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其它:淺談阿閦佛國品(紫幻居士)
淺談阿閦佛國品 藥師山紫幻居士 阿閦佛的本心—柔軟心 佛告捨利弗言:「東方去是千佛剎,有世界名阿比羅提,其佛名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諸菩薩說法即六度無極之行。」時,有比丘從坐起,正衣服,右膝著地,向大目如來,叉手白大目如來言:「唯,天中天!我欲如菩薩結願學所當學者。」如是,捨利弗!其大目如來告其比丘言:「如結願學諸菩薩道者,甚亦難。所以者何?菩薩於一切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不得有嗔恚。」佛語捨利弗:「其比丘如是為以,被是大僧那僧涅。菩薩摩诃薩初發是意,乃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意無嗔怒,亦無恚恨也。捨利弗!爾時,其菩薩摩诃薩用無嗔恚故,名之為阿閦;用無嗔恚故,住阿閦地。 這就是阿閦佛之名的由來。這位比丘受到了大目如來的啟發,發起了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而成為阿閦佛的本心,也就是柔軟心。而阿閦佛進而以此柔軟心來渡化各道的眾生。 阿閦佛所渡化的眾生以修羅道為主。修羅道的眾生分布在各道之中,具有好斗、易怒的特性。阿修羅的特質是瞋恨、YIN欲與恐怖業,其中YIN欲是比較偏向於對肉身的喜好,而阿修羅的恐怖業主要是因為缺乏自信心所造成的。因此常可見修羅界的眾生成群結隊,並以凶惡的外表來掩飾內在的不安全感,藉此強化自信心。另外較為特別,也較少為人所知的是,阿閦佛也渡化一切為情所困的眾生。為情所困的眾生之特質是忌妒、YIN業與癡業。其中的YIN業是比較偏向於精神上的慰藉,而癡業則是指累生累世對某人情感上的執著,又稱之為情障。阿閦佛的本願,就是要渡化具有這些特質的一切眾生。 阿閦佛國淨土 阿閦佛般泥洹時有菩薩摩诃薩名眾香手,當授是眾香手菩薩決,號曰羞洹那洹波頭摩如來﹝意即金色蓮華佛﹞、無所著、等正覺。復次,捨利弗!其金色蓮華佛之剎所有善快,亦當如阿閦佛剎之善快有安谛;金色蓮華佛所有眾弟子,亦當如阿佛。 其中眾香手菩薩就是寶蓮華菩薩,其他經書中亦有譯為香象菩薩、香惠菩薩、不可息菩薩、素色菩薩,乃賢劫十六尊之一。依據經書的開示,將來阿閦佛涅槃之後會由寶蓮華菩薩接位,成為阿閦佛國的新教主,號金色蓮華佛。 有關妙喜淨土的情景,經書中也有所記載: 由此可知,在阿閦佛的淨土之中是沒有三惡道的,此與阿彌陀佛會在其淨土幻化成各種鳥類,唱頌阿彌陀佛聖號是不同的。而阿閦佛國土的柔軟與平坦皆是出自於阿佛的本心——柔軟心所致。而由經文中的幾個段落亦可看出淨土中的生活情形: 其佛剎無有三病。何等為三?一者、風,二者、寒,三者、氣。其佛剎人,一切皆無有惡色者,亦無有丑者,其YIN、怒、癡薄。其佛剎人民皆悉無有牢獄拘閉之事,一切皆無有眾邪異道。其剎中樹木常有花實,人民皆從樹取五色衣被,眾共享著之;其衣被甚姝好,無敗色者。 人民所著衣香,譬如天華之香;其飯食香美,如天樹香,無有絕時,諸人民著無央數種種衣被。其佛剎人民,隨所念食即自然在前。譬如,捨利弗!忉利天人隨所念食即自然在前,如是其剎人民,隨所念欲得何食,即自然在前,人民無有貪於飲食者。阿閦如來佛剎有八味水,是諸人民所為,悉共享之。人民意念欲令自然浴池有八味水滿其中,用人民故,即自然有浴池,有八味水滿其中;意念欲令水轉流行,便轉流行;意欲令滅不現,即滅不現。其佛剎亦不大寒,亦不大熱,風徐起甚香快。是風用諸天、龍、人民故,隨所念風便起;若一人念,欲令風起自吹,風即獨吹之;意念不欲令風起,風便不起;風起時,不動人身,風隨人所念起。捨利弗!是為阿如來佛剎之善快,如昔時所願。 由此可知,淨土人民食衣住行上的所有需要,只需起心動念,就會自然現前。這一切都是因為阿閦佛的本願所致,而阿閦佛之所以這麼做,都是為了要讓淨土中的人民能夠更專心致力於修行之上:捨利弗!譬如?單越天下人民無有王治。如是,捨利弗!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無有王,但有阿閦如來、天中天、法王,譬如忉利天帝釋,於座適發念,諸天便來受其教。捨利弗!是為阿閦如來佛剎之善快。 捨利弗!阿閦佛剎人民,無有治生者,亦無有販賣往來者,人民但共同快樂,安定寂行。其佛剎人不著愛欲YIN?,以因緣自然愛樂。其剎風起吹梯陛樹,便作悲音聲。捨利弗!極好五音聲,不及阿閦佛剎風吹梯陛樹木之音聲也。捨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佛道時,所願而有持。 淨土人民皆受教於阿閦佛的教化。其中人民有出家眾,有居士身。有男身相,亦有女身相。此與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中所有人民皆為單一男相是不同的。阿閦佛國中的男女居士是因緣、因願而生活在一起,不是為了YIN欲而居住在一起。所有人民都好於清淨修行,廣修清靜法門。 另外,較特別的是,本師佛在經文中有特別描述阿閦佛淨土中的女眾: 阿閦如來佛剎女人意欲得珠玑、璎珞者,便於樹上取著之。欲得衣被者,亦從樹上取衣之。捨利弗!其佛剎女人無有女人之態,如我剎中女人之態也。捨利弗!我剎女人態雲何?我剎女人惡色、丑惡舌、嫉妒於法、意著邪事,我剎女人有是諸態,彼佛剎女人無有是態。所以者何?用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 阿閦佛剎女人妊身產時,身不疲極,意不念疲極,但念安隱,亦無有苦。其女人一切亦無有諸苦,亦無有臭處惡露。捨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得是善法,其佛剎無有能及者。 由此可見,阿閦佛是一位非常照顧女性的佛菩薩。阿閦佛不會強調轉女成男,而是幫助每一位女性解決她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阿閦佛國中的維摩诘菩薩以居士身示現,破解我們「出家修行一定比在家修行好」的迷思;而轉女身菩薩亦破解我們「以男相修行一定比女相修行好」的迷思。由此可知,阿閦法門的修行強調心的修持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起心動念一切皆合乎於佛法、合乎於善念,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自然會符合於佛道,至於外在的種種相,如居士身或出家身、男身或女身,都不是那麼重要,也不需要那麼執著。就如同在阿閦佛國中,阿閦佛不需要開示戒律之法,因為其人民所行皆是善行,所起之念皆是善念。所謂的戒條,也就不需要了。 如何修持阿閦佛國的淨土法門 一、當發願往生阿閦佛國 修行者在每日受持讀誦阿閦佛聖號後,應起心發願:願往生阿閦佛淨土。如此日復一日,逐漸加深自己與阿閦佛之間的佛緣,直到往生前一刻,仍心系阿閦佛與阿閦佛國。則往生時,自然會有阿閦佛國的菩薩前來接引,渡化往生至阿閦佛國。 二、廣修六波羅密 修行者應依據佛菩薩的開示,好好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智慧,使自己日常生活之中的言行盡量符合六波羅密之法。如此日復一日,累積自己的善緣與福報,在福報具足之後,自然能往生於阿閦佛的淨土之中。 三、廣修清淨法門,不染YIN業 阿閦佛國的人民不染YIN業,因此有願往生阿閦佛國的修行者,也應常修持清淨法門,使自己不染YIN業。如此與佛國中的人民德性相若,才能具有往生淨土的條件。 最後以一首偈送給所有修持淨土法門的修行者: 朵朵蓮花生淨土 九品蓮池迎眾生 花開見佛悟無生 笑度十界迷眾生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30595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