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藥師山·紫虛居士:佛法中的眾生世界與佛世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中的眾生世界與佛世界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前言

  在佛書上,我們常可看到「世間如幻」、「世間無常」、「諸法心造」、「諸法虛妄有」、「諸法由空所生」等很多詞句,此中所指的諸法與世間就是眾生所認知的世界。至於佛世界,一般是指諸佛所成就的淨土而言,如阿彌陀經所描述的極樂世界即是一個佛世界,這是南無阿彌陀佛為渡眾生,經多劫修行而成就的世界。至於如何成就諸佛的世界?眾生的世界與諸佛的世界有何差別?眾生世界與佛世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在本文中我們要以淺顯的文字來說明這些問題。本文很多觀點代表筆者個人之見解,若有問題之處請有緣的讀者多多指教。在本文中,筆者對「佛世界」有較廣泛的解釋,請見下文。

  二、眾生原本具有如來藏

  佛經上說眾生皆具有「佛性」,此佛性即是「如來藏」,眾生由於皆有如來藏,故只要「無明」破除,則皆會成佛。眾生在未被無明遮覆之前,本有清淨且妙用難思的「空」。此「空」是真空妙有不可思議的狀態。其具有清淨的體性稱為「法身」(或本心),也同時具有各種相用稱為報身與應身,也就是具有四種妙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如來藏也具有成就一切世間的「智種子」。佛教中所稱的「空」就是指這些非眾生可了知的空性與妙智,而不是一無所有的虛空或頑空。

  三、由空與智種子形成諸佛的世界

  諸佛由法身起心,經由平等性智觀照取出智種子,並經由妙觀察智之觀照而成就各種「智名相」,再由成所作智之妙用則成就諸佛的世界。這些世界有各種不同的相狀,例如西方極樂世界的亭台樓閣、大空成就曼荼羅中的各種光、淨土空相面的各種「覺知」、金剛頂經中金剛界曼荼羅內諸金剛莊嚴的身相等,這些皆是屬諸佛的世界。這些「佛世界」皆無為法所成,不是眾生無常、苦、空的世界,而是常、樂、清淨的世界。

  諸佛世界中的各種心念(名相、符號等)皆是「智種子」所成。在這些世界中,當諸佛要對塵境作觀察時,如來藏中的智種子即相應而生,諸佛以智觀照此所生的智種子或名相,當下即可「了知」所對之境界,此即無為法所知的諸佛世界。當然,「空」的體性,也就是法身,亦屬其中之一種。

  四、眾生的世界是意識心所生的世界

  • 眾生認知的方式─ 
    眾生以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去面對外面的塵境,再以五識為其知覺去認識外境。這些認識的結果再傳到第六識,第六識參考過去的經驗(記錄在大腦皮質、名色與第八識中)才作出結論,此結論是一種「意識心」,此結論送達意根後(腦),再由神經傳送到有關的組織或器官去執行。其過程示意於(圖一)。在此以見菊花為例來說明:當眼睛見到一朵花時,由眼根所生之電磁信號即傳到意根中(如大腦皮質),眼識也同時產生一個「識的信號」傳到第六識,第六識就把過去所存的記錄,由名色中、皮質中,甚至第八識中(深層潛意識)取出,加以比對、判斷,最後對所看的塵境下「結論」:此是菊花、黃色、有清香、很好看等。
    這些結論都是意識心。由此可知,我們日常中所見所覺,包括身外的森羅萬象與心中之各種意念,一切都是諸如此類的「意識心」。此中較不為一般人所接受的是「觸所生的意識心」;例如,堅硬的東西,此「堅硬」亦是一種意識心,它是「觸覺引生的意識心」,由於人們執著此種意識心為實有,於是就認為有物質世界的東西存在。一般人把眼見之相、耳聞之聲等觀為虛妄較易接受,但要把身觸的堅硬性質當成虛妄,則大多數人不能接受。但事實是如此。故我們常說「世間諸法非根非塵不離根塵」,(此中,塵指一種客觀的外境而言)。就如同燈光昏暗之下,把繩子看成蛇,此妄蛇的出現,就是「非根非塵而不離根塵」。至於引發我們產生意識心的「塵」是什麼?例如引起我們看到「花」的「塵」,以今日的科學名詞來說,它只是一堆集合的分子而已。(詳情請參考藥師山通訊第十五期,紫虛居士所寫:談塵根識與眾生的色身)至於此「塵」是否「存在」也是因眾生而異。
  • 由第七識的妄動,使眾生以為有「動態的世界」─ 
    若沒有第七識(末那識)的動念,則一切意識心將不會有變化,由於第七識不斷的動,於是人們心中的意念(意識心)就不斷發生變化,由此使人們「以為」有活動的眾生存在及有變化不停的森羅萬象存在。若第七識不動,則外面客觀的塵境就算有變化,意識心也不會有變化,則我們的世間狀態也不會有變化。主要原因是第六識要起動或改變,就必須第七識先起動念。若第六識不改變則意識心就不會改變。
  • 物質世界(包括人的肉身)的成住壞空是意識心的變化─ 
    根與塵之中有任何因素(稱為因緣)產生變化,則其所生的意識心也跟著改變,於是有成住壞空諸妄相變化不停。
  • 人類有關物質的活動,也是意識心的改變─ 
    因為物質的概念與覺知就是一種意識心,這一點是人類比較不能認同的一種。 
    例如,制造一部汽車,其狀況與相用想象造車是一樣的,只是前者包含很多觸的意識心,而後者只是想的意識心而已。
  • 死亡與輪回轉世─ 
    眾生不明,妄執意識心以為是實有的塵境,就有死亡等相。死亡是因為用以表達各種意識心的肉體(主要是腦),其存在的因緣已不具足,但由於眾生貪愛塵境(其實是自己的意識心而已),就妄求另外一個表達意識心的色身,於是有輪回轉世之事。輪回轉世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第八識有「記憶不失」的妄執,此執著過去的意識心為實有且記憶不忘,因此才有「業力」的存在,由此眾生才會對過去的意識心產生喜愛或瞋惡,轉世之事因此而生,但因為都是屬意識心的事,因此,輪回亦只是虛妄如夢幻之事,本身沒有實體可言。
  • 綜觀以上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看出,人在世間的過程只是一些意識心的集合而已,這些意識心的產生又是以過去所認知的名相符號來判斷。因此,人的一生就是活在過去的陰影裡,就如同作夢一樣,只是此夢乃第六識自己以名色、皮質或第八識為所依而生的意識心;而人日常是以外界塵境為所依,但判斷的過程亦如夢境一樣,二者皆屬意識心,其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故說「世間如夢幻」。

  五、以麻、繩、蛇及燈光來比喻諸法的性質

  用麻可結成不同式樣的繩子,繩子在燈光不明亮的情況下,會被誤看成蛇,在佛教的唯識論中,就以麻、繩、蛇來比喻諸法的性質。麻被喻為圓成實性,類似諸法的體性(法身)。繩喻為依他起性,類似無為法所成的佛世界。蛇則被喻為遍計所執性,類似眾生所認識的諸有為法。燈光不明被喻為眾生的無明。

  眾生所認識的有為法就如這種燈光不明而錯認的「妄蛇」,此蛇沒有實體,但卻有相用,(例如它會嚇人)。此蛇也不是無因而生,它是因繩而有(也可說因麻而有),它也由於有燈光不明的助緣,才會發生。因此,我們說世間諸法乃以自性為因,以無明為緣,和合而妄生。此妄蛇也不能離麻而獨存,因此,世間諸法也不能離自性而存在。在佛教中常以「第二月」來比喻諸法,其道理與此妄蛇相似。眾生在這種有如妄蛇的境界中輪回生死,而不知此為虛妄,但只要能打開燈光,則能見繩知麻,妄蛇也就消失,眾生也就能入佛世界了生脫死。要打開心燈,就要皈依三寶,依佛正法,由妄修真,則一旦心燈點燃,則昏暗破解,虛妄自明。

  無明有多種,例如障礙大圓鏡智的有根本無明、塵沙無明等,因此識種子就不能轉為智種子,識種子顯現而成為如同妄蛇的微細念頭。又例如枝末無明的存在,此障礙妙觀察智,使眾生妄認各種名相符號為實有,因此而有森羅萬象與眾生身心的各種妄蛇。

  六、眾生世界與佛世界的交連問題

  眾生世界與佛世界之間的最大障礙就是「無明」,就像「燈光昏暗」之下,才有妄蛇出現。眾生若能破除一切無明,則成為應身佛境界,則其所認識的世間即是「佛世界」(見第三節)。諸佛(含妙覺果位的菩薩)由於心燈明亮,已得四智,故有神通力可入各種無明,進入各種眾生的世間,以應眾生之祈求,解除眾生各種虛妄的痛苦煩惱。例如,諸佛可由「空」中顯現六道的「黑雲」,並以神通力進入某一道的「黑雲」之中(此即入該道之第八識)。再入該道特有的「光」(此為識種子所生),由此即可進一步進入該道之名色中,此時諸佛之智能系統就暫時轉成該道眾生的識能系統,但這種大神通力,妙覺以下菩薩不會有。妙覺以下各果位的菩薩、化佛、金剛等,為渡眾生成就菩薩道業,有時也修各種入眾生世間的「法」。這些「法」包括常用的阿字觀或月輪觀,此法可由「空」中出到第八識,再配合其他種子字或咒語則可入眾生的世間,以法渡生。又如用六字大明咒,配合其他種子字或咒語的使用,則可由「空」入六道眾生的世間以渡生。這些都是諸佛菩薩為成就尚未成佛的眾生而施設的一些方便法,這些法都要靠佛力的加持才得成就。其他如「中觀」之成就者可同時了知世間與「空」。但要渡生,則必須加修各種法,如修本尊觀想等。

  七、結論

  眾生所覺知的世界只是一些虛妄意識心的顯示而已,並非實有這些塵境存在。修行者應常如此觀,以徹底改變內心的認定,久之可修成如幻觀,如此可不著世間諸相。修行者也要皈依三寶,供養諸佛菩薩,勤修佛之正法,以打開心燈,破一切無明以得本有諸妙智,以了生死脫輪回。並要誠心求佛力加持以出六道世間,幫助在虛妄苦中的六道眾生,使其皆能離虛妄苦得虛妄樂,終得無上正覺。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寶弟子紫虛居士合十

 

上一篇:藥師山·紫虛居士:以佛法看人的肉身結構認知現象及復制生物的問題
下一篇:藥師山·紫虛居士: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爭議與統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