,特別在西域一帶,得到了相當的發展,他著作中最主要的,則為《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提示生死解脫的根本,為三乘共由之門;智論采中道立場以顯不共般若;十住論則以深遠之見而暢發菩薩之行。空、假、中三谛,八不中道,實相涅槃是龍樹大乘學說的要義。龍樹大乘學說的建立則是與印度大乘佛學的發展有密切關聯的。

佛陀入滅後百余年,佛教內部由於對佛陀教義的理解不同,遂分裂成兩大派:一派叫大眾部,一派叫上座部。兩派展轉分裂,到佛滅後六、七百年左右,就有十八部派之多。這些部派都或多或少地繼承和發展了某些佛陀的教義,稱為部派佛學。接下來大乘佛學成立,便貶稱他們為“小乘”。他們都主張“心外實有”,“境在心外”,“心境相離”,“心依於體”,對哲學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等基本問題,作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解答。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缺點,就是多著“有見”。“有見”就是他們不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對宇宙間的事物,作一概實有的形而上學地理解,這樣就和佛陀所講的“緣起”,“無常”,“無我”等辯證觀點相違背了。

此時,龍樹菩薩在南印度毗連婆國誕生了。當時小乘有部、譬喻、分別說爭論異常激烈,外道如勝論、譬喻等亦組織完成,各樹異幟。南傳大空派方廣部的方廣道人一派的思想是大小乘過渡時期的產物,見解駁雜不純,學術界的思想異常混亂。這時大乘經典陸續出現,如講性空幻有的《大般若經》,中道唯心的《華嚴經》、《寶積經》,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的《維摩诘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妙法蓮華經》,還有宣揚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經》,宣揚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經》,結合淨土與般若思想而成的《般舟三昧經》與最特勝的《首楞嚴三昧經》,此外還有《華手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等。這些經典,雖然已很流行,但無人弘揚,在混亂的佛教哲學界不能產生揚蕩廓清的作用。

龍樹面對當時的現實,本想推演佛理,另創“小異”於佛法的新宗。但他接下來繼續鑽研了許多前所未見的大乘經典之後,思想發生了轉變。他於是根據《般若》、《寶積》、《法華》、《華嚴》諸經的要義,提倡中道。中道亦名“中道觀”,或簡稱“中觀”。“中觀”就是不著二邊,離有離無,以“中觀”作鑰匙,把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等大乘要義的法門都打開了。

龍樹在所作《中論》第二十四品中,對《中觀》作如下的解釋:“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就是有名的“三是偈”。天台宗稱為“三谛偈”。此頌表明中觀思想是由緣起性空思想發展而來的。“眾因緣生法”就是緣起法。緣起法有兩方面:第一無自性,第二諸法雖空,並非全無,而有假名(即名言施設)。二者互相聯系,諸法因其無自性,才是假設,因為假設才是空,既不著有,也不著空,才是中道。中道觀,是針對有部執一切法實有與一類大乘思想認為因緣法是空這兩種極端思想提出來的。

龍樹在《中論》開頭的兩個歸敬頌中,還提出了八不中道的思想,與“三是偈”同屬於他的認識論。頌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八不中道是龍樹根據《般若經》裡所提出的各種偏見(執著)歸納出來的,偏見不止這八種,但這八種都是見,執著邊見,便不能真正了解緣起法,謂三戲論。戲論指一切不正確的,無用的名言概念,離開這些邊執見而不執著,則謂之“八不中道”。“八不中道”是息滅一切戲論,用般若直接證會諸法實相,這種對諸法實相無間隔、無中 介的證會,又叫現觀。它與概念無關系,謂之“根本般若”。“根本般若”必先息滅戲論,所以謂“無所得”。由根本無所得再向前發展的認識,叫“後得智”,後得智重新與概念聯系,由此而認識諸法實相。

龍樹對於涅槃的解釋與前期佛教所主張的以滅絕生死為標志的涅槃有所不同。如《中論·觀涅槃品》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涅槃和世間之間的差別是由無明造成的,若無無明,則達涅槃。涅槃之義是指對實相的認識、應用而顯示的究竟境界。若諸法實相的完全顯現謂之無余涅槃,在達到無余涅槃之前的一切實踐,六度萬行,無非利他,眾生無窮我願無盡,行健不息,名無住涅槃。生死流轉謂之世間,超生死流轉謂之涅槃。世間一切事物的實相為畢竟空,而畢竟實亦為涅槃的內容。以空為實相,就把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世間與出世間等等矛盾都統一起來了。

龍樹奠定了大乘學說基礎,隨後又有提婆、羅睺羅跋陀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鸠摩羅什等繼續發揮和繼承他的中觀思想,使他的大乘學說得以進一步發展。
 

 

上一篇:清遠法師:從加強佛教自身建設談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下一篇:清遠法師:清遠法師泊蓮寺水陸法會上堂法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