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緣度眾,貴在化心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結佛緣,好人緣》
高僧昭引和尚雲游各地,被大家認做是一個道行很深的行腳僧。有信眾來請示:“發脾氣要如何改呢?”
昭引和尚說:“脾氣皆由瞋心而來,這樣好了,我來跟你化緣,你把脾氣和瞋心給我好嗎?”
有個居士的兒子非常貪睡,父母不知如何改變他,昭引和尚就到他家,把夢中的兒子搖醒:“我來化緣你的睡覺,你把睡覺給我吧!”
聽到有信眾夫妻吵架,他就去化緣吵架。有信眾喝酒,他就去化緣喝酒。
昭引和尚畢生皆以化緣度眾,凡是他人的陋習,均是以化緣改之,所到之處蒙其感化的信眾不計其數。
只有入世化緣,才能與眾生有緣。
釋迦牟尼佛,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即為化度眾生的因緣。教化眾生,渡過生死大海,便是化緣。佛陀即將入滅之時,還說:“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也就是說:佛為化緣而來世間成佛,佛雖入滅,化緣未絕。此一尚未完滿的化緣,有待後世的佛子來繼續完成。
出家比丘托缽化緣,上乞諸佛之理以資法身慧命,下乞眾生之食以資色身肉體,所以又稱“乞士”。
佛因化緣而現,佛子亦皆有其化緣。在《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五中有如此的記載:“時捨利子,為化緣故,便往婆羅門家,頻頻到彼。夫婦皆來,請受三歸五戒”,後來並將他們的兒子,捨給捨利子出家為侍者。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三中亦有如此的記載:“邬陀夷觀知彼婦,化緣時至。持衣缽,到彼家……因為說法,便獲初果。”
現在,每一談起化緣,總會聯想到募捐上去。出家人化緣募款,往往是為起廟。這一觀念,本來也與教化因緣是一樣的。在佛陀時代,除了佛陀,其余的大弟子們為了僧團的四事——衣、食、臥、具、醫藥,也曾向在家人去勸募;有時為了住的問題,也會勸募。他們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於方便的教化,當其接受了教化,歸依了三寶,甚至證得了聖果之後,自然會來大力施捨的。
化緣,不一定化錢,能夠感動對方的心意,化得一個歡喜的善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化緣度眾,貴在化心。只要有心,才會有緣。以一顆真摯的心化導群倫,與眾生結下長久的佛緣,才是化緣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