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談錫永居士:《四法寶鬘》導讀 第一篇 導讀 一、五種抉擇見的建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法寶鬘》導讀 第一篇導讀 一、五種抉擇見的建立

  印度佛教的傳播,主要可分為三支:一支是南傳小乘(Hinayana);一支是北傳大乘(Mahayana);一支是傳到西藏的密乘(Tantrayana)。

  密乘亦屬大乘的系統,然而傳統上則將大乘顯密兩支,分別稱為“波羅蜜多乘”(Paramitayana)與“金剛乘”(Vajrayana);或“因大乘”與“果密乘”。所以在密乘著作中,提到大乘,一般即指大乘顯宗。

  中國的大乘,主要為顯宗的傳統。自魏晉以來,發展成三論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律宗、禅宗等體系,已將印度的大乘佛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非徒接受印度的佛學而已。密乘傳入西藏後,亦有很大的發展。

  西元八世紀中葉,即唐玄宗天寶初年,蓮花生大士受迎請入藏,始弘密法,於是譯師輩出。尤以西元十世紀中葉,寶賢論師赴印度求法,十一世紀初葉,阿提沙尊者入西藏弘法,更為密乘在西藏發展的兩件大事。由是顯宗的理論燦然大備。無著、世親的唯識;龍樹、提婆的中觀,皆發展成為嚴謹的學術系統。同時,每一經續亦分“見”與“修”二部而傳,非徒有說無修。這即是藏傳佛教的特色,亦即遙承印度論師的傳統。

  西藏三大論師,即被譽為文殊三大化身之薩迦班智達、龍青巴尊者,所弘為《入楞伽經》及《寶性論》一系之大中觀,亦即如來藏;宗咯巴大士則專弘佛護、月稱一系之中觀應成派。這種學風,使寧瑪派的“大圓滿”(Dzog Chen)得到重要發展,而格魯派的“止觀”亦由是發展至顛峰。如今的西藏學,則稱大中觀一系為舊派,應成派一系為新派。

  龍青巴尊者對寧瑪派的貢獻,是令修密行人的觀念改變。

  於阿提沙尊者(Atisa法名吉祥燃燈智)入藏以前,密乘行人過份重視“圓滿次第”的氣脈明點修習,以此修習易起神通,修持者亦但以神通為證量。阿提沙著《菩提道炬論》,雖亦說密法傳播應依神通,但他並不以得神通為究竟,求解脫才是修持的目標。龍青巴尊者即於此基礎上,提出十分重要的“七抉擇見”,依其次第如下—--

  ㈠執實見:凡夫於一切法都執為真實。

  ㈡外道見:外道理論,或陷於斷邊,或陷於常邊,妄計有無,成為執著。

  ㈢人無我見:知補特迦羅無有自性,但執四谛、十二因緣等法為真實。

  ㈣唯識見:知萬法皆由心識變幻而成,依此作多門觀察。

  ㈤中觀見:知萬法生滅皆由緣起,依此作多門觀察。

  ㈥俱生智見:知一切法本明,就此無生明體即能成正覺,不必對治,不必觀察。

  ㈦大圓滿見:諸法起時,剎那圓滿,故無修無證,於輪回涅槃都不作取捨,此即無智無得。

  如是七種見,一二落於常斷二邊而生執著,故非佛法;三為小乘,四五為大乘,六七兩種則不依文字建立,唯依口耳傳承,實與禅宗相類,前者似“如來禅”,後者似“祖師禅”。如是自三至七,為佛家的五種見。

  然而這五種抉擇見,實在可以看成是一個“次第”的系統,後後的層次高於前前。自三至七,則前前為後後的修持基礎,所以修大圓滿的人,並不因層次高便鄙薄中觀與唯識,亦不鄙薄小乘,沒有這層層階梯,根本便沒可能修習大圓滿,亦沒可能得大圓滿見。

  本論即龍青巴尊者的大圓滿系列著作之一,名為《四法寶鬘》,而西藏學者實視之為大圓滿的導論,詳述小、大、密乘的修行次弟,並且依佛家五種見作一層一層的抉擇。

  由本論的敘述,可知西藏的大圓滿理論,雖同樣以空性作為基礎,但其見地卻不同中國的空宗及禅宗。中國的空宗,發展成天台宗而臻於極致,禅宗於唐宋兩代更綻出奇葩,是印度佛學北傳之後的重要發展。大圓滿則依次第而建立究竟道,可視為北傳佛學的另一重要發展。漢藏風格回然不同,實亦無所謂優劣,可以視為蓮池中開敷的兩色蓮花。

 

上一篇:心律法師:讓世間多一份善緣
下一篇:談錫永居士:《四法寶鬘》導讀 第一篇 導讀 二、如何了解“四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