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七節 無心無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七節 無心無住
  六祖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離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更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讀者:六祖雲:若不識法意,……所以立無念為宗。於此可見宗下不廢正解。惟此之正解,須是不從生死分別心下的義解中來。故六祖續雲:所以立無念為宗。《壇經》:機緣品中,永嘉答六祖雲:『雖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足見永嘉之得祖意。六祖深許之也。古德雲:『祖意機前薦,凡情當下空。』皆斯意也。曩時有一行人,於永嘉『雖分別亦非意』下有疑,故作此商量則可。若是真個如是,某甲對此歎息了!)(雖然如此,但參禅須是真信下興真疑,生死切心為主要。所以不同教下的徒事知解。)
  本淨大師幼歲披缁於曹溪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玄宗遣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籐,因造方丈室禮問。淨問:『為求佛耶?問道耶?』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義雲何?』淨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問:『雲何即心是佛?』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問:『雲何無心是道?』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回朝具奏。即诏淨師到京。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南街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淨師闡揚佛理。時有遠禅師者,抗聲謂曰:『今對聖上較量宗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辭。只如禅師所見,以何為道?』淨曰:『無心是道。』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虛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虛妄,總是假名。』遠曰:『禅師見有身心是道已否?』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來是道。豈不相違?』淨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遠曰:『觀禅師形質甚小,卻會此理。』淨曰:『大德只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見相者,是大德所見。《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其道。若以相為實,窮劫不能見道。』
  志明禅師問:『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又曰:『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淨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者,非是求道之人。《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礫!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麽飛,無取無捨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讀者:紫陽有偈雲:一物含見聞覺知,蓋諸塵境顯其機。靈常一物尚非有,四者憑何作所依。——有單行本見《雍正御選語錄》。)
  真禅師問:『道既無心,佛有心否?佛之與道是一是二?』淨曰:『不一不二。』曰:『佛度眾生,為有心故,道不度人,為無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無二?』曰:『若言佛度眾生,道無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見。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虛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一假之中,如何分二?』曰:『佛之與道,俱是假名。當立名時,是誰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淨曰:『佛之與道,因心而立。推窮立心,心亦是無。心既是無,即悟二俱不實。知如夢幻,即悟本空。強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見解。』乃說無修無作偈曰:『見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道性如虛空,虛空何所修?遍觀修道者,撥火覓浮漚。但看弄傀儡,線斷一時休。』
  靈覺問南陽忠:『發心出家,本擬求佛。未審如何用心即得?』陽曰:『無心可用,即得成佛。』曰:『無心可用,阿誰成佛?』陽曰:『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問:『無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曰:『心尚自無,誰言成佛。若有佛可成,還是有心。』問:『如何是一念相應?』陽曰:『憶智俱忘,即是相應。』曰:『憶智俱忘,誰見諸佛?』陽曰:『忘即無,無即佛。』曰:『無即言無,何得喚作佛?』陽曰:『無亦空,佛亦空。故曰:無即佛,佛即無。』曰:『既無纖毫可得,名為何物?』陽曰:『本無名字。』曰:『還有相似者否?』陽曰:『無相似者,世號無比獨尊。汝努力依此修行。』又:僧問:『若為得成佛去?』陽曰:『佛與眾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問:『作麼生得相應去?』陽曰:『善惡不思,自見佛性。』問:『若為得證法身?』陽曰:『越毗盧之境界。』問:『清淨法身作麽生得?』陽曰:『不著佛求耳!』曰:『阿那個是佛?』陽曰:『即心是佛。』問:『坐禅看淨,此復若為?』陽曰:『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淨相。』問:『禅師見十方虛空法身否?』陽曰:『以想心取之,是顛倒見。』問:『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陽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
  《傳心法要》載: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性。此法即心,(果澈因源。)心外無法。此心即法,(因赅果海。)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澈證心源,明心見性。)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
  《萬法歸心錄》載:『無心道人非同木石。』無分別心;無憎愛心;無取捨心;無善惡心;無空有心;無中邊心;無內外心;無執著心。『非無靈知寂照真心。』『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又雲:真心虛玄,非有非無。棄有住無,反成大過。古德偈雲:『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無也休。』
  《頓悟入道要門》載:問:心住何處即住?答:住無住處即住。問:雲何是無住處?答: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問:雲何是不住一切處?答: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這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即是佛心,湛然常寂。續雲:汝欲了了識無所住心之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菲求,未來心自絕。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名無現在事。心若起去時,但莫隨去,去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無住時,『只無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無生心。《經》雲:證無生法忍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
  又雲:若不降心。依文取證,無有是處。(讀者:徑山杲禅師於薰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句下,頓得前後際斷,但動相不生。然圓悟謂之曰:你須更參。乃示以『有句無句,如籐依樹,樹倒籐枯,句歸何處』話令參。令作不厘務侍者。並謂之曰:『不疑言句,是為大病,絕後再蘇,欺君不得。須知有這個道理。』故後來有聞『相隨來也』句,而洞澈。)自诳诳他,彼此俱墮。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不取又不捨,永斷於生死,一切處無心,即名諸佛子。(讀者:亦可稱子佛。即因佛也。亦稱素身佛。雖已澈證正因佛性,而未具二嚴。故又不同於父佛,果佛,圓滿報身佛。《般若》雖有報化非真佛,斯乃對執相者之言。冀其頓證自心佛耳。)所謂:一切處無心者,無憎愛心是。萬緣俱寂,自然解脫。又問:『和尚還用功否?』曰:『用功。』問:『如何用功?』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曰:『不同。』問:『何故不同?』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眠時,不肯睡眠。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解脫長者:這是方便對答。實際上,早已不是無心無住了也。)
  大慧曰:古德有言:『尋牛須訪跡。學道貴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所謂: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謂:觸境遇緣,心定不動,不取著諸法。一切處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染污,亦不在無染污之處。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到得如如境界,方始謂之真無心。且非口頭說的無心。若未得真無心,只據說的,與默照邪禅何以異哉?!
  僧問黃檗:『本來無一物,無物便是否?』檗曰:『無亦不是,菩提無是處。亦無無知解。』
  《宗鏡錄》載:無心者,不得作有無情見。『將心作無,此即成有。若一切處無,心如土木,又成斷滅,皆屬妄識。』是以稱不思議宗者,以有無情見不及故。問:既不得作有無解。如何是正了無心?答:石虎山前門,蘆花水底沉。
 

上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0章 前言 問答
下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八節 動上有不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