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威南居士: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一章 如實觀察無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一篇 認識無常

第一章 如實觀察無常

  ⊙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

  —長阿含

  「這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長留而不改變的。」佛陀曾經這樣宣說。這句話出自長阿含經。據說這是佛陀臨進入般涅槃時給予弟子們的最後一次教誨。在佛遺教經中也有著類似的紀錄:「... 世間一切會移動和不會移動的法,都是會敗壞的,有著不固定和不安穩的現象。」作為眾人導師的佛陀也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無常的現實,同時更在他本身將要入滅(去世)之前的最後一刻再一次強調這個事實。這使得那些企圖依賴佛陀的「庇佑」而免於無常、免於生老病死的弟子們的美夢全部粉碎。

  正如前言所提到的,無常的現象恆常存在於這個世間,是你我都擁有的生活經驗,也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常識;但是為什麼我們卻盲無所覺,並且從來不曾對無常的變化有所警惕呢?這都是由於我們總在一廂情願地「認為」變化不會這麼快發生,或者盲目地迷信有某種超能的神秘力量可以留住一切我們所貪愛的事物。

  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從來都不曾正視我們所面對的世間和存在其中的種種現象。因此,在這一章裡,我們將會對無常的現象作一番真實的觀察。

  ◆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將會衰老,將會染患種種疾病,在受到刀砍火燙時會受傷、會痛楚,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而終將漸漸步入死亡。在這之後,屍體將被埋進土裡,就像是一塊木頭那樣,再也不會說話、不會看東西、不會移動,全身冰冷而僵硬,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情了。最後,屍體還會腐化、朽爛,成為一堆泥土。

  從上面的說明中,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並沒有可以使自己的身體永遠不會變化的控制能力。而事實上,這種情況不僅是在死後才這樣,即使在活著時,我們也必須面對這種無常變易。

  從出生到成人,這種長大的過程並不是我們想要便可以做到的。身體的茁壯成長必須依靠營養的補給、水分、運動等許多條件。唯有當所需的條件都具足時,「長大」才會變成事實。隨著這些條件的不同,每個人的成長情況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營養不良。

  我們的身體是由:頭發、毫毛、指甲、牙齒、皮肉、筋骨、骨髓、五髒、腸胃、肋膜、痰膿、血汗、脂肪、尿液等等器官和分泌液所組合而成。另外,我們還需要食物燃燒產生的熱能和吸入足夠的氧氣。歸納起來,組合成一具軀體的元素不外下列四種:1、固體2、水分3、溫度(熱能)4、氣體。這四種元素在佛學的專門術語中叫著「四大」。就是這四大元素的和合在維持著人體的存在。

  當這四大元素的和合處在一種適當的情況中時,我們的身體就很健康。一旦四大失去調和,人就會生病。四大過度的失調將會使病勢加重,甚至最終將導致死亡。人一死,四大元素也就隨著分解、散滅了。溫暖的軀體失去了溫度,火大散滅了;血液、尿液和唾涎等各種分泌液將凝結而不再流動,水大干了;風大也將隨著呼吸的停止而消散得毫無蹤影;剩下那由筋骨和皮肉等所組成的地大也將腐化而磨滅。由於四大的消散,人的精神作用失去了依持,也就隨之而消失。

  從中我們將可發現,人的身體是由種種元素所組合成的,一旦少了其中一個條件,人也不再成其為「人」了—你可以想象一個沒有地大:筋骨、皮肉的「人」嗎?或者一個完全沒有溫度的「人」?一個少了某部分「地大」的人,我們稱其為有所殘缺的人;一個體溫過高或過低的人,必定是個有病的人。至於完全失去其中一個元素的人,則必是一個死人了。

  因此,我們也就可以這麼說:身體的無常現象是出於各種條件(元素)的增減、組合或消散所造成的。

  類似的情況是否也同樣發生在我們的精神作用上呢?我們的情緒、記憶和意志是否一成不變?或者,也是無常而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呢?

  ◆喜怒哀樂

  人的情緒是起伏而多變的。當所處的環境或所接觸的人符合己意時,我們的心情也就顯得十分愉悅、暢快。一旦遇到的人、事,都和自己的心意背道而馳時,我們就會覺得憤怒、不滿或者難過、失望。

  究竟我們的喜怒哀樂是如何產生的,情緒起伏不定的無常現象又是什麼因素所造成的呢?

  所謂情緒,就是身體感官和外界的事物接觸到而激發起的種種感覺;也就是感受。我們通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大腦來和外界產生聯系,接受種種事物的刺激,從而引發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和無好無不好的感受。

  當眼睛接觸到色彩或光線時便產生視覺;耳朵和聲音接觸時產生的是聽覺;鼻子接觸種種氣息則產生嗅覺;舌頭接觸味道產生味覺;身體(皮膚)接觸外界而產生觸覺;大腦(心)通過感官接受外界的種種刺激而產生思想、記憶等心理作用。

  感官和外界的接觸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方向、對象和環境的不同,我們所接受的刺激也有所不同,產生的感覺也就隨之而轉變了。這種變易的現象,就是無常。所以說,人的感受和情緒也是無常的。

  當眼睛接觸到令我們感到「舒服」或愉快的色彩或光線時,我們會說:這是美麗的、漂亮的;當某些色彩或光線讓我們產生「不好」的感覺時,我們則會說:這是難看而丑陋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與外界的接觸上。感官不停地給我們的「心」輸送不同的數據,因而產生喜歡、討厭和無所謂等不同的情緒。我們喜歡美好的感受、厭惡甚至憎恨不好的感受;對於不好不壞的感受,則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該吸引或該排斥。當美好的感受消失時,一種新的感受又產生了 —我們會覺得若有所失。這種「若有所失」的感受使我們產生了悲傷的情緒。原先的美好感受被「失去」這種不好的感受所替代;而當我們失而復得或者又接觸到一個新的、美好的事物時,同樣的程序將循環一次...這就是喜怒哀樂的真相。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這種「感受的循環」一直不停地在我們身上發生著,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當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循環變換得太過頻繁時,我們便說:這個人很「情緒化」。

  事實上,我們之中又有那一個人不是情緒化的呢?我們都被情緒所支配、控制,被它牽著鼻子走。只是有些人情緒的變化沒有那麼頻繁,感覺上「好像」是「不情緒化」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笑話:某個年輕男子在路上看到了一個漂亮的少女,於是他的眼光被吸引過去了。他的視線就這樣不由自主地逗留在少女的身上,不捨得移開。以致到最後,整個人掉進路旁的水溝裡。

  這似乎只是一個無聊的笑話,但真實的情形卻是:這個笑話幾乎每天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當我們接觸到美好的事物而產生愉悅的感受時,我們總會對這美好的感受不停地「追逐」下去,渴望它能夠一直延續下去。以致最後掉入了煩惱的溝渠裡。

  ◆從「以前」到「未來」

  佛陀曾經以一只猴子來形容人心的善變。我們的心意就像一只在樹林裡跳來跳去的猴子一樣,一下子抓住這棵樹枝,一眨眼又抓住另一根樹枝跳到別棵樹上去了。我們的念頭不就是這樣子嗎?這會兒想著:嗯,今天早餐面包所塗的果醬還蠻好吃的;一會兒卻又想著:明天要和朋友一塊兒去看戲,該穿那套衣服才好?再過一陣子,我們可能又坐在那兒發著「如果我有一百萬...」的白日夢了。

  人們總是生活在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幻想中;一方面思念著已經成為往事的種種過去,一方面卻又擔憂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我們總是說:「唉,如果當時...」或者「早知道的話,我就...」再不然就是「萬一...怎麼辦?」年紀大的人喜歡「想當年」,年輕的人卻憂慮將來。一顆心就這樣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回徘徊,以致蹉跎了光陰卻從來沒有珍惜過任何一個可以被創造「可能」的現在!

  其實,時間就像一道河流,如果你不能配合流動的水勢,掌握每一個「動點」的話,那麼你就很快會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了。

  從「以前」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時間是一串連續不斷的流動:「現在」曾經是「以前」的「未來」;而「未來」也終將成為「現在」,隨著再成為「過去」。我們將時間劃分為三個時式:過去、現在、未來。如果以年分作單位的話,就是去年、今年、明年;以月為單位的話,那就是上個月、這個月和下個月;以秒作單位...如果我們不斷把時間的單位縮小的話,我們將會發現,時間其實是從來都不會固定在某一個點上的;它只是在不斷地流過去、流過去...

  事實上,時間的定義只是:生滅、生滅、生滅、生滅... 的連續循環。不是嗎?如果說一個人有七十歲的壽命,也就是說他擁有七十年的時間。在這裡,時間只是一個單位,用來測量生與死之間的差距。我們以日出(生;出現)和日落(滅;消失)的生滅過程來名為一個白天。這也就再一次說明了時間,只是一個假設,用來標志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對無常現象作一番測量。

  所以,「過去」這個時式所標志的都是一些已經「滅」了、消失了的事物;而「末來」卻是尚未「生」的、出現的事物。不管是已經消失的或是尚未發生的事物,都同樣是無從捉摸的。那麼,單憑想象去臆測那又有什麼意思呢?眷戀從前並不能令往事重現,欣求未來也不見得就能得償所願。唯有當前一刻才是觸手可及的。

  你是不是真的能夠看清過去、現在、未來的急速交替呢?你是否懂得在「此刻」一旦成為「過去」時,不拖泥帶水地將「它」放下呢?

  一個只願緬懷往事或者對未來作種種妄想的癡人就好比一個腳步向前,卻頻頻回顧背後,或者眼睛望到了天邊,卻看不清面前的路面的人。這樣的一個癡人早晚會踩錯果皮,跌得個焦頭爛額;又或者一腳踩進面前的深坑!

  ◆思考、決定;判斷、經驗

  每個人都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當我們遇到某件事物時,首先,我們將通過種種感官去感知它;在感官與外界的接觸中,將產生好的感覺、不好的感覺或無好無不好的感覺。之後,我們會進行思考,然後做出決定。比方說,我的手碰到了一盆熱水,產生了「熱」的感覺;這時,我便會想:「好熱啊!我不喜歡熱,我要避開它。」於是,便有了決定;這個決定的意念就是我們的意志。接著,我就會根據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適當的判斷:「這熱是從水傳來的(認識),那麼,讓我把手抽離水中吧!(判斷)」而這種判斷將在我們的心中留下痕跡,成為一種經驗。

  不管是思考、意志、判斷或經驗也都是無常的。我並不是每次一碰到熱水就會把手抽開的。如果是在一個刮大風、下大雨的冷天,說不定我就會這樣想:「好熱啊!但是這讓我覺得很溫和,我喜歡熱,我要把兩只手一齊放進去。」這樣一來,我就會作出不同的判斷而得到不同的經驗了。

  所以說,思考、意志、判斷和經驗等心理作用,和我們的身體或感受一樣,是會隨著外在的條件和環境以及個人各別不同的情況而改變的。

  可歎的是,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一旦某件事情在他的經驗中反復出現多次之後,他便會開始覺得,甚至認定這個「經驗」是固定的、不會改變的。他會說:「一定是這樣。」或者:「一定要這樣。」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固執、死板的人。

  由於他對無常的真相沒有清楚、明確的認識,而導致他思想上的「死角」(或「盲點」),因為他不知道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沒有固定不變的,而依賴記憶中的慣性思維來面對相似卻不同的事物,致使他無法理智地觀察所面對的事物,活用經驗,調整作法。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觀察無常以認識無常的重要性。對於無常現象的認識將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也更認識這個世間:從而學會如何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種種問題的方法。

 

上一篇:黃威南居士:情到深處人孤獨 前言 什麼是無常?
下一篇:黃威南居士: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二章 無常的性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