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2-1
(序分) 為眾生,能仁寂默;度有情,應化娑婆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釋迦牟尼佛護念我們每個眾生的善根,包括我自己的善根,感謝諸佛菩薩護念我的善根,感謝十方諸佛、十方菩薩護念我的菩提心。
後面講到:“佛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講地方。佛游遍十方,十方諸佛游化十方。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為了化度眾生。這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翻譯成中文叫“能仁寂默”。能,能量無比;仁,慈悲無礙;寂,禅定具足;默,智慧無礙。釋迦牟尼佛能量、慈悲、智慧、禅定都具足,沒有能,沒有大悲心,沒有大神力,沒有一切功德,沒有大智慧,哪有今天我們被度化?!像我們這些眾生,五濁惡世,剛強難化,不以此大雄大力之悲心,不以此大雄大力之能力,不以此大雄大力之禅定,不以此大雄大力之智慧,誰能度我們啊?《悲華經》裡面講,(我們是)十方諸佛所棄捨,唯有釋迦能攝取。所以釋迦牟尼來此世界,十方諸佛所共贊、所擁護、所愛戴。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他方世界無量諸佛都現凡夫身、現菩薩身、現國王身、現居士身、現種種身,來護持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教法,正法、像法與末法時代中,常常化度眾生,不生厭倦,常以釋迦牟尼佛為榜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地藏經》裡講得很清楚,四大天王流著眼淚,對釋迦牟尼佛說,佛啊,你圓寂後,不要擔心,末法時代的眾生,我常護念,用種種神力來護佑。地藏菩薩也講,末法時代的眾生,皈依佛門者,乃至於種毛發之善根,我不讓他入地獄一日一夜。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德行所感召。這個釋迦牟尼佛不是一般的佛,他是不可思議大悲心所成就。所以我們要感受到,釋迦牟尼佛能到此世界來,能化現在王捨城,這是眾生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們來此娑婆世界,也是往生而來,到釋迦牟尼佛國土中安住。諸佛菩薩在此世界示現,來護囑我們的善根,護念著我們的善根,護囑著我們的菩提心,讓我們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妙法蓮華經》講,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無量壽經》裡講,佛出世因緣,為眾生開顯成佛之道,拯濟眾生以真實的利益。所有的菩薩來此世界,荷擔眾生,為之父母,拿最好的東西供養眾生。什麼好的東西?就是這聲“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佛在此世界的游化,那是不可思議的因緣。不講在正法時代,在末法時代能看到這句話,我們都要生起震撼之心,因為在此世界聽說佛游化娑婆,都為稀有。有一部經典講,末法時代出家人犯戒破戒非常多,有比丘受了戒以後,娶妻吃肉,但是他對袈裟無比恭敬,放在身上漏出一角,然後告訴人們,這是佛陀的袈裟!他對這個袈裟有無上的信心!這是在末法時代,佛法快結束了,就剩下袈裟一角示現於人。釋迦牟尼佛說,他會用神力護佑彼等。就是說,這個比丘將來超過人等,功德未能思量。僅僅聽說還有佛陀的袈裟一角,功德都不可思議,何況你聽此經典說“佛在王捨城”這句話,何等稀有!何等珍貴!佛經裡面每句話都珍貴無比。經典從佛口裡出來,我們要看到它的珍貴處。
能感召這部經典的顯現,也是你內心中真心的顯露。如果你沒有真心,就看不到。“佛在王捨城”,這是不可思議的大因緣、大悲心。就聽到這句話,也極為安心。佛經裡面幾句話就令你安心。我們越看佛經,就越有大忏悔心、大報恩心。我們念佛,內心中要感受到佛恩。釋迦牟尼能仁寂默,能為眾生能;仁為眾生仁;寂為眾生寂;默為眾生默。就是講,釋迦牟尼佛,他的能,是為此娑婆世界而能,為我們而能。他的仁,是為娑婆世界的眾生仁。他的悲心,是為此娑婆世界而悲心,不是為他方世界。他的禅定,地球、虛空,這種定安住了我們。我們在裡面吃喝嫖賭、殺盜YIN妄,可是他的定力無比,攝持我們。我們造諸惡業,佛陀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們,這是他的定、他的悲、他的能、他的慧。在這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示現人間,他這種能仁寂默,和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相聚,就是同惡人在一塊,就像六祖大師在獵人隊裡面生活。我們這些人好比是獵人,佛就好比六祖大師。我們這些打獵的人,專門就是殺生的人,貪嗔癡的人,可是佛陀住在我們中間,隨時隨地教化我們。我們娑婆世界就變成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如果我們有心,可以把娑婆世界轉為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要感受到,佛在王捨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因緣,要感恩頂戴。王捨城在印度,說是印度,其實就是娑婆世界。王捨城叫俗地。耆阇崛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常常在耆阇崛山說法。王捨城是在家人住的地方。在家人是依情而住,依境而住。出家人依止於佛而住,在耆阇崛山中。現在出家人住在廟裡是依法而住,不是說廟修得很莊嚴所以我住在廟裡面,而是依法而住。但是你們在家人沒有法,就依境,我家的房子有多大有多高,我長得比你好看,我穿的衣比你好看。出家人就不同,哪有出家人比衣服好看的,也沒有出家人缽跟缽比,我的缽是金子的,你的缽是銀子的,出家人是依法而住。佛陀在世間化度有情,常入王捨城。耆阇崛山和王捨城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應化的地方。
王捨城的來歷。過去很多平民百姓做房子,常常被火燒了,而一位王做的房子沒有被燒,他威德第一,天龍保護啊。平民百姓沒辦法做房子,王就叫他們到他那裡去,還告訴他們以後做房子就說是為王而做。後來老百姓祈禱於天,說我做房子是為王而做,這個地方就叫王捨城。後來成為很大很大的城市。耆阇崛山是釋迦牟尼佛常常說法的地方,《妙法蓮華經》就是在耆阇崛山中講的。佛講《觀經》的時候,同時在說《妙法蓮華經》。先是說《無量壽經》,然後說《阿彌陀經》,再後說《觀無量壽經》。“與大比丘眾”,大比丘是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叫小比丘。比丘是一種美麗的樹。過去釋迦牟尼佛度弟子,受了二百五十條戒,四大威儀具足,佛就指著那個人說:這個出家人,這個發心的人,就像一棵樹,比刍樹。這種樹很香,開花很美麗、很艷,花期很長,是受印度人尊重的一種樹,視它為神。佛說這樣的人就像比丘樹。依法修行,證了阿羅漢的,叫大比丘。阿羅漢叫殺賊,心中的賊已殺;又叫應供,可以接受別人的供養。我們比丘叫怖魔、乞士。我們吃了你的飯要修行,如果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過去有個比丘修行,沒成道,但是每天接受別人的供養。有一天天涼了,這家人供養他一件棉襖,還拿了四個饅頭給他吃。這個比丘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大蓮花漂過來,並且是紅色的。他一看,紅色的蓮花,按照經典上講,蓮花不應該是紅色的,感覺到有問題,就把手上的引磬拿過來放在上面,蓮花一合就走了。第二天早晨,那家主人拿了一個引磬過來,說:“師父啊,不得了了,我家驢子昨天晚上生下一個引磬,這個引磬是不是你的?”這個出家人一看,正是他昨天晚上放上去的那個引磬,大吃一驚,說了四句偈子就跑掉了。他說:“一張棉襖一張皮,四只饅頭四只蹄,不是老僧來得快,好險做他一只驢。”所以這個飯是不好吃的。釋迦牟尼佛時有一個公案:目犍連拿一件袈裟去洗,往水裡一放,怎麼也沉不下去,他用神力把須彌山搬過來,還是壓不下去。沒辦法就跑去問佛,釋迦牟尼佛從常住拿了一粒米往袈裟上一放,袈裟就沉下去了。寺院裡的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三寶的一粒米,比須彌山還大,因為是十方之寶。這一粒米,十方諸佛面前都有一粒,這一粒米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你在廟裡布施一粒米,功德大得無邊。所以你們要起大信心,要感受到你供養這一粒米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供養常住,常住遍十方,是故這一粒米是遍十方的。你把廟裡的一粒米吃掉了,如果沒有修道成功,將來披毛戴角還。相信因果的人自然會很慎重。如果真正修行,這樣想一想,你就很安心的去修道,因為知道因果非常可怕。淨土法門裡講“深信因果”,你不深信因果,怎麼去修行!但是若人了道,千金易化。如果我講法你聽懂了,你了道了,信心生出來,金山銀山也化為水。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修道,聽法很重要,把我們心中的智慧打開。了道很重要。
比丘眾,眾代表多,很多。“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一千人是迦葉三兄弟帶過來的,二百人是捨利弗、目犍連帶過來的,還有五十人是耶捨長者帶過來的。千二百五十人俱,也是表法的。為什麼經典上總說千二百五十人俱,難道釋迦牟尼佛就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嗎?也有經典說萬二千人。一千二百,代表功德的圓滿,代表法數。五十,代表五十位修行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華嚴境界五十位法身大士,其中信位攝持六道眾生;十住、十行、十回向攝受賢位菩薩。十信是攝取我們因位菩薩,我們都在信位裡面,只是信位佛,但不是賢位佛。還有地位之佛,是到八地以上的菩薩了,那是地位菩薩,大悲示現。他上跟諸佛心相應,下跟眾生心相應。上,游遍十方沒有障礙;下,化度眾生悲心不退。賢位是三,信位是一,地位是一,總共五十位。翻譯經典的人,把很多的法安住在文字裡面,你把文字解開以後,法就解開了。不像我們,這部經典不夠,還要去找三藏十二部,還要找法數,還要找什麼大辭典。其實這裡面已經有佛法,有法數,智慧的人可以在裡面找得到,沒有智慧的人以為是一個故事,以為“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卻不知裡面已經含有法數含有次第含有法意。如果你解開了,一解百解。就是說,一部經典就已通達無礙。
佛陀講法,無非開顯佛的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如果你知見解開了,一解千解,一門入萬門開。就象這個念佛堂有四個門,不管從哪一個門進來,所有門都會開的,沒有必要從每個門而入。有人講,我們學法要學多門,“無量法門誓願學”,應該學這個法,學那個門,這是有問題的。我們的目的就是進來,這個不是開玩笑的,怎麼能拿生命開玩笑,拿慧命開玩笑,拿生死開玩笑?!我們修行是為了解脫生死之大事,搞那些無聊之事干什麼呢?如果我能解脫,直接走好了,沒有必要去搞那些玩笑的事。你拿生命開玩笑,拿你的慧命開玩笑,拿你的生死開玩笑,就麻煩了。所以修行,學淨土法門就老實學淨土,修禅的老實修禅,學密就老實學密,不要亂七八糟的。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示你懂得道理,關鍵是從一門進入,進入佛性。昨天下午就講過,我們講法從此觀入,直達佛性,直心道場。跟佛相應了,抓住此念,永不再變,這就是修行,這個叫做精進,這個叫做念,這個叫做禅定,這個叫般若智慧。如果你這一念知道了,而不去抓住它,不就失去了嗎?所以要一門深入。同時也告訴我們,千二百五十人俱自然代表了法數,證明阿彌陀佛這裡面也俱備了法數。我們念阿彌陀佛也俱備了禅宗、密宗、淨土宗、唯識宗,什麼法門都在這裡面。如果淨土通達了,所有法門都會通達。這些比丘眾,後面講菩薩三萬二千人,文殊菩薩法王子而為上首。為什麼這裡面,比丘放在前面,而菩薩放在後面?比丘親近佛故。佛陀有二意,佛陀知道,大比丘過去都從外道中來,比丘是現量的人,就像我們坐在一塊,我們這些人在世間造了很多惡業,不講造惡業吧,也學了一些外道,無量的習氣在心中,一不小心習氣又出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把這些比丘攝在身邊不讓他離開。就是說,作為師父,應該好好的攝受弟子。還有一個含義,這些大比丘,外道,知道自己習氣很重,不敢離師。第二個,知道佛法的珍貴,可以粉身碎骨護法,是故常常跟著佛走,受佛感化。這叫裡應外合,佛陀的慈悲能感應他這樣做。所以這些阿羅漢依佛而住,就代表著我們這些信位的菩薩,依法而住,依師而住。一定要恭敬師父,粉身碎骨護法城,護持三寶,做常隨眾。就是已經聽懂了,也要做一個影響眾,常常護持在師父的左右,護持在法的左右。所以我們要依止師,很重要的。對師父不依止,對法就不珍重。如果你對我有一份恭敬,你對法就有一份珍重;你有一份珍重,法就能入你心,就會頂戴受持,就會得到法益。
後面,“菩薩三萬二千人,文殊菩薩而為上首。”任何一個世界都有菩薩,佛成佛的時候,都有無量的眷屬。菩薩叫菩提薩埵。菩提叫心空,常供養諸佛故。薩埵叫法空,常護念眾生故。護念眾生就是供養諸佛,這是菩薩的行為。菩薩沒有一個“我”存在,佛是他的身,眾生是他的心,中間無所得故。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就是菩薩。菩薩是以佛為身,以眾生為心,以六度功德為心。所以菩薩不離生死而入涅槃。菩薩的心就是六度,就是功德,就是眾生,以蓮花為心。菩薩以眾生為蓮花座,菩薩的大悲心越重,蓮花的光明就越大。因為功德巍巍!極樂世界的光明熾然,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覆蓋。他方世界的菩薩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一個菩薩出來,皆悉隱蔽。經典上面講,阿彌陀佛光明出來以後,諸佛光明都同阿彌陀佛合為一體,所有菩薩的功德皆不能顯現。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熾然廣大,非常非常的強烈。
這些菩薩從佛心裡面出來,菩薩在法界裡面,所以叫乘空而入。極樂世界有白鶴、孔雀、鹦鹉、捨利、嘉陵頻伽、共命之鳥,叫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上會於佛、下會於眾生,功德就是菩薩安住的地方,菩薩安住在功德裡面,安住在報身土裡面,所以乘空而來,乘空而去,他是無所牽掛的。他也是無來無去,亦來亦去。所以菩薩不需要釋迦牟尼佛照顧了,是故放在後面,他依法而住依佛而住。菩薩依佛而住,這個佛並不是有形相的佛。《金剛經》裡講: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菩薩不以形相來莊嚴佛土,是以無住心、平等心來見佛,所以與眾生見佛不同。菩薩以平等心、大悲心莊嚴國土,並不是另外有國土莊嚴,利益眾生的大悲心就是無上的莊嚴,對眾生的平等心就是莊嚴。他度眾生無眾生可度,成就六度波羅蜜故。所有的眾生就是菩薩的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就是蓮花。如果沒有眾生,菩薩腳下就沒有蓮花。所有的佛菩薩都講:九品蓮花為父母。就是以眾生為父母,以眾生為六度波羅蜜。所有的功德都從眾生心裡出來,沒有眾生就沒有菩薩,沒有眾生就沒有功德,沒有眾生諸佛不能成佛,功德不能圓滿故。眾生是佛的花,佛是眾生的果。花開見佛悟無生,如果你心花開了,就見佛,佛就在眾生體上,你就站在蓮花上。所以此世界忍辱、精進、禅定……種種修行,都是你自性中本來俱有的功德,就在我們當下,當下就是功德。菩薩在一切眾生心想處。這裡以文殊菩薩為首,代表這部經典是開顯智慧的。以無量壽佛為經名,以文殊菩薩而為上首,文殊菩薩大智慧第一,證明這部經典不只是叫我們觀照,最重要的是開顯我們的智海,開顯我們的心地,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阿阇世受調達囚父害母;
韋提希厭惡世願生極樂
“爾時王捨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爾時,這個時候,這個法會的時候。王捨大城,證明裡面有王,王必有子,叫太子,以太子當機。這位太子的名子叫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阿阇世,翻譯成中文叫“未生怨”,沒有出生的時候就有怨氣。他的父親母親年齡很大了沒生孩子,就問一個外道。外道說,有個仙人正在深山裡修行,很快就會去世,將來要做你的孩子。他父親聽了很歡喜,就派人去找那個仙人,叫他趕快投胎做他的孩子。那個仙人說:“三年之後我會死,再來做你的兒子。”大王很不高興,他想早日得子,就派人去殺仙人。仙人臨死之前發了惡誓,將來要殺父母。後來王後果然懷孕了,孩子出世以後,相師過來算命,預言這個孩子將來當弑父。大王一聽很相信,就把孩子放到一個天井上面扔下去,說:“活則留,死則丟。”結果丟下去並沒有死,只斷了一個小指頭。就是這樣的因緣,所以叫做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佛陀在世的時候,淨飯王兄弟四個,其中斛飯王生下一個兒子,叫提婆達多。提婆達多當時也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佛陀知道他將來會破壞佛法,常常避開他,不理他。提婆達多生性很惡,貪嗔癡熾然,看到佛陀年紀漸漸大了,想做第二世佛,但是沒有神通。他先向捨利弗學,但捨利弗叫他不要修這個東西,他不高興,就跑去找阿難尊者,阿難是他的堂弟,阿難不好違背哥哥的話,就順便教他神通。學完後他有種種神變,可以上天入地,可以變大身、小身,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火,種種神變。他神變給阿阇世看,太子看了非常稀有,就順從於他。頻婆娑羅王常常以美食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提婆達多就告訴太子:“我也應該受到這樣的供養。”太子就拿很多好吃的東西來供養他。後來提婆達多看到機緣已經成熟,想叫太子奪王位,並告訴太子他要做佛。太子大吃一驚,因為他對釋迦牟尼佛是很恭敬的。提婆達多一看,知道他對佛還有恭敬心,就想辦法離間他,把前世的因緣講了出來,太子聽了內心生起大怨氣,要把父親給殺掉,不過當時並沒有直接殺父親。他後來忏悔了,全身生瘡,釋迦牟尼佛入禅定用月光三昧又叫慈悲三昧光救了他,證明阿阇世還是有很大的善根。他不敢殺父,而是把父王關在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所有的人都不能進去。這裡表面上是講故事,其實有很深的含義。把父王關在七重室內,從法性上講,我們也同樣如是。“七重”,佛經裡面很多的,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七重在法性裡講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在惡道裡面講,就落到識裡面。唯識宗講,我們被六賊所侵。我們的意識為太子,叫如意珠;每個人心中的藏識叫王。但是我們的王被六個大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綁,被困在七重室內,即色聲香味觸法及末那識。七重室就叫七重網,王在這七重室內我們看不到了。你本來就是太子,你的六臣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臣沒有照顧好,六臣現在把你照顧好了。我們的意識來自於何方?就像水裡的波來自於何方?波來自於水。這個水就是王,波就是意,所以王被外面的六根、六塵、六識所侵,我們被障礙了。無始以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倒底是真的是假的呢?其實是幻有。這一切塵都屬於幻有,不真實的,如水裡的月亮,如空中之花。我們現在看到色,有沒有一個獨立的色存在?我們聽到的聲音,有沒有一個獨立的聲音存在?實在沒有。但是我們一天到晚就攀著這個聲音。聲音是空氣摩擦產生出來的。手拍一下掌,有聲音,而這個聲音從哪裡來?是空氣的摩擦,實在是沒有一個音的體。大家想,我手拍掌,這個聲音從這個掌出來呢,還是從這個掌裡出來呢?沒有地方。如果這個掌裡面有聲音,它應該可以自己出來啊。如果這個掌裡面有聲音,應該從這裡出來。《楞嚴經》裡講,用指彈琴,這個音從琴裡面出來呢還是從手裡出來?如果是從手裡出來,為什麼不自發呢?如果是從琴裡出來的,為什麼要我彈呢?所以音不自出,實在這個音聲是假的,不存在的。包括色、香、味、觸、法,這一切一切,長短高低,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這些虛幻的東西誘惑了我們,“我”就是太子,但是被這些東西誘惑住了,把本來面目給忘了,就是把王囚在七重室內。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七重欄楯、七重羅網把你鎖閉得死死的。你就在這個幻境之中被迷惑了,被誰迷惑了?被那個提婆達多所迷惑。提婆達多在哪裡?每個人心中都有提婆達多,叫五蘊魔。五種蘊魔在作怪,把你迷惑了。現在叫你出家,你也不肯。不但不出家,還把父王給關起來了,無惡不作。所以我們這些人都是惡人啊!“制諸群臣”,就是不讓人進去。我們被五蘊魔所控,被七重羅網所控。我們的王顯現不出來,我們每天造惡業,就像這個太子一樣。誰都說自己是個孝順的人,可是從這裡來談,大家都不孝順。所以有人講淨土以惡人為機,如果從這方面講倒也不錯,確實我們是大逆不道,非常惡的人。我們無始以來造諸惡業,外面的一點色就把你迷了,一點聲音就把你迷惑了,天天為自己這個身體的色相打扮。看看現在外面賣東西,不都是為女人服務嗎?女人是標准的色相,我們男眾還暗藏在裡面。為什麼說女眾顯露出人的本性呢?直來直去。我們男眾講色還有一點害羞,女人喜歡漂亮就沒有關系。其實男眾也愛漂亮只是不說而已。一輩子賺的錢,就為這個小小的色相服務了,叫他去修道,怎麼會去修呢?!我們每天貪著味道、好聽的聲音、香味、身體的接觸,特別是內心的感受。為什麼不肯死心塌地的學佛,就是內心的覺受放不下。這個覺受很美很快樂啊,這些東西放不下。學佛這種感覺沒有了,就不學佛,沒有意思了。我們無始以來被感官所害,在六道輪回之中。現在學佛,要感官上騙人學。師父好莊嚴你就過來了,如果師父長得丑一點,就不來了。所以這個色相是騙人的,不要執著於這個色相。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長得很漂亮,她覺得自己太漂亮了出家太可惜,想還俗。釋迦牟尼佛一看她貪著於身,就變一個比她還漂亮的女子,在她前面走路。她看到了就跟著一塊兒走。走著走著此女子生病了,那個比丘尼就去打水喂她喝。回來一看,她皮膚皺了,慢慢的肉一塊塊的爛掉,再過一下就死掉了變成一堆骨頭。比丘尼忽然大悟:原來身體是這個樣子的,瞬間變成一堆枯骨而已。她馬上跑回去繼續出家。佛陀在世時用這個辦法誘導她,令她道心堅固,但是世間人很難破這個關。
這裡講的七重,首先我們要知道,要轉七重牢房。你把王救出來會是什麼樣?七重牢房就變成七重宮殿了,變成七寶池、八功德水,一剎那時間就可以轉變掉。因為在識裡面叫牢房,在智裡面叫功德,如果在果德上面來講就是極樂世界,這個東西無量的變化。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一旦我們三界的識轉為智的時候這個世界就變成功德,如果再轉就變成國土變成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在當下,功德在當下,牢房也在當下,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個道理。講這部經典,首先要知道我們是一個在六道中輪回已久的凡夫,要發菩提心想出離,發起這個心來。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璎珞中,盛蒲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後來太子的媽媽國母,就偷偷的送飯給大王吃。大王過去是學佛的,同釋迦牟尼佛、目犍連、富樓那是聖友,雖然在牢房之中,也常常禮佛,祈禱於佛。妻子送飯給他吃,養身故。佛派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給他說法,派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給他受戒,日日受八關齋戒。大王天天聽法,心歡喜心信樂。這裡告訴我們,身體以物質所養,心以法而養。我們在世間,如果你心祈禱於佛,佛即來之。佛陀在世時,以相而顯。佛陀不在世時,以法而顯,只要我們用心恭敬祈禱,可以與法相應。真正有一個恭敬心,在外,法顯於大悲;在內,我們心顯於自性。在外講表慈悲在裡面講表自性。也就是說,在你恭敬祈禱的時候他已經在你身邊,捨利弗、目犍連、富樓那是佛陀的派遣,是佛陀的心,你以恭敬心求之,他就應之。總的來說,佛就是我們的自性,你的恭敬心裡面含有此德。如果你有信心,自然和悅。雖然世間有這麼多的煩惱痛苦,但是我們的心有很多法喜。法喜來自於何方?來自於對法的思維。像你們受了八關齋戒、像我們得到法,雖然王沒有出來,可是現在有很多的法喜,就證明你那個王還很健康。王死了你就沒有了,太子依王而住。雖然意識是太子,但是王還在你的自性之中。常常聽法故,你的王自然受益,非常和悅,非常健康。“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代表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剎那時間就可以毀滅掉,就像這裡講的,太子可以隨時把王殺掉。所以八關齋戒日日受之。日日受,精進故。一日持八關齋戒一日圓滿,不像我們受二百五十條戒,不一定天天圓滿。所以日日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的功德很大的。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時阿阇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如是時間,與法相應。經三七日,三七二十一日,吃了夫人送來的東西,聽到佛陀的法,大王顏色非常好,心情也非常好。時阿阇世,問守門的人,他不敢親自去看,內心有愧,善根還在,問父親死了沒有?他在思維,二十一天不吃飯,父親應該死了。我們七天不吃飯都可以,七天不喝水一定會死掉的。就像我們打餓七,打餓七是不吃飯而已水還是要喝。身體七分是水,水在我們生命中是最重要的。阿阇世一直不敢來,到了二十一天才敢來看一看,如果父親已經死掉就算了吧。沒想到還沒有死。因為父王一日不死,他不敢登王位啊。
“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璎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守門人就告訴他:國太夫人常常拿東西給王吃。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常常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夫人是王之貴人,守門人不敢擋阻她;目犍連跟富樓那從空中而來,守門人沒有辦法,所以這幾個人把他救了。
“時阿阇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阿阇世聽到以後,心中憤怒,罵媽媽是賊,與賊為伴。沒有人無緣無故對媽媽生煩惱,一般是對父親生煩惱。但是他心中認為父親是惡人,媽媽幫助父親,媽媽也就是惡人了。他父親是惡人,沙門從空而入,佛也是壞人了。“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孝順父母、尊重師長、修十善業,孝順是成佛之法。孝,就是佛;師,就是法;慈心不殺,就是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殺母親,相當於殺你自性,罪惡極大。對父母有殘害之心的人,是極惡之人,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這個時候有一個臣子,叫月光,是維護他父親的一個大臣,並且知道星宿,非常有善根,聰明多智。還有耆婆,“劫初以來……”這個地球是八十個小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就是自從地球形成以來,直到如今,“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殺父親的太子非常多,但是從來沒有聽說一個太子殺母親的。做了這件殺逆之事,是污剎利種,因為王族是剎利族,是一個高貴的種族。印度有剎帝利、婆羅門、吠奢、首陀羅四個種族,婆羅門大部分都是修道的人;剎帝利基本上都是做王的當官的有修養的;做生意的人叫吠奢;奴隸叫首陀羅。而旃陀羅是很髒的一種人,比牛馬還要差。他說殺母之人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玷污我們剎帝利種族,既然這樣那我就要離開。“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時阿阇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忏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阿阇世,“驚怖惶懼”,非常驚惶,惶惑什麼呢?大臣要離開,那誰來幫助治理國家啊?耆婆說:“大王,慎莫害母。”阿阇世聽了以後就把劍扔在一邊,忏悔自己不應當做,不再害母了,但是把母親鎖在深宮裡不讓出來。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阇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韋提希,被關在裡面以後,愁憂憔悴。愁憂,憂她的丈夫現在沒有飯吃;憔悴,自己被關在那裡不能出去。這兩者令她生極大的苦惱。想救的人不能救;想自由不能自由,再沒有比這個更苦了。就像你的兒子被人家害,還把你關起來,這個時候是什麼感覺?苦不堪言啊。當時釋迦牟尼佛正在耆阇崛山中說法,韋提希只好遙向耆阇崛山求助於佛。過去講女人為賢,男人為德。你們女人為什麼到廟裡來拜佛呢?希望丈夫在外面聽話,不要做壞事。希望孩子在外面平安。能平安嗎?能不出事嗎?你沒有辦法,祈禱於佛,是一樣的心啊!
“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尊者常常來慰問她。阿難尊者跟女人是最有緣的,五百個比丘尼出家就因為阿難,所以很多比丘尼寺廟都供阿難尊者像,感謝阿難。如果不是阿難,哪有比丘尼出家呢?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有男人出家。後來因為佛的姨母帶著五百個人要出家,她求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就求於佛。佛陀呵斥阿難:女人出家,佛法早滅五百年,五百年就是因為你啊!所以女人出家以後,感恩於阿難。阿難相貌莊嚴,很多女人喜歡,所以阿難尊者到任何地方,吃飯是不成問題的,到任何地方化緣,一化就化到了。就因為一個女人喜歡他,而引發一部《楞嚴經》!韋提希遙禮世尊,“雨淚悲泣”,非常的傷心。過去有一個女人,她一生中受了很多的磨難,遇到佛以後,一拜下去眼淚就往下流,痛哭流涕,一生的委屈全部發洩出來,叫悲泣如雨,那個哭是真哭,不是假哭。
“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阇崛山沒,於王宮出。”“未舉頭頃”,頭還沒有抬起來。爾時世尊,正在耆阇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就派大目犍連尊者,及阿難尊者,從空而來。佛從耆阇崛山沒,於王宮出。為什麼要這樣的呢?這是顯神通之法。阿難尊者代表凡夫的體,目犍連代表神通無礙代表法。阿難是代表悲,慈悲無礙故。“佛從耆阇崛山沒,於王宮出”叫不可思議,就是從這一個指頭到另一個指頭裡,因為法性同體沒有障礙。佛陀法身遍一切處,他是沒有障礙的,不像我們要鑽進地底下,飛到天上。佛陀的神通變化不是這樣的,他就像這個手到那個手,因為此手跟彼手是一體的,他要過來一動念就可以了。所以沒掉了就永遠沒,出來了就永遠出,實在是無來無去,只是韋提希不知道而已。如果釋迦牟尼佛真的有一天到你邊來了,他不是從某一個地方來,就是當下,因為此地就是彼地,就像這個手跟這個手有沒有距離呢?在你的念頭裡面沒有距離。如果這個手代表北京,這個手代表天津,北京、天津,動一個念頭就到了。佛陀在耆阇崛山中現一個身,在這邊現一個身,實在是無來無去。佛陀到任何地方沒有障礙,在我們此世界也沒有任何障礙。大家如果想見到佛,一定能見得到。如果以慧眼看之,當下即是。如果用肉眼看,要靠祈禱。你不斷的請求、祈禱,不斷的觀察,你就可以見到佛出現於世,在你面前顯現出來。佛陀在世時,就顯像。講佛陀在此世界沒有障礙,顯示出佛陀空有不二的妙體,從空而來,到王宮裡面來。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韋提希拜下去抬起頭來。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體放出紫色的光,坐百寶蓮華座,目連在左,阿難在右。在中國,是迦葉在第一位在左邊,阿難在右邊。還有的地方就是目連跟阿難兩個。釋、梵、護世諸天,釋就是天帝釋;梵就是梵宮裡的天人,像色界天這些修梵行的人;護世,就像四大天王;諸天,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過來了,知道有妙法的顯現,是故從空中一起過來。在佛陀神力加持下,在空中安住,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璎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韋提希看到這種場面,看到佛陀身體放光、蓮花座,蓮花表因佛陀表果,因果同時,她“自絕璎珞,舉身投地”,貴為國太夫人,在佛陀面前就感覺到自己丑陋無比。這裡告訴我們在三寶面前,特別是在佛面前要謙虛。八地菩薩見到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自然卸去六度波羅蜜的功德。佛陀是大富貴者,貴為人天師表,富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你是國母、皇帝,在佛面前也不算什麼。所以我們的大雄寶殿做得像皇宮一樣,過去師父就像皇帝一樣。在印度不是這樣,在中國跟皇帝是一樣的,民間都不能用黃色的瓦,只有佛教裡面大殿可以做黃色,證明過去的皇帝對佛教很尊重。日本人對佛也是無上尊敬的,他們到東林寺,我第一次看見人有這麼大的恭敬心。他從門口就低著頭走,走到大雄寶殿底下那個台階的時候,頭都要挨到地下的麻石了。到大雄寶殿面前,拜三拜,“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拼命念,念了以後贊揚佛陀。不敢抬頭看佛。日本人在我們東方,他們知道慧遠大師的果德,慧遠大師把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宣揚出來,是不可思議之大祖師,所以他們向西方朝拜,朝拜我們慧遠大師。可是我們見到慧遠大師有沒有感覺?我每次到東林寺,什麼人不拜我都要拜慧遠大師,慧遠大師太偉大了!你要感受到慧遠大師給我們的恩德,令我們一生中能成就佛果,能聞到究竟的佛法。我們就是經裡面講的這些人啊,殺父殺母,把你的王關在牢房裡面,這樣的人,怎麼能遇到佛法!這都是講機,都是講我們的事,所以要感覺到慚愧,要忏悔,要謙虛,要恭敬。恭敬能生妙德。這裡暗指什麼?釋迦牟尼佛、阿難尊者、目犍連尊者,從空沒,從其入,入到哪個地方呢?入韋提希念中,因為韋提希在請,悲泣雨淚的在遙請,佛就知之,證明五濁惡世,佛可以到我們心裡面來。我們動念,代表我們的自性。佛陀的來,代表悲,他的悲顯我們的自性。就是說,我們在以恭敬心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佛陀是知道的,他就應在我們心中,只是一個有相,一個無相,或隱或顯。講法為什麼文殊菩薩為當機?就是要我們開慧眼!韋提希這一遙請,目犍連即現前,代表著我們現前的一念,佛即應之,佛陀跟我們的念沒有距離。在相上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從性上講,就是我們自性中的寶藏,。所以我們這一念的恭敬心,其實寶藏已經具足圓滿了,就在我們當下,不需要去見了,當體就是!就是說,眼未見,佛已經過來了,心到則法應,不是用肉眼看的,是用心眼看的,用心的眼睛來看這個體。見到佛以後,你內心中是沒有“我”的,是平等的,是大悲。佛陀的珍貴體顯得我很賤,佛陀的富有顯得我們很貧窮。如果你見到佛就是這樣的,如果你聞到淨土法門,你一定會這樣。如果不是這樣的狀態,你就一定有問題。淨土法門是一個安心門,也叫恭敬門,也叫慈悲門。佛陀的慈悲之門,佛陀的恭敬之門,佛陀的安心之門,不是苦行之門。如果你遇到淨土法門還不安心,一定有問題的,證明你還得不到,還沒有聞到,很簡單的,因為這裡面已經暗示了。
韋提希看到世尊、天人都來了,她就舉身投地,悲泣向佛,說:“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她就問佛:我為什麼生到此世界呢?生到這個惡世界中呢?不但她的孩子是惡人,眷屬是惡人,同時她也感受到此濁惡世中,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就是貪嗔癡,多不善聚。五濁惡世,地震、天災、冰災、水災、火災現前,叫劫濁。見濁,就是見的煩惱,其體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我們這個見是一種煩惱。見,最重要是我執。見的煩惱會給你帶來很多痛苦。煩惱濁,煩惱因貪嗔癡慢疑而來,人的貪嗔癡很重,叫煩惱濁。眾生濁,眾生就是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佛經裡面講過。可是在社會上則以財色名食睡而求解脫。你以為得到財色名食睡就能得到安心,其實就像口渴了喝鹽水,結果越喝越渴。你以為你得到很多的錢財,得到了名望,得到了色相、美麗的妻子、好的東西就能得到心安嗎?無有是處,除非你知足!所以大家不要搞錯了!但是在劫濁時代,眾生迷惑了!還有一個命濁,就是下賤之命。我們個個都談幸福,其實沒有一個想幸福;個個都講自由,其實沒有一個想自由;個個都想做主人,但是每個人都做奴隸,做妻子的奴隸,做丈夫的奴隸,做名利的奴隸,做一切色的奴隸、香的奴隸、味的奴隸。我們每天做奴隸不知道,還說什麼當家作主!什麼東西要也可以,不要也可以,這叫當家作主。我們這個命,就是心甘情願的奴隸。特別你們女人啊,洗一輩子襪子,燒了一輩子鍋,掃了一輩子地,誰說你好啊?你兒子說你好嗎?生的孩子是人家的,看的房子也是人家的,你的錢也是人家的,到最後孤寡一人,我不知道你抓住什麼東西?可是你就心甘情願。我就想不通啊,什麼東西把你迷惑住了?所以要知道苦,不知道苦就麻煩了。韋提希這樣講的:此世界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她說這個世界,多不善聚,我不想再回到這個世界了,我想往生。三惡道充滿這個世界,就代表著我們的心啊,她看到了。只有這樣的心,才能求願往生,如果你看不到,就不會求願往生。千萬不要說,到地底下看什麼地獄啊,到山拐去看什麼餓鬼啊,到豬圈裡看什麼畜生啊。不要到那裡去看,在外面就可以看得到,大街上就能看得到。你把一塊錢放到外面去,他們就像餓鬼一樣撲上去。平時餓鬼看不到,你只要把一百塊錢往外面一扔,餓鬼全部出來了,到處都是餓鬼,都搶那個錢。餓鬼還不容易看啊?現在可能佛法興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大家都吃好了穿暖了,打麻將、跳毽子、唱唱歌跳跳舞,人人臉上都有一點點笑容。這點笑容是魔也在度你,是刺激的笑容,不是真的笑容,回家去就愁眉苦臉了,很多的債務啊,身體的債務,身體要老要為它服務要賺錢養活它;世間的債務,兒子、工作、打理關系為自己計劃著;還有心裡的煩惱、焦慮不安、空虛寂寞,是內心裡的債務。這些煩惱都在等待著你。打了個比喻:這邊是貪,為水,這邊是嗔,為火,後面豬馬牛羊虎狼獅子,叫六親眷屬,中間有一條白色的路,你要從上面走過去。走到半路掉到山崖下面一棵樹上,樹上有根繩子,這根繩子有三股。你就抓住那根繩子吊在中間。底下是大海,正好伸出三條張開嘴的龍,一掉下去就被吃掉。你不敢松手,不敢下去。老虎在等待著這頓美餐,你又不敢上來。樹上面又來了兩只老鼠,一只白色一只黑色,兩只老鼠在咬這根繩子,“哧……哧……”的咬斷了兩股,還剩下一股。繩子馬上就要斷了,你心中焦慮不安。命懸一線的時候,“嗚嗚……”一隊蜜蜂過來,拉下了一扒屎,屎是甜的,正好掉在嘴巴上。你聞到了一點甜味,什麼事情都忘了。可是你忘掉不能代表它沒有啊,它還在那裡追著你。事實就是這樣。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忏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所以韋提希說:不想聽到惡的聲音,不想見到惡的人。如果你不斷的這樣觀察,就不想出去了。在家裡沒事情就安住善業裡面,把孫子帶好,把地掃好,自己的義務做好。在自己的房間裡搞一個一米寬的床,一串佛珠一個拜墊、蒲團,幾件換洗衣服一點藥品,這樣足矣。你還可以找一個人來跟你一起念佛。就這樣的一生,何等自在!不需要再搞什麼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