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3 唯有見性才能出離生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行由品 直講3

 《唯有見性才能出離生死》

【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五祖大師有一天對六祖說:我看你的見地非常好,根基非常利,是傳承佛法的棟梁之才,就怕惡人害你,所以一直不理你,不和你說話。你明白嗎?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六祖大師說:弟子知道,所以不敢到您堂前找您,一直在槽場干活,以免被人察覺。

    五祖大師門下上千人,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很少。為什麼呢?捨去不了執著—就是自己的習氣毛病、嫉妒障礙,大智慧的人、大根基的人一旦出現,就會遭到嫉妒,在嫉妒之下就會有人生出惡意來。五祖大師為了保護六祖,平常不去和惠能接觸。那時惠能還是個在家人,是個居士,不是出家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是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五祖弘忍大師有一天招呼門人,讓大家都來,向大家說:世人都將生死看得很重!你們這些人來到東禅寺干什麼呢?人們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生死,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誰都怕死,每天離死越來越近,時間在流逝,人在衰老,如果不知道自性,迷與妄執相中又如何出離生死呢?

    五祖大師說的明明了了。就像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每天不是求著去了生死,求的是福。終日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的覺悟—在自性。

    現在學佛的人們怎麼了生死呢?念佛,念阿彌陀佛,認為死了以後去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一生補處不受生死了。他把這個當成了生死了。

    這不是佛教的理念,因為生死在你心當中呢!你現在的思想,你到了極樂世界還是這個思想!生死和這個憂悲苦惱還在!怎麼去除呢?

我們的自性迷了,有個生死,自性若覺沒有生死。

    自性怎麼迷了?有個“我”在修行呢,還有個“我”去極樂世界享受呢。

    你有這個“我”就在生死當中。本來輪回生死這是個虛妄,是人們妄執了一個“我”,打個比喻,假使我們現在是個人,死了以後轉成了狗,這個狗的思想和人的思想又不一樣了,身體也不一樣,這個“我”是不是變了?你以前的我找不見了,這狗在轉成人,又和狗不一樣了,所以這個我是妄執的。

    生死苦海是眾生,迷執有個真實的我,去造業受報,去輪回了。

    是因為這個“我”迷了你的自性了。自性是本覺,你沒有妄執了,他就不去受生死。時時刻刻在淨土,在無住的淨土裡,在覺照當中!

 

    在我們現實心境當中能超脫了“我”,臨終以後也超脫了。他就不會有個“我”在我執煩惱中輪回生死了。受生死的是個假我,有個妄執在輪回。同時它夾雜著自性,自性是覺悟,它有知覺!它妄執這個知覺在輪回了。所以離開這個妄執就是自性的本覺,這就是覺悟,這就是離生死到彼岸。

    所以五祖大師呵斥這些門人,每天求福了,有個‘我’在做什麼,要去修福。自性都迷了,這個福能解救得了嗎?解救不了!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弘忍大師那會兒年齡大了,著急著趕緊找到繼承人。繼承人不是隨便找一個就能培養,那得是真正徹悟了的人,真正覺悟了的人,見了性的人,才能繼承這個衣缽法脈!

    所以五祖大師說:

    你們各自回去,真正用智慧用本覺做偈,說出你的感悟,我看了以後認為你真正覺悟了,就傳衣缽為第六代祖師。

    各作一偈,要看智慧,智慧在哪呢?不在事上,也不在心外,就在心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人的心是一個,可是妄想起來很多,這般若自性在哪呢?是不離你的妄想,妄想當中的本覺就是你的般若自性。

【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五祖大師說了:真正覺悟的人,不是說用當中的思量,不是你考慮出來的,是用你的智慧直接就把你的覺悟的心性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果用思量了,那就不是見性的人了。真正見性的人,輪刀上陣也能見到。

    真正的佛法修行是什麼呢?不是局限在你的宗教行為之內,你念佛,你持咒。五祖大師說:輪刀上陣,在戰場上也能見性。

    這個覺悟和智慧,是指真正的修行不在事相上。

    不是說你讀了多少經讀得覺悟了,在你的覺性當中,你找到這個中心點沒有,不是說你有多虔誠就能見性,那個和見性無關!真正的佛法指的是自性,指的是你的本覺性。

    首先你要從自性開始,你要知道你的自性在哪。我們平常的注意力是向外的,用自性是看外面的,真正的佛法是向內求證的。把注意力轉向內,才能體現出你的覺性。注意力向外,都是你的妄想執著所表現的一切思維。

    所以真正的修行在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動態當中。每一念每一個剎那中不迷!不妄!

    佛法真正的血脈傳承的就是這個中心點,自性自證的思想,沒有離開本覺,離開自性本覺它就談不到佛法了。

    上節課講到五祖和六祖大師的思想,和達摩祖師的思想相同。從哪可以看出呢?

    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人們學佛追尋了多少年,要找個法門要求解脫,找來找去找到法門上了,這麼多法門,應該皈依哪個呢?就迷到這上面了,哪個法門最究竟?哪個法門最重要,哪個法門是真的,哪個法門是假的,我是該皈依哪個祖師?很多人都不明白。早晚功課裡面每天這樣念還是不領會。

    學佛了,人們就把佛當成神去求了,求神拜神。佛和神的定義不一樣。

神是外求的,佛是內證的,這要明確。

    你要說信仰,哪個宗教也一樣,都是個信仰,那是你自己的信仰,是每個人思想認識當中的信仰。把這個要是和佛法混在一起,那永遠不會明白。

    佛法講的是覺悟—‘見性’。每個人都有這個本性,都有知覺心,就是迷到我執上了,才出來千千萬萬個法門。都說每個人的執著,你愛好什麼,就有什麼法門,你不喜歡什麼,那個法門就和你無關。都是自己喜歡的舉動。

    可是那些法門引導著人們去哪呢?那都是古來大德沒辦法了,設立這些法門引導人呢!引導你還是指向自性!覺性!不是指向法門。法門都是假的。

    為什麼呢?《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就是本覺。你用什麼去見到呢?你用什麼去看到人與境,看到事物呢?用你的心呀,你的本覺看到的。

    可是看到的境界隨時就錯過了。你看我們上節課的情景,這節課就沒有了,都是回憶了,上節課的過程在這時就過去了。用你的覺性能思維回來,可是時空挪不回來了,前一小時挪不回來了,過去了。所以這些相是生生滅滅的,不變的是我們上節課的覺知和這節課的覺知。

    這樣找我們的根源。不知道的人就取向於法門了,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那都是眾生的迷執相,真正的法門是不二的,就是覺性,就是指自性,這個不二,沒有兩個,心還有兩個嗎?心是一個,你千千萬萬個妄想是歸的一個“心”。

    所以五祖大師說輪刀上陣,亦得見之。不是說你坐到那裡就是修行,見性什麼地方都能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看心趣向於外還是內,趣向於內就能見性,趣向於外永遠見的是迷執相。永遠是在相上迷來迷去的。別人罵你一句你就生氣了,別人一贊成你就高興了,都迷到外相上了。

    論議當中說了:只求福田,是指只修人天福報而言。福德與功德有異,修福田指的是修人天福報,福德和功德不一樣。外修事功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內證佛性的無漏智才是功德。

    我們平常講功德無量,功德是什麼?是自性!福德是什麼?外修有漏的善,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幫助人,捨己利人,這都是修福,那不是功德,功德是指的自性。自性當中的無漏智,無漏的智慧,沒有我執善惡分別這種念,沒有妄想和執著,產生的就是無漏智。

    就像《黃檗傳心法要》說,什麼是無漏智呢?在一切事中做一切事,不被一切境界所惑,所迷惑,這就是無漏智。做一切事知道一切事,不被一切境界所迷,這是無漏智。人們求福德求功德,福在哪功在哪?功德在自性呢。

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福德功德都要修的,福慧雙修。

    倘若不知「見性」為修行人首先緊要的一住,不能自己內證得自性,即是無功德。單有福德而無功德,終不可能出離生死苦海,又怎能成佛作祖呢?只有福德不行呀,只有福你修下福了,做一切善業,修下福了,可是你自性還是迷的呢,還是在生死當中輪回,要有功德見了性,在自性當中不迷了,不迷我執了,那就出離生死了。

    參禅見性,要求的是「現量」。由思量而知,經考慮而得,那是比量,不是宗門的自家珍寶。參禅修行,真正的學佛之道用的是現量,不是你思考妄想的那種思量。

    所以後代宗師的指導作略,見人擬議,便毫不留情地非「棒」即「喝」,或直接間接地來個否定,要求他截斷思流,在棒喝否定下頓見自性,才算得不虛為人。--這才是接引人呢。

    到了最上乘法就是打掉你的思量分別,把現量覺知體現出來。人們說用現量會不會誤事呢?不會的!你看到什麼做什麼—現量是“善能分別諸法相,與第一義而不動。”我們平常做事都是用現量做的,就像吃飯你拿起筷子往嘴裡放,不會考慮往哪放,這都是現量的境界。思量是加上我執分別了,從而把我們的智慧干擾了。           

 

 

上一篇: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4 漸修漸悟不是佛陀傳承的思想宗旨
下一篇: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2 五祖為什麼讓六祖踏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