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法聞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法師品第十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5月29日 請翻到經本第159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其有欲疾得 若有能受持 諸有能受持 當知如是人 這就是這一品的關鍵,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五種功德,就能夠成就自然智,才能夠快速地得到一切種智。 164頁的第二段。 欲捨諸懈怠 如人渴須水 這是鑿井喻,來形容受持《法華經》的利益,要堅持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你就會得到種種的利益。接下來: 藥王汝當知 不讀誦、參悟《法華經》很難開佛知見,很難達到佛的智慧高度。 若聞是深經 當知此人等 我們有一句話叫作“登堂入室”,經常演說《妙法蓮華經》就是於佛法寶藏,不僅登堂而且入室,作如來的入室弟子,最近弟子。入室弟子在我們現代漢語裡面,就是能夠得師承、師傳。 若人說此經 處聚無所畏 諸法空為座 加刀杖瓦石 這是獲得衣缽真傳的一種境界。什麼叫入如來室?大慈悲。什麼是得如來衣缽真傳?柔和忍辱為衣。登座說法,以什麼為座?以諸法空為座。 我千萬億土 若我滅度後 及清淨士女 佛祖滅度後,如有人能夠堅持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的話,佛祖遣化四眾護持,很像我們現在的狀況,大家互相帶動,借《法華經》之緣,我們聚集在一起,讀誦、參悟、修學。 若人欲加惡 變化人來作護法神。 若說法之人 我爾時為現 這點出了獨處淨修的時候,也應該讀誦這部經典,比如閉關或者淨修的時候,怎麼樣才能夠與法相應?要讀此經典。 若人具是德 若人在空閒 是人樂說法 若親近法師 清閒處讀誦此經,也是利益眾生,不僅自利,自己會身心清淨、身心光明,同時也是利他。以清虛為體的眾生,夜叉、鬼神等,我們讀誦,他們會來聽。為什麼讀誦佛經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呢?這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他兩利的事。不僅能夠清淨自己身、口、意,三業,得佛智慧,同時通過我們的轉述,我們起到中轉、轉化的作用。這部經典作為文字,其他的眾生不見得能夠受益,因為他不一定會去翻書、去讀書。文字很有局限,是針對我們的思維意識,是我們人的東西。而我們一旦把經典讀誦出來,經過我們的思維意識,經過語言,這就不一樣了,其他以清虛為體的眾生就能夠接受,能夠從中受益,我們讀誦就起到一個轉化的作用。從這點意義上說,我們讀誦經典回向自己的歷代宗親、一切冤親債主,回向法界的一切有緣眾生,他們確實能夠受益。因為通過讀誦的轉化就能夠接受,讀誦就是把書面上死的知識讀活了,語言是法的玄妙的體現。 這一品為什麼叫“法師品”?廣義上“法師”的概念,就指的是讀誦、修行、受持、解說乃至書寫此經典的人,稱為“法師”,沒有嚴格的限定。不一定是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法師,概念是針對佛的出家眾裡面能夠受持、讀誦、解說,也就是在自己修行的同時,能夠講經說法的僧人,我們把他稱為“法師”。這一品裡面法師的概念,是指能夠以此經為參悟、修學的法寶,受持,按此經修行,並依此經廣為人說之人,是這一品中法師的概念。 這一品佛祖為何要針對藥王菩薩而說?這是不是一個疑問?佛法是法藥,以《妙法蓮華經》的法,佛的知見、佛的智慧、自然智、無上智、一切種智,這是法藥,以法為藥,能夠對治眾生不覺悟、迷惑、愚癡之病。我們今天都能在寺廟裡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人會去找寺廟裡的修行人、法師去治病,這恐怕最初跟《法華經》的以法為藥、以法為醫,對治眾生的貪、嗔、癡之病,跟這個譬喻有關系。我們知道佛法為法藥,他不是治頭痛、感冒身體病。 這一品裡面提到的鑿井之喻,從干土到濕土、到泥土,最後到找到水源,需要堅持!《法華經》處處用譬喻,令眾生能夠方便理解。以法為藥,不是治頭痛感冒,法作為法藥,對治的是眾生的不覺悟,貪、嗔、癡,但具體用《法華經》上佛祖的理念來說的話,六道眾生的通病是什麼?至少是兩個方面,我們以前也經常提到。一個是智慧不夠、悟性不夠,也就是思想境界,眾生要不斷地超越自己、超越現前,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悟性、智慧,這一點是指學識;第二點是眾生的見識不夠,胸懷不夠,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氣度、度量,這是眾生所以在六道中輪回、沉淪六道,不單是愚癡、智慧不夠,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氣度不夠、氣量小,不成法器。對真正能提升生命品質的方法、妙法他認識不到、接受不了。這是氣度問題,不光是智慧問題。 在上一品中提到授記,佛祖勉勵弟子每一位將來都能成佛,而且對於宿緣比較深的弟子,都很具體地點明了將來在什麼方位成佛,成什麼樣的佛,以及成佛的種種狀況,都說得很清楚、很具體。並沒有具體實質的妙法的法語,來說明妙法究竟體現在哪兒,就是一個鼓勵、授記。 “法師品”關鍵是“法師”兩個字,“法師”怎麼解釋?首先是“以法為師”。以什麼法為師,以《妙法蓮華經》的法為師,要堅持讀誦、受持、書寫;第二個是在自己堅持修行的同時,還要廣為人演說,這就是“法師”。這是廣義上法師的概念,不是稱僧人為法師的概念。有一些居士自己受持經典,又廣為人說,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以稱為“法師”。但是,佛法兩千多年來傳到我們今天,有一些概念比較定型了,一般意義上的“法師”是指僧人、佛的出家眾,這是隨著時間而形成的現在法師的概念。 “法師品”裡面,佛弟子的代表是藥王菩薩,只要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