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盧志丹居士:佛說:最便捷的成功途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最便捷的成功途徑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
  
  大海邊,經過一夜的暴風雨,使得許多小魚因逐浪而被困在沙灘水窪裡。大海雖在咫尺,但它們回不去了,而且過不了多久就會成涸轍之鲋。

  不知什麼時候,一個小男孩出現了,撿起小魚用力扔回大海。一個正在海邊散步的中年男子正好路過,他對孩子說:“這小窪裡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得了嗎?”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一條小魚在乎!”小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回大海。  

  “這一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三國時蜀主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禅的遺言。他叮囑讓劉禅不要輕視小事。“小”中有大。“小”水滴不斷滴下,力可透石;“小小”火星,足以燎原;“小小”的一句話,足以影響一國之興衰;“小”不忍,即足以亂大謀;一絲“小小”的微笑,給人信心無限;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廣結善緣……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會說些大而無用的話,或像海邊散步的中年男子那樣,自己不行善反而說一些似乎是哲理的話來勸阻他人,甚至嘲笑別人做傻事;或有人如是想:這麼多的小魚兒啊,就算把幾條扔回大海,又有什麼用呢?

  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陀山起了大火,許多鹦鹉一起飛舞於陀山大火之上,原來這些鳥兒們是“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它們將身上的羽毛沾上水,然後把水灑上陀山,期望能熄滅這場大火。正是這樣一種“入水濡羽,飛而灑之”的鳥兒的“善小”之舉感動了天神,天神在彈指之間就幫鳥兒們滅了這場山火。

  鳥兒們對陀山的情懷,雖以“善小”之舉,卻昭示出“大愛”。

  人是依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應該多多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有時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

  我們雖很平凡,但是我們可以用博大的愛去做生活中每件最平凡的事……一塊磚在街道上妨礙行走,撿一下,就解決問題;蹬三輪貨車上坡的送貨員汗流浃背,舉步維艱,幫忙推一下,車子就會輕松上坡;老人上下車蹒跚吃力,扶一下,老人行走就方便了;自來水嘩嘩直流,擰一下開關,就節約了用水……這些舉手之勞的小事,表面看來微不足道,不足掛齒,但小中可以折射大愛心、大慈悲。

  一天,有一個小孩,尿急跑到院子裡。當他要撒尿的時候,發現有一群螞蟻在搬東西回家。他立刻憋住,跑到另一邊去。此舉雖小,但對螞蟻來說,一泡尿就是一場大水災呀!《梵網經菩薩戒》雲:“水滴雖微,漸盈大器。”“積善成德”,正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

  結緣就是播種,不播種,將來怎麼能有收成?我們寧願相信有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在注視著人間的一切,也寧願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能夠調節付出與得到的平衡,只要我們從結緣的角度付出善意,做出善行,哪怕是小小的,沒有別人知道,佛陀也總會賜給我們一份驚喜。

  當代高僧淨慧老和尚有言:“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世間上最寶貴者,並非黃金白玉,也非汽車洋房;最可貴者乃是“緣份”。人與人要有緣份才能合好;人與事要有緣份才能成功;人與社會,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緣份才能圓滿功德。

  春秋時代,秦晉兩國開戰,秦軍失利,秦缪公被晉國的軍隊包圍了,正在這危急關頭,忽然來了一群人,瘋一樣沖進了包圍圈,硬是把他救了出來。回到自己的陣地,秦缪公驚魂初定,才仔細打量救他出來的恩人,於是失聲說道:原來是你們!

  原來,幾年前有一天,秦缪公的好馬丟了,急忙派人卻找,後來終於找到了,可是那馬已經被一群野人殺吃了。秦缪公的手下非常氣憤,他們也以為秦缪公會責罰野人,可是秦缪公卻說:“算了,他們也不容易,我們走吧!”忽然他又想起什麼,回頭說:“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容易生病,把咱們帶的酒送給他們好了。”

  事情過去好久了,這麼一件小善事秦缪公也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沒想到,今天倒是這些人救了自己的性命。

  一匹馬,一群野人的性命,對於這位泰國的君主來說,並不算什麼,只是小事一樁。但對於這些野人來說,就非常重要,自己吃了人家的馬,人家不但沒怪罪,反而賜酒,當然值得以死來報答。

  遇到那些身處困境的人,一定要伸出援手,勿要以為你幫不了多大忙,其實你一點小小的舉動,人家卻可能非常受益。常言道“雪中送炭”,其實“送炭”的人可能覺得這不過是小事,可是對於在“雪中”掙扎的人則是大恩大德。

  勿以善小而不為。“善小”不是“不足道”的,因為“善小”含有“大義”。佛教講“一滴水中看世界”。我們雖渺小如滄海中的一滴水珠,但仍可盡這滴水珠的力。不要輕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善事;正是這些小善事,如同階梯,讓我們的生命超越到高境界。

  許多現代人,一提到結善緣、做善事,就會有一連串的意念:“這是有錢人做的事。”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覺,認為做善事就等於出錢。 

  其實,做善事的范圍相當廣,有“出錢”做的善事,如:開設醫院、創辦學校、建養老院、辦孤兒院、贈醫施藥、造橋修路、設燈照路、赈濟饑荒、施衣濟寒、施棺葬屍、創修寺院、印造經文、捐印善書、買物放生等。  

  亦有“不出錢”能做的善事,如:慈悲戒殺(減少世間一份殺孽),解除他人冤怨(調解怨恨,化干戈為玉帛),替人隱惡揚善,息除是非爭端,原諒別人過犯,宣揚善德,撿除擋路之瓦石(香蕉皮、西瓜皮、玻璃碎片等),修橋補路,尊敬長輩,愛護小輩,孝敬老人,扶傷殘人士過馬路或上下車,讓座位給孕婦或老人,路見病危、盡力救護,出言語安慰病危或輕生之人,鼓勵意志消沉之人,成全他人之名利或節義,助人骨肉團聚,講經史談道義而化導奸頑愚昧,勸人棄邪YIN而向正道,勸人信因果、種福因,獻血救人……諸如此等,都是不用花錢而能做到的善事。  

  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給人知,不給人見,如匿名捐款濟貧,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災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這些人種的福德更大,暗而不顯之善事,是謂之“陰德”,亦是佛經所雲“無相布施”也。

  由此可知,做善事、結善緣不一定要“出錢”,最要緊的,是要“出心”去做!  

  做善事有大小之分,主要的區別原則大約可分兩種:

  一、以“出心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富者施捨出一百元,貧窮者亦施捨出一百元,富者所施捨一百元猶如九牛去一毛,而貧窮者所施捨的一百元則可能是數日之餐。因此,出心的程度就大有區別,同是一百元數目,貧者所做的善事就大得多,所種的福德效果也大得多。所以,往往貧人施捨數十元,會勝過富者施捨數千元或數萬元。  

  又比如說,甲乙兩人同是一樣生活環境,施捨出同一個數目的錢財來做善事,而阿甲做了善事之後,心中常常記住,冀圖速速獲報答,並常有居功之心,沾沾自喜。而阿乙做了善事之後,無居功之心,亦無冀圖速獲福報,謙虛謹慎,只顧耕耘,不問收成。因此,甲乙兩人的“出心”程度就大有區別,阿乙所得的福果必然遠勝阿甲。  

  佛經有雲:“無功德處,是大功德。”意思是說,沒有“功德之心”自居,所做的功德才是大功德。“出心”即是“發心”,是發慈悲之心、發布施之心。如果是較有修持和德行的人,發出的“慈悲之心”是非常深遠的。現在佛教的一些法事,在“回向”的時候,都是將法事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祈世界和平,風調雨順,眾生安居樂業。這也是發大慈悲心的表現,本身就具無量的功德。  

  二、以“受益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阿甲所做的善事是一個人受益,而阿乙所做的善事是使大眾受益,當然阿乙勝阿甲。  

  又比如:有阿丙不務正業,嗜賭邪YIN,債台高築。阿甲用金錢幫助他還清債務,救起阿丙免受官刑之苦。而阿乙則用言語曉以大義,勸回阿丙改邪歸正,使他終生幸福。甲乙兩人同使一人受益,都有善德。但阿甲是使他暫時受益,而阿乙是使他終生受益,則後者又遠勝於前者。亦可見不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做得善事。  

  以上兩種衡量方式都是首重於“發心”。因此不一定有錢的人才有機會做善事,貧者只要能“發心”去做,效果一定比富者好。因此“出心”比“出錢”要珍貴得多。而上天所庇輔的,也就是能夠真正施捨出“愛心”給眾生的人!所謂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這正是上天最公平的之處!

  佛陀告訴我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善緣能驅除消沉者心靈的陰霾,使他們看到生活的美麗,看到希望的絢麗;善緣能消融失意者心靈的霧障,使他們信心百倍,勇氣陡增。很多現代人朝思暮想要成功,其實,最便捷的成功途徑就是廣結善緣。

 

上一篇:盧志丹居士:佛法就是快樂法,學佛就是學快樂
下一篇:盧志丹居士:禅,是真誠的生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