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十
[原文]
慈心不殺
卵胎濕化,飛走蟲魚,皆未來諸佛之流,或過去多生父母。
至於顒顒怖死、汲汲貪生,避苦而樂其身,此情一等;求安而養其命,斯理萬均。
何乃聲哀哀而牽上刀砧,眼盻盻而驅就死地?或張羅亘野,布網連山。火逐嶺以高低,煙隨處而疏密。疾電之鷹爭舉,追風之馬競前。猿睹箭以魂飛,雁看弓而膽落。解頭陷腦之酸難抵,洞胸徹骨之痛奚禁?
況斯等,共禀五行,俱含四象,同沾佛性,共有神明。何乃陳此肉山,樹茲炮烙,充其口腹,美彼心肝?
殊不知,斷其命者,是出佛身之血;食其肉者,寧非父母之身?造殺害之深尤,斷慈悲之種性;生前福壽,暗裡消磨;死後沉淪,刀山劍樹;還作雞豬魚兔,次第填償;至此宰割烹炮,因果相似。
谛觀食肉,可謂寒心。縱售易於屠門,亦難逃於重罪。
菩薩寧當破骨,終不食噉眾生。是以白兔焚身,而仙人不顧也。草尚不拔,肉豈容嘗?遠彼庖廚,有聞聲不忍之訓;養他出賣,同口殺心食之尤。
大聖垂慈,所以制戒,永斷殺生;其德大也。修淨土人,故當持守。可謂,“不貪香餌味,始是碧潭龍。”
[消文]
慈心不殺
無論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還是飛禽走獸昆蟲水族,都在未來諸佛的行列,有的還是你我過去的多生父母。
至於對個個怕死、人人貪生,趨吉避凶,希望身心安樂的情感需要而言,大家都是沒有差別的;並且,追求平安,滋養身命的生存道理,大家也是平等的。
因此,為什麼可以在哀痛淒厲的慘叫聲中被牽上砧板,魂飛魄散地等待著利刃穿喉?為什麼可以懷著無助恐怖的眼神被驅趕著邁向死亡之路?有時候,人們漫天遍野地支起羅網,四處上下點起驅趕野獸的大火,烈焰與濃煙疏密雜亂。快如疾電鷹隼從頭上飛撲而下,追風的健馬四面馳騁。猴子看到穿出的利箭就魂飛魄散,大雁看到張開的彎弓就心驚膽寒。斷頭陷腦的辛酸如何去忍受啊,穿胸碎骨的痛苦又如何去承受?
更何況,這些生命和你我人等,共同禀受五行,一樣具足四象,同樣具有佛性,同樣耳聰目明。為什麼竟會造此屍山,立此炮烙,把它們的心肝視作美味,來添充我們的肚子呢?
大家難道不知道,奪取它們的生命,如同出佛身之血;嚼食它們的身體,何異於父母之身?我們造下殺身奪命的大業的同時,也在斷送我們慈悲的種性啊;生前的福報壽命,就這樣暗中折損掉了;死後的墮落惡道,也是在走向刀山劍樹啊;因果循環,報報相還,投胎化為雞豬魚兔之時,還要一一償還殺業;到那時,或宰或割或煮或腌,因果沒有什麼不同。
仔細觀察,認真參悟之後,反觀吃肉,可謂寒心啊!縱然只是從屠門買來食用,也難逃於重罪啊!
菩薩寧願自己粉身碎骨,也不會食啖眾生之肉。所以才有“白兔焚身、仙人不顧”的先例。比丘律中,青草尚且不忍拔割,眾生之肉又怎麼能夠品嘗呢?遠離庖廚,夫子有不忍聞其聲的教導;畜養牲禽出賣,與勸殺想殺的罪過是一樣的。
如來大聖垂示慈訓,因此上制定殺生之戒,永斷殺業;戒殺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修淨土之人,理當堅持遵守。可謂:“不貪香餌味,始是碧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