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蔡禮旭老師: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蔡禮旭老師
  “凡出言,信為先”。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名垂青史的人,絕對都做到了言行一致。《論語》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講出去的話,自己做不到,所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所以不能輕易開口,不能輕易許諾,一定要確定自己能做到再答應,不可逞能。而現在的人卻很容易“輕諾”,隨隨便便就答應別人、答應小孩,到時才後悔莫及。
  曾參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門買菜,孩子吵著要跟她去,她就對小孩說:“你不要吵,不要跟我去,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就不吵也不跟了。結果她從市場回來,看到曾參正在磨刀準備殺豬,就很緊張地跑過去說:“我是跟孩子開玩笑,哄哄他的,怎可當真?”曾參對他妻子說:“假如你騙了孩子一次,可能你這一輩子講的話,他都不會再相信,所以還是要按照你的承諾去做。”所以,為人父母要知道“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人往往在很高興的時候就會隨口承諾,如此很不恰當。譬如很多大人在打麻將的時候,不論孩子要什麼,都會說:“好,給你!好,去吧!”以後孩子就知道了,打麻將的時候是要東西的最好時機。這樣孩子學到的不是老實,而是察言觀色。
  明朝有一位大學問家宋濂,幼時家貧,沒有錢買書,曾向一個大戶人家借書。大戶人家有點兒傲慢,借給他一本很厚的書說:“借你十天,到時要歸還。”結果到了第十天,正好下著很大的雪,主人覺得他一定不會來,但宋濂還是冒著大風雪準時把書送還來了。主人很感動,就對宋濂說:“我們家的書,你隨時可以來借。”所以,建立了信用,對自己會產生非常大的助力。
  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季札,他代表吳國出使魯國。途中經過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邀請他用餐。在進餐的過程中,徐國國君一直盯著季札腰間的寶劍,季札從國君的眼神中,知道他很喜愛這把寶劍,這就是“視思明”,看了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禮儀,代表國家出使必須佩戴寶劍,所以他心裡想:“等我完成任務,再將這把寶劍送給國君。”後來他出使魯國回來,又經過徐國,準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結果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於是季札就到國君的墓前行禮,行禮之後,就把他的寶劍掛在墓邊的樹上。他的僕人看了,就對他說:“主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你並沒有答應要把劍送給他,縱使答應要給他,他也已經過世了,所以沒必要把劍掛在那裡。”季札說:“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意思是說我的心裡已經想要送給他了,怎可因為他死了而違背我內心的承諾!古人的信用已經守到了起心動念的層面上了。
  聽到這個故事,我自己也覺得很慚愧,有時失信於人,第一個念頭還想要如何去解釋,比起古人還有一段差距。但正因為有差距才會有進步,我們要時時去體會聖賢人做人的存心跟分寸,自然就能“德日進,過日少”。我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起心動念,當具備這樣的態度時,就能與聖賢們感應道交。
  東漢時代有個人叫郭伋,他的德行很好。他擔任地方官時,去民間巡視,有一群孩子跑過來對他說:“大人,您下次什麼時候再來?”他就大致算了一下時間,然後對孩子們說,何年何日會再到此地來。當郭伋又到這個地方時,比跟孩子們約定的時間提早了一天。郭伋就跟僕人講:“我們今天不能進去,因為會失信於孩子。”所以,郭伋就在城外的野亭子裡過了一夜,隔天才進城,而那些孩子正在那裡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無欺,縱使是小孩,他也不願意失信於他們。所以,光武帝稱他是“信之至矣”,即他的信用已經達到極處。
 

上一篇:蔡禮旭老師:無心非 名為錯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3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