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6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昨天講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天講“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此是比較哪種功德的殊勝。在這個世間我們常常比較,有人說建大雄寶殿功德大,有人說建佛像功德大,比如說我拿一塊錢的功德和拿一百元錢的功德,互相在比較,是世間有相的思維有相的執著,此是眾生才有,佛是不會有的。

其實彌勒菩薩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一釋迦現千釋迦;你不要以為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佛陀有時現的是莊嚴之相,有時現的是壽命的長久(如現84000歲),有時示現是惡世的相,我們的壽命就是七八十歲的時候,一四天下為一個佛的世界,你說佛的世界到底以那個為標准呢?釋迦牟尼佛以無住生心,一切法界都在他一念之中,所謂的七寶,所謂講天界無非是我們一念所成就,在須彌山做大梵天王的時候,整個的須彌山四天下就是你一個人的,如果你在南瞻部洲,好像你在南邊的什麼地方,你在東南西北無非也是你的分別心而已,如果你沒有分別心,你就是須彌山的心,像阿羅漢住在須彌山,若有東南西北的分別心就落到四邊去了,沒有分別心他就住在須彌山頂上,所以都是一念所成就的。分別心是我們的妄想所成就,但是我們分別心和我們無分別心是不是有二相呢?其實是一個相,你不要認為我這個無分別心和這個分別心好像是二個體,其實不是二個體是一個體。所以我們聞般若有什麼好處呢?聞般若經為什麼能得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因為這部經典講得很清楚,聞這部經典勝於此德;你聞到這部經典時就相當於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供養佛啊;這種功德還不如持經中四句偈呢?證明你聞到這部經典它具備了七寶功德。那麼為什麼具備七寶功德呢?是不是這部經典與七寶有區別呢?還是說金剛經跟七寶過不去呢?還是說七寶功德與金剛經是合一呢?如果要是排斥心與無住心那哪個眾生沒有佛性呢?所以我們現在具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是在無住心中顯現出來的,無住心是每個眾生具足的,只是我們有住障礙了它;從我們開始識生起之時,就生了三界出來了,無住的體隨著你的有住而變成你的識,這個識是不是就會障礙呢?也就是說你變成有住的體之後你的佛性你本來的七寶,轉為了識的境界就是三界,三界有住是你有住,相上是沒有住的,相上他本體還是圓滿的,等你成了佛之後,你發現三界根本就不存在,還是一個七寶莊嚴。總的來講這個三界的顯現,它是無住體,你有住不能代表法上無住,你有住好像法上有住,好像法上有住不能代表他就是有住,他還是無住。比如我們現在會要死,但是我們認為自己不死啊,我不死就不死吧,那還是會死;我們要死的那個體是永遠不會死的,它是清淨的,它生是清淨的,老也是清淨的,病是清淨的,死也是清淨的;生老病死的本體它都是清淨的,人從小長大他都是清淨的體,但是你執著了您就有煩惱了,難道煩惱從生老病死中出來?你痛苦從生老病死中出來?生老病死是沒有痛苦的因執著故,你雖然感覺他大了小了是在變化,其實是一不是二,等你執著放棄的時候,他這個變化還是一不是二。所以不管世間多少變化,他都是無住體本來就是無住體。不是另外找一個無住體,也不是你說我要無住啊,你跟無住相應了那一剎那就是你見性的時候,這一剎那你徹底的沒有我執了。

“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釋迦牟尼佛前面講了,若人布施或者持戒,此人聞到金剛經能生信心,證明我們布施的體在裡面是應該具足的,因為你能生清淨就是持戒,無住之體就是七寶現前了,七寶就是無住之體就是布施。前面不是講過了嗎,我們眾生要求福要持戒,持戒就是無住之體,如果你前面不持戒,那你現在能夠無住嗎?一個人犯戒的行為是什麼?犯戒的行為就是不知足。一個常常犯戒的人心中就不會知足,因為不知足故就不會滿足,他怎麼能夠無住呢?持戒就是知足常樂,修福就是深信因果。如果是無住之因,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而自莊嚴,若不信因果,對佛陀的果德你也不會生起信心。我們為什麼要信金剛經呢?過去的祖師為什麼能夠對金剛經執持不捨呢?聞到金剛經心開意解,馬上歡喜信受,像六祖大師這種人,一聞金剛經即頓時破除自己內心的疑惑,驚動了他內心沉滯已久的佛性,就像大海底裡的金子一樣,出來大放光明。但是我們聞到金剛經一點動靜也沒有;沒有一石能激千層浪的感受。我們為什麼激不起浪花呢?就像鐵塊扔到水裡面一沉就沒有了;就因為我們不持戒不修福不信因果。信因果的人他了知這一念的金剛經,無住而七寶現前,還有不生珍重想嗎?但是我們往往是有住之心,有住之心也是從因果方面修福,我們做善事將來有福報,在觀經裡面講“功不唐捐”,微淺之功德,西方極樂世界講我們所做一切善法之功德,阿彌陀佛的手掌像鵝掌一樣,插在眾生所有的共業(三界)之中,然後一切善者攝,一切惡者棄;乃至於毛端之善也不會放棄。微淺之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有廣大之果,有不可思議的妙果。

如何理解一善之妙德?一念地藏菩薩為何具如此妙德?

為什麼這一點善能夠產生妙果呢?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無住之體;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生無住心,因無住故此小善轉為大善;此娑婆世界,我們沒有現見之時,往往是懷疑的,這一念善有那麼大的功德嗎?一念地藏菩薩有那麼大的功德嗎?講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開顯我們的自性,了解並相信因果的真實性;不要生出懷疑;因為破疑生信啊!通過前面我們不斷的觀察,後邊就知道一切賢聖法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了解無為是一切聖賢所安住的。聖賢無為在一切眾生本體裡面,無住就能生清淨心,就能生法界心,就能見你七寶莊嚴;後面還講到“無住能如恆河沙般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越講到後面他越廣越深,進入到每個眾生心中去。因為每個眾生心中都有個三千大千世界,進入到不可思議。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生信。你仔細的想一下,原來三界就是一念有住的體而顯現出來的。證明三界心跟我們一念住它是完全相應的,證明你現在有住所修的功德雖然是虛妄的,它也不可能離開我們這個真實的體。我們在此世界有相的執著,你這個福是有限的;什麼叫有限的呢?比如你今天做人,明天可能做豬;也可能有一天到欲界色界無色界天去,享受巨大的福報,等福報享受完以後還照樣會下來,為什麼會下來,因為它的體是無住的,因為你有住就有生滅,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說你無住了,就是佛心了,佛心不生不滅,那你七寶莊嚴還有生滅嗎?那你七寶永遠不會退失。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我們不具備七寶的話,我問你諸佛菩薩來此世界利益眾生,用什麼來救度眾生?用的就是無住之心。

無住之心建立了他的七寶是用之不竭,古印度時有大長者他能夠用七寶布施,他家裡有寶藏用之不竭;他常常拿家中的寶藏救濟別人,回來後家裡的寶藏又圓滿了,然後又去救濟別人,永遠用之不竭。您就這七寶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七寶就是無住之體而來;只要你是無住你的寶就用之不竭;只要你有住,你這個寶立即就滅。過去在九華山的時候,地藏菩薩吃那個“白米”,好多人吃都取之不竭的;後來人起貪心把洞打大些,一大了之後,就完蛋了;什麼都不出來了。過去很多這樣的公案。因為本來這個東西是無相中生,你非要有心有相,你有相有執著他就不存在了。人在任何地方你要緊緊的記住,一定要有無住之心,那你的智慧、辯才和你的福德,資糧都是用之不竭的;你只要有住,你所有的包括講話你都能講得完;你講話講多了,有一天也會講完的;那你的福報也會享完的,你的智慧也會用竭。所以我們應該用無住之心安住,有不可思議之妙德。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都是以無住之心來安立的,四大天王都是以無住之心來救濟眾生的,有無住之心就生無量的法布施,能救濟於眾生;有無住之心能夠自度。為什麼呢?他自己是清淨的,有住之心他清淨就有障礙,無住之心他就沒有障礙。菩薩以無住之心安住世間無有障礙;清淨故自在故,他無住之心能建立眾生一切妙法;能生大威德,能生種種神通自在,能安住無盡的眾生;菩薩沒有無住不能救濟眾生。我們哪一天不在佛菩薩的救濟當中呢?山河大地及虛空大米啊,這些東西都是從無相裡面出來的,而這些無相的功德都是從菩薩心裡面出來的,都是菩薩心中救濟眾生的七寶啊,但是我們知道嗎?如果你無住了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你時時刻刻救濟十方眾生,你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你就是救濟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沒有障礙。無住之心是什麼?跟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的心都是相應的,這一念功德能供養無量諸佛,能布施無量眾生。你觀察一下須彌山,七重山七重海,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而我們娑婆世界為什麼就沒有呢?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污垢把我們的七寶完全給遮蓋了看不見了;有一天我們把心打開以後,到處還是七寶莊嚴,跟須彌山頂上的莊嚴是無二無別的。因為你心中有執著把你七寶障礙了,所以七寶就藏在地底下和虛空裡面;我們這個虛空裡面到處都是七寶,或顯不顯,或隱不隱,有的看到了有的看不到,我們現在看到的金子都是比較很差的金子,什麼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都是比較假的;真正的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跟我們的心是相應的,真正是非常優美的。所以得到一個珠寶你也是不可思議的,這些寶都是我們心中本來具有的。娑婆世界,都是菩薩心中流出來的寶,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是一種比喻,是真正實實的寶,虛空藏菩薩,虛空也是個寶,地有地寶,空有空寶,男有男寶,女有女寶;你不會用就變成污垢體;你會用的話就是寶。因為我們的身體具足八千功德,它也是一個寶,男寶女寶、出家寶,這都是寶。但是你心中有執著了有住了,這個寶你用不到,你變成是你的障礙、煩惱、痛苦。因為你有住啊寶就不能現前,如果你無住了,讀了金剛經你的寶就顯現出來。如果你無住你想用這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還不如來聞這個般若經。般若經能現七寶故,般若經能成就你的布施故。你想布施於眾生嗎?你想救濟於眾生嗎?你想成佛道嗎?無住就可以了。可以成無上佛道,寶就會現前,自在就現前。一切佛法從此經中出。什麼叫佛法?佛是一切諸佛,法是一切菩薩,法是代表救濟於眾生,佛是成無上道,就是上供下施,叫做佛法。一切佛法來自於此經啊。如果這部經典你沒有得到,你怎麼供養諸佛呢?怎麼去救濟眾生?如果你對於供養諸佛、救濟眾生不感興趣,自然對金剛經不感興趣。對諸佛不感興趣,此人犯戒嚴重故,因為他有住啊。對利益眾生不感興趣,此人不信因果自然不會得七寶現前,他不會修福故。我們在齋堂上為什麼寫“惜福”啊?就是要我們珍惜福報啊。

所以你像我們洗衣服啊,為什麼不能到江河湖海裡面去洗衣服,按照出家人得戒法是不可以的,因為江有江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塘有塘神、水有水神,我們只能打一點水然後再洗,否則你就不珍惜福報,福報就會損害的。所以我們吃東西要珍惜福報,你有這一念出來,證明你深信因果啊。如果你做不到,最起碼你心中有這個念頭在也是不錯啊。珍惜福報是代表你信因果故,不信因果就無所謂。我們時時刻刻要珍惜福報。那個菜吃剩了怎麼辦呢?我吃不下去,但是放著又壞掉了,怎麼辦呢?我可以倒給外面的眾生吃啊,蚊子、蟲子吃啊,你生出這種心也是珍惜你的福報。如果你說這個吃不了倒掉,這個念頭生出來就是不珍惜福報。但是一轉它就不一樣了,照樣還是倒掉,你不吃沒有問題,你可以倒給蟲子吃,這樣的也是珍惜福報,福報無處不在修,都是我們的心而已。你的心知道怎麼珍惜福報,就知道怎麼修福報。

有修福之心是必不可少。前面講無為無住很重要;後面講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證明布施很重要;眾生所得福,就是修福很重要。如果你對福不感興趣,你對布施帶著一個無明、愚癡、不信因果的心,覺得做個好人啊,我做點善事啊,好像是無相的你認為它是無相的,其實裡面暗藏著一種愚癡。比如有的老百姓看著很善良,他為什麼不能成佛呢?沒有智慧啊。有智慧的人他是很明了的,做這件事情是對自己有利益,布施的時候是自己得大福。現在行布施信因果故;無住之布施,那我將來可以無盡地去布施。利益眾生就是福報啊,無住之心能得大福,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你心中不應該有住,因為它本體就是無住。我們現在以欲望和煩惱的這個體來做一切事情,要不就是善道要不就是善道在惡道。

佛陀常常跟弟子講要修福啊要受戒啊,現在講什麼都是空的,釋迦牟尼佛知道眾生執著於法啊,雖然知道這個法的珍貴,但是心不開解一直執著於名言,眾生常常想,佛陀常常叫我們持戒、修福,現在講什麼都空,那持戒修福到底是假的呢還是真的呢?以為釋迦牟尼佛過去講法是不是有錯誤呢?是不是跟法不相應呢?釋迦牟尼佛過去講的法和般若是不會相違背的,釋迦牟尼佛從始到終不會有任何違背之體,包括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一切的法,包括大乘、中乘、小乘,四谛法、十二因緣法。這些法是不是無住呢?是不是有住呢?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法皆是真實之法。聞到般若之後,他就會解答這個問題。以前講叫眾生修福修戒,眾生執著了,不知道戒的體、福德的體是什麼。金剛經講了,戒的體是無住之心,就是佛;福德之體就是無住之相就是七寶莊嚴啊,七寶為化是滿於眾生的願望化現出來的。七寶的本體就是功德的莊嚴,就是阿彌陀佛的報身。眾生領受覺悟的心叫化身。如來在眾生這個地方叫化身,沒有眾生就沒有化身,他的報身盡莊嚴。這個化就像水裡的月亮一樣,它是不存在的東西,有眾生就有化身;沒有眾生就沒有化身,那化身都是諸佛了。十方諸佛皆是化身,化身就是報身,報身就是法身,三身是不二的。沒有十方眾生了可能嗎?菩薩還是眾生呢。沒有眾生的業力三界沒有了,那菩薩也會沒有了,因為菩薩在三界之中在眾生心中。三界沒有眾生了,那也就沒有菩薩了,那菩薩在哪裡呢?在報身裡面。報身裡面還有十方諸佛安住著無盡的菩薩。比如在別的世界還有報身莊嚴國土,那個地方全是報身佛,報身的菩薩,根本沒有化身的菩薩,眾生也去不到的地方。因為眾生是化的是妄的體,妄的體怎麼能到報身裡面去呢?所以那個國土比西方極樂世界還要莊嚴。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我們化土的眾生,有九品在那裡啊。化身是有生有滅,為什麼阿彌陀佛會有涅槃呢?

化身跟報身都會有涅槃,只有法身不會涅槃。報身為什麼涅槃?因為菩薩都度完了,都成佛了,那就變成一個獨立的法身了,那就沒有報身也沒有化身,唯有一真法界唯有佛心。那個世界是不可思議境界,只有佛跟佛知道。我是沒有辦法去講的。我們現在是以報身、化身土的這種心量來思維佛陀究竟的果德,實在是難以思量,它是超越思維的。但是我們心中有感應。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了解惑,解眾生心中的迷、懷疑心。他問須菩提就是解答眾生的疑惑啊。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前面講到,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供養來布施,我們不要誤解,以為我們只要聞到這部經典就不要布施了,也不要持戒了。那就犯了很大的毛病。如果真正體會了金剛經,不但要持戒,戒會更加圓滿。因為你無住了就是清靜的,清靜怎麼會犯戒呢。如果你無住,你的福德就會越來越俱足,你心量越來越大,你就會深信因果,對因果越來越重視。所以為什麼無住之心?因為無因果。沒有因果就沒有善和惡。你了解我們現在安住體,這個眾生的生滅相從哪裡來?就從因果裡來的。為什麼你會恨我我會恨你,這裡面肯定是一個因果的關系。我以無住之心了,是因為了知有住,有住之心就是我們的分別,我們有這個差別的體就是因為過去的有住之心。如果你要說,我不重視福德,我不修福德,我不利益眾生,你就肯定會不信因果。不信因果就有住,你就是自私自利啊。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怎麼會有清靜心呢。無住之心是不生分別啊,有這個分別體就證明你沒有無住之心。

無住之心的功德及力量

無住之心福德跟資糧就會顯現出來。所以只要你無住,威德、三種布施自然現前。第一個,財布施,你的財越來越多。第二個,法布施,你無住了你的法自然顯現,智慧辯才都會顯現出來。無畏布施,你的神力越來越大,對三寶的無住之心清靜你就能生出力啊。五根就有五力,能摧毀自己的障礙啊。沒有住了你怎麼會有疲倦體、有不安體呢?你這些東西沒有了,你自然不會疲倦。人為什麼修行修到後面那麼疲倦呢?因為有住啊。那些禅合子坐在那裡一天,動都不動,他無住就有力啊。一個人老是在有住裡面,你就會疲倦。還要靠飲食藥物來維持,那個維持能多久呢?世間現在全靠那些東西來維持著,那我們學佛的人靠什麼來維持?靠法不是靠養來維持。我們就是病了還是有力量的,就是你躺在床上你心都非常正,你的行為都是很純的。像六祖大師,聞到般若立即生起無上的信心,從廣東到江西步行而來。你說我們有這個心嗎?因為他一聞到這部經典就把他的心給打動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學佛真正把金剛經搞懂了,應該是很有力量的。

不能認為聞到般若就不用修福了。像日本淨土真宗的觀點,反正我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然後你自己一點力量都沒有,靠那一念維持自己的心,沒有任何力量,持戒持不了修福修不了,心中沒有力量,對這個世界反而生出濁惡不滿之心,沒有對眾生生出慈悲、護念護愛的心生不出來。為什麼呢?就是認為呢,不要修福了,不要持戒了,你不修福不持戒怎麼跟無住心相應呢?

我們信三寶心,我們就能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受持四句偈等”,“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說實話,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們絞力思維出來的,我們沒有無住之心,我們思維不到佛陀究竟的法意,就是諸法如意的體,既然思維不到所以我們立一個名詞“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們思想想出來的,但是到底三千大千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搞不清楚。有的人講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代表無邊的意思。經典上講有恆河沙的三千大千世界。有個阿羅漢在佛陀講法的時候睡覺,佛陀給他授記做螺絲八百年。他想佛陀給別人授記是成佛,怎麼給我授記是做螺絲呢,他就勇猛精進修行,不能睡覺,把眼睛蹦在那個地方,結果一下把眼睛搞瞎了。釋迦牟尼佛就慈悲過來跟他講金光明經。為什麼眼睛會瞎呢?因為有住啊。所以教他般若之法,把眼睛給他打開了,他可以看到一大千世界,他可以看到一千個世界。但他不能看到無盡的大千世界,因為他還有余習啊,還有自己的個人的這種執著放不下來,還有我住在體裡面。

如何破福德之相?修寺廟能不是福德嗎?福德如何才能廣大圓滿究竟?

世尊講福德並非福德性。有多必有少,多跟少是對比的是對立的。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但是絕對沒有說要多善根福德因緣,但是我們眾生就以為說我們應該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實多善根跟少善根,都屬於是少善根,因為有分別故。因為有分別就有住,有住就有生死。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福德寧為多否?須菩提就思維,如來說多,必定有少,多少是如來衡量於眾生的心。須菩提馬上就會於佛意,就說並非福德多啊。有此相故,福德就有多少之差別,如來說福德多並非是福德多。福德多和少,我們現量上面執著於妄了,執著於相了。你們到廟裡去布施啊、修寺廟啊、做功德啊,但住於相,那你就不叫福德了,叫妄執我執,它是有生有滅的。生滅是來自於妄執,不生不滅是來自於性,自性裡面顯現出來的功德是圓滿的。你執著於那個功德是虛妄的。你想一想,我們所做的功德,你執著於相了,你妄裡面自然有這個相的顯現,是不是那個功德它就不圓滿呢?功德的本體它是圓滿的。為什麼能生功德呢?就是告訴我們做一切功德不要執著。

受偈的福德?一念地藏菩薩的福德?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百世的眾生,乃至於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受持四句偈等,受持是信因果信無住。四句,就是上下兩句是為四句,上兩句是為自利;下兩句是為利他;自利利他是為四句。四句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去四句一偈,先是自利,自己聞到了,然後令眾生能聞,是一個圓滿的體,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信這個無住和你受持福德和戒律,它是圓融的。你不能說把這個文字上面當做是受持了。就是把那幾個字在那裡念念,但是行為上面跟戒不相應跟福德不相應,那你那四句肯定是有問題的。

就像我們念金剛經一樣,念南無地藏王菩薩,生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只要“一念”就可以了,大家說“一念”是什麼意思呢?你不要以為是“一聲”哦。“一聲”跟“一念”是兩回事。“一聲”是耳朵聽,“一念”是聞性,“一念”是悟的一念明了的一念,很清楚的現前的一念。這一念體,一念地藏菩薩,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的逆境都是法,都是大悲心。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法,就是藏就是佛性。而此法來自於此蔵,此藏來自於此法,這一念俱足叫地藏。這一念地藏與地跟法相應跟大悲心相應,與藏相應與如來無住心相應,因為無住能建立無盡的法藏,法藏能利益無量眾生,一念生起有無量無邊的福德,現在過去未來皆當做佛。過去之佛是這一念所成就,現在的菩薩是這一念所成就,而當來的所有眾生的菩提心,由這一念所成就。所以這一念有無量的福德,上能與諸佛心相應,中間與一切法相應,下與一切眾生無住之心相應。這一念地藏菩薩一念足也。所以看地藏經能不能成佛?如果這一念住了就成佛了。地藏經也照樣可以成佛,因為地藏經是一切諸佛所依止的,所有諸佛都要皈依地藏菩薩,所有菩薩都要依止於地藏菩薩,因為一切眾生之法都在地藏菩薩那裡托著。所有法就叫做地大悲心故,善惡無非是大小,大小就是惡業,大小就是眾生的心,眾生的心在哪裡呢?在法裡面啊。一切法安立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就在地裡面,就是大悲心裡面。所以大悲心托起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藏是什麼呢?就是佛。地是什麼呢?就是菩薩。眾生在信的那一剎那呢,就是眾生。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就是十方諸佛,法就是所有的法藏,僧就是一切眾生的心。也就是說,盡現在過去未來所有眾生的覺,所有眾生的成佛,所有眾生做菩薩,無非此一念故。那一念地藏菩薩俱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生起大信心的話,生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這種果德就現顯現出來,這一念就是真實的一念。如果你不能生信,不知道大悲之法藏,不知道法藏的根、莖,諸佛為花果,大悲心為根,要沒有這個根佛能站得穩嗎?你不要看是佛啊,佛只是那個花啊果啊之類的東西,但是大悲心為根,沒有這個根這個樹能長久嗎?地藏菩薩這個根和十方諸佛相應,和菩薩所行菩薩道相應,和眾生覺性就是我們這一念覺相應。所以這個根沒有了,諸佛大千世界所有的諸佛國土都要壞掉。所以為什麼地藏菩薩的功德那麼大呢?我們這一念覺性從那個地方出來。見逆境當做是大悲心的示現,只要我們在此世界無住此法就變成是莊嚴,變成菩薩莊嚴;如果你有住,就變成煩惱。所以我們一聲地藏菩薩,你無住之心就建立了。金剛經跟地藏經你說能不能相應?絕對是相應的。跟無量壽經、華嚴經、法華經統統的相應,沒有一個不相應的。如果你把這種意思會到,你就知道。千萬不要把受持會錯。無住之相叫福德之相,無住之心是諸佛之心,諸佛之心、菩薩之心,就是叫四句偈等,就是自利利他,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在此世界得受持和這個德是一體的不二的。“為他人說”,把這種受持的心,先講受持令入般若,就是先令眾生受持福德和戒律,令眾生信因果,然後再跟他講般若,就是四句偈等,能得圓滿故。有人從果到因,有人從因到果。有人從果上面直接講金剛經馬上相應了。

六祖大師一聞金剛經立即就生福德和無相之體,因果俱足,戒律俱足,佛心跟他的法藏全部顯現出來,一聞即悟。但是我們眾生不可能。如果我現在講這個金剛經,你馬上就悟到了,那自然就會對於這個福德和戒律自然會感興趣。所以我們沒有聞金剛般若之體,沒有什麼取捨之體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但是要用你心來會。四句偈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在印度當時所有的經典四句為一偈,叫四句偈等。這個四句與真實般若相應,只要跟般若相應,自然會自利利他相應,也就是福德跟戒律都是相應的。

如何破除有住之心?能使大寂滅三昧現前?能使大幻化三昧現前?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寂滅?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中經出。”一切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從此經中出來,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先是沒有佛可成,無住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那是什麼成佛了呢?以無住而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叫眾生布施修功德,他說現在什麼都空的了,功德是假的了,何必去修福德呢?意思是說不要修福德了。佛陀就說,福德從無住生,福德自有故,自己這裡面有無量的福德,無住才是真福德啊。這部經典就是十方諸佛從這裡面出來,十方諸佛一切法從這裡面出來,佛從這個經典裡面成佛,法從這裡面現出來,我們的七寶都從這個經典裡面出來。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我們有住之心是個妄識而已,但是我們現在得的這個寶,虛空與大地一切功德皆從此經中出。但是我執以後不相信,不信此寶是從般若自性中出來。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性出來的,就是無住體裡面出來的,包括我的身體也是從自性裡出來。因為有住,才有我的報身的丑陋之相、不滿之相、生滅之相。因為有住之心,山河大地才有這個變化,天災人禍這些都是因為有住心顯現出來的體。我的身體是有住之正報,就變成出家、在家、男女。這個世界是一是我們有住之心顯現的山河大地和虛空,是我們有住之體。那個我在哪裡我們有住的心在哪裡呢?我們沒有有住之心,是妄執,就是這個世界沒有我。那沒有我,我這個身體和這個法界是一個體,不是二個體,就是沒有眾生。沒有我了哪有眾生呢?法界所有的眾生就滅掉了。沒有我誰在度眾生呢?沒有我就沒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世界就叫做寂滅之相,寂照之相。寂,無住沒有我。沒有我了自然無住,不要找另外無住,整個世界大寂滅現前。

這個相就像太陽光一樣,不是我心中之照,是本來的體。你靜下來,你不斷的行走不斷的觀察,你會到寂滅三昧裡面去,你會感覺到整個世界空蕩蕩的很清靜,你走在外面沒有我在走路,吃飯沒有我在吃飯,睡覺沒有我在睡覺。身體是正報,是過去我執。我妄就沒有了,誰在吃飯啊?我在哪裡?眼耳鼻舌身意哪個地方能找到我呢?忽然大空,這個世界虛空裡面哪有我呢?沒有我已經空了,就是寂;法空了,就是相。所以此相是寂滅的,此心是寂滅的。兩種體都已經寂滅了。徹底寂滅的狀態是怎麼樣子的?不住而住,住而不住,你說不住吧?這個世界又在。你說住吧?怎麼沒有一個我呢?念念怎麼沒有一個我呢?你看不到一個我存在,你這樣慢慢的下去,一直這樣的堅持下去,你就可以看到報身了。你有一天猛然看到整個房子就是我了。這個是大我現前,因為你本來跟宇宙是一體的。

為什麼佛能知一切眾生心呢?因為你這個身體是佛的身體七寶莊嚴,你的心是無住之心是十方諸佛。哪這個身體是七寶,是佛陀的報身莊嚴,報身跟法身是一體的,是不二的。所以佛能知道一切眾生心。你現在也在這裡面在修行了,已經了解了所有的法界就是我的身,你的心是寂滅的,法是寂滅的,一旦寂滅現前的時候,整個的法和你的心同一個的時候,你就寂滅下來了。這個時候,整個虛空大地就寂滅了,根塵脫落,這個世界就清虛的境界非常的清靜非常虛,大幻化三昧就現前。人家六祖大師就是見到這樣的境界。突然頓悟啊,虛空粉碎,沒有一個對立的虛空,然後你自己變成虛空了。虛空粉碎了就沒有障礙了,你自己從虛空裡過去了,就寂滅了。三千大千世界都寂滅了,佛就住在這種寂滅的狀態。他雖然跟我們在一塊講話,但是他跟大千世界沒有障礙,他同時跟你講話有可以同時跟他講,他一句話講出來眾生隨類解。我們感覺到佛跟我們對立,我們現在講話好像是對立的,如果我講的時候,你到了一種境界裡面去了,雖然我們在這裡講話,其實我們都是寂滅的。你不寂滅,但是我是寂滅的。我是寂滅的時候我跟你講話,但是我是在寂滅之中。你不斷的在這個寂滅的體裡面,有相而無相,無相而有相,此心無相,法界有相,有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有相,是不二的。就像這個木頭就是凳子,凳子就是木頭,木頭不可說,凳子可說,可說即不可說,不可說就是可說。所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中出。也就是說一切諸佛從裡面出來,為什麼呢?無住,沒有我了,諸佛就出來了,寂滅。

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講七寶莊嚴,所謂的布施、慈悲喜捨,三種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神通自在;諸法布施,一切法現前;財布施,就是你的財寶俱足。財寶你已經有了,智慧一切法現前,你的內在裡面所有的這個神通啊、功用啊、力量全部出來了,那就是佛了,你就是大菩薩了。三種布施現前,佛陀就是這樣的境界,那我們有沒有呢?照樣有。如果你勇猛精進故,你現生中依眾生心可以建立這個體出來,可以達到這種境界。我們眾生不需要的東西,你不需要去顯現出來。但是你沒有顯現出來,不能代表你不俱足。佛陀的神通,就是你的神通,無住之體沒有障礙啊,佛陀的自在就是你的自在,佛陀的戒就是你的戒,你的戒就是佛的戒,你布施就是佛的德,佛陀的德就是你的布施,你的忍辱就是佛陀的忍辱,佛陀的忍辱就是你的忍辱,它是不二的。所以六度就是佛陀的六度,慈悲喜捨就是佛陀的慈悲喜捨,只要你無住了,佛陀的神通就在你那兒。當下沒有我了,你的神通都俱足了。只要沒有我住,我現在跟你講話也是佛陀的神通,這種俱足的這個體就在當下。如果你真正安住了,就怕你不是安住,是假安住。因為你假安住,這個地方是神通,過一下你又跑去我執去了,一我執,這種力量就沒有了。如果你一直這樣的維持著,生老病死沒有障礙,一切煩惱不會現前。就算現前了你就放在一邊,就像把痛苦放在這個地方,讓它看著,但是對你來說無有障礙。但是你一住,煩惱就現前,就挨在你身上了。所以過去祖師修到一定的時候啊,把痛苦可以放到門上面,放到地裡面,放到虛空裡面那我們就不能了,我們把生老病死放到自己的心上面去住了(生老病死原我妄執故,豈不天大的冤枉?我心住故豈非世紀之玩笑?),所以呢你就有障礙。

你看六祖大師,他生前不坐,死後不臥。(無相之坐是謂真坐)人家生前從來不打坐的,死後他不臥。那我們練打坐到死時想坐還坐不下來,生前在坐,死後就臥下去了,一點病就臥下去了。六祖大師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神力呢?你看他生前不打坐,死時坐在那個地方死,變成全身捨利。為什麼他能做到這樣的狀態?證明他是無住之心安住在這個世間。所以我們聞到金剛經,不能是一個僥幸的心態來信佛,不信因果的這種信佛,不信真正的有大力啊,真正的能夠把你的病苦轉移到某一個地方去,把你身上的生老病死轉到別的地方去,你對生老病死無所牽掛,跟痛苦煩惱一點都不沾邊。人家說你有生老病死,沒有啊,生老病死只是我樹上掛的一個東西而已,你感覺到只是樹枝上掛的一件衣服而已。它的生老病死很正常的,跟我有什麼關系?我哪有什麼生老病死?哪有死?無住是無生無滅的,哪有生老病死呢?覺此“哪有生老病死”將是如何受用呢?聞到金剛經你就要突破這種心態,要敢於突破啊!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跟前面是相應的,這個經裡面出來的是無住之體是無極之體,就是諸佛之體。並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種種布施的功德,有相無相皆是諸法。有相之法跟無相之法,無住而有住有住而無住,也就是十方諸佛剎那這一念而已,是諸佛之母啊,是一切法之母,一切法皆從此經出。跟前面是相應的:“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受持就是一切諸法,四句偈等就是能生一切諸佛,就能受持戒和福。四句是什麼呢?無住之相就是受持,無住之法就是受持。前面的受持是有相,後面的受持是無相,有相變無相,所以有相無相是沒有障礙的。

過去也是從這裡出來,只是不知道,現在聞到以後,過去有相現在無相。過去找諸佛不知道佛在哪裡,不知道在哪裡去成佛。佛陀有無量的大布施,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無畏布施,種種圓滿體,啊我想得到佛陀最圓滿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但是我得不到啊。沒有關系,聞此經者自得!但是一定要有想得到的願望。就像我這個寶庫裡面有無量的金子銀子,那跟哪些人講呢?你跟豬講有什麼用呢?那你跟那些毫不相干的、不皈依三寶、不信佛的人,你跟他講我這裡有很多很多經書,你跟他講有什麼用?他不會聽的。如果有人跪在那裡求,佛啊,師父啊,你給我經書啊,你給我皈依三寶,在求著痛哭流涕的,我想成佛,我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沒有關系,我把這個倉庫打開,你進去拿就可以了!般若之法能滿於眾生得願望啊。所以這句話就告訴眾生,你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嗎?你想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嗎?這個般若裡面就有啊!除此經之外,就是除這個寶庫之外,再能找得到嗎?沒有了!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找得到,離開此地就找不到了。這些跪在門口的人,馬上就想得到了!除非對它不感興趣的人。那我問你你感興趣嗎?你感興趣自然想要。般若之法是什麼呢?就是無住之心,無為之相。無為法,一切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體是不可思議的體。所以金剛經要會到此意。

總的來說,金剛經和我們發心很重要。不發心金剛經得不到,真正的得不到。一個不發心的人,真正的沒辦法得金剛經。就像一個人你不求我,我為什麼給你講呢?所以為什麼經典上講,要須菩提去求呢?在菩薩戒裡講,如果眾生不求不可以給他講法的。菩薩戒裡法師高坐,弟子下坐,然後問求我才跟你說。沒有求給他講沒有用啊,所以你們內心中發起有求的心,想成佛的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像過去一個祖師講:不想做大和尚不是好和尚;大和尚是什麼?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是謂大和尚,叫看沙門。你不想熄滅貪嗔癡嗎?我們要把這個意思搞懂了,就是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做大和尚。不要說我做大和尚是不是有名利之求啊,你一定要講名利之心那就沒有辦法了。你要做大和尚,要利益無量眾生故,那你就做好了,其實不過是要你破名利之見,破名利之心,並不是名利本身有什麼問題。現在社會上好多我好奇怪,不要名利就不要名利吧,還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要告訴別人“我不要名利啊”,其實不要名利就是一種“名”啊。只要你真正利益眾生,又何懼什麼名呢?人家說你“名利”又有什麼關系呢?人家說你有名利之心,你就有了嗎?怕人家說你的這個心是個什麼心呢?小人往往在名利的相上面做文章,自作輕高,認為自己如何了不起,“我不要名啊,我不要利啊”躲在房間裡不肯出來,還認為別人在爭名奪利;大勇猛之人不是這樣,敢作敢當內心有定,不懼名利,才是真正沒有名利之心。

有些人四面都圓,非常圓滑;生怕別人說他有名利心,有佛法也不敢大膽說,他在照顧別人的名利心。照顧別人有什麼好處呢?這是錯誤的。

為什麼單單強調“即非佛法”而不說“是名佛法”?

後面講,“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一般經典講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裡面不這樣,只說“即非佛法”,這句話的深意何在?非佛法本身即名佛法了,但是如果講個名佛法就多余了;即非佛法就是佛法;他這個非佛法就是佛法的這個體,我們眾生執著於佛法。三心俱足嗎;有三心就有我人眾生壽者,有三心:一個法一個心一個執;有心的體,有法的體,有心法可取的這個心,就是說心也不是,法也不是;那你心裡邊還有住,有是和不是的這個取,都是屬於非法即非佛法。佛跟法他是一個什麼東西呢?不能夠把佛當作佛,把法當做法,一個佛有無住之心可得,法有無相之無為可得,有單獨的相可得,有單獨的無住可得,就是我們把他分開來,就變成單獨的有佛存在,有佛在說法,好像佛法不是一像是二,那個不是佛法了即非佛法。你看不是獨立的佛存在,也不是獨立的法存在。有獨立的法有獨立的佛,無住生二相,無住是法身就是十方諸佛,法就是七寶就是報身,法身跟報身二個是一不是二;如果你把佛跟法分開來說,他就屬於是非佛法了。說是非佛法了,是跟眾生講的,因為眾生在聽的時候,以為還有個佛法可得,原來佛是這個樣子的,無住就是法,無住就有無盡的寶藏現前……,就像我們現在在聽的一樣。他告訴你:你現在在聽的那個東西不是佛法。如果要是佛法,那你不就大三昧現前了嗎?你不就進入空的境界了嗎?那個不是佛法;我現在給你講,你好像懂了,我都懂了;這個不是佛法;

你要認為那個是佛法,還有我見在那個地方;還是用識在聽;那什麼是佛法呢?那個無住之體是你真正的我啊,就是十方諸佛所依止啊,你現在的三界,看到的那個法的七寶莊嚴,那個才是真正我的法啊,非佛法就是否定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非和不非的這個取,有這個取的心捨掉以後,那個就是真正的我,就進入到法界裡面去了。所以我們現在聽法的時候,聽懂了,然後這樣的去行持,如果你不受持的話,那就不叫佛法了。你現在聽的這個體,還是用意識在聽。然後你聽慢慢的進入到三昧裡面去了。

受持才是佛法

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後面他不是講:“以清淨心”,比如你念佛、打坐可以進入到裡面去,你必須要行持。念阿彌陀佛,前面無住,後面無生,過去不得,中間不住,沒有生和滅,當下即空,一直在哪裡念啊念,剎那時間跟金剛經相應,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金剛經了。如果你要跟這個心不相應,你用意識來思維是錯誤的;所以我們還是要下功夫的,要受持才行;

持門是什麼呢?對我們眾生來講,叫般若之門。你現在聞到金剛經,只是已經找到這個門了,你可以進去了。阿羅漢從此而發心,他一念就可以趨入,菩薩以此門而出,進入般若,能於三千大千世界行走,跟眾生打成一片,菩薩聞此經典,可以進入眾生心裡面去。你認為菩薩好做啊,菩薩以眾生為自己的心啊,那我們現在般若之門還沒有進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要進入般若之門,般若之門你定得到了,你慧現前了,你佛現前了,然後你福慧具足了,才能救濟於眾生啊!你以無住之心快速而已,你一旦得到了無住之心到眾生面前的時候,你沒有我的空蕩蕩的;你救度眾生就像作畫一樣,你很自在的。你現在利益眾生沒有般若之體,到外面去就是我執,眾生對你好就幫助,對你不好就不幫助甚至生嗔恨,一天到晚煩惱分別,那跟金剛經相應嗎?你一點點基礎都沒有,如果你不是大菩薩再來,你必須要有一個從般若下手的漸修,叫頓悟漸修啊;就是漸修的體。六祖大師還經過十五年呢?馬祖大師還三十年的薰習般若不是一天二天啊,還一個祖師聞了般若,二十年的薰習般若,然後利益眾生。我們還沒有聞到般若,你就想得到受用了嗎?你現在在聽法,所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你現在能聽的那個心是假的,是非佛法;你聽到我所有的言詞都是假的,那是在頭上轉,沒有落於心呢!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用心去做。所以還是要老實的去念阿彌陀佛,然後把這個般若落到心裡面去,然後你的智慧無住之心已經具足了;無住之心法界無住之體裡你就沒有我了,無住之相無為之相現前,這個世界如幻如化了,吃飯不知道吃飯,睡覺不知道睡覺。般若之體,不斷的薰習變成慣性,隨起即用,不可思議的,你的福德無量智慧無量,不可思議之妙體!所以這個般若要去如法受持。南摩阿彌陀佛。

 

 

上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5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7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