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八十五節 次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十五節 次第
  一、百丈三句 二、洞山三句 三、山水三句
  四、臨濟三句 五、洞曹五位 六、浮山遠十六題
  七、南堂靜辨驗十門 八、三關 九、其他

  一、百丈三句
  百丈謂:『如今鑒覺。但於清濁二流,凡聖等法,都不得有絲毫愛取,既不愛取,依住不愛取,將謂是初善,是住調伏心,是聲聞人,是戀筏不捨人,是二乘道,是禅那果。既不愛取,亦不依住不愛取,是中善,是半字教,猶是無色界,免墮二乘道,免墮魔民道,猶是禅那病,是菩薩縛。既不依住不愛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是後善,是滿字教,免墮無色界,免墮禅那病,免墮菩薩乘,免墮魔王位,故見自己佛性,如夜見色。』若透得三句過,不被三段管,教家喻如鹿三跳出網,喚作鄽外佛。無物拘系得渠,是最上乘,是上上智,此人是佛,有佛性。處於生,不被生之所留。處於死,不被死之所礙。處於五陰,如門開不被五陰礙。去住自由,出入無難。若能與麽,不論階梯勝劣,乃至蟻子之身。但能與麽,盡是淨妙國土,不可思議,此猶是解縛語。彼自無瘡,勿傷之也。佛瘡菩薩等瘡,但說有無等法,盡是傷也。百丈又曰:『教語皆三句相連,初中後善,初直須教渠發善心,中破善心,後始名好善,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法,非法,非非法,總與麽也。若只說一句,令眾生入地獄。若三句一時說,渠自入地獄。不干教主事,說到如今鑒覺,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今鑒覺,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後善。』
  二、洞山三句
  《曹洞五位顯訣》載:『曹山舉洞山三句恐混百丈三句,先揀出百丈三句。第一句者,是依住調伏,即無散失,便是知有,名為初善。第二句者,絕前句依住調伏為是,知非故捨,是名中善。緣中善有捨解不忘故。第三句者,即無捨解,此是出纏三句也。如何是第一句?丈雲:不入教。如何是三句?丈雲:不入念。此俱表向上事,念者塵也,不入是事也。若說一句,令眾生入地獄。若說三句,渠自入地獄。不干教主事。又雲:不入念者,念是剎那也。亦雲:一痊。(《續仙傳》曰: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痊。)亦雲:一毫。亦雲:正恁麼時。亦雲:遍。亦雲:一生也。以要言之,不擬心是也。』
  洞山三句,『向上一句。門頭一句。超百億一句。』向上一句,例者,如藥山雲:我有一句子,未曾向人說。道吾雲:相隨來也。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麽人?祖雲: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問:如何是異?雲:我若向你道:驢年得異!此是咬齒一句,雖然如此,亦是正位中來,是無語中有語。故雲:來也。來者,是那邊人看這邊人,為來也,亦是為人故,就不圓轉中而圓轉道出,即是來也,無語中有語也。門頭一句,例者,如問石霜:如何是一句?雲:非一句也。亦雲:一句也無。又雲:諸聖有祖在,汝家有祖在。問:如何是諸聖祖?雲:非聖。問:如何是學人祖?雲:非凡。又問大光:如何是別行一句?雲:教理明不得。但是就偏位辨得圓者,皆是門頭一句也,是有語中無語也。超百億一句,例者,即絕續句也。亦雲:不來之句。亦雲:倒底一句。亦雲:一人當千人。亦雲:相應之句也。龐居士雲:畢竟真智一人功,喚作一人及第。(不假坐禅持戒律,只須真智一人功。)亦雲:喚作過人策處。雲居雲:一人及第,萬人獲安。(《曹洞宗派錄》載:九峰虔上堂曰:如似十人同選,但看榜頭,一人已過,九人亦過。一人不過,累及九人。)亦雲:一說。亦雲:一念一話一音一句,訓誨八萬塵勞法門。亦雲:度眾生,若一眾生未度,則我不成正覺,一人得度總得度。以要言之,則不續之句也,若不續時,即不無超也。僧問疏山:如何是超百億一句?疏曰:是向去邊事。問:因什麼喚作向去?疏雲:一句了然超百億,不是向去是什麼?問:如何是門頭一句?疏曰:說來是出世邊事。問:既是出世邊事,為什麼喚作門頭?疏曰:諸佛是傳語人,祖師是把門漢,不是門頭一句是什麼?問:佛傳什麽人語?疏曰:還知有佛向上人也。問:祖師把什麼門?疏曰:一切人近不得,喚作諸聖門。問:如何是向上一句?疏曰:全體本位是。問:既是全體本位,雲何名為向上?疏曰:三句中最上,喚作向上一句。問:向上一句與向上事還同也無?疏曰:不同。問:如何是向上一句?疏曰:適來道:全體本位。問:如何是向上事?疏曰:三句不落。問:不落三句的事如何?疏曰:非但新豐,疏山亦不知也。
  三、山水三句
  青原信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禅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缁素得出,許你親見老僧。』(沒有經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這一關,決不能即說: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禅學講話》曰:禅的修道過程,從我們的山是山水是水的現在立場,進入於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否定之境,於此體驗平等無我而後出現了山是山水是水肯定的世界。第一,是相對境界的山和水,一高一低,是矛盾境的存在。第二,由於非山非水,掃除高低,而成平等,同時脫卻矛盾,使兩者互相融合,而否定了那矛盾的存在和姿態。第三,進入於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那是從平等絕對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踏向相對的立場去,那因為是經過了否定以後的相對,而成為大肯定的。但因為這個肯定的立場,不是矛盾的立場,是以平等發動出來的差別,所以這差別,即平等的差別,同時是以絕對作用的相對,所以雖曰:相對,實在不是矛盾的相對,是般若妙用的相對,在未被否定以前的山和水,自然是(自心所現)煩惱的世界。(認為是實在的,所以甘心膺受,並且執染著。)在苦樂的矛盾相對中,一入否定的世界,苦樂之相泯滅,完全成為法(的作用)的世界。菩提的自性身,所有煩惱(指用)全轉為大智的妙用,這就是凡夫的知情意,變成了佛的智斷悲三德。所以真實的禅的真境涯,在胸中是更無隱藏的無一物,然而也兼備了變通自在的妙用。
  玄沙與天龍入山見虎,龍曰:前面是虎。沙曰:是汝。雪窦拈曰:要與人天為師,面前端的是虎。佛果曰:天龍與玄沙入山,見此機緣,有什麼省處?舉雪峰下有孚上座見虎雲:某甲甚怕怖。峰雲:是你屋裏事,怕作什麼?要明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坐斷天下人舌頭,識取這個時節。不見道:一塵才起,大地全收,一毛頭獅子現,百億毛頭獅子一時現。莫道物為已,南閻浮提有四種重障,若人透過,不落陰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虎不是虎,物不是物。若乃盡情,無不皆是,更無是物,皆是一體作用。雲門道:盡乾坤大地無一纖毫等語,若向這裏見得玄沙,便乃見玄見妙,見佛見祖,見顛見狂,山是山,水是水,虎是虎,物是物,各歸本位,各著平實處,也為人不得。須是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麽不恁麽,不恁麽卻恁麽,更買草鞋行腳三十年。是有坐斷?是無坐斷?也未在!且道:作麽生?參!
  白水仁上堂曰:老僧尋常不欲向聲前色後,鼓弄人家男女,何故?且聲不是聲,色不是色。僧問:如何是聲不是聲?曰:喚作色得麽?問:如何是色不是色?曰:喚作聲得麼?僧作禮,水曰:且道為汝說,答汝話?若向這裡會得,有個入處。
  四、臨濟三句
  臨濟曰:『老僧見處與佛祖不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佛祖為師。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第一句,三要印開朱點窄,豈容擬議主賓分。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溫和爭負截流機。第三句: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屬裏頭人。』僧問首山念:如何是第一句?曰:大用不揚眉,棒下須見血。問:慈悲何在?山曰:送出三門外。問:如何是第二句?山曰:不打恁麽驢漢。問:將何接人?山曰:如斯爭奈何?問:如何是第三句?山曰:解問無人答。問:即今只對者是誰?山曰:莫使外人知。南院問風穴曰:臨濟有三句,當日有問,如何是第一句?濟雲: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穴隨聲便喝,院又曰:如何是第二句?濟雲:妙解豈容無著問,溫和爭負截流機。穴曰:未問以前錯。又問:如何是第三句?濟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屬裏頭人。穴曰:明破即不堪。南院深許之。後神鼎諲舉曰:若人問神鼎,如何是第一句?蒼天蒼天!如何是第二句?有什麼驢漢。如何是第三句?近前來向你道,才近前便打。若恁麽會得,也不辜負祖師西來。若是從頭一一問過,幾時得休,佛法不是磨稜合縫的道理,似者一脈說話,須是久在他門裏始得。直是嫌佛不作嫌法不說,方可如是,仔細珍重。又:後來慈明示眾曰:臨濟道:第一句薦得,堪與佛祖為師。第二句薦得,堪與人天為師。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山僧即不然,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第三句薦得,四稜著地。所以道:起也海宴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黑暗,日月無光。汝等諸人向何處出氣,如今還有出氣者麽?有即出來對眾出氣看,若無,山僧今日與你出氣去也。乃噓一噓,卓拄杖下座。
  五、洞曹五位
  〈一〉洞山五位
  (一)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歸日嫌。(此喻凡夫,未曾知有,亦有謂:初悟此理時立者。)
  (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此就見道後,用功時立。)
  (三)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此指明得法身後,轉而為人,只要不觸犯玄諱,亦即勝過前朝最有名之辯士李知章,人稱之為斷舌才者也。『何謂觸諱?即不可直提道著,須要語忌十成。須善回互,從旁敲顯,有語中無語,無語中有語。』又:嘯峰曰:『坐在中道,即是犯中觸諱,若不回互,便犯當頭。』九峰玄曰:『語忌十成,不欲斷絕,機忌觸犯,不欲染污。』)
  (四)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還同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此就功位齊彰時立,作家相見,明暗交參,縱奪互用,不涉一毫擬議,自不傷鋒犯手,如火裏蓮花,別具春風,大機大用。洞山離三滲漏,臨濟具三玄三要,俱不出此。有謂:此位已離功用道,已相當於教中八地以上菩薩,又有人主張改此兼中至為偏中至,亦有仍主原名者。)
  (五)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終歸炭裏坐。(此就功位俱隱時立,是為最後極果,洞山臨終曰:吾閒名已謝,即是此意。)
  〈二〉曹山五相
  (此五相中間三頌,各本所載,多有錯列。以永覺《洞上古轍》,照宗門玄鑒圖所定列載為是,今從之。)
  白衣雖拜相,此事不為奇,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古轍》曰:此即正中偏也。初悟此理,喻白衣拜相,然實本來尊貴,特暫沉淪耳,故有積代簪纓暫時落魄之喻。又:《人天眼目》載:杖人雲:正中偏者,即君視臣也,上黑下白,體與用分,方將得合。如堯之聖君乃能求舜之賢良,是勞於求臣,以盡君道。此所謂: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也。
  王宮初降日,玉兔豈能離,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古轍》曰:此即偏中正也。王宮初降,喻初悟此理後,必假功勳以保任之,故以玉兔喻功勳,既未能無功,則尚滯人天,故曰:人天何太遲。又:《人天眼目》載:杖人雲;偏中正者,即臣向君也,上白下黑,用始從體歸,方將得一。如舜之賢臣,乃能求堯之聖明,是勤於事君,以盡臣職。此所謂: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也。
  ⊙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未離兜率界,烏鷄雪上行。《古轍》曰:此即正中來也。子時當夜半,故以喻正位,明正在君臣,謂:明此正位,如君之視臣,不可坐著尊貴,亦如臣之奉君,不可背,不可犯也。未離兜率界,喻方在正位上轉身,尚未入俗也。烏鷄喻正,雪喻偏,烏鷄雪上行,乃轉正就偏之象。又:杖人雲:正中來者,即君御極也,以黑在白中,而體己成。其用如不顯惟德,百辟其刑,此所謂: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也。
  〇焰裏寒冰結,楊花九月飛,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古轍》曰:此即兼中至也。焰表偏,寒冰表正,是偏中含正也,楊花表偏,九月表正,是正中有偏也,泥牛木馬皆表正,吼水面逐風嘶皆表偏,是理事兼至。偏正交參,不可得而思議者也。又:杖人雲:兼中至者,即臣攝政也,以白在黑中,而體已成,其用如玄德升聞,重華協帝。此所謂: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也。
  ●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古轍》曰:此即兼中到也。造道之極,理事俱泯,非獨凡眼莫窺,即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亦不能窺,蓋還歸於混沌之竅,本不可得而明也。又:杖人雲:兼中到者,即君臣道合也,以黑白渾融,而體用一無分別,如堯舜之揖讓德成,舜先是賓,能相續為主,而堯退位又作主中主,堯既不居正位,舜亦不居偏功。此所謂:渾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也。(解脫長者:各節杖人所雲:多獨到之處,然其中有無問題,學者自看。)
  《古轍》曰:五位之旨,當以洞山曹山之頌為指南,後有作者多失前人之旨,至於太陽玄浮山遠二家頌,皆屬偽撰,全乖祖意。又曰:見有以功勳五位,王子五位,君臣五位,皆如次配入洞山五位者,不可從。蓋功勳是豎論工夫淺深,王子是中分內紹外紹,故有不同。君臣五位,君臣分兩位,乃接人之法,是兼至一位中分出也。
  《人天眼目》載:洞山首正中偏,喻凡夫之人,背理就事,全未知有,故如月前人影,與形相背。至偏中正,方才知有,如鏡中人影,與形相對。喻初學之人,捨事入理,然後可以轉功就位,為正中來。其功為無功,故曰:無中有路隔塵埃。曹山首偏中正,則直下知有,不以朱紫為貴,而辜負本人,故雲:積代簪纓,暫時落魄。而奉久成功,終為人君之所簡在,為正中偏。不離自性,而有攝用歸體之功,為正中來。此功為有功之功,故曰:未得無功旨。(各本多以子時為正位,偈列在第二位,焰裏寒冰結,列第三位,王宮初降日,列第四位,第一第五兩位與偈,則彼此均同,即《洞上祖憲錄》,亦照各本所載,故此處引未得無功旨之語,亦系依照別本所載也。)父子語意不同,未可擅為分別也。
  第一位正中偏,初夜月明,是指初悟此理而說。所以道:莫怪從前相逢不相識,現在雖然識得,但尚未透,且舊習未除,所以道:「隱隱猶懷舊日嫌。」曹山第一位與此相同,從前積代簪纓,休言落魄,現在白衣拜相,亦不為奇。《首楞嚴經》:佛講如來密因講悟入心性,計分三步,(一)破妄顯真。即破妄心,顯真性。(二)妄即是真。一切諸妄,無不是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三)妄真同妄。即真亦是妄,無真無不真,要真妄俱泯。此地洞曹五位中前三位,正與《首楞嚴經》三步相近。《首楞嚴經》:第一步說,一切眾生所以輪轉,都由不知真心而用妄想。教我們捨妄想識真心,禅宗首先必須要明得心性,此地洞山的初夜月明,曹山的白衣拜相,正與《經》意相同。真即是正,妄即是偏,但因初悟此理,舊習未除,不免有偏,所以道:正中偏,即正中還有偏。《首楞嚴經》:第二步,世間一切浮塵幻化陰入處界,都是自心所現,沒有不是自己,若有一法不真,一法不是自己,即對自心悟得沒有普徧,沒有完全透徹。宗下亦說,沒有一法是在心外,正與《經》意相同。第二位偏中正,洞山的第二位亦與此相似,說第一位雖然識得本體,還沒有看得清楚,第二位如老婆逢到古鏡,看得清楚了。所有觌面看到的沒有一樣不是真的,一切一切都就是真心。不可捨去這些,另外再找真的。你要知道別無再真的了,若有一樣不是真的,即仍是迷頭認影。這是說:偏中即有正,偏即是正。不過,這一步不是容易達得到的,曹山對此第二位,亦說如王宮初降,還要用功。這裏王宮初降,不是指世尊降生時的王宮初降,而是指五位王子的王宮初降,這幾位王子初悟此理,比作王宮初降,此時除誕生王子即能頓入一色外,其余王子均未能即入一色,還要借功就位,仍不能離功勳玉兔。只要未到無功的境界,即仍還遲滯人天,未出三界。《首楞嚴經》:第三步,是妄真同妄。如來藏妙明心,原是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然而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即從第一義谛來講。這裏根塵識心,已經銷落,為什麼還有塵垢要離?因為,雖然已經什麼也沒有,只有一真獨顯,但對光明心性能所等等微細的想相,或持續欣喜等等輕微的識情,或許未能全免,這個仍然就是塵垢,所以,必須遠離,方成無上知覺。再看洞曹第三位正中來,正是本真,即一色正位。來是從那邊正位中來,這一位是關鍵,上半段是借功就位,以成前位未竟的功。借功,即棄生滅,守真常。就位,即常光現前,入一色正位。還要用功,到一色若消,方名尊貴。即二俱遠離,雲何不成無上知覺?亦即百丈所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是洞曹第三位的上半段,《首楞嚴經》文亦到此為止。至於下半段不守尊貴,垂手度人及第四第五兩位的修行,經文在下面阿難問四十四心時示出,此地不再引敘。這裏第三位下半段從不守尊貴,鶴出銀籠起,方是轉位就功,但仍是在未入鄽前預講出籠後度生的事。雖然無中有路,已隔塵埃,只要能不觸諱,能不直捷道著,也就不錯了也。已勝過從前有名的辯士,人稱斷舌才的李知章了。(問:此地既明說:『不許觸諱,』而這部《無門直指》,每多死死道出,對於洞宗是不是違犯?答:並不違犯,因為時機不同,況且,不變即變,易即不易。)曹山第三位,亦說這裏當子時正位,恰如前後二日交接,即是功位與位功轉變交換之時,既曾經過一色正位,雖然沒有離開尊貴,沒有離開兜率,沒有進入市鄽,而對君臣黑白看得清清楚楚,不像煤裏墨,雪裏粉的難辨,而像烏鷄在雪上行走一樣,黑白更加分明。第四位兼中至,是菩薩救度眾生的一位,洞山說:兩刃交鋒不須避。兩刃交鋒是指縱奪生殺,當然不免,活要活透,殺要殺絕,要如蓮花能經得起火燒的力量,要如師子兒出生,就有沖天的氣概。曹山說得更為巧妙,把個又有又沒有,滅度一切眾生而無有眾生得滅度的情況,說得再清楚沒有了。焰裏寒冰,揚花九月,泥牛吼水,木馬逐風,會有沒有?當然沒有。就是說:菩薩度生時心理頭根本連絲毫也沒有,但在沒有的原則下,積極得萬分積極。如僧問洞山:寒暑到來時怎樣?洞山曰:何不避向無寒暑處去!問:什麼是無寒暑處?答:寒時寒煞阇黎,熱時熱煞阇黎。(這豈不是明明顯示著纖毫沒有的,就是萬有。萬有就是纖毫沒有麽?)這不是焰裏寒冰麽?楊花飛,隨風舞,那裏有緣那裏度,人家好不容易來向你請教,你必須要恰恰適合他的機緣,深了也不行,淺了也不行,這次去了,不知那一天才會再來,這次機會不可錯過。這個責任在《虛空藏菩薩經》裏,佛說應由善知識擔負!所以曹山說:這種師子的吼要如泥牛在水面一樣的小心,並且那裏如有機緣可能化度,則當迅速如追風之駒前往嘶吼,俾勿延誤,但這追風駒是木頭的,你說這種情況會有?還是沒有?雖然這樣緊急,但菩薩內心仍是絲毫沒有,不然不叫木馬了。第五位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折合還歸炭裏坐。曹山說:朕兆難明,威音未曉。還有什麼說的。(問:你釋五位就釋五位,你拉許多經教語句,這算什麽?答: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永明得法眼真傳,彼寫巨大著作,每一段後面,必有幾句《經》文,來作引證。《宗鏡錄》如此,《萬善同歸集》亦是如此,以明我此所寫沒有離開經典。問:你這樣『拖泥帶水,』『四稜著地。』祖師會首肯麽?答:笑煞祖師1)
  〈三〉君臣五位
  僧問:五位君臣旨訣。曹山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捨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為偏中正,君現臣為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僧問:如何是君?山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問:如何是臣?曰:靈樞弘聖道,真智利群生。問: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問:如何是君視臣?曰: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問: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宗法要,乃作偈曰:『學道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緣)中,出語直教燒不著,(無絲毫滲漏,)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隔塵垢)超歧路,無事無身(落惡取空)落始終。』
  《人天眼目》載:俍師雲:洞山以正中偏為第一位,偏中正為第二位,無獨為正者,亦無獨為偏者。蓋洞山五位、全以回互為宗,倘獨自為正,獨自為偏,則不成宗旨矣。若以曹山此語順配五位,則偏中正該在第三,正中偏該在第四,與他洞山五位顛倒不倫矣!後人不解語源,徒為扭合,以正中偏為君位者有之,改兼中至為偏中至者有之,因而以誕生配正中偏,謂為君位,以末生配正中來,謂為臣向君位,總只是錯解,曹山此五則語。不知曹山五相偈,歷歷分明,將他五位規模描寫殆盡,此特揭出寶鏡中君臣二字為正偏下個注腳,是擬議語,方便語,非與洞山五位步步配合也。
  《曹洞五位顯訣》補曰:正位之名,非局洞山。《維摩诘經》雲: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華嚴經》:世間品雲:菩薩摩诃薩,以一切空為所住處,善巧觀察,故以無相為所住處,不出正位故。
  〈四〉洞山五位功勳
  僧問洞山:如何是向?(即趨向。)曰:吃飯時作麽生?又曰: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饑。(須臾勿忘,不計饑飽。)問:如何是奉?(即保任。)曰:背時作麽生?又曰:只知朱紫貴,辜負本來人。(如果只知執奉,亦為辜負本來。)問:如何是功?曰:放下鋤頭時作麽生?又曰:撒手端然坐,白雲深處閒。(奉則成取,背則成捨,此則渾身放下,撒手忘依,方能全身擔負,大死之後,才轉大活。)問:如何是共功?曰:不得色。又曰:素粉難沉跡,長安不久居。(前位是一色,諸法俱隱,此位是過一色,諸法俱現。)問:如何是功功?曰:不共。又曰:混然無諱處,此外復何求。(此為最後一位,混然無跡。)天童覺四借頌:(一)借功明位。(借功勳以明本有。)蘋末風休夜未央,水天虛碧共秋光,月船不犯東西岸,須信篙人用意良。(月船兩岸,不犯東西,借為大功,以明本有。)(二)借位明功。(借本來以顯功用。)六戶虛通路不迷,太陽影裏不當機,縱橫妙展無私化,恰恰行從鳥道歸。(縱橫妙展,鳥道行歸,轉功就位,借位顯功。)(三)借借不借借。(雖借借而不借借。)吃盡甘辛百草頭,鼻無繩索得優游,不知有去成知有,始信南泉喚作牛。(此就兼至位上說,不行鳥道,不守玄路,知有卻不知有,不知有卻知有,借即不借,不借即借,明暗交參,白牛露地。)(四)全超不借借。(體用雙忘,偏正不立,超出借或不借。)霜重風嚴景寂寥,玉關金鎖手慵敲,寒松盡夜無虛籁,老鶴移棲空月巢。(全超不借借,均是轉辘辘地,寒松夜籁,老鶴移棲,脫體無依,迢迢空劫,始是全超,才是兼到。)
  又:長蘆了四轉功位,長蘆上堂曰:轉功就位,是向去的人,玉蘊荊山貴。轉位就功,是卻來的人,紅爐片雪春。功位俱轉,通身不滯,撒手亡依。石女夜登機,密室無人掃。正恁麽時,絕氣息一句作麽生相委?良久,曰:歸根風墮葉,照盡月潭空。
  位中符頌曰:轉功就位,遠水長天一色秋,不禁清冷只虛舟,蘭撓別轉蘆花岸,笑入桃源意正悠。轉位就功,萬年床子懶安眠,拽步扶犁隴上煙,鞭起鐵牛耕皓月,一聲歌帶劫春圓。功位齊彰,一人有慶萬民喜,武緯文經總得宜,大統山河全化育,誰能更為頌雍熙。功位齊隱,亂峰寂寂無啼鳥,古殿沉沉不見人,回首長安消息盡,空余流水在三春。(芙蓉楷頌:一法原無萬法空,個中那許悟圓通,將謂少林消息斷,桃花依舊笑春風。意與此同。)
  古德小五位曰:大功才轉,借位誕生,(擔荷頓忘,初至一色,是得尊貴氣分,故名誕生王子。)一色若消,方名尊貴。(一色若消,正是尊貴。但猶尊貴,亦是兒孫邊事。須知尊貴之人,不守尊貴之位。)暗中移足,鶴出銀籠,(此不守尊貴而轉位。同安察所謂:涅槃城裏尚猶危也。)回機入俗,月鋪金地。(此指垂手接人。同安察所謂:披毛戴角入鄽來,優鉢羅花火裏開也。)
  寶峰照曰:『吾家立五位為宗,往往人以理事明,以寂照會,以能所見,以體用解,盡落今時。何得認為教外別傳之妙?!生死路頭,那個是得力處?總不恁麽時如何?卜度即不中!』(此段因非常需要,特再敘於此,不是重復。)
  大慧初時曾過大陽,見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堅首座,周旋三宿,會下甚久,盡得曹洞宗旨,後來曾謂:微固有悟門,只是不合將功勳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類許多家事來傳。被我一傳得了,寫作一紙榜在僧堂前。大丈夫參禅,豈肯就宗師邊吃野孤涎唾,盡是閻老子面前吃鐵棒底。
  六、浮山遠十六題
  (浮山遠示投子青十六題。)
  (一)識自宗。(才擬論量,萬水千山。)佛祖言時路轉乖,石人語話頗同諧,(不落言句。)徒施棒喝門庭迅,擬動之間路早埋。(動念即乖。)(二)死中活。(寒灰發焰,枯木騰芳。)絕景沉機無是非,江南春早鹧鸪啼,(淨潔病最難治。)皆言即色明心會,木馬垂條動地嘶。(絕後再蘇,作麽生活?)(三)活中死。(貪尋言語路,喪卻本來人。)鳥銜花落碧巖前,時景鹹言到處傳,(若作境會,死句下。)人間西來指庭柏,豈關蒼翠嶺頭穿。(無言桃李自成蹊。)(四)不落死活。(月船不犯東西岸,更信篙人意自閒。)金鳥日裏報春時,玉兔懷胎入紫微,兩岸蘆花映白鹭,漁翁舉棹撥煙歸。(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五)背捨。(掃蕩聖凡,纖塵不立。)百非四句盡蠲除,對境無心物物渠,真淨界中方一念,閻浮早已八千年。(宗非促延,一念萬年。)(六)不背捨。(披毛戴角,牽犁拽耙。)真金百煉體何如?優鉢羅花火裏敷,煩惱路中誰作伴,無明海底自沉浮。(隨波逐浪,無喜無憂。)(七)活人劍。(放行瓦礫生光。)黃河九曲鎮乾坤,濟水穿溟透海青,(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風起浪高般更長,月分彎勢又多晴。(月似彎弓,少雨多風。)(八)殺人刀。(把定乾坤失色。)劃斷機關勢莫窮,聖凡從此永沉縱,(不食空王俸。)巴江汎闊人難渡,一陣嚴風信不通。(何假雁傳書。)(九)平常。(饑來吃草,渴來飲水。)一周才盡又春風,野渡橫舟谒釣翁,(垂絲千尺,意在深潭。)堤畔綠楊和雨綻,近山添翠碧玲珑。(遠視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十)利道拔生。(剪除腳下線,指出髻中珠。)休觀黃葉作金珠,(星在秤兮不在盤。)自是無他豈後先,(十方三世共同傳。)千聖共傳無底鉢,(大庾嶺頭提不起。)大都迷悟有中邊。(春到花枝有瘦肥。)(十一)言無過失。(無舌人解語。)露柱拈來作木杓,時人不肯順從他,(顛拈倒用,悉皆中的。)三腳蜘蛛巧不會,致令王老笑呵呵。(弄巧成拙,笑裏有刀。)(十二)透脫。(於事無心,游園自在。)黃鶴樓畔綠楊新,(無限風光大地春。)二水三山閒景橫,(一片嶺雲遮不斷。)南地瘴多炎氣重,(熱時熱煞阇黎。)北天夏雨凍成冰。(寒時寒煞阇黎。)(十三)透脫不透脫。(雖經打破玉團子,卻撒塵沙到眼中。)東山西嶺間青紅,(嘉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賬。)誰雲問答有其門,(無門為法門。)跳得南堆北阜坐,(剛脫毛衣,又披鱗甲。)到頭不解跨昆侖。(昆侖在那裏?)(十四)稱揚。(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靈山分坐顯仁風,少室聯芳績焰同,功不浪施直到底,本來祖意豈西東。(達摩曾否西來,速道!速道!)(十五)降句。(若道有言,崖州萬裡,若道無言,崖州萬裡。)擬發言來路八千,回頭顧望滿家憐,(開口成雙橛,揚眉落二三。)斷碑荒野無人識,空對悲風草色鮮。(蒼天蒼天。)(十六)方入圓。(芥子納須彌,剎那經永劫。)鐵牛幾度過新羅,踏斷千溪萬道河,欲會方中入圓句,牧童橫管又披蓑。(這卻我不會。)
  七、南堂靜辨驗十門
  南堂靜示眾曰:夫參學至要,不出個最初與末後句,透得過者平生事畢,其或未然,更與你分作十門,各用印證自心,看得穩當也未?(一)須信有教外別傳。(二)須知有教外別傳。(三)須會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四)見性如觀掌上,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穩密。(五)須擇法眼 。(六)須行鳥道玄路。(七)須文武兼濟。(八)須摧邪顯正。(九)須大機大用。(十)須向異類中行。此十門,諸人還一一得穩當也未?若只是閉門作活,獨了自身,不在此限。如要荷負正宗,紹隆聖種,須盡此綱要十門,方坐得曲錄木床,當得天下人禮拜,可與佛祖為師。若不到與麽田地,一向虛頭,他時異日,閻王老子未放你在!
  八、三關
  圓明居士曰:如來正法眼藏教外別傳,實有透三關之理。有志於道之人,必須勤參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著落,非可颟顸含糊,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話墮,逐一指明。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殒。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澈底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前後際斷者。破本參以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地水火風者地水火風。乃至無明者無明。煩惱者煩惱。色聲香味觸法者色聲香味觸法。盡是本分,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為透重關。大死大活者,透重關後,家捨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捨,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靳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達末後一關。雖雲:透三關,而實無透者。不過,如來如是,我亦如是。從茲方修無修,證無證,妙覺普明,圓照法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大中現小,小中現大。坐微塵裏轉大*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救拔眾生,力用無盡。佛佛祖祖皆為此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達摩西來,歷代接受,古德傳燈,無盡光中,大圓鏡裏,日往月來,以至於今。雖然廣大法門,聖凡並托,華嚴香海,細巨同歸,得骨得髓者固多,如麻如粟者何限?去聖遙遠,魔外益繁。不達佛心,妄參祖席。金山泥封,慧日雲蔽。約其訛謬,亦有三端:其上者,才見根塵互引,法界相生,意識紛飛,無非夢幻,頓生歡喜,謂是真常,休去歇去,以空為空,不知性海無邊,化城無住。果能見性,當下無心。心既見空,即未見性。於是形同槁木,心等死灰,萬有到前,一空不敵。縱能立亡坐脫,仍是業識精魂。況乃固執斷見,必至變作狂花,謂因果之皆空,恣猖狂而不返。豈非一妄在心,恆沙生滅!能不造生死業,斷菩提根耶?其下者,見得個昭昭靈靈,便謂是無位真人,面門出入,揚眉瞬目,豎指擎拳,作識神之活計,張日下之孤燈,寶魚目為明珠,覓枬檀於糞土,噙著鐵丸,口稱玉液,到得臘盡歲除時,方知依舊是個茫茫無據!又其下者,從經教語錄中,掛取葛籐,從諸方舉揚處,拾人涕唾,以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聲,作為實法,向真如境上,鼓動心機,於無脫法中,自生系縛。魔形難揜,遁歸圓相之中。解路莫通,躲向籐條之下。情塵積滯,識浪奔催。瞞己瞞人,欺心欺佛。全是為名為利,卻來說夢說玄。盲驢牽盲驢,沿磨盤而繞轉。癡夢證癡夢,拈漆桶為瓣香。是則循覺路而撲火輪,豈能不由善因而招惡果?如是三者,實繁有徒,宗旨不明,沉淪浩劫矣!
  祖師關。來果大師曰:根器有大小不同。力大直透三關。力小透二關。力再小透個祖師關,還費了多少曲折,吃了多少辛苦,才進此關。一進關來,誰知無量劫,作善造惡,生死輪回,皆一場迷夢。今醒過來,滿面成羞慚,悲喜交集。心之貪嗔癡,為世界種。法界種。六道種。冥界種。要倒樹,定拔種。種子者何?我人之心是也。今日進了祖師設的個念佛是誰一道關口。不但進關,在這關外歇歇,也得無窮受用。何以故?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淨,何能達到祖師關邊際?我所講者,皆是工夫程序,並非見處,到者自知,無容我講,我講成非。(讀者:來師此語,曲盡悲心。)
  重關。來師又曰:進祖師關之人,見到祖師門下事,識得祖師度世心。雖在門裏,依舊徘徊殿角,未入堂奧者有之。祖師肺腑,關內幽微,尚來窺見者有之。所以悟後重疑,即此意也。古人雲:『未悟以前,如喪考妣,大悟以後,更如喪考妣。』此皆破本參後,得起疑情。獨求上進。到此,還依初路前進,即最初用功之路,此是大人工夫。若悟後修行,只是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可稱保任工夫。此為不住而住之見地。若求真住,必須真行。至更進一重門戶,真行不行。真住不住。至此,祖師所設的關鍵,將難關住。然大悟以後之大疑,更如初學,還加猛烈。不求悟,不求迷,不成佛,不度生,心參,意亦參,識亦參,夢亦參,醒亦參,此名悟後大參。大參即重疑也。有重疑工夫,定必將開重關,雖然生死可了,輪回可停,不肯自棄,當要奮勇猛進,直待深工精密,人法雙忘,緩緩直透重關。
  牢關。來師又曰:到此重關後,萬不可離初步工夫,千萬要緊。(讀者:意思是必須真疑成片,一直到透頂透底,於焉三界心門洞裂矣。)類如最初用腳行路,非輪船,非火車,用腳行到鎮江地頭,喻破本參也。力小者住下,盤桓幾日,或就此住下,此是過祖師關人行處。力大者審知此處諒非到家消息,即捨前行,途中無荊棘瓦石,平坦大路。喻破本參後毫無阻滯,放手大行,又至南京,范圍較廣,眼界寬闊,在此想住之人多數。(讀者:想住者,私測來師之意是謂:學人自肯,又無師為之印證。斯豈異於自瞞乎!豈不見永嘉參六祖之事乎?)思惟至再,前途有路,盡量進行,此行更勝於前。咦!佛本一乘法,方便而說三,宗本一法悟,方便說三關。因根器優劣故也。假若盡是上根參禅,一齊擁到末後牢關,一時打破,出牢關去,出牢關生涯,直任諸佛一切經教祖師典章,菩薩度生事業,最上無比之法界,虛空界,實際界,真如界,涅槃界,任何一切佛聖境界,一超直上。類如一切諸佛眾生,未出虛空一步,牢關正在虛空外!出虛空界,(讀者:既見山不是山,又見山還是山。斯謂:出虛空界。)即出牢關。誰個能出此關?只有參禅人,不勞寸步,能出此關!又曰:參禅人雖過祖師關,根大者為大悟,根小者為小悟。心離塵境,道不虛行,生來死去皆知,念佛是誰能會,生死能伏不能空,業障可以銷,亦可不造,愛欲嗔忿,應當空寂。人之覺念稍疏,境遇過重,有時能伏,有時不能伏者,因來斷命根故也。(讀者:紅色絲綫未斷,抽牽全藉裏頭人。)破重關者,類如虛空是大關,身是小關,不但出世關,當可出身關。(『來師曰:初學死世*(境空。)再學死身*(根身空。)復學死心*(識空。)死世即是死世之色空。死身即是死身之業習。死心即是死心之惑障。世死則離處。身死則離世。心死則離身。從凡夫地至此,悟來毫無奇特,只是離世之明暗色空,離身之嗔愛取捨,離心之心意識智。身心世三,離清掃淨,絕滅無存,無存不存,大活過來,足可震大地,動諸天,足能了生死,成佛祖。勸天下人要為此人,要行此事,要修此因,定感此果。』)世關為當面關,為生死關,為祖師關。今出身關者,為破重關。重關後之行處者,人忘法忘,心空境空,視生死如水中月,看浮世如岸上花,日無昏妄,夜無夢思,縱睡有覺,如朗月在,存為福慧本,報盡成諸佛身。雖然,佛即因中佛,非妙覺後之果頭佛。(乃)為不立語言文字,直指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之佛。)此佛至破牢關後,以悟為身,名為法身,悟時同未悟。生後與生前,以理融事,無聖無凡,以事融理,佛生俱顯,搶培法身之福,忙修慧命之慧。理事俱辭,自他並利,大步清淨毗盧之頂,超出一真法界之門。自此隱而佛體,顯而佛用,隱顯雙非,體用並寂。此最後牢關起修者,見色是色,聞聲是聲,見山還是山,見水仍是水,行居坐臥,無須這個,有了這個,有了那個。大智如愚,吃飯穿衣忘是我,大才若魯,屙屎放尿竟忘誰,修悟後之心,培生前之福,集法身之慧。大哉斯人!請看出牢關人修行態度與我異否?若異!好向腳下檢插點看!(按各家三關之釋,不盡相同,來師所說,比較清楚。特為節錄。)
  九、其他
  玄沙曰:『真常流注,為平等法。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遣理,謂之明前不明後。蓋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若知出格之量,則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轉換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坐平常之見。此第一句也。回機轉位,生殺自在,縱奪隨宜,出生入死,廣利一切,迥脫色欲愛見之境。此第二句也。明陰洞陽,廓周沙界,一真體性,大用現前,應化無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喚作慈定之門。此第三句也。』
  雲門示眾曰:『函蓋乾坤,目機铢兩,不涉萬緣,作麽生承當?』眾無對,自代雲:『一镞破三關。』德山密離其語為三句,『一曰:函蓋乾坤句。二曰:截斷眾流句。三曰:隨波逐浪句。』圓悟勤雲:『本真本空,一色一味,無非妙體,不在躊躇,洞然明白,則函蓋乾坤也。本非解會,排疊將來,不消一字,萬機頓息,即截斷眾流也。若許他相見,從苗辨地,因語識人,即隨波逐浪也。』
  洞山曰:『貪嗔癡,太無知,賴我今朝識得伊,行便打,坐便捶,分付心王仔細推,無量劫來不解脫,問汝三人知不知?』神鼎謹曰:『古人與麽道:神鼎則不然,貪嗔癡,實無知,十二時中任從伊,行即住,坐即隨,分付心王擬何為,無量劫來元解脫,何須更問知不知。』
  梁山觀會下有一圓頭,問觀曰:家賊難防時如何?(自己家賊最為難防。)觀曰:識得不為怨。(《涅槃經》載:如人覺知是賊,賊無能為。)頭曰:識得後如何?觀曰:貶向無生國裏。(憨山曰:一念頓證無生,是初步工夫。)頭曰:莫是他安身立命處麽?觀曰:死水不藏龍。(憨山曰:抱守竿頭,靜沉死水。)頭曰:如何是活水裏龍?觀曰:興波不作浪。(動上有不動,是第一義不動。)頭曰:忽然傾湫倒岳時如何?觀從法座走下,把住曰:阇黎,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不特波濤洶湧,甚至傾湫倒岳,仍即袈裟角亦未曾濕著。)
  笑巖曰:《經》中道:『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如未能委悉,要且從頭做將來,所謂:若欲脫生死,先要識根源。根源者,即禅寂之心體。心體本寂,如水本澄,由不自持,逐風浪起,既念浪煩蕩,又無由返湛,隨逐境風,滔滔無住,所以自無始來,至於今日者,悉由是不識心源故耳!今欲返本源,必知用心。如何用心?必須決志。唯持一無念真寂之心,堪然凝住,與現前所對一切色聲境界,了沒干涉。獨防心念莫起,起必速知,知即無去。乃爾用心,但覺心念,才生便止,隨生隨止,止止不休,念波自息。念波一息,心水湛然,心水復湛,湛性亦忘。湛性既忘,所忘心滅,滅無所滅,心無所心。心所心絕,如是一切境界,豁爾現前。正恁麽時,非彼非此,非心非物,混混融融,不見一法為緣為對,方悟《經》雲: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便見如來,雙林一事俨然矣!』
  風穴曰: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還有人道得麽?慈明曰:祖師心印,一印印空,一印印水,一印印泥,如今還有印不著者麽?試向腳跟下道將一句來。雪窦曰:印空印水印泥,炳然字義還迷,黃頭大士不識,敢問誰得親提?印泥印空印水,幣地寒濤競起,其中無限鱗龍,幾處爭求出嘴!印水印泥印空,衲子不辨西東,撥開向上一竅,千聖齊立下風。《揀魔辨異錄》曰:三印者,一印空。一印水。一印泥。古今提唱,或雲:山河大地,悉皆消殒,前後際斷,則曰:印空。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則曰:印水。末後牢關,腳踏實地,則曰:印泥。或雲:見空見有,尚有見在,則曰:印泥。非空非有,猶落中邊,則曰:印水。若到一亦不立地位,中邊俱捐,如來如來,如是如是,則曰:印空。或雲:三印,非是三關,並皆究竟極則。空來空如,則曰:印空。有來有如,則曰:印泥。非空非有來,非空非有如,則曰:印水。三說雖若異同,總不離正知正見,非可情識知解卜度。黃檗曰:『你若擬著一法,印早成也。印著有,四生文出來。印著空,即空界無想文現。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印與虛空不一不異,虛空不空,本印不有。』六祖曰:『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上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八十四節 勘驗
下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八十六節 頓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