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4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昨天講到:“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須菩提答世尊的。佛陀先問,這個問代表釋迦牟尼佛在前面講過,眾生有大乘中乘小乘的,還有發大心的這些凡夫,也就是六道的眾生,有見佛形象而生起菩提心的,有見佛大自在大清淨而生起菩提法界心的,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都發了願,要成佛,廣利眾生。但是在前面講了那麼多以後,眾生了知三界畢竟空故,三心不可住故,見如來身相而生起一個執著,認為有個身相可得,所以佛就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是對阿羅漢講的,因為須菩提本身就是阿羅漢。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他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偏執,因為阿羅漢偏於空,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離開身相見如來,還有一個知見問題,因為須菩提只悟到性,而沒有悟到相,認識小乘之見解,落於偏空;不是第一義空;雖然他解空第一,但還是小乘阿羅漢之見。須菩提是代表阿羅漢回答這個問題,後面他繼續答:“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句話意思是說:不可以離開這個身體另外找一個如來,但是也不可以說這個身體就是如來;也就是說心是如來心,相是身體;所以如來是對心來講的,相是對身體來講的,不可以離開這個身相見如來,離開這個身相見如來,你就建立了一個知見,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不可以用見來分別,如果離開此身相去見如來,那就是說偏空。說這個身是如來,又偏有;所以須菩提回答:“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不是離開這個身體有另外一個如來可得,所以他講無住呢,於身無住故,這裡面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問題呢?身相是偏住,不是住空,也不是住有。住空,是阿羅漢,住有是凡夫;有住如來之見,有住之身見,都是為住,有住就有妄,有妄就有三界,有三界,你心中有三界的這種住,妄識顯現出來,變成十法界了;我們必須要達到無住;無住是什麼狀態呢?才能建立到這個身相,建立身相,進入無住體,有住就有生死,無住就沒有生死。

常見習性及其影響

比如我們眾生剛強堅固,我作幾個比喻,我們人習性中有些非常堅固的毛病:1.執著的習性,老師講課發現一個孩子怎麼老是不專心呢?課後問之,答:我的糖被他拿走了。他執著的是那塊糖被人拿走了,所以這種固執,非常的堅固的這種執著、習氣,把自己所有的精神全部牽跑了;不管講什麼話,他都聽不進去;這個妄執對他來講非常堅固;我們無始來形成的這種堅固的習氣,你怎麼講也破不掉他心中執著的哪個妄;你講有見也好無見也好,他離不開這個見;我見不斷,因為他有住,他只要有住,就不見實相,你只要把這個糖給他,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我們這個眾生有很多不能相應的這些習氣啊。人很固執,固執我見,以我見為根本;什麼事情都以我為主體,以自我為中心,不是叫生諸實相,不是以法為師;不以無住為實,視妄見為實,如來講這個不是真的是妄見,要無住;眾生呢就是不能相信,還是認為這是真的,不以佛為師,以我為師;以我為中心,所以我見老是不斷,這就產生一個固執;你怎麼給他講,都沒有用,他還是那樣固執的要命。在這邊聽法,那邊還固執;所以眾生剛強堅固,就固執。

2、評理  你是對的我就跟你,你是不對的我就不跟你,他評這個理,不是評事;不是以事為根本,是以理為根本;什麼東西都搞講理,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子,喜歡並執著講理;問題在於你心中的哪個理到底是對不對呢?你本身已經在執著於你心中的哪個理了,還去如何評理呢?理與事相融,比如持戒啊、慈悲啊,都是事;但理上是講不通的;很多理跟事,我們用世俗的方法是解決不了的;比如說要包容一切眾生,我們會說“他是一個壞人,我干麼要包容他?”在你心中理上面講不過去,所以心中就有障礙;老是喜歡說理的人,人被理所障礙。

3、膽小、懦弱,見到出家人,見到聖人,見到佛或者見到有威德的人啊非常的膽小怯懦;這種人因執著於弱故信根不具足故,難趨於法;很難趣入法意;就是說不敢承擔,跟師父是三步曲:一是師徒關系,二是兄弟關系,三是不二----心心相印關系,你就是師父,師父就是你;我們的心就象釋迦牟尼佛與迦葉尊者一樣;

4、叛逆:現在人多是如毛澤東一樣是叛逆的,就是說他不順從聖意,我踫到許多這種人,你講白的他就講黑的,你講黃的他講綠的,老是給你對著干,不會融著你;他給您是一種叛逆的思想;叛逆的人也很難度;

5、游戲:文字是一套,行為上又是一套,現在很多人搞文字游戲,事實上他不是真的與文字相應,與般若實相相應;心呢自己的一套還在;但是文字呢又是一套,象佛學院的這種情況非常的多,不講修行的人,往往都是搞文字游戲的人。

6、一根筯:他認准這個,就不認准哪個,他就是不能圓融;你無論給他怎麼講,他就走那一根筯;他到這個地方是這根筯,到另外一個地方是另一根筯。他不圓融;所以呢法跟法不能圓融,什麼無住、無念、無相啊,他不是圓融的去修,不是內心很自在的去修,執著這個東西就這樣子去修,誰破壞他也不行;他就是一根筯,不是無住身心的那個體;

7、隨緣:聽法聽不懂,隨緣做;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該干什麼就干什麼,很老實。他這是沒有主張的隨緣,是隨波逐流,不是不動隨緣(根本是不動的);根本上不動,一切隨緣,那個才是真實的隨緣。如果你沒有根本,一切來隨緣。您那個隨緣就麻煩了;你就是沒有覺性,象豬狗畜生,他就是愚癡的狀態;

8、治病:他學佛一天到晚想著這個地方,哪個地方,疼啊病啊苦啊如何如何的;病苦已經完全障礙了他的心;不知不覺中已經住於病苦了;不管你講得天花亂墜的,只要他身體有一點毛痛,他馬上就會產生強烈的憤起、執著,念經念咒忏悔經行磕大頭,無非為一個身體而已;好多居士給人家念經,給人治病,這些都是有住執著之事不可取;開始時感覺自己這種做法非常不錯,後來幫助別人如此做,代別人做,一天到晚沉迷於治病中去了;所以人們一直將學佛與治病等同起來。講什麼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他來聽聽是可以的,但他還是守著哪個東西不放。

總之,“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既是破我們眾生的知見,又是破阿羅漢的知見;前者偏有,後者偏空。

一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與十方菩薩能否相應?只要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定與十方菩薩是相應的;只是眾生還有點偏執而已。就像我拿了這個金子一樣,我要利益眾生,這個東西在利益眾生;我要成無上佛道,這個東西究竟空。菩薩也在這個體裡面,他已經究竟空。一證得菩薩,他已經究竟空了。要度眾生,菩薩已在度眾生了,是不是,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一剎那,我要利益眾生的心與菩薩的心是相應的。我要成無上佛的心與菩薩要上成佛道的心也是相應的。所以呢你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就已經與菩薩融為一體了,所以菩薩在哪裡,菩薩在眾生心中;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菩薩就進入你的心了,所以這一念發心是不可思議的,有無量菩薩聚;這些菩薩已經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有正在修的,正在證的,有的正在成等正覺,有的正在修,有的正在發,為什麼不講有菩薩來現呢?因為在你本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已經具備了菩薩的體,但是對於一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呢,對於凡夫和阿羅漢來講的,其實菩薩也就是當下,所以這部經典不講菩薩;但是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薩;後面講: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是佛說的。前面講: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是須菩提說的,一個是破眾生的執著,一個是顯阿羅漢的執著,不可以實相見如來,是破眾生凡夫的執著,這二種執著須菩提這一問都顯現出來了。

前面不是說了嗎,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否?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見與不見,有見與不見,不是有來有去嗎?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否?身相是有相,如來是無相,身體是有住,如來是無住,眾生有身體的執著,眾生看到身相的時候,首先就是著啊,在覺性裡面講從無住到有住,從無生到有生;先是本來無生的,因為生下來本體即無生;釋迦牟尼佛走路,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四大威儀都是無住體;但是眾生見到釋迦牟尼佛吃飯的時候,立即就有住。感覺到佛在走路,佛在行住坐臥,有一個住見,如來無住,但眾生有住;如來無住建立有住,眾生有住顯如來無住,眾生有住從哪裡來呢?從無住身來,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四大威儀俱足,是無住體;是代表眾生的根本,眾生的本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吃飯就是眾生的自性,眾生的無住體;但是眾生見此相而生心,現有住體;因為有住故就有身見;所以釋迦牟尼佛欲破之,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就是說我在吃飯的時候,佛在上面吃,你們大家都在用眼睛看著,我已經看到您們有執著了,有我執啊,世尊在問,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你們不知道啊,眾生不知道,這個無住體,他是有住啊,世尊看到了,他就問須菩提啊,須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那些眾生猛然的就破掉了。為什麼呢,因為他一直看著這個相啊,世尊在吃飯穿衣睡覺行住坐臥,“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那個凡夫的眾生猛然大驚,若人聞了這個話而不生驚異的話,“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此人有大善根啊,眾生的知見就破了,如來身相即非身相,後面阿羅漢說:我就知道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啊,世尊說:這個也是住,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意思是說這個身相是假的,還有另一個無住體,一個不住相的體,所以說:以身相見如來是錯,不可以以身相見如來也是錯;為什麼呢?須菩提說:佛說身相即是非相,就是把如來的話傳給大眾,也就是說以此為師,我們眾生要以此話為師,身相就是非相,不離開身無住故,你要看到這個相了知他是無住體啊,有無住體才有身相呢,所以我們眾生對於身相的執著,非常認真。

釋迦牟尼佛這麼多年的講法啊,破身相也破很多了,我們眾生,發大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話,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以身相見如來就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非菩薩;你想想看,發菩提心,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四相者,就不是菩薩;那就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這裡面都是發心的眾生啊,在這個地方我們有一個辨別,辨別什麼呢?一個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但是這個地方還有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也就是說想沒有自利利他的體。這樣的人一定是對於身體的執著,以身相見如來,眾生對於身相不會放棄的,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麼說他對於身體的執著,嘴巴上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呢對身體還是非常堅固的執著,這是對於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來講的,如來有種種方便故。

釋迦牟尼佛剛剛出家的時候,在這三十年中,常常說身體是四大組成,我見,五蘊,我從哪裡來呢?我是從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當中來的,身體,就是人相。人相從哪裡來呢?人相由四大非有。眾生相,眾緣合和;壽者相,計量而成;計量的體,就是現在過去未來的計量的體是空的。眾緣合和就是大家在一塊,眾緣合和叫眾生相;眾生相是眾緣體,哪麼說人相是什麼?四大,就是地火風水;我相就是五蘊是空的,所以呢四相皆空,但是眾生不知道啊,他不了解這四相俱空啊,所以呢執著於四相俱有。四相俱有就會有煩惱,四相不看破,在有四相裡面,菩提心沒有辦法發出來;所以佛陀在後面才講:應眾生心啊,後面他都會詳細的說。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的意思:無住不執著的意思;著相就障礙,不著相就通達;你只要沒有執著,你的身相,你的福德你的智慧就會改變。比如說你開個公司,這個公司的情況與你心的是相應的,你的心沒有一個無住的體,你的生意就不會搞大。你在色上面講,色廣大;聲音廣大,香廣大,味廣大,觸廣大,法廣大;這一切廣大都跟無住相應,有一份住的執著,你的身相就會小一部分;你只要有一份住,你就有一份煩惱。所以佛經裡面講,我們有粗相的煩惱,微細的煩惱,和無明的煩惱。你斷一份粗惑的煩惱,我見貪嗔癡斷,欲望斷,你就可以斷粗惑煩惱,進入色界;如果你能夠斷微細的煩惱,就是知見,你可以進入無色界;如果你把無明斷掉,你可以見法身。

從這裡我們微細的觀察,所謂的身相,我們眼睛見色無住故,你就得色莊嚴,有人長得好看有人長得不好看,都給我們心有關系,因為我們心有一份住,就有一份煩惱,有一份煩惱,你福德就會少一部分,所以從報身上面來講,從法身上面來講,我們無住就是法身,法身不離開我們這個心呢?所以我們的心就是法身,只要你有一個無住的心,你的法身就相應一部分,你有一份相應,你的報身就圓滿一部分,你的圓滿一部分,那你的化身就會顯現一部分;所以你化身就圓滿一部分;就是你的智慧顯現一部分。所以人在世界上,你有一份圓滿,和你無住心有一定關系;有人有1000萬,萬萬,億萬或者他名聲遠楊;都是跟他無住心是相應的。你看佛陀的智身,我們這個無住還有相啊,有相的這個無住就是說你很清靜,用善心護持有相,你就獲得有相的圓滿。在阿羅漢講,你不狂見,善心慢慢的達到圓滿,你色界天就會圓滿;你從色界天進入到無色界天就會圓滿;這裡圓滿的體,都是跟無住心相應的。同時應該感受到,這個是有個因果的關系,你要知道外面的相跟我們無住有有關系,無住的是心,身相是相,這個相和我們的心有關系,證明是一體不二的,所以你看到所有的相,都是你的心,你的相是平等的,你的心就是平等的,你的相是圓滿的,那你的心就是圓滿的;如果你相是佛,那你外面就是無住體,你的相是有住,外面就是有住的體,所以你是什麼心就現什麼相;不管是現在過去還是未來,你當場看到的相就是你無住心裡面顯現出來的,本來無住,因為你有住故就變現出這麼多的差別;有人煩惱,有人快樂,有人清淨,有人得福德圓滿,有人得智慧圓滿,有人得種種禅定圓滿;都是跟你無住心相應而來;所以我們現前的無住心和外面的法是同一的;不二的。外面的色就是我們無住的眼,我們的眼睛是無住的,無住體就是佛心,眼睛的根就是佛;就是法,外面看到的色與我們眼睛的根是一個體,不是二個東西;所以我們那個根叫無住體什麼呢?無住叫性,性體,外面叫相,相跟性是不二的,所以呢性相一如,如果你要是識性,你就識相;如果你要是不識性,你就執相,眾生執相忘記了性,相把我們的本性給遮蓋了,相不離性,性不離相,性相不二,也就是我們的性在哪裡呢?正在相裡面。木頭在哪裡呢?在凳子裡面;木頭叫做性,凳子叫做相,性相不二,全部的相就是我們的性,所有外面的法界就是我們的心,它是不二的。什麼叫無住呢?我們的心本來和外面就是不二的,你心裡面產生一份我執,就產生一份有住,你的心就不圓滿,所以你執著於外面的相的時候,你就把您這個圓滿的心給遮蓋了,但是你在分別的時候他會產生反應,就是說你遮蓋了不能代表它沒有用。你現在見是用根見的,沒有根你根本見不到的。比如講這個光會見到那個光嗎?這個手能夠見到另外一只手嗎?他是見不到的,是燈和光的關系,不是此光與彼光的關系。中間是有障礙的,只要離開了我們的本性,就是說離開了這個燈,就沒有光明,但是我們看不見燈,不能代表光離開了這個燈;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善事,跟我們自性他是通的。所以呢,你做善事做惡事都和我們那個無住之心是相應的,它是一體的。什麼叫善事,什麼叫惡事,無非是一份執著而已;無住就是不執著,你是不執著的體,外面就沒有善惡了。有一份執著就有一分得失,你了解了那個體後心自然無住。因為外面所有的體都是我的心,色聲香味觸法都從我們心中的光裡面出來的,“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外面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無非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根而已。不是一個獨立的根存在,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存在;根和這個相是不二的,你了此:外面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的變化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心,你就定了,你就定下來了,所以我常常告訴別人,你打坐的時候,看外面一道光,一道圓光,你就想這是我心中的光,就可以了;只要是心中光就無住,外面所有的變化都是與我們心有關系啊,所以外面在動其實是我的心在動啊;外面的色光在動與我的心動有什麼差別呢?所以看到外面人在走路,是我的心在走路;那個人好看,是我的心在好看,那個人莊嚴,是我心裡面有個莊嚴的體;並不是外面真的有個人存在,是沒有人的,如果你這樣看東西的時候,你還有什麼好和壞呢?既然是我心動,如果我心無住,則自然沒有善惡存在了;所以呢,不住了,外面怎麼著隨它自己去,我自己就不住了;外面的東西都是我的心的話,以不住而住,住而不住。它是一體的,你不住的話,你無住就是現在的當下的體裡面,明者即解脫,你明了這個體的時候,你當下就解脫了。眾生習氣很重,執相為本,你一定要知道,你現在得到的都是有住之體。要想無住的話,見如來法報化三身;見如來智身;知道這些無非是你心裡的一個化身。所以如來無所謂度眾生,你都是我心中的映現,哪有眾生可度啊,所以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無非是無生之體,沒有眾生啊,都是我心中的光。其實佛陀在走路的時候,非常的安寧,非常的自在;為什麼呢?無執啊,都是我心中的光;那有什麼執著呢?所以他走路吃飯穿衣睡覺無非是無住之身呢?沒有住的身體叫無身心。沒有眾生的也沒有佛的,佛就是他的自性;沒有一個獨立的釋迦牟尼佛,這個法界跟他是一體不二的,所以三十二相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為什麼他有三十二相相呢,因為他無住。

大家這樣子試試看,你走路的時候,觀照一下,所有的眾生都是你心中的光,那你吃飯穿衣睡覺這一切體都是無住之體了,因為你吃飯穿衣睡覺還是你色聲香味觸法的光啊,萬法是心光,一切無非你的心光而已。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應該這樣子做;因無住之心而生其心;你現在所悟的這個道理是無相的無住的體,你看到無住的體,不執著了,不以身相見如來了,你就見到什麼了,你就見到無所來無所去的體;就是你的心,而你這個無住體跟釋迦牟尼佛的無住體,他都是無相的,你的心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心,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心就是你現在的無住之體啊;釋迦牟尼佛過去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就是你現在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所以你現在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的眾生心和當時的釋迦牟尼佛的如是心是一不是二;證明佛跟眾生是相同的,那麼說你現在的無住心與釋迦牟尼佛的無住心是一不是二,唯不一樣的是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你沒有三十二相;那沒有關系的,因為以此無住之心而住,你後生轉過來你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為什麼呢?你轉過來就是;因為你無住了,你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得和不得已經無關緊要;因為這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度眾生的方便而已啊;如來的化身涅應身是應眾生心而顯;眾生因緣成熟了,你自然會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機緣不成熟,你也沒必要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為什麼呢?無住之心是無相的;你現在的眾生是所有的眾生相,你現在的相跟外面迷惑的眾生的相有什麼區別啊,如果你無住之心的時候,你將來成佛了,但是你無住之心的相還在這個地方,無住而有執的心還是這樣子的,因為這個心是妄體,你滅不滅掉沒有關系的,就象水裡的月亮,你操什麼心呢?你無住同釋迦牟尼佛無住之心相應了,你釋迦牟尼佛這個無住的相跟眾生心,他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你也如是,難道有二嗎?釋迦牟尼佛化飯吃你也化飯吃難道有二嗎?相不一樣,但是體是一樣的啊。只要你無住,此體此無住都是一個;我的相與你的相也不一樣,沒有必要去求這個相,著這個相,那是以後機緣成熟後利益眾生的事情。你現在相應了,利不利益眾生已經無關緊要了;釋迦牟尼佛來也沒有說我要利益眾生啊,他就是來告訴我們這是個平常之事啊;還是這個東西,你在這裡覺了,無住之心就可以了;你就是佛。也就如六祖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難道釋迦牟尼佛有來嗎?有去嗎?如果他無來無去故名如來的話,那我們現在無住之心是不是有來呢?我們無住之心有來有去嗎?我們現在的身相你說有沒有來去呢?那你無住之心就是有住之相,為什麼呢?無住之心與有住之相它是一個,不是二個啊;就是我們的心呢!心哪有來去呢?相也沒有來去,說滅不滅無關緊要;哪來的滅呢?只是個變化而已;所以此相都是我的心相,我現在看到的相都是無住之相,並不是滅除眾生另外有個無住之相,所以此相是無住之相,此心是無住之心;無住和無相是不二的。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是故我心無所來無所去,是故我心與釋迦牟尼佛是合一的,如果你悟了這個道理,和釋迦牟尼佛真正是沒有任何差別;釋迦牟尼佛其名,是名釋迦牟尼佛;般若智慧是名為般若智慧已;一悟全悟,一旦你悟了這個道理的話,你全部悟開來了。大家用心來會一會這個道理。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的話,你就明了無住之心的本意;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其涵義大至如是。

後面說“如來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句話太妙了,也就是告訴我們,如來說身相即非身相,即是無住;因無住故,所有身相現前,看到這個相,你還是無所來無所去,我們一般人是有所來有所去,你一定要會到無來無去,因為我這個相與眾生的相是無二無別的,只要你會到如來無來無去,你就會會到釋迦牟尼佛的相與我們的相是不二的;會到我這個心與眾生心不二;所以呢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不可以住的,但是也不可以離開;這三十二相就是眾生的相,眾生的相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因眾生的相而顯現的,眾生的相是什麼?無住;眾生只要無住,三十二相就現前;大家用智慧細細的思維一下,你就會悟到一個什麼東西,不可思議之妙用都會現前;這裡面莊嚴的國土都沒有了,沒有莊嚴的體存在;如果有莊嚴還是錯誤的,後面會講到的。

大家聽得懂嗎?好難懂的,你悟得了這個道理,就是大解脫、大自在、大明悟;我已經真正的明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的意思了;真正感悟到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的這個體是什麼。在我們意識中我們一定要感受到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和我們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是一個體,絕對是一;只要我們進入無住,我們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就是佛。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告須菩提。前面是何以故如來說身相即非身相,是破身相的;什麼叫相?我現在看到你,叫相。這個相和眾生的心是兩回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相,但是沒有講沒有女人心、女人身。你說極樂世界有沒有女人身?相是對於心來講的,心能見相,如果心見不到相,就沒有相了,但是女人身有沒有?極樂世界沒有鳥,但是極樂世界有白鶴、孔雀、鹦鹉、捨利、嘉陵頻伽共命之鳥,極樂世界連惡道名字都聞不到怎麼會看到鳥雀呢?所以應該知道,我們這個相是對於自己的分別心來講的,我們的男的女的還是仍然在,但是有男女這個相和男女這個本體,男女的體在你那邊跟我有什麼關系啊,但是你有分別就有這個相出現。這個相就像光一樣,你有種種分別就有種種光,有種種相。所以三界相、地獄相、餓鬼相、畜生相,都是從眾生妄見裡面出來的。如果你沒有妄見,三界就不立。所以,天人看了是天人相,地獄看地獄相,人看人相,鬼看鬼相,畜生看畜生相,你到什麼境界就看什麼相。所以這個相是對於這個心來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的體是妄的顯現。色相,黃色、白色都是我們分別心裡面出來,這個相是虛妄的。你把白色拿出來可以嗎?你把黃色拿出來可以嗎?這叫相。就像放電影一樣,電影裡面很多人、很多相,你可有把相拿出來嗎?這個相是拿不出來的。因為這是你的心看到電影在放,相是獨立不出來的。所以呢,所有的相,眼睛看到的色叫色相,耳朵聽到的聲音叫音相,色聲香味觸法都叫相。而這些相是拿不出來的,是你心裡面顯現出來的,心斷則相斷。所以這一切相都是虛妄的,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所以呢,我相沒有了、人相沒有了、眾生相沒有了、壽者相沒有了,無住心無生心現前,生滅無生,生跟滅的體是無生的體,而無生現前的時候呢,外面的生滅都是無相的。就像水裡月亮一樣,就像空中之跡一樣,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啊。如果你見到這個相非相的時候,你就見到如來。

所以這個妄見是不是真的呢?其實是幻有,這個波下去以後根本沒有實體。這個瓶子是圓形的,你看是有,那有沒有一個獨立的圓形存在呢?把瓶子打破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圓形的東西從哪裡來呢?這個圓形從玻璃裡面出來?那玻璃打破以後找圓形的東西找得到嗎?難道是從外面出來,難道外面有圓形嗎?外面也沒有,裡面也沒有,那這個圓形在哪裡呢?這個圓形是徹底的妄。這個玻璃打破以後才能識妄。你就了解原來這個杯子的形狀是空的。我們看到它認為有個圓形存在,有男的女的有男女存在,好的不好的,有不好存在。但是這個人死了以後啊,看看他好的東西到哪裡去了呢?壞的東西又到哪裡去了呢?這個東西消失以後又到哪裡去了呢?也就是說,你看到這種形狀的時候,這種形狀徹底的是一個妄體,實在是看不到,沒有一個實體存在。你現在看到這個佛像,你說這個佛像是真的是假的?佛像的體一定是真的,佛像的相一定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離開此像了解此相妄,這叫相,相不是代表體。這個體在這個相沒有,體是無住之體,相是虛妄之相。離開此體沒有相,離開此相找不到體,就離開波找不到水,離開這水也不能顯波。就像你現在看到這個水,起來了消失了,起來了消失了,這個水消失了,這個波下去以後呢,再去找波就找不到了,證明那個波一定是假的。悟到這個道理嗎?所以我們不斷的變化,也沒有一個東西過去了,也沒有一個東西來。就是說我們死掉了,沒有一個什麼東西死掉了。我們來了,也不知道我從哪個地方來。我常福從哪裡來呢?從媽媽肚子裡出來嗎?媽媽肚子裡出來這個身體慢慢長大了,這個相從哪裡來呢?從地裡出來嗎?從空裡面出來嗎?它是一個妄體,沒有出來也沒有出去,是你的眼睛有問題,他從來沒有出來過,也沒有消失過。他本來是沒有的,是我們眼睛有病了,不識相故,執著於這個相,執著於虛妄的東西。因為執著於虛妄,你就變成妄見,有妄識,以妄套妄,所以找啊找啊,在水裡撈月亮,什麼都找不到。所以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真實,你不管怎麼做都是假的。只要你執著相,就是假的。因為這個相在不斷的變化,每個人我們都在不斷的變化,沒有一個相能夠安立。現在過去未來有沒有?十方有沒有?長的短的高的低的有沒有?今天我長大了,長大了有沒有?我小了,小了有沒有?生老病死都不存在。生相在哪裡?老相在哪裡?病相在哪裡?死相在哪裡?都是個相而已。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佛就現前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相了,什麼都是佛法了,什麼都是佛。大家悟了沒有?你現在看到常福,這個相從哪裡來?你找一找,從空裡面出來,還是在地裡面出來,還是媽媽肚子裡出來?媽媽肚子裡出來,那為什麼不再出來一個呢,那裡面應該很多相啊,為什麼我不知道裡面有個我呢?找不到一個生相,也找不到一個滅相,找不到生和滅,就是找不到他的根,沒有根。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就見如來。心經裡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蘊皆空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色相。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就是受相。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個都叫做空相。為什麼?從頭到尾的都是空相。如果一切相皆是虛妄你懂得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也空掉了。為什麼呢?眼有眼相,耳有耳相,如果沒有相,一空全空。所以呢,你言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眼界、一切耳界、鼻界、身界,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一切法相皆空。如果見一切相皆空,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在一念信的時候,如果你這一念相信了,你和佛已經不二了,真正的和佛已經相通了。如果你有二,你就沒有悟到如來的同體,也就是說你是在妄見裡面。一旦你悟到了這個金剛經,你和釋迦牟尼佛真正無二,沒有必要去謙虛。你悟到的和釋迦牟尼佛所證的這個是一體。他證的這個體就是你現在悟的體。從始到終,就是始覺到本覺,本覺就是始覺,始覺就是本覺。一進房子,就全部到房子裡面來了。一燈亮了,全部破暗。不可能說還慢慢的慢慢的破,但是我們有無始以來的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在思維。就是我們過去無量劫來很多的執著,後面要講到須陀洹、斯托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以無住相而得的。中間有眾生的習氣,斷了幾品煩惱,還有斷煩惱的體,因為我們有煩惱在那個地方。

眾生通常是如何斷煩惱的?如何依般若斷之?如何現量獲無住心?

以無住心來斷煩惱,以究竟的心來斷煩惱,不要以妄套妄,這樣斷煩惱是斷不掉的。我們現在以妄制妄,這樣你就麻煩了,你不以金剛心來斷的話,你以這個社會上的這種方法,就是看了電視不行就看電腦,電腦看了不行就打架,打架了不行就在外面跑,……這些東西都是敷衍的。以這樣的方法斷煩惱肯定是有問題的,這都在妄見裡面,不斷尋找。你在妄見裡面尋找,你找來找去的,都是在尋找妄見,因為你在妄裡面就是見相。以相套相,不知道一切相皆是虛妄,你內心立即寂靜,你無住心就會現前。因為一切相皆是虛妄,一切相自然不執,它不需要你不去執著,它的實相現前,自然無住。先講不住相,後到無住相。不住相布施是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不要住相。無住相布施就跟實相相應。叫你不住相是要你無住相,無住相跟實相相應故。實相的本體和我們無住相相應了以後呢,你自然一切皆空,所以我們要進入無住相,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相不障性,性不障相,性相一如。就像波不障水,水不障波,波跟水是沒有障礙的。滅波取水,那波就障礙水了,波一障水不就麻煩了。只要你破相,一切相皆平等。對相就是妄執。若見諸相非相,你就看到的全部是佛。

這前面是釋迦牟尼佛答須菩提,破這個身相,外面的相。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大家從頭去思維一下。釋迦牟尼佛從頭開始,首先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吃飯、敷座而坐,戒定慧具足,無住相具足。什麼叫戒呢?吃飯無住之心啊,清靜相啊,他吃飯穿衣睡覺無非是戒啊。所以吃飯就是四大威儀啊,持戒就是八萬細行啊。所謂持戒當下不動啊,當下無念啊,當下不住啊。所以呢他行住坐臥和他的無住心是不二的,因為他無住故,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呢又是吃飯、穿衣、睡覺。釋迦牟尼佛首先示現出來的,就是無身相,不離有不離空。不住有見,不住無見,不住有相,不住無相,建立中道,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有吃飯、穿衣、睡覺的有相體和無住生心的無住體。是故呢他如如不動,示現的就是真如實相,所以釋迦牟尼佛吃飯的時候就現真如實相,真如實相叫無生體,無生是什麼呢,是眾生心。後來呢,須菩提問法,就是善護念、善咐囑,就講到無生,無生是什麼呢,無生而有生,眾生見到世尊而生有相,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生者無生,胎卵濕化是什麼呢,是叫有住,因為有住就有胎卵濕化,無住者,就沒有胎卵濕化。沒有胎卵濕化叫無生,無生即無住,有生就有住,有住就有胎卵濕化生,所以呢,釋迦牟尼佛講胎卵濕化無非是眾生有住故,眾生有住,所以佛就令住之。就是住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看到釋迦牟尼佛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吃飯、穿衣、睡覺,都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給眾生的有住之體。因為眾生有住,先令其有住,住住體。然後令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都是有住之體,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令眾生從有住中回復到無住體,從有住進入無住。眾生有三界的執著,就有住,所以講這個住相。因為有住就有生死,降伏其心則自然無住,而不要去找什麼無住,也不要找什麼有住。須菩提問,應雲何住,釋迦牟尼佛就知道眾生還有一個想得到住的體,但釋迦牟尼佛一直沒講住,而講應降伏其心,但應如所教住。就是應該是這樣的用這種教法來修行,來進入無住的狀態。所以呢,“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對於住相來講的,對於眾生的粗惑煩惱來說的。

無住之體在哪裡呢?先講眾生相,然後講色聲香味觸法,行布施。布施跟六度相應。眾生一聽什麼都沒有了,就著急啊!如來不捨布施,而令布施,怕眾生又偏於空啊,令眾生以般若之智而行布施。不住色布施有什麼好處呢?布施的時候三相具無,布施的善法的體也是空,就沒有受者,那我福德給誰呢,誰來受呢,釋迦牟尼佛平時講福慧難道是假的嗎?釋迦牟尼佛又講,無住之心能生大福德,就是究竟的福德,圓滿的福德,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這種種福德。怕眾生進入斷見,告訴眾生無住相布施得福德大,令眾生了知無住相布施的功德。眾生又執著於身相,就告訴他離相而見如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就見到佛。

過去有兩個持戒比丘去見佛,經過一個沙漠,非常渴想喝水,但是沒有帶濾囊,不能過濾水中的蟲子,按照戒律不能喝水。一個比丘為了去見佛聞法而破戒喝水,而另一個比丘寧可不見佛也不肯破戒,就沒喝水而渴死了。破戒喝水的比丘很久之後走出來去到佛那裡,卻見到因持戒而渴死的比丘早已來到佛前正在佛的身邊。可見持戒的這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身體。為什麼破戒的比丘比守戒的比丘後見佛呢。因為持戒的體跟佛是不二的。持戒的體和修福的體都是同佛不二的。證明說釋迦牟尼佛的有相和持戒的無相是一體的。就像我們吃飯、穿衣、睡覺,四大威儀,八萬細行,這個相同釋迦牟尼佛的相是不二的。所以,持此相者,即是見佛。此法就是佛體。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吃飯、穿衣、睡覺和十方世界的持戒、修福是同體的。如果你真正的了解了金剛經的這個體,了解無住生心,同釋迦牟尼佛沒有障礙,因為釋迦牟尼佛沒有現在過去未來。你現在同三千年能同一故,釋迦牟尼佛身相周遍法界故,所以此相同釋迦牟尼佛相能會一。釋迦牟尼佛沒有時間性,所以他的身體同我們相上面的行為沒有障礙,沒有空間性,他的光明在此世界同我們無住的心相應。不管你現不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只要你如是信者,你就會同佛是同體的,你皆當作佛,皆當見佛,就是佛知佛見。這個是破相,破身相。這些相你破掉了,那是不可思議啊!

從第一會到第六會,已經是見到佛的了,其實大家就應該開悟了。為什麼?從一開場,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就現如來真實相,無住之心。此心是與眾生不二之體。吃飯、穿衣、睡覺是眾生之相,釋迦牟尼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眾生之相,釋迦牟尼佛的戒定慧就是眾生之相,他是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有什麼差別呢?所以首先現的如相,眾生見到了身相,就是在眾生面前現眾生相。我們應該悟到什麼呢?胎卵濕化我已經具足了,就有我的身,就有我住,有住就能無住。就像離開波能找水嗎?佛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它是一體的。但是我們波是波,水是水,叫妄見。波是離不開水的,證明你離不開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啊,在你當下無住的時候,就是制止妄見的時候,制止妄相的時候,你就跟佛就同等了,當下就見到了。在那個時候,就是見到佛的那一剎那,你就應該開悟了。但是為什麼還不開悟呢?你有妄見在啊。沒有這個波,你這個妄也不能顯現出來啊,所以離開這個妄的波你也見不到佛啊。如來跟你是同體的,但是你跟如來是有障礙的。這個波,眾生妄執了,以為有另外一個波存在。如來現的這個體,八萬細行,我們是相對而立,有妄見;而如來是絕對而立,絕對的體和相對的體就是一剎那。比如我的聲音好聽啊不好聽啊,我講的法好不好啊,叫做相對。但是呢,絕對的體正好在這個相對裡面。因為相對的體就是絕對的體。相對的相就有絕對的體。所以我們的相對就是如來的絕對。你了解這個絕對體就是如來體的時候,如來在哪來呢,就安住在絕對體裡面,所以如來在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眾生的心想就是如來住的地方,所以如來無所來無所去,住在絕對。所以他八萬細行,吃飯、穿衣、睡覺,和我們吃飯、穿衣、睡覺、三千威儀是不二的。但是我們眾生有我執,有妄見,有分別心,有住,不知道是無相的,跟釋迦牟尼佛這個相沒有差別。你吃飯就吃飯,穿衣就穿衣,睡覺就睡覺,你如如不動的安住一個當下的不動的體,心如鐵壁,行住坐臥心就像一個牆壁一樣不動,也就是無住體。

過去小乘法修四念處,阿羅漢道,當下不動,吃飯、穿衣、睡覺只是當下一念。就是說,吃飯時在吃飯,睡覺時在睡覺,走路時在走路,不著相,心裡不想,威儀就具足了。你心中就這樣的一直安住,四大威儀就具足了。你現在有妄相,但是四大威儀還是具足的,隱藏在你自己的妄想中。你是現在不具足,是因為你現在妄想紛紛。等你妄想斷了以後,自然具足。所以吃飯、睡覺打妄想是不對的,明了當下,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就這樣靜下來。

為什麼叫經行呢?過去出家人都常常經行,樹下經行,極樂世界也有經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至本國,飯食經行”。這個經行就是我們現在的經行,飯食後,上殿贊美佛的功德,然後如法修行。怎樣如法修行呢?飯後經行。飯後怎麼經行呢?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具足,每走一步路清楚自己在走路,不斷的觀察自己我在走路的這個體,我的聽法,我在吃飯,我在穿衣,我在睡覺,在當下你的心不動,比丘如是經行,當下無事,心中光禿禿的,不留一物,四大威儀自然就具足了。

釋迦牟尼佛四十余年弘法,但是呢沒有說一句話,他行住坐臥都跟眾生是同體的。就是很單純的第一眼看過去,不再生第二個念頭,所以我們沒有事就把眼睛閉著,或者看著眼下,八萬細行裡面就是這樣的。走路要非常輕,釋迦牟尼佛走路為什麼那麼輕,並且非常平穩,沒有跳動奔跑。我們要心細下來,開車是非常穩的。如是行者,與實相相應故,與釋迦牟尼佛相應故。我們講金剛經講到最後面還是這個樣子。如果你把這個搞懂了,你就知道怎麼去修行了。所以我們歇下萬緣,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讓狂心停止下來,安住於你的當下。釋迦牟尼佛的般若經是什麼時候講的?先講華嚴經,然後講阿含經,然後講方廣經,然後才講般若經。般若經是釋迦牟尼佛說法三十年以後才講的。為什麼呢?前面是熏陶我們般若之心、般若之見,然後呢入般若之智,令我們進入到般若的體。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余年,但是呢三十年之間,他是誘導我們走向般若之體、入般若之智,進入般若之心。可看出般若之體不是我們想能接受就能接受,如果你歇不下你的妄心,我們怎麼去修行。但是呢我們一旦了解實相,知道這個體是實相,以此為實。眾生是不以此為實,修行的人要以此為實,就是知道這樣做就對了。經行能息無邊煩惱,沒有事在大殿周圍經行。不管你有多大的煩惱,你念阿彌陀佛,把心息下來,就看著自己走路,什麼都不要想。我們現在出家人都不經行,有幾個出家人經行?我希望大家把日常事情做完之外,要學會經行,經行是出家第一道,是一個真正的修行的方法。因為經行是身,它能觀察的非常迅速。你做什麼事情都有盼望之心,有攀緣之心。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在經行之中。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二十一天都在經行之中,就是那條小道走來走去走來走去,整整走了二十一天。這二十一天在經行,經行什麼呢?就是經行當下,當下是什麼呢?無念、無住,跟眾生同體。所以呢,吃飯、穿衣、睡覺,都在經行之中。吃飯也叫經行,四大威儀也叫經行,經行不光是在走路經行。你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心安住了,然後呢,做事你就知道我在做事,吃飯清楚我在吃飯,睡覺清楚我在睡覺,打妄想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不能打妄想,不斷的把心收回來。比如做香燈,我在燒香,心裡面很清晰,不要念別的東西,煩惱了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心跟佛心是相應的,不斷的這樣安住著,不動,你就會得到種種利益。你這樣的住的話,你的心非常的純潔,但是呢有一個信在那個地方,不去辨別別人的是非,因為辨別就是攀緣,你的意識又在打妄想。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活在當下。在家的俗人也是這樣的,心靜下來,我在開車,不打任何妄想,很單純的這種思想,一直安住,不攀緣,不要想我回家去干什麼干什麼,在什麼地方就做什麼事,一直這樣安住著。內心中非常寧靜,沒有雜七雜八的思想,其實在家出家都是一樣的。維摩诘居士在家裡面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外面也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跟乞丐在一塊,住而無住,無住而住,雖然跟他們在一塊,他心不動,他知道在干什麼,但是過去以後不留跡。居士在家裡面搞衛生、帶孩子,安住當下,你就在當下這樣做,不要在這裡面打妄想。這叫如法修行。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解當下這一念,就與般若心相應。

釋迦牟尼佛在一部般若經裡講,有大長者聽說文殊菩薩正在東方說般若智慧,大長者說我想聞到般若智慧,就放下王位交給太子,自己就走出去。佛說你不可以這樣的去,這樣你找不到的。因為東方無邊無際,東南西北是周圓的,你怎麼走啊。佛講的東方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其實東方是智慧的意思。那怎麼樣去呢?佛說,不觀上,不觀下,不要攀緣上,不要攀緣下,不要攀緣左,不要攀緣右,不要攀緣好,不要攀緣壞,安住當下,不斷的走,不斷的走。不斷的往東方走,東方就是南方,南方就是北方,北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眾生的法界,重重無盡的法界,你走走就走到那裡面去了。如果你不斷的這樣走這樣走,走叫相,一切相不住於心,此心此相不斷的相應。走的過程中有魔在干擾他,魔王把城隱蔽起來,看不到一個人,後來魔女示現來幫助他。他帶了很多人要去見文殊菩薩,怎麼走呢,不觀現在,不觀過去,不觀未來,不攀緣,只管當下,一直往前走。結果見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正在閉關,等了七天,出來以後沒有怎麼講話就回來了,智慧就開了。怎麼開的呢?是在走的過程之中開的。講的是文殊菩薩在說大般若之法,其實是教你用什麼方法得到智慧。等你到那個地方的時候,你般若已經開了。所以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好,想見如來也好,其實就是當下這一念。如果你當下這一念不起修,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去不了,佛也成不了。所以我們這個當下的起修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你當下不起修的話,都是無用。希望我們這次講金剛經大家得到大利益!南摩阿彌陀佛!

 

 

上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48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0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