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蔡禮旭老師:禁於未發之謂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禁於未發之謂豫 蔡禮旭老師 在《禮記·學記》裡面講到,“禁於未發之謂豫”,這叫預防法。我們老祖宗在每一個學問當中,都講到了“禁於未發”,預防。像醫學,“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政治上,“不治已亂治未亂”。相同的,我們當老師的,不治已經出問題的孩子,要治什麼?在他問題還沒出現,就能夠把他導正。這個叫高!假如等問題出現了才收拾,那收拾不完。這一邊收拾一下,待會兒又要跑到另外一邊去了。“禁於未發”的學問。 而《弟子規》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都是“禁於未發”。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個孩子就恭敬,他就不會對父母傲慢、頂撞。等這個孩子已經父母講一句,他回九句,叫“一言九頂”,那你要再管,好管嗎?是啊,我們現在沒有“禁於未發”的智慧,統統在收拾爛攤子。 請問諸位老師,您相信孩子會愈來愈好的請舉手?好,請放下。你不相信孩子會愈來愈好,你還能干老師的工作,我也服了你了。是吧?就好像,“世界會愈來愈黑暗,愈來愈黑暗,我還是繼續教書。”應該是愈來愈有希望,愈來愈有希望,然後努力去做。 真的,我們體會到“禁於未發”,從哪裡去教導?從他的心性這個根本。“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壞習慣。很精辟,就在《禮記·學記》裡面。 我們看,比方說現在跟父母講話就容易很沖,為什麼?脾氣大,控制欲望太強,沒有耐性,這個都是問題。可是從小這個孩子就形成了“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復谏”,你看,這個孩子假如學會這一句,通達人情,體恤入微。為什麼?他要觀察,這一次勸不動了,得要看媽媽今天心情不錯,“悅復谏”,那個“悅”就是看到高興的時候再勸,不會父母很不高興的時候,他還在那裡搞不清楚狀況,最後就沖突了。“悅復谏”,那個“復”呢?不厭其煩,很有耐性。我們現在沒有這個心境,勸人家一次勸不動,“管你死活,真是沒有善根”。我們耐性沒有了,脾氣就跟著來了。 我們這一生,人很多時候,精神、時間都耗在哪?耗在負面的思考。負面當中,特別容易懷疑自己、打擊自己,有沒有?這個時代,要找到一個很有信心的人不容易。可能我講到這裡,有人不服氣,“我很有信心”。假如一個人很堅定說“我很有信心”,可能他就是自大。大家注意去看,你注意去觀察。真有信心的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馬上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優秀的人,他不一定是真正有信心的人,他急於張揚自己。而事實上,傲慢的人,其實是自卑的。他為什麼要傲慢?他怕人家瞧不起他。所以老祖宗講的“中庸之道”,很有味道。但是這種心性的道理,不深入經典,隨著世間人談的這些角度跟說法,很難契入這種境界。 所以,人如何自信?《三字經》開頭就給我們講得清楚了,“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自己,不自卑了;但是“茍不教,性乃遷”,“我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