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無上誓願成
——紀念二月初八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是梵文的音譯,義譯為漢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而“佛”是“佛陀”的簡稱,也是梵文的音譯,義譯為漢語就是“覺”,這種覺,有別於世間的所謂“覺悟”,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實相和真理,永離煩惱不受生死輪回之覺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學佛,要發菩提心;成佛,成就的就是菩提心。佛所要度的,首先是有菩提心的眾生。
偉大的釋迦牟尼佛正是由發菩提心開始而最終修煉成佛的,為六道一切眾生樹立了最值得仿效的光輝楷模。
釋迦牟尼佛,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恆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淨飯,王後叫摩耶。
釋迦牟尼出生後,淨飯王給他取名“悉達多”。悉達多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耶王後就因病去世了。淨飯王把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進宮中,托付她撫養王子。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淨。他對於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有一日,悉達多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游,看見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他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憂郁。
又一日,悉達多從南門出游,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他憐憫病人,心自憂怖。
又一日,悉達多從西門出游,見一死者,直挺僵臥,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他又有感於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出北門游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淨飯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淨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淨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初八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後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谏,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
王子出城之際,發下誓願:“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
於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裡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悉達多王子見這裡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
悉達多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須發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發,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須發,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業障。”
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臥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
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禅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說“既非心理作用也非生理作用的狀態”。
於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欲苦行,以求解脫。
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禅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颚,強壓內心,汗如泉湧。據說,由於他淨心守戒,不臥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頭頂結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
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乃至於不飲不食。後來,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入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這日母牛入河洗浴干淨,兩牧牛女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悉達多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容光煥發。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來到了今天名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湧現,黑暗過去,光明即將到來。
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欲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飾,羅剎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娆之態,YIN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貯糞瓶,不自知恥,還敢來诳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髅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逃。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淨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湧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禅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止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成就無上菩提道果,即成佛,於是開始廣收僧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谛。
可見,佛陀當初為了成道,不只是降誕、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還必須要經過降魔的階段。所謂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魇,內心有貪瞋愚癡的鬼怪。在千生萬死中,難免沒有怯弱的時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為魔魇鬼怪所擊倒,所以成佛著實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難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寶貴。
沒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說“佛道無上”。大乘道位有“三賢”、“十聖”、“等覺”、“妙覺”。三賢之上有十聖,十聖之上有等覺,等覺之上有妙覺,妙覺就是佛,沒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無上”。佛道雖然如此高遠無上,我們為了度脫生死煩惱,度脫眾生,必須發大誓願,不至成佛不不罷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是佛的弟子;作為弟子的應當跟本師學。釋迦牟尼佛當初怎樣發心,我們現在就應該怎樣發心,沒有成佛的誓願,算不上真正的學佛人。