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觀無量壽佛經》之三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當阿阇世再次帶領從人前往提婆達多僧團供養時,提婆達多開始一步步地把他醞釀已久的計劃向太子游說。
他首先向太子勾畫出了一個摩揭陀國以及佛教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然後指出當今的頻婆娑羅王和佛陀都已年邁昏庸,阻礙了國家和教團今後的發展。為了堅定太子弑父的決心,他再次燃起了頻婆娑羅王和太子之間的夙怨。同時,他還以自己苦行所贏得的贊歎來污蔑佛陀,說自己在僧團中受到嫉恨、受到排擠,因此污蔑佛陀是偽道學。然後積極鼓勵阿阇世從國家利益考慮大義滅親,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阿阇世太子素來敬仰提婆達多的才智和苦行,對他所說的話沒有產生絲毫的疑問,尤其是提婆達多舊事重提,讓他更是心緒難平。父王對自己利刃加身在前、企圖摔死在後,思前想後,怎不令人心寒。於是,當自己一向敬愛的師父從大局出發,建議政變時,他又能拿出什麼過硬的理由來拒絕呢?
我們知道,阿阇世的前生也是一位修道之人,並非十惡不赦。就在他准備明確答復提婆達多的一剎那,他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個人,讓他的心猛地一驚。不錯!正是他那慈祥的母親韋提希夫人,也是他這一生中除了師父之外,唯一的親人。他好象看到了自己垂淚的母親,是啊!如果自己向父王下手的話,自己的母親將何以自處?想到這裡,他的心很痛很痛。他又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恩師,那是一個清癯的面龐上寫滿了蒼桑的沙門,一襲千綴百衲的糞掃衣攏著因長年日中一食而倍顯高挑的身軀。恩師此刻的表情,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壓得他低下頭,不敢正視。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阿阇世王子終於開口說道:“師父,您的建議非常有理。只是這件事關系重大,弟子需要時間謹慎考慮一下。請師父慈悲,容當後議。”然後繞師三匝,頂禮而退。
提婆達多仔細觀察了阿阇世前後的神情變化,暗自慶幸自己把殺王計劃分開兩步走的明智。他今天只是建議政變奪權,至於弑父殺君,他只字未提。這也是他有先見之明,畢竟人家是父子,如果勸進不成,反而會引起太子對自己的質疑,那將是得不償失的。盡管太子沒有明確表態,但他明白一點,只要極力維護好自己苦行者的形象,不讓太子覺察到自己的私心,那麼終有一天會游說成功。
沒過多久,阿阇世太子再一次來到伽耶山齋僧。言談中提婆達多便詢問起太子對政變的看法。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阿阇世覺得,自己是頻婆娑羅王所立的太子,是摩揭陀國未來的國君,登上王位只是時間問題。盡管父王後來和奈女另外生有一子,名叫耆婆,但是自己這個小王弟,酷愛醫術,不喜國政,終日在王捨城中以行醫為樂,對自己日後登基構不成任何威脅。如今恩師建議自己早日登上王位,也是出於兩方面考慮,一者父王年邁,體力不繼;二者自己也需要更多地參與朝政,以便於日後治理國家。這也是鐵的事實。他只是擔心政變奪權一旦失敗,自己將會背上篡逆的罪名,到那時面對的將是眾叛親離的混亂局面。可以說,在內心中他是支持政變逼宮的,但是他更需要的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來保證政變的萬無一失。
今天,在提婆達多的追問下,他把自己的顧慮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提婆達多聽後,微微一笑:“徒兒,你覺得為師的智慧如何?”說起師父的才智苦行,阿阇世一向是認為天下無雙的,馬上回道:“恩師的智慧,可比日月,天下無二。弟子以為,佛陀也未必能與恩師相比。”提婆達多胸有成竹地說:“既然徒兒如此明見,為師早有定國安邦之計,確保徒兒的江山永固。”阿阇世聞聽大喜,伏身頂禮三拜說道:“若如此,弟子登基之後,一定奉恩師為當朝國師,終生供養。卻不知恩師有何妙計助弟子登上王位?”於是,提婆達多向阿阇世詳細分析了朝野形勢,他認為,作為當朝儲君、未來的國王,阿阇世在登基以前,手中必須掌握一批少壯派的朝中重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變之後國家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發動政變之前,太子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暗中籠絡朝廷中少壯派的文武大臣。這項工作做得好,政變逼宮就會象探囊取物一樣容易。阿阇世聽後,茅塞頓開,不由得對恩師更生敬意,馬上起身再拜。隨後,太子向提婆達多提供了一份朝廷大臣少壯派中可爭取的人員名單,王弟耆婆和大臣月光位列榜首。
提婆達多接過名單,一一詢問名單中大臣們所擔任的職務,然後指示太子,把王弟耆婆和大臣月光作為突破口,進行暗中籠絡。並一再強調,一切行動務必要在秘密中進行。有了師父的點撥,這時的阿阇世,顯得信心倍增,於是乎千恩萬謝,拜辭而去。
之後的進展自是不言而喻的。入夜之後,阿阇世的太子宮常有行蹤詭秘的人物出沒,顯然是在醞釀著一場不為人知的政治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