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與盡孝道:房山石經雕刻的原動力
李尚全
編者按:2011年10月9日,遼金佛教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廣化寺隆重舉行。江蘇揚州大學佛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尚全在會上發表題為《護法與盡孝道:房山石經雕刻的原動力》的論文,他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唐遼石刻房山石經的原動力,一是靜琬比丘尼的護法熱情,二是官民盡孝道的社會需求,並以石刻《華嚴經》和《大般若經》為例加以說明。論文摘要如下:
房山石刻《華嚴經》,從唐貞觀二年(628)到遼重熙十年(1041)九月結束,歷時299年,官民齊心協力,在石板上,把600卷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刻出來,這在人類文化史上,確實是一大奇跡。這種精神,源自於佛教高僧在末法時代的護法熱情,和唐遼官民盡忠孝的儒家美德。筆者認為,這是房山石經雕刻的兩種原動力,茲把拙見陳述如下。
一、靜琬石刻《華嚴經》:讓佛教經典“永留石室,劫火不焚”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首先與北魏世祖太武帝(423—452年在位)的政治理念發生了沖突,引發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北魏太武帝的滅佛,喚起了漢傳佛教高僧的憂患意識,即末法思想的張揚。
北魏太武帝滅佛後的第10年,漢傳佛教末法思想作為一種護法理論模式,由北魏南岳慧思大禅師提出。北魏太武帝滅佛給漢傳佛教留下的恐懼症(或叫後怕症)還沒有徹底清除,促使慧思煥發了在末法時代護法的信仰熱情,他說:
我今誓願持令不滅,教化眾生至彌勒佛出。佛從癸酉年入涅槃後,至未來賢劫初,彌勒成佛時有五十六億萬歲。我從末法初,始立大誓願,修習苦行,如是過五十六億萬歲,必願具足佛道功德,見彌勒佛,如願中說入道之由,莫不行願。早修禅業,少習弘經,中間障難,事緣非一。略記本源,兼發誓願,及造金字二部經典。
按照慧思自己的說法,“我慧思即是末法八十二年,太歲在乙未(455)十一月十一日,於大魏國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生”,發願經過56億萬年,修習苦行,護持佛法,從現在“造金字二部經典”開始。後經北魏太武帝滅佛百年以後,北周武帝再次大規模滅佛,使末法思想再次高漲起來。
歷史記載:靜琬敬白未來之世一切道俗:法幢將沒,六趣昏冥,人無惠眼,出離難期,每尋斯事,悲恨傷心。今於此山,鎸鑿《華嚴經》一部,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載之下,惠燈常照,萬代之後,法炬恆明。……此經為未來佛法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無辄開。
也就是說,將來佛教在中國遇到滅頂之災以後,佛教經典難以找到的時候,再使用這部石刻《華嚴經》,拓印流通。在這種護法動機的促使下,靜琬想把整個大藏經石刻化,房山石經的主體工程在遼代完成。房山石經的雕刻,得到遼代帝王的大力支持。
二、盡孝道:唐遼官民僧尼石刻《大般若經》的主旋律
佛教的中國化問題,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通過對唐遼石刻《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近900條題記的研究,初步得出了這樣的洞見:佛教的中國化,與儒家的盡孝倫理水乳交融在一起,解決了一個儒家永遠難以解決的問題,即“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社會問題。
佛教經教的祭祀化
東漢末葉與蜀漢之際的四川佛教,是民間道教化的產物,即把佛教作為祭祀亡靈的工具,這與洛陽皇族佛教的信仰不同,皇族佛教是把佛陀與黃老並祀,祈禱現實幸福生活。
在西晉時期,竺法護翻譯的《盂蘭盆經》,是一部大乘佛教經典。內容主要記述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即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用天眼通看見自己的母親墮在餓鬼道,骨瘦如柴,日夜受饑餓煎熬。目犍連看到母親遭受如此痛苦,趕緊以缽盛飯,供養母親,但他的母親吃飯時,飯卻化為炭火。於是,目犍連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求解救之法。釋迦牟尼佛指示目犍連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結束之日),以百味飲食供養三寶,蒙聖僧的無量功德,就能解救七世父母出三惡道。目犍連依教奉行,於當日設齋供僧,果然他的母親脫離餓鬼道,上生天界。後來,這部經典成為漢傳佛教為逝世的父母及其親人做經忏佛事,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源頭。在此理論指導下,逐漸規范成《慈悲道忏法》,成為祭祀祖先,超度亡靈的經忏儀軌。
《慈悲道忏法》,又名《六道慈忏》,簡稱《梁皇忏》,有“經忏之王”之稱,是寶志禅師根據梁武帝的御旨制定的,並在天監四年(505)農歷二月十五日在鎮江金山寺舉辦“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簡稱“水陸法會”),由歷史上著名的僧佑律師宣讀儀文,標志著漢傳佛教經忏的合法化、規范化、制度化。這種祭祀佛教,影響到遼代佛教。
2、唐遼民間石刻《大般若經》的祭祀化
唐遼石刻《大般若經》,自唐天寶元年(742),范陽縣人李仙藥為亡過父母,敬造石經一條,合家供養”開始,到大契丹國重熙十年(1041)止,長達299年。在這299年時間裡,唐遼官民僧尼發起的石刻《大般若經》運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祈禱現實幸福和祭祀祖先。
(1)官宦人家所刻石經。
官宦人家造石經的目的主要有:
①祈禱現世平安;②為上司祈福;③祭祀親人;④殿後工程。
(2)民間所刻石經。
這種民刻石經的目的主要有:
①祭祀父母;②民間社團所刻石經。這些民間社團,基本上都是商業集團,目的在於祈禱生意興隆。
(3)僧尼所刻石經。
這種僧尼所刻《大般若經》的目的主要有:
①超度師僧;②超度父母;③自願發心造經;④祛病。
三、結語
刻造房山石經,在唐代是靜琬比丘尼面對北周武帝滅佛的政治運動心有余悸,認為隋唐之際的佛教處在末法時代,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護教心切,為了不使佛教經典毀於戰亂和滅佛的政治運動,發起石刻大藏經運動,而民眾則從儒家盡孝道的社會需求出發,積極參與其中。到了遼代,稍有不同,即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從佛教護國的角度參與其中,與民眾的盡孝道的社會需求凝聚在一起,完成了600卷《大般若經》及其絕大部分經典的镌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